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里的桃花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4 01:39:40

点击下载

作者:梁俊,周晓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乌蒙山里的桃花源

乌蒙山里的桃花源试读:

推荐序:书写生命故事

哈爸(大V店创始人,亲子阅读推广人)

我没想到这本书竟然能得以出版!

不就是两个年级的孩子的日记和作文,加上老师的点评吗?以文学水平而论,这些孩子在中国所有同龄孩子中应该不算上游(希望这样的表述不会伤到这些孩子们);这些日记、作文不是市面上的那种范文;而老师也不是名师,只是两个年轻的志愿者。

我知道,作文辅导书很受欢迎。如果说,孩子需要作文辅导书以提高写作成绩,那么孩子也需要这样一本书学习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习大山里的孩子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

我很愿意把这本书推荐给孩子、父母和老师们。孩子看它会有很多共鸣,也会知道作文的另一种写法。父母和老师看它,能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鼓励自己的孩子真实地表达自己。

如果你因此看了这本书,我相信你会有更多收获。

这本书的整理者梁俊和周晓丹是我原来所在教会的弟兄姊妹,我参加过他们的婚礼。他们支教时,曾专门到我家里来,问我怎么给孩子上绘本课。我以为他们就是问问,没想到他们真的把“读写绘”引进到自己的教室,而且很有成果——看看书里孩子们的画作!我后悔没有给他们更多的帮助。

他们的微信公众号“童书乌蒙”刚刚开通时,我就关注了,所以书里的一些文章,我很早就看过。在我订阅的上百个微信公众号里,“童书乌蒙”是一个特别的存在,阅读里面的文章能让我安静下来,孩子们的一些问题也会启发我的思考。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年了,从扬州到厦门、到重庆、再到北京,我与石门坎总有那么一点儿藕断丝连:我原来所在的新教育研究中心团队曾去过石门坎;我的朋友阿信送我一本他写的《用生命爱中国——柏格理传》;到了校长杂志社后,我们采访并帮助过新中学校的校长卞淑美女士;后来又得知同一个教会的梁俊和周晓丹在新中学校做志愿者老师……就在前不久,我还和一个贵州的朋友聊天,无意中聊到石门坎,她甚至说石门坎是中国的耶路撒冷。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这里的故事及促使故事发生的信仰,值得更多人去了解,甚至去参与书写这里的故事。

一百多年前,柏格理是故事的书写者。如今,梁俊和晓丹是故事的书写者。虽然这本书主要是孩子们写的,但如果没有梁俊和晓丹,孩子们就不会写;即使写了,没有他们的整理,孩子们的吉光片羽恐怕也会很快消失。让人高兴的是,不管怎么说,这一次书写的主体,是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

我非常自豪,能够借着写这篇序言参与到这个故事的书写中。2016年7月16日

推荐序: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

何光沪(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教授)

现在的城里人,不时也会下乡,多半为看风景,或者也为着“健康的”食物、空气和水。的确,尤其是在一些大山之中,这些东西也许比城里的健康,而风景则令人留恋——它们真的可爱,尽管有时也可畏!

不过,随便翻翻这本书,我发觉其实最可爱的是山里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在常见的照片里可以看到一些;但是,他们的禀赋、经历和内心世界,他们那种内在的可爱,也许只有在你手里这种少见的书中才能看到。

感谢另外几个可爱的人——他们的老师,由于他们的辛苦、奉献、耐心和爱心,我们才可以在这里看到这么纯朴可爱的图画、这么真诚可爱的文章、这么天真可爱的心灵!

感谢这些年轻的朋友和山里的小朋友,你们让我再次想起四十五年前二十岁时,我在贵州的另一边——湘川黔边境的山里教书的经历。那个学校只有我一个教师,从一清早被孩子们的吵闹叫醒,直到傍晚村民们忙完了所有的活儿,可以让孩子们回家为止,我在唯一的教室里对六个年级讲完各门课程,然后(大约从下午四点到六七点)讲故事。三年后我回到贵阳城里当中学代课教师,竟然发现山里那些小学生的平均水平,远远超过省城里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而他们(在“复式教学”条件下)每门课只有六分之一的时间得到老师讲解!回想我给他们讲《木偶奇遇记》的时候,那些生长在山里、方圆百里没有公路(连牛都常失足摔死),因而从未见过平地的孩子们(因为他们没有见过马,我解释“马”字时提到象棋,可他们也没听说过象棋!),竟然对那个意大利背景的故事如痴如醉,竟然对马戏团、蓝仙女、狐狸和猫(那个山区也没有这两种动物),甚至对匹诺曹被大海里的大鲸吞掉又喷出来……全都心领神会。他们听讲的时候,一会儿屏息凝神,一会儿开怀大笑!

现在,作为宗教哲学方面的教师,我有时会想,《木偶奇遇记》可以解释基本的教义问题,即上帝怎么造人又怎么救人:匹诺曹的爸爸作为木匠,出于爱心造了他,是按照自己(人)的形象,希望他能像真正的人;匹诺曹不听爸爸的话(不好好读书),受到狐狸和猫的诱惑而堕落(到了蠢人国),常常说谎(鼻子变长),历经磨难;富于人性和神性的蓝仙女下来救他,让他回到爸爸身边,变成了真正的人!可惜,我当小学教师的时候还不明白这些,没有讲出这一层意思。

近五十年前,我的妻子高师宁在威宁当知识青年时,惊异于山里人知道英文单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才敢于说出个中缘由:那是百年前一位名叫柏格理的英国青年为贵州山里人奉献生命的遗绪,他的精神现在终于得到了上到胡锦涛(前国家主席)下到老百姓的赞扬。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柏格理的坟墓被破坏、尸骨被抛撒,但他的精神得到了有良知、有信仰的中国人的继承。我早已经知道,云南有这样的人建立的柏格理学校;现在又知道,威宁也有了这样的学校,正在为那些可爱的山里孩子服务,心里真是感叹、欣慰、钦佩!《光影·悉》 梁俊 摄

当然,情况还有令人心痛的种种:从孩子们率真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他们中间有人为上学还得长途跋涉,有人因父母打工还得孤苦“留守”,不少人到现在还没有清洁的饮水,甚至要靠下雨,才能“多喝到一点儿水”……看到这些,看到山里的孩子们还“快快乐乐地活着”,我只能想到耶稣的话:“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圣经·马太福音》19章14节)2016年4月20日于帕萨迪纳

推荐序:这些没听说过北大的孩子们

陈浩武(原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研究员、石门坎教育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我的父母都是教师。我从童年时候起,就不断随父母从一个学校迁到另外一个学校。父母的工作不断地变动,我们就跟随他们不断迁移。因此,我住过好多学校。但是,在这么多学校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石门坎的新中小学,尽管这个修在两个苗寨之间的学校如此简陋。

2011年5月份,我和长沙银行的苏丹行长去石门坎探寻柏格理的遗迹,在新中小学见到了当时的校长卞淑美女士。她的讲述让我们几个听者感动得泪流满面。我们从石门坎回来路上就在想,一定要为这个学校做些什么。

