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美国――痛与变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8 02:50:02

点击下载

作者:阙维杭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今日美国――痛与变革

今日美国――痛与变革试读:

变革与挑战

”、“白宫内外情”、“花旗国传真”、“梦想与现实”……即可窥见美国之一斑。它鲜明生动又条分缕析地告诉你,这位高举“变革”大旗登上第44届美国总统宝座的奥巴马尽管仍是激情不减,可他变革的途程却是阻难重重。善于梦想又敢于梦想的美国人将今日视作“重塑梦想创造奇迹的时代”,可要“复兴美国”的确还有一段“艰难历程”。然而奥巴马和他领导的美国人民并未却步,他们敢于并善于承认现实正视现实,“危机难以测量但更难以测量的是其对美国人国家自信的侵蚀”,他们“可以肯定的是,轻歌曼舞的时代,保护狭隘利益的时代以及对艰难决定犹豫不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必须跌倒后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重新开始工作,重塑美国”。这不是空喊,这是必胜的信念,因为“我们赖以走向成功的价值观从未改变——诚实、勤勉、勇敢、公正、宽容、好学、忠贞和爱国。”这些话语中未免没有善于演说的奥巴马的激情鼓动,但对照美国历届有为总统的演说和作为成就,又不能不说处处洋溢着美国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格。作者不光在书中写了主流的“大江东去”,为了全面书写今日美国,也是不失美国社会文化的特色,他还细致抒情地写了美国的“小桥流水”,如搬入白宫的“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已成为引领时尚潮流的第一人,她的“优雅时尚、超凡脱俗的魅力,连最挑剔的时尚界人士也心悦诚服”,“她在各种责任之间找到了平衡,她懂得将两个孩子放在首要位置”,将自己定位于做好美国的“第一母亲”,用更多的时间关注儿童的教育和发展,不使自己卷入白宫的政治事务中,为此,她在白宫南草坪划出一块1100平米英尺的地盘辟作菜园,亲自带领当地一群小学生翻地种菜养蜂,用以倡导自食其力和健康的生活。通过这些书写,我们自可看到美国的今日状态、行动和信心。不肯承认错误和挫折的民族走不出自陷的泥泞,只有头脑清醒激情澎湃的民族才能到达辉煌的彼岸,这就是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审美依归。

作为作家的维杭,他的写作绝不满足于美国社会的平面叙说和描写,而是往往透过它观察到的生活现象,进行纵向的追寻横向的比较哲学的思辨,非要追根溯源直到探寻出历史文化的渊源不可。如写美国与多元族裔社会现象种种,当他写到2009年7月10日加州两院双双通过并由加州州长阿诺·施瓦辛格签字,在华裔加州众议员方文忠提出的“要求州政府对19世纪和20世纪在美华裔移民遭到不平等歧视待遇作出正式道歉”事件时,作者不禁欢呼“壮哉,华裔要求美国道歉第一案正承载起历史的重托与今天的希望!”文章如果到此为止,充其量不过是一篇社会新闻报道,作者自不甘于此,他笔锋一转,愤然又戚然地追溯到1882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的“排华法案”的来龙去脉及至60年间的斑斑血泪;当写到“梦想与现实”时,他不光写了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梦想与追求的路径和精神,而且幽幽叹道:“肤色的、口音的、习惯的、职业的、地域的、文化的……歧视不甚枚举”,他们“总能如幽灵般横行霸道,让人有透不过气之感”。就是在这种歧视中,二百多年来,居美少数族裔不知付出多少屈辱和鲜血!而这是与美国《独立宣言》中宣称的“人人生而平等”的立国精神大相径庭的,好在美国精英和美国人民敢于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他们始于1943年废除了那荒谬的“排华法案”,并将马丁路德金被暗杀的日子以法律形式定为“马丁路德金纪念日”。这已经超出了新闻事件的报道与书写,而是对美国历史、制度、弥漫于每个角落的精神文化的辨析和拷问、叹息与认可。

作家的作品大抵由社会主流话语和个人身份话语汇集而成。这在维杭的作品中尤为突出,从出生到青年时期,他植根于中国文化、中国土壤,之后多年他浸洇于美国文化拼搏于美国主流社会,这就决定了他的观察和话语总是由此及彼由彼及此,浮面看来,这横跨两栖的视角似乎没有确定的“立足点”,但当历史走到今天,当地球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的时候,这样的观察与思考才不致封闭。

不致偏狭不致大惊小怪强加于人,也才有了人类的关怀和普世价值。你看,对美国历史的衍革,社会制度和社会现象的尤长顽劣,他都不设定任何政治立场,只凭自己的观察、体验、比较、学养分析考订;对美国的精神文化及至习俗礼仪如:《笑话人生》、《文化偶像摭谈》、《彩虹旗下的另类文化》、《“枪文化”导演杀戮荒诞剧》、《东西捐献文化的差异》、《华人的“乐透”情结》、《豪门艳女坐牢记》等,他更是娓娓道来、原汁原味地书于纸上,供读者品尝辨析、鉴赏甄识。

这是一部对美国社会历史、文化习俗深度观察辨析的书,是一部激情与冷思交相辉映的书,更是一部中美文化相互比较融通的好书。在此书出版之际,我愿以我的祝贺和浅见献于读者、编者、作者。李硕儒2010年5月变革与挑战

医改的胜利:惠及更多人的胜利

当奥巴马总统2010年3月23日在白宫签署参议院版本的医疗保险改革法案之后,又在3月30日签署医疗保险改革补充法案即“预算协调”法案,标志着历经一世纪尝试、超过一年多争议的美国医改立法程序最终完成。

人们留意到,奥巴马3月23日签署这一历史性的法案时,使用了20支笔,每支笔写下一个字母,完成签名。这20支笔将成为纪念品,由奥巴马送给20名促成医改法案的“关键人物”。

就在奥巴马3月23日签署法案后几分钟,美国13个州的司法部长发起集体诉讼,指控医改法案侵犯各州权力,对医改法案中要求所有人拥有医疗保险的条款提出质疑。当然,这都可以看做是势不两立的共和党人反扑行动之一,但是,3月26日美国内科及外科医师协会向华盛顿一家地区法院提出以医改法案违反宪法为由要求撤销之的诉讼,则是美国首个医疗行业协会就医改法案诉诸公堂,显示社会对医疗健保改革的质疑、反对浪潮依旧波澜不息。

依据已经成为美国国家大法(Law of the Land)的医改法案,美国政府未来10年将投入9400亿美元,把3200万人纳入医保体系(目前全美3亿人口中约有4630万人没有医保),医保覆盖率从85%提升至95%,接近全民医保。美国因此也向其他发达欧美国家引以为豪的福利社会迈进了一步。从这一现实观之,奥巴马说医改立法成功“不是一党一派的胜利,也不是意识形态的胜利,而是美国人民的胜利”,并不为过。

诚然,这一胜利也是奥巴马作为总统在第一任期内的功勋式建树。自1912年以来,从老罗斯福到小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卡特、克林顿等前后8位美国总统,都曾经相继发动或试图推行终极目标为全民医保性质的医疗改革,但最后都半途而废。倒是约翰逊总统在1965年成功确立政府主导的医疗补助制度(Medicaid)和医疗保险制度(Medicare),惠及老人和穷人。如今,历经各种政治资源和政治智慧的调度与博弈,历经无奈或有限的妥协和让步,奥巴马主导的全民医改在议会惊险过关,将惠及全体美国人民,也使奥巴马有幸成为百年来推动全民医改立法成功的“强势”总统,青史留名。

尽管奥巴马强调,医改的一条核心原则就是“每个人都应有基本医疗保障”,尽管他在奉劝包括共和党人在内的立法者站边时要求立场鲜明:“你到底站在哪一边?是保险公司还是美国人民?”今天医改法案的实施,仍然是雄关漫道艰险重重,依然需要民主党人毫不懈怠地继续“推销”,直至深入民心,成为民生之不可或缺的体系。

这就促成奥巴马签署法案两天后即往其最初宣布医改计划的艾奥瓦州艾奥瓦城之行,他在那里进一步向民众阐释医改如何帮助小业主及低收入者降低医疗成本,为一部分对医改法案存疑的民众释疑解惑。这也是为什么奥巴马医改的重量级推手、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在奥巴马签署法案后两周内就三度回到加州旧金山的因素,她既然一直为医改的立法保驾护航,更需要在推行过程中身体力行。

佩洛西4月6日在旧金山指出,医改法案可与社会保险、老人医保和人权法案相媲美,她并用三个“A”形容该法案:“Affordability、A primary principle、Accessibility”,即有支付能力(让中产阶级可负担),遵循基本原则,惠及所有民众。

已然成为美国国家大法的医改法案,离多数民众和华裔移民的切身权益有多远?法案中有关医保系统的改革措施将在年内贯彻实施,已经没有回避或退缩的余地。医改法案在保障全民健保的同时,更关键的还在于如何化解美国“看病既难且贵”的“死结”。

医改法案中的条款,包括对富人征税而形成医改的重要资金来源,势必引发一些中高收入群体的不满;如何降低医疗成本、防治医疗成本失控,必然触及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痛处”;对保险公司加以种种限制,也势必遭遇特殊利益集团的反弹。传统医保体系下占尽便宜又一味推卸责任的私人保险巨头们,将可能以抹黑、攻击奥巴马和民主党为困守战略,拖累医改实施的步履。

促成医改法案的“关键人物”、推手,还包括美国中老年人协会(AARP)首位亚裔会长陈祯娜。她指出,医改法案节省的经费,足以延长已濒临财源枯竭的为老人提供的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基金约十年寿命,将弥补药费缺口,确保长者医疗健保福利。

值得绝大多数民众欣慰的是,医改的实施使每个拥有美国梦的移民感到全民健保福利社会不再遥远,中产阶级和贫穷大众在法律保障和联邦医护机构支持下,将能够享受和负担得起必要的健保医治费用;普通民众的预防投保也有了保障,而最需要医疗保障的病人将不用担心被医疗及保险机构拒之门外。目前,全美国没有医疗保险的民众中约有5%~8%为亚裔,其中华裔占30%~35%,他们无疑将是医改的直接受惠者。

毋庸置疑,医改法案的推进和实施,也将伴随着社会的阵痛和一部分利益集团的不安与失落,但她惠及的必定是更多人的福祉,那才是真正的美国和美国人民的胜利。(4/9/2010)

奥巴马医保改革为何阻难重重?

奥巴马总统入主白宫后竭力推动的全美医疗健保改革,在国会两院拉锯争执而近乎搁浅之际,也藉就任一年发表国情咨文时重新将此项改革列为优先要务。

在白宫网站于2010年2月22日公布了奥巴马总统的最新医疗健保改革方案版本之后,奥巴马于25日召集两党议员举行医改峰会。共有21位民主党议员、17位共和党议员参加的这场长达7小时并通过电视全程直播的医改高峰会议,除了成为两党议员为各自政治利益角力的“政治秀”平台之外,有关控制医疗成本、改革医疗保险市场、削减政府预算赤字和扩大医保覆盖面四大议题却未有实质性交集探索,却在是否应该进行大规模医改这个最基本前提上流于无谓的争议。不过,经历了这一两党辩论的“程序”后,奥巴马的结论也更加明晰,即民主党与共和党之间的隔阂与歧见,导致两党难以在医疗改革问题上达成共识。他暗示,民主党不排除在国会启用“和解程序”,即以简单多数强行通过医疗改革案。也就是说,不久的未来,即使共和党依旧推三阻四,民主党也要为新医改方案在国会过关保驾护航。

奥巴马的新医改方案预计在未来十年内耗资1万亿美元,纳保3100万民众;美国政府将采取增加税收、削减医疗开支以及增收医疗保险业新费用、抑制保险公司调高医疗保险费的离谱做法等方式支持、推动医疗改革。简言之,奥巴马与民主党议员坚持应推进全面彻底的全民医保改革,而共和党人主张以渐变方式逐步推进医改。当奥巴马和民主党议员各自以亲身经历或平民遭遇现身说法,申述美国民众无力承担医疗保险或被保险公司拒保的经历之际,共和党人则直接拿赤字向总统发难:已背了万亿元赤字的美国还能再负担起万亿美元的医疗改革成本吗?

与2009年11月众议院通过的医改法案和2009年12月参议院过关的妥协版本相比较,众议院版本要求在未来10年内政府财政支出1.2万亿元,而参议院版本仅需要8710亿元,奥巴马版本的1万亿元则介乎两者之间。此外,众议院版提出向富有阶层增税,参议院版仅坚持只对高额保单征税;再次,众议院版计划将由政府为没有医保的人群提供平价医疗保险,而参议院版则主张政府通过补贴来支持民办非营利性医疗保险的成长。

参众两院的医改法案其实都着意让“有监管的竞争”成为主导思路。这个由斯坦福大学教授Alain C.Enthoven提出的观点,曾经在荷兰、以色列、德国等国实施,现在回到了美国本土。依照这一思路,政府设定一系列医疗保险的监管制度,其中包括不得拒保、确保最低给付水平和确立最高保费标准等,而所有的医疗保险机构,无论公立、民营、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均通过控制医疗成本(即降低保费)和改善服务来吸引参保者。

奥巴马版本的医改方案弥合了国会参众两院医改法案的部分分歧,并吸收了共和党人对医改的部分建议,力求涵盖医疗改革三大目标:1.通过严格立法为已有保险的人提供安全感:在新改革方案下,保险公司因为投保人有既往病史而拒绝赔付,或因投保人生病而取消其保险计划或限制他们的保险范围均属违法行为。2.提供并规范全民都有保险的权利与责任:对于那些没有医保的人,政府将创建一个新的保险市场,让个人和小企业能够以有竞争力的价格购买医疗保险,而且不会因为失业或换工作而失去保险。3.降低医疗保险成本:减低美国家庭、企业和政府医疗成本上涨的速度。

同样基于“有监管的竞争”思路,奥巴马及民主党人的方案也许有更多政府的介入行为,历来反对“大政府”的共和党人则质疑“政府接管医保”,他们更崇尚维系“大资本”的力量,而倾向于要求提供所有私营保险计划。

世界大部分发达国家几乎都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商业医保为辅,以商业医疗保险为主的美国,历年来被高成本高费用压得不堪重负,17%的GDP消耗在捉襟见肘的医疗事业上,这一现实本来是医保改革必须放手一搏的最佳证明,奥巴马能否成功推动医改,无疑是其任内乃至其政治生涯最重要的建树之一,但为何这个以全民利益和国家利益为上的医改迄今阻难重重呢?作为既得利益群体的医保业反对是为了维护一己权益而背水一战,共和党要反对是出于党同伐异思维及其所代表的大集团利益,许多民众甚至老人、穷人也不热衷医改则是不明状况或者耽于现状,以及担心赤字高企;当然,还有美国政治、社会众多盘根错节的矛盾关系,织成了一道阻挡医改进程的网。倒是参加医改峰会的俄克拉荷马州共和党籍参议员汤姆·柯本关于杜绝医保系统的浪费和诈骗现象至关重要的观点,道出了目前医保系统也可以说是美国社会的弊端。

