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教育发展报告(2019)(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4 11:40:32

点击下载

作者: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上海艺术教育发展报告(2019)

上海艺术教育发展报告(2019)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上海艺术教育发展报告.2019/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ISBN 978-7-313-22798-0

Ⅰ. ①上…Ⅱ. ①上…Ⅲ. ①艺术教育-发展-研究-报告-上海-2019 Ⅳ. ①J124-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006345号

上海艺术教育发展报告(2019)

主  编: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出版发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地  址:上海市番禺路951号

邮政编码:200030

电  话:021-64071208

印  制:上海天地海设计印刷有限公司

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

开  本:710mm×1000mm 1/16

印  张:16.75

字  数:246千字

版  次:2019年12月第1版

印  次:2019年12月第1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313-22798-0

定  价:68.00元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告读者:如发现本书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刷厂质量科联系

联系电话:021-64366274内容提要本书围绕“全面推进艺术教育现代化”这一主题,聚集2019年度上海艺术教育的新动态与新现象,分析上海在推进艺术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特色。本书从“高校艺术教育探索”、“基础艺术教育教学创新”、“文教结合创新发展”等方面出发,具体分析了上海相关高校、中小学校以及社会文化艺术机构在艺术教育现代化方面的积极探索,为上海乃至全国的艺术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项目信息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艺术教育智库建设成果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登高计划研究成果本书编委会顾问 王荣华主编 陈立民副主编 俞振伟编委 (以姓氏笔画为序)丁力 王明复 叶苹 叶舒宪 田兆元 朱刚刘文国 刘旭光 刘轶(执行)刘海波 许健孙乃树 李柯林 李钧 李梅 吴玉萍 吴学霆汪天云 张岚 张宏莲 陈华 陈耀明 林炊利尚红娟 钱熹瑗 倪燕 栾洪金 萧烨璎 蒋萍芳薛飞序

教育为立国之本。艺术教育陶怡情操、滋养精神、健全人格,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习近平同志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出:“发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优良传统,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实为新时代艺术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中国步入伟大复兴的时代,更要认识到艺术教育是引领社会风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培养艺术人才的基础工程,是弘扬中国精神、中华美德、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效路径。

在当今时代,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发展,促进领域、行业、学科专业的跨越,推动历史、现实、未来的贯通,使得思想观念、物质形态、社会现实的关联紧密,技术、艺术、人文、哲学、宗教、法律等方方面面融合互补,艺术教育面对这一时代背景,如何更加有效地发展和落实,要求我们深入地思考、应对。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美以自然、德以匡正、文以载道”,则是艺术教育不变之底色、永恒之根基。

在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对于艺术教育和美育工作而言,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它把“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放到了更加高屋建瓴的位置。面对重物质、重实用、重技术等观念的冲击,面对社会趋向浮躁、功利,更加需要艺术和人文的视野,德性与审美的建构,才能胜任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人从实用价值、专业技能而言,怀疑美育、艺术教育作用,但正如恩格斯谈论文艺复兴时所言,它“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这种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正是艺术教育和美育所能提供的独有的功能。历史上任何一个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也并非都局限于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无不有着丰富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知识,有着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品性。钱学森先生、李政道先生和季羡林先生等一再强调,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我们的大学必须将科学和艺术相结合,其背后的原因也正是如此。

因而,在艺术教育的新时代进行创新变革,“德为启始、美为取向”,把素养融于美德之中,将品性合于艺术之形,大力建构“新时代,大艺教”的发展主题,实乃“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落实之举。我们相信未来的艺术教育工作,必将以革故鼎新的理念、朝气勃发的姿态,不断融入新时代的教育发展之中。

这些年来,伴随着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上海在艺术教育工作上不断探索,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比如在艺术教育的观念创新上、在艺术教育的整体布局上、在艺术教育的机制创新上、在艺术教育的平台建设上,等等。当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艺术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这一现状尚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它离我们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艺术教育面临如此发展良机的背景下,如何对已有的特色和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我们的瓶颈与不足,对今后的艺术教育工作提供更丰富、更有效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还需要学界、业界、政府相关部门一起来努力,做一个比较客观的判断分析。《上海艺术教育发展报告》即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

