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不服输男孩儿的方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5 23:22:33

点击下载

作者:孙朦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培养不服输男孩儿的方法

培养不服输男孩儿的方法试读:

前言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又健康,每位父母都希望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但孩子优秀不优秀,关键在于家长的教育和启发,只要教育得法,培养一个聪明又优秀的孩子不是困难的事情。因此,培养高智商孩子的方法,成了问题的重中之重。

许多人认为孩子聪明与否都是天生的,用不着后天引导与培养。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小的时候没有显露出非凡的才智,就有可能被错误观念的家长所扼杀,一个天才很有可能就此埋没。所以,端正对孩子教育的态度,是每位家长最需要面对的。只有态度端正了,才可以有的放矢地教育孩子,从而让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许多成功人士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有人认为:“对于孩子你首先就是要放开他,引导他。不要硬拉,要引导他这个很关键。”还有人认为父母如果经常替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就会让孩子失去实践的机会,会让孩子失去应有的自信和勇气,更会使孩子感到危机。所以,要使孩子拥有聪明的大脑和健全的人格,父母的正确引导非常重要。

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从美国传往中国内地的,它提倡重视人的素质教育思想。经过实践,这种教育方式也适用于中国的孩子。以往中国实行的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孩子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更糟糕的是,这种方式禁锢了孩子的头脑,使他们的智力无法得到正常发展。所以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引入其中,而素质教育正是在这个时候充当了中国教育的解围者。对于这种教育模式,很多家长已不陌生,但相对于美国家长,我们在实践中还缺乏相当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所以中国家长一直处于探索和研究中,而这种探索又需要足够的理论做支撑。我们编写这本具有现实意义的图书,就是用来供广大家长参阅与思考的。《培养不服输男孩儿的方法》一书中引用了大量名言警句,作为父母教育孩子、引导孩子的一个参考。这对于提高和增强孩子的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分析力、反应力和模仿力,都有很好的作用。这些教育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还可以让孩子获得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从而生活得更幸福。我们有理由相信,孩子的未来重于一切、高于一切,所以,从现在起,做一个充满智慧的家长,用您的头脑和双手,为培养一个聪明、高智商的孩子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让孩子拥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第一章 培养爱思考爱探索的男孩儿

思考,是人类的天性,是一个认知和积累的过程。18世纪德国哲学家、教育家康德曾经说过:人的教育不能只是简单地、机械地接受训练,最重要的是要使儿童学会思考。父母教育孩子,不仅要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表达,还要让孩子学会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习思考的技巧,从而在认知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为进一步的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会思考的孩子是痛苦的,没有想象力的孩子的前途是黯淡的,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高的思维境界,才会在学习中受益无穷。

引导孩子勤于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将失去生活的最大乐趣。”可见,对于一个人来说,思考能力的培养对于个人成长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男孩儿是未来社会的脊梁,他们的思考力将在整个社会中占有非同寻常的分量,因此培养男孩儿的思考能力,无论对于现在还是将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古往今来,大千世界中出现了数以万计的科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他们之所以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无不与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关联。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他创造发明了世界上最早观测天象的天文仪器——浑天仪,还发明了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小时候的张衡是一个爱数星星的孩子。晚上,满天繁星像无数珍珠撒满夜空。小张衡坐在院子里,仰着小脑袋,数着天空的星星。一颗,两颗,三颗,一直数到几百颗。

奶奶走过来,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能数得清吗?”

张衡说:“奶奶,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您看,这两颗星星总是离得那么远。”

爷爷走过来,对他说:“孩子,你看得很仔细。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它们之间的距离不会变。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并逐一起了名字。”爷爷指着北边的天空接着说:“你看,那七颗星,连接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离它们不远,也是正北方,有颗最亮的星,叫北极星。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

爷爷说的话一直留在小张衡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夜里小张衡实在无法入睡,就又起来看星星,果然,在北方,那七颗星星围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后来,小张衡在勤于思考的基础上又刻苦钻研,长大后终于成为一代大家,流芳百世,令后人景仰。

法国大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小时候不但喜欢思考,还喜欢对思考的问题认真地钻研,并努力找出答案。有一天,帕斯卡在花园里面玩,见到一花匠正用又长又扁的水管接到水龙头上,水管在水流的冲击下,一下子变得圆鼓鼓的了。他感到非常好奇,便乘人不注意,悄悄地站在水管上,想压扁管子堵住水流,但水流依然畅通无阻。这引起了帕斯卡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他非常想弄清楚其中的原因。

于是,帕斯卡又来到了花园的另一头,那儿也有水管,水管上面还有好多细孔,水从细孔中喷出,喷得很高。他欢快地跑过去,伸手去挡水线,手却被弄得痒痒的。他想:水管里的水为什么可以往高处流呢?细孔里流出的水为什么能喷那么高呢?

从此以后,帕斯卡一有空就去摆弄水管,细心观察。

后来,帕斯卡做了一个有小孔的空心球,并在球上连接着一个圆筒,在圆筒里安个可以来回移动的活塞。他发现轻轻按活塞,空心球里的水向外喷的劲不大;按活塞的力越大,水喷射的力也越大;如果不按,水也不向外喷。帕斯卡觉得这真是太神奇了。

后来,帕斯卡渐渐地长大了,他想揭开秘密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开始在实验室里“玩水”了。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精确的计算,帕斯卡终于解开了那个谜,那就是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定律”。此时的帕斯卡年仅25岁。

许多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大家,都是经过长期的积累才最终形成的,其中,勤于思考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决定了他们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勤于思考的习惯,便不会对事物形成感性和理性的认知,也就不会对其进行深层挖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父母在教育孩子怎样去思考的时候,一定要明确思考的动机和目的。有的孩子看到问题,发问过后便不了了之,这样的思考等于进行了一半,没有最终完成,对于孩子思考力的形成没有益处。因此,在看到孩子对事物产生疑问的时候,一定要把问题明确地提出来,以加深孩子对模糊事物的印象,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对该事物的进一步探索做好充分准备。

小强是学校里的三好学生,“三好”是因为他学习好、品德好,而且还喜欢科学,经常搞一些小小发明。大家都叫他“小小发明家”。每当有人夸他聪明时,他总是摇摇头说:“只要你会看就行了。”“会看”在他的眼里就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意思。在家中,小强一有空就会研究自己的小闹钟、小玩具、小汽车。他不但喜欢玩它们,还喜欢“拆”它们,“装”它们,把玩具拆得七零八落,再按原来的思路把这些小碎片重新组合在一起。而他能够做到这些,也跟他的父母的正确引导有很大关系。父母在教育小强时从不要求他做这做那,而是引导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使得小强如鱼得水,做起喜欢的事来游刃有余,而且还突发奇想搞了一些小发明。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应让孩子们不停地思考:“想想,还有其他的办法吗?”别放弃多问孩子几个问题的机会,让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同时,让孩子学会思考“别人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别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能够打消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意识。而且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会打下良好的人际交往基础,能够顾及到他人的情感和利益,善于与人相处。最后,让孩子养成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场合都不停地问自己几个问题的习惯,一定会使孩子终身受益。

不要拒绝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孩子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就有问不完的问题,兔子为什么跑得那么快?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不圆呢?对于孩子各种各样的“为什么”,家长们往往被搞得焦头烂额、尴尬不已,有的家长还称自己的孩子为“麻烦的小问号”。家长的困惑是正常的,带有普遍性,因为自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对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他需要了解、需要答案,需要不停地去问身边的人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在成人眼里无法解释的问题,他也会穷根究底问个不停。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要急于驳斥孩子的提问,要认真地思考一下,然后耐心地解释给他听,让他觉得合情合理,因为孩子了解世界、探索世界的方式就是提问,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认知和探索的过程。如果你的孩子总是爱问为什么,那么恭喜你,说不定他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不要小看问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它能够开发孩子的智力,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并能够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即使孩子没有问题,也要引导和鼓励他多问几个“为什么”。

正视孩子的问题

孩子的问题多是因为他喜欢思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因此,父母在面对孩子的疑问时,应该带着欣喜的笑容,并不失时机地表扬他爱动脑筋,喜欢探索。这样,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行为得到了积极地引导和鼓励,那么他就会增强提问的信心和勇气,就会在思考中逐步扩充自己的知识。因此,正视孩子的问题很重要,家长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不懂装懂、含糊其辞,给孩子一个错误的答案,将使孩子受害一生。正视孩子的问题,也是尊重他的一种表现,对于孩子良好人格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利的。

巧妙回答孩子的问题

孩子的问题总是千奇百怪、无所不包,哪些问题直接回答比较好,哪些问题需要让孩子自己思考,并找到答案,需要父母认真地区分、鉴别。一般而言,比较复杂难懂的问题需要家长直接告知孩子,而一些简单浅显的问题则需要孩子自己解决。例如,当孩子问道:木头掉到水里会浮起来还是会沉下去呢?这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让他自己去做试验,孩子带着问题进行实际操作,会有很高的积极性。当他把积木放到水里,看到它漂浮起来时,便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父母也可以拿一些金属、石块等放到水里,让孩子得出最后的结论:密度比水大的东西会沉到水底,反之亦然。由孩子亲身经历的东西,最容易印到他的脑海里,以后学习课本知识,才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也更容易学会。

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孩子到了3岁后,往往变得特别爱提问,问题的内容几乎会涉及生活中的所有方面。有时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也很难用几句话回答清楚,有时甚至会使家长心烦。那么应该怎样对待这种情况呢?

首先应该了解到,孩子到了3岁,他的问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是什么了”,而是要问大量的“为什么”,这说明他的观察能力在加强,他在进行思考,只要他观察到的,他就要发问。对此,家长千万不要表现出“厌烦”或者“没有耐心”,因为这样会使孩子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下降,他会处于机械、被动接受的地位,有时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提出来。

对待较难回答的问题,家长可以这样回答:“我也正在考虑这个问题,想好了再告诉你好吗?”孩子一般不会再继续追问下去,当然最好还是和孩子一起查资料,尽量把问题讲清楚些。此外,对于那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用启发式的反问,让他自己去思考,自己回答。有些问题可以作比喻解答,因为太深的原理孩子是听不懂的。

闻名世界的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小时候就特别喜欢问为什么,他从小体弱多病,但却很爱动脑筋,凡事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比如他问“为什么锅上冒蒸气?”“为什么凳子四条腿?”“金子是什么?”父亲常常被儿子千奇百怪的问题弄得瞠目结舌。

但小爱迪生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兴趣得到了妈妈的充分肯定。妈妈当过小学的教师,她知道,好奇是打开神秘知识宝库的一把万能钥匙,没有好奇心的孩子是没有前途的,是成不了大器的。所以每当爱迪生问她为什么时,妈妈总是微笑着,细心地开导他,把其中的道理讲给他听。这个时候,爱迪生总是歪着大脑袋,睁大眼睛听着,听完后,还会有一大堆新的“为什么”从他的头脑中冒出来。

爱迪生不仅爱问为什么,而且什么事都想亲自试一试,也闹过不少笑话。

4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大树下玩儿,不知是谁发现了树杈上有一个马蜂窝。“窝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大家都摇摇头。“不如我们把它捅下来瞧一瞧,好不好?”爱迪生向小伙伴们建议说。“大马蜂会蛰人的,要捅你去捅!”小伙伴们都躲得远远的。

爱迪生一心想弄清楚其中的奥秘,于是找来一根长树枝,硬是把马蜂窝给捅了下来。顿时,一群大马蜂都向爱迪生涌来。片刻之间,爱迪生已被马蜂蜇得满脸红肿,几乎连眼睛都睁不开,即使这样,他还要把蜂巢的构造看清楚。

还有一次,那是小爱迪生6岁的时候。一天早饭后,妈妈正在做针线活儿,爱迪生“咚”一下撞开了门,连跳带蹦跑进来了,吓得妈妈把手都扎了。

爱迪生气喘吁吁地问:“妈妈,大母鸡趴在鸡蛋上做什么呀?”

妈妈笑着说:“在孵小鸡呀。鸡妈妈就是用自己的体温、用自己的身体一天天将鸡娃娃孵出来的。”“噢,原来是这样,太有趣了。”爱迪生拍拍大脑袋,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推开门出去了。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也不见爱迪生的踪影。妈妈很着急,一家人四下寻找。一直到傍晚时分,大家才发现这个小家伙竟然在院鸡舍旁边做了个“窝”,里面放了几个鸡蛋,他正小心翼翼地趴在鸡蛋上,一动也不动。

妈妈看他专心致志的样子问:“孩子,你在做什么呢?”“我在孵小鸡呢!”他一本正经地回答。

一家人笑得前仰后合,想不到他居然饿着肚子,从早到晚趴在鸡蛋上,整整“孵”了一天。就是如此浓厚的兴趣以及超人的耐心,成了爱迪生一生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让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孩子的好奇心往往要重于成年人,因为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所有的事物都是新鲜的,都是没有经历过的。孩子一旦对某个东西或某件事产生好奇,就会专注于这个事物,直到把它弄清楚为止。比如,在大人眼里,一件普通的玩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在一个孩子眼中,这个玩具是新奇的,是值得”研究”的,他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不停,甚至会拆开来弄个究竟。然而,当孩子对充满好奇的东西熟悉了之后,弄清了事物的来龙去脉,也就不再保持好奇心和新鲜感了,他会丢弃原来的,并开始对其他事物发生兴趣。因此说,孩子的好奇心是不断拓展的,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直至形成自己的一套认知系统。

怎样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呢?那就是要让孩子多多接触新事物,并让他对此感到新奇,产生浓厚的兴趣。千万不要以成人的眼光来指点、说教,这将使孩子的好奇心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他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父母应该正确引导孩子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以激发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千世界为人们展示了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内容,但这些在大人和孩子的眼中则有着截然不同的概念。比如带孩子外出散步,他会对身边的一草一木、虫虫鸟鸟产生兴趣,他会问妈妈这些都是怎么来的,还可能会问月亮的妈妈是谁。父母对于这些司空见惯的东西早已没了好奇心,但面对未知的孩子,还是要耐心地加以引导,并做出合理的解释,让孩子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是这样,怪不得……”接下来,他会对更多的事物产生新奇感和探索的心理.

我们都知道,牛顿是位伟大的科学家。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牛顿在科学上能够取得这么重大的成就,不是偶然的。这是他善于观察思考,勤奋刻苦钻研的结果。

年轻的时候,牛顿就非常注意观察自然现象,不管什么事都在心里问个为什么。据传说,一天傍晚,牛顿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刚好落在他身边。牛顿看见后,觉得很奇怪,苹果为什么掉在地下,而不向天上飞去呢?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经过专心思考和研究,牛顿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父母在激发孩子好奇心的同时,也要学会努力呵护。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向他抱怨说,她的儿子特别淘气,把好好的一块贵金属表给拆了。她狠狠地打了儿子一顿。陶行知先生叹口气说:“可惜呀,中国的爱迪生让你给扼杀了!”

当孩子因为对一件东西感兴趣而产生破坏的想法时,一般父母的做法就是严加阻止他的破坏行动,甚至施以棍棒。这种做法虽然保护了物品,却没有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由家长的威慑造成孩子好奇心丧失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好奇心的呵护的意识比较淡薄,只是认为孩子破坏东西是不对的,长大之后肯定会变为坏孩子。在这里,希望存有这种想法的家长能够换位思考一下,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他的童心重新审视一下周围的世界,你会发现其结果大不一样。

那么,怎样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呢?以下几点可供家长们注意和参考:

创造适宜的环境

人类周围的环境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当这些事物具体地呈现在孩子眼前时,要引导他多看、多听、多闻、多触摸,通过这种直接刺激的方式,培养起孩子探索生活、探索世界的习惯,从而为他以后的创造性打下坚实的基础。孩子在接触喜欢的东西(如荡秋千、坐旋转木马、玩积木、玩飞机玩具等等)的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拓展了视野,并增长了知识,使他认识到周围世界的博大精深,从而满足了他的好奇心,为追求新的知识做好了铺垫。好奇心的培养与呵护拒绝单调、枯燥、压抑的环境,这种环境不但不会激发孩子的兴趣,反而会扼杀他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让孩子突发奇想

孩子一般对地理历史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会突发奇想,问一些在大人看来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有个好奇心很重的孩子问他的妈妈:“月亮有妈妈吗?”对于孩子突发奇想的问题,家长要认真对待,并给出合理的解释,如果不能解释,就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总之,家长要有耐心,给孩子简单易懂的解释,而不是把自己的一套大道理灌输给孩子。

多陪孩子到户外走走

一个小小的院子,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多花些时间陪孩子在户外活动,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孩子会看到季节的改变、植物的生长、鸟类的迁徙和虫类的爬行,能够观察的东西太多了。父母还可以陪孩子去游乐园、动物园,在节假日陪孩子到电影院、歌剧院,让孩子感受艺术的魅力,这样既丰富了孩子的眼界,也培养了孩子的创造力。

让孩子自己动手

根据孩子模仿性强和爱动的特点,让他们充分运用手边的工具。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通过做一些小实验、小游戏,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让他自己动手做喜欢的东西,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教孩子种植花果蔬菜也是一个很好的实验,看看种子怎样在泥土中吸收水分而在阳光下茁壮成长。亲身体验到生命的奥秘之后,上学以后就不会对学习产生畏惧了。

孩子的好奇心是一种宝贵的天赋,父母应该好好地呵护它,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

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人的一切智力活动都是从观察开始的,良好的观察力是孩子学习、生活和解决日常问题的基础。研究表明,学习活动中有70%的信息都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力,有利于积累知识、发展智力。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同一种事物,不同的孩子拥有不同的观察方式。有的孩子可以准确、透彻、精细、深刻地对事物加以描述,而有的孩子只是对该事物形成一个模糊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为什么会有这样明显的区别呢?这与家长对孩子早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心理研究专家认为,在缺少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儿童对于认识的内容是苍白无力的,而且注意力涣散,易受暗示,缺乏学习能力。由此可见,缺乏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对于日常生活和学习起着多么大的消极影响,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不仅仅是对他思维能力的锻炼,更关系着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应充分引起重视。

梁启超说过:“科学的根本精神,全在养成观察力。”因此,良好的观察力是孩子学习、工作、解决日常问题的基础。众所周知,在学习活动中,有70%的信息都通过视觉获得。如果孩子视觉能力发育不足或不平衡,在学习中就出现各种困难,如写字出格、偏旁部首颠倒、分辨物体异同困难、从背景中找出指定图形困难、字母及数字混淆等。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

观察力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观察力更是一种急需培养的能力。作为正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小孩子来说,那就更加重要了。那么,怎样培养小孩子的观察力呢?

从兴趣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我们都知道,小孩子都很喜欢透过各种方式,去摸索、了解他周围的人、事、时、地、物。这是年幼孩子的共同特征,经由好奇、寻找,可以使孩子更加了解已知与未知的世界。作为小孩子,大都对有生命力的小动物或者昆虫感兴趣,家长应该抓住这一点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在这里,我不妨向各位家长推荐一种,通过观看“蚂蚁搬家”培养孩子观察力的好方法。你绝对想不到这个讨人厌的小昆虫,却是训练孩子观察力的好教材!在假日里,你可以领着孩子走进大自然,找一处有蚂蚁踪迹的地方,因为,蚂蚁是一种相当有组织的生物,他们的分工相当精细,每只蚂蚁各司其职,作为家长可以在蚂蚁出入的地方,放一些饼干屑,然后和孩子一起观察蚂蚁雄兵们把饼干屑搬入蚂蚁窝的有趣情形,家长可以一边对孩子讲解,一边让孩子独立观察,这是引导孩子最自然且最方便的教材!

