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围脖”——中医眼科名家博客问答实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5 20:50:51

点击下载

作者:张健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光明“围脖”——中医眼科名家博客问答实录

光明“围脖”——中医眼科名家博客问答实录试读:

前言

中国戴眼镜的人数超过3亿,居世界之首。目前我国学生近视发病率接近60%,居世界第二位,高中生近视率已达70%以上,人数超过6000万,近视已成为危害我国青少年健康的首要疾病。

白内障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但幸运的是白内障是一种可治性眼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白内障盲人约有1600万~2100万人。在我国,现有白内障患者已达到了6000万人,白内障致盲400万~500万人,居于各类致盲眼病的首位,并且呈现白内障低龄化的趋势。白内障的早发现早治疗,尤其对于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有利于其视力的发育。

我国原发性青光眼的患病率约为0.21%~1.75%,4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4%。随着传染性眼病逐渐控制以及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青光眼已成为我国当前主要致盲病之一。青光眼致盲的人数占全体盲人的5.3%~21%。青光眼越早发生,越易引起视力损害,其失明可能性越高,而且青光眼一旦失明,将终身不能恢复视功能。

人们迫切要求了解这“三大”眼病的医学知识,近几年,我将患者的疑问和常见眼病的诊疗资料整理并发表在“眼科医师张健的博客”上,得到了网友们的热烈回应,博客的点击率节节攀高,最高时一日点击量达36 738人次。于是,在网友的提议下,我决定将博客的近视眼、青光眼、白内障部分内容整理成册,出版一本眼科科普读本——《光明“围脖”——中医眼科名家博客问答实录》以供更多的人阅读。该书主要介绍近视眼、青光眼、白内障基本知识、眼病分类、发病原因、诊断方法、如何防治等。但是,由于眼科疾病的复杂性和眼睛的重要性,当发生眼病时,切不可盲目“照本宣科、抄方自疗”,应及时到医院诊疗,以免耽误病情,违背我出版此书的初衷。

本书部分文章参阅、引用了同道观点和国内外眼科学最新科学成果,在此谨致谢忱!在编写中承蒙湖南中医药大学及第一附属医院的各级领导及眼科同道对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在校学生和实习医师在编校中付出的辛勤劳动。此外,我还要感谢广大患者和网友对我的热情关注,你们是我出版此书的坚实后盾。

最后,谨以此书献给我深爱的父母、妻子、女儿、女婿以及所有的家人和朋友,感谢他们多年来对我事业的理解和支持!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张 健2014年3月第一篇 近视篇近视篇前言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又是获取智慧的“源泉”,所以保护眼睛非常重要。人人都希望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都希望有敏锐的视力,远处看得清,近处分得明。然而,有些人却只能看清近物,辨不清远物,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近视眼。

公元610年《诸病源候论》中就描述了“目不能远视候”的一种疾病。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近视眼的急剧增加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医学课题。因此,保护视力,防治近视及远视、散光、斜视、弱视,介绍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在长期的临床中,经常有近视患者及家属通过口头、电话、书信、短信、博客、QQ等方式咨询有关近视的防治知识,于是我们选择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一一进行回答,并力图用通俗的文字,简明的图画,介绍近视的发病原因和危害性,以及怎样防治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和家长都能了解近视的严重危害,及时防治。近视基本知识眼的组织结构

答:人眼睛的构造,启发人们发明了照相机。眼睛与照相机的结构几乎是一模一样。它也有“光圈”“镜头”“暗箱”和“底片”,把大自然美好的景物摄进去。不过,再高级的照相机都没有眼睛那么自动和精密,因而人们常把眼睛称作“活相机”。

眼睛由眼球和眼附属器组成。成年人的眼球略小于乒乓球。我们所看到的眼珠,只是眼球的一小部分,其余大部分装在一个像漏斗形的坚固眼眶里,它的前面有随时可以开闭的眼皮来保护。

眼球由眼球壁和眼内容物两部分组成。眼球壁相当于照相机的外壳,由外、中、内三层膜构成。外层大部分是纤维组织,起着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内容物的作用。眼球前方中央,约占眼球表面1/6的黑睛——角膜,后面大部分,约占眼球表面5/6的白睛——巩膜,巩膜表面还有一层半透明的黏膜,叫结膜。中间层是由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组成的葡萄膜(相当于照相机的暗箱),有遮挡光线进入眼球和供给眼球营养的作用。它由前到后又分三部分:前面棕褐色的薄膜叫虹膜,中央有一个圆孔叫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随着射入眼睛的光线的强弱变化,瞳孔可以缩小或扩大,起到调节光线的作用。中间是睫状体,内有睫状肌,前端与虹膜相连,后端与脉络膜接合,它能产生房水;睫状体中有悬韧带,将透明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固定在虹膜的后面。再后面是脉络膜,有营养视网膜及遮光的作用。最内层是具有感光功能的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视网膜上感光最敏锐之处称为黄斑。视网膜神经纤维汇集之处称为视乳头。

眼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这三种透明物质有屈光作用。房水是透明的水样液体,它充满于角膜后面和晶状体前后之间的间隙里,有营养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及保持眼内压的作用。晶状体透明且富有弹性,是形如双凸球面镜的物体,凭借其可塑性和弹力,以及睫状体的肌肉收缩来调节。玻璃体是无色透明的胶状体,装充于晶状体后面的全部眼球腔内,以维持眼球的形状,并且使视网膜能够紧贴脉络膜。“活相机”怎样摄影

答:眼睛这部“活相机”,由角膜、晶状体、房水、玻璃体等透明组织构成屈光系统,由视网膜的感光细胞组成感光系统,正如照相机的镜头和底片一样。

大自然的各种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不同颜色可以反射出明暗不同的光线,透过眼睛的屈光组织折射后进入眼底的视网膜上,形成不同的图像。这些图像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视觉中枢,人们就感觉到所看的物体了。

喜欢摄影的人都知道,照相要调节好距离,才能照出清晰的相片。调距离常常要来回拧动镜头。眼睛这部“活相机”要想看清物体,就得灵活地调节晶状体。晶状体中间厚,两边薄,两面向外凸出,两边有小韧带与睫状肌相连。睫状肌可以随时伸缩。睫状肌舒张时,小韧带拉紧,晶状体变薄,可以看清远的物体;睫状肌收缩时,小韧带放松,晶状体变厚,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晶状体通过不断变换其前后径,在看物体时起调节距离的作用。晶状体这种调节功能的强弱,随人的年龄而异。儿童的晶状体弹性大,调节能力强,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的弹性逐渐变小,调节力逐渐减弱。老年人晶状体弹性很差,调节力降低,就成了“老花眼”,看不清近距离物体。

