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探索:走向广袤的太空深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6 08:25:47

点击下载

作者:潘秀英

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宇宙探索:走向广袤的太空深处

宇宙探索:走向广袤的太空深处试读:

前言

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于教育。谁掌握了面向未来的教育,谁就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担当着科技兴国的历史重任。因此,把科技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从小学抓起,为培养未来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是势在必行。

图解科技内容,进行科学普及,对培养广大读者学习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从面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建设人才打下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并且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点、现代化的战争、通讯传媒事业的日益发达,处处都体现出高科技的威力,同时也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使得人们对于科学知识充满了强烈渴求。

对迅猛发展的高新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不仅可以使广大读者了解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而且可以使我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学好科学知识,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为此,我们特别编辑了这套丛书,知识全面、内容精炼、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培养我们的科学兴趣和爱好,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普读物。

宇宙的真面目

“宇宙到底是什么样子?”目前尚无定论。值得一提的是史蒂芬·霍金的观点比较让人容易接受:宇宙有限而无界,只不过比地球多了几维。比如,我们的地球就是有限而无界的。在地球上,无论从南极走到北极,还是从北极走到南极,你始终不可能找到地球的边界,但你不能由此认为地球是无限的。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地球是有限的。地球如此,宇宙亦是如此。

怎么理解宇宙比地球多了几维呢?举个例子:一个小球沿地面滚动并掉进了一个小洞中,在我们看来,小球是存在的,它还在洞里面,因为我们人类是“三维”的;而对于一个动物来说,它得出的结论就会是:小球已经不存在了!它消失了。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因为它生活在“三维”世界里,对“三维”事件是无法清楚理解的。同样的道理,我们人类生活在“三维”世界里,对于比我们多几维的宇宙,也是很难理解清楚的。这也正是对于“宇宙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无法解释清楚的原因。

爱因斯坦1915年发表广义相对论,1917年就提出一个建立在广义相对论基础上的宇宙模型。这是一个人们完全意想不到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宇宙的三维空间是有限无边的,而且不随时间变化。以往人们认为,有限就是有边,无限就是无边。爱因斯坦把有限和有边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

一个长方形的桌面,有确定的长和宽,也有确定的面积,因而大小是有限的。同时它有明显的四条边,因此是有边的。如果有一个小甲虫在它上面爬,无论朝哪个方向爬,都会很快到达桌面的边缘。所以桌面是有限有边的二维空间。如果桌面向四面八方无限伸展,成为欧氏几何中的平面,那么,这个欧氏平面是无限无边的二维空间。

我们再看一个篮球的表面,如果篮球的半径为r,那么球面的面积是4πr2,大小是有限的。但是,这个三维球面是无边的。假如有一个小甲虫在它上面爬,永远也不会走到尽头。所以,篮球面是一个有限无边的二维空间。

按照宇宙学原理,在宇宙观尺度上,三维空间是均匀各向同性的。爱因斯坦认为,这样的三维空间必定是常曲率空间,也就是说空间各点的弯曲程度应该相同,即应该有相同的曲率。由于有物质存在,四维空间应该是弯曲的。三维空间也应是弯的而不应是平的。爱因斯坦觉得,这样的宇宙很可能是三维超球面。三维超球面不是通常的球体,而是三维球面的推广。通常的球体是有限有边的,体积是3/4πr3,它的边就是三维球面。三维超球面是有限无边的,生活在其中的三维生物(例如我们人类就是有长、宽、高的三维生物),无论朝哪个方向前进均碰不到边。假如它一直朝北走,最终会从南边走回来。

宇宙学原理还认为,三维空间的均匀各向同性是在任何时刻都保持的。爱因斯坦觉得其中最简单的情况就是静态宇宙,也就是说,不随时间变化的宇宙。这样的宇宙只要在某一时刻均匀各向同性,就永远保持均匀各向同性。

爱因斯坦试图在三维空间均匀各向同性、且不随时间变化的假定下,求解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场方程非常复杂,而且需要知道初始条件(宇宙最初的情况)和边界条件(宇宙边缘处的情况)才能求解。本来,解这样的方程是十分困难的事,但是爱因斯坦非常聪明,他设想宇宙是有限无边的,没有边自然就不需要边界条件。他又设想宇宙是静态的,现在和过去都一样,初始条件也就不需要了。再加上对称性的限制(要求三维空间均匀各向同性),场方程就变得好解多了。但还是得不出结果。反复思考后,爱因斯坦终于明白了求不出解的原因:广义相对论可以看作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广,只包含“吸引效应”不包含“排斥效应”。而维持一个不随时间变化的宇宙,必须有排斥效应与吸引效应相平衡才行。这就是说,从广义相对论场方程不可能得出“静态”宇宙。要想得出静态宇宙,必须修改场方程。于是他在方程中增加了一个“排斥项”,叫做宇宙项。这样,爱因斯坦终于计算出了一个静态的、均匀各向同性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模型。一时间大家非常兴奋,科学终于告诉我们,宇宙是不随时间变化的、是有限无边的。看来,关于宇宙有限还是无限的争论似乎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

几年之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前苏联数学家弗利德曼,应用不加宇宙项的场方程,得到一个膨胀的、或脉动的宇宙模型。弗利德曼宇宙模型在三维空间上也是均匀、各向同性的,但是,它不是静态的。这个宇宙模型随时间变化,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三维空间的曲率是负的;第二种情况,三维空间的曲率为零,也就是说,三维空间是平直的;第三种情况,三维空间的曲率是正的。前两种情况,宇宙不停地膨胀;第三种情况,宇宙先膨胀,达到一个极大值后开始收缩,然后再膨胀,再收缩……因此第三种宇宙是脉动的。弗利德曼的宇宙最初发表在一个不太著名的杂志上。后来,西欧一些数学家物理学家得到类似的宇宙模型。爱因斯坦得知这类膨胀或脉动的宇宙模型后,十分兴奋。他认为自己的模型不好,应该放弃,弗利德曼模型才是正确的宇宙模型。

宇宙之最

宇宙最冷的地方

1997年美国和瑞典的天文学家发现,恒星死亡前喷发出的气体形成的“飞镖”星云,是迄今所知宇宙中最冷的地方,那里的温度低于-270℃。

即将死亡的恒星坍塌成为矮星之前,会释放出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形成了飞镖星云。这些气体释放的速度很快,可达到每秒165公里,导致飞镖星云温度急剧下降。而在宇宙中,越冷的物质辐射越弱,其释放的微波信号也越弱。为确定飞镖星云的具体温度,研究人员将来自飞镖星云内一氧化碳的微波信号和宇宙背景辐射中的信号进行比较,发现飞镖星云的信号更弱。这表明星云的温度低于宇宙基础温度3K,即-270℃。目前,除了实验室取得的人造低温外,在自然界中从未发现过比飞镖星云温度更低的地方。

