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的艺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6 23:35:20

点击下载

作者:马西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回答的艺术

回答的艺术试读:

前言|Preface

纵览古今,舌绽莲花挽狂澜于既倒者不在少数。古有明其言让敌军卷甲归去的陈轸,有游说六国合纵抗秦的苏秦,有使范雎拱手让出相位的蔡泽,有舌战群儒促成吴蜀联盟的诸葛亮……他们用无数的事实证明,口才的力量,有时可以力挽狂澜,起死回生。

口才,是沟通的艺术,而沟通中少不了问答,甚至可以说,一问一答的形式贯穿了整个沟通的过程。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一个智慧的化身,如果说诸葛亮“隆中决策”表现出了他的战略眼光,“火烧博望”第一次表现出了他的军事艺术,那么,“舌战群儒”的机智回答则第一次展现出了他的雄辩智慧。“好的提问是成功的一半”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然而,当我们走入社会,却发现要不断回答上级、长辈等人的问题,不断被社会要求,人们实际面临更多的问题是需要作答。换句话说,当今社会不缺乏提出问题的人,而是缺乏能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人。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是如此。提出问题只是开始,解决问题却需要很长时间。无论你是否愿意,回答都是人们通往成功的阶梯。每一次回答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简单的回答能让你前进一小步,充满智慧的回答能让你前进一大步。正所谓聚沙成塔,当你经历了无数回答的磨炼之后,你会发现,成功已经近在眼前。

面试时,如果你比别人回答得更好,就会比别人更容易得到机会;工作中,如果你比别人回答得更富有创意,就比别人拥有更大的晋升空间;生活中,如果你比别人回答得更高或更深,就会比别人走得更远;商业领域也是如此,谁的回答能够令客户更加信服,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回答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谁能掌握并熟练运用高效的回答思维和技巧,谁就掌握了成功的捷径。

本书结合经典案例进行剖析,将回答的技巧与思维贯穿于本书始末。全书分为技巧篇和实战篇。技巧篇注重回答问题时的逻辑思维训练;实战篇则针对现实问题,总结了各种应答技巧,旨在为广大读者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回答问题的能力。

在内容编排上,本书结构更加新颖,在增加阅读趣味性的同时,更注重实操与互动。比如,增加了“逻辑思维训练”和“名师讲堂”等互动环节,能够让读者快速掌握回答的原则和技巧。

为什么别人总能对答如流、妙语横生呢?其实,回答问题真的没有那么难,只是你的积累不够,没有掌握回答技巧而已。真理总是简单的,智慧也总是朴实的,本书中的应答思维和回答技巧将助你一臂之力,帮助你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自如地运用到应答环节,以彰显出你独特的魅力。

总之,本书是献给读者的一本应答实战宝典,无论你是什么身份,扮演着什么角色,都可以从本书中学到相应的回答技巧,有效提高自己的应答能力。技巧篇应答有道,对答如流彰显个人魅力回答是一门语言艺术,是沟通的关键组成部分。可以说,回答就是沟通,沟通中包含了回答。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这不仅仅是最起码的交际需要,也是沟通得以延续的保证。应答有道可以彰显你的个人魅力,为什么有人能做到对答如流,而你却总是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别人呢?第一章不打无准备之仗——回答问题前,你做好准备了吗

兵书中有这样一句至理名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问一答无异于两军交战,是否能够做出完美的回答,是否能够攻克各种难以回答的问题,取决于你是否做好了回答问题的准备工作。为什么生活中有些问题我们能对答如流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有经验,因为我们经常回答。难以回答的问题,则恰恰相反。动刀之前,你得先学会用刀

美国著名谈判家荷伯·科恩与妻子去墨西哥城旅游,妻子对他说道:“我看到那边好像有什么东西在闪光!”“我们不去那儿。”荷伯解释道,“那是一个专门欺骗旅游者的商业区,我们来游玩是为了领略一种不同的文化风俗,如果你想进那商业区的话,你去吧,我会在旅馆里等你。”

妻子走后,荷伯独自朝旅馆走去,这时一个真正的当地土著居民披着几件披肩毛毯,对他呼喊:“1200比索!”

荷伯说:“朋友,我确实敬佩你的主动、勤奋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但是,我不想买披肩毛毯,请你到别处卖吧。你能听懂我的话吗?”

然而,土著人一直跟着他,价格也是一降再降。直至荷伯怒气冲冲地对土著人说:“我告诉你我不买!别跟着我了!”

土著人从荷伯的态度和声调中听懂了他的话,说:“好吧,你胜利了,200比索!只对你!”“你说什么?”荷伯问道。“200比索!”土著人重复道。“给我一件,让我看看。”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披肩毛毯的成交价是170比索。

荷伯回到旅馆房间,发现妻子已经回来了,正躺在床上读杂志。“嗨,看我弄到了什么?”他有点得意。“你弄到什么了?”她问道。“一件漂亮的披肩毛毯!”“多少钱?”妻子顺口问道。“是这么回事……”荷伯充满信心地讲述了他只花170比索就买到了这件披肩的事。

妻子听后笑道:“太有趣了,我买了同样一件,花了150比索,在橱窗里。”

这个小故事是美国著名谈判专家荷伯·科恩在其《人生与谈判》一书中记叙的一次自身的教训。故事中的土著小贩虽然不是谈判专家,却说服了一个国际型谈判专家。那么,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土著小贩之所以能够说服荷伯,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很明显小贩对于向游客兜售产品非常有经验,虽然荷伯怀有警惕之心,但在应对策略方面,显然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小贩说服谈判专家购买自己的产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应答作为串联沟通环节的纽带,往往能成为沟通过程中的点睛之笔。事实上,在我们惊叹于某人机智幽默、知识面颇丰、对答如流的时候,却看不到这些人为应答都积累了哪些知识并做了哪些准备。

人的大脑储存的信息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做到对任何问题都能从大脑中找到所需的资料,并做出完美的回答。但是,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提高对不同场合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的预见性,并针对主要难点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黄渤在《时尚芭莎》杂志举办的芭莎慈善夜与记者的对话:

记者:“黄晓明婚礼会去吗?”

黄渤:“应该。”

记者:“准备了什么新婚大礼?”

黄渤:“这个不好想,人家什么都有了,送他一句祝福暖心的话就可以了。”

记者:“没红包啊?”