从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孩子一出生就对于周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相信家长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盯着孩子无邪的脸庞,看着他的眼睛咕噜咕噜地转;看着他观察周边环境;看着他用小手触碰着他好奇又陌生的事物,等他渐渐成长,开始尝试许多新鲜的活动,在追逐、游戏中,不小心的碰撞,让他号啕大哭,但也学习了什么是疼痛。没错,所有的感官能接收的信息都是一种观察力,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以及痛觉等六大感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通过比赛、游戏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例如:我们将一大堆不一样形状的积木倒在地板上,家长与孩子一起,看谁先找出同样形状的积木,并且分类放好;或者拿两张相似的图片,看谁先找出细微不同的地方?(在活动中,家长要故意让着孩子,以激发孩子的进取心)这样一来不但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同时也培养了他的归纳以及分析力,让他变成一个细心且有组织能力的人。

从做家务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做家务也能够训练孩子的观察力,作为二三岁的小朋友,已经可以开始分摊一些简单家务了。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把洗净晒干的衣物通通收进屋子里,然后请你的孩子帮你一起做分类的工作,哪些是爸爸的?哪些是妈妈的?哪些又是自己的?别小看这些分类的工作,如果你的孩子从小就和你一起做这样的分类游戏,不但可以培养他的观察力、秩序感,无形中让他变成一个整洁且有责任感的人。

从观察大自然中锻炼孩子的观察力

家长还应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比如,观察一件工艺品的形态、颜色、特点、制作过程;观察山水、树木、花草等等,利用自然环境培养孩子观察力。大自然是培养孩子观察力的课堂。孩子如果家居城市,家长应带孩子到公园、广场、动物园、植物园去散步、游玩、欣赏;或带孩子去参观自然博物馆、花木虫鸟展览……

另外,家长在培养孩子观察力的同时,还应鼓励孩子多提问。家长不要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孩子的心灵深处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常会向父母提出一串串精彩的问题,如:“天冷了,水为什么会结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等等。孩子们的问题有许多是父母们意想不到的,或者觉得可笑、荒唐。面对孩子的提问,有的父母也许连自己也不太清楚,也许认为这些问题不值得回答。如果是这样,会使孩子很扫兴,挫伤乃至磨灭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敏感与思考。要知道,当孩子提问时,正是孩子求知的好机会,鼓励孩子提问,就是为了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与思考。“观察力”虽然只是生活中的小细微,但是却掌控着孩子成长学习的成败。因此,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是当今父母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

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充满想象力是拥有智慧的象征,有的孩子把自己想象成宇宙飞行员,在无边无际的太空中遨游,有的孩子把自己想象成科学家,为人类的科学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还有的孩子把自己想象成解放军战士,为守卫祖国边疆尽自己的一份力……孩子天真的想象常常被大人们看做是幼稚的,甚至是胡思乱想的,因此,当孩子把想象的事物用语言的形式描述出来时,往往得不到大人的支持和理解,反而会受到奚落。这种情况出现的后果就是,孩子的想象力受到抑制,丧失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使他的智慧之门关闭。因此,要使自己的孩子聪明,就要努力培养并呵护他的想象力,甚至鼓励他“异想天开”。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呢?

要为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比如玩具、积木、图书、画笔和画纸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必须具备的东西,他可以利用这些东西完成基本的探索活动。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用漂亮的积木搭建美丽的城堡,还可以教他用各种色彩的画笔去画他想象的天空和草原,在孩子完成创作后,让他用语言的形式描述出来,这样,孩子的思路会变得更加开阔,想象的空间会变得更加广阔,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挖掘和展示。心理专家研究证明:儿童天生就具有非凡的创造性潜能,只有科学的引导和开发,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可以得到充分展示。激发孩子的兴趣,并给予适时的教育和启发,使孩子富有独一无二的创造性成为父母们需要学习的重要一课。

有一位父亲,经常教孩子画画。他在授予画画技巧的同时,也让孩子充分调动自己的脑细胞,想象画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有一次,小男孩儿对颜色着了迷,把绿色的草原画成了红色,而把草原上奔驰的骏马画成了绿色。父亲没有马上指出孩子的错误,而是这样问他:“草原为什么是红色,骏马为什么是绿色的呢?”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因为草原被阳光照射,而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火球,所以照在绿色的草原上就变成了红色;骏马要吃草,草在马的身体里发生作用,所以马就变成了绿色。”这位父亲非常开心,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拥有如此独特的想象力,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得这样好。从此之后,他就耐心地培养和爱护孩子的想象力,并让他学习创造的技能,而孩子最终也在正确的指引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让孩子进行多方位思考

只有进行多方位思考,才可以使孩子的想象力得到拓展。比如,孩子会看到天空中的云彩在不断地变化,有时像一只乖乖的小猫,有时像一只在水里游泳的鸭子,有时像一匹在草原上奔驰的骏马……各种各样的形状让孩子产生无限的遐想。这种想象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扩大他的知识视野,因此,培养和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就要让他到户外,多看、多听、多思、多体验。

达尔文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他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都有深入的研究。在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后,达尔文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举世闻名的著作《物种起源》,这本著作为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直到现在依然影响重大。

达尔文小时候就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喜欢探索的孩子,他热爱大自然,喜欢昆虫和各种动植物,还喜欢采集动植物标本。有一次,小达尔文和妈妈在花园里种树。妈妈对儿子说:“泥土的力量非常巨大,它可以使幼小的树苗长成参天大树,也可以长出小草,小草被牛羊吃了,我们才有奶喝、才有肉吃;泥土还可以种出小麦和棉花,让我们填饱肚子,还可以有衣服穿。你说泥土不是块宝吗?”

小达尔文眨眨眼睛,问妈妈:“那泥土能长出小狗来吗?”

妈妈笑着说:“小狗是不能在泥土里长出来的,小狗是狗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

达尔文又问:“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妈妈的妈妈生的,是吗?”

妈妈点点头。“那最早的妈妈是谁呢?”小达尔文依然不依不饶。“最早的妈妈是上帝!”“那上帝的妈妈呢?”

面对小达尔文穷追不舍的问题,妈妈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她依然微笑着对孩子说:“儿子,世界上好多东西对我们来说是个谜,你长大之后就去把这些谜一一解开吧。”

正因为从小培养了好奇心和想象力,达尔文后来才会成为举世闻名的生物学家,这与他的母亲善于开发他的思维,科学指导与启发他的想象力是分不开的。给孩子一片想象的土壤,让他在田间学会自耕自种,最终获取胜利的果实,对于当代父母来说依然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扩大孩子的知识面

任何想象都要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只有不断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孩子的想象才能丰富。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授予孩子必要的科学知识,还应该给他买一些图书(比如漫画书、小人书、图画书),这样,孩子在脑海里才会形成最初的知识系统。只有让孩子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他的想象力才会丰富起来。除了读书之外,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到博物馆、动物园、科技馆去参观,让孩子直接从实际生活中汲取知识营养。还应该让孩子多看看电影,多做游戏,多画画,让孩子在体验快乐的同时,也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孩子通常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看待身边的事物,由于他的思想比较单纯和天真,往往他的想象也是不可思议的。父母对于孩子奇特的想法,要给予赞扬和鼓励,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想象是合情合理的,并不是什么胡思乱想,这样的示意,有利于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天马行空的联想。有时,孩子的灵感更值得借鉴,因为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往往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认为这样做不合理,那样做不正确,而孩子的想法没有任何束缚,他可以想到什么就表达什么,往往这种表达要比大人的思维更合理、更新奇、更有创意。重视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对于每一位家长都意义非凡。千万不要否定孩子的异想天开,更不要讥笑、责备孩子“不可理喻”的幻想。要相信他的能力,并适当地给予奖励,让孩子在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让孩子集中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指向性,二是集中性。在心理学上,注意力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有选择的集中的能力。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对发展孩子的智力非常重要。如果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分散,做事三心二意,那么他在学习中就不会进行深入地思考,对知识的概念掌握不牢固,也就不会学到科学知识。久而久之,孩子的思考能力下降,对学习丧失兴趣,最终也不利于他智力的发展。据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者达半数以上,多数家长反应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中无法集中注意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孩子年龄小

孩子的年龄越小,他专注的能力越低。小学生聚精会神地专注于某个事物的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而学龄前的儿童的注意力在10~15分钟之间,因此,孩子的年龄越小,就越不容易集中注意力。

孩子的兴趣

当孩子看到他喜欢的事物时,往往会产生好奇心,这时,他的注意力是聚集在这件事物上的,并产生了“研究”这件事物的兴趣。孩子的兴趣和大人的兴趣是不同的,大人要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果孩子对他眼前的事物不感兴趣,家长再怎么引导、启发,他都不会把注意力集中过来,更不会产生探索的心理。

外界的干扰

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他就会对外界的干扰格外敏感,一有点什么声响,他就会东张西望,还会产生看个究竟的心理。如果你在孩子旁边大声地说话,或者播放音乐或电视,他的注意力就会分散,转移到这些干扰他的事物上去。

男孩儿天生具有好动的性格,比女孩子更加无法集中注意力。根据这一特点,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锻炼孩子的注意力:

方位的指点

比如孩子第一天上学,父母可以跟着他,提醒他学校在家的哪个方向,在去学校的路上都有哪些标志,到了学校后怎样准确找到自己的座位等等,这个过程就是在锻炼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还可以让孩子自己买东西,让他在跟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学着集中注意力。

小楠是家里的小王子,爸爸妈妈都很疼爱他,但从来不会放纵他的行为。在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方面,父母就采取了让他多出去锻炼的方法。比如家里面缺少了酱油、食盐等厨房用品,妈妈会让小楠出去购买,小楠会很高兴地接受,因为妈妈给了他零用钱,可以买糖吃了,在商店购买厨房用品的过程中,小楠的注意力得到加强,记忆力也得到了锻炼,以后不管什么东西,只要小楠能够购买的,妈妈都会毫不犹豫把这个任务交给他,小楠也因此受益匪浅。

提供安静的环境

大量研究表明,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下比在嘈杂的环境中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在家庭里,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避免分散、干扰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在孩子看书、画画、学英语的时候,尽量把电视或音响的声音调到最小,不要在孩子旁边大声讲话,更不可大吵大闹,这样有利让孩子专注于他所进行的活动,从而为培养和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创造一个非常好的外部条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养成生活的规律性,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注意力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让孩子听一些音乐

音乐不仅能愉悦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还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倾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时,他就会安静地待在距离音乐比较近的地方,独自欣赏,直到优美的音乐播放完毕。有的孩子比较开朗,还会随着音乐的旋律拍打节拍,或者摇头晃脑与音乐同步。父母在为孩子播放优美曲子的时候,要注意他的情绪反应,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加以引导,让孩子爱上艺术的同时,也养成注意力集中的习惯。

用故事启发孩子

当孩子的注意力分散、不肯学习时,家长可以讲一些小故事,启发孩子。比如大花猫和小花猫的故事,大花猫很认真地在河边钓鱼,不一会就钓上来一条又肥又大的鱼,而小花猫不专心,一会捉蜻蜓,一会捉蝴蝶,最后,一条鱼也没有钓上来。大花猫耐心地教育小花猫,让它专心地坐在河边钓鱼,小花猫听了后很惭愧,便依照大花猫的话,专心地钓起了鱼,不一会工夫,小花猫也钓到了大鱼,小花猫非常开心,从此做任何事都很专注,再也不三心二意。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会意识到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的害处,从而在行动上会有所表示,他会想到只要不集中注意力就钓不到鱼,就会一无所获,那么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孩子会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注意力,并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注意力。

在运动中让孩子集中注意力

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增强体质、有益身心的运动。进行乒乓球的锻炼,可增强人体的心肺功能,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和身体的协调性。对于孩子来说,乒乓球不仅可以预防近视,还能有效培养和提高注意力。打球时,孩子的双眼以球为目标,上下左右随着球的跳动而不停地转动眼球,既锻炼了反应能力,又把注意力集中在球上,并且形成了持久专注的耐力,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有很大好处。

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如果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而且经常走神,有可能就是因为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觉得学习枯燥乏味,并艰涩难懂。针对这种情况,家长要向孩子讲清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并向他提出明确的指导和要求,让孩子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做到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学习,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而且对他意志力的培养也有重要意义。

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记忆是智慧之母”,阿斯基洛斯的这句名言一直流传至今,可见记忆在智力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古今中外的大学者、大文学家们的成功无一例外都与超强的记忆力有关。德国杰出的诗人歌德在幼年时就记住了很多歌谣,到8岁时就掌握了4种语言;英国著名科学家道尔顿5岁时就背出50多行的拉丁文诗歌;我国古代著名诗人骆宾王幼年时期不但能背诵诗篇,还能即兴发挥,7岁时即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诗歌《咏鹅》。因此,记忆在智力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从事什么样的智力活动都离不开记忆,培养高智商的孩子,就要从锻炼和提高他的记忆力开始。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回忆等基本过程。记忆首先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经过几秒钟的信息储存,完成简单的识记过程,这也是最短期的记忆;接下来需要有意识记,则要经过几分钟时间,这个过程用来掌握信息,也就是积极的记忆,最后一个阶段便是保持、再现的过程,可以定义为长久的记忆。成人和孩子对事物的记忆过程是不一样的,成年人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力,找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摈弃与主要内容无关的部分,进行意义识记,而孩子由于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进行浅显的记忆或机械记忆。根据这一差别,美国学者布鲁诺·福斯特建议每天花上一点时间,做一些相关的练习。对于孩子记忆能力的训练越多,让孩子主动掌握的信息越多,那么对于以后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哪些因素影响着孩子的记忆力呢?了解了制约孩子记忆力的各种生活因素,才可以对症下药,有目的地改善和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压力影响记忆

压力分为两种:一种是情绪压力,一种是生理压力。情绪可以是正面的阳光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消极的,如果一个孩子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那么他的积极情绪就会得到释放,注意力就会相对集中,识记过程也就相对轻松;而一个满腹心事,压抑、恐惧或愤怒的孩子,往往把自己置于“苦难的深渊”,这种状态的孩子容易丧失自信心,对于未来充满悲观,而且注意力涣散,集中注意力的功能不断下降,其记忆的能力当然也就随之降低。

生理压力主要源于某方面的功能负荷,如暴饮暴食或超负荷工作,适度的饮食对于孩子记忆力的提高非常有好处,但如果暴饮暴食就会使人体各项生理机能失衡,无法正常运转,从而使得孩子的记忆力大受影响。适度的压力可以促进记忆力的发展。轻微的压力比没有压力更能帮助人们发挥潜能。

睡眠影响记忆力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睡眠好是记忆好的关键。可见,拥有良好的睡眠对于提高记忆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睡眠可以解除大脑疲劳,还可以制造大脑需要的含氧化合物,这些物质为思维和记忆提供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对于记忆的巩固和提高也起着积极的作用。而睡眠少或睡眠质量不好则会损害记忆力,直接影响记忆力的发挥。那么每天应睡多久才有利于记忆力的提升呢?科学研究发现,新生儿每天睡约18到22小时,之后逐年递减,7到10岁的儿童每天睡9到10小时。可见,让孩子拥有充足的睡眠和睡眠的自然周期是最可靠的能长久促进记忆力发展的好办法。

兴趣影响记忆

记忆和兴趣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如果孩子对某一事物不感兴趣,就很难对此形成识记意识,更不能对此事物形成巩固记忆。因此,在锻炼孩子的记忆力时,要确定孩子对此是否感兴趣,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启发,只有因势利导,才可以使孩子的记忆得到有效训练和提高。

理解力影响记忆力

当孩子开始接触生活的时候,很多东西都在他的理解之外。在大人看来,不同的事物,理解的程度和方式也不同,但在孩子眼里,所有的事物都一样,没有深浅之分,因为孩子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面,对于内涵不具有理解能力。针对这一情况,家长在帮助孩子识别难易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强迫孩子接受理解之外的东西,比如,孩子对于古代诗歌的内容存在机械记忆,如果他对于内涵不完全理解,就不要强迫他去记诵所有内容,并不是记得越多,他的记忆力越好,有时,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那么,应该怎样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呢?

1. 让孩子集中注意力

注意力集中是有效识记的前提,记忆时只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记忆的痕迹而不易遗忘。如果精神涣散,三心二意,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

2. 让孩子保持一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在进行识记之前,会对各种知识对象进行筛选,从中摘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积极的记忆。如果孩子对学习资料、知识对象索然无味,即使花再多的时间,也难以记住。

3. 让孩子进行理解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住。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能做到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记忆效果会更好。

4. 让孩子经常回忆

回忆可以起到巩固记忆的作用,学习时,不断进行尝试回忆,可使记忆错误得到纠正,遗漏得到弥补,使学习内容难点记得更牢。闲暇时经常回忆过去识记的对象,也能避免遗忘。

5. 让孩子学会科学用脑

在保证营养、积极休息、进行体育锻炼等保养大脑的基础上,科学用脑,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能大大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这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孩子的智慧极为重要。

哈佛大学有一个理念是: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不在于他的能力和经验,而在于他的思维方式;因为思维指导行动,行动影响习惯,习惯形成品格,品格决定命运。

不要以为抓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绘画、音乐、体育等方面的能力;素质的核心,应该是从小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一个人的思维不行,在现代条件下他不可能成功。良好的思维习惯能力有助于孩子从正确的角度和方面思考问题,有助于孩子各方面能力的锻炼,知识的获取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问题,善于观察,勤于动脑,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

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呢?

提高孩子的感知和观察力

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大量积累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因此,努力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不断丰富和发展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去观察、去认识、去思考、去体会,这样可以扩大孩子的印象范围,使之容易形成对事物正确的概括,以发展思维能力,家长可以通过观察测试,弄清孩子在思维发展方面的现状。哪些是优势,要鼓励他们继续发展;哪些是缺陷,要帮助他们尽早克服。一般来说,初中生在思维方面常存在:“死、碎、单、浅、慢”等缺陷。“死”就是学的死,不会动脑筋,平时死学,考试时死背。“碎”是指学的知识零碎,一个个知识点分散、孤立,形不成系统,构不成网络。“单”是指思路单一,考虑问题时,不善于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不会举一反三。“浅”就是看问题肤浅,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看不出问题的实质,以及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慢”即思维的节奏慢,反应不灵活。上述任何一个缺陷都能导致孩子学习上的困难。而且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困难会越来越大,常常出现要他们去学习就像要他们去服苦役一样令人头痛的情况。处于这样思维状态下的孩子,只会越学越糟。所以家长要尽快找出孩子思维方面的缺陷,通过各种有效的办法,帮助他们克服缺陷,并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引导孩子进行思考

要善于给孩子提出一些小问题,让他积极运用自己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和寻求答案。在孩子思考问题遇到困难时,家长可以启发孩子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比如,父母陪孩子去参观一个摄影展览,对于展出的作品,父母可以发现他的兴趣点,可以一起讨论评价,还可以问他一些问题:为什么认为这个作品好呢?你对于它的理解是什么?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堡深有体会地说:“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才是问题的解决。”因此家长首先不能挫伤孩子提问的积极性。要有意识地从鼓励孩子提问入手,培养他们提问的兴趣和习惯。尤其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敢于提问,并反复告诫他们,切不要认为,凡是老师讲的、书上印的,都是不可怀疑的真理,从来不想也不打一个问号。也不要因为怕问错了面子不好看,就丧失提问的勇气,相反,每到学习时,就要要求孩子以探索的精神,审视的态度,在教材上圈出重点,画出难点,找出疑点。在起始阶段,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既简单又幼稚,但只要能提出,家长就要给予鼓励和赞扬。当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家长正是这样来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能力的。例如,过去孩子一放学回来,家长总喜欢问:“今天有没有测验?”“考多少分?”如果是得了90分或是100分,家长就笑逐颜开。现在一些聪明家长就迥然不同了,孩子放学回家,家长总是关心地问:“今天向老师提出问题了没有?”“提了。”接着家长更关心地问:“你提的问题老师认为有价值没有?”如果回答,“有,老师认为很有价值。”那么这时全家会欢欣鼓舞,孩子也会受到赞扬。因为他们认为,提出问题是思维有能力的表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更是思维发现力、创造力的表现,是智慧的象征。以上这个事例不是值得我们的家长借鉴么?

