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辩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7 22:17:42

点击下载

作者:烨子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清华辩论

清华辩论试读:

第一章清华辩论心态与辩论攻心

实力也就是辩论能力,要提高辩手的辩论能力,除了要提高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必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清华的每一个辩手在辩场上都能发挥得稳定自如,这和他们的心理因素是很有关系的。

一清华辩论心态三要素

谁都希望自己象清华的每一位辩手那样在辩论场上滔滔而言,阐发自己的思想见解,成为一名赢家,这是多少人的梦想啊。但辩场上的竞争和任何一种竞争一样,靠实力取胜。清华辩认为实力也就是辩论能力,要提高辩手的辩论能力,除了要提高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必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因为,一个辩手在辩场上发挥得稳定与否,和他的心理因素是很有关系的。影响辩论能力的心理因素比较多,其中注意力、情绪、意志和气质等影响比较大。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雄辩能力,清华辩论认为以下三个要素不容疏忽:

□注意力的集中

凡事都要全心全意,努力去做,否则都不会成功。辩论更不能分心,辩场上辩理的争夺是容不得一位辩手有半点马虎的,如果你三心二意,你的注意力就很容易被对手在倾刻间搅散。要用心去注意辩场的形势变化,你才能有效地发挥出你的思辨水平。

注意力是心理(意识)对一定客体的指向定位,是以提高感性的、理性的或运动的、静止的或主观的、客观的事物的综合认识为目的的。注意力一旦集中了,心理质素就摆正了;心理质素摆正了,辩理就自然的向你倾斜了。

此外,在辩论中,对方的动作和神态的每一个细小变化都可以反映出他隐蔽之处的思想感情和思辨状态。这就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有效的洞察出对方的这种细微变化。因此,在辩论中一定要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障碍。

□情绪的稳定

清华辩论特别提醒广大朋友注意:

人的心态的稳定,才是最有征服力的稳定。在辩论中,辩论双方的情绪总是在不断变化,如喜、怒、哀、乐、惧等。但一个辩手的心态会不会随着辩论形式的变化而变化,这是胜败的关键。我们有不少辩手在参辩之前心态是一个样,但一到临场,被对手发几下难便浮躁起来,于是就会出现语失,口误,先前所准备好的辩词届时一慌神便一古脑儿全部丢光。这种情况正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失态现象”。

人之所以会失态,主要原因还是在参辩之前缺乏必胜的自信心,想赢怕输的心理不但不能成为动力,反而还成为一种心理负担,这样的情绪到场岂能保持稳定的心态?

情绪是人的内心活动的直接折射。心理不稳定必然带来情绪的不稳定。情绪是人们完成外在行为的内在精神因素。倘若情绪不稳定,在有利的情况下它可以组织很有效的思辨,而在不利的情况下它则会毁灭正常的思辨。因而情绪的稳定与否会直接影响辩论的胜败。

在辩论中保持稳定的情绪,是清华辩论保持多场致胜的必要保证。要具有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受挫不馁、取胜不骄的大将风度。只有这样冷静地分析和处理辩论中的各种问题,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辩论能力。

□坚强的意志

辩论能否取胜,与辩手在现场所表现出来的意志是否坚强有着直接关系。特别是在一些持续时间长、难度较大的辩论中,意志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有些外交、贸易谈判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的非常规的辩论往往是双方智慧实力相差无几的,在这种情况下,拚的就是意志,或者就是意志的较量,谁意志坚强谁就是雄辩,谁雄辩谁就是胜利者。在辩论中坚强的意志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独立性。独立性既表现在言行意志的动机本身上,也表现在采取决策的手段上。独立性是在自信的基础上做到不屈从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因偶然的外界因素改变自己的信念、观点和思想,而是按照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去诠释问题。

第二,果断性。这种意志品质表现在辩论中,是指一个人在判定自己的立场观点是正确的前提下,面对任何一种难对付的对手都有能力及时而毫不动摇地提出自己的论点,并加以论证。

第三,不懈性。不懈就是指坚持不懈。表现于一个辩手在深思熟虑之后,对自己所提出的观点坚信不移,并且不屈不挠地为自己的观点答辩,从一而终。

第四,自制力。自制力是自我控制的能力,是指迫使自己控制住对一些容易致使自己情绪失控的事物的感发。在辩论中自制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抑制自己不赞成的情感爆发,如冲动、恐惧、暴怒、失望等,这些情感一旦形成,就会影响辩论乃至辩词的质量,所以要靠自制力来抑制住自己,不让它们爆发;二是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从大局出发,专心致志地去夺取辩论的胜利。

二清华的雄辩攻心三要素

清华辩手在制定参加辩论决策的时候,总是将攻心战术列为极为重要的战术,称之为上上之策。不是吗?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兵法上“攻心为上”的战略原则来看,攻心必先知心。辩论虽然并非完全是为了是非曲直而辩,但为辩理而辩这一点想必是大家所认同的。是为了宣扬己方的辩理,给予对手的心理活动、理智和意识以一种隐蔽性的悖谬导向,使其心理自觉或不自觉地往你所设置的导向深入,乃至不能自拔,最后“夺其心”才算获得全胜。

各种辩论对策,无论是奇正、迂回、进退、利害、攻守等战术战法的运用,都必须以“知其心”为前提,以“引其心”为步骤,以“夺其心”为目的。所谓“知己知彼”,作为辩论的原则,是有重要意义的。它主要表现在:

□分析观点的对立面

要做到攻心为上,必须先分析双方立场的真正对立面之所在。也就是说,辩手不仅深信自己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某种科学性,同时还应深入、具体、全面地了解对手与己方观点相互对立的要害之处。对自己的观点认识肤浅,当然谈不上立论攻心;对对方的观点一知半解,更无从批驳。辩论是两种对立观点的激烈交锋。经心理学家研究,在争辩的情境下,从定义上在双方观点的比较中分析、阐述,对人们的心理定势所起的作用,要比单方面的立论或驳论大得多。

□知己知彼是前提“百战百胜”的前提是知己知彼,而知己知彼则是攻心的前提。无数的事实可以证明,如果双方辩手互不了解对方的观点,辩论就很可能会造成混乱,甚至成为毫无意义的口舌之快。

印度哲学家有鉴于此,曾经为辩论攻心拟定了以下的法则:任何要取得辩论攻心而致胜的人,在试图攻入对手之心之前,都必须有能力陈述对手的命题,并且只有在证明他已经正确地理解了对手的命题以后,才能根据自己的命题进行辩论。在取得对立面的双方认可以后,才能进行攻心驳论。这一法则是“知己知彼”的前提条件,也是保证辩论质量的好办法之一。

□“三合”要素

进行辩论对策的制定过程是人脑的逻辑思维过程,是思辨活动的产生。这种由辩论动机推动思维而制定的对策,都是主观动机针对辩论对手的特殊性,作用于辩论对象的思想意识而构成的。所以,要对对方辩友行攻心之术,其策略必须框定在针对性、合意性和合理性三种要素之中,才能保证实现攻心论战目标。

辩论最完美的效果是使对方形成内化心理的反应,至少也应该是“逆认”反应。所谓逆认,就是心里是赞成你的,只是嘴里不赞成而已。一旦对方对你产生逆认,他的心理对辩论的结局可能连锁出现消极反应。这样,你的攻心战术就算是成功的了。通常情况下,辩手在辩场上的消极反应主要表现于如下两种:

·依从。指内心依从但由于位置性质的压力所致,表面还要和你顽抗到底。这种情况在辩场上是经常能遇到的。比如有的辩手理屈词穷时出现思维混乱,不经意间也会说出服从对方的话。

·逆认。辩手本来对自己由抽签决定的立场观点就是不怀好感的,这就很容易三下五去二就被对方“统战”而致败。更有的辩手由于缺乏自信而有赛前就产生求败心理。因为辩手在辩论场上出现了逆认现象,就使得雄辩者能够最终从这些人身上的弱点之处打开缺口。

三清华辩论是攻心实战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事例生动地加以阐述这一问题,让您一读便知。

□替罪羊成了好搭档——满足对方的自尊心理。

威谦二世是德国的最后一代后代,他有一个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好吹牛。一次出访英国,他当从声称自己是唯一对英国友善的人,因为有了他,英国才不致被苏俄和法国所糟踏;也是因为有了他,英国才打败了南非的波尔人。

威廉二世的狂言激起了欧洲各国特别是英国人的气愤,人们强烈要求这位皇帝出来认错并澄清事实。

威廉不愿认错,想让大臣布罗当他的替罪羊,他授意布罗,要布罗宣称那些话是他建议皇帝说的。布罗反对道:“但是,皇上,没有人相信我会让您说那些话。”“什么?”皇帝一听大为恼火:“你也认为我是一头驴,会犯你所不能犯的错误么?”“哪里,陛下,微臣没有资格说刚才那些话,陛下在许多方面的成就,臣都是不敢望其项背的。譬如军事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方面,臣听陛下议论过晴雨表,光什么的,而我在这些方面一无所知,但是陛下,臣正好有些历史知识,这些也许对政治有些用途,尤其是外交政策。”

皇帝一听,忘乎所以地说:“老天,我不是常跟你说吗?咱们是最佳搭档,能互补有无的么?我们会永远在一起,我们会的。”

布罗和威廉的论辩之词不多,却颇具匠心,他一方面确切地表明:在历史、政治,尤其是外交政策方面,谁比谁更有知识,谁最有可能去说那些无聊的话,另一方面又使自己从一个待宰的替罪羊转身一变成为皇帝的最佳的搭档。这可谓之奇迹。

奇迹之所以出现了,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布罗在论辩之中巧妙而又得体地满足了皇帝的自尊心。

自尊心人皆有之,挫伤一个人的自尊心,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固执己见或蛮横;而满足一个人的自尊心,却容易使他变得宽容大度,能够放弃对别人的攻击。在具体论辩中,我们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辞令:刚才,对方辩友精彩的论述,让本人受益匪浅,不过……这一招既满足了对方的自尊,又暗示了自己的见解比对方“精彩的论述”更加高明,看似谦恭实则是放烟幕。

□经不住场面的警察——利用对方的怯阵心理。

作家狄更斯有一次在一段江面上独自钓鱼,冷不丁背后被人拍了一掌,作家回头一看,站在面前的是一位身材高大的陌生人。“唉,真倒霉,昨天在这地方,两小时就钓了十五条,今天一条都没钓着。”“你知道我是谁吗?”陌生人说:“我是这江面上的警察,在这段江面上钓鱼是要罚款的。”说着,掏出收据,要罚狄更斯的款。

狄更斯愣了一下,旋即反问道:“那么,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大作家狄更斯,作家是以虚构故事为职业的。”

一听此话,陌生人转身走了。他认为作家刚才讲的是虚构的。

这里,狄更斯仅用一个回合便击败了对方。其实,警察本可以这样说:“我刚才说了,凡是钓鱼的都应罚款,而不管你钓了多少,你今天在这钓鱼,这可不是虚构的。”

遗憾的是,这句话没有说出来。可见,在辩论的场合,适当显示自己的某种优势,给对方心理造成某种压力,可使其怯场而退。

□铁嘴老太为何认输——弱化对方的逆反心理。

按有关部门的规定,在某剧场门口不许卖瓜子,花生之类的小食品,怕的是影响环境。独有一位老太太可以例外。用剧场管理员的话说:“这老太太年岁大,嘴皮尖,人有叫他铁嘴,不好对付,只好睁只眼闭只眼。

某日,市里检查卫生,管理员小王让老太太回避一下:“老太太,快把摊子挪走,今天这里不许卖了。”“往常许卖,今天不准了,难道世道变了?”“世道没变,检查团来了。”“检查团来了就不许卖了,检查团来了还不许吃饭呢?”“检查团来了,地皮不干净要罚款的!”小王加重语气道。“地皮脏了罚款,他肥肉吃多了拉稀,还是罚卖肉的款么?”

小王悻悻地败下阵来。

这时,旁边一位看管自行车的老师傅走过来说:“老嫂子,你没早没黑地干、挣几个钱挺不容易的,要是检查团的人来了,真罚你的款,你还能打场官司不成?检查团不会天天来,饭可得天天吃的。”

老太太一听说“还是老姜辣,我走,我走。”

道理都一样,为什么效果不同呢?

关键二者的说话方式不同,小王说话简单,以公事压人往往令人产生逆反心理;而老师傅的话却是几分利害,几分情理在一块,淡化了老太太的逆反心理,达到了劝人的目的。

常言说:“有理不在声高”,论辩中不要给人一种得理不饶人的感觉,否则会激起对方的逆反心理,使他不愿放弃错误而与人强词夺理,同时要把道理讲深,讲透,不能口号似的重复几句理由,而不作一些必要的交待。

□穷秀才死里逃生——平衡对方的挫折心理。

人们在遭受挫折或受到某种委屈常常产生一种反常心理,或斤斤计较,不近人情,或缺乏热情,萎糜不振;或忽冷忽热,捉摸不定。心理学家称之为挫折心理。

清朝有位名将,叫年羹尧,某次出师不利,溃败途中杀死了几个与之遭遇的无辜百姓,此后又碰到一位进京赴考的穷秀才,正要举刀砍杀时,见是一白面书生,便怒问道:“大胆书生,竟敢挡我大将军之道,你说,我是杀你,还是不杀。”

书生坦然答道:“杀与不杀,只在将军一举,小人不敢断言,但或许将军不会杀我。”“要是我偏偏要杀你呢?”“杀我,不失将之威。”“不杀你呢?”“不杀,不失将军之德。”

年羹尧听之,不但未杀,还叫部下送些银两给书生作盘缠。

书生死里逃生的诀窍何在呢?就在于他牢牢把握了年羹尧的挫折心理,使这位威风丧扫地,道德丧尽的将军,无论是“杀”,还是“不杀”都保住了“威”与“德”,从而使他的挫折心理获得了平衡。

□原告丑态毕露——揭穿对方的狡赖心理

论辩中存有狡赖心理的人一般处于防守状态,但狡赖者一般都精神紧张,心灵空虚,在防守中常常顾此失彼,甚至不打自招。

某位原告,有鼻子有眼地指控被告将其右臂打伤,使得右臂至今不能举到胸前。法庭开庭后,被告律师问原告:“你是被他打伤,使得右臂至今不便举到胸前吗?”“是的,不信你看!”说完,艰难痛苦地抬了一下右臂。“那么在你被打伤之前,右臂能举到什么地方?”律师突然发问。“能举到这儿。”被告人不加思索地迅速将右臂举过头顶。

旁听者顿时哄堂大笑。

以上的几种心理是清华辩手们在辩论中经常存在的,事实上,真正开始论辩时,对手心理是不固定的,要学会根据时局变化作出适当的变化。

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有意见,观点分歧之时,这时就会辩上一辩。时下各种规格的辩论越来越多,辩论形式也异彩纷呈。清华辩论教你如何把握论辩中的要领,控制论辩发展的主动权,以保证自己始终处于论辩中的优势地位。第二章清华辩论要领

一培养快速思维是关键

□清华快速思维让辩手更加机智

要讲论辩的语言形式,它是极其重要的,但是一切语言形式都要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来指导。思维论辩之路清晰、明朗,体现在语言上才会显出快捷,机智。否则,一个人在辩论中思维迟缓,跟不上对方的思维速度,结果只能被对方牵着鼻子走。这就象两军对垒,勇者胜,快者胜。请看一例:

一次,王某携妻买“阿里山瓜子”。在挑好瓜子刚要付钱时妻子发现瓜子变质有霉味。于是,王某向服务员提出:“小姐,这瓜子好像有霉味,能不能换一种?”服务员爱理不理,翘起二郎腿说:“嘿,没听说过,正宗的阿里山瓜子还会有霉味,你睁大眼腈瞧清楚!”其妻见对方态度傲慢,刚想发作,王为息事宁人,忙说:“算了,我们不买吧。”想不到,对方一听,顿时翻脸:“不买?称好了想不买?是买不起吧?哼,掏不起5元钱,就想吃阿里山瓜子?”这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其妻脸上非常尴尬。王这时突然问:“你知道阿里山在什么地方吗?”服务员小姐顿时愣了一下,呆在那里不知所措,王又接着说:“只有到阿里山去,那里才有正宗的阿里山瓜子,你的瓜子可见不是正宗的。”服务员一听这话反应不过来,于是王某携妻迅速撤出是非之地。此时,服务员仍在考虑是否只有阿里山上的瓜子才是正宗的“阿里山瓜子”,如果是这样,她的瓜子又是什么呢?

可见,论辩中思维速度是异常重要的,它与语言形式巧妙结合,便能出其不意地抢占制高点,而后居高临下轻松取胜。在论辩中,即便你的对方在进行诡辩,只要你反应快,便抓住取胜的关键,否则即使理全在你这边,也只能望而兴叹,有理说不出了。

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历程,快速思维则就更需在长期的信纸辩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这主要由思维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从心理学上说,思维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通过它能把握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因而思维不象视觉,听觉等。五官感觉那么简单。它要在感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从而迅速地对外界作出相应的反应,迅速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并同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

国外有谚语曰:“力量存在于你的兴趣之中”。论辩也一样,快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对论辩的兴趣。首先可以找三五个要好的朋友,从演讲人手,每人带上事先写好内容的纸条,如“纸”“笔”“桌子”之类。然后按一定顺序让一个人抽出纸条对着上面的内容说上5分钟。在坚持几次之后,大多数人都可以随便对某个枯燥的概念,由古至今旁征博引地说上个把小时,便可进入对抗论辩阶段,通过摸拟正规辩论赛,组织正反两方,自定一些具有可辩性的话题,如:“人性本善?”“自古以来男女就不平等?’’等进行辩论,在论辩中,着重煅炼的是思维的敏捷性。这样坚持几次之后,一般人就能迅速地将自己所熟悉的,概念,规律纳入自己的辩论当中,为辩论服务。

快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可通过观模审讯论辩进行。在辩论思维反应方面,最典型的应当说体现在刑事侦讯中的审讯被告之中,而且对手越狡猾,审讯难度越大,对思维反映的速度要求也就越高。一次,刑事起讯部门的老李审讯强奸犯汤某时,汤某却完全推翻了他在预审时的供述,竟声称他在公安预审时的供词是被逼的。他辩称自己没有强奸过女被害人,理由是,他当时穿着短裤,而且之所以扑向女受害人,是因为当时有汽车过,他害怕灯光照到自己身上(当时是夜晚)。当对方口若悬河,自鸣得意之际,老李已快速思考,迅速抓住对方的两点理由:1穿着短裤不能强奸,2害怕灯光才扑向女受害者,以避免暴露自己,并马上指出论据的谬误之处:“穿着短裤是可以强奸的,有些案件中穿长裤也能犯强奸罪;扑在女受害者身上,不仅不能避免灯光的照射,反而由于位置高,更易暴露,而且完全可以就地一蹲或一趴解决问题,却要趴到女人身上,岂非更有强奸之嫌?事实上,你脱得只剩短裤,你想想,你的辩解到底能不能站住脚?”至此,汤某才哑口无言,颓然承认自己是在汽车过后,才强奸女受害人的犯罪事实。

不管是普遍论辩还是审讯论辩,都必须同时兼备思维的快速性与清晰度。只有在论辩中同时做到思维的快速度与高清晰度,我们才能在论辩中思维敏捷,才思横溢,把道理说得透彻明析,让对手输得心服口服。

□清华辩证思维充满理性色彩

我们先举一个例子:

一次,有位学生问古希腊哲学家捷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们多许多倍,您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对自己的解答总是有疑问呢?”

