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百岁之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7 19:41:06

点击下载

作者:赵步长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糖尿病百岁之路

糖尿病百岁之路试读:

前言

F O R E W O R D

很多人都知道,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那么世界糖尿病日为什么定在这一天呢?这是因为11月14日是历史上著名的加拿大糖尿病专家班廷的生日,是他第一个把胰岛素用于糖尿病患儿的治疗,挽救了这个患儿的生命。为了缅怀他的业绩,1991年国际糖尿病大会就把这一天定为世界糖尿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在这一天广泛开展糖尿病宣传、教育和防治工作,以推动国际糖尿病防治事业的开展。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世界糖尿病日”更名为“联合国糖尿病日”,使糖尿病日从民间行为变为国家行为。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另一个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它的急、慢性并发症,尤其是慢性并发症累及多个器官,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已经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各国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

中国每年因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死亡人数高达70多万,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死于心肌梗死、脑中风,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常因并发肾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糖尿病并发重症感染、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综合征等也是致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防治糖尿病对于糖尿病患者本人、家庭及社会都有重大意义,希望通过健康知识的普及帮助更多的人远离糖尿病,帮助糖尿病患者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能够与常人一样享受人生,长寿延年,同时降低个人和社会的医疗费用支出。共同努力,助糖尿病患者奏出幸福心声,实现他们的百岁梦想。赵 涛2016年8月1日第一章糖尿病是怎么得上的

飞速发展的中国正面临一个严峻的健康挑战——糖尿病大爆发。中国科学家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调查指出,10%的中国成人已患上该病,另有16%处于糖尿病边缘。

据一项针对5万人的调查研究显示,中国的糖尿病发展速度比欧洲和美国要快得多。中国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更影响了大多数人的饮食习惯。高盐、高糖、高脂食品的摄入使得肥胖率一路飙升,而90%~95%的成人2型糖尿病都是超重或肥胖惹的祸。近年的另外一项研究是针对中国的住院患者中2型糖尿病并发症患病率的调查,发现患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比例达到了60%以上,是患病率最高的并发症。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不安,也是沉重的社会负担,尤其是我国仍处于医改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之中。据统计分析,中国患者单纯的降糖治疗年均花费3700多元,一旦有并发症出现,年均花费增加4倍,达到1.2万元以上,可见并发症是给社会医疗成本带来巨大负担的疾病。因此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刻不容缓。

这不是中国仅有的特殊现象,2009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到2050年,亚太地区将成为糖尿病的高发区。全球每年3.8亿的新增糖尿病患者中,60%的患者将来自该地区。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英文代号为DM,是甜性、多尿的意思。属中医的“消渴”范畴,“消渴”是消瘦烦渴之意。完整地讲,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多,引起血糖升高,尿糖出现,脂肪、蛋白质、矿物质代谢紊乱。患者可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体重和体力下降的表现。严重时发生水及酸碱代谢紊乱,引起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如果糖尿病长期得不到良好控制,还能造成脑、心脏、神经、眼和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残疾或死亡。糖尿病是怎么得的?

糖尿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原因不太清楚,我们称之为原发性糖尿病,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都属于原发性糖尿病;另一类糖尿病有其特殊的病因,如胰腺疾病造成胰岛素合成障碍,分泌不出来,或者是由于其他内分泌的原因导致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太多等,这就属于继发性糖尿病的范畴了。虽然原发性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但是目前至少可以说,引起糖尿病的基本原因有两条:第一是遗传因素,也就是说糖尿病是有遗传性的,遗传的是容易得糖尿病的基因。比如1型糖尿病遗传的是胰岛容易遭受病毒侵害,并发生自身免疫性破坏的基因。对于2型糖尿病,一般认为此型为一种多基因的遗传病,遗传的是容易发生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基因。但是,如果光有遗传倾向这种先天因素,还不至于得糖尿病,还需要有后天因素,或者说环境因素,这就是得糖尿病的第二个因素,对防治糖尿病来说也是更值得注意的因素。诱发糖尿病的环境因素包括热量摄取太多、活动量下降、肥胖、吸烟以及心理压力过大等。遗传与环境这两条因素长期、共同作用,就易使人得糖尿病。世界各国糖尿病的发病情况如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发展,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都在升高,用于糖尿病防治工作的资金数额也在不断增加。发达国家糖尿病患病率已经高达5%~10%。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病率在发展中国家增加的速度特别快,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尤其是在那些从穷变富的发展中国家,或者是富裕国家中的贫困民族。这种现象说明,糖尿病不只是一个富贵病,在经济和生活水平发生剧变的地区,现实地存在着糖尿病爆发流行的危险。我们国家也是一个从穷到富的发展中国家,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随着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糖尿病患者剧增现象在我国上演。我国糖尿病患者有多少?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上也还不很富裕,这给糖尿病的流行病调查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现有资料表明,与其他从穷到富的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增多。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20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不足1.0%,90年代中叶已经上升至3.2%左右。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对全国14个省市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前期发生率达15.5%。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2011年公布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亿人推算,那么就有近2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糖尿病正处于爆发性流行。

不过,由于大部分糖尿病前期患者不会表现出“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的糖尿病典型症状,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离糖尿病很近了。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不但给患者本人造成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直接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也造成国家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损失,每年直接和间接用于糖尿病的花费接近4千个亿,糖尿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障碍之一。所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减轻糖尿病的危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事实上,糖尿病前期患者就如同处在分岔口上。不加控制,糖尿病将不久而至;有效干预,则可以推迟或阻止糖尿病的发生。有资料表明,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如果任其不管,每年会有10%左右进展为糖尿病,而按照美国糖尿病协会公布的数据,糖尿病前期患者中,11%的人在3年内就将转化为2型糖尿病,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仅有约30%可能自行恢复为正常;若对其使用药物,或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等,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可下降30%~75%,恢复为正常血糖状况的几率最高可升至70%。因此,对糖尿病前期的人,必须引起重视。为什么现在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

