徐凌云睡眠障碍临证心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3 08:18:37

点击下载

作者:高峰 吴蔚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徐凌云睡眠障碍临证心悟

徐凌云睡眠障碍临证心悟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徐凌云睡眠障碍临证心悟/高峰,吴蔚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ISBN 978-7-117-26129-6

Ⅰ.①徐… Ⅱ.①高…②吴… Ⅲ.①睡眠障碍-中医临床-经验-中国 Ⅳ.①R277.79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23507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徐凌云睡眠障碍临证心悟

主  编:高 峰 吴 蔚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5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6129-6

策划编辑:马光宇

责任编辑:孔雪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前 言

徐凌云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知名专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五十载,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的指导老师。徐教授早年作为全国著名老中医董德懋教授的学术传承人,跟随董老临床学习二十余年,全面继承了董老以调理脾胃为中心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在其后的临床工作中不断总结,发展创新,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徐教授提出:对外感病“解表清里消导扶正”;内伤病“诸病不愈调脾胃,补肾养阴滋化源”;疑难病注重整体辨证论治,配合非药物疗法调神;尤其在睡眠障碍疾病的诊治上,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徐教授将董老“调气积精全神”的思想融入失眠的治疗中,在运用中药辨证治疗的同时,将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疗效显著,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睡眠障碍的特色和优势。作为徐凌云教授的学术传承团队,我们学习老师的经验并运用于临床,受益匪浅,感悟颇多;同时也希望能系统总结传承老师的宝贵经验、临证心得,使其得以发扬光大,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病患,故编撰此书。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阐述了徐教授对睡眠障碍中医理论的认识并总结出治疗睡眠障碍二十四法,中篇详细介绍了徐教授对十三种睡眠障碍疾病的辨证分型及诊治验案,下篇集中介绍了徐教授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其中包括徐教授学术思想渊源、医论、医案、验方、用药特色及学生们对徐教授学术思想的传承。全书展示了徐凌云教授的师承渊源、成长之路、对睡眠障碍中医治疗的独到见解,希望能为从事中医睡眠障碍专科及内科临床工作的各级医师、研究者提供一部参考书。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徐凌云教授亲自对全书内容逐一进行了审定,并对医案进行了核实精选,传承项目团队的各位医师及多位研究生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因不同医生及学生对老师的经验领悟有差异,再加之写作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同仁指正,不断更新修正。

本书能够撰写出版,得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处“名医名家学术传承专辑及临证思辨系列丛书”课题组及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科研处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高 峰2017年6月医家小传

徐凌云教授(1945—),汉族,北京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著名老中医董德懋教授学术继承人。

徐教授年幼时多病,其父每请中医治疗,效果颇佳。受父亲影响,徐教授自幼喜爱中医。1963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时值中医教育界受到“五老上书”的深刻影响,北京中医学院非常重视中医经典的学习。徐教授在校期间熟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籍,对其中的重要章节更是熟记于心,通篇背诵《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熟记方剂组成和药物用量,学习期间确实下了一番苦功夫。

1969年徐教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宁夏西吉县工作。西吉县地处六盘山区,卫生条件差,防疫水平低,环境艰苦,缺医少药,麻疹、痢疾、猩红热、百日咳等传染病时有发生。徐凌云教授及同仁一道用中药大锅汤预防麻疹,鸡苦胆治疗百日咳,麻杏石甘汤治疗麻疹合并肺炎,葛根芩连汤治疗急性肠炎,安宫牛黄丸治疗中毒性痢疾高热昏迷,银翘散、养阴清肺汤治疗白喉等,常显奇效。

1982年,徐教授在广安门医院进修期间,有幸跟随全国著名老中医董德懋先生学习。徐教授尊师重道、勤奋好学,深受董老喜爱,经常“开小灶”为其讲课,传授个人经验。1991年国家开始首批中医师承制教育,徐教授正式拜董老为师,得到董老真传,成为董老的学术继承人。董老崇尚脾胃学说,治外感擅用清解法,治内伤擅用调理脾胃法,强调“外疏通,内畅遂”,“里气通,表自和”,对于疑难重症则在注重整体观的同时擅于抓主证,疗效卓著。董老常言:“勿伐天和,勿伐无过”,“用药宜精,用量宜轻,重病轻取,四两拨千斤”。徐教授继承了董老的学术思想,在临床中不断总结创新,发扬光大,形成了自身的学术特色。

徐教授从医近五十年,潜心临床,热情为患者服务,德艺双馨。对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睡眠障碍深有体悟。徐教授根据《黄帝内经》的有关论述,提出了中医睡眠学说,主要包括阴阳睡眠学说、营卫睡眠学说和神主睡眠学说。徐教授辨治睡眠障碍注重整体观,以调和阴阳、调理脏腑为主要思路。通过多年的临床工作,总结出治疗睡眠障碍的二十四法。其中虚证十四法:补营养血法、补益心气法、滋阴养血法、益气养血法、益气养阴法、补益心脾法、养心润肺法、补养心肝法、滋补肝肾法、健脾益气法、益气温胆法、滋阴降火法、交通心肾法、调和阴阳法;实证十法:清心泻火法、健脾和胃法、清胃泻热法、疏肝解郁法、清肝泻火法、清热利湿法、健脾化湿法、健脾化痰法、清热化痰法、活血化瘀法。创立了治疗失眠的多首验方,如补肾安神汤、疏肝安神汤、健脾安神汤、清胆安神汤等,用于顽固性失眠患者,疗效颇佳。

此外,徐教授对于外感病、内伤杂病、疑难病症的治疗均有独到的见解。

对于外感病的治疗,徐教授总结了“解表、清里、消导、扶正”八字诀。徐教授认为外感六淫或疫疠之气,邪犯肺卫,治疗当以解表散邪为先,表证属风寒者日少,属风热者渐多,故多用银翘散、桑菊饮等辛凉解表之剂。热邪一旦入里,传变迅速,变证多端,因此在宣散表邪的同时,注意清热解毒,以截断病势,解表兼以清里,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徐教授治病非常重视顾护脾胃,表证兼有脾虚者多以党参、白术、山药等补脾健运;兼有胃滞者多以山楂、神曲、炒麦芽、炒谷芽等健胃消食;兼见大便秘结、排便不畅者,常用导滞通下法,每用火麻仁、莱菔子等,大便一畅,表邪解而内热清,正所谓“里气通,表自和”。同时结合患者自身体质,对于高龄患者,或日久不愈者,或疾病反复发作者,徐教授常在解表的同时予以扶正,正气足则祛邪有力,表邪易解,使邪去而无闭门留寇之弊,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治疗内伤杂病,徐教授喜用调脾补肾法。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内蕴元阴元阳,又称“五脏之本”。脾气健运,肾精充足,则气血充盈,精神内守,外邪不入,内邪不生。故徐教授临证多以调理脾胃为先,擅于把握脾胃与五脏的辨证关系,治脾胃以安五脏,或治五脏以调脾胃,审证求因,治病求本,喜用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肾居下焦,下焦为水道,易留湿蕴热,徐教授补肾常用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少数情况下用金匮肾气丸。如用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肝肾阴虚、脾虚胃滞的冠心病,肝肾不足、胃失和降的慢性胃炎、高血压,肝肾阴虚、瘀浊阻滞的糖尿病,肝肾阴虚、湿热下注的肾功能不全;用生脉散合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气阴两虚、肝肾亏损的糖尿病盗汗;用杞菊地黄丸合三仁汤化裁,治疗肝肾阴虚、湿热阻滞的干燥综合征等。

