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你的词汇用起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3 11:12:03

点击下载

作者:伍君仪

出版社:湖北教育工作室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把你的词汇用起来

把你的词汇用起来试读:

前言

国内的教育体系把英语定位为“语数英”三大主科之一,贯穿整个中小学阶段,而到了大学本科还有四六级、考研等,英语都是硬指标,学生投入学英语的时间、精力远超其他科目。然而,国内的很多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英语,结果还是不会听、不会说,词汇量不如美国3岁小孩,毕业后基本没有用。

随便一个普通的美国人、英国人或澳大利亚人等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其英语水平在我们眼里都是非常牛的,但他们不一定有过人的语言天赋或者受过高等教育,甚至可能只是一个“学渣”。我们费老劲学英语,可普遍都学得很烂,这其中还包括不少颇为聪明的学生,为什么?反过来看,假如美国人来到中国,随便一个普通中国人的中文水平在他们眼里也是非常牛的。这说明语言达到母语级别的水平,跟IQ、语言天赋都没有必然的关系。

目前主流的二语习得(学习外语)理论提出,浸泡在目标语言环境中的时间越长,语言能力就掌握得越好。典型的例子:出国时间越长,对当地语言的掌握就越好。语言习得跟语言学习是两码事,“习得”是一个下意识的过程,母语是“习得”的过程,而“学习”则是有意识而为之。鉴于中国人的英语学习十分低效,我们是时候更换思路了,将英语当成“第二母语”,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习得”。多个研究显示,大量自由阅读(free voluntary reading)对学生的词汇、语法和写作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宜作为我们这个“第二母语”的主要输入方式。

本书系统介绍如何把英语设置为个人的“第二母语”,明确区分“学英语”和“用英语”的根本区别,彻底告别低效的学习行为,在听、说、读、写中把你的英语用起来,从而获得母语级的语言习得效率:个人词汇量迅速提升至10 000(以testyourvocab.com测试为准,后同)以上,国内外各级英语考试一路通关。本书把这种方法称为“透析法”(dialysis),它是一种英语使用法,高度依赖以电子词典查词增加个人词汇量,从而推动在生活中全面“用英语”。本法适合具有一定语言基础但从未读懂过一本英文原著的人士自学英语,典型对象包括初中及以上学历人士,但不适合连26个字母都未掌握的真正“零基础”人士,以及有中文阅读障碍、失读症等问题的人士。

Use it or lose it.(用进废退。)

本书使用攻略

Part 01 理念篇:从“学英语”到“用英语”的飞跃

彻底颠覆你“学英语”的三观,从此,你可以向英语母语人士看齐——他们并不比你更聪明,也没有比你更强的语言天赋,只不过日复一日地在生活中听、说、读、写英语而已。考试分数的暴涨将会是你“用英语”之后取得的第一个成果。

Part 02 词汇篇:词汇量是“用英语”的原动力

如果你没有强大的英语词汇量,听、说、读、写都是无源之水。背词根、背词app等都是缺乏效率的学习方式,将电子科技的力量结合英文原著,就能轻松地让你的词汇量从可怜巴巴的一两千暴增到10 000+。请记住:背词学习是记不住的,只有用过的生词才是属于你的!

Part 03 阅读篇:读懂长篇和短篇英文原著

读懂英文原著不再是英语学霸的特权,在新技术的加持下,控制好原著阅读难度,你也可以走上这条英语的“快车道”。传统的“精读”“泛读”只会将你死死捆绑在英语课本上,你需要彻底改变。全新升级的透析法“50%自适应查词”“货仓式滚动复习”将给你带来超高的英语接触密度。一起来完成“头七”挑战,之后你会看到一马平川!

Part 04 听力篇:用英语听懂全世界

从英文歌到英文电影、电视剧,从英文电台到电视台,再到在线公开课,现在的移动互联网让你彻底告别“学英语”时代的听力材料。“用英语”要求你不能看任何字幕,而听力的提升归根结底就是词汇量的问题。先建立好听世界各国“真英语”的渠道,等待词汇量上升后自然水到渠成。

Part 05 口语篇:创造条件全天候说英语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英语角”已经向网络QQ群、微信群口语圈转型,为无数被“演出焦虑”困住嘴巴不敢说英语的中国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说英语空间。逆透析技术将直接扩大你的逆向词汇量,给口语的流利程度做“硬件加速”,你再也不需要靠有限的简单词汇为不懂得的说法绕弯解释。

Part 06 写作篇:网络时代的英文写作

英文写作绝不仅是应付考试!微博、微信朋友圈是你写英语的最佳场所,而读雅虎等英文国际新闻后写评论,更是向全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的好机会。掌握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用技术手段消灭“低级错误”,增加“高级表达”,然后一起“占领雅虎”。

Part 07 编译篇:当英文原著的搬运工

编译比翻译更轻松简单,用途也更加广泛。掌握编译英文原著的正确方法,流水线般大量生产优质的中文,其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有时会远超传统字斟句酌的翻译。记住读者至上,在不歪曲原文的前提下让读者获得良好流畅的阅读体验,是编译的精髓。

Part 08 玩家篇:用英语玩转你的生活“用英语”比“学英语”好玩多了,你可以大胆地将电脑、手机、平板等的操作系统设置为英语,进而用英语去打游戏、导航、导游、做菜……生活中到处是学问,也到处是乐趣,换成英语去生活,你可以足不出国门就享受异国风情,与此同时相关领域的英语词汇量也会暴涨。 理念篇:  Part 01从『学英语』到『用英语』的飞跃

英语是一种等待你去驾驭的工具,不是一门需要你去反复刷题的科目。

◇别只看英语教材了

与真实的语言世界相比,教材只是杯水车薪。

◇准备英语考试,单单掌握“套路”可没用

只有深厚的英语内功,才能让你在各类考试中脱颖而出。

◇走出英语学习的时间困境

日常听、说、读、写都用英语,无须刻意安排,让你全天不间断精进语言功力。分不清“学英语”“用英语”,十几年的英语白学了

你为什么老是学不好英语?一位同学发给我的手机截图不经意暴露了问题的症结——都是被“假英语”害了。她本来想在手机上下载BBC(英国广播公司)的app,却手抖多打了两个中文字,结果搜索了“BBC英语”。随后,一堆“学英语”的app就蹦出来了,如“BBC双语新闻”“BBC职场英语”,全是学习材料!

