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7 14:47:54

点击下载

作者:广西贺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贺州市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研究

贺州市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研究试读:

前言

贺州市瑶族文化是贺州市瑶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贺州瑶族人民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共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行为、思维、价值方式,是饮食、衣着、建筑、语言、艺术、文学、哲学、宗教、风俗、节日等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贺州瑶族人民对人类的重要贡献。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推动后工业时代,文化生产、交换与消费成为主要经济增长领域。任何地域都必须以战略眼光,创造精神和有力举措,推动地方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促进地域文化和民族产业大发展。

为加快推进贺州文化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贺州瑶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战略研究,合理确定开发目标,科学谋划开发的实施步骤,确立开发的最佳路径,使开发要素之间形成最佳配置。

本书从产业视角,综合运用文化创意、文化传播、文化消费、市场运作等多种手段,对贺州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进行研究。通过深入剖析贺州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在系统分析贺州瑶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价值、开发内容、开发重点、开发模式、开发政策、产业路径和商业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贺州市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1367”思路,即谋划1大战略、规划3大区域、构建6大体系、实施7大举措,为贺州市党委政府推进文化事业大繁荣,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创建文化先进城,提供决策参考。

本书中有关瑶族文化资源的文献资料来源,一部分是从区内外有关官方报刊杂志、网站等媒体公布的文献资料和一些专著综合归纳整理而来,不一一列出具体出处,在此一并致谢。《贺州市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编辑委员会2013年11月

第一章 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内涵及作用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文化资源是指能够刺激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动机,并能为文化产业所利用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即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一切内容,均属于文化资源范畴。

一、文化资源的内涵

本书界定的文化资源,在理论层面,可抽象为能够直接和间接地产生经济利益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操作层面,是指具有一般生产要素的物质成果转化功能属性,可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要素,通过产业手段和工程技术,实现经济价值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产业化开发角度讲,就是通过对文化功用背后蕴含的经济价值挖掘开发,能转化为文化实物产品、文化服务产品及其各种衍生形态的经济资源。

二、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产业是指通过人们创造性的劳动,把知识、信息和意象等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交换价值的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本书所指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层面,负载文化意义的产品复制与传播层面,赋予一切生产活动和产品以文化的标记层面。

三、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内涵

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实质就是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具体表现为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与消费,文化产品是文化资源配置的结果。具体来说,是指将文化资源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要素,与其他经济发展要素充分结合,进而催生文化产业形成和发展的经济活动。从产业角度讲,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是赋予产品文化内在价值体验功能的生产活动,它包括直接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的行业,如新闻业、传媒业、出版业等;直接以文化资源为开发对象的文化产业,如文化旅游业等;以文化为核心要素与传统产业耦合的产业,如文化创意产业等新的经济形态。概括来说,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是指通过利用产业手段和工程技术,将物质文化内容和精神文化内容转化为商业形态的文化产品,并供人们体验消费的经济过程。

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包括四个基本步骤:一是评估资源,即对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资源特性)和市场需求(资源特色)进行市场分析和判断,这是产业化开发的基础。二是创立主题,即根据整合提炼后的文化资源进行创意策划,这是资源转化成产品,实现市场细分,避免重叠竞争,产业化开发获得成功的关键,是文化资源开发的核心和灵魂。三是打造市场,即划定市场竞争合作空间,设计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开展品牌营销,这是市场对主题的进一步凝练与升华。四是开发产品,即在充分分析资源的特性和准确选择市场主题条件下,通过资源整合与文化创意,设计生产具有针对性、独特性的形象和内容的文化产品。

四、贺州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作用

瑶族文化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历史环境,成为瑶族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和基础性优势。如同土地、资金、技术等传统经济发展要素,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发展要素,对贺州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深刻和明显。(一)加快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为文化功能的扩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催生出一系列新的文化业态,如网络服务、动漫游戏、数字媒体、手机视频等,加快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农业、工业、交通、房地产等产业渗透和融合,形成以文化内容为纽带、关联度日益密切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之一,以绿色、环保、可循环使用的文化资源为对象,创意和智力是发展的核心要素,具有低消耗、无污染等生态环保特征,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推动贺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筑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实现绿色增长,迫切需要加快贺州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做大做强做优瑶族文化产业。(二)加快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是拉动消费结构升级、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

当前,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增长之势。通过对贺州瑶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运用文化元素,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挖掘文化消费潜力,拓展文化消费空间,形成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热点,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的需求,还可以直接拉动消费的增长。(三)加快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文化资源是文化软实力形成的载体和基础,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物化。在经济与文化加快融合的大趋势下,文化成了经济发展的灵魂,经济成了文化发展的依托,传统经济正在向知识经济转变,经济的文化功能在不断提升,经济产品更全面反映对文化内涵的理解,经济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竞争力。文化竞争不仅在提高区域物质生产能力和水平,促进产业竞争优势形成,增强区域对外部资本、产业、人才等经济要素的集聚能力,提升区域形象,巩固区域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能够影响区域居民的价值观,推进区域的经济社会进步。

加快贺州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形成区域特色文化产业,打造贺州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必将增强贺州文化凝聚力,释放贺州文化生产力。

第二章 贺州瑶族文化资源概况及特征

瑶族是我国南方的山地民族,按语言和习俗信仰,可划成盘瑶、布努瑶、茶山瑶等支系,主要分布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江西等6省区130多个县,现有人口300多万,是一个由多支系构成的民族共同体。贺州瑶族全为盘瑶,多集中在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八步区一带,人口23万多,这些瑶族集中地也是贺州瑶族文化的大本营。基于瑶族文化与其它文化一样,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共享性、传承性的特点,本书将贺州瑶文化资源广义地定义为,贺州能开发利用、转化为经济利益的所有瑶族文化资源;是以贺州瑶族聚居区为大本营,以贺州瑶族文化资源为核心,但又不局限于贺州范围,是超越具体时空的限制,涵盖全区、全国、全球历史时空的全域性瑶文化资源。贺州瑶族分布图