瞳孔是“活相机”的光圈,“活相机”照出来的物像清晰与否,瞳孔对光线的控制也是很关键的。光线强时,瞳孔缩小;光线弱时,瞳孔扩大,以此来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

要保证眼睛的正常功能,眼球屈光和感光系统、神经传导及大脑视中枢的功能都必须完整无缺,而且彼此之间要有良好的配合。此外,还需要眼外肌的调节,才能完成复杂的视觉功能,照出清晰的影像。视力表的种类和功能有哪些

答:视力表是用于测量视力的图表。国内使用的视力表有:国际标准视力表、对数视力表、兰氏(Landolt)环形视力表。从功能上分有近视力表、远视力表。视力表是根据视角的原理制订的。所谓视角,就是外界物体的二点射入眼内相交时所形成的角度,正常眼能看清最小物体的视角为1分视角,又称最小视角,小于此视角者,外界物体二点就无法辨认。(1)国际标准视力表:

国际标准远视力表和我国徐氏设计的近视力表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普遍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是以E字为视标,其笔划宽度与间隔均为1分视角,视标E的边宽为5分视角,缺口宽度为3分视角,视标排列共12行,视标的递增率为调合集数,视力为等差级数(0.1~1.0),以小数记录。(2)兰氏环形视力表:

兰氏环形视力表采用的是7.5mm正方形中有1.5mm宽度的环,环上有1.5mm宽的缺口,呈C字形。标准视力以小数记录为1.0。如视力为N,表示在5m处能看见兰氏环缺口是某毫米方形中有某毫米宽的缺口。兰氏环视标按等差级数计算,增率为0.1、0.2……2.0,记录采用小数法。(3)对数视力表:

对数远、近视力表是我国缪天荣在1958年提出设计的,又称5分制对数视力表。将视力分成5个等级,视标为E字或C字、共14行。对数远视力表,是以5m距离测试,能辨清第11行,为标准视力,记以5.0。视标按几何级数增加,视标每增加10×10倍,视力的对数就减小0.1。即视力记录按算术级增减。近视力表是用以检查调节状态下视力及测量近点距离的图表,可了解调节力的程度,协助诊断屈光不正等眼病,近视力表除上面介绍的标准近视力表、兰氏环形近视力表、对数视力表外,还有耶格(Jager)表、转盘式自带光源近视力表。转盘式自带光源近视力表是上海市海港医院眼科在徐氏近视力表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设计的,有光照稳定、显示清晰、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等优点。(4)视力检查方法:

检查远视力时,检查距离为5m,视力表放置高度应以1.0(或对数视力表5.0)行视标与受检者眼平行,照明度应当合适。检查视力一般是先右后左,两眼分别进行。检查一眼时,另一眼可用遮眼匙遮盖。被检查者眼睛必须睁大,不能眯眼、斜视或歪头。检查时由上而下指视标,如回答正确再指下一行视标。辨认速度平均每字3~5秒钟。记录回答准确的最后一行视标旁的视力数值。如果在5m处不能看清0.1视标,则应向视力表逐渐走近,将最初能看清0.1视标的距离记下,按“D为0.1视标正常眼应看到的距离,d为被查者与视力表的距离”计算被检查的视力。距视力表1m仍看不清0.1视标,可改用辨认眼前手指的方法来测定视力,由远而近按照最初能看到手指数的距离记录视力;如靠近至5cm仍不能看清手指数,则改为整手在眼前摆动,以30cm到5cm,记录能看清手摆动的距离;如不能辨别手动,则可在暗室用光投射于眼睛上,检查有无光感和能否判断光投射方向。如光感丧失为全盲。近视力的检查距离为30cm,检查要求及条件同远视力检查法,如不能辨认时,可以将视力表移近或移远,记录视力数值时必须记录距离。

国际标准视力表有其不足之处,如视标增进率不均匀,从0.1到0.2为大一倍,从0.9到1.0仅大1/9,只能反映视力中的一部分,如光感、手动等只能用文字来表达,因此造成统计上的困难。因每行视标的差距不等,所以视力减退与屈光不正之间的程度,不能完全成正比。对数视力表视标增进率相等,每行相差倍数相等。采用5分制记录法表示视力的各个等级:0分表示无光感,1分表示光感,2分表示手动,3分以上才不算盲,4分以上为视力表测得的视力,5.0为正常视力。视力减退与病变或屈光不正的程度成正比,便于临床与科研工作的统计分析。由于对数视力表有以上特点,故目前在防治眼病的科研课题中较多使用。什么是屈光不正

答:屈光不正是指眼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作用后,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而在视网膜前或后方成像。它包括远视、近视及散光。

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物体;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散光:因角膜(覆盖眼球前方的一层透明膜)不规则弯曲而引起的影像变形。老视眼是一种特殊的屈光不正,指在一手臂长的距离内有阅读和视觉困难,老视眼与其他几种屈光不正的区别在于它与年龄有关,几乎是人人都会发生的。

屈光不正难以预防,但可通过验光作出诊断,并可选择眼镜、隐形眼镜或手术加以矫正。什么是近视眼

答:我们之所以能形成视觉,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到眼内。由于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作用,就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物像刺激视网膜上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就沿视神经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从而产生了视觉。

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近视眼。近视与散光

答:近视是指眼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的一种屈光状态。所以近视眼不能看清远方的目标。若将目标逐渐向眼移近发出的光线对眼呈一定程度的散开,形成焦点就向后移,当目标物移近至眼前的某一点,此点离眼的位置愈近,近视眼的程度愈深。

散光是指平行光线经过眼球屈光系统折射后,并不是聚为一点,而是散开的许多光像,所以叫做散光。散光分为两种:规则散光和不规则散光。规则散光多数是由于角膜先天性异态变化所致,还可能存在晶状体散光;不规则散光主要由于角膜屈光面凹凸不平所致,如角膜溃疡后遗留的瘢痕、圆锥角膜、翼状胬肉等。散光常因不良的用眼姿势而加重,例如躺着趴着看书甚至斜眼或眯眼看东西,这些都会造成眼皮不当的压迫眼球而影响其正常的发育,所以摒弃坏习惯,是防止散光,预防近视的正确做法。由于这些习惯也常是近视形成的原因,因此,有些人以为近视会造成散光,其实两者是没有必然的联系。为什么上网族患有假性近视且日趋严重