我经常推荐大家看Yahoo(雅虎)新闻,有网友就留言说用“英语头条”“豌豆荚一览”等app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英语新闻也不错。我下载安装了一下,发现都是国内的内容聚合app,精选了Yahoo、BBC、The Daily Telegraph(《每日电讯报》)甚至是IMDb(互联网电影数据库)等外国媒体的新闻资讯。对此,我还是建议直接上Yahoo、BBC等媒体读“用英语”级别的材料。

很多人无法理解,明明是从Yahoo一字不差复制粘贴过来的新闻,有什么不一样呢?

这是“学英语”与“用英语”之争。“学英语”的对象是各种学习材料,只为了学语言本身,包括教材,英文简写版、中英对照版图书,国内的英语学习类报纸和杂志,国内的英语教材配套录音、听力材料,国内的英语学习类app等。“用英语”的对象是“英文原著”,通常是英语国家或地区人士使用的材料,并非为非英语国家英语学习者而设计,包括原版(影印版、引进版等)英文小说、非小说图书、产品说明书,还有非英语著作的英译版,《三国演义》等的英译版也勉强算,国外出版的英文报刊,国外英文网站,英文歌、电影、电台、电视台、网络视频,国外的英文公开课(如“可汗学院”)、讲座(如TED),英文版app(如Apple Maps、Uber等上显示给英语母语人士看的英语)等。

有时,“学英语”和“用英语”难以绝对划分,但有一个实用的判断方法,就是看看美国人、英国人、澳大利亚人等英语母语人士在日常生活中会不会使用到。

有人说,初学者应由浅入深,逐步从“学英语”过渡到“用英语”。事实上,无数人“过渡”了十几年也没有用上英语,英语水平惨不忍睹。另外,“用英语”也有很简单的入门级材料。例如,美国的儿童读物,它可比很多“学英语”的教材简单多了。

现在很多英语老师也会用“使用级”的材料进行教学,很多人就迷糊了。例如看美剧Friends(《六人行》)学英语,读英国The Economist(《经济学人》)杂志学英语——这些材料写的都是美国人、英国人的生活,有着娱乐、认知、休闲等实际用途,但外国人是没打算用它们来学英语的!如果你把它们当成学习材料进行精读、精听,就跟学教材没什么两样了,因为你只是学习了非常有限的内容,其间还离不开英语老师的“搀扶”(讲解、纠正、练习、测验等教学行为),并不能独自使用英语——下课后,如果你还没形成看美剧、读英文杂志的日常习惯,到头来也是没用的。“用英语”,就是像英语母语人士那样,直接在生活中使用这种语言,让自己过上英语化的生活,然后英语就变得简单了。我见到太多人在空谈各种英语学习方法,却几乎从不说英语、写英语,学来学去,英语水平还是原地踏步。

将日常生活的听、说、读、写逐一切换成用英语,便是最好的。我每日习惯看英语图书和新闻,做菜就看英语菜谱,跟家里人习惯说英语,跟网友聊天只打英语,开车的时候还用iPhone的Maps app做全英语导航取代了“百度地图”……我把这一切行为总结成一套英语使用方法,命名为“透析法”。

在生活中全面“用英语”,比专门花时间“学英语”有意思多了,让你活着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加强你的英语,时间长了你就会越来越接近英语母语人士。反过来看,你的汉语能达到母语级的水平,也就是每日习惯使用汉语的结果。有的同学说对英语不太感兴趣,怎么办?我回答说,我对这门语言的兴趣不会比你更大,我只是使用这门语言去生活,去过好每一天而已。坚持使用英语,你的英语就会变得强大

把你的英语用起来,就是打造一个“秘密武器”,包括在听、说、读、写的生活各方面只用英语,包括每天只收听、收看英语的广播、电视,跟家人、同学只说英语,书和新闻非英语不读、不看,网络聊天、社交媒体只写英语,最近我还改用英语看天气和导航……这么说有点儿凌乱,很多同学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还有很多疑问,其实反过来看就简单了:坚持使用英语,你的英语很快就会走向强大。

假设你和一个不懂中文的外国人共同沦落荒岛,彼此的共同语言只有英语,那么无论你的英语有多么差,对方的英语是否是母语,你们都能够在求生历险中实现沟通,语言障碍根本不算什么。这是因为人际沟通是人脑进化而成的强大本能,即使常用的语言通道受阻,人脑也会展示出极其强大的可塑性,神经纤维会形成无数新的连接,强力开通新的语言通道。

在网上经常有人讨论怎样学英语、怎样练听力、某个学习方法好不好,探讨得十分热烈。但是,我极少见到有人在网聊中写英语,我用英语发言并鼓励他们用英语,他们的语言习惯也很难改过来,这样谈“英语学习”有什么用呢?还有人说“要学好英语,先要学好中文”,貌似很有哲理的样子,其实不然——中国人的中文已经足够好了,普通人的语言水平曲线早就到了平缓阶段,再用功,提升也是有限的,你就是再花4年读个大学中文专业或者播音专业,恐怕中文写作也很难提升到金庸、莫言的高度,中文口才也很难达到黄子华、郭德纲的造诣。相比之下,你的英语提升空间非常大,完全可以提升到接近于外国普通人的水平。这就取决于你是否使用英语、每天能用到多少。

当然,在中文世界,你要主动关闭多年来的语言通道,比沦落荒岛更难,需要克服内外两重阻力。

1.自己的惯性。用中文的确很舒适省心,现在要放弃这种舒适了。比如,今天手机推了一条猛料,你也许会习惯性地点开腾讯或者网易上吸引眼球的标题,但现在你只能上Yahoo.com或者BBC的app看有没有对应的英文报道;在QQ群内大家用中文畅聊甚欢,你也想凑热闹发表一番高见,但一想到不能用中文了,就不得不把要说的话先用英文翻译出来,其中还可能有不懂的表达,需要查电子词典;看英文电影、电视剧的时候,看中文字幕能满足对剧情的好奇,但现在你只能用耳朵去捕捉每个音节,似懂非懂……其实语言的惯性是可以扭转的,培养使用英语的习惯之后,你就能一直用这种语言来生活了。