同时,为推动艺术教育更好地发展,一个重要的路径是让专业的艺术教育智库参与进来。智库要为新时代发出理性先声,在艺术教育领域同样如此。在艺术教育工作上,要大力推动专业艺术教育智库的建设,让政府有关部门想得起、离不开、靠得住、信得过、用得上,同时依托专业的艺术教育智库,让它们在承担着战略研究、政策建议的同时,在艺术学科建设、艺术人才培养、艺术趣味引导等领域也发挥重要作用。在推动“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艺术教育工作中,在新时代的艺术教育创新中,需要听到艺术教育智库的声音、看到它们的力量。因此,搭建艺术教育决策咨询平台,努力形成一系列具有较高水平的艺术教育智库成果、推动艺术教育智库发展,也是上海艺术教育研究机构和《上海艺术教育发展报告》应该努力的方向。总报告观念、机制和平台:多路径推进上海艺术教育现代化进程[1][2]倪燕 刘轶摘要 上海积极推进艺术教育现代化,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探索发展,通过多种路径提高艺术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以深化艺术教育现代化理念、创新艺术教育现代化机制、拓展艺术教育现代化平台等措施,将上海艺术教育的现代化融汇到各个方面,为上海艺术教育迈向新阶段打下坚实基础。关键词 艺术教育 现代化 多路径一、上海推进艺术教育现代化的背景和意义

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3]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

从教育工作大会的相关精神中,可以发现教育现代化的提出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形势下,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方面,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一大背景,必然要求我们要“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明白了这一根本性问题,也就明白了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因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换而言之,我们的教育现代化道路——包括艺术教育现代化的道路,必须朝着这一根本性任务而努力。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这两个文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这两个文件中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作出了具体的部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实施方案》提出了近五年要开展的具体工作,明确了第一个五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要求具体,聚焦解决当前紧迫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为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2035年教育远景战略任务,《实施方案》聚焦当前,提出了未来五年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大任务,其中,立德树人是基础工程,基础教育巩固提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是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着力点,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是推动形成区域教育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重点,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是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深化重点领域教育综合改革是教育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因此,在两个文件的直接统领下,教育现代化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模糊的行动,而是有具体的实践体现。这些具体体现,我们可以简要地说:一是在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这一方面体现出来;二是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这一方面体现出来;三是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这一方面体现出来;四是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和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方面体现出来。

而艺术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缺失了艺术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目标也难以实现。艺术教育现代化,从发展阶段来讲,是艺术教育在其内在规律的推动下,自身需要更高、更好、更快地发展;艺术教育现代化,从发展理念来讲,是艺术教育的观念和思想,需要与国家教育现代化的理念要求相匹配;艺术教育现代化,从发展的基础来讲,是艺术教育到了今天,其经济基础、科技基础等都有了较大变化,反过来促进艺术教育需要与之相匹配,朝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从上海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十五年左右,上海将城市性质确定为“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要着力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这一建设过程中,它将努力塑造国际文化大都市品牌和城市整体形象,打造国际时尚设计之都和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建设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聚焦优良人居环境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舒心。以上这些目标,当然离不开教育包括艺术教育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发展的轨迹证明,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是文化艺术繁荣富强的时代,是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和高尚品性充分体现的时代,这样一个时代必然离不开人文艺术教育的普及和提升。正如上海在教育工作大会上所强调的,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教育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承载着每一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信息技术的加速突破,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现代城市发展的经验表明,艺术与创意、文化与科技,不但能够促进一个城市的经济转型发展,更能促进城市的软实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增强,并能够促进城市内部不同社群和谐发展、不同阶层共同进步。因而从上海城市发展的具体目标来看,必不能缺少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缺失了艺术教育,缺失了艺术家、艺术创意、艺术作品的支持,文化大都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和发展也无从谈起;没有艺术教育的城市,也不可能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缺失了艺术教育,要塑造国际文化大都市品牌和城市整体形象、打造国际时尚设计之都和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恐怕难以完成。

另外,上海在教育工作大会上指明,全面部署实施国家和上海教育现代化,动员全市上下为加快推进上海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这个思路与国家的发展战略、上海城市发展的总体部署相呼应,不但回应了国家的战略要求,也回应了上海的发展规划。从时间节点上,上海明确提出要努力到2020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35年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建成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在这一时间节点要求下,如何加快推进艺术教育的现代化、如何更好地将艺术教育现代化与城市发展目标相匹配,值得我们在下一步的艺术教育工作中不断思考和探索。二、上海推进艺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条件

实现艺术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需要有相应的基础。对标艺术教育现代化,首先要梳理和分析当下上海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上海近年来从各方面着手,尤其是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经费保障方面做工作、下功夫,奠定了艺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一)师资队伍不断充实,能力不断提升