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孩子的好奇心比较强,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见到新鲜的东西就想摸一摸、问一问、拆一拆、装一装,这些都是孩子喜欢探究和旺盛求知欲的表现。家长切不可随意禁止甚至恐吓他们,以免挫伤孩子开发思维的积极性。应当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培养从小爱科学、勤动手、肯钻研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让孩子畅所欲言。

要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也应让他说完,适时而又恰当地给予指导,在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下成长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分析问题也比较透彻,对某些问题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容易受暗示。相反,在家长制气氛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显得思维呆板,不敢畅所欲言,也提不出新的观点,总是看家长的脸色行事,容易受家长的暗示而改变主意,或者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者盲从附和随大流,这就影响了孩子思维独立性的发展。

启发孩子“异想天开”

在人们的长期生活过程中,所有的物品都有其常规功能。例如,传统观念认为,碗是盛饭用的,暖瓶是盛热水用的。如果我们变换一个视角去思考,就可发现碗还可当乐器,暖瓶还可放冰。这就是“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孩子在学习知识时就不会盲目听信,解决问题时就会思路开阔,灵活自如。

要鼓励孩子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意识,就要从小事做起。例如,平时,要支持孩子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尝试。玩玩具和做游戏时,不一定非要孩子照一成不变的模式去做,不妨出点新花样。有些事情,孩子因“异想天开”而出了差错,不要急于去责备孩子,而最好帮助孩子分析一下,找到更妥当的方法,并告诉孩子什么是可行的,给他适当的提示,让他换个方法再试试。做对了就要给予表扬。这样,孩子便会从成功中获得喜悦、获得自信。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也就习惯去用脑筋想一想了。

此外,不要让孩子认为父母的知识就是绝对不能更改的。让孩子具有一些“怀疑”精神,对他扩展思路是有益的。要知道,没有科学家的大胆想象和艰苦验证,也许今天我们还会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科学的每一进步都离不开大胆的设想,也离不开对现有模式的“怀疑”。如果我们的孩子只知道按老师和家长给的答案去回答问题、思考问题,就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突破了。

鼓励孩子玩益智游戏

游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之一,是发展智力、开发思维的重要因素。在游戏中,孩子没有任何压力,心情十分放松,而游戏中遇到的问题也远远没有现实中的问题那么复杂,解决起来也得心应手,因此许多游戏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娱乐形式。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许多父母认为游戏不是孩子的学习方式,而只是玩的一种形式,基于这种观念,父母们就极力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甚至不让孩子玩游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孩子玩的天性,对他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实际上游戏是孩子的本能,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没有游戏,孩子会陷入困惑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知道该如何取悦自己,更不用说发展智力、开发思维了。因此,把游戏还给孩子,让孩子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是每位家长最需要去做的。

美国有一项调查显示,80%的父母认为孩子玩游戏是有益的,而且60%的家长有每月陪孩子玩一次游戏的习惯,有三分之二的家长认为游戏对他们孩子的生活有正面的影响。但在大多数家庭里,陪孩子一起玩益智游戏的父母少之又少,孩子往往独自玩游戏,没有任何家长在身边指引、监护。因此,面对游戏,中外家长有正面的思考,也有负面的影响。我们该如何看待孩子玩游戏,并如何引导孩子玩益智、健康的游戏呢?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中,而这个世界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游戏,只要善于发现,就可以为孩子寻找到适合他的游戏方式,在让孩子玩的过程中,不要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把属于孩子玩的时间还给孩子,让他在游戏中体会生活的韵味和乐趣。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在课余时间应该学习艺术方面的知识,比如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等,认为只有学习了这些,将来才可能成为全能型人才,才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站稳脚跟;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不好,在班级里落后于其他同学,就要在课余时间补课,以争取缩短和其他同学的距离。这些家长的想法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护和培养,但是孩子玩的天性被剥夺了,业余时间没有了,学习负担相应增加,就会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觉得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事情,没有任何乐趣,相反会对游戏产生更多的兴趣,以致用逃避学习来争取玩的时间,争取快乐,争取生活的乐趣。所以,如果孩子的课余时间充足,家长可以给他安排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对于一些课业负担较重的孩子,应适当给予他玩的时间、玩的空间,让孩子感到放松的同时,也从游戏当中学习到课本中没有的知识。

引导孩子玩益智游戏,首先要正确看待游戏的价值和作用。游戏的价值在于增加孩子的乐趣,让孩子得到身心放松,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通过亲身操作,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从而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和提升,也有助于孩子克服不良情绪,如焦虑、恐惧、不安和愤怒的情绪。既然游戏对孩子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家长就要引导孩子玩一些益智的、健康的、心理方面的游戏,根据孩子的特性,进行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能力方面的训练,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

游戏是孩子主动、自发、自愿的活动,它不能有任何强迫、呵斥或催促的成分,因此家长在引导孩子玩游戏时,要注意孩子“要玩”,而不是“要他玩”,选择他喜欢的游戏,让他从中获取快乐和进步,那么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不要在意“玩”以外的东西,比如会不会挤占孩子的学习时间,会不会破坏什么东西,会不会让孩子越玩越懒等等,只要孩子尽情地玩、兴致高涨、情绪愉悦,家长们尽可以不要阻止或限制孩子玩的行为和过程。虽然玩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对他以后的长足发展来说是很有好处的,最重要的是,孩子逐步培养了健康的心态、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还学会了如何思考,这些都使孩子在未来的发展中受益无穷。

陪孩子一起玩不仅可以增加孩子对于游戏的兴趣,还可以增进对孩子的了解,比如性格、志趣等,有利于家长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拉近两代人之间的距离。很多会玩游戏的孩子都有家长在身边陪着,这样的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强,而且心态也更健康。因为孩子最信任的人是自己的父母,他们的引导和启发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陪孩子一起玩的时候,要全情投入,全力以赴,因为家长的态度将直接影响自己孩子的发挥,使孩子懂得,做任何事都不要马虎、不要心不在焉,而是要用心,真诚投入。

游戏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有成功与失败,如何在游戏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在失败后反思游戏带来的困惑,这些都需要孩子自己去解决,家长不要代之以行。比如玩积木游戏,孩子往往会堆到一半便不再继续,因为他觉得,怎么搭建自己的城堡也不像原来想象的样子。在他准备放弃的时候,家长要在旁边给予指引,可以多问问孩子“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呢?”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赞赏,也可以说:“好漂亮的城堡,不过如果再……就好了。”这时候,孩子受到了鼓舞,会更加努力,直到把自己的城堡“盖”好。

如今的孩子多数处于“钢筋水泥”的环境中,可供他们玩的游戏并不多,有的孩子甚至一天到晚关在一个小屋里,做习题,复习功课,失去了玩的天地。这样的孩子是可悲的,也应该引起家长的警觉,当孩子不会玩的时候,他的其他能力也会随之下降,甚至消失。比如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一一丧失。高分低能的孩子绝不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只能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培养高智商高能力的孩子更需要家长正确的心态,正确的引导,正确的方法和正确的行动。

第二章 充分激发男孩儿的潜藏能力

著名诗人泰戈尔说过:潜力无限,生命无止。人人都有惊人的潜力,作为家长,拥有一双能够发掘孩子潜力的慧眼非常重要。古往今来的大学者、大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无不是在少年时期就显露出了非凡的才智,正是由于正确的引导和启发,他们的才能像涓涓流水一样在世间不停地流淌。人们在赞佩这些伟大成功者的时候,也使自己的身影变得更加渺小,更无法想象自己也可以培养出这样一位成功者。大量的研究和事实表明,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无法估量的潜能,只要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启发,孩子的潜质就会变为外在的智慧和能力,并因此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慧眼识珠,做孩子的伯乐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但每个孩子的才智又深藏不露,不容易被发觉,这就需要家长具备一双挖掘孩子潜能的慧眼,做孩子的赏识人——伯乐。春秋战国时期的伯乐善相马,表面普通的马在他的眼里却成为驰骋疆场的千里马,正因为有一双会识马的眼睛,伯乐的名字才沿用至今。

正像千里马具有纵横驰骋的能力一样,孩子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力,需要做父母的进一步挖掘,让自己的孩子像千里马那样在人生的路途中披荆斩棘、克服困难,最终把孩子培养成闪闪发光的金子。

如何能发觉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呢?首先要相信孩子的潜能、创造力。相信孩子,可以增强他的自信心,使他相信自己可以做这件事,并且可以做到最好。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进行鼓励和支持,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精神嘉奖或物质奖励,这样有利于孩子坚定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兴趣,并有信心把感兴趣的事坚持到底。这个过程就是挖掘孩子潜能的开端。父母要把握住这个开端,才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他的其他潜能。

告诉孩子:“你是父母的骄傲!”

重视孩子,就要从挖掘孩子的优点开始。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才智,父母要抓准时机,进行表扬和鼓励,对孩子竖起大拇指,并称赞他了不起。孩子因受到了重视,往往会更加努力地去做进行中的事情,直到把事做到尽善尽美,完美无缺。父母切忌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更不要对孩子的兴趣进行指责和挖苦,往往受到呵斥的孩子,其潜力的挖掘会受到阻碍,甚至永远都挖掘不出来。父母越是能够发现和放大孩子身上的优点,孩子就会拥有更多的优点和才智,就会表现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优秀。

不要停留在一时一事的夸奖上,怎样夸奖孩子也是有学问的,对于他先天形成的特质最好不要进行夸奖。比如,孩子先天聪明,如果不断地夸奖他“很聪明,太聪明了!”他会因此而沾沾自喜,而在此过程中他接受了一个错误信号,那就是,聪明的人可以不努力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由此,他的惰性被培养起来,对以后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夸奖孩子时,要夸他的努力,而非先天的优势,比如夸孩子把数学题都做对了,这不是他聪明的结果,而是他努力计算的结果。

如今的教育强调“赏识教育”,而赏识孩子时,不要停留在一时一事的褒奖和鼓励,而应挖掘孩子深藏的优点,对孩子“不良”的或“另类”的特点不要采取漠视甚至呵斥的态度,这样,夸奖才具有了一定内涵,才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和人性的广度。

美国教育家克劳蒂娅认为,一个儿童的艺术细胞,除却天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人去“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是最重要的。生活中很多很有天赋的孩子被埋没了,这的确是一种悲哀。遗憾的是,许多做父母的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是浅显地以为,孩子还小,不会懂得太多,或者他现在还没有到学的时候。

克劳蒂娅这句话正揭示了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父母是孩子的伯乐,需要用敏锐、智慧的双眼去发现。爱迪生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位伯乐。爱迪生7岁时被妈妈送到了学校。然而在老师的眼里,爱迪生不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孩子,他喜欢胡思乱想,比如在恩格尔老师讲课的时候,他就想:既然摩擦动物的毛可以生电,那么,如果把电线接在猫身上,再用力摩擦猫的毛是不是可以发电?恩格尔老师不喜欢上课精力不集中的学生,于是就经常呵斥爱迪生,说他是个问题学生,由此,爱迪生的学习成绩成了全班倒数第一。更让恩格尔老师头疼的是,爱迪生喜欢对问题追根问底,比如恩格尔老师讲2加2等于4,爱迪生就问2加2为什么等于4,问得老师张口结舌,不知该怎样回答。后来,恩格尔老师把爱迪生的妈妈请到学校,对她说:“爱迪生这孩子一点不用功,还老是提一些十分可笑的问题。昨天上算术课时,他居然问我2加2为什么等于4,你看这不是太不像话了吗?我看这孩子实在太笨,留在学校里只会妨害别的学生,还是别上学了吧。”爱迪生的妈妈非常生气地说:“我认为爱迪生同龄的大多数孩子聪明,我将教我的爱迪生,他再也不会来这里!”爱迪生一生中唯一正规的教育就这样结束了,走在回家的路上,爱迪生对妈妈说了一句心里想了很久的话:“妈妈,长大后我要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发明家!”

从此以后,妈妈成了爱迪生的“家庭教师”。在妈妈耐心的指导下,爱迪生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人类先哲的智慧思想。无论冬天还是夏天,当别的孩子在玩的时候,他依然在勤奋地学习。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下,爱迪生不仅学会了很多知识,而且学会了读书学习的方法,为后来成为大发明家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爱迪生的妈妈正是发现了孩子身上存在的优点,才会相信孩子一定可以成为优秀的人,假如妈妈也和恩格尔老师一样认为爱迪生无可救药,也许,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就这样被淹没了,在他之后的很长时间,人类依然会处于黑暗之中。因此,赏识你的孩子,用爱和智慧的眼睛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让他自己把这些优点发扬广大,在努力争取中与孩子同步,这是每位父母最需要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年幼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是有限的,他们常常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想要了解孩子,就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真正需要,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样才会激发出他的内在潜能。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用大人的思维来判断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而孩子因为受经验和阅历的局限性,往往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当父母和孩子在同一个问题上出现观念上的偏差时,我们往往会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认为他不讲道理,不可理喻,长此下去,父母和孩子的距离就会拉大,更不用说深入地、切合实际地了解孩子的内心。有的家长把这归结为代沟的问题。诚然,父母和孩子的年龄存在差距,必然会造成观念、态度上的不同,但如果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年龄的差距,那就未免太绝对了。正因为我们不了解孩子,才要和他进行沟通,用这种方式缩短两代人的距离。窥探孩子的内心世界,掌握孩子的心理动脉,才可以真正走进他的内心,才可以平等地、真诚地了解他,与他真诚相处。

有这样一个故事,孩子小时候上幼儿园,幼儿园的老师告诉妈妈说:“你的小孩不能上幼儿园,别人家的孩子都认识数,你家小孩儿不认识数。”妈妈听到这句话一点都没有着急。因为这个孩子3岁多还不会讲话,面对幼儿园老师的评价,这个妈妈是怎么做的呢?她每天接送小孩不骑自行车,只推着自行车,和孩子一起数路两旁的门牌号码。一个星期后,这个孩子不但认识数了,而且有了奇数、偶数的概念,还学会了加减法,这让幼儿园老师感到十分惊奇。

还有一次,幼儿园举行跳绳比赛,老师说如果不会跳就不要跳了,但孩子不参加比赛的话,自信心会受损的。于是,这个妈妈买了两根绳,上下班时连自行车也不骑了,而是以跳绳代走路,和孩子一起,先行进中跳绳,再运动中跳绳。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孩子跳绳的技术纯熟起来,逐步超越了其他小朋友,结果在跳绳比赛中得了一等奖。

这位聪明的妈妈并没有因为老师的话,而对孩子有了另外的看法。她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孩子的优点和特质,而且相信他的能力,别的孩子可以做的,他一定可以。抱着这样的想法,这位妈妈才培养了孩子努力追求,绝不放弃的心态,结果证明,她成功了!

了解孩子的内心,就要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同时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孩子适当的要求,家长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想尽办法满足孩子的要求。如果家长对孩子比较苛刻,对于他的任何要求都置之不理,甚至挫伤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那么孩子很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以后无论提出什么要求,都不敢直接表达出来,而是拐弯抹角,甚至撒谎欺骗。因此,适当满足孩子的要求也是有必要的,当周围的孩子都拥有漂亮的玩具时,自己的孩子也想拥有,那么就满足他吧,给孩子适当的挫折感与成就感都是必要的,孩子需要一个宽松但又不放任自流的环境来磨炼良好的心态。一个有着良好心态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才有可能健康地面对社会,并最终走向成功。

和孩子进行沟通,有助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长和孩子既是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也是朋友关系,伙伴关系,既然是朋友和伙伴,那么地位就是平等的,就应该互相尊重和理解。家长往往认为说教是对孩子的一种有效教育,是理所应当的,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家长搞“家训”时,要也充分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接受程度。如果命令式的口气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那么家长就要改变一种教育方法,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和孩子进行沟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据资料显示,40%的家长缺少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往往有的家长以长者自居,面对孩子,总是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孩子做这做那。这样的家长只考虑到自己的长辈身份,却没有体会到作为孩子的心情和感受,要知道,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拥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家长在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把他视为和你地位平等的人,这样孩子才会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尊重,才会和你倾心相谈,才会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告诉你。另外,家长也要学会倾听,在业余时间多和孩子在一起,认真聆听孩子说话,这样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

父母经常与孩子进行亲切地沟通,孩子有心里话、有心事才会对你说,而不是寻求同龄人伙伴的帮助。有很多孩子不愿把心里话讲给父母听,而宁愿去向一个陌生人倾诉,也与家长不懂得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有很大关系。学会与孩子进行平等地沟通,可以及时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可以及时帮助解决孩子生活中的问题,并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心理状况和对周围世界的反应,从而引导孩子培养健康的心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引导孩子为了美好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所作所为都是父母教养是否得当的反照。要想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我们需要做的更多的事情不是软硬兼施地去修正孩子,去改变孩子,而是更多地窥探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进行亲切的交流,有效的沟通,让孩子心服口服地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发现孩子最突出的特质

世界著名的作曲家莫扎特小时候是被公认的音乐神童,他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音乐方面的非凡天赋和卓绝才能。莫扎特智力超群,很早就对乐曲产生了兴趣,以至于一听到音乐他就用小手拍,以应和乐曲的节奏,而他拍得很合拍,很有节奏感。

有一次,莫扎特的姐姐在认真的练习钢琴,刚刚4岁的莫扎特来到姐姐身边静静地倾听弹奏的乐曲。不一会,小莫扎特就央求姐姐让他也弹一弹刚才演奏的曲子,姐姐取笑他手指太小,连琴键都不能跨过,怎么练琴呢。小莫扎特并没有气馁,等到晚饭后,姐姐帮妈妈在厨房洗碗时,他就悄悄地进入拥有钢琴的房间,自顾自地弹起来。起初,爸爸以为是姐姐在弹奏乐曲,当姐姐从厨房出来的时候,爸爸才恍然大悟。从此以后,爸爸就对莫扎特进行早期的音乐教育了。莫扎特也没有辜负爸爸的期望,七八岁时就到欧洲各国去演出了,而且每次都是好评如潮。

莫扎特虽然只活了35岁,但在短短的一生中,他写了19部歌剧,47部交响曲,还有其他100多部各类乐曲,为人类的音乐宝库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财富。

莫扎特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发现孩子最明显的特质,有利于他的早期教育,更有利于他的未来发展,因为早早“定型”的孩子更容易专注于一件事情,他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自己的特质是什么,从而可以矢志不渝地、脚踏实地的迈着前进的步子走向目标,这样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当然莫扎特是一个特例,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成为神童,但父母们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以莫扎特为榜样,学习他对于音乐追求的精神。

不同的孩子,其智力点不同,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也表现出不用的智力点数。比如有的孩子偏爱数学,而有的孩子对文学有兴趣;有的孩子喜欢音乐,而有的孩子痴迷于画画,并表现出了绘画方面的才能。父母及早地发现孩子最突出的优势,将有利于对他的专项辅导和培养,从而更容易取得不凡的成绩。

现在重视早期教育的家长越来越多,但早期教育不可盲目行事。照章办事或仿效别人往往不会收到最初想要的结果,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他的优势在什么地方,才是家长最应该注意的。别的孩子拥有钢琴,就给自己的孩子买一架,用来培养他的艺术气质,但他的智力点不在音乐上,而在绘画上,那么家长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用功,甚至会给孩子带来身心方面的害处。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做才会更快地发现孩子身上最突出的特质呢?