一、贺州瑶族文化资源构成

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本民族文化。作为瑶族传统文化资源留存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贺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瑶族文化积淀,贺州瑶族不仅传承了瑶族先民在数千年人类文明发展长河中创造的自成体系的服饰、信仰、语言、文字、艺术、伦理道德、法律、历法、风俗、文化古籍等文化要素,也创造了自已的区域特色,包括贺州瑶族在内的瑶族文化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贺州瑶族精美的瑶锦、多彩的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的婚俗、多元的宗教、原始的游耕和狩猎方式,无一不是贺州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对这些历史沉淀丰厚、形态纷繁复杂的瑶族文化,我们一方面要依据各种文献资料的记载,将我国瑶族的盘王崇拜、祖先崇拜、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社会制度、风情习俗、歌舞礼仪及婚恋、丧葬、山居,历史、语言等文化类型还原历史面貌,展示瑶民族的历史脉络和总的文化轮廓。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贺州地域瑶民族的器物、年代、行为、活动等方面的特色,从不同视角,对贺州瑶族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出具有不同功能特点、又便于产业化开发的各种类型。

文化是一种复合体,按年代分,贺州瑶族文化从古到今,有三种历史形态:原始文化,即文字记录之前,与瑶族图腾崇拜有密切联系的瑶族早期文化;古代文化,文字对瑶族历史记录以来至民国时期瑶民族接受现代文明以前的文化,即瑶族的古典文化;现代文化,即民国以来,瑶民族综合应用现代文明与瑶族传统文化所创造产生的新的民族文化,即当代的瑶族文化。以特征性器物鼓为标准,瑶文化分为盘瑶的木鼓(含长鼓、黄泥鼓、堂鼓)文化、布努瑶的铜鼓文化、茶山瑶的陶鼓文化三种不同类型,这是瑶族多元族源的表现。按行为分有两种,一是接受汉文化较多,行为与平地居民相近的平地瑶文化;二是接受汉文化较少,行为与山区环境有密切关系的高山瑶文化。按生产方式分,有狩猎、垦田、垦山等三种类型。为便于对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根据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本书把贺州瑶族文化资源分为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两大类。(一)物质文化

瑶族有形的显性物质文化资源主要包括:集中反映瑶族特色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如服饰、器皿、用具等;具有瑶族特色的代表性建筑物、构筑物、设施、标识以及在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使用的特定自然场所,如民居、庙宇、桥梁、石城、仓库、梯田、歌圩等;保存比较完整的瑶族民间文化生态区域,如瑶村、瑶山等;具有学术、历史、艺术价值的文史资料,手稿、经卷、典籍、碑刻、文献、契约、楹联等。

1. 民居。瑶族住房大都依山而建,居住分散,以砖瓦结构、竹木结构、石结构和全木质结构为主,有干栏式、半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瑶族竹楼颇具特色,以竹为材,不用一钉一木,构造独特。富川县朝东镇石林村瑶族木楼富川平地瑶民居

2. 特色村镇。如独具特色的富川秀水村、富川福溪村、富川石林寨、富川柳家村、富川凤溪村、富川高桥村、钟山大桶山、昭平仙回街、平桂马窝村、八步黄洞村等。这些村落反映了瑶民族对山居环境中人居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反映了瑶民族对聚落地区建筑总体布局与规划的理念,也活态地全面传承这些村落的历史民族文化。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村平桂管理区沙田镇土瑶粮仓八步区黄洞乡东山瑶的土坯房

3. 特色民族建筑。贺州瑶族创造性地构建了许多有别于其它民族,其它区域的建筑形制,集中体现了贺州瑶族先民在建筑力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最具代表性的有富川平地瑶风雨桥、石林和柳家等地的吊脚楼、福溪百柱庙、黄洞东山瑶索桥、土瑶的粮仓库、喀斯特地貌环境下的石城等。富川古风雨桥八步区黄洞乡瑶族吊索桥

4. 服饰。瑶族服饰丰富多彩,不同地区不同支系的服饰有较大差别。贺州域内瑶族服饰有近20种。瑶族服装多绣花纹图案,花纹取材于大自然中的花、鸟、虫、木,图案有方形、菱形、万字形、人字形等。瑶族妇女喜欢佩带饰品,有头钗、头针、项圈、耳环、手镯、戒指、胸牌等。风格独特的瑶族服饰,反映了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八步区步头镇西山瑶女盛装富川瑶族自治县平地瑶女装钟山县两安乡平地瑶男女服装八步区黄洞乡东山瑶女装平桂管理区鹅塘镇土瑶女装昭平县富罗镇包帕瑶男女服装

5. 饮食。瑶族主食有大米、玉米、红薯等,副食主要是自种豆类、瓜类、叶类和采摘的野菜等菜蔬,自养的家禽家畜以及捕猎的鸟兽等肉食。瑶家酒一般自酿,多以粮食为原料,也有用杂粮果类的,瑶族还喜欢用酒与草药一起浸泡制成药酒。瑶族地区普遍有打油茶的习俗,可以消除疲劳,强身健体。富川县石林山瑶酿酒瑶家烟薰肉钟山县两安乡沙坪平地瑶打油茶

6. 乐器。瑶族的民间乐器很多,包括鼓、笙、笛、锣、唢呐、牛角、海螺等,其中以芦笙、长鼓较盛行。

芦笙。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筒组成,短的20厘米,长的可达2至3米。芦笙的管数和音列各有不同,常见的有六管六音、六管五音、六管四音、四管三音、四管二音等数种,并有高、中、低音之分。富川县瑶族男子在砍牛祭祖时表演吹芦笙

长鼓。长鼓有大小两种,传统的以梓木制成,现在改以泡桐木为原料。内中挖空,两头都呈喇叭状,传统的鼓面为山羊皮,现在大多改用牛皮蒙鼓。鼓身有的画有飞龙、飞凤等古朴图案,并系上五色彩带,挥舞起来别有一番神采。大长鼓又分公鼓和母鼓两种,舞时有固定的曲调和歌词与之相配,有统一的击鼓节奏。