徐教授治疗疑难病症,喜用中药配合调气宁神养生操。调气宁神养生操的作用核心是调气积精全神,使精、气、神均得以补益,精神专一宁静,气盛精充神复,调动人体内在的潜能,则沉疴大症可起。

徐教授认为急症重症中参西,对中医有优势的病种,应充分发挥优势运用中医综合疗法;对西医有优势的病种,可以西医治疗为主,配用中药;对诊断不清或西医没有特效治法的病种则用中医治疗。徐教授在广安门医院工作期间,运用湿热泻合剂、暑湿泻合剂、寒湿泻合剂、热毒痢合剂治疗急性腹泻100例,有效率为97.17%;清开灵治疗急性胰腺炎26例,有效率达96.1%;用小柴胡汤合千金苇茎汤治疗支原体肺炎,补中益气汤治疗上消化道出血,针灸治疗急性痛症,银翘桑菊汤治疗流感等,每获良效。

徐教授坚持临床耕耘的同时,注重学术思想的整理和经验的传承。已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1部,《中医内科急症》获卫生部孙氏医学科研鼓励基金三等奖,《睡眠障碍的中医治疗》和《董德懋内科经验集》分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著作优秀奖及三等奖。1996年获“北京市禁烟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被评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抗击SARS勇士”。徐教授先后带教进修生、本科及七年制学生、研究生、外国留学生数十名,循循善诱,倾囊相授。

徐教授1970—1984年任宁夏西吉县公易卫生院医生、院长,县卫生局干部,县人大代表。1982—1984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科研究室、急诊科进修,跟随名老中医董德懋、路志正、谢海洲等学习。1984—1997年在广安门医院工作,历任急诊科主治医师、急诊科副主任、内科副主任医师、院党委办公室主任。1986—1987年在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进修一年。1991—1994年师从名老中医董德懋教授,成为董老的学术继承人。1997—2004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任人事处处长、主任医师。徐教授现年逾古稀,至今仍在望京医院及广安门医院出诊,并担任着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委员、北京中医急诊专业委员会顾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基本药物评审专家等学术职务,继续为中医药事业贡献着力量。(靳艳果 整理)上篇 中医睡眠学说及睡眠障碍中医睡眠学说

1995年徐教授根据《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古籍的有关论述,提出了中医睡眠学说,主要包括阴阳睡眠学说、营卫睡眠学说和神主睡眠学说。一、阴阳睡眠学说

阴阳的概念,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哲学中论道阴阳从《易经》开始,所以《庄子·天下》说:“易以道阴阳”。阴阳的观念最初是很朴素、很直觉的,来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感受和观察。阴阳学说是古人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包含着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世界是物质的整体,是阴阳运动、变化的结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由于阴阳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产生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及其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学说渗透在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指导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保健。

阴阳睡眠学说认为,人体阴阳消长出入的变化,决定了睡眠和觉醒的生理活动。阴阳是自然界的规律,中医有关睡眠的理论也统摄于阴阳学说之中。《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自然界中阴阳的盛衰消长,致使一天有昼夜晨昏的节律变化。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体的阴阳消长出入与其相应,也具有明显的日节律。平旦时人体的阳气随自然界阳气生发而由里外出,阳气渐长,人起床活动,中午时分人体阳气盛于外部,黄昏则阳气渐消,入夜则阳气潜藏于内,人卧床休息。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灵枢·口问》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阴主静,阳主动;阳气衰,阴气盛,则发生睡眠;阳气盛,阴气衰,则产生觉醒。这种阴阳盛衰主导睡眠和觉醒的机制,是由于人体阳气入里出表的运动来决定的。

人体的阴阳日节律是客观存在的,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以人体激素分泌为例,即表现出阴阳日节律的变化。如甲状腺素、胰高血糖素、降钙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肾素、醛固酮、儿茶酚胺、促性腺激素、睾酮及女性雌三醇等日间分泌增加,夜间分泌降低;而甲状旁腺素、促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黄体酮、生长激素、催产素、抗利尿激素等夜间分泌增加,日间分泌减低。现代睡眠学认为,人的脑部存在着两个系统,一个促进睡眠,一个促进觉醒,称为睡眠-觉醒系统。睡眠得以发生,需要力量相对较强的觉醒系统的活动首先减弱,力量相对较弱的睡眠系统充分发挥作用,以致进入睡眠。觉醒系统活动过强,或睡眠系统力量不足,则不能发生睡眠。当觉醒系统活动增强,睡眠系统作用减弱,人就觉醒了。现代医学睡眠-觉醒系统的理论,与中医阴阳睡眠学说如出一辙,觉醒系统为阳,睡眠系统为阴,阴阳相互矛盾,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共同来完成睡眠与觉醒的生理活动。这充分说明中医的阴阳睡眠理论,有其相当科学的内涵。

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因此,阴阳失调是睡眠障碍发病的总病机。具体而言,阴阳不和,阴不敛阳,阳不入阴,心神浮越,魂魄妄行,可见失眠、梦游。阴阳失调,阴失其平,而阳不固秘,波及精神,则发为梦交。阴阳失调,阳气失守,阴精不能封藏,精动神摇,产生梦遗。阴阳失调,阳不入阴,神魂不宁,下焦水道失约,发为遗尿。阴阳失调,不能交通,气机不畅,则发生鼾眠。阴阳失调,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阳偏亢,心火上炎,不能下交于肾,心肾不能既济,水火失于交通,神躁不宁,肾精失守,可见多种睡眠障碍的发生。故而中医对于睡眠障碍的治疗原则,不出调和阴阳的范围。总之,阴阳睡眠学说阐释了睡眠的生理与病理机制,指导着中医对睡眠障碍的诊断、治疗和调养康复。二、营卫睡眠学说