之后,我就开始组建“石门坎后援团”,所谓后援,其实是新中小学的后援、志愿者的后援。三年之后,我们又把后援团正式注册成为一个基金会。无论是后援团,还是基金会,新中小学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

从北京到石门坎路途遥远——北京飞到贵阳要三个小时,然后从贵阳到石门坎新中小学,还要坐十三到十四个小时的车,其中的艰险自不待言。但是我们每次去,都会给这里的孩子们带去书籍、衣服、鞋子、文具、体育用品和食品。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容,我们也备感欣慰。

记得有一次,我和野夫、王小山、李洁等人去新中小学,全体同学集中在操场上,我们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套非常漂亮的外衣。高兴之余,我想勉励大家将来争取考上北京大学,于是我就问同学们:“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大学吗?”所有孩子齐声高喊:“不——知——道!”所有来宾齐声哈哈大笑,笑过之后又是一阵心酸。毕竟这里是乌蒙山区,毕竟这里路途遥远,信息闭塞。

然而,我们想,当年柏格理来开拓石门坎的时候,情况何尝不是如此呢!这却不妨碍他培养出吴性纯、朱焕章、张超伦等这些苗族精英。

今天我看到这本书稿,感到非常的惊奇。惊奇的是孩子们的作文写得如此之好,惊奇的是老师们如此用心,惊奇的是中信出版社竟然还能出版这么一本书,惊奇的是连著名的学者何光沪先生都为它作序。石门坎毕竟是石门坎,还是有那么多人对它如此关注。

读着这些亲切的文字,犹如看到乌蒙山区那朴实的花朵。那所简朴的学校、那用汉语和花苗文注音写着“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的校舍、卞校长的笑脸、志愿者的形象、可爱的学生们站在新中小学的大石碑上向我们招手致意的情景……一切又历历在目。

花朵总是会结出果实的。从这个学校走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他们中间总有一天会起来一个朱焕章,一个吴性纯,一个张超伦。2016年9月15日《光影·星》 梁俊 摄序

一开始,我们想给这本书起名叫《童书乌蒙》。这是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名字。

童,即孩童;书,作动词用,意为书写;乌蒙,云贵川交界山区,高寒贫苦,这里代指贵州石门坎大山里的两个苗族村寨。两村寨间有一所乡村小学,建校十四年来,全国各地的志愿者老师或长期或短期任教于此。我和妻子是学校最后一批外来志愿者中的两位,任教时间两年。第一年,我们担任三、五年级的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第二年,我们继续带孩子们上四、六年级。微信公众号“童书乌蒙”所发的文章,是我们带的两个班里的孩子们写的文章。“童书乌蒙”里的作品,大部分不是命题作文,而是每天写作课上孩子们写的日记。只是我们不称之为日记,称之为“童书”。这些孩子书写了什么呢?他们真实地记录下自己对身边的世界和人的观察与感受。积累一段时间之后,这些作品将成为孩子们、班级、苗寨、石门坎,乃至乌蒙山区历史的一部分。虽然它们可能并不伟大,但是作为每个孩子的生命记录,它们是值得被存留的。

我们的写作要求很简单,没有什么限制。同学们在教室里认真地写,老师阅读后评分。得到“童书乌蒙”称号的作品,老师会读给全班同学听。如此每日反复,对于分享和写作,孩子们的热情超乎想象。我常常和孩子们说,当他们的作品结集成册的时候,那本书就是他们的小学毕业证书。我们夫妻和孩子们都期待着这一天的来临,因为他们的作品充满着我们周遭世界里少有的真实的情绪。这些情绪很美。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里如此定义文学:文学是艺术的一种,不美,当然不是文学;文学是产生于人类情绪之中的,无情绪当然不是文学。这些高山苗寨村小里的孩子们的文字、舞蹈、美术、音乐作品,无一不流露出对这个世界的真实的感知。其中的美来自于孩子们丰富的、真实的情感,这正是郑振铎所描述的、文学作品应有的样子。石门坎、大花苗与新中学校

先从石门坎这片神奇的土地说起。之所以说石门坎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原因有三:一是它荒凉贫瘠,山高雾浓,不适人居;二是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它周围的群山里却居住着苗族的一个分支——大花苗,一个被旧史志称为“晦盲否塞”“蠢如鹿豕”,靠“结绳刻木”记事的民族;三是石门坎曾经来过一个著名的英国宣教士——柏格理,他为石门坎带来了稍纵即逝的信仰复兴和教育辉煌。

距石门坎(现称石门乡)步行四十分钟路程的大山深处,有两个大花苗的村寨——新营和中寨。2001年,深圳有一位叫作吴彩金的女士看到孩子们上学路途遥远的艰辛,顾念那里的贫苦,于是筹集资金,联合政府和村民的力量,在这两个苗寨中间建立了一所小学——“新中学校”。“新中”取自两个寨名的首字,寓意“好消息中的新生”。

此后,冮柏林与卞淑美夫妇从东北来到新中学校支援教育,一待就是九年,为学校奠定了教育管理和硬件上的基础,将学校带入正轨。此后十几年来,无数的志愿者教师连续不断地投入新中学校的教育事业之中,使得教育之花在山野中慢慢开放。本书收录的文章的小作者大多数是“大花苗”,也有少数彝族和汉族孩子。“大花苗”的孩子生活在新营和中寨,彝族和汉族孩子则来自步行四十分钟之外的“草原村”,也有少部分来自云南彝良的苗寨。

彝族、汉族学生聪慧勤奋,但有些小霸道,成绩大多名列班级前茅,这和大部分彝、汉族家庭重视教育有关。“大花苗”的孩子有些胆小怯生,也有些懒惰,不过他们在音乐、美术方面的天赋无与伦比。上美术课时,凡是举手问“老师,怎么画啊?”的一定不会是苗族学生。苗族孩子无师自通的色彩搭配技巧、挥洒自如的写意作品,常常令我们这些汉族老师汗颜。

苗族学生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情感丰富。在上绘本课、古诗文课等一些特别开设的课程时,情至深处,经常会有孩子热泪盈眶。正是在这样的情感之中,他们写下了一篇篇动人的文字。天生的诗人与歌者

在这里做志愿者的两年,感谢威宁县教育局和石门乡政府及教育部门给予我们巨大的教学自主空间,让志愿者老师得以开设一些特色课程,如诗文诵读与写作、对课、绘本课和视频课等。

我们的语文教育受教育家丁慈矿的影响,着重于启发孩子们对汉语的语感、意境、情感的体会。具体的做法是以周为单位教学,一周教孩子们一篇古诗和一篇现代诗,选择经典、趣味、情感独特的篇目,或化为故事讲述,或谱曲唱诵,如此晨诵午读、朗诵表演、小组PK,让诗歌渐渐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我们还用丁慈矿编著的《小学对课》带孩子们晨读,学习对韵、对对子,培养学生对汉语的兴趣。

绘本课则选择绘本专家哈爸推荐的多元化的绘本故事,由老师讲解、布置课后阅读,之后再组织主题绘画。此外还有每日午间的经典童话自读,晚间的日记写作……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极大扩张,他们情感越发丰富和有深度,不但不畏惧写作,而且喜爱写作,七步成诗、提笔就来。孩子们笔下的桃花源