让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

父母要想发现孩子身上的特质,就要让他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积极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孩子的优势有时很难发现,这就需要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百科,不要把孩子整天关在书房里做作业,这样,孩子的智慧之门打不开,更无从表现自己的才能了。孩子的特质往往表现在他最感兴趣、最专注、最擅长的领域。因此,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努力挖掘自己的内在潜质,培养广泛的兴趣,并给孩子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空间。

小明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对于绘画的热爱,他会在画纸上画很多自己喜欢的动植物,虽然不是很像,但父亲发现他具有这方面的潜质,于是,父亲给小明买了很多画笔和画纸,画笔五颜六色,让小明欣喜不已,从此之后,小明更加用心地画画,画得越来越生动、形象。每到周末、节假日,父亲就会带着小明到各个画室去观看画展,让小明在欣赏中培养对于绘画的灵感。久而久之,小明在绘画方面的天赋越来越明显,最终在各种绘画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尊重并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当孩子专注于某事,并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时,父母要加以积极地引导,顺应孩子兴趣的方向进行培养,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美国加州大学的哲学博士詹姆斯·多博森针对于挖掘孩子的优势潜能提出了一项法则——“补强法则”,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根据美国家庭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反复出现。比如,当一个男孩儿在算术上表现出非凡才能时,周围的人都夸他是个聪明的孩子,算术做得好,那么,他会不停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将算术做下去。这种强化的动因,来源于周围人对孩子的尊重和赏识,使当事人产生一种愉悦感和成就感,而这种感觉就在他的心中得到强化,从而使他获得一种自尊和自重。记住,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他的潜质需要父母的发掘与培养,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孩子能够充分地表现自己,并使他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愉悦和自信,获得最突出特质的最大展现。

给孩子营造一个学习氛围

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非常重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这样的环境将影响着他的一生。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容易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氛围,是家长必须重视的问题。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不仅仅是为孩子提供丰厚的物质条件,还要为孩子营造一种有利于读书学习的氛围,这主要是指孩子生活和学习的良好精神环境。在这种良好的精神环境中,孩子可以自由地生活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有关专家认为,这是最有利于孩子智力开发的一种形式,同时能够激发孩子的潜力,使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有效发挥。

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时代,新的事物层出不穷,而知识也在时时更新。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那么他就有可能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被淘汰。因此,让孩子积极、主动、自觉地去学习,成为了每位家长的第一要务。构筑温馨的家庭学习环境,就是为孩子建立起了通往知识殿堂的桥梁,使孩子能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须性,这样孩子能够拓宽学习的思路,获得更多学习的机会和空间。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成功,是与他的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进取分不开的。学习的内容不仅仅包括书本的知识,还包括生活中的知识。而在生活中,我们获取的知识往往是为人处世方面的内容,家长的一言一行成为孩子们模仿和学习的榜样,父母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形成良好的印象,那么他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与大人形成良好的互动,这样,整个家庭的气氛就笼罩着一层浓浓的亲情,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子女和长辈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意识,在这样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想不健康成长、安心学习都难。

是的,学习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不但需要良好的外部条件,也需要稳定的心理环境。安静、稳定、没有干扰的外部环境可以让孩子更加集中注意力,更快捷更准确地接受科学知识;如果孩子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保持愉快的心情、稳定的心绪,那么他们就会更有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取得更优异的学习成绩。因此,良好的心理环境与良好的外部学习条件同等重要,应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为孩子创设一个温馨快乐的学习氛围而尽自己的一份力。

那么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时应该注意哪些要素呢?

为孩子置办朴素的学习环境

孩子学习的时候需要集中注意力,太过奢华、新奇、怪异的家庭氛围会扰乱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无法集中精神去安心地学习。因此,家长在为孩子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时,应以舒适、安静和朴素为准,比如在孩子的房间里写上一些名言警句,用以激励自己的孩子,还可以挂上一些优美的画作,让孩子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情感上的陶冶。

为孩子营造安静的学习气氛

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一些干扰孩子学习的娱乐设施也应尽量关掉,比如电视、音响、音乐等等。孩子需要的就是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和状态,外界的干扰只能影响他的学习状态甚至学习效率,因此,家长应避免频繁地出入孩子的学习环境,使孩子能够安下心来学习。

改掉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吃着零食,或者一边看书一边听着音乐,或者一边学习一边和别的小伙伴讨论问题。这些不良的学习环境势必会破坏安静稳定的学习环境,扰乱注意力,影响了学习的持续性。这时,家长要制止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告诉他要维护安静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使学习活动更有意义,否则只能影响学习效率。

营造良好的家风很重要

营造健康良好的家风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家风的范围很广,包括思想道德、学习劳动、生活休闲等各个方面。大至信仰、理想,小至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父母是一家之长,是家风建设的创立者、组织者和带头人,父母的思想、观念、情趣和爱好,对于家庭的风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位教育家说过:“在父母自己不读报纸,不看书,不喜欢参观展览会、博物馆的家庭里,当然很难使儿童有文化修养。”是的,家长的思想和行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若想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学识的成功人士,家长就要以身作则,先让自己成为有文化修养之人。

大家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大。在孟子的教育问题上,母亲非常重视。孟子小时候很贪玩,但模仿性很强。他和母亲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但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近旁。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仪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外部良好的环境起着多么大的作用。我们在佩服孟母为了儿子不惜三次迁徙的举动时,也不要忘记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周围的环境和人的言行的影响,孩子在幼儿时期模仿力最强,如果给他们营造一种不良的家庭氛围,将使孩子一生受害,父母一定要切记这样的教训。

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

“妈妈,为什么会下雪呀?”“爸爸,你为什么会长胡子呀?”“为什么人每天要吃饭呢?”

生活中,孩子总会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大人们看起来很平常的事,孩子也会问个不停。这时,父母千万不要感到厌烦,孩子好问是好事,说明他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思考意识。

尊重孩子的问题,给孩子一个认真的答复,不仅可以让孩子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密切亲子关系,让孩子更加信赖父母。

如果不能马上回答孩子的问题,应该把问题记下来,并尽快把答案告诉孩子,以此鼓励孩子的好问。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问题太过幼稚而嘲笑或者敷衍孩子,这样会使孩子渐渐失去提问的兴趣。

4岁的果果坐在客厅地板上在玩玩具。忽然,他抬头对妈妈说:“妈妈,我是怎么来的?”“小孩子问这种问题做什么?”妈妈呵斥道。果果看着生气的妈妈,不敢再问了。但是,他确实很想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里,果果遇到每一位大人,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你知道我是怎么来的吗?”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也许会问一些父母都不好回答的问题,这时候,不要回避更不要责怪孩子,而应该通过查阅资料或者咨询专家,尽量给孩子一个合理的回答。

回避问题或责怪孩子,只会让孩子更加疑惑,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担心,甚至产生错误的联想。因此,面对孩子的新问题,父母应该通过科学渠道,认真给予回答,从而化解孩子的担心和疑惑,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创造条件。

果果的妈妈如果能够这样回答孩子,孩子肯定会感到父母的尊重与关爱。“妈妈真高兴,我的宝贝长大了。现在让妈妈来告诉你,你是怎么来的。四年前,爸爸和妈妈非常相爱,生活得很幸福,我们希望有一个可爱的小宝贝来分享我们的快乐。于是,爸爸把他的精子跟妈妈的卵子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胚胎,并在妈妈的肚子里孕育。”“这就是我吗?”“对极了,这个胚胎就是后来的你。你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十个月,十个月后,你长得很大了,在妈妈的肚子里住不下了,于是,在医生的帮助下,你就从妈妈的产道里出来了。”“哦,原来我以前是住在妈妈的肚子里的。”

回答孩子的问题时,父母一定要耐心,只有耐心回答才可以解除困扰他们的疑惑,从而使孩子快乐的成长。

前一天晚上下了一夜的雪。早上起床,小鹏望着窗外白茫茫的一片,兴奋地大叫:“妈妈,下雪了,你看多漂亮啊!”

妈妈说:“嗯,很漂亮,下雪了,明年咱们的麦子又要丰收了!”“下雪和麦子丰收有什么关系啊?”小鹏不解地问。“你的问题真好。妈妈来告诉你:厚厚的雪就好像给小麦铺上的棉被,小麦躺在里面,又温暖又舒服,可以很安全地度过冬天。雪化了以后,还能给小麦提供充足的水分,让小麦喝得饱饱的,等春天来了,就能旺盛地生长了。”

吃完早饭,妈妈给小鹏穿上厚厚的棉服,准备去幼儿园。“为什么下雪了要穿棉衣?”小鹏边穿衣服边问妈妈。妈妈笑了:“因为雪花落到地上,还要化成水,这个过程需要吸收地面的热气。这样,我们就会感到很冷,所以只有多穿衣服,防止身上的热气散发出去,我们才会感到暖和。不信,你伸手到窗外试试冷不冷。”

妈妈打开窗户,让小鹏把小手伸到窗外,小鹏冻得一哆嗦,赶紧把手缩回来。

你也许认为孩子的问题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是很大的困惑。尊重孩子的问题,认真对待并解释清楚,从而消除孩子的困惑,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

当孩子问你问题时,不要因为问题幼稚、简单而不屑回答,应该给予尊重,你可以说:“你的问题真好,问到点子上了。”

当孩子问你有关成长中需要面对,但是父母又不太好回答的问题时,不要回避和责怪孩子,而应该说:“给妈妈一点时间,我会尽快告诉你答案。”

孩子见到、听到的事物越多,提出的问题也就越多,一般说,提出问题多的孩子,知道的也多些。所以,对待爱提问的孩子,家长切忌厌烦。应该因势利导,不断发现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孩子的好奇心很强,对于从未见过的新鲜事,很容易激发兴趣,引发疑问。让孩子经常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对于促进他们开动脑筋,发展思维是十分有利的。

一般而言,孩子提问的水平与其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成正比关系,知识面宽和智力水平高的儿童,他们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而思维比较灵敏的孩子往往会不断发现新问题,所以要注意让孩子多学一些常识性知识。凡是孩子有兴趣、自己能够看懂和学会的知识,一般不要加以限制。凡是能扩大孩子知识面的学习活动,应该经常参加,并在活动中启发孩子养成思考问题、探究结论的思维习惯。这样孩子会随着知识、智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提问的水平。

为了保护孩子探求事物的好奇心,家长平时与孩子说话过程中,应经常采用提问的方式,一方面是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和思考,另一方面让孩子从小就慢慢培养爱提问的良好习惯。牛顿从“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飞往空中”的思索中引发出“万有引力定律”。瓦特从“为什么水开了,蒸汽能把壶盖也掀开”的思索中研制出了蒸汽机。在一个个“为什么”得到正确解答的过程中,你的孩子将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养成勇于探索、勤奋好学的优良品质。

让孩子学会分享

分享是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同时也被我们视为一种美德——我们赞赏愿意分享的孩子,夸奖他们的慷慨、大方和友善。

不过,幼儿在交往中似乎更多表现的是相反的行为:牢牢守护自己的东西不愿意别人去动它,自己不玩的东西也不让别人来玩,感兴趣的东西总想占为己有……因此孩子间总会因发生争抢而冲突不断。

那么,分享的早期特点究竟是什么,又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让他们学会分享呢?研究资料显示,从生命的第二年开始,孩子就会表现出一些分享倾向的行为:12个月的婴儿,会与别人“分享”他感兴趣的活动,偶尔还会把玩具给同伴玩;18个月的儿童常常会把玩具递给不同的成人。

但早期的“分享”行为其实并不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更多是由于婴儿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你我之间的区分和所有感不甚分明而表现出来的。因此有学者认为,实际上,真正的分享行为只是到了儿童参与同伴群体生活,与同伴经常性地进行交往以后才产生的。

成人的教导在早期分享中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讲,家长都会教育孩子把自己的东西与人分享,如通过口头表扬或赞许的表情、竖大拇指、亲吻等予以引导。但如果孩子不愿分享,家长往往处理不当:一是强求,以简单的理由(你是大哥哥)或是威胁的手段(以后再也不给你买,我不喜欢你了。)试图让孩子“听话”;二是扣帽子,家长会因为孩子给自己“丢面子”而动怒,讽刺挖苦或是训斥孩子为“小气鬼”。事实上,这些做法往往让孩子心生怨恨和无奈,即便分享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甚至有些孩子会因为“大让小”的规则而不想长大或在比自己大的人面前“倚小卖小”。一顶“小气鬼”帽子虽然并不光彩,但也不足以让孩子停止小气。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平日多灌输,或事后多指点,不急于求成,要让孩子在安全、快乐等积极体验的基础上分享。具体可以通过灌输互惠、有序等原则,让孩子理解分享的意义,比如“你现在让别人玩了,以后别人也会让你玩”,“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给别人玩,原来每人只有一个玩具,现在可以有很多玩具玩了”等等。对于幼儿来讲,我们不应该期望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一定要出自利他的动机(比如同情),而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利他行为,无论其是希望以此获得表扬、避免批评或是互惠互利。应该尊重孩子的需要,以真情实感的方式引导他们好的行为。他们在分享中积累了更多踏实、愉快的感受之后,再一点点强化其利他的动机。分享不应该仅仅服从理性的规则,还应该体验其中的乐趣。

利用日常情境对幼儿进行分享体验的培养

日常生活中,我们教师对待生活、对待周围人的态度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因此在平时,我们处处做有心人,常常有意识地把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一些较有意义的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慢慢的,幼儿也会把家中所发生的一些高兴的事、伤心的事、有时甚至会把晚上做的梦讲给大家听,让大家一起感受体验她当时的情绪。

此外,我们利用移情的手段,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如:有一次,闻过小朋友带来了一件非常好玩的玩具——小汽车,小朋友见了十分羡慕,都想玩玩,而闻过却害怕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不愿借给他们,孩子们都挺失望,我一看,正是对孩子们进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时机。于是,我当着孩子们的面拿过小汽车,对闻过说:“这个小汽车现在是我的了,如果你想玩,该怎么办?”“问你借呗!”他毫不犹豫的回答。“可是,我不借你玩,你现在心里怎么样啊?”我摆出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闻过想了想说:“好像有点不高兴。”“那你们大家呢?”“我也有点不高兴;老师,我的心里有点难受”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闻过,你看,小朋友现在心里都和你一样不高兴,你知道为什么吗?”闻过不说话了,他拿过小汽车塞到小朋友的手中,大伙儿高兴地和他一起玩了起来,孩子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了两种角色,体验到了羡慕时的迫不及待、被人拒绝时的失望、与人分享时的满足感等多种内在的情感,从而摆脱了自我这一中心,提高了自我意识的水平,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样,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因此,我们成人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所抓住的情感状态,从而来培养幼儿合作、互助、分享等一系列亲社会行为。

利用同伴间的交往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

当孩子获得了分享认知,产生了分享情感后,是否就能摆脱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为呢?由于幼儿在感知方面常按自己的需要去感知事物,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所以表现出来的分享行为较不稳定;有的孩子则当着老师的面愿意与人互换玩具,而老师一走,他就抢回了自己的玩具,可以说是一种假分享行为,他在与同伴交往中仍难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还是应尽量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互相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他们应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以我为中心,养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

通过外部激励来强化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

孩子总喜欢老师的表扬。因此,不管是物质享受还是情感享受,当他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及时用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愉快、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所以,幼儿的分享行为的形成确实离不开外部激励。

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自制力就是指控制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举止行为的能力。它表现为既善于督促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又善于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行为。而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由于他的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他的行为意识尚不能完全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因此,会经常表现出自制力比较差、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男孩儿都有好动的一面,上课不认真听讲,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东摇西晃,老师和家长说过多次,他依然改不了这样的毛病。其实,男孩儿好动是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自制力比较差,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不是他有意要和家长老师过不去。因此,在培养孩子自制力之前,先不要对男孩儿的“顽劣”行为感到头痛,要根据孩子的特质因势利导,这样才会逐步培养起孩子的自制力品质。

培养自制力的意识

首先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制力的意识,不要抱着“等孩子长大了,自然会管得住自己”的想法,要务必从小开始培养。一般情况下,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培养他在生活习惯方面的自制行为,比如让孩子按时作息,按时吃饭,并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放在原处等等,也许刚刚培养时,孩子会认为这些是家长交给的任务,不去积极地相应,只是机械地照做,但时间一久,孩子就会逐步培养起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用等待指令,他就会习惯性的去做自己应做的事情,绝不懒散和拖延。这时的孩子应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制力,他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于要做的事情,他甚至能够提前或超额完成任务。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督促,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必要。

制定一些规则

给孩子订立规则,要求他持之以恒地执行规则,对于自制力的培养十分有益。如:

暑假开始了,文文和妈妈通过讨论定下暑假规则:每天只吃一次冷饮;每天看半小时动画片;做完一门功课,收拾好课本再做另一门功课;晚上9点30分上床,背两个单词后熄灯;平时打篮球1小时,自己洗运动服。规则一旦定了就坚决执行,不马虎不迁就,更不允许任性骄傲,为所欲为。两个月时间,文文进步神速。

家长还可以为孩子制定一些卫生、劳动等行为准则。必须注意的是,行为准则不能过度或过于详细,否则会损害孩子的独立性。孩子过于“听话”不利于他的成长,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创造性和开拓性。父母只要抓住主要问题就可以了,待孩子慢慢长大后,再注重社会规范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教育。

对孩子适用的规则,父母应该认真掌握,不能今日河东明日河西,使孩子无所适从。这样当然也就难以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此外,规则不宜过多,“不许”多了,将会压抑孩子的探索欲。

要有足够的耐心

当孩子出现缺乏自制力的行为时,父母一定要冷静,耐心说服,同时父母也要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是否采取了令孩子心悦诚服的态度和方法,并检查规定,是否有些规定过头了,过于束缚了孩子等等。只要父母不粗暴地对待孩子,采取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事例耐心说服孩子,孩子是会改变不良习惯的,并逐步成长为具有较强自制力的人。

玮玮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可自从迷上电脑游戏之后,成绩就直线下滑。妈妈气得揍他,他当面保证不再玩,但背着妈妈还是偷偷地玩。上初中后,他自己认识到这样下去不行,想摆脱诱惑,但因自制力太差,总不能成功。家长通过咨询心理医生和阅读相关书籍,明白了青春期的孩子有逆反心理,不喜欢听说教。于是,妈妈就改正唠叨的毛病,写了纸条放在玮玮的书桌上:“我知道你内心是矛盾的痛苦的,你认识到沉溺电脑游戏对学习有害,但又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这都是由于自制力太弱导致的。高尔基说过,哪怕是对自己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坚强。”第二天,玮玮主动向妈妈打听怎样才能增强自制力。妈妈说“不需要特殊的方法,自制力是在日常生活小事中逐步磨炼出来的。比如,按时起床,还是再赖会儿床;看精彩节目,还是完成作业,这都是对自制力的考验。如果你在小事上加强自制力的锻炼,遇到大事,也能表现出坚强的自制力。”

从小事做起

人的自制力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千千万万件小事中培养和锻炼起来的。对做任何小事,注意训练意志力,会使人变得更加坚强。不要以为培养自制力一定要有特殊的条件和不平常的际遇。许多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影响到一个人自制能力的形成。比如早晨是按时起床,还是在被窝里再躺一会儿,对自己的自制力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考验。积小成大,如果我们能在诸如此类的小事上对孩子也不放过对自制力的锻炼,则一旦遇到大事,孩子就能表现出坚强的自制力来。

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孩子自制力的发展是和孩子的自觉性、坚持性等联系的。

父母要启发孩子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坚持体育锻炼,独立完成作业,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形成比较稳定的意志品质。

娜娜一度痴迷言情小说,不仅成绩滑坡,还精神不振。但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说不看就不看,自制力非常强。她的强大自制力量并非天生,而是得益于父母从小对她进行的意志力培养。一般来说,父母会在孩子成功之后给予赞美和鼓励,对孩子活动过程中的自制和努力视而不见。而娜娜的父母很看重女儿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努力,不管结果如何,有时,她用心做一件事而不能成功,也曾想放弃,这时父母会鼓励她“再试试看”、“能不能换一种方法”;完成起来确实有困难时,又在行动上帮助她。有一次,娜娜用橡皮泥做长颈鹿,鹿脖子总也竖不好,她就泄气不做了。父母给她几根牙签,让她再试试,她立刻坚持下去并高质量地完成任务。这虽是一件小事,却提高了孩子的自制力。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孩子的动手能力既是智力内容之一,又是开发、培养一个人总体智力,促进他单项智力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动手能力的培养,获得正确指导孩子的方法。

一个人如果从小懒于动手,而依赖父母太重,自己能做的事也推给父母或他人去做,双手得不到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差,那他的智力发展肯定会受影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不但影响智力发展,而且会影响其他非智力的发展。比如性格、习惯、独立性等等方面,做父母的不可不慎,以免好心不得好报。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不重视锻炼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把他们吃的、穿的、用的都准备好,担心他们做不好;孩子入学以后,为了让孩子一心一意学习,还让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结果导致孩子动手能力严重欠缺。

