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伟大中国梦:红船杯·迎接党的十八大优秀征文汇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8 12:51:21

点击下载

作者:“红船杯”征文组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为了伟大中国梦:红船杯·迎接党的十八大优秀征文汇编

为了伟大中国梦:红船杯·迎接党的十八大优秀征文汇编试读:

序言

“红船杯”基层组织建设征文活动是为迎接党的十八大,由中组部党建研究所、《党建研究》杂志社、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新华社《内参选编》编辑室共同倡议并主办,中共嘉兴市委组织部协办,同时邀请45家党刊共同开展的。活动自2012年5月开始,至2012年底结束。

经权威机构和专家评选,有45个参与此次征文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获奖。其中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党委、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党总支等八个单位获得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奖。《暴风骤雨中永不褪色的旗帜——记土改第一村党支部书记张宝金》获征文特等奖。《领导干部当知大局懂本行干实事》等8篇来稿获精品力作奖。全国党建研究会课题组、广东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朱明国、河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梁斌、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盛克勤等6个单位和个人获一等奖。

此次结集成书的,是经过精心选编的征文来稿中的部分优秀篇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发挥影响力和领导力的末梢神经,是党的事业的重要基石,是党领导人民攻坚克难、奋勇前行、逐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基本保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中央确定2012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并列入2012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工作重点和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重点。中组部为此专门下发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实施意见。各地、各行业组织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贯彻落实的措施,各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推进,较好地完成了中央提出的“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要求,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进一步提升,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基层基础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一些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得以解决,党的机体进一步壮大、健康和健全,党的执政地位进一步巩固,取得了扎实明确的效果。

围绕中央这一重要工作部署的这次征文活动得到广大读者的积极支持,来稿覆盖中央部委、解放军各军兵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党建研究团体等。来稿内容既有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和理论分析,也有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

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及智囊机构,新华社内参有责任和义务为党中央的重大部署提供舆论支持,发挥智囊作用。《内参选编》是新华社内参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党的基层组织的一份内参刊物。《内参选编》倡议、主办并积极参与这次“红船杯”征文活动,目的是为了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积极营造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为中央重要部署提供参考信息和理论支持,为基层组织提供工作参考和经验借鉴。

值得欣慰的是,这次征文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此书收录的这些征文来稿即是明证。“红船杯”征文评审委员会2013年7月28日

第一部分

暴风骤雨中永不褪色的旗帜——记土改第一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上篇)

新华社记者 何平 孙勇 肖来胜 王春雨

一面旗帜——共产党人的旗帜,历经岁月暴风骤雨的洗礼,在这片黑土地上历久弥新,愈加鲜艳夺目。

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是小说《暴风骤雨》中元茂屯的原型地,被称为“土改第一村”。66年前,党领导翻身农民在这里开展了暴风骤雨般的土地改革。如今,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迎着时代的暴风骤雨,带领全村坚定不移跟党走,一心一意奔小康,成为元宝人心中高高飘扬的旗帜。一面引领发展的旗帜——老支书是咱村的领头雁

站在公路旁田埂上,记者看到,元宝村种粮大户张运国驾驶着拖拉机在垄沟里“突突”地奔走,仿佛在肥沃的土地上掀起一排排黑色的波浪。张宝金俯身抓起一把泥土,攥在手里,然后松开。看着土团落地后均匀散开,他脸上露出笑容:“墒情不错,正是下种时,今年一准儿又是个好年头儿。”

这片地被元宝人称为南大排。从这里往北眺望,不远处一片片树林环绕的红顶砖瓦房、别墅群就是元宝村。从昔日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到如今总资产5.8亿元、户均存款18万元的亿元村,张宝金带领元宝人脱贫致富谋发展的最初脚步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时光倒流到1976年。这片如今亩产2000斤的良田当时单产只有400多斤。时任四队队长的张宝金提出,要吃饱饭,就得多打粮。要多打粮,就得响应中央号召科学种田。他力排众议,在全村各生产队中率先使用化肥、推广高产种子、搞作物合理密植,并落实生产责任,实行“包工到人”,同时发展副业。当年,四队粮食产量一举跃升为其余6个队总和,年底分红时,人均工值由8分钱一下子提高到2块钱。全村上下不由地对这个从山东闯关东来这里的裁缝刮目相看。1980年,张宝金走上元宝村党支部书记岗位,成为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