宇宙最远的星系

天文学家1994年发现迄今宇宙中离地球最近的星系。

这个星系名叫8C1433+63,距地球大约150亿光年。也就是说,这个星系的光信号要历经150亿年才能到达地球。

这一发现使部分科学家认为,宇宙本身至少已有150亿年的历史,从而否定了最近根据宇宙膨胀情况而对宇宙年龄作出的估算:宇宙可能只有120亿年或甚至更小年纪。

新发现的星系似乎包含有一些恒星。这些恒星在其光信号到达地球时就已经年迈了。天文学家估计离地球最近的一些恒星的年龄至少有160亿年。

宇宙最大的星系

该星系是由恒星、星际气体和宇宙尘埃构成的太阳系所属的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包括上千亿个恒星。

过去天文学家认为,直径达5000万光年的超星系团是纵深达100亿~20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中最大的构造物。1990年,美国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巨大星系团“壁垒”,长度至少为5亿光年,有可能超过10亿光年,宽度为2亿光年、厚度为1500万光年,呈拱形。由于它距离地球2亿至3亿光年之遥,人的肉眼无法对其观测。这是人类在宇宙中发现的最巨大的构造物。

火星上曾是一片汪洋?

最新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又有新证据证明火星上曾经一度是一片汪洋,这意味着火星上有过生命出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在对火星大气中氢原子数量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之后,研究人员表示大量氢分子的存在说明火星曾经水源丰富,这就使得这颗红色星球上曾经出现过生命的可能性显著增加。

研究显示火星大气高层中包含大量的氢原子,氢原子是组成水分子的主要元素,这些氢原子显然是水分子分解后形成的,因为氢原子的质量与构成水分子的氧原子相比较低,所以会升至大气高层。

据称,这项研究是人类首次在火星大气中探测到氢原子。

月亮曾是地球的一部分

据俄罗斯《真理报》最新报道,最近,俄罗斯科学家利用计算机对远古时期的大量遗迹进行分析,再现了月亮,过去是上万年的变迁结果。研究表明,正如许多神话传说中所说的那样,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空中本来没有月亮,它是在大洪水之后才出现的。科学家们更提出惊人论断:月球的形成完全是个偶然,它曾是地球的一部分,而这也是为什么月球上有人类建筑遗迹的原因。

月亮是大洪水之后才出现的

月亮是在大洪水之后才出现的,这一说法最早是在希腊南部、还有非洲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地区流传。但是在这些地方的许多古城中,都曾经发生过潮汐的迹象。而很多人都知道,是月亮导致了潮汐现象的发生。

那么,大洪水前没有月亮的说法似乎是不能成立的。但是俄罗斯科学家认为,会不会有这种可能:当时的确没有月亮,但是有另外一个星体存在,是它起到了月亮的作用呢?还有一些专家更作出大胆假设,在远古时期,天上曾经有2个或者更多月亮,所以,并不能排除是其他地球的卫星在“负责”完成潮涨潮落这一“重大使命”的可能。

而据玛雅文明留下的文字资料记载,在当时高悬夜空的并不是月亮,而是金星。也许那时的金星和现在全然不同?而古罗马人也认为,正是因为金星的颜色、大小、形状和运行轨道后来发生了巨大改变,才导致了大洪水的发生。

月亮究竟从哪来?

许多神话传说中都说,大洪水之后,天空一片漆黑,然后月亮升起来了。

一些科学家相信:月亮并不一直都是地球的卫星。德国天文学家盖斯特科恩认为,月亮的年龄大约只有地球年龄的一半。在他看来,月亮形成之初,它的运行轨道本来离地球相当之远。然后,某个太空飞行物——也许是块大陨石也许是彗星——从月球身边很近的地方“擦身而过”,从而改变了月亮的轨道。接下来,月亮就渐渐离地球越来越近,最后被地球强大的引力所“俘获”。

从此之后,月亮就成了地球上水的“主宰”。当月亮接近地球的时候,导致涨潮、火山爆发和地震。海水像开了锅一般汹涌澎湃,掀起的波浪比山还要高,山崩地裂。也许,正是月亮这颗地球的“新卫星”导致子大洪水的爆发。

此外,有许多其他理论解释月亮究竟从何处而来。一种理论甚至说,月亮是由外星人所造。按照这种理论所说,月亮是外星人的基地、太空中转站、如此之类。也有人认为,月亮其实是一个巨大的UFO,只是被外星人伪装成一个冰冷的星球罢了。

月亮曾是地球的一部分

而今天,“会不会有陨星将和地球相撞”成了更多人讨论的话题,许多电影、文章、新闻报道都在探讨这个问题。陨星和真正的星体相比要小许多,但是这样的陨星有上百个,而其中也有体积相当大的,大到足以毁灭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人们会因此很自然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些小的星体其实就是大星球的碎片。因此,有可能陨星是其他星球的一部分。

俄罗斯科学家阿那托里·车恩亚夫认为,这种说法也可以解释月亮的由来。按照他的理论,由于某种原因地球的一个巨大部分和地球分离,但是它无法摆脱地心引力的束缚,最后成为地球的卫星——月亮。当然这种理论目前还无法证实。就算真有人亲眼目睹过这一切,那么他们也在很早以前就死掉了。

月球上有生命存在也不足为奇

那么,月球上有任何形式的生命吗?月球表面并不适合居住。也许在月球那层厚厚的土壤下面有某种生物在其中已经悄悄居住了多年?