在结集成书的过程中,我们把孩子们的文章分成了几类:“

乌蒙山里的桃花源

”中收集了孩子们描写村寨景色、动物与植物的作品;“山里娃的生活乐趣”中,孩子们记录下乡野生活中的趣味,他们掏鸟窝、抓蜻蜓,比起城里孩子玩乐高和芭比娃娃的生活,别有一番乐趣;“我们的家和亲爱的家人”中有孩子们对家庭生活的记录,也有他们想念去世的亲人、外出打工的父母而写下的日记,读起来常常令人落泪;“夜里的梦和白日梦”中收集的是孩子们对自己的梦和梦想的记录,二者之间的边界有时很模糊;“想通了和想不通的事”中,我们可以读到这些十岁左右的“半大小子”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有些时候他们显得那么懵懂,有些时候却又那么成熟;“总也忘不了的事”,那真的是他们最难忘的回忆了;“大山深处的传说”是孩子们采访村寨老人收集而来的苗族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在苗族已经口口相传了千百年;最后,在“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首诗”中,我们可以读到孩子们稚拙又灵动的诗歌。

起初,我们在茶余饭后谈论孩子们的作品,有时仅仅是因为有意思,有时则是被感动。后来,我们想:为什么不在微信开个公众号,让更多人看到这些孩子的作品?于是就有了“童书乌蒙”这个公众号。

再后来,我们想为孩子们出一本书。用他们自己的文章、自己的画,出一本属于他们自己的书。我们希望孩子们看见自己的创作是有价值的:一百多年前,柏格理来到乌蒙苗寨,他的日记记录着乌蒙苗民与他的故事;一百多年后,乌蒙苗寨的孩童,以孩童的目光,用一篇篇日记书写着他们所见所感之乌蒙。这是他们自己的乌蒙,承载着他们自己的历史。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一本书,更多的老师和家长能够意识到,孩子们的生命中究竟隐藏着多大的潜力,多少的宝藏——只是我们一直以来,用太多的压力和缺乏生命力的教育方式,把这些美好、珍贵、诗意的东西给压抑甚至是扼杀了。

在编辑和整理这些文章的过程中,我们仅仅对错别字和个别标点符号进行了修改。一些按规范看来可能有语法错误的句子,斟酌再三,我们还是决定让它们保持原来的模样。一来,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孩子们作品的原汁原味;二来,汉语对于少数民族孩子来说并非母语,我们保留了他们使用汉语书写时的习惯,这些文字对一些从事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士来说,可能会成为十分珍贵的语料。

但愿这本书成为一粒种子,在所到之处扎下根,结出更多美好的果实。梁俊 周晓丹 2016年7月

我的家乡

文——朱思语我的家乡是个小山村,叫中寨,是苗族人居住的寨子。那里的山坡不是太高,也不是太斜。山顶上的风景,是

世界上最美丽的花。那里的水有的还是清泉,有的已经被污

染了。水塘有大有小,水有多有少。绿荫塘是最大的,可是

污染最严重。山上有五光十色的花,有一片片的树林。我和

我的小伙伴们喜欢爬树,喜欢把小花摘下来戴在头上,然后

相互看着对方哈哈大笑。山坡上的小草很绿,很多牛、羊、

马……小动物们都喜欢绿色的小草。村里的房子有绿色的,也有白色的。我们喜欢围着房子

捉迷藏、躲猫猫。爷爷家门口种了一棵桃树,春天的时候会

开花,风儿一吹,花瓣落下的时候,大概就是《桃花源记》

里说的“落英缤纷”吧,很美丽。远远的,就能闻到桃花的

香味。朱思语,苗族。他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孩子,聪明且见识广。他也是旷课最多、撒谎最频繁的孩子。父母在家的时候,他温顺得像只绵羊;父母一出去打工,他就无法无天,谁都管不住。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写出了诗一般的句子——“山顶上的风景,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从三年级教这些孩子开始,我们就在清晨一起诵读《桃花源记》。孩子们似懂非懂,我们也不多做解释,只是一遍又一遍地读。清晨读,课前读,放学和孩子一起去寨子的路上也读……读着读着,起初令孩子们感到晦涩的文字,在他们心里慢慢地生根、发芽。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变成了乌蒙山的《桃花源记》。

草原村

文——罗超我的家乡在草原村,它美丽而特别。草原村有许多树,高的、矮的,布满了小山坡。有的树

还会结许多五颜六色的小花,有的树会结果。柳树垂下来的

枝条,就像妈妈的长发。离村不远的山谷之间有一条长长的小山沟。沟里的水是

从山上冒出来的,那水不能喝,因为被污染了。小动物们常

常出现在沟旁。小动物,要数野鸡最多。我们那里的人喜欢

抓野鸡,因为野鸡很美味。许多的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

着。小沟旁潮湿的地方有许多的螃蟹。兔子在冬天的时候最

容易被人发现,因为人们可以在雪地里看到它们的脚印,然

后就找到它们了。草原村有一处井水,那些水是我们的生命。如果下雨的

话,我们就可以得到多一点儿的水喝。如果天很热,井就没

有水了,那是一年中最艰难的日子。村里居住的多数是汉族人,也有几家是苗族。虽然我们

住在高高的大山里,没有去过很多地方,但是我们还是每天

快快乐乐地过着山里的生活,闻着山里的味道。我的家乡是

草原村,我爱我的家乡。罗超,汉族,草原村雨洒湾人。他家所在的地方是距离学校最远的村落之一,约有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步行路程。其实他们村落的孩子去石门乡中心学校上学要近得多,走路只需十分钟。但是他们村有许多孩子选择来我们学校念书。据以前的校长说,这些孩子都是冲着学校的教育来的。而草原村的汉族孩子,大多数成绩都很好。或许是因为相对于苗人来说,大多数汉人更注重教育。罗超是四年级成绩最好、组织管理能力最强的孩子,但是优秀总是伴随着骄傲,学习谦卑是老师们特别给他安排的功课。此文是他三年级时的旧作。

乡下人家

文——安碧军乡下人家住的都是石头屋,家家门前都种着树,每一年

春天都长出叶子。那绿色的叶子挂在树顶上,就像飞到了空

中一样,绿茵茵的。明媚的阳光从叶子缝隙中穿过,影子倒

映在草坪上。青青的嫩草,坐在草地上,又暖和。坐在树下

乘凉,又不冷,又不热,微风慢慢吹过,柳枝轻轻地往下垂,

好像在给你扇风。每年夏天都开花,开得满山都是。微风轻轻吹过,带来

一阵香味,世界上就有了香味,使人神清气爽,无论走到哪

里,都能闻到。花儿落光了,果子慢慢地结了,等到成熟的

那一天,伙伴们就一起去摘果子。有的爬上树去摘,有的拿

长长的棍子打。一打,它就落下来,孩子们欢快地捡起来。

可是它从高处落下来,有时候会砸到人,是很痛的。因为它

从高处落下来,力量很大。花,人们都栽几棵,有的栽在土里,有的栽在盆里,要

长成一坨。如果哪里长得有点儿长,就用剪刀剪了,因为太

长了不好,要长成一团的才好。人们都叫它“花分子”,可

美了。动物人们都养。有的养蜜蜂,它们在三四月份寻找巢,

它们不会自己做,人们就做了一个桶,拿牛屎盖在上面,里

面就暖和了。人们养它是为了糖,这种糖的名字叫蜂糖,它

能为人治痛,也能疗伤,还可以吃。它们当中有王子,也有

小宝宝,宝宝长大了,就变成了真正的蜜蜂。蜜蜂越来越多,

它们要重新找家。那里的山坡一站在马路上就能看见,一座座高山坡,又

陡又斜,树林里有许多鸟。多么美好的风景——就像心里

有宝藏,不敢说出来似的。我希望这片风景不要被砍了,它的美丽永远这样美下

去。安碧军,彝族。天生卷发,喜欢踢球,力气大,能吃苦。老师和同学们都亲切地叫他“卷毛”。2015年8月暑假,安碧军和同学罗超去到上海参加足球夏令营,对一切充满新奇。