黄渤:“不知道他现场会不会发。”

机智幽默的应答,源自于经验的累积和充分的准备,哪些场合会遇到哪一类问题,我们是可以提前做出判断,并提前准备的。例如:休年假回家,父母亲朋会问的问题有哪些?不外乎工作、婚姻、孩子等。

回答问题就如同用刀,动刀之前你得先学会用刀。有些人回答问题就像一名刀客,防守时密不透风,反击时力运千钧,而有些人则拿着刀,将自己砍得满身是伤。就像荷伯·科恩一样,谈判专家也不是无所不能的,也需要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在生活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付出努力。思维训练

芬尼是个好吃懒做的家伙,平日什么活也不干。一日手头甚紧,无奈之下他决定去抢银行。于是,他来到了纽约著名的华尔街,他先在汇丰银行的业务大厅里排队,并且在取款单上填写了“打劫”两个字,后来感觉这里人太多,不太容易下手。接着,他又来到万古银行的业务大厅,想在这里作案。他把业务单递给了业务小姐,也不知道业务小姐和他说了什么迷人心思的话,他居然没有作案。可是刚走到万古银行的大门,他就被保安逮捕了。那位业务小姐到底跟芬尼说了什么话使他放弃了作案呢?(答案见附录1.1.1)

答:____________________画龙点睛

回答问题要注意场合和气氛,即便是人人会说的客套话,也要做好准备,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否则,即便你获得了表现的机会,也可能将事情搞砸。例如:有一个孩子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他的父母很高兴,摆了桌酒席。一位客人说:“这孩子聪明,将来是要发财的!”主人道谢。另一位客人说:“我看这孩子,是当官的料!”主人也道谢。又一位客人感叹道:“当官也好,发财也好,终究难免一死。”结果这位客人被众人赶了出去。要想对答如流,请让准备成为习惯

有一次,某医疗机械厂的厂长与国外客户关于引进输液管生产线的谈判已经顺利结束,正式签约定在了第二天。

厂长陪同客户进入生产车间进行参观,参观时这位厂长向墙角吐了一口痰,然后用皮鞋底去擦,这一幕刚好被外国客户看到。

外国客户思考了一夜,最终他让翻译给那位厂长送去了一封信,信中说:“恕我直言,一个厂长的卫生习惯可以反映一个工厂的管理素质。况且,我们今后要生产的是用来治病的输液管。贵国有句谚语:人命关天!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

一项已谈成的生意,就这样被厂长的一口痰“吐掉”了。

有些人会说,上述案例与问答没有任何关系啊。这里我们要说的是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好习惯可以让人更容易把握住机会,坏习惯也总能破坏自己的形象。回答问题也是如此,只有让准备变成习惯,你才能在遇到各种难题时应对自如。另外,虽然语言是回答问题的主要途径,但一个人的行为、动作、表情等,都会影响回答的效果,甚至可以代替语言进行回答。

案例中这位厂长的教训不可谓不惨痛,这也说明行为习惯与充分的准备是多么重要。如果我们在回答问题时能汲取他人的经验教训,防患于未然,就能把问题回答得更加圆满,在各种场合更好地展现自身的魅力。

如果你对某个话题没有做好回答的准备,那么最好不要轻易出口,避免他人误解,造成不良后果。例如:

邻居:“不好了!不好了!”

小孩子母亲:“怎么了?”

邻居:“你家孩子在马路上玩球,一辆大卡车过来,你孩子……”

听到这里,孩子母亲差点晕倒,焦急地问道:“我孩子怎么了?”

邻居:“你怎么了?别着急啊,我还没说完呢。你孩子差点被撞到,幸好有人及时把他抱开了!”

这种问答方式,不免让人担心,如果孩子妈妈承受不住打击住进医院,这后果由谁来承担呢?虽然邻居是好心,但这种回话方式,显然太欠考虑。事先没有做任何的准备,哪怕只是简单陈述一个事实“你孩子差点被车撞了,幸好及时被人抱开了”都不会给孩子妈妈造成过大的心理冲击。

回答没有固定的模式,交流的过程中,别人也不会事先通知你他要提出的问题,当你将提问发言权交给别人时,我们就要做好应对各种问题的准备。尤其是,当你面对的提问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进行的,甚至是一对多的情况,你就会明白准备的意义。也只有平时多积累这样的经验,才能准备得更加充分,回答得更加从容。

下面,就让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回答问题的流程:

1.预见问题,早做准备。根据场合、环境及相关主题,提前准备好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

2.认真倾听,确定对问题的理解是正确的。

3.辨别问题性质。例如:表达自己的兴趣和赞同你的观点,想得到更多关于某方面的信息,为消除某一疑虑,提出另一种观点,想出风头等。

4.回答问题的方式。能够直接回答的问题,直接回答;无法直接回答的问题,日后回答;重复的问题,换个角度回答。思维训练

一天,小明想买东西,正巧家里有个信封,信封里装了一些钱,信封上面写着86。小明以为信封内有86元钱,就把钱拿出来,直接去了超市。结果他买了90元的东西,把信封里的钱都交给营业员后,他还准备再拿出4元,没想到营业员在清点了他的钱以后,反而退给他了一些钱,这是为什么呢?(答案见附录1.1.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画龙点睛

对于现场回答而言,我们总会被问及一些不能回答的问题,或者涉及隐私的问题,我们都要学会规避。对于某些故意找茬的问题,可以礼貌地还击。另外,先别管对方会提出什么问题,注意时刻保持笑容,只有这样才能让大脑做出反应,并给出良好的回答。保持冷静,情绪也需要准备

有一个男孩儿,脾气很糟糕。他的爸爸送给了他一袋钉子,对他说:“每次你发脾气或跟人吵架了,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钉子。”

第一天,男孩儿钉了37根钉子。后面的几天,他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天钉钉子的数量逐渐减少。

他发现,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比钉钉子容易得多。

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地将这件事告诉了爸爸。

爸爸说:“从今天开始,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拔掉一根钉子。”

一天一天过去,终于篱笆上的钉子被男孩儿全拔光了。

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你做得非常好,但是你看篱笆上的洞,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了。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与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就像这些钉子洞一样,你在他们心里留下了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无论你怎么道歉,伤口总是在那儿。”

冷静才能让人更加理智,才能将问题回答好,才能让沟通回到正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问答都尽如人意,尤其是面对那些令人恼火的提问时,多数人都无法保持冷静,另外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提问者,提出问题的目的就是让你失去理智,以便他们进行下一步不可告人的行动。

上面的小故事中,父亲用正确的方式帮助儿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俗话说“泥人尚有三分火气”,情绪是人们最难控制的不稳定因素之一,所有人都知道冷静对处理问题有好处,可往往事情落到自己头上,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即便是善于回答各种问题的演讲家,同样也会有各种消极情绪,只不过他们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保持理智。

因此,对于应对那些有可能出现,能引起你强烈不满或发火的问题时,回答之前的积极准备是十分必要的。只要做好了充足的应答准备,再面对这类问题时,就不会出现情绪失控的场面了!那么,回答问题之前,在管理情绪方面要怎样去准备呢?

