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科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6 14:39:19

点击下载

作者:(印)拉杰·洛格纳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幸福的科学

幸福的科学试读:

如果

拉迪亚德·吉卜林|佚名 译如果,周围的人毫无理性地向你发难,你仍能镇定自若、保持冷静;如果,众人对你心存猜忌,你仍能自信如常,并认为他们的猜忌情有可原;如果,你肯耐心等待,不急不躁,或遭人诽谤,却不以牙还牙,或遭人憎恨,却不以恶报恶;既不装腔作势,亦不气盛趾高;如果,你有梦想,而又不为梦主宰;如果,你有神思,而又不走火入魔;如果,你坦然面对胜利和灾难,对虚缈的胜负荣辱胸怀旷荡;如果,你能忍受有这样的无赖,歪曲你的口吐真言蒙骗笨汉,或看着心血铸就的事业崩溃,仍能忍辱负重脚踏实地重新攀登;如果,你敢把取得的一切胜利,为了更崇高的目标孤注一掷,面临失去,决心从头再来,而绝口不提自己的损失;如果,人们早已离你而去,你仍能坚守阵地奋力前驱,身上已一无所有,唯存意志在高喊“顶住”;如果,你跟村夫交谈而不变谦虚之态,抑或与王侯散步而不露谄媚之颜;如果,敌友都无法对你造成伤害;如果,众人对你信赖有加却不过分依赖;如果,你能惜时如金、利用每一分钟不可追回的光阴;那么,你的修为就会如天地般博大,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孩子,你成为了真正顶天立地之人! 推荐序一幸福在眼前,幸福在人间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尽管思想家、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从科学的角度研究幸福问题其实只有不到20年的历史。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幸福会是什么样?科学的幸福观、幸福知识,对于个人成长生活,对于国家的发展进步到底有什么作用?有没有科学的方法能获得幸福?如何去创造个人、家庭、组织和社会的幸福?这本书介绍了幸福科学的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与发现。为什么要关注幸福问题

在2017年3月20日联合国公布的《2017年全球幸福报告》中,中国的幸福排名在全世界155个国家中仅为第79位。是什么拖了我们的后腿?仔细分析会发现,实际上,是社会心理指标让中国人的幸福排名受到拖累,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点是社会公益水平偏低。中国人民做公益的人数和比例平均而言偏低,这可能是受到做好事不留名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的富豪捐赠比例在工业化国家里排名很低,许多有钱人不愿意把钱拿出来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当然,也有的捐了,不愿扬名。事实上,中国社会的公益捐赠严重不足。测量幸福指数为什么要把慈善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呢?因为积极心理学的大量统计研究发现,人开心的时候容易做慈善、做好事。因此,社会公益水平是测量幸福指数的重要相关变量。

第二点是社会信任度低。有人在说好话、正面的话和积极的话时,其他人容易认为他在“装”。事实上,一个人坚持装下去那就不是“装”了。目前而言,我国社会的负能量表达确实比较多。一项对13种世界主要语言的正面和负面表达的研究显示,在过去200年里,汉语的负面表达是全世界各种语言中最明显的。而很多国家的语言表达多是正面偏向,比如西班牙语传递正面信息要多于负面信息,但汉语则不同。一旦有人讲负面的话,其他人都会觉得有道理,但是一旦讲正面的话,大家就说你在“装”,这是很重大的社会心态问题。

社会的信任度比较低,容易造成社会心理障碍,即敌意归因。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一段时期叫作逆反期,偏偏要和大人反着来,逆反到了极致就是敌意归因。在一些特别平常的事情上,他们都会将别人的意图归因为恶意、邪意,别有用心。敌意归因在很多成人身上也有体现,比较常见的表现是阴谋论。阴谋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政治社会心理现象,但是在中国文化下,容易得到欣赏和普及。这和归因倾向性有很大关系,因为它符合一些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倾向性。有一些东西是超越个体之外的环境原因、历史原因、大局原因所决定的,但有一部分人反而容易相信阴谋决定一切,认为任何事情都是阴谋,而不去具体分析具体的事件、具体的环境、具体的当事人、具体原因,停留在浅尝辄止、单薄臆想的解释上面。伟大的、智慧的中华民族应该相信探索、相信研究、相信科学、相信证据,而不是相信所谓的阴谋论。

第三点是主观幸福感不足。有媒体进行街头随机采访,询问老百姓“你幸福吗”,得到了许多“神回复”。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幸福是什么,甚至无视幸福。人有将近1/3的生命实际跟工作有关,但中国人从工作中得到幸福感的比例,在工业化国家里排名也很低,这是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彼得森教授的调查结果。很多人坚持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他们的工作也与个人前途和国家利益有关。但是,他们几乎没有考虑工作的幸福价值。幸福到底是什么

幸福绝对不是虚幻的概念,幸福有物质和生理的基础,起码有三个特别重要的生理指标与幸福密切相关。

第一,幸福的人一定不会有过度的与负面情绪相关的活动。杏仁核是人类负面信息加工的中心。人在不开心、焦虑或者恐惧时,杏仁核充血产生不愉快情绪。人在感受到幸福时,肯定就没有杏仁核的过度活动。第二,幸福与神经递质的分泌有关,大脑有一个神经加工中心叫VTA(中脑腹侧被盖区),它分泌出来的神经化学激素,如内啡肽、多巴胺、催产素、血清素,都和幸福体验密切相关。第三,幸福还要有人性意义上的感悟。大脑前额叶是人体验幸福的重要区域。感到幸福和感到愉快是不一样的,幸福的感受一定包含智慧和人性,是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满足感。吃东西有时候会让人产生愉悦,但这不一定是幸福的体验,如果没有大脑前额叶的参与,那这就只是简单的生理活动。所以,幸福绝对不是虚幻的抽象概念。

幸福也不是简单的满足。英国心理学家曾经调查了3400多人,并追踪调查了他们5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抑郁症有时候反而是过度的生理满足产生的不愉快的倾向,并不是没有得到满足。监狱里的囚犯也是一样,过度满足、吃得太多的囚犯更暴躁,打架、伤害别人的冲动也比吃简单食品的囚犯高一些。这说明生理的满足和幸福之间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关系。