人体的气,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经络之气等数种。营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气,由水谷之精气中浓厚的部分所化生。营气运行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中富于营养的部分,营养周身。故《素问·痹论》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气主要由水谷之精气所化生,是水谷精气中剽悍的部分,活动力强,运动迅速,不受血脉的约束,循行于血脉之外,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故《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营气与卫气相较,营气循行于脉中,属阴;卫气循行于脉外,属阳。《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营气循行于经脉之中,如环无端,运营不休。营气循行,出于中焦,上行于肺,注入经脉,循行于手太阴肺经之中至指端少商穴,上行手阳明大肠经至头迎香穴,转入足阳明胃经下行至足厉兑穴,注入足太阴脾经上行属脾注心中;再循手少阴心经至手少冲穴,转入手太阳小肠经至头颧髎穴,下行循足太阳膀胱经至足至阴穴,从足心入足少阴肾经上行至胸中;复从手厥阴心包经至手中冲穴,还注手少阳三焦经交于足少阳经头瞳子髎穴,循足少阳胆经下行至足窍阴穴,入足厥阴肝经上行从肝注肺。营气从其别支上巅循督脉入骶,再从任脉入缺盆,下注肺中,为一周。再出手太阴肺经,循十二经脉运行,一昼夜营运五十周。卫气日间运行于阳分二十五周,夜间运行于阴分二十五周,一昼夜运行五十周。平旦时分卫气出于目,目张则卫气由睛明穴上行于头,下项背循足太阳膀胱经之外至足小趾;并从目散行下循手太阳小肠经之外至手小指,从目散行下足少阳胆经之外至足小趾,上循手少阳三焦经之外至手无名指,又有上至耳前行足阳明胃经之外至足中趾,并从耳散行循手阳明大肠经之外至手拇指,再从手阳明入掌中、足阳明入足心,循足少阴肾经下行阴分,由跷脉出于目为一周,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间卫气循行于阴经及五脏,如《灵枢·卫气行》说:“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即以肾、心、肺、肝、脾五行相克的顺序周行,卫气夜行于阴亦二十五周。

营卫之气营运不休,一昼夜周流全身五十周。日间自然界的阳气充盛,人体的营气营运于脉内,卫气循行于阳经脉外,各二十五周,营气荣养于内,卫气温护于外,人体的阳气充盛,则人寤而活动;夜间自然界阴气渐盛,人体的营气营运于脉内,卫气入于里循行于阴经和五脏二十五周,卫气与营气阴阳相会,则人寐而休息。正如《灵枢·营卫生会》说:“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由于营卫之气昼夜循行的变化规律,人体出现寤和寐的不同生理活动。正常的人,营卫气血旺盛,营卫循行规律正常,所以白天精神,夜间安眠。若营卫循行失常,便会发生睡眠障碍。老人为什么白天不精神,夜间又睡不着觉?《灵枢·营卫生会》说:“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卫气通过阴阳跷脉司目的闭睁,对于目不瞑、多卧,《黄帝内经》均用卫气运行来解释。《灵枢·大惑论》说:“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

营卫睡眠学说,认识到睡眠-觉醒规律与大自然的昼夜交替规律相统一,并指出睡眠障碍发生的机制是多元性的,在卫气行于五脏六腑之时,任一环节导致卫气运行失常,就会出现睡眠障碍,即五脏六腑失调皆可令人不眠。营卫循行睡眠学说,还把睡眠与人的体质、免疫功能联系在一起。

营卫睡眠学说主张营卫循行的周期性动态变化引起睡眠和觉醒的生理现象。这与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主张睡眠是大脑休息的被动静止状态的睡眠学说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与现代睡眠学说相呼应。近三十年来人们才认识到睡眠是一种复杂的主动过程,并非是大脑完全休息,而是改变了活动方式。睡眠时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肌肉和各种神经反射活动均有明显的改变。如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期,全身肌肉松弛,内脏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率和呼吸减慢,血压降低,胃肠蠕动增加,基础代谢率降低,大脑总血流量减少;而眼球快速运动睡眠期,面部和肌肉有频繁发作性小抽动,内脏活动高度不稳定,胃分泌增加,有阴茎勃起,脑血流量比觉醒时明显增加,脑耗氧量也明显增加。由此可见营卫睡眠学说对于睡眠时卫气与营气相会、运行于阴经和五脏的认识是相当先进的,值得进一步研究。三、神主睡眠学说

中医学中“神”的概念有三种含义。首先,是指自然界的规律。《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不测谓之神”。《荀子·天论》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谓之神”。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化生万事万物,千变万化,好像不可预测的一样,这种现象是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神的表现。其次,是指人整体的生命活动。《灵枢·天年》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神随先天之精,孕育于父母,从生命活动的开始即存在于人体。对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概括,既包括生理性的表现,也包括病理性的变化,称之为神。如《素问·本病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的第三种含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神主睡眠学说所说的神,即指神的第三种含义。神,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即整体的神,统属于心。明代张景岳《类经·藏象类》说:“凡情志之属,惟心所统,是为吾身之全神也。”狭义的神是整体神的一部分。整体的神,可分而为五,即神、魂、魄、意、志。《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神、魂、魄、意、志,分属于五脏,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灵枢·卫气》说:“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分属于五脏,而统摄于心。《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具有接受外来信息的作用。所以张景岳在《类经·疾病类》中指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又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神藏于心,而又主宰于心,《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主神明,统摄协调五脏,主持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神在人体具有重要的地位,神充则身体强健,神衰则身体虚弱。神机旺盛,则精力充沛,面色红润光泽,两目炯炯有神,动作灵活,思维敏捷。神的活动,反映了心主神明的功能,是神、魂、魄、意、志和其他精神活动的主宰,统领和协调全身脏腑功能和人的精神活动,使人能对外界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