1.意识控制。当面对让人气愤的提问,情绪即将爆发时,我们要学会用意识控制自己,提醒自己保持理性。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平时情绪不好时,我们可以进行心理暗示训练,比如在心里不断告诫自己:“别发火,发火会伤身体。”

2.自我鼓励。尝试用某些哲理或名言来进行自我鼓励,将问题往好的方面想,坚持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自己已经不那么喜欢发脾气了。

3.环境制约。经常到户外环境好的地方走一走,不妨多爬爬山,多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大自然是最佳的情绪调节器。

4.自我安慰。当内心情绪不佳时,可以找一个理由来安慰自己,例如“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不是自欺欺人,相反对缓解情绪很有好处。

5.转移目标。当火气上涌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转移目标问题来分散注意力。

几乎没有人可以永远保持冷静,人总有不理智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尽量最大限度地保持冷静,不要轻易动怒。要知道,提问的人不会像家人那样迁就你,以你为中心。因此,作为回答者,我们要多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不能一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就发火。

在一次颁奖典礼上,嘉宾给黄渤颁奖,嘉宾说:“马云说过一句名言,我以为是说给他自己的,但我发现那句名言同样适用于黄渤。你知道那句名言是什么吗?”

黄渤说:“我还真不知道。”

嘉宾说:“马云说,男人的长相和他的才华往往是成反比的。我不知道黄渤你怎么看这句话?”

黄渤回答说:“我相信这话也一直激励着您!”思维训练

将26块砖头分为两堆。将第一堆的一半放进第二堆,再将第二堆的一半放进第一堆,然后从第一堆中分5块给第二堆。这时候,第一堆砖块比第二堆少2块。请问一开始第一堆砖是多少块?(答案见附录1.1.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画龙点睛

语言是影响情绪的强力工具,它既可以激怒我们,又可以让我们产生快乐、冷静、悲伤等情绪。情绪是人的一种本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并且控制情绪并不是压抑情绪的表达,而是要让一个人能够时刻保持冷静,能够以理智来思考问题。此外,我们无法彻底抹杀负面情绪,但是,我们可以试着用乐观情绪去取代它。人格魅力,就在一问一答间

两名教徒在祷告时吸烟。教父发现后非常生气地说道:“你们怎么能在祷告的时候吸烟呢?”他质问其中一名教徒:“你平时祷告的时候吸烟吗?”

这名教徒回答道:“是的,我祷告的时候吸烟!”然后,这名教徒遭到教父的一顿痛斥。

教父又问另外一名教徒:“你平时祷告的时候也吸烟吗?”“不!教父。”另一位教徒回答道,“我平时在吸烟的时候也做祷告!”

教父很满意地笑着说:“很好!这是可以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应答更是如此,临场应变能力很重要,但做好充足的准备更重要。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被人“问倒”的经历,回过头仔细想想,发现自己原本可以给出更加完美的回答。当时被“问倒”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问与答之间,留给我们思考的时间太少了,有时甚至少到思考时间只有几秒钟而已。

因此,如果我们平时多积累、多练习,对于某些公开场合的问答,能够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准备,就会让我们的回答更出彩。上面的小故事中,两名教徒说的其实是一回事,但两种回答方式却体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具备唯一性!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在尝试回答别人提问的时候,有些问题可以直接回答,有些涉及隐私的问题则不能直接回答,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给出一个精彩的回答,往往这类问题,才是真正考验一个人智慧,彰显个人魅力的时候。

晚饭时,母亲突然问儿子:“今年不准备出去旅游了?怎么没有听你说旅游的事?”

儿子抬头看了看母亲,发现母亲虽然是在问他,但目光却看向了妻子。妻子听到这问话,不由自主地停止了咀嚼。

儿子瞬间明白了母亲的意思,说道:“她还在考虑中。要不,让她给妈说说吧。”说完后,他给妻子递了个眼色,妻子也心领神会。

上面这段问答,做婆婆的想要让儿媳妇拿主意,又没明说,然后问儿子。如果这时候儿子不懂得察言观色,没有听出母亲的弦外之音,就有可能造成误会。对话中,儿子很聪明,让妻子来回答母亲的问题,皆大欢喜。

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还是知识的积累,其实都是对回答问题的一种准备。这里,我们着重说一下对于特定场景或特定问题的针对性准备。例如:“闺女,交男朋友了吗?”

休年假回家,刚进门,迎接她的是妈妈这样的一句问话。“刚处没多久,还处于了解阶段!”