造成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数急剧增多的原因主要包括:

①中国人的遗传易感性较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在发达国家及比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中,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毛里求斯、美国、加拿大、以及我国香港,华人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10%~15%,达到或者超过其他人种的水平。这说明中国人不是不容易得糖尿病,而只是由于过去比较贫困,不具备得糖尿病的营养条件而已。华人与我们中国人同宗同族,遗传特点一样,如不采取措施,他们的今天,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

②经济状况迅速改善:原来中国人比较贫困,多数人仅处于温饱状态,体形也比较瘦。随着我国经济水平迅速提高,多数人可以随意吃喝,这给糖尿病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老年化倾向:据研究,随着年龄的增高,糖尿病患病率显著上升。目前,我国人均寿命正逐步增加,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多,糖尿病患者数增长,这也是可想而知的;

④对糖尿病警惕性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提高:现在只有想不到的糖尿病,没有查不出的糖尿病,甚至凭一滴血就能查出糖尿病,这也使糖尿病的发现率有所提高;

⑤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模式:现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知识还相对缺乏,生活模式不科学、不健康者大有人在。首先是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缺乏了解,老百姓为无知而付出代价;其次是大吃大喝、热量摄取过多;再次是体力活动太少,“上楼坐电梯,出门就打的,整天看电视,少动多休息”,从而引起肥胖;最后是生活节奏快,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的情况比较普遍。改变不科学、不健康的生活模式,是我们预防糖尿病的主要着眼点。糖尿病的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糖尿病,都不是一步到位就得了糖尿病的,总有个发展过程,1型糖尿病的发展过程往往很快,看起来好像是突然发病似的,实际上这类患者也有个潜伏期,先是胰岛受到病毒或者毒物的侵袭,而后因为发生自身免疫性的破坏,胰岛又受了“二茬罪”,结果几乎所有的胰岛都被破坏,不打胰岛素就难以维持生命,变成了1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发生和发展就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这段时间一般为数年。2型糖尿病发展的最早阶段可称为糖尿病的“高危时期”,这段时间如果不注意,血糖就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走进第二阶段,也就是血糖增高阶段。血糖增高者要是还不提防,在不久的将来,就很有可能发展到最后阶段,变成糖尿病患者了。什么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指目前血糖完全正常,但得糖尿病的可能性较大的人群。1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是指有家族史、具有某种遗传学标志和免疫学标志的人群,如家里有人是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某些人白细胞抗原(HLA)类型或者胰岛细胞抗体、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阳性者。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也就是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亲属有糖尿病者,肥胖者,曾有过高血糖或尿糖阳性者,生过4千克以上的巨大胎儿者。20世纪80年代末,有个叫瑞文的外国人提出一个名词,叫做x综合征,后来人们把x综合征改为代谢综合征,这个综合征至少包括:高体重(超重或者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血脂异常症)、高血黏、高尿酸和高胰岛素血症。一个人如果有这7个“高”中的3项以上,即使现在血糖不高,也很容易得糖尿病,因此有代谢综合征者也应该算作糖尿病高危人群。另外,还有人把吸烟者也列为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范围,这给吸烟又增加了一条罪状。高危人群是糖尿病患者的后备军,如不进行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心理调节,得糖尿病的机会要比其他人多很多。所以说,高危人群是我们防止糖尿病和糖耐量损害的重点对象。什么是血糖增高阶段?

又叫糖尿病前期,指血糖已经升高,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血糖值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国际上通称糖调节受损(IGR)。主要包括3种情况:

①空腹血糖受损:英文代号为IFG,意思是指空腹血糖高于正常,但又不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他们的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尔/升(110~125毫克/分升)之间,当然餐后2小时血糖也没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②餐后血糖受损:是指餐后2小时血糖在正常和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的状况,他们的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140~199毫克/分升)之间;

③糖耐量受损:又称糖耐量低减,英文代号IGT。这些人在做糖耐量试验时,空腹和服糖后2小时都没达到糖尿病诊断指标,但后者在7.8~11.1毫摩尔/升(140~199毫克/分升)之间,顺便说一下,糖耐量损害只能是糖耐量试验的结果,如果没作糖耐量试验,仅仅餐后2小时血糖介于7.8~11.1毫摩尔/升(140~199毫克/分升)之间则不能诊为糖耐量受损。

血糖增高者已不再是健康人,糖尿病的帽子就悬在他们的头顶之上,随时可能掉下来。但有人发现,此时如加以注意,大多数人可以不发展为糖尿病,所以说这是不得糖尿病的最后关口。可以说,对处于血糖增高阶段的人群的工作是预防糖尿病的重中之重。糖尿病分哪些类型?

按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规定,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糖尿病主要可分为4种类型:

①1型糖尿病:原来叫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英文代号IDDM),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患者起病比较急剧,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

②2型糖尿病:原来叫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英文代号NIDDM),多发生于成年人,起病比较缓和、隐蔽,不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不一定用胰岛素治疗,此类患者占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目前糖尿病患者总数的急剧增加,主要是此型患者迅速增多的结果;

③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除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以外的各种糖尿病,包括胰腺疾病造成的糖尿病、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糖尿病、各种遗传疾病伴发的糖尿病以及药物导致的糖尿病等,该型种类繁多,但患者数则远不及2型糖尿病;

④妊娠糖尿病:指妇女怀孕期间发生或者发现的糖尿病,生完孩子以后,往往还得重新分类定型。引起1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原发性糖尿病的病因至今还不十分明了。一般认为,它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是内因,是疾病的基础。环境因素是外因,是疾病发生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来起作用。对于1型糖尿病也是如此。

①遗传因素:1型糖尿病的遗传性与人白细胞抗原(HLA)相关,具有某些类型HLA者的胰岛容易受到病毒和毒物的损害,继而又容易发生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性破坏,最终导致1型糖尿病的发生;

②环境因素:多种环境因素都可以成为糖尿病的诱因,对I型糖尿病来说,病毒感染和毒物破坏可能是主要原因。1型糖尿病的特点是什么?

