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的足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5 05:23:55

点击下载

作者:史美泗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追梦的足迹

追梦的足迹试读:

自序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是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民族。《追梦的足迹》是作者近40年的记者生涯中,对秦川大地、南海之滨的追梦人踏下的足迹和彰显的聪明才智、探索创新的真实记录。

秦川儿女的足迹是作者新闻战线新兵的见闻录。上世纪七十年代,新华社从战略上考虑对分社记者进行大调整,作者有幸调到了后成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祖国南大门。“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光芒普照南粤大地,南粤儿女以勇于追梦的意志,英姿勃发、挥洒自如地表演了一幕幕“先行一步”的威武雄壮的现代活剧,创造了一桩桩令世人惊叹的业绩。作者以新华人的敏锐嗅觉,捕捉新事物,欣喜地留诸于笔端。本书作品保持原样,分若干小类,每类按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其中,对外稿用中文向外国和港澳台地区播发外,部分同时用英文、俄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等播发。对内稿《人民日报》等采用时,有的配有编者按、短评或社论。作品采用情况只凭手中资料,挂一漏万,仅供参考。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纪录者、历史的见证人。由于作品时间跨度比较大,作者思想认识水平和所见所闻的历史局限,对追梦人描绘的深度、广度的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教。常言道“一滴水见太阳”。作者期望“开卷有益”,使每个期盼民族复兴的读者,从中得到一点启示,汲取一点力量。让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日渐接近,呈现更加广阔的前景。史美泗羊年春节于羊城

通讯

拿“土改”的劲儿搞“改土”——《西北区农业经验交流会议展览会》巡礼“西北区农业经验交流会议展览会”,自去年12月23日开幕以来,已经接待了5万多观众。许多人参观后,深有感触地说:这是一个革命教育的大课堂。我们过去轰轰烈烈搞“土改”,现在就是要轰轰烈烈搞“改土”。

整个展览会用数以千计的图表、照片、实物和模型,生动地、形象地告诉了人们一个真理:“土改”是搞革命,“改土”也是为革命。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听毛主席的话,抓革命,促生产,走大寨之路,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的光辉道路。一

西北,占了祖国面积1/3。生活在西北的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在党的教育下,不畏艰苦,决心把它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新西北。展览会以无数展品,充分地展示了西北各族人民誓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创造人间奇迹的英雄气概。新疆皮山县人民战胜干旱荒原的事迹,给参观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从图片中可以看到皮山县人民改造山河的伟大斗争。尺把长的砍土镘,用不了多久就磨得又秃又小,人们换把新的继续挖。严寒季节,气温下降到零下20多度,镐刨在冻土上,只显出一个白点点,人们燃起火堆,把冻土烤化了再挖。就在这样艰巨的斗争中,皮山人民奋战八年,完成了1100多万方土石工程量,从高寒雪山将翻滚的流水引入浩瀚戈壁,将荒漠变成了良田。

甘肃皋兰县的火烧沟人在战胜旱魔中也显示了大无畏的精神。这个只有12户,不到100人的小山村,运用当地铺砂坑抗旱的经验,向旱魔展开了顽强的斗争。看:他们一背斗一背斗地给每亩地背来了24万斤砂砾。八年来,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平均每人铺成了三亩三分抗旱保收的砂田,战胜了旱魔,发展了农牧副业生产。现在的火烧沟,每户年产万斤粮,收入千元钱,牲畜成群,猪羊满圈。

陕西馆展出的米脂县高西沟的事迹,也感动了许多人。图片显示,高西沟人把梯田修得一层比一层高,这架山接着那架山,连山转来转去。高西沟人向穷山恶水进行的战斗,在最近八年取得了更大的成绩。他们以有限人力削平了18个山头,基本上控制住了水土流失。

在甘肃馆里,武威县长城公社防风治沙又给人展示出一场新的战斗,这个在解放前被称作“朝为庄园夕为沙,不知何处是我家”的地方,40%的耕地受风沙危害,有1300多亩耕地被流沙埋没。解放后,长城公社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向风沙展开了进攻。他们年年造林,日夜营护,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终于在一望无际的风沙线上,造起了总数达1.8万多亩、平均一华里多宽、三四十华里长的林带,使弃耕的土地极大部分得到恢复耕种,受危害的土地已变成了良田。

人们一旦变成了大自然的主人,干旱、水土流失、风沙可以战胜,低洼盐碱地、洪水也可以战胜。在宁夏馆里展出的吴忠县古城大队的事迹中,人们看到古城人硬是一背斗一背斗地背了几万车土,把低洼盐碱地,垫高了4.5寸,使它变成了亩产稻子700多斤的富田。

在宁夏馆展出的同心县套套门生产队,是另一个类型的生产队。这个生产队的社员不怕山洪如猛虎,巧用山洪制服干旱,大建引洪漫地,五年内平均每人建成了九亩半洪漫地。去年,在遇到300天没下透雨的特大旱灾的情况下,他们仍然获得了好收成,如数完成了国家粮、油征购任务。

毛主席说过:“社会主义不仅从旧社会解放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也解放了旧社会所无法利用的广大的自然界。”西北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实践,证实了毛主席的这个英明论断。二

展览会上,许多红底金字的牌上,摘录了毛主席的这样一个指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这次展出的所有的先进单位,能够迅速改变自然面貌,生产获得很大发展,都是按照毛主席的这个指示,依靠群众,依靠集体,走自力更生道路的结果。

人们走进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厅,立刻会被社会主义农业的雄伟景象的照片所吸引。整齐如画的条田,一直延伸到了天边;茫茫的麦海上,康拜因正在高歌猛进;防护林带,像一道道绿色的长城;……这里,农业机械化程度已经达到80%。随着大农业大牧业的兴起,兵团已举办了生产毛线、毛呢、沙糖、棉布、糠醛、卷烟、粉丝、丝绵、奶粉等一系列工业,成了一个以农为主的、工农兵学商结成一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庞大的联合企业。

但是,在16年前,当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开荒建设之初,那却是另一番景象:在荒凉的戈壁上,要靠战士们拉着犁才能开出一片地;没有粮食加工设备,战士们还要吃囫囵麦子;生产工具不足,战士们又要用废铜烂铁打制自己使用的工具。

展览会上以无数的先进单位的事迹说明:在大西北,不论是人多人少,也不管是条件差或者条件好,谁掌握了自力更生这个革命的无价宝,谁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潜力,创造出前人做梦也想不到的业绩。

甘肃的高台县荒天地生产队就是这样的集体。这个生产队,位于祁连山下干旱的戈壁荒滩上,全队8户,全、半劳力一共只有20个。人少,没有吓住他们。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利用废石油、粘土、砂浆衬砌渠道,修建蓄水池,仅仅奋战3年,就把全部耕地修成了水地,使农牧业生产得到了全面发展。去年,这个队每户平均达到了有粮食5300斤、大牲畜5头、羊47只、猪3口。