想像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如果地球上爆发核战争或者其他大灾难,人类将怎样保护自己继续生存?答案很可能是——在地下挖掩体,住到地下去。这些地下掩体必须很深、很坚固而且非常非常大。现今的科技可以让人类在地下居住几十年乃至上百年。

当然,这并不是说全人类所有人都住到地下去,只是说人类中的一小撮精英分子才能住到地下去。再进一步假设,这样的地下世界完全可以建造在地球的一部分里,然后这一部分脱离了地球,成为月亮。

说不清的证据

当然更可能的情况是,月亮上没有生命。如果有的话,月亮就差不多相当于一个空间站了。不过,当年登月的宇航员在月球上倒是看到了一些非常奇怪的东西,比如坦克的痕迹和玻璃碎片,一名宇航员甚至说他看到了UFO。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为这些物体拍摄了大量照片。这些照片都属于高度机密,但是还是有一些照片被公开,仅仅是这些被公开的照片就已经证明月球决不是一个荒凉、寒冷的星球。这些照片表明,月球上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建筑——桥梁、塔、房子以及巨大的拱顶。所有这些都证明,月亮过去可能是地球的一部分。

人类现在可能会在月球上居住吗?它过去真的是地球的一部分吗?它现在的情况怎么样?这些谜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吞食”恒星和行星的宇宙怪物

前不久,美国天文学家意外发现一种特具攻击性的神秘天体,它正以光速运动着,所到之处贪婪地“吞食”着恒星和行星。天文学家的最新观测结果表明,目前,这个宇宙怪物距地球只有几万光年远,它正朝我们的太阳系方向运动,再过几万光年时间便会莅临我们的地球,大有吞没整个太阳系之势。

从事恒星和全球特异现象研究多年的美国著名天文家卡尔·塞沃林博士说:“在我的天文学生涯中,从未见过这种宇宙怪物。”最初,天文学家将其误认为宇宙“黑洞”,即衰亡并发生星体坍缩的恒星,它具有极强的引力,进而能“吞食”其他天体并将其“粉身碎骨”,还能使时间和空间扭曲变形。可后来,当天文学家对其进行连续观测和详尽研究后才发现,它同宇宙“黑洞”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其中一个最大的差异是,它能从恒星的背后悄悄溜过,还能像一只跟踪猎物的豺狼穿越整个宇宙空间。

这个恶狼般的宇宙怪物是1996年7月被设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地球轨道卫星上的ν射线天文台发现的。并及时将这一重大宇宙发现传给地面的科学家。从此,美国天文学家卡尔·塞沃林博士和他的同行们便对其进行密切注视和观测。天文学家还发现,这个宇宙怪物偶尔还闪烁发光。有时还发现,它还能像鳄鱼吃食死动物尸体一样把恒星和行星“咬”成一个个碎块吃掉。

天文学家据此推断,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地球也会受到这种威胁,但并不排除被这种宇宙怪物吃掉的可能。目前,它正以光速运动着,若照此速度计算,再过1万光年时间它就会到达地球。然而,天文学认为,我们眼下还尚不清楚这个神秘的宇宙天体究竟是何物,所以难以想象它到底能运动得多快,或许它能以超光速10倍、100倍乃至数千倍的速度运动。如若果真如此,这个宇宙怪物再有几个月时间便会出现在我们地球附近。

宇宙的最终归宿

自大爆炸至今,宇宙大约已有110亿年的历史。目前的探测表明,宇宙还在膨胀。今后如何发展,科学家们有两种看法:一种是继续膨胀下去;一种是膨胀到一定程度后,转而收缩。但不管如何发展,最终都会走向死亡。当然,科学家们还不知道宇宙将在什么时候死亡,还会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时间,比如说不可想象的亿兆年吧!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弗·当斯和格·劳克林最近发表研究报告称,在10200年以后,宇宙可能再次变成只有亚原子粒子的混沌世界。

宇宙如果继续膨胀下去,各星球将耗尽内部的核燃料,逐渐变成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最后黑洞遍布宇宙,它们吞食包括光线在内的所有物质,整个宇宙变成黑暗世界,最后黑洞也会蒸发,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也会衰变,宇宙又成为一个混沌世界。

宇宙如果转而收缩,宇宙中的物质密度会逐渐增大,星球之间的距离会缩短,整个宇宙的温度将逐渐升高。首先,行星上的生命将无法生存,接着是行星的毁灭。当整个宇宙的温度升高到超过太阳等恒星的温度时,恒星也将化成气体而消失,黑洞则趁机饱食一顿。接着,变“胖”变重的黑洞相互合并,形成一个大黑洞。黑洞最后蒸发,基本粒子衰变,成为一个混沌世界。

神秘的月球

在人类的心目中,月球永远是神秘的。

1969年7月,美国的太阳神11号载着阿姆斯特朗等人登陆月球后,它那神秘的面纱就此被揭开来。

与地球相提并论的话,月球可以说是一个完全迥异的世界,它虽然具有高山、深谷、平原等地形,但是却看不到湖、海、河流等景观。在引力弱的情况下,大气无法附着,使得光线及声音缺乏传递的媒介,因此月球上可说是片静悄悄的黑暗世界,毫无生命的迹象。

在太阳系中,月亮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卫星,相距大约30多万公里,直径约为3456公里。月亮本身会自转,自转的速度很慢,每小时只有16.56公里左右。大约是地球自转速度的1/13。由于它是地球的卫星,因此在自转的同时,它也不停地循着椭圆形轨道绕地球公转。由于轨道是椭圆的关系,它与地球间的距离也就时刻在变化,最近的距离约为354341公里,最远时则高达564336公里之遥,差距相当大。

月亮在自转与公转同时进行之下,产生了一个相当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如果在地球上看月亮的话,看到的永远都是同一面。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原来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恰好和公转的时间相同,都是27日零8小时,因此,它永远都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一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使得人类一直无法欣赏到她神秘的背景。一直到公元1959年,俄国发射一艘太空船——月球3号,绕到月球的背面拍摄,人类才得以见到月球背面的真面目。

在月球上有许多奇妙的现象,是人类无法在地球上体会到的。由于月球自转的速度相当慢,因此月球上的日、夜长度分别等于地球上两星期之久,换句话说,如果在月球上渡过一昼夜的话,就相当于是地球上一个月呢!

此外,由于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因此,一位在地球上体重为60公斤的人类,到达月球以后就剩下10公斤了。在此种低引力的作用下,在月球上的一切行动都有如腾云驾雾般,想要脚踏实地反而不容易呢!当年阿姆斯特朗等太空人背着沉重的装备步下太空舱时,就尝过这种飘飘然的滋味。根据阿姆斯特朗等人的描述,任何人随意一跃都可以跳离地面20几公尺,在那儿即使跌倒了,也能像电视的慢动作一样,缓缓着地。

尽管月亮神秘的面纱已经被揭去了,但是仍有许多深奥的领域有待人类一一去探寻,或许有朝一日,月球观光、移民月球、建立各种探测基地的计划等,都不再只是异想天开的梦想。

月球上的惊人发现

1968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公布了月亮上的异常细节,包括4个世纪的观测结果。这里仍有不少至今未解的疑团,诸如:移动的发光物体、能消失的火山口、以每小时4英里的速度加长的彩色深沟、时隐时现的某种“墙”、变换颜色的巨大圆顶,1956年11月26日还观测到庞大的闪光物体,称之为“马尔泰十字架”等等。

1963年美国亚里桑纳州的福莱克斯塔夫天文台观察到在月球上有巨大发光移动的物体,长3英里,宽0.2英里。这种物体总共有31个,它们按严格的几何图形移动。它们之间还有小一些的移动物体。其直径也有约500英尺。

