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军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3 20:16:22

点击下载

作者:王波

出版社: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十大军师

十大军师试读:

前言

历史是人创造的,人是在历史中生存、发展和演进的。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古往今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过无数的著名人物。这些著名人物既有帝王将相,也有风流才女;既有民族英雄,也有汉奸罪人;既有搏击时代风雨,高扬时代精神,推动历史前进的正面人物,也有保守泥古,枭凶歹毒,为人类不齿,阻碍社会发展的反面人物。他们曾经指点江山,显赫无比;或运筹帷幄,叱咤风云;或金戈铁马,威震环宇;或美艳绝伦,倾城倾国……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时下,以著名历史人物为对象的传记著作和以著名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影视文化,争奇斗艳,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增添了新的乐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和欢迎。为了满足广大读者迫切需要了解认识著名历史人物的渴望,我们紧紧抓住“名人效应”这个最能体现著名历史人物价值的切入点,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精心挑选了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00位名人,将其置于全新的视角之下,按《十大帝王》、《十大宰相》、《十大军师》、《十大将帅》、《十大奸臣》、《十大宦官》、《十大军阀》、《十大枭女》、《十大美女》、《十大名妓》分类单人立传,详述其生平事迹,充分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或揭露鞭挞其龌龊卑鄙嘴脸,尽理其神秘内心世界,收历史风云舒卷到眼底,展人杰雄才大略在面前,绘妖娆妩媚之态于纸上,通过描述刻画这些名人命运的跌宕起伏,展示五千年历史的动荡变迁。

本丛书是数十位专家、学者辛勤劳动的结晶,希望它能成为图书百花苑中的一枝新葩,给您带来美好的感受与回味。编者二○○二年五月

百家宗师 千古武圣——军师鼻祖姜子牙

点评: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际遇。前半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七十多岁仍一事无成;后半生得遇明主,大展宏图,伐商灭纣,兴周八百年之基业。这就是被后人奉为神祗的历史巨人——姜子牙。

子牙追往古而知来今,通古今之变,知胜败之势,晓民众之意,精文武之道,操攻取之术,为文王、武王之师,倾商立周,兴周盛齐,救民于水火,为后世开创了吊民代罪,思及百姓的范例。百世而下,被尊为武圣,太公兵家宗师,堪称当之无愧的千秋军师第一人!

在朝歌的岁月

关于姜太公的族姓、称谓、里籍等,史书多有记载,诸家各有所据,说法亦有不同。《尚书》称“吕望”、“师尚父”。《逸周书》称“尚父”。《诗经》称“太公”、“师尚父”。《孙子》称“吕才”。《左传》、《国语》。《礼记》、《墨都、《孟子》。脏子》。《苟子》、《鬼谷子》称“吕望”、“吕尚”、“太公”。《战国策》、《尉综科、《吕氏春秋》、《淮南子》称“太公望”。较为详细的要算《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记载: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日吕尚。

综合观之,姜太公姓姜,名尚,字牙,尊称子牙,后文王得之渭滨,云“吾先君太公望子久矣”,故号太公望。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

关于姜太公的世系,根据史籍记载可知,姜太公是炎帝神农氏的远裔,是伯夷的后裔。舜、禹之世,洪水泛滥,伯夷位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举为四岳,封国于吕。姜姓一支从伯夷起为吕氏,故姜太公为吕尚、吕望。所以司马迁所云:姜太公其先祖为四岳,“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日吕尚”,是有历史根据的。

姜尚年轻时,即身强力壮,聪明好学,尤好兵法。其时正值商朝末期。商王朝最后一个王叫商纣,他是一个极其残暴的君主,整日只知道饮酒作乐,大肆挥霍。为了满足其奢侈荒淫的生活,他命成千上万的工匠在陪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建造了一度长三里、高千尺的“鹿台”,寻欢作乐。为讨好美女妲己的欢心,他还在院内挖了个方池子,池中灌满美酒,称作“酒池”,池边的树林上挂上肉块,称作“肉林”。纣王见酒池肉林也未博妲己一笑,就让许多男女赤裸着在池中嬉戏。

商纣王日夜宴饮,荒淫无度,广大奴隶和平民却衣不蔽体,食不裹腹。为了镇压那些敢于反抗的奴隶和平民,同时也为了制裁那些经常扫他兴的大臣,他除了沿用以前的黥、劓、刖、宫、辟等五刑外、还新设了一些更为残酷的刑罚。他让工匠造了一空心铜柱,先让把铜柱烧红,把“囚犯”衣服剥光,绑在铜柱上烫烙,称之为“炮烙”。

商纣王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广大奴隶和平民屡次的反抗,然而都因力量过于悬殊而被商纣王的军队残酷镇压下去了。另外,商纣王还对不服“王命”的东夷部族进行血腥讨伐,以姜尚为首的吕氏部族带领鱼皮、桑氏、林氏、郎氏、田氏、栾氏、杞梁氏、薄姑氏等东夷部族对纣王的攻伐进行了顽强抵抗。尽管姜尚足智多谋,勇猛非常,终因寡不敌众,被纣王的军队无情镇压下去了,吕氏根据地营丘也被纣王付之一炬,夷为平地。姜尚因武艺高强,力大无穷,在十万商军的重重包围中,侥幸杀出重围逃脱。辗转月余,最后流落到朝歌,以屠牛为业。

在朝歌的日子是姜子牙一生最艰难的岁月,尽管子牙长于治国,却短于谋身,他穷困潦倒,颠沛流离,在牧野一带谋生。曾在朝歌屠过牛,卖过肉,又在孟津开酒店卖过饭。因时运不济,卖肉无人买,卖饭无人吃,无奈又改行去卖面。一次在朝歌大街卖面,一天到晚不发市,又饥又渴正欲收挑子,突然武成王黄飞虎的惊马跑过来,把白面全给踢翻了,心里又气又急,仰天长叹,却被老鸹尽包屎掉在嘴里,去捡石头掷老鸹,又被蝎子蜇了手指头。可谓命运背到了极点,姜子牙此时已是快60岁的人,他又娶了一个老婆,名叫马珠,然而这也是一门不幸的婚姻。

人说“新媳妇有三日勤。”马珠过门之后,开始也还说得过去。谁料时间一长,真面目也就渐渐暴露出来。原来,那马珠是个好吃懒做的女人。整天在西家串门子,东家扯闲话,不理家务。晚上却不愿人睡,要子牙与她取乐。早上不起床做饭,日上三竿还在被窝里做着梦。那姜子牙每天一大早就要人朝做事,无奈只好带一个冷馒头而去。午间归来,马珠胡乱弄些饭菜,如同打发叫花子一般,应付了事。幸亏子牙惯于吃苦,也不与他争论,倒还相安无事。

如此凑凑合合,又过了一年,马珠为姜子牙生了一个女孩,取名邑姜。小邑姜生得聪明伶俐惹人喜爱。长到7岁时,更加天姿聪颖,善解人意。子牙见她如此可爱,就把一颗心全都放在了女儿身上。闲暇时节,便教她些诗文书画,邑姜一学就会,日渐出息。她还常常握着父亲的那把青龙剑,指指划划,十分喜爱。姜子牙也就因势利导,指导她学习剑术。

一日,姜子牙从屠场回来,时辰尚早,便约马氏说话。马氏隔着房门嚷道:“有什么屁就放!老娘在这里听着!”姜子牙说:“你我夫妻一场,也算有缘,现在都上了年纪,且女儿邑姜伶俐,也算有了结果,还是和和睦睦地过日子为好,何必天天发火?”

