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辩证法:现代太极哲学的构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4 00:29:12

点击下载

作者:刘远东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太极辩证法:现代太极哲学的构建

太极辩证法:现代太极哲学的构建试读:

前 言

《太极密码》一书于2008年出版后,作者在对孔子儒学进一步探究中确立了一个概念,即太极儒学。太极儒学是建立在太极哲学本体论基础上的孔子儒学。太极儒学的哲学价值观等社会观、政治观、历史观与现代民主主义完全可以融会贯通,两者的融会贯通就是儒家民主主义。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是儒家民主主义的经典之作,是太极儒学的现代诠释。因此,有必要把这方面的内容呈现给读者。另外,原书书名及篇幅结构未能突出太极哲学现代构建这一主要内容,而这部分内容正是本书的中心与重点。

故将《太极密码》一书按上述原则修改精编,更名为《太极辩证法——现代太极哲学的构建》。具体是将原书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精编合并,变为两章,原第五章基本保留列为第三章,原第六章分为两章,变为现在的第四、第五章,另在第五章加入一节内容,论述太极儒学及儒家民主主义。作 者2018年1月1日序言关于太极辩证法

本书所论太极,是中国传统哲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与命题。太极哲学是以太极为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太极作为哲学概念,是《易传》首先提出的。《易传》是先秦时期孔子儒家对《易经》卦象爻辞的哲学性解释。《易传》历史性地提出太极命题,开创了传统哲学的新局面。《易传》同时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太极中相互对立而又相互吸引的阴阳两个方面构成,是它们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事物的变化,事物的发展就是阴阳变化彼此消长的过程。简单地说,太极哲学认为,阴阳即对立又统一的运动就是太极本体也是世界万物的本质。

今天,熟悉辩证法的人都知道,辩证法是人们通过对世界的辩证思维形成的思想,将事物本质看作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就是辩证法思想的精髓。不难看出,太极这一概念,作为本体范畴是被阴阳两个不同方面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属性所规定的,太极作为哲学本体概念是辩证思维的结果,它反映了太极哲学辩证思维的本质。《易传》提出太极本体概念,是一个伟大的贡献,通过它,《易传》创立了以太极序列为辩证纲要的太极哲学体系,完善了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模式,奠定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基础。此后,用太极阴阳对立统一思想来认识和解释事物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方法。

辩证思维是人类思维达到一定的思维高度以后才出现的一种思维形式。过去认为辩证法最早产生于古希腊,但是这仅就西方而言。如果从全人类思维历史来考察,最早的辩证法不在西方,而是在古代东方,有专家断言,辩证法的真正源头在中国。《易经》是世界上最早的辩证思维的完整形式,《易传》的太极哲学辩证法就来自于它。古代历史上除古希腊,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哲学中并没有辩证法的名词,也没有矛盾的概念,但并不表明没有辩证思维和辩证思想。纵观世界各国,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等西方以外的国家在古代都产生过不同形式的辩证法思想。不过,在世界古代只有古希腊和中国的辩证法思想比较丰富和系统。这里需要提一下,印度是中国和古希腊之外辩证法思想比较丰富的国度,但它的辩证法隐藏在神秘主义的宗教教义中,哲学和宗教是合一的,因此,就理性哲学来而言,中国传统辩证哲学和古希腊辩证法最具有代表性。

德国哲学家亚斯贝尔斯把人类精神文明的突破期称为“轴心时代”,时间约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正值西方古希腊时期,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但这样的划分把中国的《易经》排除在外,具有丰富辩证思维与思想的《易经》,其产生的时代远远早于轴心期,至少在公元前2500~前3000年不止。

辩证法一词,从汉字字义的角度,中医辨证论治的辨证似乎更接近辩证法的原意。辩证法一词虽然源于古希腊,其中文却是通过日文转译过来的,辨和辩一字之差,虽然有时可以通用,但实际上它们原来的含义却有所不同。辨字的原义是用刀剖析,分割一个完整的东西,引申为将一物剖析、分析、分开之义。而辩字虽然是从辨字演变来的,但原义是用口来辩说,引申为辩论、辩解,等等。从这一点来看,辩证法一词的翻译倒是接近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矛盾论证辩证法,却离古希腊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辩证法有了差距。辩证法应当是一种对世界及事物的分析方法,而不仅仅是一种辩论的论证方法。相比之下,中医辨证论治的辨证倒是更接近辩证法的本意,中医辨证首先是对人体的阴阳平衡状况进行分析,然后从中找到疾病的症结,最后确定治疗的方法。今天,辩证和辨证用法已经约定俗成,但作为辩证法的研究应当了解两者的区别。

不过,不管哪种翻译最接近西方辩证法中的最初含义,中国传统哲学觉得还有更好的表达辩证思维和思想的词,一个“易”字就足以表达辩证哲学的精髓了。“易”就是《易经》和《易传》的思想核心,古体的易字是日与月的结合,包含了阴阳概念的内涵,体现了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思想。同时它又表达了对万物变易、不易和简易的深刻认识。在中国,从有“易”字始,就开始了阴阳辩证思维哲学思想的进程。一部“易”学史,就是中国传统辩证哲学的历史。

比较西方,即使不算“易”,从所谓轴心期来看,中国的辩证法大师老子也比被认为是古希腊辩证法奠基人的赫拉克里特要早。老子的《道德经》是通篇充满了辩证法思想的伟大哲学著作,其辩证思维和思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老子认为整个世界都是“道”产生的,都是“道”的运动。他首先指明了世界的统一性和运动性,接着指出道的运动的规律,他说:“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道德经》,他认为世界就是天地万物之始的“道”的运动,这种运动永远存在永不停止,周而复始。老子从本体论上告诉我们,世界是通过运动不断发展变化的,永远不会停止,同时他又指:“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他不仅指出世界万物是运动的,还指出这种运动的方式是阴阳两个对立面的互动。在《道德经》中,老子还深入阐明对立面相辅相成及相互转化的道理,并列举了大量的对立面的事例来加以说明。老子“道”的辩证法所阐述的对立统一规律的系统性、全面性与深刻性,以及时间都超过了同时期的西方古希腊,堪称中外历史上第一位辩证大师。