动手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是孩子智力开发的“头脑体操”。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许多家长认为让孩子多学几门乐器,多练习练习书法就是培养了孩子动手操作的技能,殊不知,这是害了孩子,误导了孩子。

如果家长真的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真的想让自己的孩子成才,那么就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拥有一个动手操作的环境。应该从哪些方面训练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呢?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种方式,供家长们参考:

根据孩子的特点锻炼他的动手能力

5岁左右的孩子,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比较关注自己的能力,善于模仿,喜欢动手,开始了学习活动,并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建立起了初步的概念。这个时期的孩子,手脚灵活度进步明显,开始对工具发生兴趣,对于剪刀、锯子、锤子、画笔等需要动手操作的工具都喜欢摆弄,并且对工作性、结构性的游戏兴趣大增,他们非常喜欢用小刀削木棍,用锤子钉东西。他们能够自如地玩玩具、堆积木、做拼图游戏,凡是能够显示手的能力的游戏他们都能应付自如。

这个时期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放手让孩子去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手脚愈加灵活,他们的好奇心也愈加强烈,喜欢这里摸摸,那里碰碰,经常搞破坏,比如剪坏了窗帘,拆坏了玩具,弄乱了厨具等等,通常情况下,家长害怕孩子闯祸或出现危险,就不让孩子动手,把孩子的一双灵巧的小手禁锢起来。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放手让孩子去做,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比如当孩子用剪刀剪纸,用锤子钉钉子,家长要多多观察,教给孩子正确使用工具的同时,也要在旁边注意孩子的安全性,让孩子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二是多让孩子做手工游戏。幼儿阶段,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在游戏中进行。如绘画、剪纸、折纸、制作玩具、搭积木、制作陶艺等都有助于激发孩子动手的兴趣。

用游戏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父母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动手兴趣,也为他们以后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各种动手操作的机会中,孩子最感兴趣的形式莫过于游戏。游戏是孩子运用智慧的活动,在游戏中,孩子的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力等都积极活动着,孩子不断地解决游戏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这使孩子思维活跃起来,有力地促进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孩子动手能力的发展。(1)抛沙包

游戏玩法:一个人玩,单手或双手把沙包往上抛,接住后依次抛其他沙包。首先,试着双手抛接两个沙包。a. 两手各拿一只沙包。b. 把右手的沙包放在右手手心,同时抛出右手的沙包,用左手接住,然后又放到右手手心。

抛出沙包时有三种抓法。a. 抓。一个一个抓。b. 夹。一个一个地夹在手指之间。c. 放在手背。一个一个地放。(2)练习吹画

目标:父(母)子合作,练习吹画。

准备:图画纸2张;装有水彩颜料的滴管瓶(眼药水空瓶)2只。方法:a. 父(母)亲用滴管将水彩颜料滴在第一张纸上,然后嘴轻轻吹,边吹边滴颜料,使颜料在纸上形成各种形状,作品完成后和孩子一起观察,想象纸上的图画像什么。b. 父(母)亲鼓励孩子学吹画,先让孩子想一想,把水彩颜色吹成什么图形,然后父(母)亲用滴管在第二张纸上滴水彩颜料,边指导孩子吹出自己想象的形象。c. 作品完成后,父(母)子共同欣赏画面,鼓励孩子的成功之处,并指出下一次怎样吹得更好。

建议:a. 首次活动时可用一种颜色,多次练习后可用两种以上。

b. 父(母)子可以互换角色,孩子滴颜料,父(母)亲吹画。

c. 各种家庭可以互相观摩作品,彼此表扬、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功感。(3)拍手游戏

目标:培养孩子的注意力,锻炼肌肉的灵活性。

玩法:a. 该游戏儿歌是:“拍手,拍右手,拍手,拍左手,拍手,拍手心,拍手,拍手背。”

b. 与孩子面对面,边念儿歌边拍手。

c. 拍手,拍右手:先自拍一下,然后伸右手,与孩子伸出的右手对拍。

d. 拍手,拍左手:方法同前,方向相反。

e. 拍手,拍手心,拍手背:先自拍一下,然后伸出双手与孩子伸出的双手手心对拍一下,手背对拍一下。

f. 加快拍手速度,提高游戏的熟练程度,直到不念儿歌也能快速做动作。

g. 游戏应尽量避免或少出错误,该游戏可持续三到五分钟。

培养孩子动手操作的能力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这需要家长具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力。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才能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劳作的快感。

给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

每一个人都拥有理想,孩子也是如此。由于年少天真,孩子的理想真是五花八门,虽然在大人眼里,这些所谓的理想非常天真,不易实现,但这也表明了孩子具有的一颗童心和普通的想法与意愿。孩子的理想应当受到家长的尊重和呵护。

下面是一位美术老师对于孩子理想的描述:

今天的绘画特色课要晚上一会,我想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我能给孩子们安排点什么活动呢?对了,和孩子们聊聊天吧!聊什么呢?聊理想,我很早以前就很想知道孩子的理想是什么?我的提议得到了孩子们的积极响应,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也许是孩子们太想告诉我他们的理想了,他们把我围得紧紧的,我什么都听不清楚。我笑着说:“好了,好了,我们小朋友一个一个的说好不好?那从谁开始呢?谁能最快回到位置上我们就让谁先说好不好?”“好、好、好”孩子们迅速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我笑着说:“我们就让张晔薇先说吧!张晔薇你有什么理想呢?”薇薇不好意思地说:“我长大想当科学家。”我笑着说:“这理想好,能为人类造福。”薇薇笑着坐下了。“下一个是谁呢?鑫鑫吧!鑫鑫你有什么理想呢?”我看着鑫鑫说。鑫鑫歪着小脑袋说:“我长大了想上班,就像孙老师和万老师一样!”“呵呵!原来鑫鑫想当老师呀!当老师也很好,能每天和小朋友在一起是件很快乐的事!”接着很多小朋友都说出了自己的理想,有想当司机的、有想当舞蹈家的、有想当飞行员的、有想当警察的、还有想当卖玩具的……

佳佳的理想却深深打动了我,当我问佳佳长大的理想是什么的时候,佳佳笑着告诉我:“我长大了,想帮爸爸妈妈干活!”我知道佳佳家是开木器加工厂的!却不知道佳佳说的帮爸爸妈妈“干活”是指帮爸爸妈妈干家务,还是指帮爸爸妈妈干工厂里的活?我笑着问佳佳:“佳佳,你想帮爸爸妈妈干什么活呀?”佳佳歪着脑袋说:“帮爸爸妈妈干木头活呀!”我继续问佳佳:“为什么要帮爸爸妈妈干木头活呢?”“因为爸爸干活太累了,有一次爸爸回到家躺在床上说都快累死他了。我不想爸爸累死,所以我要帮爸爸干木头活。”“佳佳,爸爸累了,妈妈可以帮他干活呀!”我疑惑地问。“可妈妈要看弟弟,也很累!我希望快点长大就可以帮爸爸妈妈干活。”佳佳看着我说。我把佳佳抱在怀里,泪水却不知不觉流了下来,怕被孩子们看见,我偷偷地擦掉了眼泪,笑着对佳佳说:“佳佳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爸爸妈妈要知道一定会很高兴的。”

当每位小朋友都高兴的说完自己的理想后。我做了总结,我笑着对小朋友们说:“孩子们,老师很高兴你们都有自己的理想,而且每一个小朋友的理想都很好,我希望小朋友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也许孩子们长大后不一定能实现他们今天的理想,但我却在这些理想中找到了孩子们身上不同的闪光点。

是的,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力,父母应该在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的基础上,尊重和呵护孩子的理想,让孩子的未来逐步与理想靠近,最终成就自己的梦想。

现实生活中,父母往往喜欢为孩子设计理想。从上小学开始,就为了孩子的理想一步步规划好了,甚至想到了孩子以后要上哪所大学的什么专业。为此,父母不顾孩子的爱好和理想,强迫孩子按自己设计的轨道发展,如果孩子有一点没有符合自己的意愿,就对孩子的所有努力和成绩全盘否定,甚至打骂孩子。

作为父母,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无可厚非,但是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前途,而给孩子过大的压力,结果让孩子不堪重负而走向极端,这就太让人遗憾了。

所谓尊重孩子,就应该尊重孩子的理想和追求。父母在培养孩子时,必须征求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理想和追求,进而理解孩子的理想、知道孩子的真正需要。即使孩子的理想与父母的设计产生偏差,也要平静地与孩子沟通,在尊重孩子理想和追求的基础上,通过商量探讨,让孩子充分理解父母的想法,然后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父母在尊重孩子理想和追求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个问题:不要在孩子建立理想的初期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和警示,这样很容易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正确的做法是鼓励孩子树立理想,并为理想而努力。

我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科学家祖冲之小时候经常受到父亲的责骂。

祖冲之的父亲祖朔之是一位小官员,他望子成龙心切,总是希望祖冲之出人头地。祖冲之不到9岁,父亲就逼迫祖冲之去背诵深奥难懂的《论语》。两个月过去了,祖冲之只能背诵十多行,父亲气得把书摔在地上,怒气冲冲地骂道:“你真是一个大笨蛋啊!”

几天后,父亲又把祖冲之叫来,对他说:“你要用心读经书,将来就可以做大官;不然,就没有出息。现在,我再教你,你再不努力,就决不饶你。”

但是,祖冲之依然非常不喜欢读经书。他对父亲说:“这经书我是说什么也不读了。”

父亲听了祖冲之的话,气得伸手打了他两巴掌,祖冲之就大哭起来。

这时,祖冲之的祖父来了,当他得知事情的真相后,对祖冲之的父亲说:“如果祖家真是出了笨蛋,你狠狠打他一顿,就会变聪明吗?孩子是打不聪明的,只会越打越笨。”接着,祖父又说:“经常打孩子,不仅不能起到任何好的作用,而且还会使孩子变得粗野无礼。”

祖朔之无奈地说:“我也是为他好啊!他不读经书,这样下去,有什么出息?”“经书读得多就有出息,读得少就没有出息?我看不一定吧。有人满肚子经书,只会之乎者也,却什么事也不会做!”祖冲之的祖父批评说。“他不读经书怎么办?”“不能硬赶鸭子上架。做父母的,首先要明白孩子的理想和追求,不要阻挠,加以引导,孩子才可能成才。”

听了祖冲之祖父的话,祖朔之同意不再把祖冲之关在书房里念书,还让祖冲之跟着祖父到建筑工地上去开开眼界,长长见识。

祖冲之不用再读经书了,他感到非常高兴。

有一次,祖冲之对祖父说,对天文感兴趣,将来想做个天文学家,祖父对祖冲之说:“孩子,我支持你。正好,咱们家里的天文历法书多得很,我找几本你先看一看,不懂的地方就问我。”

就这样,祖冲之在祖父支持下,父亲祖朔之也改变了对儿子的看法。从此,父亲不教祖冲之学习经书,祖冲之对天文历法越来越有兴趣。后来,成为一名科学家。

对孩子的理想,父母如果觉得是合理的,就应给予支持。但支持是讲究方法的,应该充分考虑孩子的心理准备和接受能力为前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理想,但理想的确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即从有一个初步设想到牢固树立的过程。在它的萌发之初,需要点拨和引导,需要精心呵护,对孩子的理想,不理不睬是错误的,拔苗助长也是错误的。对孩子刚刚萌发的理想之苗,动辄苛以参天大树般的要求,这无异于拔苗助长。如果父母们都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理想之苗,那么,也许孩子永远也不可能树立稳固理想。

真正的支持应该建立在对孩子的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必须以孩子的现实准备为前提,然后进行适当的启发和诱导,不是说教,不是命令,也不是趁机提条件。比如,当孩子提出以后想当律师时,你不妨这样说:“看来,当律师倒是很不错的。孩子,你说,律师为什么那么好,让那么多人都敬叹不已?不知道他小时候读书怎样?”让孩子自己去思索;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想不到你想当律师,这个理想好!我支持。孩子,你想想,当律师需要什么才能?”

很多父母也想尊重孩子的理想和追求,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么,你不妨按照下面的方法来做做看。

当孩子对父母的安排表示反感的时候,父母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的爱好和兴趣。你可以说:“告诉妈妈你喜欢哪项活动?”

当孩子对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好和理想的时候,应该告诉孩子:“你的理想真不错,我支持你,相信通过你的努力一定会实现的!”

总之,对孩子的理想之苗,父母要一点点地培养扶持,要细心浇灌滋润,不要一见小苗,就立即倾盆大雨,或者恨不得让它明天就成为一棵大树,这是不切实际的。

第三章 让男孩儿爱上读书和学习

读书和学习,在一个男孩儿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一个爱读书的男孩儿,更易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和思维方式,而一个懂得学习技巧并加以运用的男孩儿,更加难能可贵。“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告诉大家的是读书的用途。但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强调读书的功利性与实用性,而应在读书的价值上下工夫。所谓读书的价值,即指开发思维、启迪心智、发展智力等等,此外,孩子在畅游书海的时候,经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而这些收获往往使他终生受益。

让孩子爱上学习

男孩儿一般是不爱学习的,他们讨厌记单词、背古诗;他们不喜欢写作文、学英语,甚至上课经常开小差,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于孩子的种种不良表现,家长们往往感到很无奈,以致束手无策。

然而,儿童教育学家却告诉我们,男孩儿的身上蕴藏着无穷大的潜力。只要让男孩儿爱上学习,他就能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将来有可能就成为数学家、文学家,成为博闻广识、精神世界极为丰富的大学者。但是,如何让男孩儿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爱上学习呢?这是许多家长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众所周知,男孩儿从小就具有好动、贪玩的个性,如果让他静下心来写作业、做功课,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他们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玩具、卡通片、足球、篮球这些容易刺激视觉神经的东西上面,而对于学习这种安静的、需要集中精力思考的活动,他们往往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学习多枯燥啊,我不喜欢学习”,“我的成绩不好,所以我讨厌学习”,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喜欢玩耍的孩子对于学习的一些看法,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枯燥、乏味而又不出成绩的苦差事,而电脑游戏、卡通片等很容易就引起他们的兴趣,并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其中,从中获得成就感所带来的快乐。其实这些表现都与男孩儿的天性有关,学习需要长时间精力集中,而男孩儿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经常开小差;学习需要静静地思考、记忆,而男孩儿活泼好动,根本坐不住;学习需要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而男孩儿最容易半途而废、停滞不前……

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具有上面的特征,往往会说:“这孩子太调皮,不是学习的料。”或者对着自己的孩子横眉立目,大声呵斥:“你怎么这么笨,学都学不好?”男孩儿接受了这样的信号,往往会感到自己很无能,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把学习搞上去,从而对学习产生更加厌恶的情绪。因此,家长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之后,首先要分析原因,看看自己的孩子哪里出了问题,从而对症下药,并找出可行的方式方法让孩子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辱骂、呵斥都不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只能让事情越变越糟。

但不可否认的是,男孩儿虽然在行为习惯上有悖于学习的常理,但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则非常有助于进入学习的轨道,他们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习生物、化学、物理、数学等等都非常有帮助,使他们在不用太专注、太勤奋的情况下就能轻松地掌握,他们虽然具有很强的“破坏”欲望,但这是受到强烈的探索欲望的驱使……家长在引导自己的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一定要注意他先天的个性对于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和帮助,用正确的方法恰当地引导孩子运用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向学习靠近。

那么应该怎样引导男孩儿,怎样激发男孩儿的学习兴趣呢?

家长做个好榜样

古今中外,那些世界闻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在小时候无一不受到家庭的熏陶和感染,才培养起对于学习和求知的兴趣的。

让孩子明确学习目的

孩子往往对于事物认识的目的越明确、越具体,对于该事物的兴趣就越大。仅仅由事物的表象或趣味性来引发孩子对于知识和学习的兴趣是肤浅的,而由学习目的所支持的学习兴趣则可以让孩子更加深刻地、稳定地、持久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孩子看来,学习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比如学习数学。数学本身并没有什么趣味性和生动性可言,孩子学习起来感到单调是很正常的,针对这一情况,家长可以带孩子到户外多锻炼,让他自己买东西,算算术,如果孩子不喜欢数学,那么生活中很多应用到算术的地方就会难倒他,这样孩子就会感觉到学数学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家长可以以做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对数学产生兴趣,比如制作卡片,用彩色笔写数字,用玩具帮助孩子算数字,这些他们平时喜欢玩的东西一旦加入数学,就会使单纯的游戏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孩子在这种游戏当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就会更喜欢学习新的知识了。

督促孩子进行学习

男孩儿天生是没有多少自制力的,他们往往对所感兴趣的事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做到一半就去忙其他的事情,针对这种情况,家长要对孩子提出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并要求他在限定的时间内做完,这样有利于孩子迫使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兴趣就应运而生。比如让孩子到院子里或到野外去观察昆虫,对于这种好动的小动物,一般孩子都会感兴趣,观察完之后,家长可以向孩子提出各种问题,如果他可以流利地回答上来,家长就对他进行奖励,这样一来,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就培养起来了,他会为了更多未知的东西而去观察思索,会变得更加勤奋、努力。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爱上学习,就要让学习的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比如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叫《我所喜爱的动物》,如果家中没有养宠物,孩子会冥思苦想,无话可说,这时就可能丧失写作的兴趣。如果家长利用节假日陪同孩子一起到动物园游玩,让孩子亲身感受一下接近动物,接近大自然的美妙之处,他会兴趣盎然,写起文章来也会文思泉涌,滔滔不绝。知识来源于生活,只有从生活中攫取知识,才能让孩子产生对于学习,求知的兴趣,并从取得的巨大进步中获取无穷的乐趣。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想孩子学得好,学得快,最根本的办法是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孩子稳步前进、快速成长的重要条件。相反,许多孩子之所以厌学、逃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中小学生学习成绩的调查数据发现:由于不良学习习惯影响成绩的高达93.5%,位于所有影响因素之首。不良的学习习惯正成为影响学习成绩的最大障碍。

因此,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哪些内容呢?(1)学习时精力集中,专心致志,不做小动作,不边学边玩;(2)独立完成作业,知难而进,乐于思考,自己动手查阅资料解决难题;(3)热爱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不是被逼着被动的甚至委屈的学习;(4)具有自觉学习态度,自律性强,不用家长“陪读”,不过分贪玩。

科学研究证明,儿童时期是学习习惯的重要形成时期,因此,作为家长必须从儿童时期,就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有一个习惯培养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这也形象说明了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那么应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一位家长这样描述他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

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天生好玩,自上学以来,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都要再三催促,为了使孩子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我们给孩子制定了作息时间,规定什么时间做作业,什么时间玩,什么时间看动画片、看新闻。经过一年的努力,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大大提高。目前,孩子已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

培养孩子细心学习的习惯“粗心”是孩子学习的天敌,要改变粗心这个毛病,需要化不少的精力。

孩子一直很粗心。许多时候题目做错,大部分是粗心所致,好几次,真叫我们哭笑不得,竟然是题目抄错或者是解题过程中数字抄错。为了改变孩子的粗心的毛病,每天的作业由他本人检查,再由我们检查,即使我们检查出错误也不指出,让老师打“×”,然后再给他分析错误的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孩子“粗心”的毛病改了许多。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依赖性强是每个孩子的弱点,有时字不会写,他就会“妈妈,这个字怎么写?”,有时题不会解,就会“爸爸,这个题不会做!”。为了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在这个时候一般我们不会马上将答案告诉他,都是让他自己思考,哪怕是多花费了半小时的时间。尽管有时孩子花了很多时间,仍然没有解出题来,但是,他自己思考了就是不一样。很多时候就是孩子自己思考后把题目解出来,这时他会很得意,我们就鼓励他。

儿子今年五年级,快要小学毕业了,这5年来对于儿子,我感到满意的不是考了好分数、得了什么奖,而是5年中儿子养成了自觉学习、细心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我想这些学习习惯将有益于他一生。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上一定要注意:先预习后上课,先复习后作业;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定期整理听课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要科学安排好时间,选择最佳学习时间和方法,合理分配时间注意劳逸结合,交替用脑,做到科学性、计划性、合理性和严格性。

其次,要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学习时集中注意力,就能使神经细胞“全力以赴”,使学习的内容留下明显的痕迹,就能加深记忆。还要养成自我整理知识的习惯,这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整理知识可以从横向角度,也可以从纵向角度,但基本的方法都是简化。简化的过程既是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又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提炼的过程,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要在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记笔记,课外学习中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思维力、观察力、阅读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特别是对每学一个知识后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再认知,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对所学知识了解更加深透。

孩子是未来,孩子是希望,做家长的,拿出点精力和时间,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获得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以便将来更好的应对社会生活,乃至为我们社会作出杰出的贡献,是责无旁贷的,这也是我们家长朋友们所愿意的。只要我们努力,事情总会成功的!