马氏说:“自从嫁到你家,没吃过一顿好饭,也没穿过一件好衣,这种日子我再也过不下去了。我已想了很久,和你的缘份已尽。只有和你离婚,各走各的路。”姜子牙苦苦相劝,但马氏离意已决,无可奈何之下,姜子牙只好写了休书。念及马氏与他夫妻一场,且生下一个女儿,便将平生积蓄全部送给马氏,以备后用,女儿邑姜便跟父亲子牙一起过日子。

后来姜子牙遇到文王,一下子当上了文王的太师,荣耀非常。此时马珠后悔不迭,便亲自来到太师府,要和姜子牙复婚。姜子牙虽然尚未续弦,但对马氏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与他离婚,怎么也不能原谅,他从厨下端来一盆冷水,“哗”地一声泼在地上,问马氏:“你能把泼在地上的水再收起来吗?”马氏见状,心知子牙对她已经死心,复婚已不可能,遂泪如雨下。回至家中,关起门来吊死了。姜子牙听到马氏自缢身亡的消息,想起她与自己夫妻一场,不禁流下了几满眼泪。他命人将马氏的棺椁运回西周故地,举办了隆重的安葬仪式。

姜子牙在商都朝歌宰牛屠羊,卖面贩猪,亲眼看到商纣王的倒行逆施,目睹了老百姓的斑斑血泪,深感腐败的商朝灭亡是迟早的事。此时的商纣王更加残暴,为了讨好宠妃组已,竟不惜制造出惨绝人寰的“虿盆”。

有一次,妲己为纣王歌舞,场中人很多,三宫六院齐声喝彩,七十二嫔妃赞不绝口。妲己舞得愈是起劲,纣王也就愈是高兴。但是,竟有一队宫娥沉默不语,有的还流下两行泪来。妲己见了,心中不悦。

妲己对身边的奉御官说:“奉御官,快查考,宫娥何事带悲容?”

奉御官说:“是,小的马上去查清。”

奉御官两只贼眼转个不停,把场中之人—一看了个遍,而后又轻轻走到妲己身边,口把皇娘国母称,“奴婢奉命查考,查出宫娥七十四名,这七十四人都是昭阳院姜娘娘手下的御待正宫。”“原来如此。”“她们眼里只有姜娘娘,没有你这皇娘。”

胆已听了心里好恼,紧皱娥眉,杏眼圆睁大叫:“这些人都好大胆,竟敢无法无天地轻视我,都不想活了。”

妲己把这事奏与纣天子。“快把她们都拖出去杀了。”“大王,不可,这如今,妾有一计,管保后来之人闻见此刑魂梦都惊。”妲己又说:“先不必将这些恶党打死,暂且将他等送下冷宫。”

纣王传旨,七十四位宫娥立刻人了冷宫。

妲己说:“陛下可降旨将摘星楼下方圆刨二十四丈,深要五丈。再传一道旨让城外百姓每一户要纳四条长蛇,都放此坑之内,将这些官人剥脱精光,扔于坑内喂此毒蛇,此坑名叫虿盆,好叫后人不敢作弊。”

纣王听了哈哈大笑道:“好主意!”

纣王传旨,不几日,虿盆造成。又过几日,万民来朝歌献蛇,因捉蛇而被蛇咬死者不计其数。然而,生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百姓们把蛇倒在虿盆内,那些蛇都饿极了。七十四宫娥衣服被脱尽,双手被缚住,被投进虿盆,大多数官娥都天生胆小怕蛇,一见虿盆里的蛇都吓得晕死过去。盆里顿时血肉模糊,其状惨不忍睹。

姜子牙所到之处,民怨沸腾。姜子牙到距朝歌一百里的地方,那里正发生虫灾。蝗虫所到之处,叶枯枝断。这蝗虫以宽两里的阵势由东而西,遇山过山,遇水过水。百姓们说是神虫,乃一支阴兵的化身。

姜子牙见了蝗虫,忙设了祭坛,祭天祭地。香点燃了,姜子牙连叩九九八十一个头。姜子牙又用一白练,拦住蝗虫的去路。第二天,百姓们去看,真的是神了,蝗虫一只也没有,也不知这些蝗虫都到哪儿去了。百姓们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才想着设祭坛的老头儿,于是,他们跑着要见姜子牙,四处找了,就是见不到人。原来,姜子牙早就走了。

祭坛上写着一首诗:

悬肉为林酒作地,

纣王无道类穷奇。

虿盆怨气冲霄汉,

炮烙精魂向火炊。

文武无心扶社稷,

军民有意破官缡。

将来国土何时尽?

戊年年来甲子朝。

百姓们读了诗,对诗的内容倒也理解。民间有许多顺口溜,早把酒地向林、虿盆、炮烙等事编人顺口溜中,只是还没有一首顺口溜中预测着殷商的气数。现在,这首诗里作了预测,妻子牙又灭了蝗虫,百姓们都认为姜子牙是神人。万民欢呼,江山有望。

姜子牙又走了许多地方,每到一处,都留下一个美丽的故事。不过,没人知道姜子牙姓甚名谁,没人知道他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姜子牙去了,去磻溪垂钓去了。

子牙走后,纣王又命人建立鹿台,此台工程浩大,累死人丁数万,尽填鹿台之内。子牙闻之怒道:“反了,反了,殷商不灭,天理何在!”

磻溪石上垂竿钓 自有高明请大贤——文王渭水访飞熊

姜子牙与马氏离婚之后,又过了几年,觉得在朝歌居住也没多大意思了,便和女儿邑姜商议,打算到歧周之地谋生。邑姜这时已十四五岁了,出落得如花似玉,而且文武双全。她早听说西岐有个周文王,仁德有道,礼贤下士。她也知道父亲虽年纪大了,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于是她同意了父亲的意见。

父女俩洒泪与林虎夫妇作别,离开朝歌,到达陕西西部一个名叫磻溪的地方。

这磻溪夹在秦岭山脉的两峰之间,又名凡谷,青山苍苍,白云线绕,一条伐鱼河水,从两山间蜿蜒而出,淙淙而下,向北注人渭水。代鱼河边有一个滋泉,泉水清冽,银波荡漾。此处山势雄峙,翠柏森森,山灵水秀;幽雅清静。父女俩一看这地方,大喜,就在河畔结草庐,筑石屋,收拾了一块安身之所。此后,姜于牙便垂钓磻溪度日。姜子牙在磻溪垂钓好些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大家都以为他是一个流浪到此的穷苦人家。

说来也怪,子牙钓鱼,线上拴针直而不曲,他更不挂香饵诱惑锦鳞。为何?且听姜子牙作歌唱道:

宁在直中取,

不在曲中求;

不为锦麟设,

只钩王与侯…

子牙在这块大石头上垂钓已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滔滔渭水,淙淙兹泉,流进黄河,泄人东海。浪尖上托起几多思情?波谷里传来几多心声?平平青石,印痕凹陷,长长钓竿,栉风沐一雨。印痕中刻下多少梦幻?钓竿上挂满多少珠泪?

有一天,姜子牙正在溪边钓鱼,忽听有人唱着山歌自山上下来。他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樵夫。那樵夫30出头,长得英武有力,将一副重约四五百斤的柴担放下,走至子牙身旁,坐下休息,并主动与子牙搭话。

樵夫说:“老丈,我这些年常见你在这里垂钓,却从来没有见你钧上一条鱼来!”