奥巴马致力推动医保改革,在摩擦不断的两党政治现实空间要形成完全共识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他为弱势民众谋求福祉并变革畸形社会生态的政治智慧和道德勇气都实属不易,而要让更多民众了解全面改革医保能够带给大多数民众稳定的保障实质的益处,则须得花更多心力宣导。毕竟,民意的支持比议会里的党派角力结果更具实质权威性。(2/27/2010)

亚利桑那州苛法反成移民改革助推器

亚利桑那州州长简·布鲁尔2010年4月23日签署了州议会通过的全美最强硬最严苛的反移民法案(SB1070),不仅导致亚利桑那州成为移民闻之色变的“警察州”,也招来了加州、纽约州等移民聚居地一片反对声浪,更成为民权团体敦促奥巴马政府加速推进移民改革的现实理由。

亚州这项备受争议的法案是迄今全美最严厉的反移民法律,该法案赋予警察在拘捕无证移民时拥有更大执法权,甚至准许警察只要“合理怀疑”当事人为非法移民,即使没有法庭拘捕令,也可以盘查甚至采取拘捕行动。法案规定,在该州居留的移民必须拥有有效证件证明其合法性,否则将被控“非法入境”罪名。该法案还规定,在该州任何地方雇用无证移民是违法行为,即使是家庭成员用汽车搭载他们也属违法。一言以蔽之,就是视无证移民为犯罪分子。事实上,任何无法证明自己持有合法身份证件的居民和旅行者,在亚利桑那州都将面临遭遇警察搜查并逮捕的厄运。目前大约一成的加州华裔也属于无证移民,他们倘若“越境”亚利桑那州,其危险度增高也不言而喻了。

在这个法案被亚州参众议会通过等待州长签署前,奥巴马总统就批评说,政府必须推进全国范围内的移民政策改革,否则会导致出现更多类似亚利桑那州的误导性举措。

虽然该法案的提案人、警察出身的亚利桑那州参议员洛赛斯·皮亚斯解释说,假设不严格执法,亚利桑那州将成为非法移民的天堂,毒品走私、治安犯罪等严重违法行为就会泛滥成灾;不过他的那句话:“我相信手铐是好工具,要把它戴在该戴的人的手上。”更说明了执法手段超越治理目标的非理性和恐怖。犹如摇滚歌星瑞奇·马丁在微博上留言:“极端的措施从来都不会被人容忍。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这是在倒退。”

没错,亚州此举是以严格执法之名、行反移民为实的历史性大倒退,已然在全美各地激起公愤。许多政要和民权团体都表达了反对观点,直言亚利桑那法案掀起仇外情绪,破坏警察和民众的关系,并且会损害亚利桑那的经济,甚至影响美国墨西哥两国关系。纽约移民联盟强烈谴责亚利桑那反移民法是“非美国式的”,是全美国的耻辱。纽约市长彭博声明指出亚州反移民新法将会严重削弱该州对国际投资者及旅游者的吸引力,如果有更多州跟随亚州的步伐,将会严重影响美国的商业及旅游环境。旧金山华裔市议员马兆光分析道,亚州与加州在“反移民”历史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亚裔以及其他族裔社区不能等闲视之,必须共同反对这种反移民的法令。奥克兰华裔副市长关丽珍相信,亚利桑那州长签署这样的法令打击移民社区,各地亚裔社区势必会予以强有力的还击。

加州乃至全美国记忆犹新的是,百年之前的《排华法案》带给无数华裔移民及其家庭难以疗治之创痛,加州众议员方文忠2009年推动州议会向遭受屈辱的华裔美国人道歉的法案,在全美引发极大的反响。不到一年,亚州竟然又出笼了一个排外仇外的荒谬法案,既是亚州乃至美国的耻辱,也是对民权的挑战,更罔顾美国本是一个具备多元化特质移民国度,炮制出在移民法领域内藐视联邦,在一个州制造苛法严律的极坏典型,并足以影响全美国移民改革的内涵与进程。方文忠明确指出,该法案含有种族歧视因素,涉及在执法上少数族裔权利是否受到保护的大是大非。

物极必反。亚州反移民新法的出笼,不仅让世人领略到开历史倒车的不可理喻,更让维护民权赞同改革的人们意识到加速推进移民改革的迫切性、现实性。自支持改革移民政策的亚州原州长纳波利塔诺被奥巴马延揽入阁担任国土安全部部长后,州长一职由布鲁尔接任,欲对移民采取强硬手段的共和党人渐占上风。布鲁尔还辩解签署法案是由于“迟迟等不来联邦政府对非法移民的管制方案”,这样的托辞也将了奥巴马一军,而移民团体则更有理由提醒并敦促奥巴马政府,再也不能延缓移民改革的进程了。

事实上,各地原本酝酿在五一期间举行同步推进移民改革的大游行示威,由于亚州反移民法出笼引发更大的反弹,而激起提前示威的行动,从凤凰城、旧金山、硅谷、洛杉矶到纽约,各地民众自发遏制开历史倒车的亚州反移民新法的示威活动如火如荼,犹如为推进移民改革点燃了加速器,让奥巴马总统和国会议员们都难以熟视无睹。这些政要们不仅仅需要兑现竞选承诺,更重要的是在历史关头做出站边的抉择。而这一当代历史变革的检阅者、评判者则是美国民众。(4/27/2010)

推进移民改革:“梦幻”还须“奋斗”

五一国际劳动节,虽然源于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但美国劳工却没有享受到这个国际性节日。美国立法规定1882年起每年9月第一个星期一为劳工节,比五一国际劳动节还要早。不过近年来,美国劳工阶层尤其是移民劳工,却利用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日子发出特别的诉求。

自2006年全美百万移民示威之后,美国各大都会区的移民、人权团体都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当天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示威活动,敦促推进移民改革。今年的这一天,旧金山、硅谷、洛杉矶、休斯顿、纽约、芝加哥等地的移民争权益大游行,尤其以非法(无证)移民为主角,其促进移民改革的迫切性,也由于奥巴马总统允诺讨论移民改革而更显热情。

标榜变革的奥巴马总统执政百日之际于2009年4月29日重申,会在今年推进移民改革,但移民改革法案的内容和进展则需要与国会合作。奥巴马希望组成工作小组,与国会关键议员一起探讨移民改革法案的框架。

当天参加游行的许多非法移民都因为奥巴马的表态而感到兴奋,并为自己的未来重新点燃希望之光。他们相信新政府会给国会施加压力,迟早解决滞留在美的近千万非法移民的问题。

几乎每年的移民争取改革游行示威行动,都有相应的诉求目标,与“体制内”的提案行动相呼应。2006年联邦参议院通过“梦幻法案”,加州的联邦参议员范士丹提出了农工合法化条约。2007年联邦众议院推出名为“2007奋斗法案”(Strive Act of 2007)的跨党派全面性移民改革法案,虽然主旨在于替已在美国境内工作的无证移民及其亲属力争身份合法化,但也涵盖了增加H1B工作签证名额到11万5000个、加快亲属移民申请等内容,可以说对无证(非法)移民和已具身份的合法移民都具利多的信息。不过,无论“梦幻”还是“奋斗”法案条款,最终都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而胎死腹中。针对布什政府的打击非法移民的大规模搜捕行动,要求停止拘留和遣返无证移民,则是历年迄今移民示威最直接最具人权抗争性的口号。

奥巴马秉承改革意志给予移民希望的是,他曾经是参议院“梦幻法案”的积极支持者,他提出过要改善现行移民政策,给非法移民一条合法化出路,让非法移民在缴纳一定罚款后,获得学习英语和工作技能的机会;同时为非法入境的未成年人提供基础教育,毕竟未成年人不应该对非法入境负责。奥巴马的这些立场,与“梦幻法案”的基本原则相吻合。

当然,奥巴马的移民改革立场的前提,仍然是确保美国边境和国土安全。他在百日新政新闻发布会上谈及移民改革时表示:“如果美国人民不觉得你能保卫边境,就很难达成协议,让那些已经在美国的没有身份者走出阴影,走上公民之路。”

在呼吁总统大赦非法移民、通过移民改革法案的呼声持续升温之际,朝野反对移民改革的声音也此起彼伏。金融海啸导致的经济衰退效应,当今甲型流感疫情未明,来自墨西哥的偷渡客不加严控如何了得;以及各种合法移民申请排期之长等因素,客观上都在不同方向质疑移民改革的必要性迫切性,甚或给移民改革之途制造了障碍。声称眼下非常时期并非移民改革的时机之论调,不乏市场响应者。奥巴马稍早前在接受一家西班牙语电台采访时也坦承,在经济衰退的时候,通过移民法案,“政治上特别艰巨,这要比以前更难,因为事实上我们的经济变得更糟。”与此同时,包括麦凯恩在内的多位曾经支持全面移民改革的资深国会议员都趋于低调,没人愿意在移民改革政策上做领头羊。

因此,在全国陷入经济危机和新流感疫情骚扰的态势下,包括“梦幻”或“奋斗”法案内容的种种移民改革进程是否能够顺利推进已然是无可回避的问号。即使有总统奥巴马的承诺,即使有众多移民、人权团体的不懈推动,大幅度的改革进展似乎仍然遥不可及。诸如大赦非法移民,短期内确实不具现实可能。或许,一些单项的小法案则容易过关,如参议员理查德·德斌和理查德·鲁戈提出的DREAM(梦幻)法案,3月底获两党支持。提案允许16岁之前来到美国没有身份的学生,获得合法身份完成至少两年的大学教育或者两年兵役。积小为大,积少成多,这类单项小法案的渐渐递进,可以收改革之部分成效。

类似的小规模移民法案,较具可操作性,最有可能成为今年推进移民改革的实质性步骤。而掌握可操作性,未尝不是议会支持移民改革的有识之士的明智。同样是“梦幻”法案,也有大小之分,事实上又是小梦易得,大幻难觉。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在时机成熟之际寻求突破之道。从大局而言,全国性的移民族群团结造势也需要继续推波助澜,不断与“体制内”的改革进程及专家方案相呼应。最近,移民政策协会(MPI)主席与美国移民政策计划主任联合陈情国会,建议设立一个劳工市场与移民常设委员会,评估政策影响及移民对美国经济的积极作用,在就业市场与移民政策之间找出平衡点,为总统和国会调整移民政策提供依据。这也必须获得移民团体和劳工阶层的后援,为移民改革进程发挥关键作用。

可预料的现实是,推进移民改革尽管前路艰难险阻,但岁岁月月此起彼伏的争取移民权益行动,壮观声势传递了美国社会的最新风情,激荡起不断放射四散的思想涟漪,催励美国人坚持变革的信念。为实现每一个移民的美国梦,人们正愈加清醒地意识到,不论小梦大幻,都不会天上自掉馅饼,都要仰赖每个人的团结、奋斗。(5/28/2009)

家庭团聚:体现美国价值的移民改革途径

2009年无疑是推动移民改革的行动年。全美各地区移民、民权团体5月1日和6月1日都举行了同步集会游行示威活动,亮出“团结奋进”、“家庭团聚”的旗号,再掀推动综合移民改革浪潮。数百个美国工会、民权团体6月初还发起为期一周的“为美国进行移民改革”造势游说活动,要求奥巴马总统信守承诺,尽快启动综合移民改革。

民间的推动造势正与国会山庄议员的提案运作相辅相成,与移民社群人心相呼应,与美国社会价值观相呼应。

5月20日,四位民主党参议员(新泽西州RobertMenendez、纽约州Kirsten Gillibrand、CharlesSchumer和马萨诸塞州Edward Kenne‐dy)联名提交“家庭再团聚法”提案(the Reuniting Families A ct),对减少家庭移民签证等待时间、推动移民家庭团聚提出了实际解决方案。这项提案若获通过,将惠及400万移民家庭。

6月3日,参议院司法委员会召集“2009年美国家庭团聚法案”(The Uniting A merican Families A ctof 2009)听证会。这项由119位参众议员背书的法案要求消除移民政策歧视,取消对亲属移民的签证限制,甚至允许美国公民和绿卡持有者为同性伴侣提出家庭移民申请。

6月4日,56名众议员递交众议院版本“家庭再团聚法案”,要求使绿卡持有者的直系亲属立刻具资格获得移民签证;减少中国、菲律宾等国办理签证的等待时间;扩大份额比例等。

以“家庭团聚”为号召的移民改革法案相继密集亮相参、众两院,既是向奥巴马政府发出明晰信号,综合移民改革的政治气候已然形成;也是为多年来困扰朝野举步维艰的移民改革大计另辟蹊径,舍弃局部零星议题,免于纠缠枝节案例,以体现美国价值精神为本,争取在综合移民改革方向和途径上有所突破有所递进。

奥巴马总统6月25日在白宫与30位国会议员商讨移民改革大计,这一令人期待却又数度搁浅的政策对话,终于显示移民改革正式摆上奥巴马政府和新一届国会的议事日程。尽管分歧重重,但奥巴马重申今年内启动综合移民改革的承诺,并誓言马上行动修补“破损”的移民系统,使合法移民系统更有效。

奥巴马强调,其政府完全支持综合移民改革。他已经命令国安部长纳波利塔诺领导一个小组,与国会小组合作,开始系统性地处理一些问题。虽然当前移民立法困难重重,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做些事情,比如联邦调查局处理移民背景调查积压,国安部取缔肆无忌惮雇佣黑工的雇主,与劳工部合作保护工人不受盘剥等。

如今,密集的议案出台和民间推波助澜,体现美国价值的“家庭团聚”成为难以被轻忽的综合移民改革核心话题。

正如众议院版议案主倡者、国会亚太裔小组主席麦克·本田(Mi‐chaelHonda)说:“家庭再团聚法案应该成为综合移民改革的核心。”他指出,美国移民法体系20年没有更新,导致移民家庭长期骨肉分离,甚至数十年不能团聚。新法案无异于新法律机制,疏导积重难返的移民执法僵局,避免浪费政府资源,造福美国民众。事实上,实施“仁慈的综合移民改革”,使家人得以团聚,国家获得安全,经济得以恢复,这个艰辛而智慧的立法过程,也在最佳程度上反映着美国价值观。

Menendez参议员等也强调:“家庭团聚是有很深根基的美国价值,应该继续成为新美国人民的理想。”确保移民家庭团聚是移民法体系的核心,他们意识到并期盼全社会都意识到:强大、团聚和勤奋工作的移民家庭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经济。