帮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

基础教育阶段,孩子的主观判断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处于萌芽阶段,获得知识主要依靠“填充式”的教育,给予其适当的压力是非常必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掌握健康的学习方法,让孩子能够把学习当成游戏,把求知当成乐趣,最终达到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

学习方法的优劣往往决定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发挥他的积极性,在高昂的斗志和愉快的心情中不断取得优异成绩,从而促使孩子更加热爱学习。在学习中,健康的学习方法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应引起家长和老师的足够重视。

学习要讲求效率,否则既浪费时间也学不到什么东西。有些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低感到不明白,每天都看见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桌前学习,可为什么每天的作业也完不成,考试成绩也不能提高呢?

原因就在于孩子效率太低,表面上把大量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了,可实际却有很大部分时间被浪费掉了。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呢?

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学法”指导,使孩子善学,遵循学习的规律,结合自身的特点来选择学习方法。孩子学习能够取得成效的最基本的步骤是: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因此,在指导孩子学习时,要在这五个环节上做好文章,预习弄清难点,听课领会关键,复习扫除疑点,作业全面巩固,小结形成系统。要求孩子做到“先复习后作业,先预习后听课,先思考后提问。”

提高时间的利用率。要督促孩子讲究学习的速度,特别是做作业时要集中精力,一鼓作气,决不要东张西望,拖拖拉拉。平时要指导孩子见缝插针,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家长还要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找出用脑最佳时期,对孩子学习时间做出合理安排。

保持良好的心境。一个人心情好时学习效率也高。家长要帮助孩子克服骄、躁、灰心丧气的坏毛病,培养他的学习责任感和学习兴趣,以安静整洁的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气氛来诱导孩子良好的学习心境。乐观健康的情绪,稳定良好的心境,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优化学习的策略。家长要指导孩子学会将知识归纳比较,找出异同点,从而掌握举一反三的学习策略。

提高听课水平

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看法,所谓的上课就是被动的听老师讲课,如果真是如此,那你也不必事先预习功课了,只要把老师讲过的内容像鹦鹉学舌那样重复几遍,不就能圆满完成任务了吗?

实际上,中小学的课程(尤其是中学)并不好对付,在毫无准备(预习)的情况下听老师讲课,顶多只能懂些“鸡毛蒜皮”的东西,想要做到彻底理解,几乎不可能。

真正所谓的“上课”,就是把自己事先做过或思考过,但又不怎么理解的问题,放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去求得解答的线索,然后再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这样你必须做好预习和复习。

预习三部曲

(1)预习第一阶段

先把教科书通读一遍,在不甚了解的地方作个记号,上课时就针对这些疑点提出问题,直到了解为止。

(2)预习第二阶段

研究课本后的问题或习题,将它们解答出来,上课时将答案与老师讲解的正确答案对照。

(3)预习第三阶段

利用参考材料,将没有学过的内容(后几课)做一番预习,能做到这一部,不仅预习的兴趣会迅速增加,而且预习的功夫也会渐渐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当然在预习阶段遇到不太明白的地方,你得立刻回过头来复习以前的部分,所以“预习”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复习”因素,兼有双重功能。正如有人曾说过的“七分预习,三分复习”。

复习过程的三个阶段

(1)复习第一阶段

把课堂上学过的内容重温一遍,实际上这是最愚笨的方法,很多人都是这样:“点到为止”,不求甚解,但总比一点都不复习好得多。

(2)复习第二阶段

把课堂上学过的重点摘出来,整理在笔记本上,这并不需要太多时间。

(3)复习第三阶段

做练习(这是加强应用能力的问题)

总而言之,要提高学习能力,必须以听课为重,在预习和上课阶段,让你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然后利用复习,将学习的要点加以深入思考和整理,以提高应用能力。

注意力不集中,那么学习效率会相当差,我们在精神散漫无法读书的时候,往往会归咎于环境不适合,我们常可听到这样的抱怨:“没有一间像样的书房,想学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说:“附近噪音太大,所以看书的效率就很差。”等等,并且强调:“如果住在一个环境幽静,没有人车的地方,学习效率不知会提高多少倍!”乍听起来,这种想法似乎很有些道理,但隔绝了外界的刺激,我们就能精神集中吗?

科学实验表明,如果与周围的环境隔绝,刺激太少,太过于限定性的话,很难有正常的精神活动,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找出妨碍精神集中的干扰因素,并能用适当的方法加以排队使精神的集中力能持续下去。

当一个人疲倦了的时候就必须转换一下状态,一个人站久了就想要坐下来,累了就会想睡,一个人的生理,是在紧张与松弛的节拍中取得平衡而发挥出本来的机能,一个人累了还在那儿强撑着,是没有意义的。

学习到了某个阶段而觉得疲劳时,这时就得马上休息一下,以便恢复,要是你不顾这些,继续用功,学习效率必然低落,如果说仍硬撑着,反而会搞坏身体,因此遇到这种情形,干脆改换一下情结,方法很多,并不一定要休息,你可以出外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也可以找朋友玩玩儿,还可以找些内容不同的书看,这也是换换气氛,调节情结的一种手段。

坐在书桌边久了,人就会疲劳,这也许是由于长时期向前倾斜坐着,胸部被压迫着,腰部也被固定着,身体有负担而产生的,血流不畅,筋肉疲劳,这时候就应该起来走走,转换一下姿势,做一做简单的运动,这对恢复精力是大有益处的。

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读书是人生一大乐事,既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又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收获的快乐。读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品质和修养,可以规范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可以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是每位家长及老师的责任和义务,要想培养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让孩子从读书开始。

早早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是非常有必要的。美国有一位名叫德罗瑞斯达的博士,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小学调查5103名一年级的新生,其中有49名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在家里学过阅读。德罗瑞斯达便对这49个孩子做了5年的追踪调查,他发现与其他孩子相比较,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领先的位置。这些提早学习阅读的孩子在智力上和个性上与其他孩子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他们在学习上处于领先地位并不是因为阅读以外的其他原因所造成的。

由德罗瑞斯达博士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入学之前,学习过阅读的孩子比没有阅读经历的孩子更容易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使成绩能够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因此,在孩子入学后,如果学习成绩落后于其他同学,很可能他的阅读能力比较差,并因此掌握不好学习方法,对书中的内容不能透彻地理解。出现这种情况,往往不是因为孩子的智商低,或者心理素质差,而是因为父母没有给孩子提供可供阅读的良好环境,或者没有经常念书给孩子听,更不用说给孩子准备一些可供阅读的书籍。而那些早早学会阅读的孩子,往往在家中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父母会定时为他们朗诵书中的内容,并绘声绘色地演绎书中的情节,这让孩子对书中的内容和情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使以后父母不再读书给他听,他也会央求父母这么做。

有时,我们沉溺网络和电视,很容易忽视孩子,任他自己去玩,孩子没有伙伴,往往把感情投入到游戏中,在游戏中寻求帮助,摈弃孤独。时间一久,孩子的沟通能力下降,不善表达,就很容易变得孤僻、自闭。为孩子读书,也是和他进行亲切交流的一种方式,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也培养了他爱好倾听、爱好读书的品性。

为孩子找一些他感兴趣的书,比如小人书、漫画、科学小故事、童话书籍,这些都是孩子容易接受的且喜欢看的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要同步,并形成互动,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出现的疑问,并让孩子试着自己解决问题,找出答案,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在平等的互动中,大人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既学到了知识,又增进了感情,真是一举两得。

一位朋友经常带着自己的孩子外出购物。每次买东西的时候,她都不会只顾着眼前的交易,而是让孩子参与到购物的过程中来,让他在生活的乐趣中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当买到儿童吃的食物时,朋友会问孩子包装上面的字怎么读,还有包装玩具汽车的盒子上印的字是“汽车”两个字……经常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既有趣,又生动形象,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认字和发问的习惯,会主动问你这个字念什么,那个字是什么意思,那么他学习起阅读来也就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了。孩子对阅读有没有兴趣,关键在家长,如果孩子对阅读书籍很反感,那么家长就要改变方式,直到让孩子爱上阅读。

当为孩子大声读书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书中的内容太幼稚,读起来太难为情,便放弃阅读。其实,孩子的思维很简单,心里很单纯,你为他读的内容越多,那么他的头脑会越充实,慢慢的,孩子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就会增强。不要把艰涩难懂的书强加给孩子,如果孩子实在理解不了,强加只会挫伤他的自信心,以后,阅读内容简单的书籍,他也会产生畏惧,甚至对阅读产生反感,直至厌弃。所以,我们在选择书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一切都以孩子的兴趣为前提,切忌强迫。

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培养孩子识别和选择优良书籍的能力非常重要。在当今时代,快餐式的生活让人培养了一种浮躁、追求高速度的坏习性,满大街的广告语、网络语言充斥着人们的耳朵,而我们的孩子就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中。嘈杂与喧闹已经混淆了孩子们的视听,网络的影响已经深入孩子的内心,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难培养对书籍的爱好和兴趣,相反,对于卡通片和网络游戏,他却钟爱有加。面对这种情况,有责任感的家长和老师都无不担忧,孩子过于追求潮流和时髦的东西,对他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因此,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良好的指引,成为众家长和老师最需要做的。曾经,那么美好的文学书籍,给予了一代又一代孩子以温暖、光明和前进的动力,而现在却被孩子们弃之角落,置之不理,我们在痛心的同时,不要只顾着把责任都归咎于网络、娱乐氛围,而要反思一下自己,孩子在家庭中、在学校中占据的时间要远远大于在社会的时间,因此,他的读书观念,对读书兴趣的培养绝大部分还是取决于家长和老师,取决于有效地指引和启发。为孩子选择有益的书籍,就是为他开启了一盏明灯,这盏明灯将照亮他的人生之路,为他的未来开辟一条通往罗马的大道。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只是一个开始,还要让孩子学会阅读,品味其中的奥秘,并适当加以理解。在看书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教孩子爱护书籍,珍惜读书的时间,这会让他们在读书以外也受益匪浅。另外,父母也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行为大大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在父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孩子必然会懂得读书的好处,读书的益处。另外,给孩子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尽量关掉网络和电视,因为这些充满影像的东西更容易牵引孩子的注意力,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和保持是不利的。总之,要让孩子对书籍、对阅读感兴趣,就要用尽各种办法,谁不想望子成龙呢,那就努力吧。

激发孩子读书的热情

我们都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教育要注重言传身教,我们对孩子提出的行为准则和各种要求,作为家长首先要做到。

我们让孩子要多读书,首先作为家长就应该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如果家里经常约人打麻将、喝酒、看电视,却让孩子去看书学习。我想就算孩子坐在自己的房间,注意力未必会集中在学习上。

每天睡觉前,与孩子一起讲几个故事,一起说说对故事的看法,听一听孩子对故事的理解,你会很轻易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一定会有惊喜的发现!

在我家里,虽然是两个孩子,她们之间也可以互动,比如一个讲一个听。但是如果我能加入到她们中间和她们一起听故事讲故事,读美文,她们会非常兴奋。那天我找来一篇描写冬天的散文来读给她们听,点点听得入了迷,甚至还在为我鼓掌。读完之后,对我提出的问题两个孩子也都可以回答出来,这说明她们听得很认真。

现代教育都非常注重亲子教育,与孩子一起读书不仅培养他们阅读的好习惯,也适时培养了他们的情商。

我们还可以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讲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说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这样做既可以强化孩子的读书兴趣,使之保持读书热情,又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读书的质量。我们要为孩子选择一些他们“喜欢”的书籍。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自己的阅读兴趣,都有他们自己的阅读取向和阅读范围。家长要顺应孩子的这种阅读取向,同时要引导孩子走出“浅阅读”,指导孩子把自己喜欢的书籍读好,即读深、读透、读出层次、读出感受。

就我们家来说,书架上有许多她们的书。有一些图文并茂的书,在她们小的时候主要是由家长来讲让她们自己看配图。现在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她们又把以前小时候的书翻出来重新看。这次她们的看书过程完全脱离了对家长的依赖。都是自己看图看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根据图画也能猜到。

我经常从她们嘴里听到一些书中人物的名字,在她们两个的对话当中,也能听到她们自己对故事的看法和理解。每当她们姐妹俩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时,我就在旁边静静地听,体会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在听家长们谈心得的时候,我注意到,许多爱读书的孩子,都经常和父母一起去书店。我们家也不例外。每次带她们去书店的时候,她们就会在书架前流恋忘返。有一次甚至坐在书店的地板上看起书来。在书店里我也注意观察其他的孩子,几乎每个孩子都非常认真。无论他们手里拿的是什么书,看得都那样津津有味。

去书店不见得每次都要买书,目的不是买书,而是让孩子们感受一种读书的氛围。在书店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大家都在看书选书。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自然也会融入其中。平时也可以把买书作为一种奖励。比如考试成绩有了进步,就带她们去书店让她们自己选择喜欢的书,这个时候家长不要过多地去干涉。

还有一点,可以为孩子办一张借书卡。因为现在的出版物都比较贵,而适合二年级阅读的书,很多都带有注音。当孩子们到了三年级这类的书就已经不太适合她们阅读了,这样看来是一种浪费,所以选择借书是个好办法。

读书对少儿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思维的帮助都很大。期望家长积极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让他们收益无穷!

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

在人类的知识传递过程中,书籍总是起着巨大的作用,这一点对孩子来说,也不例外。

如果一个家庭里没有一定种类和数量的教育孩子的图书,这是不应该的。

我认为一个镇应该有一个图书馆,哪怕很小一间屋子也行,只要有了,就可以慢慢增加。一个家庭也应该有一些藏书。不管世道如何变,家境如何变,但书中的知识和智慧是不会变的。有的家庭,图书一代又一代积累下来,不但成为孩子可以遨游的一个巨大知识空间,而且还留下了宝贵的求知的传统。

有藏书的家庭和几乎没有什么书的家庭,孩子的最初环境就有了好坏之分。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

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开始得越早越好

许多父母认为,婴幼儿期的孩子理解能力低,给他读书也是浪费时间,其实不是这样。当婴幼儿瞪大眼睛听父母念书时,看起来也许他们不完全懂,但只要他不哭闹,就证明他们的语言和理解能力在悄悄发生变化。就像你在给一棵幼树浇水时,它不会马上长出叶子、开出花朵、但它的根在静静地吸收,机体内的纤维组织也在发生变化。

我曾经对200多名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儿童进行过研究,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从小就在父母的影响下养成了爱听书、读书的习惯。

具体在每天的什么时间读书并不重要,只要每天坚持在同一个时间读上15分钟书,就一定会有作用。

读书的习惯最好遍及家里每个人

孩子总是喜欢模仿,看见父母津津有味地读书,自己也会去看看究竟有什么吸引人的,看不懂也没有关系,父母可以给他念。

孩子要有自己的书柜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他的书和我的书混在一起,他自己的书经常找不到。后来我和他一起做了一个他自己的小书架,把各种书都贴上标签,圣经故事、植物入门、童话传说、儿童画报都分类放进去。此外,我还给他准备了几本工具书。小斯宾塞非常喜欢这个属于他自己的书架,他把它当做了自己的小图书馆,只要有机会找到书,就整齐地放进去。

其实,只要有条件,孩子是喜欢存书的。在我看来,存书比存钱更好!

帮助孩子选好书

对于开阔孩子视野来说,书多一些当然好,但对于一些重要的、需要长期培养的方面,书并不是越多越好,多了就会杂乱,内容良莠不齐。因此在每一个方面选好一本书,就像选好一位老师一样重要。有的孩子读了五本书,可能不如一个孩子只读一本书。就像你去听别人讲话,碰上一个智慧的人,你会停下来,久久聆听;而碰上一个唠唠叨叨,又没有多少见识的人,则只会败坏你的兴致。

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3~6岁的儿童喜欢有色彩图画的小故事、科幻故事以及动物的童话,那些短小、生动、易背诵的重叠句对他们也特别有用。

6~8岁的孩子对书籍开始有偏好,除了父母认为重要的以外,可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8岁以上的孩子,喜欢一些幽默、民间故事、古典名著以及奇幻、侦探故事。

提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提早阅读使孩子入学后成绩一路领先

孩子在入学以后最重要的技巧是阅读,阅读兴趣的浓淡,阅读能力的强弱都是孩子入学以后学习成绩优劣的先决条件。在孩子入学以前,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训练孩子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有可能使孩子在小学低年级的学习中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

美国有一个名叫德罗瑞斯达的博士,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小学调查5103名一年级的新生,其中有49个人在入小学以前已经在家里学过阅读。德罗瑞斯达对这49个孩子做了五年的追踪调查,发现与其他孩子相比较,他们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领先的状态。这些提早学习阅读的孩子在智力上和个性上与其他的孩子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他们在学习上处于领先地位并不是因为阅读以外的其他原因所造成的。

与此相似,德罗瑞斯达在美国纽约市也做了这样的追踪调查。他把孩子分成两组,这两组孩子的智力相当,但是一组孩子在入学以前学过阅读,另一组孩子在入学前则没有学过阅读。这个调查追踪了三年,德罗瑞斯达同样发现提早学习阅读的那一组孩子的学习成绩始终领先于没有提早学习阅读的孩子。

差异是由父母造成的

德罗瑞斯达在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时指出,孩子在入学以后在学习成绩上反映出来的这种差异,并不是孩子本身心理素质的问题造成的,而是孩子的父母造成的。

在孩子还没有入小学以前,那些提早学习阅读的孩子的父母亲常念书给孩子听,并在家庭中为孩子准备了各种能启发孩子阅读兴趣的东西,如可供孩子翻阅的小人书,可给孩子涂、画和写的纸和笔等。不仅如此,他们还注意激发孩子对文字的好奇心,而不是事后逼迫孩子去认字,不管是带孩子上街买东西,还是一起坐在家里看电视,只要出现适合孩子认读的文字,常会很自然地指点孩子去学习。

德罗瑞斯达在调查那些没有在入学以前教过孩子阅读的母亲时,发现她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忙”,她们忙得根本就没有时间为孩子再做些什么特别的事情。比如说,她们带孩子上街购物时,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买东西上,而孩子只是她们在购物累赘,她们绝对不会对孩子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饼干盒上写的是什么”这一类的话。

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在入小学以前,孩子会认识多少个字这并不重要,而激发孩子对文字的好奇心和兴趣,产生认字、写字和阅读的强烈愿望和动机是第一重要的事。

让从来就没有接触过文字的孩子开始学习文字,如果不跟孩子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那么文字对于孩子来说只能是再枯燥不过的东西,你没有理由相信孩子会对它们产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如果你在一开始就能够巧妙地把文字引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使他体验到文字能给他增加生活的乐趣和带来方便,那么他就有了学习的动机。例如,你带孩子外出游玩,在公园大门口,你可以告诉他,门上悬挂的大字是“××公园”,在玩具店里,你也可以告诉他,包装玩具枪的盒子上印的字是“枪”……经常地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不用多久,孩子反而会主动地问你这个字怎么念,那个字是什么意思,这时,学习阅读对孩子来说就已经不再是一件枯燥无味甚至是痛苦的事了。

要舍得花钱为孩子买一些儿童读物。精心地为孩子选购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不仅能够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还有益于培养孩子经常读书和爱护图书的习惯,这将使孩子一生受益。

让孩子明确读书的目的

中国的孩子从很小就开始上学,那时的孩子对自己的命运是不具备完全主宰的能力,基本上只是家长想让他读什么就读什么。将来尽量少花力气多挣钱或当大官是很多中国人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基本出发点,这本身就存在问题。其实读书的目的是各种各样的,为兴趣而读书,为工作而读书等等。我觉得读书应凭自己的高兴而读书,读书先是求乐,然后才是求知。读书需要顺乎情趣,否则会苦不堪言。学校不是也不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爱因斯坦,更不能都用培养爱因斯坦的方法来培养所有的学生。教育的目的就是能够使一个学生将来能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正所谓:“因材施教,人尽其才。”

孩子从六七岁开始上学,那时的孩子对自己的命运是不具备完全主宰的能力。特别是6~12岁的孩子,基本上只是家长想让他读什么就读什么。中国经常出现手指非常短的孩子在星期天去学钢琴,我经常对我的表姐说,你的孩子手指这么短,为什么让他去学钢琴?为什么就不能用这样的手指去社区做服务呢?