幸福在某种程度上也不是由金钱多少所决定的,特别富裕的人和一般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暴富的人往往不是特别幸福。有一个心理学研究发现,中彩票一夜暴富的人在某种程度上的幸福指数比没有中彩票的人低,因为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暴富,容易造成心理异常。金钱和幸福的相关系数大概是0.12,这联系实际上是不够紧密的。

类似的证据还有很多,比如特别富裕的国家的幸福指数未必很高,像美国、日本、韩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都很高,但是这些国家中得抑郁症的人的比例,其实比一般的不发达国家要高。当人均GDP在3000~4000美元时,经济发展水平略好,幸福感会增强很多,但是过了这个“幸福拐点”之后,幸福感就和经济收入关系不大了。当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时,国家财富与国民幸福感的相关性就消失了(美国的国家财富与幸福感的相关系数只有约0.12),而人权、平等、公正等指标对幸福的影响则明显增大。

幸福也不是比别人好一点点。心理学家曾经询问很多人一个简单的问题:假设有个人中了彩票,另外一个人由于车祸断了腿,请问3个月之后这两个人谁会更幸福?一般人都预测肯定是买彩票中了大奖的人。但是心理学家发现不是这样,对于任何痛苦、伤害,人类在3个月之后都能适应,这叫作心理适应。另外,人类在作比较时还存在误区,往往会受到一些特点鲜明的、容易想到、容易记住的事情的误导。比如想到李嘉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他有钱。但是拿你现在的生命和李先生交换你愿意交换吗?很多人会说愿意,因为他很有钱,但是,你吃了大亏了,因为你没有想到他已经80多岁了,他的年龄比你大那么多,和那么大年纪的人交换生命有意义有价值吗?

幸福也绝对不是独善其身。有人希望通过出家逃离社会,不和社会发生任何的联系。幸福和高收入、高学历、年轻美貌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对幸福最起作用的其实是美好的人际关系,是至爱亲朋的支持,是社会交往的技巧。人和其他生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类能够维持的社会关系是远远多于其他生物的。人类是社会的生物,和他人在一起不只能获得工作的便利、交往的方便、交配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还能获得心灵的慰藉。人在和他人接触的过程中产生的愉悦、快乐、舒适、幸福,是我们人生中特别有意义的感受。

威斯康星大学的哈洛教授1957年发表了他的研究报告:他把小恒河猴交给两个“妈妈”抚养,一个是给它喂奶的“妈妈”,另外一个是给它触摸感、接触感的“妈妈”。结果小猴子成长过程中和成长之后最为依恋的,并不是给它奶水的“妈妈”,而是给它触摸感、接触感的“妈妈”。在这种母爱(触摸感)下成长的猴子长大后也更加健康些。

可见关系真的很重要。没有工作的人和有工作的人之间的差距不只是在工资上,更主要的是在社会关系上。如果一个富豪有很多钱,但是没有工作、没有社会关系、没有朋友支持,那么他会比一个拿不到多少钱的有工作的人还要失落。工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支持、社会网络上。同样,结婚的人比没有结婚的人要幸福得多,这不是因为结婚能够带来性满足,而是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感情会让人满足。有研究表明,结婚让女性平均多活2年,让男性平均多活7年。所以,幸福在人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

幸福的人一定是行动积极的人,幸福的人的创造力比其他人高很多,人在开心快乐的积极状态下容易有伟大的发现。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和其他人典型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是快乐、积极、自信的人,这是取得创造性成果特别重要的保障。

影响人类幸福与否的特别重要的因素还有一个,那就是对人性的认识和欣赏,即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快乐是快乐,幸福是幸福,幸福绝对不是简单的快乐。但是英文里幸福和快乐用的是同一个词(happy),所以说以英语为母语的学者过去一直在争论是幸福重要还是意义重要。其实,我们的中文很有智慧——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所以二者之间没有冲突和矛盾。意义是大脑前额叶的产物,是智慧和理性创造出来的感受,也是各种神经机制和文化的作用。有意义的标志是它是一种智慧的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人看云舒云卷,落霞孤鹜,鸟欢蝉鸣,花开花谢,都能领会其中之意而生愉悦之情,大脑前额叶的活动是幸福必不可少的要素。

但为什么大家会常常误以为有文化的人苦恼多呢?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不开心能够说出来,而弱势群体的人即使不开心也难以表达。心理学研究发现,有大学学历的人比一般的人更幸福且更长寿,而有博士学历的人更长寿。不过,在人际关系中间,在家庭生活中间,在普通的日常事务中间,没有文化的农村老太太也能感受幸福,因为她能从传宗接代、儿孙绕膝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意义。创造幸福有什么科学方法

幸福科学研究发现,创造幸福的修行方法其实有很多,而且因人而异,需要人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需要人们自己去探索、发现。中国人讲知行合一,所以知道积极心理学后还要去做。

我经常说五施(言施、身施、眼施、颜施和心施)是中国的传统智慧,也是中国人感受幸福的方法。五施的方法是哪些呢?

第一个是言施,人一定要表达。人是语意的产物,人的知识信息从来不是以符号的形式印在大脑前额叶的,而是作为神经化学的联系流淌在全身的。每一个人都是知识的载体,文化、信息、知识一定会带给身心感受和体验。学习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学习抽象的概念、符号,它是一种身心的体验,比如聊起来就很开心。你多多地说、学、体验积极心理学,产生的作用就都是很正面的。讲积极、讲朝气蓬勃、讲道德高尚的那些人,说话时都是抬头挺胸的。

现在有研究发现,在经历过“二战”伤害的犹太人中,坚持写日记描述自己痛苦经历的人,就比那些从来不想、从来不写的人反而开心一些、积极一些,所以写作、倾诉、交流、谈心都是能够化解消极情绪的方法。

第二个是身施,人可以通过做一些事情来产生幸福感。如果人跑步15~30分钟,大脑会分泌出各种积极化学激素,人就容易开心,因此运动会让人上瘾。人闻香味闻一会儿就会很开心,这也是身体的感受。

抚摸自己的身体有时候会产生幸福感,触摸、接触也可以产生快乐愉悦的感觉,能够减少与负面情绪相关的活动。自言自语、大喊大叫也会释放压力。还有一种心理状态叫正念,就是当人们沉浸在某一种体验的过程中时,忘掉了时间、忘掉了空间,它也是让人能够控制、化解消极情绪的方法。