28岁的未婚女孩婷婷在回家之前,就提前想到了回到家将要被问到的问题,并做出了回答预案。

准备回答内容时,针对性的准备非常重要,也就是说要考虑对方会问哪些问题,自己要怎样回答,对方会表达一种怎样的观点,我们自己要借助回答达到怎样的目的……思考这些问题,将有利于你充分地准备回答环节。不要小看这一问一答,往往人格魅力,就在这一问一答之间体现。思维训练

某公寓楼某个单元的某间房间内,突然传出一声男人的呼救声,然后就没有了声音。邻居们担心发生了凶杀案,马上通知了警方。警察到达后按了那个房间的门铃,却没有人应声开门。警察于是撞开了房门,只见屋内有一名男子昏迷在地板上,他的头部还流着血。

而他的妻子则坐在一旁,她似乎是个神经不正常的女人,正在吃煮熟了的玉米。从这种情况来看,显然是那个女人精神病发作,打晕了自己的丈夫,但警察寻遍屋内并没有发现可以用来袭击人的硬物。那么,那名男子到底是被什么击伤的呢?(答案见附录1.1.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画龙点睛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也就是说,在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叫急躁;在该说话的时候不说,叫隐瞒;不看对方脸色变化,信口开河,叫睁眼说瞎话!名师讲堂 提问的分类——谋定而后动方能对答如流

巴顿将军为了显示他对部下生活的关心,搞了一次参观士兵食堂的活动。在食堂里,他看到两名士兵正站在一个大汤锅前。“这汤的味道如何?让我先尝尝!”巴顿将军说道。“可是,将军……”士兵连忙进行解释。“没什么‘可是’,给我勺子!”巴顿将军打断士兵的解释,抢过勺子喝了一大口,紧接着怒斥道,“这是什么汤?太不像话了,怎么能给士兵喝这个?这简直就是刷锅水!”

士兵回答说:“将军!我正想告诉您这是刷锅水,没想到您已经尝出来了。”

回答问题除了注意方式、方法外,语气也很重要,人们往往会对那些做出流利、幽默、风趣回答的人给予更高的评价。就如同上面的例子一样,将军问得急,士兵答得妙,如果士兵回答得结结巴巴,一顿训斥是免不了的了。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要做到对答如流,除了上面谈到的因素外,了解提问的艺术,掌握提问的方式以及抓住提问者的心理需求,也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下面就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提问都有哪些基本分类。

1.封闭式提问。封闭式提问可以用“是”或“不是”、“有”或“没有”、“对”或“不对”等简单词语来回答,例如:“你现在心情好吗?”“你感到紧张,对不对?”

通常封闭式提问会用“对不对”“会不会”“要不要”等形式提出,将答案压缩在一定范围来获取特定信息,事实上属于选择性回答,或为了澄清事实以及使会谈集中于某个特定的点。

这种提问方式易于回答,节省时间,但难以得到问题以外的更多信息,且具有较强的暗示性,不利于真实信息的获取。当然,回答问题时也要注意,不要被提问者利用人的惯性思维,用一连串的封闭式提问“带进沟里”,从而让自己变得被动。

2.开放式提问。开放式提问通常包含“什么”“怎么”“为什么”等词语,让回答者对相关问题给予较为详细的回答。这也是常用的一种提问方式,可以引导回答者更多地讲出相关的情况、想法等。

开放式提问无法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例如:“你认为这款产品质量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呢?”“你为什么要对这件事情负责呢?”

此类提问的作用是更深入地了解回答者的行为、感受和想法,进而找出问题的成因,激发交流的愿望。开放式提问没有固定的答案,不具有暗示性,且易于获取真实的信息,因此开放试提问经常被用于企业的调查问卷。

回答开放式提问,对回答者的逻辑判断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耐心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

3.祈使式提问。祈使式提问可以用“是”或“否”来回答,实际上是为了引起回答者对情感、想法或问题进行更详细的讨论的一种提问方式。祈使提问通常用“你能……”“你愿意……”等形式开头,例如:“你能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吗?”“如果你是国足教练,你愿意谈谈你会怎样做吗?”

祈使式提问从表面上看,只是问回答者是否愿意作答,实际上它是所有提问中最开放的,这种提问方式能促使回答者给出最详细的信息。

回答者通常在双方没有充分建立交流信任前采用“是”或“否”来回答,这种提问方式最常见于采访过程中,回答这种方式的提问,很考验回答者对问题的预见性、准备情况以及临场应变能力。

4.间接式提问。间接式提问又叫隐含式提问,常常用“我对……感到好奇”或“你肯定……”来开头。例如:“我对你的创业计划感到好奇。”“你肯定对×××的某些行为有一些想法和见解。”

通常,间接式提问会出现在双方建立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回答这种方式的提问,除了要冷静思考之外,还要尽力避免问题中出现的恶意引导,这类提问也容易让回答者出现“言多必失”的情况。

5.投射式提问。投射式提问是指用某种假设为开始的一种提问方式。例如:“假如你中了500万元人民币的彩票,你会怎样分配?”“假如现在你可以实现自己的三个愿望,你最希望要什么?”

这种提问通常是为了避免出现尴尬局面而常用的提问方式。回答这类问题,回答者要避免受到提问者引导,进入无意识回答或部分能意识到的回答模式。画龙点睛

当你已经弄清楚提问者的问题类型后,最好不要急于回答,先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保证提问者能够听懂你的回答。要知道,回答不是炫耀你的知识有多么渊博,而是要让提问者听清楚你回答的内容。尤其不要在连自己都有疑问的地方,使用肯定的语气,例如:“你最好先去看一下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再来问我这个问题!”除非100%肯定自己没有错,哪怕你有1%的不确定,也不要用这种方式来应答。第二章集中注意力——是问题不好回答,还是你没有认真听

是问题太难不好回答,还是在回答问题前你根本没有认真听?据调查发现,多数难以回答的问题,多半属于后者。回答别人提问之前,我们必须要搞清楚,别人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答案,也就是说,要弄清楚别人提问的意图。从提问到回答,其实留给我们思考的时间非常短,因此,有效倾听提问内容对于回答问题尤为重要。不能听清楚就回答,要听明白再回答

一群顾客走进饭店的包厢,落座之后,其中一位顾客对服务员说:“茶!”

服务员站在那里数:“1、2、3、4、5、6。”

顾客一愣,再次强调:“倒茶!”

服务员连忙数道:“6、5、4、3、2、1。”

另一位顾客生气地问道:“你数什么啊?”

服务员呆呆地说:“我属虎。”顿时,顾客们笑作一团。

顾客要点菜了,两位顾客推来推去,谁都不肯先点,其中一位顾客将菜单还给服务员,说道:“你们这里有什么特色?要不你先报一下!”

服务员感到为难,顾客有些焦急,催促道:“叫你报一下啊!”服务员傻傻地说道:“我只抱女的,不抱男的行吗?”

正在喝水的一位女顾客,顿时将刚喝进嘴里的水笑喷了出来!