和西方矛盾辩证法不同的是,中国传统辩证哲学使用阴阳概念来表达事物中对立的两个方面,一个为阴,另一个为阳。从概念形式上说,中国辩证哲学可以称为阴阳辩证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就是以阴阳为其对立统一核心与基本范畴,形成的系统的辩证哲学体系,这个体系有两个理论模式。老子是其体系最早的哲学家,是以“道”为核心和本体的辩证理论模式的创始人;老子之后,孔子开创了第二个辩证理论模式,即孔子太极儒学。孔子对《易经》的阐释奠定了《易传》的太极辩证哲学体系。太极哲学是传统阴阳辩证哲学最为完备、最为全面的模式。老子、孔子之后,中国传统哲学无不以太极阴阳辩证思想为其认识世界的基本理论。这一辩证传统,在太极哲学中发扬光大,绵延数千年并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直到近代西方文化进入中国,才使这一传统中断。

可以肯定,辩证哲学不限于源自古希腊哲学矛盾辩证法一种形式,中国的阴阳辩证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辩证法体系。阴阳辩证法是太极哲学的精髓与核心。太极哲学是包含本体论、方法论及哲学价值观在内的完整哲学体系。

应该看到,太极哲学虽然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瑰宝,但是,太极哲学还未经过现代哲学与科学的全面洗礼,先哲留下的如此宝贵的辩证哲学一直停留在传统模式中,至今未能重新成为中国人的哲学方法论。这是极为可惜的状况。完成现代太极哲学的构建,应当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与课题。

本书第一章,首先追溯太极哲学的渊源,揭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思维的产生与发展的轨迹,寻找人类辩证思维的最早形式,记述“易”的辩证思维与思想的产生历程和老子“道”的辩证法的理论。接着重点叙述孔子《易传》太极哲学的创立与发展。第二章,把目光投向西方,追溯古希腊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对东西方辩证哲学,采取了相互审视和对照的方法,运用辩证法一般原理,认识和分析中西辩证思维的异同,将中国太极辩证哲学与西方辩证哲学与现代科学进行观照。

实际上,本书的前两章就是一部简明辩证思想哲学史和中西辩证法比较史。第三章、第四章开始另一个理论进程,太极哲学的现代构建,提炼太极辩证法哲学纲要,论述其象数理模式的思维规律及方法。第五章引入了太极儒学的概念,从太极儒学的角度阐述现代儒家民主主义。

结语《太极旗飘扬》不是一个学术性题目,之所以把它作为结语题目是要张扬一个理念:太极辩证法是中国人的哲学方法论,太极哲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旗帜,是指导民族复兴的伟大思维宝典,我们绝不可无视先哲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中华民族应当高高地举起太极大旗,引领世界人民走向和平统一的大同世界。太极哲学曾开启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辉煌历史进程,也必将开启中国乃至世界哲学文化新的伟大历史进程。

经过现代哲学和科学的洗礼,当太极哲学以太极辩证法的面目出现时,它会向我们展示什么魔力呢?  第一章 太极哲学的创立与渊源第一节太极哲学的渊源一、伏羲“象”的辩证思维——《八卦》

如果我们追溯辩证思维与思想的渊源,就会发现人类有记载的辩证思维与思想的发端及最早的表现形式,就在古代中国,这就是八卦。八卦经过历史演化到今天,我们看到的是由两种非常简单而又非常不简单的线条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组成的符号系统,这两种线条一个为短虚线“--”,一个为短实线“—”,它们分别叫阴爻和阳爻。阴阳爻就是八卦模式中对立统一辩证思维和思想的形象表达。爻是八卦最基本的元素,“爻”字,是由四个划相交为两个斜的十字所构成,爻的意思是相交。八卦全部的奥妙就来自它们。阴爻和阳爻自下而上三个一组排列,构成八个不同的组合,这些组合就是八卦。

八卦是谁发明的呢?相传是我国远古时期的伏羲所发明,据考证,伏羲大约生活在公元6500年前,是东夷部落的首领,他的部落在今山东和河南一带。据《易传》记载,伏羲通过对自然界和人自身的观察揣摩,悟到了世界运行变化的道理,创立了八卦符号系统,用来象征和模拟这些现象和变化。这个认识过程,就是今天常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上升过程。

关于八卦的成因,有许多不同见解,都有待进一步考证。不管八卦是如何起源的,有一个情况非常清楚,八卦发明的基本前提,就是古代中国人已经通过观察与思考,发现了世界万物中存在大量对立面的事实,并试图通过两个相反的符号来反映这种对立关系,以便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规律。无疑,这是辩证思维的特征。

阴爻和阳爻的发明是个伟大的事情。对立统一思想就发端于这两个阴阳符号之中。爻是八卦的最基本元素,两个相反的爻总是形影不离,缺了任何一方另一方就没有意义,同时也就没有作为整体的八卦系统的存在。反过来说,八卦就是通过爻的对立属性的规定,才构成了统一的相互联系着的系统关系。八卦通过爻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实现了对事物整体及本质的理解和把握。八卦的这一思维就是辩证思维,而它所蕴含的原理也就成为辩证思想的萌芽。

按照八卦的文字起源说,八个组合符号,分别表示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个字,这八个字可能就是当时它们的卦名。如果把八卦的卦与卦之间的特征和自然现象作比较和参照,就能确定卦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自然现象就成为八卦的卦象。象本意指的是动物,现在具有象征、形象、现象的意义。八卦卦名代表了八种自然现象。最初的八卦卦名与卦象应该是合一的,代表天,代表地,代表风,代表雷,代表水,代表火,代表山,,代表泽。这些卦也就是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个卦最初的卦象,这样,八卦的卦名就有了双重意义,既是卦名又是卦象。

八卦辩证思维的一个特性就是它的形象性,这在八卦自身的卦形及它所象征的自然事物中体现的十分清楚。八卦辩证思维的另一个重要特性存在于它的数理关系之中。八卦的爻本身就有“数”的含义。阳爻是一条长线,阴爻是两条短线,就线本身而言,阳爻和阴爻又显示出“一”与“二”的关系,从这里引申出卦的数字的基本意义。八卦的数理性,直接来自于它的卦画的画数。阴爻和阳爻,从形象看表现为虚实的不同,从画数看就表现了数量的不同。画数是八卦最简单的数学特征,八卦的数理性也就由此而来。八卦的数理包含了辩证思维,同样,八卦的辩证思维特征也就包含了数理性。

以上仅是八卦数理特性最简单的表现。今天我们知道,八卦还蕴藏着数学二进制的关系,八卦二进制数理原理的一个现代运用,就是电子计算机,两个极为简单和抽象的符号通过排列组合可以使计算机模拟出世界万象,能够对宇宙万物的状态做出精细的数字表述。这是后话。