第三个是眼施,要有慧眼关注生活中的变化。上班路上别总是只着急赶路,而要看一看周围的美景。生活其实不单调的,别总想着任务,看不到生活的变化和美感。眼施也包括多欣赏别人的优点和特长,当我们能够欣赏别人优点的时候,其实这个优点就开始慢慢变成我们自己的优点了。

海伦·凯勒写过一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既描述了自己特别重要的心灵体验,也是对所有人的真诚劝告。她说:“我想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在森林里面走了一个小时却什么也没有看到。我一个看不见任何东西的盲人却看见了无数的事情。我看到了一片叶子上对称的美感,我看到了银杏树表面那种光滑的触感,我看到了树枝上那种粗糙的凹凸不平。我作为一个看不见的盲人,想要给那些能够看见的人一个忠告:善用你的眼睛,就像你明天将会失明一样;去聆听美妙的天籁(如悦耳的鸟鸣、奔腾的交响曲),就像你明天将会失聪一样;去用心抚摸每一个物件,就像你明天将会失去触觉一样;去闻花香,去品尝每一口饭菜,就像明天你将永远无法闻到香味和品尝味道一样。”

第四个是颜施,学会让别人感受到正面积极的能量。真正的微笑可以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而且有比较强的感染力,人们把这种微笑叫作迪香式微笑。

迪香是法国医生,他发现当一个人的三块肌肉同时活动(第一个是嘴角肌上扬,第二个是颧骨肌上提,第三个是眼角肌收缩)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特别有感染力的微笑。当你产生这种微笑时你很开心,当你看见别人发出这种微笑时你也很开心,这是人类追求幸福和快乐的特别重要的方法之一。而装笑没有感染力,装笑也是别人看得出来的。心理学家卡特勒教授和他的学生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对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附近的一所女子学校1960年毕业班学生的毕业照片进行分析,30年之后再对这些学生进行回访,结果发现那些当年以迪香式微笑上镜的人,结婚比例高,离婚比例低,自我评估幸福的比例高,事业也要更成功。

第五个是心施,敞开自己的心扉,感悟生活的快乐和意义。汉字的“悟”就是吾心可鉴,体验人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们常常注重培养做事情的能力,而没有培养感受的能力。其实,21世纪是一个新的时代,我们已经从一个追求物质享受的时代进入到了一个追求美好感受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你有慧眼禅心去感受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曾经提出,人类如果能够找到有意义的快乐,生活质量就会提升,人生的价值就会实现。他用英[1]文单词flow来表达这种有意义的快乐体验,我把它翻译成“福流”。契克森米哈赖教授曾经追踪调查了一些特别成功的人将近15年,结果发现这些人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当他们做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时,经常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酣畅淋漓的状态,契克森米哈赖教授把这个状态叫作flow。

这个状态,其实我们中国人早就意识到了。中国哲学家庄子曾经描述过一个普通人的极致的福流状态,这个人就是屠夫庖丁。他在为文惠君解牛之际,其实就是进入到了这种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如痴如醉的福流状态,这令文惠君非常震撼。

福流,即有意义的快乐体验,有五大特征:全神贯注、物我两忘、驾轻就熟、点滴入心和酣畅淋漓。福流是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做起来得心应手,不关心别人的评价,也不关心最后的结果,体验和欣赏的是此时此刻的过程,完成之后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

我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可以进入这种福流的状态。例如,有人喜欢摄影,为了摄影,即便跋山涉水、餐风饮露,他都觉得欢乐无比,为什么?因为他进入到了福流状态。运动也可以让人达到这种状态,跑步15分钟之后,大脑分泌出的积极的激素能让人感到愉悦,30分钟之后,人就会不由自主地奔跑,这也是达到了一种知行合一、行云流水的潇洒状态。听音乐也可以产生福流,谈心、说话、沟通交流也可以产生福流。工作也可以产生福流,如果是做喜欢的工作,你可以做到孜孜不倦、废寝忘食。某种程度上,吃饭也可以产生福流,不过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和谁一起吃、在什么地方吃。但是有些事情很少产生福流,比如做杂务就很难产生福流,无聊闲逛、无所事事同样产生不了福流。

人类的生活充满了真善美,关键是你得有慧眼禅心去发现、去体验、去修行。幸福在眼前,幸福在人间,幸福在中国。彭凯平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1] 这里的“福流”即本书第四章中所讨论的“心流”。——编者注 推荐序二理解“幸福不是什么”,才能谈论如何追求幸福

拉杰·洛格纳汗的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幸福的实用指南,非常贴近实战。

我在写“得到App”(手机应用)的专栏《关系攻略》时,经常苦于缺乏可靠的“可执行法则”。我们这个专栏有近9万订户,每天能收到300~400条读者留言,读者告诉我他们的事情,问我应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并不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但是幸福往往又和“怎么办”密切相关。

这就是我喜欢和推荐这本书的原因,在很多事情上,作者给出的建议都能细到场景,这可能和他商学院教授的身份有关。和综合性大学的心理学系相比,商学院总是更看重实用,注重实现从TXT(文本文件)到EXE(可执行程序)的转换。

我的研究领域是人际关系。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妥善管理,就是为了更安全、更强大,而安全和强大,最终的目的还是人生的幸福,从这一点来说,我和洛格纳汗努力的方向是一样的。我们背后还站着几千年来为人类的幸福反复论证和书写的先哲们,大家努力了几千年,关于幸福的图书却还在不断出版,可见以往的著作,并没有真正解决幸福的问题。但如果所有人的努力可以让我们离幸福越来越近,这就已经够了。

所以,我们与其去探索幸福是什么,不如去排除,思考“幸福不是什么”。我觉得这就是这本书了不起的地方:幸福是不能刻意追求的。幸福不是优越感。要幸福就不能拼命渴望爱。要幸福就不能控制欲太强。要幸福就不能不信任他人。要幸福就不能冷漠地追求目标。要幸福就不能过度思考。

要先洗掉关于幸福的误解,才能谈论如何去追求幸福。

我在研究人际关系的时候发现了相似的问题,很多人之所以会陷入各种关系危机当中,就是因为他接受了太多的关于关系的错误认识,这些错误认识有的来自父母,有的来自老师和同伴。这就让我在开始关系课程的时候,必须要先告诉他们哪些是关于关系的错误看法,然后再在课程内容中慢慢加入正确的概念。

