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常识学懂成本会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8 07:38:02

点击下载

作者:计东亚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用生活常识学懂成本会计

用生活常识学懂成本会计试读:

前言

6:00,在闹铃声中不情不愿地起床;

6:10,闭着眼在卫生间刷牙、洗脸、洗浴等水费1元,化妆品5.5元,卫生纸1元;

6:30,打点豆浆、煎个鸡蛋、吃个面包:豆子1元,鸡蛋1元,面包3元;

7:00,准时出门,开车到公司:油费20元;

12:00,在公司楼下的餐厅吃午饭:饭费30元;

15:00,饿了吃点小零食:零食5元;

17:00,下班找朋友聚餐:AA制饭费70元;

20:00,开车回家:油费20元;

21:30,看电视:电费1元;

22:00,睡觉:护肤品20元。

这是白领小陈工作日一天的花费,约为180元(其中多次使用的已经折合成每日值)。

看来,生活中处处要花钱,“生活成本”已经成为一个热门概念,我们知道,利润等于收入减去费用。那么,如果小陈周末花费平均为300元,她一个月的“生活成本”就是:

一个月生活成本=工作日的花费+周末的花费=22×180+8×300=6 360(元)

这么一算,还真是不少呢!

如果让你来分析小陈的这份每日开销表,你一定能给出很多建议,比如,路远每天开车不经济,楼下餐厅吃饭不如带,每天晚上聚餐不节约等。

你看,其实你已经知道如何节流,也知道怎么对成本进行控制和分析了,这其实就是简单的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早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间,大到一个企业的成本核算,小到一个家庭的成本归集,我们生活的每一步都有它的影子。

在工业企业(说得通俗点,就是生产产品以供销售的企业),每个步骤都需要钱:直接生产过程,就是我们传统上认为的生产,是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到产成品制成的产品制造过程;销售是另一个重要步骤,企业为销售产品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费用支出;还有比较隐性的管理花费,比如,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工资、固定资产折旧、工会经费、业务招待费、坏账损失等;当然,如果企业是借钱运营的,还会发生一些财务费用。

以上这些,都是生产成本,成本会计就是把它们“摘”出来算一算,再比较一下,这里多花钱了,要注意;那里节约了,继续努力!

学习成本会计,无论对谁来说,都是有利无害的。

进行成本预测和分析,能够使企业管理者在商海中取得先机;熟练进行成本核算和计量,能够让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如鱼得水;而作为普通人,学点成本会计,至少会使您用成本会计的眼光观察生活,实现真正的“节流”。

可是,如今成本会计已经越发成为一门“学术”的东西,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市面上讲成本会计的书大多都是非常专业的。

本书不仅全面讲述了成本核算的原理,开辟了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实际操作平台——“试试算成本”,而且语言浅显易懂,即使零基础读者也能看懂学透!

我们真切地希望,成本会计能够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走入工业企业的账目,成为您节流的好帮手。当然鉴于编者的水平,本书难免会有不当之处,望各位读者谅解,并且欢迎批评指正!第1章成本二三事——你真的了解“成本”二字吗1.1 成本是什么

什么是成本?可以说,成本是每个人的生活中天天要遇到和处理的问题。

一条猎狗每天要吃掉1只兔子,它每天可以抓到3只兔子,它吃掉的那只就是成本。

种1亩小麦需要播种10千克小麦种子,来年可以收获500千克小麦,10千克小麦种子就是获得500千克收获的成本,当然还不是全部的成本。

一个人去上班,每天都可以获得工资收入。他每天的衣食住行,都是他取得这份收入的成本。

有一个关于商品价值的著名公式:W=c+v+m。

可见,产品的价值(W)由三个部分组成:(1)已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c);(2)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v);(3)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m)。从理论上讲,上述前两个部分,即c+v,是商品价值中的补偿部分,它构成商品的理论成本。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个公式的含义。

如果我们从这个产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在商品中剩下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

这些补偿价值是企业主自身耗费的,通俗点说,就是生产资料本身的价值和劳动者获得的价值。所以对他们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基本的经营目标就是向社会提供商品,满足社会的一定需要,同时要以产品的销售收入抵偿自己在商品的生产经营中所支出的各种劳动耗费,并取得盈利。

所以,对成本的经济实质概括为: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

这是在经济学上的理论含义,但是在我们实际会计工作中讲到的成本,却是和这个含义有差别的。

首先,在实际工作中,成本的开支范围是由国家通过有关法规制度来加以界定的。

为了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减少生产损失,国家通过法律法规规定了成本的范畴,这就与理论成本存在一定的差别。

比如,财产保险费,这是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再比如,工业企业的废品损失、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这些不形成产品价值,属于损失性支出。

这些费用如果不计入成本,对于企业减少生产损失是不利的。因此,在会计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将其计入了成本。

当然,对于成本实际开支范围与成本经济实质的背离,必须加以严格限制,否则,成本的计算就失去了理论依据。

其次,在实际工作中,计算产品的全部成本,需要将其按一定的标准分类,部分计入产品成本,部分计入期间费用,如何分类则取决于成本核算制度。

比如按照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工业企业应采用制造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全部劳动耗费就相应地分为产品制造(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部分。