1型糖尿病原来叫儿童期糖尿病或青年型糖尿病,说明此病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期。这是1型糖尿病的第一个特点。一项儿童1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为0.57/10万,也就是说,每年每20万个孩子中就有1个要得1型糖尿病。这个比例要比西方白人儿童低得多,但我国人口基数很大,所以我国1型糖尿病患者总数可能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另外,除了儿童之外,实际上1型糖尿病也可能发生在一生中各个年龄段,特别是更年期,因此现在已经不再使用儿童或青年型糖尿病这种称呼了。l型糖尿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发病一般比较急骤,口渴、喝得多、尿得多、吃得多以及乏力消瘦等症状十分明显,有的人甚至一上来就是酮症酸中毒,可谓是来势汹汹。当然也有不少人发病不那么急,特别是成年l型糖尿病,有时是缓慢发展而来的,有人称之为成人缓慢进展的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第三个特点是最终将无一例外地使用胰岛素治疗,至少在3年之内会变得不用胰岛素病情就难以控制,所以1型糖尿病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什么是1型糖尿病的“蜜月期”?

1型糖尿病的自然过程中常有一段自发的缓解期,临床习惯上把这段缓解期称为1型糖尿病的“蜜月期”。那么这段“蜜月期”是怎么出现的呢?原来人的各种组织都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1型糖尿病的患者在早期胰岛受到破坏后也能进行修复,使部分胰岛再生,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结果患者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可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甚至什么药都不用,也能维持正常血糖水平,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为1型糖尿病的“蜜月期”。这时患者和家属都很高兴,以为糖尿病已经治愈。但可惜好景不长,经过几个月后(一般是6个月左右),患者的胰岛又因为自身免疫性的第二次破坏,再次遭到重创,这次损害就可能是永久性的了,结果他们的胰岛从此再不能分泌胰岛素了,迫使患者必须终身用胰岛素治疗。所以,为了防止1型糖尿病的发生,要把住两道关口:第一道是增强抵抗力,使胰岛不受病毒或毒物等有害因素的损伤。第二是增强免疫力,使患者受到上述有害物质损伤的胰岛避免再次遭受自身免疫的破坏。有关这第二道防线的研究,现已成为防治1型糖尿病的热点课题之一了。有人认为,处于“蜜月期”的患者少量用点胰岛素,对增强他们的免疫力,保护他们残存的胰岛十分有益。儿童糖尿病有哪些特点?

儿童容易得1型糖尿病,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都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或儿童。所以说儿童糖尿病的第一个特点就是1型糖尿病多见,患者一般来说血糖较高,病情波动较大,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常常需要终身用胰岛素治疗。当然儿童糖尿病并不等同于1型糖尿病,现已发现有些糖尿病儿童可以很长时间不用胰岛素,例如有一种常发生于25岁以前,被称为青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MODY)患者,常有3代遗传史,这类患者就可用口服降糖药物,甚至单纯饮食治疗即可获得满意控制。另外,近年来在临床上常在少年儿童中见到典型的2型糖尿病,这类孩子肥胖显著,脖子黢黑,血糖倒不很高。儿童2型糖尿病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目标之一。第二个特点是儿童得了1型糖尿病,控制可能比较困难。这是因为他们的病情本来就容易波动,再加上孩子可能对病情难以了解,不能在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上给予满意的合作。第三个特点是发病较早,病程较长。如果长期得不到满意控制的话,容易发生糖尿病的并发症,特别是得眼睛和肾脏等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往往比2型糖尿病更大,动脉硬化发生的机会也多,患儿的生长发育可能因此受到影响。所以对这类患儿必须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引起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型糖尿病也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更明显,机制也更为复杂。对此有人提出了“节约基因”的假说,认为为了适应饥寒交迫的生活环境,在贫困国家以及富裕国家中的贫困民族居民的体内逐渐产生了一种“节约基因”,使人在能得到食品的时候,善于把热量积攒起来,以备荒年,结果在发生饥荒之时,有这种基因的人就容易得以存活。由于适者生存的道理,久而久之,贫困国家中能够存活下来的多半具有这种基因。在贫困时期,“节约基因”是一件好事,使个体得以生存,种族得以延续。但到了不愁温饱的时候,“节约基因”又由好事变成了坏事,使人体容易发胖,产生高血压和出现血脂异常,且容易得糖尿病。特别是生活模式发生剧变之时,遗传基因的变化赶不上生活水平的变化,使糖尿病爆发性流行,这就是糖尿病遗传因素的意义。导致2型糖尿病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肥胖、体力活动过少和应激,应激包括紧张、劳累、精神刺激、外伤、手术、分娩、其他重大疾病,以及使用升高血糖的激素等,这些都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诱因。由于上述诱因,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及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最后是血糖升高,变成糖尿病患者。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控制人体的遗传因素,但能对环境因素进行干预,从而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2型糖尿病的特点是什么?

