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旧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6 10:10:56

点击下载

作者:郑光路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四川旧事

四川旧事试读:

出版前言

四川古称“巴蜀”(包括现在的重庆市),号称“天府之国”。历朝历代都是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之地。

巴山蜀水历史悠久,充满神秘色彩。其中许多奇闻秘事,不但外地人不清楚,就是许多土生土长的四川人,也并不了解。巴蜀文化,已成为越来越引起中外人士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

如果你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通过此书你将了解你以前并不知道的许多身边奇事。如果你是外国游子、异乡客人,翻开此书,你将会为这块神秘土地所吸引,渴望亲历巴山蜀水。

每个地方都有她的今天和昨天。从古至今,地方典籍、乡土野史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传统,蕴藏着广博的历史知识。鲁迅先生曾说:“野史和杂说,不像正史那样地装腔作势。”(《华盖集·这个与那个》)他还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因为他们究竟不必太摆史官的架子。”(《华盖集·忽然想到》)

野史杂说,因其真实性、趣味性、可读性,从古至今极受人们重视,有着正史经传决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一部纪录乡土文化的优秀地方图志,不但受本乡本土读者青睐,而且更受异乡人士欢迎。这类书籍,如陈年老酒经久越醇,极富收藏价值,足可传之子孙后代。

四川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大省,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四川或与四川有着直接渊源,因此,不了解四川就根本说不上了解中国。但岁月流逝,许多史实(尤其是正史不载的民间野史)已渐渐被遗忘、尘封甚至湮没了……

这本雅俗共赏的《四川旧事》,披露了许多并不广为人知的或几乎被淡忘了的四川历史上的奇闻秘事,极具特色。本书作者郑光路是学者型的作家。他人生经历丰富、交游甚广:从高级官员到底层民众,从文人雅士到武林豪客、僧道人士等三教九流人物……作者谙熟巴蜀文化和四川历史,收藏各种旧资料和文物极为丰富,所以他写的文章题材和视角都很独到、极具内涵,受到各界好评。

本书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叙述了巴山蜀水的一些名胜典故、街巷园林、风土人情……如《

千年古城瞬间消失

》,生动再现了1933年四川叠溪大地震造成沧海桑田巨变,整个古城瞬间陷没地下……这惨烈一幕,在中外人类灾难史上是极特殊的一页,读者看后一定会感到惊心动魄。又如《峨眉山“九老洞”奇闻》,不但讲述了历史掌故,记载了1983年三个男女大学生入洞遇险被困十二天侥幸被救的经过,还披露了少为人知的洞内发生的种种离奇事件……

第二方面的内容,叙述了一些历史人物的趣闻轶事。如《南怀瑾在四川》介绍了名闻中外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九年足迹遍西川”、在四川寻觅剑仙、从军、闭关修炼等生活历程,颇具神秘色彩。又如《最后在大陆落网的国民党将军》记叙了原国民党中统大特务,抗战后重庆“沧白堂事件”“较场口血案”的制造者、指挥者之一的郑蕴侠,解放后在四川和贵州逃亡8年,其逃亡、潜伏、被捕和新生的真实经历充满悬念,比反特电影还离奇……

本书第三方面的内容,介绍了一些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事件、史实或人物,具重要史料价值。如《四川近代刑场的历史变迁》,以生动而丰富的珍贵史料,介绍了从清朝、民国的血腥刑场,到2004年文明“刑车”投入使用,展现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

本书具有三大鲜明特色:

第一,极具史料和学术价值。本书几乎每篇文章都披露了许多作者苦心收藏的独家史料,足可以补正史之不足。每篇文章都“持之有故、言之有据”,文后附有注释,标明史实根据或资料来源。事实上,本书很多文章的初稿曾在《文史精华》《文史博览》《炎黄春秋》《体育文化导刊》《名人传记》等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及《党史文苑》《党史纵览》《党的建设》《青年作家》等严肃刊物上发表。

第二,本书可读性极强,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本书作者主张发扬司马迁《史记》中“文史结合”的优秀传统,长期实践以大众化语言叙事,用尽可能生动的语言叙说枯燥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学术问题,避免让读者昏昏欲睡的那种“论文”式写作模式……

本书披露的“奇事”,并不仅仅是“解密”“搜奇”,实际上大都是某种历史话题的研究。但作者这种研究,不是故作深沉、玩弄玄虚和卖弄技巧,而是像和老朋友“摆龙门阵”一样娓娓道来,令人读起来趣味无穷、欲罢不能。正像国内外一些报刊评论的那样:作者行文风格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显示了深厚的学者风范和写作功力。

第三,本书配有珍贵老照片多幅,文图并茂,令人赏心悦目。

另外需要说明一点:重庆和四川“分家”是近年的事,而以叙述近现代史事为主要内容的本书,其“四川”所指,则都包含了重庆。二〇〇七年五月千年古城瞬间消失

海子下有一座古城镇

从成都出发,溯岷江沿213国道而上,到了阿坝州茂县较场乡。导游小姐说:“这里有个神秘的湖泊,叫叠溪海子……”深山峡谷之中,海子波光闪烁,绿如碧玉。导游小姐背书般朗朗介绍:“叠溪海子,长10余公里,最宽处达690多米,最深处80多米。海子出口是一个狭窄的石山嘴,它急流滔滔,紧连着银带一般的千里岷江……”叠溪景区内风景如画的鱼儿寨海子(供图:陈华)

叠溪海子距成都249公里,距茂县县城56公里。

一个老山民“吧嗒吧嗒”地吸着叶子烟对我说:“海子下埋了一座古城呢!60多年前热闹得很,整个古镇全是瓦房,人口又多,镇上还有戏台、寺庙、祠堂,古镇里长长的街道,人来人往……惨啊,眨眼间就陷到地下面去了!唉,地震后又发洪水,这叠溪古城,就彻底完了,成了这些‘海子’。我们山里人传说,阴风惨惨的日子里,还听得到海子下面的冤魂野鬼在号哭呢!”

叠溪是历代边防要塞。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这里曾设蚕陵县,唐代设翼针县,明洪武十一年(1378)为叠溪千户所……我绕到较场乡后面,见有一块两三丈高的巨石,当地人说这是“点将台”。点将台一带保存了阿坝州最好最多的石刻造像,山壁上唐、宋、元、清各朝代摩崖石刻,多为佛教造像,栩栩如生,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有的石刻还看得清有“大唐贞观四年(630)翼州知州立”“大元开国忠顺公玄孙刘上、万户刘文远引兵至此”等字样……

没有疑问,至少汉朝以后,叠溪已是兵家必争的边陲重镇。古叠溪城还有名为“龙池晓日”“玉垒洞”等胜迹,如今在荡漾的水中还可辨别出洞名题字“万壑一天”的石刻横匾。

叠溪城扼川西平原通松潘草地及青海、甘肃交通要塞。唐贞观时筑城规模较小。明洪武十一年(1378)御史大夫丁玉(他被封为平羌将军)征战此地,下令筑城高一丈,周围有三百九十丈长,有四道城门。

我又走到一个叫“玉石板”的地方,看见有因风化模糊难辨的诗碑,有一首清乾隆三十年(1765)成都副都统托云之诗:“山中野鹤飞何处,石窟犹存宝帐图。古代战场指点在,汉关要塞杳然无。腰镰稚子横牛背,唱晚归樵觅酒炉。等说总戎零鸟阵,夜深鬼语不相呼。”

我读罢诗碑,很感到这诗是有点鬼气的“恶谶”,好像已预料到繁荣太平的叠溪城将遭大难……

为弄清楚千年叠溪古城究竟发生了什么,我查阅了许多旧资料,请教了研究地震的朋友,采访当地人……花费不少心血,叠溪古城眨眼间桑田变沧海的惨烈画面,活鲜鲜地浮现在我眼前!