青海湟源县的小高陵也是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典型。他们在原来“树不长、牛不站”的地方穷干、苦干,现在已把它建设成梯田层层叠叠,水库清水盈盈,满山一片葱绿,山上牛羊成群的好地方。在这当中小高陵人没有向国家要过一分钱、一斤粮,靠的是自己的两双手一副肩。小高陵的社员说得好:我们小高陵的几十万个坑坑是干出来的,几十万株树树是干出来的,几千亩梯田是干出来的,连我们的治山治水的技术、经验、人才也全是干出来的。一个“干”字换来了一个“变”字。自力更生实在好。

从展览会上展出的许多先进单位的事迹中还告诉我们:一个单位能不能贯彻自力更生方针,关键在于这个单位有没有认真发动和依靠群众。

在陕西馆展出的多快好省地治理江河的一个样板——岐山县蔡家坡公社治理渭河,就是这样的。这个公社,开头单纯依赖国家投资,工程进度很慢。1964年冬,通过深入学习大寨,懂得了一切要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又要依靠群众。于是,他们不再依赖国家用火车从远地运来材料,而是发动群众从附近找到并采运来了大批石头,冒着风雪进秦岭砍运来了许多树梢,自己培养技术员定线、砌石、打桩,经过大干一冬一春,不仅为国家节约了投资,还加快了治理速度。

陕西澄城县是依靠群众“改土”的好榜样。这个县的县委看到了蕴藏在全县20万群众中的无比巨大的潜在力后,就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拿“土改”的劲儿搞“改土”,掀起了大搞“改土”的群众运动。仅仅3年,就使78%的土地得到了改造,去年的粮食亩产量比“改土”以前14年的平均产量,翻了一番。三

这次展出,也是西北各族人民学科学、用科学,实行科学种田的一次检阅。

展览会展出的图表告诉我们:西北地区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小组已经发展到3.8万多个,形成了有25万多人参加的大军。领导干部,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农民群众三结合建立的各种样板田有820多万亩。在他们的带动下,一个学科学、用科学,实行科学种田的群众性运动,正在西北各地农村广泛而深入地开展着。

展览会上展出了一套套作物栽培经验和措施,陈列着的各种玉米双杂交种、百分杈的小麦王、粒肥穗大的水稻、满缀银花的棉株、芳香沁肺的水果,所有这些都显示了大搞科学实验的巨大成果。

在这方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红星二场是一个突出的典型。这个场位于一个盐碱十分严重的地方。会上展出了这个农场原来土壤的标本。人们看到:上层是一尺多厚的碱土,中间是半尺厚的芒硝,下面还有一层坚如石板的盐、碱、和芒硝混合结晶体。要叫这样的地变成良田,长出庄稼,在哪本书上也找不到先例。可是,革命者是无所畏惧的,就是要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保卫过延安、解放过大西北的一支英雄部队,以革命精神展开了征服碱滩的战斗。他们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挖战壕用的十字镐、圆锹,从10里以外的天山引来了洗碱的雪水。怎样才算洗净了呢?没有化验仪器就用嘴尝。土壤洗净了,可以种植了,但是,在庄稼出苗不久,又发生了泛碱。他们摸索出一种新工具——防碱靶,制服了泛碱现象。在碱滩上,施什么肥料,才能达到既改良土壤,又获得高产的目的呢?他们试验出了多施厩肥、草肥的办法。种植什么作物最能达到稳产高产呢?他们研究出,碱地最怕太阳曝晒,一经曝晒,地下水便带着盐碱上升到地面,危害庄稼。小麦是密植作物覆盖地面快,有天然的防碱作用,只要有充足的肥料,管理工作跟得上,最易实现高产。就是这样,他们使这个“无风满地白,风起白满天”的大碱滩,变成了万亩小麦亩产“过黄河”的宝地。

实行科学种田,既需要广大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也需要科学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中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这次展览也展出,西北地区的广大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者纷纷下楼出院,把科学技术及研究院、试验场里解放出来,既向农民学习,又积极普及了科研成果。

从展出的实物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令人鼓舞的科学研究成果。这里有新疆巩乃斯种羊场经过长期实验研究,培育成的我国第一个细毛羊品种;有陕西正在大面积繁殖推广的良种小麦;还有青海畜牧兽医科研人员,经过长期的努力制造成功的防治绵羊、山羊急性传染病羊链球菌病的菌苗;……所有这些研究成果,都显示出科学实验这个伟大的革命正在西北蓬勃开展,并预示着将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革命,是我们夺取胜利的金钥匙,西北各族人民,就是依靠革命这把金钥匙,使西北农业起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西北各族人民努力下,一条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宽阔道路,已经从天山南北铺到了柴达木盆地,从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铺到了贺兰山下的银川地带,向东一直到了陕西的黄河滩。一幅美丽壮阔、引人入胜的彩色画图已展示在我们眼前。

然而,这不过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展览会预示着:在党的阳光雨露里,在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指引下,像这次展出的先进单位,将在全西北犹如春花烂漫,遍地开放,结出更丰硕的果实。(1966年2月西北地区省级报刊)人民的勤务员——记广州市人民电车公司“学雷锋小组”