首先,2型糖尿病好发于成年人,尤其以中老年人为多。多次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都表明,2型糖尿病发病的年龄多在40~60岁,从40岁起,患病率逐渐增加,到老年期达到高峰。青年发病的2型糖尿病相对来说还是十分少见的。2型糖尿病的第二个特点是病情一般比较缓和、隐蔽,也就是说与1型糖尿病相比,不那么来势汹汹,患者症状不明显,不见得每个患者都有喝得多、尿得多、吃得多的表现,多数人也没有显著的消瘦,当然体力和体重不同程度的下降还是比较常见的。第三个特点就是患者往往不需要靠胰岛素治疗来维持生命,也就是说他们不打胰岛素也不至于很快就发生酮症酸中毒而危及生命,所以2型糖尿病原来又叫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有时也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但多数是因为血糖控制不理想,或者是因为发生了急性并发症或者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较重,而不像1型糖尿病患者那样是为了维持生命。老年糖尿病有哪些特点?

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这是老年糖尿病的第一个特点,多项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患病率逐渐增高,老年期达到最高峰。一项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60岁以上的老人糖尿病患病率超过20%,是总患病率的2倍以上。其次,老年糖尿病患者患的多半是2型糖尿病,也就是说老年糖尿病患者多数不需要靠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他们注射胰岛素往往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血糖,或者是为了避免或延缓糖尿病的急性及慢性并发症。第三,由于患者年事已高,全身脏器的功能都有所下降,所以患者容易发生一些特有的急性并发症,如乳酸性酸中毒和高血糖高渗综合征等,发生心血管、脑血管以及下肢血管阻塞性病变的危险性也比较大。这些是在老年糖尿病的诊治过程中特别值得注意的。1型与2型糖尿病能不能互相转变?

这个问题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就目前的观点来看,1型与2型糖尿病不是同一类疾病,它们的病因和病理改变截然不同,之间不会互相转变。1型不会转变为2型,这个问题比较好理解和接受,确实没见过1型糖尿病患者自动转变为2型糖尿病的。但是2型糖尿病会不会转变为1型糖尿病呢?如果不会的话,为什么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最后打胰岛素了呢?实际上正如1型糖尿病不打胰岛素也是1型糖尿病一样,2型糖尿病即使打了胰岛素也还是2型糖尿病。这些患者打胰岛素是因为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功能越来越差,血糖老是控制不好,或者因为并发症逐渐加重,为了保住眼睛和肾脏,不得不打胰岛素。但这些情况并不能说明患者的糖尿病已经从2型转变为1型了,他们不打胰岛素,只会造成血糖控制不佳,不至于引起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哪些疾病可能继发糖尿病?

继发性糖尿病是指那些由于其他疾病而造成的糖尿病。引起继发性糖尿病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胰腺疾病:胰岛素是胰腺中胰岛分泌的,胰腺发炎或胰腺切除,当然会严重影响胰岛素的产生或分泌,进而造成糖尿病,急性或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导致胰腺切除或者因其他疾病造成胰腺破坏等情况,原来所谓的“营养不良相关型糖尿病”也属于此类;

②其他内分泌疾病: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疾病,除了糖尿病外,还有不少内分泌疾病可能使人体胰岛素分泌受到影响,或者使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加而导致糖尿病,比如人脑内垂体长瘤子,分泌过多的生长激素所造成的肢端肥大症,肾脏上方的肾上腺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所引起的库欣综合征,或者分泌过多肾上腺素的嗜铬细胞瘤,或者胰岛长了胰升糖素瘤,分泌过多的对抗胰岛素的胰升糖素,甚至甲状腺功能亢进,都可能给患者带来糖尿病,这些也是一类继发性糖尿病;

③药物性糖尿病:患者因吃一些可能影响血糖的药物而造成糖尿病,首先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平常被人称为“激素”的可的松、强的松、地塞米松,均可引起糖尿病发生,或者加重糖尿病的病情,另外,有些避孕药和利尿剂,也可能诱发糖尿病,所以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当谨慎。糖尿病是否遗传?

糖尿病是有遗传性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子女肯定比非糖尿病患者的子女容易得糖尿病。如果父母双亲都是糖尿病患者,那么子女得糖尿病的机会更大。1型和2型糖尿病均有遗传倾向,遗传对发病的影响略高于环境,占50%~60%。它们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的易感性,易感性使这些人比一般人容易得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相比,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更加明显。但这并不是说,糖尿病患者的子女就一定得糖尿病,研究表明,即使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其子女的糖尿病患病率也不超过20%。往往有这种情况,糖尿病患者的子女对糖尿病了解比较多,对糖尿病的危害及糖尿病的预防知识比较了解,他们防患于未然,平时就比较注意饮食起居,反而不得糖尿病。即使血糖有了轻度增高,他们也会积极采取措施,使病情不但不发展,而且能缓解。所以说,糖尿病是有遗传倾向的,但又是可以预防的,反过来说,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往往对糖尿病的知识了解较少,而且也不注意有关糖尿病方面的自我保护,结果反倒成了家庭中第一个得糖尿病的人,从此这个家庭的其他成员也算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了。这也是好事可以变为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的例子之一。糖尿病的代谢紊乱有哪些?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控制不好时,体内各种营养物质均可发生代谢紊乱:

①糖代谢紊乱:患者血糖升高,可达数百甚至数千毫克/分升,尿糖阳性;

②脂肪代谢紊乱:患者血脂,尤其是血甘油三酯(中性脂肪)水平升高,而对身体有保护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却过低,结果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急性脂肪代谢紊乱可造成脂肪大量分解,产生过多的酮体,最终导致酮症酸中毒;

③蛋白质代谢紊乱:患者蛋白质合成障碍,分解旺盛,造成体重和体力的下降;

④水、盐以及酸碱代谢紊乱:当糖尿病急剧恶化,患者还可有明显的脱水、失盐,以及不同程度的酸中毒,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什么是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20世纪80年代末一个叫瑞文的国外学者首先提出的名词,最初人们把它称为x综合征,是指多种现代病同时存在的现象,如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高尿酸和高胰岛素血症,认为这些表现是心、脑血管病变以及糖尿病的病理基础,而它们的共同原因就是高胰岛素血症。目前,多数人已接受了这个概念,并逐渐增加它的内容,如有人把冠心病、脑血栓、胰岛素抵抗,甚至出生体重过低等也列为代谢综合征的范畴。因为这个综合征中有多种代谢紊乱,所以又把它的名字改为代谢综合征。一般认为,代谢综合征共同的病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能不能预防?