张县长亲历惊心动魄的大地震

1933年8月,一个头戴博士黑礼帽、身穿长马褂40来岁的中年人,来到叠溪镇,他背后还有个背枪的士兵。小镇宽阔的石板路两旁,有很多鳞次栉比的商铺、饭店、栈房,吵吵嚷嚷分外热闹……镇上的人,有穿破旧汉人服装的,有披厚重羌藏民族长袍的,还有戴大盖帽身穿黄军服的军人。他们都恭敬地向中年人行注目礼,有的还弯腰点头招呼:“张县长,您好!您好!”

这人就是当年川军28军“屯垦督办公署”负责人兼茂县县长张雪岩。他礼貌地点头微笑还礼:“你们好!你们好!”张县长这次是到叠溪古城镇“视察”,他了解到:镇上有房270所,本地人口577人。城中一条繁盛的街道上有饭馆10余家,旅店6家。

川军28军军长是邓锡侯,当时他还兼任松潘县、理县、茂县、懋功县、汶川县数县的“屯垦督办公署”的督办。因为叠溪位置重要,地临黑水入江之处,多民族杂居,又是汉、藏边界地区……邓锡侯特别看重此地,在镇上专门设有公安局,另外还有驻军一连,处理纷争事变。远眺叠溪古城([英国]托马斯·托伦士摄于1920年,汶川县档案局供图)茂县叠溪古城东门([英国]尔尼斯特·亨利·威尔逊摄于1910年8月30日)

张县长走到小镇尽头,山川形胜尽收眼底:叠溪城面临岷江、背枕高山,城为斜四边形。城墙由片石及土砌成,城门洞与月城用大青砖砌成。城中还有城隍庙、观音殿、武庙、吉祥寺等建筑,有“楼台亭榭”“龙池晓月”等名胜……张县长念着前人赞誉叠溪的句子:“‘溪水淼淼直千寻,一城号蚕陵。雉垛参差雁齿横,尚有蜂衙蝶市,酒肆茶亭……’真是个好地方!”

由江岸到叠溪镇的一段上坡路,弯弯曲曲约5公里。面江处悬崖峭壁巍然矗立,山上没有树木。陪同的叠溪王镇长对他说道:“张县长,那半山上有一小洞穴,洞口有洗脸盆大,也不晓得有多深……如果有人向那洞口乱甩石头,立刻就会浓烟上冒,直冲天上,很快又结成黑云……眨眼间,那黑云又变成小冰雹乱七八糟坠下来,要是躲避不及,常常被那密密麻麻的冰雹打伤!张县长,这样的怪事,你信不信?”

张雪岩笑起来:“你说这些,我原先还真不相信,以为是野叟玄谈罢了。嘿,上次我亲眼看见28军驻这镇上的一个士兵,他也以为那是‘打胡乱说’,向那洞口乱甩石头,果然惹发此事,弄得天昏地暗……连长骂他‘龟儿不信邪,乱惹祸事!’结果关了他两天禁闭!”

王镇长忙说:“这深山野沟,怪事确实多!镇上好多人还常说:‘夜深人静时,能微微听见地下有哗哗的潮水声呢……’”

张雪岩先生后来回忆说:“以上情况表明,可能其地下已被江水入浸、土石疏松,地质早已发生变化,一遇地震,即行坍陷了!”

张县长从叠溪回到县城没有半月,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令国内外震惊的大地震发生了!

当天中午过后,正在办公的张县长突然听见有种声音,先是若有若无,慢慢由远渐近,终于发出一种犹如万马奔腾的吼叫声,又似大海里狂涛巨浪冲击而来的潮声,大地开始剧烈晃动……直觉使张县长一跃而起,慌慌张张地从县衙里跑出来。“屯垦督办公署”、县衙里的人也几秒钟内不约而同奔出屋,不少人跌跌撞撞走不稳,沿路倒在地上,又相互搀扶挣扎着爬起来。从天而降的巨变使他们呆如木鸡,讷讷说:“咋个?咋个?老天降祸事嗦?”叠溪古城内远景([英国]尔尼斯特·亨利·威尔逊摄于1910年8月30日)

张县长等人正发呆之际,眼睁睁看着县府一长排横屋,“哗啦啦”一阵巨响而倒!所幸人都跑出来了,无人受伤。县府人员吓得或蹲坐或趴下,胆小者周身筛糠般直抖。

张雪岩先生后来回忆:县衙中有3株古槐为明末清初时所栽,粗壮得要10人合抱,此时却从树干到树枝四面“呼呼呼”怪响摇晃,就像无数面旗帜在飘舞……再往远处张望,只见四山浓烟齐冒、尘雾迷空,天昏地暗,轰轰隆隆之声不绝于耳!“哎呀,该不是火山爆发啊?!”“天啊,莫非红羊大劫难,我辈末日已到了!”县衙平坝中,平时衣冠楚楚谈笑风生的科长、职员们,不少人竟呜呜大哭起来。

过了一阵,奇奇怪怪的声音稍平静,日光山色也可看清。此时,张县长却听见全城房屋倒塌声不断,哀号呼救声不绝。众人只觉“世界末日”到了,肝肠俱裂、面面相觑!又过了好一阵,大地不再摇晃,众人才可站立、行走,报灾者也乱糟糟跑到县府……

张县长忙用电话询问各乡镇,“喂喂喂”乱吼一通,却无人回声,估计线路都断。直到第二天,张县长令电话员分道抢修,南至威州、汶川,电话通了,晓得此路灾情不重。而北路电话员刚行10余里,见高山与大河连成一片,已无路可通,才知道茂县以北叠溪那边出大事了。

叠溪城瞬间陷落

又约隔一星期,难民翻山越岭络绎不绝逃难到茂县城里,许多人衣不蔽体、缺手少脚,惨不忍睹。终于,从地震最剧的叠溪城九死一生逃出来的难民,哭哭啼啼来到县府。

几个男子见到张县长,惊魂未定,号啕大哭,其中一人叙述道:“我是叠溪公安局工人,那天我抽空去镇旁城隍庙闲耍,老道士留我歇凉吃午饭。中午天气热,我图凉快睡在庙子角落凉亭上。忽然听到天崩地裂样的响声,只见叠溪全城就整个一块,笔直地陷下去了!一座座大山,也像梦境中,竟奔跑一般扑面而来,又齐刷刷倒塌下去……可怕啊,整个城隍庙,就只剩下我睡的这个凉亭还悬在岩上未坠下去!我眼睁睁地看见下面庙宇里的老道士,‘啊呀’惨叫一声,他还望了我一眼,连‘救命’都来不及喊一声,眨眼间就同庙宇一同消失在地缝下面了……哎呀,这座城隍庙,真正就成了阎王爷阴曹地府的城隍庙啰!如今那里已是一片汪洋,哪还有啥子场镇街道啊!”