2.人际的压力。和家人说英语,对方有时会不耐烦,我就经常遭遇“别说鸟语”的抗议,这时不能轻易屈服,而要不卑不亢、不紧不慢,耐心地用英语解释。记得好几次老婆在开车,我负责导航,她着急地问下一个路口怎么走,我在压力下也有点儿不流利了:“Turn left... No, no, turn right...”(“左转……不,不,右转……”)大不了就多走点儿冤枉路,可好不容易建立的习惯不能丢。在网上回答网友提问的时候,我也肯定是用英语的,无论打字还是语音。在外出的时候,为图省事就以语音为主,有的网友几乎要哭了,说能不能讲点儿中文——这也许是你接收有问题,也许是我表达得不好,但都不是不用英语的理由。我们完全可以继续耐心地用英语沟通,你尝试多听两遍,查查生词,我尝试说清楚一点儿,或者换成简单一点儿的词汇,总而言之,沟通是没问题的。具体关于口语如何开口说,克服“演出焦虑”,会在专门的章节详细介绍。

当然,我并非剥夺大家使用中文的权利。你不用中文的前提,是要在最短时间之内最有效率地提升英语或者任何一门外语的水平,我还没发现有什么学习方法比直接使用更有效。我最欣赏的一句英语谚语是: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

其实,换一种语言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透过英文媒体会看到跟中文媒体大相径庭的世界,耳目顿时为之一新;在家里和老婆说私房话,在家族微信群里和兄弟姐妹们说叛逆话,可以公然把长辈们蒙在鼓里;又如在一些网上讨论中医、时政等话题时,用英语相比中文更不容易着急上火。

一位网友说,还有几个月就要考研究生,可否针对考研英语制定一个学习方法,在短期之内获得提升?

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答:Slap you face if you find yourself using a language other than English. I can assure you that you can do well in your English exam.(一发现自己说英语以外的语言就自打耳光。我可以保证你会考好。)“每天学1~2个小时英语够吗?”“我没这么多时间啊!”

很多同学都会问:“每天学1~2个小时英语够吗?”“我工作(学习)很忙,没这么多时间啊!怎么办?”问这些问题的人,必然还停留在“学英语”的阶段,也是英语没学好的症结所在。

很多年前,国内有一部纪录片《少林真功夫》,其摄制组深入少林寺内部,展现了少林僧人的日常生活情况,得出“重大发现”:独步天下的“少林绝技”原来是在生活习惯中练成的——在厨房,僧人们削瓜切菜不用砧板,直接放到自己的肚子上、大腿上剁,瓜菜切好了,“铁布衫”“金钟罩”也练成了;在食堂,僧人们吃饭不用坐,而是架着四平八稳的马步,饭吃完了,下盘功夫也扎实了;在卧室,僧人们睡觉不用床,而是以各种练功姿势休息,有倒立,有悬吊,觉睡醒了,筋骨也变得强健了。

这些“少林绝技”很可能有夸大的地方,但也给了我很大启发:只要养成一定的生活习惯,长此以往,某种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增加接触英语、使用英语的机会,的确能大大提升英语功力。提升英语,其实无须专门抽时间练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因为英语本来就是英语母语人士的生活习惯,我们何必像研究高深学问般学习它呢?只需建立他们的生活习惯就可以了:读书就读英文书,收听广播就听英文电台,欣赏音乐就听英文歌曲,发电子邮件就用英文书写……别看这些只是生活中的小习惯,它们可是让你活在英语之中,长此以往,接触英语的时间和强度都是很惊人的,堪比出国。

回到上面的问题,我是这样回答的:“每天学1~2个小时,不但达不到你的目标,而且连能不能保持原来的水平都是一个问题。”“用英语”并不需要投入额外的时间,你只需把原来用中文进行的听、说、读、写进行“信号通道切换”,改成用English便可,理论上时间的使用是一样的。逐步提高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的比例,目标是生活的“全英化”,英语就根本不用学了。本书将按顺序介绍听、说、读、写是怎样“用英语”的,但根据整体语言教学法的原则,这4大通道是同步进行切换的,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先后之分。换言之,在每天的生活中凡是听的时候就只听英语,凡是说的时候就只说英语,凡是读的时候就只读英语,凡是写的时候就只写英语,将你的整个人都沉浸在英语环境之中。

趁那位问问题的同学还没回过神来,我又补充回答说:“每天1~2个小时是远远不够的。用英语是24×7(每天24小时,每周7天),将占用您的全部时间。”如果你没有被吓跑,就赶紧全面接受透析法的生活方式来改造自己吧!成绩是王道,中国的英语考试考倒美国人?

网络传言,几个美国学生做中国高中的英语试卷,只考了70多分(满分100分),还不如很多中国学生,传言还有高考和四六级的版本。网上的事情难辨真伪,可能是编造的,也可能真的有美国小朋友玩票。

高考、四六级等毕竟是千百万人都要接受的标准化考试,如何提高分数,是关乎于前途命运的现实问题——英语考高分可以为你带来巨大优势: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等。现在的问题很简单:怎样能实现英语考试的提分?

我们先来看看,美国人是否真的考不好中国的英语考试?美国人的英语能力水平比我们高一大截,体现在词汇和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很强悍,但是面对一张陌生的卷子、从来没有见过的题型,可能会一下子蒙了,或者答题思路跟国内考生完全不一样,导致不少选项没把握住。

美国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考中国的卷子,分数不高但能合格,是可以想象的。应该让美国人充分备考,然后鼓励他们用认真的态度答中国的卷子。这样下来,美国人最终考出优秀的英语成绩是没什么难度的,满分也不奇怪。美国人备考中国英语考试的时间可能只需一周,最多不超过一个月,因为他们的英语能力水平摆在那里。

归根结底,这是一个“能力VS应试”的问题。两者从来就是一致的,能力高对应分数高。但是,近年来在反智主义的浪潮中,“高分低能”的说法盛行,反智主义者还列举出高分尖子生毕业后卖猪肉的特殊例子,或者高考状元“伤仲永”的故事。对此我不敢苟同——能在考场考高分,对应IQ比较高,而IQ对一个人做事情的能力而言,是一个预测准确度不错的心理学指标。更何况,考试答题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个别例子没有代表性,有人追踪高考状元群体日后的发展,发现普遍在各自领域成为一流专家,虽然拿诺贝尔奖之类的登峰造极者不多(极端案例少也是很正常的)。“能力高,能否转化为分数高?”正当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QQ上的一位网友“Lost”在群里贴出一道语法考题,引发大家的热烈讨论:【单选题】__ anyone hurt in the big fire? —No, everybody was OK.