子牙一听,既惊且喜:“看来这位樵夫已经对我注意很久了。我居此地数年,很少有人主动和我打招呼,更没有人关注我的行踪。今天,这位樵夫不仅走到我身边,而且还说出了我的秘密,看来,我出头的日子不久了。”

那樵夫不等子牙答话,就要过他的钓杆,指着钓线上的那根直而无曲的钓钩说:“你这是钓钧吗?这明明是一根缝衣服的针年我传你一法,将这针用火烧红,折成弯钩,穿上鱼饵,鱼一定能上钧。”

子牙被这位直爽的小伙子感染了,止不住哈哈大笑:“那我也干脆地告诉你吧!我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不为银鳞设,只钓王与侯。”说罢,又口中念念有词:“短杆长钓守磻溪,这个机关哪个知?只钓当朝君与臣,何尝意在水中鱼!”

那樵夫也大笑起来:“你整天坐在这溪边,连只王八都钓不出来,岂能钓出什么王与侯?”

子牙见樵夫有趣,便询问其住址地名。

那樵夫答道:“我姓武,名吉,家住在渭河岸边的集贸村,家中只有一位八旬老母,全靠我打柴度日。”说话间,他抬起头看了看快落山的太阳,便告辞道:“老丈,天色不早了,明天再见,老母亲还等着我回去做晚饭呢!”便挑起柴担,朝山下走去。

第二天,那武吉又挑着一担柴,来到子牙身旁,放下柴担,一边用草帽掮着风一边说:“老文,我昨夜细细琢磨了你昨天讲的那些话,我是一个粗人,但还是觉得你倒像一位道行高深的人。你能卜卦算命吗?”

子牙笑道:“卜卦算命,乃雕虫小技也。你先说说有什么事,需要我给你算一卦。

武吉指着那担柴说:“你算我今日进城卖柴生意怎样?”

子牙看了看他的脸说:“你面色正,运气红,今天卖柴出手顺,一担能挣两担银。”

武吉听了子牙的话,只当是老渔夫恭维他,并不放在心上。哪知他把柴担到西歧集市上以后,还未放下担子,就上来好几个买主争着要买他的柴。还没等他开价,又上来一位衣着华丽的人对他说:“柴担不要放下,请挑到我家,我付你双倍柴价。”武吉把柴挑到那人家中,那家办喜事急需柴火。不等武吉开口,那人便掏出了一个红包,对他说道:“今日家中大办喜事,正好缺柴,老弟雪中送炭,喜上加喜。这银两你收了,不要嫌少。”武吉接过一数,果然是昨天两担的柴钱,不禁暗暗称奇。

次日,武吉又担着柴来到姜子牙身边,他并不言昨日之事,开口便问:“老丈,你算我今日运气如何?”

子牙在他的脸上看了半天,手把胡须说道:“你左眼青,右以红,进城必然打死人。”

武吉听了不喜,但一想昨日之事,还是暗自墙咕:我进城得处处小心,看你明天怎么说。于是便担着柴走了。

武吉一路谨慎,见坎绕坎,见人躲人,连一句多话都不敢说。他挑着柴担,来到西岐城门跟前,刚刚进得门洞,守城兵士便上前拦住他,命令他退出去,说:“周文王的车驾要立刻出城,路人要一律回避。”武吉力大身壮,担的柴又多又重,回转起来不大方便。他正准备转身,文王一行已经像一阵风一样从城内奔驰而来。

守城兵士见状,朝武吉大喊:一赶快闪开广武吉连忙向左侧躲闪,不料动作过猛,肩后那捆柴撞在城洞墙上,柴担失去平衡,房前头的那捆柴滑出担头,恰恰砸在那守城兵士的后脑上,顿时七窍出血而亡。

文王见樵夫脱扭伤了门军,下令将樵夫抓住,等他回来时再行审问。说完,便驱车而去。

周兵抓住武吉,划地为牢,命令他老老实实在圈里待着,等文王明日审问。那时候,周人没有专门的牢房,在地上划一个圆圈,就算是牢房了,正所谓“划地为牢”。又因为文王会演八卦,因此谁也不敢从那圈子里逃跑。如果逃跑了,文王会算出逃到何处,再抓回去就要加倍惩罚。

武吉在圈子里站到半夜,心想:“自古道,杀人者偿命。我砸死了守门军士,一定要以命抵命。可我有80岁的老母,谁来养老送终?不如悄悄逃回,再作打算。”于是便跳出圈子,连夜逃回家中,向母亲说明原委。母亲说:“儿呀,既然那老翁算得这么准,那他肯定有解救你的办法,你速去磻溪,求他救你性命。”

武吉不敢怠慢,连夜赶往磻溪,从草庐中叫醒姜子牙,哭诉了昨日发生的事情,并且后悔昨天未听老翁之言,闯下大祸,恳求老翁搭救。

姜子牙早就喜欢上这位老实耿直的小伙子了。见他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又念及他家里还有八旬老母,就笑着对他说:“我救你可以,但有一个条件,我要收你为徒。”武吉赶忙跪下再拜,连声说愿意拜子牙为师。

子牙说:“我授你一法:你回去在你家后院挖一个坑,扎一个草人放人坑内,用土埋了,就可以保你平安。”武吉牢记在心,拜谢了师傅,连夜赶回家中,依法炮制。

次日,兵士向文王报告,说昨日以柴砸死门军的那个犯人夜里越圈逃跑了。文王听罢,演起八卦,屈指一算,叹了口气说:“这个樵夫也太愚蠢了。我知道他是误伤人命,本不想杀他抵命,谁料他却畏罪自杀了,可怜啊可怜。”从此,便了却了这桩公案。

武吉此后一边打柴养母度日,一边跟姜子牙学习兵法武艺。一晃三年过去。

这一年,姜子牙已经80多岁了。大约是姜子牙认为自己出头的日子到了,他吩咐武吉挑柴到西岐城里出卖。武吉担心被文王认出来,子牙说:“认出来也不必害怕,你可跟他如实讲说,他不但不会伤害你性命,还要封你作将军呢!”

武吉遵从师父的吩咐,挑着柴担,唱着山歌,又在西岐城里叫喊卖柴了。当天正值当年守城门的另一名兵士值班,他一眼就认出了武吉,立即报告了上司。

兵士们把武吉抓住,去见文王。文王一见,大为惊奇,心想:“当年我算定他自杀了,为何到现在他还活着?”

武吉便把姜子牙解救他的过程,向文王—一作了介绍。文王听后称赞道:“这真是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姜子牙能破我八卦,一定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才。我姬昌求贤若渴,原来大贤近在飓尺,却没有发现。”于是,立即宣布武吉无罪,而且封他为武德将军。同时决定,三天之后,由武吉带路,亲自去磻溪访贤。

恰在此时,文王又做了一个吉梦,这便是著名的“渭水飞熊”之梦。

文王对梦兆的迷信,最初完全是不自觉的。被文王看作吉凶预兆的那些梦,只限于一些具有特殊内容并同生活密切相关的梦。其他的梦,他就不大关心不大注意。

占梦迷信是从梦兆迷信而来的。

周人灭殷之前,梦的传说和占梦活动极为频繁。据说,周文王和周武王都做过不少吉梦,预兆着天命周人代殷。

文王曾梦日月着其身,而日月是帝王的象征。

每有梦,文工便占梦。

有一天夜里,文王梦见一只白颈猛熊,肋生两翅,自东南飞人殿内,顷刻待立于一边,群臣拜伏。忽然惊醒,原来是一梦,次日,文王以问群臣。大夫散宜生先解梦说:“熊本良兽,又生飞翼,其贤可知S#立君侧,百官拜伏,他必定是群臣之表,不是帅就是相,匡扶朝政。自东南飞人殿陛,贤人当出东南,主公可到东南方向打猎,以求贤者。”