在广州市三路电车上,有一个热情为乘客服务的战斗集体——“学雷锋小组”。这个小组,是由初中毕业后当上了电车乘务员的女青年赵爱东,遵照毛主席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教导,串连了6个青年乘务员,在1971年4月成立的。一年多来,在电车公司党、团组织的支持下,这个小组不断壮大,现在已有22个成员。他们以雷锋同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崇高精神,鞭策自己,朝气蓬勃地战斗在为工农兵乘客服务的岗位上。“学雷锋小组”的乘务员总是在上班前,就做好车上的清洁卫生工作,卖票时做到手勤、口勤,尽量方便乘客。他们用普通话、广州话报站,主动帮助老、弱、病、残和行动不便的乘客上、下车;他们耐心地解答乘客的询问。遇到节日、假日交通运输繁忙时,他们还主动放弃休息,下班后继续留在线路上维持秩序和做其他服务工作。“学雷锋小组”的乘务员们经常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对照检查自己,做了好事不愿对人讲;当工作出现缺点、错误时,他们严于责己,用于检查改进。有一天,乘务员郭小存忙于在车的前门招呼乘客上车,而没有注意到后门有一位患风湿病行动迟缓的老大娘在上车,关门太快,夹了老大娘的脚。小郭发现后急忙叫司机开门,飞步跑过去,双手搀住老大娘,亲切地问:“阿婆,碰伤了没有?”并向她道了歉。车到终点站,小郭和其他同志一起检查了大娘的脚确实没有受伤后,才送大娘离开,并询问了她的住址。当天下班后,小郭又约司机和安全员一道,到那位老大娘家去探望和慰问。这件事给小郭很大的教育,使她懂得:在乘客越多、运输工作越繁忙的情况下,乘务员工作越不能粗心急躁。从此以后,郭小存工作格外细心,对乘客照顾更加周到。“宁肯自己千辛万苦,决不能让乘客一时为难”。“学雷锋小组”的乘务员们在工作中常常这样严格地要求自己。乘客有时在电车上丢失物品,他们捡到后,总是千方百计设法尽快地交还失主。有一次,几个乘务员看见一个丢失在电车上的钱包,内有一张来广州探亲的证明。这时,乘务员正好下班,郭小存就约另一位乘务员孙雪梅一起去找寻失主。他俩不顾一天工作的疲劳,按照探亲证明上的地址,找到探亲者张喜祥的工作单位。但是不凑巧,张喜祥几天前调动了工作。小黄、小孙又设法找到了张喜祥新的工作单位。原来丢钱包的失主就是张喜祥的爱人。他们夫妇接到正要找寻的钱包,十分激动地说:“你们真是毛主席领导的好服务员啊!”“学雷锋小组”的乘务员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要为乘客服务得好,不但要有革命热情,而且要掌握好为乘客服务的本领。1971年9月,吴敏昌高中毕业分配到电车公司时,认为当乘务员不过是报报站、卖卖票,自己是中学毕业生,干这点事还不容易。但事实教育了她。一天,一位农村来的乘客问小吴:“广州有个眼科医院在哪里?”小吴回答不出,只好说:“同志,对不起!我不知道。”又有一天,有两位乘客一上车就问去南方日报在哪里下车,小吴满有把握地说:“你们等着,到时候我叫你们。”车到了文化公园终点站,小吴招呼那两位乘客下了车,并向他们指明南方日报所在地。可是,一会儿,这两位乘客返了回来,原来小吴指的那个地方,已经不是南方日报社,而是广东人民出版社。这一件件事实对吴敏昌的震动很大,她决心要尽快地熟悉业务,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她利用业余时间,到电车沿线摸清沿线工厂、机关、商店分布情况和大街小巷今昔地名的变化,她抽空背诵市内所有公共汽车、人民电车线路上各站的站名和相互换乘的地点,还利用一切机会,熟悉市内各行各业主要单位的地点。现在,吴敏昌对乘客询问的地名、单位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作出答复了。“学雷锋小组”的乘务员们,热情地为工农兵乘客服务,得到许多群众的赞扬,受到了上级党、团组织的多次表扬。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教导,有了成绩找差距,继续提高为工农兵乘客服务的自觉性。他们坚持认真看书学习,不断批判“读书无用论”,并且和轻视服务性工作的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他们经常到工矿、农村参观学习,请老工人、老贫农忆苦思甜,增强对工农兵的无产阶级感情。他们深有体会地说:“无产阶级感情越深,对工农兵乘客越贴心。只有心里装着工农兵,才能完全彻底为人民。”他们决心继续努力,做一个雷锋式的人民勤务员,把党的温暖送到每个乘客的心坎上。(《人民日报》1973年3月3日)严于责己——记全国工业劳动模范、韶关铸锻厂党委副书记张汉明

全国工业劳动模范、广东省韶关铸锻厂党委副书记张汉明,坚持认真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严于解剖自己,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造主观世界,沿着毛主席指明的继续革命的大道不断前进,群众热情赞扬他是“严于责己的好榜样,自觉革命的带头人”。严于解剖自己

前段时间,铸钢车间工人向张汉明反映:工程师吴思玉工作不大胆,遇事不敢拿主意。有一次炼钢炉变压器出了故障,有人建议把变压器从炉底拆下来彻底检修;有人说,这样做,费工费时,不如就地检修好。怎么办?大家请吴思玉权衡两种做法,拿个主意。老吴在现场看了又看,几次想开口,却又把话咽了回去。“为什么吴思玉工作不大胆?是不是我们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还有问题?”在铸钢车间党的支部会上,张汉明提出了这个问题。“老吴已安排当了车间领导班子的第二把手,负责全车间的技术工作,怎么说政策还没落实?”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仅仅满足于合理安排使用是不够的,还要满腔热忱地对他进行思想上的帮助,使他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路线斗争觉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在这方面我是做得很不够的。”张汉明在支委会上还检查了自己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理解不深、工作做得不细的一些表现。

第二天晚上,张汉明来到吴思玉家向他诚恳地谈了自己平时对他思想上关心、帮助不够的缺点,并且请吴思玉给自己提意见。吴思玉很受感动,表示决不辜负党和群众对自己的希望。两人促膝谈心,一直谈到深夜。

以后,车间里研究大小问题,都注意听取吴思玉的意见。吴思玉感到党组织和群众对自己的关心、信任,工作越干越有劲。不久前,他调到技术组担任副组长,负责全厂的技术工作。

张汉明经常联系斗争实际,实事求是地、无情地解剖自己。他有一个习惯,夜晚不管工作到多晚,睡觉前总要认真回顾一天的思想和工作,“照一照镜子”,找出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有一次,临近一个工厂向他们借两辆汽车运一批生产急需的原料,张汉明同意了。可是,当时韶关铸锻厂买了150吨煤,也要运输,汽车队有的同志对借车想不通,批评张汉明“风格太高了”。当天晚上,张汉明反复想这件事,感到这是自己平时很少向汽车队的同志进行共产主义协作精神教育的结果。于是,第二天,他和汽车队的同志们一起学习毛主席关于要提倡顾全大局的教导,还一起看了电影《龙江颂》,学习“龙江风格”。过后不久,另一个单位又来向他们借汽车,汽车队的同志们毫不犹豫地满足了对方的要求。主动承担责任

韶关铸锻厂最近给韶关水轮机厂加工了一批水轮机座环,其中有六件发现气孔。韶关水轮机厂为此打电话给张汉明,要他到水轮机厂看一下。

张汉明带着铸钢车间的几位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到了韶关水轮机厂。他们看到由于本厂产品质量不合格,影响了兄弟厂支援农业,心里很难受。张汉明当场同大家研究,发现铸件出现气孔,是因为造型、浇铸没遵守操作规程造成的。张汉明想,问题出在下面,责任在领导。他主动承担责任,向水轮机厂同志作了自我批评,并且表示回厂后立即采取措施,解决质量问题。