在这里,产品的制造成本是指为制造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总和,包括原材料费用、生产工人工资及福利费用和全部制造费用。

期间费用则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在制造成本法下,这些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最后,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正确地进行决策,涉及和应用的成本概念是多种多样的,其内涵有的已经超出了商[1][2]品产品成本的范围,如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机会成本等。

可见,成本的归集也不是那么简单的。那么,计算成本有什么意义呢?在经济管理工作中,计算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1.1 成本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子”

比如,我们开一家面馆,在取得销售收入后,必须把店面费、买面的钱、电费、人工费等相当于成本的数额划分出来,用以补偿生产经营中的资金耗费。

这样,成本就是一种补偿,用来补偿生产耗费。

成本也是划分生产经营耗费和企业纯收入的依据,在一定的销售收入中,成本越低,企业纯收入就越高。可见,成本是一种尺度。1.1.2 知道成本才能制定产品价格

市场上的价格战,像麦当劳和肯德基、海尔和海信,这些企业的产品功能差不多,品牌定位也差不多,消费者往往根据价格来进行选择。

其实,产品的定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应考虑的因素很多,例如国家的价格政策及其他经济政策、各种产品的比价关系、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及市场竞争的态势等。

但是这些都离不开一个前提,就是价格要高于产品成本。产品成本是制定产品价格的一项重要因素。

一件产品,你直接说它有多大价值是不太能说服人的,因为人们还不能直接计算产品的价值,而只能计算成本,通过成本间接地、相对地掌握产品的价值。因此,成本就成了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1.1.3 成本反映企业工作质量

成本是个非常量化的指标,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各方面工作的业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在成本上反映出来。

比如,产品设计的好坏、生产工艺的合理程度、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原材料消耗节约与浪费、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产品质量的高低、产品产量的增减,以及供、产、销各环节的工作是否衔接协调等,都可以通过成本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

既然成本反映工作质量,我们就可以通过对成本进行计划、控制、监督、考核和分析等来促使企业以及企业内各单位加强经济核算,努力改进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1.1.4 成本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企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盈利。提高经济效益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是企业的发展目标。

那么要实现这个目标,企业首先就要有正确高效的决策。但决策不是凭空而来的,进行生产经营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成本是其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价格等因素一定的前提下,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盈利的多少,较低的成本,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总之,成本作为一个价值范畴,在市场经济中是客观存在的。加强成本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无论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是对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益,都是极为重要的。1.2 成本会计算的是什么

企业生产产品是为了出售,通过出售产品,企业获得收入。收入又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收回在生产过程中垫支的资金,另一方面在支付了各种其他费用后还应该有剩余,作为企业的盈利。企业是为了盈利才存在的。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产品的成本关系到企业的利润,所以我们要计算成本。

成本所包括的内容,也就是成本会计应该反映和监督的内容。成本核算主要是计算产品成本的,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成本计算这个中心进行的。

产品成本计算,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为了更为详细、具体地了解成本会计的对象,还必须结合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过程和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来加以说明。

下面以工业企业为例,说明成本会计应反映和监督的内容。1.2.1 直接生产过程

在产品的直接生产过程中,即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到产成品制成的产品制造过程中,一方面制造出产品来,另一方面要发生各种各样的生产耗费。

房屋、机器设备等作为固定资产的劳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逐渐地、部分地转移到所制造的产品中去,构成产品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原材料等劳动对象,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掉或者改变其实物形态,其价值也随之一次全部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从而也构成产品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劳动者借助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制造。劳动者通过对劳动对象的加工,改变原有劳动对象的使用价值,并且创造出新的价值来。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则以工资形式支付给他们,这部分工资也构成产品生产成本的一部分。

总之,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生产耗费,主要包括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的支出,生产单位(如分厂、车间)固定资产的折旧,直接生产人员及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工资以及其他一些货币支出等。

所有这些支出,就构成了企业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全部生产费用。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产品而发生的各种生产费用支出的总和,就构成了产品的生产成本。1.2.2 销售过程

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企业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费用支出。例如,应由企业负担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差旅费、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销售机构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类似工资性质的费用、业务费等。所有这些为销售本企业产品而发生的费用,构成了企业的销售费用。1.2.3 管理过程

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费用。例如,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工资、固定资产折旧、工会经费、业务招待费、坏账损失等,这些费用可统称为管理费用。1.2.4 财务费用

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也会发生一些费用。例如,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失、金融机构的手续费等,这些费用可统称为财务费用。

企业的上述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均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重要费用,其支出及归集的过程也应该成为成本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我们可以看出,上述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与产品生产没有直接联系。无论我们是否生产产品,这些费用都是存在的,所以要按发生的期间归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综上所述,按照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可以把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的对象概括为: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产品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

除工业企业外,商品流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施工企业、农业企业等其他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虽然各有其特点,但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从总体上看,它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同样是部分形成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成本,部分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出发,可以把企业成本会计的对象概括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生产经营业务成本和期间费用。1.3 成本会计的历史

从对会计知识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成本会计是为了使公司管理更透明,监督更方便。那么,我们追溯其历史,什么时候开始产生成本会计的呢?