吃饭问题解决了。不再为群众温饱发愁的张宝金,心里却多了两个问号:粮食增产越来越难,群众想致富咋办?土地家庭联产承包了,村支部、党员咋干?“咋办”取决于“咋干”。1983年6月,一次决定元宝人走出黑土地、闯市场、奔小康的全村党员大会在村部召开。张宝金对党员们说:“土改中农民跟党走,是党能让耕者有其田;如今要让农民跟党走,党员就得带领大伙致富;想致富,就得响应上级号召办企业。”

元宝村自此开始了新的创业征程。从开办小木农具加工厂,到兴建筷子厂、铅笔厂;从集体企业一枝独秀,到全村股份制、私营企业百花齐放;从立足小山坳,到把企业办到大兴安岭、大连、俄罗斯。如今,元宝村成了著名的“中国铅笔之乡”,铅笔产量约占全国1/4,铅笔板产量约占全国60%,全村现有38家各类企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1.82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万多元,其中90%的收入来自工业。

元宝村富了,张宝金的脑子却没闲着。他说:“老百姓满足了,干部不能满足。啥事等老百姓想到了你才干,党的先进性咋体现?要想不被落下,就要从科学发展中找出路,不仅要考虑眼前,还要考虑长远,为子孙后代着想。”

在张宝金带领下,村里淘汰了高消耗木材的筷子厂,上马了环保铅笔项目;以工业反哺农业,实现退耕还林近1万亩,并投入几百万元建设旱涝保收田;兴建现代农业园区和工业园区;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建起了“暴风骤雨纪念馆”,土改文化园区等建设也相继展开。

元宝镇党委书记倪航说,元宝村的发展史,是一部老支书带领群众的创业致富史,是一部基层党组织践行党的先进性的生动教科书。一面忠诚为民的旗帜——老支书是俺们的主心骨“今儿我们打算沿黄泥河栽树。”村委会委员张子忠汇报说。张宝金叮嘱道:“不要栽杨树,长高了刮电线,要栽冬天也绿的常青树。”

这是记者不久前亲历的元宝村“两委”每日晨会的一个片段。自打张宝金当上村支书,他带领“两委”一班人无论寒暑假日,每天清晨五六点钟必开晨会安排一天的工作,30多年如一日雷打不动。

记者在村里采访时,几乎每个村民都为老支书“起早贪黑”的劲头所折服。张宝金邻居谷殿庭说:“每天我还没起床,老支书就出门了,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不服不行!”村主任施永平以前在工厂开车。“那时每天只干八小时。”他说,“现在跟着老支书干,从天没亮一直干到夜晚没个头。”

张宝金身材不高,自幼体弱多病,但他从小就有一种争强好胜、从不服输的个性。让大伙服气的是,干起农活来,比他身高力大的人也不是他的对手。用张宝金的话说:“干啥都要有个心劲儿。下雪天走路,我不愿意跟着别人的脚印走,一定要走到前面。”

如今,已年逾古稀的他,落下了一身病,兜儿里总是揣着装满多种药的小瓶,但仍有使不完的劲儿,比他年轻的支委们都觉得跟不上趟,打心里敬佩之至。

有人说,张宝金脾气急。的确,在他看来,“群众可以慢慢来,干部则必须马上干。”有人问张宝金,休息一天能咋的?他说:“休息一天就耽误一天发展。既然当了支书,就要抓紧时间为乡亲们多做些事。”

跟张宝金搭班子30年的老党员谢福明告诉记者,不管种地还是办企业,张宝金都是带头干,就拿晨会来说,他总是头一个到。村委会副主任王广海说:“老支书掂着锹是锹,掂着镐是镐,那是真干啊!每次春耕时压坝(修堤),水里还带着冰碴,老支书准是带头下田。”原村支委亓炳昌说:“老支书事业心强,干起工作来拼老命。干集体的活比忙自己的事还尽心尽力,让人心服口服。”

说起1995年张宝金因公务出的那场车祸,村民们至今无不为之动容。那次车祸让张宝金断了6根肋骨,面部缝了几十针。但他惦记着村筷子厂生产,脸上的线没拆就急着出院,而且直接住进了厂里,边输液边指挥生产。村民看着他脸上的伤难过地落泪,张宝金反倒安慰大伙说:“就当是给咱整了容吧。”