我们看看洛格纳汗强调的这些观点,会发现其实很多误区都是我们坚信不疑的,比如他提到了优越感不能带来幸福,这真的是振聋发聩。

在家庭中或者学校里,大家都会听到这样的教诲:只要你好好学习或者努力工作,你的生活就会更加幸福。

对幸福的追求最终滑向了对优越感的追求,但是我们看见了多少充满优越感却并不幸福的人啊。有的人在社交软件上晒奢侈品、晒包、晒美食,却会因为一两句并无明显冒犯意思的话就和对方发生争吵……在洛格纳汗提醒我们之前,我们会觉得:“这是一个脾气很坏的人呀。”

但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们的感慨就会变成“这是一个迷失在优越感当中的人呀。”

当然,理解了“幸福不是什么”之后,我们最终要回到“如何幸福”这个话题中来,于是洛格纳汗提供的书后练习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自我同情、表达感激和创意利他、因祸得福和活在当下,都是富有特色和技术含量的优质练习,这让这本书兼具爱好者的自我成长手册和培训师的工具指南两种属性。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得益于此书,加入到“幸福者”和“幸福传播者”的队伍中来。熊太行得到App《关系攻略》专栏作者 推荐序三怎样拥有幸福生活

怎样才能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

40年来,我有幸与150多位首席执行官共事,其中包括艾伦·穆拉利(他在福特任职时曾获得年度首席执行官称号)、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博士、辉瑞公司首席执行官晏瑞德。在强生公司,我曾承担过一个重大的领导力开发项目,参与者包括时任首席执行官的拉尔夫·拉森及2000多名公司高管。每一个我培训或指导过的公司高管都曾思索过以上这个问题。既然你现在开始翻阅这本书了,那我也假设你正在为这个问题殚精竭虑。

事实上,这个问题的答案既比你想象的要简单,也比你想象的要复杂。简单是因为,归根到底,你利用好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就可以获得幸福了。读完这本书后,你会恍然大悟,除了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和健康的身体外,获得幸福只需要做三件事情就可以: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使命感(也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情)。

•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即使在困难时期,仍能感觉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想要拥有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而之所以说比想象中要复杂,是由于以下三个原因。首先,你作为精明的成功人士,肯定不满足于仅仅知道拥有幸福的必备条件,你肯定还想知道为什么具备这些条件就能够获得幸福。这就让问题变得有些复杂了,因为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意味着需要钻研幸福的相关研究,这得费不少工夫。

其次,从我的个人经验以及书中的各项研究可知,仅仅知道获得幸福的必备条件,以及为什么需要具备这些条件,还是不够的,你还要知道,怎样才能具备这些必备条件。你不仅需要制订一个行之有效的计划,还要坚持贯彻执行。要制订一个理论上合理、实践上可行的计划,就让问题变得复杂起来了。

最后,问题之所以复杂还与自我意识有关,或者说与缺乏自我意识有关,这也是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如果你和大多数聪明成功人士一样,那你也应该有这样一个类似的梦想:

我现在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两面夹击,新技术层出不穷,自己整天被各种邮件、语音留言轰炸,全球竞争也在不断加剧,我感觉自己忙得都要吐血了。有时,我又感觉自己投入得太过头了,其实根本没必要这么忙。我从来没告诉过别人,但我的确经常感觉自己的生活有点超负荷运转了。不过我现在面对的挑战是不同于以往的,这次情况特殊。我觉得也就两三个月的时间吧,最难熬的时候就会过去。等这段难熬的日子过去后,我打算拿出两到三周的时间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生活,多陪陪家人。到那时,我就启动自己的“健康幸福”生活项目。从此以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生活节奏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疯狂了。

你做这个梦做了多久了?你还要继续做多久呢?如果你还不留点心的话,可能这个梦你就得做一辈子了!

那到底怎样才能拥有幸福美好的生活呢?首先,你需要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认识到幸福美满的生活是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的一件大事。自我意识如此重要,是因为有了自我意识,你才能做出这个最重要的决定:不再拖延让自己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件事。培养这样一种自我意识是十分困难的,如果你总让自己超负荷运转,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以上就是问题复杂棘手的第三大原因了。

不得不说,你今天真是走运了。如果说有谁能够为你揭开幸福的重重迷雾,那这人非这本书的作者拉杰莫属了。拉杰用三个方法把获得幸福这件事变得简单易行。首先,他用简单的方式让你理解和掌握有关幸福的科学研究。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呢?这本书采用了七个幸福杀手、七个幸福习惯、七大幸福练习这样的结构,一目了然,简单易懂,中间还穿插了奇闻趣事、各种相关的研究。其次,拉杰独立完成了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他把许多有效的幸福提升练习都整理了出来,这样就帮你省去了不少麻烦。你只需要理解这些练习为什么奏效,然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练习就可以了。

最后,该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它解释了为什么你应该把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作为人生的重中之重。在此我需要补充一下,幸福美满的生活几乎是每一位哲学家和精神领袖所追求的目标,从亚里士多德、释迦牟尼,到马娅·安杰卢、希腊人左巴,不一而足。可能听起来,追求幸福好像是一件十分以自我为中心的事情,但如果你跟着拉杰的思路,再深入探索一下的话,就会发现没有什么事情比追求幸福更高尚了。因为,那些让我们幸福的因素,也能让我们成为更加友善、更富有同情心的人。如果这还不能打动你,看看这条——能够给我们带来幸福的事情,也能帮助我们取得成功,怎么样?

如果问我觉得读这本书有多大的必要性,我可以这么说,如果你是一个聪明又成功的人,但感觉自己没有想象中幸福,或者你想要变得幸福,我不仅会向你推荐这本书,还要对你再说一句:不管你现在在做什么,放下手中的事情,开始读这本书吧,你亏欠自己太多了!