张汉明抓住这个质量事故,对本厂职工进行了一次加强企业管理的教育。当晚,工人自动加班,按照操作规律,浇铸出六件优质水轮机座环,送到了水轮机厂。

张汉明就是这样,每当工作中出现困难和问题时,他总是主动承担责任,鞭策自己,为党做更多工作。严格的科学态度

有一天张汉明因事外出,没有参加当天厂里的生产调度会。回来以后,主持调度会的同志向他汇报,准备将本月的产值计划降低四万元。

张汉明平时经常深入车间,熟悉生产情况,他感到这个月的生产任务经过努力可以完成;如果降低产值计划将会挫伤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国家计划的完成。他问那个同志:“调整计划有什么根据?”那个同志说:“这是大家讨论过的意见。”他又问:“你们调查过没有?”那个同志红着脸没有吭声。张汉明语重心长地说:“毛主席教导我们,‘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不做调查就随便改变计划,这种作风要不得。过去我没有带好头,这个责任由我负。”随后,他一个一个车间地找班组干部和老工人开座谈会,征求意见,一项一项产品地计算产量和产值,研究措施,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当天晚上他又主持召开了生产调度会。他把调查的数字,落实的措施,逐项摆了出来。参加会议的同志,都为张汉明这种扎实细致、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所感动,心服口服地收回了调整计划的意见。在全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那个月的产量、产值计划都超额完成。

张汉明严以责己,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受到群众的赞扬和尊重。张汉明说,群众越是赞扬自己,自己越需要保持清醒头脑;群众越是尊重自己,越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永远不脱离群众,更好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新华社广州1973年5月28日电)活跃在为人民服务的广阔天地里——记汕头市青年女理发员、共产党员赖俊吟

一天清晨,灿烂的朝霞映照着南海之滨的汕头港,数十艘渔船满载而归地驶进码头。这时,一位肩负藤靠椅、手提理发工具箱的年轻姑娘,轻快地登上了靠近岸边的渔船。她就是广东省汕头市新华理发店青年女理发员、共产党员赖俊吟。

这天本来是赖俊吟的休息日,可是,她听说有一批渔船进港靠岸,大清早就为渔民们理发来了。

赖俊吟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铭刻在心。几年来,她不但在店内热情地为顾客服务,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下工厂、去医院、上渔船和穿街走巷为群众理发,朝气蓬勃地活跃在为人民服务的广阔天地里。

1970年,赖俊吟学理发时刚满17岁。她为自己成为工人阶级队伍里的一员而高兴,但是,由于受旧思想影响,她同时也感到当理发员“低人一等”、“没出息”。领导上和老师傅看出了赖俊吟的心思找她谈心,同她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学习兄弟理发店的职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当了30多年理发工人的赖俊吟的父亲,也对女儿进行新旧社会对比。一天晚上,这位老理发工人召开了一个家庭会,他卷起裤腿,指着腿上的伤疤,讲述了他在旧社会当理发工人被老板毒打的悲惨遭遇。他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俊吟,时代不同了,旧社会做牛马的理发工人变成了新社会的主人。旧社会资产阶级污蔑理发工人‘低贱’,新社会理发工人处处受人尊敬。理发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啊!”经过一番教育,赖俊吟渐渐懂得了革命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只有分工的不同,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为了提高赖俊吟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店里的老师傅又带她下乡下厂去实践。第一次,赖俊吟跟师傅去汕头轻工机械厂。当她刚迈进门时,工人们就迎上来说:“辛苦了!你们天天为人民理发,贡献不小啊。”还有一次,赖俊吟上门为一位在家养病的退休老工人理发,那位老工人的女儿,紧握住赖俊吟的手,激动地说:“同志,解放前我爷爷给资本家做苦工,累死了他们也不管。现在,我爸爸得了点病,党无微不至地关怀他,医生护士定期上门来检查治疗,理发的事你们也想到了。这真是毛主席领导的好,社会主义好啊!”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赖俊吟从工农群众中吸取了丰富的政治营养,思想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她认识到,理发工作虽然平凡,却是同整个革命事业紧紧相连,同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

从此,赖俊吟自觉地在平凡的岗位上锤炼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红心。一天,她去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看病,看到一位住院病人的头发比较长。她想,如果能为他们理发,他们会多么高兴啊!第二天,赖俊吟就来到这个医院的内科病房。她走到一位男病人床前问道:“同志,你理不理发?”那位病人说:“我想理发,可是躺着不能起床啊!”赖俊吟说:“不要紧,可以理。”说着,一手扶着他的头,一手拿着发推为他理发。左右两边的头发理好了,脑后压着的头发怎么理呢?这时病人说:“可以了,剪掉两边的长发就够轻松了。”赖俊吟想为人民服务要周到,不能马虎从事,便设法把他的头部垫高,理好了脑后的头发。那位病人非常感动。从这以后,赖俊吟经常到医院为病人理发。

赖俊吟在工作中不怕脏,不怕累。3年来,她上门服务,到过6所医院,17条街道、28个工厂和郊区的部分生产队,深受群众的欢迎。她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去年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赖俊吟牢记毛主席关于“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的教导,随时随地严格要求自己。一天,有一位工人扶着拐杖来到理发店。赖俊吟在为他理发的当中,了解到他是运输部门的工人,因病在家疗养。理完发,赖俊吟主动搀扶他回家,原来,这位工人就住在赖俊吟经常下去服务的街道,为什么以前却不了解他的困难呢?这件事引起了赖俊吟的深思。从此,她到医院为病人理发时,就向医务人员打听哪些病人出院后,还需要在家疗养。到了工厂,她就向有关部门询问退休老工人的姓名和住址。到街道服务时,她就了解居民中老弱病残、军烈属的姓名。在她随身带的小笔记本上,留下了许多人的名字和地址,其中有70多人是由赖俊吟定期登门服务的。

赖俊吟真可以说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哪个旅店、招待所住着外地参观团,她就在哪个旅店、招待所出现。哪一天渔船返航靠岸,她就准时到船上服务。许多工厂、医院、街道都留下了她上门服务的足迹。她外出开会或去医院看病,也随身带一套理发工具,走到哪里服务到哪里。一位老工人赞扬她说:“你为人民服务,真是做到家了。”赖俊吟谦虚地笑笑说:“不,我在为人民服务的征途上刚刚迈开步子,为人民做的有益工作还很少,要做个称职的人民理发员,还得更加努力!”(新华社广州1973年9月10日电)支援农业的有心人——记广东惠来塘田购销站

在粤东山区的大南山麓、隆江河畔,惠来县溪西公社塘田购销站以自己一心支援农业的许多模范事迹,而闻名广东省的财贸战线。

塘田购销站担负着溪西公社的后山、鲁阳、清平、曲溪4个大队、6600多名社员的生产、生活资料供应和农副产品的收购工作。近几年来,塘田购销站的职工更好地贯彻执行了毛主席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更加自觉地为农业服务,成了支援农业的有心人。对农业有利的事就干 对农业有益的事就办

塘田购销站的职工们从革命的全局出发,努力做到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利的事就干,不分“份内”“份外”;对促进农业生产有益的事就办,不管好办难办。

1970年9月,洪水冲垮了鲁阳大队的河堤,有500多亩番薯受淹。购销站一面派出职工做好抗灾物质的供应,一面派出职工到非灾区找番薯苗。他们经过两天两夜跋涉,买来70多万株番薯苗,使队里受灾的地补种了番薯,还扩种了200多亩。