将来尽量少花力气多挣钱或当大官,是很多中国人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基本出发点。而美国人读书的目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有为兴趣而读书,有为工作而读书等等。

许多中国家长经常说“再穷不能穷孩子”,其实原话不是这样的,原话是“对国家来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对家庭来说再富也要穷孩子”,也就是说,国家再穷教育预算也应该是最高的,家庭再富裕,也绝对不能让孩子挥霍。在美国是看不到富豪的孩子开跑车的。只有对孩子非常节俭,他才能够去受平民教育,否则后代就一代一代退化,最后变成了纨绔子弟。比尔·盖茨把财产全部捐出来,一方面是品德的高尚,还有一个方面是比尔·盖茨受到平民教育文化的熏陶,有一张良好的隐性文凭,他认为必须这么做。

孩子上了一年级后,学校里要求孩子多读书,我也给孩子买了不少书。然而,我却发现,孩子对买回的新书也就是翻一翻,不愿意读,即使要求他必须读,他读完后也不知道读了什么。

有一次,孩子看书时告诉我,一个拼音印错了,这时我忽然想,如果让孩子在读书时找一找错误,也许孩子就能增加读书的兴趣。我提出这样的要求后,孩子每次读书都想着找点错误,找出了错误,孩子一副自豪的神情。但是,书本中的错误毕竟不是很多,孩子有时找不到错别字,慢慢地读书的兴趣又不大了。

有一天,我看见孩子在书本上画好词语。我又灵机一动,让孩子今后读书时不仅找错误,还要把自己认为好的词句画下来,孩子一定会有兴趣的。为了落实,我还与孩子商议,如果孩子每天读书时找的错误或好的词语超过了前一天,就奖励她,当然奖励的方式很简单,比如带着她去爬山、逛公园,可以自己选一本喜欢的书等等。果然孩子读书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但是,七八岁的孩子注意力有限,有时只注意到了差错和好的词语,反而把书的内容忘记了,最后的效果不很理想。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就根据孩子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试着让她读完后讲讲书的内容,根据孩子的复述,知道了孩子读的情况,有时还提出几个问题让孩子来回答,帮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内容,或与孩子一起讨论,孩子读书的兴致一天天增强。

虽然这些方法很简单,但笔者用一年多的时间逐步培养起了女儿细心读书的习惯,也锻炼了她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大部分学生总是习惯家长和老师的所谓谆谆教导,更有甚是乖乖服从的听话孩子,于是就为某些自己弄不懂的理由而给他们学习了。可是,这样的过程不仅毫无乐趣且丧失自我,盲从的结果就是跟着感觉来,交代不愿意的差事而已,岂能得到活生生的真知。虽然总有人讲,知识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但是知识是个很大的范畴,人类也有70亿地球人,这个朋友不过是泛泛而谈。事实是,每个人有生之年只能有为数很有限的一些朋友,说全人类的朋友完全是另一个概念。那么,我们面对知识这个特殊的朋友时也有类似的道理。有用的知识才是真朋友!什么样的知识才有用?很简单,能解决学习工作问题的知识才有用!读书的目的是解决自己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是为了让老师和家长高兴。所以,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多些思考,要主动寻找所谓困难和问题,然后努力自己去解决,这样可能会找到兴趣和自信,于是你就算走了正道。一旦知道需要什么,学习就变得有目的且充满乐趣,于是你就很充实,结果也总是不错。

帮助孩子选择有益的图书

如今,孩子正处于成长阶段,是非判断能力差,领悟能力不高,这就需要家长为孩子选择健康有益的书籍。怎样在浩如烟海的书堆中找到有益身心的书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大街小巷充斥的卡通片,口袋书已经占据了孩子的大片天地,怎样让孩子从喧闹的杂书中脱离出来,回到充满智慧和健康的书中去,需要每位家长做大量的工作。和孩子一起阅读,把有害的图书拒之门外,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这也有利于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并可以很快地培养他对有益图书的兴趣。

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是孩子阅读的首选。让孩子与大师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碰撞,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字里所蕴含的绮丽和瑰宝。没有什么能比阅读经典更能让孩子汲取人类智慧的精华了,没有什么比阅读更能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更能陶冶孩子的性情了。这些经典著作无疑将引发孩子对于阅读的强烈兴趣。

童话和故事也是孩子喜欢阅读的读物之一。在选择时,建议挑选那些比较经典的,比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还有一些比较经典的寓言故事也是可以考虑购买的。这些书籍一般浅显易懂,内容形象生动,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阅读的兴趣。经典的书籍有益身心,可以给予孩子积极向上的力量,让孩子富有同情心和爱心,并培养起一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可把童话书作为枕边书,让孩子随着动听的故事情节而入睡;大一些的孩子理解力增强,父母可以边讲故事边和孩子形成互动,让孩子仿佛沉浸于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并可以逐步培养起孩子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有助于他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涵。

识字认物卡片上既有文字,也有美丽的图片,可以给孩子以视觉上的刺激,也可以让孩子作为玩具进行玩耍,还可以利用这些卡片设计许多游戏,帮助孩子识字、认物等等,具有很多的功能。文文的妈妈给他买了好多卡片,上面布满了水果、蔬菜、各种动物和植物,文文非常喜欢,整天缠着妈妈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妈妈很耐心地给他说:“这个红的是桃子,那个绿的是苹果。”文文不解地问:“为什么我们家的苹果是红色的呢?”妈妈回答说:“苹果有红色的,也有绿色的,一般成熟的苹果都是红色的,而你看到的是不成熟的苹果。”文文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此外,妈妈还经常教给文文一些英语,比如香蕉可以叫香蕉,也可以叫banana,文文觉得非常有趣,没想到这么一个长长的东西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给孩子读卡片,不仅有利于认字、识物,也培养了他爱思考、爱问问题的好习惯。

古典诗词也是孩子喜欢记诵的内容,为孩子购选一些带有诗词的书籍,有益于培养他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因为诗词就像音乐一样有着某种韵律,朗朗上口,美妙动听。父母可以带头给孩子大声朗读诗词,让孩子在不理解的情况下,能够掌握一种朗诵诗词的方法。记诵诗词不要试图让孩子对内容充分地理解,限于年龄的关系,对于诗词的内容,孩子是不可能上升到透彻理解的程度,只能对各个诗句词句形成表象的印象,对于精髓和糟粕也没有分辨能力。针对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强行让孩子记诵多少多少的诗句,让孩子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并加以指点,让他在背诵的过程中享受韵律带给他的快乐。即使孩子长大成人了,有些东西他已经模糊了,但对诗词的章章节节依然会记得很清晰,这时他可以感悟诗中的内涵了,随着他经验的丰富,阅历的增长,对于古典诗词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刻,难以忘怀。

科普益智类图书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提高孩子的想象能力,对于满足他的好奇心,开发他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科普益智类图书的种类很多,适合孩子看的主要有百科全书、科学小知识、大自然的奥秘,宇宙的奥秘等等,这些书籍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非常适合孩子阅读。另外,一些教孩子动手能力、玩科学小实验、做数学小游戏的书也值得让孩子们品读。家长在为孩子选购此类图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质量和包装,有些包装、质量特别差的书也充斥着图书市场,损害了孩子视觉的同时,也损害了他的身心健康。一本包装精美、质量上乘的科学小读物是最值得家长为孩子选购的,里面的图画、文字、构思、思想内涵都经过了精心地设计,是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满足孩子好奇心和探索欲的最佳作品。

为孩子选一些讲述伟大人物刻苦读书的书籍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伟大的人物都喜爱读书,孩子了解了这些之后,便会在潜意识里进行模仿,从而激起他热爱读书的兴趣和欲望。图书市场上这一类的书也种类繁多,可以从中选择几本具有代表性的,比如《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艺术家小时候的故事》《名人童年故事》等等,这些书中大量列举了伟人刻苦读书、努力学习的故事,对孩子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他会把书中人物作为榜样和楷模,像他们那样认真刻苦地读书。比如,鲁迅先生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习。少年时,他在江南水师学堂求学,第一学期,他的成绩非常优异,学校奖给了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把奖章用在别的地方,而是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了,用换来的钱买了一些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夜晚来临,为了抵御刺骨的寒冷,鲁迅就摘下一颗红辣椒,放在嘴里咀嚼,直到辣得满头大汗方才停止。鲁迅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刻苦用功,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最伟大的文学家。

图书市场上的书籍鱼龙混杂,需要家长用心选购,孩子的成长和未来高于一切,父母不要因为工作忙或者经济条件有限便阻止了孩子阅读有益图书的需求,这样只能让孩子被广博的知识殿堂拒之门外,成为一个无知的人,一个见识浅薄的人。要想让孩子跟上时代步伐,不被未来社会所淘汰,家长需认真思考,努力修行。

让孩子远离懒惰

勤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独生子女居多的现代社会,许多家长对幼儿过度“呵护”,凡事包办代替,不仅忽视幼儿劳动教育,不重视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更使孩子们缺少了锻炼,养成了娇气、懒惰的坏习惯。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克服懒惰心理,使他们成为一个勤劳的孩子。

然而,独生子女居多的现代社会,孩子们轻视劳动、逃避劳动的现象比比皆是,也缺乏应有的劳动能力和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和制约。现代家庭中许多家长对幼儿过度“呵护”,凡事包办代替,不仅忽视幼儿劳动教育,不重视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更使孩子们缺少了锻炼,养成了娇气、懒惰的坏习惯。现在经常听到一些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太懒惰,懒得整理玩具,懒得自己穿衣服,懒得自己解决问题,最好什么事情都有人打理。那我们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克服懒惰心理,使他们成为一个勤劳的孩子呢?

抓住孩子学习机会,“舍得”孩子劳动

世上没有天生的懒惰的孩子,孩子的懒惰是环境造成的,什么事都大人包办了,孩子当然就懒惰了。特别是现在有的家庭三代同堂,有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特殊的照顾,孩子怎么能勤快得起来呢?

其实从孩子的发展过程来看,孩子都是喜欢做事的:开始学走路就不要大人抱,学吃饭的时候不要人喂,要自己舞匙弄筷地吃;给他穿衣服,他还会抢着自己套上身……这些时候,便是孩子学习做事情最强烈的时候。家长应耐心地教给他们做事的方法,指导孩子做好他们想做的事,使孩子享受到“我会做”的喜悦和成就,千万不要顾虑到安全或觉得麻烦而不肯让孩子尝试,让他们错失了学习的最佳时机。不要总认为孩子小,许多事情都舍不得让他做而事事代劳,久而久之,孩子没有机会练习,渐渐地,很多事情就真的不会做了。因此,要舍得让孩子锻炼。比如早晨起床时,要求孩子自己学穿衣服;家里小客人走了,要求孩子收拾好一起玩过的玩具;吃饭时,可以要求孩子帮大人分分碗,发发筷子等等,抓住各种机会,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在游戏中学习,让“动手”变得有趣《新纲要》中指出: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重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对孩子来说,他的生活就是游戏,学习做家务也是一种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做事,感受到和父母一起劳动的乐趣,孩子自然就喜欢参与,不会懒惰了。比如要孩子收拾玩具的时候,你可以这样说:“玩具宝宝玩累了,他们要回家睡觉了,让我们送他们回家吧。”开饭的时候你可以说:“妈妈当厨师,你当服务员,请服务员帮忙把菜端出去。”在打扫房间时,我们可以把吸尘器当作小型赛车,和孩子进行开“赛车”比赛;在洗衣服时,我们可以让孩子洗洗自己的小毛巾,再编首好听的儿歌,让孩子一边洗一边念儿歌。这样孩子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激发了孩子动手的兴趣,孩子当然不会偷懒了。

勤劳要趁早,训练要适时

懒惰是一种不良的习惯,孩子一旦形成懒惰的习惯,一生都有负面影响。在一些专业的调查中发现:孩子大约在5岁左右最喜欢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果到9岁以后再培养劳动兴趣和能力,孩子就不愿意做了。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就是说什么事都要从小抓起。

如果家长让孩子从小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就会让孩子远离懒惰的坏习惯。在让孩子学习自己做事时,我们应做到三性:即父母的示范性、要求的层次性、孩子操作的独立性。如教孩子扫地、洗手帕、洗袜子、穿衣、穿鞋等,先让孩子看大人怎么做,边示范边耐心细致地给他讲解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然后手把手地教,再逐渐放手让他独立操作。孩子的年龄不同,动作技巧、认知程度、体力、耐心均不相同,父母让孩子做事,应视孩子能力来做,不宜超过,以免孩子因挫折而产生抗拒和畏惧感。

多宽容、鼓励,少责备、打骂

孩子对任何新鲜事物都跃跃欲试,可是在他们满怀积极性参与的时候,常常会造成一些麻烦:弄坏东西、弄脏衣服,“越帮越忙”可能就这样出现了。孩子的行为如果被加以制止,可能从此便会心安理得地等待父母的伺候。所以我们要珍惜孩子每次有益的尝试,以鼓励表扬为主。孩子每做好一件事,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给孩子一个微笑,拥抱一下或说声“谢谢”、“干得不错”都可以使孩子感到高兴和自豪,体验自己动手的愉快,激起再尝试的欲望。当他失败的时候要安慰他没有关系。在指导孩子做事时,口气要温和,不宜不耐烦,应有耐心、有步骤,以游戏的方式和平和心态教导孩子学习。

其实孩子生来就有自己动手的潜力,家长的时时保护、事事干预,会让他从一开始感到温暖,进而转成觉得理所当然,最后阻碍了他自己动手能力的发展。中国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你不肯放手,要替孩子解决问题,就不如教会他自己动手,对孩子来说,解决问题的结果并不重要,是否能做得完美也不重要,真正重要和有意义的是他学会独立思考,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不但可以促进动手能力的培养,促进智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完善人格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勤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培养孩子远离懒惰,用勤劳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为一生幸福打好基础。

教孩子学会复习

“复习”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再一次温习”的过程,复习的意义是什么呢?通过复习可以加深认识和理解那些遗忘、生疏的概念或知识点。复习是承上启下的过程,古语讲“温故而知新”,就是通过复习对原知识可以产生更准确的掌握,也可以为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做更好的准备。人们常这样说的一句玩笑话是:“学的都还给老师了?”就是说老师教过的都不记得了。本质上讲,复习是强化记忆的过程,也许是材料,也许是技能,都是一个认识固化的过程。

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许多学生由于本人的理解力、反应接受都很不错,平时课上练习可以做得不错,往往还要比其他学生做得又快又正确,小测验成绩也可以表现很好,但到了考试的时候却发挥不好。这种往往只是在考前才对所有的学习内容进行复习,一看内容都会,可到了考场就感觉不顺手,原因就在于平时不做小复习。

这种学生虽然当时在学期中间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甚至要好于同学,但由于课后一段时间内缺少对概念进行重复消化的及时跟进过程,到了考前再看到这块内容时,主观意识更多是对当时学习的感觉保留,还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有些概念点已经发生遗忘和遗漏了,所以对这块的概念点的掌握就出现了不足。这种状况怎么能顺利过考试的关呢?

有句话这么说“不考不玩,小考小玩,大考大玩”,复习应该是融合在平时就做得很平常频繁的行为,而不是专为考试准备的。因为复习是由于学习的需要,不是因为考试!

平时开展复习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有意识地、有规律地、及时地操作。每学过一个知识单元,就应该做一次复习;每个星期都应该对本周的学习内容做一次复习;每一个月也应该对该月的所有学习内容进行一次全面复习。只有这样,你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学得好,哪里学得还有不足,然后及时做出相应措施来解决。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考前的大复习会很轻松。

所以我们不建议家长在周日给孩子搞什么补课等活动,学习安排应该多以总结性的复习为主。缺乏经验和不负责任的补课老师通常只会简单地给学生许多题来做,缺乏针对性的盲目的补课往往是低效大量重复的劳动。只有个别学生在基础有较大差距的情况下,才应该考虑采取补课的方式来弥补。

好的学生是学出来的,不是补出来的。

复习的两个重点环节。

复习的目的就是要把不明白的、生疏的、遗漏的知识点搞清楚,是一个通过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显而易见,这个过程包含两个环节。首要环节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最后环节的目标是解决问题。让我们看看如何实现这两个环节。

如何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的两种重要手段就是查漏补缺和总结归纳。

查漏补缺:是指对自己所学的内容不足和缺陷进行整理和检查,这个工作的主题就是查找自己学习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就像士兵去打仗前,要看看武器是否准备好了,刺刀有没有遗忘,子弹的数量够吗?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和练习,是“防患于未然”的根本举措。

总结归纳:是指对自己所学过的内容进行阶段性的回顾。就好比打扫自己的房间一样。总结归纳就好比是自己房间,书、本、个人用品、鞋、衣服、玩具……过一段时间,就得对自己的房间进行清扫和整理,看看有什么垃圾需要清理,看看自己的物品摆放的地方是否合理。这样用起来就方便许多,而学习也是同理。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大脑里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就好比仓库又放进了许多货物,如果不及时整理,时间久了有些东西放在哪里自己也不是很清楚,现用现找往往很浪费时间;而且时间再久点的话,清理会更耗费精力和功夫;况且有的知识点随着时间的延长,不及时清点,自己可能就跑光了。所以及时做查漏补缺和总结归纳就是这个目的。这个环节做好了,也就为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做好了保证。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看书来实现的,可许多学生往往只是看自己以为的重点和难点,而不能对教科书做全面仔细的阅读。这种失误是最容易出现的,而其结果往往是懂的还懂,不懂的还是不懂;疑难的懂了,但基本的简单的概念却说不清楚!(请做个小实验,拿起课本,对照书上的内容向孩子提问。据我抽查的经验来看,能够圆满回答的学生极少)

像这样,许多学生连书都没有完全完整的读过,更别说进行及时有效的复习了。所以我在对学生做要求时经常讲这么两句话,“教科书是给你们写的,是经过许多专家和老师呕心沥血而写成的,里面没有一句废话。想当考场上的常胜将军,你们就应该对课本里的每一句话都要仔细读过,并把常用的内容作为常识记在脑子里。教科书上只有一种印刷内容你们不需要记,那就是标注页码的数字!”

不会看书,不知道全面阅读课本,就不可能发现真正的问题!

如何解决问题

解决疑难和困惑的手段和办法是以下四种:

提问:由于对某些概念或问题还存在疑问和不解,需要向老师或家长进行请教的过程。“不耻下问”,如果你爱提问题了,你就会发现自己进步非常的快!试想,在迷路的时候,你能找个人问问路,是不是会让你很快摆脱困境呢?提问不仅是因为有问题,如果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还能发现问题就更了不起了。当然,很多人不会问问题,问题质量也不高,结果是不仅自己没有得到什么帮助,让回答的人也感觉不耐烦,所以如何学会问问题!就要学会避免只是简单直接地追求结果,还要探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不过,比这种情况更糟糕的是很多人明明知道自己有问题但却不问。

讨论:主要是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探讨来达到对某些概念和问题有更精确、更深入的理解。与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是发现自己问题的一个快捷方式,更是提高自己对概念等理解的好方法啊。不要担心同学从你那里得到学问,应该担心的是你能不能给同学讲清楚你自以为掌握的内容。要记住的一点是:同学并不是你的竞争对手。学会讨论的学习方法让你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思索:其实是一种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和交流,通过自我深省,来达到对问题的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怎么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好,就需要你先思而后行。最好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想想今天的事情哪些做好了,哪些又没有做,什么时候去做,心里要有个安排。学会思索了,就可以设计你的生活,计划你的生活,成就你的生活!