7. 绘画。瑶族的绘画艺术分宗教画和装饰画。长鼓

宗教画内容丰富多彩。盘瑶地区的绘画不仅描绘有瑶族始祖盘瓠形象,也生动地刻画了巫、道两大宗教的主要神灵形象,反映了汉瑶文化之间相互渗透与影响的关系,体现了瑶族人民神灵崇拜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并生动地再现了瑶族子民的生活场景。神像画在瑶族地区发挥着祭祀和教育功能,代表作是《神司画》和《梅山图》。现存最早的《梅山图》始作于明代万历年间,画面塑造了700多个人物画像,生动地描绘了瑶族先民在梅山的祭典、歌舞、农耕、打猎等各种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

装饰画多为建筑彩绘和娱神神司画像器具上的绘图。瑶人将山水、花鸟、人物、龙风等图案画在房屋檐下壁头和梁枋柱檩等建筑构件之上,能较好地反映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标准。包帕瑶妇女上衣背面织锦加挑花

8. 工艺美术品。瑶族民间工艺美术品主要包括瑶锦、刺绣、编织、雕刻、银饰等,深受人们喜爱。

刺绣:用瑶族工艺在丝织品上绣花的传统工艺品。主要流行于平地瑶地区。绣花用的丝线有红、黄、橙等多种颜色。图案来源于生活,有花草、小鸟、蝴蝶、家禽、家畜等,形象栩栩如生。八步区黄洞瑶族孩子学习瑶绣手艺

瑶锦:以瑶族工艺在家织的棉、麻、蕉、构、葛等种类的布匹上绣花传统工艺品。花纹图案各支系互不相同,千姿百挑花烟袋态,各具特色。主要有各种绣花荷包、绣花瑶锦带鞋、绣花被、桌布、背袋、枕巾、小孩肚兜、服装上的绣花装饰等,从平地到高山,所有瑶区均有流行。

编织:竹藤织品,主要有竹筐、竹篓、竹箩、竹帽、藤箱、藤夹等。布织品,主要有头帕、锦带等,其中锦带最有特色。锦带长短、宽窄不一。长锦带用于捆被盖、绑物件、背小孩,中等的用于腰带、帽带等,短的用作富川县平地瑶民居的窗花与门饰绑腿带。

雕刻:瑶族的雕刻有石雕、骨雕、木雕、玉雕等。其中最具艺术特色的是木雕,常见的木雕有丹楹刻角、雕龙盘柱、龙座凤架等。

银饰:包括头簪、头钗、耳环、项圈、链带、手镯、戒指等,大都用银子打制而成,玲珑剔透,款式多种多样,行走时叮当有声。瑶族银饰到今天仍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和佩带装饰作用。昭平县富罗瑶族妇女佩戴的银饰9. 工具。20世纪30年代前,除熟瑶较多使用铁质农具外,生瑶主要使用木质农具,如用砍尖削利的坚木、竹子等充当锄、锹等垦荒种植。后来逐渐引进铁制生产农具,从50年代开始,已与汉族地区基本相同,主要有钩刀、锄头、斧头、刮子、镰刀、铲子、犁、耙等。粮食加工工具主要有:臼、石磨、水碾、泥磨、水碓、冲碓、酒甑、簸箕等。过山瑶民居住在深山区中,常用木材加工成其他生活用具,如木瓢、木桶、水槽、木盆、木木舂戽斗等。

10. 医药。瑶族居住的山区,是天然药物的出产场地。瑶药以植物为主,其次是动物。瑶山药材非常丰富,其中还有一些特殊药材,如灵香草、罗汉果、千金草、天花粉、桂皮、勾藤等。瑶族民间传统医药有2000多年的历史,尤其擅长治疗跌打损伤、风湿骨痛。治疗方法以敷、洗、熏、灸等见长。具有瑶族特色的药浴能舒筋活络、驱风除寒、健体强身。(二)非物质文化

瑶族人民创造的隐性非物质文化十分丰富,包括宗教、神话、传说、名人、歌谣、音乐、舞蹈、雕刻、刺绣、印染等各种艺术、技艺及习俗、节庆等。这些遗产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情感,维系着民族的团结与和谐,是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1. 宗教。瑶族崇拜各种自然神、图腾神和祖先神,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瑶族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神灵,祭祀山神、风神、寨神、家神等,祈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平安富足。盘瑶尊崇盘瓠是自己的始祖,对他进行祭祀与供奉。盘瑶先民每逢迁徙,必携祖先偶像,每到一处,必先立盘王庙,举办盘王节、还盘王愿等活动进行祭祀。祭祀分大祭和小祭。大祭每隔三四年或数十年举办一次,以宗族或连村的方式进行,唱盘王歌,击长鼓,以歌颂祖宗的丰功伟绩,欢庆当年的五谷丰收。仪式隆重。小祭以户为单位进行,每年或每两年进行一次,主要活动是本户男女老少一起拜祭盘王供像,祈求全家人平安,来年粮食丰收。

2. 神话传说。盘瑶在远古时代就有了民族起源的传说,先秦古籍《山海经》对盘瓠神话已有记录。反映瑶民族远古社会生活的优美传说、故事和寓言如《盘古开天地》、《伏羲子妹造人民》等,展示了瑶族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生活,具有瑶族还盘王愿仪式较高的艺术价值。

盘瓠神话:古代有个叫平王的皇帝,养有一只龙犬。外敌高王入侵,平王被俘。龙犬驰入敌营,咬死高王,救下平王。后来龙犬变人作王,名叫盘瓠。盘王获平王将公主赐婚,育六男六女,共十二姓,于是就有了盘瓠子孙瑶族。