在中小学艺术教育层面,上海目前有专职艺术教师7725人,兼[4]职艺术教师2037人,艺术教师师生比1.28%。通过调研得知,在中小学艺术教师的学历结构上,研究生艺术教师占7.81%,本科学历艺术教师占比最重,达80.69%,大专学历艺术教师占9.24%,中专艺术教师为0.28%,其他学历占1.97%。在中小学艺术教师的职称结构方面,高级职称艺术教师占7.62%,中级职称艺术教师占50.97%,初级职称艺术教师占41.41%。在中小学艺术教师的年龄结构方面,20—30岁艺术教师占25.06%,30—40岁艺术教师占35.44%,40—50岁艺[5]术教师占31.12%,50岁以上占8.38%。

在中小学艺术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上,一方面分层次建设发展艺术教育队伍,一方面不断强化专业能力培训,使得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例如,通过实行艺术教师“梯队化建构机制”,形成艺术教师分层发展。着力打造上海市“彩虹行动计划”艺术教育工作室,培养骨干艺术教师团队、培训艺术教育人才,开办中小学音乐、美术、综合艺术学科青年教师高级研修班,加强艺术学科领军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市骨干教师发展的梯队,形成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高级指导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五大骨干教师发展序列。通过组织市、区艺术教师培训,提高艺术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尤其是通过分批次、分专业的培训,让中小学艺术教师队伍的学科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得到较为明显的进步。例如在2018年,全市定期开设民乐、管乐、舞蹈、合唱等七大教研组活动,组织了区域100多名艺术总辅导员、1500多人次艺术教师参加了培训活动。这些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上海中小学艺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通过创建市名师基地及工作室,以名家进校园、名师做指导,带动老师的整体性进步。例如,已经建设的“喻荣军戏剧创作工作室”等五个中小学艺术教育名师指导工作室,请本市文艺院团的若干文艺名家及其工作团队,走进中小学校园,加强对学校文艺教育教学的指导,面向全市定期组织公开课、展示课、教育成果展览,引领培育了一批批拔尖的艺术教师。市音乐名师基地及工作室的特级教师带领艺术学科带头人进行研修,艺术学科带头人又带领艺术骨干教师进行研修,艺术骨干教师又带领一般艺术教师进行研修。因而无论是从人员数量上、知识结构上还是业务能力上,中小学艺术教师队伍基本吻合了艺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在高校艺术教师队伍建设上,上海的实际情况大概可分为三类:一是艺术类高校的相关师资队伍建设,二是非艺术类高校的艺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三是普通高校的非艺术专业师资(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第一类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分布在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本科院校,以及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专科院校。第二类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分布在东华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商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高校的艺术类专业中。第三类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分布在其余各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中。在艺术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各个高校基本都有不同要求,其师资队伍的人数、梯队、结构,都会根据学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进行规划。在专业艺术类院校中,学校一般会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未来发展,动态调整,完善师资队伍。例如,上海音乐学院目前有教职工528人,其中专任教师307人,外籍教师29人,分[6]布在声乐、作曲、指挥、钢琴、管弦、民乐系等各个专业之中。又如上海戏剧学院截至2016年有专任教师27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比36.67%,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68人,占比62.2%,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7人,占比17.4%,45岁以下教师占比74.8%,分布在表演、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与制[7]作、播音与主持艺术、舞蹈表演等专业之中。在非艺术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各高校的艺术专业同样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例如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华大学、同济大学的艺术专业等。在普通高校的非艺术专业的艺术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般则根据教育部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提出的担任公共艺术课程的艺术教师的数量“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最近一些年来,上海高校的艺术教师师资发展总体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例如,在专职艺术教师的发展方面,据目前可查询到的数据得知,“上海大学的教师数量增加了3倍多,上海海事大学增加了4[8]倍,华东政法大学增加了4倍”。(二)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经费设施得到保障