“卷毛”的妈妈一个人在温州打工养家,孩子们一年只能见妈妈一次。三兄弟都喜欢妈妈、害怕爸爸。因为当他们不听话的时候,爸爸会严厉地管教他们。喜欢的人远在天边,害怕的人却要朝夕相处,结果令“卷毛”隔三岔五就离家出走。因此,我们常常去他家家访——他们就住在公路边的一间黑不溜秋的破房子里。

“卷毛”这篇描写家乡的文章,结构是模仿课文《乡下人家》。但“卷毛版”《乡下人家》的内容与情感在老师眼中更胜原文一筹。特别是描写他自己家养的蜜蜂那一节,栩栩如生:“它们当中有王子,也有小宝宝,宝宝长大了,就变成了真正的蜜蜂。蜜蜂越来越多,它们要重新找家。”张泽敏绘:《门前的李子花》韩天惠绘:《我爱大树,因为大树很好》

天堂

文——安碧军今天早上,我起来的时候,我往窗外望去,有一点点明

亮。过了一会儿,东边就有了太阳的红光,那美丽的红光带

着云霞,美极了。我就洗了脸,收拾了书包,就来学校了。走在路上,我看见天空是蓝色的,像湖水一样。白云一

排排的。青青的草坪上开满了花,就像我的家乡一样。我就

想起了一首诗(歌)——《天堂》。“蓝蓝的天空,青青的

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我想起了这首诗(歌),因为这里是我的家乡,我要爱

护它,保护它。有些人住在这里,却不当这是他的家乡,不

会爱护。我想,为什么这个世界这么奇怪呢,这些都是亚威[1]

造出来的吗?亚威哪里来的材料呢?安碧军,人称“卷毛”。卷卷的头发透露了他彝族人的身份,一口带贵州方言的乡音则显示出他和他的民族一起已经被汉民族同化。石门坎当地的彝族人在强大的汉族酱缸文化里,几乎丧失了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卷毛”也不例外。但作为独立的个体,“卷毛”的感情和思维是独特的。在上学的路上他感叹自己的家乡美如天堂,却又略感悲伤地写道:“有些人住在这里,却不当这是他的家乡,不会爱护。”悲伤之余,他思考着:这一切美丽是如何来的?是谁创造的?如果是被创造出来的,那创造的材料又是哪里来的?

[1] 亚威,上帝的名字,源自《圣经》。

上学路上

文——罗超今天早上我听见小敏他们来叫我,我和他们就来上学

了。我看见有许多雾在空中飘着,不知道在干什么。空中也

飞着毛毛雨。我们十分的冷。我看见树上全部是露珠,我就一个人说:“树冷不冷

呢?”树被我们一摇,露珠就掉下来了。我看见露珠掉在地

上,我又问:“露珠你冷不冷呀?”露珠虽然是一颗平凡的

露珠,难道也有生命吗?地上的泥巴十分稀,沾在人的脚上,路十分难走。天还

不怎么亮,但是也看得清楚路的方向。天空中全是雾,仿佛

是一个天堂一样。我对小敏说:“露珠这么多,一定长蘑菇

了吧!”小敏说:“蘑菇要秋天才长。”我看见地上的杂草要

被冷死了,我就说:“太阳公公你快出来吧!要不然这些草

就要死了。”可是太阳都没有出来。松树的叶子看起来十分有精神,可是有许多露珠在上

面,我就问松树:“你重不重啊?这么多露珠在你身上。”

松树的枝子看不见,因为被叶子遮住了。就像一个人穿上衣

服就看不见大腿了。到了沙场上面,我发现水井上写着“森林防火,千秋

业”。我想,这是什么意思呢?应该是叫我们不要把森林烧

了,要一千年才长出来的大树。怪不得要防火。罗超,汉族。从他家所在的草原村走到学校,快则四十分钟,慢则一个小时。日复一日地走在上学路上的罗超,记录了许多发生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让老师们也可以从他的眼里观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乌蒙山区。乌蒙山区一年四季有一半的时间笼罩在大雾里,树上常常挂满露珠,道路因潮湿的雾气、露水变得泥泞不堪。孩子们常常在迷蒙大雾中于泥泞的山路上结伴前行。在老师眼里,他们克服这一切来上学,甚为艰难。然而罗超及草原村的孩子们在这样恶劣的路途里日复一日地前行,鲜有缺席,并不时地向大雾发问,与露珠对谈,为将要冻死的杂草呼唤太阳。

家乡

文——吴荣冲我家门前右拐一点儿可看到很多的风景,有很大的松

树,比这里的大了好几倍。我们那儿的树不像石门坎这里,

石门坎这里是小松树,但我们那里的很高大,大概有四五米

高吧!然后再走过去点儿就可以看到一片绿油油的森林了,森

林里有很多的小鸟和很多的松鼠喜欢在松树上玩,我看到一

窝松鼠坐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在森林里也有小溪,我们喜欢在小溪的旁边玩儿,也在

那里洗澡;也有高大的山,也有很多的山洞。我们来找蘑菇

的时候,就在森林里找,森林里有很多小蘑菇。当然了,也

有大蘑菇。如果你运气好的话,就可以找到很多的蘑菇,但

是你的运气不好的话,一朵也找不到。如果下雪了,我们就在森林里找野兔子。为什么天晴的

时候不来找呢?因为天晴了就看不到脚印了,所以就不来

找,下雪好找一点儿,因为下雪的时候可以看到兔子的脚印。我们那里有很大的鸟,有野鸡,有黄鼠狼,黄鼠狼天黑

了就要来找东西吃。黄鼠狼找的东西是鸡,也许是小鸡和公

鸡。有只小鸡的翅膀都要掉了,血都流了出来,但是我把它

们治好了。有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有一只黄鼠狼就来吃我家的小

鸡,一共来了三次,但是吃不到,所以就没来了。吴荣冲,苗族,彝良县磨脚寨人。前往吴荣冲家乡的路途,对于老师们来说真是印象深刻。有一回,我们和吴荣冲相约去他的家乡看看,结果这个约定让老师们吃尽苦头。我们下午五点从学校出发,步行直至深夜十一点到达,共耗时六小时,一路翻高山、越悬崖、徒步过河、竹鞭打狗、雨中夜行……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是家常便饭,对于我们来说则苦不堪言。不过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六个小时的山路竟然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和新营、中寨很不一样的世界。位于山峰云端的磨脚寨,树木高大、枝叶茂盛,小黄花装点着青草地,成群的绵羊与骏马在山坡上吃草。更为难得的是,政府禁止烧煤的政策使得寨子里的民居变得干净起来,苗家的朋友们外表看着也更为精神。