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实事求是,这是张宝金做人做事的准则。他认为,唯有如此,才上对得起组织,下对得起群众。1997年,上级把元宝村定为亿元村,有关领导让张宝金到会讲经验。张宝金说:“账面有8000多万元,不够一亿。”有关领导试图说服他:你算法不对,除了账面,村集体林子、村民家的牲畜不都是钱么,都加上就够了。张宝金不同意这种“被先进”的做法,坚持没去讲经验,只派村会计去学经验。第二年,全村资产实打实地突破亿元。

正是凭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勇气,张宝金才敢于在国家有关政策出台之前率先提出,每年拿几十万元为村民代缴提留款、农业税。

谈起元宝村的发展变化,村民们无不如数家珍:村里投入140多万元为农民修整濠坝、引水浇田;集资几百万元,把泥土路面变成溜光大道;将昔日泛滥的黄泥河,改造成村民休闲的清水河;修建了地下排水管网、铅笔广场等等。无论哪个工程、哪件项目,都通过村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大会讨论决定。张宝金说:“父老乡亲是村里的主人,啥事咱都要公开。”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张宝金和老伴现住在老村部传达室里,而他原来家里的院子早在多年前就腾给村集体的元宝山制笔厂了。企业保管员陈广仁告诉记者:“当年办厂没地,老支书拿出了自家宅基地,把园子里栽培多年的红树莓、果树都刨了,还把他小舅子的房子也扒了,一般人谁能干出来啊!”

在张宝金看来,家庭、亲人是自己的幸福所在,他非常庆幸自己有个好老伴。但他心里同样割舍不下的是元宝村的父老乡亲、一草一木。孩子们劝张宝金退休享福,他说:“啥叫享福,能为老百姓干点事就是享福。”问起老支书30多年干劲不减的动力,他感慨地说,咱都是群众一票一票选出来的,只有为乡亲们办些实实在在的事,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尚志市委组织部部长聂俊清说,张宝金和元宝村党支部的事迹,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宗旨,是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最好体现。一面凝聚人心的旗帜——老支书是群众的贴心人

老支书一心为了元宝人,元宝人也离不开老支书。在村民心目中,张宝金身上集中体现了《暴风骤雨》中村干部赵玉林、郭全海的优秀品质。在几十年的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张宝金创造了始终连选连任的纪录。

元宝镇镇长王泽喜说,元宝村的今天不是画出来的,老支书的威信不是吹出来的,群众的选票是最有说服力的口碑。

元宝村610户、1870多人,每届选民有1000多人,张宝金不是满票就是绝对高票当选。2002年村委会换届时,他因身体不好提出不再兼任村主任,可是村民不答应。唱票时,院子里挤满了人,久久不走,要亲眼见证他当选才放心。看着满院子的乡亲们,张宝金当场落泪了,他表示:“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把元宝村的事干到底。”

记者同村民们谈起张宝金,大家无不竖大拇指交口称赞:老支书威信老高了,我们借老光了!

老党员李朋君说:“老支书的好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年轻党员张海香说:“有这么个老爷子当家,真是元宝人的福分。”入党积极分子、村医任延民说:“老支书是黑土地里闪光的金子,是我们心中飘扬的党旗。”

从邻县嫁来的杨艳丽,每次回娘家都说“张宝金好、元宝村好”。老家人感到不解:“土不亲,水还亲呢,你咋总向着外人说话?”杨艳丽给他们讲张宝金事迹,大伙服气了:“你是命好,落在元宝村了。”

曾与张宝金产生过矛盾的原村支委高振山,谈起张宝金感慨地说:“当年我脾气犟,老支书也犟,两人合不拢,我就从支委岗位上下来了。如今,他带领俺们把这旮旯整得这么好,却把自己造一身病,太不容易了!我和全村老少爷们一样,真心拥护他。”

村民们的心态是矛盾的。他们既希望老支书一直干下去,又心疼怕把他累坏了,毕竟他已是70多岁的老人。村出纳于俊玲说:“看着老支书这么累,俺们可心疼着呢。但元宝村没有老支书可不行啊!”