1954年,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科学部编辑宣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声称他在月面的危海发现了一座巨大的桥形建筑物,全长近13英里,这一发现得到很多天文学家的确认。

英国著名天文学家、皇家天文学会月面研究所所长威尔金斯博士在BBC广播公司的广播节目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那个桥形物似乎是建造而成。”进而他又对听众的疑问——“如果是建筑物的话,能谈得更具体些吗?”做了回答:“说它是建筑物,也就是说它是运用技术建造而成的。”威尔金斯博士又补充说,那座桥还在月面上留下了投影,看上去与一般的桥没什么两样。这位月球研究权威还告诉听众们,他甚至“可以看到照入桥下的月光”。这段新奇说法使听众们吃惊不小。在这次广播中,威尔金斯博士不仅只字未提这座桥是“自然形成的东西”,而且多次强调它“似乎是人工所成”。他曾经多次认真观察过月面的危海,对那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但过去那里并不存在这座桥,这是事实。正因为如此,这座桥很有可能是来自其他行星的“人神”在近年内建造的。此外这种智慧生物还陆续建造了四角形或三角形的壁状物,甚至还建造了圆顶状建筑物,在这里出现又在那里消失。这难道不是来自其他行星智慧生物的特意所为吗?

在若干份与月球有关的报道中,以日本明治大学的托耀塔博士的发现最为奇妙。这份报告刊登在《每日新闻》上。据称,1958年9月29日,托博士在月面上发现了一些呈黑色的字母,它们构成了两个单词:PYAX与JWA。遗憾的是直到今天这两个单词的含义也没搞清楚。威尔金斯博士则认为,这是“长时间观测月球的人容易产生错觉”的一例。他得出结论说,“直到人类降临月球之前,月球始终都是另一个世界,一切谜团都仍旧是谜团。”

1966年2月4日,苏联“月球”9号探测器在月面的风暴洋着陆。所谓“风暴洋”是月球始终朝向地球的一面上由灰暗的熔岩构成的圆形月海的一部分。在风暴洋拍摄到的照片显示出极像塔形的物体,它们整齐地排成一列。

苏联天文学家伊万·桑达森博士分析了这些照片后说:“这些类似机场跑道标志塔的物体等距离排列,似乎呈两条直线。”“这些塔状物与地球上的金字塔也许是同一渊源。从事宇宙旅行的来自其他星球的客人,可能为了后来者提供目标方位才建造了这些塔状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塔状物起着‘向导’的作用。”不过他说不清外星人在月球上建立金字塔的缘由,建造一座金字塔是不容易的,而在月球上建造金字塔又没有什么意义。但是,金字塔对地外生命来说,也许是有意义的吧。一位科学家推测,这些金字塔也许是引导宇宙飞船起飞和降落的“跑道”;或者不仅是将外星人的飞船引向月面,而且是引向月球内部的标志。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风暴洋的另一边,的确有一个被认为是通向月球内部的洞穴,它很有可能是进入月球内部的入口。威尔金斯博士认为,在这个入口内部还应开有其他几个洞穴,以便与月球表面的其他几个洞口相连。他本人曾发现一个名为“卡西尼A”的环形山内部的大坑穴。这个环形山直径1.5英里,是一个较大的环形山,深入月球内部约660英尺,换句话说,相当于两个足球场长度之和。在《我们的月球》一书中,他这样写道:“在这个环形山内侧中间有一个直径约660英尺的洞穴,内壁像玻璃一样光滑。”

苏联人在月面上发现了“塔状物”,这对美国下至航空航天局,上至白宫政府,在某种意义上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震动。然而,就在同年,即1966年11月20日,美国“月球轨道环行器1号”在执行月球探测任务时,也发现了月面“塔状物”。根据该环行器的观测,美国人称之为“金字塔”。发现的地点就在人类在月面首次留下脚印的“静海”。环行器是在离月面29英里的高度对月面进行拍摄时发现的。拍摄的照片显示,那些金字塔有些像埃及的金字塔。科学家们分析这些照片后得出了结论:这些金字塔的高度约在40~75英尺。而苏联科学家对此高度的估计要大得多,比美国科学家估计的要高出3倍,即至少125英尺以上,相当于地球上一幢15层左右的大厦。地质学家法尔克·埃尔·巴斯博士则证实说,这些金字塔与地球上任何建筑物相比都要高出许多。

比月面金字塔本身更值得关注的是它们相互所处的位置。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科学研究所的生物工程学博士威廉·布莱亚认为,这些金字塔完全按照几何学的原理进行排列。

1967年2月26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刊登了布莱亚博士运用几何学原理进行分析并显示这些金字塔的位置关系。他是根据“月球轨道环行器2号”拍摄的照片拟出这张图稿的。对草图上金字塔的位置,布莱亚博士确信无疑,他写道:“这7座金字塔绝不是漫不经心之作。”《洛杉矶时报》刊出的这份图稿中,3个顶点和2条底边构成了6个等腰三角形。显然,这样的位置构成是不可能自然形成的。更有说服力的根据是,这些金字塔的西边正好有一块长方形洼地。布莱亚博士进一步推测说:仔细观察这些金字塔的阴影部分后可知。那里构成了4个直角,很像是建有建筑物的基地。

苏联空间工程学家亚历山大·阿布拉莫夫也研究过“月球轨道环行器2号”所发回的照片,他认为这些金字塔的排列方式总在发生很显著的变化。他计算出这些金字塔的建造角度,运用几何学的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结果令人震惊:这些金字塔与人们所熟知的“埃及金字塔三角”的排列方式完全一样,在阿布拉莫夫看来,月面上被确信为人工所为的建筑物,竟然与地球上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所熟悉的埃及金字塔的构成方式完全相同。这很难用“偶然”一词加以解释了。

美国史密森·尼安航空宇宙博物馆馆长法尔克·埃尔·巴斯先生根据几座金字塔在月面上的投影进行计算,“它们比地球上的任何建筑物都要高,也比其他任何塔状物都要高,如鹤立鸡群。”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分析,巴斯先生进一步从这些建筑物的图形上做出了推断,他说:“这些金宇塔的颜色要比它们周围月面的颜色明快得多,显然,它们是由其他物质构成的,而不像是月面上的物质。”