个人主义、私有财产权、法律、自由、平等,是美国的五个核心价值。当然,美国的价值观涵盖面还甚广,但主要都从这五个核心价值衍生。强调家庭团聚也正是服从这些核心价值。美国社会学家李普塞(Seymour Martin Lipset)曾经例举美国五大信条(creed)——自由、平等、个人主义、民粹主义和放任经济,其实与美国五大核心价值异曲同工。建立在个人主义核心基础上的个人权利、成就取向乃至家庭权益,倘若没有受到法律保障,就必须推动立法。这本身也是美国价值观的基本指标要求。

今天,全球金融危机下的美国步履艰难,摆脱经济衰退走向复苏成为奥巴马政府第一要务,全面实施移民改革立法既非一朝一夕之功,难以迅疾达成目标;诸如大赦非法移民的要求,短期内也不具现实可能性。而以“家庭团聚”体现美国价值追求的改革法案,最大限度地将维护移民家庭权益和议会立法可操作性结合起来,最契合美国社会强调的人道主义,也最能够获得美国社会大众的同情和体认,在朝野进一步合力推进之下,水到渠成般提升为议会重要日程,并最终通过立法,成为开启综合移民改革的最佳途径甚或突破口,则未尝不是全体移民和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福音。(6/18/2009)

危机下的美国教育改革契机

持续两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吞噬着美国的肌体,而美国赖以保持两百多年强盛不衰的立国之本的教育理念,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公共教育体系,在联邦和地方预算裁减经费短缺的情势下,已然难以自保。这个领域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直接后果,就是金融危机转嫁为教育危机,让众多学子面临失学、无课选修、课时减少、延误学业的困境,也让众多教师被迫离开校园讲堂。

加利福尼亚、纽约、威斯康星、伊利诺伊等30多个州的数以万计学生、家长和教职员工2010年3月4日天同步发起罢课、集会、静坐、游行等示威行动,抗议公立学校教育经费削减和学费上涨。在这个全美“公共教育行动日”的日子,部分示威者强闯学校行政楼,阻碍交通,与警方发生冲突。这些激进的行动其实是两年多来各地校园示威现象的翻版与延伸,反证了美国社会和教育系统危机、矛盾的日益严峻和恶化。

受金融危机拖累,加州等多个州乃至全美各地面临巨额财政预算赤字。各地政府几乎鲜有“开源”良策,一说“节流”就拿教育开刀。两年来加州政府已经削减了全州公立高校170亿美元教育经费,现在还打算继续削减25亿美元,这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大规模削减教育经费的举动,令公共教育系统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势必剥夺大批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加州政府批准加州大学提高学费,涨幅超过30%,使每年就读加大费用超过1万美元,让莘莘学子叫苦不迭。加州州立大学和社区大学系统也都程度不同地大涨学费,危机顷刻转嫁到学生头上,绝大多数贫寒家庭和中产阶层家庭都已品尝到不堪重负的压力。

加州超过1万8000名教师也接到或即将接获解雇通知,在下一学年失去教职。连一向富庶的加州硅谷库柏蒂诺学区,也有上百名教师被裁员,意味着今后每班学生人数从20人扩充为30人。当地社区人士因此发起300美元募款目标行动,争取挽留教师、“拯救未来”,连小学生也自发动员卖糖果筹钱捐助。这与加大系统发生的财务丑闻乏人追责,大学校长、各级学监等官员不顾经费紧张师生困顿的现状而一而再再而三地为自己加薪等现象,真是冰火不相容。

美国教育经费日益窘迫的现实由来已久,自连续发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而投入天文数字般的军事开支,导致社会、教育财政的入不敷出。本世纪以来,美国各州对教育的投入几乎每年下降,幅度从一二个百分点,到现在的两位数。高校竞相提升学费,中小学则削减音乐、美术、体育课程。短期遭殃的是学生和教师及其家庭,长远看损害更大的是美国整体教育质量乃至国家利益。

一年前的3月10日,奥巴马总统首次就美国新政府教育政策发表演讲,呼吁改革教育体制中的弊端,提高长远竞争力。其初步计划包括为优秀教师提供附加工资、为学生开设更多的课时和增加学年,以及提高全国各地学校的标准。7月,他又宣布了总额达43.5亿美元、旨在提升美国教育水准的——“竞争卓越”改革计划。他宣布的近万亿美元刺激经济计划,其中也包括投入教育领域的配额,而今年年初他又提出追加30亿美元教育经费拨款。遗憾的是,这些经费分到各州,几乎都难以被确定用于真正急需的教育项目。加州等地方政府的做法,至少与奥巴马新政的教育改革完全背道而驰。

在2010年1月的国情咨文演说中,奥巴马也强调,“我们必须投资于能源、医疗和教育这些能让经济实现增长的领域”。“美国增长最迅速的领域,四分之三的工作机会需要超过高中文凭以上的教育。”奥巴马显然意识到倘若美国教育衰退的严重后果,他警告说:“今天在教育上战胜我们的国家,明天就能在经济上战胜我们。”

美国教育的高水准决定了美国在全球科技、经济领域的领先地位。美国经济这些年连续走下坡路,也不得不令人在教育上找原因。经济成败取决于教育成功,已经成了一种跨党派的共识。可叹的是,许多地方政府首脑几乎从来没有把扶助教育事业摆在首要地位甚至重要地位,他们动不动就裁撤教育预算的做法,无异于釜底抽薪,最终要断了美国教育的“香火”。加州众议院新晋副议长马世云就奉告过施瓦辛格州长:“不要整天泡在按摩浴缸里抽雪茄,请多关心教育预算问题。”

而从对抗金融危机的大格局审视,从预算投入着手解决公立教育发展难题,不啻是美国新一波教育改革的契机。经历了以促进教育机会平等、学校重建、学校教育与工作需要相结合等为不同重心的六次教育改革浪潮之后,今日美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在遭受金融危机重创后也将呼之欲出。(3/20/2010)

激情美国:重塑梦想创造奇迹的时代

从2009年1月17日搭乘火车从费城经巴尔的摩前往华府,到20日在国会山庄前按着《圣经》宣誓,为期四天的美国首位非洲裔总统“登基”大典,唤醒了无数美国人的热情和信心,催励男女老少都重拾起梦想。而奥巴马的就职之旅烙上了追随当年林肯踪迹、推崇先贤的深深印记,也无疑带给世人无限猜想和怀旧情结并竖起新的奋进目标。

奥巴马在登上火车出发前表示,美国人民要缔造新的“独立宣言”,从偏狭的意识形态中团结。在首都华盛顿举行就职庆典系列活动“我们是一家”音乐会的林肯纪念堂也是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1963年发表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的场所。这种安排正是要向世界表明奥巴马时代的美国将坚持开国先贤早就竖立的标杆方向,与亿万民众共同重塑梦想和信心,为美国的复兴而前行。

对林肯的崇拜敬仰,自然使1月20日的就职典礼弥漫强劲的“林肯风”。奥巴马宣誓时抚摩的《圣经》是林肯就职时的“文物”,属于国会图书馆的收藏。总统就职典礼委员会透露,奥巴马是第一位使用林肯《圣经》宣誓就职的总统。奥巴马在宣誓仪式后与国会议员等宾客共进午餐的餐厅布置也是林肯式的,奥巴马餐桌背后悬挂一幅描绘优胜美地峡谷风光的油画,也是为了纪念林肯1864年宣布优胜美地为国家公园供民众休闲观光。甚至餐点也与林肯总统当年享用的饭菜类似,就连餐具也力求还原当时情形。

咀嚼奥巴马就职演说的片段,也不乏与当年林肯总统乃至其他先贤就职演说相似的悲悯情怀、梦幻目标与坚定意志。

林肯在南北战争尾声时被暗杀前一个月刚刚发表他的第二次就职演说,其结尾说道:“继续拼命去做能在我们中间和一切国家之间缔造并保持公正持久和平的事吧!不要对任何人心怀恶意,要对所有人怀着慈悲宽厚之心,坚持上帝向我们昭示的正义。愈合国家的伤口,关怀那些肩负战争重任的人及其遗孀孤儿。”不啻是那个危机时代的理性呼唤。“我们唯一要害怕的东西就是害怕本身,无以名之的、不理性的、不应有的恐惧。”这是罗斯福总统第一次就职演说中的话,直击身处经济大萧条时代的美国国民的心理危机,敦促大家迎着艰难困苦坚韧不拔向前。

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说佳句迭出:“火炬已经传递给新一代美国人。”“不要问国家能够为你们做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自己的国家做什么。”冷战时代的民族信心低潮期亟需强心针,更需要责任感的反省。

奥巴马的演说主题实际上与林肯最著名的盖茨堡演说相吻合,将这一刻喻为“自由的新生”,宣告美国真正跨入“人人平等”的新时代,纪念过去百余年美国黑人为争取权益而展开的一切努力。奥巴马的演说词有这样几句:“今天我们团聚在一起,因为我们选择希望而摈弃恐惧,选择团结在同一目标下而摈弃冲突和争执。”“危机难以测量,但更难以测量的是其对美国人国家自信的侵蚀。”“美国仍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借用《圣经》的话说,放弃幼稚的时代已经到来了。重拾坚韧精神的时代已经到来,……”“无论美国政府能做多少,必须做多少,美国国家的立国之本最终还是美国人的决心和信念。”“可以肯定的是,轻歌曼舞的时代、保护狭隘利益的时代以及对艰难决定犹豫不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必须跌倒后爬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重新开始工作,重塑美国。”“我们今日遇到的挑战前所未有,所有的情况完全陌生。但是,我们赖以走向成功的价值观从未改变——诚实、勤勉、勇敢、公正、宽容、好学、忠贞和爱国。”

这些话无论精彩警醒与否,想要传递面对危机树立信心坚韧团结复兴国家的信息明白清晰,既打动人心也主旨明确,激情中蕴涵了理性,文采下跳荡着责任。因为奥巴马意识到,当前美国面临的危机,尽管与开国先贤及林肯时代所遭遇的困难不尽相同,但本质上都对美国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带来极大考验,因为真正的危机乃是人民的信心危机,唤起并恢复民众的信心,重拾美好梦想,绝对有助于推动整个美国渡过难关,再创辉煌。

数百万美国民众现场庆祝奥巴马就职的人山人海场面,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浪簇拥数不清的星条旗浪花,让全球数亿电视观众见证美国人民的喜庆自豪、热情奔放与乐观豁达。奥巴马迈开了实现马丁·路德·金梦想的伟大步伐,同时也将信心与梦想重新注入美国人民的胸怀。但奥巴马时代战胜危机的复兴之旅,在欢呼与激情中已经开始体现任重道远的内涵。犹如林肯时代的艰险、罗斯福新政的挑战、肯尼迪岁月的开拓,几乎代表美国立国宗旨目标的责任文化与坚韧精神,都将在奥巴马时代被赋予崭新的涵义,都需要奥巴马带领美国人民毫无畏惧地向前。

因此,今天展现在世界面前的激情美国,不仅仅是美国人重拾信心重塑梦想的时代,更是美国人需要谦卑奋进不畏艰险创造奇迹的时代。(1/21/2009)

奥巴马新政:复兴美国的艰难征程

2009年1月20日,全球聚焦美国首都华盛顿,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就职大典在亿万人瞩目下举行。当选总统奥巴马宣誓就任的非凡意义,不仅在于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入主白宫,更在于以“变革”为旗号的奥巴马时代由此发端,将可能对美国乃至世界带来难以估量的划时代影响。

面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的经济衰退、美国财政赤字危机、美国世界领袖地位式微以及国际恐怖主义隐患无处不在的严峻形势,奥巴马新政注定从一开始就遭遇强势挑战。尽管奥巴马已经构架起一个超级豪华的“大腕内阁”,吸纳了金融经济、外交、国防安全、科技教育、能源环保等领域的顶尖人才,但如何有效地扭转各方面颓势并唤起民众信心,造福美国人民、重塑美国新形象,依然是关山万重征途艰险,绝不单单靠几个团队几大高手便可立竿见影。

两天前,奥巴马在有数十万民众参加林肯纪念堂举行的就职庆典系列活动“我们是一家”音乐会上呼吁民众共渡时艰复兴美国。奥巴马强调,虽然前方道路崎岖,任重道远,但开国先贤们的梦想仍将延续。“让我坚定一个信念——在美国,一切皆有可能。”他要与亿万民众共同重塑梦想和信心,为美国的复兴而前行。

如何拯救经济恢复国民信心,显然是奥巴马新政充分意识并必须解决的首要难题。奥巴马就职前提出7750亿美元以至众议院民主党团公布追加到825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内容,包括更多投入基础建设和援助地方政府,创造300万个工作岗位带动美国经济走出衰退,以政府干预刺激内需市场以及对年收入低于20万美元的中产阶级家庭及个人减入息税,都符合民主党的一贯政策思路;而提出高达1000亿美元的公司减税额度,则是迈向中间路线的重要步伐。

尽管经济刺激方案在参议院审核时又添变数,但最终于2月10日61票赞成、37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价值83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奥巴马现在只等参众两院就刺激方案达成一致,便可挥笔签署并付诸实施了。奥巴马并敦促国会尽早通过,否则危机将成灾难。通过的方案加上原先金融救援计划剩下的一半资金3500亿美元,奥巴马新政可以动用的救市资金超过1万亿美元,几乎各行各业都企图从这块大蛋糕上切一刀。怎样明智地确保投资项目与方向能够真正刺激经济复苏并产生长远效益,还让绝大多数民众受惠,最终推动美国列车驶向更环保更公平更具竞争力和更加可持续的经济方向,对奥巴马新政而言既是最大挑战也酝酿了崭新契机。

由前第一夫人希拉里担任国务卿而领军的奥巴马外交国安军团,势必展开强势外交、“精明外交”,而向国际社会传递“美国回来了”的信息。其焦点在如何恢复美国的领导地位,运用美国软硬实力所形成的睿智力量(smartpower)来保护美国利益,让美国的外交政策重返过去光荣的美国价值与传统。

加沙走廊作为导火索引发的以巴冲突一直以来让国际棘手,今天又再度成为美国外交的首要议题。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既没有给美国增加能源影响和地缘政治利益带来实际益处,还使美国在伊斯兰世界乃至欧洲的“软实力”大受损伤。全球性的反恐怖主义前景依然严峻,如何化解前政府留下的政治军事“疙瘩”,调整乃至摈弃我行我素的单边主义政策,也是对如何维护“美国利益”的实质考验。

处理国际双边多边关系事务,往往考验美国主事者的诚信、智慧与前瞻性。奥巴马时代的美国有望与中国、俄罗斯、欧盟在关键性全球议题上扩大合作,包括经济危机、反恐、气候变迁、防止武器扩散、金融改革等等。在对华关系方面,希拉里说,美国期盼与中国建立正面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也坦承指出彼此歧异点,而美国未来如何决策将视中国在国内与国际事务上如何抉择。这个“球”举重若轻地踢向了对方,但实际处理上更要受美国国内各种政治势力的掣肘。

