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唐太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5 23:49:32

点击下载

作者:南宫不凡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少年唐太宗

少年唐太宗试读:

少年帝王传少年唐太宗 著南宫不凡南京大学出版社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少年唐太宗/南宫不凡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5(少年帝王传)ISBN 978-7-305-19349-1Ⅰ.①少… Ⅱ.①南… Ⅲ.①传记小说—中国—当代 Ⅳ.①I247.5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246361号本书经上海青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独家出版中文简体字版出版发行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  址 南京市汉口路22号邮  编 210093出 版 人 金鑫荣丛 书 名 少年帝王传书  名 少年唐太宗著  者 南宫不凡责任编辑 贾小芳 官欣欣编辑热线 025-83686452照  排 南京南琳图文制作有限公司印  刷 南京玉河印刷厂开  本 880×1230 1/32 印张 11.125 字数 245千版  次 2018年5月第1版 2018年5月第1次印刷ISBN 978-7-305-19349-1网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号:njupress销售咨询热线:(025)83594756*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导读

火树银花中戎马倥偬,刀光剑影里豪气干云。

他是大唐盛世的真正开创者,无愧为第一勇将、第一智囊、第一才子。

他的一生,金戈铁马,叱咤风云。应募勤王,崭露头角,于百万军中单骑救父,扬威沙场;劝父晋阳起兵反隋,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军;开设文学馆,文采风流,冠绝古今。

乱世纷纷,反王并起,随父举义,剿灭隋王朝,扶助其父李渊创建了大唐帝国。长缨在手,平定诸多反唐势力,居功至伟,玄武门一战,棋高一着的他终于登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

他凭借英主明君的襟怀与眼光,细致入微的计策与决谋,自如调配各种势力,化敌为友为我所用,既能左右逢源也能翻云覆雨,从而缔造了贞观之治的绝唱。

这个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唐太宗的少年时代,去感受其间的欢笑和泪水、温情与杀戮……目录

导读

第一章 贵族添子弟 书生语世民 第一节 显赫的家世第二节 出生第三节 取名世民

第二章 童年显聪慧 志向不平凡 第一节 父宠母爱第二节 两次赛马第三节 七岁的志向

第三章 初到关东地 文武齐长进 第一节 买画拜师第二节 文武齐长进第三节 世民生病

第四章 翩翩少年郎 胸怀在四方 第一节 学武少林寺第二节 疏财爱民第三节 游侠洛阳

第五章 乱世初显露 机智巧劝父 第一节 乱世初显第二节 末座少年第三节 两次劝父

第六章 雁门智勤王 初试露锋芒 第一节 突厥犯境第二节 疑兵计第三节 征剿历山飞

第七章 散财结英豪 以待图大举 第一节 广纳英豪第二节 文人相佐第三节 系狱事件

第八章 劝父起义兵 少年献奇计 第一节 探监寻计第二节 巧计结裴寂第三节 招兵募马

第九章 计除二副将 太原起义兵 第一节 太原风云第二节 议和突厥第三节 兵进西河

第十章 挥泪大哭谏 痛陈天下计 第一节 被阻霍邑第二节 决战霍邑第三节 一路南下

第十一章 经略渭北地 直下取长安 第一节 经略渭北第二节 请命进长安第三节 入主长安

第十二章 东征复西战 成就帝王业 第一节 东征西战第二节 天下一统第三节 贞观之治

唐太宗 大事年表第一章 贵族添子弟 书生语世民第一节 显赫的家世李姓的由来人间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飞天龙。人人呼为天子镜,我有一言闻太宗。太宗常以人为镜,鉴古鉴今不鉴容。四海安危居掌内,百王治乱悬心中。乃知天子别有镜,不是扬州百炼铜。彪炳青史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从上面的这首颂词华章中,我们不由得抚卷咏叹,深思不已:一代明君创立盛世,造福百姓,引领千古,成就非凡,令无数后人敬仰和推崇,成为后世帝王效法的楷模,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丰功伟绩啊!

那么,李世民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李氏家族对他有多大的影响呢?他又是如何从垂髫稚子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呢?解答这些问题,首先得从他的出身说起。

追溯李氏祖先,还有一段关于李姓由来的传说。

相传李姓祖先是颛顼帝的后人。当年,由于部落仇杀,他们被迫逃离家园,四处躲难,一路上饥渴交加,无以自保,死伤无数。最后,只剩下少数妇孺存活下来,她们失去壮年男子的保护,又没有食物来源,面临灭顶之灾。然而,生存的欲望并没有因此消失。相反,在苦难面前,她们变得更加坚强,求生的本能让她们日复一日地继续跋涉下去。一天,这些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的逃亡者路过一片树林,只见林中有些树上挂满了果子,清脆欲滴,煞是惹人垂涎。大家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果子,不知道是不是可以食用,站在原地观望了半天,没有人敢去采摘第一枚果子。就在人们止步不前、面面相觑的时候,一位饿极了的男孩子挣脱母亲的手,快速爬上一棵果树,伸手摘下果子,塞进嘴里大口吃起来。他边吃边说:“真好吃,真好吃!”其他人见此情景,纷纷说:“与其坐等饿死,还不如先吃饱了再说。”于是,这些饱受饥饿折磨的人不再犹豫,不再考虑果子是否有毒,而是一拥而上跑进林中采果子、吃果子。就这样,他们依靠树上的果子生存下来,没有被饿死。

后来,这群人在树林边驻扎安家,并且最终形成一个部落,过上了稳定的日子。为了纪念救命的果树,他们把树命名为木子树,并且以木子为姓,合起来就是“李”,这就是李姓的由来。

光阴似箭,时代更替,李姓族人繁衍生息,人口逐渐增多,开始遍布华夏各地,发展成为人口较多的一个姓氏。历经数世之后,到了南北朝时期,一支在陇西狄道生活多年的李姓族人,不断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逐渐成长为当地有名望的家族。他们大多武功高强,胆量过人,适逢乱世,开始崭露头角,走上政治的舞台。他们就是李世民的近祖。《新唐书》和《旧唐书》在谈到李氏祖先时,从李世民的父亲一辈算起,都认为:“其七世祖皓,当晋末,据秦、凉以自王,是为凉武昭王。皓生歆,歆为沮渠蒙逊所灭。歆生重耳,魏弘农太守。重耳生熙,金门镇将,戍于武川,因留家焉。熙生天赐,为幢主。天赐生虎,西魏时,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可见,李世民以前,数代李姓先人就已经驰骋西域,屡立功勋,确立了身份尊崇的军事贵族世家地位。显赫的家族

南北朝时期,华夏大地纷乱不断,朝代更替频繁。北魏末年,政权被大臣宇文泰操控,北魏已经名存实亡。公元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篡夺北魏政权,建立周朝,史称北周。在这个过程中,太尉李虎、大司马独孤信、太保李弼等八人因为拥立宇文氏有功,都被封为柱国(柱国是一种官职名称,是当时最高武官的称号)。这些人在关陇地带起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贵族阶层,被称作关陇贵族。后来,李虎被追封为唐国公。李虎就是李世民的曾祖父,因为他受封唐国公,所以李氏世袭唐国公称号,夺取政权、建立国家时,仍然以唐为国号。这就是大唐帝国名号的由来。