话音刚落,另一个人又结结巴巴地哭道:“那天,我因住在镇外一里多的较场坝,刚好离开场镇中的陷区。我见山动地摇、天地昏黄,感到大劫要到,吓得我慌忙挟起两个小娃娃就跑!妈呀,地面忽然崩裂成一条壕沟,我刚拼命跳过,前面又继续崩裂,又跳,又崩裂……像这样我接连乱跑乱跳,唉唉,跳了好几十个裂缝壕沟,总算命大,逃脱出来。但挟在手上的两个娃娃,不晓得掉在哪个壕坑里了……呜呜呜,张县长,你说我一个人拣一条命又有啥子意思啊?!”他惨叫起来。

一个男子接过话头,庆幸地说:“我有个娃娃同邻居家另外几个小孩子在山坡上玩耍,地震时他们都吓昏了……这几个小娃娃由河东岸山坡,莫名其妙被抛到河西岸的山上,地震完后我四处去找,居然找着了!”

又有一个断了一条手臂还在渗血的男人神色凄惨,恍恍惚惚低声叙说:“我家离镇上数里,地震了,地震了……我莫名其妙被甩在一个岩石上,家里五口人,他们老的老、小的小,被陷在河西岩腔里,只露出几个脑壳可以伸出呼救!老天爷可怜啊,那里悬崖峭壁,我一个受伤的人,莫得办法救他们,眼睁睁看着他们的叫声越来越弱,地上还在震、还在震……他们一个个慢慢陷进地下,没影了!”

一个十七八岁的学生抢过话头说:“那天县城里也震凶了!我跑出教室,走到泮池台阶前,正要跳下来,妈呀,忽然好奇怪,下面石梯居然自动跳上来迎接我!我站不稳脚步,吓得怪叫一声倒在地上,腿杆都弄断了……”

县府内诉苦声啼哭声嚷声一片。张县长不由长叹一声:“地震时把人由这一面山推向那一面山,如不是你们亲眼目击口述,我哪会相信!唉,听了你们叙述,才晓得这次震动之剧烈、地形之突变,使人活生生亲见一幅沧海桑田、陵谷变迁的惊人画面啊!”

茂县一带以前虽常有微震,但都无连续性。这次每隔10分钟或半点钟持续震动,两月以后,每昼夜尚有数次。震声初来时,地下轰轰吼鸣,愈近声愈大,最后戛然而止。地震时屋宇动摇,人如惊弓之鸟,都逃出房子躲避。黑水区域内,寨落碉堡多倒塌,损失更重,仅叠溪周围就有20余个羌寨覆灭,粗略统计死了6865人……

地震稍平静,张县长忙亲往灾后叠溪镇视察,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原来约十里长的坡行高地,已成与江面等齐的沙岸。好端端一个鸡鸣狗吠、热热闹闹的叠溪古城镇,连同全部土地、山坡整个陷落深渊!原山脚下出现了一条深沟,约数十丈深……

张县长站在山崖上,凄怆地叹道:“唉,这些可怜生命,眨眼间都长眠沟底了!”

两岸山崩后,约十来里长的岷江全被土石截断,很快形成上下三个大小湖泊。上游之水不断流进上面大湖,一月后此湖变得宽阔至数十平方米;下面两个小湖,各相距1里多,因上面湖水下漫,也逐渐扩大加深,但都不能泄入岷江……而叠溪下的岷江下游,仅有黑水河及几条小溪汇入。茂县河段浅得可赤足而过。

茂县到松潘间道路全都崩塌,以致商旅裹足、交通阻绝。邓锡侯等人哪能不急?“屯垦督办公署”提出“以工代赈”办法,灾民纷纷修筑道路,半月后稍可通行。但叠溪上行至松潘县所属太平一段10余里,地震后仍有怪事:随时莫名其妙飞沙走石,如同《西游记》中妖魔横行的怪山野岭……张县长安排船只载人货由湖上运行,绕过此段险路。张县长说:“岷江上游行舟,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啊!”

当年10月,地质学家常隆庆教授首次进入震中进行了较深入的考察。他统计了地震的损失情况:叠溪周围30里的山陵川泽全部崩坏,方圆上百公里为重灾区,死6800多人。洪水溃决,又将灌县以上村镇冲没大半,死人2500多……

继后,徐近之、周郁如以及四川大学师生也曾先后赴地震现场调查。

这次地震究竟是何级别?我向研究地震的朋友老王请教。老王给了我一份四川省地震局1979年及1981年两次赴地震现场考察后的资料:“1933年8月25日(农历七月初五申时)15时50分30秒,茂县叠溪发生7.5级地震。震中位置为北纬32度,东经103.7度,有感范围北至陕西西安,南至云南昭通,东到万县,西抵阿坝。极震地区烈度为10度,极震区面积约209平方公里……地震造成山崩城陷,山河变貌,岷江断流,积水成湖,人畜伤亡惨重,死亡者达6800余人。震后由于地震湖崩溃,造成罕见地震水灾,致使下游沿江村镇被冲没大半,死亡2500余人……受灾最重的首数叠溪城。昔日有房屋276所,人口500余的繁荣热闹之叠溪古城被毁埋于乱石之中,只留下一片废墟。死里余生者只15人!”

但当地老人却说:“当时叠溪城那几天恰逢阴历赶‘城隍会’,游人客商多得起串串,城里还驻扎有军队……‘人口500余’应当只是叠溪城中常住人口,到底有多少人瞬间埋入地下谁也说不清楚!”

地震后的大洪水

叠溪古镇深埋地下了,更大灾难还在后面!

地震后,沿岷江及其支流松平沟、则百沟等都出现大规模山崩,填塞河谷形成挡水大坝,形成10余个地震湖(俗称海子)。最大的三个是岷江干流上的大海子、小海子和叠溪堰。

堤坝溃决这夜,其惊心动魄不亚于45天前的大地震!

茂县一带的人,这天夜里忽听得江声轰天怒号,都猜疑老天爷又未下雨,此声何来?张县长担心大湖决口,早有戒心。他立即跳下床与一公务兵手执电筒爬上城墙观察,远处黑压压一片看不清晰。他们刚出城门,缘石梯下岸才走一半路,突然一个巨浪涌袭而来,二人恐吓万分,没命地转身奔跑。那浪潮妖魔鬼怪一般狂追其后,张县长刚入城数步,浪潮即席卷而至……只听得又大又重的城门和墙基砰然一声崩垮了,城楼也半斜欲坠!张县长逃到位置较高的县衙内,急用电话联系威州,想通知汶川一带低地居民,迅速迁移逃命;但无人应接,估计此时洪水还没到威州,那里的人还在梦乡呢!

张县长无法可想,跺脚干着急。后来才了解到,原来茂县、威州两地的电话员常爱夜深闲聊,威州电信局十分讨厌,所以这一夜坚持不接电话。却不曾料到,因此而使无数人皆成冤魂!

所幸这一夜,忠于职守的张县长在离开督署去巡视前,已令人传锣通告居民:“要发洪水了,速上山逃命哟!”居民早有戒备,不到两分钟已是满山灯火,县城内已空无一人……

城内算无损失,但城外河街居民仍被洪水席卷吞没。通河西的竹索桥也被冲断。张县长站在高处,突见有房屋已被整间冲至河心,而屋内灯光仍亮!漫山遍野逃难的人见此奇景,误传为“走蛟”,议论纷纷说:“这就是蛟龙王的眼睛啊!咋不兴风作浪嘛!”

一时间,山上跪地祈祷的、念佛的、以为末日将至号啕大哭的……乱成一片!