美国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CSIS)2月10日表示,美国新政府寻求与中国继续保持友好关系,从布什总统的“建设性的、合作的”双边关系,走向“积极的合作的”双边关系。

CSIS弗里曼中国研究主席葛来仪(Bonnie Glaser)女士认为:“奥巴马政府与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类似,寻求与中国继续保持友好关系,使中国更广泛地、负责任地参与国际事务。”

她相信,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月展开的中国之行,会再次强调两国在很多事务上具有共同利益,商谈双边合作的整体基调和议程。国务卿寻求与中国建立“积极的合作的双边关系”,定调时不再强调两国间的意见分歧。

希拉里是美国历史上第二位首次出访选择亚洲的国务卿。把亚洲作为出访的第一目的地意义重要。这主要基于美国在亚洲的义务以及在那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美国内政除经济纾困的迫切性之外,全面广泛的移民改革也为千万民众期待。移民权益保护者期许奥巴马政府在未来三个月内重新审视或者取消布什政府的一系列限制、打击非法移民的行政手腕,迅速改善和维护移民在工作场所的权利;而为有资格的非法移民提供正确途径转为合法移民,也是奥巴马的竞选承诺和新移民关注的焦点。尽早看到新出台的移民改革法案,成了移民和少数族裔群体的愿景。

简言之,赤字危机、保护主义危机和失业危机,全球金融体系再造,维系全球开放体系,对付地球暖化,改善世界环境,加强全球反恐合作,等等,都无疑是奥巴马新政亟需关注的国内外问题。奥巴马在采取对策的前后,其基点则必须落实在美国利益和民众信心之上。

当然,数天前开始的就职庆典系列活动和今天达到最高潮的宣誓仪式,都展现了美国民众的无比热情,和他们回应奥巴马坚韧团结复兴美国的呼唤的迫切希望。为了光荣和梦想,美国人民愿意伴随奥巴马新政一起前进,展开一个无与伦比的复兴美国和实现梦想的征程,这是一个布满艰难风险的征程。(1/20/2009)

跨文化的种族融合

把奥巴马笼统地称为美国首位黑人(非洲裔)总统其实并不精确,严格地讲,他是一位混血儿(父亲是黑人,母亲是白人),其移民、家族背景相当复杂,兄弟姐妹、姑表姨表一大堆,遍布几大洲,其中一位弟弟还在中国深圳当义工。奥巴马曾形容自己家庭成员好比是“小型联合国”。他自幼受外祖母、母亲的抚养栽培,就读夏威夷最好的学校,胸怀大志,熟读开国先贤立下的《独立宣言》并能背诵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练就了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辩才无碍的演说本事,后来毕业于哈佛大学,在律师楼实习遇上了现在的妻子米歇尔。由伊利诺伊州发端,他的参政之路就如梦幻般令人惊讶,由八年州参议员,进而以不到四年资历的联邦参议员之质所向披靡长驱直入进军白宫,举世震惊新美国传奇诞生之际,一个新美国时代也随之降临。

奥巴马时代的美国,在变革的旗号与应对实质性挑战的同时,多元化大熔炉的特色更将发挥得淋漓尽致。简单以“白人”和“非白人”来区分族裔的岁月行将逝去,代之以族裔的多重性丰富性将被凸显,少数族裔乃至混血儿等“弱势群体”的地位将难以被继续打压,甚至2010年的人口普查都会对族裔区分作出更符合情理的界限与选项。《华盛顿邮报》早就对族裔称谓有过质疑的声音,文章称奥巴马“不是黑人,他也是半个白人”。并且指出我们称当选总统是黑人——他也以为自己是黑人——因为我们使用的是“过时的语言和逻辑”。经历了300多年的苦难历史后,我们仍死守陈旧的种族主义法则:只要有黑人血统就是黑人。50%等于100%。不存在半黑半白的人。

事实上,奥巴马是美国首位跨种族、跨文化的总统。他不仅仅代表着非洲裔美国人的成就,也堪称弱势群体分子目标坚定个人奋斗不懈而成功的典范。他是种族之间的桥梁;是宽容的生动象征;他被多数美国选民选择为国家元首,标志着荒谬的种族划分应该废止。也令人反省肤色是一个不可靠的标志,一个欺骗性的包装形式,也是不可靠的种族划分标签。奥巴马的当选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族裔的胜利,却可以说是承载了大熔炉迄今最大的蜕变,至少是打破纯白人一统中枢君临天下的格局,当然也寄托了所有有色人种弱势群体融入主流的希望。

跨文化的种族融合一直在无声无息地展开着,也必将在未来有声有色地继续着。

包括大华府地区中华会馆和黄氏武馆在内的近百个社团机构组成的各族裔社区阶层队伍,使1月20日庆祝奥巴马就职的大游行呈现超越往常的多元化大派对色彩。奥巴马组阁延揽的不同族裔精英人才,也让人们在多元化背景下看到了更多问政参政的机会与前景。

据《大观》杂志披露奥巴马上任前夕给两个尚未成年女儿的公开信,展现了奥巴马决定竞选总统的心路历程。在这封洋溢着父爱的感性的信里,奥巴马体认到,“如果我不能确保你们此生能够拥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实现的一切机会,我自己的生命也没多大价值。总而言之,我的女儿,这就是我竞选总统的原因:我要让你们俩和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我想要给他们的东西。”“我也要大家向自己的人际界限挑战,跨越使我们看不到对方长处的种族、地域、性别和宗教樊篱。”

让美国的所有孩子所有人都能够实现梦想,拥有自由平等的生活,在跨文化的种族融合大熔炉里和睦相处,消弭一切歧视,生命不息,创造不止,这也是美国人对奥巴马时代的期待之一。(1/23/2009)

蜜月终结:奥巴马新政须披荆斩棘

奥巴马总统第一年执政夏季以来有些烦。他全力推动的医疗健保改革方案,不仅在国会受到共和党人的严词抨击,民主党内和社会不同层面人士也不乏相左意见;他承诺推动的移民改革计划,在亚太裔社区不断催促下则显得相当被动。在美国经济迄今尚未显摆脱疲弱衰退困局的大势下,连第一家庭2009年8月23日抵达传统富人的度假胜地玛莎葡萄园岛开始度假,也引发不满,批评者甚至认为他不该在此艰难时刻休假。《华盛顿邮报》与美国广播公司8月21日公布的一项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奥巴马的民意支持率出现了大幅下滑,支持率由其执政百日时的60%跌至如今的49%。民调显示,55%的民众认为美国已严重偏离正确发展轨道;40%明确表示不认可奥巴马上任7个月以来的表现;近49%的民众相信奥巴马能够为美国做出正确决定。

这些迹象表明,奥巴马总统入主白宫的历史性“变革”企图正被社会和民众理性地审视,奥巴马当选的“明星效应”渐渐褪去,其百日新政与各方的“蜜月期”业已结束。总统宏大蓝图实现的现实性、总统的治国能力比政治明星的魅力,开始更多遭遇冷峻甚至严苛的挑剔。

这一切其实也属正常。一国元首与国会、党团乃至社会接触的“蜜月期”原本不可能无休止延长,但奥巴马在连番出台经济救市刺激计划、医疗健保改革方案以来,却难以赢得掌声喝彩,反招致各界指责,他和他的智囊班子倒应该反躬自省,究竟哪儿出了岔子?

也许,美国经济复苏虽然步履维艰,却尚在各方理解、共同参与、期盼之中。医疗改革的核心内涵变化与细节模糊导致不明前景,则易引起各方的狐疑和不满,无形中加大了阻力。

奥巴马从6月份起将医改作为推行国内“新政”的主攻方向,力争在年内通过医改立法并使之生效。国会两院却未能在8月休会前就此形成统一意见,全国各地出现反对医改的抗议活动。究其原因,在于美国医疗体系“病症”积重难返,要彻底改革难度极大。历届总统包括前第一夫人希拉里都曾对这个“烫手山芋”动拳脚,最后无不灰头土脸退避三舍。奥巴马如今为医改案进入了“决战状态”,甚至不惜赌上政治前途。白宫发言人吉布斯表态称,如果在任期内能完成医保改革,奥巴马即使只当一届总统也心甘情愿。

医改方案有两大焦点最具争议。一是要不要建立公共保险机构,二是如何有效减少开支。前者是加添公营健保于现有私营健保体系之上,公私并存,却不乏“大政府”之嫌,难怪共和党最简单直接地抨击为“阴谋扩大政府权力”、“将破坏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加深了民众对奥巴马医改方案的疑虑。后者是通过国营的非营利保险机构与私营保险竞争,有效降低保险费,但必然触动保险行业利益,势必遭到那些利益集团的强烈抵制。

前述的民调也显示,只有41%的民众支持奥巴马的医疗改革计划;相信医疗改革是个好主意的人仅占36%,而42%的民众认为医改是个坏主意;支持公营医疗保险设想的人所占的比例从7月的46%下降到8月的43%。

虽然国会众议长波洛西就此担负起保驾护航的大任,明确表态说不包括政府公营健保计划的医改方案,不会获得众议院通过。但无论是奥巴马还是国会领袖,都未向公众说清楚将如何在扩大医保覆盖的同时有效减少医疗开支。目前的医改案不仅在富人、穷人间都不讨好,还因为不涵盖非法移民而导致非议,这就使得移民权益保护者们相信,推动完成全面移民改革,才能构成健保改革的完整蓝图。

面对医疗改革计划遭到各方攻击,奥巴马近日忍无可忍,称攻击其医改计划的人最近“都wee‐weedup起来了”,又引发新的争议。传媒对此奥氏新词大惑不解,许多传媒还把它和“wee wee”(意即小便)拉在一起疯狂报道大做文章。白宫方面则解释,称该词是没事穷紧张的意思,指批评者吱吱喳喳,竟然对医改紧张得“尿床”(bedwetting)。

奥巴马不惜以四年白宫生涯赌一个医改计划的胜算,多少有点急于求成甚或赌气心切。毕竟在参众两院民主党席位占据多数的当下,要强行通过一个方案并不很难,但设若这个健保案让社会各方都心中无数猜疑质疑不断(目前又透露出放弃公营健保的可能性),即使成为法案后实施起来的难度也会不小,更何况民众不愿意为现在琢磨不透的任何承诺,去付出丧失目前相应保障的代价。因此,让医改计划更实际也更完善些,确保惠及全民福祉,让低收入阶层没有后顾之忧,才是奥巴马政府首先要向美国民众解释清楚的。退一步,进两步。一个完善的方案推行会获得大多数民众的拥护,也将给奥巴马的执政能力添分。

无论如何,奥巴马的新政前途绝不会平坦,但这位以“变革”为号召的新生代总统已然没有退路,纵然险阻重重,都只能披荆斩棘杀出一条出路。因为他确信变革才有出路,他与美国、美国人的共同出路。(8/26/2009)

奥巴马时代的美中关系展望

裹挟着改革与希望的火种,点燃了美利坚新大陆的每一个角落,一个名字奇特口才奇佳的非洲裔血统美国人,一位远离美国权力和财富中心的平民之子,历经近两年锲而不舍的跋涉奋战,唤醒多少人内心的激情与梦想,终于在全球瞩目下成功进军白宫,当选为美利坚合众国第44届总统。

2008年11月4日,美国历史翻开前所未有的新页——奥巴马时代来临。诚如奥巴马当晚在芝加哥庆贺胜选的演讲所称:“美国的变革时代已经到来。”奥巴马时代面临的首要挑战除了清理经济烂摊子、重新振兴美国人的信心外,他的改革与希望自然涵盖国内国际事务。全世界各国权贵政要乃至百姓也都清楚:巴拉克·奥巴马赢得美国总统大选,不仅仅只是白宫政权易主,参众两院角力重新洗牌,也势必会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毕竟,“兼具时尚品质且打破旧制”特质的奥巴马的改革与希望,不可能仅仅局限于美国国内,而更可能在全球掀起奥巴马式的改革海啸——世界将由于奥巴马时代的变革而改变。

这从各国领导人对奥巴马当选的祝贺与期望便可捕捉出种种信息。法国总统萨科齐称奥巴马当选“在法国、欧洲乃至全世界唤起了巨大希望”,英国首相布朗则高度评价奥巴马“进步的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洞察力”,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说:“我们需要将当前的危机转变成机会,新的世界需要新政。”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电贺奥巴马当选时表示,期待与他共同努力,“把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提高到新水平”。

奥巴马执政后的美中关系将会朝什么方向发展,显然也牵系美国华人华侨、中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心。虽然奥巴马曾经对中国人权记录和其他议题发表过强硬言论,甚至反对布什总统出席北京奥运开幕式,而他自称,只有当中国政府与达赖喇嘛之间关系取得进展,他才可能访问北京。但这类“竞选语言”也早是朝野共识的姿态。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布什父子在当选后都曾经有在对华关系领域“食言”转向的纪录。何况人权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美中之间分歧的焦点之一。

实际上,影响中美关系的几个重要因素包括台湾问题、人权、导弹扩散和宗教自由等,都在美中两国建交三十年来的风风雨雨中得到摔打,双方之间不断的磨合已经将对抗转变为对话,从冷战时代转为元首热线,从互相猜忌转化到交流合作,这个大势是双方任何领导人更新换代都不可能再逆转的。美中两国建交三十年的奠定的基石,正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标杆。

父亲是肯尼亚留美学生,出生在亚裔移民聚居并且亚太文化特征鲜明的夏威夷,童年时期旅居印尼四年,有一位华裔妹夫,其同父异母弟弟在中国深圳做过六年义工……奥巴马的这些背景显然有助于调整他观察世界的视角及对文化多元性的感悟。

其实,参议院“美中工作小组”就是奥巴马2006年1月与共和党参议员高文共同发起成立的,他关注到中国的崛起,主张透过美中全面接触与对话发展两国关系,展现了他对中国事务的高度重视。同年4月,奥巴马在芝加哥环球事务协会首度阐述了他的外交政策,明确地将美中关系定位为“非友非敌的竞争者”关系。奥巴马在2008年10月与麦凯恩的最后一场辩论涉及外交政策时,主张深化美中在经济安全和全球政策方面的高层对话,加强两国在环保和军事领域的交流,认为双方需要建立长期积极且具有建设性的关系。

应中国美国商会(代表1200家在华从事商务活动的企业的协会)之邀,奥巴马和麦凯恩在中国美国商会月刊《中国简报》(10月刊)上首次撰文公开阐述对华政策。奥巴马在文中阐述的主张,可以成为他当政后实施对华政策的参照。

奥巴马相信:“只要美中两国认识到我们的共同利益,就能在很多方面实现双方的目标。”“我深知,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都能够受益于对华贸易,但前提必须是中国同意遵守市场规则,并在世界均衡发展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为了增加国内需求,中国政府必须显著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其金融服务产业升级,从而使国内消费与国际接轨。”“若要实现双边经济关系的均衡发展,中心问题是中国必须改变其汇率政策。”