乱世纷纷,人心不稳。公元581年,立国只有二十来年的北周政权落入丞相杨坚手中,他接受周静帝禅位,建立隋朝。这时,李虎的儿子李昞世袭唐公爵位,任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权势显赫。李昞去世时,他的儿子李渊只有七岁,袭封唐公。李渊就是李世民的父亲,也是大唐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史称唐高祖。在李世民出生前,他们家族代代是朝廷显贵,权势非同一般。到了李渊时,家族依然显赫。隋文帝杨坚

随着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国家趋于稳定,政治也逐渐稳固起来。李渊正是伴随着隋朝的建立和巩固而走向仕途,逐渐成长起来的。

年轻时期的李渊历任地方长官,但与他的父祖们显赫的地位比起来,仍然逊色不少。可以说,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几经辗转,一直游离于隋王朝的政治中心。隋文帝杨坚称帝后,为了巩固皇权,有意打压关陇贵族,抑制他们的势力。在这种情况下,隋朝初年,李渊只是千牛背身(御前侍卫)。随着年龄增长,他开始在京城附近的郡县做官。李渊作为地方文官,当然没有兵权,这与他显赫的军事贵族家族比起来,显得极不协调。

即便如此,李氏家族的地位比起一般世家来,依然是非常显贵的,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原来,李渊的母亲是独孤信的女儿,与隋文帝杨坚的皇后是亲姐妹,所以李家并没有受到隋文帝杨坚的过分压制,相对来说,生活还是逍遥自在的。除了权力以外,李家可以充分享有各方面的贵族优待政策。简单地说,李家人就是什么都不做,也完全能够过着“富贵闲人”的生活。隋文帝皇后独孤氏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李世民出生来到这个富贵荣华的家族当中。他如果安分守己,听凭命运的安排,那么他既不会受到生活的磨难,也不会遭到对手的打击,可以过着纨绔子弟的生活,逍遥自在,无所事事,终其一生。但是,他没有这么做,优越的家庭条件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成为他习武学文、结交各路豪杰的资本;来自父祖的荣耀没有遮挡他的英豪之气,反而成为他奋发励志、进取有为的动力。从懂事时起,他就胸怀大志,奋发有为,时刻以国家人民为重,准备创立一番轰轰烈烈的功绩。

关于李世民是如何在一个锦衣玉食的贵族之家中磨练出坚强的意志,我们可以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开始,来了解这位伟人的成长之路。第二节 出生射雀订亲

李世民的母亲姓窦,出身北周贵族。其外祖父窦毅,也是朝廷柱国之一。窦氏之母是北周公主,即周武帝的姐姐。据说窦氏一出生时,一头浓密的黑发长过颈部,长到三岁时,已经长及脚跟,因此受到大人们的特别关注。加上她聪明乖巧、俊秀伶俐,深得舅舅武帝宠爱,被召令在皇宫中养育。窦氏自幼好学,每每读书,总能过目成诵。她天资聪颖,擅长书法,字体飘逸雅致,与当时许多名家不相上下。后来,李世民在母亲的教诲下,读书习文,热爱书法,并且深得书法精妙,取得了很高的造诣,后人曾经称他的书法“诗笔草隶,卓越前古”。

窦氏长在宫中,耳濡目染,了解了一些国家大事,曾经为靖边之事劝阻过周武帝。当时,为了国家稳定,周武帝纳娶突厥女子做皇后,可是两人关系不融洽,周武帝为此事时常犯愁哀叹。窦氏看在眼里,安慰说:“现在国家不稳定,突厥强大,皇上应该抛却私情,以国家苍生为念,多多抚慰皇后。只要突厥肯帮助我们,江南和关东就不会危害到我国。”这件事让周武帝很感动,从此对窦氏更是刮目相看。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自立时,窦氏非常伤心,曾经趴在床上痛哭流涕地说:“可惜我不是男子,要不然,我一定会为我舅家报仇。”她父母听到这话,急忙用手遮掩她的嘴说:“不要乱说,这可是灭门之祸啊!”可见,窦氏不仅具备才略,还有一颗不甘屈服的雄心。窦氏在培养子女时,也以这些积极向上的精神来感召他们。李世民深受母亲影响,少年时期就具备了坚毅的品格和伟大的抱负,为他日后开创一代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说窦氏的父母,他们知道女儿才识卓越、胆色过人,所以为她选择婚配时特别慎重。经过一番商量后,他们命人在大门外画了两只孔雀。暗暗约定:如果有人能够射中孔雀的眼睛,就将女儿嫁给他。可是接连多日,前来射雀的贵族公子很多,却无一人射中孔雀的眼睛。大唐的开国君主李渊

这天,刚满二十一岁的李渊来到窦府,弯弓搭箭,正好射中孔雀的眼睛。窦府人见此,非常高兴,立即请李渊进府商量婚事。窦氏偷偷观望,只见李渊一表人才,气宇不凡,正是翩翩美少年,不由得心花怒放。窦氏父母当即答应婚事,将窦氏嫁给了李渊。谁能料到,这段具有戏剧色彩的婚姻却是另一朝代诞生和繁荣的象征。

李渊娶了窦氏后,夫妻非常恩爱,过着贵族阶层的富足生活。不久,他们喜得贵子,取名毗沙门,也就是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就在一家三口陶醉在幸福美满之际,一道诏令,李渊被迫离开都城,到西边的武功境内任职。这一去就是十几载,在那里,一位伟大的人物——李世民即将出生。

李世民父母的血统中含有胡人的成分。他的母亲窦氏原来是纥豆陵氏,鲜卑族人;他的祖母独孤氏,也是胡族人,所以李氏家族既是一个皇亲显贵的家族,同时也是一个有着民族融合基础的家族。在这样的家族与环境中成长,李世民的胸怀气度自然不同于一般的乡野村人。二龙起舞的传说

公元599年1月23日,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正是隆冬时节,天气却有些反常,没有往日的寒风肆虐,阳光暖暖地照耀着大地,漫山遍野的白雪发出刺眼的光芒,似乎在向人们讲述一段神奇的传说。就在这天,大隋帝国的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县西北)境内,唐公李渊旧宅里,上上下下一片忙碌,仆从、丫鬟进进出出,神色颇为凝重,举动极为谨慎,似乎正在等候什么大事来临。

这里是李氏旧宅,前后居住过二三代李氏祖先。三十三岁的李渊已经在此做官近十载了,官位虽然不高,但毕竟也是一方之长,人至壮年,他已经变得沉稳有度,颇显老练了,对于官场之事应付自如,并且积极谋划,寻找机会出人头地,向上攀升。

今天,他奉命进京述职,一早就辞别夫人窦氏,打马而去。隋朝建立将近二十年,南北统一,国家稳定,经济得到了恢复,似乎再也没有战事了,身为武将之后,多年刻苦习武,练就一身大好武功,在这太平盛世岂不是白费?李渊每念及此,想到自己的唐公爵位,就会面带羞愧之色。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仰望满天星斗,不停地追问自己:“这是我的过错,还是生不逢时?怎么样才能重振门风,扬我李氏雄风?”李渊一心想振作家族,所以,他时时处处留意朝廷动向,谋求晋升的机会。