虽然这个段子有点老,但很说明问题。这个小故事虽然是为了笑料刻意制造的场景,但是却反映出在回答之前,听明白提问者的真实意图是多么重要。实际上,只要我们在没有听清楚对方问题时,多问一句“对不起,我没有听清楚您的问题,麻烦您再重复一遍好吗”或者“我没明白您的意思,能说得再详细点吗”就可以避免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

倾听过程中,单单听清楚提问者的字面意思,并不算有效倾听,只有在倾听过程中,分析出提问者想得到的答案,听出预先没有考虑的问题,这样才算是良好的、有效的倾听。

一位顾客走进一家涂料店,与涂料店老板发生了下面这样一段对话。

顾客:“如果质量有问题怎么办?”

老板:“你是指涂料本身出问题,还是涂料刷在墙上后效果有问题?”

顾客:“这有区别吗?”

老板:“当然有区别,涂料只是半成品,任何一个施工环节都可能影响施工质量。”

顾客:“区别在哪里?”

老板:“涂料喷刷要考虑施工环境、涂料配比、油漆工水平等因素。如施工环境不好,天气过热;涂料配比不合理,水放多了;油漆工水平问题,刷墙技术影响喷刷效果,在这些情况下,就不能说是油漆质量有问题吧?”

顾客:“如果油漆本身质量出了问题怎么办?”

老板:“如果油漆质量真有问题,包换或退货。”

顾客:“那好,这3种涂料,每样给我来2桶。”

案例中老板并没有在听到“如果出了质量问题怎么办”这个问题时直接给予回答,而是对“出了质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询问,采用了一个选择性提问去求中,并在沟通过程中,一一解答了顾客的疑惑,从而促成了一笔交易。

提问者提出问题后急于回答,是我们日常回答问题时最容易犯的错误。那么,我们要怎样克服这些坏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的应答习惯呢?

1.质疑。对任何问题我们都不能想当然,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要多保留几分质疑。例如:

女人问:“这件裙子适不适合我?”

显然,这个问题不适合直接回答“适合”或者“不适合”,我们需要质疑的是,女人是真心关注裙子,还是在意减肥效果、你对她的态度等方面,如果不能了解女人提出这个问题的真正意图,那么任何回答都可能是错误的。

2.耐心。耐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别人的提问可能比较零散或混乱,问题的逻辑性不是很强;二是对方提出的问题可能不是那么友好,或者是你无法接受的。例如:

甲:“恭喜你升级当爸爸了,不过你家孩子怎么跟你长得一点都不像呢?”

乙:“孩子刚出生,看不出像谁很正常。”

甲:“女孩子像妈妈好,像你恐怕长大后就嫁不出去了!”

乙:“如果出生就能预知未来,你出生时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回炉’。”

如果对方提出的问题只是逻辑性不强,我们就要鼓励对方把话说完;如果别人的提问是你无法接受的,也要试着耐心将问题听完,然后再做反击。思维训练

100只蜗牛因为洪灾而同时被困在了一根1米长的木棍上,蜗牛1分钟能爬1厘米,爬行时如果2只蜗牛相遇的话就会掉头继续爬。那么,要想让所有的蜗牛都掉进水里,要多长时间?

A.10分钟。

B.50分钟。

C.100分钟。

D.200分钟。(答案见附录1.2.1)

答:____________________画龙点睛

有时提问者可能会因回答者的气场或态度变得胆怯或害羞,这时,作为回答者,即便你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也要表现出你希望知道得更多,比如用微笑、点头等动作,告诉对方你正在专心地倾听。分辨提问动机,不以自身的价值观做评判

美国一位知名的主持人采访一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呀?”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

主持人又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在天上,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该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会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系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先跳出去。”

现场观众顿时笑得东倒西歪,主持人却继续注视着这个孩子,没想到这个孩子流出了眼泪。主持人发现,这个孩子绝不是自作聪明,于是他继续问:“为什么要这么做?”

小朋友的回答透露出了他的真挚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有效倾听,属于有效回答的前提与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有效沟通的重要环节。每个人因年龄、环境、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着不同的认知,这就要求我们在回答问题时,不仅要注意倾听,还要善于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分析提问者的动机,不要用自身的价值观做评判。

这一点,在孩子与大人交流时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成人,在思维模式上惯性地愿意用金钱去衡量价值,而孩子则用喜欢与否来衡量价值,因此经常会出现下面的场景:

家长:“新买的玩具你就送人了?你知道多少钱吗?”

孩子:“可那是我的好朋友,他也送给我礼物了!”

家长:“一个破纸飞机,就换了你这么贵的一个玩具,你为什么这么傻?”

孩子:“那不是破飞机,那是我们一起做的!上面的花纹,也是我们一起画的呢!”

可以看出,成人与孩子之间价值观的差异表现得很明显,且很容易分辨,而成人与成人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就表现得不是那么明显。我们可以不认同对方的价值观,但在回答问题时,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做评判,如果这样做,回答就会演变成辩论甚至吵架,让沟通无法进行下去,那么回答也就变成了无效回答。

如何通过倾听分辨出对方提问的动机,并分析出对方提问的主要意图呢?

1.集中精力,不要边听边做其他的事情,将注意力集中在要点上。

2.不要打断对方,等对方陈述完问题后再做回应。

3.目光直视提问者,不要看其他地方。

4.听不清楚的地方可等对方问完后明确指出来,不要不懂装懂。

5.可以适当做笔记,尽量询问一下对方关注的重要问题。

6.不要假装没听见,也不要混淆视听。

另外,倾听有狭义倾听和广义倾听之分,狭义倾听指的是仅凭听觉器官接受语言信息,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过程;广义倾听包括文字交流、肢体语言、微表情等交流方式。因此,有效倾听不仅要用我们的耳朵来听,还要学会用眼睛、大脑和心来“听”。思维训练

将3只蜗牛放在一个正三角形的每个角上,每只蜗牛开始朝另一只蜗牛做直线运动,目标角是随机选择,请问蜗牛互不相撞的概率是多少?(答案见附录1.2.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画龙点睛

我们在倾听提问者的提问时要保持高度警觉性,随时把握提问者的提问重点,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倾听对方的每一句话,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立场及价值观,因此倾听者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对方的想法,保持与对方共同理解的态度对有效沟通很重要。专注的倾听就是最好的回答

美国汽车“推销大王”乔·吉拉德一生卖出13000多辆汽车,其中有一年就卖出1425辆,每天平均卖出4辆,这一成绩也创造了汽车销售的纪录。乔·吉拉德说,有一次失败的销售经历,让他终身受益。

一天下午,一位顾客来买车,吉拉德像往常一样,用他高超的口才向顾客推销汽车,眼看就要签单了,对方却放弃了购买。

对于这位顾客的放弃,吉拉德怎么也想不明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当天深夜11点钟,吉拉德忍不住给那位顾客打了电话:“先生,您为什么不买我的车呢?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够好,引起了您的不满?”“现在是晚上11点钟。”对方不耐烦地回答道。“我知道,真的很抱歉,但我想做一个比别人更好的推销员,您愿意指出我的不足吗?”吉拉德诚恳地问道。

顾客:“真的?”