奥巴马在文章最后强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施行的对华接触政策已经为两国乃至整个亚洲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美中关系有着其独有的挑战,新的问题也必会出现。……我领导的政府将力求为美国注入新的生命力,并领导美国充分发挥其潜力,与亚洲乃至世界各国开展建设性的合作。”

虽然对中国人权、对台军售等方面不乏强硬态度,但奥巴马更多着眼的是推动两国之间经济贸易发展。虽然站在维护“美国价值”的立场,但奥巴马也更清楚美中两国交往的切实利益。由于担心巨大的贸易顺差、中国政府对货币的操纵及违犯国际知识产权,以及恪守维护美国劳工阶层利益的承诺,奥巴马政府未来在对华关系上,将会更注重理顺经贸关系,对中国的汇率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有更多关注,这其实也符合解决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范畴。具体而言,美国对“中国制造”产品的质量要求和关税限制将更趋严格,但正如一些有识之士指出,这样也促使中国制造业向高端过渡发展,不只是生产廉价日用品,而可能趋向于制造更多高精尖产品,更符合国际市场需求,长远看来也是帮助“中国制造”摆脱“瓶颈”,迈向更顺畅的开发前景。

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相信奥巴马会延续美中之间业已架构的良好关系,会抓住和中国合作的机会。他说:“奥巴马会向中国伸出友谊之手,中国毋须担心。”

与中国沟通渠道畅通的联邦参议员范士丹也预期,奥巴马当政后,美中关系将比现在更加正面。

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奥巴马的首席中国政策顾问杰佛里·贝德认为,奥巴马将延续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来历届美国总统的主流对华政策。他相信奥巴马作为一个务实主义者和问题解决者,将和中国领导人一起致力于解决如朝鲜、伊朗核问题、达尔富尔问题及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问题,以及对付恐怖主义和气候变暖问题。在贸易问题上,奥巴马将努力寻求发展双方更加平衡的贸易关系,这需要双方共同推进改革。总的来说,双方在广泛议题上的合作将大大多于分歧。

因此,总体而言,奥巴马时代的美中关系,还应该是在美中建交三十年基础上的稳步推进,不可能有大起大落的突变,也不致于产生严重的摩擦,更不会重新回到冷战时代,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早已非洪水猛兽般可怕,而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往上更加务实更加密切,在对付全球气候暖化环保科技、改善双方军事交流、防止核扩散以及反对恐怖主义等领域的合作方面还会更加开放密切。因为即使如奥巴马所谓“非友非敌的竞争者”关系,还是胡锦涛所言“建设性合作关系”,都具备交流、对话、合作的互补内涵,都拥有开创性交往的无限空间。(1/30/2009)

奥巴马对华政策团队集结出发

2009年5月24日,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波洛西率团抵达中国访问,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27日相继与之会晤。这位激进派众议员,在华受到礼遇,她虽然还借环保公义扯上人权,却也意识到美中关系是重要的双边关系,需要进一步加深美中双方的相互了解,推动两国在不同领域的政策对话和务实合作。

波洛西访华之行,开启奥巴马总统就职后美中交往最密集一周。随后,美国总统苏丹问题特使、美国众议院美中工作小组代表团都先后访华,20多年前在北大学过中文的财政部长盖特纳则于5月31日到6月2日赴华展开“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稍早前白宫宣布提名犹他州州长乔恩·亨茨曼(JonHuntsman,中文名洪博培)出任新一届美国驻华大使的举动,也相当引人瞩目。他在无异议通过议会的公听质询后,前往北京履新,肩负起总统对华事务总管、信使乃至美中国际关系危机处理艺术家的多重担子。

事实上,共和党人、摩门教徒、出身豪门并以美国第一位会说流利汉语(甚至会说“一口地道的闽南话”)、还领养了一位中国女儿的州长为荣的洪博培入选“世界上最重要双边关系大使岗位”,意味着奥巴马费心组建的对华政策团队已然清晰成形,也彰显奥巴马用人不拘一格打破党派藩篱,实际上更能够超然运筹以人之长为己所用,在对华关系方面把握住准确方向、适度和灵活性。

49岁的洪博培是共和党内的温和派,可以说是自老布什首任驻华联络处主任以来,美国委任的与中国文化传统渊源最深乃至政治经济关系最贴近的一位驻华大使。他曾任商务部长东亚事务副助理,在小布什总统任内担任美国贸易副代表,以及他在州长任内的历练及对华商贸往来背景,使他将来足以为美中双边关系在贸易和环保两个重要领域贡献专长。他也是最早预见到气候变迁议题将成为美中合作关键议题的政治家之一,这个见解曾为现任国务卿希拉里所激赏。

洪博培8月11日正式卸任犹他州州长职务,并宣誓就任美国驻华大使。此前他就任驻华大使的提名得到了国会两党的一致赞同。洪博培赴任前曾表示,自己是“坚定的现实主义者”,将把美国理念带到中国,任内将致力于美国与中国的人权对话方式“系统化”;在宗教自由、人权、台湾问题、西藏问题等问题上直言不讳。

奥巴马对华政策团队的其他重量级成员,也无不深谙中国事务甚至中国文化,或者长期主导美国亚洲政策,这些“知华派”人士将直接影响乃至主导奥巴马未来对华政策和走向。他们包括:

国安会亚洲事务助理高级主任杰夫里·贝德,这位重返白宫的克林顿时代重臣,也是汉语流利的中国通,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积累起和中国打交道的经验。他直接负责主管制订华政策,还是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中国项目主任。新任驻华大使洪博培也经由他向奥巴马力荐,足见他在奥巴马心目中的地位。

常务副国务卿詹姆斯·斯坦伯格,职位仅次于美国外交头把交椅国务卿希拉里,曾任助理国防部长帮办、副国安顾问,较深地涉入对台政策制定,在台海间穿梭了十多年,甚至还是美台“国安高层”交往渠道与模式的确认者。

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深谙亚太事务的学者型政治家,也是“美台同盟关系”的坚定捍卫者。

负责亚太安全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华莱士·葛瑞格森,曾在美国海军服役37年,太平洋军权在握。将负责监控亚太地区安全态势,评估亚太安全机制,审读研判有关中国军备发展、军事战略、对外安全政策的报告。

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帮办德里克·米切尔(中文名米德伟),娶了台湾太太的高级军官,葛瑞格森的直接助手。曾赴清华大学学习汉语,也曾在台湾的英文媒体任职,他的台湾妻子李弘敏曾任台视驻美记者。他还是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

而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詹姆斯·琼斯更是这个团队的元老级核心人物,他曾任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等军方要职,也是克林顿时代的重要智囊人物,如今这位儒将是每天清晨最早在椭圆形办公室和奥巴马总统接触汇报并提供决策建议的亲信。

加上与中国打交道不乏经验的国务卿希拉里、曾经学过中文的财长盖特纳,以及内阁两位华裔部长朱棣文、骆家辉,甚至还有自竞选时就辅佐左右的数位华裔智囊,奥巴马的对华政策团队集结的精英人数和份量,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一干练精锐的全方位团队,业已休整待命,在对华关系各个领域,将随时起到相辅相成又互相制约平衡的作用,也将在推进美中高层对话以及多领域交流合作车轮向前进程中发挥润滑的作用。尤其是一些迹象已经表明,未来美中对话中的“战略”和“经济”话题将区分对谈,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团队的各位精英人士,将各自扮演什么样的重要角色,值得期待。而其中不乏“中国通”、“知华派”的现象,也昭示美国本世纪内将更注重培养、遴选双语人才,作为对华关系利器,期冀产生知己知彼特异关键之效。(5/29/2009)

构建面向青年一代的美中关系

2009年11月首次访华的奥巴马总统,在踏入古老大陆最海派的第一站上海之际,就与包括中国大学生和网民在内的年轻一代对话,凸显了这位新世纪网络时代诞生的美国年轻总统,在推行“多边外交”、致力于构建多伙伴世界、倡导环保和绿色能源等一系列有益地球村健康发展理念时,着眼于在文化、思想层面沟通、改善美中关系,了解中国年轻一代的思想脉搏,尤其寄望于美中两国青年在推进美中关系构筑人类进步事业领域做出前所未有的贡献。

奥巴马激情洋溢的演讲、纵横捭阖的答问及其潇洒豁达充满活力的风采,显然风靡倾倒了数百名现场大学生和通过电视播报关注这场世纪对话的无数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他欣然回答了学生和网民的八个问题,涵盖了美中关系及加强两国之间城市交流、如何看待各国多元文化、两岸关系、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感受与责任、信息流通即自由使用互联网、阿富汗战争与反恐怖主义大计等方面,并涉及了在美中两国建立伙伴关系所需要进一步合作的经济复苏、洁净能源开发、制止核武器扩散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诸多全球性话题。

诚然,奥巴马清晰地意识到,中国“既有丰富的历史,又有对未来憧憬的信念”,美国与中国的纽带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过去,两个世纪以来的“历史洪流使我们两国关系向许多不同的方向发展”,“但更重要的是看到年轻人的才能、你们的献身精神、你们的梦想在21世纪实现方面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可以说,他与中国大学生的对话满足了中国年轻一代希望美国贵宾通过与青年交流加深了解中国的愿望,也向中国人民传递了美国总统特别看重和中国青年的交流的信息,其实展露出美国领导人重视与中国未来交往的姿态。

同样很受欢迎的克林顿前总统11年前访华时与北京大学生的对话,也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只是奥巴马总统此次与中国青年面对面的接触,在身份认同、思想变革和前瞻视野方面,更加拉近了年龄和意识形态的距离。这不仅仅是由于奥巴马的年轻与活力与地球村各国角落的年轻人很少隔阂,他对中国互联网的发达以及网民和手机族的活跃印象深刻,而他一年前竞选总统时得益于互联网和年轻选民的支持,让他再也无法脱离青年这个活力无限希望无穷的群体。

作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就任当年即访华的总统,奥巴马与中国青年的对话在释放善意的同时,也委婉地标举美国坚持的“普世价值”。当然,他也不无谦卑地表达了尊重其他文化的态度,这其实源自美国对其他国家的开放态度的指导原则。奥巴马相信“世界是互相连接的”,“一个国家的成功不应该以另外一个国家的牺牲作为代价”,这也是他提出的美国为什么不寻求遏制中国崛起的出发点。

奥巴马进而放言,美中合作“应该是超越政府间的合作,应该以人民为基础”,而“所有这些桥梁必须是年轻人共同合作建立起来”。因为“对美国来说,最好的使者就是年轻人”,美中两国具有才能、充满活力和乐观精神的年轻一代的合作,必将惠及两国和全世界。奥巴马清楚,他今天的对话者不啻是明天的中国领袖,是未来美中关系发展的身体力行者。

因此,不论奥巴马政府如何定位和推进美中关系,他把美中关系的发展寄望于人民之间深层而细微的交往,特别是寄望于美中年轻一代无拘无束敢于化梦幻为现实的接触交流,其与时俱进的姿态值得肯定。

美中关系由毛泽东、尼克松等老一辈领导人奠定基础,风风雨雨数十年,殊为不易。现在,火炬开始传往下一代。在美国,“网络一代”已经出头露面,在中国,“80后”、“90后”相继登上舞台,开启属于他们的时代。美中关系要向前推进,最需依赖的便是两国青年能够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因此,打造面向青年面向未来的美中关系,正是奥巴马首次访华极端注重的一个焦点。如同他感慨半世纪前尚无投票权的黑人之子能够入主白宫乃是普世价值和人民为信念奋斗的结果,他也必然相信,超越分歧信仰超越思想文化差异的美中关系,应该在年轻一代冲破精神藩篱超然于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羁绊的民间诚信交往中不断发展,不断升华。奥巴马与中国青年对话的这一刻昭示,让两国普通民众广泛接触并形成交流机制,让两国青年相互了解彼此文化、观念、处世准则,应该开启更广阔的门户。

也因此,奥巴马访华与中国高层领导人洽谈涉及双边关系及国际合作话题以及双方探讨达成的结果如何,纵然是奥巴马此番中国之行期盼的收获,但他最大的收获其实已经在与中国青年对话之中实现。请看他在对话结束后绕场一圈,与中国青年学子握手、签名、挥手的情景,在一片欢呼声中,奥巴马的风度与热情令中国青年们热血沸腾,即使多少年后他们冷静下来,也会定格这一刻激励这一代投入美中民间交往的历史洪流,并审视自己为推进美中关系构筑友好大厦所浇注的一砖一瓦,那是坚实深厚的基础,也是欣欣向荣的人类关系风范。

奥巴马的中国之行无疑奠定了面向青年面向未来的美中关系新态势。但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在两国青年的沟通上,美中之间还存在着一些隔阂或鸿沟。

首先,价值观的相互理解和包容问题:美中交往的基础,既是在重大共同利益下的求同存异,也包括在价值观上的求同存异。那种居高临下“传教士”方式,灌输某种观念,肯定不会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而中国青年一方面要坚守被证实是有价值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更需以开放的心胸,勇于拥抱人类共同价值。

其次,交流的方式与流向问题:美中青年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不应该是单向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向美国派遣留学生。如美国国际教育协会11月16日预计,在未来数年,每年都将看到有10万中国学生到美国读大学。而美国青年到中国留学的人数虽然增加很快,但仍然不成比例。一般而言,中国青年对美国的了解,远远超出美国青年对中国的了解。这种不对称现象,势必影响两国青年间的思想的真正交流,给偏见、误解留出了生长的土壤。

可见,让两国普通民众广泛接触并形成交流机制,让两国青年相互了解彼此文化、观念、处世准则,是美中关系向前发展的基础。年轻一代冲破精神与文化的藩篱,超越信仰分歧,超越思想文化差异,加强沟通与交流,才能构建一种面向未来的美中关系。(11/17/2009)

白宫内外情

白宫是超越个人的

随着候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一家新年元月5日抵达首都华盛顿,开始为20日的就职典礼暖身;白宫的宝座行将换主,即将卸任的总统布什一家将告别栖身了八年之久的白宫。

不过,白宫并非唯一一个把布什这位“准前总统”清除出场之所,英国《星期日明星报》2008年12月28日就报道,全世界最著名的蜡像馆——伦敦贝克街的杜莎夫人蜡像馆打算“与时俱进”,将该馆收藏的一尊布什蜡像“下课”。

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做法据透露是,布什蜡像的脑袋将被“斩首”并回炉熔化,而蜡像的身体部分则将被“废物利用”,用来铸造其他名人的蜡像。杜莎夫人蜡像馆称:“‘杜莎夫人’历来与时俱进,而‘布什时代’即将结束。没有人想看陈旧展品,而布什已经快过气了。”

这可真是“人未走,茶已凉”,“过气总统”不招人喜欢,“杜莎夫人”除旧迎新,也迎合了公众“喜新厌旧”的心理期待。与此同时,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的蜡像势必取而代之,被摆放至蜡像馆显眼位置。