李渊上路后,夫人窦氏安排儿女们写字念书,他们的长子李建成有十岁了,聪明伶俐,学业优秀。五个女儿中有三个是窦氏生的,大的八岁,小的只有两岁,个个都是俊秀聪慧的姑娘。尤其是三女儿,虽然不到六岁,却已经能识字读书,超过其他姐妹。这个女儿就是后来的平阳公主。窦氏辅导儿女写完字,准备回屋休息,忽然觉得腹内疼痛。她急忙让丫鬟搀扶,吩咐下人说:“快去请大夫,怕是要生了。”

窦氏怀胎十月,即将临盆。这是她第五次怀胎,不知道这次是男是女,生产是否顺利?窦氏来不及多想,在丫鬟搀扶下回到房间躺下了。

不一会儿,产婆和大夫先后来到府内。由于李渊不在家,府中显得有些忙乱,下人们紧张地跑来跑去,生怕做错了什么。

一阵慌乱之后,就听一声嘹亮的哭声响起,穿透略显沉闷灰暗的府邸,令府内众人顿时松了一口气。窦氏顺利产下一名男婴,孩子哭声响亮,健康好动,惹得大夫和产婆一个劲地向窦氏道喜:“夫人,是个男婴,非常健康,听哭声就知道是个了不起的英雄。”

窦氏望着男婴,心花怒放,她心里想着李渊临行前的叮嘱:“夫人,一定好好保重,注意身体,说不定又是个儿子呢。”李渊期盼再生儿子,如今如愿以偿了。

窦氏自从嫁给李渊,夫妇恩爱,相敬如宾,过得倒也安稳如意。不过,自从生了李建成,十年来几次生育却都是女儿,这在当时看来,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武将世家里,有些不遂的想法也是正常的。现在,窦氏又生男儿,真是令她倍感欣慰。

就在窦氏欣喜之时,刚刚降生的男婴再次大声啼哭起来。他微微皱着眉头,粉红色的四肢极力扭动着,似乎在向世界宣示:“我降生了,我来到世间了。”这个一出生就如此好动、不安分的男婴,正是大唐帝国的实际创建者,被后世帝王奉为楷模、令无数后人敬仰爱戴的唐太宗李世民。一代明君李世民出世

窦氏轻轻拍打几下男婴,说道:“不哭,乖,是不是等着父亲回来给你取名字啊?不着急,父亲过不了几天就回来了。”

这时,一名丫鬟慌慌张张地跑进来,伏在窦氏耳边低语道:“夫人,有人说府前有两条龙飞舞,不肯离去。”“龙?”窦氏奇怪地问。“是啊,好几个人都这么说呢。”

窦氏略一沉思,吩咐说:“我知道了,你告诉他们,不要惊慌。”

窦氏自幼生长在皇宫中,对于祥瑞之说有所耳闻。她明白,龙是帝王的象征,不会轻易在凡人家现身,怎么会在自家门前出现呢?思来想去,窦氏猛然醒悟:难道与刚刚降生的男婴有关?这么说,是神龙现身预示孩子的未来?她坐不住了,即刻吩咐家人前去都城长安给李渊送信。

关于李世民出生时双龙起舞的传说曾经被记载在《旧唐书》中:(太宗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于武功之别馆。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

不管双龙飞舞之事是真是假,李世民的出生都为处于特殊环境下的李渊夫妇带来了一丝欢悦和希望。特别是李渊,在京都长安刚刚述职完毕,听闻夫人再添男儿,激动之余,连夜启程赶回旧宅。

就在李渊匆忙赶回家的途中,他遇到了一件奇事,这件事情对于他来说非常重要,对于刚刚降临人世的男婴来说,也是一件不可忽略的大事。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情呢?第三节 取名世民没有名字的二郎

李渊打马疾行,飞奔在回家的路上。虽是寒冬,他却满身汗水,座下马匹也有些气喘吁吁。李渊勒马稍作休息,看见四周白雪皑皑,飞鸟绝迹,官道上行人稀少,安谧、肃穆的气氛笼罩旷野。就在他驻足远观时,一位和尚打扮的人朝这边走来。李渊眉头微蹙,心想:将近年关了,这个和尚还在云游吗?

很快,和尚来到李渊眼前,他躬身施礼,口里说道:“大人,恭喜你喜得贵子。”

李渊听闻此言,心里一惊,急忙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和尚微微一笑:“大人相貌非凡,贵人风姿,将来必定富贵有加,位列万人之上。而且,你府上新添的贵子,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僧人云游至此,路遇贵公,特地向你道喜。”

李渊仔细打量和尚,见他穿着破旧,面貌清朗,除了一随身钵盂再无其他行李,想了想说道:“我不过凡夫俗子,哪里还敢奢望什么大富大贵。今天相遇,也算有缘,如果你不嫌弃,就请随我回府上小住几日如何?”

李渊生性豁达,为人宽厚,喜欢结交各方人士。当时隋文帝崇尚佛教,近年来兴建了不少寺院,对和尚非常礼遇。李渊觉得眼前和尚出语不凡,谈吐暗藏玄机,所以想请和尚回府细细详谈。

和尚微微施礼,朗朗说道:“唐公谦让了,我不过云游四方的僧人,哪能到贵府打扰。请唐公自重,四年后我们还会再见的。”

李渊听了这话,更觉和尚不平凡,下马施礼挽留。可是和尚就是不答应,准备转身离去。这时,跟随李渊的武士刘雷鸣不高兴了,他一把拉住和尚说:“你这个和尚怎么这么不通情理,唐公盛情挽留还留不住你吗?赶快上马随唐公回府。”说着,他抓住和尚的衣领就要把他强行带走。

和尚毫不慌张,挥手一挡,把刘雷鸣的手打了回去。这一下,刘雷鸣吃惊不小:“怎么,你会武功?”

两人你来我往之际,李渊看得清楚明白,他急忙制止刘雷鸣,对和尚恭敬地说:“下人无礼,还请不要见怪。人各有志,我李渊今天不强求了,望贵僧不忘相约之言,我们四年后再见。”

和尚不再理会刘雷鸣,他拜别李渊,转身离去。眨眼间,皑皑雪地上出现一串长长的脚印,而和尚已经不见了踪影。李渊望着和尚远去的方向出神良久,回身吩咐道:“赶紧回府。”

李渊回到家时,天色已晚。他不顾劳累,急忙去看望出生没几天的儿子。窦氏向他述说了二龙起舞的传闻,并且请他为儿子取名。李渊一直惦念路上和尚说过的话,又听说孩子出生时二龙在门前起舞,心里更是惊异。他望着儿子红润可爱的面庞,摇摇头说:“大儿子叫毗沙门,与中原风俗不同,我看,这个孩子还是过些日子再取名字吧。”

隋朝统一全国后,南北方出现大融合的局面,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贵族阶层开始接触和吸收汉族文化。李氏虽然多次与少数民族贵族联姻,但他们本是汉族后裔,所以很快就受到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隋文帝杨坚也是汉族人,在他的允许和带动下,许多在北魏和北周时改换姓氏的汉家族纷纷恢复旧姓,向汉文化靠近。其中,李渊家族就由北周时的大野氏恢复了李姓。李渊身为贵族,受到文化交融的巨大冲击,他不得不认清形势,适应飞速变化的时代潮流。