千家峒传说:元朝大德年间,天大旱,千家峒之外的地方庄稼颗粒无收,县官派人到千家峒催瑶民交粮,千家峒瑶民对催粮官轮流盛情款待。催粮官一住数月,乐不思归。县官误以为他已被瑶民谋害,上书朝廷。官兵杀进千家峒,12姓瑶民只得逃离,到外地重建家园。为了分迁后人们仍能寻根认亲,临行前,族老拿出供奉盘王的金香炉打烂成12块,随身发号的牛角也锯成12节,分发给12姓瑶人作信物,并喝血酒盟誓,相约有朝一日再回千家峒相聚。

3. 度戒。是法师引度盘瑶男子归依盘王的一种宗教仪式,程序纷繁复杂。其间必演的上刀山、过火海、跳云台、睡钉床等程序环节十分惊险,让人惊心动魄。所谓云台就是正方形的高台,以四条长木为柱,高一丈二尺或一丈八尺,各柱相距一尺五寸,上铺木板,在一边扎横木为梯,以便攀登。接受度戒的人,登上云台,勇敢地从台上侧翻跳下,谓之跳云台。只有经过度戒的男子才会获得瑶族社会的认可。昭平富罗至平桂大平一带的包帕瑶,其度戒仪保留得十分完整,是研究瑶族宗教文化重要的活史料。昭平县富罗瑶族男子在度戒仪式上过火塘昭平县富罗瑶族度戒上刀山仪式

4. 婚恋。传统上,瑶族一般不与他族通婚。青年男女一般通过坐歌堂、踏瑶、踩堂齐、人情节、痨鱼求恋等节日、歌圩和活动建立恋爱关系,征得父母同意后就可结婚。瑶族地区盛行招婿上门,女儿可以继承财产,男尊女卑的思想比较淡薄。平桂管理区沙田土瑶新郎新娘八步区东山瑶男女对情歌

5. 节庆。盘瑶节日活动较多,几乎每月都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盘王节、尝新节、赶鸟节等。瑶族祭盘王活动场景富川瑶族自治县古城镇塘贝村举办瑶族长桌宴

盘王节:瑶族人民祭祀祖先的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又叫跳盘王、还盘王愿、祭盘王等。相传远古时代,瑶人乘船飘洋过海,遭遇了大风浪,人们在大浪中航行了三百六十天仍未能靠岸,形势十分危险,于是人们纷纷对着上天向盘王许下心愿,乞求盘王保佑瑶族子孙平安。船终于在农历十月十六日平安靠岸了,这天恰好是盘王的生辰,从此,人们把这天定为盘王节。瑶族过盘王节,唱盘王歌、跳长鼓舞,人口多的大瑶寨还要举行大规模的斗牛赛。到了晚上,男女青年自动集合在一个坪场,围着篝火,纵情歌唱,盘王节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贺州盘王节表演场景2009年贺州盘王节表演场景

尝新节:每年农历六月,早稻即将成熟时候举行。主要活动是吃新米。相传谷种是犬用尾巴粘来送给瑶族人们的礼物,节日这天,所煮新米要先给犬吃,以表敬意。

赶鸟节:是富川等地盘瑶的传统节日,每年二月初一举行,又名敬鸟节、招鸟节。这天,家家户户把连夜舂出的糯米粑插在竹枝上,或挂到树上喂鸟。说是鸟雀啄了耙粑就会把嘴粘住,再不会糟蹋五谷了。此外,还要烧香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6. 歌舞。歌舞在瑶族文化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节庆、祭祀、待客,人们都要载歌载舞。歌谣尤其丰富,有讲述天地万物起源的创世歌;记述民族历史的古歌;表现劳动生活的狩猎歌和农事季节歌;表达爱慕的情歌;祭祀用的乐神歌;赞颂反抗斗争的革命斗争歌等。富川县瑶族芦笙长鼓舞

盘王歌:盘瑶祭祀盘王时唱的歌,又称盘王大歌、盘古书、还愿歌等。歌词长达3000多行,歌名多至数十种,为瑶族人民的艺术珍品。盘王歌最早出现在晋代,后来吸取了汉族的故事传说,内容更加丰富,包括万物起源、伏羲兄妹、瑶族形成、生产劳动、苦难生活、爱情故事、瑶山风光等,是一部反映瑶族历史文化生活的叙事史诗。

蝴蝶歌:留行于富川县的平地瑶地区。歌词结构多为七言,联结四句成为一首。歌词的内容多为抒情表意,或表达歌者对爱情、幸福的执著与向往,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蝴蝶歌有长短之分,长歌也称母歌,一般不用于钟山县瑶族羊角长鼓舞表演,主要用于练习,但在重要集会和活动中也偶有演唱;短歌主要用于演唱,比较流行。蝴蝶歌曾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音乐曲播放,并被评国家级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信歌:因以歌代信而得名,与瑶族的迁徙生活密切相关,主要内容有民族迁徙、寻找亲族、危难求援、传递爱情、诉说苦情等。

长鼓舞:是贺州盘瑶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凡逢新富川瑶族自治县姑娘在演唱瑶族蝴蝶歌年、盘王节、耍歌堂等传统节日,以及建房、祭祀、结婚、庆贺丰收等活动,人们都要表演长鼓舞。长鼓舞源于瑶族人民祭祀始祖盘王的活动。相传瑶族始祖盘王上山打猎时,追赶羚羊跌落山崖,被梓木叉死。子孙们悲痛欲绝,将梓木砍下挖成长鼓身,剥下羚羊皮蒙成鼓面,这就制成了长鼓。然后,人们奋力击打长鼓,以报复山羊、梓木,告慰盘王。通过长期发展,长鼓舞已形成一系列固定套路,共有36套,72层。人们通过长鼓舞把山居生活中接触到的有趣事物广泛地进行艺术再现,集歌、乐、舞于一体,是瑶族人民生产、生活在艺术上的真实写照,是瑶族人民生活的叙事诗,瑶族长鼓舞被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7. 名人资源。在瑶族文化发展的不同时期,涌现了一批促进瑶族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瑶族文化繁荣的历史名人,成为今天贺州打造瑶族文化品牌的宝贵资源。如民族起义领袖宋朝秦孟四、唐富八和元代的唐二,明朝皇太后李唐妹,明朝瑶族进士何廷费孝通(中)1988 年访问贺州瑶族地区枢,清朝秀才赵坤元,民国名将富川人黄燻。当代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最高荣誉奖获得者、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费孝通,曾于1988年到访贺县,了解贺州的瑶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他对贺州瑶族曾给予高度的关注。