好在洪水来得凶、去得也快,涛浪渐平,原来大湖的水已泄尽了。天亮了,江水变得涓细轻快甚是妩媚可爱,与往日相同。茂县人都仿佛只是做了一个大噩梦。

但洪流倾泻而下,下游又遭大殃!威州城被洗荡成平地,死亡、损失极大。

再下去,汶川县所属两岸居民住低洼处者无一幸免。汶川县城较高,遭灾稍轻。洪灾后汶川县境流传民谣:“七月初九是地动,那天地动动得凶。茶壶震得叮叮咚,粪桶浪得响轰轰。叠溪山垮水不通,请来石匠打洞洞,又拿炮火打当中。一下打穿水猛涌,石匠淹死一百多。八月二十水才拢,半夜三更来得凶。有人说是起‘地风’,婆娘娃儿把命送,一家老小死无踪。威茂二州有二县,二十多里无人烟!”洪水造成的惨重损失,从中可见一斑。

岷江大洪水倾泻而下,灌县(现都江堰市)也遭重灾。

省城《新新新闻》1933年10月16日报道:“这次水灾,毁桥三十余座,农田、民舍冲毁无数”,“灌县境内死亡人数有五千名以上,现有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男女老幼,据收容登记已达八千六百余人……”《国民公报》1933年10月21日报道:“灌县10月11日与汶川同被水灾,洪水位高十余丈,将安澜索桥、南岸街居民百余户冲没无存。又将人字堤一带冲开,离堆公园成泽国,冲毁田地数万亩,溺毙人约五千名……”

我1973年后曾在灌县生活数年,听许多老人回忆:“1933年叠溪地震发洪水好凶啊!灌县河水陡涨,上游冲来的房屋、用具、人畜尸体,密密麻麻铺满了离堆上面一个大坝!好多人向着二王庙哀叹:‘受了那么多香火,咋不保佑我们嘛!’”

据资料记载:叠溪地震后堵断岷江,形成大小海子。地震后45天(10月9日)溃坝,10月10日洪水进入成都平原,临灌县都江堰洪峰流量已达每秒一万多立方米。内外江浑成一片,沿河一带尽成泽国汪洋,近河场镇街道可以撑船捞鱼。灌县被淹农田五万多亩,冲毁田土三千亩以上、房屋四千余间……崇庆县淹没农田二万亩以上,毁桥近百座、田土千余亩,损毁房屋二千余间,淹毙四千多人。温江县淹毁农田万余亩,水进柳城。成都市河水高涨,部分街道水淹,西南郊淹田万余亩,损房屋数千间……

成都《新新新闻》1933年10月16日第五版报道当时惨景:

本报十月十六日特约通讯

日前夜间都江堰两江之水灾,连日调查,惨状极重,受灾区域自松茂道间之叠溪沙湾起,下至崇(宁)、郫(县)、温(江)、双(流)、新(都)各县止,纵横泛滥,总约一千余里。冲毁房舍难计外,近据各方面调查所得,综计漂没之男女老幼人民为数在二万以上,冲没农田不下五万亩。即以灌境内计算,连夜各慈善团体捞获之尸,已达四千数百具,实为洪水初退时,意料难及之数。盖被淹没各处之水退后,均为泥沙壅积数尺之深,尸除于泥沙上面者,视线所及固不觉多,殊近日挖掘泥沙,寻觅失物者,于泥沙中随处发现成堆之死尸,横七竖八,每堆辄以十数计,如王家船河坝、安顺桥河坝等处,河沙自然掩埋之尸,每堆多至三十余具者。各慈善团体施送之棺木,已用二千余具,仅装得全体死尸之半数,诚为空前浩劫,见者莫不痛心。若灌境以外之受洪水冲刷各地,田房损失不计外,淹死人数闻皆甚众云云。《国民公报》1933年10月21日第6版又报道:

叠溪两山坍塌压断阳江以后,迄今为时已四十余日,水高数十丈,广顺三十余里。忽于前十月九日夜九钟突破冲下,沿江各城市均遭重大损失……人民被冲去者尚不可统计。由威州以上,文镇羊毛坪、白水寨、石鼓等处悉成沙堆,沿途灾民就食无所,涕泣述哀,极尽人间之惨事!沿江大小索桥道路,均无一存在……

连200公里外的千年乐山大佛也目睹此殃:“民国二十二年癸酉七月初五日末刻,地大震……殆八月中旬,洪水横流,涨至嘉城大佛岩边,冲毁船筏数只,溺毙百数十人……”

叠溪古城眨眼间无影无踪,世人已认为是“旷古奇闻”;而大洪水又造成“亘古未有之奇灾”,省城人心惶惶,都说“大祸要临头了!”当时四川“屯垦督办公署”粗略统计:地震、洪水两次灾患,人口死伤万人以上,财产损失巨大无法详细统计……成都平原人人惊恐,传遍顺口溜:“叠溪发洪水,数万人变鬼!”

据粗略统计:这次地震和水灾,共死亡9365人,牲畜13163头,冲毁房舍6183间、良田44353亩……

张县长急急忙忙赶到省城,一方面报灾请赈,同时在报上发表谈话说:可能不会再溃坝发洪水!成都市民这才稍为镇静下来。

此时四川大军阀刘湘正雄心勃勃谋求统一四川军政。刘湘对张县长说:“我马上派员携款入山,并协助修治道路,凿通湖口,让川西坝的民众不再担惊受怕!”其后有关方面办理急赈,使灾民衣食暂能维持,在场镇高处修建聊避风雨的茅舍,使灾民不致流离失所,生计逐步恢复……叠溪地震后成都派出慰劳人员

叠溪点将台侧有块民国23年所刻《叠溪积水疏导纪念碑》,碑上说:“川西人士暨当局诸公深以叠溪积水为隐患……为蒙四川善后督办刘(指刘湘)拨款万二千元,特派上校参谋郭雨中督日疏导,并委重任为工程技士。又派无线电台朱明心台长驻叠,同时在省各耆老成立疏导委员会,茂县官绅复发起疏导扶进会,川西各县又派监工委员来叠。念三年(即1934年)春四月疏导第一期工程进度完成……从此江山永奠,水患潜消,共庆康宁,可预卜也!”

留给后人的教训

我再次到这里,遥望彻底湮没了千年古城和无数生命而形成的叠溪海子,浮想联翩……

1993年8月,“川西羌藏旅游开发公司”立了块“叠溪地震六十周年祭”的石碑,写道:“高于岷江270米之叠溪台地轰然陷落,蚕陵重镇荡然无存,方圆20余个羌寨覆灭,6865人瞑目九泉……丙寅年五月初九午时(1986年6月15日12时20分),叠溪大小海子天然坝倏然决口,6米洪峰汹涌澎湃,松茂之路多为水毁,松潘境内54辆旅游车,1200游客为困,洪峰之下,疮痍满目……民苦不堪言。叠溪地震,甲子一周,往者不谏,来者可追,天灾莫测,人事宜工。愿吾辈护生态,开富源……罹叠溪之难者千古!”

遥想百年前的20世纪初,四川森林覆盖率是40%,到处郁郁葱葱;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全川滥伐森林,森林覆盖率直线下跌至9%……“文化大革命”后有所改善,全川奋起植树造林,到2000年11月,森林覆盖率达24%。

然而,“乱砍滥伐”多年来仍未根绝,后果严重:成都至九寨沟国道上几乎每年都有山体滑坡,砸烂、掀翻过往车辆的事时有发生。2001年7月23日,《成都商报》上说叠溪“突现红湖水”,我想这不是什么好现象,多为半水土流失之兆也。叠溪地震后成都红十字会派出人员查勘岷江水情叠溪地震湖奇观“神龟回游”,山如神龟,湖水下面是一座完整的千年古城

天灾总是难免,人祸不该发生。但愿经过我们的努力,尽量避免可以避免的灾难发生!