A.Does  B.Was  C.Did  D.Do

我根据语法分析想选B,后来觉得A类似平时读到、听到的说法Does it hurt,凭语感就选A吧,虽然不太符合语法。随即有群友提醒语境是过去式,对对对,马上改成C。但最后正确答案是B,明显这是符合语法的。虽然也有Does it hurt的说法,但那是“使疼痛”,而题目语境是“使受伤”,两者不能混用。

不知道美国人来做这道题会不会栽跟斗。也许会,怪不得他们才考70多分;也许不会,毕竟他们的英语水平比我高。其实,我很多时候面对网友提出的一些英语考试难题,也未必能选对。然而,我确实天天在用英语,听、说、读、写的全英化水平纵然没有100%,也有85%,英语能力水平就算比不上美国人,在国内也算比较高的。你可能质疑道:我需要的是提高分数,你说的什么提升能力,但答不对考题有什么用!(“高能低分”)

那么,我先列举一下本人还算拿得出手的英语考试成绩:

2000年高考136分(满分150分),对应标准分802分(满分900分),这个分数是我高考各科的最高分,是我当年能考上北京大学的第一推动力(总分标准分830分)。

2001年6月,大一,大学英语四级84分(满分100分),1分之差没有达到“优秀”级,只是“合格”级。

然后开始使用透析法大量读原著,连续两次英语期末考试全班第一。

2002年6月,大二,大学英语六级考试88分(满分100分),“优秀”级,也是全班第一。

2007年6月,研二,美国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Verbal 640(高于91%的考生)、Quantitative 800(高于94%的考生)、Analytical Writing 5.0(高于73%的考生)。

我只能说,之后很久没有参加英语考试,久疏战阵了。考试相当于体育竞技,需要高强度的备考,包括题海战术和错误分析。如果回归当年备战考试的状态,我对于前述的英语题是不会犯错的。我在“用英语”之前,英语成绩只是二流甲等的水平,大量读《哈利·波特》等原著之后,英语成绩在一年之内就提升到一流乙等的水平,虽然和顶尖高手还存在距离,但提升幅度无疑是巨大的。“用英语”可以提升战斗力,透析法最初就是为了应试的,也是通过考场大捷在江湖上立足的,“高能低分”根本不存在。

美国人考中国英语试题的事情,也是说明考试竞技需要准备,但能力水平才是根本。然而大多数中国学生本末倒置,以为光做题,应该就能提高能力水平乃至考试成绩,所以高中三年都是题海战术,大学再搞几年题海战术。做题只能让你熟悉考试题型,便于时间分配,碰到做过的考点还可以迅速命中,但是跟提升英语的能力水平没什么关系。

因此,每当有网友着急地问,还有3个月就考研,或者1个月就考雅思,通过透析法“用英语”来得及吗?我的回答是:哪怕你的时间很有限,也应该尽量多“用英语”,多透析英文原著,因为备考应试、钻研考题的事情你肯定做了不少,到了一定程度就很难再提升分数了,还不如实实在在提升一下能力,能提升多少是多少,虽然一两个月的时间肯定是不足以取得长足进步的。

英语是一门语言,只有把你的英语用起来,在听、说、读、写中全面使用,你才能获得最大化的语言接触密度,才能获得真正的提高。当你的词汇量提升到10 000、20 000,甚至30 000之后,你才能抓住英语考试的命门,这时去做英语卷子,你的感觉是“太简单了”,但依然可能被一些难题绊倒。如果你要获得高分,你还需要花一点儿时间备考——不用两三年那么长,只需一两个月就够了——把各种常考的陷阱、“阴招”都摸熟,你就能获得顶级的分数。

在我推广透析法的十几年来,这样的成功案例数不胜数——

1.陈同学是一名广州女生,从小学六年级开始透析英文原著,从Steel Magic(《钢铁魔法》)等魔幻小说开始,然后迷上《哈利·波特》系列,在初中毕业前读完1~4部,然后在中考取得大捷,英语是各科最高分,直接让她从一所普通初中考上了省级一流高中广州六中。

2.广州的黄同学在一次研究生考试中因为英语成绩差了两分而名落孙山,之后借助电子词典开始读《哈利·波特》,每天复习查过的生词,一个月后阅读速度有了明显提高,半年内就读完了前5本,结果英语比上次提高了十多分,成功考上广州美术学院国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难能可贵的是,这次她没有搞“题海战术”,而只不过是读了几本有趣的小说。

3.北京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医学生向大鹏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总共读了47本英文原著,包括《鲁滨孙漂流记》《廊桥遗梦》等文学名著,以及Nutrition: 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营养学:概念与争议》)、Understanding Human Behavior(《理解人类行为》)等大部头专业书,之后在硕士转博士考试中英语科目考了全院第一名。 词汇篇:  Part 02词汇量是『用英语』的原动力

◇使用电子词典

让庞大的电子词库成为大量阅读的助力。

◇放弃一切花哨的背单词方法和app

脱离了实际的使用语境,背单词只是无用功。

◇记不住单词不是记忆力的错

亲身使用英语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大脑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testyourvocab.com测出你的英语“家底”

了解自己的英语实力,可以参加各种考试,而英语听、说、读、写都是“招式”,词汇才是决定一切的“内功”,因此个人的词汇量是衡量英语实力的简单方法。在国内外众多的词汇测量方法、软件中,美国和巴西联合研发的testyourvocab.com网站是比较权威、科学而又方便的一家。登录上去,只需要花几分钟给自己认识的词语打钩,就能测出自己的词汇量,结果误差为±10%。特别说明,这个网站测的“词汇量”属于“接受性词汇”(receptive vocabulary),即看见之后能知道是什么意思(被动输入),而不是测“产出性词汇”(productive vocabulary),即还懂得怎么表达(主动输出)。