1972年,惠来县决定在全县发展甘蔗生产,可是部分社、队缺乏甘蔗苗。购销站的负责人张金水想,如果把溪西公社一些种甘蔗的生产队和社员多余的零星蔗苗收购起来,就可以支援缺蔗苗的社、队。他把这个问题向购销站的职工一提出,大家都表示同意。于是他们分头发动群众出售多余的蔗苗。经过短短十天,一共收购蔗苗11万斤。缺苗的队种上了170多亩甘蔗,社员称赞供销站成了蔗苗“调剂站”。党的政策记心上 生产发展购销旺

塘田购销站的职工在帮助生产队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注意扶持社员的正当家庭副业。这里,有一个“八厘钱生意”的故事。

不少社员想利用零星地种些辣椒,希望购销站供应辣椒苗。可是,站里有的职工担心,社员家庭种辣椒会助长资本主义倾向。“到底该不该经营辣椒苗?”职工们结合实际进行讨论,划清了正当家庭副业与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界限。第二天,站里立即派人到产地采购了4万多株辣椒苗,每株八厘钱,供应给社员,还向社员介绍了种植技术,受到社员的欢迎。当年,社员收获的辣椒除自用外,还卖给国家300多担。

通过做“八厘钱生意”这件事,购销站的职工提高了认识,注意扶持社员利用空隙地、零星地,种植瓜菜、杂豆、杂粮,养殖家畜、家禽。在购销站的支持下,溪西公社4个大队平均每户养猪2头多。多种经营发展了,农副产品的货源也越来越多。1972年与1964年相比,购销站的购销总额增长了3倍多,其中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增长了9倍多,职工们说:党的政策记心上,生产发展购销旺。帮助降低生产成本 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夏收季节快到了,油甘坑村一个社员来购销站买黄麻搓萝绳。可是,购销站的黄麻卖完了。这件事,职工们议论开了。有的说:“黄麻供应不足,说明我们的支农工作有差距。”有的说“我们这里有大量的山坡,很长的河堤,适宜种黄麻,能不能自力更生来解决?”

一天,购销站的职工们到种过黄麻的后山大队吉内村,和贫下中农商量种黄麻的事情,贫下中农赞成种,但说种黄麻要占用水田。职工们想:能不能利用河滩种黄麻呢?他们在贫下中农的指导下,先在河滩种了一块试验地。可是,正当黄麻茁壮成长的时候,遇上雨季,黄麻被河水淹死了。他们不气馁,第二年打破“清明种麻”这个老习惯,提前一个月播种,终于获得了成功。第三年,4个大队种黄麻200多亩,不但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还交售给国家10万多斤。

购销站的职工还帮助4个大队发动群众,种植了竹子1200多亩。这些竹子现在已经成片成林,开始陆续砍伐。购销站从外地请来了竹器工人,向社员传授编织、修补竹器农具的技术,减少了生产队的开支。去年以来,各队还调出4万多株竹苗、6000多件竹器农具和2000多担青竹供应了外地。“为了社员少误工 宁愿自己多费劲”

有一天,张金水从后山大队回来,半路上遇见一位女社员挑着半小箩筐碎锅片。张金水问她:“阿婶,你挑这些回来有什么用?”那位女社员懊恼地说:“昨天送去,今天拿回,花了两天时间到隆江去补了一个锅,挑回来时断了箩绳,打碎了。”这一说,触动了张金水。他一路寻思,如果我们购销站能补锅,社员就不用把锅挑到隆江镇去补了。回到站里,他与职工们商量后,就到隆江锅厂请来工人,传授补锅技术。从此,购销站又增加了补锅的服务项目。近两年来,购销站为社员补了2000多个锅。

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第一线有足够的劳动力,每年当山草、冬瓜、萝卜等大宗产品上市时,职工们就在河边、田头、路旁设点收购。对零星小宗产品,就串巷走村和委托代购代销店收购。去年冬天,后山大队的木薯大丰收,但生产队大部分劳动力要去修水利。购销站职工就在田头收购鲜木薯,同时组织圩镇的劳动力进行加工,保证生产队的劳动力投入冬修水利的战斗。

购销站的职工不断改进经营作风,送货下乡。在农忙季节,除少数职工在站里坚持着业务外,大部分职工肩挑商品到田头,晚上还下队开设夜市。购销站还先后增设了商品拆零等服务项目,有的职工学会了补雨衣、修汽灯、修配农具等活,方便社员群众。现在,购销站经营的商品从1964年的600多种增加到了2000多种。职工们说:“为了让社员少误工、少跑腿,我们自己宁愿多费劲。”

购销站关心群众,群众热爱购销站,购销站和群众建立了鱼水般的关系。购销站的山草放在河边,洪水来了,鲁阳大队的社员冒雨去抢收;购销站的临时仓棚在暴雨中将塌,后山大队的社员冒险冲进去,抢救出全部国家财产;上级要购销站连夜上调2000斤冬瓜,社员们听说后连夜冒雨采摘,半小时内就送到了购销站;购销站的职工病了,有时几个大队的赤脚医生一起来会诊。……

塘田购销站的职工们说:社员群众越是信任我们,我们越要谦虚谨慎。社员群众越是赞扬我们,我们越要一分为二地检查自己。他们决心戒骄戒躁,继续努力,把支援农业的工作做得更好。(新华社广州1973年11月22日电)十年重逢亚非拉——记东方歌舞团在广交会的演出“如果你不懂什么叫文化交流,这就是!”参加今年春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外国朋友门,用这样的话来赞扬东方歌舞团在交易会上的演出。他们的演出引起的轰动使许多朋友认为,这次交易会也是一次文化交流会。

东方歌舞团曾经在1966年春季交易会上演出过,这个歌舞团以后被“四人帮”扼杀、禁锢了十年之久。今天,他们满怀着青春的活力,又在交易会上重新和五大洲的朋友见面了。每场演出,剧场里都激起了层层友谊的浪花。中国人民对亚非拉人民以及其他各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在演出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一位非洲黑人朋友看了非洲之角的舞蹈《贺耶加》,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对翻译同志说:“你们中国尊重我们黑人艺术。”另一个非洲舞蹈《贡巴》演出时,演员们以沉重悲愤的舞蹈语汇和咚咚的鼓声,表现马里人民为反抗殖民主义统治而奋起战斗的英雄气概,引起了非洲朋友们的共鸣。他们说:“我们家乡的舞蹈来到中国,使我们看了像回到了家里一样。中国是非洲人民最亲密的朋友。”描绘富士山下农民插秧劳动情景的日本舞蹈《八木小调》和日本民歌《五木摇篮曲》,使不少日本朋友怀念起自己的故乡,他们合着拍也跟着唱了起来。