家乡的河

文——安慰在我的家乡有一条河,我三岁的时候,里面的水流得很

急,可现在流得很小。有一天,天气非常好,我跟着妈妈去洗衣服。我脱掉我

的衣服,跑进水中,在里面泡着,很舒服,像是在澡盆里一

样。在我们洗衣服的附近,是一个水塘,是我的一个哥哥和

他的朋友堵出来的。里面很深,如果我进去一定会出不来。有一次,我跟着他们,想看看他们是怎么洗澡的。他们

站在一个很高的石头上,一跳就进入水中,头看不见,像跳[1]

进了嘴里一样。我在水里泡着,妈妈说:“水里有一种东西会咬人的。”

我很害怕,就跑出来穿衣服,到处玩儿。我被妈妈所说的那

个会咬人的东西吓到了,不敢再进到水里。妈妈又说:“那

个东西在石头下面。”我就把一些不怎么大的石头抱开,找

了很久。我找到了一个大东西,有鸡蛋的一半大,而且很硬,

旁边还有两个像夹子一样的东西。我跑去问妈妈:“这是什

么?”妈妈指着两个夹子说:“它就是用两个夹子来咬人

的。”我找来一个被割掉头的瓶子,找一些小石头和沙子放进

去,装水进去,让它在里面生活。我问妈妈:“它有名字吗?”妈妈回答说,她也不知道,

我以后读书了,就会知道的。我顺着河流往上走,想看看那

些水是从哪里流下来的。我刚走不远,妈妈的声音传来了,

是妈妈叫我回家了。我只好听妈妈的话,乖乖地回家了,但心里还是想知道

那水到底是从哪里流来的。我想有时间一定要去探个究竟。安慰,“卷毛”安碧军的哥哥,彝族。安慰的文章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物是远在温州打工、一年才回家一次的妈妈。他写景时,景物不过是妈妈的衬托;写事时,妈妈大多是故事的主角。在安慰的世界里,爸爸与妈妈截然不同,扮演的是负面的角色。而在老师们的眼里,爸爸对他的管教大多都是有道理的。对于一个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来的乡下汉子来说,能做到如此已是相当尽职。安慰何时才能体会到爸爸的严厉和妈妈的关怀都是对他的爱呢?要想对“爱”有整体全面的认识,需要他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去经历。张泽敏绘:《同学们在草坪上欢声笑语》

[1] “跳进嘴里”,也许是被吃掉了所以不见了的意思。孩子们的表达方式,有时会令我们难以理解。

后山

文——吴荣平我们学校的后山,从学校看像一只动物。这样远看不是

很美,如果你真的到了后山,它就成了美后山了。后山上有很多吃的和玩的。我和我的朋友们小的时候,

就喜欢爬到树上去玩。我们从一棵小松树跳到另一棵小松树

上,这是第一种玩法。第二种有趣的,是把松树的枝子做成

一个很好的鸟巢,我们演鸟爸爸和鸟妈妈,还有人当鸟宝宝。

事实上我们不会下蛋,我们拿石头假装是鸟蛋。到了秋天来的时候,我们就上山去摘野果来吃,我们摘

给朋友,这是第一种吃的东西。我还会爬上树去摘松果和蘑

菇来吃。蘑菇拿回家可以做蘑菇汤,是我们最爱喝的。谁说

这不是神给我们的?吴荣平,苗族。如果问学校苗族的女同学:“寨子里谁唱歌最好听?”她们大多会回答:“肯定是吴荣平的妈妈嘛!”遗憾的是,妈妈的优点——歌声优美、努力、勤快——吴荣平一个都没有继承。并且,他反其道而行,从学前班起就开始不再听课,并在作文里大谈梦想,要成为一个无人管辖的孤儿,成日游荡。不知他的妈妈若听到此梦想会做何感想。不过吴荣平并非一无是处,他的绘画水准之高令老师们刮目相看,“大作”《我和妈妈去敬拜神》画出了圣诞节与妈妈第一次去昭通教堂纪念耶稣诞生的种种喜悦。灰黑的街道、楼房被他画得五彩缤纷,仿佛这个世界被爱所充满。

家乡的风景

文——安定县家乡的风景是最美的。春天满山遍地的野花,看着让人

舒服。野花的花香引来了蝴蝶、蜜蜂,它们在勤劳地工作。

蓝蓝的天空中有鸟儿飞过。傍晚,晚霞照耀着天空,天空就

好像变成了一只飞翔的雄鹰,飞过平原,飞过石门,飞过大

地的任何一个角落,它就像神一样关心我们。夏天,山茶花开了,大家坐在高山上看着一棵棵山茶花

绽放,像在舞台上看人表演一般。在花中嬉戏、看书等,都

很美,你在花中就感到你在花的海洋。秋季是农民伯伯最开

心的季节,他们收获了金灿灿的粮食。秋天,人们都下地收

获自己种的东西。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

人们就要干活。冬天是一片白茫茫的积雪,也是小孩子最开心的一个季

节。孩子们在积雪上滑来滑去。家乡的一处小山,是我和哥

哥姐姐一起经常去看风景的地方,从那儿可以看到花,采花

来做标本。我爱我的家乡,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非常爱家乡。我

的家乡是个美好的地方,虽然它在高山之间,但是我爱它。吴荣平绘:《我和妈妈去敬拜神》安定县,彝族。安定县的家乡在贵州第二高峰白刀岭上的发地寨,一个彝族人的村落。站在那里的山顶上,可以俯瞰整个石门。山谷间有一片大草原,草原的山坡上的牧羊人中,一定有安定县的爷爷,一位不愿离开家乡的彝族老人。这个山顶的村落的村民几乎已经全都搬走,因为交通非常不便,到乡里赶场一次,步行来回要走四五个小时。子女们都劝老人下山一起生活,但是老人说啥也不愿意。为什么家乡会令一个七十岁的彝族老人如此眷恋呢?是因为绵绵的青山,还是成群的绵羊?答案隐藏在扑面而来的微风里。