据说,最早采用成本会计方法的人是一位法国的书商,为了清晰准确地计算每一本书的成本,他为每一本书都设置了一个袋子,凡发生一笔成本,他都写在一张纸条上,投入相应的纸袋中。比如,某本书耗费了多少纸张,可以直接写在纸条上;某几本书一共耗费了多少油墨,那么合理分摊后,把一本书耗费的油墨金额写在纸条上;对于同一类费用,比如工人工资、厂房租金等,可以把一个月的总额累积起来,合理分摊后,再归集到每一本书的名下,这样对于每一本书的成本都可以准确地知道了。虽然这些方法相对原始一些,但是已经明确地使用了成本会计的分摊与归集的基本方法了。1.3.1 成本会计的产生

成本会计也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形成而产生的。

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时期,生产成本就产生了。而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生产阶段,则完善了生产成本。

随着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发展,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对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和支出更加注意,因此生产成本核算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为了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必然要计算生产耗费,确定交易价格,计算出售商品后的盈亏情况,从而产生了计算成本的需要。

16世纪中期,法国人普拉廷在荷兰创办了印刷厂,该厂为所印刷的每一本书设立一个账户,记录为印刷该书而耗费的纸张、支付的工资和其他费用,待书本印刷结束,账户中所归集的全部费用就是印刷该书的全部成本。当时在工业簿记中的这种简单成本计算,就是成本会计的原始形态,尚未形成系统成熟的成本核算体系,被人们称为成本会计的萌芽。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股份公司在西欧、北美地区频频涌现,要求采用完整的会计方法,这就促使会计人员逐步把成本记录和计算与复式记账科目设置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成本记录与会计账簿一体化,从而产生了成本会计。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商品交易活动日趋复杂,成本会计逐步发展成为会计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1.3.2 成本会计的发展阶段

到今天,成本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80-1920年,称为原始成本会计。

当时人们认为成本会计就是汇集生产成本的一种制度,主要用来计算和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在这期间,英国会计学家已经设计出定单成本计算和分步成本计算的方法,当时的应用范围只限于英国的工业企业,后来传往美国及其他国家。

第二阶段,1921-1950年,称为近代成本会计。

主要是美国会计学家提出了标准成本会计制度,在原有的成本积聚的基础上增加了“管理上的成本控制与分析”的新职能。

在这种情况下,成本会计就不仅要计算和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还要事先制订成本标准,并据以进行日常的成本控制与定期的成本分析。正因为成本会计扩大了管理职能,于是应用的范围也从原来的工业企业扩大到商业企业、公用事业以及其他服务性行业。

第三阶段,1951年以后,称为现代成本会计。

主要是美国会计学家在近代成本会计的基础上,吸收了管理会计的一些专门方法,使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密切结合,形成了新型的注重管理的成本会计。建立预算管理体系、进行专项成本研究、采用标准成本法积聚成本信息,以责任预算为基础,对责任成本进行日常控制,并且定期进行成本分析等。1.4 作为“镜子”的成本会计

一般人都会认为,成本会计就是计算产品成本的。其实这仅是它的特征之一,成本会计最重要的特征,是把注意力放在企业资源的详细计划和有效的控制利用方面。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同会计一样,具有反映和监督两大基本职能。成本会计可以说是一面镜子,管理者通过这面镜子,可以看到企业的发展、预测企业生产,并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我们知道,一个企业要进行生产,就需要有厂房、人员、动力、原材料等。企业必须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任务来计划资源的投入、使用,以及测算这些资源投入使用后的效率和效益。

为了搞好成本计划,确定降低成本的目标,需要细致地观察分析企业周围的环境和企业内部的状况,充分掌握正确的信息,完善情报体系。同时,提高企业素质,改善企业经营环境。

成本会计对生产过程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记录和核算,同时进行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与考核等。

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成本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基本职能也是反映和监督。从成本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随着生产过程的日趋复杂,生产、经营管理对成本会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成本会计的具体内容也在不断发展。以下内容具体分析成本会计的各项职能。1.4.1 反映——管理的反光镜

反映的职能是成本会计的首要职能。成本会计最初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反映。

成本核算是按照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的特点以及对成本管理的要求所确定的成本核算,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成本计算方法,按规定的成本项目,严格划分各种费用的界限,通过对生产费用一系列的归集与分配,计算出各种产品或劳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之所以要进行成本核算,就是希望从成本会计的角度,对价值进行补偿。

反映就是进行实际成本的计算,把生产经营过程的实际消耗如实地反映出来,达到积聚成本的目的,并用积累的成本资料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耗费和补偿价值的情况,从而判断企业经营效果的好坏。

因此,成本核算过程,既是对生产耗费进行归集、分配及其对象化的过程,也是对生产中各种劳动耗费进行信息反馈的过程。

通过成本核算所提供的实际成本资料与计划成本等目标成本的比较,可以了解成本计划完成的情况,同时为编制下期成本计划、进行成本预测和决策提供资料,并为制定产品价格提供依据。1.4.2 预测和计划——管理的望远镜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活动情况的日趋复杂,在成本管理上加强计划性和可预见性,就显得颇为重要。