糖尿病到目前为止还缺乏根治的手段,但糖尿病肯定是可以预防的。糖尿病的预防可分为3个层次:首先是糖尿病的预防,也就是说让能够不得糖尿病的人不得糖尿病;其次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也就是说得了糖尿病,要及早发现,积极正确地治疗,使患者不得糖尿病的并发症;最后是降低糖尿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也就是说有了糖尿病的并发症,要好好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使糖尿病并发症造成的残废和过早死亡的比例降到最低水平。

这里主要说说有关糖尿病预防的问题。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高的基本原因,就是遗传的易感性、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模式上的缺陷、平均寿命的延长和检测手段的提高。遗传基因的特点我们目前还没有办法改变,生活水平提高、平均寿命延长以及医疗条件的改善对我们来说是好事,也恰恰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所以糖尿病的预防主要就是要改变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主要应做好两件事:一个是健康教育,即大力进行糖尿病的宣传教育,尽量使糖尿病及其预防手段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全民动员起来,和糖尿病做持久的斗争,忽视和低估糖尿病教育意义的做法是错误的;第二就是健康促进,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宣讲糖尿病知识上,而必须给我们的人民做点实事,使他们尽快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模式,采取正确的、科学的饮食习惯,持之以恒地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少饮酒、不吸烟,保持心理上的健康,使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水平。同时,利用各种手段对整个人群,特别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和糖耐量损害的筛查,以期尽早地发现和有效地治疗糖尿病。健康人应如何防止自己得糖尿病?

既然现在糖尿病发病率这么高,对人类威胁这么大,我们健康人到底能做点儿什么,才能使自己得糖尿病的可能降到最低水平呢?糖尿病防治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三个五”,那就是“预防糖尿病的五个要点,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监测糖尿病的五项达标”。人要是想不得糖尿病,至少要做到“五个要点”,那就是“多学点儿,少吃点儿,勤动点儿,放松点儿,药服点儿”,这是对国际上公认的预防糖尿病措施的概括。多学点儿就是要多看看有关糖尿病的书籍、报刊、电视,多听听有关糖尿病的讲座和广播,增加自己对糖尿病基本知识和防治方法的了解。少吃点儿就是减少每天的热量摄取,特别要避免大吃大喝,肥甘厚味,吸烟喝酒等。勤动点儿就是增加自己的体力活动时间和运动量,保持体形的健美,避免肥胖的发生。放松点儿就是力求做到开朗、豁达、乐观、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劳累。由于糖尿病是代谢综合征的组成部分,如果有其他代谢紊乱的话,服点儿药,改善这些代谢紊乱,对预防糖尿病大有裨益。如果能够长期做到这“五个要点”,糖尿病发病率至少能减少50%。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如何?

有人说,肥胖对人而言,除了使骨质疏松发生的机会减少外,没有一点其他的好处。确实,肥胖对人的害处很大。首先,脂肪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数目是固定的,胖人由于脂肪细胞变得肥大,细胞体积越大,受体密度越低,结果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容易升高。为了保持血糖稳定,患者的胰岛就不得不拼命工作,多放出胰岛素,引起高胰岛素血症。久而久之,胰岛累垮了,功能衰竭了,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就升高,甚至得了糖尿病。其次,肥胖者活动不便,体力活动量往往减少,这不但会造成体重进一步增加,而且活动少本身就会使糖代谢减慢,血糖水平升高。最后,肥胖者往往同时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血液黏稠度也增高。有人发现,高血压、血脂异常症和高血黏是发生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就是说有这“三高”的人就容易增加一个高血糖,结果凑成一个“四高”,变成糖尿病患者。实际上,国内外多项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也已证实,超重或者肥胖者得糖尿病的机会要比体重正常的人高数倍。所以,我们预防糖尿病必须从热量控制、加强锻炼和避免肥胖等方面开始。心脑血管病患者为什么要谨防血糖异常?

由于都会受到高热量饮食、肥胖、久坐、缺乏锻炼、吸烟等生活习惯的影响,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的人经常还会受到高血糖的困扰,使冠心病和糖尿病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常相伴出现。

无论是2型糖尿病,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通常都起病徐缓,早期常无症状,使很多患者放松了警惕。尤其是进入冬季以后,室内外温差增大,人处于这样的环境中,血管会随之发生明显的收缩、舒张改变,血管运动障碍而引起血压波动,再加之体内水分缺失,造成血黏度升高等不利因素,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容易出现病变。同时,血糖在这个季度也容易波动,如果不加注意,很容易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病情进展加速。

专家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脂水平不正常,血液中脂肪太多,会造成胰岛素无法正常分泌,或产生胰岛素抵抗。事实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即使没有糖尿病,也基本上都有轻微高血糖,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因此大增,这样会对人体造成巨大危害,一旦同时患上,其后果更是“一加一大于二”。