我实测发现,在testyourvocab.com上如果一个词都不认识,测试结果为20;如果所有词都认识,测试结果为45 000。这意味着词汇量在45 000以上的超级英语“大神”就不适合这里了。testyourvocab.com测试是可以反复进行的,建议每年最多测一次,由于每次测试的单词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千万不要查词典学习,以免以后测试不准确。

testyourvocab.com采取了双层对数词频排列抽样调查的测试模式,选词基于上亿词汇量的英国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简单地说,第一页列出的词汇(40个)是对测试者进行大体上的分层,然后再根据不同层次在第二页列出相应水平的词汇(数量不等,一般为120个)。这意味着,词汇高手跟菜鸟在第一页测的词是差不多的,在第二页就面对不同的难度了。显然,这比一些笼统地抽几个单词来评估词汇总量的测试系统更合理严谨。第二页按照难度递增分为4列,第1列你基本上都认识,第4列你基本上都不认识,实现对不同水平的人进行精细的测量——当你感觉词汇突然难了许多,说明那个地方就是你的词汇极限了。

跟其他家的词汇量测量结果相比,testyourvocab.com是比较保守的,只算中心词,不计算衍生词,如quick和quickly只算一个词。另外,testyourvocab.com把美国测试者的词汇量结果与SAT(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验,相当于中国的高考)分数进行对比,显示去testyourvocab.com测试的人水平是高于平均水平的。但是,这些都不是重点。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研究的是心理测量学,深知测量常模的重要性,即你的测量结果要跟大量参加这个测试的人群进行比较才能知道自己的水平到底怎么样,否则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数字,也不要将这个网站的测试结果跟其他方式测试的词汇量结果进行比较。

testyourvocab.com在2013年的时候已经有超过200万人测试,包括英语的母语人士和外语人士。数据分析如下:

大多数成年母语人士词汇量20 000~35 000。

8岁的母语人士词汇量平均为10 000。

4岁的母语人士词汇量平均为5000。

非母语人士词汇量通常为4500,而通常在英语国家生活的非母语人士才会超过10 000。

特别地,对于一些非母语人士(基于巴西网友的常模,巴西人的英语水平比中国人要好一些),测试结果对应水平如下:

·1500~3000:上过几年英语课。

·4000~6000:学过4~6年英语,中等水平。

·8000~10 000:学过8年英语,优秀水平。

非母语人士要超过10 000词汇量的话,要不长期生活在英语国家,要不有大量时间泡在英语的媒体上,包括读书、看电影、煲剧等。

母语人士方面,其词汇量似乎取决于其在4~15岁的阅读习惯,阅读量大的孩子掌握的词汇比阅读量小的孩子多——

阅读量较大者平均每天新掌握4.1个单词。

阅读量中等者平均每天新掌握2.6个单词。

阅读量较小者平均每天新掌握1.4个单词。

到15岁时,阅读量较大者的词汇量几乎是阅读量较小者的两倍。testyourvocab.com上的各项统计数据都支持一个流传已久的观点:阅读构建你的词汇量。testyourvocab.com给为人父母者的建议是让孩子多读书,会受用终身。在阅读类别上,读小说对增加词汇量的效果比读非小说更好,各个层次的小说读者都会额外增加2000词汇量,推测原因可能是小说倾向于使用更多样化的词汇。

据我的印象,国内网友在testyourvocab.com上面测得的词汇量普遍只有几千,极少见过万的,与testyourvocab.com的数据相符。我还经常看到一些同学词汇量不足1000,我会感到十分痛心——这不是因为他们笨或者懒惰,而是“学英语”的方式不当,学成这样跟没学过有啥区别?

另外,“用英语”的人在阅读大量英文原著之后再定期上testyourvocab.com测试,见证到词汇量突飞猛进。

首先说说我自己,2011年在testyourvocab.com自测词汇量为16 700,那时大约读了96本各类英文原著,很多是小说。到了2014年,我的原著读到110本,大多是对词汇量增加不那么给力的非小说专业教材,此外还在生活中天天看英文电视和听英文电台等,测试结果为19 900,testyourvocab.com上说这相当于15岁的英语母语人士,或在英语国家生活了10年的外国人的水平——其实我从未在英语国家长期生活过。

网友“老梁”的女儿到12岁时,读完了原版Oxford Reading Tree(《牛津阅读树》)1~5级的几十册绘本、22本Magic Tree House(《神奇树屋》)童话系列之后,在testyourvocab.com上测得6200的结果——这可比很多考完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同学要多。

网友“镜子”是一个男孩的妈妈,在30岁时上testyourvocab.com测得词汇量为3790,之后读了《哈利·波特》等10本英文原著,测得词汇量4660,觉得进步不明显,就增加每天的读书量,在4个多月的时间内又看完10本英文原著,结果词汇量增加到5400,连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网友“江枫晚霞”读了58本英文原著,每半年上testyourvocab.com测一次词汇量,结果分别为9630、9750、10 600、10 800。他说:“读的书范围比较单一,词汇量增长比较慢……”他的词汇量增长似乎慢了一点儿,但跟各种英语学习方法相比已经很快了,特别是能在10 000的高位水平保持增长,实属不易。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一位读了41本英文原著的网友词汇量达到10 500,另一位读了51本英文原著的网友词汇量达到11 700,这些都说明读原著对扩大词汇量的作用相当强大。可以这么说,无论用什么方法学英语,如果词汇量上不去的话,那个方法肯定是在浪费你的时间,没有用的。如果词汇量连10 000都不到,那么英语的听、说、读、写都是玩不转的。把你的英语用起来,核心是阅读原著,没有什么提升词汇量的方法比这更加简单的了!科技提升词汇量:5代电子词典的进化“学英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学过程,学生用各种认知方式处理各种不同类型、层次的语言材料,但其实都可以还原到最根本的查词行为——从词典中找到单词或者词组的中文解释,构成最基础的认知单元(再细分到词根或字母意义不大)。这好比世上万物纷繁复杂,但都是由最基础的原子组成的。找到最基础的认知单元意义巨大,因为你在查一个生词时,大脑是机械而被动地接受信息,没有任何多余的想法和动作,这时的认知效率是最高的,也是增加词汇量最快速的。透析法就是大量对“使用级”的英语材料进行查词的基本操作,实现词汇量的快速提升。

人是血肉之躯,提升智力、记忆力、注意力、意志力、反应速度等心理指标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反复锻炼、强化营养等措施都只能提升一点点。这决定了各种不乏奇思妙想的“英语学习方法”其实都很难实现效率的突破——只要脑子不好使,英语就难以突飞猛进。相比之下,科技是不断发展的,这么多年来计算机基本上是按照“摩尔定律”不断突飞猛进,只要利用电子产品提升查词的效率,就可不断提升英语的习得效率,让普通人也能突飞猛进。