近年来,上海通过各种改革措施,不断完善艺术教学体系,做到“基础型艺术课程全覆盖、全保障,创新性艺术课程有特色、有引领”。

在上海1400余所中小学校开足开齐了音乐、美术、综合艺术课程。杨浦区、普陀区、闵行区、浦东新区、宝山区、青浦区、嘉定区、崇明区、奉贤区、虹口区、静安区、松江区、长宁区的所有学校都按照国家要求开齐开足了音乐、美术、综合艺术等艺术基础性课程。其中,小学及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各项艺术课程的开设均超过国家标准。通过课程,将艺术教育渗透到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得到艺术学科的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除此之外,中小学校还不断努力创设戏剧、舞蹈、戏曲、影视等艺术拓展型课程。上海的中小学校根据本地区及本校特点,开发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艺术课程;在此基础上,不少学校将校本艺术课程升级为区域共享课程,提升了课程的等级,深化了课程的影响,拓展了课程的功效。在全市1410所中小学等学校中,创设戏剧、舞蹈、戏曲、影视等艺术拓展型课程的学校有1296所,比例高达91.91%。与此同时,上海不断优化整合艺术教育资源,促进优质艺术课程的区域共享,以艺术工作坊基地学校及其各具特色的优秀校本课程为基础,开发“跨校走班”的区域共享艺术课程“艺术新空间”。这些课程与一般的基础性艺术课程错位设置、特色鲜明,内容主要围绕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如节日内涵、民风民俗、人文礼仪、美化生活等几个方面,形成单元教学内容,立足中小学艺术学科教材,通过不同艺术门类交叉延伸、拓展丰富的学习活动,集思广益整合成为艺术、人文、综合性的区域课程,在发挥学生创意的同时培养优秀的艺术素养。例如,普陀区“艺术新空间”区域共享课程活动,目前已进入第7轮课程实施,近350名学生参与了跨校走班活动。课程通过素描、色彩、国画、版画、泥塑、纸雕等知识的学习,通过艺术创意设计和作品制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提供了帮助。再如,杨浦区少年宫开发实施了《三个百年区域学生综合实践性活动课程》、研发优化了《“小八腊子”炫动大舞台——上海本土综合文化艺术课程》,开发了26门上海本土文化特色课程,开发了《智慧中华——我是非遗传习人》线上线下系列课程,建设了120个课程资源包,大力推动了艺术教育课程的信息化,优化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和普及。又如,长宁区推出《创世神话之十二生肖新传》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写象形字、画生肖头像,做生肖头饰,唱《生肖歌》,玩舞龙舞狮,学民乐锣鼓,跳生肖rap”以及情景表演汇报展示的体验活动中了解生肖故事,掌握生肖排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些做法和经验都充分表明,上海在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上,一方面重视基础教学,完成基本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重视开拓创新,不断建设和发展创新性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前者是保障,后者是提升,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在经费投入上,上海以高标准、严要求,完成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保障。2018年,上海艺术教育年度专项投入经费超过1.8亿元,比去年增长超过34%。全市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中都有艺术教育专项经费,保障改善艺术教育设施设备和各类艺术课程教学、各项艺术教育活动。全市艺术专用教室与设施设备基本到位,各区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有设施完备的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艺术教育专用教室,能较好地满足艺术课教学需要,并建有课外艺术活动场所(艺术专用活动室,如美术室、舞蹈房等),能满足课外艺术活动的需要。同时,各区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符合各区特色的措施,保障艺术教育经费和艺术教育设施,确保艺术教育顺利发展、形成特色。三、上海推进艺术教育现代化的举措和特色

近年来,上海在艺术教育工作上做了较多创新和探索,也为艺术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从树立现代化的艺术教育理念、创新现代化的艺术教育机制,还是建设现代化的艺术教育平台、探索现代化的艺术教育手段等方面,都积累了不少经验。(一)强调观念转变,推动艺术教育现代化理念的深化更新“纲举而目张,执本而末从”,艺术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标准,强调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等方面,从而形成教育发展的新格局。就上海而言,在推动艺术教育现代化理念方面,紧紧把握“立德树人、以美育人、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学校美育方向,坚持“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导行、融美于德”的美育理念,依托文教结合平台,全面深入推进学校艺术工作改革发展。在这一思路下,上海艺术教育“辅德”“益智”“健体”“塑人”的综合育人功能日益凸显,学校艺术工作的地位逐步提升。

上海艺术教育理念的现代化,首先体现在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上。相对其他学科的教育而言,我国的艺术教育至今仍处于弱势地位;这种情况在上海同样如此。但要看到,上海正努力改变这一现状。而改变这种现状,首先是从观念上进行了转变。以往对艺术教育不重视,是因为在观念上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觉得艺术教育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可大可小、可重可轻。这种观念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从远的来讲,中国教育传统讲究“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将文化艺术的教育放在德行的培育与社会政治的发展之后,艺术教育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到了当代,由于经济的不发达和实用主义的影响,人们往往更重视实用、适用的教育科目,“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观念就是典范的体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升,上海近年来强调艺术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将艺术教育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响应国家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通过经费保障、师资建设、效果评估等办法,保障了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全面推进本市中小学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完善艺术基础性课程教学内容,增加艺术鉴赏等综合修养的课程内容,推动“一校一品”艺术课程的建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一系列措施,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二)强化顶层设计,完善艺术教育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