记住,生活很美好!马歇尔·戈德史密斯美国著名高级领导者教练2016年春 引言 我教授幸福课程的原因及本书的结构

几十年前,如果你因为搬家,从一个城市换到另一个城市,与儿时的朋友失去联系的话,想要再取得联系简直机会渺茫。如今,情况已有所不同,这主要归功于脸书(Facebook)的出现。我就是这样:在与一位好友失去联系近30年之后,又得以与其重逢。此前,一别之后,天各一方,我们俩都分别搬至印度不同的地方,但如今我们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邻居。如今,我的朋友住在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市,而我则住在奥斯汀市,仅仅相隔274公里。

把酒言欢,追忆往事,我做了件只有那些有幸与好友久别重逢的人才能做的事:与过去的自己重新联结。我的朋友提醒我,多年之前,我平易近人、生性乐观的天性是多么为人称道。他回忆起有一次我们有一门重要的考试,时间紧迫,我的朋友们都打算通宵达旦准备考试,甚至他们的母亲也陪着他们熬夜。而我呢?则按时上床休息,像往常一样睡了整整10个小时。这位朋友还提醒我,有一次我们参加一个正式的晚宴,每个人都打扮时髦,身着蓝色运动夹克和卡其休闲裤。唯独我,穿着鹦鹉绿衬衫和向日葵黄喇叭裤(毕竟那是20世纪70年代),步履从容,毫不窘迫。朋友回忆说,在席的每个人都取笑我,而我却毫不动怒。他称赞我的镇定自若,并说如果谁需要有人帮忙振奋精神的话,我绝对是最佳人选。

听朋友叙述完这些往事后,我不禁回想起过去的自己。时至今日,我仍然认为自己是比较平易近人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时光流逝,我却变得没那么“淡定”了。

从前那个自己去哪儿了?从什么时候开始,以何种方式,我丢失了自己的“天真”?追求一生的幸福

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意识到,回忆中的过去似乎总是比真实的过去要美好很多。但如果你坚持写一段时间日记的话,你就会明白过去并没有比现在好多少。我们之所以认为过去比现在更美好,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通常,我们比自己想象中更坚强,能更好地应对重大的负面事件,因此,与恋人分手或与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失之交臂,并不会如我们想象中那样长时间地困扰我们;第二,随着时光流逝,我们总是倾向于从过去的负面事件中发掘积极意义,因此,时过境迁,被舞伴拒绝的心碎或重要考试的失败都会被编织成丰富我们生活的故事,不会再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阴影。恰恰是因为过去的负面事件在我们的回忆中变得积极正面,女人才会同意生二胎,作家才会同意写第二本书。

即便如此,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仍认为,与成年时期相比,童年时期更加幸福些,如下页的曲线图所示。除去其他因素,该曲线图证实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的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就是青春期。那时的我们不仅外貌、举止都不那么得体,而且自我评价极低。此外,该曲线图还证实了所谓的中年危机的存在。通常,成年以后,我们最痛苦的时期是在40~50岁。

我们在童年时期比成年时期更加幸福这一事实引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有哪些事情是我们童年时期明白,但一旦成人之后就忘记的?或者,更直截了当一些,有哪些降低幸福感的因素,是我们现在能意识到而童年时期却毫无感知的?

2009年春天,我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的幸福课程

彼时,我已在得克萨斯大学的麦库姆斯商学院授课逾8年。这些年来,我越发对自己所授课程的实用性和相关性感到不安,我所教授的课程有“客户洞悉”(Customer Insight)和“客户行为”(Customer Behavior)等。我并不是觉得这些课程对学生未来的事业发展、目标实现没有助益。具体来说,我的不安是源于更有现实意义、更具哲学性的问题:我不确定自己所教授的课程是否能帮助学生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1]自尊水平(与幸福指数高度相关)不同年龄阶段的曲线图

我知道学术和事业上的成功并不会自动转化为幸福和美满。依我之见,教育的最初目的应该是帮助人们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如果我们的教育体系不能帮助人们最终过上更加优质的生活,那教育的意义何在?至少就这一点来说,我怀疑,我的课程,我在商学院开设的大部分课程,是否真的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如果你想探寻幸福的意义,了解是否有可靠的标准来衡量幸福,少安毋躁,我们将在引言结尾处进行论述。

我陷入这种焦虑中无法自拔,多年之后(在我取得终身教职后),我最终决定要做点什么。于是我开设了一门新课程,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有机会探讨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获得幸福美满人生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我知道,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很清楚,但我仍觉得,让学生有机会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总好过无所作为。

首次开设这个课程时,对于是否会成功,我并没有什么把握。我的许多同事认为,商学院的学生太过精明务实、唯利是图、以自我为中心,幸福美满这个话题很难吸引他们。然而,从一开始,我这门课程就堂堂爆满。实际上,我首次教授这门课程时,就被授予了学校的“月度最佳教授”奖。次年,我被提名学校的“年度最佳教授”奖。不久,我就收到了自己教课以来最高的评分,要知道,我此前教授的所有课程的评分都没有这么高过。我开设幸福课程的消息不胫而走,我自己也开始收到去给各大企业做演讲的邀请。如今,我是全食超市自觉领导力学院的一名教员。

直到2015年夏天,我教过的学生才刚刚超过1000人,主要来自我所在的麦库姆斯商学院和位于海得拉巴的印度商学院。到了2015年年底,该数目已经呈现数量级增长,截至2016年1月1日,该数字已经达到100000,真是不可思议。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天文数字般的增长,是因为我于2015年6月15日在全球最受欢迎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Coursera(课程的时代)上线了网络版课程。自上线以来,该课程一直排在Coursera的前10名的榜单上,还被class-central.com(一个针对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第三方信息门户网站)评为2015年年度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之首。时至今日,我还是会经常收到参与该课程的学生写来的邮件,感谢我能够开设这门课程。最近一封来信中这样写道:“上周,我把这门课程又从头至尾学习了一遍,不是因为第一次学习的时候有什么困难,而是这门课程里涵盖的信息实在是太多了,我认为十分有必要重温一遍。”来信中还写道:“如果仅仅是简单地说一句‘这门课很有用’那就真的太轻描淡写了。”另一封来信中这么写:“能够有幸参加这门幸福课可能是我这辈子遇到的最好的事了——我没有开玩笑!总的来说,我原本就是一个比较热爱生活的人,但这门课程真的可以说是立竿见影,我马上感觉到我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开始变得意义非凡起来。”还有一位学生来信说:“这门课程引人入胜又意义深远,集结了众多大师、研究者和哲学家的智慧,并把这些智慧以一种切实可行、逻辑清晰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人生的意义。”这门课程如此成功,是诸多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就包括人们深切地渴望了解幸福的决定性因素,以及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进步让我们了解到了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在我看来,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参加过这门课程的学生的幸福指数有了实际的提升。