上述以贺州世居瑶族地区为核心的、广义的、全域性的丰厚的瑶文化资源,为贺州瑶族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贺州瑶族文化资源特征

(一)诸多文化元素在内的文化兼容体

历史上,贺州是瑶、壮、汉等多民族融合的重要通道,是南粤、楚和中原文化交汇的走廊,贺州瑶族文化在民族融合力量的推动下,不断与汉、壮等民族的文化交融,形成了一种具有地域特色、优秀品质、充满活力的文化。由于贺州处于湘、粤、桂三省区交汇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萌渚岭、越城岭等山岭环境的影响,加之民族迁徙、交流、融合,以及改朝换代的历次战争影响,使贺州瑶文化兼有岭南文化的风韵、中原文化的痕迹、荆楚文化的烙印,呈现多元多层次复合的格局。既有儒、释、道文化因素,还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瑶族的原始文化;既有精耕细作的稻作文化,也有刀耕火种的旱作文化和深山大岭的林作文化;既有优美的歌舞,也有绚丽的服饰;既有悠远的史诗,也有神秘的女书,还有神奇的医药;既有古朴的瑶寨建筑,也有别具一格的节庆活动。其民间传说、歌舞形式、宗教崇拜、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生活起居方式、建筑形式等无一不充满地域风情。贺州瑶族文化的兼容性,为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提供了多种途径。(二)耕山文化与狩猎文化融合的结晶

地域环境决定贺州瑶族传统文化以耕山狩猎文化为本,风情习俗、信仰禁忌、民间文艺、岁时节令等贺州瑶文化无不植根于大山,传统的贺州瑶族商贸文化也是围绕服务耕山、狩猎等活动而展开。在耕山文化与狩猎文化融合与浸润下,贺州瑶族人民创造了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山居环境下的养生、医药、饮食等特色文化,这种特色的瑶文化资源为产业化开发提供了巨大的潜力。(三)生态文明的精神象征和先进表现

瑶族独特的山居文化孕育了瑶族人民爱护自然、珍惜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在长期的生态家园建设中,贺州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生态文明成果,森林面积超过8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2%以上,绿化程度领先全国和全区的平均水平,被自治区授予广西森林城市称号,荣获国家级森林城市称号。这些都为贺州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提供了载体,赋予了美丽贺州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生态文明成为贺州瑶族文化的先进表现和精神象征。

贺州瑶族文化的这种资源特征决定了贺州瑶文化产业化开发的下一步方向和特点,为具体布局瑶文化产业项目提供了依据。

第三章 贺州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实践

长期以来,贺州注重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下一步的规模开发积累了经验。

一、贺州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现状

(一)瑶族文化产业开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一是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洛湛铁路、桂梧高速公路、永贺高速、广贺高速公路建成为贺州瑶族文化产业开发提供了高等级的运输能力。“十一五”启动六项民心工程以来,瑶族山区交通工程项目快速推进,市、县、区的城区至瑶族乡寨大部已完成乡村道路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实现了80%瑶族乡寨通公路,100%的瑶族乡寨通摩托车路的交通道路网络建设,这些努力直接改善了瑶区资源的外运条件。

二是一批瑶文化基础设施的建成将为瑶族文化产业的开发在产品研发、生产、展示、宣传与推广、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培育、产业规划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代表性的基础设施主要有贺州市博物馆、贺州学院桂东族群博物馆、富川县瑶族博物馆、八步区黄洞乡瑶族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中保存了包括生产、生活、宗教、服饰、历史等各个方面瑶族文物5000多件组,综合反映了贺州12个支系的瑶族历史文化全貌。此外,还新建、扩建了瑶族文化表演场、民族文化广场、民族风情园、综合体育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富川瑶族博物馆展厅一角贺州市博物馆瑶族展厅一角贺州学院族群文化博物馆一角八步区黄洞乡瑶族博物馆一角

三是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富川瑶族自治县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文化工程,已建成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富川支中心;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相继投入使用,其中6个文化站达到标准化建设水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下湾瑶寨平;建设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14个,建成村级图书室12个,完成农家书屋建设点110个。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新建、改造一批广播电视发射台,加快农村有线电视联网,率先在贺州市完成“十一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7.8%。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镇凤岭村一角(二)瑶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

近年来,贺州市采取多种措施,及时有效地抢救和保护了瑶族文化。

一是加强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如富川瑶族自治县已完成全县12个乡镇的野外普查工作,普查登记点145处,其中新发现文物79处,复查文物66处,采集了大量的文物普查数据。经鉴定,富川瑶族自治县的文物保护单位超过66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23点,自治区级6处,县级59处;瑶族特色建筑富川马殷庙(含瑶族民居福溪街)、风雨桥已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特色建筑古明城、瑞光塔也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秀水状元村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福溪瑶寨入选自治区历史文化名村。富川县福溪村马殷庙富川县秀水村状元楼

二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传承。目前,贺州共有瑶族盘王节、瑶族长鼓舞、瑶族服饰、蝴蝶歌等国家级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这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均建立了文化传承基地,确定了国家级传承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八步瑶族医药、瑶钟山县瑶族文化传承人在练习羊角长鼓舞族凿花、贺州瑶族盘王大歌、瑶族溜喉歌等4项,共确定了传承人16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6项,确定传承人16人。

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瑶族文化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提供依据。八步区步头镇黄石村瑶族妇女在挑花(三)瑶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贺州市以旅游为抓手,围绕瑶族民俗风情、生态、山居、田园等资源,大力推进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推进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瑶族文化资源开发的价值空间,得到了初步释放。富川瑶族自治县瑶寨芦笙长鼓舞表演富川瑶族自治县脐橙种植园富川瑶族自治县第三届脐橙节现场