东方歌舞团的演员们在“四人帮”横行时被耽误了艺术青春。现在参加演出的舞蹈演员,年龄最大的有46岁,最年轻的也30岁了。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今天又满怀激情地用丰富多彩的歌舞与亚非拉朋友重叙友情。突尼斯乐曲《海》、乌拉圭乐曲《玉米棒子》、缅甸乐曲《海鸥》等,都以富于民族色彩的音乐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来宾。一位阿拉伯朋友凝神倾听笛子独奏《海》,仿佛是在专注地欣赏地中海的波涛声。一位缅甸朋友听完了器乐合奏《海鸥》后说:“很像!《海鸥》在缅甸是很多人喜爱的一只乐曲。”朝鲜舞蹈《苹果丰收》、孟加拉国舞蹈《脚铃舞》、斯里兰卡舞蹈《罐舞》、埃及舞蹈《上埃及舞》、阿根廷舞蹈《高原上的节日》,以及被“四人帮”长期打入冷宫的我国朝鲜舞蹈《长鼓舞》、蒙古族舞蹈《盅碗舞》、塔吉克舞蹈《牧羊女》等优秀节目,演出时都博得了场上雷鸣般的掌声。一位坦桑尼亚的朋友说:“演出使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观众看到了自己民族的艺术,确实是成功的。”一位日本朋友说:“一个人不可能去许多国家,东方歌舞团的精彩演出,帮助我们了解各国人民的风俗和性格,促进了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东方歌舞团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培育的文艺园地的一支花。周总理生前对东方歌舞团作过十多次重要指示,教导他们要尊重亚非拉人民的艺术,要使东方歌舞为毛主席的革命外交路线服务。当许多来宾了解到这一点,更加深了对周总理的敬佩,称赞他的“伟大和远见”。今天,东方歌舞团的同志们一提起周总理就心情激动,浑身增添了无穷的力量。著名的朝鲜族舞蹈家崔美善,已经43岁了,这次她表演了多年没有跳的《长鼓舞》,这个舞蹈要身背七八斤重的长鼓,在急速的旋律中连续转四十一二个圈。当她想到这是周总理生前审定、赞赏过的节目,就刻苦排练。这次她以刚柔相济、细腻含蓄、富于造型美的舞姿,出色地给五大洲的来宾表演了这个节目,博得各国朋友的热情赞扬。一些来宾说,看了东方歌舞团的演出,使他们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文艺园地的新气象。(新华社广州1978年5月11日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当代“丝绸之路”纪实》)点心状元——记特级点心师罗坤“行行出‘状元’,点心数罗坤”。这是许多来到广州的中外客人对泮溪酒家点心师傅罗坤的赞誉。

在一次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举行期间,有9位日本客商,听说泮溪酒家有一位点心师傅可以做1000多款不同的点心,表示不大相信。于是他们来到泮溪酒家,说要吃16元一份的点心,每天10份,每份16款,4款甜的,12款咸的,连吃一个月,天天要品种不同。罗坤师傅欣然同意。9位日本客商每天吃点心以前,先给点心拍照,然后仔细品尝,最后留一份带走。他们试吃了一个星期,112款点心,果然款款不同。这9位客商表示相信了,自动放弃再试下去。

去年8月,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到泮溪酒家品尝了20多款点心,边吃边啧啧称赞。吃完以后,他要求见见制作点心的师傅,这位师傅就是罗坤。后来,瓦尔德海姆还特别向欧洲一个国家的国会议长推荐说,如果有机会到中国,要记着到广州泮溪酒家尝尝罗坤师傅的点心。真巧,这位议长不久真的来到了广州,慕名到泮溪酒家吃了一顿点心。

普普通通的米粉麦面,在罗坤手里变成美味可口的点心,这中间蕴含着点心师傅的多少辛勤劳动啊!59岁的罗坤师傅,14岁开始学做点心,他的“绝技”是他45年间苦学苦练传统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结果。前几年,“四人帮”玩弄反革命伎俩,鼓吹饮食行业简单化就是“革命化”,说什么“服务好了会出修正主义”。搞得许多地方菜式、点心品种单调,质量下降,影响了服务质量,败坏了我国社会主义商业的声誉。罗师傅却不理“四人帮”那一套,他认为,每年来到广州的外宾和海外侨胞有100多万人,到泮溪酒家来的就有10多万人。做好点心,招待好这些客人,是为了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是体现国内人民对海外侨胞的一番心意。他依然把点心做得精益求精。

一位旅居美洲几十年的白发苍苍的老华侨,回国观光到广州。他来到泮溪酒家,想吃40年前的传统名点“秋叶饺”、“青豆泥”。点心部的其他同志没有听说过这种点心,只有罗坤师傅当学徒时见过。可是时隔40多年,制作方法记不清了。罗师傅想:这是一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海外侨胞,应该满足他的愿望。于是,罗师傅请他隔天来吃。下班后,罗坤请教了几位退休的老师傅,共同回忆制作方法。第三天,他终于把这种具有绿中透红、秋海棠叶形、味道鲜美的“秋叶饺”,晶莹碧绿、嫩滑香甜的“青豆泥”,送到了客人面前。这位老华侨感慨万分地说:“飘洋过海几十年,原以为要吃上这种精致名贵的点心,只能是海市蜃楼了。今天如愿以偿,真是祖国亲人亲啊!”泮溪酒家的服务人员从这位老华侨身上看到,他们服务得好,没有出什么修正主义,倒是增加了老华侨的爱国主义。罗师傅还根据广东点心“虾饺”具有色白小巧的特点,改制成形似各种小白兔,用火腿点上眼睛,再用芫荽(俗称香菜)垫底,活像一群小白兔在草地上嬉戏,十分生动可爱,取名“绿茵白兔饺”。一次,来自毛里求斯的一对夫妇带着小孩来到酒家,小孩见到这盘点心,赶忙抱在怀里,不让他的父母吃。罗坤师傅立即给小孩另做了几只“小白兔”,装上塑料袋,才解决了这个孩子和他父母的一场“纠纷”,全家高高兴兴地吃了一顿美点。

罗师傅活到老,学到老。最近几年,他在工作中,一面坚持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一面还挤时间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用物理化学的原理来改进点心制作方法。现在,罗坤对面制品的发酵、酸碱程度和火候的掌握,已能从理论上作出解释,并能大胆创新。炸荷花酥,传统的制法是用慢火浸炸,让它随着油温升高而自由开瓣。这种制法起件慢,产量低。罗师傅根据物理的原理,在浸炸时往油镬里洒水,滚油遇到冷水便噼噼啪啪地振动,随着油的振动加速了花瓣的开放。这一制法的好处是浸炸时间短,色泽鲜亮,花瓣美观,层次分明,而且省油。制千层酥的传统方法是用一斤猪油配七两半面粉。在工作实践中,罗师傅发现一部分猪油经过炕炉加热后挥发掉了,一部分流落在炕盘内浪费了。但究竟用多少猪油才算合理?罗师傅和同志们一起采用数学家华罗庚同志的优选法,多次进行优选试验,最后确定减为八两半比较合理。仅这一个品种的改革,泮溪酒家每年可为国家节约猪油1600多斤。华罗庚同志称赞罗坤师傅是,“不养肥猪,增产猪油”。