其实,早在去年10月,杜莎夫人蜡像馆便开始着手制作美国总统候选人奥巴马与麦凯恩的蜡像头部粘土模具。据悉,艺术家们仔细观察了麦凯恩与奥巴马的上百张照片、并观看数个小时的影像资料后,才塑造出这两具模具。

布什总统和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身着“奶牛装”的蜡像在杜莎夫人蜡像馆一起亮相,也只是在三年前的。2005年12月15日。据说,蜡像馆是根据该馆最受欢迎的童话人物来安排角色,布什和布莱尔依照童话故事“杰克与魔豆”当中的母牛造型着装。布什为牛头造型,布莱尔则代表牛尾,似乎象征他俩是一对难分难解的“铁杆哥们”。

仅仅过去区区三年光景,布什蜡像便由于本尊的“过气”而“下课”,世态炎凉的现实意义在贵为超级大国的元首身上也体现出来,不能不令人叹息。这是否与布什作为近代民意最差的美国总统的“名声”有关,还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只能任人猜想了。

消息来源还披露,布什总统偕第一夫人早已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买下了300万美元之巨的豪宅,加之“准前第一家庭”原先就拥有的德州克劳福德牧场家园,布什一家期望享受悠游自在的退休生活也指日可待了。其实,这恐怕更符合布什的“生活标准”,谁让他是一位经常在晚上9时左右就睡觉的“宅男”总统呢?这个纪录大概也堪为“美国总统之最”。

不过,布什1月7日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与奥巴马及三位在世的前美国总统(老布什、克林顿、卡特)的一场罕见会晤时,倒说了很现实也不乏哲理的话。他提醒其前辈和继任者说,白宫是“超越个人的”。

布什对奥巴马说,“我们希望你成功”,“不管我们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我们深深关注我们的国家,我们这些在这间办公室中工作过的人都明白,白宫是超越个人的。”事实上,过气总统布什尽管争议颇多,但他没太拿自己当回事的人生态度,还是让许多挑剔的驻白宫记者释然的。

是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白宫也不例外。不论两党轮替,椭圆形办公室宝座易主,白宫是超越个人的,唯有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至上。(1/16/2009)

白宫菜园的昭示

2009年3月20日,白宫南草坪划出一块面积1100平方英尺的地盘,用作开辟菜园,入主白宫刚刚两个月的“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亲自带领当地一群小学生翻动草皮松土。其影响意义绝不寻常。

路人往来就可看见的这个白宫菜园,将种植55种蔬菜,包括白宫厨师们指名要种的青椒、菠菜、芥菜,以及蓝莓、黑莓等浆果、香草植物,并由白宫木匠负责养两箱蜜蜂以自制蜂蜜。所有植物从播种、施肥到除虫都采用有机方式进行。今后随季节变化收成的农作物将成为白宫大厨料理食材,成为给“第一家庭”甚至国宴席上佳肴。

到了6月16日,白宫菜园丰收日,第一夫人又欢迎将近三个月前和她一起播种的36名小学生返回白宫,到菜园一起收割莴苣和香豌豆。米歇尔并当着孩子们的面示范吃刚收割下来的香豌豆,啧啧赞道:新鲜蔬菜好吃极了,我们每天都应该吃蔬菜。最后又邀请孩子们一起品尝丰收大餐:莴苣沙拉、煮香豌豆、烤鸡,等等。她提倡的菜园计划本意一言以蔽之,就是让我们的食物和生活更健康。

有机食物提倡者十多年来一直推动的梦想计划,与奥巴马倡导改革和米歇尔提倡健康饮食的构想不谋而合。奥巴马夫人透露,“第一家庭”搬进白宫之际就酝酿了在园子里种菜的念头。而近期又有约8万5000名网友签署网络请愿书,共同呼吁奥巴马总统把白宫一块草坪改造成菜园,让“第一家庭”种植有机食物,供“第一厨房”和当地其他厨房使用。

看来,第一夫人不仅仅领军时尚潮流,也能够开新生活风气之先。白宫开辟菜园的举措不仅鼓励民众健康饮食,也将有助于倡导在金融危机中节省开支乃至励精图治的精神。也许当年延安时期开荒纺线自力更生的“南泥湾精神”堪为历史的参照,但世界超强的美国今天在总统官邸白宫开辟菜园,其表率意义则更无远弗届。

事实上白宫种菜也早有传统,1800年上任总统亚当斯开创先例;1918年威尔逊总统为了节省战时资源,也在白宫养羊,从而帮草坪除草施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罗斯福总统也于1943年在白宫开辟了一个“胜利花园”,鼓励民众耕种自给自足,一时蔚然成风,在“胜利菜园”全盛时期,全美40%的新鲜蔬菜水果供应来自家庭后院;克林顿总统上任后也曾经游说白宫开辟菜园。

旧金山市长钮森在2008年也曾推动将市政府广场的一块草坪辟为菜园,一时景观骤变,访客如织,传为美谈。

推广有机农产品促进环保、利国利民的道理其实不言而喻,但今天白宫的“胜利菜园”更具备激励民众自强不息共渡难关的作用。

美国民众住房拥有率超过70%,其中大致七成为独立住宅,前后院面积不小,通常都植满草坪花木。果树成荫、绿草如茵固然悦目赏心,但浇灌偌大的草坪花费水资源惊人。加州早些年缺雨干旱,各县市政府纷纷立法严格控制浇水量。人们也逐渐意识到某些事物中看不中用的弊端,在自家后院与其遍植花草,不如适当多种些蔬菜水果。尤其如今经济衰退危机四伏,在自家后花园开辟菜地的民众与日俱增,不仅可在亲力亲为的劳作中品尝到过日子的酸甜苦辣与丰收的喜悦,收获种植成果之际的成就感也有利于增添生活的信心。“胜利菜园”重现白宫之际,就是美国面对时艰,上下齐心战胜危难之时。(6/18/2009)

第一夫人引领时尚潮流

美国新“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正在愈来愈适应白宫的生活,不过她宁愿将这看做是自己的新“工作”,唯一不符合她对新工作期盼的就是不发薪水。她到白宫后不久在接受西班牙《你好!》杂志专访时直言,第一夫人这一“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

米歇尔曾任芝加哥大学医疗中心副总裁,年薪近30万美元。与第一夫人的“工作”相比,显然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她也许更在乎社会对她这份新“工作”的认同以及自己对这份新“工作”的投入。

身为第一夫人,社会和媒体都会拿米歇尔与此前的白宫女主人对比,她的时尚可能追上肯尼迪夫人杰奎琳,她的能力与“野心”堪比希拉里·克林顿,而里根夫人南茜、老布什夫人芭芭拉、小布什夫人劳拉的淑女及婆妈形象,人们则几乎不会将之与米歇尔挂钩。至于米歇尔的亲民形象,让人想起英国已故王妃戴安娜。

美国时尚设计师协会(CFDA)时尚大奖2009年6月15日晚在纽约揭晓,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荣获特殊贡献奖。CFDA主席迪亚娜·冯·弗斯滕伯格称米歇尔“迅速崛起成为时尚偶像”,“其独特的装扮平衡了她生活中的双重角色——既是奥巴马总统可信赖的顾问,也是两个女儿忙碌的母亲。”人们记忆犹新的是,无论是陪伴奥巴马征战各地的竞选场合,还是成为第一夫人后在奥巴马就职典礼上的靓丽登场,米歇尔都几乎无可非议地展示了优雅高尚、超凡脱俗的魅力,连最挑剔的时尚界人士也心悦诚服。

前第一夫人、现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坦言自己的时尚嗅觉不够敏感时,赞赏奥巴马夫人具有极强的时尚感,以及对第一夫人这个角色的成功演绎。“我也曾是第一夫人,我知道这项工作有多么重要。我认为米歇尔目前做得很出色,而且她在各种责任之间找到了平衡,她懂得将两个孩子放在生活的首要位置。”

事实上,米歇尔为自己的定位就是做好美国的“第一母亲”,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儿童的教育和发展议题,并使自己不要卷入白宫的政治事务中。据悉,白天在白宫,她几乎不去接触奥巴马,到椭圆形办公室也就是简单地向奥巴马打招呼,分寸感拿捏得相当好。

对两个女儿的起居饮食,米歇尔仍然保留一贯的要求,绝不是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实质越俎代庖。在她让两个千金自己铺床,清理自己的房间,晚餐后要收拾自己用过的餐具等,以及晚餐时分全家团聚时一起话家常这些看似寻常的安排中,蕴含了一个母亲对子女成长过程的关爱与参与。米歇尔显然也对保护两个女儿的隐私即第一家庭的隐私很敏感,对于美国Ty玩具公司推出以奥巴马10岁长女玛丽亚(Malia)和7岁幼女萨莎(Sasha)为名的布娃娃这样的商业行为,米歇尔及时表达了不满。通过发言人麦科米克说:利用年幼公民做市场行销目的的做法并不恰当。靠第一千金发财的行径自然也遭到了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抨击。他们表示,首先让商人赚利的布娃娃,就不会可爱了。

出身于芝加哥一个劳工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并毕业于普林斯顿和哈佛大学这样的美国名校,米歇尔的第一夫人角色,自然也对美国的劳工家庭生活状况倾注了较多的关注。

与第一夫人没有薪水这个事实同样可以推断的是,新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会愈来愈喜欢她这项新“工作”。她将不仅仅在时尚方面引领潮流,而可能在关注弱势群体领域有所建树。她的确应该成为关爱所有孩子的美国第一母亲。(6/20/2009)

新第一千金

美国第一家庭历来都是媒体和民众乐于关注的。随着奥巴马入主白宫,他的夫人和两个未成年的女儿也顷刻间成为聚焦亮点。事实上,从2009年1月5日候任总统奥巴马阖家从芝加哥搬到华盛顿时,他的两位女儿安排入读学校的事,也在华府引起很大的动静。

现在,这两位女孩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千金”(自然还有长、幼之分),出行不仅会享受六人保安的规格,一举一动也都会被“狗仔队”的“长枪短炮”捕捉。如同前总统克林顿、布什的千金当年难免要忍受媒体的“骚扰”,就像布什的次女大学期间酗酒被曝光那样,她们也必得谨言慎行了。

可是,奥巴马的女儿一个10岁、一个才7岁,要她俩拘束度日太难了,也不符合她们的本来性格。看这两位千金在其父亲的就职仪式上的淑女形象与老道表现交织,“长公主”马莉娅还拿着照相机到处猛拍一通,可想她俩也不是没见过世面的。媒体和出版社甚至已打起算盘,琢磨如何弄到马莉娅的照片,并一厢情愿地希望“长公主”未来出书立马畅销,进而更可搭上第一家庭今后出书的快车道。《华尔街日报》曾经刊登前总统布什的两名女儿芭芭拉及詹纳写给奥巴马两名女儿马莉娅和萨莎的公开信披露,早在7岁时祖父老布什就职总统时就以“第一孙女”身份做客白宫,到父亲布什当选总统后又正式入住白宫8年的前“第一女儿”,以过来人大姐姐的口吻给予新公主提出诸多建议,包括“要有一班好朋友,他们会保护你们,一起分享快乐时光”“如果跟父母出席万圣节派对,不要放弃你们正常会做的事,打扮和化妆要有想象力和心思”;“爱护你们的小狗,因为有时你们需要一些安慰,只有动物才能做到”;“在白宫晒日光浴、举行游泳派对和在草地玩游戏,在这个神奇的地方享受你们的童年”“尽力出席所有活动,包括去肯尼迪中心看戏剧、出席国宴、圣诞派对、博物馆开幕仪式、游览纪念馆。4年很快过去,尽情享受吧!”以及指点小妹妹在何时或需要什么时去找哪位白宫接待员。巨细靡遗,充盈着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据《大观》杂志披露,奥巴马上任前夕给两个尚未成年女儿的公开信,展现了奥巴马决定竞选总统的心路历程,认为带领家人通向白宫之路是“大冒险”。在这封洋溢着父爱的感性的信里,奥巴马体认到,“如果我不能确保你们此生能够拥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实现的一切机会,我自己的生命也没多大价值。总而言之,我的女儿,这就是我竞选总统的原因:我要让你们俩和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我想要给他们的东西。”“我也要大家向自己的人际界限挑战,跨越使我们看不到对方长处的种族、地域、性别和宗教樊篱。”“在我们准备一同在白宫开端新生活之际,我没有一天不为你们的忍耐、沉稳、明理和幽默而心存感激。”

不久前接受《美丽佳人》(Marie Claire)杂志专访的奥巴马,也畅谈他家庭和周遭的女人们,称两个女儿都不太喜欢布兰妮和帕丽斯·希尔顿,“每当电视出现她们觉得不适宜的内容时,她们都是第一个转台的人。”这多少透露出两位小千金的主见及其时尚流行口味。

奥巴马的两位千金至少可以随父母在白宫和华府生活四年,她俩将在那儿成长乃至度过青春期,她们的路还很长,让我们祝福她们,也祝福奥巴马践行自己的承诺:要让自己的女儿和美国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他想要给他们的东西。(1/30/2009)

奥巴马遭遇麻烦

奥巴马总统自2009年1月20日就职以来,一边应对棘手的经济问题,一边平衡外交领域的各种关系,无疑成为全球媒体聚焦的集束点,哪怕连一点细微末节都处在四面八方的早就架设好的瞄准镜头之下,可以说几乎难以保留一丝隐私了。

入主白宫仅仅十天光阴,奥巴马就遭遇了不小的麻烦。大选之前被炒作得沸沸扬扬的他的姑妈非法滞留美国一事,又有了新发展。有关方面日前决定,奥巴马父亲同父异母的56岁的妹妹奥尼扬戈在法庭未做出裁决前仍可暂时留在美国。奥尼扬戈2000年持旅游签证来美,之后一直非法居留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移民法庭则定于当年4月1日开始审理此案。

奥巴马曾经明确表态此案应完全依法处理。不过,这个例子对于人们关注的移民改革可谓一把“双刃剑”,倘若奥巴马的姑妈被法庭判处不能再居留美国甚至被驱逐出境,则千万同类性质的非法移民也将接受同样的命运;假如法庭判决该案可以赦免即奥尼扬戈得以获合法居留资格,则千万非法移民身份也将可能随之改变,却必将引发来自反对阵营的反弹。

几乎与此同时,肯尼亚警方1月31日证实,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同父异母弟弟乔治·奥巴马(George Obama),因涉嫌持有大麻被捕,定于2月2日出庭。在奥巴马的近亲中,乔治是极少数未参加奥巴马就职典礼之一者。

上述两则麻烦消息,由于交往并不密切的父系家族成员所造成,或许不应该给予奥巴马直接的压力,毕竟奥巴马的父亲在他童年时期就离开他与母亲,后来再另组家庭。但另外一段“旧情”被曝光,则足以让奥巴马颜面尽失形象破损,甚或导致家庭危机。