神主睡眠学说认为,睡眠和觉醒由神的活动来主宰,神安则人能进入睡眠,神不安则人不能入睡。正如明代张景岳所说:“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神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随自然界阴阳消长而变化。白天属阳,阳主动,故神营运于外,人寤而活动;夜晚属阴,阴主静,故神归其舍,内藏于五脏,人寐而休息。清代唐容川《血证论》说:“寐者,神返舍,息归根之谓也。”神安静守舍则能寐,若神不能安其舍,则魂魄游荡飞扬,会出现不寐、多梦、梦游、梦语等多种睡眠障碍病证。《类经·疾病类》说:“盖心为君主之官,神之舍也。神动于心,则五脏之神皆应之,故心之所至即神也,神之所至即心也。第心帅乎神而梦者,因情有所着,心之障也。神帅乎心而梦者,能先兆于无形,神之灵也。夫人心之灵,无所不至,故梦象之奇,亦无所不见,诚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因此,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异常,即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表现为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谵妄;或可出现反应迟钝、健忘、精神委顿,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等临床表现。《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素问·灵兰秘典论》也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中医神主睡眠学说认为睡眠和觉醒由神的活动来主宰。神统摄于心,关乎五脏,因此睡眠和人体全身的功能活动状态有关。近年来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睡眠是复杂的主动过程。虽然睡眠的“黑匣子”尚未打开,但是睡眠时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肌肉和各种神经反射活动均有明显的改变,反映出睡眠是人体一种整体的生命活动形式。中医神主睡眠学说的整体睡眠观,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同时中医从整体调节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丰富多彩,也为睡眠障碍的治疗开创了光明的前景。

上述三个中医睡眠学说相互联系,构成了中医睡眠理论体系。阴阳睡眠学说认为,人体阴阳消长出入的变化,决定了睡眠和觉醒的生理活动,是中医睡眠理论的总纲领,揭示了睡眠和觉醒的基本原理。营卫睡眠学说是阴阳睡眠学说的具体化,睡眠时卫营相会,运行于阴经和五脏,揭示了睡眠的运动本质。神主睡眠学说突出了中医睡眠的整体观,揭示了睡眠是人体整体的生命活动形式。睡眠障碍一、睡眠障碍分类

睡眠障碍以其临床特征分为睡眠失调和睡中异常两大类。1.睡眠失调

睡眠失调是指患者入睡、睡眠持续时间、睡眠-觉醒程度、睡眠质量等方面发生异常,主要包括失眠、嗜睡、多梦、鼾眠、拘挛瘛疭等疾病。

失眠以经常性不能够获得正常睡眠为特点;嗜睡者夜间睡眠正常,白天精神疲惫,昏沉欲睡,睡眠过多;多梦者经常睡眠不实,乱梦纷纭;鼾眠者睡眠中常气道不畅,鼾声响亮;拘挛瘛疭者睡眠中腿部肌肉拘急挛缩或伸屈抽动。2.睡中异常

睡中异常是指患者在睡眠阶段或从深睡中醒转不充分而在睡眠中发生,或因睡眠而加剧的各种功能失调。主要有梦游、梦魇、梦惊、梦语、梦交、梦遗、遗尿、齿等疾病。

梦游者睡眠中不自主的起床活动,醒后对睡中行为一无所知;梦魇者睡眠中因噩梦而出现胸部不适,如被重物所压,欲动不能,欲呼无声;梦惊者睡眠中噩梦荒诞,惊惕不安,尖声惊叫;梦语者睡中呢喃,梦呓不断;梦交、梦遗为睡梦中性交;遗尿者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齿者则睡眠中牙齿磨切不止。二、睡眠障碍病因病机1.睡眠障碍病因

睡眠障碍的病因,可以概括为先天禀赋不足、脏腑稚嫩、元气虚损、七情郁结以及邪由内生五个方面。(1)先天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是指人的有生之初,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的质量及数量。先天禀赋有强有弱,其决定于父母的遗传基因(精)、体质、生育年龄等多种条件。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元气虚弱是多种睡眠障碍疾病的发病原因之一,其特点常具有家族多发的倾向,追查病史常可发现患者及家庭成员还兼有其他睡眠障碍疾病。如梦惊、遗尿的发病与先天禀赋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据统计约50%的梦惊患者有家族史,17%~66%的遗尿儿童有家族史。(2)脏腑稚嫩:

人体有一个生长发育渐至衰老的过程。《黄帝内经》认为男子以八岁、女子以七岁为一阶段。《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由此可以看出,女子二七、男子二八以前,脏腑元气尚属稚嫩不充阶段。脏腑稚嫩、元气不充,是多种睡眠障碍的发病原因,其中以嗜睡、梦游、梦魇、梦惊、遗尿等疾病更为明显。多项调查显示:梦游多发生于6~12岁的儿童;梦魇约半数的患者在10岁以前即开始发作;梦惊多发生于4~12岁的儿童,以7岁以前更为多见,14岁以后发作逐渐减少乃至停止;遗尿多发于5~12岁的儿童,至18岁以后显著下降,仅1%左右;12~14岁的中学生齿的发病显著高于15~18岁的中学生。(3)元气虚损:

脏腑虚损、元气不足,是睡眠障碍发病的第一位原因。脏腑虚损、阴精不足、营血亏虚是产生虚证失眠的直接原因,同时也是实证失眠致病之邪产生的基本条件。脾气虚弱,气血不足,肾精亏乏,以致元神失养,是嗜睡发生的重要原因;多梦的主要原因是脏腑虚损,以心肝肾三脏为主;拘挛瘛疭的发病,以气血阴液不足为重要因素;梦魇的发生乃因脏腑虚损、胆气虚弱;梦语的发生因于正气虚弱,神魂怯馁,责在心脏,涉及肝脾;梦交、梦遗的发病有脏虚精滑之因;遗尿主因脏虚失约;齿或由正虚失养。总之,脏真虚损、元气不足,是各种虚证睡眠障碍的致病原因。(4)七情郁结:

七情郁结也是睡眠障碍的重要致病原因。《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变化过甚,必然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扰动心神而发生睡眠障碍。七情太过,脏腑受损,心神失养,或气郁化火,扰动心神,神魂不宁,是失眠的重要原因。恼怒气郁,情志不畅,可致失眠、多梦、梦游、梦魇、梦惊等多种睡眠障碍发生。思虑过度,脾胃气结,运化失司,以致心脾两虚,神失所养,可见失眠、嗜睡、多梦、梦游、梦交等疾病。大惊卒恐,损伤心神,则会发生失眠、梦游、梦魇、梦惊等病证。睡眠障碍属心神疾病,而七情郁结是导致心神病变的重要原因。(5)邪由内生:

睡眠障碍的致病之邪,有痰、湿、火、热、瘀、食等数种,而以痰湿瘀血更为多见。痰生于脾,脾虚不运,聚湿酿痰,痰浊阻滞,心神被扰则发病。痰浊可夹风,积热化火,则为病更烈。痰浊致病具有广泛性,可导致失眠、嗜睡、多梦、鼾眠、拘挛瘛疭、梦游、梦魇、梦惊等多种睡眠障碍的发生。此外,痰瘀互结、痰湿相兼为病,常致病久不愈,缠绵不解。湿邪的产生,离不开中焦脾胃的功能失调,中虚不运,则湿邪留滞;外湿渐入亦有脾虚之内因。湿邪留滞,蒙蔽清窍,心神被扰,则可发生睡眠障碍。湿邪常与热邪相合,湿热为病其害更甚于湿。湿邪致病,可见于嗜睡、多梦、拘挛瘛疭、梦语、梦交、遗尿、齿等多种疾病。瘀血是导致睡眠障碍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凡跌仆外伤,或瘀血内生,或久病入络,皆可致瘀血成为致病因素。瘀血致病,可见于失眠、嗜睡、鼾眠、拘挛瘛疭、梦游、梦魇、梦惊、梦语、梦交等各种睡眠障碍中。火热致病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可见于失眠、多梦、梦游、梦交、梦遗、齿等疾病,更有痰热/痰火互结、湿热相兼、瘀热相合,均可导致睡眠障碍的发生。

还应该说明的是,先天禀赋不足、脏腑稚嫩、元气虚损、七情郁结以及邪由内生五种病因并非各自孤立存在,而是互因相生。如先天禀赋不足可致元气损;七情郁结后可以化火生痰,或灼津伤阴等。因此,不能机械对待。2.睡眠障碍病机

睡眠障碍的病机可以概括为阴阳失调、神元失养和邪扰神动等三方面。(1)阴阳失调:

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因此,从广义角度来说,阴阳失调是睡眠障碍发病的总病机;从狭义角度来讲,阴阳失调是睡眠障碍发病的重要病机所在。阴阳不和,阴不敛阳,阳不入阴,心神浮越,魂魄妄行,可见梦游;阴阳失调,阴失其平,而阳不固秘,涉及精神,则发梦交;阴阳失调,阳气失守,阴精不能封藏,精运神摇,产生梦遗;阴阳失调,阳不入阴,神魂不宁,下焦水道失约,发生遗尿;阴阳失调,不能交通,气机不畅,则发生鼾眠。心肾不交是典型的阴阳水火失调,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阳偏亢,心火上炎,不能下交于肾,心肾不能既济,水火失于交通,神躁不宁,肾精失守,可导致失眠、多梦、梦游、梦惊、梦交、梦遗等多种睡眠障碍。阴虚火旺也是常见的一类阴阳失调,常见于失眠、梦交、梦遗等睡眠障碍。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心神不宁,相火内炽,扰动精室,则发生遗精或梦交;心阴不足,心火独亢,阴血不养,火热扰动,心神不安,因而发生失眠。(2)神元失养:

脏腑阴阳气血不足,致使神元失养,神魂不守,是睡眠障碍的重要病机。凡睡眠障碍之虚证,皆是神失所养而致,多见于失眠、嗜睡、多梦、梦魇、梦惊等疾病。《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气血与神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气血充盛则神旺,气血不足则神失奉养而衰颓。因此气血不足,神失所养,躁扰不宁,神魂游荡,可以发生多种睡眠障碍。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可见失眠、多梦、梦惊、拘挛瘛疭;心气不足,不能温养,心神不宁,可发生梦惊、梦交;气血两虚,气不温煦,血不濡养,神魂不宁,精神不振,可见嗜睡、梦魇、梦惊、梦语、齿等疾病。从脏腑而言,心胆气虚,心虚则神无主,胆虚则决断无权,神魂不安,可发为失眠、梦魇、梦惊等疾病;脾气虚弱,运化不行,水谷精微不能上奉心脏,神失所养,发为嗜睡,筋脉失其温养,可见拘挛瘛疭;脾气不足,心血虚少,心脾两虚,心神失养,神魂不安,发为失眠、多梦、梦魇、梦交、梦遗等疾病。阴精的滋养,阳气的温煦,是神魂生存的基本条件。脏腑之气虚弱,阴液或阳气衰减,则神魂不能守于舍,神魂飞扬游荡,发为睡眠障碍。如心阴不足,心神失养,魂不守舍,发为失眠、梦魇;心肺阴虚,液少神躁,神魂失守,则发为梦游、梦魇;肾阴亏虚,水不涵阳,相火易动,发为梦遗;肝肾阴虚,肝阳上扰,神魂不守,发为多梦,阴血不能滋濡,则发为拘挛瘛疭、齿;肾阳虚衰,下元虚冷,神元不振,肾关不约,可发为嗜睡、梦遗、遗尿;脾肾两虚,气化失常,心火失温,神躁不宁,发为多梦;脏虚不约,关门不控,发为遗尿。凡此种种,皆脏腑虚弱、神元失养所致。(3)邪扰神动:

邪气滞留,影响脏腑正常功能,扰动神志,以致神魂不宁,也是睡眠障碍的重要病机,致病多属实证。如心火亢盛,灼迫心神,神不守舍,游荡不宁,则发生梦游;相火内扰,肾关不固,则发为梦遗;肝气郁滞,疏泄失职,魂不守舍,飞扬游荡,发为多梦、梦游、梦语;气郁化火,肝火炽盛,火热扰动心神肝魂,神魂不宁,发为失眠、多梦、梦游;心动神摇,精室被扰,则发为梦交、梦遗。饮食积滞,胃失和降,从大络逆而犯心,心神不得安宁,发为失眠、梦惊。湿邪阻滞中焦,气机不利,和降失司,心神被蒙,发生嗜睡、多梦;湿热阻滞肝经,熏蒸神魂,则精神昏愦,发为嗜睡,神魂不宁,可见梦语、遗尿、齿。痰浊阻滞,困遏心神,精神不振,发为嗜睡;痰浊上扰,神魂不安,游荡飞扬,可见梦魇、梦语、梦惊。瘀血阻滞,经脉不畅,神魂不安,飞扬游荡,可发生失眠、嗜睡、鼾眠、拘挛瘛疭等多种睡眠障碍。三、睡眠障碍常见证候

对于睡眠障碍的常见证候,临床以虚实为纲可分为虚证和实证两大类。睡眠障碍虚证1.心血不足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面色淡白少华或萎黄,惊惕健忘,头昏目眩,口唇淡白,舌淡,脉细弱。

疾病举例:失眠、梦惊。2.心气不足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动则尤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畏风自汗,面色苍白,舌淡齿痕,脉沉弱或结代。

疾病举例:梦惊、梦交。3.心阴不足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惊惕健忘,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疾病举例:失眠、梦魇。4.脾气虚弱

临床表现:面色萎黄,精神疲倦,气短懒言,纳谷不馨,食后腹胀,大便溏薄,四肢无力,舌淡苔白,脉缓而弱。

疾病举例:嗜睡、拘挛瘛疭。5.心脾两虚

临床表现: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纳呆食少,腹胀便溏,面色萎黄,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舌质淡嫩,脉细弱无力。