窦氏听了李渊的话,略一沉思说:“也好。”她本是鲜卑贵族,家族势力显赫,但如今朝代更替,她的贵族身份已经不可比照往昔了。当初,大儿子出生时,南北还没有统一,她按照家族习俗为他取名毗沙门。如今,南北统一已经十年了,汉文化不仅深入到朝廷之中,也影响着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孩子取名确实该仔细考虑一下了。

就这样,李府出生的这名男婴暂时没有取名,而是按照排行被称呼为“二郎”。二郎就是后来的李世民,他在这样的景况下展开了人生的辉煌篇章。那么,他后来为什么取名世民呢?要知道世民二字虽然通俗,却暗含济世救民之意,不仅寓意深远,而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为人君主、造福一方等等。事实上,李世民正是一位拯救万民于水火、造福百姓于一世的君主,这么推敲起来,世民这个名字是巧合还是有意取之呢?如果是有意取的,又是在什么时候、什么人为他取的呢?书生一语

关于李世民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颇为神奇的传说。

公元601年,李渊离开武功,到岐州走马上任,成为当地刺史。这时,窦氏母子跟随他来到岐州,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转眼间,李世民三岁多了,长得虎头虎脑,非常可爱。母亲特别喜爱他,常常为他讲故事、念诗歌。每当这时,世民总是侧着脑袋静静地听,不时问上一两句。母亲欢喜地说:“二郎果真聪明,什么都能听懂。”

一天,窦氏为世民兄弟讲王羲之练书法的故事,世民听了一会儿,突然站起来跑走了。母亲奇怪地看着他,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不一会儿,小世民回来了,手里握着一枝毛笔,满脸喜滋滋的。窦氏喜悦地搂过世民问:“二郎,你也想学写字?”

世民认真地点点头,拿着毛笔在纸上画来画去。李建成见此,夺过毛笔说:“不能乱画,把毛笔弄坏了。”唐太宗《温泉铭》

窦氏笑吟吟地说:“建成,只要用毛笔练字,毛笔终归都要用坏,可是一日不练,字就没有长进。”

听到这话,李建成脸色一红,低头不语。原来,李建成已经快十三岁了,正是读书学习的大好年华。可是,他越来越不爱学习了,每日都要偷偷溜出家门,到大街上闲逛,四处游玩。这件事情传到窦氏耳朵里,她曾经多次教导建成。今天,建成听到母亲这番话,知道母亲又在暗示自己不好好读书,当然有些难为情。

就在母子三人说话的工夫,一名丫鬟急匆匆地走了进来,轻声对窦氏说:“夫人,老爷让大公子到前厅会客。”“会客?”窦氏疑惑地问,“哪里来的客人,我怎么没有听说过?”

丫鬟说:“是一位书生。我刚才听他说是偶然路过这里。”

窦氏点点头,吩咐建成说:“去吧,别让你父亲等急了。”

李建成正要转身离开,就见蹲在地上拿毛笔“写字”的李世民站起来,稚气地跟在哥哥身后。窦氏说:“二郎,你要干什么?”

世民眨着眼睛说:“见客人。”“你还小,不要去了。”窦氏阻止道。

可是小世民很固执,紧紧跟随在李建成身后。丫鬟过来拉着世民的手说:“二公子,老爷没有让你去,你还是在这里等等吧,一会儿我回来跟你玩。”说完,她领着李建成离开后院,转过花厅回廊,到前厅去了。

李世民看着他们离去,噘着小嘴生起了闷气。母亲走过来说:“二郎,走,母亲领你去花园散步。我听说从南方移植过来的橘子树开花了,这可是难得一见的景观啊。说不定今年还会结橘子给你吃呢。”

显然,母亲想用这种方法转移世民的注意力,让他不要再惦记会客这件事。哪知道世民听了母亲的话,摇着头说:“我不吃橘子,我要骑马。”

窦氏笑了:“你还小,哪能骑马。这样吧,让他们领你去马场看看,在那里玩一会儿。”

世民高兴地蹦跳起来,嘴里不住地喊着:“骑马、骑马。”

几名下人进来带着世民离开后院,准备去马场玩。他们路过前厅时,世民好像记起什么,突然挣脱下人的手,飞快地跑进前厅。

前厅里,李渊正在陪一位书生模样的人说话,旁边站着李建成。世民突然闯进来,让屋里的人吃了一惊。李渊面带怒色说:“是谁在照看二郎,怎么让他到处乱跑?”

世民仰着脸,声音清脆地说:“父亲,是我自己跑进来的,不关他们的事。”“你来这里干什么?快回去玩。”李渊说。“不,”世民回答,“我不玩,我要会见客人。”

这句话让在座的人呵呵笑出声来,那位书生起身走到世民跟前,上下打量许久,面露诧异神色,回头对李渊说:“唐公,不得了啊。您是贵人,您还有位贵子啊。我看二公子仪表非凡,具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不到二十岁,必能做出济世安民的大事来!”

此话一出,李渊惊惧异常,额头上汗珠涔涔,竟然半晌不能回转心神,无法冷静地与书生闲聊下去。得名世民

原来,这个书生以下棋为名来拜见李渊,见面不久后,书生却神秘地说自己擅长相术,并对李渊说:“唐公骨法贵重,仪表不俗,将来一定贵不可言。”李渊心生惊异,对书生多了几分好感,也多了几分提防。他知道,多年来,隋文帝一直对八大柱国家族实行打压政策,唯恐他们势力强大,危及大隋江山社稷。所以,李渊总是小心谨慎,生怕落下什么把柄。听到书生这么说,他尽管内心喜悦,却假装无奈地说:“我不过一介武夫,哪有什么贵不可言的说法?”书生笑笑,附过身来说:“唐公必为人主。”李渊大吃一惊,额头上渗出一层密密的汗珠。他惶恐失措之际,书生却泰然自若,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手端茶碗继续品茶。

就在这时,李建成来到前厅,李渊这才静下心神,介绍李建成与书生认识。书生打量李建成一番,什么话也没说。过了一会儿,三个人开始谈论围棋。李渊酷爱下围棋,棋艺精妙,在当时非常有名,前来与他交流棋艺的人很多。李建成从小受父亲影响,也喜欢围棋,小小年纪已经具有一定名声了。所以,每每有人来切磋棋艺,李渊总是让李建成来会见客人,一来增长知识,二来开阔视野。

就在三人谈论围棋时,小世民蹦蹦跳跳跑了进来。这次,书生端详世民,说出“济世安民”的话,再次让李渊坐不住了。他知道,这种心怀不轨、大逆不道的言论,绝非臣子该妄议的,一旦传扬出去,就会招来灭门之祸。这些年来,他深知隋文帝杨坚的为人,也深知杨坚对于他们李家采取的一连串恩威并重的措施,如果今天书生的话稍有泄露,那么恐怕李家无一人能够幸免于难。