次日一早,文王斋戒沐浴之后,带着儿子姬发、周公旦,大夫散宜生,大将军南宫适,武德将军武吉等一班文武大臣,率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去磻溪打猎。

正午时分,一干人等渡过渭河,来到离磻溪5里的地方。周文王怕这么多的兵马车辆涌至磻溪,惊扰了姜子牙钓鱼,便让队伍在此驻扎下来。他准备只带少数几个人前去会见姜子牙。

这时,太子姬发建议:“父亲暂且勿动,先让孩儿前去探明消息,如果姜子牙确实在那里钓鱼,父亲再去不迟。”

文王一听也对,便郑重地对儿子说:“姜子牙定是一个才智非凡的大贤,我们要完成兴周大业,非他莫属。你一定要谨慎从事,切勿莽撞。”

太子领命,只带了几名侍卫,直奔磻溪。进了几谷,行至不远便望见那乱草丛间,一位老翁跪坐石上,专心垂钓。那钓鱼的钩线离水三尺,直钧无饵。

太子姬发觉很可笑,便悄悄站在老翁身后观看。突然,一条小鱼跃出水面,直吞那只悬钩,那老翁伸手捉住小鱼,在那里仔细端详着。太子姬发不胜惊异,忙向前施礼道:“老翁请见礼。

姜子牙似乎没有听见,却自言自语地说道:“钓钓钓,大的不到小的到,老朽送你还泉沼。”说罢,将刚才钓到的那条小鱼。随手丢人滋泉。只听“噗”地一声,那鱼摇头摆尾地去了。

太子姬发是聪明人,闻弦歌而知其意。他知道要请此老,非父王亲临不可。故而悄悄返回营寨,将情况禀明了文王。

文王一听,拍着自己的后脑勺连声说道:“是我一时胡涂,险些错过大贤,待我亲自前去就是了。”

于是,文王沐浴更衣之后,和太子姬发一同向几谷走去。

文王进人凡谷,只见翠柏青青,紫烟淡淡,流水潺潺,鸟鸣嘤嘤,一派仙气,不禁叹道:“深山藏猛虎,仙境出圣贤,真个好所在。

太子姬发带着文王来到老翁垂钓之处,只见跪石空空,不见刚才垂钓之人。太子姬发心想,莫非是那老翁有意不见,躲藏起来不成?便对文王说:“父亲在此等候,待孩儿四处去找。”

文王拦住他说:“不可鲁莽!隐居之人。最好清静,听武吉说,向南5里,有一所石洞静室,乃姜翁安歇之处,我们慢慢去寻。”

父子俩踏着山路,来到静石台下。文王此时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泱背,不能前行。太子姬发劝道:“父亲在此歇息片刻,待孩儿上去看看。”说着便登上台阶,来到静室门前。

姬发正欲敲门,门却开了。一位美丽少女,面若桃花,亭亭玉立地站在门口,启齿问道:“请问公子找谁?”那声音如同莺声燕语,婉转清脆。太子发觉她如此姣美动人,不觉怔住,半晌不能自语。

那女子正是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她自幼随父流浪,从朝歌辗转来到磻溪,抛头露面惯了,并不像那些深阁闺秀,羞羞答答。见眼前这位英俊的公子这副模样,不觉好笑,又问道:“莫非你是找我父亲姜子牙。”

太子姬发此时才如梦方醒,自知失态,连忙答道:“我是文王的儿子姬发,我父亲和我特来拜访大贤妻子牙,不知他老人家往何处去了?”

邑姜笑着用手一指,只见台下溪流中,一位老翁驾着一叶方舟,唱着山歌,顺流而下。那老翁正是姜子牙。

太子姬发别过邑姜,和父亲一同返回滋泉,抬眼看时,姜子牙已跪坐在那块石头上,又在肃然垂钓了。

文王父子不敢惊动,蹑手蹑脚地走到姜子牙身后,悄悄地看着他钓鱼。见姜子牙依旧举直钩悬空垂钓。突然有一大一小两条金鱼,“嗖嗖”踹上钓钩,挂在那直钩上,活蹦乱跳。子牙自言自语地念道:“钓钓钓,大的小的一齐到,文武相与共,日头当头照。”说完,将两条金鱼从约上取下放人鱼篓。

文王心知时机已到,轻声说道:“贤士甚喜钓鱼吗?姬昌特来向您问好!”

姜子牙忙向文王父子施礼,说道:“不知文工驾到,有失远迎,死罪死罪!”

文王连忙将于牙扶住,赔礼道:“方才姬昌没有亲来相请,还望贤士原谅。”当下叫过儿子姬发,拜见子牙。

文王抓住子牙的手说:“先王太公曾经预言,日后会有一位大贤从东方来,辅佐周室,周室自此而旺,莫非这位大贤就是你吗?先王太公盼望你已经很久了,你就是太公望啊!”此后,姜子牙就称作“太公望”。

姜子牙见文王父子如此重贤爱才,心中十分感动。说道:“文王如此厚爱老朽,老朽岂能不动心!不过我如今已经年过八旬,恐怕力不从心,难以担当文王的重托,还望文王三思。”

文王忙说:“有志不在年高。我看姜公鹤发童颜,体魄健壮,英气勃勃,定能匡扶周室,担当大任。姜公如果能应允我的请求,周室幸甚!”

子牙叹道:“文王如此不弃,老朽定当为你效犬马之劳,只是我在滋泉苦苦垂钓多年,两腿僵硬,行动不便,这当如何是好?”

文王忙答:“姜公不必为此事忧虑,只要你辅佐我兴国,我父子就是背也要背你下山。现在,我的车就离此不远,你就坐我的车走吧广文王立刻命令太子将自己的车驾来,扶着姜子牙坐在车上。太子姬发还惦着邑姜,忙向父亲提醒:“石室中还有一人。”

姜子牙说:“哦,那就是小女。”

文王听说子牙还有个女儿,就命太子姬发驱车前往迎接。

文王为表敬意,让驭手将车驾上的马全部卸掉,要亲自为子牙拉车。姜子牙也不谦让,只说了一句:“那就太难为你了!”便眼看着文王把套绳套在自己身上,拉辇出山。下坡迅速,一会儿便至集贤庄。这时山势突起,变成上坡,文王使劲拉辇,用力过猛,只听“蹦”地一声响,将绳拉断,文王几乎摔倒。

这时,姜子牙呵呵大笑,说道:“你拉着我走了808步,我就该保你周室江山808年矣!”