作为一个唯技术论者,我喜欢捣鼓电子产品,无论是路由器还是行车记录仪,都喜欢折腾个不亦乐乎。其中,电子词典是我最感兴趣的产品,因为它将查词这个动作的效率大幅度提升。我粗略测算发现,在传统纸质词典上查一个单词通常要20~50秒,而在电子词典上只需5~10秒,效率提升三四倍以上,而在当今普及的触屏设备上的“选择—复制—剪贴板取词”模式省掉了逐个字母的输入,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查词效率,特别是拼写比较长、比较复杂的单词。

在科技的推动下,你的英语跟你的语言天赋和努力程度越来越没有关系,反而越来越依赖于电子产品软硬件的技术水平。21世纪,电子词典加速发展,我见证了其5次技术变革——

第1代电子词典:早期掌上电子词典

代表产品:文曲星PC260、文曲星PC505

它们是带键盘和液晶屏幕的袖珍“笔记本电脑”,收藏的单词量较为有限,如PC260只有44 558个词条,缺乏权威解释和例句,汉英词典很“渣”。但是,我正是在这些早期产品的帮助下读懂了人生第一本英文原著Daughter of Deceit(《欺骗的女儿》),第一年就一发不可收地读了14本英文小说,逆袭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第2代电子词典:收录权威词典的掌上电子词典

代表产品:诺亚舟CE100、诺亚舟NH7000

发展到后来,诺亚舟、文曲星、好易通、快译通、卡西欧等掌上电子词典陆续完整收录了《新英汉词典》《剑桥国际英语词典》等国内外带版权的权威英文词典,不但收录词条大幅增加(如《新英汉词典》的词条多达145 006个),相关的例句、同义词、反义词、语义辨析等内容也应有尽有。这一代的很多产品开始具备发音功能,也是一大革新,不过音质比较模糊。

第3代电子词典:手机Java词典

代表产品:Java程序版《朗文十万词词典》

手机强势崛起,令电子词典成了手机上的一个功能。当年我的摩托罗拉V191手机只是很普通的功能手机,系统自带了一个电子词典Java程序,居然还是“朗文”的金字招牌。作为权威词典,它的确词条量大,内容丰富。我把手机当电子词典用,读了多本大部头的纸质书,包括专业教材。

第4代电子词典:词典驱动

代表产品:诺基亚塞班S60系统上的Abbyy Lingvo(灵悟词典,又称万能词典)app、“欧路词典”app

这一代的电子词典全部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运行。所谓的词典驱动只是一个空壳,要装进去词典文件(词库)才能使用,如果你装进去N个词库,那么查一个单词便可同时查阅N部词典的解释,查不到词的概率直线下降。我用诺基亚E72智能手机的时候,就喜欢同时查8部权威英文词典。后来的“欧路词典”自带一个很强悍的基础词库,还可在官方的“下载扩充词库”扩充《现代英汉词典》等大量词库,也可连接电脑导入从网上下载的《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美国传统词典》《新牛津英汉双解词典》《朗道英汉汉英词典》等MDX格式词库。词典驱动存在手机本地空间的词典文件充其量也就十几MB,尽管收录了前所未有的那么多的词条,但还是有限的。这一代的电子词典普遍使用真人发音,音质实现飞跃。

第5代电子词典:在线词典

代表产品:“有道词典”app、“金山词霸”app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用在线词典联网查词成为新常态。这种词典不仅可以查到很多部权威的英文词典(储存在本地或者云端),还可依托云端以TB(1TB约等于100万MB)计算的海量词典及双语资料库进行在线查词,彻底突破了纸质权威英文词典的内容,而且语料时刻在更新中,可以方便地查到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让查词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例如,读Winnie-the-Pooh(《小熊维尼》)时查woozle,本地多本权威大词典都没有释义,但“有道词典”提供了“网络释义”:大臭鼠,出现在《小熊维尼》的作品当中,维尼做噩梦梦到“大臭鼠”来偷他的蜂蜜,其实是黄鼠狼,而“有道词典”还附带了维基百科的解释:A woozle is a fictional creature in the Winnie-the-Pooh stories(大臭鼠是《小熊维尼》故事中虚构的一种生物);又如上网读英文新闻遇到Asahi Shimbun,亦未收录于本地的大词典,在“有道词典”的“网络释义”能轻松查到是《朝日新闻》(日本一份重量级的报纸)。这一代电子词典的发音更加强大,不但可以选择“美音”或者“英音”,还有全球多个国家的人士发音可以选择收听。

在英语词典中,“英汉词典”通常比“汉英词典”强大很多,我查“汉英词典”就很少能找到我想要的中文词条。在线词典让“汉英词典”的功能变得无比强大——无论是“万磁王”(Magneto)这种漫画、电影中的虚拟人物,还是“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这种超级冷僻的真菌学专业名词,抑或是“取保候审”(post a bail and await trial with restricted liberty of moving)之类的“中国特色”说法,统统都可以查到。这直接让“逆透析”从理论变成实际,强有力地推动了英语口语和写作输出的提升。

当然,在线词典到网上抓取的材料在准确性上还没法跟传统的权威大词典比,很多例句是网友翻译的,水平参差不齐,难免会有较多错误,使用的时候需要辨析。说到底,用在线词典能查到词,虽然解释不一定靠谱,但总比什么都查不到强。

不光是电子词典,科学技术的进步全面推动“用英语”的升级。例如,过去读纸质书,现在用平板电脑上的app看书;过去听英文歌要买磁带、CD,现在只需要在音乐app上刷Billboard;过去要搞个大型卫星接收天线才能收到英文广播,现在可以在手机上随时联网通过流媒体收听、收看国际的英文主流电台和电视台。语音联想?背词根?都是不科学的记忆法

市面上充斥各种“记忆法”,有的试图对英语单词进行语音联想。例如,网上流传的段子:

海关—custom—卡死他们

地主—landlord—懒得劳动

雄心—ambition—俺必胜

救护车—ambulance—俺不能死

律师—lawyer—捞呀

这种方式只能记住少数特别有意思的单词,很难推广到大量的单词,毕竟不是每个单词都能联想出这么好玩的“意义”。这种方式不利于掌握单词的正确发音,而更大的弊端是需要给单词寻找额外的“意义”,增加了大脑的认知负担,延长了记忆路径,记忆效率很差。