富川瑶族自治县已形成了以秀水状元村、凤溪瑶寨、慈云寺等一批瑶族历史文化景区为主体,神仙湖、白牛村、立新万亩脐橙园等一批瑶寨民俗文化与生态农业文化相结合为补充的旅游格局。秀水状元村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福溪瑶寨被评为广昭平县仙回瑶族乡马威村“调马”舞西历史文化名村;凤溪瑶寨、神仙湖生态休闲园、立新万亩脐橙园、白牛生态文明村成为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富川还成功举办了三届“富川脐橙节暨瑶乡文化旅游节”和第七届中国瑶族盘王节,吸引了40多万游客到富川体验瑶文化。织绣、雕刻等瑶族工艺品,脐橙、黄花梨等瑶乡绿色食品,腊肉、荷香米粉肉、油茶等瑶家特色风味食品,深受海内外游客的欢迎。催生了瑶区工艺品业、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以民俗文化体验为主题的瑶乡休闲观光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达10多万人次以上。“十一五”期间,富川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0多万人次,年均增长21%,实现旅游收入13.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16倍,年均增长16.7%。2012年,秀水村和神仙湖接待游客11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0多万元,专业从事旅游业人员达300多人,旅游业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昭平县文竹镇七冲村的瑶族姑娘为游客表演“蝴蝶舞蹈”

昭平县将仙回瑶族风情与桂江生态旅游业结合,联动发展。2012年,昭平桂江景区被评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及广西三星级乡村旅游区。游客在八步区黄洞月湾瑶寨游览

八步区黄洞瑶族乡的月湾旅游休闲度假区,通过登山观光、采茶品茶、畅享瑶乡美食、观赏瑶族歌舞等瑶族文化的旅游项目,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

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经济价值不断显现,正逐步成为贺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四)瑶族文化创新取得一定成果

近年来,贺州组织力量对瑶族文艺作品进行艺术创新,取得了一批成果,让瑶文化在贺州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富川县创作的小品《橙愿》获2004年广西八桂群星奖;歌曲《今宵月圆》、《瑶家油茶香》获2005年广西八桂群星奖;原生态歌曲《咿呀嘞》、舞蹈《欢腾的瑶寨》、《芦笙长鼓舞》、小彩调《抬轿》获广西二等奖;2006年,《芦笙长鼓舞》、《蝴蝶歌》被中国第八届盘王节评为最具民族特色奖和银奖;原生态歌曲《蝴蝶歌》女声四重唱,荣获广西青年歌手大赛优秀奖;2009年,舞蹈《遥望》参加广西音乐、舞蹈专业大赛贺州赛区荣获三等奖;舞蹈《笙·鼓·韵》参加广西“八桂群星奖”贺州赛区文艺汇演,荣获一等奖。2010年,《瑶族长鼓舞》、《瑶族蝴蝶歌》分别参加澳门万人军操赛和全国青年歌手CCTV大赛,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2年,大型舞剧《瑶妃》获得了第八届广西剧展大型剧目展演桂花金奖。舞剧《瑶妃》演出场景舞蹈《欢腾的瑶寨》演出场景舞蹈《笙·鼓·韵》演出场景富川瑶族自治县瑶族文化传承人演唱瑶族蝴蝶歌

二、贺州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问题

尽管贺州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在局部区域有一定的起色,但总体上仍处于零星的自发开发的起步阶段,文化产业资源的潜在价值并未被彻底激活,开发程度较低,制约产业进一步开发的因素分述如下:(一)文化资源家底不清

总体来说,贺州对瑶文化资源尚缺乏全面、系统、科学的普查和评价,对瑶文化资源的数量、质量、种类、范围、环境、开发价值、市场前景和开发模式等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计和分析,难以为瑶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二)基础设施不完善

瑶文化资源富集且特色较浓的地方,多数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交通还不够便捷,多数地方尚处于未开发或半开发状态。如富川秀水村景点开发,旅游专用道等级低,相关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瑶文化产业的发展。(三)开发思路不明

瑶文化资源开发缺乏全球化视野,局限于就贺州当地资源、市场、经验和投融资平台搞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结合有限,就文化搞文化,没有将文化资源作为市场资源配置的主体要素与其它经济发展要素充分结合,与其他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等深度融合的水平层次低,无法达到以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四)开发途径不多

目前,主要侧重于对古镇名村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进行一些节庆活动。对民族艺术、民俗、宗教等文化资源开发较少。而且,没有成规模,上档次,品牌效应差。(五)开发主体不强

参与瑶文化资源开发的企业呈现出规模小、分布散、实力弱的特点,缺乏一批集投融资、文化创意、文化产品生产、经营等于一体的综合实力强、辐射带动广的龙头企业。(六)政策环境不优

有关部门对加快贺州瑶族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不同的部门各自为政,对资源的利用缺泛统揽,甚至相互掣肘。尽管国家和自治区已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但贺州至今仍未制定相应的规划,更没有针对文化产业发展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导致贺州瑶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第四章 贺州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前景

贺州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产业基础良好,市场空间广阔。

一、贺州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条件

(一)区位条件

贺州位于西江流域,洛湛铁路、广贺高速公路、桂梧高速公路、贵广高速铁路,永贺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向东南至香港、澳门400公里,广州市约230公里;经高速公路向北1.5小时可达桂林,向东南2.5小时可达广州,向西南4小时可达南宁;走高铁1小时即可达广州,可实现贺州至香港、贺州至澳门当日往返。贺州不仅是湘粤桂三大文化圈的交汇点,还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国际经济合作、泛珠江三角合作区和西部大开发四大经济区的战略结合点,有利于吸收、借鉴、整合各区域间的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市场资源、政策资源,打造瑶文化产业,提升贺州文化竞争力。把贺州瑶族文化置于汉文化、楚文化、瓯越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叉点上分析,一方面瑶族文化多元混融,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区域文明原创开放,古老厚重,超越了区域文化发展容易自我封闭的倾向。这为发展瑶族文化产业提供了不竭的文化资源。在瑶族文化产业化开发的过程中,系统整理瑶族文化,创意开发瑶族文化产业,将使瑶族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闪耀出瑰丽的光芒。(二)资源条件