但愿这由千年古城的毁灭为代价换来的叠溪海子,永保她今日的鸟语花香,碧波荡漾,不要再发生新的灾难!

峨眉山“九老洞”奇闻

峨眉古洞怪事多

秋天,我同几个朋友游峨眉山。山径掩映、泉水叮咚,过“仙峰寺”,一条约两里的通幽曲径,把我们引向林深苔滑之处——“九老洞”到了。

朋友中老李是峨眉山市文化界知名人士。他笑嘻嘻地说起“九老洞”名称由来:“九老洞形成于何时,尚难稽考。据《三皇经》载:‘轩辕黄帝访天皇真人,问道于此,见洞外有一老叟,问有同伴否,答曰九人。遂称九老仙府。’《峨眉县志》记载:‘洞深邃莫测,旧有入者,燃炬始行三十余里,闻鸡犬鼓乐声’……”

连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都在此问道,可见此洞之古老,道源之深邃!那九位老神仙的名字是:天英、天任、天柱、天心、天禽、天辅、天冲、天满、天蓬。据说九老年龄老得已记不清楚,他们对黄帝说:“只记得曾为女娲娘娘炼石补天捡过石头……”

老李又说:“峨眉山洞穴不少,稀奇古怪的掌故也多,像白娘子修道的‘白龙洞’之类。有人说九老洞还可以通后面的三霄洞。那三霄洞得名于古时曾有叫金霄、银霄和碧霄的三个神女在此修道。就在这个高3米、宽5米、长约700米的三霄洞里,70年前曾经发生过74人瞬间丧生的惨案!”

1927年农历五月的一天,和尚演空出任三霄洞小庙的住持。他是四川富顺县人,一群富顺县的善男信女捐款铸造一口大钟,在朝山“领香”(即领队)刘安邦带领下,吹吹打打从几百里外送到三霄洞里。酒足饭饱之后,已是下午6点。众人到洞内,敲锣打鼓,唱起川剧围鼓《三霄计摆黄河阵》。演空劝道:“佛庙清净之地,吵闹了三霄娘娘是要降罪的。”众人说:“上庙唱戏朝贺,自古如此,仙佛高兴都来不及,怎么会怪罪呢?”于是,洞内遍燃香蜡、香烟缭绕,吼吼唱唱、钟鼓齐鸣……九老洞外景

突然一声巨响,只见一串红黄色火焰,火龙乱窜般从洞底喷出。霎时,三霄洞火海一片,响声阵阵如天降巨雷……当时传闻74人瞬间丧命!但1992年峨眉山发掘出一通1928年农历四月立的惨案死者姓名碑,死者人数为49人(包括僧人演空、永法、宽旬等4人)。

全国报刊纷纷以《峨眉山三霄洞惨案》《峨眉三霄娘娘显圣,七十余人丧生》等为题,披露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峨眉、富顺两县的县长派人调查出事原因,一无所获。最后只好下令封闭了三霄洞,将遭横祸者埋在洞外,拆毁洞外三霄娘娘庙。20世纪80年代的峨眉山山门(供图:王正)

果真是三霄娘娘发怒显圣?华西大学教师范美清等人后来到三霄洞考察,认为很可能是众人摆围鼓的钟鼓声、唱闹声,震动了洞内的“瘴气”,导致爆炸。也有人说:“瘴气”不会爆炸,可能是洞内遍燃香烛,烛火和近百人的呼吸使氧气耗尽,引起了瓦斯爆炸……究竟是怎么回事,至今没有定论。

老李刚说完三霄洞旧闻,我们已走到九老洞前。

洞口呈“人”字形,高约4米。洞内黝黑阴森,能直立行走的通道有100多米,进入一个大主道宽敞的大洞中。这里有一神龛,供奉赵公元帅像,有石床石几,宽丈余。两旁对联依稀可辨。

老李说:“九老毕竟是传说,形容其古老而已。峨眉山区属于喀斯特地形,溶洞成群,九老洞可算山中洞穴之首。文献记载,自公元4世纪以来,隐居洞中的名士功臣不少。如东晋名士胡份,隋代眉州太守赵仲明,都来此隐居。但不知何年何月开始,把赵仲明说成是《封神榜》中的财神爷赵公明,真是‘富在深山有远亲’,‘赵公元帅’深居古洞,却香火不绝……”

老李接着讲:一般游人走到此就止步了。再朝里走,洞小且多,洞套洞、洞连洞,如迷宫。从古至今,引来无数探险的、求仙的、寻死的去乱钻洞。1949年以前就有人前来探险。

1936年有个叫朱契的在游记中记载,他和朋友“欲穷其奇,乃携电炬(即手电筒),三五结伴而入。初入尚窟窿,一洞氤氲,如烟似雾,而伏翼(蝙蝠)惊人,飞回不已,既见灯光黯然……”带路的和尚劝道:“再朝里走千岩万穴,易于迷路!”朱契几个人不听,仍从一个洞穴钻入,遇有岔洞,略做记号。“初入甚逼仄,须匍匐而前,继则开展,前面雾浓湿甚,杳不见底……”这几个人不顾其中一位已吓得屁滚尿流,仍“挟持”那位吓破胆的老兄前爬“二里许,题名而返”……可说是极亡命的一次探险了!

1956年,四川大学生物系师生10多人入洞采标本,在洞深处发现一干尸。峨眉县公安局接报,立刻去侦查。5个公安人员,荷枪实弹,背足干粮打着手电筒,在九老洞数不清的岔洞中又爬又钻……侦破虽没什么结果,但这可说是1949年以后第一次对九老洞的“考察”……1908年的峨眉城楼

惊心动魄的昆明三学生遇险

1983年7月24日,两男一女共3个年轻人说说笑笑从仙峰寺来到九老洞。女子叫杨波,只有19岁,昆明师专中文系学生。男青年一个叫李克攻,21岁;另一个叫林翔,20岁。两人都是昆明医学院医学系学生。沿路层峦叠翠,飞瀑流泉……文静的杨波大发诗兴说:“巍峨雄丽,真是‘峨眉天下秀’啊!”

三人进了九老洞,走到财神殿,前面只有伸手不见五指的小岔洞了。李克攻、林翔执意要去探险钻洞。杨波害怕了:“出去算了,阴森森好吓人哟!”林翔说:“好不容易到趟峨眉山,不看个究竟不划算,走啊!”

三个不知厉害的年轻人点亮仅有的半截蜡烛,弯着腰钻进洞,先还有说有笑:“我们要是遇见九个老神仙就好啦!”钻了一阵,蜡烛只剩寸来长了,而大洞、小洞却无穷无尽……杨波又惊又怕,带着哭腔说:“快、快转去吧!”

李克攻、林翔见势不妙,也慌了,忙说:“不要紧,我们赶紧沿来路回去!”

三个人跌跌撞撞寻来时的洞。谁知从这个洞钻进那个洞,洞洞相扣,哪见什么归路!林翔手中蜡烛烧尽,最后一丝光亮在三人眼前闪烁了一下,熄灭了,只有一点蜡烛燃尽的气味,飘在无穷尽的黑暗中……

像瞬间通过时光隧道,刚才还是在谈笑风生游玩人间天堂般的峨眉山,霎时间已堕入地狱!杨波哭声不绝,李克攻和林翔也丧魂失魄……漆黑一片中,李克攻紧紧拉住林翔和杨波,声音颤抖地说:“不要怕,我、我们慢慢爬着去找出去的洞口……”他们三人匍匐着一个拉一个,在漆黑“迷宫”般数不清的大洞小洞里“盲目”乱钻,哪能找到什么出口!