捷诺听后微微一笑,顺手在桌上画了大小两个圆圈,并指着它们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代表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但是这两个圆圈外面,就是你和我未知的部份。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的长,因而我接触到的未知的范围比你们的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知识的原因。”

捷诺的回答令学生深深地折服,除了捷诺个人学识及品行外,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捷诺的答辩极富辩证性。

当一个人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准后,他平时所接触的事物所能引发的思考就更深更多了,甚至深深感到自己的无知。相反,一个人缺乏知识,半桶水晃晃响,反而会觉得自己知识丰富,不了解的事情很少了。这种思考过程便需运用到辩证思维。

清华论辩者始终在论辩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具备抽象的逻辑思维,还具备具体的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只有依据具体的形象才能显示出它的力量。这是因为,客观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冲突和矛盾,都是永恒地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取得论辩的胜利,就必须把握具体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不能僵硬的,静止的去看问题这也就是要运用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能让我们从抽象的概念中准确地把握其反映事物对象中的矛盾与差别,经过有目的训练之后,常常能想人所未想,见人所未见。

1993年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决赛的辩题是“人性本善”,反方复旦大学队所要论证的是:“人性本恶”,他们关于“人性”的理解可称得上是把握概念辩证特征的典范。

复旦队认为,人性由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性本恶是指人的天性而言,指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的,善则是对本能和欲望的合理的节制。

但复旦队并未从人性本恶中得出消极的结论,而是继续指出,人的本能的恶使得人有自私的属性,但是人人皆自私又导致人人都不解自私,从而使人在制约机制中产生了节制,这便是人性中的善源。因此,人性是恶的,但这种本性的恶又可以导致善人性是恶与善的矛盾统一体。所以我们既要肯定人的本性是恶的,又不能否定人性中的善,因此复旦队能在论辩中左右逢源。相反正方台湾大学队由于思维模式的片面性,机械化,他们看到的只是人性中的善,否认人性中的恶,因而当复旦大学队连续几次追问:“善花是如何结出恶果”的时候,便陷入了穷途末路的悲惨境地。

辩证思维在论辩中无论在概念上还是论辩中提出的命题上都有所反映。命题是我们对事物和事物之间联系作出的判断,这个判断必须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而不能仅仅反映事物某个时段的发展情况的一个侧面,否则,就很容易被对方抓住其中的漏洞,从而处于不利的地位。

依据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辩证的推论是许多成功论辩的共同特征,与一般平庸推论相比,这种辩证的推论更具有极强的感人力量,如:

公仪休是春秋战国时鲁国的相国,他非常喜欢吃鱼,下属知道了他的这一嗜好后,便争着买鱼送给他。公仪休则一概不收,退了回去。

公仪休的弟弟见状,便问道:“你很喜欢吃鱼,可人们送鱼给你,却一条也不收,这是为什么呢?”“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我不收别人的鱼。如果收了别人的鱼,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软,就无法公正地执行国家的法律,也就无法保住自己的相位,到时,下属就不会送鱼给我,我自己又不会抓鱼,到那时再喜欢吃鱼也吃不上了。如果我不收别人的鱼,保住了相位,我反而可以长久地吃鱼了。”

公仪休的答辩极富辩证法的。他由喜欢吃鱼为前提,得出不接受人家的鱼的结论;由接受人家的鱼,推导出无法吃到鱼的结果。由一个前提出发,推导出与它相反的结论,这就鲜明生动地揭示出这些事物间矛盾运动的过程,因而也就能深深地让人信服。

逻辑学认为,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不能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的判断,否则便违反了同一律,但这仅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对象而言的。一旦条件变化了,形式上的逻辑推理便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和对立,如果我们的思维不随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变化,仅仅停留在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就势必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一个论辩者要想在论辩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运用辩证思维,准确认识事物发展中矛盾运动的全过程。只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论辩深刻,有力、新颖,使我们的论辩语言富有深邃的哲理性。

□清华辩论求异思维辩手的目光更敏锐

我们经常看见斗嘴的两个小孩,一个说一种事物,另一个偏说另一种事物。这里便运用到论辩中一个重要的思维形式——求异思维,清华辩论的求异思维的运用是很成功的。

世界上的事物往往是复杂的。它们不仅由诸多因素促成,也会产生许多方面的影响。对某一问题认识的角度不同,人们对它的态度也就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会随之而异,求异思维之所以大有用武之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其价值也恰恰来源于此。

具体说来,清华辩论求异思维在论辩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求异思维有助于巧妙立论。

在上海,往往可以见到戴着黄臂章、手执小红旗的退休老人在各交通要道的十字路口值勤,劝阻不遵守交通法规的行为。如果以“退休老人义务值勤维护交通秩序好不好”为题进行辩论,正方一定会从这些退休老人的献身精神立论,肯定这种现象,也可以从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人身安全的角度立论,认为这种现象很好。而反方呢?也许会从这些退休老人的健康将受到影响等方面立论,否定这种现象,也会从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是由于人们大脑中没有形成良好的法制观念出发,认为这种现象不好。

正反方立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他们都局限在退休老人或交通现状上,因此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只有从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人手,使人们能自觉地维护交通秩序,遵守交通法规,从而杜绝闯红灯,逆行之类的犯规行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秩序问题。

可见,不受正反方常规想法的束缚,紧扣解决问题这个大方向,从加强宣传,改变民众的思想观念这一视角出发,才能找到真正解决秩序混乱问题的良方。

当然,求异思维是相对于“常规”思维而言,它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它并不是求全,在论辩中运用求异思维巧妙立论也只是就己方的立场而言,这样不是无条件地,绝对自由的胡思乱想,而是相对的,有根有据的去判断、推理。求异思维中最为关键的是选定一个与众不同的最佳角度,并且能自圆其说,辩倒对方。如:“想当学生干部是观念上的进步”这一命题可从多角度去论证。正方应从“参与”和“奉献”等角度立论,反方应从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是培养四有新人,是培养具有服务意识的现代人这个角度去论证“干部”提法本身就是落伍的表现,可见,求异思维可以推陈出新,提高论辩者的思维能力和口才,尽管它有时也会出现偏执一隅,不及其余的情况。

二、求异思维有助于寻找更多的论据,作出更有力的证明。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多面体,从每个角度出发都可以找到与之相联系的“点、线、面”。

运用求异思维最为关键的是牢守阵线,绝不退缩。这不是粗暴地,蛮不讲理的去争,而是从不同方位找出各种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千万不要转移论题,歪曲论点,或经受不住攻击,主动缴械投降,要坚定地“咬定青山不放松”,从所谓的“无理”,找到属于这个角度的“点、线、面”,使自己的论证丰富起来。在这种意义上使用求异思维是应该受到赞扬的。“亚洲大专辩论赛”一般是这样组织的:各方均有四位辩手,其成员分工就明显具备求异思维的要求:第一辩手旗织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从正面毫不含糊地,决不动摇地稍微阐述一下;二辩手则从理论上作“求异”论辩,可引用定理,名言,警句等为我所用;三辩手则从事实上用不完全归纳法作“求异”论辩;四辩手有破有立,既要总结本方反驳对方作出明确的结论,又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辩论,有破有立,条条大路通罗马,比众军挤独木桥,干巴巴地去论辩要精彩得多。

三、求异思维让比较比喻论证又添一朵花

我们必须承认以认识事物必须要通过比较,是论辩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技巧。比较过程中运用求异思维,会使得思路海阔天空不拘一格材料的宝库四门大开,任你挑选。

如论辩“年轻人崇拜青春偶像是不是成熟的表现”一题,认为是成熟表现的正方,就要对历史上青年崇拜的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张海迪等进行比较得出“崇拜”就是学习、追求,就是学英雄的事迹,走英雄的道路。反方就要对当今社会上追星族进行比较,得出年青人崇拜偶像并没有什么高的追求目标,只是一时“兴”起而已。例如现在年轻人大都崇拜歌星,学生的桌椅,床边贴满了歌星照片,他们并不是都想当歌星,仅仅是一种业余兴趣和寄托而已。年青人毕竟幼稚单纯,走过的路太少,虚无飘渺的“崇拜”是一种迷信,当然是不成熟的表现了。

这里就处处用到求异思维。否则,怎能既有英雄与歌星之比,又有“成熟年轻人”与“不成熟年轻人”之比呢?还有?崇拜是学习、追求”和崇拜是一时“兴起的迷信”之比呢?

比喻,众所周知,为常用的修辞手法,它在论辩中也经常被用到。为什么比喻论证时也要用到求异思维呢?这有如下两个原因。第一,比喻是很广博的,一个本体一般可以拥有众多的喻体,只要双方有一个相似点即可。

第二,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任何喻体都不可能等同于本体,仅仅是某一点相似而已。比喻始终是一种缺憾的艺术。

中国的词汇表情达意最为丰富,这就为我们的求异思维大开方便之门。

拿“鸡狗”为例。用作褒义的比喻义就有很多,如“我国的版图似金鸡独立,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不要杀鸡取蛋,要保护母鸡”、“愿效犬马之劳”等;用作中性的比喻义也很多,“画虎类犬”、“斗鸡走狗”、“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用作贬义的更多,“狗头军师”、“狗急跳墙”“丧家之犬”、“鸡犬升天”等。

求异思维不仅可用在不同的比喻上,即使是同一个比喻,也可运用求异思维达到自己的目的。《唐书,杨再思传》载:当众臣子纷纷谄赞女皇武则天的面首张宗昌“六郎似莲花”的时候,杨再思却与众不同,说不是“六郎似莲花”,而是“莲花似六郎”,这个马屁精把话说得出人意料,却显然比众人高于一筹,从而赢得了张宗昌的欢心。

当然,我们主张的求异思维并不是让人去做别出心裁的溜须拍马者,而是讲在论辩中恰当地使用求异思维会在出人意料中胜人一筹。这里杨再思把比喻的本体与喻体颠倒了过来,就更突出了张宗昌的美貌,这不正是求异思维在论辩中的妙用吗?

二清华辩论是如何提高表达能力的

辩手都希望在辩论中取得好的成绩,也就需要提高表达能力的训练,因为口才好是获胜的关键。现向您介绍清华辩论的辩手们是如何提高表达能力的。

论辩的语言有三个特点。

1.流畅。这要求训练时,要着重辩手的声音,语气,语调等。

2.简明。这要求训练时,要辩手在最短的时间内表达最明确涵义的内容。

3.善变。论辩中常常需要辩手接过话题,即兴发挥。

总之,论辩语言的特点决定了表达能力训练的内容。通过表达训练,使辩手达到语音纯正,干净简练,能即兴发挥的目标。

训练方法之一:大声诵读法

这是训练辩手语音、语调、语气等基本功。

诵读材料应以议论文为主。因为论辩常以说理为主,语言比较平实,对语调的掌握要求高。这些要求的实现,必须从诵读议论文开始。

也可用一些诗歌,散文等材料。这些材料易于抒发感情,可培养辩手对语言传达感情的把握度。在论辩实战中,也需要辩手有所感情上的发挥,以吸引观众,评委,来调节场上气氛。

诵读时,要把注意力放在咬字及语调的升降上,如果可能,还可同时作一些发音方法的训练。

训练方法之二:限时问答法。

我们知道,论辩的语言应该干净利落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当进行限时表达的训练。

具体操作可采取自由辩论的模式,只是要省却双方的陈述。

让两个辩手互相问答,提问只能用一句话,回答也只能用一句话,且互相回答不能超过规定的时间,一旦辩手在规定的时间没有表达完整,可以让他立即悟到自己语言的缺陷,同时也给予积极的锻炼。

语言罗嗦是论辩的大病,在实战上不仅费时,也易遭到对方的抢攻,限时表达训练能很好地防止这一毛病,但需要长期地坚持下去。

训练方法之三:成语接龙法

在诸多的论辩中,自由辩论时,辩手说出几句成语来即兴调侃一番,会显出辩手的深度与智慧。运用成语接龙的训练方法能让人在较短的时间内涌现大量成语的影象。

成语接龙旨在培养辩手对特殊语言的掌握能力,也是为了丰富口语的内容。这种方法起源于民间游戏,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即后一个人用前一个人说的成语的最后一字或同音字作为开头,再说出一个新的成语。

有些辩手在论辩时只会单调地使用反问、感叹,这是不够的。如果在乎时常有成语接龙训练,在正式表达时就可能熟练地运用,效果肯定会很好。

训练方法之四:模仿法。

大家也许对95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复旦大学队的表现记忆犹新。四辩蒋昌建在总结陈词时总是用几句诗来升华,效果很好。这种方法就是向上届亚洲华语大专辩论赛南京大学的四辩学的。还有如“对方辩手刚才说……”“如何解释……”这些常用的语言也不是一时创造出来的,而是通过多次模拟学会的。

观看辩论比赛录像,摹仿辩手的表达方法,也不失为一个好训练内容。尽管每个辩手都有自己不同的表达习惯,但表达上总有些共同之处,这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要在比赛之前多看,多模仿多想象,以利于激发自己的表达欲望。

训练方法之五:提纲挈领法。

论辩语言的表达不是一时的现象;而是需要一个快速的反应过程。

论辩要求辩手有不同一般的悟性,即用极短的时间对对方语言作出归纳、判断、同时也组织好反攻。这一系列过程当然涉及到思维,反应等等方面,但不可否认,如何将对方的主题抓住,再归谬抓漏,然后正确表达已方观点也是异常重要的。

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是:让辩手轮流读科研性质的文学段落,在每一段读完后随便请一位辩手用最明确的语言来表达主题思想。也呆以组织大家观纪录片,录像片,看完一定段落后,让辩手用最简单的语言说出这段落到底讲了什么意思。

长期坚持下去,使辩手养成了提炼对手发言的习惯,形成攻击性。

训练方法之六:即兴演说法

这种方法与前面几种相比,无疑是最具挑战性的。

即兴演讲一般是先给出命题,而且题目的随机性越大越好,如随时翻翻汉语词典找到一个词组就可以作为即兴演讲的题目。让辩手准备二三分钟后即可开讲。

这项训练还可测试出辩手在语言组织、表达方面的功底,并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语言的各方面能力。论辩队的主攻手——四辩尤其要进行此项训练。

清华辩手们语言表达的训练方法还有很多,可视辩手在实际情况来定。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辩手在表达时附加了许多手势和不好看的动作,且自以为与思维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训练实践中,还要注意训练辩手良好的表达姿态。

三清华辩论对“歪理邪说”的有效整治

在口语交际中,有些人咬住歪理不松口,如:

为了维护个人的利益,编造歪理,孤注一掷;

为了保住面子,强词夺理,死不认输;

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坚持歪理,胡搅蛮缠。

由于没有适当的机制来干预,常常搞得对方进退两难。

下面结合实例,全面阐述清华辩论的辩手们是如何应付对方的“歪理邪说”的。

□引申歪理法

一个老师借了学校二百块钱,发工资时,总务处忘了扣他应归还的款项,事后校长让总务处向他要钱,他说钱用掉了,不仅不还钱,还去找校长论理:“学校还有两三千块钱的存款,为什么非要像追命鬼一样追我借的这二百元钱?”

校长见来者不善,不慌不忙地分析道:“追你还钱,看来不近人情,但也是没法子啊!学校保留一定数量的存款是为了应学校之急,应教师个人之急。天灾人祸的谁家遇上都要钱,上个月你家急需,学校有钱解了你的急;如果光借不还,学校没钱,老师家,包括你家在内,有了急需怎么办?学校解了你的急,你也应该为学校想想嘛!”

听了校长一席话,这位老师心服口服,答应下午就还上。

这里运用的是归谬法。特点是面对歪理不否认它,而是假定对方咬定不变的前提是对的,并依此进行推论,由于对方本身咬的是歪理,就会必然得出一个站不脚的,连持歪理的人都会感的荒谬的结论,达到否定对方歪理的目的。

□装聋作哑法

口语交际中,有时会遇上一些人提出一个坚持的歪理,而你怎么讲道理,他都不认帐,这时就可以装聋作哑,把咬住歪理的人放在一边,让其自感没趣而下场。

一个小青年在一家商店里拿了一双皮鞋,要求营业员给他换一双,营业员告诉他:“你这鞋子已经穿过了,鞋后跟都有磨过的痕迹,按规定是不能换的。”

小青年见状,马上摆出自己的理由:“你们不是讲出售的商品实行‘三包’吗?这样子不能穿又不能给换还叫什么‘三包’?”

营业员解释了三包的含义,但小青年仍充耳不闻,坚持以“三包”为由退换那双他已穿过的鞋。

营业员又解释了一遍,就把他丢在一边,转身照顾其他顾客了。小青年见没人理他,顾客也不帮他说话,自觉没理,只得走了。

□权威压服法

拖拉机驾驶员小黄想去另块地翻土,必须经过某农户的地头。他找该农户商量,农户一口回绝,说什么“田没干,被拖拉机轮子一压,以后耕出来的泥垡头没法打得碎。”

小黄表示泥垡头由他负责开拖拉机来破,他还是不让过,说这样又压板了另外的泥垡头。小黄见他蛮不讲理,于是搬出有关规定:“量田时,地头留有一半宽的地方作为拖拉机通道,你根本无权干涉。”又说:“这个规定,谁都知道,不信你去问问在场的生产组长。”

生产组长证实了此规定,农户虽然还没消气,也只得放行了。

这便是凭借村里的有关规定和生产组长的认定来压服的。这对制止对方狡辩,逼迫对方就犯是很重要的。

死咬歪理不放的人,往往使得人们在交际中进退两难,但也不是没有办法走出这个困境。上述方法便可一试。只要我们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定会创造更多的方法来对付他们的。

四清华辩论力求提高应变能力“词锋锐利,反应敏捷,几乎话音刚落,就可以谈起来滔滔不绝,振振有词地反驳对方,其思路之敏捷快速实在令人咋舌”上述评论是新加坡《联合早报》在第二届亚洲大专辩论会决赛后针对复旦队的表现作出来的。

这种高超的应变能力是论辩赛特有的魅力所在。初学者常对临场能否适应应变而感到紧张,这需要对应变的知识有全面的把握。

□应变前的准备

应变是对突然发生的变化情况,果断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对付。论辩赛中的应变属于人与人之间智谋较量的双向应变,即任何一方既是应变者,又是施变者,双方都力争“料敌如神”,又都力争“攻其不备”。

因此,论辩之前对应变作出一定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要花一定的精力猜测对方可能出现的有威胁的攻击点,设计出各种应变方案,更要制订好应变的基本原则,基本技巧。也就是说,应变的准备不仅包括的具体的应变词的准备,而且包括对应变的原理和方法的认识的准备。同时还要要求论辩前的每个队员对这次比赛的应变能力能进入一种通变状态。

应变的准备可在论辩前的答辩和试辩中完成。答辩和试辩的具体项目,可以有以下四条。

1.能全面说出这次论辩的背景,性质,出题者的意图及观众和评委们可能出现的心理倾向。

2.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本方的基本立论,主要论据,并能牢记且说出本方主要观点中关键概念的含义,包括由这个概念将要展开的言外之意。

3.能清醒地分析出本次辩题正反面的交战点,双方的优劣势和对方可能出现的解释,主要论点及论据,以及对方可能采取的攻守策略。

4.能自信地,不加思索地回答任何人的质疑和攻击。言词简洁有力,内容前后一致且有一定的启发性。

□应变的有效原则

论辩中的基本原则由论辩的应变特点决定的。应变有四个特点。

1.听说的双向性

2.应变内容受辩题规定的限制

3.应变的效果取决于现场效果

4.应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体操作完成

据此,论辩中的应变应有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恒定性原则。

论辩场上不论怎么风云突变,都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即基本立论不变。因为基本立论在准备时是经过正反两方面深思熟虑的,本来就设计得能守能攻。此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

坚持基本论点,这是对辩手应变时的最基本的要求。对于论辩赛的应变来说,不管怎么变,坚持这一点可避免出现本方论证过程中、前后或队员之间的自相矛盾。

基本立论和基本概念不仅不能变,而且要充分考虑具体的应变方法,一旦遇到本方未预料到的点上,参赛队员应积极利用本方的基本立论和基本概念作为“尺度”,判别对方攻击的观点和理由的不科学之处,就易找到应对之策。

2.积极主动性原则。

应变是双方的一场智斗。争取应变中的主动地位,避免应变中的被动地位,是所有智斗的核心问题。

论辩赛中的主动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战略战术的设计中,尤其体现在自由辩论阶段控制话题,控制战局的具体应变方案的设计中。

属于人与人之间智谋较量的双向应变,都有一个谁能控制应变发展的问题,谁能控制局势的发展,谁就能取得较量的胜利。为了设计出主动应变方案,辩手要利用辩题中的关键字眼作为突破口,而且要保证由此能展开连续性的进攻,当然也要作好一旦处于劣势的情况,针对此部署好在久攻不下,攻势转弱的情况下转攻为守的应变方案。

3.机辩性原则

机辩与一般辩驳不同,它是迅速性巧妙性,和含蓄性的统一。论辩性遵守机辩性的原则能获得现场效果的美感。

机辩具有短小精悍,含蓄有力,妙语惊人的特点。首先它必须对论证的问题立刻作出反应,其次它不是平淡的申述或驳斥,而是选取比较新颖的角度进行反击,再者,它要求能迅速地,寥寥数语就抓住要害,不作长篇大论就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正因如此,保持机辩的特色是论辩设计中应变的一条重要原则。

4.简单性原则

牛顿曾指出:“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爱用什么多余的原因以夸耀自己。”非但自然界如此,社会领域也同样。爱因斯坦进一步指出:“评论一个理论是不是美,标准正是原理上的简单性,不是技术上的困难性。”

事实上,人类思想史上的闪光点,都是用极其简单的形式表达出来,论辩赛中要求不管你的思维多么深刻,都要尽量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

具体而言,应变词要设计得短小,攻击点和反应点都尽量选择使用易懂效果大的点上。这样的辩词有利于对方、观众、和评委们的理解,又能多方面迂回包围,使队员能灵活贯彻战略战术。

□应变的基本技巧

1.抓漏技巧

就论辩赛而言,任何一方无论准备得怎样周密严谨,决不可能真正“无懈可击”,因为论辩的本质不是真正客观公正地辩证地研讨某个问题,而是借助某个辩题争取双方表达上的胜利。每一个辩题都得具有可辩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对方肯定是有漏洞可抓的。

首届亚大辩论会北京大学队与澳门东亚大学队辩论结束后,评判团在评论时有这样一段话:“正方(北大队)有相当多的地方存在漏洞或弱点。我们发现反方(东大队)没有充分利用那些弱点,马上抓住或加以反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参赛队可能缺乏抓漏意识;二是参赛队缺乏抓漏技巧。

如何对对方的漏洞进行攻击,又防止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呢?一般有两种方法:

一、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然后用极权威的话或最公认的事实予以证明,以此造成对方的心理压力,堵住对方的口。

二、用形象的类比或别的语言夸大对方的漏洞,以嘲讽对方获取现场效果,造成本方优势。

下面是1990年第三届亚洲大专辩论会第4场初赛中自由辩论的一段辩词,辩题是“儒家思想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快速成长的主要推动因素”

正方(东亚大学队):……在四小龙这个地方,在经济快速成长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确实起到了推动经济成长的主要作用。

反方(南京大学队):我想,对方同学实际上还是误解了这个题目。对方同学一直强调一种思想可以推动经济的快速成长,我们说发动机可以推动汽车的运行,但并不是说发动机的制造原理,发动机的图纸可以推动它。对方同学如果不相信的话,不妨把图纸放到汽车上试试看。

正方:如果汽车不动了,那就需要人在后面推一把,以引发汽车机件本身的功能,这推一把就是推动啊!

根据辩题,正方企图以“确实”一词在公众面前强调亚洲四小龙取得经济快速成长的主要推动作用是儒家思想这一客观事实,反方洞悉对方把“人的思想”等于“人的行动”,把“主要推动因素”等同于“主要推动作用”的漏洞后,并设有马上进行抽象的辩驳,而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对手“误解”辩题以后,立即用形象类比的方法,揭示对手强调“思想可以推动经济的快速成长”,其荒谬就像企图用发动机图纸来推动汽车一样可笑。这一攻击,果然引起观众大笑,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反诘技巧

1993年复旦大学在准备新加坡举行的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的校内的一场备战赛上,以“人类永久和平是可以实现的理想”为题,正方选手指出奥运会的举行,和平鸽的放飞,世界各国的许多联盟组织的成立,无一不是为了和平的目的,之后反向对手道:“难道对方辩友不也向往享受永远和平的阳光吗?难道海湾战火的熄灭,不也说明人类这一共同愿望吗?”

此时,反方选手仅以一句:“难道海湾战争的制止是用和平方式吗?”予以回敬,一语定音,激起台下热烈的掌声。

在论辩中,有时对方会提出一些用意相当复杂的诘问,或摆出一些有一定威慑力量的事实依据或权威言论的反问,这时,如果正面回答对手,就容易陷入说不清的境地。

这时,应采用随机套用对手诘问或反问的模式,用不利于对方的类似难题的诘问,或同样有威慑力量的事实或权威言论反问,给对方毫不客气的回敬,让对方品尝自己制造的苦酒。

这即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反诘技巧。

3.展开技巧。

1992年5月,在上海大学生辩论赛上,一题目为:“人民公园破墙开店利大还是弊大?”作为正方的上海大学队员在立论上有明显的“强词夺理”的味道,但在自由辩论上却屡用展开技巧,且屡试不爽,最终夺得胜利。

其中一则是:“绿化需要和周围环境相结合,试向华联商厦店堂若是种上一棵参天大树,恐怕参天未必,屋顶例成了弊,惟一的好处,恐怕是省去了自动楼梯,购物时可以爬上爬下!”