答:全球互联网瞬息万变,每天面对电脑工作8小时,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上网玩游戏、搜集新资讯的人数不胜数,因而患“假性近视”的上网族患者有愈来愈多的趋势。

年轻人经常抱怨近视度数增加太快,而且眼睛酸涩,视力好像一直不断恶化。而在使用一点散瞳药后,眼睛近视度数要比原来的度数少了许多,这是因为长时间看电脑而造成的假性近视。充分休息可改善假性近视的情况。

青少年是假性近视的好发群体,由于长时间眼睛盯着电脑屏幕,不自觉过度使用眼睛,从而容易成为假性近视患者。事实上,只要经过适当的治疗与休息,假性近视是可以消除的。

眼球里有一种名为睫状肌的组织,睫状肌可调节晶状体,让光线聚焦投射在视网膜上,使我们能够清晰地看东西。长时间盯住电脑屏幕,会造成睫状肌弹性下降,假性近视就会形成,也会造成近视度数不稳定,以假性近视而验眼配出来的眼镜显然是不适合的。

中西合璧养眼法舒缓眼睛疲劳:

治疗假性近视,其实最好的方式还是让眼睛充分休息,例如在睡前滴一次瞳孔括约肌放松剂,放松眼球。看近物30~40分钟,找远处的一个定点注视,让眼睛远近交替调节。

长期用眼还会伤肝血,推荐以枸杞子10g,杭菊花6g,喜欢的话也可以加点决明子,用500ml的热水泡饮,对保护眼睛也有帮助。近视为何会越来越多

答:近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近距离作业和阅读资料人群相应增加,人类近视的发病率有随文明进步逐渐增加的趋势。据教育部体质健康监测报告显示:我国7~12岁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32.57%,初中生为59.4%,高中生为77.3%,学生的近视率逐年增加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近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据报道7~14岁近视的发病率芬兰是22%,丹麦是27%~28%,美国是26%~35%。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①近视发病率随文体、科学的发展而呈增多趋势。②中、低度近视占大多数,其流行病学已被证实,低度近视最多发生于学龄时期,而高等院校中高度近视发生率更高。③用眼习惯好,文化水平低的人群中很少有近视。

由此可见,近视发病率增高是有一定社会原因的。在城市中,中小学校的校长怕“名次”(指教学质量)下降,班主任怕“剃光头”(指升学率),家长怕孩子升不了学,学生怕考试不及格,这“四怕”的压力,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导致了近些年学生近视发病率的不断增长,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遗传因素是导致近视发病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搞好优生宣传,要求高度近视患者不相互通婚,割断遗传因素的作用,这样才能把遗传性的高度近视眼从根本上加以杜绝,提高民族素质。

眼睛一旦近视,会给患者本身带来诸多不便。譬如在外边走路,碰到熟人、朋友,由于看不清对方的面孔而不打招呼就走过去了,经常会使对方产生误解;有的为了看清对方面孔,常常要眯细眼睛,眼神极不自然,极易引起别人反感。

患了近视以后,可能因为视力不好而不能就读中意的学校或从事理想的职业,因为有些职业其对视力有严格要求。如飞行员要求双眼裸眼视力在2.0以上,航海员双眼裸眼视力要求在1.5以上。同时也应注意,由于对近视的本质认识不清,人们对近视的看法和态度也成了大家非常关注的社会问题。要严格区分中轻度近视和高度近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近视。只要视力达不到1.0者,在招工招考中一律加以排斥,这是非常不公平和有害的,它会埋没许多人才。因此,录取新生或招工时,必须以矫正视力作为标准,而不应以裸眼视力为依据。按国际眼科标准规定,视力在0.05以下者,均属于半盲人。试想生活在盲人世界中,该是什么样的滋味?

总之,越来越多的近视患者,给个人、家庭、社会都带来一定影响,同时随之产生的社会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这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帮助,共同遏制这种增长趋势。高度近视必定遗传给下一代吗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因素导致了近视眼发病率日趋提高,近视眼慢慢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人因为近视在生活和择业中受到限制,带来烦恼和痛苦,有的人因为自己是高度近视,担心会遗传给下一代,所以做出不结婚的打算和行动。高度近视者后代是不是一定也是高度近视呢?对这个问题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高度近视眼是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只有同时拥有一对致病基因才发病,如果只有其中一个是致病基因,而另一个是正常基因,则不发病,只是携带者。因此,两个高度近视眼相结合,其子女的发病机会在90%以上。高度近视者如果与近视基因携带者结合,其子女可能有半数是高度近视。如果正常视力者与中低度近视者相结合,其子女发生高度近视的可能性为10%。

不过,高度近视者勿过于悲观。大多数高度近视者配戴近视眼镜后还是可以获得较好的矫正视力的,也可以配戴隐形眼镜,效果也不错。此外,在营养和用眼卫生等方面多加注意,视力不会不断下降,度数也不会不断加深的。

变性近视是高度近视中的一种,对视功能危害比较严重。这种近视的患者常染色体中一对有关的基因都是病理性的。变性近视主要由于遗传因素造成,因而尽管有些人不是从事近距离目力的工作,照样也会发病,并可以发生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变性近视遗传的规律是:如果一对基因中一个是正常的,而另一个是异常的,就不发病,称为携带者;如果两名变性近视者成婚,其子女大部分或全部发病;变性近视者若与正常人成婚,其子女都是携带者;变性近视者若与携带者成婚,其子女有半数发病。因此,预防变性近视,提高人口素质,就得从遗传优生咨询工作抓起,这才有可能防患于未然。

无论是一般的高度近视还是变性近视,配戴眼镜或助视器后,均能获得一定的远视力和阅读能力,适应绝大多数的工作,因此不必自暴自弃。老花眼是否可以抵消近视眼

答:不能。从近视眼和老花眼的定义来说:近视眼是指看近的清楚,看远处不清楚;老花眼则指看近处的不清楚,看远处的和原来一样,没有近视的老人,看远处的不用戴眼镜,看近处才需要。所以,近视眼和老花眼能抵消的,只是“看近”的这一部分。看远的,还是一样是“近视”。而且,老花眼最多也只有+3.00度;只能抵消近视眼的人看近处的-3.00度。如果是-6.00度近视的人,被老花眼抵消看近处的-2.50度,那他看近还需要-3.50度的近视眼镜。所以,其实每个人一生都有要戴眼镜的时候。