管理者需要通过成本会计为经营管理提供更多的信息,即除了要提供能反映成本现状的核算资料外,还要提供有关预测未来经济活动的成本信息资料,以便于正确地做出决策和采取措施,达到预期的目的。

由此可见,成本会计从事后反映发展到分析预测未来。只有这样,成本会计才能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成本预测是指依据成本与各种技术经济因素的依存关系,结合发展前景及采取的各种措施,并利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未来期间成本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做出科学的推测和估计,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在编制成本计划时,应预测企业计划期目标成本,以及在产品产量、品种、质量、价格等因素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的总成本水平和成本变化的趋势;(2)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生产预测和计划,对期中的成本进行预测,从而揭示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完成程度;(3)根据日常的核算资料和经营管理的状况,预测单位产品成本水平的变化趋势;(4)运用各项成本指标和有关资料,预测企业各项技术经济工作的经济效果。

在成本预测的基础上,根据计划期的生产任务、降低成本的要求及相关资料,通过一定的程序,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计量形式表现计划期产品的生产耗费和各种产品成本水平,作为控制与考核成本的重要依据,这就是成本计划。

企业的成本计划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个是按照生产要素确定的生产耗费,编制生产费用预算,如变动性制造费用采用弹性预算,固定性制造费用采用固定预算。

另一个是按照生产费用的经济用途,即按产品成本项目编制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和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计划。

编制成本计划对于做好成本计划工作,提高企业领导和职工降低成本的自觉性,严格控制生产费用支出,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保证完成成本计划任务,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成本计划是成本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编制成本计划一般是从预测、决策确定目标成本水平开始,通过设计过程,将目标成本落实到设计方案中,最后根据设计方案计算出产品定额成本,作为编制成本计划的依据。1.4.3 监督——管理的监测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任何企业为了达到自己预期的经营目标,不仅要制定计划、分配资源和组织计划的实施,而且必须进行有效的监督,以使各项经济活动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成本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控制、调节、指导和考核等,监督各项生产经营耗费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以达到预期的成本管理目标的功能。

成本会计的监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事前监督是指在生产之前,在反映各种生产经营耗费的同时,进行的监督,即以国家的有关政策、制度和企业的计划、预算及规定等为依据,对有关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限制或制止违反政策、制度和计划、预算等的经济活动,支持和促进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经济活动,以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事中监督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成本会计通过对所提供的成本信息资料的检查分析,控制和考核有关经济活动,从中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促使有关方面采取措施,调整经济活动,使其按照规定的要求和预期的目标进行。

事后监督是指在生产之后进行的监督,成本会计对各种资料进行收集,考核有关经济活动,总结经验,做出评价。1.4.4 控制——管理的手动镜

成本控制是指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加以管理,通过对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控制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它贯穿于产品生产、销售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包括目标成本的确定,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的实际发生等环节。

成本会计通过对产品成本形成的监督,及时纠正发生的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使生产经营过程发生的各种消耗和费用,被限制在成本计划和费用预算标准的范围内,以保证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标。

成本控制对各种费用开支进行控制,对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所消耗的物质资料进行控制,对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控制,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企业对成本的控制使产品成本按照人们事先测算确定的成本水平进行,从而可以防止与减少生产过程中损失和浪费现象的产生,使企业资源即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合理利用。1.4.5 分析评价——管理的透视镜

成本分析和评价是成本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本会计在事后,要反映、检查、评价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

成本分析是利用成本核算资料,结合有关计划、定额、预算和技术资料,应用一定的方法对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以便了解成本变动情况,系统地研究成本变动的因素。成本分析是指将本期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上期实际成本、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成本进行比较,了解成本升降变动情况及变动的因素,并分清单位与个人的责任,提出建议的过程,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成本考核是指定期对成本计划及有关指标实际完成情况进行考查和评价的活动。一般是以部门、单位或个人作为考核的对象,以其可控成本为条件,按责任的归属来考察其成本指标完成情况,评价其工作业绩并决定对其奖惩。

分析考核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总结、评价,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进一步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制,调动积极性,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提高成本管理水平。1.4.6 决策——管理的最终目的

决策,是指根据成本预测及有关成本资料,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选择最佳成本方案的过程。

成本决策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涉及面广,因此,在每个环节都选择最优的成本决策方案,才能达到总体的最优。

企业成本决策的构成内容主要有生产批量、零部件自制还是外购、接受追加独立核算订货、亏损产品是否停产、产品转产与否、自制半成品出售还是进一步加工、产品薄利多销等的成本决策。

做出最优化的成本决策,是编制成本计划的前提,也是实现成本目标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从以上成本会计的职能中我们能够看出,成本会计对于企业管理来说非常重要。

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它的主要任务有:参与经营决策,进行成本预测,编制成本计划,为企业有计划地进行成本管理提供基本依据;严格审核和控制各项费用支出,努力节约开支,不断降低成本;进行成本预测,及时、正确地进行成本核算,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考核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开展成本分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等。

其中,进行成本核算,提供真实、有用的核算资料,是成本会计的基本任务和中心环节。1.5 成本会计如何组织

成本会计可不是说说、玩玩就算了。如果你是公司的CFO,要做成本会计核算,至少要具备一定的人员,有一定的组织架构,还要有相应的软件等,可以说要求颇多。

了解如何组织成本会计,设置成本会计机构,配备必要的成本会计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会计制度等,是成本会计入门的基础。