这些金字塔的发现位于月球的静海,而后来“阿波罗计划”所选择的登陆点正是位于静海。这看起来不像是某种巧合。——美国航空航天局不会不知道月面金字塔所处的位置。这些金字塔的拍摄时间是1966年,比“阿波罗计划”早三年,航空航天局试图向公众表明,他们并不知道这些金字塔是自然形成还是人为建筑,并认为有必要进行研究,然而他们为何当时不公开这些发现呢?显然,“阿波罗计划”的登月点选择静海,便是试图揭开这个谜底。史密森·尼安航空宇宙博物馆馆长法尔克·埃尔·巴斯分析说:“美国航空航天局曾经秘而不宣地从事科学调查,他们还不准备把所有发现都公之于众。也许,美国航空航天局在实施‘阿波罗’计划过程中的确发现了什么。”

阿波罗计划中第一次载人登月成功的是“阿波罗-11号”,其载员是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及柯林斯。当“阿波罗-11号”到达月球轨道时,机舱内只留下柯林斯,而登月舱“猎户星”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送上月球表面,通过双波双通道联系。其中一个主要通道伴有电视传真,第二通道为备用,同时美国航空航天局也可以接收到信号。这些信号澳大利亚及瑞士的无线电爱好者也同时可以接收到。当他们刚一接触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在话筒里就叫喊到,他处在一个大的震荡之中。惟一来得及完成的是打开备用通道,并喊道:“见鬼,我真想知道这究竟是什么?就在我们面前,在旁边有一个火山口,有几个宇宙飞船停放在那里。飞船非常之大,而且在监视着我们。”接着他嘶哑地喊叫起来:“请发令给柯林斯,作起飞准备。”再说那位较为平静、不易激动的奥尔德林,他开动了主通道,着陆后抓起无色的月球土壤。他拍下16毫米的彩色影片,记下了所有的情节。奥尔德林用主通道转播了一切,并开动了备用联系通道。在备用通道里他说到:“我看见了某些自内发光的石块。”“阿波罗-11号”宇航员们注意到跟随他们奔向月球的是火箭“土星”的最后一级,是它把他们推至轨道上的(当时他们是这样想的)。后来休斯敦发出校正指令,使宇宙飞船能调整方向对准月球飞行,“最后一级火箭”也同时调转方向。宇航员在值班日记中写道:至今我们还弄不懂,跟在后面的到底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敌人。不明飞行物在飞船旁边擦过;热浪、光亮冲击了飞船,但飞船仍继续飞行。

这些现象是真是假,也许只有我们能够直接深入到月壳之中,一切谜底也将得以破解了。

彗星之谜

自古以来。偶尔现身的彗星就被抹上了神秘恐怖色彩。我国民间叫它“扫帚星”,认为它会给地球带来灾难、饥饿、战争。当著名哈雷彗星在1066年出现时,正是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准备入侵英国的时候,后来一举获胜,建立了诺曼底王朝,威廉公爵夫人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将当时的情景编织在一幅挂毯上,图中一方是一群诺曼底人指着彗星露出胜利微笑,另一方则是英国的哈学德国王坐在王位上望着头上的彗星,惊恐万状。

但是,埃德蒙·哈雷却不相信这些迷信传说。他曾担任过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1682年,他26岁的时候,亲眼见到了那颗以他名字命名的彗星,他利用牛顿的彗星轨道计算方法,分析了1337年~1698年以来有观测记录的24颗彗星轨道,发现其中1531年、1607年和1682年的三颗彗星在出现方法、运行轨道和时间间隔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遂于1705年断定近几颗彗星是同一颗彗星的反复出现,并预言,这一彗星将在1758年再度出现在空中,并且每隔76年将出现一次。后来,哈雷的预言得以证实,该彗星在1758年的圣诞之夜果然再次回归,遗憾的是哈雷已于16年前与世长辞,无缘与他会面了。为纪念哈雷的功绩,从此,这颗彗星就被正式命名为“哈雷彗星”。这也是人类第一次。

本世纪哈雷彗星有两次回归,第一次是1910年5月,地球在哈雷彗星庞大的尾巴中逗留了好几个小时,亮度如同火星,让人大饱眼福。第二次,1985年~1986年,就远不如上次壮观,直到1986年3、4月份,人们才在南半球上空一睹尊容。

1986年,天文学家已经认识到,彗星实际上是一个由石块、尘埃、甲烷、氨所组成的冰块叫彗核,外表酷似一个深黑色的马铃薯,也像一个“脏雪球”。它与地球上的小山差不多,如果在上面作“环星旅行”,大约半天就走完了,这样的小个子,远离太阳时在地球上是无法辨认的,当这个“脏雪球”飞向太阳时,由于太阳的加热作用,使表面冰蒸发升华成气体,与生粒子一起围绕彗核成为云雾状的彗发和彗核,合称彗头。彗发又使阳光散射,便形成星云般淡光的长长彗尾。这时,彗头直径可达几十万千米,彗尾长达好几千万千米,变得好似庞然大物,但质量是却小得出奇,绝大部分集中于彗核,只到地球质量十亿分之一。

彗星河分为沿椭圆形轨道运动的周期彗星,以及沿抛物线和双曲线轨道运动的非周期彗星。周期彗星循着轨道日期性的回到太阳附近来,只有在这时显得亮,我们在地球才容易发现它。周期彗星以200年为界、分为长周期和短周期两种。哈雷彗星是短周期彗星的代表,它的同期是76年,下次它来到太阳附近将是21世纪60年代,犹如美国市场颇受欢迎的儿童运动衫上的字样“哈雷彗星,2061年我将再次看到你”。表达了人们的盼望之情。虽然它是“稀客”一般,但终有回归之时。最短的是思克慧星,周期3.3年,从1786年发现以来,已出现过50多次,算是“常客”了。而非周期彗星就可以算是太阳系的“过客”,它们可能沿着双曲线和抛物线从遥远的太阳系深处来,在太阳这儿打个弯,就循着另一支“臂”一去不复返了,不知跑到哪处的天涯海角去了。

哈雷彗星每靠近地球时,地球上便出现神奇的彗星蛋,令人百思不解。

1682年德国的马尔堡,有只母鸡生下一个奇异的蛋,蛋壳上布满星辰花纹。

1758年美国霍伊克附近名叫齐尔斯·卡拉斯的农民的母鸡,下的一枚蛋,壳上有彗星图案。

1834年希腊科扎尼一只母鸡产下的蛋上彗星图案特别清晰、规则,后来献给了国家收藏。

1910年5月17日法国一名叫阿伊德·布莉亚尔的女人家里的母鸡生下一个蛋,蛋上的彗星图案擦不掉。1986年彗星蛋又出现,意大利的博尔戈一户居民得到一枚珍贵无比的彗星蛋。