绿荫塘

文——韩普成家乡有一个池塘,是一个绿茵茵的池塘,名叫绿荫塘。

那里有美丽的风景,有清澈见底的水。那个池塘的水,长年不断。水上有粼粼的波纹,大家都

喜欢到那里去玩,去赶场的时候经常路过那里,来到那儿时

要瞧一瞧再走。山上的树倒映在水里,好看极了。这池塘大家去钓鱼,去洗衣服,还去游泳。它点缀风景,

里面的水可以给牲口喝,还用来盖房子,用来打沙,有许多

作用,我们还用来灌溉田园。当轻风吹动水面时,有着粼粼的波浪。我们都爱去那里

钓鱼。里面有着小小的鱼,大概有大拇指那么大。我们并不

是提来吃,而是提来放在塑料袋子里玩,但不过几天就死了,

有时候拿给鸟吃。当我们去洗澡时,就用水来你弄我、我弄你地相互玩。

有时去洗衣服。有人还去洗车了。里面有青蛙,不敢去弄。

有时还有蛇。这个小池塘给我们快乐,也有悲伤。有这样的水和这样

的山,还是挺好的。大家都爱这个池塘。我爱去那里钓鱼,

爱去那里玩。最美的是春夏这两个季节,有花开,花开了,

倒映在水里,很美很美,晒衣服时从远处一看五颜六色的,

真漂亮。韩普成,苗族。绿荫塘是山间的一潭死水。对于缺水的地方的孩子来说,这一潭死水就变活了。晴天里,村民在绿荫塘边上洗衣服,孩子们在绿荫塘里钓鱼、戏水,欢乐无比。韩普成的这篇文章写得工整严谨,被《少男少女》杂志录用了。领取五十元稿费的那一天,同学们羡慕的眼光让韩普成的心里生发出多少自信啊!从他灿烂的笑容就可以看得出来。六年级毕业的时候,老师们挑选能够参加毕业旅行的同学。有一个环节是自我推荐,需要写明自己为什么可以参加毕业旅行。韩普成写道:虽然我学习不算最好,但是写文章还是不错的。可见,写作对于韩普成来说,已经有了一个信心的起点。绿荫塘文——韩天波绿荫塘是我家乡的小水塘。绿荫塘的两旁有两座不怎么高的山。右边的山上有很多

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松树和石头。左边的却一棵松树和一

个石头也没有,只有一些野果树。绿荫塘的名字虽然叫作绿荫塘,但是绿荫塘的水并不

绿,也并不荫,而且很浑浊。绿荫塘的名字叫作绿荫塘,但

是绿荫塘的水不绿也不荫,为什么叫作绿荫塘呢?我猜测可

能是因为绿荫塘两旁的山倒映在绿荫塘里,人们就给绿荫塘

起了这么好听的名字。春天,绿荫塘两旁的山上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野果

树也开花了,野果树的叶子长大了。从远处看,就像是两座

山坡披上了花花绿绿的花衣服。夏天,天气很热,绿荫塘里的小鱼就会游到岸边来。去

抓鱼的小孩就很容易抓到绿荫塘的小鱼。夏天,两座山上的

野花,野果树的花,就慢慢凋谢了,大山就像落泪的人。秋天,果子虽然熟了,树叶却慢慢枯黄,然后就慢慢地

飘落了,这代表冬天要来了。冬天的绿荫塘,水面被冻住了,

人们就可以从冰面滑过。两旁的山也被雪盖住了,就很像白

发苍苍的老人。从远处看就很像没有穿衣服的人,看起来好

可怜呀。韩天波,苗族。韩天波眼里的绿荫塘和韩普成眼里的绿荫塘不一样,不全都是正面的、美好的,而是记录了绿荫塘的另一个面,有点儿伤感:慢慢凋谢的花儿令大山像落泪的人,白雪使得大山如垂暮的老人,白发苍苍。韩天波情感丰富,时常落泪。他描写绿荫塘,就像在描写他自己。并且,他对“绿荫塘”这个名字的疑问和思考,真实且有理有据。老师们总是会因为孩子们能对所见所闻有疑问,且有理有据地独立思考而欢欣。因此,我们常常“粗俗”地教导孩子:人啊,如果想都懒得想,和猪没有分别啊!

故事河

文——王吉利妈妈的家乡,春天的时候就像春姑娘要来了一样,小花

们和大树都排好了队。还没有张开的花朵都开了,开出了一

朵朵的小花。它们的后面有四座山,山上有很多花可以吃,

不过只有红色的可以吃,它们的味道是又酸又甜的,就像冰

糖做的一样,真是太美味了。山上,花的清香是那么的香啊,

淡淡而出,出来的气就像春姑娘身上的香气一样,花上的小

蜜蜂就很开心。夏天的时候天气可热了,热得人都长痘痘了,蚊子都没

力气了,热得知了在树上叫个不停,不过我只要有一个冰棒

吃就不会太热了。秋天到了,家家户户都到地里去拿苞谷回来吃。苞谷有

的很甜,有的一点儿都不甜。土豆一点儿都不像我们这里的

土豆,他们的土豆是圆的,我们的是长的。到了冬天,小河的水还在走动,小花也没有落下花瓣,

还在一点点地长出来。冬天的雪都没有,小河也没有结冰。

小河叫作故事河,小河的水很清很清的,可以看见小河里的

鱼。它叫故事河是因为它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没

有家,只好在野外天天打鱼吃。有一天他打到了一只会说话

的鱼,小鱼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姑娘。美人鱼就和男人在一

起了,给了男人很多财宝。有一天男人骂了美人鱼,美人鱼

就走了,财宝也和美人鱼走了。然后男人就变成了小鸟,到

今日小鸟都还在。他们那里真是故事之乡,不只是故事之乡,还是美丽的

天堂。到了回家的时候,我都还不想回来,妈妈说:“我们

回家吧。”我都说不回去。王吉利,苗族。王吉利妈妈的老家是云南彝良县茅坪乡的一个小苗寨。王吉利对细节的描写很独特,描写夏天的热时她写“热得人都长痘痘了”。这是个有趣且真实的描述,把读者一下子带入那热得让人长痘的夏日之中。而“热得蚊子都没有力气了”,将夏天的闷与烦躁写得入木三分。老师惊叹于王吉利的描写之生动,也好奇她是如何写出来的。至于妈妈家乡的小河,她记述了一个与之相关的民间故事,顿时让那个不知名的苗寨的小河有了历史感——仿若流淌千年的河水,蕴藏着数不清的故事,蜿蜒而来。朱银春绘:《小轩窗正梳妆》朱银春绘:《灯火阑珊处》

早晨的露珠

文——梁越梅外婆家的早上,到处是一滴一滴的露珠,整个草地上满

是露珠,花的身上也是露珠。树叶子上的露珠落到水里,就

会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好像它们在快乐地弹琴。鸟儿

也在山谷里唱歌,那声音真好听。当我去闻花朵上的露珠时,

我就会想起妈妈做的饭菜。阳光照在露珠上,发出闪闪的光,光照到眼睛里,会让

人受不了。小河里的水哗哗地从山上流下来,露珠也不时地

从树叶子上滴落下来。山林中有野鸡在喝露珠。我想:原来

露珠是可以喝的呀!我也学野鸡,尝了尝露水,那味道可真

甜呀!太阳越升越高的时候,露珠一滴一滴地消失了。梁越梅,苗族。梁越梅一家不知道是从哪里迁到中寨的,是寨子里唯一一户姓梁的人家。她自己说,她可能是彝族人,也可能是汉族人,但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她的说法。她在阅读与写作方面的技能不逊于班级里的彝族、汉族学生,情感是苗族孩子里最丰富的。三个民族的优点她都兼而有之。每日写作前,老师会把前一日获得“童书乌蒙”称号的文章朗诵给同学们听,然后分享心得体会,并针对问题点评几句。获得“童书乌蒙”这个最高等级称号的文章,是老师根据“真实、有趣、认真”这样的标准评选出来的。老师时常纠结,怎么才能少给梁越梅一些“童书乌蒙”的称号,因为梁越梅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有资格入选。