文王一听拉多少步就能保江山多少年,心想,我何不再拉着你继续走,保我周宝江山永固?于是便重接套绳,还要再拉。子牙道:“天有定数,不可违也。”

文王把姜子牙请到西歧,拜为太师,执掌周室军权。姜子牙忠心耿耿辅佐周室,终成伐纣灭商的重任,开创了周室800多年的基业。

文王夜访太公 天下尽在掌中

文王请来姜子牙以后,如同久旱的禾苗遇到了春雨,干渴的鱼儿遇到了河水,又是高兴,又是心急。他立即封姜子牙为太师,把周的军权交给了他。并希望姜子牙能马上为他出谋献策,使周迅速强大起来,早日完成翦灭商朝,统一天下的宏图大业。因此,他经常亲临太师府,主动与子牙商讨国家大事,虚心听取子牙的意见。文王抱负远大,他的目的是要得天下。姜子牙是一位满腹经纶、文韬武略兼备的贤才,他要报文王知遇之恩,忠心辅佐周室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因此他们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畅所欲言,常常谈得十分投机,很快就成为推心置腹的好朋友了。

一日,周王于晚饭后在后院信步。这时正值秋高气爽,一轮明月,挂在中天,吐着银亮的光辉。文王抬头仰望满天繁星,心头涌起无限感慨。他在想,周人虽然经过多年休养生息,人民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但周原与商朝相比,不仅地域很小,而且国力也很弱小。如果不能迅速发展壮大,就谈不上推翻商朝,统一天下。但是,怎样才能加快速度,使国力强大起来呢?这是很久以来紫绕心头的一件大事。念及此处,他觉得心乱如麻,一时头绪难理,便仰天长叹了一声。

忽然,天上有一颗巨大的流星由西向东,划破夜空,呼啸而去,消失在茫茫夜空中。这使文王受到了极大的触动。是啊,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我今年已是70多岁的人了,难保哪一天就会像这颗流星一样,溘然长逝。流星在殒落之前一,还要发出最后的光芒,我也不能默默而逝,我要在这晚年里有所作为,即使不能亲眼看到扫灭商朝的那一天,也要为我的后人开创基业。

于是他不想散步了,他要立即去见太师,和太师推心置腹地深谈一次。临走,忽然想起,要把太子姬发带上,一同去太师府造访。

文王和太子夜间来访,这使姜太公大惊。待文王和太子姬发坐定之后,太公忙问:‘文王深夜至此,不知有何吩咐。

文王道:“我方才在宫院散步,见一流星溘然长逝,触发了心事,故尔难以人睡,特来与太公闲聊解闷。”

太公一听,心下会意。说道:“老臣也有许多想法,欲向主公倾诉,这真是不谋而合。”遂命侍者献上茶茗水果,边饮边谈。

文王说:“商纣昏庸无道,理应天诛地灭。但商有600多年基业,有几十万军队。而我岐周只是一个小小的邦国,与商朝相比,有天壤之别。请问太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使我岐周迅速强盛起来呢?”

姜太公思忖一下,说道:“商面积虽广,且已传多代,它所积累的那些东西,终究要烟消云散;不声不响,暗中准备的周国,它的光辉必定会普照四方。圣人的德行,就在于独创地、潜移默化地收揽人心。圣人常虑之事,就在于建立收揽人心的方法。”

文王忙问:“采用何法,才能使天下归心呢?”

太公侃侃而谈:“

能与天下人同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能和人民共同享受的,就是仁爱;谁有仁爱,天下就归顺于谁。免除人们的危难,解脱人们的困苦,消除人们的祸患,解救人们的险急,就是思德;谁施恩德,天下就归顺于谁。天下人都厌恶死亡而乐于生存,欢迎恩德而追求利益,能使天下人都获得利益,就是王道;谁实行王道,天下就归顺于谁。”

文王高兴地说:“太师讲得太好了,我一定记着你的话。但我还想知道治国之本。想要使君主受到尊敬,人民得到安宁,我该怎么做呢?”

太公道:“唯有爱民。”

文王问:“如何才算是爱民呢?”

太公说:“促进黎民生产而不破坏他们;保护黎民而不任意伤害他们;给黎民实利而不掠夺他们;使黎民安居乐业而不使他们痛苦;使黎民喜悦而不使他们愤怒。”

文王连声称是。

太公接着说:“做君主的,要像龙头一样,高瞻远瞩,细察丝微,深思慎听,审时度势。仪表庄严肃穆,衷情隐而不露,使人觉得他像天那样高不可及,像海那样深不可测。他还要安健而气宁,柔和有结而胸有成竹。善于同臣民协商而不固执己见,对人谦虚而无私,处事公正而不偏。”

文王听罢,连连点头:“太对了!太对了!然商纣王暴虐至极,滥杀无辜,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请你助我灭纣,以拯救天下,你以为如何?”

太公说:“君主先要自修其德,礼贤下士,施惠于民,收揽人心。再察天道人道之变。当天道还没有征兆的时候,不可以倡导征讨;当人道还没有出现祸乱的时候,不可先策划兴师。必须看到既出现天灾,又发生了人祸时,才能策划征伐。目前商纣虽然暴虐昏庸,但还没有达到那种一触即发的程度。而我们这一面,力量也还没有达到一举就能灭商朝的力量,因此,万万不可操之过急,冒然行事。”

文王点头称是。又说:“请太师讲讲应当如何推行政令?”

姜太公捊捊胡须,说道:“政令的推行,要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如同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推移一样。君主必须反复探索无为而治的思想。比若天与地,它并不宣告自己的规律,而万物却都会按其规律生长;圣人也不必宣告自己无为而治的思想,而自然会显示其辉煌的成就。最好的政治为顺应人心来治理人民,宣扬政教以感化人民,人民就会被潜移默化而服从政令,’天下就能安宁,此为圣人之德政。”“好!好!”文王连声叫道,“那么君主又为什么会失去对国家的统治呢?”“用人不当!”太公一针见血地说:“人君应当选拔具备有六条标准的人,抓住三件大事,才不至于失国。”“六条标准是什么内容?”文王急忙问道。“一曰仁、二日义、三日忠、四口信、五日勇、六曰智。”太公答道。“如何才能选拔出符合这六条标准的人呢?”“使他富裕,看他能否不逾礼法,不逾,是为仁;给他地位,看他能否不骄不傲,不骄,是为义;委以重任,看他能否坚定不移地去完成,能,是为忠;使他处理问题,看他是否欺上瞒下,不欺,是为信;让他身处险境,看他能否临危不惧,不惧,是为勇;使他处理突变,看他能否应付自如,能,是为智。”

文王又问:“除了用人以外,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太公郑重地说:“勿将处理三件大事的权力交给他人。”“哪三件大事?”文王又问。“农、工、商。把农民组织起来,聚居一乡,互助合作,粮食自足;把工人组织起来,聚居一处,互相协作,用具自然会充足;把商人组织起来,聚居一乡,互通有无,财贸自然会充足。不要打乱这种区域经济,不要拆散其家族组织。这叫作‘三宝’。“具备六条标准的人得以重用,三件大事得以完善,国君的事业就会昌盛,国家就会长治久安。”“君主应尊崇什么人,抑制什么人,任用什么人,除去什么一人,严禁什么事,制止什么事?”文王此时恨不得把他长期思考的问题一下都问完。“作为君主,应当推崇德才兼备的人,抑制无德无才的人,任用忠信的人,除去奸诈虚伪的人,严禁暴乱行为,制止奢侈风气。”“为何君主往往致力于选人,而实际却又收不到实效呢?”“那是因为,君主认为,一般人所称赞的人就是贤人,一般人低毁的人不是贤人。所以党羽多的就会被任用,党羽少的就会被排挤;奸邪势力就会结党营私,贤人就会被埋没;忠臣无罪而被置于死地,奸者因虚名而及高位。这样社会就会混乱,国家就要灭亡。”“怎样才能保持清醒头脑,使国家长治久安呢?”“商纣王只知其国家仍存,不知其已面临灭亡;只知纵情享乐,不知已面临祸殃。国家能否长存,在于能否居安思危;君主能否长乐,在于能否乐不忘忧。你已经考虑到关系国家存亡的许多根本问题,还能有什么事呢?”