针对练习:通过查漏补缺和总结归纳发现有些概念点掌握的不是很好,所以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和作业来达到掌握的目的。有的练习是以背诵、记忆为主,有的则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参考书、习题册来安排、组织进行的,这是自学能力的高度表现。

我们发现了问题,也解决了问题。还发愁什么!

复习的难点。

复习工作开展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

复习是自主的学习行为

比如作业通常是由老师做出要求和安排,目的和内容比较明确。而复习的工作需要自己来设计、安排,不需要对老师有什么交代,所以思想上容易麻痹和忽视。那么在开始不熟练的时候,家长应该适时地对孩子给予必要的提醒和安排。对于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和方法,这种指导和帮助是非常必要的。

复习是讲究节奏和规律的学习行为

由于复习是对学习内容的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所以想把握好复习的节奏就要对记忆及记忆规律有透彻的认识和了解;反之,复习效率就会表现低下,甚至徒劳无功。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1850-1909年),艾宾浩斯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通过对这条曲线的了解,我们将可以更有效地安排复习工作。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大约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这个典线很明白地告诉我们,记忆规律有以下特点:(1)一次记忆和学习不可能把所有的记忆内容都记住,但也不可能全部忘记;(2)记忆中遗忘率是在记忆学习后的三天达到最低;(3)在合适时间进行重复、记忆效果会更好!

有很多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却不知道,要想做好学习的记忆工作,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单纯的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同样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有些人只关注了记忆的当时效果,却忽视了记忆的牢固性问题,那就牵涉到心理学中常说的关于记忆遗忘的规律。

大家都有对外语的学习感到比较痛苦的体验就是单词总是不能记完,发音再好,没有足够的单词量也是不行的,单词量的多少的确是外语水平的一个标准,所以学习外语实际就是一个不断反复识记单词的过程。背完了忘,忘了再背,有一位外语系的教授曾戏称背单词就好比“笊篱捞水”。为了增强记忆,有许多的记忆方法,虽然各有各的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重复。古语“学而时习之”,就是针对学习方法和记忆规律的最好诠释。当然最好有效的记忆方法最好是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来确定。不过最好的方法,就是理解了再记!

许多家长都希望加强孩子的记忆能力,所以市场上也出来许多形形色色的记忆大法,什么风暴啊,记忆体操啊,或者干脆是电脑支持下的记忆通等,林林总总,举不胜举。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就是根据此原理做的方案。至于什么联想法、谐音法等具体的办法,只是根据个人习惯和特点来进行的。记忆的最大关键就是不断重复,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忆大师,这一点都不神秘。

谨记一点,掌握好复习这个记忆体操,比吃任何一种增强记忆的补药都有用。

复习的基本方法和原则。(1)最新原则:每日都对新讲授的内容进行回忆,方法是每日做作业前,合上书本对今日授课的要点进行默想和简记,越详细越详尽越好;(2)时间原则:每周日和每一个月的时候对讲过的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和总结归纳。方法是重读课本,并对学习内容做书面总结,而且要做相应的练习来检验掌握的水平和程度。注意要建立总结本。(3)阶段原则:主要针对理科类,为了避免问题对下阶段的学习产生影响,在学习完一个章节后就要做全面的复习。目标是尽快把问题解决,而不让问题成为历史遗留。(4)科目原则:对于文学概念、文法、单词等文科内容,复习更多体现的是记忆,对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物理等知识点,记忆是重要的一环,但复习更多是以查漏补缺、总结归纳和针对练习为主。

第四章 让男孩儿了解生活和艺术

生活是一本教科书,让男孩儿从小接触生活,并对生活形成一定的认知,这对他的身心发展、智力发展是很有好处的。生活的内容丰富而精彩,如何在方方面面生活中捕捉到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内容,是每位家长最关心也是最需要知道的。比如音乐,作为表达心灵感受的语言,它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愉悦心灵,还可以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享受到音乐所带来的快乐。从生活里汲取的智慧是最佳智慧,因为实践出真知,父母在让孩子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让孩子从大千世界中吸取营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在座各位家长的共同心愿。我们应如何通过科学的早期教育为幼儿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呢?人一生智力的形成是这样的,人在3岁的时候一生的智力形成已经达到了50%,在7岁的时候已经达到了83%。可见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2006年5月在意大利瑞吉欧国际幼教中心召开了《幼儿成功学》研讨会,来自世界88个国家和地区1500多名幼教专家形成了以下一致意见:

1. 思维力就是统治力,教育者可以通过科学的早期教育最大限度的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主要有十种:这十大学习能力分别是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阅读力、分析力、细心力和反应力。在这十大学习能力当中,对人影响最大、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哪一种能力呢?是思维力。而3-7周岁是开发幼儿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也叫敏感期或关键期)

2. 数学是为思维而教,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各位家长请注意了,我们的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时大家的成绩相差不会太大,但是到了三年级,特别是下学期,孩子的数学成绩开始有了差距,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考察的能力发生了变化。三年级开始考察思维能力,而不再是简单的计算能力。各位家长请试想一下,孩子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几道题目是考查计算能力?几乎没有!而真正的数学学习,如小学数学应用题、初中几何证明题等等,全部是检测学生的思维能力。说到这里我不妨和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妈妈带着一个3岁的儿子上动物园游玩。突然,儿子看见一只又肥又大的猫,便问:“妈妈,这只猫是爸爸呢?还是妈妈呢?”

妈妈很为难,不知如何来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这时,孩子自己作出了判断:“哦!妈妈,我知道了。这只猫是爸爸!”“为什么?”妈妈吃惊地问到!“因为我刚才狠狠地拧了它一下,可它不叫也不蹦,只是垂着脑袋,一声不吭,就向你拧爸爸时一样。”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只是为了告诉我们的家长一个3岁的幼儿已经懂得了如何去思考!

我经常看见一些年轻的妈妈,在耐心地教孩子学数学。然而仔细听来,她们的方法无非就是不断重复地问孩子:“1加3等于几啊?2加2等于几啊?”遇到这样的情景,我总会不由得对这样的家长摇摇头。

这不禁令人想起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世界数学家大会期间,我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说过这么一句震撼人心的话语: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接受了十几年的数学教育,然而很多人却只是学会了计算,而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数学。那么,数学究竟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数学化”的思维方式。数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精确计算,而在于它是一种思维模式——它把具体的问题上升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通过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将其应用到解决具体的问题当中去。

举例而言,两个人要平分10块糖果,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尝试错误”的方法,先把糖果分成两份,然后比较它们的多少并作调整,直到看不出谁多谁少为止;我们也可以一块一块地轮流分给两个人,这样可以保证两个人分到的一样多……但是若借助于数学这个工具,我们则可以脱离具体的情节来解决一个抽象的数学问题,也就是10的一半是多少呢?是5,知道答案后我们就可以将结果应用于这个具体的问题,来解决最终的实际问题。

我们有很多人都认为数学其实很简单,就是教孩子背上1、2、3、4、5等数字。会做1+1=2就可以了。那么,数学真的是这么简单吗?我们一起来回忆小时候学习计数的那段经历吧!你一定会说我早就忘记了。那么就让我们从头开始,亲自把这个过程再做一遍,并在头脑里细细地回味一下,你就能体会到孩子是怎样学习数数的了。

如果我们在桌子上放一堆各式各样的卡片,有动画片、扑克牌、数字卡还有识字卡。请你数一数里面有多少张扑克牌呢?

首先,你要知道要数的是什么样的卡片。于是你就会抛开那些动画片、识字卡、数字卡,寻找那种正面是数字、反面是花纹的扑克牌——这就叫求同。

然后,你开始把扑克牌挑出来放在一起,把不是扑克牌的留在了一边——这叫做分类。

第三步,你发现扑克牌有的重叠在一起不方便清点,于是你将它们一张一张排成一排。这样就不至于在数的时候漏数或重复地数了——这叫做排列。这个时候我们有没有开始数呢?没有!我们只是完成了数卡片的准备过程,

第四步,你开始数那些扑克牌了。你在数卡片时,早已知道用哪些数词来数并且知道这些数词的习惯顺序:“一、二、三、四、五……”——这叫回忆数词。

第五步,你在每念出一个数词时,就用手指点一下被数到的卡片,把数词和卡片一一对应起来——这叫配对。我们在数的时候要手口一致,要不然会出现点得快了数得慢了,点得慢了数得快了。

第六步,当你数到最后一张卡片时念出的数词假定是“11”,于是你就会说有十一张扑克牌,你有没有注意,原先你点到的最后一张卡是第十一张,可是当你说有十一张卡片的时候,这个“十一”包含了刚才数过的所有卡片!这是数数的最后一个步骤——从序数到基数的转换。

我们看一下。数数这样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却包含了这么复杂的过程,即:①通过求同找出物体的共同属性。②通过分类把物体分成具有某种属性和不具有某种属性的部分。③将要数的物体进行排列。④按习惯回忆数词。⑤按顺序把物体和数词一一配对。⑥把最后数到的一个数词当作基数来使用。

曾经有一位3岁孩子的家长问我,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数数时总是乱数,教了很多遍都没有用;还有一位4岁孩子的家长问我:“为什么我的孩子记性那么差?我给他讲过很多遍,他还是记不住这些加减题?”那么,儿童究竟是怎样理解数学知识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数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知识。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在成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数学吧:

数是什么?自然数的序列——1、2、3、4、5……看似一组需要幼儿记住的顺序,实际上里面有很多逻辑关系。例如前后数之间存在着递增的序列关系,每个数都比前面的数大,又比后面的数小,而且这种关系是可以延续下去,也就是说即使不相邻的数我们也可以根据它在数序中的位置,判断它的大小关系。数序中也存在着包含关系,每个数都包含了它前面的数,同时它又被后面的数所包含,5包含了1、2、3、4,6又包含了5……又如数5只橘子,不管这些橘子的大小、颜色、酸甜怎么样,排列方式是横着排、竖着排,还是排成圈,它们始终都是5个。儿童对于这一知识的获得,也不是通过直接的感知,而是通过一系列动作的协调,具体地说就是手“点”的动作和口“数”的动作相协调。

那么,家庭教育幼儿学习数学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孩子的思维力开发当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非常重要,这里有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老师让6岁的小明用‘果然’这个词造个句子。”小明说:“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老师说:“不对,不对,不能将‘果’与‘然’两个字分开!”小明说:“老师别急,我还没有说完呢,整个句子是——先吃水果,然后再喝汽水,果然拉肚子。”这就说明一个6岁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还会遇到孩子们问了很多在成人看来很可笑,让你无法回答的问题,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好奇是孩子学习最好的动机。“为什么我要去上幼儿园?”“为什么我得必须天天吃饭?”“为什么我要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而不和小朋友们住在一起?”……

回答孩子的问题。认真理解孩子提出的问题,尽量回答孩子真正提问的东西。不要随便敷衍孩子,这样做会压抑孩子的好奇心。但也不要急于向孩子灌输太多的他还不能理解的知识。

有的时候我们还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这时,你要用规范的语言而不是孩子的幼稚的语言同他讨论周围的事物,教他各种东西和事物的名称、词汇。

限定提问的时间。你的孩子可能会向你提出一连串稀奇古怪的问题,你们规定出提问时间。例如,你可以说:“你有5分钟的提问时间,提什么问题都可以,但5分钟后我就要休息一下了。准备好,预备,开始……”

怎样帮助孩子思考。

当孩子提问题的时候,帮助他学会自己思考,是最有益的。我看过这样一个教学场景:有一个宝宝在数长短不一的十根小棒,第一个直接告诉;第二个长到短;第三个短到长。在睡觉前,父母可以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让他们看一些画册、儿童读物等,并从中提出问题,让孩子思考、解答。使孩子的想象力更丰富,眼界更开阔。

希望你们多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如小纸片、种子、泥土、小剪刀、积木、水、沙、颜料、空纸盒等,让他们开动脑筋去做,千万不要害怕孩子弄脏衣服而约束他们。现在很多家庭房子装修得很漂亮,宝宝们乱涂乱画,希望你们不要生气,不要从小就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要让我们的孩子多玩,在游戏中长大,在游戏中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

我希望大家到幼儿园接宝宝的时候,不要见面就问:宝宝你在幼儿园吃得好吗?你在幼儿园和小宝宝们打架了吗?你听老师话了吗?而是应该问你在幼儿园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在幼儿园做了什么?

最后我们来演示一下《聪明宝宝玩数学》操作方法。(1)《聪明宝宝玩数学》智慧板上有6个彩画圆钮,圆钮可以在滑槽中移动,游戏前请将圆钮移回到智慧板下端。(2)学习卡片的中间是游戏题目。题目上方的文字提出了本页要解答的问题。卡片中设计的每个问题情景或题目用不同颜色圆点标示。圆点上的颜色与智慧板上的彩色圆钮一一对应。卡片的两侧是各题目的备选答案。(3)游戏开始时,先将卡片从上方插入智慧板的框中,再通过问题提示寻找答案。答案确定后,找到与题目上标示的彩色圆点相同的彩色圆钮,将它移到该题目的答案处。(引导宝宝在玩数学的过程中遵循“移动左边圆钮使用左手,移动右边圆钮使用右手”的原则,无规则的灵活使用左右手,这样可以充分开发宝宝的左右脑,让宝宝变得越来越聪明。)(4)游戏完成,孩子自己可以检测结果是否正确,正确答案就在卡片的背面。将卡片翻过来,再次插入框中。看看智慧板上彩色圆钮的排列顺序与卡片上的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就玩对了。这是该智慧板的闪光点,其作用远不止于对认知的检测,更有意义的是对心智与心态激荡与激励,能够实现自我成功心理体验。幼儿在使用智慧板的时候,都对这种自我检测很感兴趣,看到肯定的反馈则眼睛一亮,喜上眉梢,颇有成就感;而看到否定的反馈,则若有所思,再接再厉,力求圆满。可见这种自我检测具有激励的效果,不仅能起到及时强化与调节的作用,还能有效地调动积极性与主动性。(5)卡片背面中间部分设计了需要动笔玩的题目,幼儿可以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完成这些内容。

这种操作方法将幼儿的认知活动与操作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动手进行学习,真正实现了手眼脑协调发展。

在这个愉快交流中我以一个小故事来结束我今天的讲座,妈妈对小明参加《聪明宝宝玩数学》思维训练总是特别的关心。一次,她问起了小明在《聪明宝宝玩数学》阶段结束时的测验成绩:“我听说在这次测验中,小华考了95分,你考了多少啊?”小明说:“我比他还多了一点儿。”妈妈很高兴:“哦!那你是考了96分吗?”“不是,”小明说:“我考了9.5分”。

音乐是思维的瑜伽

音乐对于孩子智力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音乐往往能够造就出天才。”当然他所说的天才早已超出了音乐的范畴。音乐是促进孩子成长的灵丹,它能够极大地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音乐能够培养孩子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各种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音乐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使孩子能够上升到艺术的高度;音乐还能够启迪心智、柔化思维,就像瑜伽对人体的作用,因此说,音乐是孩子思维的瑜伽。

在当今时代,音乐已不仅仅是人们抒发感情、寄托感情的一种艺术,而成为很多家庭教育子女、培养子女的一种有效方式。比如孩子未出生时,用音乐进行胎教,这样孩子出生后会更聪明,思维更敏捷;当孩子处于幼儿时期,为他配备各种乐器,不仅可以陶冶心灵、开发智慧,还有助于培养他的生活情趣与审美情趣。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为了不失去神给予我们对美的感觉,必须天天听点音乐。”因此,让孩子从小接触音乐对他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有人认为,孩子将来不想成为音乐家,教给他音乐就是浪费时间、浪费资源。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首先,这位家长没有认识到音乐对于开发思维、发展智力的重要作用,其次,他也没有意识到音乐对于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审美等方面所具有的陶冶和感染作用。让孩子接触点音乐,可以让他的单调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一个人一生不接触音乐,不懂得欣赏音乐,将是多么枯燥和乏味的事啊!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家长们也应该让美妙的音乐来装点他的生活,使他生活得更舒心、更快乐、更富有内涵和美感。

我国著名的音乐家聂耳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得早,由母亲把他带大。由于家中非常清贫,家里吃饭都成问题,自然连小聂耳的学费也交不起。妈妈为了给他交学费,把爸爸生前最喜欢的八音钟给卖掉了,可还是没有凑够学费,为此,妈妈经常闷闷不乐、唉声叹气。小聂耳见状,非常心疼妈妈,于是,他用香烟盒纸工工整整地抄了国语和算术两本书,这让妈妈非常感动。

有一次,小聂耳经过隔壁邱师傅家时,听到了悠扬悦耳的竹笛声,一下就入了迷,邱师傅看到小聂耳这么喜欢音乐,就毫不犹豫地收下了他。从此以后,小聂耳爱上了音乐,经常严格要求自己,每天练琴都不少于7个小时,因此人人都称之为“拼命三郎”,但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聂耳也收获了很多快乐。后来,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聂耳终于成为我国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

从小培养孩子对于音乐的兴趣,不但可以带来快乐,还能培养他各方面的能力,使他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因此,父母有义务和责任使孩子具有文学和音乐方面的修养。

有这样一位母亲就非常懂得音乐对于孩子的重要意义。她认为人生在世懂得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这位母亲在儿子出生后不久,就为孩子买来了能发出1、2、3、4、5、6、7七个音的小钟。同时每天播放古今名曲让儿子听,并让保姆唱歌给儿子听。

当儿子学会A、B、C的读法后不久,母亲便开始教儿子乐谱的读法,并常常做这方面的游戏。具体的玩法就是在屋中把东西藏起来让他找。这是儿童常玩的游戏,不过这位母亲还利用了钢琴,这样就使游戏变得更加充满欢乐色彩。例如:当儿子一走近藏东西的地方时,妈妈不是说“危险,危险”,而是渐渐弹出低音。若是走远了,就渐渐弹出高音。儿子如果不注意声音的高低,就很难找到藏起来的东西。这一方法对训练孩子的听力很有效。

孩子都喜好节奏,母亲在这方面的训练也很有一套。她说:“我从儿子尚不会说话时起,就用拍手的方式打拍子让他看。不久,又买来了小鼓,教他按照拍子敲打。过了一段时间又买来了木琴,让他敲打,并且开始做弹琴游戏。我用手指出墙上的乐谱,他按乐谱摁琴键。不久,她已能用钢琴单音弹奏简单的曲调了。”

为了使孩子形成节奏和音调的观念,母亲还教孩子跳舞。为此,她还建议那些不会唱歌也不会乐器的母亲,最好每天让孩子听唱片。孩子应在节奏和韵律中生活。他们能在雨声中感受到节奏,从风声中听到音乐。因此像现在日本家庭中挂风铃、挂风弦的办法对孩子都是很有好处的。

另外,许多孩子从小就爱好摆弄钢琴、电子琴等乐器,应抓住这个机会鼓励他们练习。同时,孩子只要得到父母亲的一些帮助,就能自己编出各种曲调。如果让他们把自己创作的许多曲子记在笔记本上,这和幼年时期的照片一样,将来拿出来看看,非常富有乐趣和意义。

音乐对于孩子智力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不言自明,而且这种作用是绝对压倒其他因素的影响的。要想让孩子在音乐声中健康成长,首先要让孩子喜爱音乐,学会倾听音乐,理解音乐,从听觉到心灵都沉浸在音乐声中。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音乐中流淌的智慧以及人格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