时间在黑暗中一分一秒地静静消失。他们身上没带一点干粮,分不清白天黑夜。李克攻和林翔还算顽强,对绝望的杨波说:“医、医书上说,人不吃东西可以十多天不死,只要我们能找到水喝……”

三个人竖起耳朵,寻觅飘忽不定、滴滴答答的滴水声,用岩缝中滴下的水充饥。黑暗阴森的洞穴,无异于阴曹地府,晚上只有摄氏二三度,数不清的千孔万穴中,像有厉鬼向他们猛吹寒气!死亡离他们仅咫尺之遥……

三个人挤成一团,用仅有的一把伞遮住吹来的寒风。李克攻悲声对杨波说:“我、我们不该带、带你进、进洞……”进洞前他只穿了一条短裤,好在包里还有件薄毛衣,他哆嗦着把毛衣让给杨波。

为找到出口,他们不知摸黑爬了多少大洞、小洞,不知竭尽全力呼叫了多少遍:“救命啊!救命啊!”杨波带着一只电子手表,他们一天又一天地计算时间。终于记不清到底过了多少天。他们已饿得爬不动了;脸、脚也浮肿了,说话声音细若游丝,只能微弱地在喉咙里哼哼了……三个人在死亡般黑暗中,已产生幻觉:眼前出现可口的食物、温暖的阳光、可爱的亲人、欢乐的大学校园……很快又变成九个老神仙、再变成九个狰狞可怖的厉鬼恶魔!

多数时间三人神志恍惚。短暂清醒时,他们挣扎着爬着去找水,一个强烈的意念在支撑他们:“我们还这么年轻,我们要活着出去!”

然而,寻找出口和呼救的努力,一次次失败。“死神”狞笑着最后逼近。神志清醒的片刻,彻底绝望的三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茫茫黑暗中,艰难地摸索着在一个本子上先后写下自己的遗言……

九老洞外,却是人间乐土。1983年8月4日上午10点过钟,离九老洞不远的仙峰寺内。几个刚从九老洞游览回来的游人对一个老和尚说:“我们钻洞时,好像听到洞内深处有呼救声!”

老和尚慈悲心肠,心想,若是游人故意开玩笑也就罢了,如真有人迷失洞里岂不会丧命!他念着“阿弥陀佛”,急忙找到武装警察峨眉山巡逻排一班班长吴建城和峨眉山旅游服务公司仙峰寺分公司负责人徐万年。两人不敢怠慢,迅速率领4名武装警察、3名服务人员,带上手电赶到九老洞。

洞内怪石嶙峋,蝙蝠、岩燕横冲直撞,令人毛骨悚然。从古至今,谁也不知道这洞到底有多深,到底有多少个岔洞。人们进去后,在黑森森的无数洞穴内摸索搜寻,扯开喉咙呼喊。终于在距洞口约1000多米的一个不到二尺高的小岔洞中,发现了一个青年女子!1983年8月20日,《成都晚报》关于昆明大学生在九老洞遇险的报道

这女子就是杨波,已蓬头垢面、奄奄一息。她用微弱不堪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我、我知道我们不会死,会、会有人来救我们的……”

原来,杨波在一次短暂清醒后,发现李、林二人已人事不省,她挣扎着爬了一截,竭尽最后的一点力气,发出了几声微弱呼救。恰好(好个千载难逢的“恰好”!)有几个探险的游人在远处岔洞里,隐隐听见了——奇迹于是发生!

3个人被抬出洞口,立即又昏迷过去。营救人员迅速将他们背回仙峰寺。这时,成都中医学院医疗系讲师邓道昌、张家锡,财务科副科长彭新宇等人,正好在九老洞附近游玩,他们主动参加抢救。初步检查:三人脉搏微弱、面色青灰、一身冰冷、双眼凹陷发炎。李克攻、林翔双脚肿亮,并有二度冻伤,杨波为一度冻伤。仙峰寺的工作人员及邓道昌、张家锡立即组织人员用温水给他们擦洗,同时喂服糖盐水和多种维生素。经过努力,杨波、李克攻、林翔慢慢苏醒过来。邓道昌、张家锡又给他们喂糖蛋花、番茄汤、煨面条等流质软食。

几位壮汉将三人背下山。山路上下起小雨,众人不顾疲劳,在崎岖山径上小步疾跑……深夜11点,杨波等人终于被送到了峨眉县医院。

消息迅即传遍全国。峨眉县领导带上食品、日用品,去县医院慰问。经过十几天精心治疗护理,杨波、李克攻、林翔终于脱离了危险,慢慢康复。8月16日上午9点,“他们三人带着死而复活的激动和对四川人民深深感谢之情,登上了开往昆明的列车……”

九老洞里究竟死了多少人

3学生遇险事件发生不久,1983年9月29日深夜23时30分,乐山市邮电局职工孔冀川等7人游洞时,在洞内700米深处又救出已困在洞中15天处于休克状态的宜宾市19岁的青年江自强……

此类事层出不穷。2005年8月27日《乐山晚报》报道:6月20日一大早,美国留学生瑞克,独自按照导游图所示路线进入洞内,在一岔洞中将随身携带的微型电筒电池耗尽,困在洞中……上午10时后,仙峰寺管理站人员秦正祥见瑞克没在正常时间返回,恐有意外,便会同武警峨眉山中队战士桂璇、派出所协警员倪宏赶到九老洞,迅速展开搜救。洞内漆黑、阴森,脚下暗流涌动,3人在纵深300多米的洞穴迷宫中,好不容易发现已奄奄一息的瑞克。桂璇快步冲上前去,将其搂在怀里做人工呼吸……从生死线上挣扎回来的瑞克感激不尽。离别峨眉山时,他久久握住3人的手,激动地用生硬的中文连表谢意。

九老洞究竟有多深?大小洞穴有多少个?洞内明沟暗流有多少条?有多少动物生存?究竟有多少人迷在洞里未能走出来?一一都是谜团。中外人士对神秘莫测的九老洞更欲探个究竟。

从1986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四川省地矿局207地质队和有关专家联合对九老洞进行了历时19天的科学考察,初步揭开了九老洞之谜。峨眉山九老洞岩溶洞穴科学考察队考察结束后在洞口合影(摄于1986年6月)

考察队13人,考察结果表明,九老洞曾经是一条波浪翻滚的地下河。由于数百万年流水侵蚀切割和地壳升迁,造就了光怪陆离的洞穴景观。在长达1500多米向下延伸的通道内,有大小洞穴共67个,简直是个神鬼莫测的迷魂阵!考察过程中,还拍摄了纪录片《九老洞探奇》……

据参与者刘怀仁、刘明远介绍,他们走遍了所有大小洞穴,发现了19具能够辨认的尸体、尸骨。至于年代久远、断肢残骸而不可辨认者就更多了。洞内还散落着一些铜钱,锈结成块,分别有“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等。

死者可能有几种情况:一是冒险入洞,迷途难返。从赵公元帅的“神台”往深处水平距离约80至130米的地段内,发现有5具尸骨。这一地段洞中有洞,属“迷宫型”洞穴,易进难出。昆明医学院3学生就困在这一地段内。

二为自愿到洞中寻死者。刘怀仁等人在两处极难进入的狭小洞穴的尽头,见到两具尸骨。这两处都是狭窄、单一通道式洞穴,绝不可能迷路。这两人显然是考虑死后无人打搅,特在此“坐死”。岩壁上有墨笔题字,依稀可见“如今世上人眼浅,酒色财气尽用了”,落款是“光绪十年六月十九日宋廷璧”。此外,还有留言“诸佛菩萨显神灵,保佑父母无灾无难到百年”等。带笔墨来洞中题字,自然不会是误入丧生。