从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置临贺县,发展到三国增设临贺郡,隋朝改设贺州,贺州有县级以上行政建置的历史迄今已有2100多年。贺州历史底蕴深厚。东汉开始已有瑶族活动的迹象;隋朝开始,贺州瑶族已有明确史载。贺州的瑶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盘王文化、山居文化、耕山文化、狩猎文化、森林文化等资源,都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瑰宝。传说、故事、寓言、童话、笑话、谜语、谚语等,展示了瑶族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开发文艺类产品的特好题材;反映瑶族生活原貌的瑶寨,保持着古朴淳浓民族风情、瑶家古村落等,有利于旅游景点、景区的建设;印染、蜡染、挑花、刺绣、织锦、竹编、雕刻、绘画等工艺美术,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开发工艺类产品的绝好元素。迄今各地瑶族民间散藏着的大量瑶族历史典籍,包括著名的历史文献《过山榜》和数量众多的宗教经书等,将为瑶文化的创新提供哲学性的思想营养。

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瑶族文化资源分布全区、全国各地,贺州还可以利用瑶文化的特性,及毗邻粤桂湘、背靠大西南的区域优势,引入全国各地知名瑶族文化品牌资源,把瑶族文化品牌资源整合起来,盘活存量,为贺州瑶文化资源产业发展创立广阔的创意空间。(三)载体条件

开发区域的山脉、河流、森林、植被、阳光、空气、建筑等自然和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载体和重要的产业资源。贺州丰富而优质的区域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贺州瑶文化产业化开发提供了载体条件。贺州市姑婆山风光玉石林昭平县黄姚古镇

贺州年均气温20℃左右,空气湿润,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大小水库超过200多座,贺江、桂江通达珠三角。

贺州物种多样性丰富。现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2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有5个堪称天然动物园和天然植物园的自然保护区,有姑婆山、大桂山两个国家森林公园。

贺州森林资源丰富,有林面积8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2%以上,是典型的森林之城、田园都市,被授予广西森林城市称号,其中,昭平县黄姚镇被评为广西森林乡镇称号,富川县朝东镇秀水村、平桂管理区望高镇新联村委石牛塘村获得广西森林村庄称号。

贺州的历史建筑颇具特色,有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多处。其中黄姚古镇集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古建筑群于一体,素有梦境家园之称。被评为中国最具有旅游价值的古城镇、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金奖景区之一,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富川秀水状元村被誉为宋、明、清民居博物馆。临贺故城有2000多年历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平县桂江风光(四)市场条件

贺州位于港澳-广州-桂林旅游黄金线中间,形成了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贺州玉石林、贺州温泉、黄姚古镇等一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紫云仙境等国家3A级旅游景区,荷塘十里画廊、碧水岩、临贺故城、大桂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风景名胜区,不仅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还成为电影、电视剧等影视片的外景拍摄地。以生态观光、森林度假、温泉疗养、民族风情体验为主的特色旅游不断做强做大,贺州已成为广西入境旅游人数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是全国新兴的优秀旅游城市,是粤港澳养生休闲的后花园,成为人们体验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理想胜地。得天独厚的旅游环境,客观上为贺州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推销瑶文化产品,营造了流动的大市场。贺州大桂山景区钟山十里画廊贺州紫云景区贺州温泉电视剧《美丽的南方》在黄姚古镇拍摄电影《冰雪同行》在贺州姑婆山景区拍摄贺州灵峰广场的麒麟尊雕塑(五)产业条件华润火电厂速生丰产林

贺州不仅是粤港澳地区的后花园,还是它们的大菜园,瘦肉型猪、名优水果、无公害蔬菜、茶叶等名特优产品驰名粤港澳,已成为珠三角重要的菜篮子生产供应基地。贺州是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西部省份通往粤港澳最快速的通道,是全国铁路网八步区柳扬电站的区域性枢纽,已成为桂粤湘三省交汇处的区域交通枢纽和商贸旅游城市,商贸、物流、旅游等发展迅猛,每年入境游客在广西仅次于桂林,获得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贺州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主要节点,依托丰富的水能资源,成为了西电东送的通道和重要基地;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建立了世界最大的脂松香生产基地;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建成了一批有色金属加工企业;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建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工业基地;以桂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建成了广西新兴的电子工业基地。特色产业体系的形成,为推进贺州瑶文化资源开发提供了丰富的产业基础和多渠道的开发路径。

二、贺州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机遇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时期。文化产业已成为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新增长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中央和地方对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不断增加,这为贺州加快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先机。(一)推进瑶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条件形成

国家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始终把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2006年9月,我国第一个关于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颁布,确立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长期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2009年8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抵御经济危机、扩大内需的战略高度。2012年2月,《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具体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工作之一,是五位一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正在形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二)推进瑶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条件形成

从国家宏观调控层面看,全球已进入高度工业化的时代,现有的以大规模制造业为主的生产形态逐渐失去优势,必须改变单纯依靠制造业、加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格局,增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竞争力,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文化等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地经济工作的重心和各级党委政府的自觉行动。各地均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当地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全国文化产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为挖掘瑶族文化资源价值,发展瑶族文化产业,发挥文化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提供了良好环境;从生产技术水平层面看,以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为应用高新技术创新瑶族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兴瑶族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瑶族文化传播体系,促进瑶族文化与科技、产业结合,增加瑶区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提升产品品质,增强瑶族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从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层面看,2012年,我国人均GDP近6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越过3000美元后,居民向物质消费需求和精神消费需求并重阶段迈进。文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为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为贺州瑶族文化走向东盟和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瑶族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契机;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方式转变为瑶族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动力;信息技术革命为瑶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瑶族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产业条件已经具备。(三)全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加快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独具特色,分布相对集中,从而具有了独特的经济价值。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入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日益认识到自身文化的强大经济价值,开始致力于民族文化与经济建设的结合,推进民族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产业,在当地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四)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当前,广西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作出建设文化强区和把广西建设成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省区的重要战略决策,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大省若干配套政策》等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并提出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要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以上的奋斗目标。同时,近期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也为促进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五)贺州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贺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文化先进城,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这为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贺州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挑战