这则辩词巧妙地曲解了反方的正确话题,个中风趣,令人激赏不已。

这里便运用了展开技巧。“展开”一词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参赛队员个人能否在临辩时放开心理,从容应战,另一方面是,在组织进攻与防守上,运用出色的语言技巧,把本方所要辩护或反驳的观点和理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产生一定的艺术效果。这种设计可在赛前从两方面人手。

一是对本方观点进行抽象论证的同时,运用幽默的方法予以展开,使本方正面阐述的辩词表现得更有声有色。

二、在对对方进行反击时,要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进行曲解,夸大,竭尽嘲弄之能事。

但是,在运用发挥技巧时,要切忌过分离题。那种故弄玄虚夸夸其谈的发挥是不会得分的。

□注重整体配合

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决赛中反方有一段精彩的整体配合:

反方二辩: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你们善花是如何结出恶果的?

反方三辩:……所以,我再次想请问对方辩友,你们说的内因没有的话,那恶果为什么会从善花里产生?

反方一辩:我方明明回答过了,为什么对方辩友对此听而不闻呢?到底是没听见还是没听懂啊?

反方四辩:我第三次请问对方辩友,善花是如何结出恶果的?第一个所谓恶的地老师是从哪里来的呢?

反方二辩:我方三辩早就解释过了。我想第四次请问对方同学,善花是如何结出恶果的?

这五个与对方辩手的回合中,反方显得一气呵成,整体感特别强,因而显出了极强的气势,给观众和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体配合是整个辩论队运用集体力量的技巧,在组队辩论中更显重要。有时,尽管一支队伍的四位辩手都是伶牙俐齿,但由于没有注意整体配合,反而使得个人优势发挥不出来;或者索性异军突起,由一个辩手独撑场面;或者是相互干扰不能各尽所长。

具体而言,实战中使用整体配合时可采用以下几种组合方式:

1.巧设埋伏

一般是由一个人首先发难,提出问题,事先想好对方可能的各种应付,再设计好我方的回答。请看下例:

正方四辩:我请问对方同学,私利是不是利?

反方一辩:私利是利,合理合法的私利,我们同样也要看重。

正反二辩:可是如果不重义轻利,私利只能是害人又害己呀!

反方三辩:那种不合理不合法的私利,根本就不是利,对人类来说,那是害!

正方四辩:对方三辩说,私利不是利,对方一辩说,私利也是利,请问我听哪一个的?

至此,反方已完全掉进了正方事先布置的埋伏中,显得异常被动。

2.避实就虚,一个队的队员水平和知识素质若是参差不齐,在对辩中就要及时发现对方最弱的队员,集中火力猛攻,便可撕开城墙的一角,胜利在望了。

3.穷追猛打。1994年全国大学生“长虹杯”电视论辩赛上,中山大学队与北京大学队就法治究竟能不能消除腐败而展开的辩论中,中山大学几位辩手相互配合,始终抓住法治只能遏制制而不能消除腐败的观点,在世界上究竟有哪个国家消除了腐败这样的问题反复追问,北京大学队面对困难,无法正面回答,只能回避,结果就显得底气不足。

4.擒贼先擒王。论辩中一个队一般都有个主力辩手,这个辩手可谓军中的主帅,如果齐心协力,打掉对方主帅的气势,帅旗一倒,便可大乱军心。在中山大学队与北京大学队的对阵中,中山大学队因在赛前反复研究过北大队参加“万家乐”杯的比赛录相,确任北大队的灵魂人物陶林作为进攻的对象,结果有效地遏制了陶林的进攻,取得该场比赛的胜利。

对于整体而言,整体配合的关键在于各个队员的默契。默契来自辩手们在场外的沟通和对辩题作比较深入的理解。辩手们互相了解、互相沟通,以至于在场上彼此的一个眼神交流,一个手势都会成了暗示,这就为整体配合创造了前提。

对辩手个人而言,首先要求必须具有整体意识,没有互相之间的配合,自个有再好的“散打”本领也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其次,辩手应认真听队友的发言。如果只听对方的,只想自己的,是无法找到整体的感觉的。整体力量的体现是组队论辩获胜的必要条件,整体配合是辩论是否精彩的一大关键。第三章清华辩论技法

掌握辩论的基本结构,步骤、原则固然重要,因为它们是进行论辩的最基本因素,但是在双方均为势均力敌的高手的形势之下,如果不能运用一定的辩论技法,则被动之势,一如破竹,一发而不可收拾了。掌握清华辩论基本技法让你会有更惊奇的收效。

第三章清华辩论技法该章将尽可能地将清华辩论的众多技法通过鲜明,说理性强的事例一一展现给您,您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一以弱胜强法

在整个辩论过程中,优势和劣势的存在不是绝对的。当你面对雄辩滔滔,气势咄咄逼人的辩论对手时,千万不要心慌,更不要气馁。这时要保持信心和勇气、沉着镇定,冷静地对客观情况进行分析,或许对方的长处中正隐藏着他的致命弱点,而自己的短处从某种角度上说又恰恰是一种长处。

善于辩论者总是先承认自己的短处,继而再阐述自己短处中所隐含的长处,以短处映衬长处,在对比之中再把自己的长处充分地展现出来,从而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取得以弱胜强的辩论效果。这就是以弱胜强的辩论技法。

例如,在美国的国内战争之后,约翰·爱伦在竞选国会议员的时候,他的对手是他的老上司陶克将军。陶克将军在以往的战争中战功显赫,曾经连任过两三次国会议员。

陶克在竞选演说中说道:“诸位同胞们,记得就在十七年前的昨天晚上,我带领部队在茶座山与敌人激战,经过一番艰苦的战斗后,我在山上的树丛里度过了一个晚上,如果大家还记得那次艰苦卓绝的战斗,请在选举中,不要忘记那些饱受苦痛、风餐露宿而屡建战功的人。”

陶克将军列举自己的功绩务,无非是希望能够唤起选民们对他的充分信任,在竞选中取得优势地位。而约翰·爱伦却说:“同胞们,陶克将军说得不错,他确实在那次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我当时只不过是他手下的一名普通土兵,替他出生人死,上阵拼杀,还有,当他在树丛中安睡的时候,我携带着武器,站在荒野之中,在凄冷的寒风中为他站岗放哨。凡作为将军,睡时需要哨兵守卫的,请选举陶克将军为国会议员,如果也是哨兵,需要为酣睡的将军站岗放哨的,请选举我——爱伦。”

事实很清是楚,在南北战争中担任将军的,毕竟只有少数人,而浴血奋战的普通士兵却何止千千万万,爱伦以他精彩的言辞,终于赢得了选民的同情,在竞选中大获全胜。

约翰·爱伦在辩论中获胜的主要原因是用了“以弱胜强”法。论功绩,爱伦当然无法与陶克将军相提并论。但爱伦很聪明,他避开陶克将军的这一长处,截住对方后路,只抓住战后在山上露宿这一点展开来谈,将军虽然辛苦,却还可以在树丛里安睡,而战士却要站岗来保卫他,对于这个露宿的晚上而言,爱伦的“功绩”大于将军。换一角度,短处就变成了长处。

另外,爱伦承认对方是战功显赫的将军,自己只是个无名小卒,向选民坦言自己的短处,这种坦率的表白,赢得了听众的好感,并婉转地表明了像他这样出生入死而又无功而论的无名小卒,更能够代表民众的意志,得到了选民的认同。

爱伦抓住了选民的心理,在自己的“弱项”作起了文章,改变了辩论局势,最终战胜了对手。

在辩论中运用“以弱胜强”的方法,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敢于承认自己的短处。这是信心与勇气的表现。但如果掩盖短处,往往也掩盖了自己对自己的正确估价。不避讳短处,更能在对比中展示自己的长处,并战而胜之。

第二,善于从自己的弱项中挖掘出强项的因素,从辩证的观点看,任何一个弱项,也都相对地是一种强项,任何一个长处,相对而言,也是一种弱项。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善于从自己的“弱项”中发现“强项”,抓住了“强”、“弱”转化的时机,“以弱胜强”,就能使劣势转化为优势。

第三,这种技法在战术上叫后发制人,因而不宜在自己处于劣势的时候,仓猝应战,而应该静待战机,以静待动,乘隙进攻,因为收回的拳头打出去才更有力。面对强敌、适当运用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可以取得辩论的主动权。

不管怎样,在辩论过程中,一贯处于劣势并不是最可怕,最可惜的是在心理上已完全处于劣势。如果那样,就只能处于守势,步步后退,被对方的言论进攻得方寸大乱。但如果平心静气,再恰当运用“以弱胜强”的技法,就一定能取得辩论的成功。

二变意续接法

世界万物,物有千种,人有万样。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角度往往不尽相同,因而也就在认识同一件事物时,结果却常常存在差异,形成对立,同样在语言交际中也容易形成语言对抗。

语言的对抗中一方对另一方的否定最常见也最直接的语言表现形式就是直接否定性言词,比如“你错了。”“那是不可能的。”“你这看法根本就不对。”“不是这样的。”……这种否定方式很有力度而且有时也非用它不可。可是这样的语言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太白太露,一览无余。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语言对抗时,尤其是无伤大雅的语言对抗中,这种否定方式便显得不中用了。既没有曲径通幽之妙,也缺乏情趣。

举例而言,假如你有一个朋友,特别喜欢射击,可不管怎么练,射击技术都不行,甚至可以说很差劲,参加过射击比赛无数,却从来没有得过什么奖,这一点你很清楚。然而有一天他却跟你吹牛说:“你可别小看我,我可是××射击赛亚军呢。”对此你可以一笑了之或置之不理。但如果你想否定他的观点,揭开他的谎言,完全可以不用一般人惯用的语言,直截了当地否定他,如:“你得了吧,吹什么牛啊。我还不知道你?你什么时候得过亚军啊?”如此说话显得“小巷里扛木头——直来直去”,而且还有伤朋友感情,效果也不好。这时,你不妨揶揄他说:“哦,你还是亚军,这我信,不过大概是只有两个人参加的比赛吧。”

仍然是否定他的话,这样说来,却多了一层曲折,有了活泼感,也透出那么一种机智。这就是本技法教给你的一种富有情趣的否定技巧,即变意续接。

所谓变意续接,即接过对方的话,巧妙地改变它的原意,添加一些补充、注释性的言词,从而否定对方的辩论方法。这种方法针对对方的话语并予以巧妙地应用,因此既增加了双方话语的衔接,又能收到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令对方无言以对或哭笑不得的辩论效果。再比如:

变意续接法的运用关键在于“变意”和“续接”。“变意”就是要通过所增加的补充、注释性的言词,改变对方原话的意思,从而形成对抗,并达到否定对方,揭露本质的目的,“续接”则意味着这种“变意”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要顺着对方的语言,并将之巧妙地改变。

这种方法应用于面对面的直接舌战时,反应必须十分敏捷、思维要快,语言组织得也要及时,否则难以“续接”。而且还要注意续接的言词能改变对方的原意——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

比如,有的人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没有显现出他未来的领袖鸿运,但他却对你说:“我想,凭我的能力将来当个国家主席理干干是不成问题的。”这时你完全不必一本正经地反驳说他这也不行,那也不成,根本就不是当国家主席的材料。你可以运用变意续接法,顺着他的话说:“我想你可以当国家主席,而且不必久等,就在今天晚上,当你进入梦乡的时候就可以了。”

这样对对方的梦想、空想的否定一点也不呆板、枯燥,反倒增添了一点雅趣。

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变意续接的方法进行语言对抗,可以发挥出幽默风趣的作用,增添语言交际的活泼感。

当然,由于变意连续的嘲讽意味极强,因此使用的时候应该尽量语气平和,用诙谐、轻松的语调来冲淡“嘲讽”感,创造一种极富情趣的言语氛围。

三顺势反击法

在辩论中,经常可以从同样的一件事中得出与对方论证截然相反的意思,既能直接驳倒对手,又能迅速确立自己的观点。这种借助对方之势,进行反向推理的方法就叫做顺势反击法。

举个例子,鲁迅先生曾就文言与白话的问题与汪懋祖先生发生一场辩论。汪懋祖先生认为文言是非常简单省力的,例如,“这一个学生和那一个学生”用文言来表达只须五个字就够了,即“此生与彼生”。鲁迅先生驳斥道:“这五个字,至少还可以有另外两种解释:一、这一个秀才与那一个秀才(秀才又称生员);二、这一世或未来的别一世。文言与白话比较起来,有时的确字数少,然而那意义也比较含糊,我们看文言文往往不但不能增益我们的智识,并且须使我们已有的智识给它注解、补足。待到翻成精密的白话文之后,这才算是懂得了,如果一经用白话,即使多写了几个字,但对于读者,其省力为何如?我就用主张文言的汪懋祖先生所举的文言的例子,证明了文言的不中用了。”鲁迅先生正是运用了“顺势反击”的方法,达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辩论效果的。

再如,历史上,奴隶主将奴隶视作为会说话的工具,并不承认奴隶也是人,为此,奴隶主们还制定了许多说明奴隶不是人的法规。

著名的废奴主义者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就曾经指出:“这些认为奴隶不是人的法规,恰恰却必须自己首先承认奴隶也是人。因为人们并没有用同样的法规去说明街上的狗,地上的爬虫,水中的鱼,天上的鸟,山上的牛,尽管它们都不是人。”

这也是借对方立论而反向推理的辩论方法,是顺势反击法的应用典范。这种技法出人意料,让人猝不及防,往往陷对手于绝境。

运用顺势反击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求辩者学会辩证思维。不要为表面的假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样才能敏锐地把握住对方的论证思路,从而得出相反的结论,这样讲出来的道理才会深刻,富有说服力。像鲁迅先生那样,借汪懋祖先生所举的例子,精辟地分析出文言在形式上虽然简单省力,而实际却不是这样,白话形式上虽然不简单省力,而实际上却是简单的。抓住了这个实质,就有力地论证了白话优于文言这一结论。这种顺势反击具有极强的辩证性和说服力。

第二,和其他辩论技法相比,顺势反击法更具有辩锋一转出奇制胜的效果,这就要求辩论者打破思维定势,学会进行逆向思维,进而抓住对方论证中的矛盾,并加以反向推理;从而驳倒对方。如第二个例子中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从认为奴隶不是人的法规当中,反向推理,找出制定这些法规的前提就是承认奴隶是人。揭露出了奴隶主法规自相矛盾的荒谬的一面。

第三,“顺势”是借用对方的立论,而“反击”则是从对方相反的方向进行推理。运用这种技法,辩者必须具有高度的机敏性,善于“顺势”进行“反击”。例如:

A:现在哪儿还讲什么信念呀,大家都是一切向钱看,有钱的是大爷,信念多少钱一斤?

B:你也持这样的观点吗?

A:是这样的。

B:那你怎么能说没有信念呢?你自己不就有一个吗?“信念值几个钱”、“一切向钱看”本身就是一种信念。因此,A的话是自相矛盾的,B运用了顺势反击法,抓住其立论中的矛盾,一举驳倒了A。

所以顺势反击法是辩论中出奇制胜的一个法宝。如果能抓住时机,灵活运用,可以在辩论中独辟蹊径,深刻有力且极具说服力。

q四以柔克刚法

在进行争辩时,你的对手可能是个口若悬河般的强敌,应避开不利条件下的正面冲突,要能够见机行事,巧于周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相信柔亦能克刚,令对手折服,这就是辩论中的柔能克刚之法。“柔”相对于“刚”而言,自有其独到的作用。刚烈之物,坚而不韧,强劲却容易破碎断裂。而柔软的东西,随势变形,能屈能伸,软而有韧性。在辩论中,采取避强守柔的战术,往往可以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

举个例子,在文革当中,一次,在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之前,江青拎着参加会议人员的名单看着,揣摩着每个人的名字。忽然阴阳怪气地说:“哪一位是田维新同志哇?”“我就是。”田维新说。“你是哪里人啊?”江青接着问。“山东东阿(e)县人。”田维新回答说。“什么东阿(e),明明是东阿(a)嘛!我也是山东出来的,你还想糊弄我?”江青叫道。

在场的人都哭笑不得,但田维新不慌不忙地说:“我们那儿祖祖辈辈都这么叫,我这也是尊祖随俗。江青同志,您虽然是山东人,但由于很早就在外面谋事,所以山东的民俗风情可能有您不了解的地方。”

江青这才知道自己出丑了,但又不肯服气,说:“那是方言。”田维新不卑不亢地说:“也许是吧。”

江青心中恼火,便不肯罢休,又抖着名单,慢条斯理地说:“田维新同志啊,你的名字不怎么好吧?维新者,维新派也,和康有为是一伙的嘛。这个名字不好,得改一改,就叫田维华,你看怎么样?”

田维新听了,依旧不卑不亢地说:“我这名字是小时候父母起的。他们当时压根儿不知道什么维新派,什么康有为。再者说,我这维新二字,倒有另一层意思,就是支持新事物,维护新生事物。”

这一下,江青哑口无言了。

虽说江青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盛气凌人,但她处于特殊地位,不好当面直接冲撞,田维新这时就运用了柔能克刚的方法,纠正了她念的错别字,还为她开脱了几句,既坚持了原则,又让江青无话柄可抓。

当江青说他“与康有为是一伙的”时,田维新又用江青常说的一句话“支持新生事物,维护新生事物”来加以回敬,让她无言以对。

在辩论中运用这种技法,应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要柔,但要外柔内刚,不能完全柔怯。在辩论中,不能情感冲动,要处乱不惊,忍怒不发,沉着应对。在特殊的言语背景下,以柔顺委婉的方法表达出不能不说但又不能直说的话,可以达到让对方感到有口难言的效果,比如田维新对付江青的例子。

第二,在反复交锋中,寻找突破口,一般地采用这种技法往往不能在一个回合中就取胜,这就需要在交锋的过程中,抓住突破口,对症下药,才能达到目的。

综上可见“柔能克刚”法适用于对手处于主动地位的形势下,在这种情况下,应避免正面冲突,寻找对方的薄弱环节,以柔克刚,取得胜利。

五顺坡骑驴法

所谓顺坡骑驴法,是指在辩论的过程中,发现了对手的意图之后,因势顺导,沿着对手的逻辑,引诱对手深入,然后再借对手之力,顺势反驳,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而达到折服对手目的的辩论技法。

如著名演员古月因在多部影视作品中成功地扮演了毛泽东这个角色而名声大噪。有一个“穴头”想拉他到自己的班子里“走穴”捞钱,但无论他提出多么优厚的条件,毛泽东都不为所动。这位“穴头”觉得很不解:“古老师,你也太认真了,现在你看,那么多明星都在抢着搭班子捞钱了,你怎么还守着老一套呢?再说,这演唱会也是为群众服务嘛!”

古月接过话头,说:“说得好,既然是为群众服务,我就作义演出台,不收一文报酬,你也分文不取如何?”“这……这……”“穴头”一时语塞了。

这个例子中,古月就运用了“顺坡骑驴”的方法,针对“穴头”“演唱会也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没有迎头痛击,而是顺势一击,一举揭穿了“穴头”借为人民服务这冠冕堂皇的说词,为自家牟取暴利的用心。使得这位“穴头”反而被自己的话套住,无言以对,有苦说不出了。

运用这种技法时应注意这样两点:

一是要“顺”的自然,“顺并非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为了克敌制胜而采用的一种手段。“顺”要做得有隐蔽性,这样才能收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

二是要“推”得巧妙。顺应对方辩词,或者顺出一个与对方话语完全相反的思路,让其无法再辩,或者“顺’’出一个令对方难以接受又无法反驳的结论,如古月对“穴头”一例,或者“顺”对方话语与事实相悖之处,让对手无话可说。

但必须注意的是,在运用这个技法时,必须把握好“顺”与“骑”的转折关键点,做到这一点,才可以辩得巧,骑得好。

六虚设示意法《三国演义》载:张松欲献西川地图结曹操。而曹操却看不起矮小、貌陋的张松,拂袖而去。曹操的主簿杨修是一位多才的辩才,责骂张松,傲慢地称杨修具有雄才,并且出示了曹操写的兵法书《孟德新书》以证明,谁知张松记忆超强,把书拿过来看了一遍,就强记于心,然后哈哈大笑:“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这实属战国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窃之以为己能,止好瞒足下矣!”杨修争辩说:“丞相私藏之书,虽已成铁,未传于世。公言蜀中小儿暗诵如流,向相欺乎?”张松当即表示:“公如不信,吾试诵之。”于是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背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

这使得杨修大吃一惊,而且知道此事的曹操亦认为:“莫非古人和我的主题正好吻合?”就命令侍从把书撕碎。于是令杨修把张松叫来。

在这场论辩中,张松能打掉曹操、杨修的傲慢气焰而获胜的原因,在于成功的运用了一种论辩技法——虚设示意法。

虚设示意法,意即将本来不存在的情况当作客观事实以推出,并竭力让对手相信,从而战胜它的一种论辩技法。

这个方法分为两个步骤,虚设和示意。这二者是紧密相连的。但比较起来,虚设较容易些——主导者是自己,虚到何等程度,设出什么方式,全靠自己,而示意相对则较困难——目的是要对手相信自己的虚设,如果对方不相信,虚设则徒劳。可见,虚设是前提,示意是关键。

要想成功的运用虚设示意法,就必须巧妙的把握这两个步骤。具体来说,就是:

第一,虚设要合情理

这里需要装模作样给对方看姿态。这种姿态要合乎情理。换句话说,不能与现实生活的差距相差太大。要“虚”得大致符合当时、当地、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因为人对事非的辩别,依靠的是知觉,知觉是否正确,取决于过去实践的知识和经验。当对方的虚设同过去自己实践知识和经验相一致时,知觉就会产生一种认同感,就是对对方的虚设,予以理解、认同。相反,则不然。前面的例子中,张松虚设的“此是战国无名氏所作”,曹操乃统兵主帅,写出兵法上的书籍,在所难免借签古书上的东西。加上他生性多疑,自然就会相信。反之,如果张松虚设成“此是我刘璋所作”,要么“此是江东孙权所作”,曹、杨就不会产生认同,原因是这与他们的实践相差太大。

在辩论法中,作为对手,多多少少,对方总是对你抱有警惕和戒备;对你所说的话,本来就产生怀疑。这就要求在虚设上时,对“合理”下点功夫。必要时,不妨来些真真假假,造成一种混乱的局面。例张松的“无名氏”,没有说得具体,让人高深莫测。此时,对方的感觉是:实亦实,虚亦虚。于是,也就自然而然相信虚拟的所有内容,从而进入圈套。

第二,示意要周密细致

不意既然是实施虚设示意法的关键,因而,分析整理应当周密细致。

示意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于言语。同时应当辅之以情感、动作、表情、语调等的帮助,对方对一个人的虚设接受程度,取决于对一个人示意的感知和理解的深浅。自己的示意越明确、越执著、越有诱惑力,对方的感知和被引诱的程度就越强,从而,导致其产生错误感觉的比率也就越高。例如《三国演义》中,为了共同抗曹、诸葛孔明在劝说周瑜时,便虚设出“曹操征我江南,是为了得到二乔”之说。从而使周瑜深信而不疑,其示意就表现出相当的周密和细致:先把曹植《铜雀台赋》中的“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改作“揽二乔于东南兮,东朝夕之与共”,十分巧妙的移了二乔。激起周瑜的勃然大怒,之后又佯作惊恐之状,连说:“失口乱言,死罪,死罪!”等周瑜联合破曹之意已定之后,再有意劝其“事须三思,免致后怕”。这样才进一步巩固了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

因而,示意是在操作对方的感觉。虚设只要一实施,摆在个人面前,就要千方百计调动对方情感,使他对自己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又要全力维护自己的虚设,让对手没有半点余地怀疑你。一定要让对手明白;如果不相信你所说的,其结果,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只有相信自己所说的,自己才能获得利益。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示意还可以利用人们对共同点具有的认同心理,让在对方的角度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手的利益说说,使对手感到自己全为了他好,双方在利益上是一致的。并巧用一些缓解对方警惕性的话语。如孔明的“事须三思,免致后悔”。在现代社会的论辩中,诸如“考虑到我们双方的利益”“这是人人皆知的”“早就如此”“愚蠢的人不会这样做”之类的话。说到此,对方的防线最终会崩溃,自觉或不自觉的相信你的虚设。

现在举一例说明某厂家是如向运用此技法的:

这一年中国国际名酒节正在贵阳举行,某省经贸公司和贵阳某酒厂谈判,该公司准备预订10吨白酒。但贵州酒厂如云,他们不知道选择哪一家。

他们在与这家酒厂洽谈时,面对如此大宗的一笔生意,厂家心花怒放,但他却把这种喜悦掩饰起来,而是十分抱歉地说:“对不起,我们今年的货已经订完了。已开始订明年的。如果你们需要,我们设法给你们在明年安排早点。”

对此虚设,公司有点感到意外,“真的吗?前几天你们可还在大拉客户。”

厂家立即施展示意技巧,摆出一副极其坦诚的样子说:“商战如战场嘛,你们是聪明人,会不懂?那是我们的一种策略。众所周知,我们的酒根本用不着去‘拉’的;更何况过了一天,情况还会是一样?要不,今天一大早,广东有家公司才将今年最后10吨全部订购,你们可以去问问他们!”