彗星蛋之谜尚待解开,作为研究彗星的宝贝,被认为与免疫系统的效应原则,甚至科学生物进化有关。

流星之谜

流星是什么呢?科学地说,太阳系行星际空间存在一些尘粒和微小固体块闯入大气层,一种行星际物质在大气层中摩擦燃烧发光的现象,而流星雨就是地球遇到了一大群宇宙尘粒流星群造成的如同“下雨”一样的天文现象。

流星体从哪里来的?说来它与彗星有不解之缘。

我们举个比拉彗星为例来介绍:

比拉彗星早在1772年就被人发现了,1805年又被人发现过一次并确定是彗星(6.6年)。奥地利人比拉是一位天文爱好者,他在相隔21年后又看到了并证实就是人们多次看到的那颗短周期彗星,并预报下次它将在1832年出现,果然比拉彗星在1832、1839年又两次重现。

令人惊异的事出现在1846年1月13日,比拉彗星分离成为“双胞胎”兄弟,都有自己的彗核、彗发和彗尾,先乍离乍合相随,继而一前一后,两部分慢慢拉开了距离,消失于视野。等到下一个回归年1852年时,尽管双双返回,却相差240万千米,形状和大小没有太大变化,但俨然是另起炉灶各自为政的两颗彗星了。

转眼到了下两个回归年1859年和1865年,却没寻到孪生彗星的踪影。

经过计算,1872年10月6日,它们经过轨道近日点,人们还是作好准备迎接回归,可是虽经天文工作者用心探寻,但都没有发现,时间过去一个半月,仍一无所获。人们心里纳闷,它们退出江湖了?那么又隐居在何方呢?在此年的11月27日夜里,在欧洲和北美洲的许多地方,都看到了一场盛大的流星雨,流星从仙女座向四周辐射出来,像高空焰火,历时6个小时,从隔射点总共隔射出大约16万颗流星,高峰时一个小时达到几万颗。大家心里的问号逐一打开了。

原来,这正是地球穿过比拉彗星的轨道的时候,显然比拉彗星已经瓦解了,把组成彗星的小块和尘粒一路洒向自己椭圆轨道上,密集聚集成一大团的尘粒就形成“比拉流星群”,比拉流星群的辐射点在仙女座,当出现流星雨时就叫“仙女座流星雨”。如果地球经过彗星尘粒分散而疏稀的部分时,流星雨规模较小,我们可以只见流星、不见雨。

从比拉彗星身上,一方面折射出彗星分裂、崩溃的规律和演变历史。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彗星与流星群、流星雨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回过头看看,本世纪末流星雨——狮子座流星雨的事情就清楚了。

狮子座流星群(雨)是跟“坦普尔·塔特”彗星有关,它的尘粒物质特别集中在一起,这一团流星群只有每公转了一周以后,才会重新和地球相遇。平均33.5年回归一次的坦普尔·塔特彗星,意味着每隔33.5年狮子座流星雨才会有次盛大表演。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流星雨就是1833年11月13日的狮子座流星暴雨,在长达六七小时的“降雨”过程中,流星总数在24万颗以上,真是“流星交注”的宏大气势,在当时不了解内情,科学不甚发达的时代,足以让人们目瞪口呆了。

20世纪60年代,狮子座也曾爆发出可观流星雨,“雨星”达一小时14万颗,持续八九个钟头,每分钟约2400颗流星从狮子座一点辐射出来,布满整个天空,直到地平线。近200年来,1799、1833、1866年、1966年四次著名流星雨都发生在西方,狮子座流星雨最早纪录是公元902年,它只在公元931年向东方展现过它的风姿,这也是我国最早记载的那次,而1998年的流星雨又与我们失之交臂,可见在每次朝见的三四年间,狮王的表现到底如何让人难以预料。你注意观察一下,同一个流星雨,我们差不多总在一年的相同时期内看见它,有兴趣不妨亲自观察一下。这是因为地球轨道如果和某一流星群的轨道相交,那么地球至少每年在相同的日期穿过群流星群一次,产生同一个流星雨。比如狮子座流星雨每年11月14日至20日会出现,只是一般年份里流星数很少,在1997年11月18日凌晨2点至4点长达2小时观测中,你可以看到二十几颗流星。英仙座方向出现的流星雨,你可以在每年8月11日到12日看到有40~50颗流星,在1小时中辐射出来。这说明英仙群尘粒是均匀分布在整个轨道上,因此地球每年穿过轨道的尘粒差不多。

其他著名的流星群还有天琴座、天龙座等。

20世纪最大的流星雨——天龙座流星雨。时间1933年10月9日,地点欧洲、非洲。许多人都终生难忘,这次流星雨是那样艳丽、迅猛,似乎宇宙发生了惊人的大难。在非洲,人们击鼓以恐吓魔鬼,在西班牙的柯庄上响起了葬礼的丧钟,召唤信徒的忏悔。它持续了约4个半小时,高峰时流星数在5000颗以上,1946年10月10日,天龙座又爆发同样规模的流星雨,其彗星母体是贾科比尼·津纳彗星,于1900年发现,周期6年。1926年、1953年、1985年再次发生时,规模小多了。可见大流星雨与地球和彗星在轨道上相对位置有关,因为流星体物质在轨道上的分布不均匀。

英仙流星群——每年可见的活动期最长活动强度最大的流星群。活动期从7月中旬~8月中旬,最大流星数每小时可达70个左右。母体彗星是1862年,估计回归周期是120年,但人们在20世纪80年代没有再看见它,还有待人们观测。

哈雷彗星造就的流星雨——宝瓶座流星群和猎户座流星群。活动期分别是每年4月底至5月上旬,以及每年10月份的下半月。这时地球接近哈雷彗星轨道的降交点,由哈雷彗星回归时崩散的物质形成流星群。每年的强度和时间大体一致。

怪星之谜

那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当时天文学家在观测星空时发现了一种奇怪的天体。对它的光谱进行的分析表明,它既是“冷”的,只有二三千度;同时又是十分热的,达到几万度。也就是说,冷热共生在一个天体上。1941年,天文学界把它定名为“共生星”。它是一种同时兼有冷星光谱特征(低温吸收线)和高温发射星云光谱(高温发射线)的复合光谱的特殊天体。几十年来已经发现了约100个这种怪星。许多天文学家为解开怪星之谜耗费了毕生精力。我国已故天文学家、前北京天文台台长和茂兰早在四五十年代在法国就对共生星进行过不少观测研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此后,我国另一些天文学家也参加了这项揭谜活动。