李渊越想越怕,越怕心神越乱,急忙让人带走世民,让刘雷鸣带着书生去接待处歇息。书生微微一笑,看看李渊,什么话也没有说,起身离去。

望着书生远去的背影,李渊心事重重,转身走回内宅。窦氏迎上来问:“哪里来的客人?建成与客人切磋棋艺了吗?”《秦府十八学士》之棋图

李渊哪有心思回答这些问题。他神色不安地将丫鬟、仆从们打发走,坐下来对窦氏一五一十说了刚才书生的那一番话。窦氏听罢,也呆住了,过了一会儿才缓缓说道:“二郎出生时,就有两条龙在门前飞舞;你从京城赶回家时,遇到的和尚也曾经说过他命运富贵的话。如今,这个书生又说出济世安民之语,我看其中肯定有原因。二郎虽然年幼,我看他天资聪慧,机灵善思,行为举止与别的孩子大有不同,长大后一定会有所作为。想必你父子将来有一天能够成为人主,也不是不可能的事。”窦氏少年时眼见北周政权一步步落入杨坚手中,最终隋代周立,这些经过依旧深深地印刻在她的脑海里,对于朝代更替这样的大事,她并不陌生。

李渊重重地呼了口气,似乎心有不甘地说:“大隋统一天下十几年了,政治稳固,百姓安乐,已经不是南北对立的时候了。”

窦氏叹口气:“也是。”

夫妻俩沉默片刻,窦氏接着说:“对了,二郎快要四岁了,一直没有取名字,眼看就要入学读书了,是不是先给他取个名字?”

李渊回转心神,想了想说:“书生说他有济世安民之才,我看就以此为他取名吧。就叫世民如何?”“世民?”窦氏轻轻重复一遍,随即高兴地点着头说:“好,我看这个名字虽然普通,却寓意深刻,正符合你我心意,与二郎的性情志趣也相投。”

正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夫妻俩急忙停止谈论,向外张望。就见小世民兴高采烈地跑进来,身后还跟着一名下人。窦氏看见世民,笑着说:“二郎,你父亲刚刚为你取好了名字。”“什么名字?”小世民有些奇怪地看着父母。李渊意味深长地看着儿子说:“世民,李世民。”

下人高兴地附和着说:“二公子的名字好啊。”

小世民看看父母,想了想问:“这个名字怎么好?”

窦氏说:“世民是济世安民的意思,就是说你长大了要做一番大事业,报效国家,造福百姓,使国家富强,让人们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世民认真地听着,郑重地点头说:“母亲,这正是我的心意,我长大了要像汉朝的武帝一样,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李渊夫妇听闻此言,对视一眼,急忙遮住世民的嘴说:“二郎,不要这么说。”“为什么?”小世民不解地问。

窦氏沉思着说:“二郎,父母希望你长大了成就一番事业,你可以做个大将军,保家卫国;你也可以读书习文,考取功名。懂吗?”

小世民似懂非懂,说道:“我不读书,我要做大将军,骑马打仗,像爷爷一样,成为大柱国。”他说着,做了个骑马狂奔的姿势,引得李渊夫妇开心地笑起来。

就这样,李世民在四岁时因为书生一语取了名字。《旧唐书》上记载这件事说:“高祖(李渊)之临岐州,太宗时年四岁。有书生自言善相,谒高祖曰:‘公贵人也,且有贵子。’见太宗(李世民),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高祖惧其言泄,将杀之,忽失所在,因采‘济世安民’之义以为名焉。太宗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第二章 童年显聪慧 志向不平凡世民既已得名,自然了结了李渊夫妇心中一大心病,他

们对这个儿子的成长将会倾注更多的心血。生活在贵族世家

的小世民没有辜负父母期望,他逐渐显露出聪慧的资质和积

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一切与贵族世家子弟的悠闲懒散、奢

侈无度形成鲜明对比。那么,小世民的童年生活究竟是一种

什么状况呢?他的父母对他的成长又起到了哪些作用和影响

呢?第一节 父宠母爱李渊的担忧

在岐州刺史府内宅,李渊脸色沉郁地坐在一条方凳上。他身边站着刘雷鸣,也是满腹心事、不知所措的模样。两人良久都没有说一句话。

昨天,李渊听了书生所言后,与夫人一起为儿子取名世民,了却心愿,李府上下一片欢乐,共同庆祝二郎得名。下午,夫人窦氏特意安排了筵席,准备请书生晚上一同吃饭。

就在大家井井有条地准备晚宴的时候,李渊突然想起一件事,他慌忙找到窦氏,急急地说道:“夫人,我觉得书生形迹可疑,不可信任。你想,我和他第一次见面,他怎么会说出这样一番话?自从皇上统一全国后,关陇贵族无一不受打击,我李家因为母亲的关系,得以幸免于难,我多年来总是在外地做官,官职平平,哪有什么贵不可言的奢望?依我看,这个书生来历不明,如果将刚才说的话泄露出去,必将陷我李家于灭门之地!夫人,你只管准备筵席,我派人去监视书生。”

窦氏是个聪明人,经李渊这一提醒,恰似醍醐灌顶,顿觉如梦初醒,急忙说:“老爷说得有理,快去派人监视书生,不要让他走了。”

夫妇商量妥当,李渊即刻派刘雷鸣带人监视书生,防止他逃走。在李渊内心深处,他最担心书生是朝廷派来的奸细,来探寻他对朝廷和对皇上的忠心程度。隋文帝杨坚已经六十一岁了,做了二十年皇帝,深谙帝王之术,对于前朝功臣之后做了很多打压工作,防止他们危害朝廷安危。李渊既是功臣之后,又是皇后的亲外甥,为人胸怀宽广,很有人缘,箭法精准,懂得兵法,如果忠于朝廷,将是一个人才;如果怀有二心,岂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照此看来,杨坚对李渊设防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更重要的是,最近李渊听到一个秘密消息,说杨坚做梦梦见一场大洪水,洪水过后,万物凋敝,只剩下一棵李子树生机勃勃。为此,杨坚怀疑姓李的人将要取代隋朝自立,而且,他找人解梦,认为这个取代隋朝的人应该与水有关,恐怕名字里有“洪”或者其他含有水的意思的字。李渊,姓与名,都应图谶,能不恐惧吗?

恰在这个关键时刻,书生来到府上,说了一通“唐公将为人主,公子济世安民”的话,李渊当然不会坦然受之。

再说刘雷鸣奉命监视书生。他来到书生住处,却发现书生早已不知去向。询问守卫人员,都说没有看见书生,难道书生人间蒸发了?刘雷鸣不敢怠慢,一面派人四处搜寻,一面赶紧回去复命。

李渊听说书生不见了,感到非常意外。在岐州这方土地上,他是地方长官,管理九县百姓,负责一方安危,谁能从他眼皮底下逃走?可是,经过一夜搜索,始终不见书生身影。

第二天一大早,李渊就和刘雷鸣坐在后宅,沉默地想着对策。

窦氏得知书生失踪的消息,也赶了过来,说道:“一个书生,来去如此神秘,恐怕有些来历。”

李渊抬起头说:“正因为这样才要找到他。”“书生可能误会了老爷的意思。我想你应该亲自挽留他,而不是派兵士去找他。”窦氏这么说,李渊和刘雷鸣都点了点头。“人已经走了,说什么也没有用了。”李渊叹口气说。

窦氏说:“既然这样,老爷就不必担忧了。堂堂刺史府邸,人来人往这么多,还在乎走失一个书生吗?”

李渊这才稍微放宽心,挺挺脊背说:“夫人说得对,出出进进的书生多的是,我们只当没有见过这个人就是。”他的意思是说,万一书生说出对自己不利的言论,自己就死不认账,反正他又没有对书生说过什么不该说的话。

就在三人商讨对策的时候,小世民一蹦一跳地走进来,他举着一块绢布说:“母亲,你看这是什么?”