疾病举例:失眠、多梦。6.心肺阴虚

临床表现:精神恍惚,心悸怔忡,五心烦热,干咳少痰,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

疾病举例:梦游、梦魇。7.心肝血虚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健忘多梦,筋脉拘急,四肢麻木,两目干涩,视物昏蒙,面色淡白,爪甲不荣,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舌淡,脉细。

疾病举例:多梦、拘挛瘛疭。8.肝肾阴虚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耳鸣如蝉,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健忘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疾病举例:多梦、拘挛瘛疭。9.心胆气虚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恐惧胆怯,如人将捕之,自汗出,舌淡苔白,脉弦细无力。

疾病举例:梦魇、梦惊。10.心肾不交

临床表现:心烦惊悸,健忘口干,眩晕耳鸣,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疾病举例:梦交、梦遗。11.气血两虚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心悸怔忡,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健忘肢麻,面色淡白,舌淡齿痕,脉沉弱。

疾病举例:嗜睡、齿。12.气阴两虚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神疲乏力,惊惕不安,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自汗盗汗,舌红少苔有裂纹,脉细弱或结代。

疾病举例:梦游、梦惊。13.阴虚火旺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耳鸣心烦,潮热盗汗,腰膝酸软,面红颧赤,咽干口燥,便干溲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疾病举例:梦交、梦遗。14.阴阳失调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心悸易惊,自汗盗汗,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弱。

疾病举例:鼾眠、遗尿。睡眠障碍实证1.心火亢盛

临床表现:心悸不宁,胸中烦热,面赤口渴,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尖红,脉数。

疾病举例:梦游、遗精。2.痰热扰心

临床表现:胸闷脘痞,哭笑无常,狂言乱语,心悸烦躁,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疾病举例:梦魇、梦语。3.胃气不和

临床表现:胸脘满闷,恶心欲呕,嗳气频作,不思饮食,大便不畅,或糟粕不化,舌苔厚腻,脉滑。

疾病举例:失眠、梦惊。4.胃热炽盛

临床表现:胃脘灼热,嘈杂吞酸,渴喜冷饮,口气秽浊,消谷善饥,大便秘结,齿龈肿痛,舌红苔黄燥,脉洪大或滑数。

疾病举例:梦语、齿。5.肝郁气滞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两胁胀痛,胸闷太息,烦躁易怒,妇人月经不调,舌淡红苔薄,脉弦。

疾病举例:梦游、梦语。6.肝火上炎

临床表现:头晕目赤,胁肋灼痛,烦躁易怒,面红口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弦数。

疾病举例:多梦、梦交。7.肝经湿热

临床表现:两胁胀痛灼热,口苦口黏,腹胀呕恶,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腥臊,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疾病举例:遗尿、齿。8.湿阻中焦

临床表现:头身困重,精神不振,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口黏,大便溏泄,舌胖有齿痕,脉濡细缓。

疾病举例:嗜睡、多梦。9.痰浊阻滞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胸中满闷,体丰多痰,恶心欲呕,食欲不振,肢重欲卧,舌苔厚腻,脉滑。