伏羲开创的八卦思维模式,虽然是以符号为载体的“象”的思维模式,但同时也体现了形象思维、数理思维、辩证思维共存的特点,它是一个象、数、理三位一体的模式思维。这些思维方式相互补充有机地构建在一起,共同表达和反映事物的运动变化,三者都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尽管这些思维方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较为简单初级,但它独特的整体辩证思维模式由此形成,并延续至今。八卦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它开启了华夏民族的文明进程,是中华智慧的真正源头。

伏羲时代的八卦,体现了“象”的辩证思维特点,但还是一个不完备的表意符号系统。思维需要思想才能系统完整准确,思想则要靠文字传达,八卦理念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也需要文字。随着文字的出现,八卦演变为六十四卦的《易》。《易》是文字出现以后八卦发展的新形式。“易”字本身就是八卦理念的最好表达。古体的“易”字就是日与月的结合,这个“易”形象地表达了阴阳两个方面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易”有不易、变易、简易的三易之说。但“易”是日月阴阳变化的解释最接近“易”的本来含义。现在来看“易”也是辩证思维的最形象、最简单的文字表达。

在《易》中,八卦的三爻叠为六爻,形成更为复杂的六十四卦系统,六十四卦每卦再配以相应的文字表述,就是《易》。这是八卦演化的一个历史性转折。二、文王“易”的辩证思想——《易经》

据记载,《易》在夏代称《连山》,商代称《归藏》,但这两个《易》都已失传,是否真实存在也难以分辨。我们今天看到的《易》是周代的《易》,后来被称为《易经》。《易经》的作者相传是周文王。文王生活在公元前十世纪,距今大约有3000年。《易经》是当年文王被纣王拘禁在监狱里完成的。关于《易经》的作者有种种不同观点,也都有待考证,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从八卦到《易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中间一定有无数中国古代思想家贡献了自己的智慧,无论经历几个圣人,他们也不可能独自完成这项宏大的事业。《易经》必定是古代中国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易经》卦象比八卦系统复杂,采用了一种卦象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卦理,这成为《易经》的基本形式。这种表达方式力图在叙述事实和思想时将其与卦象变化和隐喻联系起来。《易经》的这一特点,最初来自于占卜的需要,但也成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易经》包含两大系统,卦象系统和义理系统。卦象就是卦本身的象征形象及数理关系,义理就是《易经》的卦象与文辞所蕴含及表达的思想意义和哲学观念。

对《易经》卦象的初步分析可以发现,就像八卦一样,不管卦象如何变化,也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可以看到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八卦卦象向《易经》的卦象系统的演化结果表明,古代中国人的理性思维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辩证思维。《易经》秉承了八卦的象数思维模式,数理在《易经》中仍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就像《易经》卦象的排列组合体现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一样,它的数理关系也通过数的变化反映辩证规律,体现了辩证思维的基本特征。《易经》出现以前,人们只能通过卦象的象数来分析和感受蕴藏在其中的辩证思维轨迹,而在《易经》的文辞中首次看到辩证思维的直接思想表达。

打开《易经》首先看到的是卦象,接着就是卦名,卦名是易卦符号意义最精要的概括。在卦象之下写着的简短文辞就是卦辞,卦辞是说明六十四卦各卦要义的文辞。《易经》实际是以卦象与卦名为标题序列,以卦爻辞为内容的六十四篇小短文,每一篇短文都讲述了一个主题和中心思想。卦象所蕴含的道理,要靠卦爻辞来阐明和解释。对六十四卦卦象所做的第一次解读就是《易经》的卦爻辞。《易经》中卦的各爻的文辞,就是爻辞。爻辞对每一爻都有相应的阐述。《易经》中的辩证思想,就来自于这些爻辞。我们以乾卦为例,来看看爻辞都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爻辞由下而上随爻位依次列出:

第一爻,初九,潜龙勿用;

第二爻,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第三爻,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利无咎;

第四爻,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第五爻,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第六爻,上九,亢龙有悔。《易经》

从这里可以看出乾卦的卦意以及每一爻的作用。其他的卦爻也是同样的道理。乾卦的爻辞以龙的种种形态和处境来比喻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并以此提示人们如何来把握和判断事物变化过程中的情况和性质。《易经》的辩证思想和八卦的辩证思维都表达了变化观,不过伏羲八卦只能从卦象的寓意中了解变化的思想,而《易经》中这种思想已经用文辞直接表达出来了。《易经》的变化观更加鲜明丰富和全面。一部《易经》就是一部“变经”。乾卦的六爻变化,就是一个完整的事物发展过程,这个过程表达了对新生事物在弱小时期的状态的描述和告诫,指示了其行动的注意事项,以保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保障事业的成功。另外,乾卦还表达了一个重要的辩证思想——“物极必反”。乾卦的上九位置,是全卦最高的位置,没有发展的空间,如果一定要勉强前进,超过这个限度,就会走到自己的对立面,最终导致你的灭亡和失败。《易经》蕴藏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辩证思想是《易经》体系的重要部分,突破了伏羲时期的八卦模式,不再隐藏在卦象中,而是通过卦爻辞鲜明地表达出来。比起伏羲八卦的有象无字,有数无理,《易经》已经真正具有象、数、理三位一体独特结构的思维模式。《易经》的象数和哲理是统一的整体,《易经》不仅用一套复杂的符号和数字系统揭示了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文辞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哲理。这就是《易经》在哲学思维形式方面的突出特性。经过历代学者的阐发,尤其是后来《易传》的历史性哲学性的解释,使《易经》显露出伟大的思想内涵,最终两者一起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伟大哲学经典,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思想源泉和精神支柱。它的高度思辨的思维模式使它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和人文科学的先驱,直接孕育了中国传统辩证哲学的诞生。三、老子“道”的辩证理论——《道德经》

在《易经》出现五百多年后,我国春秋时期的宋国,出现了一位辩证哲学大师,他就是老子。老子大约出生在公元前571年左右。

在老子之前,有一位叫史墨的学者,首先提出 “物生有两”的思想。“物生有两”就是认为事物无不有其对立面存在,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分为二”理论。史墨认为,正是基于这种两个方面的对立关系,世界万物才表现为变化不息的运动过程。无疑,史墨的“物生有两”的思想,就是辩证思想的萌芽。

当时还有一位学者,给予老子很大影响,是周朝一个叫伯阳甫的太史官。伯阳甫是一位阴阳家,他认为:“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国语》,是说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有一定的秩序,如果阴阳二气的变化失去了秩序,就会引起灾难和混乱。伯阳甫阐述的也是一种辩证思想。