文王闻此深感大悟。他已经对姜太公佩服得五体投地了。此时,他顾不得君臣之礼,对着自己的太师倒身下拜,连声道:“太师所言,太精辟了,太深刻了,太正确了!我一定朝夕不忘,用它作为治理天下的原则。”他又转过头对太子姬发说:“你要牢记太师的这些话,此为千古不易的真理啊!”

姜太公见文王父子都跪倒在他面前慌忙跪下,说:“主公和太子快快请起,折杀老臣了!”

文王起身说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想让姬发受教于尚父,请太师允诺。”

姜太公连说不敢。但经文王再三请求,也只得应允了。太子姬发对太公行父子之礼,太公受拜,说道:“臣本是一个流浪荒野的村夫,主公和太子对老夫如此厚爱,子牙当替周室效犬马之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着,竟流出了热泪。

文王激动地说:“我得太师,如虎之生翼,鱼之得水也!”

此时,东方已然泛白,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晨曦从窗棂里照射进来,正好映在文王、太子和太公那激动而兴奋的脸上。

辅佐圣君为相父 临终托孤握兵权

周文王采纳了姜太公的“卑事殷纣,翦其羽翼”的计策,先是降服了注水流域的密须国,消除了周的后顾之忧。又攻灭沣水流域的崇国,将周的都城由酉歧迁至崇城改名丰都,打通了向东发展的道路。这样,就全部控制了关中平原。在此基础上,姜太公亲自率师远征,攻打吕梁山区的黎国和河南的邢国,逐步蚕食商朝的疆土,不断扩展周围的疆域。

文王的大业逐步实现。他深知这功劳归于太师姜子牙。他知道自己年事已高,要实现灭商的宏愿是不太可能了。这项重任,只能靠自己的儿子姬发去完成了。但是,没有姜大公,姬发是难以挑起这副重担的。于是,他想,必须进一步密切太子和太师的关系,使姜子牙忠心耿耿地为周国服务——听说太师有一个女儿,名唤邑姜,才貌出众,文武兼备,至今未聘。若把她聘为太子之妻,太师不就成为太子的岳父了吗?如果太子成为太师的女婿,姜太公岂能不尽心尽力,保他的江山?念及此,他禁不住笑出声来。

正好这时文王的妻子——太后端着茶进来,问他为何发笑。文工便把刚才的想法告诉了太后,太后亦表同意。

当下,文王和太后立即唤来太子姬发,说了要为他聘大师之女为妻的事。太子姬发早就有意子邑委了,只不过模不清文王的心意,一直未敢提起。如今父王和母后主动提出这事,正中他的下怀,便喜不自禁地应允了。

第二天,文王亲自来到太师府,向姜太公提出要聘邑姜为太子妻之事。太公也很高兴地答应了。然而又说:“小女乃村俗之人,不识大礼,诚恐有辱天子之尊。完婚之后,如有不到之处,还望文王和太后多多见教。”

文王说道;“邑委才貌双全,文武俱备,我已早有所闻。如能与姬发联姻,实乃珠联壁合,天公作美也。”于是定下住期。由大夫散宜生为媒,纳了聘礼,只待喜期一到,迎亲完婚了。

不几日,喜期即到,文王降旨,虽是皇家娶亲,仍须依照民间风俗办事,以示与民同乐。酉岐百姓听到这一消息,交口相传,一时成为美谈。

是年四月,是周文王80寿辰和姜太公90寿辰。太子姬发等有意要隆重庆贺,为两位老人一起做寿,名曰:“双翁寿。”是日,丰都大摆筵席,鼓乐齐鸣。文王心情特别高兴,与姜太公频频举杯,开怀畅饮。酒过三巡之后,太子姬发、周公旦、召公奭(山)及其夫人等—一上前给双翁拜寿敬酒。然后,太子姬发的弟弟叔鲜、叔度、叔武等亦向文王和太公祝寿敬酒。当文王接过叔鲜的酒时,忽然一股心事从胸中直冲头顶,霎时间天旋地转,头重脚轻,不能自持,翻身便倒,慌得太子姬发等慌忙扶住,抱至卧榻,着御医诊治。御医诊过脉之后,出来向姜太公、太子姬发等众人说:“大王为气血两虚之症,脉细弱无力且结滞,当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疼之方治之。但因年事已高,心力衰竭,也须做好不测的准备,不可大意。”遂开药方让人拿去煎煮。

文王几日后苏醒。姜太公见文王苏醒,长出一口气道:“大王可醒过来了,醒过来了!啊!吓死老臣了!”

文王睁眼一看,姜太公、太子姬发及太后都在榻前,就要挣扎坐起。太子姬发忙阻止,说御医交待,不能乱动,必须绝对静卧。文王不听,定要坐起不可,太子姬发只好将父王扶起,给他背后垫上厚褥,让文王半坐半卧。

文王示意太后和太子姬发出去,他要与太公独谈。太后和太子姬发便悄悄退了出去。

文王抓住姜太公的手说:“太公啊,我恐怕将要去见父王季历去了。自从磻溪得遇太公,我周朝日益强盛。你辅佐我东征西讨,先后攻击崇国、黎国、邗国等,降伏密须,现在三分天下,其二归周。其二归周者,奇谋多出自太公也。现在,老天爷要我走了,我再不能与太公共事,完成灭商大业了,这件重担,就全靠你与太子去完成了。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怕我死后,子孙们在继承问题上作乱。因此,我意欲和你商量周宝继承大事,请你全力支持我!如果万一叙鲜等作乱,你就把他们除掉。”说罢已气喘不止。

姜太公听罢,汗流使背,跪在文王病榻之前,泣涕道:“大王勿康担心,老臣当竭力辅佐太子姬发继承王位,只要我不死,我将肝脑涂地,辅佐周室,若有二心,天地不容!”说罢即头出血。

文王喘着气说:“我深知太公是仁德的君子,才单独与你商讨身后大事,绝非疑你有二心。只是请你说说,怎样才能尽快顺利完成王位继承之事?”

姜太公说:“承继为大王家事,老臣是外人,不敢对此参言。”

文王泣涕道:“太公乃太子之岳父,又是师尚父,情同手足,何言外人?太公不言,我死不瞑目!”

姜太公说道:“非老臣不给大王出主意,只是王位承继乃国之大事,只能由大王自裁,外人参与,会遗后患。既然大王执意问计于老臣,老臣就冒昧进言,望大王秘而勿宣。”

文王面有悦色,道:“那是自然。”

太公道:“太子姬发忠厚仁德,勇武刚强,韬略过人,立为太子,乃大王之福,周室之瑞也。大王可立下遗诏,明令宣布,立太子姬发为储君。同时宣布废除‘兄终弟继’之制,明示这是殷商乱国之因;明令周室日后要实行嫡长继承之制。姬发之后,也由姬发嫡长子继承王位。若是,则可避免后世在承继之事上节外生枝,产生祸乱。至于叙鲜、叔度、叔处等,可封于外地为诸侯,使之分散,而且不让他们直接参与朝政,这样就难以为患了。至于太子之弟旦和爽,乃正人君子,绝对可以信任,就让他们辅佐太子。如此安置,则万无一失也。”

文王大喜,说:“真乃肺腑之语,金石之言也。请你通知太子,明日设朝,宣王室所有成员和文武大臣进见,我有话说。”

按照文王旨意,次日文王举行最后一次会议,解决三位继承制度和诸子分封事宜。

文王靠在厚厚的衾枕上,太公坐在身旁,以下为太子姬发和大夫散宜生。散宜生担任记录。其他参会的依次有叔鲜、叔旦。叔度、叔武、叔处、叔振择、叔康、太孙剑、伯禽、庶子爽、南宫适、阔天等。