罗坤师傅制作点心十分注意向同行学习,向群众学习。有一次,一批日本朋友来到泮溪酒家想吃日本特有的名点“红豆糕”。罗师傅没有见过这种点心,便向做过日本点心的老师傅请教。他不仅把这种晶莹透明的“红豆糕”做了出来,并用中国的拼盘方法砌成花样,再用七彩棉花软糖衬成花边。这批日本客人看了十分惊奇,说:“没想到来到中国,还能吃上胜似东京、大阪的日本名点。”

罗坤师傅常说:“一花独放红光小,万紫千红才是春。”他在泮溪酒家常年举办业余点心技术学习班,还经常到广州市饮食服务行业“七·二一”大学讲课,传授技术。他利用业余时间,主编了一本叫《广东点心》的专著,让祖国制作点心的技术之花永放异彩!(新华社广州1978年7月3日电)(新华出版社1991年《中国改革之窗·广东十年纪实》)祖国新风貌:葵乡行

出广州,西南行100公里,便是著名的葵乡——广东省新会县。境内宽阔的公路两旁,纵横交错的河渠两岸,葵树成林,宛如一条条翠带。真是绿葵多生意,清风无尽时。

葵,属棕榈科,俗称芭蕉,是热带和亚热带常绿乔木,寿命长达一二百年。葵的全身都是宝。人们用葵叶做扇子,剩的葵尾织提篮、水果盒、工作帽,用葵叶的骨做牙签、刷子,用葵柄皮编成垫子、席子,用葵柄心做画帘,用葵树的衣做绳子、扫帚,用葵子和葵根制成中药。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1958年视察葵乡时,指示要充分利用土地来发展多种经营。葵乡人们听周总理的话,在一些水利围堤上大量种植葵树。这样,既不占田,又护了堤,还广开了财源。在60年代,有些围堤上一步距离以内的葵树,一年可收入三元,人们高兴地称作“一步三元”。“四人帮”横行时,这“一步三元”竟成了罪状,被说成是搞资本主义。一时间,成片成行的葵树,有的被斩头,有的被挖根,有些葵林因没人管理而七零八落。贫下中农气愤地说:“堤上长草叫社会主义,种上葵树叫资本主义,这是那家的道理!”

粉碎了“四人帮”,葵乡社员重温周总理的指示,在努力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葵树等多种经营。葵林深处笑语欢歌,葵乡面貌日新月异。去年,全县粮食总产比前年增加30%,甘蔗、黄麻、柑桔都增产,葵树也获得了解放以来的最好收成,一些葵堤由“一步三元”变成了“一步五元”。环城公社城南大队去年收获的葵叶使每个社员平均增加了60多元的收入。

新会县的葵业厂场,已有35个,去年总产值达2600多万元。新会葵艺厂的工人,为执行周总理的指示,发挥了聪明才智。他们利用葵树生产了扇子、席子、帽子、篮子、宫灯、画帘等12类共100多种玲珑精致、经济耐用的日用工艺品。仅扇子就有彩画扇、绣花扇、竹箨画扇等,使人不禁想起郭沫若同志赞美这个厂的诗句:“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新华社广州1978年8月16日电)(与邝国富合作)(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解放军报社编1979年《新闻通讯选》)绚丽多彩的工艺品小小珍珠放光彩

在今年春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一位日本客商一开口就要求供应他900公斤颗粒较小的“米珍珠”,交易会业务人员只答应供应他几十公斤,这位客商深表遗憾。来自黎巴嫩的两位客商,是兄弟俩。他们来到工艺品交易团的首饰洽谈室,看到一颗颗、一串串玲珑雅致、光彩夺目的珍珠,爱不释手。一会儿,弟弟购买了价值46万元的珍珠,哥哥购买了69万元。两人还不满足,要求中国朋友过些日子继续对他们供货。

这届广交会开幕以来,珍珠一直是热门货,成交活跃。现在多种规格的珍珠供不应求。

珍珠在国际市场上被视为贵重的装饰品,每年销售达数十吨,珍珠又是名贵药材,有清热解毒、定惊安神、平肝潜阳,去翳明目、消炎生肌的功效。我国早在宋朝就发明了人工养殖珍珠法。现在,我国的珍珠养殖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广东、广西沿海地区正在发展海水养殖珍珠;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和上海郊区,发展了淡水养殖珍珠。近几年来,我国的珍珠出口有了显著增长。如淡水珍珠的出口收汇,1976年比1975年增加了1.4倍,1977年又比1976年增加了73%。

广交会的工作人员说,养殖珍珠成本低收益较高。我国内陆江河湖泊和沿海到处可养。江苏省常熟县珍门公社,近几年来淡水养殖珍珠,每年收入三四十万元。养殖珍珠,利国利民,应该有计划地大力发展。目前,我国要进一步搞好人工养殖珍珠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经验交流,使珍珠产量多、质量好。(新华社广州1978年5月10日电)“六只虎”冲出牢笼

在今秋广交会纺织品馆的中心厅,一幅长4.15米、高2.6米的湘绣,上面绣着六只兴风呼啸的猛虎,虎的眼睛反射着亮光,真是虎视眈眈。许多来宾在绣画前流连却步,摄影留念。有的立即到洽谈室出高价购买。交易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六只虎”也是刚解放出来的。原来这幅湘绣,是湖南湘绣厂老画师杨应修绘稿,刺绣工人花了2000多个工时在1973年底赶绣出来的,准备在1974年春季交易会的新展馆展出。当时正是“四人帮”形而上学猖獗的时候,工艺美术界由此发生了许多奇案、冤案。有的画了棵古树有两个洞,被说成给孔老二招魂;有的画了三只老虎,被说成三虎为彪,是替林彪翻案。他们假批孔,不批林,却向不少画家开刀。当时,这“六只虎”一拿出来,马上招来了一大堆非难。有人说,这家伙张牙舞爪,是反社会主义的;有人说,三虎犯忌,六只虎当然更该关起来。就这样,“六只虎”被打入冷库,关了4年,直到这届交易会才重见天日。(新华社广州1978年11月14日电)“观音”渡海传工艺