老子将他们的辩证思想及《易经》的辩证思想熔为一炉,悟出了“道”的理念。老子认为,阴阳二气的变化就是对立面的相互作用的根本属性,而这些对立面的变化规则就是“道”,但他同时认为“道”不仅是对立面的变化规则,也是世界的本原,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源。老子的这些思想都体现在《道德经》这部典籍中。历史关于老子创作《道德经》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是留下老子隐居前完成《道德经》的传说。据专家考证,《道德经》的真正成书是战国后期的事,由道家学派的学者们完成。由于道家学派把老子视为“道”的思想创始人,《道德经》就被认为是老子的作品。

从中国历史来看,老子无疑是中国第一位有着系统理论的哲学家。从世界历史来看,老子无疑也是人类最早的哲学家之一。如果从辩证哲学的角度看,他不仅是中国第一位有着系统理论的哲学大师,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辩证哲学大师。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著名的“道”的二十五字经:“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两句二十五字名言是“道”的演化纲要,也是老子的辩证纲要。

为了阐明“道”和“一”的关系,老子提出了有与无的概念,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如果和“道”生一联系起来看,就是道为无,一为有,“道生一”的过程就是有生与无,也就是无中生有的过程。这里重要的是要弄清“有、无”的内涵,在老子那里,“有”与“无”是十分重要的一对概念,是对“道”的内涵进一步的深化。由于引入“有、无”概念,“道”就具有了自身的对立面,有与无就是“道”自身的两个不同方面,“道”是有与无的对立统一。

老子在“道”的本体论中贯彻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通过“道”自身的有与无的对立,展开了“道生一”运动的过程。“道”作为万物始母的方面,“道”生一也就是无生有。所以“道生一”成为由无物、无具体之物,到有物的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 “一”是由“道”到物之间的许多环节中的一环。它是有与无的统一与体现。“一”的出现表明宇宙从无到有,开始有了具体的形态,成为万物的开端。“道生一”以后紧接着是“一生二” ,这二又是什么?这要从老子这段话后面一句来理解,“万物负阴而抱阳”。这句话告诉我们,这个二就是阴与阳。

在老子看来,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物,阴阳是一切对立面的根本属性和总的概括。在他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中列举了大量的对立面,比《易经》中揭示的要相当丰富全面。把事物对立面归结为阴阳,是老子辩证思想的重要特点。“万物负阴而抱阳”命题的提出,说明老子已经把阴阳提升到哲学基本范畴的高度,把阴阳作为事物普遍的属性来认识,这说明老子对事物的本质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中国传统辩证哲学史上,老子第一次在哲学本体论意义上运用阴阳概念。此后,阴阳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成为中国传统辩证哲学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命题。“一生二”揭示了对立统一辩证运动的一个方面,即“一分为二”,那么,老子辩证纲要的“二生三”是什么意思呢?二指的是阴与阳这两个方面,“二生三”当然是指两个阴阳产生的第三者。那么,阴阳是如何生出三的呢?这要从老子辩证纲要“冲气以为和”这句话来理解。这句话是说,阴阳通过冲和的相互作用,而使它们融合为第三方面,这样就完成了二生三的过程,这一过程为最终的三生万物奠定了基础。

这里“冲”是一个哲学概念,并不是简单的冲突、冲击的意思。“冲”是对立双方向对方转化所表现出的动力和动势。在帛书本里“冲”为“中”,说明二生三是在通过对立面向各自相反方向的中和转化中完成的。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阴阳通过向对立方面的运动产生的第三方面。这个过程也是辩证哲学“合二而一”的过程。“二生三”正是这个过程。“二生三”说明,发展不仅是向对立面转化的否定运动,还是冲气为和的否定和肯定双重运动,在这个运动中将会产生新事物,这就是三的由来。三无疑是阴阳的产物,是阴阳的融合为一,实质是“合二而一”。它与阴阳共同存在,这个“合二而一”的一与阴阳的二构成了三的状态和局面。这个三的状态和局面就是万物产生的根据。

老子“三生万物”的思想是伟大的,揭示了事物辩证运动的一个规律,揭示了对立面统一的基本形式。但是,老子对于“二生三”及“三生万物”中的“三”,没有深入地阐述,三到底是什么?是什么形态?三又通过何种形态生出万物?老子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就像八卦为什么是三爻一样,给后人又留下了悬念。第二节太极哲学的创立一、孔子《易传》的辩证纲要

老子出生二十年后,中国又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诞生,这就是孔子。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大约出生在公元前551年。据史书记载,他曾经求教于老子。但是,孔子后来创立他的哲学时,采取了完全不同于老子的做法。他通过对《易经》的全面诠释,开创出一个象、数、理三位一体的太极辩证哲学体系。孔子的这个太极哲学体系,被他的学子们发扬光大,最终以《易传》这一典籍完成。《易传》太极哲学作为儒家学说的哲学基础,也是中国传统辩证哲学发展的最高峰。《易传》并没有因此无视老子的辩证思想,而是将老子“道”的辩证思想与文王“易”的辩证思想融合在一起,以太极理念为核心创立了一套新的辩证哲学体系。孔子是老子之后中国古代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这是人尽皆知的,但人们一般都注意他的人文学说的一面,对于他的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价值观、社会观、历史观、政治观等等人道观,人们耳熟能详,而对于他的哲学本体论、宇宙观、认识论等天道观,人们却语焉不详。说孔子也是哲学大师,恐怕许多人会不理解。

据记载,孔子晚年酷爱《易经》,他说:“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无大过也。”《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更是成为千古佳话。汉代司马迁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史记,孔子世家》序就是作,司马迁认为《易传》中的这些文章为孔子所作。但是,关于《易传》的作者,历史上一直有人提出质疑。宋代易学家欧阳修在《易童子问》中就否认《易传》全部是孔子所著,但他认为《易传》中《彖》和《象》是孔子所作,后来有学者干脆断定《彖》和《象》也不是孔子所作。

今天,通过对马王堆出土帛书《易传》的整理和研究,发现其中《要》《易之义》《二三子》等篇的记载,许多内容直接源自孔子与其弟子研习《易经》时的一些言论记载,这些言论真实地反映了孔子学习和研究《易经》的思想和心得。在帛书《易传》中可以看出孔子“易”学思想和传世《易传》思想高度一致。

新的考古成果研究证明,《易传》不一定是孔子亲自完成,但其基本思想确实是孔子研究《易经》的思想和理论总结,《易传》的哲学思想就是孔子所奠定和开创的。这一发现了却了历史上的一大公案。有研究表明,《易传》是由孔子晚年所传“易”学的弟子们传承,由后世儒家学者整理编纂完成。