为了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圆满完成成本会计的任务,企业必须科学地组织成本会计工作。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主要由成本会计机构、成本会计人员、成本会计制度以及成本会计工作组织应注意的问题组成。1.5.1 成本会计机构

成本会计机构是处理成本会计工作的机构,根据企业规模和成本管理的要求来决定:在专设的会计机构中是单独设置成本会计科、室或组等,还是只配备成本核算人员来专门处理成本会计工作。

从成本核算组织方式来说,通常有集中和非集中两种。

工业企业通常采用集中核算方式,工厂的全部成本会计工作包括成本的预测、决策、核算、考核、评价和控制等,由厂部成本会计科、室、组集中进行处理。

这种工作方式的优点是:便于厂部成本会计机构及时地掌握整个企业与成本有关的全面信息,便于集中使用计算机进行成本数据处理,还可以减少成本会计机构的层次和成本会计人员的数量。

但这种工作方式不便于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单位和职工及时掌握本单位的成本信息,从而不便于对成本的及时控制以及责任成本制的推行。

在采用非集中核算方式下,成本会计工作一部分由车间成本员负责处理,如成本计划的编制、成本计算、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等,另一部分工作由厂部的成本科、室、组等负责,处理那些不便或不能分散到车间去进行分摊的成本费用。

成本考核工作由上一级成本会计机构对下一级成本会计机构逐级进行。厂部成本会计机构除对全厂成本进行综合的计划、控制、分析、考核以及汇总核算外,还应负责对各下级成本会计机构或人员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和监督。成本的预测和决策工作,一般仍由厂部成本会计机构集中进行。

分散工作方式会相应增加成本会计工作中的层次和人员,但有利于车间、部门的职工和领导及时了解分析本单位的成本水平及其变化,以便控制成本费用,降低成本水平。

一般而言,大中型企业由于规模较大,组织结构复杂,会计人员数量较多,为了调动各级各部门控制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性,一般应采用分散工作方式;小型企业为了提高成本会计工作的效率和降低成本管理的费用,则一般可采用集中工作方式。1.5.2 成本会计人员

成本会计人员,是指在会计机构或专设成本会计机构中所配备的成本工作人员。

成本会计需要一些工作人员对企业日常的成本工作进行处理,比如成本计划、费用预算,成本预测、决策,实际成本计算和成本分析、考核等。

成本会计人员应在企业总会计师和会计主管人员的领导下,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完成成本会计的各项任务,并从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参与制定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

成本核算是企业核算工作的核心,成本指标是企业一切工作质量的综合表现,为了保证成本信息质量,对成本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要求比较高。

就思想品德而言,要求成本会计人员应具备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敢于坚持原则的作风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就业务素质而言,要求成本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较为全面的会计知识,而且要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

成本会计人员应经常深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结合实际情况,向有关人员和职工宣传解释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制度,以及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的计划和目标等,并督促他们贯彻执行;深入了解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当好企业负责人的参谋。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已经成为成本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而成本会计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很宽,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工作,为此,成本会计人员必须刻苦钻研业务,认真学习有关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术,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1.5.3 成本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是对商业交易和财务往来在账簿中进行分类、登录、归总,并进行分析、核实和上报结果的制度,是进行会计工作所应遵循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

成本会计制度,是指对进行成本会计工作所做的规定。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现代企业的成本会计制度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成本会计制度是以现代成本管理的要求来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成本会计制度,这也称作广义的成本会计制度,其内容包括对成本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计算、分析和考核等所做出的有关规定,指导着成本会计工作的全过程。

另外,各行业企业由于生产经营的特点和管理的要求不同,所制定的成本会计制度也有所不同。就工业企业来说,成本会计制度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成本预测和决策的制度,成本定额的制度和成本计划编制的制度,成本控制的制度,成本核算规程的制度,成本项目的设置,各项费用的分配和归集的程序和方法,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费用分配方法等。另外,还有责任成本,企业内部结算价格和内部结算办法,成本报表的制度等。

成本会计制度一经制定,就应认真贯彻执行。1.5.4 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来说,企业应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的特点、生产规模的大小和成本管理的要求等具体情况来组织成本会计工作。具体来说,必须遵循以下几项主要的原则。

1.技术流

成本控制受限制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科技的日新月异,这是因为在企业中成本会计人员往往和技术人员相脱离。

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指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产品的设计、加工工艺等技术是否先进,在经济上是否合理,对产品成本的高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传统的成本会计工作中,会计部门多注重产品加工中的耗费,而对产品的设计、加工工艺、质量、性能等与产品成本之间的联系则考虑较少,甚至有的成本会计人员不懂基本的技术问题;相反,工程技术人员考虑产品技术方面的问题多,而对产品的成本则考虑较少。

这种成本会计工作与技术工作的脱节,使得企业在降低产品成本方面受到很大限制。

这就要求成本会计工作者,应努力向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生产工艺,学会剖析产品功能与价值、成本的关系,在进行费用预算、成本预测,编制成本计划、成本定额时,把成本会计工作与技术经济工作结合起来。