当初我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并不是为了什么崇高的理想,只是希望能够给学生们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能够探讨一下人生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罢了,那就是:什么才是成就幸福美满生活的决定性因素?起初,这个实际的目标看起来也不那么实际,因为并没有什么标准的幸福教材供我参考。而且,说实话,那时我还不知道到底这门课该讲些什么东西。

为了确定课程内容,我决定旁听斯瑞库马·拉奥教授类似的课来找找灵感。彼时,拉奥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正是通过拉奥教授的一个“精神对话”的练习,我才察觉到自己为什么越来越无法做到从容不迫。而且,这也进而让我明确了我自己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精神对话练习之洞悉

精神对话练习需要参与者拿出两周的时间,诚实记录每天自己大脑中涌现的各种想法,练习要求的诚实程度可谓丧心病狂。为了达到练习的最佳效果,在做记录时,切记不要刻意将自己的思想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引导,同时在解读自己每天的行为活动时,也不要刻意去寻求解脱和意义。正是这一点,使得这个练习与我们熟悉的写日记有着显著的不同。精神对话练习要求你全面记录自己消极的一面,因为那些昙花一现的消极思想并不是真的毫无意义,也不是由思维随意产生的。相反,这些消极思想其实是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目标、欲望和价值观中的。妄图用积极思维来推翻消极的自我对话就好比吃薄荷糖来掩盖口臭——或许能暂时缓解症状,但治标不治本。换句话说,如果你的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幸福感,还想要维持这种幸福感,那么就要对自己的目标、欲望和价值观有深刻的理解,因为我们消极的自我对话正是根源于此。

在完成精神对话练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件惊人的事情,那就是我的精神对话远比想象的还要消极。没有想到,在我积极乐观的表象之下,原来潜伏着消极负面的暗流。我的消极思想主要表现为担心其他人是否足够尊重我,因为没法让孩子按照我的想法去行动而感到心灰意冷。尽管这些消极思想已经存在很久了,但直到做了这个精神对话练习,我才意识到这些消极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我冥思苦想着自己精神对话中的消极情绪(“我真的很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吗?我真的对自己的孩子感到失望吗?”),并思考这是不是个例。我心存侥幸地想,或许是因为自己平时太过积极乐观了,所以对比之下精神对话才显得这么消极。但如果我的精神对话真的就比其他人消极很多呢?(人性使然,我自然而然地希望其他人也跟我一样。)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上拉奥教授的下一节课,这样就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心得了。让我如释重负的是,其他同学的处境也和我一样:他们的精神对话也很消极。后来,当我开设了自己的幸福课程时,我终于有机会向我的学生施加精神对话练习这个酷刑了(不知道我的用词恰不恰当)。如你所想,拉奥教授课堂中曾出现的主题在我的学生当中也同样出现了。困扰聪明成功人士的问题

5年来,我有幸让近1500人遭受精神对话练习的“酷刑”,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既聪明又成功的人士。最终,我决定集中研究这些既聪明又成功人士的不幸,这主要是因为我发现这些聪明成功人士感到不幸福是件很有趣的事。从定义上来说,聪明成功人士有着超高的智商、强大的驱动力、超强的辩证思考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等。因此,一般人都会觉得,他们更加擅长完成目标,尤其是重大目标。既然幸福是我们人生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聪明成功人士自然应该过着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不计其数的研究却表明,聪明成功人士并不比普通人幸福多少。比如,那些获得大学学历的人并没有比没有大学学历的人幸福多少。的确,以大学学历为基础,受教育的水平越高感到不幸福的概率也就越大。聪明人的典型特征就是智商高,但智商却只与幸福有着很小的、很不稳定的关系,这促使许多研究者得出结论称,智商与幸福没有实质关联。同样,尽管财富与幸福之间存在着微小的正相关关系,但实际关联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此外,诸多研究还发现,名望对幸福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聪明成功人士有能力,也本应该幸福,可是为什么他们却不幸福呢?

通过让一定数量聪明成功的学生进行精神对话练习,我的同事张贤圭(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和罗宾·索斯特(阿肯色大学的一名市场营销教授)在该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我们发现,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对自己精神对话的消极程度感到震惊,认为超出自己的想象。平均而言,学生的想法中有50%~70%的消极思想。这与他们的预期形成鲜明对比:他们预计自己60%~75%的思想是积极思想。在我看来,学生在精神对话中的消极思想过多这一事实已经不能引起我的兴趣了,我更感兴趣的是他们消极思想的内容。

学生消极的精神对话大体分为以下三大类:

•与自卑相关的思想

•与缺乏爱和缺乏与他人的联结相关的思想

•与缺乏控制相关的思想

审视学生不幸福的原因后,我发现,现存的书籍中还没有哪本书能够正面解决这些问题。不过针对该类话题的研究还是有很多的。大部分研究都探讨了这三类精神对话的根源:行为、目标和价值观。例如,与自卑相关的思想是根源于社会性比较的倾向(如与人攀比),而这种倾向又根植于对优越感的渴望。同样,与缺乏爱和缺乏与他人的联结相关的思想是根源于对所处关系的不安全感,表现为过度需求(或者关系焦虑)或情感回避。与之类似,与缺乏控制相关的思想是根源于对控制的渴望,以及成为最大化者的倾向。所谓最大化者,是指拥有不可遏制的冲动想要改善一切的人。

这些发现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自己这些年来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不幸福。尽管那些催生消极精神对话的行为、目标和价值观对我们获得幸福有着巨大的阻碍,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尤其是那些聪明成功人士,还是不愿意放手。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这样一种观念:那些阻碍幸福的行为、目标和价值观是获得一样东西的关键因素,我们如此看重的这件东西就是成功。例如,我们中很多人以为对优越感的迫切需求——想要变得最富有、最迅速、最强烈的欲望——是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与此相同,我们还认为成为一座“孤岛”——情感上不受他人影响——是强有力的领导者所具备的关键特征,而且觉得成功往往属于那些想要控制他人、控制环境的人。然而,事实上并没有任何证据支持以上观点。例如,尽管对优越感的迫切需求会激励我们追求目标,然而整体而言,这种需求形成的阻碍多于它带来的益处。与之相同,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领导者并不是情感冷漠的人,相反,他们富有同情心,为人友善。对控制的需求同样也有其局限性,控制欲过强并不是获得成功的最佳方式。