没近视的人,看远处一辈子不用戴看远用的近视眼镜,但老了看近处的要戴老花眼镜;近视-3.00度以内,看近处一辈子不用戴看近用的老花镜,看远处要戴一辈子近视眼镜。近视超过-3.00度很多的人,看远处看近处都是要戴。所以,没有度数到-3.00度,一辈子某些情况都是需要戴眼镜的。这也是目前防治近视的方针:就算没有办法让大家都没有近视,但起码控制在-3.00度以内,这样老了,看近处就不用戴老花眼镜。当然,我们还是希望,我们的国民能控制在没有近视,这样是最好的。近视分类近视分几类

答:近视的分类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1)按屈光度分类:

①轻度近视眼:一般以3个屈光度(-3.00D)以下为轻度近视;②中度近视眼:3个屈光度(-3.00D)以上,6个屈光度(-6.00D)以下者为中度近视;③高度近视眼:6个屈光度(-6.00D)以上者为高度近视。(2)按病理状态分类:

①轴性近视:轴性近视眼屈光间质的屈光力正常,但由于身体在发育过程中,眼球过度发育,加上不良的用眼卫生习惯,导致眼球的前后径(眼轴)加长。因此,平行光线入眼后在视网膜前形成焦点。这是一种较常见的近视,其近视的程度与眼轴的长短成正比,眼轴越长,近视度数越高,眼轴越短,则近视度数就低。另外,眼轴的长短与眼球的突出程度也成正比关系。②屈光性近视:眼球前后径(眼轴)长度正常,但屈光间质的屈光力超出常度。因此,平行光线射入眼内也只能结成焦点在视网膜之前。这也是一种较常见的近视眼,其近视度数的大小与眼屈光间质的屈光力的大小成正比,屈光力越大,近视度数越高,屈光力越小,则近视度数越低。屈光性近视还可分为:①弯曲性近视(曲率性近视):眼球大小正常,但角膜和晶状体前后表面的弯曲度过大所致。在角膜的有:角膜膨隆或圆锥角膜。在晶状体的有:球形晶状体,晶状体位置倾斜,早期老年性白内障,睫状肌痉挛等。②指数性近视:因晶状体屈光指数的增加而产生的近视,可见于早期老年性白内障。屈光指数的改变也可见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而致的近视常是一过性的,因此在血糖水平稳定之前最好不要更换镜片。当患者称视力突然减退而没有眼底改变,且近视镜片可以矫正视力时,应考虑到糖尿病。

另外,由于玻璃体液化,可使其本身的屈光率降低,使眼屈光组的屈光力相对增加,而形成屈光性近视。(3)按病变性质分类:

①单纯性近视:又称一般性近视。婴幼儿因眼球较小,均系远视,但随年龄增长,眼球逐渐发育,至青春期方发育正常。如发育过度则形成近视,此种近视称为单纯性近视,多在学龄时开始,到20岁左右即停止发展,一般都低于-6.00D。这种近视眼患者绝大多数的眼是健康的,用适当的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标准。②病变性近视:又称进行性近视,即幼年时即发展很快,20岁以后眼球仍然发展,并有病理性变化者。其特点是眼部组织合并发生一系列变性的病理变化,即伴有视网膜、脉络膜、玻璃体、巩膜的变性。表现为视盘颞侧有弧形斑、豹纹状眼底、视网膜脉络膜的萎缩斑、后巩膜葡萄肿、玻璃体混浊与液化。由于眼底变性,矫正视力常不能达到1.0。中年以后常发生各种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等,从而严重影响视功能,且有一定的遗传性。(4)按是否由动态屈光(即调节作用)引起分类:

①假性近视:当眼看近物时需要调节,如注视目标过近,且持续时间过长,其调节的强度就会增加,甚至在看远物体时,起调节作用的睫状肌松弛不充分,此时看远就不清楚,表现为近视状态。如果改正阅读习惯,适当休息或应用睫状肌麻痹剂后,这种近视状态就会消失,因为这时并未形成真正的近视,而是一种调节功能过强的现象,也有人称之为调节性近视。假性近视是动态的屈光不正。②真性近视:当假性近视长期得不到纠正,眼球发生结构上和屈光方面质的改变时,就发展为真性近视。也有些真性近视有遗传因素,眼轴在发育中逐渐变长,并不一定要经过假性近视的过程。真性近视是眼的屈光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即无调节作用时,眼的远点在有限距离内。从本质上讲,真性近视是静态的屈光不正。③混合性近视:真假性近视同时存在的状态。散瞳后近视屈光度有较多的降低,但仍为近视。青少年近视学子在学习任务繁重和身体发育过程中,多为此种近视状态。如何区别真假性近视

答:假性近视,又叫屈折性近视或调节性近视,常见于青少年。假性近视患者,在看近处物体或近距离工作时间持续较长时(如读书、写字等),眼睛睫状肌过度收缩,甚至引起痉挛现象,这时晶状体的凸度会加大,屈折力增强,看远处物体就会模糊不清。但是,患者眼球本身并没有延长,如果经过适当的治疗或注意用眼卫生,改变长期持续性过度地看近物等不良习惯,视力是可以恢复的。

真性近视,又叫轴性近视。它是在假性近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眼轴延长,但晶状体的屈折力正常。

一般说来,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如果从屈光系统的角度看,无论是真性近视还是假性近视,都是屈折力过强的结果,平行光线进入眼内之后,成像焦点落在视网膜前面。但假性近视经过适当的治疗后可以恢复到正视眼状态,因此,也可以说假性近视是真性近视的前期阶段。不注意用眼卫生,过度近距离用眼,造成睫状肌痉挛,使晶状体经常处于持续变凸状态,屈折力增加,即所谓假性近视。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眼轴的变长,从假性近视变为真性近视。

对于真假近视的区别,比较常用的有两种方法:①云雾法:先让患者戴度数较高的凸透镜片,注视5m远的视力表,这样可以使患者处于痉挛状态的睫状肌放松,消除调节作用。开始患者会感到视物模糊不清,几分钟之后,便会稍感清楚些。以后逐渐减低凸透镜片的度数(换镜片时,必须放上第二个镜片之后才能取下第一个镜片)。如果递减至没有度数的平光镜时,视力恢复到正常或较试验前视力有明显提高,证明为假性近视,或有一部分假性近视存在。②散瞳法:一般14岁以下的少年,由于调节力过强,常用散瞳的方法使调节麻痹来进行验光检查。多用1%的硫酸阿托品滴眼剂散瞳,每日2次,连续3~4天;14岁以上者,可用2%氢溴酸后马托品滴眼剂,每10分钟滴1次,共4~6次;也可用快速散瞳剂托吡卡胺滴眼剂,每5分钟1次,共3~4次。如果散瞳后视力较散瞳前有提高,或已恢复到正常视力时,说明有假性近视成分,或者完全为假性近视。真性近视是怎样形成的