长时间以来,人们在探讨孔子思想时,习惯将孔子儒学伦理价值观和哲学本体论割裂开来,这里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客观上讲,孔子是在创立了儒学伦理价值观后,开始的哲学本体研究,这时孔子已近晚年,桃李满天下,早年学成的弟子所熟知和传播的只是孔子早期的儒学思想,而孔子晚年研究《易经》的情况,许多弟子不知道,知道的甚至反对,比如子贡就对孔子研究《易经》不理解,质问孔子:“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帛书《易传》孔子回答:“易,我复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帛书《易传》意思是,对“易”我看重的不是它的占卜,看重的只是它的德义一面。

孔子在马王堆出土的不同于通行本《易传》的帛书《易传》中开宗明义地说:“易之义唯阴与阳。”又说“《易》之为书也难前,为道就,□□□僮而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宜也,不可为典要,唯变所次”孔子的意思是说,《易经》的要义是阴阳,这部书,是很难舍弃的书,总原则是变化,运动但不确定,上下没有常规,阳刚与阴柔相互变易,不可以作为典要,只有变化存在。这里孔子指出,一切事物不过是阴阳的变化而已。

孔子又指出“是故位天之道曰阴与阳,位地之道曰柔与刚,位人之道仁与义”帛书《易传》这里,孔子不仅确立了阴阳的天道哲学本体论,还确立了仁义的人道哲学价值观。

孔子对《易经》的诠释,为《易传》确立了哲学本体论和哲学价值观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件大事,它宣告了太极哲学的诞生,也宣告太极儒学的诞生。孔子将《易经》蕴藏的辩证思想大大发挥,创立了老子以后中国第二个系统的辩证哲学体系。

到了汉代,《易经》和《易传》合在一起统称为《周易》。《易传》共有七种十篇文章,这十篇文章也称《十翼》,翼,本义为鸟的翅膀,引申为辅翼、辅助的意思,就是说十翼是对《易经》的十篇解释性文辞。对于辩证哲学来说,其中《系辞传》十分重要。《系辞传》分上下篇,系是属的意思。系辞就是属于《易经》经文的文辞,它实际是对《易经》整个内容和意义的通论。《易传》在《系辞传》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辩证纲要:“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两段话,二十五个字,与老子辩证纲要巧合,字数相同。这个辩证纲要,揭示了易卦的变化规律,是了解《易传》辩证思想及理论的线索。从辩证纲要中可以看出,《易传》与老子辩证哲学“道生一”,一直到“三生万物”的演化程序不同,是沿着“易、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发展轨道向前,呈现了另一种演化形态。值得注意的是,“道”的概念在《易传》中,不包含宇宙本体的意义,回归了它的原意,《易传》只是接受了“道”的概念内涵的一部分,而是把“道”作为认识规律使用。而最重要的是,《易传》从《易经》那里汲取“易”的辩证模式作为本体论的基础,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太极”这一本体概念。从辩证纲要中还可以看出,《易传》全面吸收了老子的阴阳思想,将阴阳提升到一个更普遍、更基本,也更高的哲学地位,是一切事物的本原,使它成为中国传统辩证哲学对立范畴的核心概念。在《易传》中,阴阳观念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和运用。阴阳成了《易传》体系的构成原则和基本内核。这是《易传》对老子“万物负阴抱阳”阴阳思想彻底地继承和发扬,在这里,阴阳不仅具有本体的意义,还成为认识论的方法,它被全面地运用在以太极为本体的辩证哲学体系的各个方面。二、“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要了解《易传》太极哲学的辩证思想,和了解《道德经》一样,要循其辩证纲要进行。《易传》辩证纲要的完整叙述是:“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定大业。”前两个字“是故”是虚词,略掉,后两句“八卦定吉凶,吉凶定大业”是对八卦意义的判断,可作为参考。提炼出来就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加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本体规定,成为二十五字的辩证哲学纲要。纲要第一句是“易有太极”,这里的易有两个意义。一个“易”就是《易经》的易,指《易经》本身;另一个“易”就是变“易”的易,指的是“易”的概念,就是变化、变易。“易有太极”这句话的直接意思是说,在《易经》里有太极,第二个意思是说,“易”有太极。由于《易经》本是占卜书,所以第一个意思太极是指《易经》卦筮未分时的情况,也是指太极是六十四卦乃至无数卦象的总根源。

从字义上讲,太极的太,意思是大,最大;太极的极,是尽头、极点。太极指最后的根源,最终的东西,指所有事物的最根本的最原始状态和起点。按照辩证纲要的提示,八卦一直到六十四卦都是太极所生,它就是卦象系统的开端和起点。卦象的最基本构成就是阴爻与阳爻,阴阳爻的共同点就是爻本身,爻的意思就是相交,指的是爻本身的变化,这就是说卦象的总根源是爻的变化。因此,可以从卦象的终极状态,逻辑地推导出太极不是别的,就是爻的变化。卦的最终的状态,是爻变化本身,而爻的意思就是变化,所以,它是变化的同义反复,说明变化也就是太极本身。“易有太极”的第一个意思,就是说太极就是变化。第二个意思更直接,是说“易”的变化就有了太极,而前面知道“易”本身就是变化的意思,这句话是同义反复,实际是说变化就是太极。从这个意思推导,太极作为终极的状态就是变化。“易有太极”的两个意思,都是说最终极的东西只是变化而已。太极的含义,不过是说八卦乃至六十四卦的本原是变化,它们象征的万事万物的本原也就是变化。本原就是变化,变化就是太极。太极不仅是卦象的本原同时也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太极本身就蕴含着一切卦象和万物的终极道理。这样,太极就具有了本体论的哲学意义。太极指的是万物最终的那个状态,具有对宇宙本原的表达和认识。易有太极就是说,世界万物都是从太极状态发端,是万物尚未发生前的变化状态。