农民

文——安定县在一座座山里住着一群人,他们是农民。他们的地方风

景优美,有花草,树林,住着用茅草做成的房子,他们有孩

子。每天早上起来,他们就去干活了,到了正午便回家吃饭,

然后又去干活。他们每天都做一样的事情。他们要去赶街,

必须要翻过高山,踏过草地。爬上高山已经筋疲力尽了,都

还要走。回家时要走快一点儿才能赶到家,不然只能走夜路

了。他们那里土不好,只适合种土豆。春天他们就种土豆,

秋天就收土豆,他们个个笑逐颜开。安定县,彝族。安定县是农民的孩子,所以他了解农民的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日复一日地耕种,无论男人、女人,也无论孩子、老人。春天播种,秋天收成,这样年复一年。农家的孩子会和家人一起分享辛勤劳作后丰收的喜悦。他们知道土豆、玉米是怎么长出来的。他们深刻体会到不耕种就没有钱也没有饭吃的道理。他们热爱土地,以自家的土地、自家种的树为荣。现在,越来越多的男人外出打工,在土地上弯着腰耕种的,大多是背着孩子的女人和脸上布满皱纹的老人。

大山的伤口

文——韩天波以前,我们这里有一座高山,山上长满了一棵棵茂盛的

树木,站立着一块块坚硬的石头。可是有些人看中了这座山上的树木和石头。他们拿着斧

头,开来挖土机、推土机,把树木连根拔起,把石头一块一

块地挖到工厂里,做成砖头。小动物们离开了,只有大山在原地孤零零的,大山多么

痛苦呀!像个寒冬里没有衣服穿的人似的,花草树木已经没

有了,五颜六色的衣服就这样被人们强行脱掉了。人们为什

么要这么做呢?因为他们想的是钱,所以就这样做了。可人

们为了钱也不应该把大山弄得这么可怜吧!看着大山的伤口,我想:长大了以后,我不要砍树,要

让大山恢复成原来的样子。让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们,重新有

一个漂亮的家。韩天波,苗族。爱插嘴、上课大声喊叫、爱争执还爱哭的韩天波,三年级才开学没几天,就和哥哥一起旷课去爬贵州第二高峰白刀岭。为了找他,老师们翻山越岭,甚至被狗咬了。他倒是在山那边逍遥自在地奔跑嬉戏。第二日,韩天波怯生生地来学校。被老师管教过后,他依然爱在上课时大声插嘴回答问题,依然翘着屁股、咬着笔写作业,不过再也没有旷过课了。老师们常常在放学后和学生一起下寨子玩耍,韩天波不是英勇地冲在前面打狗,就是悄悄地在后面防狗偷袭,像极了他在足球场上的表现——勇猛得无所畏惧,同时他也是一个思考者。

太阳两则

文——梁越梅一今天我起来推开门,看到了金灿灿的、像一座火山一样

也像金子一样的太阳,美丽极了。我就想起了《晨诗》。我

想:好久没有读《晨诗》了,已经有一点儿忘记了。我就去

拿了我们抄的《晨诗》来读。我就在想,不知道老师们现在在干什么?过了一会儿,

想完了,读完了,阳光就慢慢地从那片火山走了出来,温暖

地照在我的身上,让我的身体有了力量。过了一会儿,我转身走了,说了太阳早安!愿你永远都

照在我的身边,让我们大家都有一个明亮的家庭,让我们不

再是永远住在黑暗的世界里。我也要感谢上帝把这么美好的

事物都放在了大地上,让我们去看、去做、去观赏。所以,

谢谢主的恩典,让这么美好的事物留在我们的身边。我都不

知道如何感谢主的恩典。二星期六,妈妈要去挖土豆。她就让我和弟弟跟奶奶去挖

煤。妈妈走了,奶奶吃完饭,我就和奶奶准备去挖煤,弟弟

不想去,赖在门口不走了。我就和奶奶去挖煤,到了沙场那里,太阳升了起来,我

就很开心,开始背诵《晨诗》:太阳,闪烁着亮丽的光芒,带给我明亮的一天。灵魂,伴随着精神的力量,赐予我无穷的活力。在明媚阳光的照耀中,我崇敬您,噢,父!由于您的恩典,人类的力量源泉,流进我的心田。我将全力以赴,热爱学习和工作……背完了《晨诗》,我就背起“每周一诗”。背着背着,

我就不知不觉地唱起歌来了。我想:怎么没有音乐来给我伴

奏呢?一阵风拂过,我就拿风比作了音乐,高高兴兴地和奶

奶去找煤了。风越吹越厉害,把我的歌声都给挡住了。你这

臭风!我就跑去追风,可是风怎么也抓不到,我就说:“今

天先放过你吧。”梁越梅,苗族。梁越梅热爱老师教给她的《晨诗》。两个学期来,我们的每一天都以《晨诗》开始,《晨诗》的诗句进入了梁越梅的生命:“太阳,闪烁着亮丽的光芒,/带给我明亮的一天。/灵魂,伴随着精神的力量,/赐予我无穷的活力。”这些诗句带来的灵感流淌在她短短的日记里。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晨诗》的诗句,带着梁越梅向她的家族所信仰的上帝感恩。她感谢上帝让人们拥有太阳,从而不会永远住在黑暗里,她感恩着眼前的一切……情到深处,这恩典竟无法言说。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感恩的心呢?

明月照人来

文——梁越梅星期六是个大好的晴天,傍晚六点四十分,我和姐姐一

起去拉牛。姐姐家有两头牛,都是大的,姐姐一个人拉不了

两头牛,所以我就去帮姐姐拉了。到了那儿,天阳要落山了,正好我站在山上看到了日落。

那个太阳真好看,金灿灿的,像一把火一样,好像要把山给

烧了,“红似火”,真好看呀!姐姐也说:“真好看呀!”我就写了一首诗:《落日》落日金灿灿,似火把山烧。雾云满天散,明月照人来。写完以后,我拉着牛,恋恋不舍地望着落日,真希望再

看一下。我拉着牛走着,背着《晨诗》,希望太阳明亮地照

着所有的人们,给我们希望,给我们明亮的一天,希望太阳

能永远地照在我们的身边。班级每一天的课程,是以孩子们低头、闭眼、带着敬畏和感恩的心背诵《晨诗》开始的。而孩子们的一天又是怎么样结束的呢?白日将尽,落日的余晖映红了山坡,也映着帮姐姐牵牛走在回家路上的梁越梅。她看着夕阳的美好,对日落西山感到些许不舍,落笔写下“雾云满天散,明月照人来”的诗句,对和着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赏月观星