文王环视了其儿孙,然后缓缓地向太公说:“我以国事家事托尚父姜太师,尔等有违命者,由尚父议处。”诸子唯唯听命。

文王接着说:“太子姬发继承王位,尔等子孙,当齐心协力,共同协助,以成大业。以后王位承继制度,宜废除‘兄终弟继’之制,而确立嫡长继承之法。殷商王位兄终弟继之制,乃致乱之源,我周人万万不可效仿。嗣后子孙,谁敢违嫡长继承之法者,以叛逆论处,宗室共弃之。”闻此言,叔鲜、叔度、叔处等,都颓丧地垂下头来。

文王继续说:“周室的宗族子孙,宜分封建国,以屏藩王室。叔鲜可封于管,叔度封于蔡,叔武封于成,叔处封于霍,叔振铎封于曹,叔康封于卫。”说到这里,文王已觉心慌气短。他停了停,接着说道:“以上可算我的遗嘱,由大夫散宜生记录在案,由太公望执行我的遗嘱。如有违我命者,由太公处置。”

文王刚说完,便觉得头晕目眩,心悸气闷,无法自持,竟昏了过去。诸子见状一片慌乱。姜太公立刻命众人退下,请御医进上参汤。不多时,文王又醒过来,对太公说:“速传姬发进见!”

太子姬发连忙来见父王,只见父王此刻却面泛红光,异常兴奋,与方才判若两人。太子姬发心知这是目光返照,连忙跪于榻前,听候命令。

文王抚着太子之背,说:“我就要死了,周国的江山,就托付给你和太公。我死后,太公就是你的亚父。外事你要与尚父商议,内事要与你弟弟旦和爽商议。”

太子姬发泣答道:“孩儿记住了,孩儿记住了。”站在一旁的姜太公此时已是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这时,文王觉得胸前一阵剧痛,眼前发黑。喘息了一阵后,笑微微地望着太公和姬发仿佛在说:“现在我一切放心了!”便缓缓闭上了眼睛。

诸侯会合逢戊甲 孟津观乐定大计

周文工死后,周武王(即太子姬发)便加紧了伐纣灭商的准备工作。一日,他与太公商议灭纣事宜。

姜太公对武王说:“灭商的事,老臣时时刻刻都在准备着。但是,目前的时机尚不成熟。我们派往朝歌的密探,几次送来情报,都说商朝贵族内部的矛盾虽然很大,仍未全面暴发。大王您也知道,商朝虽然十分腐败,但它毕竟是个大国,拥有几十万军队;若我们只靠武力去征伐,那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因此,我们要等待商朝内部发生混乱,然后乘虚而人,这样就能够以弱胜强,用较少的代价获得巨大成功。”

武王听了太公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后,说;“尚父说得极是。然众将士灭商心切、而且许多诸侯邦国也要求我们带头伐商灭纣。如果我们没有什么举动。一怕挫伤我军将士的锐气,二怕冷了诸侯们的心。因此,我想借今秋狩猎之际,采取一个大的行动。”

不等武王说毕,太公忙说:“老臣也有个主意,尚未与主公商量。现请主公先不要说出你的意见,我们把各自的想法写在手心里,看看是否相合。”武王说:“好!”于是各自用朱笔在手心里写出四个字,然后同时伸在对方面前,相互一看,竟然不谋而合。原来二人所写的字均为:“孟津观兵。”两人禁不住哈哈大笑。

姜太公说道:“主公的想法很是英明。采取孟津观兵的办法,一可以试探一下各诸侯邦国对我们的态度,做到心中有数;二可以看看纣王对我们这次行动作何反应,试探一下商纣的虚实;三可以利用这次观兵,对我军进行一次战前演练。此乃一举三得的好事。”

于是,武王决定,十月底在孟津观兵,并将此决定传布给四方诸侯。

是年,十月初,武王和太公亲率甲士3万,虎责3000,战车千乘,离开镐京,出临撞,过渑池,声势浩大向东进发,队伍首尾长达20多里。

几日后,三军到达洛邑,离孟津已很近了。姜大公亲自指挥3万大军和粮草辎重渡河。一路由大将军南宫适率领,充当左军;一路由将军闳天率领,充当右军;太公和武王居于中军,大将武吉护驾。只见在宽阔的河面上,三路舟船,如三条巨龙,由南向北开进,很是壮观。

此次诸侯会盟,武王发出的请柬不到100个,但闻风前来会盟800多个诸侯率十数万士兵。各诸侯国对于商纣王的倒行逆施,早已忍无可忍。西周的崛起,像一把熊熊的火炬,点燃了各诸侯国的希望;又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各诸侯国向他靠拢。因此,接到武王请柬的,无不欢喜雀跃;没有接到请柬的,也闻风而来,自愿参加会盟。然而中原地区的许多诸侯,虽然承认岐周强大,却认为歧周乃西方落后部族,对周仍心存顾虑。他们前来会盟,是想趁此机会查看周武王究竟如何。

武王和太公的大船马上就要靠岸了。太公放眼望去,只见各诸侯国的首领和兵士早在北岸列队迎候武王了。太公知道今日会盟对西周很重要,他也深知,中原的一些诸侯倚仗自已经济发达,有点瞧不起西岐。因此,他提议:“大船靠岸后,请武王乘马落落大方地接受各路诸侯的欢迎。要有盟主的风度,不要被人小瞧了。为了壮声势,老臣在马前为大王牵马,请周公在马后为大王执鞭,以让诸侯知晓,我国文武大臣对大王多么敬重,以此加威于各路诸侯。”武王哪里肯让太公为他牵马?可是周公等文武文臣都说太公言之有理,今日这等盛大场面,不能太随便,要搞得庄重严肃。武王只好同意。

武王乘着马,在各路诸侯国队伍组成的奕道中前行。他不断向各诸侯国挥手致意,表示慰问,显得彬彬有礼而气度不凡。诸侯们观武王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一派帝王风采,钦羡之情油然而生。又见赫赫有名的姜太公为武王牵马,周公在后执鞭,尤其惊讶不已。心想,连太师都给武王牵马,可见武王虽然年轻,却深孚众望,必然是一个有韬略,有威望的天子。因此,武王所到之处,群情振奋,欢呼声四起。

武王接受了诸侯欢迎之后,和800诸侯国首领一起,进了孟津,这时已近黄昏。是夜,武王在孟津大摆宴席。款待800诸侯。武王的部队和诸侯国带来的10多万部队就驻扎在城外。议定于次日于孟津城西盟誓。

次日一早,各路诸侯带领兵马来到孟津城西大校场。场内场外布满了10多万兵马,场面甚是壮观。校场中心筑起一座高台,上设天地神位。高台两边设有800多名诸侯首领的坐席。午牌时分,800多位诸侯从西门鱼贯而人,依次分坐两侧。此时,武王在18名甲士护卫下,走进校场,登上高台,祭拜了天地诸神。随后,姜太公全副甲胄,牵着白马;周公全副甲胄,牵着乌牛,从高台后出来,在台前站定。这时全场肃然。

武王环顾左右片刻之后,举起右手,大声说道;“诸位友邦首领、全体将士们!小子拒发遵从先王之遗命,率师东来,观兵孟津只为共商灭纣大计。今来会者800余诸侯,敌汽同仇,可见天命所归,人心所向。”语音刚落,会场立刻暴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过了半晌,欢呼声浪才慢慢平息下来。

文王接着说:“今商纣淫奢无度,暴虐残忍,穷兵领武,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如果各位友邦首领认为商纣可伐,请与我一同盟誓!”