前面已经知道,太极的变化,就是爻的变化,爻的变化就是它自身产生两个对立的爻,也就是阴爻和阳爻。“是生两仪”中的两仪就是阴阳这两个爻。两仪的产生有极大的意义,因为两仪代表了阴阳爻,同时也就代表了宇宙万物中具有阴阳属性的两大对立方面和力量。按照辩证纲要太极序列后面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本体规定,表明太极就是阴阳之道,更是变化本身。《易传》提出了太极概念,可是并没有进一步解释太极的含义,没有说明太极是何物。从卦的演化逻辑推导出来,太极也只是变化,没有说是物质变化还是精神变化,更没有说谁前谁后。这对于那些习惯用物质与精神来区别哲学属性与派别的理论家是个难题,这使《易传》本体论上留下了一个大问号。太极蕴含的更为深邃的哲学意义,是后世哲学家们不断地发掘才清晰完善起来的。但《易传》第一次提出太极概念,却是一个伟大的贡献,通过它,《易传》建立了太极哲学的理论体系,确立了以太极序列为辩证纲要的思维模式,奠定了中国传统阴阳辩证哲学的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础。《道德经》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是宇宙构成的最根本的要素和规则,《易传》将这一思想更为经典而深刻地表达出来:“立天之道阴与阳。”阴阳之道就是宇宙万物的运行和发展的规律和天道。由于阴阳概念的全面引入,《易传》深刻地揭示出卦象、象数与义理之间的阴阳数理关系。《易传》确立了“阳卦奇,阴卦偶”,即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数理关系。如此,世间万事万物的阴阳对立及其变化都可以用数理来表示。阴阳的对立关系,也可以转换成奇偶的数理关系,数理的奇偶关系还能转换成卦爻的虚实之象。《易传》对《易经》象、数、理关系这一梳理是一个大飞跃,这一跨越是伟大的一步,是《易经》开创的象、数、理三位一体思维模式的深化与完善。三、“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知道了“是生两仪”,明白了“一阴一阳之为道”的太极之理,就找到了解开太极序列的钥匙。接下来看到的是,阴阳两仪不断从太极到新的两仪的演化。在“两仪生四象”过程中,阴阳两仪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继续按照一分为二的方式变化。首先,由“两仪”中的阳进一步分阴、分阳,而生成新的阴阳,在“易学”上它们被称为“老阳”和“少阴”。“老阳”和“少阴”下方的阳爻,表示“两仪”中原有的阳;而上方的一阳、一阴,表示新分化生成的阴、阳。与此同时,“两仪”中的阴也进一步地分阴、分阳而生成“老阴”和“少阳”,“老阴”和“少阳”下方的阴爻,表示“两仪”中原有的阴;而上方的一阴、一阳,则是新分化生成的阴、阳。这样两仪原来的阴阳就变化为新的阴阳序列,形成了“老阳”“少阴”和“老阴”“少阳”四种卦象。这就是“两仪生四象”。

在“四象”中的阴阳比“两仪”中的阴阳有了更大的变化,“四象”中的阴阳,已经不是原来的阴阳,而有老少之分,两个阳爻组成的卦称为“老阳”,两个阴爻组成的卦,称为“老阴”。“老阳”和“少阳”的不同,表明阴阳成分有差别,“老阳”意味着阳的成分多些;“少阳”意味着阳的成分少些。两者在性质上没有差别。“老阴”和“少阴”也是如此。这说明“四象”包含了阴阳量变的关系。“四象”的阴阳量变反映了阴阳消长的寓意在里面。“少阳”和“老阳”之间,意味着阳由弱到强;“少阴”和“老阴”之间,意味着阴由弱到强。它们之间呈现出一种阴阳消长变化的关系。

在卦象中,“四象”是不稳定的,是个过渡,它们继续变化,按照阴阳分化的原则与方式运动,最后导致八个卦出现。这就是“四象生八卦”。所谓“四象生八卦”就是“四象”进一步阴阳分化,分别生成乾卦、坎卦、艮挂、震卦、巽挂、离挂、坤卦、兑卦这八个卦。这个变化过程可以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首先,“四象”继续一分为二,分别生出新的阴阳。也就是在老阳、少阳、少阴、老阴这四象之上分别各加一阳爻和阴爻,即产生八种新的符号,这八种新的符号就是八卦。具体产生过程如下:

首先由“老阳”生出乾卦和兑卦。将“老阳”()一分为二,生出新的阴、阳;在()“老阳”的上方加一阳爻,就生成出()乾卦;在()“老阳”上方加一阴爻,就生成()兑卦。

第二步,由“少阴”生成出离卦和震卦。将“少阴”()一分为二,生成出新的阴、阳;在()“少阴”的上方加一阳爻,就生成出()离卦;在()“少阴”上方加一阴爻,就生成()震卦。

第三步,由“少阳”生成出巽卦和坎卦。将“少阳”()一分为二,生成出新的阴、阳;在()“少阳”的上方加一阳爻,就生出()巽卦;在()“少阳”上方加一阴爻,就生成()坎卦。

最后由“老阴”生成出艮卦和坤卦,将“老阴”()一分为二,生成出新的阴、阳;在()“老阴”的上方加一阳爻,就生出()艮卦;在()“老阴”的上方加一阴爻,就生成()坤卦。

这样,就完成从太极两仪到四象八卦演化的全过程。八卦是相对稳定的卦象,六十四卦就是以八卦为基础构建的。到了六十四卦,卦象又达到一个新的稳定。但是,这个过程没有终结,它可以沿着前面的方式无限地运行下去。太极不断运动,就会不断从内部分化生成两个对立面,形成阴阳对立状态。经过阴阳的交错变化,又产生新的八卦。由于阴阳对立面的不断相互作用,就使万物生生不息。太极两仪到八卦,也就是太极不断一分为二为阴阳,又不断从新的太极到新的阴阳的过程。这便是太极演化序列的基本过程。这个过程无疑是一个辩证运动的过程。《易传》的辩证纲要告诉了人们卦的产生的奥秘,揭示了从太极到六十四卦变化的内在规律,完成了阴阳辩证运动的数理规律的描述。

八卦的阴阳性质泾渭分明,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八卦的奇偶是根据卦画数的奇偶确定,根据奇偶阴阳的转换关系,凡是卦画由奇数组成的卦,就叫阳爻,反之,凡是卦画由偶数组成的卦,就叫作阴卦。在八卦中人们能看到最初的阴阳代表的两大力量在新的变化了的组合中的对立形态,这表明八卦的演化中始终贯彻了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原则。现在有一个问题,八卦为什么是爻的三重画?为什么不是四重画、五重画、七重画、八重画?乃至无限?人们可以有无数个选择,为什么只选择三?这个三重画的原则,在六十四卦中也存在,六十四卦虽然每卦六爻,但都是以三画卦的八卦为经卦作基础重叠的。

为什么会如此?这是历来人们的一个大疑问。当然反过来说,要推出八个卦也只能三重画,但这是同义反复。如果不能很好地解释三的来历,那么太极八卦的理论也不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易传》没有进一步解释,是个千古疑问,历代学者都没有给出人们满意的回答。这么重要的具有本体论与方法论意义的问题,《易传》几句话带过,让后人琢磨了几千年。四、“易”与“道”辩证思想的太极融合