此示意真有点起作用,公司有点着急了:“不错,我们是听说你们酒好才慕名而来。我们远道而来也十分不易,我看能否通融一下,先给我们一点?”

厂家摊开双手,进一步示意,故作比较困难状。公司比以前更着急了。几个人轮番说了一大通好话。

此时,厂家才开始用体贴和同情的口气说:“既然你们有如此诚意,且和我们长期合作,没有办法,我们只好从别人那里匀出来一点,凑足10号,你们看怎样?”

公司非常乐意,厂家更乐意。

显然,该厂家之所以能够促销成功,正是有效地运用了虚拟示意法。

七借题发挥法

借题发挥法是指在论辩过程中借用论敌的言语加以发挥,使之有利于自己的论辩主旨的一种辩论技法。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历史上一个著名的辩例:

1931年10月,王若飞被捕入狱。在法庭上,他大义凛然地驳斥敌人的诬蔑,揭露敌人的可恶灵魂,把法庭当成战场。

首次开庭,一个勒姓法官辟头就问王若飞参加中国共产党犯有什么罪恶事实。王若飞轻蔑地望着勒法官。问道:“你身为法官,可懂法律?”“我是问你的犯罪事实。”勒法官重复道。

王若飞逼问勒法官:“我先问你,什么叫犯罪?”“犯罪,就是你触犯了《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勒法官说。“什么民国?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一批强盗!所谓‘紧急治罪法’,无非是保护帝国主义、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法律!试问制定这种法律的时候,有哪一个是工人、哪一个是农民、哪一个其他劳动者参加?你们执行这种法律只说明人你们是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封建势力的工具,是他们忠顺的奴仆而已!”

王若飞义正严辞的答辩,弄得伪法院院长靳法官面红耳赤,好半天说不出话来。勒法官只好强词夺理地说:“我不管你这些歪理,反正你有罪!”“我有什么罪?我犯的是反对你们祸国殃民罪行的‘罪’!

是反对你们专制独裁、剥削人民、欺压人民、贪赃枉法罪行的‘罪’!如果你们真是英雄好汉,如果你们还有一丝天理良心,咱们就到大庭广众中去,让群众评评理,是共产党犯了罪,还是你们国民党犯十恶不赦的滔天大罪。

王若飞驳得勒法官张口结舌,期期艾艾地讲不下去,只好宣布退庭。

典狱长韩渐逵见部下如此狼狈,自以为很在本领,说:“我就不相信共产党有三头六臂!”于是,他亲自到监狱,问王若飞:“我送你的佛经看了吗?”“看过了,早就熟读了。”“有什么心得?”“很有收获。”

韩渐逵得意地说:“是啊,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赶快跳出苦海吧!”

王若飞故意说:“不但我要跳出苦海,还要引导大家跳出苦海呢!你说好不好!”“那好极了,那好极了。真是佛法无边,金石为开。阿弥陀佛!”

王若飞却问道:“不过,典狱长,你知道苦海在哪里?”

韩渐逵愣了一下,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王若飞说:“苦海就在你的脚下,苦海是无止的剥削,是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是你们的监狱、刑场和所有的罪行!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填充你们造成的苦海,把人民带到幸福的世界!”

韩渐逵知道上了当,羞得满脸通红,气愤地说:“你污辱圣灵,曲解佛经!你,你……”

当法官审问时,王若飞借用对方口中的“治罪”、“法律”等词语,加以发挥,把国民党的专横跋扈、剥削人民、欺压百姓驳得淋漓尽致。于此看得出借词发挥法的威力。

在论辩中用“借题发挥”法,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创造条件。要“借”就必须创造可以“借”的机会,让对方在论辩中露出可以“借”的语词。如上面的例中,王若飞抢选逼问什么是“法律”“苦海”等词,随后紧抓住不放。

二、快速出击。借题发挥,重在迅速,在对方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动攻击,使对方没有一点反应的时间;二要猛烈,火药味浓,要在力度上强化,以磅礴的气势和锋利的语言穷打猛击,使之一下断命,没有反抗的余地。如上例中“紧急治罪法”“苦海”等。

三、浑然一体。借题发挥,始终要紧扣已方主旨,不论是进攻,还是应付,都要在主旨之下一致作战,不能离开主旨。因而,在论辩之中,始终要贯彻整体性这一原则,自己的每一个回答都应是自己主旨的体现,这一个个回合串连起来,一环紧扣一环,浑然一体。本文例王若飞均环环相扣地驳斥敌人的诬蔑,把敌人阴险嘴脸与丑恶灵魂揭露出来。

八一点突破法

任何事物都是由点和面组成的统一整体。“面”指的是事物的整体及发展的全部过程,“点”则指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或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在论辩过程之中,面对难有进展的“硬骨头”,可以针对论敌的某些弱点,进行突破,以点带面,最后驳倒论敌,取得论辩的胜利。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略谈一下对这个技巧的运用。

一、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突破

中国有句俗话:“弱马易骑、弱点好攻。”论辩当中,不论哪方都会有薄弱之处。例如性格弱点、心理弱点、论据不全、论证不周、表达欠佳等,恰当的利用好这些弱点,可以用很快的速度突破对方阵线,尽快取得论辩的胜利。下面举一例。

英国有位叫巴克斯的公使,他十分傲慢,平时目空一切,每当他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他总是十分巧妙的避而不答,而是说:“等我和法国公使谈了之后再来回答吧!”

于是有人就想办法对伺他。一条妙计在日本的外交官官寺岛宗和西乡南洲脑海中的形成。

西乡南洲在某天去拜见巴克斯,如同往常一样,巴克斯接见他时仍十分傲慢。

西乡南洲开口说:“很抱歉,我十分冒昧地想问你一个问题,贵国是否是法国的附属国?

马克斯听后大怒:“请你给我闭嘴,你作为外交官,应该知道英国并不是法国的属国,英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立宪君主国家,就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也不可和英国同日而语。”“我以前也认为英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但现在却不这么认为。”西乡南洲不动声色地说。“为什么?”“其实也没什么,只是每当我国政府和你谈论某些国际问题时,你总是说要等到你和法国公使谈后再回答。如果英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就应该有自己的主见,而不应看法国的意思行事。在我的脑海中,英国好象不是法国的附属国,所以我才斗胆向你问一下。”

傲慢无比的巴克斯被驳得哑口无言,从此以后,在外交场合他就比以前老实多了。

分析一下西乡南洲的话,可以发现他就是利用了巴克斯目空一切的心理弱点,以此为突破口,很巧妙地制服了巴克斯。

二、抓住论敌的缺点进行突破

中国俗话:“打人莫打脸,骂人莫揭短。然而在论辩中却不尽然,常常用“哪壶不开提哪壶”,针对敌人的缺点进行突破,从而取得论辩的胜利。

例如:村民石家女人为人尖刻,而且生性多疑,与左邻右舍关系极为紧张。某天,石家晾在外面的一条裤子不见了,她怀疑是邻居赵家女人偷的,站在门口指桑骂槐撒起泼来。赵家男人只是生闷气,女人却不是那么好惹的,说他血口喷人,要拉她去评理,于是两人就互相撕打起来。

村长正好经过,把他俩拉开,听了她们的述说,觉得问题主要在刘家。于是,就直截了当地问:“你说赵家女人偷了你的裤子,你看到了吗?”“没有。”

村长严肃地说:“此话是你的不对,老话讲,抓贼抓赃。既然你没有什么证据,就一口咬死,大吵大闹的,你就不怕冤枉了别人?去年夏天,你家丢锄头的事难道你就忘了?”这句话使她的脸一下子就红了。原来去年夏天她回家拿肥料时,把锄头放在外面,邻居小孩见到锄头就交往村里,被她发现,硬说从她家偷的。等孩子把具体情况说清楚,就没有一个不责备她的。

村长有意提起这件事,正好刺到她的短处,使她静了许多。她有气无力的晃了晃头:“唉,全怪我这张嘴。”

村长适当的运用“一点突破”法,抓住对方的缺点,以点带面,使事端平息下来。

三、抓住对方谎言的疑点进行突破

有句俗话:“墨写的谎言盖不住铁的事实。”谎话说难圆其说,总有点蛛丝马迹可寻。有时,在论辩当中要揭穿对方的谎言,可以敏锐地抓住其疑点,进行“一点突破”,发现谎言的真面目。下面以报纸上某一事例来说明。

一天,我海关人员在一位英国水手的皮箱中发现一瓶不同一般的牙痛粉,经过签定是超级毒品,公安人员马上叫来了这位水手。“你知道这是毒品吗?”“很对不起,那不是我的,而是一位华侨托我带的。”“他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交给你的?”“前天晚上,我在甲板上升国旗,此时有位旅客走上来交给我的……”“你升的是哪国国旗?”“我们升的是英国国旗。”

审讯人员点了一下说:“法子,你编的故事太离谱了,按常规轮船早上降旗,晚上升旗,你说晚上降旗,很明显是谎话。”

英国贩毒者目瞪口呆,只好承认了自己的罪行。这例中,审讯员就巧妙地运用了“一点突破”。

综合以上几点,在“一点突破”技法中,关键的是“点”,要善于发现和捕捉不易发现却非常致命的点,然后出其不易,攻其一点,使论敌措手不及,从而取得以点带面,全面突破的论辩效果,同时要注意选准的点与辩者的推断必须有一种必然联系。当然前提是存在这种必然联系,否则有可能是徒劳无功。

九借势助威法

当你独自面对强敌,身陷囹圄之时,而又很难保证战胜对手时,不妨“煽风引火”,借助群众的威势来制约、震慑以至压倒对方,从而排忧解难,转危为安。这种方法就是借势助威法。

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把握这种方法,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某天,女青工王某漫步于长沙街头,见一小商贩在吆喝着兜售一种还凑合的皮马夹,不由得停下来,小贩立即十分热情的递过来一件:“小姐,真皮的,包你满意。”王接过一看,不象真皮的,准备退给小贩,但小贩却再三劝其试试看,说:“要不要没有多大关系,现在先试试看。”看到如此热情,王某试穿了一下,并且随口问了一句:“多少钱。”“本来是400元的,你要就350元吧。”王笑道:“你这并非真皮,怎么这么贵。”小贩的脸一下子晴转阴:“呃,这个你可别乱说,这儿灯光不好,你拿回去看看。”王某脱下衣服说:“这你蒙不了我。”小贩说:“那你出多少钱?”“不是真皮的,我不要?”王说,并把马夹递给小贩。

这下小贩可乱咬人了:“你说不要就不要!今天我还没有开张这不触了我的霉头了吗?不行,今天说什么你也得要!”

王某也不是好惹的:“我为什么就一定要?”

贩:“你不要?那你为什么还试穿?”“不是你再三让我试穿一下吗?”王说。

贩说:“那为叫你买,你又为什么不买?”

王:“这是两码事,难道试了就一定要买吗?既然试试就一定得买,那还有什么试。”

贩:“也好,不买,那你为什么要问价?”

王:“问价,并不等于说我就要买。我为什么要问,仅仅是我想这种假货,究竟要骗顾客多少钱。

小贩一下子大吼起来:“哟,今天轮到你来教训我了,实话告诉你,这马夹,你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

王某知道今天碰上了一位强买强卖的贩子,自己一个弱女子,孤身一人和他争论,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她看了看身边走过的行人,突然来了主意——引风吹火,借势助威。借助这种威势,把火吹向小贩自己。于是她的嗓音一下子提高几倍:“大庭广众之下你还敢把我吃了,现在就没有法制了吗?就不讲公理了?”

王某如实向群众反映了情况,其中,小贩不断咆哮、打岔。王某看在眼中,抓住时机,以诚恳、期望、信赖的口吻对群众说,我相信大家都是公正的,谁是谁非,请大家来评评。“这是买者和卖者双方的事,用不着别人来插手。”小贩一脸横肉的说。

王某马上抢过话头,不无揶揄地笑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你蛮横无理,还不允许别人说话,欺人太甚了。”

早巳愤然的一位中年男人开口:“有理,让大家来说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现在提倡的是买卖自愿,你怎么强迫别人买你的东西呢?”

一中年女子接着说:“这种行为,我上周也碰到一次,我当时要不是正好碰上巡警,我可真倒霉了,这种人,太缺德了。”

一中年妇人说:“做生意,就应该公平。既然你让别人试、可能满意,可能不满意,试了就得要,问了价就得要,没有这样的道理。”

一位干部模样的人也发话了:“快让人家走吧!待会巡警来了,你可惨罗。”

……

小贩像泄了气的皮球,从王某手中接过马夹,哭丧着脸,灰溜溜地窜出了人群。

王某运用借势助战争之法,终于战胜了小贩。从这个实例中。我们看出此法实施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必须有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有理也才好借“势”。二是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自己本身力量强力,斗得过别人,也就无所谓借势助威了。三是客观环境中必须有势可借。如果除当事人外没有别的人,势又如向借。

这里需要强调的,“势”是否客观存在,这就需要自己以清醒的头脑去分析,去审度。

要掌握这方法,还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要找准所借之“势”。“势”的存在是客观前提。但因时而事,“势”也会呈现出多样性,并非所有的势都是我们可以借的。我们所要借的,只能是能够帮助我战胜困难,对我们有利的“势”。

第二:借势一定要巧妙。借势是求一种无偿的帮助、求助。因此在借时,必须要掌握技巧,要让借的人乐于接受。

十以短制短法

因为“揭短”实属不文明的范畴,论辩忌于“揭短”。但现实中却往往有人抓住别人的短处进行攻击,并以此为杀手锏,想置人于死地,此时,你不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利用揭对方之短的方法来遏制对方疯狂的进攻,最后取得论辩的胜利。下面来看一例。

1998年1月25日晚,当时美国副总统、下届总统侯选人布什走到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晚间新闻直播室,接受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晚间新闻主播丹·拉瑟的短时采访。根据事先协议,采访的实况将全部播出。

红灯一亮,采访开始。

拉瑟首先问:“副总统先生,你是否同意里根总统用武器交换人质的交易?你是否知道国务卿舒尔茨和国防部长温伯格持强烈反对态度?”

布什身子往前倾了一下,稍稍有点吃惊,因为竞选班子告诉他,这次采访主要是让总统侯选人介绍一下“政见”,半路中却杀出来一个程咬金,怎么又提到讨厌的伊郎门事件?

众所周知,布什在任副总统期间,没有什么政绩,而且紧紧跟在里根的后面,许多人把他奚落为“应声虫”,伊郎门事件他就是紧跟里根的,因此,他对这个问题十分反感。他不带任何感情的回答:“我不能透露我和总统的私下谈话,至于舒尔茨和温伯格持什么态度,我当然莫名其妙。”

格瑟答道:“很好,不过我有一段资料片请副总统看一看。”他手一挥,一架早就准备好的录放机开始吱吱转动,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一系列半年前关于伊郎门事件的境头……拉瑟挥了挥手,录放机停了。然后转过头问:“看了这段资料,你不觉得自己在撒谎吗?”

布什心中十分恼火,他忍耐不住的反击:“我对你今晚在这里的表现没有丝毫敬意。我要谈的是我为什么要竞选总统,而你却用算旧帐、炒冷饭的办法来评判我,这是不公正的。去年9月份你一气之下离开了传播室,使晚间新闻开了7分钟的天窗,如果我用这件事来评判你的为人,你会用何种感想?”

这位聪明的拉瑟一直是他在出别人的洋相,揭别人的短处,没料到他这项竟会被别人捅到自己的伤疤。他毫无准备,竟然不知如何回答。

这次电视采访,约有1000万人观看,几乎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许多观众突然对布什产生了同情感,而讨厌那个怪难的拉瑟,白宫一下子接到许多电话,群众在电话中声援布什,支持布什。布什以短制短,不仅摆脱了自己的窘迫局硕,而且赢得了观众,赢得了胜利。

以短制短在用法上应注意的事项:

一是揭短反击时,所击的短一定要准。如果揭而不准,不仅无力,反而不利于自己。只有揭准了,才能使对方无言以对,默默认输。

二是揭短反击时,一定要狠。在揭到对方痛处时,要伤其之致命点,其程度要远远超过你所受的伤害,这样才能使对手措手不及,无言以对。

三是揭短反击时,一定要心平气和。只有心平心和地说,才显得自然得体,才能赢得别人的支持,应该清楚,当你遭到别人揭短时,同情在你一方。如果你暴跳如雷,别人就认为你没有修养,而且很容易失去别人的同情。

十一化害为利法

李自成率百万大军攻破北京,俘虏了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早已对陈圆圆垂涎三尺的大将刘宗效等极想霸占。但李自成认为陈是一团祸水,令人将陈处死。不等卫兵动员手,陈自己很主动地站起来,朝李冷笑了一声,转身欲出。

李自成喝道:“回来,你冷笑什么。”

陈一点也不胆怯,虽然被斥令跪下,但她大声辩道:“小女子早听说大王威名,以为是位纵横天下,叱咤风云的大英雄,想不到……”“想不到什么?”“想不到大王却畏惧一个弱女子!”“胡说,孤家怎么会畏惧你?”“大王,小女子也是出身良家,然不幸附入烟花,受尽各种折磨,实乃身不由己。小女子初被皇亲田畹霸占,后被吴三桂夺去,大王手下刘将军又把我抢来,并非小女子本意,请问大王,小女子自身又有何罪?大王仗剑起义,不是要解民于倒悬,救天下之无辜吗?小女子乃无辜之人,大王却要赐我死,这不是畏惧小女子又是什么?”

李竟然被问住了,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说:“你且起……”

陈抓住良机说:“为大王计,大王杀小女子,实为不智。”“为什么?”“小女子看宫中情形,大王有撤出京城之意,不知是不是?”“就算孤王有这种打算,又怎么样?”“大王是打算全师平安撤走,还是被追袭而奔?”“想平安撤走,那又怎么样?”“大王,吴总兵引清兵入关,来势甚猛,小女子蝼蚁之命,大王杀了我,对大王无丝毫益处,而留下小女子,小女子感大王不杀之恩,当竭力使吴总兵滞留京师,不再追袭。大王可保全实力,全体撤离,巩固西京,日后又可东山再起。趋利避害,请大王三思。”

李被说到了实处,接着追问:“你有什么办法使吴三桂滞留京师?”“大王知道,吴总兵降而复叛,皆由小女子而起。大王杀了小女子,必然激起他强烈的复仇心,以致日夜兼程,追袭不已。大王留下小女子,他还穷追什么呢?”