武王语音一落,台下又爆发出一阵欢呼呐喊声。此时,姜太公和周公抽出利剑,宰了白马乌牛,命人抬放在桌上,武王走下高台,左手抓着牛耳,右手持刀,在牛耳上割了一刀。然后武王和800诸侯一同饮了血洒,指天盟誓:“吊民代罪,躬行天讨,齐心灭纣,祸福与共。

誓毕,800诸侯和歧周的文武官员群情激奋,请求趁热打铁,就此杀向朝歌,消灭商纣。武王要姜太公向众人解释。

姜太公说道:“商纣王昏庸无道,人神共怒,早该天诛地灭了。然而商纣有600年统治之基,它拥有几十万军队。尽管殷商已经很腐败,内中矛盾重重,但还没有到土崩瓦解的地步。因此,对待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我们不可轻举妄动。况且,对我们今日孟津观兵这样如此宏大的举动,商朝必然有所警惕,定会加强防御。因此我们要等待有利时机,要战,就要有一举成功的把握。”

各路诸侯听了太公之言,认为有理,遂约定,加强互相联系,互通消息,一旦时机到来,愿听从武王差遣,同心协力,讨伐商纣。

应天命吊民伐罪 独夫死姬周代商

孟津观兵之后,又过了两年,公元前1064年周武王党及各方面时机均已成熟,可以发兵东征,消灭商纣了。于是,他请来太师、周公、召公、南宫适等朝中文武大臣,一起商讨。

姜太公首先说:“我过去对文王说过,君王先要修德,要礼贤下士,要施惠于民,使国家日益强盛;同时,要观察天道的吉凶。必须既看到出现了天灾,又发生了人祸时,才能够策划征讨。“现在,商纣王作酒池肉林,造炮烙虿盆,剖忠臣比干之心,逼兄长微子出走,弄得朝野不安,民怨沸腾。他如今已经是众叛亲离了。国人甚至王公贵族都叛逃而去。最近,东夷和南方的邦国纷纷起来造反,纣王只好调集大军前去镇压,甚至把他的御林军‘三百六十夫’也调往东南打仗去了。所以朝歌现在很空虚。目前的商朝,百姓疑虑,动乱不止,而纣王仍然荒淫无度,这是亡国的征兆。我观察他的田野,野草盖过了禾苗;我观察他的群臣,奸佞邪僻的压倒了公平正直的;我观察他的官吏,都是暴虐残忍,违法乱刑。不过,他们上下还仍执迷不悟,这是该亡国的时候了。因此,我十分赞成立刻发兵,讨伐商纣。”

周公、召公、南宫适等一班大臣,也极赞成姜太公的意见。

武王见大家意见一致,大喜,便命令太史占卜吉凶。

太史焚起香案,祝告了天地之后,便摇了一卦,抽出卦签。大家都着急地等待着卜卦的结果。

太史卜得师卦六五之交,展开卜辞一看,那上边写着这样八个字:“长子帅师,弟子舆尸。”意思是说,若武王帅师出征,将会出现以典车装载将士尸首归来的现象。太史不禁大惊失色。

看了卜辞,武王脸色大变。周公、召公、南宫适等人也都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霎时,一股疑惧不安的气氛,代替了方才大家意见统一时出现的同仇敌汽的局面。

这种气氛持续了许久。周公见天意如此,已是不可违背了,便说道:“不如暂缓出兵之事,稍后再议。”

武王早已性急,冲着周公怒问:“我们准备了多年,等的就是此日。现在纣王倒行逆施,已弄得天怒人怨,人神共怒了,难道老天爷还会保佑他吗?!”

武王的话音刚落,天上轰隆隆一声巨响,顿时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下起倾盆大雨。暴雨中还夹着鸡蛋大的冰雹,打得房瓦破裂,树枝断落——这种现象发生在初冬,实属怪异!

文武大臣都被此天象吓坏了,连武王也吓得面如土色。难道老天果真震怒了吗?难道纣王果真不可讨伐吗?

此时,只见姜太公面色坦然,从容地说道:“风、雪、雨。雹,天道之常,不必惊骇。我国征伐殷纣,乃是替天行道,恭行天讨,吊民伐罪之义举,天公定会助我成功的。我有一个建议,另择一黄道吉日,请武王祭天,亲自占卜吉凶,那时再作定夺,不知各位认为如何?”

武王等人闻言心定,遂议另择吉期,由武王祭天亲占。

祭天此日,武王登上天坛,焚了香火,暗暗对天祝告:“姬发举兵伐纣,恭行天讨,吊民伐罪,愿上苍助我成功!”祝罢,亲自卜了一卦。启开一看,乃是泰卦初九交。卦辞言:“拔茅茹,以其汇,征吉。”意思是说,如同拔草一样,出征大吉。武王心中大喜,当下将卜辞遍示群臣,群臣观后无不欢喜雀跃。

武王如释重负,当即传令:迅速作好出师准备,同时传示四方诸侯,于甲子日前会师孟津,讨伐商纣。

冬腊月,武王亲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土45op。命姜太公为前锋大将,浩浩荡荡向东出发。兵到孟津,蜀、庸。羌、卢、微、彭、波等800诸侯约10万人已在此会合等候。武王亲作《泰普),激励自己的将士及800诸侯之兵,团结战斗,同德同心。

甲子日清晨,日夜兼程的10余万大军,突然出现在商都郊外140里的牧野。

武王在牧野再次举行誓师大会,念了《牧誓》,逐条列数了纣王的罪状,鼓励全军决一死战。当是时,10万大军群情激奋,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人人争先恐后,要杀敌立功。

前锋大将姜太公率领4万多甲士,如下山之猛虎,出水之故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向仓促应战的商军阵中。纣王措手不及,连忙调兵遣将,可惜精锐部队已被他派往东夷征战,城内空虚,不得不拼凑奴隶去抵挡。殷商毕竟是大国,七拼八凑,竟调集了17万军队,来迎战武王的大军。

但是,姜太公早已派人混人殷商军中,进行瓦解工作。那些假扮商军的周人,看到周军大兵压境,商军皆无心应战,就趁机高喊:“武王已杀进朝歌了,纣王自杀了!”本来就不愿意为纣王卖命的奴隶军,闻此全部倒戈,转过头引导武王军队杀向段都朝歌。商、周军队合为一股,势如破竹,呼啸呐喊之声震天,直杀得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纣王如丧家之大,连夜逃回朝歌。他见大势已去,慌忙穿上宝王衣,登上鹿台,自焚而死。那鹿台是商纣王搜刮民财耗时七载修建的百丈高台,大火一烧,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火炬,照得满城如同白昼。

朝歌城内城外的商民,连夜集于效外,焚香跪拜,迎武王进城。武王当众宣布了安民告示,命令大部分军队驻扎城外,自己和姜太公等只率3000虎责进人朝歌城。武王和太公军队扑灭了大火,一同登上已经烧毁了的鹿台。姜太公见纣王虽被大火烧成干尸,依旧二目圆睁,死不甘心,便指着纣王大骂:“无道昏君啊,无数生灵因你而遭涂炭,我要亲自砍下你的头颅,为天下百姓报仇,为我的父母和东夷九族报仇!”说完,挥剑用力一砍,将纣王的头颅砍了下来。武王命令军队将纣王的头悬在一根高杆上,亲自对着纣王的头射了三箭,以示商朝的统治从此结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