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关系密切,下面一系列研究数据能充分体现出来。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高达3 000万,合并脑卒中者约1 000万,合并冠心病者约1 500万,伴有双目失明者约100万,合并肾功能衰竭者约100万。因糖尿病引起失明者比健康者多10~25倍,糖尿病性坏疽或截肢者比健康者多15~40倍,因糖尿病导致肾功能衰竭者比健康者高17倍,糖尿病较非糖尿病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与病死率高2~5倍。与无糖尿病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由于有高血糖,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的突发事件,如心梗、脑溢血、脑梗死等。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进行心脏彩超、颅脑CT、颈动脉彩超来发现其中隐匿的血管病变风险是不容忽视的。

此外,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在冬季因并发症住院的人数是其他季节的2~3倍,其中很常见的就是各类血管病变引起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神经病变、肢端坏疽等。因此,冬季来临,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患者应提高警惕,尽早进行血糖、血压等检测,应遵循医生指导,坚持用药。

既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面临着更大的糖尿病风险,那是否就意味着无可挽救了呢?当然不是!专家表示,坚持规范用药,能同时对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起效,还能预防冠状动脉再狭窄。不过,在用药前一定要详询医嘱。针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国内多家医院临床观察证实,脑心通胶囊配合丹红注射液对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明显疗效。

不过,比起药物来,早期诊断更加重要,“没有预防,单靠治疗没有前途”。专家表示,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一个起点。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坚持每年查一次血糖,一有问题就赶快治疗。要注意改变生活习惯,少吃油盐、控制体重,最关键的是要把血压降到正常。现在人们对早期缺乏症状的糖尿病没有引起足够警惕。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每100个患者最多只有25人来医院治疗,其余人都不知道已患上糖尿病,“这是最大的隐患”。预防——怎样7招叫停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前期,美国圣彼得医院内分泌科负责人格雷迪认为,这既是一个警告,也是一个机会,它能提醒你必须要改变过去不良的生活方式。美国“网络医学博士”刊登美国专家建议,帮你叫停向糖尿病迈进的步伐。

①多动:一般情况下,要保证每周5次,每次30分钟的锻炼,如果担心自己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锻炼,不妨带上一个计步器,每天走1万步的运动效果基本可以等同于走了8公里;

②减肥:糖尿病预防试验发现,处在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如果能够每天参加中等强度运动30分钟,并减重5%~7%,就可使患病可能性降低58%;

③定期检查:糖尿病前期患者要比其他人更频繁地监测血糖,最好能3~6个月看一次医生,以便医生可以随时监控,并调整治疗方案;

④健康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淀粉类食物,比如菠菜、西兰花、胡萝卜、扁豆等,都是比较好的选择,增加高纤维食物,少吃精米精面;

⑤寻找朋友支持:糖尿病前期患者应该找个经常鼓励自己的朋友,比如加入有同样目的的健康生活小组;

⑥保证睡眠:美国糖尿病协会特瑞萨·加尼洛表示,睡不好不仅会让你觉得疲惫,还会产生应激激素,影响减肥,且令胰岛素不能很好地工作;

⑦拥有好心态:可以经常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我能做到最好,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有好的变化。用药——怎样降低三成风险?

如果说,生活方式的调整是将糖尿病前期患者拉回健康人群的核心方法,那么,适当的药物治疗就是达到这一目的有益补充。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证实,在饮食和运动疗法基础上,采用药物干预可以更有效地对付糖尿病前期。通常胰岛素抵抗比较严重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更适合使用药物干预。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以降低31%的患病风险,胰岛素增敏剂(比如格列酮类药物)也可增加糖尿病前期患者向健康人的转化率。糖耐量受损,即服糖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且体形肥胖的患者,均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比较适合运动减重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而单从外表看,小细腿、大肚子的患者,胰岛素抵抗均十分严重,也适用药物干预,3~6个月为宜。

糖尿病患者出现神疲乏力、肢麻疼痛、头晕耳鸣、自汗等症状,中医辨证属于气阴两虚、脉络瘀阻的,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步长制药研制的通脉降糖胶囊,以益气养阴,清热活血。监测——牢记哪两个数字?

医学上,糖尿病前期有着明确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两类,空腹血糖超过6.1毫摩尔/升,低于糖尿病诊断标准的7毫摩尔/升,属于空腹血糖受损;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7.8毫摩尔/升,而低于糖尿病诊断标准11.1毫摩尔/升,就是糖耐量受损。这两种情况都是糖尿病前期,提示患者有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细胞功能缺陷,需要及早通过饮食、运动等干预使血糖恢复正常。

然而,在生活中,很多人却对6.1和7.8这两个数值不够敏感。比如,很多人只知道7是糖尿病诊断的标准,便习惯地以为只要不到7毫摩尔/升,就很安全,即便体检结论建议他去做进一步检查,多数人恐怕也会置之脑后,于是生生错过糖尿病防治的最重要时机。

相对于空腹血糖受损能在体检中被发现而言,糖耐量受损的情况则隐藏得更深。因此,专家特别提醒,一旦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有一项达到糖尿病前期的范围,都要进行复查,以确诊是否为糖尿病前期,特别是高危人群,必须提高警惕。

那么,哪些人容易发展成糖尿病前期患者呢?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过度肥胖的,以及有暴饮暴食、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都容易患上糖尿病前期。此外,年龄在40岁以上,孕期曾经患过糖尿病,以及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等三类人,也都应比一般人更注重糖尿病前期的预防和控制,比如,养成良好的饮食、运动习惯,同时,要定期体检,查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第二章得了糖尿病会有哪些表现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也是一种全身慢性进行性疾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主要特点为血糖、尿糖升高及糖耐量降低。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即所谓“三多一少”症状。属中医的“消渴”范畴。糖尿病有哪些症状?