窦氏接过绢布一看,脸色顿时变了。她颤抖着念道:“和尚书生,四年重逢;贵公贵子,必为人主;济世安民,不可遗忘。”

不等窦氏念完,李渊一把夺过绢布,仔细地看了一遍,容颜大变,他失声问道:“这个书生是四年前在路上遇到的和尚?”

刘雷鸣努力回忆当年的情景,肯定地说:“我就说觉得这个书生有些面熟呢,对,大人,他就是四年前在雪地上向老爷道贺的和尚!”

原来如此,李渊夫妇顿觉心里一松,继而又绷得紧紧的,他们不明白这个和尚到底想干什么。这时,世民问道:“哪里有和尚?这上面到底写的什么?”窦氏揽过世民,想了想说:“这是你师父留给你的,叫你好好用功,长大了才有出息。”

世民眨眨大眼睛,不解地问:“我师父是谁?”“一个云游四方的和尚。”李渊夫妇异口同声地回答。

世民看着父母,奇怪地问:“师父怎么不教我武功?大哥的师父怎么整天教他骑马射箭?”

李渊收起绢布,恢复了平静,对世民说:“别着急,很快就教你骑马射箭了。”

小世民听说骑马射箭,立即高兴地蹦起来,似乎把刚才绢布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

这件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李府上下恢复往日的安宁和谐,小世民在父慈母爱的关照下,一天天快乐地成长着。他开始学习写字,还经常缠着父亲教他骑马。可以说,小小年纪的世民显示出积极向上的个性、聪慧优秀的资质,他总是比一般孩子学得快、做得好,这让父母对他更加宠爱,为他倾注更多心血。

可是,在小世民心里,一直记挂着自己有一位和尚师父,总是等待着自己的师父回来。不知道和尚有没有回来,有没有成为李世民真正的师父?也不知道李世民在学习骑马射箭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父母身边的宠儿

一天,李渊准备带着建成和世民去练武场骑马射箭。在他们家族中,这是男子从小开始必修的功课。只要男孩子长到四五岁,身体健康,就可以接受武术训练了。窦氏望着幼小的世民,心有不忍地叮嘱说:“二郎,一定要小心。”“母亲不用担心,我知道怎么骑马。”世民很有把握地说。

父子三人走出内宅,朝马厩走去。在李家,马厩是非常重要的地方,一般情况下,都会养着几十匹乃至上百匹良马。在岐州,李渊养了十几匹宝马。李渊边走边对儿子说:“我小时候,家里有几百匹良种马,都是西域各国进贡来的。家里的仆从、下人都有自己的马匹,而且个个都是骑马高手,他们闲余的时候,就到武场骑马射箭,练习武功,所以个个都比一般将士勇猛。你爷爷曾经说,李家的下人也能成为朝廷的将军。”

李世民听完父亲的话,激动地说:“父亲,我要做大将军,要让所有士兵都骑马。”

李渊笑着说:“那样的话,你做的是骑兵大将军。”

李建成说:“骑马打仗一定很威风。”

父子三人说着转过回廊,来到后花园附近。这时,身后传来急促的喊声:“老爷,老爷,有家书。”

李渊急忙止步,回身等待来人。来人气喘吁吁地递上书信说:“老夫人派人送信来了。”

老夫人就是李渊的母亲,独孤信的女儿,也就是皇后独孤氏的亲姐姐,年近七十,在老家生活。

李渊拆开书信观看,见是母亲的亲笔信,信中告诉李渊自己年龄大了,身体不太好,非常思念儿孙。李渊的母亲先后生育过好几个儿子,可惜大多早早夭折了,只剩下李渊。在李渊七岁时,丈夫去世,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至今。李渊的母亲秉性高贵,脾气极大,很少有人敢接近她。所以,李渊从小就受到了母亲严格的管教。结婚后,倔强的窦氏却不怕婆婆,每日请安问好、侍奉左右,做得非常贴切。这样一来,李渊的母亲反而没有了脾气,顺从了儿媳妇的关注和安排。

李渊到岐州上任时,母亲不肯前行,他只好安排家人照顾母亲和几个女儿,只带着窦氏母子来到岐州。今天,李渊见到母亲来信,不由一阵心酸,急忙对儿子们说:“你们祖母来信了,我们回去告诉母亲。”

骑马射箭的计划取消,改成回府拜读祖母的书信,李世民心里十分不快。他自幼离开武功县,很少与祖母一起生活,说起来祖孙二人缺少感情基础。他不情愿地跟着父亲回到内宅,去见母亲窦氏。

窦氏看罢书信,沉思一会儿说:“母亲年龄大了,我们长期在外地,不能侍奉她老人家,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不如叫建成回老家,也好照应母亲。”

李渊点头说:“建成不小了,可以让他回去照应老家的事务。”

建成和世民一直站在一边,听说让建成回老家,世民立刻大声说:“我不让大哥走。”

窦氏说:“建成回去照看祖母,还要照应老家的事务,这也是个重任,是个锻炼的好机会。世民,你说是不是?”

建成近来受到父母严格管教,天天习武练字,颇觉烦闷,正愁没有时间好好玩耍,听说让他一人回老家,当即高兴地说:“我愿意回去侍奉祖母。”他自幼在武功老家长大,那里有他的许多朋友,也有他熟悉的各处游乐之所,对于一个普通的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说,游玩的诱惑力远远超过学习。

世民低着头说:“大哥回去,就没法练习骑马射箭了。”

李渊说:“我不是说了,老家的武场比这里的还要好,只要肯学习,在哪里都会有进步的机会。”

世民认真地听着,似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兄弟二人心里,对于回老家这件事,想法完全不一样。李建成认为回去就有机会玩乐了,而小世民却认为回去会失去学习进步的机会。从这件小事来看,世民的志向和自律能力,要超过比他年长十岁的建成。

李世民在幼年时期,就表现出非同一般的见解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一点不是一般孩子能够具备的。

李建成辞别父母兄弟,在下人的护送下离开岐州,踏上回归的道路。李世民跟着父母一直送到郊外,直至看不见建成的身影,方才回转刺史府邸。

自从建成离去,只有世民和玄霸跟随父母身边。玄霸比世民小两岁,自幼体弱多病,性格内向。所以,这时的世民成为父母身边最活跃的孩子,也是远离家乡宦游在外的父母最大的慰藉。李渊夫妇眼看着世民一日日长大,身材越发健壮,聪慧可爱,十分喜悦,开始教他骑马和读书。

时光飞逝,李世民已经六岁了,小小年纪的他英姿俊朗、反应敏锐,举止之间流露出少见的英武气概。不管在马场,还是在岐州野外,经常看见他骑着一匹小马纵情飞跃,身后紧紧跟随着一大批下人。