吉拉德:“绝对!”

顾客:“好,那你在听吗?”

吉拉德:“非常专心!”

顾客:“但是今天下午你并没有专心听我说话。”

原来,顾客在当天下午本来已经决定购买他的车了,但是在签单时犹豫了。因为在沟通过程中,顾客提到了自己的儿子即将进入大学,准备当医生,而且很有运动天赋。但是,吉拉德当时表现得丝毫不感兴趣,甚至他正在一边准备收钱,一边跟另外一位推销员讲笑话。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提问者也是如此。当提问者提出问题时,他们希望对方能够认真倾听,因为认真倾听会带给提问者受重视、被尊重的感觉,这会拉近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对双方的进一步沟通十分有益。

案例中,吉拉德这次营销的失败,原因就是没有专注倾听导致的,这也说明,专注的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回应。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抱怨过有些人总会提出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让我们认真反思一下,到底是问题难以回答,还是我们没有做到认真地倾听呢?事实上,多数情况属于后者。

想要达到令人满意的倾听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专注。无论对方身份如何,在倾听对方提问时,都要注视对方的眼睛,如果你看着其他地方,即便你在认真听,都会让提问者错以为你没有认真听。

2.不要做其他事。比如玩手机、与他人交头接耳等,此类行为不仅将不专注直接表现出来,同样也是不尊重提问者的表现。

3.不随意打断别人。当提问者提出的意见与自己的观点不同,或者听到提问者的话语中有对自己不利的倾向时,立即打断对方,这种做法不仅很没礼貌,还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及自己观点的表达。正确的做法是先认真听,等对方陈述完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做出回答。

4.适当中断。虽然打断别人的提问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但“乒乓效应”则属于例外。什么是“乒乓效应”呢?“乒乓效应”是指我们在倾听过程中,适时地提出一些切中要点的问题或发表一些意见和看法,响应对方的提问。这种技巧可以让提问者感受到你对他的问题感兴趣,也能让你对问题有一个更透彻的了解,以便于更好地回答。

专注于倾听别人的提问,会给自己赢得几秒钟的思考时间,便于我们回顾提问者提问的内容,分析总结出其关注的重点。只有专注地倾听,我们才有可能在大脑中删除那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提问的重点内容上,并在心中牢记这些重点,才能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给予对方清晰的信息反馈,从而确保自己理解的意思与对方一致。

另外,在对方提问时,针对某些特殊场合或情况,我们可以适当引导提问者,比如说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向对方表示我们正在专注地听他的问题,鼓励他继续问下去,避免沟通出现冷场。当然,也可以引导提问者问出自己想要回答的问题,包括自己想要阐述的观点。例如:“你对某事还想知道哪些内容?”思维训练

两个女子去上坟,共同祭奠同一个人,一个祭奠她女儿的女婿,另一个祭奠她女儿的女婿的老丈人。请问:这两个女子是什么关系?(答案见附录1.2.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画龙点睛

倾听提问时一定要避免做出让人感觉你的思想在游走的举动,让提问者感觉到你确实是在认真地倾听比你精彩地回答更重要。倾听时,切记不要做下面的举动:一直看表,心不在焉地乱翻,随手乱写乱画,摆弄手机,等等。这些举动会让提问者感到你很厌烦,对问题不感兴趣,不愿意回答,更重要的是,这表明了你并没有集中注意力,因此很可能会漏掉提问者传达的一些有效信息。让人把话说完,切勿武断下结论

一位妈妈带着她4岁的儿子,陪同父亲一起去春游。

儿子对妈妈说:“妈妈,我口渴了!”

妈妈从包里拿出两个苹果,对儿子说:“你一个,给外公一个。”

没想到儿子将两个苹果拿到手后,分别咬了一口。

妈妈心里很不是滋味,狠狠地瞪着儿子。“妈妈……”儿子有话想说,妈妈立即打断,严厉地说:“我平时怎么教育你的?你怎么可以这样自私?”

儿子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想要说话却不敢,小嘴紧紧地抿着。

外公看到后,拉着孩子的手,微笑着问道:“乖孙子,告诉外公,你为什么将两个苹果都咬上一口?”

孩子满脸童真地说:“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外公。”

外公脸上笑开了花,母亲既为孩子的懂事感到骄傲,又为自己刚才武断地下结论感到羞愧。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犯过类似这位妈妈的错误,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武断地下了结论,结果反而是自己错了,不仅造成场面上的尴尬,还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而且,这种错误总是重复上演,有些人将其归结为“我这人性格直,有啥说啥,容易得罪人”。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不等人将话说完就武断地下结论,这种行为其实是自己在没有听清问题时,就已经在主观上认定了对方观点是错误的,然后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对方进行打断、批评,了解事实真相后,又感到后悔。因此可以说,我们学会说话只要几年,而懂得沉默却要几十年。

认识到错误,并能及时道歉很值得称赞,但这种称赞并不表示你可以重复犯类似的错误。回答问题时更是如此,一定要等提问者将问题和观点陈述完整后,再决定如何回应对方。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说得越多,反而错得越多,不如学会闭嘴,学会倾听。

在大多数人的习惯意识里,沟通就等同于语言交流。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古德曼对沟通却有着不同的论断,这就是著名的古德曼定理。古德曼定理并不是否定谈话的沟通效果,而是从心理学角度辩证地看待沟通,也就是指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沟通理解为有声的会话,很多时候,先声夺人最容易使沟通陷入尴尬的困境。

倾听之所以在回答过程中必不可少,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回答问题之前,你是提问者的听众。如果在提问者没有阐述完观点之前,你抢先回答,谁来当听众呢?倘若没有听众,那么,提问与回答也就失去了意义。

2.回答问题需要思考。回答问题之前,如果没有时间用来思考,就很难领会提问者的话语内涵。

3.回答问题前的倾听,是消化问题的过程。回答问题也需要领悟,倾听是消化别人观点的最佳途径。

那么,学会倾听为什么这么难呢?专家指出,倾听最困难的地方在于需要放弃自己的立场,完全进入对方的世界。相信绝大多数人都难以做到放弃自己的立场,这就必然会导致倾听变得困难。例如:

太太说:“某邻居刚换了一辆轿车,唉!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换一辆新车?”