换言之,我发现最好的做法就是放弃那些滋生消极精神对话的行为、目标和价值观,代之以更加富有成效的行为、目标和价值观。这样做不仅能够提升幸福水平,还能提高我们获得成功的概率。本书结构:七个幸福杀手和七个幸福习惯

在此,我将催生消极精神对话,降低幸福水平的行为、目标和价值观称为幸福杀手。提升幸福水平的一大重要方式就是去除生活中的这七个幸福杀手,同时理解并培养相应的能提高幸福水平的习惯。

因此,本书以两两相对的幸福杀手和幸福习惯作为主线,除第十五章外,每两章为一对,奇数章分析幸福杀手,偶数章给出对应的幸福习惯。

除了幸福杀手和幸福习惯,我还提到了七个幸福练习,练习是与幸福习惯放在一起讲的,都放在了偶数章里。这些练习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家在克服错误倾向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习惯。心态开放和坚持认真的重要性

如果说我以往的学生的经验中有什么值得一提的话,那就是你会发现自己凭直觉就能与本书中的幸福杀手和幸福习惯产生共鸣。更确切地说,你会本能地被以下话题所吸引:为什么七个幸福杀手会降低幸福水平,而七个幸福习惯能提升幸福水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会全盘接受我在书中所讲的内容。很有可能的是,你不但会反对我在书中所讲的某些内容,而且它们还会让你感到不自在。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早就习惯了向外界展示自己某些特定的品质,做出特定的行为(如追求优越感),一旦这种习惯的合理性受到质疑,就会感到不安。当你感到不安时,我强烈建议你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更准确地说,如果你对某个概念感到怀疑,我建议你不要立刻否定这个概念,尽可能把每个与幸福习惯相关的练习都做一遍。你可以想象,是你的老板或配偶(有时老板和配偶的性质是一样的)命令你完成每个练习的,不知道这么想对你有没有帮助。你会发现,等到完成本书中的所有练习时,才更有资格评价书中的各个概念和练习。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提醒一下,并不是书中所有的概念和练习都对你有作用。正如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教授在《幸福有方法》(The How of Happiness)中指出的那样,存在着“幸福战略匹配”这一情况。因为每个人的特征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可能某些练习对你十分有效,别人却觉得不过如此。为了帮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概念和练习,我建议你在阅读这本书时,记录一下自己的阅读时间,就从今天开始记录。因为这本书分为七大主题,因此我建议你拿出七周的时间来完成这些练习,保持一周一个练习的速度。你还可以在我的网站上找到一个链接,点击此链接就可以跳转至一个有密码保护的在线日记模板。使用这个在线日记模板的一大好处就是,你每天都会收到一封邮件提醒你创建一个条目。当然,如果你不喜欢在网上创建条目,但仍想使用我创建的这个模板,也可以选择从网站上下载,然后打印出来。或者,如果你比较喜欢用其他方式来写日记,比方说用笔记本,那也可以。

无论选择什么方式,你都可以在以上网站找到与记录日记相关的说明。同时,该网站还提供与其他幸福练习相关的说明,其中就包括本书中的七个练习。如果你阅读此书的一大目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幸福水平,那么我强烈建议你一定要坚持完成这七个练习。据我发现,要想提升幸福水平,开放的心态和坚持不懈的态度缺一不可。据我在授课时所做的统计,在全勤上课、认真完成所有练习的学生中,超过70%的人的幸福水平得到了提升。与之形成对比,那些上课缺勤,没有认真完成练习的学生中,只有25%的人幸福水平能够得到提升。首次幸福测量

即使你对本书的兴趣属于纯学术性的,也就是本人并不是很热衷于提升自己的幸福水平,我觉得你还是会好奇,接触本书中的各个概念会对自己的幸福水平有什么样的影响。为帮助你解决这个困惑,我在书中添加了一个叫作“生活满意度量表”的东西,本书中有三处提供了这个量表。第一处在引言之后,第二处在第六章,位于整本书的中间,最后一处位于本书结尾处,也就是最后一章的后面。届时你会发现,这张量表测量的幸福并不是人们稍纵即逝的情绪,具体来说,它是一种反思性评价,是在把所有(至少大部分)事情考虑在内的情况下,评估你的生活状态。事实证明,如预期的那样,该量表测量的幸福与神经系统相关物(如血清素和皮质醇水平)、幸福水平评估,以及其他行为测量标准(包括婚姻关系的稳定程度)存在高度相关性[2]。因此该生活满意度量表还是十分可信的,为证明其可信度,在这里我要提一下,这张量表所在的文献已被引用了上万次。

希望你在看完本书后能发现自己的幸福水平有了提升。不仅如此,希望你还能发现:那些给我们带来幸福美满的事情不仅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好——更加友善、更富有同情心——还能让我们更加成功,这也是我本人在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过程中发现的最令人满足的一件事。确切地说,幸福的秘诀同样是“三赢局面”的秘诀,我在最后一章中会再次论述。

祝你享受阅读本书的过程,就像我享受写作本书一样。

阅读愉快!拉杰·洛格纳汗2016年1月15日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生活满意度量表

该量表由埃德·迪纳教授,也就是“幸福教授”,与他的同事共同制作,其所在的文献于1985年首次发表,迄今为止已被引用上万次,这足以证明该量表的可信度。这份量表如此值得信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不仅仅衡量短暂的情绪变化,还包含了整体的生活满意度。需要提醒的是,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对量表中的某些条目不是很满意(尤其是最后一条),而且并不确定该如何理解某些条目。如果有上述情况的话,请你暂且把自己的不满放到一边,试着以最合理的方式来理解这些条目,务必牢记这张量表的目的是为了衡量你对自己整体生活状况的满意度或者生活的幸福美满程度。