在“四人帮”横行时,我国传统题材的传统工艺品几乎被赶尽杀绝。第44届广交会把传统题材的工艺品解放出来了,工艺品馆里喜气洋洋,许多客商流连忘返。

在陶瓷工艺品展台上,“瓷都”景德镇的雕塑《南海站鳌滴水观音》,特别逗人喜爱。栩栩如生的南海观音,站在破浪巡海的彩鳌上,左手举玉佛,右手执宝瓶,瓶中有“滴不尽的甘露”,缓缓下滴,刚巧滴进鳌口。这样大型的雕塑瓷品,构思之奇,形象之美,色彩之鲜,以前是少见的。一位西欧的朋友看得出了神,连声叫好:“太美了,太美了。这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神。”来自新加坡、瑞典、香港的客商争相订购。有的客商说,这真是工艺的珍品,我一定要让观音渡海传工艺。(新华社广州1978年11月14日电)“南国名花”出潮汕

广东省汕头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潮汕抽纱,素有“南国名花”之称。今年3月,在西德慕尼黑举行的国际手工业品博览会上,潮汕抽纱的玻璃纱绣花台布,荣获金质奖章。目前,这种抽纱行销五大洲9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客商欢迎,仅去年就为国家换取外汇7300多万美元。

在汕头地区农村的田头,塘边的树下,在社员的庭院里,到处可看到姑娘们在飞针走线,描花点翠。有的靠一根银针、一束彩线,巧妙地绣出了姹紫嫣红、嫩绿轻黄的春色;有的用一支钩针,一团白纱,便勾出了花团锦簇、拱柳飞絮的画幅。现在,潮汕抽纱已有200多个工种,能生产台布、窗帘、被套、枕带、手帕等8大类2000多个花色品种。潮阳县金玉公社去年抽纱收入达228万元,占这个公社工副业总收入的94%多。去年全地区有151个公社的抽纱收入超过100万元,有249个大队超过10万元,有900多户社员的抽纱收入在1000元以上。(《半月谈》1980年第7期)广彩织出万缕金

以优质白色瓷器为胎,经过彩绘各种釉色烧制成的广州彩瓷,素以色彩绚丽、金碧辉煌见称。今年的一批广州彩瓷新作,在春季广交会上吸引了不少观众和客商。

广彩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它多取材于山水、花卉、鸟兽、虫鱼等,绘工精细,既保持了局部的细腻,还注意整个构图的严谨,色彩以大红翠绿为主调。熔烧后获得万缕金丝织于锦缎之上的艺术效果,因此又有“广彩织金”之称。

近几年来,广彩无论是欣赏瓷或日用瓷,品种规格越来越多,瓶、碗、壶、碟、盘、盅、杯、匙等,不下数百种。瓶类就有一千多种花色,有金地牡丹、黑地白菊等传统图案,有以古代神话、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的画面,还有反映祖国新貌的美术作品。

广彩除供应国内市场外,已行销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换回外汇200多万美元。(《市场》1980年6月25日)比香花更香的产品——访广州香料厂

在广东省著名花卉之乡——广州市郊区芳村花地附近,有一家为人们提供比香花更香的产品的工厂——广州香料厂。一天,我们到这家工厂访问。在离工厂一二百米的路上,就闻到了飘拂着的香味。一进厂门,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种着茉莉、玫瑰、白兰、桂花、香茅、丁香等无数芳香植物的大花圃,花香、果香、木香沁人肺腑,给人以神清气爽的感觉。

工厂主要负责人梁才和技师孙绍苏、洪经芳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香料香精的一些情况。

香料分天然香料和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合成香料两大类,有许多种香料按一定的配方调合而成香精,我们日常吃的用的糖果、饼干、酒、香烟、牙膏、香皂、花露水等等,都离不开它。如果一支牙膏没有香精,就成了一支发泡剂,一瓶花露水缺少了香精,只能是一瓶酒精,……香精用量一般只占加香产品的0.1%到3%,但香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香精的花色品种越多,加香的产品就越多,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洪经芳同志说:“香料香精在加香产品中用量小,作用大;香料香精行业在我国工业中可以说是行业小,贡献大。”他说,香料香精行业可能是全国工业中最小的一个行业吧!目前还只有三十几个企业6500多名职工,但近两年来每年创造的产值却有4亿元左右,利润1亿多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在轻工业中超过了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等行业而仅次于卷烟行业,名列第二。平均每个职工为国家积累的资金,也在轻工业中名列前茅。香料香精在供应国内市场的同时还有相当数量出口。去年出口换汇(包括外贸直接出口部分)达1.2亿多美元。薄荷脑、山苍子油、香茅油等已闻名国际市场。有的产品虽小,但创汇率较高,如桂花浸膏、大花茉莉浸膏,每公斤价值近千美元。

梁才同志说,广州香料厂是1956年兴建的全国第一家以生产天然香料为主的厂。经过25年,从原来生产天然香料的单一品种发展到生产天然香料、合成香料和香精的350多个品种,成为我国香料香精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这个厂目前还不到500名职工但已经为国家积累了资金7365万元。去年,全厂总产值493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每人达到10.13万元,完成利润632.8万多元,一年的积累可以建一个半同等规模的香料厂。

当问到产品销路时,洪经芳同志说:“多年来产品内销外销都供不应求。无论是天然香料茉莉浸膏、广藿香油、白兰浸膏、白兰叶油,合成香料香叶醇、香草醇、羟基香草醛等等,还是食用、香皂化妆用、烟用等各种香料,都远远满足不了用户需求。日本、英国、西德、美国等国家的客商都要求供货,往往一开口就要几吨,我们只能供应几斤、几十斤。国内用户,不断来电、来信订货、催货,甚至上门来求货。前些日子,青岛要求供应一种烟用香精15吨,我们只能供应两吨。尽管我们厂去年生产了香料、香精1256吨多,比前年增加了4成,但还是供不应求。”“为什么不可以多发展一些呢?”孙绍苏同志说:“主要由于原料不足生产常常处于‘等米下锅’的局面。其实,就天然香料来说,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适宜许多种芳香植物生长,已发现的就有300多种。按照各地的气候条件、种植经验,因地制宜地扩种芳香植物,如云南的香叶,广西的桂花,福建的白兰、树兰,浙江的玳玳,四川的柠檬,新疆的薰衣草,广东的茉莉、白兰、大花茉莉、香茅草等,都是大有可为的。合成香料更不受气候、地区限制,在石油化工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合成香料的原料供应应该不成问题。”洪经芳、孙绍苏同志还告诉我们:我国利用芳香植物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中就谈到香料植物。除用作药物外,还用作熏香和用于食品、酒、化妆。为什么香料香精工业至今还是一个最小的行业?曾经管理过天然香料原料基地建设的梁才同志痛心地指出:由于“左”的思想影响,特别是十年动乱时期,香料香精工业被诬为“替资产阶级服务”,胡说什么“工农兵不要香料”,许多地方下令要像“挖修根”那样,挖掉香料植物。广东湛江地区就出现过“拔掉一棵香茅草,就是挖掉一棵修根”的口号,大片大片的香茅草基地被毁掉。有些香料厂被迫改行转业。有的搞单晶硅,有的搞西药。直至目前,香料香精工业还没有引起更多人应有的重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