而技术人员、设计人员的成本价值观念,也需要成本会计人员去进行普及,促进成本会计工作与经济技术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的成本效益。

2.成本管理流

成本会计还要和管理联系起来。

要搞好成本会计工作,必须在厂长和财务会计负责人的统一领导下,分工协作,明确划分成本会计人员与财务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与范围、工作质量与责任衡量标准。

另外,成本会计工作必须建立在广泛的员工基础之上,因为各种耗费是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发生的,成本的高低取决于各部门、车间、班组和职工的工作质量。

同时,各级、各部门的员工最熟悉生产经营情况,最了解哪里有浪费现象,哪里有节约潜力。

所以,成本会计的成功与否,归根结底还是一种管理。

做到管理的会计,应注意划分成本会计工作在不同组织方式下,各级成本责任中心该如何安排,以及这些工作该什么时间完成等。这些都需要有详细的工作质量标准来明确责任。

3.经济责任制

实行成本管理上的经济责任制是一种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

由于成本会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价值管理工作,涉及面宽、信息来源多,因此,企业应摆脱传统上只注重成本会计事后核算作用的片面性,充分发挥成本会计优势,并将其与成本管理上的经济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成本管理工作收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实行成本分级分口管理的情况下,应使成本会计工作处于中心地位,由其具体负责组织成本指标的制定、分解落实,日常的监督检查,成本信息的反馈、调节以及成本责任的考核、分析、奖惩等工作。

又如,为了配合成本分级分口管理,不仅要搞好公司一级的成本会计工作,而且应该完善各车间的成本会计工作,使之能进行车间成本的核算和分析等工作,并指导和监督班组的日常成本管理工作,从而使成本会计工作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更好地发挥其在成本管理经济责任制中的作用。

为了降低成本,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明确管理上的经济责任制和成本责任制是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我们现在出现了不少责任制,比如经营责任制,如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其责任的核心是经济利益及其分配。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成本会计的职能也应该随之转变,从过去单纯计算事后成本的责任扩大到事前成本的预测、决策,事中成本分解、落实、监督和控制,使经营的目标成本按责任单位、部门、岗位和个人得到落实,并严格按预定的目标控制费用成本支出,以达到最佳的成本效益。

企业应摆脱传统上只注重成本会计事后核算作用的片面性,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优势,将其与成本管理上的经济责任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成本管理工作收到更好的效果。[1] 可控成本,即能被某个责任单位或个人的行为所制约的成本。可控成本具有多种发展可能性,并且有关的责任单位或个人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方法与手段使其按所期望的状态发展。[2] 不可控成本,是指不能为某个责任单位或个人的行为所制约的成本。不可控成本一般是无法选择或不存在选择余地的成本。它也具有相对性,与成本发生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有关。例如短期内,固定成本是不可控成本,但从长期看,企业可以调整固定资产支出,固定成本成为可控成本。第2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成本会计的基础2.1 做好这些才能做好成本核算

成本会计也如人体一样,是个复杂的运行系统。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我们首先要制定一定的标准,并在各个环节做一些记录,这样才能构建成本会计的基础架构以支持整个系统。可见,成本会计的基础架构是非常重要的。

成本会计的中心内容是成本核算,成本核算就是按照国家有关的法规、制度和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种劳动耗费进行计算,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提供真实、有用的成本信息。

由于成本核算涉及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与一般财务会计就有所不同,在进行成本会计之前,为了充分发挥成本核算的作用,首先要实现以下要求。2.1.1 目的是管理

成本会计是一种管理会计,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应当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就是所谓的算管结合,算为管用。

因此,成本核算不仅要对各项费用支出进行事后的核算——发生成本之后,核算事后的成本信息,而且必须以国家有关的法规、制度,企业成本计划和相应的消耗定额为依据,加强对各项费用支出的事前、事中的审核和控制,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对于成本的使用,一定要合法、合理、有利于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否则就要坚决加以抵制。当时无法制止的,要追究责任,采取措施,防止以后再次发生;对于各项费用的发生情况,以及费用脱离定额(或计划)的差异进行日常的计算和分析,及时向管理层反馈信息;对于定额或计划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按规定程序予以修订。2.1.2 界限要分明

企业发生的各种费用五花八门,非常复杂。为了正确进行成本核算,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划分费用界限,避免“张冠李戴”。

1.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界限

多计成本,会减少企业利润和国家财政收入;少计成本,则会虚增利润,使企业成本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从而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工业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多方面的,其支出的用途不尽相同。而不同用途的支出,其列支的项目也应该不同。

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成本开支范围的规定,正确地核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凡不属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方面的支出,均不得计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即不得乱记成本;凡属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方面的支出,均应全部计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不得遗漏。

用于产品生产和销售、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筹集生产经营资金所发生的各种支出,即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各种耗费,应计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

2.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

企业经常出现以下错误做法:混淆产品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借以调节各月产品成本和各月损益。