世民马术精妙,在后来的战场上,他纵马驰骋,横穿敌营,如入无人之境,正是他从小勇于学习、刻苦训练的结果。第二节 两次赛马第一次比赛

李世民从四岁开始学习骑马,两年来骑术进步很大。说起来,这两年的学习生活,实际上是一件苦差事,对于年仅五六岁的孩子来说,更是难以想象的困难。虽然世民从小就喜欢马,对马不陌生,还经常看父亲骑马,可让他单独骑马,还是很危险。第一次骑马时,父亲送给世民一匹西域小白马。世民骑上后,当即被摔出很远。但他不服输,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让人抱到马背上继续骑。接连被摔下来四五次后,世民的脸撞破了好几个地方,服侍的下人劝说他休息,世民却坚定地说:“我不做失败的骑手,我要学会骑马。”于是,再次跨上马背,紧紧抓住马缰绳,伏在马背上一动不动,任凭小白马狂奔。昭陵六骏之“青骓”,唐太宗给它的赞语是“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飞练,定我戎衣”

多次摔下马背,世民遍体鳞伤。看到他的这副模样,母亲窦氏心疼地劝说:“还是过两年再练吧。”世民却不含糊退缩,在困难面前,他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耐心:他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开始,兴趣和决心始终不减。经过努力,他终于驯服了小白马。之后的日子里,他天天骑着小白马在马场里跑来跑去,从不间歇。长期坐在马背上,世民的大腿都肿了,父亲见此说:“休息一段时间再练吧。”世民依旧不胆怯,说:“我常听人说趁热打铁,要是我现在不练了,恐怕过几天就又不会骑了。”他坚持天天练习,从不间断。

就在世民刚刚驯服小白马不久,李渊在当地举办骑马比赛,选拔武士。小世民听说后,偷偷来到比赛场地,只见前来参赛的都是身材高大、勇猛威武的青年,他们胯下的马匹也是精选的宝马良驹,个个高昂着头,精神抖擞,跃跃欲试。

世民观看多时,并不畏惧,而是牵马来到报名处,大声说:“我要参加比赛。”

负责报名的官员见是一个小孩,没好气地说:“走开,走开,不要添乱。”

李世民说:“你又没规定小孩不能参加比赛,为什么不让我报名?”

官员生气地说:“小孩子多事,走开,耽误刺史大人的事,你能担当得起吗?”

李世民理直气壮地说:“刺史选拔武士,保家卫国,我报名比赛,也是为此,怎么会耽误他的事呢?”

就在二人争吵时,刘雷鸣奉命前来查看比赛准备事宜,他一眼见到李世民,急忙施礼说:“二公子,你怎么会在这里?”

官员一听眼前的小孩是二公子,吓得连忙给李世民鞠躬施礼,嘴里不停地说:“小人有眼不识泰山,还望公子原谅小人。”

李世民说:“我是来参加比赛的,你不要客气,给我报名吧。”

官员看看刘雷鸣,请示说:“二公子年幼,参加比赛会不会有危险?”

刘雷鸣知道世民骑术不错,可是一个六岁顽童,参加武士选拔赛,确实不得不慎重考虑。他想了想说:“我回去禀报唐公,请示一下再说。”

世民一听,急忙拦住刘雷鸣,不让他告诉父亲李渊。在他一再请求之下,刘雷鸣只好暂时让官员给他报名,然后急忙回去向李渊报告此事。

李渊听说世民报名参赛,既感到欣喜又非常担心。他高兴的是世民小小年纪,敢于独自报名参赛,说明他胆量过人;他担心的是世民擅自作主参加这样的比赛恐怕会遇到危险。他仔细斟酌以后,还是认为这个孩子做得太过分了。于是,他派人去喊世民,准备当面阻止他参加比赛。

再说李世民,他报上名后非常高兴,骑着马飞快地跑走了。在岐州广袤的大地上,这位只有六岁的贵族子弟热情飞扬,撒马狂奔,小小年纪的他已经显露出不同一般的勇敢与豪情。世民穿越一片沙丘地,很快来到武场。在这里,他度过了两年勤学苦练的时光,每日骑马练武,从不休息。恰在这时,李渊在众人陪同下也来到武场,看见李世民大声喊道:“世民,怎么还到处乱跑?刚才派人喊你,你不知道吗?”

李世民打马来到父亲跟前,施礼说:“孩儿见过父亲。”“嗯,”李渊上下打量一下小世民,沉静地说:“听说你去报名了,你知道吗?这是武士选拔赛,你年龄还小,不许去胡闹。”

李世民反驳道:“比赛没有规定年龄,为什么我不能参加?”

李渊生气地说:“不要强词夺理。我已经通知报名处取消你的参赛资格了。”“啊,”李世民大声说,“父亲,虽然你是刺史,可是你不能干涉赛事,比赛应该由负责比赛的人说了算!他们允许我报名,你怎么能随意取消?”

这句话出口,在场众人都吃了一惊,他们只知道世民整日骑马练武,洒脱快活,却没有料到他小小年纪竟有这样的决心和思辨能力,一个个转向李渊,看他如何应对世民。

李渊的脸色顿时阴沉下来,他呵斥说:“小孩子懂什么!来人,把二公子送回府去。”

李世民不愿意失去比赛的机会,还想跟父亲争辩,就见李渊身后走出一人。这个人三十四五岁左右,中等身材,面目清秀,身上透出一股书卷之气。他叫刘文静,是李渊的旧交,因为仕途不畅,追随李渊有些日子了。正是这个刘文静,日后辅佐李氏父子起兵平天下,立下赫赫功绩,成为唐朝首要功臣之一。他来到前面,对李渊说:“唐公,在下以为二公子虽然年幼,却胸怀豪情,勇敢果断,志向不俗。而且,他勤于学习,骑术精湛,不同于一般少年,参加比赛应该不成问题。”

这番话顿时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李渊沉思多时,问李世民:“你为什么非要参加比赛?是不是以为自己骑术非常高超,比别人强?”“不是,”世民回答,“孩儿想成为武士,保卫国家。”

诸人听了,更加惊异,议论道:“二公子果然不是凡夫俗子,少小年纪就有这样的伟大志向。”

李渊明白这些人大多数是附和自己,不过,世民能有这样的志向也令他很高兴,他最终决定允许世民参赛。这下,李世民开心极了,他谢过父亲,骑着马去练习了。

几天后,比赛开始了。李世民早早来到赛场,他身穿一身白衣,胯下一匹纯白小马,远远望去,就像一团晶莹剔透的雪雕,煞是引人注目。参加比赛的人很多,前来围观的人更是不计其数。日上三竿的时候,比赛号令一出,众多选手打马狂奔,你追我赶。顿时,尘土四起,马嘶声声,壮观的比赛场景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在激烈的竞争队伍中,李世民不甘落后,紧紧地抓住缰绳,双脚不住地踏着马镫,催促座下骏马快速奔跑。远处,窦夫人在丫鬟的陪同下也来到赛场。她担心地观望着,寻找着世民的身影。突然,丫鬟大声喊道:“二公子,他跑到前面来了。”

果然,李世民的马跑得越来越快,很快从后面冲上来,直追跑在前面的十几名选手。窦夫人的心情稍稍放松了一些,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再看李世民,毫不胆怯,打马狂奔,与众多比自己高出一大截的高手一争上下。结果,在这次比赛中,六岁的李世民取得了前十名的好成绩,成为岐州有名的小骑手。第二次赛马拜师父