李自成终被说服,将其送回府中。

在这生死攸关的论辩中,陈用了论辩的技法之一——化害为利法。陈圆圆面对险恶丛生的环境,并没有张皇失措,也不哀告乞怜;而是沉着稳重,审时度势,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过人胆量,化害为利。

她首先是利用李自成占领北京后不可一世的自负心理,用以嘲讽刺激——这是化害的程序。这一着果然奏效,自己初次获得有利,接着她又继续化害——辩白自己的无辜。这次均又获得大胜。为了巩固成果,她又一次用起了化害的法宝——分析指出杀害自己的不智,最终使李改变了主意,获得了彻底胜利。

我们生活在世上,都很少是一帆风顺的,甚至有时处处碰壁,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这样不利的局面,我们应善用这些技法,使自己转败为胜。在化害为利法的使用中,我人应该记住下面三条原则:

一、镇静自若,创造条件

有害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是一下子无法改变的,我们必须正视它,泰然处之。

要用辩证的思想去看问题,有害和有利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但转化需要条件。这种条件并不是凭主观臆想可以虚构出来的,而要由个人去创造、去开拓。至于怎样创造、开拓,则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加以具体处理。这就要求头脑清醒、思路开阔,这样才有可能找到由害到利的途径。

二、抓住转化的关键不放

哲学中我们学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去抓事物的关键。紧紧抓住有害因素中的关键因素,大作转化文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特别当对手全力死守时,更应该抓住不放,坚持到底。

三、坚持不懈、见机而行

对害的转化不可能很彻底;同时,利也不可能一下子完完全全。这就需要在辩中去化,在化中去辩。因此,必须坚持化,既不能沾沾自喜,也不能半途而废。立志不达目的,决不收兵。因而自己化害为利的目的也就可以完全达到了。

十二置换反击法

所谓置换反击法就是借对方的语言来伤对方自己。如下列三则论辩实例,则使人能领会置换反击法的要领。

如一:古时候,一个大雪的清晨,一个长工披着羊皮在老地主的院子里扫雪。地主起床后邪性大发,想趁机挖苦长工。于是便大声说:“嗳!穷小子,你身上怎么长出了兽皮?”

长工也不恼,笑答:“你身上什么时候也长出了一张人皮?”

只置换了个字,将“兽皮”换成“人皮”就把老地主放出的恶语回敬了他自己。

如二:有一次,大诗人歌德在公园一条只能通过一个人的小路上散步。迎面来了一个极不友好的人冲着他呼喊:“我向来没有给傻瓜让路的习惯。”

歌德听后连忙让到一旁,满面笑容地说:“我却与你恰恰相反。”言外之意我有给傻瓜让路的习惯。

此例中也只换了一个字,将“没有”换成“有”,就把傻瓜的帽子从自己的头上摘下来戴在了对方的头上。

如三:一次,与首相丘吉尔共事的保守党乔因森·希克斯在议会上演讲,看到丘吉尔摇头表示不同意见时,便说:“我想提醒尊敬的议员注意,我只是在发表自己的意见。”

丘吉尔马上对答道:“我也想提醒演讲者注意,我只是在摇自己的头。”

仅将“想”、“议员”、“发表”、“意见”分别换成“也想”、“演讲者”、“摇”、“头”就把对方的话一点不漏地驳回去了。

从上述三个例子中,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出置换反击法的特点,那就是:当攻方想嘲弄守方时,一定会瞅准其中一点,恶语相讥,并来势迅猛,使守方难以躲避。此时守方如就事说理,来申辩自己非如对方所云,则越描越黑,无疑使自己陷入尴尬的窘境。对付这种攻击的有效方法就是置换反击:一是就地取材,你也看准他的某一点,借用他的表达技法。针锋相对,而且不要回避原来论题,迅速而凶猛地回敬令他致命的一箭,既能将攻方射来的“毒箭”擘落于地,又可将反击之箭射向攻方的咽喉,使攻方猝防不及,玩火者自焚也。

置换反击法说来复杂,应用起来却十分的简单,它只是按套路搬用对方的罗辑,并抓住其关键性的一个或几个词加以置换,快速组成反击语言,就可能守为攻,轻易而举地击倒对方。

由于这一置换的时间是在瞬间完成,这就要求守方头脑保持冷静,思维敏捷,择语和反应神速,对攻方的恶语不躲不惧,直面迎击,借助攻方造成的语境攻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造成对方恶语中伤的不是你而是他自己。

如果是“恶语”则中伤之,如不是“恶语”,只是表达欠妥,切勿使用此法,以免造成误会和误解。

运用置换反击法时,要仔细分清对方言语的究竟,即是不是“恶”,如果是则进行有力回击,如果不是,则要注意,以免造成误会和误解。

十三追根索源法

一天,有一位浓妆艳涂的妇女来到店中拍了照,照像时她提出了异议,摄影师二话未讲又为其重拍一张,不料再取像时她又有了意见。

摄:“如果能指出技术,质量上有问题,我就再给您重拍。”

妇:“这张照片拍得不美!”

摄:“美了就不像您了!”

妇:“你们广告上不是说,对照片不满意就可以重拍吗?”

摄:“你现在不是对照片不满意,而是对自己不满意啊!”

高明的摄影师讲了一句真正的黑色幽默,像片是你自己形象的化身,你说照片不美,那只能是自己丑了。

为什么丑?去找原因,那问你爹妈去吧!别老烦我一个摄影师。

这个黑色幽默的背后反映了摄影师追根索源的思想方法;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必然呈现出因果关系,任何“果”均为一定的“因”所置,不存在无因之果,“果”是“因”的直接作用后果,同样没有无果之因,这是一个典型的因果链条。

要想掌握追根索源的方法,必须在头脑中具有多维观念。那就是指在总的思维过程中,抛掉角度、指向、规范、评价标准等单维化的因素,而代之以各项因素评价的多维化。

摄影师发现了在对摄影作品评价中缺乏共同的客观标准,结果出现了喋喋不休的纠缠,所以他迅速选择了新的纵向参照系统,追根索源,“照片不美”原因在于“自己不美”,“对自己不满”才是对“照片不满”的真正原因。一下子从根本上抓住了“照片不美”责任在谁的问题。

追根索源的反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打击力,其根本的基础是事物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因此这种从因到果,由果论及的技法在论辩中运用十分广泛。

当然,法庭论辩中,有时也可以集中强调后果,而对原因只是轻轻代过,因为那都很明显:

司机:我只是喝了些酒,并不像原告说的喝醉了酒开车。

法官:是的,所以我才判了你七天监禁,而不判你监禁一星期。

法官的话十分幽默地指出:“喝了些酒”与“喝醉了酒”反正都是“酒后驾车”违章是肯定的,这同“七天监禁”与“一星期监禁”是一回事,根本没有必要再胡搅蛮缠,回答的的确巧妙。

十四因势利导法

司马迁言“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论辩也同样是这个道理,即:善辩的人,对对方的观点也不立即反驳,只是利用其中的模棱两可,一步步地引导,最终水到渠成,引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否定别人的错误观点,这就是“因势利导”法。

下面举一例进行具体分析:

某中学有一位以“野”和“泼”出名的女生“二男娃”。一次课前,她把雨伞挂在教室的墙上,伞上的雨水滴在一位男生身上,那位男生便把伞拿了下来,她根本不管当时已上课,一跃跳上课桌,把雨伞挂了回去,双手叉腰,对那位男生怒目而视。科任老师批评她,她不但不听,反而大吵大闹,老师要将她拉出教室,她大叫老师耍流氓……

她所在班的女班主任周老师对她进了教育:

周老师:看来你人不大,可脾气倒不小。你知道吗?今天我的魂差点被你吓飞了!

二男娃:(“扑嗤”一笑,但很快又收住笑,嘟着嘴说)他们那样对我,我面子上下不来。

周老师:什么面子上下不来?假如雨伞的水滴在你身上,你会怎么样?

二男娃:反正我面子上下不来!

周老师:好,你是很爱面子的,我很高兴。我知道,凡爱面子的人,是不会再犯第二次错误的,你说是吧?

二男娃:是。

周老师:你为什么不对我发火?

二男娃:周老师,您真心待我好,从不强人所难,我犯错误,您找我谈,我都能听得进去。

周老师:我也是有个性的,也会发火,如果我也按自己的个性办事,在你犯错误的时候,把你打一顿骂一通,那将是什么局面呢?

二男娃:不可能,不可能,你是老师。

周老师:你说得对,因为我是老师,个性受师德的制约,我必须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你是学生,就可以撒泼?难道中学生守则对你就没有约束力吗?

二男娃:周老师,我今后一定改正。

很明显地看出周老师是一位很懂批评艺术的老师,她先对该女孩“爱面子”这一性格中的积极因素进行了肯定,然后因势利导,指出“爱面子的人不会再犯第二次错误了”。一步步地劝告,让其认识错误,再巧设问题,抓住契机,最终答应改正错误。

据说,最后,那位小姑娘还真的收起了“野”劲,变成了一个好文静的女孩,这就是技巧在实战中的作用。

再如,我国著名演讲家李燕杰同志与一位外语学院学生的论辩:

学生:哪个国家都比中国民主。

李:你认为哪个国家最民主?

学生:英国的海德公园最民主。

李:海德公园我去过,尽管很民主,谁都可以去演讲,但是那里也有四项“基本原则”:谁也不准反对女王,不准攻击别人,不准宣传暴力革命,不准使用麦克风。如果你违反了其中一条,你在这个公园演讲的民主就要被剥夺。

学生:原来如此,这事儿我还得琢磨琢磨呢!

当时,李燕杰并没有立即反驳其观点,只是抓住一点“民主”进行实例剖析,引导他认识了资本主义国家所谓的“民主”,只是一种表面形式,实质上就是为国家,为资产阶级国家服务的工具,这下这位大学生心全亮堂了,思想认识自然会端正。“因势利导”四个字中,“势”和“导”都是关键,先找准“势”进行分析评论,然后去“导”,最终“导”“向正确”的结论。有“势”不“导”是浪费,只“导”无“势”那就是去构建一座空中楼阁。

这是需要在实践中运用“因势利导”法时应当注意的事项。

十五解析前提法

有这样一个小幽默:

屠户拿着一把刀,向小猪和小牛问道:这是什么刀?

小猪说:“宰牛刀”。

小牛却说:“杀猪刀”。

看者无不发笑,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关于论辩的启示:

产生结论的差异根源于前提的差异:

小猪的前提:这是除杀猪刀以外的任何刀。

小牛的前提是:这是除宰牛刀以外的任何刀。

于是,二者都由此得出最直接的结论。

可见前提本身也是需要检验的,解析前提法即据此而得。

所谓解析前提法是指把前提分解出来,检验前提本身的正确性,剖析前提到结论的必然性,目的在于推出合理的结论。

根据谁在解析前提,可将解析前提法一分为二:

一、对立论者的前提进行解析

这里有三种情形:

1.否定立论者的前提

科长征询生产计划意见,小杨谈了几点不同意见,科长就发怒道:“你这年青人,有什么发言权?这计划就这样决定了。”“谁有真理谁就有发言权!如果按年龄决定发言权,那在这里说话的将不是你,而是比你更年长的同志,你制定的计划不符合现实,理所当然要加以修改。”

科长论证的前提是年轻人没有发言权;小杨却针锋相对,谁有真理,谁就有发言权,从这个新前提出发否定了科长的结论。

2.借用立论者的前提

阿标收到打字任务,他却找来阿卫:“我打字太慢,你帮我打这份材料吧。”“正是因为他打得慢,才需要训练的,今天不加强训练,明天要是领导还给你任务怎么办?”

两人推论过程使用了同一个前提,阿标打字慢,但前者着眼于现在,后者着眼于未来,从而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有时立论者的前提虽真实,但前提与结论之间并无必然联系,针对这种情况,不必直接否定他的结论,而是将他的前提信手拈来,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去推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3.分解立论者的前提

党员老徐在读《圣经》,旁人对他说:“你读迷惑人心的《圣经》,迟早会堕落的。”

老徐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圣经》不一定就是迷惑人心的毒草,如果我们被动的读可能会受消极影响;但我们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读,不仅能吸其精华,还能识其偏颇,我作为党员,更应了解圣经思想的来龙去脉,以便坚定我的立场,有效地教育他人。”

这里,老徐把前提分解成两个层次,再针对具体情形进行分析,结论让人信服。

综上所述,解析立论者的前提最关键之处在于能敏锐地抓住其立论的前提,其次要对前提进行精当的剖析,看其是否正确,由前提的结论是否具有必然性,以及对前提的认识是否偏颇。

二、立论者自我解析前提

1.立论者追加前提。

这里的“追加”不是随意乱加前提,而是指立论者认为自己原前提中已有此义,只是没有明确提出而已。

国王曹某酒后在民众面前吹牛:“我可以把海水喝完”,并答应三天后来证明。

曹某醒后要宰相李某帮他出主意,李某说:“陛下不用着急,您只要三天后对聚集在海滨的民众说:“我是想喝完海水,可河水源源不断地流来,只要谁能把海水与河水分开,我就能把海水喝完。”

这里,李宰相帮国王追加了一个不现实的前提,前提的不现实性化解了结论的不现实性。若民众给国王追加前提:海水以海岸为边界,那结果就截然相反了。

2.立论者设置前提。

这是指立论者把结论必须依靠的前提,用提问的形式先行提出。对方做出客观的回答后,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解析前提法有一个误区,当别人前提正确,且与结论有必然联系时千万注意别去硬解别人的前提,因为那无异于自掘坟墓。

十六旁敲侧击法

旁敲侧击法是一种在论辩过程中,避开某个敏感的实质性话题,解除论敌的戒备心理,然后从侧面接近目标,最后迫使对方就范的方法。

某市公安局刑警队李队长和刑警小杨,奉命侦命一起恶性杀人案。经过紧张的侦破,终于在邻县抓获了有重大嫌疑的人犯王华。但根据现场分析,应是两人合伙作案。这一分析如能成立,那么另一名凶手又是谁呢?小杨在审问时由于急于求成,方法欠妥,结果碰了个钉子。见此情况,李队长亲自上阵。

李:王华,知道我们是干什么的吗?

王:警察呗!

李:知道我们从哪儿来吗?

王:我怎么知道?

李:我告诉你,我们刚从白沿子来,白沿子这个地方听说过吧?

王:白沿子?没、没听说过。

李:那就不对了,我们查过旅店,你不止一次去那里过夜。

王:去过又怎样?

李:不怎么样。只是那里发生了一起案件,你不会不知道D巴?

王:这与我有什么相干?

李:相关得很!

王:我……

李:我们从现场捡到几件血衣,你妹妹已看过了,说是你的怎么样,还想看吗?

王:别、别看了。

李:王华、你是明白人,大概不会不知道我下面要问什么吧?

王:我交代、那个司机是我杀的。(刚说到这儿,忽又像想起什么,忙改口)不,你们怀疑是我杀的。

李:你的指纹留在汽车上,这你如何解释?

王:不是我一个人杀的。

李:这我知道。你的同伙是谁?是要我提醒你呢,还是你自己主动讲出来呢?

王:我交代,是,是我姐夫。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李队长审讯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他连续几次的旁敲侧击。这几次攻击好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话中有话,使论敌摸不清自己的底细。其中前四次都以事实作武器,第五次旁敲侧击才是真正的意图所在。尽管李队长不知同伙是谁,但王华在连续敲打下,已经难以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得不坦白交代了。

使用旁敲侧击法,要把握好以下两点。

一、攻击时要以连续的事实作依据

旁敲侧击是在掌握对手部份情况的基础进行的,因此在论旁敲侧击是在掌握对手部份情况的基础进行的,因此在论辩过程中,要精心策划,分步实施。先要选准突破口,在对手狡辩,抵抗时,适当地运用已有事实敲他几下,然后层层推进,堵其退路,让对方感觉我方已掌握了大量论据而产生巨大心理压力,从而迫其就范。

二、攻击时要讲究策略

论辩时,根据论辩推进的过程,把握适当时机,同时还要根据对方心中有“鬼”的心态,从“旁”与“侧”上作文章,同时又要防止偏离主题,从而起到避实就虚,敲山震虎的作用,迫使对方节节败退,为你掌握论辩的主动权创造条件。

十七登楼拆梯法

在古代名著《三国志》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刘表因为后妻的迷惑,不喜欢前妻生的儿子刘琦。刘琦害怕以后遭到迫害,于是多次请求诸葛亮给他出个主意,但是每次都被诸葛亮拒绝了。有一天,刘琦邀请诸葛亮游玩后花园,不经意地带着诸葛亮登上了花园的高楼,然后暗中令人搬去了楼梯。这时候,刘琦对诸葛亮说:“现在,上不接天,下不挨地,你总得给我出个办法了吧!”诸葛亮一看,实在没有退路可走了,只好为刘琦出了个远避江夏的主意。在这里,刘琦是将《孙子九地》中所讲的“登高而去其梯”的战略战术用到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实际上,在我们的论辩赛中完全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在论辩中,当己方还没有完全掌握确凿的事实之前,对方一定是很狡猾,如果我们只是据理辩驳,肯定难以获得胜利。但是可以从另一角度抛出一些对手感兴趣的话题,巧妙地将它一步步地引向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迅速抛开话题,借势将对手置于进退维谷、无路可走的绝境,让他不得不认输。这种论辩技巧,我们暂且称其为“登楼拆梯”法。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市个体伍老板经营服装业,近来生意兴隆,越做越大,营业额不断扩大。税务机关就要求他补交税款,但他拒不承认营业额的扩大。征收员多次上门,但都被他搪塞过去。

这一天,另外一位税务征收员老张找到他,两人交锋一段时间后,老张便换了一副姿态,以关心的口气说:“有笔大生意,你做不做?”“生意人,哪有不做的!啥款式?有多少?”“上次那种西装,两百套。”“我正想吃进一批西装来换季。开价呢?”,“每套200元。如果全要,可打九折。唉。可惜你没肚量!”“笑话?我就要全吃!”“你全吃?我提醒你呐:老规矩,货款必须在两个月内付清啊!”“小看人!两个月,我还卖不出来吗?”“这可是千万多元哪!”“算个屁!今年以来,我哪个月不卖它两万?”“那么。你先把这几个月漏的锐补了再说吧!”“你?……天哪!”

在这里,老张用制服伍某的招数,就是登楼拆梯法。

老张知道,这场辩论的要害之处,就是要让伍某自动地承认他的营业额扩大。和他讲大道理,这是行不通的;和他来硬的,也是不行的。于是老张变换了个话题,利用税务部门为市场营销牵线搭桥的合法身份和正常的职责,以伍某非常感兴趣的西装生意为梯子,适时地搭上了“营业额多少”这座高楼,很有分寸地逐步将伍某朝高楼上引,一旦他登了高楼,马上就拆梯子。这样,伍某再滑也不得不乖乖地补交税款了。

由此可见,要成功地实施上楼去梯法,必须成功地引导对手踏上梯子,登高楼。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实施好上楼去梯法呢?

我认为,第一,梯子一定要搭稳。

说到稳,就是不摇摆、不滑倒、不断折。就是说,用作梯子的因素,不能露出漏洞与破绽,不能让对手产生不安全、会跌落下来的顾虑;要让对手放心大胆地往你引的方向走。如老张的身份以及他所谈论的事情,都不会引起个体老板的怀疑;再加上“上次那种”,这更是一颗定心丸。所以,个体老板在老张的牵引下,乖乖地上钩了。

第二、梯子一定要选准。

在交锋之前,就应认真分析,研究对手的具体情况,尤其要搞清楚对手的兴趣,爱好。要尽量找到最适合对手的因素,即对手最感兴趣的因素。这种因素,既要是使对手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又要恰当、合理、可行;交锋后一经抛出,就要像粘糊糊一样,将对手紧紧抓住,使他如蚊附血一样,趋而不舍。正像老张所抛出的西装一样,这刚好投中了个体老板的喜好,

于是一拍即合。

第三,要引人巧妙。

当对手为梯子所动,举步欲登时,自己千万不可操之过急。要沉着稳定,不露声色,举止自若,千万不要让对手识破而弃登梯的信心。如果对手止步不前,行迈靡靡,利益伸手可得。必要时,还可以故意拦阻。如老张在察知伍急于登梯之时,自己则不仅不显山、不露水,反倒嘲讽伍某无能,进一步勾出了伍某肚内的馋虫,使其非登梯上梯不可。

第四,去梯要及时。

只要对手一登楼梯,就要把握时机,迅速地拆去梯子。时机是稍纵即逝的,如果没有把握好机会,对手可能就会有所意识,跳楼逃走。如老张在伍某说出每月的营业额后,当即切断其退路,要其补税。要不如此,伍某是还可能抵赖下去的。

十八顺推逆转法

顺与逆的辩证关系在我国古典兵法中十分讲究。《百战奇法》中说“顺其意而用之,沿其道而行之”,意思是说在顺从中谋求攻敌之法,在佯顺中将敌人制服。在这里,顺敌是为了制敌,而逆势又是借助于顺势,顺逆结合,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这一军事谋略也可用于论辩,在发现敌人的意图之后,因势顺从,诱利深入,一直引向荒谬的极点,然后突然逆转,回马一枪,击中其要害,制论敌于死命。我们姑且把这种论辩技法叫做“顺推逆转”法,此乃沿用《百战奇法》之述。

有这样一个例子,在美国三十年代,有个政界人物叫凯升。他首次在众议院里发表演讲时,打扮得土里土气,因为他刚从西部乡间赶来。一个不怀好意的议员在他演讲时插嘴挖苦说:“这个伊利诺斯州来的人,口袋里一定装满了麦子呢。”这句话引起了全场哄笑。

但是,凯升并没有因此而怯场,他十分坦然地回答说:“是的,我不仅口袋里装满了麦子,而且头发里还藏着许多菜籽呢。我们住在西部的人,多数是土里土气的。不过,我们虽然藏的是麦子和菜籽,却能够长出很好的苗子来!”这句话立刻使凯升的大名传遍全国,大家给他一个外号——“伊利诺斯州的菜籽议员”。在这个例子中,凯升面对敌人不友好的挖苦嘲讽,并没有气急败坏,而是顺着论敌的话头,进一步发挥,“不仅口袋里有麦子,而且头发里还有菜籽”,就是说彻头彻尾地代表着农业生产者的利益。然而最后一句“却能够长出很好的苗子”却来了一个逆转,一方面表明了来自边远地区的人在政坛上也可以干一番大事业,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西部的农业生产,在整个国家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而挖苦嘲讽他的人却十分可笑而渺小。

论辩中的“顺推逆转”法有如下的几个特点:

第一,“顺推”的迷惑性。

论辩用谋,贵在虚实不定,让人难以捉摸。“顺推”是迷惑对手最好的手段。它能诱敌深入,牵着论敌的鼻子走,为“逆转”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

例如,有个银行家揶揄地问大仲马:“听说,你有四分之一的黑人血统,是吗?”“我想是这样的。”大仲马说。“那令尊呢?”“一半黑人血统。”“令祖呢?”“全黑。”“请问令曾祖呢?”“人猿。”大仲马一本正经,淡淡地说。“阁下可是开玩笑?这怎么可能!”“真的,是人猿。”大仲马怡然地说:“不过,我的家族从人猿开始,而你的家族到人猿为止。”

这真是让人拍案叫绝,大仲马面对挑衅,佯顺敌意,按对方的逻辑进行顺推,迷惑住对方,引诱敌人步步深入,正当对手洋洋得意时,突然回马一枪,实施反击,使对方陷入欲辩不能的尴尬境地。

第二、“逆转”的突然性。

这种方法由顺转逆时,当言辞由顺从论敌的逻辑到出其不意逆转的瞬间,对方经历了一个由暗自欣喜到大惑不解,终至遭到当头棒喝时,晕头转向的心理变化,在这种突然打击下,

陷入无力招架的境地。

又有这样的一个例子,一病人进入医院,对护士说:“请把我安排在三等病房,因为我很穷。”

护士问:“没有人能帮助你吗?”