疾病举例:嗜睡、梦游。10.瘀血阻滞

临床表现:头部沉重刺痛,胸痛窒闷,口干不欲饮,或但欲漱水不欲咽,肌肤甲错,面色晦暗,舌暗有瘀斑,脉细或涩。

疾病举例:嗜睡、鼾眠。四、睡眠障碍中医治法

睡眠障碍的中医治疗大法,可概括为补、和、清、消、安等五法。(一)补益法

补益法的运用涉及心、肝、脾、肺、肾和胆等脏腑,可分为十一法。1.补营养血法

适用证候:心血不足。

常见疾病:失眠、梦惊。

常用方剂:四物汤、圣愈汤。2.补益心气法

适用证候:心气不足。

常见疾病:梦惊、梦交。

常用方剂:妙香散。3.滋阴养血法

适用证候:心阴不足。

常见疾病:失眠、梦魇。

常用方剂:天王补心丹。4.益气养血法

适用证候:气血两虚。

常见疾病:嗜睡、梦魇、梦惊、梦语。

常用方剂: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大定心汤。5.益气养阴法

适用证候:气阴两虚。

常见疾病:梦游、梦惊。

常用方剂:甘麦大枣汤、炙甘草汤。6.补益心脾法

适用证候:心脾两虚。

常见疾病:失眠、多梦、梦魇、梦交、梦遗。

常用方剂:归脾汤。7.养心润肺法

适用证候:心肺阴虚。

常见疾病:梦游、梦魇。

常用方剂:百合地黄汤。8.补养心肝法

适用证候:心肝血虚。

常见疾病:多梦、拘挛瘛疭。

常用方剂:补肝汤。9.滋补肝肾法

适用证候:肝肾阴虚。

常见疾病:多梦、拘挛瘛疭。

常用方剂:杞菊地黄丸、一贯煎。10.健脾益气法

适用证候:脾气虚弱。

常用疾病:嗜睡、拘挛瘛疭。

常用方剂: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11.益气温胆法

适用证候:心胆气虚。

常见疾病:失眠、梦魇、梦惊。

常用方剂:十味温胆汤。(二)调和法

调和法的运用涉及心、肾、脾、胃等脏腑,可分为四法。1.调和阴阳法

适用证候:阴阳失调。

常见疾病:鼾眠、梦游、梦交、梦遗、遗尿。

常用方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2.交通心肾法

适用证候:心肾不交。

常见疾病:失眠、多梦、梦游、梦惊、梦交、梦遗。

常用剂:黄连阿胶汤、黄连清心饮、交泰丸、磁朱丸。3.滋阴清(降)火法

适用证候:阴虚火旺。

常见疾病:失眠、梦交、梦遗。

常用方剂:知柏地黄丸、二阴煎、三才封髓丹。4.健脾和胃法

适用证候:胃气不和。

常见疾病:失眠、梦惊。

常用方剂:半夏秫米汤。(三)清热法

清热法的运用涉及心、胃、肝等脏腑,可分为五法。1.清心泻火法

适用证候:心火亢盛。

常见疾病:梦游、遗精。

常用方剂:朱砂安神丸、二阴煎。2.清胃泻热法

适用证候:胃热炽盛。

常见疾病:梦语、齿。

常用方剂:清胃散、清胃汤。3.清肝泻火法

适用证候:肝火扰心。

常见疾病:失眠、多梦、梦游、梦交、梦遗。

常用方剂:龙胆泻肝汤。4.清热化痰法

适用证候:痰热扰心。

常见疾病:鼾眠、拘挛瘛疭、梦游、梦惊、梦语。

常用方剂:黄连温胆汤、礞石滚痰丸。5.清热利湿法

适用证候:肝经湿热。

常见疾病:嗜睡、梦语、遗尿、齿。

常用方剂:龙胆泻肝汤。(四)消化法

消化法的运用涉及肝、脾、肺、胃等脏腑,可分为四法。1.健脾化湿法

适用证候:湿阻中焦。

常见疾病:嗜睡、多梦。

常用方剂:胃苓汤。2.健脾化痰法

适用证候:痰浊阻滞。

常见疾病:嗜睡、多梦、梦游。

常用方剂:温胆汤、导痰汤。3.疏肝解郁法

适用证候:肝气郁结。

常见疾病:多梦、梦游、梦语。

常用方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4.活血化瘀法

适用证候:瘀血阻滞。

常见疾病:失眠、嗜睡、鼾眠、梦游、梦魇、梦惊、梦语、梦交、拘挛瘛疭。

常用方剂:血府逐瘀汤。(五)安神法

安神法的运用涉及心、肝两脏,可用于嗜睡、鼾眠以外的各种睡眠障碍,常在他法辨证施用的基础上联合运用,以提高安神的效果。常用的药物分为两大类。1.滋养安神药

本类药物具有滋养心肝、安神宁魂的作用。常用药物有:酸枣仁、柏子仁、茯神、远志、五味子、淮小麦、夜交藤等。常用于治疗虚证。2.重镇安神药

本类药物质重潜降,镇心平肝,定志宁神,多属金石、介类。常用药物有琥珀粉、龙齿、珍珠母、灵磁石、朱砂、珍珠粉、龙骨、牡蛎、金银器等。常与清热、化痰、理气、活血类方剂合用治疗实证,也可与补益、调和类方剂合用治疗虚证。(吴蔚 整理)中篇 常见睡眠障碍疾病的中医证治一、失 眠

失眠又称不寐、少寐、无眠、少睡、不得卧、不得眠等,是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可表现为不易入睡,或睡中反复苏醒,或早醒不能再寐,甚至彻夜不能入睡。

现代医学将本病定义为:患者从上床就寝到入睡的时间超过30分钟,夜间总睡眠时间占总就寝时间之比低于85%,睡眠后精神和体力得不到恢复,以致白天感到明显疲乏,或被别人观察到精神不振、昏沉欲睡等。

失眠是一种常见病。WHO对14个国家的25916名在基层医院就诊的患者进行调查显示,27%患有睡眠障碍。美国的失眠发生率为32%~50%,英国为10%~14%,日本约为20%,法国约为30%。中国睡眠研究会调查显示38.2%的人有失眠症状。失眠的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老年人显著高于年轻人。

现代睡眠学认为,人体的脑部存在两个系统,一个促进睡眠,另一个促进觉醒。睡眠-觉醒系统失调,或睡眠系统力量不足,不能发生睡眠,或觉醒系统活动过强,导致过分警觉,因而出现失眠。引起失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生理因素,如饥饱、兴奋等;有心理因素,如焦虑、恼怒等;有环境因素,如吵闹、寒冷等;有条件因素,如寝具、卧室等;有继发于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等;有继发于躯体不适,如疼痛、咳喘等;有因睡眠-觉醒节律被打乱,如时差、值夜班等;有因某些食物和药物影响,如咖啡、茶等。失眠的治疗方法,除治疗引起失眠的原发疾病及讲究睡眠卫生外,主要是心理治疗和安眠药物。目前安眠药治疗失眠仍存在诸多问题:服用安眠药后常出现日间头昏和精神不振;长期用药会因耐受性而疗效逐渐减弱;过量服药会导致中毒;有些药物具有成瘾性,停药时会引起反跳性失眠。

中医学对失眠的认识首推《黄帝内经》,书中提出了“胃不和则卧不安”和“卫气不得入于阴”的病机,并创立半夏秫米汤方。汉代《伤寒杂病论》提出“阴虚火旺、脏腑失调”为病机,以黄连阿胶汤、酸枣仁汤、栀子豉汤等方治疗;《中藏经》提出“胆冷则无眠”;唐代《外台秘要》言“心虚不得睡”;宋代《太平圣惠方》强调“胆虚不得睡”,《严氏济生方》主张“胆气实热不得睡”;明代《证治要诀》认为“胆涎沃心,以致心气不足”;清代《古今医案按》提出“心肾不交”等。归纳之,正如明代《景岳全书·不寐》所言:“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失眠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正虚、邪扰两种,正气虚涉及心、肝、脾、肾、胃、胆等脏腑,邪气扰则以痰、热、食为多。治疗虚证失眠常用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以安神宁魂;实证失眠则应清热泻火、化痰消积,以定志宁心。正虚、邪扰常有错杂互见的情况,治疗应该分清标本缓急,或治分先后,或治有主次,随证施用,同时配合应用宁心安神的药物。除药物治疗外,中医睡眠医学强调睡眠卫生和精神调摄,并重视心理治疗的重要作用。若配合适当的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增强体质,则疗效更佳。故医生应对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调摄给予必要的指导。(一)失眠的病因病机1.精血不足

脏腑虚损,精血不足,神魂失养,是失眠的常见病因。肾藏阴精,肾水上济于心,则心火不亢,神魂安定。若肾精亏乏,则心火失济,火扰心神,魂不守舍,则产生失眠。肝藏血,心主血,血舍魂,血养神,营血不足,则神魂失养,躁动不宁,会发生失眠。正如《景岳全书·不寐》所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肝肾阴亏,则相火易亢而上扰心神,心火内炽,神不守舍,神魂游荡,故发生失眠。精血不足,胆气虚怯,决断失职,神魂不定,也会发生失眠。总之,脏腑虚损、精血不足,是产生虚证失眠的直接原因,也是实证失眠致病之邪产生的基本条件,如痰湿、食积常为脾虚不运所致。阴精营血亏虚之因,首先是体质因素所致,多属先天禀赋不足,受之即虚少;其次是由于久病耗损,阴液营血渐伤而致;三是因失治误治损伤正气,如热极伤阴,大汗伤津,过下伤脾,失血伤阴等;四是调养失宜损伤精血,如产后失于调养,或入房太过,精血暗耗。总之,阴精营血不足,神魂失养,不安其室,则发生失眠。2.情志所伤