一位叫拉利·辛克莱的同性恋男子在一段视频录像中刻意暴露了奥巴马当年的吸毒和“断背”经历,传至热门网站YouTube后,立即受到上百万网友的追捧。现居明尼苏达州德卢斯市的辛克莱声称,时为伊利诺伊州议员的奥巴马曾与他在汽车内吸食一种名叫“快克”的可卡因药丸,“腾云驾雾”后便在车厢内玩起了“断背”游戏。两人后来还曾在他家的酒店里一同吸毒,并再次发生“一夜情”。辛克莱还计划将自己与奥巴马的这段地下恋情写成一本书。

奥巴马在大选中赢得多数选民信任的充满活力、正义感和改革勇气的印象,因辛克莱的陈述开始变得脆弱不堪,假如辛克莱所言哪怕有一丁半点属实。据悉,“第一夫人”米歇尔闻讯极其沮丧,因为辛克莱倘若不是无风起浪的话,就意味着她和奥巴马的美满婚姻其实建立在一个大谎言的基石之上。

媒体透露奥巴马因此大为恼怒。奥巴马团队也不希望看到辛克莱的“无耻言辞”毁掉一个改写历史的总统形象,他们确信,刚刚登上总统宝座的奥巴马需要全美国全世界认可他的“完美形象”。

真乎?假乎?也许,只有奥巴马清楚内幕。历史是自己写的,无论是生活还是政治,万一过去发生过难以启齿的荒唐事,法律不可能再追究,道德和人心却会审判。这就是每个政治人物个人言行必须支付的代价。(2/4/2009)

奥巴马的“滑铁卢”之役

2009年10月2日,2016年夏季奥运会申办结果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21次全会上揭晓,在美国芝加哥、日本东京、西班牙马德里三城市相继被淘汰后,巴西里约热内卢成功胜出,成为首个将举办奥运会的南美城市。

原先被预测“大热门”之一的芝加哥惨遭“滑铁卢”首轮爆冷出局,即使美国总统奥巴马伉俪破天荒地莅临现场为芝加哥摇旗呐喊也无济于事。失落的芝加哥人百感交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情绪便是震惊、失望、无奈和丧气。他们甚至把气撒到总统头上,认为奥巴马夫妇的到场或多或少地导致了芝加哥的失利,尽管奥巴马还挺有风度或者说深谙精神胜利法地表示:“打出一场伟大的比赛却仍然没能取胜也是体育运动最有魅力的一个方面。”实际上,看在美国人乃至外人眼里,芝加哥申奥折戟,正是奥巴马魅力遭遇滑铁卢的一次出征,令美国人颜面大失。一些芝加哥市民坦承:“我现在是完全完全地震惊了!我根本无法理解,奥巴马在那儿,这是政治——没人会想到我们会在第一轮就出局!”“我可以想象我们在决赛中输给里约,但是我们连参加决赛的机会都没有!”

四大城市都派出了强大的申办阵容,除美国总统奥巴马夫妇之外,美国拉票团包括NBA魔术手约翰逊、京奥体操女子全能冠军柳金等奥运明星选手;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则与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共同为马德里助阵;巴西总统卢拉偕球王比利为里约热内卢游说;日本新任首相鸠山由纪夫也上阵替东京拉票。

奥巴马因此也成为美国史上首位直接在国际奥委会大会上为申奥游说的总统,志在必得的此举在申奥失利后无疑更易引起共和党方面的批评,称总统置更迫切的医疗改革和恢复经济等大事于不顾,只顾帮“家乡”争荣誉争好处。诚然,奥巴马对家乡芝加哥市无缘2016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感到很“失望”,不过他对自己为申办投入的努力一点不感遗憾。

里约热内卢的胜利,无疑是发展中国家继北京申奥成功后的又一次捷报。正如巴西总统卢拉说:“对其他国家而言,奥运只意味着他们再举办一次大赛,但对我们而言,则是无与伦比的机会和对近年取得成就的肯定……”情况正是如此,美国、日本、西班牙都曾经举办甚至多次举办过奥运会,但如今命运之神更眷顾巴西那样体育热情不亚于世界任何角落的国度。

2016年奥运会申办结果也凸显了国际大国观的变迁,凸显了国际奥委会(IOC)成员的新思维。G8等大国在一年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一筹莫展,让世人明白他们不再是世界经济的救世主;美国、日本等大国强国的意志已经难以左右各国奥委会委员的投票意向,也演变为奥运委员会成员觉悟后的独立性向。自然,美国奥委会(USOC)历年来的傲慢跋扈(包括硬性要求分得国奥委商业赞助收益达16%,仅次于获总额半数的主办国),也导致IOC内部的反美情绪高涨。美国两度申奥失利(四年前纽约申奥同样败北),日本连续三次申奥失败,以及萨马兰奇老人替马德里说情也无济于事,都表明IOC成员对大国强国的不买账。芝加哥市长理查德‐戴利甚至认为,这次失利也会对未来四年产生影响:“我认为美国的其他城市都不会去申办2020年奥运会了。”

奥巴马四小时逗留哥本哈根的拉票之举,俨然是其政治生涯的赌博,非但成为一次声誉落地的“滑铁卢”之役,也透露出重量级世界组织格局的变化。

失落的芝加哥,其实正是失落的美国,失落的大国。(10/5/2009)

让和平愿景推动世界前行

就在国内变革进展遭遇阻力、国外两伊战争休兵遥遥无期,亲临哥本哈根为芝加哥申奥又折戟蒙羞而返之际,美国总统奥巴马10月9日意外获得2009年诺贝尔和平奖桂冠,照说是给他焦渴的心田撒上了及时雨,可他和白宫团队乃至整个美国都兴奋不起来,而国际舆论则质疑声一片,连美国媒体也充斥挖苦怀疑的调子,甚至有美媒呼吁奥巴马婉拒奖项。海内外一些媒体或网站还就此展开了“奥巴马该不该获奖”的争论。舆论哗然声声,争议嘲讽不断。

奥巴马也颇具自知之明,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对诺贝尔委员会选择自己感到既“吃惊”,又“诚惶诚恐”。奥巴马相信,这一决定是颁奖者对全球各国采取行动应对21世纪共同挑战的一种“召唤”,“这个奖项不是对我成就的肯定,而应该看作为实现世界人民的愿望,对美国领导地位的肯定。”他也坦承,获颁诺贝尔和平奖的同时,自己的另一角色是陷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美国武装力量总司令,“尽管我们寻求一个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的世界,但我们不得不直面我们知道的这个世界”。这说明,奥巴马也羞于这样两种鲜明对比的角色及担当。

诺贝尔奖委员会将和平奖授予奥巴马,旨在表彰他为加强世界外交和世界人民合作做出的非凡的努力。评审语如此表达:“很少有人能做到奥巴马那样,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并给人们带来更美好未来的希望。奥巴马的外交建立在这样的概念上,即那些想要领导世界的人,必须在以世界上大多数人所分享的价值观与态度的基础上行事。”诺贝尔奖委员会其实特别关注奥巴马在推动世界无核化上的愿景与努力,他们认为,奥巴马为国际政治带来了新气象,创造了国际政治新氛围。

颁奖方的说辞和用意其实很明白了,他们认同并赞赏奥巴马执政以来摒弃“单边主义”外交路线,愿意向伊斯兰世界及朝鲜那样的“宿敌”释放善意与之对话的态度,并致力于构建多伙伴世界、无核世界、注重全球气候变化倡导环保和绿色能源等一系列符合时代与世界各国利益的理念。他们看到,正是奥巴马推行的“多边外交”赢得青睐,联合国及其他国际机构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重视与发挥。

不过,美国多家主流媒体对此却不买账,它们的报道与其说是对诺贝尔和平奖的自省、谦恭,毋宁说是对奥巴马执政当局的不满、讽刺及怀疑。美联社调侃道:“他获奖了,但干了什么?”《纽约时报》以《奥巴马因外交努力意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但文章提及:“奥巴马在海外不断增强影响力,他的努力尚未奏效,或者仅仅是即将奏效。而民调显示,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却早已在全世界大受欢迎。”《洛杉矶时报》则指出,授予奥巴马这一奖项的时机实在有些尴尬。“颇为讽刺的是,奥巴马当前正权衡是否再向阿富汗增兵。”《洛杉矶时报》更以“奥巴马似赢实输”为题刊发社论,指诺贝尔奖委员会“过誉(Excessive praise)”的决定令得奖者相当尴尬。奥巴马获得了“和平缔造者”的荣誉,可他却还在指挥着两场海外战争,并正准备增派四万军人往阿富汗打仗。

其他尖锐乃至尖刻的批判声音包括:《时代》网站评论员霍尔珀林(Mark Halperin)力陈奥巴马得奖的五大弊处:提高公众对奥巴马的施政期望;惹反对者愤怒;激起国内两派分化;引国际领袖妒忌,加深外交工作难度;沦为国内舆论的取笑对象。《华盛顿邮报》网络版称,“对于一个三年前几乎还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而言,(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真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消息。《华尔街日报》干脆警告说,“诺贝尔委员会的意外决定,可能会让奥巴马在全球范围内招致批评,反倒给他就任初期做出的一些成绩抹上了阴影。”

倒是美国的宿敌之一、古巴革命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的看法相对公允,他认为诺贝尔评审委员会给奥巴马颁发诺贝尔和平奖,是一项“积极的举措”。卡斯特罗也直言:“我一般不认同(诺贝尔评审会)的决定,但这次,我认为是一个积极的步骤。”他继续指出:“我们不应把给奥巴马颁发和平奖仅仅看作是奖励这位美国总统。我们应该把它看作是对以前很多美国总统所实行的种族灭绝式政治的批判。”奥巴马上任后,美古关系得以改善,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这可以看做奥巴马致力全球和平努力的一个方面。

诺贝尔和平奖历来争议多于认同,这其实基本上由全球各国各不同族群不同世界观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所决定。但和平作为一种理念、愿景,须要整合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去共同推动、实现,在这个基准下,奥巴马的观念、立场与努力,应该吻合和平这一终极目标。奥巴马作为变革美国、倡导族群和谐的身体力行者,他纵然离楷模的标准还有距离,却是美国有史以来首位获得多数美国人赞赏和推崇的有色人种总统;他标新立异要注入、加添美国新活力的变革追求,也符合美国社会的进步需求;他所提出并推动的全球无核化、环保与绿色能源政策,也是这个地球村所需要确立的典范准则。因此,当有人质疑他只有理念没有行动(实则是尚来不及展开行动和收获成果)时,有人苛求他资历太浅之际,却不应该声讨和平理念的公正性,或者是质疑多边主义的价值。今天,在没有更合适人选的情势下,诺贝尔奖委员会选择奥巴马,也不失为一种国际观下的独特视角。毕竟,诺贝尔奖得主从来就只是谁更合适的选择。请问本届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人超过两百位,又有谁能够确认哪一位更具备“资格”呢?

奥巴马在得知获奖后表现出来的谦卑,尽管其背后或有许多考量,那些讽刺挖苦的论调却大可不必。纵然这个诺贝尔和平奖似乎是基于奥巴马的许诺而非他的表现,尽管世界上很多人都以为给奥巴马颁发和平奖为时过早,但他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也开始了行动,谁又比诺贝尔奖委员会更有资格做出判断?

向来骄傲自大的美国人和美国媒体,如今为何要视这一国家的国际荣誉为不齿呢?莫非摈弃乃至打碎奥巴马这一从天而降的桂冠,才能重新树立美国人的信心吗?美国媒体这类莫名其妙的无厘头式哗然,看似特立独行不媚权威,实质却更可能体现了一部分美国人置身当今世界的彷徨、焦躁与无奈。他们在怅然若失百无聊赖的境遇里,对一切人与事都失去了希望,也缺乏公正开明的评判,就剩下炒作或胡搅蛮缠了。

在一度是充斥了仇恨、仇杀的世界里,和平愿景、和平理念也是弥足珍贵的。正如许多人指出的,诺贝尔和平奖“过早”颁发给奥巴马,也会对他未来的行动产生影响。会加强奥巴马寻求和平的信念,同时,“约束”他可能的战争或暴力行为。从这个角度看,“提前”颁奖倒不失为一件好事。(附注:不过,奥巴马伉俪12月10日亲赴挪威首都奥斯陆市政厅领取诺贝尔和平奖的时机,恰逢他宣布增兵3万阿富汗仅一周多,此举无论出于何种战略考虑,都难免让他又戴上了“战时总统”的帽子。他在颁奖仪式上的演讲也不得不为美国陷入的两场战争辩解,使得这位新科和平奖得主的角色,看在世人眼里总是有点“错位”。)(10/14/2009)

美国迈过“地狱的十年”

曾几何时,2000千禧年,揭开新世纪的帷幕,带给地球村数十亿人民多少希望与憧憬!然而,这一年美国发生的科技股崩盘,则延伸了美国长达十年的噩梦。

自2000年迄今2009年,过去十年间美国犹如陷入地狱般遭遇无限痛楚的摧残:网络泡沫,IT业欲振乏力;“9·11”恐怖袭击重创超级大国形象,乃至国民心灵阵痛疗救无方;凭法院裁决上台的布什总统先后发动出兵阿富汗、伊拉克,内患外乱,美国从此绑上战车,重荷缠身;卡特里娜飓风肆虐路易斯安纳州,城毁人亡,1500多人罹难,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枪击案频发,从校园到街头到军营,滥杀无辜,防不胜防;经济风波不断,濒临崩溃,安然(Enron)、世界通讯(Worldcom)等相继破产,丑闻丛生;金融衍生性商品带动过度借贷及消费,次级贷款催生房市泡沫;经济危机、金融海啸,美国碍难幸免,股市下挫26%,是有史以来表现最惨的十年;全美家庭中间值年收入2008年仅略高于5万美元,低于2000年的5万2500美元;失业率突破10%,居高不下。……

回顾这些令人心惊肉跳的事实与数据,正是财星杂志(Fortune)总编辑瑟瓦(Andy Serwer)执笔、发表于最新一期《时代》周刊的文章“地狱的十年”(The Decade from Hell)所揭示的美国十年真相录。天灾人祸,噩运连连,经济衰退无期,民心低迷失落,美国的这十年,谁还敢标榜强盛富足,谁又敢称锐不可当?!

十年挫折、十年晦暗、十年创伤、十年教训,弹指一挥间,引无数苍生徒唤奈何。追忆过去的十年,惨象伤疤历历犹现眼前,身为移民美国的一分子,我们更是感同身受。从硅谷到华尔街,从纽约到洛杉矶,从哈佛、耶鲁到斯坦福、伯克利,从圣地亚哥军事基地到伊拉克前线军营,到处都有华裔的身影,到处都是平民的落寞。哪一个家庭不面临经济泡沫、金融风暴、财务危机、教育经费削减、失业裁员和战争硝烟的煎熬,哪一个家庭不在困顿无助、彷徨犹疑、梦想破碎、希望幻灭中挣扎?!