经过《易传》的深入精要的阐释,人们终于认识了《易经》的伟大内涵,使人们看到在《易经》占卜的后面,掩藏着的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更重要的是,《易传》没有停留在《易经》的思想中,而是将“易”的思想与老子“道”的思想结合,创立了系统的太极哲学,最终奠定了辩证哲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易传》的出现,使中国传统辩证哲学有了两个完整的形态,老子“道”的辩证哲学和孔子“易”的辩证哲学。老子和孔子,都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看作是一种普遍的原则,把事物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转化看成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在此基础上,各自创立一个辩证哲学体系。他们的辩证哲学体系都有着完整的纲要和系统的理论。孔子《易传》辩证哲学的前提和核心是太极,老子辩证哲学的前提和核心是“道”。《易传》太极哲学改造了老子“道”的唯心成分,吸收了老子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太极本体的命题,太极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却是一个辩证的命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老子唯心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上的困境。

从两个哲学的辩证纲要中可以看出,《易传》的“是生两仪”和老子的“一生二”,有异曲同工之妙。《易传》用“一阴一阳之谓道”来规定和解释“是生两仪”;老子是以“万物负阴而抱阳”来规定和解释“一生二”。它们的落脚点都是阴阳。不同的是在《易传》中,对阴阳观念作了哲理上的充实、完善、深化与提升,使阴阳学说不仅在本体论也在认识论与价值观中全面贯彻与体现,从而使阴阳学说成为中国传统辩证哲学的基本范畴与理论核心。《易传》对阴阳对立特性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揭示,和老子的观点一样,都认为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万物。但是,在阴阳的演化规律上两者出现差异。老子的辩证纲要在“二生三”后是“三生万物”,“三”是老子辩证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规律的体现。而《易传》的辩证纲要则跳过三,直接表述为“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实际上,《易传》的“三”同样存在,不过隐藏在卦象中,三爻的组合是一个稳定的结构,两个三爻组成的六爻又是一个稳定的结构。“三”在这里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用《易传》的三才之道解释不清这个重要的规则。两者都给我们留下关于“三”的大体描述与说明。比较而言老子的描述和说明还清楚一些,比如老子除了告诉人们“三”的“二生三”生成关系,还告诉人们“冲气以为和”,“和”就是阴阳和合的“三”的一种状态。《易传》也注意到阴阳的和合,提出了“保合大和,乃利贞”《易传》的思想。“大和”这个思想后来被发展为“太和”,也表示阴阳两个方面的和合与协调。但从根本上说,究竟“三”如何产生,它有什么作用与意义?两个辩证哲学都没有满意的解释。这说明两个辩证哲学对事物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转化的两个对立方面的认识是一致的,两者都承认对立面的转化,承认运动和变化是对立面转化的根本原因。但是,到了对立面相互转化时以及转化后出现的状态,两者有了不同的表述,出现了不同的逻辑走向。两者都在“三”的关系中出现逻辑障碍,这个问题对于辩证哲学十分重要,必须解决,但现在,还只能按照两者原来的轨道向前探索。

就认识论和价值观来说,对于阴阳的侧重,两种哲学就有所不同。《易传》对于阴阳双方采取的基本是平衡互补的观点。所以孔子儒家崇尚中庸。中庸的本质在于对立的调和。何为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庸通过对对立双方采取“济不济,泄太过”的原则,使它们平衡协调,彼此牵制,相互补充,维持一种最佳的稳定状态。前面知道,老子道家也认为阴阳应当平衡,但更为强调守阴。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道德经》就是说,要知道雄的雄伟和强壮,但要安于雌的柔弱和平顺,整段话的大意是要求在有相对强弱的两方面中,要采取柔、弱、下、退的姿态,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对于这种观点,老子用水比喻解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从这里可知,老子的守阴并非是真正的退让,其目的还是要战胜对方,这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真正含义。《易经》和《易传》在汉代被合为《周易》后,对《周易》的研究和学问被称为“易学”。“易学”继续孔子开创的太极哲学的探究与完善,从汉代至今,“易学”传统绵延不止,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将“易学”思想发展成为一个更为完整和完善的太极哲学体系。第三节太极哲学的卦象模式一、卦象的次序与方位

八卦有三个要素,八卦的卦序,八卦的方位以及八卦的卦数。这三个要素相互关联。卦序指的是八卦的排列次序,八卦卦序反映了对八卦内在规律的认识,也反映了不同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卦位指的是八卦的方向位置,八卦方位是卦象时空关系的展现;八卦卦数则反映了卦的数值和数理关系。在八卦各种图式中,八卦方位图是最重要的一种图式,八卦方位图是按照中国古代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方位规则将八卦按照一定的原则排列而成。八卦方位图结合其他的元素,可以构成各种不同的卦图,比如卦气图、纳甲图等等。八卦方位有两个著名的图式: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也叫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易传》列出一个卦的次序,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如果将这个顺序,按照中国古代方位规则,上南下北,左东右西顺时针排列,就是一幅八卦方位图,宋代易学家邵雍认为《易传》的这个八卦方位是由周文王确定的,所以叫作“文王八卦方位”。文王八卦

文王八卦从震至艮卦,用八卦方位说明了四时变化以及万物在不同季节、不同气象、气候条件下的发展过程,因此文王八卦方位可以说是最早的卦气说。不过邵雍认为,这个图是后天八卦,还有一先天八卦,就是伏羲八卦。伏羲先天八卦如下图。伏羲八卦

邵雍在《皇极经世》说伏羲方位图,为“易之本也”,后天八卦为“流行之用”,重在功用方面。邵雍认为,先天伏羲八卦体现自然本来之象,后天文王八卦则是前者的运用。关于先天八卦卦序的原则,邵雍指出一个是“一分为二”法,另一个是根据《易传》“分阴分阳,迭用柔刚”而来《易传》。八卦小横图

这个图,被易学称为八卦小横图。如果把小横图中乾、坤两卦分别置于南、北之位,然后使兑、离、震等乾系三卦居左,象征天左旋;使艮、坎、巽等坤系三卦居右,象征地右动,就形成了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八卦卦位,乾南坤北,从图上看,乾在上面坤在下,表示天在上,地在下,即“天地定位”的意思。按照邵雍的“一分为二”法所生成的卦象,直接表达了宇宙无限可分的特性。而从程颐所说的“加一倍”法的角度来看,这个卦象又表现了宇宙的无限扩展的特性。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伏羲先天卦序都表现了一种内在的逻辑,依一阴一阳相生而自然形成的,比所称的后天八卦方位,显然合理多了。