上海艺术教育强化艺术教育顶层设计,从顶层设计上确保现代化的思路能够贯彻始终。首先是艺术教育管理机制的完善。上海以规范化、层次化、细分化等现代化管理模式,确保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市级层面,市教委体卫艺科处艺术教育科对全市的艺术教育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市教研室艺术教育教研员负责艺术教育教研工作。在区级层面,各区有艺术教育专管员,负责艺术教育的相关工作;教师进修学院有专职艺术学科教研员,负责全区中小学校艺术教育质量的指导以及艺术教育教研、科研、培训工作的开展。在学校层面,本市中小学校有专门负责艺术教育工作的校领导,多数学校还设立艺术教育教研室,形成有效的艺术教育工作机制;中小学校将艺术教育内容列入学校长期发展规划和学校工作评估系列,不少学校还有单列的艺术教育规划。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管理常规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成立艺术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形成艺术教育科研和教改的良好风气。

在此基础上,上海不断推动三级艺术教育活动机制的建设和发展,在市级层面和区级层面创建和优化了研究室、基地校、推广校三级学校艺术教育的活动机制,有力地推进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一是创建优化艺术教育各专业研究室,创建了民乐、管乐、合唱、舞蹈、书画、影视等市级艺术教育专业研究室,凝聚了数百名区域艺术骨干教师,聘请了近百位专家教授担任指导,开展各艺术专业的课题研究、学术讲座,打造艺术教育工作的高水平平台,为艺术教育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持。二是创建优化中小学校艺术教育专业实验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区少年宫、博物馆、艺术工作坊等优质资源单位,发挥社会资源艺术教育高地的引领作用;推动全市学校建设自己的艺术教育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或少年宫教师主动对接实验基地学校,服务、指导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发展。三是创建优化中小学校艺术教育专业渗透推广校,积极利用研究室、实验基地的相关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艺术教育专业渗透推广校,促进渗透推广校开展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促进渗透推广校组织学生参加区域内的各类艺术实践活动。推动专业艺术家和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学校的互动合作,增加学生与艺术家们的接触机会,开拓中小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学习热情。(三)强调资源整合,拓展艺术教育现代化的工作途径和工作阵地

上海在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中,尤其重视社会资源的参与和各类资源的整合,在各级层面将艺术教育的各类资源进行梳理分类,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整合、配送、利用。

从全市层面而言,重点在于创新艺术教育的平台建设,重点完善文教结合工作机制。在艺术教育领域,上海近年来一个重要的制度创新就是“文教结合”,其主要目的在于打破围墙、资源共享,将宣传文化和教育两大系统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优势互补、相互借力、共同促进,形成全市领域的文化艺术教育大融合。文教结合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优势,就是将以往体制上分属于不同行政管理体系的部门和相关机构,打破行政分割,实行最大可能的跨系统合作,为全上海市的师生、民众在文化、教育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多元服务。上海自2013年构建形成全新的文教结合机制以来,宣传文化系统和教育系统不断形成合力,通过制定“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以三个共同(“共同遴选文教结合项目,共同安排项目预算,共同推进实施项目任务”)落实任务。

上海早在2006年就初步形成“文教结合”的雏形,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培训高水平文艺后备人才及紧缺文艺专业人才。经过六七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上海市委、市政府以全新的“打破围墙、资源共享”的思路,大力用好文化和教育两个方面的政策和资源,使之既服务上海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又促进上海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在2013年决策构建全新的文教结合大平台,统筹安排文化、教育经费和项目,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共同发展。“文教结合”之所以是教育现代化的制度创新,因为它体现了几个不同以往的优势和特色:一是在市级层面,由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上海文教结合工作的若干意见,作为上海全面实施文教结合改革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每年以“三年行动计划”为依据制订实施当年度工作要点,安排年度文教结合项目及预算经费,充分体现了在顶层设计与统筹谋划机制方面的优势和特色。二是由市委副书记、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的市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作为决策机构,决策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年度工作要点和经费预算安排;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和分管副市长共同召开市文教结合工作专题会议,研究审议项目内容及预算安排,确保契合文教双方的实际需求,充分体现了在组织领导与审议决策机制方面的优势和特色。三是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担任召集人的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包括教育、宣传系统的各部门,下设办公室,挂靠教育部门并实体化运行,负责遴选年度项目,安排预算经费,协调解决问题等工作,充分体现了议事协调与工作推进机制的优势和特色。