答:真性近视是相对假性近视而言。它是指眼的屈光系统处于静止状态时无调节作用,当从无限远处来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折光之后,在视网膜之前结成焦点,而在视网膜上形成不清楚的图像。从本质上来讲,假性近视主要是由于调节痉挛引起的,是动态的屈光不正,而真性近视则是静态的屈光不正。造成近视的主要因素有两点:一是眼球的前后轴过长,形成所谓的轴性近视;另一个是眼的屈光系统的屈光力量过强,而形成屈光不正性近视。

近视眼的成因,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遗传学说和视近学说两类。现简要介绍如下:(1)遗传学说:

主张遗传学说者认为近视是一种遗传现象,不受后天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庄司义认为近视中特别是高度近视是由遗传而来。也有人认为在相同条件下,具有遗传因素的人一般易患近视。上海胡诞宁提出近视发病的多因子遗传学说和高度近视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规律。山东医科大学在农村对7182人进行调查,亦证明我国的高度近视眼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但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使其表现度减弱或外显不全。褚仁远等对双生子近视眼的研究证明同近视有关的各屈光参数与基因遗传有关,但环境因素对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烟文平等认为单纯性近视眼有一个近视遗传因子,由于近眼工作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近视,且逐渐进行,到成年即停止;而变性近视则是由两个近视遗传因子结合发生的先天性近视,不受近眼工作等后天因素的影响。

总之,遗传学说是一个古老而又复杂的课题,各种观点争论仍在继续,但大多数的学者认为,每个人是否发生近视,都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说明即使有遗传因素,如能改善环境条件,加强近视的防治工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发生与发展,这对青少年近视防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2)视近学说:

主张视近学说者最早见于1887年的Cohn,他认为近视是没有先天性的,多由近距离工作引起,并用猴子的实验来证实看近距离形成近视的依据。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科学的进步,关于近距离工作和阅读资料相应增多,人类近视眼的发病率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城市学生近视眼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其中又以重点学校或重点班级,以及毕业班尤为突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学生的近视眼有所减少,战后,学生近视率猛增,目前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我国是近视率发病较高的国家之一,“文革”期间虽有所下降,但当前近视发病率又有迅速增长的趋势。还有不少资料表明近视的发病与患者的用眼卫生习惯有密切关系,如持续读写的时间过长、距离过近等、发病率就高。家族中有近视者的发病率高于无近视者,则又说明遗传与近视的发病有一定关系,但不及视近因素明显。

当前国内外多数学者同意把近视分为:一般近视和变性近视两型。前者多见于近视度数低的青少年,一般无并发症,多为后天因素,但不排除遗传因素;变性近视的屈光度在-6.00D以上,有各种并发症,具有遗传因素,但也不能忽视后天环境的诱导或促进因素。假性近视的发生原因是什么

答:假性近视又称为调节性近视。它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睫状肌的持续收缩,过度调节,形成调节痉挛,使晶状体屈光度增加,眼球处于近视状态。在调节麻痹时,这种近视状态即可消失。因为此时并未形成真正的近视,而是一种调节功能过强的现象,故又称调节性近视。

假性近视的临床特点为:①远视力低于近视力。②视力不稳定:假性近视是调节反应异常所引起的,在由近转为看远时,由于调节处于逐渐放松的过程中,视力可好转,再看近时又可变坏。③对目前所用的各种疗法都表现为治疗时有效,而停止治疗后视力又可下降。④由于青少年眼睛调节力较强,故易发生假性近视,但少数从事近视工作的壮年人也可发生。随着年龄增加,调节反应时间逐渐延长,正视眼的老年人在看近之后突然看远也可能发生暂时性近视,也有人称之为生理性假性近视。

根据假性近视的定义我们知道,所有足以引起调节紧张或调节痉挛,看远时不能放松调节的因素,均可促使假性近视产生,如使用缩瞳药物、病灶刺激调节中枢或局部炎性刺激等。但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仅限于青少年假性近视。青少年假性近视是青少年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眼病,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不良的用眼卫生习惯:过近的读书距离;过长的阅读时间;暗光下看书写字(照明不足);不合适高度的桌椅以及不健康的身体等等。因此,我们在近视眼的防治工作中,要教育广大青少年在学习工作中注意克服以上不利因素,争取拥有一双好眼睛。什么叫混合性近视

答: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视近负荷是导致单纯性近视眼最重要的原因。视近负荷包括过近用眼及视近时间过长。近距离工作和近视眼的发生及发展存在剂量梯度效应。研究发现阅读时间长的学生近视眼患病率高于阅读时间短的学生。阅读及近距离工作时间越多,近视眼进展越快(P<0.001);阅读距离越近近视眼进展越快(P=0.002)。同胞间屈光度一致性随其年龄差的增加而减小。相差2岁的比数比(OR)为5,相差10岁的只有2.5。因同胞之间无论差几岁,其遗传背景是相似的,对比数比随年龄差增加而减小最合理的解释是,年龄相差小的同胞比年龄相差大的同胞相比,其所暴露的环境更相近。

近视根据其表现分为真性近视、假性近视和混合性近视。

混合性近视也叫中间性近视或半真性近视,它是指平时呈现近视状态,使用睫状肌麻痹药物后或雾视后,近视的屈光度降低,但还不能全部消失者。这类近视的发生既有调节因素,也有器质性因素,调节松弛后减少的屈光度是调节紧张的结果,余下的屈光度则是器质性因素的结果。

混合性近视与假性近视、真性近视不同。根据1985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眼屈光组制订的关于真性近视、假性近视之定义,该草案分别命名为:(1)假性近视:

指使用硫酸阿托品后,近视屈光度消失,呈现为正视或远视。(2)真性近视:

指使用硫酸阿托品后,近视屈光度未降低或降低的度数<-0.50D。(3)混合性近视:

指使用硫酸阿托品后,近视屈光度明显降低≥-0.50D,但仍未恢复为正视。近视症状近视发生有何预兆

答:人们一直认为,视力减退是“悄悄”地降临,直到当发现视物模糊时,则木已成舟。其实,近视眼的发生是有预兆、有信号的,在这里告诉大家,希望引起注意。(1)眼睛疲劳:

有些小学生或中学生,看书时间一长,字迹就会重叠串行,抬头再看面前的物体,有若即若离、浮动不稳的感觉。有些人在望远久后再将视力移向近处物体或望近久后再移向远处物体,眼前会出现短暂的模糊不清现象。这些都是眼睛睫状肌调节失灵表现,是由眼疲劳所致。另外,有的少年儿童会反复发生睑板腺囊肿(霰粒肿)、睑腺炎(麦粒肿)或睑缘炎。这些儿童视力虽然可达到1.0以上,其实已经“奏响”了近视眼的前奏曲。(2)知觉过敏:

在发生眼疲劳的同时,许多人还伴有眼睛灼热、发痒、干涩、胀痛,重者疼痛并向眼眶深部扩散,甚至引起偏头痛,亦可引起枕部、颈项肩背部的酸痛,这是由于眼部的感觉神经发生疲劳性知觉过敏所致。(3)全身神经失调:

原来成绩好的小朋友对学习会产生厌烦情绪,听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反应也有些迟钝,脾气变得急躁,对原来喜爱的东西也缺乏兴趣,学习成绩下降。晚上睡眠时多梦、多汗,身体容易倦怠,且有眩晕、食欲不振等症状。这些变化也是即将发生近视的信息。

以上三点,眼科医生称之为“近视前驱综合征”。从中可见近视前首先出现的并非视力下降,而是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近视眼也并不单单是眼睛的问题,而是与全身变化息息相关。据眼科专家统计:近视眼发生的先兆症状,40%先表现在敏感的三叉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我们曾碰到一位重点班的中学生,来就诊前6个月已有较严重的眼疲劳症状和知觉过敏症状。检查发现,双眼视力均为1.5,双眼眼压均为16mmHg,均属正常,其他检查也在正常范围。3个月后,眼疲劳症状有增无减,且视力减退,右眼为0.8,左眼为0.7。进行散瞳验光检查,发现他右眼已有-1.50度近视,左眼为-1.75度近视。可见,近视发生是有信号的,极早发现近视先兆,就能及早防治近视。孩子近视眼有哪些危害

答:我们会经常看到很多小孩近视眼,那时我们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年龄这么小会得近视眼呢?其实引发小孩近视眼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遗传等。那么,孩子得了近视眼到底有哪些危害呢?

1.近视眼的危害还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孩子得了近视眼不配戴眼镜看不清字,配戴了眼镜后容易造成视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使学习成绩下降。

2.容易受损伤是属于近视眼的危害之一,孩子得了近视配戴眼镜后,由于儿童活泼好动,若不慎受撞击破碎,轻者眼睛被扎伤,重者的近视眼可导致失明。

3.孩子得了近视眼,升学选择专业和就业有很大限制,前途受到极大影响。这也是近视眼的危害之一。

4.近视眼的危害会有身心健康,由于孩子近视眼,多种体育活动无法参加,影响孩子身体正常发育,致使近视眼的孩子体质虚弱多病,身心健康受到极大影响。

5.遗传后代也是常见的近视眼的危害表现,现代医学已经证明,由于后天因素得的近视,如不及时治疗,近视眼也将遗传后代。这也是近视眼的危害。

每个孩子近视眼的严重程度不一样,其发生的原因也是不一样,所采用治疗方法可能也会存在着一些差异。所以,当孩子有近视眼时,家长就要认真考虑处理措施,避免近视眼给孩子们带来的巨大伤害。为什么近视患者眯起眼睛就能看清楚

答:眼睛是由几个屈光系数不同的透明的屈光间质所组成的视器官,其屈光间质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这些屈光间质的屈光系数略有差别,角膜的屈光系数为1.33,晶状体的屈光系数为1.43,房水和玻璃体的屈光系数几乎与水相同约为1.33。光线进入眼内的屈折大部分发生在角膜,因角膜面是弧面,角膜前面的曲率半径大于后面的曲率半径,角膜前面的空气与角膜的屈光系数不同。当光线从空气进入角膜时就被角膜的弧面和本身的屈光系数所折射,接着通过与角膜屈光系数相同的房水,再射入光学密度稍大的晶状体内,在晶状体内光线再次屈折,随后光线进入屈光系数稍小的玻璃体,最后到达视网膜上。

正视眼,当5m以外的光线进入眼内时,眼睛屈光间质不用调节,光线即可聚焦于视网膜上,当5m以内的光线进入眼内时,眼睛可适当调节屈光间质,使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目标离眼越近所用的调节作用越大。近视患者,由于长时间的睫状肌痉挛疲劳或者眼球拉长,使正常的屈光调节难以将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那么就被动地使用一些非正常的功能,以使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眯起眼睛使劲看就是其中的一种手段。眯眼和闭眼都是眼睑轮匝肌收缩作用的结果。近视眼在视物不清时,就会调动眼睑的轮匝肌收缩形成眯缝眼,以达到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而看清物体,这一行为还是能有一点效果的。

其作用原理有三方面:首先,眯眼可以减少外界光线进入眼内,从而起到一点小孔聚焦的作用。其次是眼轮匝肌的收缩,可使眼睑对角膜产生一定的压力,迫使角膜改变屈率面,从而使进入眼内的光线屈折度改变,在到达视网膜时形成聚焦。再者就是眼轮匝肌收缩的力量作用于眼球前部与睫状体相邻的巩膜上,使睫状体受压,受到压力刺激的睫状肌纤维进一步收缩,睫状韧带放松,使晶状体前面更加突起,来增加眼的屈光力,以期达到视网膜聚焦。在这三种作用下,能够取得一点暂时性视网膜聚焦,但这种作用是不能持久的,并且长期作用的结果会使眼睛的屈光度加深和出现角膜屈折率不一致的散光,其实这对眼睛更加不利。经常眯着眼看东西,还会使眼周围肌肉过度紧张,引起眼睛的酸胀疼痛等疲劳症状。因此,有眯眼看物习惯的近视患者,还是应该改掉这个坏习惯,及早治疗或配戴屈光度合适的眼镜。为什么学龄儿童易得近视