糖尿病的症状主要是糖、脂肪、蛋白质、水、盐、酸碱代谢紊乱及血管、神经并发症所造成的结果,表现为:

①多尿:是血糖升高,身体通过尿液努力排除糖分的结果,糖尿病患者每天排尿总量多,可达3 000~4 000毫升,最高可达10 000毫升,而且排尿次数也多,一天可多达20多次;

②多饮:是因为排尿多,体内水分丢失过多,患者常感口渴、欲饮;

③多食:患者多尿,而尿中丢失的是糖,如果每日丢失500克糖以上,机体就处于半饥饿状态,导致食欲亢进,是由于身体不能很好地利用糖分,能量缺乏的结果;

④体力和体重下降:这是能量不足,脂肪及蛋白质消耗的结果,由于代谢紊乱,不能正常释放能量,组织细胞失水,电解质异常,故患者身感乏力,精神不振。以上四条习惯上被称为“三多一少”;

⑤皮肤瘙痒:高血糖刺激神经末梢所致,由于尿中有糖,加上泌尿系感染机会增多,外阴部瘙痒更加明显。患者容易发生疖、痈等皮肤感染;

⑥视力下降:高血糖及眼科并发症所致;

⑦其他:如手足麻木、心慌气短、腹泻便秘、尿潴留和阳痿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表现。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多尿、多饮?

把多尿多饮放在“三多”之首,是因为多尿多饮在“三多”中更为常见,约有三分之二的糖尿病患者有多尿、多饮。这里把多尿放在前面,多饮放在后面也是有所考虑的,这是因为多尿与多饮是一个因果关系,多尿是多饮的原因,多饮是多尿的结果。也就是说糖尿病患者不是“喝得太多,不得不尿”,而是“尿得太多,不得不喝”。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而高血糖对人体损害很大,人体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糖分,致使尿量明显增多。人如果尿得太多,体内损失了大量的水分,就会感到口渴难忍。多尿多饮的临床表现为,口唇干燥,舌头发黏,有时还发苦、发麻。每天饮水量超过一个5磅暖瓶,白天、夜间尿次和尿量都多,特别是夜间尿多。有的人喝了很多水,肚子都胀了,仍感到口渴。也有的人口干,却不想喝水,中医管这种情况叫“渴不欲饮”,认为是体内湿热郁积所致,虚热则口干,湿滞则不欲饮。这里说约有三分之二的糖尿病患者有多尿多饮症状,也就是说,还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没有多尿多饮或者多尿多饮的症状不太明显。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多食?

约有一半的糖尿病患者有多食症状,表现为饭量比以前增大,或者进食明显多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劳动强度者,但仍有饥饿感。有的患者说,得病以后老是饥饿,没到吃饭时就饥饿难忍,即使吃得肚子发胀也还是感到不饱。一般来说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食量会逐渐减少,性别、年龄和活动量相近者饭量应该相差不多。如果一个人突然或者逐渐食量增加,反而体力不支,体重下降,就要高度怀疑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糖尿病患者多食的原因主要是糖类利用得不好。患者虽然吃得多,但是由于体内缺乏胰岛素的帮助,吃进去的东西利用得不好,身体各个部位,特别是专门负责饥饿及饱感的神经中枢——下丘脑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所以感到饥饿,进而造成多食。另外在病程早期,胰岛素分泌还没有衰竭,体内胰岛素水平不但不低,还可能过多,这也是造成饥饿多食的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疲乏无力、体重下降?

要是说不是所有的患者都有“三多”的话,那么几乎全部患者都有“一少”,这“一少”不见得都是消瘦,而是体力和体重的下降。差不多所有的患者在发病初期都感到疲乏无力,特别是腿没劲儿,下班回来或者是外出稍事活动就觉得全身困乏,恨不得赶快上床躺一会儿才行。最怕上楼梯,爬楼则腿软。同时如果患者比较仔细地测量体重的话,就会发现自己外表看起来倒不见得瘦,但是体重确实比未发病的时候下降了。也有些糖尿病患者一开始就出现明显的消瘦。造成“一少”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糖利用得不好,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能源;

②因为身体不能很好地利用糖分,所以只得动用肌肉和脂肪,造成肌肉消耗、脂肪减少;

③有时因为多尿造成矿物质,特别是钾的丢失,可以导致血钾低引起疲乏无力;

④糖尿病的自主神经病变,使支配肌肉的神经功能障碍等。

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得到良好控制后,“一少”的症状会明显减轻。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餐前饥饿难忍的症状?

有的糖尿病患者说,他们的最早症状不是“三多一少”,而是餐前饥饿难忍。确实如此,不少患者都曾有过这种体验,仅少数人比较小心仔细,从这种蛛丝马迹中发现了糖尿病,而多数人则不当回事,没去检查罢了。造成餐前饥饿感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分泌迟缓,与血糖的高低不同步。正常人血胰岛素的升降与血糖几乎同步,血糖上去了胰岛素分泌马上增多,使血糖回到正常范围;血糖下降了,胰岛素的分泌也立即下降,以免造成低血糖。在糖尿病的早期,或者在“高危人群”中或血糖增高阶段时,胰岛素分泌的量倒没有明显减少,但胰岛素的反应开始变得迟缓而与血糖水平不一致。餐后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不出来,致使血糖升得过高;在下顿餐前血糖下来时,胰岛素分泌反而达到高峰,这样就造成了低血糖,引起餐前饥饿难忍,特别是午餐和晚餐前容易发作。以后随着病情的进展,胰岛素分泌越来越少,这种餐前低血糖就不再发生了,这不是病情的好转,而是病情的进展。当然,有些吃口服降糖药或打胰岛素的患者因为饮食、运动和用药没搭配好,也可能造成餐前低血糖。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生疖长疮?