先生想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想了想还是忍住了,因为他在努力学习倾听这门艺术。

太太接着说:“算了,看你现在的收入……估计也没希望。”

先生终于按捺不住:“什么叫没希望啊?你是千里眼啊,以后的事你怎么能知道……”

上面的对话中,尽管先生已经努力倾听,终究在倾听时,他还是下意识地站在了自己的立场。生活中,尽管我们总是说自己在听,但我们只是在头脑中思考在对方提问之后我们要说的内容,而不是真正去听对方说什么,这也是我们花了两年的时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的时间学会闭嘴的原因。

练习倾听技巧时,无论对方的提问有多么荒谬可笑,无论你是不是不理解甚至是厌恶对方的提问,你都要学会忍住辩驳的冲动,只能给出反馈式的回答。那么,什么是反馈式回答呢?举个例子:

某人抱怨工作时间长、加班多、收入低,而且领导脾气不好。

反馈情绪的回答:“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价值没有被重视,挺生气的?”

反馈含义的回答:“你是不是觉得挺不公平的,收入和能力不成正比?”

反馈内容的回答:“你们公司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是不是不太好啊?”思维训练

上刑场前,国王对预言家说:“你不是很会预言吗?你怎么预言不到今天你要被处死呢?我给你一个机会,你可以预言一下今天我将如何处死你。你如果预言对了,我就让你服毒死;否则,我就绞死你。”

但是聪明的预言家的回答,使得国王无论如何也无法将他处死。请问,他是如何预言的?并尝试分析原因。(答案见附录1.2.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画龙点睛

在明知对方需要的是倾听而不是建议的时候,如果你还是忍不住反驳,那么再好的回答技巧也没有用处。虽然这个习惯看上去不难改变,但要做到其实很难。说到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要从思维习惯上入手,克制自己,当倾听变成一种习惯的时候,你回答问题的能力就会发生质的改变。默读对方的问题,从问题中寻找答案

女作家谌容访美期间,应邀到某大学讲演。美国朋友向她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她都给以直率的答复。

当有人问道:“听说您至今还不是中共党员,请问您对中国共产党的私人感情如何?”显然提这样的问题是别有用心的。

谌容机智地说:“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是,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员,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尚未有离婚的迹象,可见,我同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有多么深。”

女作家谌容的回答巧妙而又得体。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遇到像这样棘手的问题需要给出应答。对于这种情况,首先要冷静,默读对方的问题,调动自己的全部智慧,在问题中寻找答案,恰到好处地给出快捷而巧妙的应答来摆脱困境。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回答对方的提问时其实不必舍近求远,只要顺着对方的问话,从对方的问题中找到关键词,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或软或硬,或逆或顺,或大或小,或点或面地给出坦诚而机智的回答。例如:

问题1:“你谈的问题都挺新,看来你主张‘喜新厌旧’?”

答:“是这样。我国有一位著名学者说,除了自己的爱人和文物之外,对什么都应该‘喜新厌旧’,否则社会就不能发展。”

问题2:“爱情和理智有关系吗?”

答:“有。当你被爱情纠缠住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失去理智;当你被爱情抛弃的时候,你可千万不要忘记法制。”

问题3:“你怎样看一毛不拔的人?”

答:“一只猴子死了,在阎王面前要求来世托生为人。阎王说,要托生为人,毛必须全拔掉,于是叫小鬼来拔毛,刚拔,猴子就叫起来了。阎王说,你一毛不拔,何能为人也?”

问题4:“你说什么时候谈恋爱最合适?”

答:“当理智能控制你的时候。”

问题5:“你是否认为扭屁股是一种美?”

答:“看你怎样欣赏。鲁迅先生说,同一部《红楼梦》,不同人看能得出不同结论,扭屁股要全身运动,我看至少能舒筋活血。”

面对他人提问,首先想到寻找答案并没错,毕竟回答问题不就是给出一个解决它的答案吗?不过,答案是如何得到的呢?我们的头脑中装着很多已知的知识,包括从书本上看到的、亲身经历的,等等。面对提问时,我们的惯性思维就是让我们在自己头脑的已知中寻找答案,也就是说在面临问题时,我们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自己头脑中的搜寻和分析过程中了。

当然,还有一种截然不同的回答问题的方式,那就是让自己的头脑处于“空无”的状态中,也就是说,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问题本身。这样,头脑没有在追寻答案,而仅仅是在探究问题本身,在这种完全的关注中,大脑没有丝毫的自我活动,不会被个人观点所局限,也不会浪费我们的精力。

总之,就是说前一种方式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头脑中已知的寻找和判断上,后一种方式是将注意力集中于问题本身,我们将大脑的能量用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事物上,这样得到的结果必然会与众不同。思维训练

南齐时,有个著名的书法家叫王僧虔,是晋代王献之的四世族孙。他的行书、楷书继承祖法,造诣很深。当时,南齐太祖萧道成也擅长书法,而且自命不凡,不乐意自己的书法低于臣子。王僧虔因此很受拘束,不敢显露才能。

一天,齐太祖提出,一定要与王僧虔比试书法的高下。于是君臣二人都认真地写了一幅楷书。写毕,齐太祖傲然地问王:“你说说,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请问,王僧虔该如何作答?(答案见附录1.2.5)

答:____________________画龙点睛

要想给出精彩的回答,首先要求听者认真倾听提问者的话,然后根据对方的问题,给出或实或虚,或大或小的回答。但是这种一问一答的对话,要求答话者做到迅速快捷、得体准确、简洁明了、文采闪烁,这就需要多锻炼你的口才和多训练你的思维能力。名师讲堂 注意力训练——增强自身抗干扰能力