答:据调查资料表明,近视眼多发生于7~17岁的学龄儿童。这是由儿童时期的生理特征决定的。

新生儿的眼球大多数是扁圆的,眼轴相比较而言是短的,因此呈不同程度的远视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球体积也逐渐变大,前后径也随之延长,到20岁左右,眼球的发育也就基本完成,成为正视眼。所以,在20岁以前眼球的发育和视力的变化是不稳定的。有的儿童在入学时,视力一直很好,到了四五年级时,却变成了近视眼,到中学时,发生近视的情况更多见。

儿童发生近视的原因有先天和后天两种。先天因素与遗传有关,但并不是说父母近视,其子女必定近视,而是存在着近视的因素,再加上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才可能发生近视。也就是说有先天的因素,可以通过改善生活环境而预防近视的发生。发生近视的后天因素与过度使用近视力和不正确的阅读习惯有关。如看书时,桌椅的高度不合适,光线过强或过弱,眼与书本的距离过远或近,歪头看书,躺着或走路时看书等,都会使眼睛调节疲劳,产生近视;游戏机也是损害青少年视力的一大“杀手”,长时间注视着闪烁不定的屏幕,容易造成视力疲劳,促使睫状肌痉挛,导致近视眼不断加深,尤其是掌上游戏机对视力危害更大。

眼睛是人体的一部分,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睛)”,因而体格发育弱、营养不良、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生活不规律等,都是发生近视的间接因素。据调查,儿童偏食的近视眼发病率更高,因此,不能不说后天因素是近视发生的重要原因。如何早期发现儿童患近视

答:近视是大家较熟悉的眼病,一般临床上按照是否由调节作用所引起的将其分为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两种。近年来的调查资料表明,儿童时期近视发病率日趋提高,而这一时期的近视多属可以恢复的假性近视,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是减少真性近视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近视的发生常在早期表现一系列症状,了解这些症状,可监测和验证儿童是否真正患了近视,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该引起注意:远距离视力的减退,对远处目标辨别不清,患近视的儿童,由于看远不清,大多不喜欢室外活动,而对看书、电视、电子游戏等室内活动的兴趣大,这也是促使近视日益加深的因素。爱看电视的儿童常常坐在离电视机较近的位置上,远则会说看不清,看电视时间稍长则喜欢用手揉眼、擦眼泪,这是因为近视的近点距离和远点距离比正视近。所以,过度的近距离用眼,使眼球过度调节而出现视疲劳现象,甚者头痛、疲倦等。患近视的儿童,看远时,常使用额肌、眼睑肌及眼球外肌给予协助,常表现出“眯缝眼”现象及较早出现额纹(即抬头纹)。学龄期儿童患近视,坐在教室前排方能看清黑板上的字体,位置靠后就会视物不清。看近处物体时,尤其是看书时,容易紧皱眉头,且看书距离很近,常小于30cm看书、学习缺乏耐性,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学习成绩下降。有一部分近视患儿由于长期的视力障碍,但也从来未配戴过眼镜矫正,即使是视物不清,看不远也已经成为习惯,所以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也不会感到不方便,这种表面现象就掩盖了已经患近视的真实情况。由于近视眼的视力减退,在行路时看不清楚对面的运动物体,遇到熟人也不打招呼,而发生小的误会或发生碰撞、车祸等事故。如果儿童时期近视度数已经很高,患儿有时会出现眼前有黑影飘动与闪光感觉,眼球突出甚或有一只眼睛外斜。

一般说来,近视眼的诊断是比较容易的,早期发现儿童近视除了以上所述的症状外,还可通过下列方法验证是否患了近视:(1)视远发现法:

平时选定一远方目标,经常观看,如果目标变得模糊,看不清时,说明视力开始减退,提示近视发生。(2)小孔法:

不通过小孔看不清的远处物体能通过小孔看清楚时,说明眼睛开始近视。(3)两眼对比法:

平时人都是双眼看东西,如果不注意对比,有时即使一只眼发生视力障碍,也不易被发现。因此,在学校或家庭可选定一目标,如日历,相隔一定距离,经常检查双眼及单眼视力情况,发现一眼视力减退,可能为近视发生。但在检查时,不要加压于眼球,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总之,出现早期近视症状或经过简易方法发现有近视可能者,要及早给予儿童康复保健,并注意用眼卫生,防止近视进一步加深。如何早期发现青少年患近视

答:在青少年时期,由于眼的调节能力较强,多数近视患者的初期症状并不明显。还有的人整天与书本为伍,且多以自己的近距离视力“优越”而被忽视,以为远距离视物模糊是自然现象,从而延误治疗时机,造成不可改善或不能恢复的近视,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青少年近视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怎样才能早期发现青少年患近视呢?

首先,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定期检查远、近视力。近视眼患者往往是远视力不佳,而近视力较好,发病初期,即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远视力减退,只要做到定期检查,就可以及早发现是否患有近视,这可以作为学校的一项日常工作。将视力表贴在教室里,这样一则可方便学生检查,随时了解自己的视力情况。二则可督促学生自觉注意用眼卫生,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其次,青少年的眼球正处于发育阶段,眼球有较强的调节和集合作用,因此大多数青少年习以为常,不由自主地在阅读、写字时,使眼距离书本很近,养成近距离用眼的不良习惯。读写时往往喜欢扭动身子,歪着头,且视距过近,也会造成眼的调节作用过度发挥,睫状肌持续痉挛,引起视力减退,而视远物时则喜欢眯着眼睛,皱着眉头,以期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因此,老师和学生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这些举动,就要引起重视,除督促其纠正这些不良的读写习惯外,最好带孩子检查一下视力,以免错过康复时机。

对父母患有近视眼或双方家属中有近视眼家族史的青少年更要提高警惕,注意改善引起近视眼的环境因素,定期检查视力,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把近视的危害减小到最低限度。近视往往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轻则影响他们的学习及对职业的选择,重则会出现各种并发症,造成程度不等的残疾,甚而导致失明。因此,千万不要以为近视眼是“小毛病”,戴上眼镜就万事大吉,无需进行防治。本病的关键在于预防,患了近视后戴眼镜是可以的,但保健康复也是不能忽视的,只有及早发现青少年近视,才能使其得到早期康复预防,将近视的危害程度减小和控制到最低范围。因此,及早发现青少年患近视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眼外伤会引发近视眼吗