病人回答:“没有,我只有一个姐姐,她是修女,也很穷。”

护士揶揄道:“修女富得很,因为她和上帝结婚。”

病人听了护士的讽刺,十分生气,他回敬说:“好吧,你把我安排在一等病房吧,以后把帐单寄给我的姐夫就行了。”

护士嫌贫爱富,挖苦病人,服务态度十分恶劣,而病人对护士的挖苦话没有正面给予驳斥,而是顺着她的话头推下去。“既然我姐和上帝结婚,那么上帝就是我的姐夫,你就可以把我安排在一等病房”,然后,突然“逆转”而出“把帐单寄给我的姐夫就行了”。这是绝妙的推论,在这种突然打击下,缺乏职业道德的护士理屈词穷,目瞪口呆了。

第三,强烈的顺逆反差。

这种方法以顺逆的强烈反差产生辩辞的曲折性和触动效果。因而要求辩者要对顺势逆势作巧妙的安排,反差越大,效果越强。

例如,一天,一位漂亮的女青年在马路上走。突然,她发现有一个“摩登”青年在其后紧迫不舍,怎么办呢?她忽然有了一个主意。

她回头对这个青年说:“你为什么老跟着我?”

摩登青年说:“您太美了,真让人着迷,我真心爱您,我们交个朋友吗?”

姑娘嫣然一笑,说:“谢谢您的夸奖,在我后面走的姑娘是我妹妹,她比我更美。”“真的吗?”摩登青年非常高兴,马上回头去追。但却不见漂亮姑娘的身影。他知道上当,又去追赶那位漂亮姑娘,质问她为什么骗人。

这位女青年说:“不,是你骗了我,如果你真心爱我,为什么去追另外一个女人?经不起考验,还想跟我交朋友,请走开。”

摩登青年被说得面红耳赤,讪讪地溜走了。

这位女青年之所以能制服摩登男青年,是先顺着对方贪图美色的心理,对方不知是计,却去追更美的姑娘,这使其丑恶的嘴脸暴露无遗。女青年则再突然逆转,严词斥责,通过顺势逆势的强烈反差,使摩登男青年自暴其丑,无颜再继续纠缠下去了。

请注意,“顺推塑转”法与“欲进先退”法在面对强敌先退却一步,顺从对方,然后伺机反击这一点上有似之处。但这两种方法却又不完全相同。第一,“顺推”不仅仅是简单的退让,而是为了以后“逆转”积蓄力量,通过层层铺垫,使“逆转”更具有突然性。其二,由“顺推”到“逆转”反差强烈,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反击力量很强,是借敌致胜的法宝。这些都是“欲进先退”法所不具备的特征。“顺推逆转”法与“顺水推舟”法在顺着对方话题往后走又有一定的相似。但是,“顺水推舟”法偏重于“顺推”,顺着对方的话题,使其朝着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对方的方向发展,从而折服对方。“顺推逆转”法则重在“逆转”,“顺推”是为了“逆转”作准备,为的是造成一种强烈的顺逆反差,保证打击的突然性,这是一种论战中的“回马枪”战术。所以,“顺推逆转”法与“顺水推舟”法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十九紧锁要害法

堵截对方逃避之路上,抵住进攻路线,只留惟一的路给对方然后大举戟。根据不同的论辩环境,紧锁要害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排除式紧锁要害

你认为是很自然的结论,但对方却借故给予否决,再反回来论证非常费事,如果你能估计可能发生的情况,在要害处给以封锁,间接地抛弃不利的形势,那样就不会影响论辩的纵向延伸。我们可以分析下面这个例子:

阿明惹恼了阿红,阿红冲动地对他说:“我不会再给你机会了。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把东边说成了西边,太阳不就从西边出来了吗?”“诡辩不管用的。”“如果找到客观情形,你给不给我机会?”“看你是真客观还是假客观。”“你站在金星上看,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金星是逆时针而转的。”阿明点到为止,“太阳能从西边出,我就不信不能赎罪。”

阿明认为找到满足条件的事例,就可以把问题解决了,但是阿红说那是诡辩,轻而易举地将问题解决了,机智的阿明估计还会有新的变化,所以将问题区分为客观和非客观,将要害紧锁在“找到客观情形”,进而排除了不客观的情形,当他说出客观情形后,阿红不好再反驳。假如阿明直接说出结果,阿红还会说:“例外情形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那样不是阿红没有退路,而是阿明的论据说出来就没有任何力量了。

2.限制式紧锁要害

在可能的情况下,进攻者选择层面多,反驳者躲闪的层面也就多,若适当地选择要害点给予限制,把论辩范围锁小,针对实质性的论证,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子如下:

有一位陈司机认为:乘车难原因在于人多车少,李司机反驳说:“公司调动100辆机动车,不但没解决乘车难,还让交通更拥挤,你说增车是在解决乘车难,还是阻塞交通?”“增加的车辆是新造的,还是原来就有的?”“当然是调拨过来的,但是用于旅游业的。”“那原来是不是本市的车呢?”“当然是。”“这样说运送乘客的车辆没有增加,车辆调拨不过是重新组织而已,你能据此否认乘车难原因在于人多车少吗?……”“乘车难原因很复杂,这里不作深刻研究,单看牵涉的论辩技巧:针对增加车辆的来源,陈司机先锁车辆来源,得到对方的认可,再锁定车辆管区,再次得到对方的认可,正是前后两次夹击,使得对方陷进被动局面,这样的攻势如破竹之势,让对方招架不住,从而自叹不如。

3.对比式紧锁要害

人们常常喜欢用事实来说话,但是常常又对事实的解释不准确,论者为防止对方乘虚逃脱,用具体事实的要点,给不同对象加以紧锁,先得到对问题阐述,再与客观事实对比,真和假便很清楚了。

紧锁要害法形式非常平淡,但是却能发挥奇特的作用,如何从平淡走向奇特?不仅要找准紧锁的焦点,还要注意把握好技巧。

首先要进行全面的思考,只有胸中成竹才能画好竹。论者不知洞穴总数,锁在其中,和没有锁定差别不大;只有掌握了全部要点,才能锁住对方。例如阿明估计阿红还能闪避,把要害分成客观和主观部分,用排除形式给以紧锁,将焦点聚在事实的客观性上,让对方不能固执己见。

其次紧锁要轻巧,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锁住。如果听者在此前发现你的锁定意图,肯定会先行逃走,紧锁要害时不动声色,或者借助假意的错误,或借助平淡的问语,让他在不知不觉中据实回答。

再次节奏要分明,锁定前尽可能轻缓,锁后追求排山倒海的气势,突然的变化逼得对方手足无措,马上使对方陷入了被动局面,陈司机锁住要害后,抓住绝好战机,给对方有力的反击,在进攻的过程中牢牢抓住论辩的主动权。

紧锁要害法作用现实,若用者别有用心,而听者疏于防范的话,则会出现哭笑不得的场面。比如看下这个例子:

理发师给宰相理发,无意剃掉宰相眉毛,他却故装糊涂地问宰相:“常听别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您的肚皮不大,怎能撑起船?”“那是说宰相气量大,对小事情不计较。”“小的该死,刚才修面把你的眉毛修掉,相爷气量大,请千万恕罪。”

看你宰相撑船还是不撑船?信手捡过来的结论,摆在相爷面前,把宰相弄得啼笑皆非,只得说:“拿只毛笔来,画上眉毛。”

这种紧锁要害的方式通常采用明知故问,因为他估计到对方要怎样回答,然后利用紧锁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有利于己方的结论,即要害处紧锁的结论为前提,推论出有利于自己的结论,即使要害处成为自己期望的圈套。要破解这种虚拟的要害紧锁,只有对要害深刻剖析,超前揭穿对方的阴谋。

综上所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不从现实出发,盲目地希望锁定对方,这样是很难成功的,要牢牢地锁住对方,必须要以事实为依据。

二十反嘲驳谬法

反嘲驳谬法,是指抓住对方嘲讽的话头,反过来以嘲讽的方式给予反击,使得对手反而处于被嘲弄的难堪局面。例:

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外贸谈判中,当中方外贸代表拒绝了一位红头发的西方外商的无理要求时,这家伙恼羞成怒,竟然出口伤人:“代表先生,我看你皮肤发黄,大概是营养不良给你造成思维紊乱吧?”中方代表立即给予反击道:“经理先生,我既不会因你皮肤是白色的,就说你严重失血,造成你思维紊乱;也不会因人头发是红色的,就说你吸干了他人的血,造成头脑发昏。”

中方代表对那位外商的恶毒嘲讽,采用“反嘲驳谬法”,转过来抓住对方的话头,给予辛辣的嘲讽作为有力的回击。

中方代表的第一个反击指出处贸谈判失败的原因不在中方:既然外商认为黄皮肤是种族肤色的因素所致,却认为是营养不良,从而造成思维紊乱;以此类推,同样可以认为白皮肤也不是因为种族肤色的关系,而可以认为是严重失血,从而不仅是造成思维紊乱的原因,且还有危胁生命的趋势。人们当然会明白。这样一个严重失血,思维严重紊乱,甚至有生命危险的人来谈生意,真是乱套。

在第二个反击中,中方代表深刻地揭示出谈判失败的根本原因,即中方代表紧抓对方的红头发大肆发挥,讽刺他是一个吸他人的血,以致于使自己头发都变成了红色。而在谈判中又对中国人提出如此无理的要求,其目的是要占中国的便宜,吸中国人的血。这使得那位西方外商在谈判中落得个非常尴尬的局面。

中方代表在这次谈判中,用反嘲驳谬法巧妙有力地回击了外商的嘲讽,对他的强辩给予了犀厉的驳斥,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维护了我们祖国的利益。“反嘲驳谬法”的特点是以嘲笑对嘲笑,以讽刺对讽刺,并在反嘲中驳斥了对方的诡辩,给对方有力的还击。

这种方法的使用场合是有限制的,并非处处,时时都可以使用;在使用时,必须注意语言环境,反击者应作出敏捷的反应,反击者应具备有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要不是这样的话,只能使人处于目瞪口呆,随人嘲弄的困境里。

二十一以牙还牙法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即为以牙还牙法。这种方法适合于回击蛮不讲理、故意刁难、指桑骂槐,旁敲侧击的人,往往会收到奇效。

这种方法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借用对方用过的方法,技巧来还对方;二、借用对方说过的话来还击对方。

作家马铁丁曾经批评过一个骄傲自满的人。此人脱离群众,但还自我辩解:“只有羊呀,猪呀,才是成群结队的,狮子老虎都是独来独往的。”

马铁丁同志反问道:“狮子老虎固然是独来独往的,刺猬,癞蛤蟆、蜘蛛又何尝不是独来独往呢?”

马铁丁同志对此人的反驳正是用了以牙还牙的方法。

这位骄傲自满的人以动物为喻进行狡辩,用“狮子”、“老虎”的独来独往来证明自己脱离了群众是正确的,而用“猪”“羊”讥讽联系群众的观点。

马铁丁同志也用动物作比进行反击。他指出独来独往的动物并非都全是高尚的,从而揭露了对方以动物为论据的诡辩的荒谬性,真是委婉含蓄,反击有力。

现实生活中,以牙还牙法是应用很广泛的。例:

一位同志,称他为李某,调到南方某开放城市工作。一次他因有事回到北方的原单位,正恰遇上了一个曾与李某有“特殊”关系的王某。原来这位王某曾是李某同志揭发他有贪污受贿行为而被上级撤职的一个领导。

王某见到李某,说:“听说南方有些开放城市走私风盛行,你可别被‘走私风’熏醉了呀?”

李某立即反问道:难道你还不了解,我一直就是抓‘走私’的吗?”

王某领导使用双关的手法,用“被走私风熏醉”讽刺李某在北方虽坚持原则,但到了南方也就会变成贪污受贿的人。

李某同时也运用双关手法,用“我一直是抓走私的”有力地表明自己过去,现在,直至将来,也坚决作一个向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作斗争的人。

应用以牙还牙法论辩,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要领:

首先,要听出对方话语的实质内容和意味着的目的。

其次,要对对方攻击的理由和依据作分析,尽力找出对方的“牙”,即对方曾说过的与论题有密切关联的话或对方用过的攻击手段。

最后,巧借对方的话语或使用过的攻击方法对对方进行反击,给对手来个措手不及。

这种以牙还牙的论辩技巧在运用中反驳巧妙,出其不意,攻击力强,往往会使对手张口结舌,不能再作任何置辩。

运用以牙还牙法要注意场合和对象,特别是在友好的场合对友好的对象时要忌用此法。否则将会造成气氛的不和谐,伤了相互之间的感情,对双方都没有益处。

二十二语义转换法

为了说明或论证某种观点,在辩论中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先引起对手的注意,然后借用“语义转换”的方式,充分发挥自己所占有的论点,去说明或驳斥对方。我们称少为“语义转换”的论辩技法。

1897年,孙中山侨居日本,结识了日本著名政治家犬养毅,他们之间就曾有过这样的有趣的辩答:

犬养毅(后称犬):我真敬佩你的机智——不过,我想问问你,孙先生,你最喜欢的是什么?

孙中山(后称孙):革命,把清政府推翻。

犬:你喜欢革命,这是谁都知道的。但除此之外,你最喜欢什么?

孙:Woman(英语:女人)。

犬(拍手):很好,再其次呢?

孙:Book.(英语:书)

犬(哈哈大笑):这是很老实的话。我以为你会说最喜欢书,结果你却把女人排在书的前面,这是很有意思的。你这样地忍耐着对女人的爱而拼命读书,实在了不起。

孙:不是这样!我想,千百年以来,女人总是男人的附属品或玩物,充其量作个贤内助。然而我认为,她应该和母亲是同义语,当妈妈把她身上最有营养的乳汁喂给孩子的时候,当妻子把他真诚的爱献给丈夫的时候,他们的牺牲是那样的无私和高尚,这难道不值得爱吗?可惜,我们好些人却不珍惜这种爱,践踏这种爱。

上面的对话中,孙中山先生所说的“爱Woman”被犬养毅先生理解为狭义上的个人感情方面的爱。因为引发起了他的兴趣,以为发现了一个伟人的“秘密”。

当孙中山先生巧妙地解析了话的含义:“Woman”可以解释为包括母亲、妻子在内的广大妇女之后,这种“爱”也就可以理解为广义的尊重、热爱、敬佩和珍惜。孙中山先生从广义的角度进行解释,阐明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并流露出对当时本民族中存在的那些轻视、践踏妇女的现象的批驳。

我们在论辩中,如果要使用“语义转换”法,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进行正面论证,辩者要有意识地用某些词语作为“伏笔”,设一个悬念,以引起对方的注意。

如在上面的对话中,孙中山先生的“爱Woman”,正是这种情况。只有如此,在转换语义,剖析事理时,才会使对方产生耳目一新的新感觉,使得雄辩的色彩进一步增强。

第二、语义的转移要合理。象上面的例子中语义的转换都相当自然,顺理成章,决不是自圆其说,进行诡辩。

在论辩中,常见一些辩者利用“一词多义”来偷换概念,使论题转移,以致混淆是非,乱搅一通,这样的做法,其实是达不到通过论辩事追求真理的目的的。

总的来说,语言中的“一词多义”,给语言表达提供了很大的“弹性”空间。我们在论辩的过程中也尽可利用这种“语义转换”的技术,来巧妙解析语义,以便深刻地论证某种观点。

二十三“换位”反驳法“变位”反驳作为一种论辩技法经常在论辩中使用。因为有时对论敌的错误命题,我们可以从不同正面作理性的分析,引审发挥,而是来一个“变位”反驳,也就是调换一下角色,指出在相反的情况下,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接着逼迫他表态,如此一来,对手只好重新认真思考,全面认识事物,承认自己先前认识理解的片面性。如果是那种再坚持己见的放任下去,最终也会落得个更难堪的境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辩中,当论敌出于自私,非要强词夺理,胡搅蛮缠的话,不妨应用“换位”反驳法,将他转位成你,你易位成他,让对方将心比心,从而清楚地认识事理。

一个夜间骑车人不慎跌人坑中,腿受了伤,违法挖坑者却拒绝赔偿医药费,理由是行人自己不长眼才跌倒的,不关自己的事。行人据理力辩,挖坑者仍然固执己见,毫不让步。

行人灵机一动,改变争辩的方式,和气地说:“大哥,请你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这个坑是我挖的,没有设障碍,也没有挂红灯,你骑车闯入坑中,受了重伤。请问,那时你是怪我挖了坑不设禁止通行的信号,还是怪自己骑车不小心,活该倒霉呢?”

挖坑人听了这席话,将心比心,哑口无言了,不得不承认自己乱在路上挖坑,又不设警告标志,导致使别人受伤的错误,只能如实地偿付了受害者的医药费。

在运用“换位”反驳法要注意以下二点:

第一、此方法的角色换位,既可以是论辩双方互换,也可以让对方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感受思索,还可以假定一种情竟,让对方设身处地“扮演”其中一个角色来感受一下,方式是多样的,并非僵化不变,通过调换一个角度论理,更有助于对方认识自己的错误。

第二、“换位”反驳法“假设”的情境,同所讲的道理之间是几种类推的关系。这样的话,“假设”之事与所要推论的理由之间必须有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能够相互作用,相互呼应,顺理咸章,才能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在人类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当人们进入角色、角色转变或被赋予某种角色时,总会产生相应的角色意识和角色心理体验,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的角色效应。

当某一个人对某些问题不理解或理解得不够深,往往会是因为缺少与其相关的角色体验。而“换位”反驳法,正好可以让论辩对方在一定的情况中,(这个情境是被假设的)。增强和加深这种角色体验,以使自己从另一个相反的角度重先认识事物。第四章清华辩论中的智力体现“成功的辩手不应该成为一架单纯的逻辑机器,而应该努力地以情动人,以丰富的感情来展示自己的思想,通过理性、逻辑和感情的协调来俘虏听众和评委。”清华辩论的冠军们这样告诉我们。第四章清华辩论中的智力体现理智加之情感则万事便可享通。清华辩论以逻辑思维为基本指导,同时注重丰富的情感,处处显示其过人智力。清细细嚼读:

一把握逻辑尊重规律

讲话做学问,都或多或少包含有“辩”的万分。“辩”折射着人的逻辑思维智慧之光。要想使自己的语言或文章达到雄辩的效果,逻辑、条理一点也不能含糊。否则,哪怕你在场上色厉内荏,声泪俱下,你说的话也不会有人听,更没人为你动容。

逻辑和条理是要遵循客观规律的,不尊重客观规律,也就是违反逻辑,抑或难有条理。在辩论中,表现的是双方唇枪舌剑的智慧交锋。在这种交锋中,惟有尊重客观规律,把握逻辑原则者才能做到从容不迫。把握了逻辑也就把握了立场和驳论的坚实基础,使自己的论点牢不可破,不至于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如果对手的逻辑不严谨,就很容易露出破绽,而对手所露的破绽正是为你提供驳论的依据,此时你就可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戳穿对手的谬误所在。

下面我们看看如下这段辩词——

正方四川联合队:如果对方辩友看了《北京晚报》,那应该注意到,每个招聘的第一条,都说要有我单位适用的专长。刚才对方一辩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是,如果鱼儿不会游泳,鸟儿不会飞翔,怎么跃得起来又怎么飞得起来呢?

反方清华队:鱼儿会游泳,鸟儿会飞翔,那是它们的天性,怎么是专长呢?那人会走路也是专长吗?至于刚才对方同学说,女大学生要找个男的,这是基本条件,不是首要标准啊。

上例辩词中,正方的悖论在于釜底抽薪,企图一下子将反方引用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一句驳倒。这一段辩词,若不进行深究,还颇有“一锤定音”的分量。好在反方很巧妙地运用了逻辑思辨,将“鱼跃”、“鸟飞”重新框定于“天性”之中,而且,以反问句“人会走路也是专长吗”进行类比。这样的反驳,倘若离开了逻辑与条理的搭配,是很难辩出来的。

主次分明,条理清楚,这是严谨逻辑的前提;思维敏锐,应对自如,这是严谨逻辑的主线。具备了这两种条件才算是真正的把握厂逻辑思辨的辩手;把握了逻辑思辨,就掌握了辩论的主动权;掌握了辩论的主动权,你的辩词便能使你的立场观点宛若金城汤池一般难以攻克了。

逻辑来自哪里呢?逻辑来自辩手在参辩前对辩题的破解和己方观点的定位,做到胸中有数,而不是自以为是地在对手面前夸夸其谈,说一大套不得要领的话。无数的教训可以表明,在辩论中吃亏的,往往是那种不痛不痒地陈腔滥调的卖弄口才,实际上却是既无逻辑思辨又五条理脉胳的人。

缺乏逻辑思辨,也就缺乏对己方观点的认识;缺乏对己方观点的认识,也就不知道辩论的目的和意义。所以说,缺乏逻辑的辩手在辩场上是控制不了局面的;控制不了辩场局面者,如何能成为辩坛的赢家?

不过,辩论中的逻辑思辨的终极目的是为己方观点服务的。同样一种逻辑,运用得好,可以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推演;若运用失误,则可能向不利自己的方向推演。如果运用逻辑的结果是对己不利的,那便是一个辩手十分悲哀的事。辩论的目的是要使己方的论点得到别人的认同,所以,当你将逻辑的思辨和对方见面后,接下来就要根据思辨中精要之处精心研究辩论的论题,在确立己方观点的基础上推向极致,使“真理”与“荒谬”明显地表达出来。雄辩家在这方面往往能占得先手,所以他才能从气势上压倒对方,从精神上拖垮对方,从观点上摧毁对方。比如在《经济发展了,文化才能繁荣》这个辩题的辩论中,作为反方,如果不对辩题进行逻辑性破解,是很难攻克正方的堡垒的。在破题中,最重要的是要理解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还要变通二者各自的特性,这样,辩起来进攻点就多了。现举两种反方驳论例子供参考——

1.按照正方的逻辑,只要把经济抓好了,即使没有人去搞文化,文化也会自然而然地繁荣起来,这岂不是把经济和文化人为地建立在从属关系上吗?