半个世纪过去了,但它的谜底仍未完全揭开。

最初,一些天文学家提出了“单星”说,认为,这种共生星中心是一个属于红巨星之类的冷星,周围有一层高温星云包层。红巨星是一处于比较晚期的恒星,它的密度很小,而体积比太阳大得多,表面温度只有二三千度。可是星云包层的高温从何而来的呢?人们却无法解释。太阳表面温度只有6000度,而它周围的包层——日冕的物质非常稀薄,完全不同于共生星的星云包层。因此,太阳算不得共生星,也不能用来解释共生星之谜。

也有人提出了“双星”说,认为共生星是由一个冷的红巨星和一个热的矮星(密度大而体积相对较小的恒星)组成的双星。但是,当时光学观测所能达到的分辨率不算太高,其他观测手段尚未发展起来,人们通过光学观测和红外测量测不出双星绕共同质心旋转的现象。而这是确定是否为双星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1981年的讨论会上,人们只是交流了共生星的光谱和光度特征的观测结果,从理论上探讨了共生星现象的物理过程和演化问题。在那以后,观测手段有了很大发展。天文学家用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到射电波段对共生星进行了大量观测,积累了许多资料。共生星之谜的帷幕在逐渐揭开。

近些年,天文学家用可见光波段对冷星光谱进行的高精度视向速度测量证明,不少共生星的冷星有环绕它和热星的公共质心运行的轨道运动,这有利于说明共生星是双星。人们还通过具有高的空间分辨率的射电波段进行探测,查明了许多共生星的星云包层结构图,并认为有些共生星上存在“双极流”现象(从一个星的两个极区向外喷射物质)。现在,大多数天文学家都认为,共生星可能是由一个低温的红巨星或红超巨星和一个具有极高温度的看不见的极小的热星以及环绕在它们周围的公共热星云包层组成。它是一种处于恒星演化晚期阶段的天体。

有的天文学家对共生星现象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模型。共生星中的低温巨星或超巨星体积不断膨胀。其物质不断外溢,并被邻近的高温矮星吸积,形成一个巨大的圆盘,即所谓的“吸积盘”。吸积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和高温。由于它们距离我们太远,我们区分不出它们是两个恒星,而看起来像热星云包在一个冷星的外围。

有的共生星属于类新星。类新星是一种经常爆发的恒星。所谓爆发是指恒星由于某种突然发生的十分激烈的物理过程而导致能量大量释放和星的亮度骤增许多倍的现象。仙女座Z型星是这类星中比较典型的,这是由一个冷的巨星和一个热的矮星外包激发态星云组成的双星系统,经常爆发,爆发时亮度可增大数10倍。它具有低温吸收线和高温发射线并存的典型的共生星光谱特征。

但是双星说并未能最后确立自己的阵地。

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迄今为止未能观测到共生星中的热星。科学家只不过是根据激发星云所属的高温间接推论热星的存在,从理论上判断它是表面温度高达几十万度的矮星。许多天文学家都认为,对热星本质的探索,应当是今后共生星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此外,他们认为,今后还要加强对双星轨道的测量;进一步收集关于冷星的资料,以探讨其稳定性。

天文学家们指出,对共生星亮度变化的监视有重要意义。通过不间断地监视可以了解其变化的周期性,有没有爆发,从而有助于揭开共生星之谜。但是共生星光变周期有的达到几百天,专业天文工作者不可能连续几百天盯住这些共生星,因此,他们特别希望天文爱好者能共同来监视。

揭开共生星之谜,对恒星物理和恒星演化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但要彻底揭开这个谜看来还需要付出许多艰苦的努力。

星系星云之谜

河外星系是人们对银河系以外宇宙太空星系的总称,它是类似银河系那样的庞大的天体系统,它包括恒星、双星、聚星、星团、星云、分子云、星际尘埃、宇宙线以及星际磁场等。现在科学技术的能力人们已观测到的星系总数,达到了1000亿个。

1845年英国人罗斯制成一具当时口径最大(1.84米)的望远镜,用这具望远镜他将许多赫歇尔未能分解的星云分解为恒星,使得宇宙岛的观念又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1864年英国人哈根斯使用光谱分析的方法观测星云,他发现许多星云的光谱是由几条明线组成,即这些星云是一些发光的气体,从而又一次否定了星系的存在。围绕着上述的两种观点,科学家们展开长久的辩论,到了1918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根据球状星团的距离,把银河系的直径定为26万光年。而在这之前,对一些旋涡星云距离的测定由于方法不对或者测量不精确,普遍被缩小了,且都小于沙普利所观测的银河系的直径,因此,沙普利反对存在河外星系的见解。另一方面,美国天文学家柯蒂斯等人陆续在一些旋涡星云中找到一些新星,他根据新星的光度测定了这些旋涡星云的距离,得出这些星云的距离是很遥远的,超出了银河系的范围。1920年4月两种对立观点的代表人物展开了论战,由于当时双方的论据都不够充分,未得出最后的结论。1923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用当时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观测仙女座大星云,他把仙女座大星云外围部分分解为恒星,并从中找出几颗造父变星,利用造父变星能够指示距离的特性(称为造父视差),求出仙女座大星云的距离为50万光年(比实际距离要小得多),远远大于沙普利所定出的银河系的直径。后来在其他星云中也发现了造父变星,发现那些星云们距离更遥远。这样,人们才最后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现在已知最大的星系是射电星系3C236,它的两个射电瓣两端相距可达6光秒差距以上。星系的大小相差悬殊,星系的质量和光度也彼此各异,旋涡星系的质量为109-1011太阳质量,即太阳质量的10亿-1000亿倍。不规则星系的质量比旋涡星系的质量普遍要小一些。至于椭圆星系,有的很大,比旋涡星系的质量要大100-10000倍,称为巨椭圆星系;有的椭圆星系质量较小,只有太阳质量的百万倍,称为矮椭圆星系。

20世纪初,天文学家发现绝大多数河外星系的光谱线都有向红端位移的现象,根据多普勒定律,这表示绝大多数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远离的速度v与位移质量的大小成正比。又根据哈勃定律,星系远离速度v和星系距离r成正比。因此,由谱线红移的大小可知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v,根据哈勃定律便可测定出星系的距离r。

天文学家观测发现,绝大多数河外星系的光谱线都有向光谱红端移位的现象,称为星系谱线红移。物理学上的多普勒效应说明,当波源运动时,其波长要发生变化。波长改变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于波源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当波源远离观测者时,谱线向红端位移;当波源趋近观测者时,谱线向紫端位移。足系谱线红移说明河外星系在远离我们。

1912年,美国科学家最先利用谱线红移测量了河外星系的视向速度,结果除以上两星系光谱线向紫端位移外,其余星系的谱线都向红端位移。

1928年,美国天文学家斯里弗利用星系谱线红移测定了星系的视向速度,在这同时,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和哈马逊测定了一些河外星系的距离。