工业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各项耗费,其用途和计入损益的时间是有所不同的。用于产品生产的费用形成产品成本,并在产品销售后作为产品销售成本计入企业损益;由于当月投产的产品不一定当月产成,当月产成的产品也不一定当月销售,因而当月的生产费用往往不是计入当月损益的产品销售成本。而本月发生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则是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月损益。

因此,为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以及企业各月份的损益,必须正确地划分产品生产费用和各项期间费用的界限。

3.各月份的费用界限

费用的界限是按照月份来划分的,本月发生的费用,都应在本月全部入账,不能将其一部分延至下月入账。

正确划分各月份的费用界限,是保证成本核算正确的重要环节。

4.各种产品的费用界限

为了正确地计算各种产品的成本,正确地分析和考核各种产品成本计划或定额成本的执行情况,必须将应计入本月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正确地进行划分。

凡属于某种产品单独发生,能够直接计入该种产品的费用,均应直接计入该种产品成本;凡属于几种产品共同发生,不能直接计入某种产品的费用,则应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这几种产品的成本。

应该防止在盈利产品与亏损产品之间、可比产品与不可比产品之间任意转移生产费用,借以掩盖成本超支或以盈补亏的错误做法。

5.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费用界限

在月末计算产品成本时,如果某种产品已全部完工,那么,这种产品的各项生产费用之和就是这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

如果某种产品均未完工,那么,这种产品的各项生产费用之和,就是这种产品的月末在产品成本。

如果某种产品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则应将这种产品的各项生产费用,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分别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这种分配方法,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进行学习。2.1.3 合理计价与结转

企业拥有的财产物资,绝大部分是生产资料,它们的价值会随着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耗用,转移到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中去。因此选择不同的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方法,对企业的成本和费用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企业财产物资计价和价值结转方法主要包括:(1)固定资产原值的计算方法、折旧方法、折旧率的种类和高低;(2)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是否采用待摊或预提方法以及摊提期限的长短,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的划分标准;(3)材料成本的组成内容、材料按实际成本进行核算时发出材料单位成本的计算方法、材料按计划成本进行核算时材料成本差异率的种类、采用分类差异率时材料类距的大小等;(4)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价值的摊销方法、摊销率的高低及摊销期限的长短等。

为了正确地计算成本,国家有统一规定的,应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方法,国家没有统一规定的,应采用既合理又简便的方法。各种方法一经确定,应保持相对稳定,不能随意改变。2.1.4 框架要搭建

为了加强成本审核、控制,及时、正确地计算成本,企业构建一个完备的成本核算框架是非常重要的。

1.制定合理的定额

成本核算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产品的各项消耗定额。

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往往要用产品的原材料和工时的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作为分配实际费用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企业制定的。【例2-1】 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共耗用原材料6 000千克,每千克1.44元,共计8 640元。生产甲产品1 200件,单件甲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为3千克;生产乙产品800件,单件乙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为1.5千克。原材料费用分配计算如下:(1)甲产品原材料定额消耗量=1 200×3=3 600(千克);

乙产品原材料定额消耗量=800×1.5=1 200(千克)。(2)原材料消耗量分配率=6 000÷(3 600+1 200)=1.25。(3)甲产品应分配原材料数量=3 600×1.25=4 500(千克);

乙产品应分配原材料数量=1 200×1.25=1 500(千克)。(4)甲产品应分配原材料费用=4 500×1.44=6 480(元);

乙产品应分配原材料费用=1 500×1.44=2 160(元)。

由例【2-1】可知,定额的制定和修订,对于企业成本核算的正确性非常重要。因此,为了加强生产管理和成本管理,企业必须建立和健全定额管理制度。

凡是能够制定定额的各种消耗,都应该制定先进、合理、切实可行的消耗定额,并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断修订消耗定额,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原始记录要健全

原始记录是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始资料,是进行成本预测、编制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核算、分析消耗定额和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的依据。

成本会计有关的原始记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材料消耗的记录。如领料单、限额领料单、领料登记簿、材料退库单等。(2)劳动消耗的原始记录。如职工考勤记录、产量记录、工时记录、停工记录、工资单等。(3)反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的原始记录。如各种支付费用的凭证、发票、账单等。(4)其他原始记录。除上述原始记录以外的,反映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其他费用支出,如设备维修记录、废品损失记录等。

原始记录是一切核算的基础,成本核算更是如此。因此,原始记录必须真实正确、内容完整、手续齐全、要素完备,以便为成本计算、控制、预测和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

3.库房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

健全材料物资等存货的入库计量、验收,材料物资等的领退以及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盘点的制度,是进行成本控制的基本条件,是正确计算成本的重要前提。为此,企业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应做好购买外购材料的记录,如发票、收料单、入库单、明细账等。收料单的填制如表2-1所示。(2)为了进行成本管理,正确地计算成本,必须建立和健全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3)凡是材料物资的收发、领退,在产品、半成品的内部转移,以及产成品的入库等,均应填制相应的凭证,办理审批手续,并严格进行计量和验收。(4)库存的各种材料物资、在产品、产成品均应按规定进行盘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账实相符,保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表2-1 收料单

4.做好厂内计划价格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在计划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中,为了分清企业内部各单位的经济责任,便于分析和考核企业内部各单位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和管理业绩,以及加速和简化核算工作,应对原材料、半成品、厂内各车间相互提供的劳务(如修理、运输等)制定厂内计划价格,作为企业内部结算和考核的依据。