2.根据正方的逻辑,凡是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文化一定是不会繁荣的,那又怎么解释古希腊的文化是在其城邦经济制度走向衰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呢?另外18、19世纪的德国虽然在经济上比较落后,但为什么在哲学文化上却成了世界第一把手呢?

上面两种驳法都是未及辩题所涉及的“才能”二字,却也同样也能明白,题中所指即是“才能”。正方的逻辑错误本来是不明显的,但一经反方以反推理代反证的归纳渲染,就使其错误明白地摆出来,从而能诱发观众迅速地判明对方的逻辑错误。

逻辑蕴含着条理,条理需要逻辑论证。这个原则把握住了,即在辩论的对抗中增加了致胜的筹码。所以,对雄辩家的思辨策略稍经推演,便会发现,他们组织的辩词的框架总让人觉得在防御时有一道密不透风的墙,而在进攻时却可以令对手伤筋动骨。原因就在于他们在考虑辩词时,不无运用逻辑的头脑。灵活运用逻辑辩论术,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清华辩论的逻辑思维强调以下三点:

1.要求辩者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能思考一切与辩题有关的参考材料,使所有正面的、反面的论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尤其不要忽略一切细微的但又是重要的细节。

2.要注意切入点,尽量通俗易懂,不要太深奥,以免造成曲高和寡,让观众乃至对手均不明其意。

3.要从大处着眼,全局思考,尽可能做到不露破绽;若反之破对方抓住要害,则很难挽回局面了。

二胸有新招,揣于股掌

一个真正的雄辩者在论辩过程中不应把理论讲在已被人们早已认识到的事理的表层,而应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自己的逆向思维,另辟蹊径,论出新意,辩出新的火花。

要达到这种程度,首先就要求雄辩者在参辩之前对辩论的话题要吃透悟透理解透;其次是要对对方的逻辑思辨作充分的估计。这样,才能使自己做到视辩论形势的各种变化而灵活运用相应的辩论战术,做到胸有新招,变于股掌。

一个成熟的辩手之所以在各种辩论场合面对各种辩论对象都能应对自如,就是因为他经历了诸多辩沦的磨砺,积累了形形色色的辩场经验,并将所有经验都作为一种无形的财富,失败或胜利均铭心刻骨,以此作为日后参辩的指导依据。由此看来,没有辩坛上成败的经验积累,是很难做到胸有新招的;一个胸无新招的辩手,辩理自然匮乏,又如何应变于股掌呢?

全国职工辩论成都邀请赛中有这样一个题目——《门当户对是美满婚姻的基础》。乍看此题好像对正方不利,因为“门当户对”之词可以说是多年来“挨批”的观点,而且以后恐怕也难以“平反”。但是正方显然在参辩之前早已未雨绸缪,在胸中已埋伏下变换话题的新招,所以,正方辩论员在陈述观点时道出了如下让人动容的辩词——

所谓门当户对是一种比喻(这就埋下了一层意思,既然是比喻,就可以这么比也可以那么比)。比喻缔结婚姻的双方在各自的家境、经历、文化修养、社会地位以及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大体接近或趋于一致。

此段辩词立意较新,将辩题的不利因素进行化解,把约定俗成的词语解义注上了新时期意义。如此一来,这个辩题所辩的范围已完全跳出“门”与“户”的话题,而权当是正方股掌之间的人的素质话题了。

在此基础上,正方似乎得理不饶人,第二位辩手又继续说道——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大鹏和小雀不能结伴,原因是门不当户不对,古人就提出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豪言壮语。

此段机智的“释义”妙语绝能,它以其独到的陈述方法,既感动了反方,也感动了在场的观众和嘉宾,无怪乎言犹未了,却已赢得满场的掌声。

胸有新招,辩论场上不但能心不乱意不乱,更能使辩者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以此增强说服力。

需要借此一提的是,’99国际大专辩论会上,新南威尔士大学和西安交大两个辩论队在初赛中相遇,谁都知道这是两支实力相差最大的对手之间角逐,此前西安交大的准备自然比较从容,所以,在辩论中哪怕新南威尔士大学辩手再怎么故意“捣乱”,也没有使他们落人陷阱。像这种的情况,应当说西安交大队从教练到辩手都是始料未及的,但他们的思辨仍然能够做到从一而终,的确不是件简单的事。西安交大辩手尽管面对的是屡出“怪招”的辩手,可是他们如果自己胸中没有对付“怪招”的新招,能辩得如此从容吗?

清华辩论认为辩者必须注意到这个方面,才能真正做到胸有新招而制敌。

1.要求辩者有较渊博的知识,惟有如此,才能标新立异。如果脑子空空,也想玩弄新招,那样的“新招”不但无法变于股掌之上,反而只有出漏洞的份儿了。

2.胸有新招关键在于“新”字,不要把平常人们生活中用于调侃的“怪谈”也集为辩坛的“新”招,否则,就会有玷污辩坛尊严之嫌。

三把握论机先发制人

古语讲:宁可我先下手去打击敌人,不让敌人先下手来打击我。此意即指当人与人形成对立面的时候,为了制敌而率先出手,抢占有利阵地,从而争取把握战局的先机。兵法上将此称之为“先发制人”。

有人将辩论戏称为“舌战”,既然有“战”,自然就有“争”。要争得赢家之誉,把握论机,先发制人的战略战术就非常重要,运用得好就能取得辩论的主动。掌握辩论的主动权则可以迫使对手陷于被动,屈于自己的论证。

前面说战场上的争夺以抢占有利地形为上,致使整个战局倾斜于你方,这样,对手若想攻下你来,不花双倍的力量是不够的。辩论的道理也是一样。

且以下段辩词为例——

正方:对方辩友,我想问你一个事实问题,贵校马毅南(音)教授说,一些承包企业以女工怀孕、哺乳为理由辞退女职工,这是不是对平等就业权的侵害?要不要保护啊?

反方:这种平等就业权,既属于女性又属于男性,怎么能属于对方所谈的特殊权益呢?

正方:女性受到了伤害,我们应该不应该保护?

反方:如果自由竞争也能够使女性利益不受损害的话,那么对方同学凭什么说这叫保护呢?那么,自由贸易跟贸易保护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掌声)

正方:我再次请问对方辩友,《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6条明明指出,不得以怀孕、哺乳等为由辞退女职工,或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对方辩友作何感想呢?

反方:《妇女权益保障法》起草小组已经指出,这一条属于对妇女工作权和劳动权的保护,属于第四类问题,而教育权利属于第二类问题,对方同学怎么能把这两类问题混为一谈呢?

正方:对方辩友,我很奇怪了:不得解除劳动合同,不得开除女工,是劳动权利呢,还是就业权利?(掌声)

这段辩词显然是正方从一尖锐的问题两个问号的形式打开了辩论的闸门,这就是先机,把握了这个先机,你就显得无比的从容,而对手就只能忙于答辩,自然就显得被动多了。

辩论中的先发制人,有时可产生“先人为主”的心理效应。人的心理,常常以先听到的话或先接受的意见为主,以后再听到的另一方话或意见假如不是很精彩或辩词不突出,就会本能地产生排斥心理。

先发制人战术显著的特点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该战术其成败的关键,在于论机的把握。论机把握得好,则可势如破竹,制敌于防不胜防;论机把握得不好,则无伤对手皮毛,其结果就只有自取失败了。

清华辩论认为运用先发制人战术时需掌握如下要点:

1.先发制人术应在时间上抢在对手之前,迅速集中论证力量加于对手命题的要害,抓住瞬间出现的时机,以突然袭击的方式,趁敌方未加防范时,使对手失去平衡,一经交手,就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由于先于对手而展开攻势,往往创造论战中的精神优势。先下手为强,才能占得先机之利。

2.思路清晰,脉胳流畅,具爆发力,全力向对方要害处进攻,切勿做徒劳之功。

四引经据典以理穿幽

但凡先辈留给后人的思想文化遗产都是经典。它沉积了中国古老传统文化之真、涉及领域范围甚广。

人们崇尚经典,那是因为经典的语言,常被后人视作明辨是非的指导;经典的人物,常被后人当作效仿的楷模;经典的故事,能给后人留下一部部助益无限的读本。人们崇尚经典之余,还喜欢运用经典。有了经典这种武器,无论是行为还是语言便都有了充实的依据。

有许多人在和别人说理时,为使自己的“理”能服人,便以引用经典的方法来补充自己的观点立场正确性,增加对手辩驳的难度。辩论也不外乎如此。我们将这种办法俗称为“引经据典,以理穿幽”。

所谓引经据典,就是在辩论中根据情况巧妙地引用典故警句、成语、歇后语、故事等形式,以达到叙事论理引人人胜、生动幽默的辩论效果。

任何一个辩手都希望自己的辩词能比对方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来自发散型逻辑思维和妙语如珠的雄辩的有机组合。引经据典正是以此来增加己方雄辩辩词的分量。这种分量,在言简意赅地明晰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能更坚定自己的取胜信心。

辩论中引经据典最常见的有引用典故、引用警句名言两种手法。

□引用典故

引用典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证明某种道理。众所周知,历史常常和今天的现实有着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历史的经验也常常被今天的人们所用。

引用典故进行辩论,就是引用与现实有联系或相似的典型的故事或传说、寓言、神话等带情节性的内容来丰富自己的辩词,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假若在辩论中能将多种典故贯穿起来,形成一种“多点”的“连线说理”,其攻击力定是妙不可言。’93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复旦大学的最佳辩手姜丰同学在为《人性本恶》阐述观点时就有如下一段十分精彩的话——

提到善恶,正如一千个观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目当中也许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那个曹操不是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吗?那个路易十五不是也说过“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还有一个英国男孩,他为了得到一辆自行车竟然卖掉自己3岁的妹妹。这些对方还能说人性本善吗?

一段还不足二百字的辩词,竟引用了两个典故外加两条引语,而两条引语其实质上也蕴含了典故的意味,这样的造势,一般辩手是很难做到的。姜丰同学在此辩词中更让人回味的是为《人性本恶》而辩,但始终没有提出这句话,但辩词前整条脉胳却已足够证明她的观点了。这就是引用典故的成功所在。

由于是在辩论会场,故引用典故要力求简练,说理明了;但其他场合如日常事务中,就可较形象地进行说理,这会更具说服力。

据《贞观政要》载:唐太宗有一匹骏马,他特别喜爱,长期在宫中饲养。有一天,这匹马无病而暴死,太宗大怒,要把马夫杀掉。

这时,公孙皇后劝谏道:

从前,齐景公因为鸟死的原因要杀鸟夫,晏予控诉鸟夫的罪行说:“你把鸟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使得国王因为鸟的原因杀人,老百姓知道了,必定怨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邻国诸侯知道这件事,必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结果齐景公赦免了鸟夫。陛下读书曾见过此事,难道你忘记了吗?

唐太宗听后,怒气全消,遂赦免了马夫。

现实是,唐太宗的马死了,太宗要处死马夫;历史上齐景公的鸟死了,要处死鸟夫,这是何等相似的事。公孙皇后巧妙地引用晏子谏齐景公这一史实,使唐太宗从愤怒中清醒过来,改变了自己错误的决定。

由此可见,在辩论中引用典故是纠正对手、巩固自己观点的一种绝妙的手法。通过引用典故,让古人替今人说话,让经验为探求者开道。这种手法的妙用,不但能使对手心悦诚服,同时,也让自己更有信心、更有把握地沿着自己所持的正确想法去拓展。

□引用警句名言

人们之所以将前人留下的好句子称之为警句,是因为这类句子对现实生活乃至观点立场的确立都具有指导意义。

在辩论中,合理地引用警句,不但能对对方起警示作用,而且具有借力服人的功用。辩论要尽力做到说服人、打动人。要说服人、打动人,就要讲究说理方法,现实生活乃至社会芸芸众生,往往是能者之上有能者,谁也不敢轻易地妄称自己的言论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要征服人,警句的妙用就不可小觑。因为,当一个人在辩论中缺乏论据的时候,用警句出招,正是一种绝妙的弥补。

妙引警句,可以起到精辟、深邃和简练的效果,可以使自己的言辞更有力量。

妙引警句时,不但要会引用前人留下的启迪性好句,也要留意从生活中提炼具有哲理性的句子,警句若能以排比的形式出现,效果会更好。

以下是分别出于’95国际大专辩论会上钟姻嫡和’99国际大专辩论会上樊登的辩词——

钟:传统儒家告诉我们什么,所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不也说“仁、义、礼、智”是人之四端吗?王阳明先生更告诉了我们,今天所谓的良知是本心所固有的,是生而有之的。因此对于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道理,对于所谓一般的佛理道德,这些都是我们本来就知道的,良知更是我们本心所拥有的。这难道不是很清楚很简单的吗?难在哪里呢?难在“行”啊!

樊登:哲学家休谟早就解释过了:美从来就不是物质的客观属性,根本没有客观的标准。这一点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暗暗呼应。从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到柳宗元的“夫无美不自美,因人而张”,都在说明着这个道理。如果对方辩友还不相信的话,那我还可以告诉你们:实验心理学的学者们早就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证明,任何线条、颜色本身并不具备美的标准,而人类为什么会对这些线条颜色的组合产生感情,觉得它美呢?那是因为我们对它倾注了很多情感和想像,加上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才构成了我们这伞斑斓的美的世界。

两人的这段辩词中引用了警句名言,在展示其才华的同时,也达到了一定的雄辩的效果。尤其是他们通过前人的话,引发出真正的“话外音”,那就是对己方观点的阐述论理。所作的结词,无不令人动容,故均可称之为精彩的辩词。

由此可见,辩论中,工于用警句、巧于用名言,就能发挥经典词句中“幽微穿溟滓,飞动摧霹雳”的雄辩威力。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在辩论中,善于引经据典的人定有丰富的知识底蕴,所以,他定是辩坛赢家;而那些缺乏知识底蕴者,则因“经”与“典”的匮乏,在论辩中总难免要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引经据典时,清华辩论的观点是:

1.必须熟悉历史知识。历史似乎常常是漫不经心地重复着。在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中,我们总可以探寻到许许多多与现实相联系的史实。

2.无论运用哪一种方式引经据典,都必须注意针对性,切不可牵强附会。

3.事例或语句要典型,不要生造或凭想当然进行虚构,否则,就很容易给对方形成误导或被对方驳倒。

4.引经据典术,要求辩者有丰富的知识底蕴和临场应变能力,能大量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各种“典”,来增强本方的雄辩力度。

5.在引经据典时,不宜过多引用政治人物的政治话语。否则,容易给人造成仗势欺人的感觉。

五理藏于胸,不“背”而来

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泛指辩论它有可能是无任何辩前的准备,而辩论赛则是不同,每个辩手都在赛前做好了充分准备,用复旦大学队的话说要使出“狮子搏兔”的力气。

从某种角度讲,辩论赛和足球比赛很相似,只不过一个是身体的运动,一个是思维语言的对抗。在比赛开始之前,足球队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形成一套有效的整体攻防方案,这些,都和辩论赛有很相似的地方。

但是,足球比赛是激烈的身体对抗运动,在比赛的过程中,队员们不可能完全按照赛前的训练比赛那样来踢,他们所表现的,实际上是多年积累所形成的运动素质。

从理论上讲,辩论赛也应该是这样,既然是比赛,就应当有激烈的对抗。但是,遗憾的是,在目前的各类辩论赛中,大段大段背书的情形并不少见,人们不禁会问:如果真的是一场比赛的话,怎么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组织好这么美丽的文章?

让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这段发言:

今天,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地干线上,聆听到世纪文明的涛声,我们思考的绝不仅仅是知与行的难易问题,而是人类如何继往开来的命运抉择……当今中国,科技兴国发展教育已是基本国策,环顾宇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真是蔚然成风,“知识就是力量”,新的科技革命的号角已经奏响,只有知难而上,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展望未来,人类仍须孜孜不倦地求知,我们的未知领域还很多,如何永保和平,让那只衔橄榄枝的白鸽自由飞翔,我们尚无良策;如何更好地保护生态,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还知之不足;如何从根本上限制人性的贪婪与自私,让真善美的甘露遍洒心田,我们仍在探求。知是艰难的伟业,求知更是永恒的挑战,让我们记住阿基米德的名言吧:“给我杠杆和支点,我将撑起地球!”

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篇文气流畅的好篇章,但它绝不是能在辩论观场上所能立组织发挥出来的。如果是事先写好的话,这和现场辩论会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既然是对抗赛,你就必须根据对方发言或批驳,或立论,而我们通常看到的却是先用一两句话来反驳一下对方,紧接着马上开始声情并茂的背诵,这并不是辩论赛的初衷,也将辩论赛引入了死胡同。因为,它不真实。

真实的辩论就是雄辩,要运用强大的逻辑力量,在极短的时间内去征服对方,征服评委,征服观众,而真正强大的逻辑是无法被攻击的,它能够激发人心底的共鸣,这就是思想的力量。

比如在’99国际大专辩论会初赛的辩论中,关于“网络使人类更亲近还是更疏远”这个命题,双方均没有在“更”字上展开讨论。试想一下,如果反方的逻辑是这样的:假定有两个人,原来互不相识,通过网络建立起联系,这当然比先前的状态更亲近,可是,如果以后两个人每天都生活在一起,比起他们通过网络来联系,这后一种状态是不是比前一种状态更亲近呢?这样的逻辑,正方就很难正面进攻了。这就是逻辑的力量。

一般说来,如果赛前经过充分的讨论,将辩题的各个方向都了然于胸,真正优秀的辩手在场上是完全不需要背诵写好的文字的。背书,反而会限制住他发挥的空间,影响他思维的活跃程度。

’95国际大专辩论会最佳辩手林正疆就是这样一个队员。赛前,他从来不会事先拟好稿子去背,也不会刻意去记住内容,在陈述时也不低头去看稿子,因为他手上的纸本来就是一件道具,根本就是空白的。他曾说过:惟有透过自由自在的辩论方式,方能训练出真正迅速的反应,否则,大家都用事先背好的稿子来参加辩论,那不是好像机器人对阵一般了吗?

说得何等好哇!人是有思维的,辩论的魅力就在于短短几十分钟里我们看到思维撞击的火花,享受到智慧交锋时的美丽。人们并不希望看到在辩论场上的是一种没有思维,只会背书的机器,人们希望看到的是鲜活的、敏锐的年轻人的思想,而不希望看到他们成为专家智囊团的代言人。

在这方面,我们大陆选手和其他地方的选手是绝然不同的。大陆学校参加辩论赛,往往倾尽一校之力,不光调最好的学生,还要最权威的教授,最充分的资料,基本会为选手们写好辩词,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呢,往往只是选择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担纲教练,而这些教练,往往都是先前参加辩论赛的学长,他们的理论,大部分都是学生们自己讨论出来的。这样的队伍,也许在理论的缜密、逻辑的完美、语言的华丽上不如内地的学生,但他们却是真正的大学生辩论。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谁见过一个人拿着事先写好的东西来辩论的呢?不都是根据对方的表达来迅速组织自己的应对吗?单就这一点,就应该说:辩论赛,请让背书走开。

清华辩手们说,当我们在辩论场上拒绝背书的同时,也要注意如下要点:

1.尽管我们不提倡背书,但在辩论开始之前一定要进行精心准备,要做到己方的立论、逻辑、观点、论据都烂熟于胸,不打无准备之仗。

2.在根据对方的表达做出应对时,切记不要被对方牵着鼻子走,要牢记已方的框架,随时掌握主动权。

六通俗晓畅以浅寓深

辩论同写文章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因为辩论用于语言交流,所以要求它在表述上要通俗晓畅。如何晓畅?当然要从通俗性语言上下功夫。北京政法大学江平教授在一次点评辩论会中就提到过,辩论的语言要求表述到位,准确即可,不要只求华丽的词藻,而丢失了真正的说服力。看来,语言的质朴才是让大众所喜欢听也乐意接受的辩论风格,而那种无思辨无逻辑只会一味地搬弄词藻,哪怕再能表现也无人愿意恭维。故此建议辩手们别忘了辩场上适当运用通俗语言。

运用大众化语言表述自己立场观点的方法,就是通俗语言。通俗语言既能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也能使听众和评判者乐于倾听和接受。在通俗中造势,在通俗中确立己方的影响力,这就是雄辩致胜的一种不可低估的方略。

’97国际大专辩论会上,马来亚大学(正方)和首都师范大学(反方)就《真理会不会越辩越明》辩题展开的讨论中,反方一辩就有一段十分通俗的辩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英国人说:“我是为真理而战。”德国人也说:“我是为真理而战。”就连法国人也说:“我是为了真理呀!”大家都各言其说。结果我们发现真理是什么?真理是躺在地上千千万万的尸体呀!

这一段辩词意在对真理越辩越明的反驳。这位一辩思辨空间的广阔,并不表现于逐条逐理娓娓道来,而是以二战期间两个“为真理而战”的口号来由彼及此。其通俗就在于人人皆知英法两国在二战中实际上所扮的角色。所以,这位一辩的高明显而易见。辩词超越的时空,却足能证今,晓畅于“真理是躺在地上千千万万的尸体”。

使用通俗语言不但能自然表露出真情实感,易打动人心,而且可以达到以浅寓深,由近及远的效果。这种说法早就得到诸多文界高人的认同。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诗人但丁曾专门写了一篇《论俗话》,阐述了通俗语言的种种优点。他将人们合理使用通俗语言的好处罗列出像“自然”、“优美”、“清新”、“流畅”、“流通广”、“感情色彩强烈”等等。

古希腊大学者兼辩论家亚里士多德早在《修辞学》一书中就指出:“为了要做到清楚明白,选用词汇的时候,就应该选用那些通行的、日常的词汇。”

一位西方哲学家说,雄辩家、演说家都是运用通俗语言的大师。原因就在于通俗语言的朴实感。因为朴实,大众都接受;因为朴实,便能增加语言的可信度。所以,通俗语言术是能缩短心理距离,消除抵触情绪,沟通双方感情,使辩论更令人信服,更令人乐于接受的立场观点的好方法。

通俗易懂的语言在人与人间,正常的人际交流中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主办的《实话实说》中,有一段主持人崔永元和周孝正、侯耀文之间极为通俗的辩论词——

崔永元:(对侯耀文)您抽烟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意识:觉得既害自己也在害别人?