七情郁结是造成失眠的重要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分属五脏。七情太过,则脏腑受损,心神失养,发生失眠;或七情太过,郁而化火,扰动心神,也造成失眠。如忧愁过度,心血耗伤,血不养心,神不守舍,以致失眠;思虑日久,心血暗耗,气结于脾,运化失司,心脾两虚,神失所养,产生失眠;恼怒抑郁,肝气郁结,条达疏泄失职,魂不守舍,或气郁日久化火,火热扰动,神魂不能安静归舍,游荡飞扬,发生失眠;惊则气乱,气陷伤胆,决断无权,神魂不宁,失眠遂生;心有所慕,欲念无穷,神驰不收,发生失眠。现代研究证明,失眠和精神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很多精神疾病常伴有失眠,另一方面精神刺激可引起失眠。美国的一项研究,调查失眠者在失眠开始之前及发生以后各2.5年(共计5年)期间的生活事件,结果显示:与睡眠正常者进行对比,失眠者遭遇生活事件明显增多,有四分之三的失眠始发于生活事件过程之中。Coleman报道,睡眠继发于精神障碍者比例可达35%。这充分说明了情志所伤是失眠的重要致病原因。3.内邪滞扰

内邪指的是体内的致病之邪,主要有痰、饮、热、火、食、瘀等,而以痰热为多见。内邪是实证失眠发生的原因。饮食不节,脾胃损伤,运化失司,宿食积滞,壅塞中焦,胃失和降,则睡卧不安;水谷不运,聚湿生痰,蕴久化热,痰热扰心,神魂不宁,发生失眠;外邪侵袭,邪热滞留,或五志化火,痰热相煽,或阴虚阳亢,火热内生,火扰神明,均可发为失眠。(二)失眠的辨治1.心血不足

临床表现:夜卧不宁,难以入睡,多梦易醒,头晕目眩,心悸健忘,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解析:本证营血不足,血不养心,心神不宁,魂不守舍,故夜卧不宁,难以入睡,而且多梦易醒;血不上荣,则面色苍白,头晕目眩;血不养心,故心悸健忘;舌淡、脉细弱为血虚之征。

治疗原则:养血和营,宁心安神。

选方用药:圣愈汤(《医宗金鉴》)加味。

熟地黄、当归、黄芪、白芍、川芎、党参、炒枣仁、远志。

方药解析:本方以熟地黄甘温补血益阴,当归辛甘温补血调血,共为君药;白芍配熟地黄养血敛阴,黄芪伍当归益气以生血,共为臣药;党参佐黄芪以益气,川芎理血行气以防滞腻,炒枣仁养血宁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定志宁心,共为佐使。本方养血益气,营血充盛,心神安定则失眠自除。2.心脾两虚

临床表现:入寐困难,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色萎黄,眩晕耳鸣,舌淡嫩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解析: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神失养,神魂不安,故难以入睡,多梦易醒;心血失养,故心悸健忘;脾气不足,故食少纳呆,腹胀便溏;气血不能上荣于头面,因而面色萎黄,眩晕耳鸣;舌淡嫩、脉细弱是心脾不足所致。

治疗原则:补益心脾,宁心安神。

选方用药: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黄芪、党参、白术、茯神、龙眼肉、炒枣仁、当归、远志、木香、夜交藤、龙齿、炙甘草。

方药解析:本方以黄芪、党参、白术、茯神健脾益气,调脾以养心;龙眼肉、炒枣仁、当归补心血安心神;远志、夜交藤养心安神,龙齿镇惊宁神;木香行气,使诸药补而不滞;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益心脾、宁心安神之效。3.心胆气虚

临床表现:恐惧不能独自眠睡,寐而不实,易惊醒,心下憺憺,如人将捕之,头晕目眩,善太息,舌淡胖,脉弦细缓。

证候解析:心胆虚馁,决断无权,神魂不安,故恐惧不睡,寐而不实,易惊醒;胆虚心怯,故心下憺憺,如人将捕之;胆腑阳气不升,故头晕目眩;胆虚忧虑不快,故善太息;舌体胖质淡、脉弦细缓,皆心胆虚怯之状。

治疗原则:益气温胆,宁心安神。

选方用药:十味温胆汤(《证治准绳》)加减。

党参、陈皮、半夏、枳实、远志、龙眼肉、五味子、菖蒲、龙骨、牡蛎、甘草。

方药解析:本方由温胆汤化裁而来,党参补益心胆之气,陈皮、半夏、枳实三味温胆化痰以宁神,共为主药;远志安神,交通心肾,龙眼肉、五味子养血敛气,补心安神,共为辅药;菖蒲化痰开窍,龙骨、牡蛎镇静安神,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佐使。全方共奏益气温胆、宁心安神之效。4.心阴不足

临床表现:入寐不易,寐而多梦,心悸健忘,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

证候解析:心阴不足,心神失养,魂不守舍,故夜间不易入睡,寐则多梦;心失所养,则心悸健忘:阴液不足,失于濡润,故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为阴虚之象。

治疗原则:滋阴养血,宁心安神。

选方用药: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加减。

生地黄、玄参、天冬、麦冬、丹参、当归、党参、茯神、酸枣仁、远志、柏子仁、五味子、龙齿。

方药解析:方中生地黄滋阴养血,重用为君药;玄参、天冬、麦冬甘寒滋阴以清虚火,丹参、当归补血宁心,共为臣药;党参、茯神益气宁心,酸枣仁、远志、柏子仁、五味子养心安神,龙齿一味重镇安神,共为佐使。全方滋阴养血、宁心安神,用于阴虚失眠甚为适宜。5.阴虚火旺

临床表现:不易入睡,心烦多梦,心悸健忘,咽干口燥,口舌生疮,潮热盗汗,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解析:心阴不足,心火独亢,阴血不养,火热扰动,遂成失眠之症,不易入睡,心烦梦多;心失所养,故心悸、健忘;心火独亢,故口舌生疮、口燥咽干、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系阴虚火旺之象。

治疗原则:滋阴清火,宁心安神。

选方用药:二阴煎(《景岳全书》)加减。

生地黄、麦冬、玄参、通草、竹叶、生甘草、黄连、灯心草、酸枣仁。

方药解析:本方为滋阴清心之剂,方以增液汤滋阴养液以补阴分之虚;导赤散导热下行以清亢盛之心火;加黄连、灯心草清心降火,酸枣仁养心安神。全方共奏滋阴清火、宁心安神之功。6.心肾不交

临床表现:不易入睡,寐而多梦,甚则彻夜不眠,心中烦躁,头晕耳鸣,潮热盗汗,口燥咽干,腰膝酸软,健忘遗精,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解析:肾为少阴,肾水在下而上济于心,心为太阳,心火在上而下温于肾,心肾水火既济而安和。肾水不足于下,心火亢盛于上,则心肾不交。心火亢故不易入睡,寐而多梦,甚则彻夜不寐,心中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