在先天八卦图中邵雍不仅确定了八卦方位,还给每一个卦确定了一个卦的数值,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先天八卦的排列按照数字,左数1、2、3、4然后右下数5、6、7、8。为什么要这样?邵雍说,这是根据《易传》来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易传》顺数,就是按照阴阳的顺序,由坤至乾。在先天八卦中,从下面坤卦开始,由右向上排坤、艮、坎、巽;再向左向上数为震、离、兑、乾。数字形成倒行:8、7、6、5、4、3、2、1,由多而少。实际数字应该按0、1、2、3、4、5、6、7自然数的次序,即坤为零,乾为七,数字由零而多。所谓逆数,就是文王八卦按照乾1、坎6、艮7、震4、巽5、离3、坤8、兑2的次序排列。按照邵雍给定的卦数,在先天八卦的方位中,呈现了从1到8的s形的曲线。邵雍没有解释这条曲线的意义,但是后来的易学家发现,先天八卦方位图从乾卦和巽卦处断开,延S曲线拉直后即是先天八卦次序图;而将先天八卦次序图的乾卦和巽卦相连,沿S曲线圆排后即是先天八卦方位图。

与先天八卦方位图对应,《易经》还有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图,也是由邵雍创造的。邵雍从八卦的太极序列演化的数学规律中找到根据。他指出:“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皇极经世》六十四卦圆图实际是伏羲八卦方位图中的先天方位小圆图的延伸。与先天圆图相对应的是先天方图。在易学中,先天圆图被认为象征天,先天方图被认为象征地。圆图中有顺有逆,流行之中有阴阳对待。方图中则有逆有顺,定位之中有阴阳对待。如果把方图和圆图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方圆合一图,即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

在邵雍看来,方圆合一图兼有天地人之道,先天方圆图就表达出这个天地人之道。所谓天地人之道,就是一阴一阳之道。因此,从根本上说,先天方圆图仍然是建立在阴阳二气消长说的基础之上,只是比起以往的方位图,它的排列组合更有规律,也更为合理,是一种更完备的卦气图和宇宙自然演化图。仍然用于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性质和发展变化。对于太极哲学的理论模型,六十四卦当然可以更精细地表达太极思维与思想,但实际上,八卦方位图已完全可以表达它的基本要义。这里特别介绍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是由于这个图后来完成了一项重要使命。就在邵雍六十四卦先天方圆图问世几百年后的清代,这个图漂洋过海,被西方传教士带到欧洲,成为中国文化的特殊使者。由这个图引发了西方对中国太极哲学的首次哲学与科学观照,从此,中西哲学开始了深层次地交流与融合。邵雍的这个图为中西哲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出了意想不到的贡献。二、无极概念与太极图

太极哲学本是象、数、理三位一体的哲学模式,但是,后世的易学家们发现仅用八卦来表达太极理念感觉不够圆满,八卦在数理方面表现了它的长处,但是在象的方面仍然不够直观也不够明晰。所以易学家们一直寻找更能表达太极理念的图像。这种努力到宋代有了突破性的成果。

在对历代太极哲学思想及观念吸收前提下,北宋易学家周敦颐完成了一件对于太极哲学极有意义的事。周敦颐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图,这幅图就是人们最初见到的太极图,配合这幅图,周敦颐还发表了一篇著名的《太极图说》。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高度概括、简要地阐明了太极哲学的基本观点,表述了太极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观。最为重要的是,周敦颐拓展了太极概念的内涵,第一次在太极哲学中引入了无极的概念。周氏太极图《太极图说》的大意是说:宇宙的运行是自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阴一阳,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之气顺次部署,四时就运行起来。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又统一于太极;太极的本原是无极。圣人规定出中正、仁义,并且以静为主导,无欲所以能静,以此建立做人的标准,所以圣人的德行能与天地相同,其光明如同日月,有秩序如同四季,洞晓吉凶如同鬼神。所以说:建立天道的是阴与阳;建立地道的是柔与刚;建立人道的是仁与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周敦颐在这里提出自无极而太极的观点,也就是说,他认为宇宙是由无极至太极演化来的。周敦颐不仅提出了无极这一概念,还用一个空心圆的形象来表示无极。无极概念最早源自于老子,他曾说到“复归于无极”《道德经》但老子并没有特别强调无极,也并未把它当作一个命题。无极无疑是从无的概念演化发展而来的。无是自《易传》太极命题出现后由汉代易学家提出的一个关于太极本体内涵的概念,无的思想来自于老子,老子在有生于无的论断中,首先提出无的概念。无的本体思想被汉代易学家融入太极命题后,经过不断争论后逐渐为许多易学家所接受,从而完成了老子道的本体思想和太极本体思想的一次整合。到了宋代周敦颐这里,他将老子道的有无思想和太极思想再一次整合,进一步完善了太极哲学理论体系。周敦颐的贡献就是将无也作为一极,将无极作为命题纳入太极哲学体系,运用无极概念大大丰富了太极哲学思想。这样一来,他将太极内涵向时空两个方向拓展,从时间上来说,太极来自于无极,空间上来说,太极又来自于自身的运动,这个运动不是别的,就是无极的阴阳变化,是阴阳变化使太极从最初的无极向太极状态发展及回归。

不过,周敦颐虽然提出无极概念但是并不认为无极就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所以尽管周敦颐引入无极的概念,但是他还是把太极作为本体的最本原的范畴,所以他将展示的图还是称为太极图,他只不过用无极概念进一步揭示了世界万物自身的终极阴阳关系。

无论如何,周敦颐的太极图及《太极图说》的出现,是太极哲学一个重要的历史性成果。周敦颐将象、数、理三位一体的太极哲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使太极哲学更加丰富和完善。正是看到这一点,朱熹极为推崇太极图,他认为太极图及太极图说,是周敦颐的重要贡献。他不但在编定的著作集中,把周敦颐的太极图及《太极图说》放在卷首,还亲自注解它们。朱熹在讲述宋代理学的源流时,把周敦颐作为理学的开山鼻祖,推到了宋代学术的最高地位。而太极图及《太极图说》作为周敦颐的最重要的著作,也就成了理学的开山之作,成为朱熹提倡的理学的哲学基础。

朱熹对太极图的推崇使太极图享有崇高学术地位,促使它得以广泛流传。但朱熹的推崇并不是无条件的,他认为原图及图说有一些地方需要改正。朱熹认为周敦颐原图中阴静在上,阳动在下,就不尽符合太极原义,所以对它进行了改正,将两者并列。由于朱熹主张阴阳一气说,所以在注解太极图时还指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只是一气。流行时就是阳,静止时就是阴,并不是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气。所以他认为,原图中第二圆圈“黑中有白,白中无黑”也不对,应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