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她学习非常专心,无论周围多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有一次,玛妮雅在学习时,她的姐姐和同学就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安静地在一旁看书。

于是,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悄悄地在她身后搭起了几张凳子,只要她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

结果,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一本书之后,凳子仍然竖在那儿。从此以后,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也开始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了。

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注意力经常被人们提及,有些人做事很专注,不容易被外界因素影响,但大多数人很难做到将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件事情上。有效倾听需要倾注我们更多的注意力,因此想提升自己的倾听能力,就要从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开始。

当一个人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事物上时,通常会伴随着一些特有的生理变化及表情动作,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能根据这些生理变化和表情动作,准确判断出对方是否集中了注意力。注意力集中时,最显著的生理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凝视。凝视是注意力集中时最明显的表现,例如,欣赏一幅画作时,注意力会帮助我们将视线凝聚到画作上。

2.停止。当一个人正在紧张注视时,外部动作常常表现为静止状态,无关的动作都会停止。

3.呼吸。人在注意力变得集中时,呼吸也会随之变得轻微而缓慢,呼与吸的时间比例也改变了。

4.其他。有些时候,紧张注意会出现心脏跳动加快、牙关紧咬、拳头紧握等现象。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看激烈的竞技比赛时的表现,如足球、篮球、拳击等。

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一个人注意力不够集中,虽然有先天因素存在,但通过后天训练,是能够改变和提高这一点的。学会集中注意力的技巧,其价值不可估量。

注意力的集中作为一种特殊的素质和能力,要怎样通过训练来获得呢?提高自己专注度的方法又有哪些呢?

1.运用目标的力量。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这种方式能有效帮助我们迅速进入注意力集中的状态,坚持这种训练方式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提升得非常快。

2.保持自信心。不要接受他人的不良暗示,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只要保持自信心,相信自己可以迅速提高注意力,排除干扰,就一定能够发生一个质的飞跃。

3.边走边看。用中等速度穿过你的房间、教室、办公室,或绕着房间走一圈,迅速留意尽可能多的物体。然后回想,将你看到的尽可能详细地说出来,最好写出来,然后对照补充,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锻炼视觉和大脑在瞬间强烈的注意力。

4.天女散花。取25~30个大小适中的彩色圆球,积木、跳棋子也可以,其中红色、黄色、白色或其他颜色的各占三分之一。然后将它们完全混合在一起,放在盆里,用两只手迅速抓起两把,然后放手,让它们同时从手中滚落到桌面上,等全部落下后,迅速看一眼这些落下的物体,然后转过身去,将每种颜色的数目凭记忆而不是猜测写下来,检查是否正确。

5.疏而不漏。取10张扑克牌,闭着眼使它们面朝上,尽量分散放在桌面上。现在睁眼,用极短的时间仔细看它们一眼。然后转过身,凭着你的记忆把所看到的字写下来。紧接着,用另外10张扑克牌重复这一练习,每天练习3次,重复10天。

6.尽收眼底。注意力完全集中,注视正前方,观察你视野中的所有物体,但眼珠不可以转动,坚持10秒钟后,回想所看到的东西,凭借记忆将所能想起来的事物写下来,不要凭借你已有的信息和猜测来做记录。

总之,集中注意力训练就是要增强自身对各种因素的抗干扰能力,影响注意力的干扰因素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外在因素包括各种嘈杂的声音、画面等;内在干扰也就是源自于自己内心的干扰,即便环境很安静,内心的干扰也会让你无法集中注意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能够在嘈杂的环境中保持对环境置若罔闻的状态,在内心情绪激动时,能迅速让自己平静下来。画龙点睛

我们可以经常用双眼长时间地凝视某一东西,如窗外的树枝、手上的铅笔等,这样长时间进行训练,人的意识范围就会逐渐变窄,从而达到集中注意力的目的。很多科学家在思考问题时,喜欢双眼盯着窗外的松树枝,不久他们就能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去。第三章变换思维——遇到棘手的问题,换个角度来作答

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得先搞清楚提问者的动机是什么,不要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去回答。通常,回答提问时,留给我们的思考时间是非常短暂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快速变换思维的能力,也就是说,面对不同的问题,要掌握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棘手的问题变得不难回答。回答问题最关键的难点——思维力

有一个人来到一个小镇上,并在那里开了一个加油站。没想到,那个加油站的生意非常好。第二个人来了,开了一家餐厅。第三个人来了,开了一个超市。然后,这个小镇很快就变得繁华起来。

在另外一个小镇上,有一个人也开了一家加油站,并且加油站的生意也非常好。第二个人来了,也开了一个加油站。第三个人来了,同样开了一个加油站。然后第四、第五个人也开了加油站,形成了恶性竞争。于是,大家都变得没有生意可做。

思维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不同的行为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即使同一个问题,如果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就会出现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可能是精彩的或平淡的,也有可能是糟糕的。大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抛开问题本身的难度,思维方式是这类问题难以回答的主要因素。首先,我们可以从难以回答的常见问题类型入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作答。

1.问题本身难度大或问题太过专业,难以给出正确答案。例如:“什么是相对论?”

2.开放型问题,问题的答案不具有唯一性。例如:“您对公司有什么意见?”

3.压迫型问题,表面上看是选择题,但备选答案中没有正确答案。例如:

女人问男人:“我和你妈妈同时掉进水里,你会先救谁?”

4.尴尬型问题,答案难以启齿,或不方便在公众场合说。例如:“你还没有交到女朋友吗?是不是身体出了什么问题?”

俗话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为什么难?因为没有路,所以才难。同理,为什么一些问题在某些人看来难以回答呢?因为这些人不具备回答问题的正确思维能力,缺乏创新思维。如果面对难以回答的问题,能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问题就会变得简单。

一位年过半百的贵妇问萧伯纳:“您看我有多大年纪?”“看您晶莹的牙齿,像18岁;看您蓬松的卷发,有19岁;看您扭动的腰肢,顶多14岁。”萧伯纳一本正经地说。

贵妇高兴地笑了起来:“您能否准确地说出我的年龄来?”“请把我刚才说的3个数字加起来。”

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萧伯纳的回答出人意料,这种回答问题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