第三种情况是因准备不充分、摔死洞中或无力返回者。洞内两个竖井底部和阴河的危缝处,都发现有尸骨。在一个丁字形洞内不到20米的地段,探险队就发现有5具尸骨。这个丁字形洞,进入时可以通过两米多高的陡坎跳下去,但返回时就插翅难飞了。

在这个老鹰嘴似的陡崖下,考察队发现一具死亡不久刚腐烂的尸体,附近洞壁上指痕历历在目,明显是死者死前奋力挣扎所留。死者不能自救,精疲力竭后,只好爬到洞壁处静等死神降临。死者的遗物中有电筒、书包、自来水笔和一本《中学生守则》……

据我所知,在洞中遇险的学生还多。1988年,全国正掀起“气功热”“武术热”。成都九中有个初二学生(姑且称为小B),这年15岁,已被梅超风的“九阴白骨爪”、海灯法师的“二指禅”等“神功绝技”弄得整日迷迷糊糊,常在日记中白日做梦:“大山深处山洞中,在一鹤发老人指点下,我得混元利剑、练成盖世神功,无人可敌……”1988年11月27日,他从家中偷跑到峨眉山,进入九老洞,迷失在洞穴中3天,绝望地一遍又一遍大叫:“救命!”而在阴森森的洞中,揪心撕肺的哀号惨叫只惊飞几只蝙蝠,他终于虚脱……奇迹出现:有两个很有探险经验的贵州地质人员,在洞穴深处发现了昏死的小B,把他从鬼门关救了回来!

从古至今九老洞内究竟死了多少人?——其实谁也难以说清。

少为人知的凶杀案

案子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气功热”“武术热”之际。本案主角钟青海,四川新都县新民乡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比上文中的小B更痴迷,早被武侠电影、小说弄得魂不附体,常想持剑“笑傲江湖”……

1985年11月的一天,钟青海为小事和邻居闹了场风波,愤而离家出走,发誓寻师访友学武艺报仇雪恨。

他直奔峨眉山,恰逢佛寺在招小沙弥。钟青海有文化又长相清秀,一番考试后成了洗象池庙宇里吃斋念佛的小和尚,法号宏光。每天青灯古佛、粗茶淡饭,日子虽然难熬,不久他却出了次风头。原来1986年1月5日,19岁的歹徒陈洁在山道上持刀抢劫两位澳大利亚女游客,宏光和其他几个人奋力擒获歹徒。1月31日,陈洁被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小和尚宏光见义勇为,报纸登载了此事,公安局还嘉奖了他。

宏光苦守峨眉几月未遇高人,遂编个理由暂别峨眉,想云游天下遍访名师。他身着黄色僧袍,风尘仆仆来到江油县重华镇海灯法师家里,声泪俱下给海灯扑通扑通连磕几十个响头:“尊师在上,弟子宏光发誓要跟您学二指禅神功、梅花精拳!”

海灯此时名满天下,已被许多人捧上神坛成了“异人”,后生苦缠拜师的事早让他不耐烦。他见宏光是皈依弟子,耐着性子劝了他几句:“如今练拳习武只是强身壮体,万不可以争雄斗狠。你既入佛门,还是回峨眉山研习佛法才是!”

宏光空流了许多泪水,垂头丧气而去,到成都市龙泉山上的石经寺挂单。穷得心慌,他偷庙里的清油卖给庙外饭馆。怕庙里发现,又哗啦啦倒了许多泔水入油缸,弄得馊臭扑鼻。庙里和尚见这小沙弥年纪不大,捣蛋胜过当年花和尚鲁智深,当下将他逐出寺门!

宏光一路化缘,风餐露宿到了昆明筇竹寺。他吸取拜海灯的教训,这次闭口不谈武艺,只谈佛法。寺里定才法师十分欢喜,当下收为弟子,又荐他去云南省宾川县鸡足山祝圣寺,应允他熟悉佛法后传他武功。宏光到了祝圣寺果然苦读佛经,又拜正在寺里讲经说法的淳法法师为师。

不久定才法师带信来说他病重。宏光忙赶到昆明照料,不料定才法师大限已至,涅槃归天。定才未断气时,把自己写的一生练功的秘诀本子交给一个和尚,要求与自己躯壳一起火化……说罢,撒手往极乐世界去了。

宏光深藏心底“入佛门学武艺”的最终目的破灭,从此恨透一切人!

他这时住在华亭寺,整日乱蹦瞎跳,自创“出家无敌拳”,不时上街生事斗殴以试“功夫”。到后来抽烟酗酒、寻花问柳全来,终于被住持淳法逐出华亭寺……

狼狈不堪的宏光,在昆明和另一个也被赶出庙门的小沙弥园智相遇,同病相怜。宏光说:“我们去四川搞本钱,做药材生意。赚钱后,我两个浪游天下寻师访友学武艺!”

两人当下坐火车到峨眉,回到洗象池。怎么才能搞到本钱呢?宏光灵机一动:以前自己不是见义勇为抓过抢劫外国人的陈洁吗?对头,老子也去抢人!鬼迷心窍的宏光已完全忘了陈洁抢人被“敲砂罐”的下场了!

1987年9月28日上午9时后,成都铁道部第二设计院退休工程师杨启林胸挂照相机,兴冲冲走到风光幽丽的九老洞口。他孤身一人,欲进洞又害怕,正踟蹰间,见两个身穿僧衣的小和尚走来,笑眯眯对他合掌施礼:“阿弥陀佛!老施主要进洞游览吗?小僧愿为你老人家导游。”

杨启林做梦也不会料想两个慈眉善目的小和尚会包藏祸心,忙随二人入洞半里多。他正仰头观望啧啧赞美时,宏光用冷冰冰的匕首猛戳、园智用硬邦邦的木棍狠打……不费吹灰之力已把六旬老人弄死洞中!二人一搜,不过60多元钱,再取下死者手表、照相机,两人仓皇逃离峨眉。

一个半月后,杀人劫财潜逃到青岛湛山寺挂单的宏光、园智落入法网。在上刑场执行枪决前,宏光写了封给淳法师傅的遗信:“尊敬的师父慈鉴:弟子悔当初未听您的教诲,如今犯下死罪。再过几个小时,就要离开这个人世了,心中千言万语也不知从何说起,只以一首不成格律的诗,来感谢云栖的厚恩:‘云栖寺,碧鸡俯滇池。未入云栖景,已闻钟磬声。逢禅师,初讲《法华经》,草结师徒情,了无真空理。叹宏光,障着暗愚痴,敲开地狱门。且随孽力去,罢罢罢!休休休!不肖之徒宏光,1988年2月12日绝笔。”

一声枪响,宏光带着学武不成的遗憾去了地狱,结束了“武术热”年代颇有小说味道的故事,也为九老洞留下了一段骇人传奇……

九老洞不是自杀、冒险者的“天堂”

我们在洞中赵财神像前观玩,游人来来去去,许多不信邪的人嘻嘻哈哈仍去乱钻岔洞。老李慨叹道:“其实,1986年的科学考察也不能说就探明一切了,九老洞神秘之处还多呢!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在九老洞中丧命。近年更有不少自杀者、冒险者,将九老洞视为乐土!”