答:眼外伤有可能引发近视。因为视器由眼球、视路和附属器三部分组成,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这三部分均可能受伤。眼外伤包括机械性外伤和非机械性外伤两大类,后者又包括烧伤、化学烧伤、放射性损伤和电击伤眼等。在眼外伤中,易引发近视的主要是眼球受伤。根据眼球受伤部位又分为以下几种:(1)角膜受伤:

由于外力作用于角膜,使角膜内陷,角膜内皮层及后弹力层发生破裂,使房水渗入角膜基质层,引起角膜基质层水肿混浊。由于角膜上的神经末梢受水肿组织的压迫和刺激,会有疼痛、流泪和怕光等症状,并伴有明显的视力下降。严重的外力,还可使角膜破裂,虹膜或眼球内容物脱出。由于角膜破裂引起角膜曲率的改变,从而屈光度改变而发生近视。(2)虹膜睫状体受伤:

眼球受外力伤害时,瞳孔括约肌受刺激引起痉挛性收缩,瞳孔缩小,受同一神经支配的睫状肌也会引起收缩,形成调节性痉挛而发生暂时性近视,持续一天左右即可消失。(3)晶状体受伤:

晶状体受外力作用后,可能是房水渗入晶状体内,使纤维结合松弛,发生层间分离或纤维断裂,在吸水后发生膨胀混浊。由于在外力作用下,部分晶状体悬韧带断裂,使晶状体移位,即产生脱位。由于晶状体悬韧带和晶状体的弹性,晶状体悬韧带断裂引起晶状体厚度增加,使晶状体屈光度增大而形成永久性近视。另外,由于外力作用使晶状体产生水肿、混浊,眼的前房变浅,导致虹膜和晶状体向前,或晶状体向前房脱位,都可以引起近视。老年人也会发生近视吗?如何治疗

答:人体各组织器官都经历发育、成长、成熟和衰老的过程。眼的视功能及眼的形态随着年龄增长也有明显的变化,老年时期眼的改变有些是生理性的,但有些则属于老年性疾病所造成的。

从视功能方面来看,最常见的是老年人视力的减弱,在10~20岁时视力为1.0~1.5,自30岁开始逐渐减弱,80岁时视力可减弱至0.6左右。视力降低的原因包括各种屈光异常、眼屈光间质改变、黄斑部的改变、眼适应功能障碍、视神经及视中枢的病变、调节功能的减弱等。随着年龄增长,还会出现辨色能力减低,暗适应能力低下等。

从眼的形态方面来看,老年人的眼睑皮肤多呈褐色,弹性减低而显干燥,发生皱褶,上眼睑皮肤松弛严重者呈现下垂状。老年人泪腺内结缔组织增加,以致泪液分泌减少。老年人的角膜透明度与光泽较青年人减退,角膜渗透性降低。老年期虹膜、睫状体均发生萎缩或变性,虹膜变薄,隐凹消失而纹理不清,瞳孔缘虹膜色素脱失,虹膜色素层外翻,睫状突突起增厚。老年性脉络膜改变的主要表现有脉络膜动脉血管硬化、脉络膜玻璃样膜疣、老年性脉络膜黄斑变化等;老年期视网膜主要变化有视网膜动脉硬化、视网膜黄斑变性以及由于脉络膜血管变化所致老年性弧形斑;老年期视神经和玻璃体也会发生老年性变化。

下面重点谈谈老年人晶状体的变化。晶状体由人体中最厚的基底膜——晶状体囊及含蛋白质最丰富的晶状体纤维组成。晶状体无血管,具有复杂的代谢过程,其营养主要来自房水。人体各组织器官大约在25岁停止生长,而晶状体纤维仍继续生长。在30岁左右,晶状体中心部失去水分,收缩硬化,质地变得致密而形成晶状体核,而晶状体赤道部新生的纤维位于晶状体核与囊之间,富有弹性,是晶状体皮质。随年龄增长,皮质部分减少,核变大,50岁后,晶状体核硬化度增加,至高龄时晶状体内部可成为一硬块,以致核与皮质不易区分。当各种原因引起房水成分和晶状体囊渗透性改变及代谢紊乱时,晶状体有蛋白变性,纤维间出现水裂、空泡、上皮细胞增殖等改变,致使透明的晶状体变为混浊,称为白内障。当发生了老年性的白内障,在白内障初期时,晶状体肿胀,晶状体核日趋硬化,该部光学密度增加,屈光力增强,逐渐发生老年性核性近视,即所谓第二视力,这是老年性白内障发生的信号。晶状体核硬化继续增加时,可以发生视物变形和视力减退。随着晶状体混浊的扩展,晶状体皮质水肿减退,整个晶状体呈灰白色混浊,使患者视力发生严重障碍。

在老年性白内障初期,由于晶状体屈光间质密度增加而发生的近视,可服用维生素C、维生素B和碘化剂,或用吡诺克辛钠(白内2停)、吡诺克辛(卡他林)等滴眼剂滴眼,亦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青少年近视的危害有哪些

答:拥有一双健康靓丽的眼睛是很多人的梦想,但是,有句话叫“天不遂人愿”,很多青少年朋友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导致了近视眼的发生。那么,青少年近视的危害性有哪些呢?(1)视力与屈光度改变,远视力减退,近视力良好是本病的重要特征。一般远视力越差,近视的度数就越高,二者多成反比关系。(2)视疲劳是由于调节和集合的不协调所致。近视眼如不及时进行治疗或读书时该戴而不戴眼镜或所戴眼镜不合适,而过度的近距离用眼,使眼球过度调节,破坏了调节和集合间的平衡关系,会出现视物成双影或视物模糊、视物眼感困乏、干涩、眼球胀痛、头痛、恶心等症状。由于患者视近物时常不需要调节,往往集合不足,日久则导致因集合功能不全而发生外隐斜或外斜视,斜视眼多出现在近视度数较高的一只眼。(3)飞蚊症与眼底改变中度以上的近视眼,往往因玻璃体液化、混浊而使患者感到眼前黑影飘动,中医称此症为“云雾移睛”。低度近视一般不会出现眼底变化。中度以上的近视眼可发生退行性变,而呈现豹纹状眼底,视乳头颞侧有近视弧形斑,甚或成环形斑,此斑内可见不规则的色素和硬化的脉络膜血管;黄斑部出现黑斑、萎缩灶,有时可见出血点。由于眼轴不断加长,后极部巩膜不断向后扩张,形成大片脉络膜萎缩斑、后巩膜葡萄肿等,视网膜周边部有时可出现囊样变性,易发生裂孔和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近视为何会眼前出现飞蚊飘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