还有一种背词根“记忆法”,我也不推荐。英语的很多单词是由相同的词根经过变形组合而成的,彼此意义上有或远或近的联系。因此,有不少人先去死记硬背词根,以为可以提升背单词的效率。这看似一个天才的主意,但前提是你得先记住词根,网上有人总结出900个以上,常用的也有250多个,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记忆力平庸,实在记不住几个词根。

即使能记住很多词根,遇到生词的时候要分拆理解,只会降低处理生词的效率。以冷门的专业单词pedometer(计步器)为例,有人说可以分拆词根进行记忆,ped-是“足”,-meter是“测量”,但显然这么记拐了一个大弯,还不一定能记住。我只是把一台安卓手机的系统语言设置成英语,此后每次去Settings(设置)都会见到Pedometer的选项,就牢牢记住了——这是我们在QQ和微信上跟网友PK每日走了多少步要用到的功能。许多词根的本义与衍生单词的意义联系勉强,甚至风马牛不相及,通过词根去记反而耗费脑力和时间。所以,背词根记单词纯属多余。很多字分拆字形之后,一个偏旁部首都可能有很深的典故,但大部分人懒得去研究,用得多就自然记住了。

此外,我阅读了大量的英文原著,在处理大量单词的过程中反而发现了不少词根,以专业词汇尤为明显——

读英文版的医学专业书Pathology(《病理学》)查了artery(动脉)、atherosclerosis(动脉粥样硬化)、atheroma(动脉粥样化)等单词后,很自然就发现athero-是一个跟“动脉”“粥样”有关的前缀(经查证,atheros是希腊文的“粥”)。假如我不是先在阅读中见识过这一系列词汇,而是直接去记“athero-”的意义,效果会差很多。

读英文版的有机化学、药理学等专业教材,查了很多有机物的英文单词:

propylene(丙烯)、chlorpromazine(氯丙嗪)、valproate(丙戊酸)、thiopental(硫喷妥)、thioxanthene(硫杂蒽)、methionine(甲硫氨酸)、suxamethonium(琥珀胆碱)、succinate(琥珀酸盐)、succinoabietol(琥珀松香醇)。

这些单词非常专业,可对照中文意思看,词根(画线部分)是显而易见的。

大量阅读,大量查词,自然能发现词根们在单词中藏头露尾。自己发现的词根才是真正属于你的,才能利用词根提升识别、猜测生词的能力。例如,我读Cecil Essentials of Medicine(《西氏内科学精要》)时碰到panhypopituitarism,我能分析出pan-是“全”,hypo-是“(功能)低下”,pituitari是“垂体”,-sm是“疾病的状态”,合起来就大概是指“整个垂体都功能低下的一种病理状态”(全垂体功能减退症)。

总之,别人对词根现象的总结不能代替你自己的摸索,实际上也无须专门去找词根,只要多读书、多用英语就行,说不定你能发现英语专家都不知道的词根呢!单词记不住,是因为没有把它用起来

词汇量是英语的核心“内功”,大多数学英语的人的提升方法就是背单词,强迫大脑反复识记,配合嘴巴念叨、动手抄写,然而背了忘,忘了背,折腾一番之后发现词汇量还是老样子。你是否为此深感自卑,痛恨自己的记忆力太差?

其实,记不住英文生词等东西是大脑的正常生理现象,因为大脑对外界信号进行记忆编码、形成长期记忆是要耗费资源的,不是随便见到什么都要记住的。大脑认为,没有用的东西就是不重要的,于是不给力去编码,很快就遗忘了。那些单词你以为很重要,记住之后考试能获得高分,但是你的大脑在下意识中并不这么看——“平时不怎么用英语,根本用不着这些词汇,为什么要记住?!”经过亿万年的生物进化,大脑变得越来越聪明,只会记住有用的东西。

我的记忆力正常,不太强也不太弱,换言之就是平庸。记得有一次和一位师妹比赛背李白的诗,我明显落于下风,后来她当上了中学语文老师;在大学时代复习医书准备考试,见识到一位“人肉复印机”室友,他看一遍相当于我看三四遍,后来他当上了大医院的医生。也许我志不在此,所以大脑记忆唐诗和医学知识的效率实在不高。

但是,如果一个英语单词对我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我不用背也能记住。例如,过去我家里很多人都有服用中药治病、调理身体的习惯,而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中药材中含有的aristolochic acid(马兜铃酸)具有很强的肾毒性,可导致尿毒症和癌症,无数患者最终只能靠血液透析痛苦地活着。我知道了aristolochic acid是藏在中草药背后的恶魔,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健康,我搜索了相关科普知识,特别是哪些药材含有这种玩意,还在家庭聊天、网络转发中提到这个词——一来二去,我不知不觉地就牢牢记住了这个相当冷门、专业的医学化学术语了,因为人命关天。我不仅熟记aristolochic acid,还记住了含有大量aristolochic acid的常见药材asarum(细辛),读音拼写都很熟,就是出于对尿毒症和癌症的极度恐慌。

其实,任何一门语言都堪称博大精深,词汇的信息量远远超过诗词和医书,而不断吸收其他语言词汇的英语更是世界上词汇量最大的语言之一,背词汇的难度极大。我没有费力气去背单词,只是过着英语国家千千万万记忆力同样平庸的母语人士的平庸生活,时间长了,词汇量就上去了,成了大家眼中的“活词典”。

这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用英语”——当你每日听、说、读、写都用英语,感受到词汇的贫乏时,大脑会意识到单词的重要性,特别是那些在不同地方多次出现或者经常要表达的词汇,大脑就会非常重视,自然就牢牢记住了。例如,足球运动中有个专业术语tackle,意思是“拦截抢球”,很多人试图去背什么专业术语表去掌握这种词汇,结果什么都记不住。我一度在iPad上沉迷英文版游戏FIFA16,在每场比赛中都要操作tackle按钮抢球——这么有用的单词,能记不住吗?背词app“打卡”,能不能扩大个人词汇量?