糖尿病患者在控制不佳之时,容易发生皮肤感染,生疖长疮,而且长了一个疖子就不容易好,往往得化脓。平时皮肤受伤后,也不容易收口,收口后受伤部位就会留下色素沉着,特别是小腿前面,老有一块一块的黑斑。严重时可发生痈,痈是指许多疖疮融在一起,形成一个又深又大的脓包,非得切开排脓治疗。痈好发于身体背面受压之处,如果长在颈部后方,就叫做“砍头疮”。糖尿病患者容易生疖长疮可能与下面几条因素有关:

①代谢紊乱,全身一般情况不佳,抵抗力较差;

②血糖升高,给细菌的生长提供了很好的培养基;

③皮肤有血管和神经病变,供血不良,感觉不灵,自我保护功能较差,皮肤复原能力不强,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须好好控制血糖,保护皮肤,有了皮肤损伤,决不可掉以轻心,要妥善处理,积极治疗,防微杜渐。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视力下降?

糖尿病患者发生视力下降的可能性很大,不少人是因看不清东西,去看眼科,再因眼底出血从眼科转到内分泌科来的。这时往往已经部分或者完全丧失了治疗的机会,这是一件令人十分遗憾的事情。糖尿病患者视力下降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原因包括:

①血糖波动:有的糖尿病患者说,自己可根据视力模糊与否来判断血糖的升降,视力不好时血糖肯定高,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血糖波动可通过晶状体外渗透压的变化来影响晶状体的调节能力,血糖从好变坏或者从坏变好,都会影响视力,使患者感到眼花或者近视,患者老感到看东西容易发生视疲劳,眼镜也变得不合适,待血糖稳定后这种症状又可消失;

②白内障:老年人容易得老年性白内障,糖尿病患者可能发生糖尿病性白内障,那么老年糖尿病患者得白内障的机会当然就会明显增多,白内障像块白布似的挡在眼前,导致视力模糊;

③视网膜病变:包括眼底出血,视网膜脱落,可十分严重地影响视力,甚至造成失明;

④其他眼部疾病:当然,有时糖尿病患者的视力下降与糖尿病本身无关,是眼睛本身的疾病造成的。有哪些表现的人应该去医院检查是否得了糖尿病?

诊断糖尿病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要想到得糖尿病的可能,去医院做必要的检查,以确诊或者排除糖尿病。有些症状可能成为检查出糖尿病的线索,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①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如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或其他亲属(配偶不在其内)中有糖尿病者;

②肥胖者,特别是原先肥胖,近来体重和体力下降者;

③有“三多一少”症状者;

④视力减退,特别是双目视力减退者;

⑤皮肤瘙痒,容易生疖长痈以及皮肤损伤后难以愈合者;

⑥嗜好烟酒者:有人认为有嗜烟酒等不良习惯者发生糖尿病的机会也会增加,所以有上述嗜好者也应增强对糖尿病的警惕。其中,吸烟对糖尿病的发生肯定有影响。研究发现,一个人吸烟开始时间越早,每天吸烟量越多,吸烟的历史越长,就越容易得糖尿病。

每年例行的体格检查是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定期监测,应积极参加,不要老是说自己“没事儿,身体棒着呢,不用查”。体检的结果如有疑问,应立即去医院检查。突然发福,为何要查查血糖?

说到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多半人都知道是“三多一少”。但实际上,对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而言,一旦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已经有些晚了。那么,糖尿病有没有更早期的症状呢?答案是肯定的,就是肥胖。

体重的变化是胰岛素和血糖异常改变的一个“窗口”。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体重超标,肥胖程度与糖尿病发病率成正比。肥胖者之所以多发糖尿病,罪魁祸首就是过多的脂肪,尤其是腹部脂肪。

因此,中老年人,尤其是那些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一定要注意自己体重的变化。如果突然发福,如1个月内体重增加2~3千克,或腰围增长3厘米左右,最好去测测血糖。如果确诊糖尿病,一定要配合医生,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疗。口腔症状是不是糖尿病的先兆?

口腔症状往往是发现糖尿病的早期线索,或者说是糖尿病的先兆表现。许多患者早期出现口干、口渴、口腔黏膜有瘀斑、水肿、口内烧灼感、牙龈肿痛、牙齿叩痛、口唇干燥、牙龈出血。有的患者在舌体可见黄斑瘤样小结节,与糖尿病患者皮肤上的黄斑瘤一样。凡出现上述症状时,要考虑糖尿病的可能,尽快去作相关检查。为什么有些糖尿病患者没有症状?

必须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有明显的症状,也就是说没有糖尿病症状的人不见得就肯定不是糖尿病患者。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如下:

①血糖高到一定水平才出现糖尿病症状:有人发现,只有在血糖水平高于15.0毫摩尔/升(270毫克/分升)并持续一段时间的情况下,临床上才出现明显的“三多一少”等糖尿病症状,可是诊断糖尿病的血糖标准要远低于此值;

②对高血糖的反应不敏感:有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可能对高血糖不那么敏感,虽然血糖已很高,临床上还没有什么感觉,如有些人肾糖阈升高,都已是糖尿病患者,却因尿糖不多,而没有什么感觉;

③缺乏糖尿病知识:有些人对糖尿病一无所知,虽然已有“三多一少”的症状却没有认识,还认为是“能吃能喝身体好”“有钱难买老来瘦”。

这些情况很容易造成漏诊,以至贻误病情。国外有人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患病到诊断之间,有7~10年的时间间隔,换句话说,糖尿病患者在其得到明确诊断之前,可能已不知不觉地受了糖尿病多年之害,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发生在2型糖尿病患者身上,尤其值得警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