小世民在比赛中一举成名,引来无数称赞和羡慕。在荣誉面前,他不免有些沾沾自喜。这天,他来到武场,看到许多人都在练习骑马,其中,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孩骑术高超,在众人中表现不俗。世民觉得好奇,问身边随从:“那个小孩是谁?我怎么从来没有见过。”

随从回答:“他叫杜无芳,父亲是武功老家的下人,这次他们父子一起来岐州办事。听说他很会骑马,在武功老家是数一数二的高手。”

世民一听,立刻高兴地说:“太好了,我要和他一起骑马。”说完,他打马追赶杜无芳。很快,两个少年并马而行。李世民提议说:“听说你骑术高超,我想和你比一比。”

杜无芳来到岐州几天了,一直没有朋友,他看到李世民也是个小孩,而且喜欢骑马,随即答应道:“好。”

两人不再说话,各自提缰打马,顺着武场外的一条大道奔跑。随从跟在世民身后,突然见小主人飞跑起来,吓得急忙掉转马头,也跟着跑下去。

世民和无芳各自施展绝技,互不相让,从大道一直跑到一片草地,从草地又跑到一座山丘下。这时,世民累得汗流浃背,座下骏马也气喘吁吁,他偷偷打量杜无芳,只见他神态自若,毫无倦意,再看他骑的马,虽然有些气喘,却依然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比照之下,世民心劲泄了大半,很快,他就落在对方身后。

杜无芳在前面跑了一段,回头看看世民喊道:“还比吗?”

世民上气不接下气地赶过来,诚恳地说:“你赢了。”唐代的马球,是太宗李世民最喜欢的运动

两个少年跳下马,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一边说话,一边休息。世民这才知道,杜无芳的父亲是老家的马夫,经常带着无芳一起喂马养马,无芳从刚刚会走路就接触马,所以他不但会骑马,还特别了解马的性情。杜无芳告诉李世民,要想成为真正的骑马高手,首先要和马交朋友,只有人和马彼此了解,心意相通,才能练出最高超的骑术。

世民静静地听着,心里十分敬佩。他由衷地说:“怪不得你的马这么棒,你的骑术这么高超。”

无芳脸色一红,不好意思地说:“你骑马的本领也很高,我看,过两年我不一定比得上你。”

就在这时,随从汗流满面地赶上来了,他见世民和无芳坐在一起,立即呵斥无芳:“你怎么这么大胆,敢和二公子坐在一起!”

杜无芳瞪大双眼,盯住李世民半天,方才呐呐地说:“你……你是二公子?”

李世民说:“是又怎么啦?”转而对随从说,“无芳骑术高超,还懂得养马,我要禀告父亲,让他留下来教我骑马。”

杜无芳忙说:“公子,我刚才乱说的。其实,我不过略懂一二,哪有什么真才实学,您可千万别放在心上。”

世民拉住无芳的手,认真地说:“你比我骑得快,骑得好,这是事实,你还想赖掉吗?我常听我母亲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句话,今天总算见识了,我要让你陪我一起骑马。”

无芳低头不敢言语。

随从见状,劝说几句,带着世民和无芳一同赶回府邸。窦夫人听说世民领来了一位小老师,忙出来询问,她见杜无芳少年英俊,言谈不俗,高兴地说:“不错,果真是一表人才。好,世民,以后你就有伴了。”

随从忙伏在窦夫人耳边轻声说了几句,窦夫人睁大眼睛说:“真的?”原来,随从对窦夫人述说杜无芳的身世,说他是马夫的儿子,出身寒微,难与公子世民相提并论。

世民见母亲神色有异,正在疑惑,就听母亲说:“世民,无芳跟随父亲来办事,很快就会回去,看来不能与你长期相伴了。”

世民说:“这有什么难的,让他留下不就行了。无芳,你愿意留下吗?”

无芳低着头,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一方面,他觉得世民热情爽朗,正是一个好伙伴;另一方面,多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经验,让他懂得许多人情事故,他隐约觉得夫人不希望他留下来。

窦夫人看着世民说:“家里不是有许多骑术高明的武士吗?他们跟随你父亲多年了,让他们教你不行吗?”很明显,她的意思是说,这些人的骑术肯定比十岁的杜无芳高超。

李世民摇着头说:“母亲,武士骑马多注重驯服,而忽略马的性情,不懂得与马交朋友,这样下去,就是骑术再高明,也不会达到最顶尖的水平。”

这番话说得窦夫人瞪大了眼睛,她看看世民,再看看无芳,忽然露出笑容说:“噢,听世民这么说,无芳一定非常了解马的秉性,知道如何与马沟通啦,这倒是许多人都会忽略的问题。”

无芳微微抬起头说:“夫人,我自幼跟随父亲养马、喂马,特别喜欢马,所以了解马的一些生活习性。如果公子需要,我愿意为他照料马匹。”“那可不行,”世民急着说,“你不能只去喂马,你要教我关于马的知识,还要教我怎么样成为最顶尖的骑手呢。”“不敢不敢,”无芳急忙说,“我怎么能教公子呢?”“为什么不能?”世民认真地问,“我听母亲说古代的圣贤都能不耻下问,虚心好学,我向你请教有错吗?”

窦夫人听闻此言,心里豁然明朗,她不再阻拦世民,而是说:“既然世民这么希望无芳留下,我看无芳也不要推辞了,你去跟你父亲商量一下,留在世民身边一起练习骑马吧。”

世民和无芳听到这句话,高兴地互相看了一眼,飞快地跑走了。从此,世民在无芳的陪伴和指导下,天天骑马谈马,与马为友,以马为乐,度过了快乐有意义的美好时光。两人虽说是主仆,却胜似朋友,这在当时世族观念强烈的社会里,的确是非常难得一见的现象。第三节 七岁的志向随父远迁

公元604年7月,正当六岁的李世民在岐州大地上无忧无虑地骑马玩乐,像一只自由的小鸟一样度过一个个美好日子时,隋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隋文帝杨坚去世,太子杨广登基称帝。杨广就是招来后世无数骂名的隋炀帝。

关于杨广登基这件事,还得从他如何夺取太子之位说起。杨广是杨坚的次子,本来不是太子,可是他自恃才高,在平定南方时又立下战功,因此不甘心位居普通亲王的地位,早就觊觎大哥杨勇的太子之位。在这场太子之争中,杨广摸透了父母的心思,时时摆出一副清廉高尚的样子,抛却个人享乐,极力迎合父母的情趣。结果,杨坚和皇后独孤氏相信了他,废除杨勇,改立他为太子。

从杨广争夺太子之位这件事来看,杨广是个极富阴谋、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惜牺牲一切的人。可以说,他是个极度自私的人。也正是因为他长期过度压抑自我,心思与言行严重不一致,导致他在位期间,做出了一连串貌似壮观、实则荒唐,最终迫使隋朝一步步走向灭亡的事情。

杨坚病重时,杨广服侍左右。杨广在他父亲临终的一刻终于暴露本性,想调戏自己漂亮的庶母宣华夫人。过去在杨广争夺太子之位的时候,夫人收受杨广的贿赂,曾经替他在皇帝面前美言。但是,面对太子的调戏,宣华夫人无法忍受,当即告诉病中的隋文帝。隋文帝当然十分愤怒,决定惩罚杨广。杨广知道后,担心自己被废,带兵包围行宫,逼迫父亲自杀,自己当上了皇帝。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