从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角度而言,“文教结合”的一个重大作用就是依托文化资源把各类文化艺术教育的内容,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全面提升师生的文化艺术综合素养,助推上海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从校级层面而言,重点在于构建优质艺术教育资源校际协作模式。目前上海市已拥有市级艺术社团145个,市级艺术特色学校115所,市级艺术特色项目超过1000项,还有众多的区级艺术社团、艺术特色学校、艺术特色项目。根据这些优质艺术教育资源分布和发展的特点,探索通过差异结对、强强联手、专项对接和基地辐射等四种校际协作模式,实现优质艺术教育资源的校际推广和辐射。同时,以区域为单位,探索组建艺术教育校际协作学习链,落实优质艺术教育资源的校际协作措施。如杨浦区在上海市学生民乐二团、复旦附中与控江中学管乐市级乐团的基础上,依托杨浦区少年宫、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复旦附中与控江中学,通过建立中小幼民乐、管乐的衔接,组建了少年宫与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复旦附中、控江中学民乐、管乐学生联盟体。在上海市学生合唱二团、杨浦区学生舞蹈团的基础上,依托杨浦区少年宫、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通过建立中小幼合唱、舞蹈的衔接,组建了少年宫与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合唱、舞蹈学生联盟体。静安区成立校园戏剧教育联盟,戏剧联盟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为盟主校,集合区内11所戏剧项目特色学校,整合区内丰富的戏剧资源,旨在做大做强学校戏剧教育品牌,并培养一批戏剧教育骨干教师和具有戏剧艺术才华的学生。嘉定区在上海保利大剧院成立校园戏曲联盟暨“校园戏曲联盟学校”颁牌,华亭学校、丰庄中学、清水路小学、马陆小学、真新小学、绿地小学、丰庄幼儿园、真新幼儿园等8所学校成为首批嘉定区戏曲联盟学校。另外,充分利用艺术专业院团和专业院校等教育资源,构筑课内外、校内外、大中学校有机衔接、相互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推进中小学校艺术课程改革,全面促进中学艺术教育发展。(四)创新艺术教育内容,建设现代化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现代化的艺术教育,从教育内容来讲,必须落实到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之中。上海近年来在艺术教育的现代化课程体系上积极探索,多种路径前进,逐步形成了“有特色、能落地、可持续、高水准”的具有较高现代化程度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多元化的艺术拓展课程体系探索上。

上海市中小学校根据本地区及本校特点,不断开发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艺术课程,截至2018年底,上海市中小学校开设戏剧、舞蹈、戏曲、影视等艺术拓展型课程的有1296所,比例为91.91%。与一般的普通艺术课程有所区别的是,校本艺术课程侧重于丰富学生对于艺术的通识与个性。在此过程中,不少学校艺术校本课程又升级为区域共享课程,学校校本艺术教育课程与区域共享艺术教育课程有力地促进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如松江区华实初中学校实现了音乐剧课程与各学科教学的自然整合,实现了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与音乐剧创、编、演过程的合二为一,实现了校本课程实施主体由相互学习、互为主体的师生共同担当,在音乐剧创、编、演的过程中,实现了彼此认同、相互欣赏的独特评价与激励作用。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优化整合艺术教育资源,促进优质艺术课程的区域共享,以艺术工作坊基地学校及其各具特色的优秀校本课程为基础,开发了让工作坊教师“跨校走班”的区域共享艺术课程“艺术新空间”。这些课程内容都立足中小学美术和艺术学科教材,通过不同艺术门类交叉延伸,拓展丰富的学习活动,集思广益整合成为艺术、人文、综合性的区域课程,在发挥学生创意的同时培养优秀的艺术素养。

在利用艺术专业院团和专业院校等教育资源方面,主要是构筑课内外、校内外、大中学校有机衔接、相互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推进中小学校艺术课程改革,以“小学舞蹈课程、高中戏剧课程”为试点,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合作意识为目标,推进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探究与实验;推出“艺术课堂”系列,丰富艺术课程教学形式和内容,综合提升大中小学生艺术教育素养;在全市推广“舞向未来”教育模式与课程,以大师培训、教育工作坊、教育论坛等形式,挖掘舞蹈课程的育人价值;继续“戏剧教育一体化”研讨,指导上海戏剧学院与全市17个高中签订戏剧教育合作协议,通过师资培训、艺术拓展课程策划及授课、学生社团活动指导及演出进校园等,全面促进中学艺术教育发展。