文——吴荣兴星期二晚上,我听写了小艳艳,就坐在我家门口赏月亮。

我抬头看着月亮,月亮亮得很好,天上的星星非常美丽,而

且天上还有一颗星星会飞,但是一转眼就不见了。我想:可

能是流星吧。过了一会儿,我看见东边的人在放烟花,烟花

一亮一亮的,就像萤火虫一样。每一家都开着灯,有一户人

家放着音乐,我就坐在那里看月亮和星星,听着那人家里放

的音乐,写了一首诗:《赏月观星·春》明月悬空照大地,东边烟火亮点灯。但是我只写了一句,后面的还没有想好。过了一会儿,

我望着月亮,想了起来,我想:我的背后长出一双翅膀,我

就飞向那个月亮去,去看月亮上有没有人。我想得非常好,

我就笑了起来。突然,外婆叫醒了我。要是真能长出一双翅

膀,那该多好呀!可惜我不能。我就一直坐在门口赏月亮。吴荣兴,苗族,云南彝良磨脚寨人。他寄居在新营寨的外婆家,颇有与外婆相依为命之感。自从哥哥离开学校回彝良之后,他就成了外婆家里唯一的劳动力。话少、看似木讷的他,竟然在月夜里诗兴大发。当然,他的诗可不是纯粹的灵光一现闪出来的。他在晨诵、午读时的认真程度,可谓无人能及。只是,一到关键时刻他就会掉链子——每周诗文考核PK大赛,作为组长的他,平常读得滚瓜烂熟的诗文,一上台就紧张得发挥不出来,几乎从未为自己的小组争取到分数,全班同学也都习惯了这个上台就发抖的“PK菜鸟”。不过,老吴未完成的诗作《赏月观星》,却着实为努力、勤奋却不善言辞的人赚足了分数。老师和同学们对他大加赞赏,既赞赏他的诗,也尊重他为人的努力与认真。

会飞的星星

文——韩艳昨天晚上,我家停电了。我就在月亮下看书。看完了书,

我就坐在家门口数星星。我数到了三十个了,可是数不清楚。

我数到了一颗星星,有一盏蓝、一盏红两个灯。然后传来了

隆隆的响声,原来是一架飞机飞过呀。又过了不多一会儿,又有一架飞机飞过去,可是那架飞

机没有声音。那架飞机飞得很快,一下子就只能看到小小的

灯了。我又看见一颗星星会飞。我一闪眼,会飞的星星就不

见了。我想:“星星怎么这么奇怪呀?还会飞,人一闪眼就

不见了。”又过了一会儿,又一架飞机飞过来。我就问妈妈:“妈

妈,今天晚上,怎么飞机这么多呀?”妈妈说:“是因为飞

机要带打工的人去打工呀!”我妹妹说:“飞机是不是带我

二妈去打工呢?”妈妈说:“不是,你二妈早就到打工的地

方去了。”弟弟说:“是呀!”我们在外面玩儿了很久,月亮的光芒照在我的脸上。我

和妹妹走到一边,月亮也跟着我们走。韩艳,苗族。韩艳是吴荣兴的表妹,人称“小艳艳”。有次雪天上学,她有感而发的诗作《雪》,获得全班一致好评,她也因此成为上个学期的“小诗人”。除了写诗,小艳艳在写作中擅长通过对话与语言传达内心细腻的情感。《雪》的创作过程,也是她与这个美丽的世界的对话:早上,我来上学的时候,雾气还迷迷蒙蒙的。天上下了一些细细的雪花。落在衣服上的时候已经融化了。我就写了一首诗:《雪》雪花满天飞,路上无人行。松树穿白衣,地上雪融洽。张泽敏绘:《我梦见我的家乡》韩天波绘:《桃花源记》

云两则

文——朱银春一今天早上,我走在上学路上,看着天上的白云。白云从

白刀岭下来,好像洪水从山上冲下来。我激动地对跟我一起

来的同学说:“快看那里!”他却叫我转身看后面。我一

看,一层层白云飘上天空,像一座大山,又像洪水。我想:

要是真的大洪水来了,不知道这个世界会不会被毁掉啊。一会儿,我们就到了教室。中午,我们班开始演《浪子

回头》的故事。我看到了结尾,父亲和两个儿子抱在一起,

我就很想哭。因为我想起了我爸爸还没去世的时候,每天晚

上都会给我和弟弟讲故事。每当我在电视上看到一家人抱在

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我就会想到,爸爸还

在的时候,我做饭给他吃,我又会想哭。我就想:苍天啊,

我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啊。二今天是大晴天。天上的白云像洁白的羊毛,轻轻地飘在

空中。忽然,羊毛变成了海浪,一艘小船漂在上面,不停地

荡漾着。一会儿,大浪不见了,天空中出现了一只小羊,它

在大石头的后面,好像它妈妈不见了,它着急地找妈妈。风

儿带着小羊去找妈妈了。小羊走了,天空中又出现了一个人,

他好像在找些什么。原来他的小羊不见了,他在找羊。一会儿,人又不见了,出现了一朵大大的棉花糖,看着

都流口水。可是风儿吹来,把棉花糖吃了一大半,只剩下一

小点儿。我看完云,就回家了。朱银春,苗族。如果是两年前还不了解这孩子的时候,光看这些文字,我一定会和你一样,认为这出自于一个感情细腻的白净小子之手。然而事实是,朱银春是班里最邋遢的学生,常年就只有一两件衣服,很少换洗,冬天也就一件单衣单裤,常冷得哆嗦。他身上总是散发着一股恶臭味。据说刚上学那会儿,他曾经默默地把屎拉在裤子上,不去厕所,也不告诉别人。所以,“臭”成为老师和同学调侃他的一个梗。说起他们家,其实这还算是一个有文化的家庭:他爷爷参过军,有点儿文化,给四个儿子起名为朱波、朱涛、朱汹、朱涌,这四兄弟都读过书,最好的读到高中,最差的也有初中文化。可是酒一直是他们的“杀手”。从爷爷到爷爷的四个儿子,他们无一不为酒所害。朱银春的爸爸朱波就是死于醉酒,之后妈妈伤心而亡。因此,在他七八岁的时候,朱银春和弟弟朱银泽就成为了学校里仅有的一对孤儿,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简单地了解了他的身世之后,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外表邋遢、内心却仍有一片净土的朱银春,看到一个会伤心、会思念爸爸妈妈,却依然坚毅地活着的朱银春。

有一颗星星落下来

文——安娥今天早上我起床时,打开门,就看到一颗星星落下来。

这时,我就想起我们学过的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里面

小女孩的奶奶告诉她,如果有星星落下来,就是有人要去见

上帝了。我想,应该是有哪个人死了,要去见上帝了。可是,后

来爷爷说,是要烧山了。走到上学的路上,我的朋友说,不

是星星落下来,是星星在大便。原来不是流星啊,是星星在大便。可是,我还是相信,

是有人死了,要去见上帝了。安娥,彝族。班里最高、最瘦的女生,发型很自然,人很漂亮,特别害羞,每次跟她说话都低着头。有一个妹妹,比她小两岁。妈妈在生妹妹不久后因心脏病去世了。爸爸去打工,爷爷奶奶带她们两姐妹。老师们特别喜欢她的文字,因为其中充满灵气,还有真情实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