为了提升词汇量,很多人热衷于“高科技”的方式,每日在各种背词app上花大量时间,还经常在微博、微信朋友圈“打卡”,晒晒自己又背了多少单词。我很好奇,就试用了著名的背词app“扇贝单词”和“百词斩”,感觉“扇贝单词”的界面简洁明快,貌似很高效的样子;“百词斩”的风格精致,给每一个单词都配了对话录音和照片,更适合菜鸟。尽管“扇贝单词”“百词斩”等费尽心思将单词融于例句中,在多媒体上模拟真实场景,但毕竟还是脱离使用的“学英语”,效率很差的。

其实,这类背词app跟“有道词典”“欧路词典”“金山词霸”自带的单词复习功能类似,甚至跟当年文曲星、诺亚舟等掌上电子词典的单词复习功能也有着完全一致的思路,就是选定要复习的生词范围(《新概念英语》、高考、四六级、GRE等词库)后,一个个“喂”给用户进行测验,从“记得/不记得”(“扇贝单词”)、义项选择题(“百词斩”)、拼写填空(文曲星)到语音听写(快译通)都有,然后软件算法设定复习答对多少次的生词为“掌握”,没答对的生词则留下继续测验。

当年我还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经常看到一位师兄随时随地拿着一台文曲星做单词复习。他告诉我说,他已经坚持两年了。我问:“能记住吗?”他犹豫了一下说:“还是会忘的,但学英语就是一个坚持的过程……”既然背了又忘,这么背单词不就是在做无用功吗?

现在的背词app也是一样,即使你天天“打卡”,对扩大词汇量也是毫无意义的。个人的词汇量是一种动态平衡,一边记忆一边遗忘,这点无论是背词app还是透析法都无法避免。其实,即使是我们的母语中文,长期不接触、使用的话也会迅速退化,词汇量一样会下降。据2014年环球网转俄罗斯趣闻网的报道,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家研究发现,在14分钟内重复记160次就能把词汇永久记住。我对这种新闻的真实性表示怀疑,“永久记住”是怎么得出来的?去年记住的词到了今年还能记住吗?即使真的能“永久记住”“重复记160次”,也刷新了效率下限。

把个人词汇量的动态平衡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例如10 000吧,“学英语”的话就需要不断地背词。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把词汇量暂时推高到8000、10 000又如何?除了在测词汇的时候满足一下虚荣心,就没有任何用处了,因为这些词汇都是没有用的,没有用上就始终不是你的,最后终将失去。这让我想起很多守财奴和大贪官,搜刮了大量的金钱却囤积着不敢花,最后被“一锅端”。词汇跟金钱都只是“中间变量”,不可否认的确很重要,但不是最终目的,用这些东西创造人生价值、获得幸福感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此外,很少有人意识到为什么自己毫不费劲就熟练掌握了庞大的母语词汇。在国内,我还没听说过有谁会专门背中文的词汇,美国也很少有人专门背英语单词,据说考GRE的大学生、参加Spelling bee单词拼写比赛的选手等少数人群才会专门背。testyourvocab.com的数据显示,母语人士的词汇量比外语学习者大一个数量级,其中的奥秘就是一个“用”字,use it or lose it(用进废退)。这个网站的数据显示,阅读量较大者平均每天新掌握4.1个单词,有的人也许会轻蔑地说,我用背词软件一天能记住20个单词——然而他们同时也可能忘掉20个单词,甚至更多,而且每天是否都能有这个“进账”也无法保证,但“用英语”每天增加的4.1个单词虽然不多,但这是净增量,而且是长期稳步提升的数字。“用英语”就简单多了,只需在每天的生活中将听、说、读、写从中文切换为英语,词汇量增长的过程不是苦行僧式的坚持,而是自然而然的生活,或者说是人生,你无须坚持或者努力,只要每天读英文书、看英语新闻、听英文歌、在QQ或微信上用英文聊天、跟家里人说英语,就当自己是英语母语人士生活几年,词汇量就轻松涨上去了。心理学的研究显示,有意思的东西才容易记住,而生活中使用英语时遇到的单词是有意义的,而用词汇书、词典、背词软件刻意呈现的单词是没意义的(即使放在例句中也意义不大,因为脱离了使用的环境)。这个道理可以类比人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规律——很多研究发现,直接吃白砂糖、蜂蜜等可引起糖尿病、肥胖等代谢病,但吃水果时吸收的糖分却没有太大的害处;直接吃DHA胶囊无助于提升小孩IQ,整条三文鱼吃下去摄取的DHA才能有益于孩子的大脑。

当然,不排除有个别高手用背词app之类超过了我甚至是英语母语人士的词汇量,但那又如何?没有用的词汇早晚会忘掉。 阅读篇:  Part 03读懂长篇和短篇英文原著

◇不要尝试搞懂一篇文章中的每一个生词

读原著时一字不落地查生词,只能导致半途而废。

◇电子阅读,让你越来越上瘾

打开从文学、新闻到古典音乐的全息英语世界。

◇比起语法书,你更需要的是大量语料输入

在阅读实战中潜移默化地吸收英语语言结构。“精读”:挡在英文原著世界前面的最大障碍“学英语”主要靠“精读”模式。所谓“精读”,就是要搞懂阅读材料上所有的单词、词组、语法等知识点,主要针对高难度的文字,阅读时关注语言本身多过文章内容。教材占用大量课时,英语输入量却很有限

在“学英语”里,“精读”的主要对象是英语教材。教材的弊端首先是内容局限,远不如自由地广泛阅读。

在1992—1995年,我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二年级,到广州一家课外英语培训班学习,以《新概念英语》系列为主。《新概念英语》是一套质量上乘的教材,但如果长年累月只知道学《新概念英语》,甚至去背诵课文,却不知道或者读不懂英文原著,那么这套编得再好、再经典的书,也只会妨碍你从“学英语”向“用英语”的飞跃。“精读”教材,英语的输入量其实非常有限。《新概念英语》里最厚的是第2册《实践与进步》,共有96课,当时我在“精读”模式之下花了至少96个课时学习,前后大概学了一年多,学费、时间等的投入不少,学完之后也感觉收获满满。后来我找到《新概念英语2:实践与进步》的电子版进行统计,发现96篇课文加起来总共只有14 598个单词,而随便一本小朋友在一两天之内就能读完的英文版童话如Little Prince(《小王子》,17 161个单词)、Winnie-the-Pooh(《小熊维尼》,22 752个单词)的单词数量都比它多。按照单位时间计算,“精读”的时间中有很多是听老师讲解和做配套练习,效率上远不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