上海还不断探索社会艺术教育阵地参与建设现代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作用,充分利用艺术高校与艺术场馆的教育功能,使之参与到现代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如利用艺术高校开展学校学生艺术教育,让中小学生有机会观摩参与高校艺术活动,把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渗透到活动之中。例如上海戏剧学院举办国际艺术节活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音乐开放周,吸引市民及中小学生走进艺术院校学习艺术,聆听大师指导校园艺术活动,体验高等艺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再如利用艺术场馆开展学校学生艺术活动,把上海众多的艺术场馆、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渗入到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中,搭建了中小学校学生校外艺术教育课堂。例如上海海派连环画中心美术馆、徐汇艺术馆、刘海粟美术馆等搭建艺术教育现场教学平台,通过开设主体课程、举办展览活动、融入现实、增强技术等实施现场艺术教学。这些做法,都为现代化艺术课程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呈现出多元化、多路径的现代化艺术教育手段。

除此之外,上海在艺术教育的国际化探索(如让中国的特色艺术走向国际,让国外有益的艺术走进国内,走进中小学校艺术课堂,走进中小学校课外艺术社团)、艺术教育的绩效评估(如建立中小学校学生艺术素养评价制度,市、区艺术教育特色校、艺术教育特色项目校的评价指标与评价制度等)、艺术教育的品牌化(如大力推进市级学生艺术团联盟品牌建设,完成学校艺术工作五大联盟布局)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从各个方面推动了上海艺术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四、小结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指导下,取得了辉煌成就。改革、开放、创新,推动着我们的各项事业不断前进,教育事业同样如此。教育现代化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艺术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上海在新时代加快推进艺术教育现代化,依然要通过改革激发活力、通过创新推动发展。正如市委书记李强在上海市教育大会上指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教育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上海要努力当好全国教育改革的探路者。具体到艺术教育领域,要着眼于提升审美素养、培养艺术爱好,帮助学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在艺术熏陶中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通过上海这些年来在艺术教育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可以发现:在艺术教育的观念上,上海看到艺术教育在健全人格、启迪思想、呵护身心、温润心灵、树立品性、陶冶人生等方面不可忽视的作用,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也越来越以超越功利主义的眼光来看待艺术教育,从而为艺术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最内在、最深厚的基础。在艺术教育的机制上,上海通过顶层设计、打破行政隔阂、创建各类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将艺术教育放在更为宽阔、更为深远的领域中来看待,努力把艺术教育置于“全民素质提升”这一大视野中来推进,从而为艺术教育的现代化形成了最有力的机制保障。在艺术教育的路径上,上海通过市区一体、校内外一体、家校一体、文教一体等方式,丰富、延伸了艺术教育的道路,让艺术教育在上海无处不在、触手可及,从而为艺术教育的现代化拓展出多元化方向和多种可能。[1]倪燕: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评估中心副主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教育、教育管理等。[2]刘轶: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创意写作、传统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等。[3]参见吴晶、胡浩:《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华网2018年9月10日。[4]数据来源:2018年上海市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报告“优化艺术教育师资培训”。[5]数据来源:2018年上海市美育工作调研组调研报告“师资队伍方面”。[6]参见:上海音乐学院网站“学院简介”,http://www.shcmusic.edu.cn/view_0.aspx?cid=12&id=0&navindex=0。[7]参见:上海戏剧学院网站“上戏简介”,http://www.sta.edu.cn/1534/list.htm。[8]常沁怡:《上海市普通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师资现状调查研究》,《家教世界》2012年第6期。高校艺术教育探索专业艺术院校参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上海音乐学院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实践与探索为例[1]吴学霆 蔡琰摘要 上海音乐学院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独立建制专业高等音乐院校,以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及其艺术为办学宗旨。作为一所专业艺术院校,建校之初,上音师生就有参与公众文化活动的优良传统;20世纪80年代,上音又以“上音星期音乐会”领上海公共艺术普及教育的风气之先;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更是以艺术“服务人民”为己任,先后以“上音众乐”星期音乐会、音乐党课、系列广场音乐会、音乐艺术大课堂、“上海之春”开放周等公共服务项目参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培养了一批艺术爱好者,不仅为提升城市公众艺术欣赏水平贡献出力量,同时,上音的实践也为艺术院校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积累了经验、探索了道路。关键词 专业艺术院校 公共文化服务 城市发展 国际文化大都市一、上海音乐学院公共文化活动的历史