该量表共有5个条目,每个条目后面都有相应的评分,其中1代表“强烈反对”,7代表“强烈同意”。在对5个条目评分完毕后,将每个条目的评分相加,就可得出你的生活整体满意度得分。在下一页,你可以看到得分所对应的解释。生活满意度评分解读[1] 该曲线图来自罗宾斯等的研究(2002),这并不是关于幸福指数的,而是关于人一生中的自尊水平变化的。在此我稍稍自作主张,将自尊水平等同于幸福指数。不过,我的这种自作主张也并非全无道理,还是有一定依据的,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诸多研究已经发现,自尊水平与幸福指数高度相关(斯蒂尔等,2008),因此自尊水平是幸福指数的一个极佳体现;第二,终生自尊水平的S型模式是与幸福指数最为相近的一种模式(例如,迪顿,2007;布兰费罗和奥斯瓦德,2008;贝尔德等,2010);第三,我希望能够借此让大家知道,与青春期或者成年时期相比,人一般在小时候更加幸福些。其中,第三点是之前的幸福调查中没有重点阐述的一点,因为一般的幸福调查总是习惯性地将16岁以下的人群排除在外。[2] 如想获取埃德·迪纳教授谈生活满意度量表的视频片段,请观看Coursera课程视频:http://www.coursera.org/learn/happiness/lecture/zzsHz/week-1-video-2-happiness-is-a-balloon。 第一章 毁掉幸福感的第一个杀手:贬低幸福的价值

基本上每个月我都要参加2~4个聚会,全都是为了纯粹的学术交流,为了紧跟最新的市场营销趋势。在我参加聚会时,大家最常问我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您所有的研究发现中,您认为哪个最有趣?”

每次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时,我都会告诉他们,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让我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我就向他们提出了“精灵之问”。问题是这样的:

想象一个精灵出现在你的面前,他可以实现你的三个愿望。在你许愿前,我们先假设这个精灵是全知全能的。因此,不要自我设限,相信这个精灵是有能力实现你的任何愿望的。

你会许下哪三个愿望呢?(亲爱的读者:我建议你拿出一两分钟的时间来写下自己的愿望。我敢保证,这样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本章的内容。)

第一个愿望: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愿望: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个愿望:___________________

对大多数人来说,回答上述精灵之问没有什么困难,通常他们的愿望清单是这样子的:

第一个愿望:拥有许多许多的钱,让我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第二个愿望:拥有巨大的成功,以及各种与成功相关的东西——名声、权力和尊重。

第三个愿望:拥有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家人、朋友的关系。

还有一小部分人,通常是那些自认为很聪明的人,只许了一个愿望:希望精灵能够让他们以后还能不停地许愿。我告诉这些野心勃勃的家伙,尽管你们的愿望听起来很合理,但是并没有达到我们问这个问题的目的。精灵之问不仅仅是一个智力练习题,更重要的是,它的目的是让人们自我反省,知道是他们自己阻碍了自己的幸福之路。于是,我让这些自以为是的家伙先为自己的聪明绝顶鼓个掌,然后回去再把精灵之问老老实实地回答一遍。精灵之问

多年来,已有成千上万人回答了这个精灵之问。有时,他们的回答还蛮有意思的。一位女士希望能够嫁给迈克尔·杰克逊和保罗·麦卡特尼二人的混合体,还有人希望自己能够穿越时空回到1969年,在月亮上躲起来,这样他就可以在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陆月球时,嘲笑他们一下。不过,大多数人的答案并不能说是好笑,而是出人意料。出乎我意料的是,人们的愿望清单中并没有出现幸福这个词。要知道,大多数心理学家,甚至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幸福是我们人生的重大目标,美国的《独立宣言》还把幸福确立为人类最宝贵的目标之一。然而,几乎没有人向精灵索要幸福。为什么?

你可能想到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向精灵索要了能够带给他们幸福的东西:稳固的关系、充足的金钱、高贵的地位等。但为什么不直接索要幸福呢?这就好比,如果你想从纽约去新德里,为什么要买一张途经目的地的票呢?就不能直接买张去新德里的票吗?精灵之问也是这个道理。当你完全可以直接索要幸福本身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拐弯抹角地索要获取幸福的手段呢?

你可能会猜想,人们之所以不向精灵直接索要幸福,或许是因为幸福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东西,即使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再三如此强调。为此,我与我的两位同事调查了这种可能性是否存在。这两位同事都非常值得信赖,一位是来自纽约城市大学的苏奈纳·楚甘尼,另一位是来自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阿沙史·慕克吉。我们发起了一项针对社会各界人士的调查,受访者包括学生、家庭主妇、白领、蓝领,还有退休人员。该项调查的形式是向受访者提供16个重要的人生目标,要求受访者对16个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这16个目标包括“成为有钱人”“事业成功”“身体健康”“极好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生活幸福”等。

如下一页的表格所示,从数据统计上来说,“生活幸福”与“极好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都是排名靠前的目标。换句话说,这次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不仅观点一致(终于有那么一次了),而且观点还都正确:对大多数人来说,幸福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

尽管结果很令人欣慰,不过我们还是没有解决刚才的那个问题:人们为什么不直接向精灵索要幸福呢?16个“人生目标”及其在受访结果中的平均排名

事实证明,人们之所以不直接向精灵索要幸福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个原因还十分有趣。在我说明原因之前,请允许我先讲个故事。本质上的幸福悖论

9月中旬一个酷热的午后,我和我的表弟在奥斯汀市闲逛,最后走进了一家沙拉吧。这是一家典型的沙拉吧,为素食者和非素食者都提供了一些选择,针对素食者的菜有洋葱、西红柿、生菜、橄榄和鹰嘴豆等,非素食者的菜有培根末儿、火腿片和烤鸡等。任君挑选,按[1]重量收费。

和许多人一样,我表弟对价格也是很敏感的。我表弟知道,在平时,非素食者的菜的单价要比素食者的菜的单价高出许多。在这种诱惑下,他很有可能会把自己的盘子装满非素食者的菜。但这么做是要付出代价的,就是没法吃到自己喜欢的沙拉了。我表弟不吃培根,也不喜欢烤鸡。他倒是喜欢吃炸鸡,但是不喜欢吃烤鸡。我还知道,他喜欢吃鹰嘴豆。

他会怎么做呢?他会选择将自己金钱的价值最大化,拿更多的烤鸡,还是会选择将自己的快乐最大化,拿更多的鹰嘴豆呢?我实在有点儿等不及要看看结果了,不过谢天谢地,我并没有等多长时间。他盘子里放的烤鸡要比鹰嘴豆多很多。他对金钱的重视最终战胜了自己的喜好。

等我表弟坐到桌旁时,我脸朝向他,丝毫没有讽刺意味地(好吧,可能有那么一点儿)说道:“希望你能好好享用自己的沙拉。”

我将表弟的这种行为称为“本质上的幸福悖论”。所谓幸福悖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