(一)开发能力薄弱

2012年贺州市GDP为400亿元左右,在14个设区市中排名后位,人均GDP约2万元,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城镇化率为39%,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带动能力不强;基础设施不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城乡发展差距明显。薄弱的经济社会基础,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贺州瑶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导致贺州文化产业规模偏小。(二)文化产业人才匮乏

瑶文化经营管理和创意等高端文化专业人才缺乏,加上没有形成培养、吸引人才的有效机制,文化人才储备不足,严重制约了瑶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投融资机制不健全

文化产业与生产制造型企业的重要区别就是,生产制造型企业有形资产多,无形资产少;文化企业自主品牌意识不强,开发创新能力比较弱。这就导致文化企业在融资时面临抵押品的品牌效应不足,使企业融资难度加大。2009至2012年3年内年均全市投入不足5000万元。投资渠道狭窄,主要来自3个方向,一是国家用于城乡风貌和古镇名村保护的资金,这部分资金约占40%。二是国有规模企业在贺州设立印刷企业点,这部分资金约占20%。三是国家用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资金,这部分约占10%。四是社会融资,这部分资金约占30%。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不健全造成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贺州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一大瓶颈。(四)面临周边瑶族区域的竞争压力

从区内看,近年来,广西区内金秀、巴马等瑶族自治县,将瑶文化资源与旅游结合作为瑶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瑶文化开发形成了一定特色,走在了全区前列。金秀瑶族自治县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通过提升独具特色的大瑶山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整合瑶都文化资源,打造瑶医药品牌,逐渐走出了一条独具瑶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发展新路,涵盖观光游、民俗、养生等主题的金秀旅游产业链正在日趋完善。金秀、巴马等地瑶文化资源开发规划早、起步早,给贺州等后开发地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容易造成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加剧本地区之间的竞争。从区外看,湖南、广东等瑶族地区10年前就已着手发展瑶文化产业,并已形成了一定规模,这给贺州瑶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带来了挑战。贺州只有对瑶族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开发、差异开发,产品才会具有市场竞争力。

第五章 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国内外经验借鉴

由于资源形态、技术手段各有侧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所指的文化产业内容不尽相同。必须从两者发展阶段、发展层次的差异中,把握国内外文化资源开发的经验精髓,创造性地借鉴吸收能为我所用的做法。

一、国内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实践

我国一些省、市、县依托当地优势产业,通过文化创意开发,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实现价值转换的产业化过程中,创造出了许多成功典型,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为贺州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提供了有益借鉴。(一)湖南江华经验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从2001年就开始谋划瑶文化开发,经过近10年发展,从当初挖掘保护,到现在发展创新瑶文化,取得了相当成就。主要做法:

一是规划先行。制定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把发展提高瑶文化纳入各职能部门工作。

二是开发与保护并重。成立瑶文化研究学会,建瑶文化博物馆、瑶族艺术培训中心,继承优秀的瑶文化,如歌、舞、服饰等,抢救、挖掘、弘扬、发展瑶文化。

三是推进瑶文化与旅游结合。建设瑶族文化村,发展旅游业,展示瑶文化特色。吃、住、玩、看都要体现瑶族风格。倡导着瑶服、讲瑶话、司瑶仪、行瑶礼、唱瑶歌、跳瑶舞,突出瑶族特色,把瑶文化充分展示给世人,全面拉动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推动瑶文化与经济相互发展。敞开山门,举办瑶文化研讨会、招商引资会、民族商品博览会、盘王节庆典等一系列大型节庆、商贸、学术交流活动,使特色文化与民族经济相互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拉动。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展示瑶文化的独特魄力。印制包括瑶族的斑斓服饰、美味食品、古朴建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瑶山的风景名胜、特色经济等内容的系列明信片,录制系列瑶语瑶歌磁带,摄制包括瑶山风光、民俗风情、瑶歌瑶舞等内容的系列光碟,出版系列书刊、画册,生产银铜饰品、竹木制品、织锦用品等系列工艺品。使人们在消费体验瑶产品中直观快捷地接受瑶文化,促进特色文化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点。

五是包容性开发。如瑶族服饰开发,涵盖所有支系的所有款式,在继承瑶族传统服饰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流行趋势加以改进,使之融民族化、时装化、生活化于一体,走出一条现代民族服饰的新路子。拓宽开发领域,使产品多样化、系列化,瑶族织锦壁挂、瑶族保健绣花鞋、八宝被、瑶族风情手提包、背包、座垫以及瑶族长鼓、背篓、花篮等工艺产品的市场空间不断拓展。

六是打造瑶文化旅游品牌。将瑶族传统节日盘王节作为每年一届的中国瑶族文化旅游节来经营,以瑶族风情旅游为主题,瑶文化展示为主线,经济活动为基调,组织瑶山风情游、瑶文化研讨会、民族商品博览会、经贸洽谈会等系列活动,以此全面展示当地秀丽的自然风光、醇厚的人文风貌、独特的瑶族风情以及青山、碧水、靓城的生态环境,打响瑶文化品牌。在瑶文化的大旗下,整体推出当地山水、人文、民俗旅游项目。通过旅游节等系列活动,推广神州第一瑶城、南岭文明瑶区、潇水源头百里风光带等当地瑶文化品牌。

七是建设中国瑶族社会文化长廊。利用中国瑶族第一盘王殿、江华中国瑶族第一县、瑶族迁徙途中的大本营、重要中转站等明显的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