上海音乐学院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独立建制专业高等音乐院校,以[2]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及其艺术为办学宗旨。建校之初,学院师生即以专业活动投入到社会公众的艺术普及中,例如每年的学生音乐会,特别是毕业季举行的学生音乐会。据不完全统计,建校之初十年,仅就全校性的演奏会和以音专名义在校外本市举行的音乐会,可知的[3]数目是:校内共53次,校外共8次。建校纪念音乐会也会对社会广[4]大爱乐人士和社会音乐团体开放。不仅音乐会,那时,上音师生已[5]在探索不断拓宽普及音乐艺术的方法和途径,并积极实践。不论是音乐会还是其他音乐活动,上音师生积极参与社会公众文化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

1959年5月17日,经学院第九次院务会议决定,上音举行首次教学实习的定期音乐会,即“星期音乐会”,音乐会逢周日上午在学院[6][7]大礼堂举行。1981年,中断了近十多年的“星期音乐会”恢复,[8]“星期音乐会”曾连续举办300多期,深受上海市民喜爱和欢迎。在当时文化活动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上音“星期音乐会”的开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使高雅艺术得到推广,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中的一抹亮色。很多现在活跃在创作和演出舞台上的艺术家在当时作为在校学子积极参与了这一艺术实践,在舞台上得到了锻炼和历练,不仅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更增强了“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二、专业艺术教育参与公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一)公共文化服务概念的提出

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在官方文本中首次明确提出要追溯到200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可以从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演进中窥见一二。从时间维度来看,2005年之前颁发的政策文本聚焦主题比较单一,重点围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及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等内容进行整体部署,勾勒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雏形。2005年之后,政策体系内容更加丰富,逐渐覆盖传统文化传承、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机构管理及文化体制改革等主题。2011—2015年这个阶段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种类齐全、覆盖面广、层次明晰、实际操作性强,初步构建起较为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体系。2016—2017年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从行政维护到法律保障的跨越,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网络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支[9]持愈加强大。(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进程中的位置及专业艺术教育的发力点

近年来,随着《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的发布,上海加快了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步伐。作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构建的重要一环,在全国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创新公共文化运营服务模式、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范围等,利用“互联网+”拓展服务范围、延伸服务渠道、创新服务业态等方面,专业艺术教育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介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中,这一体系的构建也将因为有专业力量的加入从而为更高质量的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三、上音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现状

目前,上海音乐学院的公共艺术服务项目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暂且不论本身即可作为公共服务项目的各类校外艺术实践,单从品牌辨识度上来说,“上音众乐”星期音乐会、音乐党课、音乐艺术大课堂、“上海之春”开放周、系列社区音乐会可以说是上音众多公共艺术服务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几项。

这些项目已累积起一定的社会效应,有良好的公众参与基础。从类型上来看,这些项目有纯音乐会类的,也有讲解与音乐会相结合的或是兼而有之的。校内和校外是项目开展的两大场所。有些项目已积累数年,发展到一定规模。(一)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

2018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坚持把社会效应放在首位。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这是上音公共文化项目的初衷和归宿。以此为出发点,每个项目在实施时注重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

音乐党课是上海音乐学院2018年开发的新品牌,作为品牌,她是新的;作为手段,在上音的教育教学中是一贯的常态。作为专业音乐院校,将音乐融入课堂教学,包括各类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是久已有之的传统。

2018年,学校将“音乐党课”发扬光大,作为上音品牌项目向社会辐射推广。

作为一种党课教学方式,音乐党课以讲演结合的形式,使党员在音乐和歌声中感受党史、了解党史、理解党史,用多样化、艺术化的方式激励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曲目选择上,音乐党课以红色经典和新创曲目为主。音乐党课自推出以来,社会反响热烈,曾荣获2019年上海市教育系统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案例。

其他的公共艺术服务项目在此基础上着眼于公众艺术素质的普及和提高。在曲目选择上,这些项目不仅可以从红色音乐文化当中找寻力量的源泉,同时,可以将中西方音乐艺术中最精华的部分展现出来,呈现在公众面前。(二)数量和质量的辩证统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