1929年,哈勃根据24个已知距离和视向速度的河外星系,确定了星系视向速度和星系距离成比例的关系,距离越远,视向速度越大,这一速度距离关系叫哈勃定律。除了几个最近的河外星系之外,其余的星系都在离银河系而去,因此,这些星系的视向速度又称退行速度。

哈勃定律支特了宇宙膨胀学说。哈勃定律对正常星系而言是正确的,对类星体或其他特殊星系是否适用呢?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

邻近银河系的河外星系是大麦云和小麦云。前者距离为52千秒差距,约16万光年,后者距离为63千秒差距,约19万光年。1515-1521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作环球旅行经过南美洲南端一个海峡时,看到天顶附近有两个很大的星云。水手们回到欧洲后,介绍了麦哲伦的发现。后来人们便把其中较大的称为大麦哲伦星云(简称大麦云,位于杜鹃座内),较小的称为小麦哲伦星云(简称小麦云,位于剑鱼座和山案座交界处)。大麦云属棒旋星系,质量约为1010太阳质量;小麦云属不规则星系,质量约为2×109太阳质量,只有大麦云质量的1/5。跟银河系相比,它们都很小,可以认为是银河系的两个伴星系,三者形成一个三重星系。

大、小麦云中含有大量的星际气体,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气体包层,并有气体从中流出,伸向银河系,形成联结大、小麦云和银河系的气体桥。这是银河系的潮汐力作用的结果。

在大麦云中观测到一个著名的发射星云,剑鱼座30,它的形状很像蜘蛛星云,其直径约为500秒差距,质量达5×106太阳质量。

距离银河系最近的星系是1994年发现的一个暗弱的矮椭圆星系,它位于人马座中,距离我们地球约8万光年,实际上它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5万光年,只及大麦云距离的1/33。这个矮星系的大小约10000光年,是正常的矮星系直径的10倍。

最远的星系是位于织女座中的一个无名星系,它是1996年发现的,距离在80亿-120亿光年之间,天文学家们认为这一星系是非常年轻的,年龄可能只有1亿年,它正以每年30个太阳质量的速率将气体转化为恒星。顺便指出,现在已知宇宙中最遥远的天体是类星体PC1247+3406,距离为80亿-150亿光年。这样遥远的距离意味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类星体还是它80亿-150亿年前的样子。

恒星之谜

恒星,通俗地解释为永恒不变的星座。

晴朗的夜空,繁星满天。人们用肉眼看到的星星,除了太阳系内的五颗大行星(木、金、火、木和土星)和流星及彗星之外,整个天空中的星星都是永恒不变的恒星。恒星是由炽热气体所组成并能自己产生能量发光的球状和类球状天体,没有固态的表面,气体通过自身引力聚集成星球。出于它们的位置看上去亘古不变,古人因此称之为“恒星”。

除此之外,北半球有29个星座。它们是小熊座、大熊座、天龙座、天琴座、天鹰座、天鹅座、武仙座、海豚座、天箭座、小马座、狐狸座、飞马座、蝎虎座、北冕座、巨蛇座、小狮座、猎犬座、后发座、牧夫座、天猫座、御夫座、小犬坐、三角座、仙王座、仙后座、仙女座、英仙座、猎户座、鹿豹座。

南半天球有47个星座。它们是唧筒座、天燕座、天坛座、雕具座、大犬座、船底座、半人马座、鲸鱼座、蝘蜒座、圆规座、天鸽座、南冕座、乌鸦座、巨爵座、南十字座、剑鱼座、波江座、天炉座、天鹤座、时钟座,长蛇座、水蛇座、印长安座、天兔座、豺狼座、山案座、显微镜座、麒麟座、苍蝇座、矩尺座、南极座、蛇夫座、孔雀座、凤凰座、绘架座、南鱼座、船尾座、罗盘座、网罟座、玉夫座、盾牌座、六分仪座、望远镜座、南三角座、杜鹃座、帆船座、飞色座。

这76个星座大小不同,形态各异。有时颜色也不尽相同,看起来呈五颜六色,十分的美丽漂亮。每当夜晚,一般人大都把天上的星星看成一种颜色,其实我们所看到的夜空中那些闪烁的星星不都是一种颜色,而是异彩纷呈。

太阳的表面温度约6000℃,照理讲,太阳应是一颗黄色的恒星,为什么我们白天看见的太阳是发出耀眼的白色呢?其实,这是因为太阳离我们较近的缘故。如果有机会乘宇宙飞船到离太阳较远的地方,你会发现,原来太阳也是一颗黄色的星星。而美丽的朝霞和晚霞绽放红光的原因是因为地球大气对太阳光七种颜色中的红光折射偏角最大的原因引起的。

宇宙浩淼,离我们最近的太阳系外恒星也有近40万亿公里的路程。有时我们站在高高的山上,仰望夜空,星光点点,好像星星就在我们的头上,离我们很近,而实际上呢?它离我们的距离实在太遥远太遥远了。根据现代科技观测,在银河系内约1000亿颗恒星中,距太阳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马座的毗邻星,它离太阳也有4.2光年,即约40万亿公里。即光要走4.2年才能到达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天狼星距太阳约8.6光年。这已是离太阳比较近的恒星了。牛郎星距地球15.7光年,织女星距地球27光年。两者相距11光年。神话传说中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看来人类难以实现了。因为即使乘现代最先进的火箭,从此地到彼地,也需要几百年。

以上仅仅是指银河系里的一些恒星,而银河系之外的一些星系中,离我们就更远了。如织女座有一个星系团,离地球有2000万光年,后发星座的一个星系团离我们有2亿4千万光年,北冕星座里有一个星系,离我们有7亿光年,就是说,光从那里照射到我们地球,需要整整7亿年。

夜空中闪烁的点点繁星。从我们地球上看来,好像是很微不足道。其实这些小光点。根据现在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不是小得可怜,而是大得惊人!

众所周知,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而在恒星世界中,太阳顶多算中等个儿。比如牛郎星的直径是太阳的1.7倍,织女星的直径是太阳的2.8倍,天津星的直径是太阳的106倍,参宿星的直径是太阳的900倍,仙王座VV星的直径是太阳的1600倍。即仙王座VV星的直径约有22亿公里。它真正可称得上恒星之王。

当然,恒星世界里也有体积很小的恒星,比如与地球差不多大小的白矮星,甚至半径仅十几公里的中子星。恒星的质量一般介于地球质量2万倍至4000万倍之间,近些年来的研究结果已充分说明,恒星的质量大都在太阳质量的百分之几至120倍之间,也就是说它们是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