曾经的镀金时代、金元帝国,是资本主义荣景极盛、工业化飞速发展、财富迅速增长、国力天下无敌的超强国度,是无数地球村移民梦寐以求的新大陆,是亿万人美国梦升起的新天地。俱往矣,曾经的梦幻天堂如今沦为地狱,身陷其境的亿万美国人祈求上苍恩惠施援手助芸芸众生脱离地狱脱离苦海;地狱之门外的无数地球村民瞪大眼球聚焦美利坚,百思不解这个曾经活力无限生机无限的村落缘何步履蹒跚举步维艰,没落萧条到不堪回首的地步。

究竟是全球性的时代通病,还是美国制度的缺陷、领袖的决策失误?抑或,美国模式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遇到了瓶颈,后工业时代生活、经济压力下的人性扭曲?细究美国这十年遭遇的噩运,不难发现,金融风暴就是在美国经济模式上生出的恶之花。同样,美国领袖人物的重大决策失误,也难辞其咎。两场战争恶果,飓风救援不力,白宫主人要负第一责任。

瑟瓦的文章同时指出,过去十年对中国或巴西而言,至少在经济上相当不错,但美国则锐气全失,不再是举世最乐观进取的国家。或许不少美国人正期待2009年早点过去,让“地狱的十年”也随之消逝。

这幸存的希望终究不是绝望,执着于美国梦寻的人们,正和全地球村的村民一起反思。当然,曾经铸造过世纪辉煌举世荣耀的美国和美国人,不会任由两百多年的骄人历史毁于“地狱的十年”,不会让梦想与创造臣服于衰败的岁月。

诚然,迈过“地狱的十年”绝非易事;美国的中兴不缺乏实力,更需要信心和勇气。政府与领袖,需要面对现实重振朝纲;社会与大众,需要无惧挫折积蓄生聚;精英与策士,需要摈弃派争集思广益。奥巴马总统执政刚刚届满周年,经济救市、健保方案、环保政策、商贸部署、构建多伙伴世界、无核世界等内政外交大计乃至阿、伊战争“收盘”都在逐步推行之中,尽管他的施政阻力重重,他的理念和立场不会让一些人心悦,但美国人民可以信任他的年轻有为抱负卓然,也应该继续呼应他那“变革”的心声。

信心的基础还在于,尽管遭遇噩运,遭遇危机,美国以往傲视世界的根基还未动摇:宽容和法制的社会结构,灵活而进取的企业体系,鼓励创新的教育、科研体制,都是美国赖以中兴的基础。

如同奥巴马就职演说强调的:“美国国家的立国之本最终还是美国人的决心和信念。”“从今天开始,我们必须跌倒后爬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重新开始工作,重塑美国。”“带着希望和勇气,让我们再一次勇敢地面对寒流,迎接可能会发生的风暴。”(12/3/2009)

全球十年巨变格局的美中元素

美国一家名为“全球语言监测”(The Global Language Monitor)媒体研究机构,2009年末发布了通过一种程序算法搜索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介以及互联网等信息,从而研究世界语言运用趋势的结论——中国崛起为经济超级大国成为十年来全球阅读量最大的新闻。该机构发现,世界各地人民对中国这一亚洲经济强劲增长的支柱有着浓厚的兴趣,超过了伊拉克战争、“9·11”恐怖袭击等热门新闻。“全球语言监测”主席保罗‐裴雅克说:“中国崛起到新的经济高度已经改变了国际秩序,而且将继续改变国际秩序。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变超越其他新闻成为十年来最受关注的新闻事件并不令人惊讶。”

该机构根据十年间互联网、博客、社交网站以及世界前50000家印刷和电子媒介网站上的引用量,评出十年来重大新闻事件的前15名:

1.中国崛起。

2.伊拉克战争。

3.“9·11”恐怖袭击。

4.反恐战争。

5.流行歌星迈克尔·杰克逊去世。

6.奥巴马当选总统。

7.2008到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

8.卡特里娜飓风。

9.阿富汗战争。

10.经济崩溃/金融海啸。

11.北京奥运会。

12.造成23万人死亡或失踪的南亚大海啸。

13.打击塔利班的战争。

14.全球200万人参加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葬礼。

15.本·拉登仍然逍遥法外。

有关中国的故事十年来在网络上的受关注度超过第2名400%。而这个前15名的排名榜,中国崛起和北京奥运会占据了重要的二席,与美国相关的占有八席。不过,与中国相关的都是经济狂飙上升、世纪奥运盛典风靡全球吸引观众眼球的“喜讯”,而美国遭遇的几乎尽是恐怖袭击、战争、死亡等天灾人祸,唯有奥巴马竞选胜利凸显了民主、平等和变革的希望。而在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与金融海啸大潮中,美国与中国的进退似乎也有天壤之别:前者欲振乏力、失业率已经高升到10%,后者依然迈进、GDP升值不跌反涨。

与此同时,美联社12月2日以《崛起的十年》标举中国的惊人发展,称中国在过去十年间重整破碎的经济,成为美国数千亿国债的债权人,昂然以自己独特的姿态和方式参与、重塑这个世界,“让举世敬畏之际也有了恐惧和怀疑”。无独有偶,《时代》周刊12月初这一期杂志以封面报道美国从2000年起噩梦连连,陷入“地狱的十年”难以自拔,期冀迎来2010年会摆脱厄运。

无可置疑,2000年~2009年这十年,是全球恐怖主义升级、战争风云激荡、巨大天灾不止、经济严重衰退的十年,几乎每个国家和地区都难免不同灾难,程度不一地受到打击。而美国、中国这两个大国实力在这十年间的此消彼长,则对整个地球村的发展产生莫大的刺激。不啻说,美中元素在全球十年巨变格局里的分量愈来愈重,堪可玩味。

美国自2000年网络泡沫破碎之后,经济衰退每况愈下,金融丑闻伴随经济危机,次级贷款摧垮房地产;股市下挫,美元疲软,国库亏空,失业率上升;更遭遇“9·11”恐怖袭击重创,先后出兵阿富汗、伊拉克,从此不堪重负;卡特里娜飓风肆虐路易斯安纳州,损失惨烈;枪击案频发,社会治安拉响警报……迄今,美国拯救经济计划欲振乏力,元气大伤,国际形象减分,金融市场对外吸引力日渐式微。犹如12月最新一期《新闻周刊》封面文章直指美国是“身陷危机的帝国”,往昔举手投足间的自信和雄风霸气黯然失色,这不能不导致全球各国观望;帝国衰落、前途未卜之际,世界经济重心难免呈现摆动偏移之势。

反观中国这十年,恰似风生水起蒸蒸日上。基础设施构建常年不衰,交通命脉撑起经济起飞,全国高速公路网赶超美国指日可待,电力、石油、煤炭、钢铁、化工等支柱产业乃至IT行业的发展举世瞩目,农业、轻纺和金融、贸易等领域的增长也是业绩耀眼。2008年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国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摆脱积贫积弱,迈进小康的中国,以其巨大的潜力和活力,为全球发展中国家人民竖起了发愤图强的前进标杆,也给予金融危机笼罩下的全球各国人民以复苏振兴的希望。

当然,影响全球巨变格局的美中元素,也不乏其两面性,辩证的分析有助于理智地面对现实,也是全球化格局变化不能不考虑的因素。“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美国作为全球超强大国远未到山穷水绝的地步。美国的国力基础依然雄厚,美国“变革”的动力比任何时期都强,美国独步全球的创新科技,在环保绿色革命的进程中必将释放难以预料的巨大能量,从而可能在未来十年扭转美国的衰势,重新引领全球21世纪的走向。(12/11/2009)

花旗国传真

廉价的希望:华人的“乐透”情结

曾经说过,美国各州的“乐透”之类的彩票,是普罗大众可以廉价“种植”的希望。多少回,当“乐透”奖积累到上亿之数时,往往激活无数人梦中的希望,在开奖前的最后时刻,各地疯狂般购彩票的人群排起长龙,堪称美国社会特异的一景。

2009年8月28日,多州兆彩奖券(Mega Millions)头奖金额积累高达3亿3300万元,各华人聚居地彩票店生意兴隆。结果揭晓,头奖分别落在纽约及南加州的圣盖博市,得主均分3亿3000万元大奖。其中洛杉矶都会区的圣盖博市是华人聚居小城,售出此次大奖的“金记潮州粉面”餐厅成为媒体与民众焦点,被目为“福地”,紧接着来买彩票者络绎不绝,都想沾沾喜气、财气。

这个亿元兆彩大奖得主,9月1日下午在加州彩票局凡奈斯区域办公室悄然办理了领奖手续。该位按姓名看是日裔的幸运儿仅花了1元钱即赢得了1亿6千多万元的大奖,运气超级棒。在他还未出面领奖的前几天,当地媒体与民众都玩起“大猜谜”游戏,结论一致锁定幸运儿应该是位华人,至少是亚裔。

中文将英文“彩券”一词(Lotto)译成“乐透”,真是绝妙的神来之笔,而识中文的华裔对这个词的领悟恐怕也比寻常老美对英文“Lot‐to”的理解要更形象化。毋庸讳言,华裔移民内心的“乐透”情结几十年来愈来愈深,热衷“乐透”的投入程度按人口比例而言也高于其他族裔,这与拉斯维加斯、大西洋城等美国赌城内东方人面孔比比皆是的情形如出一辙,可以印证博彩业为何总是让人情有独钟之现象。

花一美元买一个美国梦的希望。乐乎哉?乐透也!这是最常听闻的关于人们购买彩券行为的寄托,以区区小钱去博一个大希望,何乐而不为?另一个聊以自慰或自嘲的说法是,美国彩券规定有相当比例(加州彩券局定为34%)的收益划拨公立学校教育经费,买彩券若不中也权当为教育事业募捐了。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各地每天都有那么多民众花钱买希望,而当这回兆彩奖券“乐透”奖金累积到超高纪录之际,全加州约两万个彩券出售点几乎都涌现了像蚂蚁般排队的情景。

加州、纽约等华人聚居地这些年中奖率也颇可观,纽约、洛杉矶、旧金山等地近年都传出有华人中奖的消息。这种现象反证华人买彩票的前赴后继,于今为烈。传说凡是大奖开奖后,若中奖者又是周边的人,则人们的心情便复杂异常。这次南加州华人聚居区圣盖博市开出3亿3000万元大奖,当地未买彩票的华裔据闻多心生悔意,后悔忘了买彩券,甚至后悔没去那家店吃潮州粉面。一时间,仿佛每个人都成了“与财神爷擦身而过”的失意者。这一“悔失财运症候群”失眠、哀怨不已,徒自伤悲,还是“乐透”情结在主宰。不过,当地华人及买彩券者比例之高的现象,既表露了华人希冀幸运之神眷顾一夜致富的心结,也印证了华人聚居区经济实力不容小觑,连博彩局也大肆扩张地盘到华裔经营的餐饮杂货小店,卖彩票机器几乎累到电脑当机。

如今,3亿3300万美元奖金已令南加州和纽约的两位幸运儿真正乐透。纵然中奖机率仅亿万分之一,却终归造就两位亿万富翁及其他获得数十万数千数百元不等的幸运儿,证明“乐透”的诱惑力与魅力无以复加。这个希望纵然高不可攀甚或难于上青天,却因其廉价而益显出诱惑力。由于社会本身存在贫富不均乃至贫富悬殊的弊端,官方设立彩券以吸纳资金,平民则藉购买彩券企图一朝致富而乐透,何况这中间还有为教育集资的渠道,“乐透”的功能按通俗的说法应该归于“双赢”,与其说是可以让世人皆大欢喜的“社会良策”,不如说是百姓怡情耍戏抑或乐于捐献的方式之一。

此说难免不无谬误,方家尽可见仁见智。倒是“彩民”买“乐透”的心态最让人摸不透。曾有人信誓旦旦地称,“乐透”中奖的概率是如此之低,比遭天雷轰的可能性还小,一般有数理头脑的人是绝不会买彩券的。但2004年北加州半月湾居民、与另外两人共同分享近2亿元超级乐透巨奖的工程师则绝非傻瓜脑袋,他当年可是一流的加州理工学院毕业生。多年前也有新闻透露,伯克利加州大学分校的数学大师陈省身的一位白人弟子是个“乐透”迷,且有运用概率论等数学方法琢磨“乐透”号码规律的优势,中四、五个号码几成囊中探物,那年得中千万美元巨奖,还不忘拨出上百万美元捐献给母校作恩师的数学“讲座”基金,一时传为美谈。

硅谷高科技界的工程师买“乐透”的也不乏人在,百万富翁买彩券的也时有传闻,也许他们只是偶尔为之,但却与大多数“彩民”一样不乏好玩心情以至投机心理。无论经济是繁荣蓬勃还是萧条低迷,无论股市房市是涨涨跌跌,在花一美元买一份“乐透”的希望的投机心理面前,这么价廉物美的投资比任何其他投资似乎都要保险得多。对于“彩民”而言,智商高低不是决定因素,期望值以及或明或隐的投机心理才是行动的前提。毕竟,“乐透”彩券属于博彩游戏,只可把玩,不能太认真。希望纵然很廉价,希望也必定很飘渺。好在一些美国彩民自言“上帝第一圣母玛利亚第二乐透第三”,他们毕竟还有更重要的寄托。(9/4/2009)

“豪门艳女”坐牢记

“富贵太盛,则必骄佚而生过。”这一中国古代哲言在美国当代“豪门艳女”身上也获得了验证。

闻名遐迩的希尔顿连锁酒店创始人康拉德·希尔顿的曾孙女帕里斯·希尔顿可谓“含着金匙”一出生就拥有了一切的典范,有钱又有闲的结果就是爱折腾。尽管早就属于上层社会名媛,却不甘寂寞,在娱乐圈虽然谈不上是艺术明星,但其不拘小节哪怕声名狼籍也要享受一番扬名天下的快感。从十年前签约特朗普旗下的模特代理公司“T台管理”,在《仙境谋杀案》、《恐怖蜡像馆》等电影里出演小配角,拉妹妹及朋友以阿肯色州乡村“体验”蓝领活计为卖点合演真人秀《简单生活》,到不断出书,出个人歌碟,推出以她名字命名的香水、珠宝等产品,乃至酗酒、吸毒,不断地换、抢男朋友,骄奢淫逸之至。她这些年来主要围绕着炫耀财富争奇斗艳而折腾,甚至不惜触犯法律的底线,只要能上镜上头版新闻就行。纵观其层出不穷的花边新闻,充其量她只能排入“问题少女”(却也有28岁了)的序列,可这回还是真栽了。

2007年初,帕丽斯因酒后驾驶被判缓刑三年,但期间竟被发现无驾照犯禁驾车,于是洛杉矶检察官向法官申请撤销她的缓刑期,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