老李见我们愕然,又说:“这也不是什么新闻了。1997年就有一个身体十分健朗的昆明老人在九老洞内自杀。最明显的一例,是2000年5月,有个钻洞的游客吓得跌跌撞撞跑出洞,说撞见死人!闻讯赶来的记者和武警战士等进洞搜寻,在财神殿后狭洞里爬行约50米后,见一个洞壁处小洞里,果真躺着一个人。此人头朝里,枕着一个绿色旅行包,衣服整洁,男性……九老洞景区管委会处长丁云品说,根据他们多年经验和死尸现场情况判断,此人绝对是专找这‘清净之地’自杀的。丁处长说:‘自杀的事在峨眉山每年至少发现十几起!’相传九老洞是仙人聚会之地,又相传仙峰寺的泰安祖师圆寂后,肉身在洞内保存200年不腐,更使许多人梦想在洞内成仙……丁处长希望通过新闻媒体转告那些轻生者,不要将峨眉山九老洞当作自杀的‘天堂’!”

我和老李走出九老洞,但见林深蔽云、松风低吟,好一派“峨眉天下秀”的迷人风光。我对老李感慨道:“那些一时想不开的人,理应快快乐乐享受大自然之美才是,何必自寻死路呢?那些想成仙成佛或乱想当‘探险家’的,也得悠着点啊!”

妇女缠脚和近代四川反缠脚运动

病态王朝的畸形美女

皇宫里戒备森严、舞乐悠扬。一个名叫窅娘的宫女,奉皇上命令用软帛缠裹纤纤小脚:“屈上作新月状。”皇帝又专门修筑六尺高金制莲花舞台,让窅娘尖起小脚在莲台上跳舞,皇帝醉醺醺地说:“飘飘然如凌波仙子,回旋有凌云之态啊!”

这是约1040年前,一个中国风流皇帝行乐的情景。这个皇帝精诗词、书画、音律,如生活在现在,一定是文艺圈中“腕级”人物。可惜他本该忧国忧民却不务正业,在位才14年,被宋太宗赵匡胤掳去,只好每天苦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了……

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937~978)。而缠脚邀宠的窅娘,本应是发明“中国芭蕾舞”的大师,却从此被供奉为缠脚女人的“祖师奶奶”,“金莲”也成为小脚的美称。中国从此还多了条流行俗语:“王大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据清末徐珂《天足考略》说:“缠足之始,又有谓始于唐太宗时者,则见于宋代车若水《脚气集》。又谓始于五代者,则见于陶宗仪《辍耕录》、张邦基《墨庄漫录》也。实则周、秦始有一二,自汉晋以至唐、宋,日渐增益,至元、明而大盛。”

有人说:“缠脚”“宦官”“科举”,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特色”。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马氏长了双大脚板,朱元璋笑话她。马皇后顶他一句:“臣妾若无此大脚,安能助你得天下?”后来民间才有“脚大江山稳”的俗话。一次元宵节朱元璋微服访南京城,街边一家灯上画个大脚妇怀抱西瓜,有人正制灯谜逗笑:“淮西妇人好大脚!”朱元璋气得将这一家300余人统统处死——这就是明史上有名的“淮西妇人大脚案”。清末女人最引以为傲的是缠一双尖尖小脚

缠脚成为可怕习俗后,女人性感之处不是双乳、胯下,而是“三寸金莲”。明朝唐伯虎满怀激情写淫诗:“第一娇娃,金莲最佳,看凤尖一对堪夸,新荷脱瓣月生牙,尖瘦纤弱满面花。觉别后,不见它,双凫何日再交加?腰边搂、肩上架,背儿擎住手儿拿。”不过一双变形脚板罢了,被唐伯虎形容为凤凰尖头、嫩荷、新月、双飞鸳鸯……真是“拿肉麻当有趣”。《金瓶梅》《水浒传》中的潘金莲,乳名就叫“金莲”。西门庆一见她的小脚,就“心颤身麻”,装成筷子落地去捏她的小脚。换成现在男人,要他去摸人家臭脚,恐怕倒贴盘缠也不会干。

明、清后,对女人审美越发病态。清代文人方绚写品评小脚的专书《香莲品藻》,得意扬扬地自封为“香莲博士”。他认为小脚有五个式样:莲瓣、新月、和方、竹萌、菱角……著名文人李渔,也对小脚如醉如痴:“瘦欲无形,越看越生怜惜”,“柔若无骨,愈亲愈耐抚摸”……李渔先生总结玩弄小脚的几十种方式:用口6种、用手28种、用肩2种、用身4种。还津津有味具体介绍:嗅,久嗅则其妙无穷;吸,鼻子凑近脚尖或脚底,吸入臭味;舐,用舌舔脚;咬,用嘴咬脚指头;食,将瓜子糖果等放在臭脚凹窝里,再用嘴去吃……

这些恶心把戏,绝非唐伯虎、西门庆、李渔等人发神经,而是封建社会绝大多数男人的“雅戏”。自宋代后,就常有人以妓鞋做酒杯饮酒。清代,“莲癖”更风行,妓女“有以脚趾夹纸媒敬客吸烟者”……到中华民国成立,北京大学教授辜鸿铭,还曾对英国记者极力称颂缠脚之“合理性”:“你说缠脚违背人体生理,英国人最高的艺术是跳脚趾舞(芭蕾舞),认为是女性美的最高表现……中国人喜欢闻臭脚,犹如西方人喜欢吃臭忌士。这都是嗅觉上的艺术啊!”弄得洋鬼子鼓起绿眼睛无话可说。清末的几个“尖脚美女”

在我们巴蜀之地,明朝前缠脚风气并不是很浓厚的。所以清末徐珂《天足考略》中说:“天足者,天然之足也……蜀中固天足夥多之地也。”

徐珂是根据前人笔记说这话的。清朝邱炜薆《菽园赘谈》中说:“蜀江古号佳丽地,故多瑰姿殊色。独至裙下双钩,恒不惜意,居恒辄跣其足,无膝衣,无行缠,行广市中。闻之初颇尚弓弯,自流贼之乱,惨遭荼毒,故至今群以为戒。”这句话的意思是:巴蜀多美女,却不大重视缠脚,爱展示光脚板,街市也常见光腿不穿袜的女人。结果明末张献忠屠四川(专砍妇人纤足聚成山堆,以为笑乐),女人们这才引以为戒,把脚深藏不露了。

清朝刘銮撰写的《五石瓠》中也说:“四川妇人多殊色,秾妆而跣其胫,无膝衣,无行缠,无跣,如霜素足,曾见于大市中,不以为异。”说四川女人漂亮,但不缠脚光腿上街是习以为常的风气。

徐珂《天足考略》中又说,到清朝时:“四川仅冕宁、邛崃、大邑、西充、南部县有‘天足’。”山西省“向以小脚闻名”,但此时四川更凶。1902年,新任四川总督岑春煊说:“今来四川,访闻此邦缠足之风,比山西更甚!”可见清代四川后来居上,缠脚恶俗之烈。

缠脚能够延续千年,是因为脚的大小能决定婚姻的成败。

唐朝大诗人李白故里彰明(现四川江油市内)清代有首著名的民间“彰明歌谣”:“裹小脚,嫁秀才,吃馍馍,就肉菜。裹大脚,嫁瞎子,吃糠麸,就辣子!”

四川“蓬安歌谣”更有血有泪地诉说:“一张纸儿两面薄,变人莫变大脚婆。妯娌嫌我大脚鹅,丈夫嫌我莫奈何。白天不同板凳坐,夜里睡觉各自各。上床就把铺盖裹,奴家冷得没奈何。轻手扯点铺盖盖,又是碇子(即拳头)又是脚。背时媒人害了我,满腹苦处对谁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