厂内计划价格要尽可能符合实际,保持相对稳定,一般在年度内不变。(1)内部转移的材料物资等,应以当时的市场价格作为内部结算价格。(2)材料物资、劳务等,也可以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双方协商定价,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议价”,作为内部的结算价格。(3)企业生产的零部件、半成品等,在内部转移时,可以用标准成本或计划成本作为内部结算价格。(4)在原有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利润(即一定利润率计算)作为内部的结算价格。

在制定了厂内计划价格的企业中,各项原材料的耗用、半成品的转移,以及各车间与部门之间相互提供劳务等,首先要按计划价格计算,这种按实际生产耗用量和计划价格计算的成本,称为计划价格成本。

月末计算产品实际成本时,再在计划价格成本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方法计算各产品应负担的价格差异(如材料成本差异),将产品的计划价格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这样,既可以加速和简化核算工作,又可以分清内部各单位的经济责任。

综上所述,计算产品成本是为了加强成本管理,企业只有按照产品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选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才能正确、及时地计算产品成本,为成本管理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2.2 将费用分类

很多上班族都梦想着开家蛋糕店,每天都能闻到奶油的香甜气息。但是,开店就要花钱。想象一下,每月都要交的如房租、电费、水费等;还有每天都要耗费的做蛋糕的原料,如奶油、奶酪、鸡蛋、面粉等;还有销售蛋糕所需,如漂亮的包装袋、随赠的蜡烛等,这些都是费用。

费用的分类是非常复杂的,特别是在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多种多样的耗费。为了科学地进行成本管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就需要对种类繁多的费用进行合理分类。

费用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其中最基本的是按费用的经济内容和经济用途分类。具体如图2-1所示。2.2.1 费用按经济内容的分类

生产费用按照经济内容划分,可分为劳动对象消耗的费用、劳动手段消耗的费用和劳动中必要劳动消耗的费用。

为了具体反映各种费用的构成和水平,还应在此基础上,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以下九个费用要素。所谓费用要素,就是费用按经济内容的分类。

1.外购材料

指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而耗用的一切从外单位购进的原料及主要材料、半成品、辅助材料、包装物、修理用备件和低值易耗品等。图2-1 费用的分类

2.外购燃料

指企业为进行生产而耗用的一切从外部购进的各种燃料,包括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

3.外购动力

指企业为进行生产而耗用的一切从外部购进的各种动力,包括电力、热力和蒸汽等。

4.工资

指企业所有应计入生产费用的职工工资。

5.职工福利费

指企业按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计提,并计入费用的职工福利费。

6.折旧费

指企业按照规定对固定资产计提,并计入费用项目的折旧费。

7.利息支出

指企业计入期间费用等的借入款项利息净支出(即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后的净额)。

8.税金

指计入企业管理费用的各种税金,如印花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和车船使用税等。

9.其他支出

指不属于以上各项要素的费用支出,如邮电费、差旅费、租赁费、外部加工费和保险费等。

这种费用的划分可以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在生产经营中发生了哪些费用,数额各是多少,据以分析企业各个时期各种费用的构成和水平。

这种分类还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中外购材料和燃料费用以及职工工资的实际支出,因而可以为企业核定储备资金定额、考核储备资金的周转速度,以及编制材料采购资金计划和劳动工资计划提供资料。

但是,这种分类不能说明各项费用的用途,不便于分析各种费用的支出是否节约、合理。2.2.2 费用按经济用途的分类

在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中,费用可以分为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期间费用两类。

1.生产费用

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用途也不尽相同。有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有的间接用于产品生产。因此,为具体反映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的各种用途,准确提供产品成本构成情况的资料,还应将其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项目,即产品生产成本项目。产品生产成本项目,简称产品成本项目或成本项目,就是生产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分类核算的项目。工业企业一般应设置以下几个成本项目。(1)原材料,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并构成产品实体或主要成分的原料、主要材料与外购半成品,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2)燃料及动力,也称直接燃料及动力,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各种燃料和动力费用。(3)生产工资及福利费,指直接参加制造产品的生产工人的工资以及按规定比例计提的职工福利费用。(4)废品损失,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废品造成的损失。在废品较多,或者废品损失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大,需要单独加以核算的企业,可以设此项目组织核算。(5)停工损失,是指企业因材料供应不足、电力中断、机器大修理、计划减产,或非常灾害等引起的停工所造成的损失。在有停工损失的企业设“停工损失”项目进行核算,停工损失的费用一般都应计入产品成本。(6)制造费用,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包括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费用和劳动保护费用等。

2.期间费用

工业企业的期间费用按照经济用途可分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1)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以及为销售本企业产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各项经费。

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类似工资性质的费用、业务费等经营费用。(2)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各项费用。

包括企业的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修理费、机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待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董事会费(包括董事会成员津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无形资产摊销、职工教育经费、研究与开发费、排污费、存货盘亏或盘盈(不包括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存货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等。(3)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按经济用途划分的各个成本项目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应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来决定。在制造成本法下,产品成本项目可分为三个,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