侯耀文:我?我没这概念。(笑声)

崔永元:只觉得是在害自己?

侯耀文:我觉得对我自己都没有什么影响,对别人又会有什么影响?(笑声,掌声)

崔永元:周先生是不吸烟的,那么侯先生这种观点你同意吗?他认为既没有害自己也没有害别人。

周孝正:我认为他这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笑声)我认为作为老师应该旗帜鲜明。他说就因为有写作,搞创作的解困,那么我认为这有前提,就是他上瘾了后,才有这种事。你像我从不抽烟,我也写作,我也熬夜,那么我就没有这种情况,假如说……(被打断)

侯耀文:因为他没有抽烟的历史嘛,你现在开始抽烟,抽五年之后,您看您写作还抽不抽烟。(笑声,掌声)

周孝正:所以他这原因,是一种上瘾以后的原因。假如说要是吸毒上瘾,那不吸毒,什么也干不了啦!所以这个并不是什么正当理由。(掌声)

这纯粹是一段很“家常”的谈话。为什么一再地引发出观众的掌声、笑声?道理很简单,崔、周、侯三人都采用了通俗的对话形式,使观众既明白了三位各自的观点,又觉得各有各的理。谈话结果,谁也没有屈于下风。这不能说明他们三位修养不高,相反的,只能说明他们太了解观众所需要的真正的电视对话应该是何种品味了。

辩论的语言源自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也必须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所需;所以,反映人们日常生活中人们精神所需的通俗语言在辩论场上没有理由拒绝。

在运用通俗语言辩论时清华辩论提醒您需注意掌握如下要点:

1.通俗语言忌讳落人俗套而变成庸俗。如果语言庸俗了,就失去辩论的意义了。

2.通俗语言在辩论场合只能适当应用,不能太随意,太随意了就会降低辩论的质量。

3.要做到辩论语言通俗化,就需要在乎常自觉加强文化修养的熏陶,注意锻炼自己语言发挥的能力,并做到持之以恒,即可达到目的。

七抑扬有致妙寓其后

抑扬有致指的是为抑而先扬或为扬而先抑。也就是说,在辩论中,根据对对方的性格特征、语言水平的预先分析和估测而做出的一种应对策略。比如知道对方有某种兴趣,辩者则以他的兴趣入题进行“物”说,这样容易给对方带来某种的亲和力以及尊严上的满足,从而缩短和对方的心理距离,使对方自觉地解除戒备心理。辩论本来都要对对方保持一定的戒备心理的,但假如你能将对方对你的戒备心理消除殆尽,那么,或抑或扬还不是你随心所欲的事?

先抑后扬即为了肯定某种观点或立场,先用曲解的方法和嘲讽的态度贬低和否定它,这样为扬而抑,抑的目的在于扬。在有备的前提下,抑得越深,扬得越高。

先扬后抑即为了抑制和劝阻别人,先采用褒扬的方法和支持的态度。为抑而扬,扬的目的在于更有效的抑。也就是说,在抑的指令下,扬是不可少的手段。先扬后抑和如前所说的先承后转战术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不同的是先承后转是以反为目的,而先扬后抑大都是以说服为目的的。

有个人对朋友说:“我为女儿所付的钢琴学费已经得到偿还了。”按通常的意思来理解这句话,那就是这个人的女儿学钢琴已经学有所用,通过弹钢琴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报酬。看来,这是他对女儿学钢琴取得成绩的一种肯定。但是接下来的话却是:“我的邻居听了我女儿的琴声后,就赶紧把他的房子以市价的三分之一卖给了我。”仅从买房子获得的好处来看,此君所说的“报酬”确实是真的,印证了“所付的钢琴学费已经得到偿还了”之说;但是这种报酬是以对女儿弹钢琴的一种否定出现的。这样,先扬后抑,使言谈话语产生了一种无尽的魅力。

抑扬妙用战术的特点在于:扬是为了抑,抑是为了扬,抑扬间在手法上是统一的,只不过在表达的形式上是通过转折将前后两个对立体连接起来的。

一位女顾客上照相馆取照片,她很不满意自己照的照片,于是,她和商店营业员有如下一段对话——

顾客:我以前在这里照得很好,怎么现在在这里照得那么难看?

营业员:太太,以前你来照相时,我比现在年轻十多岁,现在照得不好看,因为我有点老了。

营业员巧用自己为例,抑得既有分寸,又不失后扬的韵味,以此术堵住了对方的嘴,令对方被“扬”得无可辩驳。其手法不可谓不妙哉!

如上的对话若不经推敲,看似简单得很。但也请读者都在此对照一下自己,倘若你也遇到此类的问话,你的回答是让自己平衡还是能让对方惬意?

与此相反的抑扬法是先扬后抑。先扬后抑的关键就在于为了有效的抑而以扬率先出招,扬到一定时刻,也就是到该“收”的时刻,再“重拳”显抑,将对手归谬。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反方)和北京科技大学(正方)在就《信息社会仍须还是无须读书破万卷》辩题进行辩论中,二辩就有过如下一段先扬后抑的精彩辩词——

听了刚才对方同学的发言,我深深地为对方同学那种执着地追求知识的精神而感动。今天,我们和对方同学一样地渴求知识,然而求知的目的何在,在于认识和改造世界。因此,无论怎样求知,都必须适应这个目的。我方同学认为在信息时代无须通过读书破万卷的形式来达到这个目的。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总量早巳成为一个巨大的知识金库了。面对信息量的骤增,知识量的爆炸,对方同学如何去选择呀?还用读书破万卷的方式能行吗?人脑因为生理的原因,其记忆、储存、提取、容纳的程度总是有限,面对信息量的大规模流动与更新,对方同学如果说过去还能够通过读万卷书而成为一个“通才”,那么,今天如果想通过读万卷书而成为一个通才能行吗?时代要求我们打破这种读书破万卷的农业社会、田园文明的知识方式了。先知是痛苦的,然而以为无知识不知现实就可以瞒天过海,那岂不更是自欺欺人吗?第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以读书破万卷这种方式来获取知识和发展社会显得更不经济,更无效率。信息时代,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发展,如何实现对时间的最优配置,是信息时代发展社会的首要任务。

我认为,今天电脑的运用、网络的普及,使人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最大量的知识,因此,对方同学为何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而照对方同学那样通过读万卷书的方式取得知识,恐怕随对方同学成为年迈老翁的同时,而你所得的知识已成为昨日黄花了呀!一边是“读书破万卷”的事倍而功半,一边是现代科学的事半而功倍;一边是“头悬梁、锥刺股”的辛苦与汗水,一边是网络科学的精彩与纷呈。何去何从,难道对方同学还不明白吗?还要用陈旧的观点去改造社会,建设新时代吗?请对方同学三思而后行!

显而易见,这段辩词的发挥是以一句“我深深地为对方同学那种执着地追求知识的精神而感动”而引发的,这就是扬。扬其先,便有了转换的主动,抑其后就显得自如多了。

运用抑扬有致战术需注意掌握如下要点:

1.无论是先抑后扬还是先扬后抑,转折过渡都要明快,给人豁然开朗之感,不要和稀泥。

2.前言后语的抑扬转化时机要掌握好,转折过渡要把握好,否则,你的辩词就会前言不搭后语。

八快言快语豁达见理

人与人的交流自然离不开对话。通过言语的沟通,就可大致看出对方性格特征,以便更好的交谈。在对话中,人们又特别注重语言的表达方式。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喜欢慢条斯理,有的人喜欢瓮声瓮气,有的人喜欢半说半隐,有的人喜欢快言快语。不管如何,大多数人都是比较喜欢快言快语的人。因为快言快语中能反映出辩者豪爽豁达的性格,从而给人留下信任感,所以,在辩论中,有很多辩手乐于采用这种战术来包装自己,并为自己其他方面的短处打掩护。

快言快语以“快”见长,故应在要求反应敏捷,不留把柄给别人抓的前提下,更重于说话不转弯抹角,以豁达大度、豪放直爽的个性,痛快利落的语言来解决矛盾,说服对手。

假如你走下辩场融人生活大潮,你经常会为自己为智辩为主导的快言快语感到吃惊。在我们身边,真不难发现有些本来不是好解决的难题,甚至出现扯皮的事往往会在一个人“痛痛快快宣泄一通”中得以解决的事例。

1949年9月,陈毅作为上海市市长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由于住房紧张,他主动从豪华的饭店搬了出来,把房间让给了傅作义,自己住进了陈旧的小平房。他还代表上海市赠给傅作义两辆名牌小汽车。

这件事在上海部队中引起很大反响,许多同志想不通,其中,有一位资深的老干部对陈毅发起牢骚:“对战犯不杀,就便宜他了,凭什么住高级楼房,坐小卧车?”

陈毅听了,十分生气,在会议上谈开了:“同志们,我的老兄老弟们,要我陈毅怎么讲你们才懂啊!我陈毅不住高级饭店,照样骂人!他可不一样了!你们知道不知道,傅先生到电台讲半个小时话,长沙就起义两个军。为了减少我们的伤亡,让傅先生住上高级饭店,有了小汽车,他就会感到共产党是真心交朋友的。”他越讲越激动,用指节冬冬敲着桌子:“我把高级饭店让给你住,再送你十部小汽车,你能让国民党也起义两个军吗?……怎么没人吭声?”

他大气出完了,又心平气和地说:“我们是共产党员嘛,要有太平洋那样宽广的胸怀和气量嘛,不要长着周瑜的细肚肠嘛!依我看,要想把中国的事办好,还是那句老话,团结的朋友越多,就越有希望!”

陈毅一番掷地有声的快言快语,把道理说得晓畅明白。大家不但没有怨气,反而很信服。假如换别的方式,也许没有这种效果。

不过,快言快语战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心应手地使用的。有一种人压根儿就不会用这种战术也不知此战术内涵在何处。这就是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城府极深的人,他们成天都在算计着别人,谋划着如何损人利己,这种人即使给他一万条真理,到头来也会被他的“阴柔”折腾得精光。所以,我们足有理由说只有心怀坦荡的人,才能说出能有召感力的快语。

有人认为快言快语太容易不过了,其实这未免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真正能够表里如一讲个性化的语言是不容易的。气度豁达、性格豪爽者虽难以语出华章,但细品之下,那朴实无邪、伸张正义的精神则尽在其只言片语间。

在辩场上,辩手除了需具备如上的条件和心理素质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反应能力。如在’99国际大专辩论会上,西安交大三辩回答对方二辩的一个问题就是快言快语——

正方二辩:请问对方三辩,我美不美?

反方三辩:对方二辩非常美,但这个观点只代表我个人的感受,有没有人认为对方二辩不美呢?如果有人胆敢说对方二辩不美的话,我们是不是要踏上千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呢?如果美的标准是客观的话,那你何必问我你美不美,你只要拿美的客观标准去衡量一下就可以了,又何必问大家你美不美呢?

快言快语术,能扛千斤鼎,排除万难,制服对手,能很有效地说服对方,是一种直爽的辩论方法,赛场乃至现实生活都离不了它。

清华辩论认为运用快言快语术需要注意如下要点:

1.语言要适度,不要因为说得太直而无意中伤人。

2.生活中的快言快语要视对象而定,古语有云:“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

九针锋相对当仁不让

辩论最终是为了获取胜利。如果双方实力势均力敌,骑虎相当,就要看谁能最先抓住战机了,那他就是赢家了。把握先机的一种直接办法就是从对手“口”中取。也就是说,为了要据理力争,面对对方难缠的论点不但不予躲闪,还要有充足的理由向对方发起正面的攻击。这样的辩论,才能说是真正的观点的碰撞,我们将辩论中正面碰撞称之为针锋相对,当仁不让。

清华辩论总结出采用针锋相对法辩论有以下两点好处:

1.辩论中的针锋相对术,给论敌以尖锐有力的正面反驳,能有力阻遏对方的攻势。

2.在论战中,抓住对方的要害,揭露其言论或行为的实质,在正面强攻中可显示很强的威力。

有一次,英国保守党议员乔因森·希克斯在台上演说,看见丘吉尔在摇头表示不同意,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一时又拿不出办法挖苦丘吉尔。须臾,俩人终于发生了不是对话的对话——

希克斯:我想提请尊敬的评论员注意,我只是在发表自己的意见!

丘吉尔:我也想提请演讲者注意,我只在摇自己的头。

既然一方有发表自己的观点的自由,另一方当然也可以有同意的自由或不同意的自由。所以,丘吉尔采用针锋相对的反唇相稽,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让对方无话可说。

针锋相对是一种短兵相接的实力较量,无论是逻辑对逻辑、幽默对幽默,还是事例对事例、语言对语言,采用此法者没有清醒的头脑是绝对不行的。

但是,仅仅有清醒的头脑还不够,还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底蕴和料敌智辩的能力。否则,随便玩弄此法者反倒要作茧自缚。这样的事例古今中外比比皆是。

明代的解缙小时候名气就很大。当时有位曹尚书很不服气,想在大庭广众下用自己拿手的对对子形式来刁难解缙。如下便是他俩上演的一段“好戏”——

曹尚书:小龙无知嫌路窄。

解缙: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尚书:石狮子头顶焚香炉,几时得了?

解缙:泥判官手拿生死簿,何日勾销?

曹尚书: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能下?

解缙:地为琵琶路为弦,哪个敢弹?

曹尚书:出水蛤蟆穿绿袄。

解缙:落汤螃蟹着红袍!

上例对的对子中,曹尚书本意是要让解缙难堪的,所以,所出的上联全是怪联,而且“怪”中还掺人了些许对解缙乃至贫穷人家的嘲讽。对于曹尚书的无理,解缙在对下联中一一予以针锋相对的驳斥,不但有礼有节有风度,而且还充分展示出少年者知书达理的风貌。霎时在座的哄笑声四起,连连感叹后生可畏,而曹尚书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呆呆地伫立在一边许久说不出话来。

从对抗的意义来说,辩场上的辩论和战争一样,是力量的竞赛。针锋相对的论战需要对自己论点有正确的主观认识,加上唇枪舌剑的雄辩力量,才能取得辩论的胜利。主观认识错误,即使能说会道,也将徒劳无功。

针锋相对还有一种妙招就是反唇相稽。即指受到对方无理责难时,发现其中有谬点,便抓住对方的谬点做文章,并在做此文章中将自己的长项展示出来。

这种手法用于针锋相对时,一般是承接对方的讲话内容,秉对方的错误逻辑,抓住其中的某些悖论性语句,反戈一击,点明对方的谬误本质,使其气馁。

法国著名的细菌学家巴斯德有一次在巴黎参加学术会议,他所下榻的旅馆招待员见他衣着普通,所带行李很简单,很瞧不起他,把他安排在一个偏僻而又潮湿的小房间里。后来,招待员得知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巴斯德教授时,立马满脸堆笑地跑进来道歉——

招待员:我以为旅客的阔绰和他携带行李是成正比的,所以,我把您老认错了,实在对不起。

巴斯德:不,我认为一个人摆阔和他的无知是成正比的。

巴斯德针锋相对的反唇相稽,用人木三分的深刻语言点出对方以貌取人的虚伪的本质,既具哲理又具条理,既简明扼要又不乏战斗力。可见巴斯德的思辨能力真是非同一般。

在辩场上,反唇相稽的思辨技巧更见长于即兴发挥。但其难度还在于既得一针见血,又不能出格。且引一场关于《癞蛤蟆能吃天鹅肉》辩题的模拟辩论为例——

正方:天鹅固然飞得很高,癞蛤蟆无法接近。但天鹅也有歇脚的时候,癞蛤蟆并非如对方所言,其对天鹅无机可乘。

反方:请允许纠正对方,天鹅歇的是翅膀,不是脚。能够亲近,就一定能吃吗?再说,癞蛤蟆那么小的嘴能吃那么大的天鹅吗?

正方:蛇不是能,乞那么大的海鸟吗?

反方:癞蛤蟆是蛇吗?按对方的逻辑,一只蚂蚁也能吃掉一头大象喽?再者,蛇那不是吃,是吞。

正方:对方学富五车,不会不知道蚂蚁啃骨头的意思吧。我们倒要请教对方,吃和吞有何区别?

反方:难道您吃药不是吞下去的吗?

正方:对方将吃等于吞,那中国人见面时的招呼语:您吃过了吗?不是要改为:您吞过了吗?

反方:让我们回到辩题上来,就算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天鹅也不可能束手就擒。

正方:活的天鹅癞蛤蟆吃不到,并不意味死的天鹅癞蛤蟆吃不到;聪明伶俐的天鹅癞蛤蟆吃不到,并不意味呆若木鸡的天鹅癞蛤蟆吃不到。

反方:对方的癞蛤蟆能吃天鹅肉,原来是吃呆或死的天鹅肉噢!

正方:呆或死的天鹅就不是天鹅喽?

反方:在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的环境里,即使呆的或死的天鹅也等不到癞蛤蟆下口,蛇早已捷足先登了。

上段辩论虽带着较浓的游戏的色彩,但双方的言语间均透着浓郁的讥讽的色彩,好在双方的度都把握得很好,尽管针锋相对,但彼此谁也不伤害谁。

这是说辩场上的例子。倘若在生活中,运用针锋相对的反唇相讥就要视对手的动机而定了。通常,生活中的反唇相稽战术是出于迫不得已的“自卫反击”。在政治斗争、外交谈判,乃至一些重要的交际场合,常有一些出言不逊的人。诸如对那些因政见不同而以恶语挑衅,以尖酸刻薄的话攻击他人人格,他人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人格的尊严,运用反唇相稽术针锋相对地给对方以迎头痛击是必要的。

丹麦的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俭朴,常戴一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行走,无所顾忌。有一天,一个喜欢无事生非的年轻人嘲笑他——

年轻人:你脑袋上边的那个玩艺儿是个什么东西?能算是顶帽子吗?

安徒生:你帽子底下那个玩艺儿是什么东西?能算个脑袋吗?

对付不怀好意之人对自己的敌意攻击,就是迎头敲击,别无可言。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还在考虑如何忍耐之类,对方便会更肆无忌惮,更不把你当回事,更想着如何将自己的恶欲变成恶果了。针锋相对地抓住对方辩词或言说中的谬误要害,反过头来对其进行严厉的责问和深刻的讽刺,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尊严不致被侵犯、侮辱。

清华辩论提醒你运用针锋相对的战术进行辩论时需注意如下要点:

1.要突出针对性和用词的准确性。针对性越强,战斗力就越强;准确性越高,取胜机率也越高。尤其遇到难缠的对手,你不用针锋相对的办法与其抗衡,就不如趁早退避三舍。

2.辩者必须始终贯穿一个原则,万万不可露出破绽给对方,否则,被对方抓住来个反针锋相对,那可就惨啦!

3.要注意适度。辩场上辩场下的对象要作不同的对待。尤其是辩场上的对手完全是为辩论而辩,千万别玩过火了下场后伤了和气。

十张扬个性兼顾团队

既然是一场比赛,那么参赛队员就不是自己一个,就象集体体育运动项目一样,只有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能力,讲究配合方能获胜。有时候,这样的配合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才能产生默契,从而形成整体的作战能力。可以看到,如果一支球队只拥有个别出色的球星而没有整体有效的合作,或者虽然整体配合得很好,但缺乏天才的射手,都一样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大凡优秀的球队如巴西队、阿根廷队等在这两方面都树立了经典的战例。

如同一支球队有前锋、前卫、后卫、守门员一样,一支辩论队的几个辩手之间也应是各司其职。在新加坡的辩论赛中,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冠军得主复旦大学队曾经按照中国古代八股文的程序,确立了一套经典的辩手定位即起、承、转、合顺序,或者说采用逻辑、理论、事实、价值的分工,取得了巨大成功。在’99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导演潘跃也曾针对一、二、三辩及自由人的职责做出过精彩的说明。这表明,一支优秀的辩论队的各个队员之间应当弄清楚有效的分工。

这种分工的基础就是每个队员的个性特征。仍以复旦大学队为例,当时的一辩姜丰是一个很甜美的女孩,她在场上的风格就是亲切感人,大家闺秀;二辩季翔的风格是情绪稳定,说理透彻;三辩严嘉的热情、活泼与机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四辩蒋昌建的高屋建翎、价值升华则直逼人性深处,将辩论赛推向了高潮,他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注定要用它寻找光明”,曾经震憾过多少人的心灵!

充分考虑每个辩手的长处,显于合适位置,以利于特长的发挥,给辩手提供一个广阔的发挥空间。因为所运用的都是他们极熟悉的武器,再加上比赛的高度紧张,往往极大地刺激起他们的思维兴奋点,有时候会产生出一些连他们自己也意想不到的结果,从而使辩论更加好看,也更加精彩。

再以复旦大学队严嘉为例,在选拔赛第三场辩论中,作为“第三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环境污染问题”中持正方观点的严嘉,因为陈述了因汽车而造成的公害时,对方攻击说,是不是要用毛驴来代替汽车呢?严嘉一本正经地说:“难道毛驴就没有污染了吗?”全场哄堂大笑,掌声不绝,幽默效果奇佳。

有人会说,位置是死的,人是活的,对于优秀的辩手来说,不是在哪里都能发挥出作用吗?说这句话的人不明白,千里马只有在驰骋的时候才能成为千里马,否则,让它去拉车,也许连驽马也不如。试想一下,让马尔的尼去充当前锋,他还会有如此出色的表现吗?

在’99国际大专辩论会中,马来亚大学的出场顺序曾经做过调整,就是把原来的一辩调成三辩,把自由人调成一辩,而让原来三辩胡渐标充当自由人,因为一辩××进入角色较慢,把她调成三辩,使她能够在恰当的时候兴奋起来,自由人的特点是沉稳有余,犀利不足,因而把他调成一辩。这样的调整就是根据辩手的个性所做出的正确调整,但对原来的三辩胡渐标的使用就有些问题。胡渐标是一个辩论素质很高,反应很快,攻击力很强的一名队员,把他放在自由人位置固然使本队这一阶段的战绩不错,但根据规则在最关键的自由辩论阶段,自由人是不发言的,这样就使得马来亚大学的攻击力大为减弱。如果胡渐标能够参与自由辩论,或者马来亚再有一位胡渐标式的选手,最后的战况很可能会改写,也许这是马来亚大学在人才缺乏的状况下所做出的一个不得已的选择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