张宝金说:“我虽想再多干几年,但毕竟年纪大了,不能总占着领导位子,要培养接班人。”在张宝金的坚决要求下,2011年,他不再兼任村主任。按照他的想法,先退出村主任,再退出村书记。他说:“如果大伙信得着,我就当副书记,专门做思想工作。再老了思路跟不上了,给我条大街,我也要把它扫干净。”

在元宝人心目中,老支书是一个有本事的能人,也是一个有爱心的好人。他把党的政策落实到家家户户,也把党的温暖传递到父老乡亲的心坎。在他和村党员的感召下,相信党组织、靠拢党组织、加入党组织,已成为越来越多村民的主动选择。

近年来,元宝村新发展党员人数占全镇一半左右。12名入党积极分子中,就包括《暴风骤雨》中赵光腚原型的重孙媳妇施国艳。她说:“去年我因公出差,耽误了两次党课,村支部延长了对我的考验期。今年我要努力争取成为党组织的一员。”

尚志市委书记刘志国说,在元宝村群众心目中,张宝金是党的形象的代表。他的感召力与向心力,使群众对张宝金个人的拥戴,转化为对党的信任与向往,充分显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凡事相信党 遇事靠群众 干事讲科学——记土改第一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下篇)

新华社记者 何平 孙勇 肖来胜 王春雨

作为基层组织带头人,如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的回答是:关键有三条——凡事相信党,把脚步始终踩在党路线方针政策指引的道儿上;遇事靠群众,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干事讲科学,想干事还要会干事。凡事相信党——把脚步始终踩在党路线方针政策指引的道儿上“没有张宝金,就没有元宝村的今天。”尚志市委组织部部长聂俊清说,在农村,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关键还是看带头人。张宝金就是这样一位十分优秀的村支书,一名组织信任、群众拥护的好带头人。

怎样才能成为好带头人?张宝金认为,最重要的是,凡事相信党,把脚步始终踩在党路线方针政策指引的道儿上,一心一意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

在小说《暴风骤雨》中,农会主任郭全海下定决心:“碎身八块也要跟着共产党走。”张宝金从入党那天起,就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在张宝金看来,“党让干的事,准错不了。”

张宝金认为,听党话、跟党走,就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张宝金把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同志一些重要论述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反复学习领会。只念了4年书的他,怕记不全上级开会内容,特地买了个录音机,开会时录下传达中央精神的讲话,回到村里再反复听。他说:“学三遍跟学一遍就是不一样,党的政策每学一遍都有新收获。”

不仅自己学,他还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共同学习、一起琢磨。“元宝村会多,这在全市都有名。”今年68岁的老党员王战华说,“冬天别人‘猫冬’,张宝金却总领着党员干部开会,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

学习中央方针政策,在元宝村成为一项雷打不动的制度。村里坚持每半年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每季度召开支部委员会,每月召开党小组会,每逢中央出台新的政策,随时增加“三会”。同时按工业、农业划分为两个党小组,工业支部把党课内容贯穿到全年每次会议中。农业小组选在腊月、正月农闲季节,每年拿出4个星期集中上党课。培训内容以党章、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方针政策为主。

张宝金认为,学习贯彻党的政策不能照本宣科,一定要把党和国家的政策与本村实际紧密结合。他说:“中央政策本身就来自基层实践,与群众想致富的愿望特别合拍。”

上世纪70年代,党和国家号召科学种田。当时元宝村有些生产队把化肥领回来直接堆进仓库,上级检查前要么泼水似地扬在地里,要么挖个坑埋起来。张宝金却深信,中央的号召符合科学道理,也符合农业生产实际。他把村里其他小队不要的化肥都买回来,按科学种田指南要求施在地里。到秋打粮,本想看笑话的人都傻了眼:张宝金带领的四队单产打了1000斤,比别的队高出一倍多,向社里交了15万斤,比其他6个队的总和还多。张宝金和全村人都尝到了响应中央号召的甜头。

让张宝金至今念念不忘的是,1998年,一位中央领导到元宝村考察了村办企业后勉励张宝金:争取走出国门办厂。张宝金随后召开村“两委”会,决定就近打入俄罗斯林区,创办独资企业。两年后,元宝村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成立了元宝山远东责任有限公司,实现了村集体企业发展的新跨越。从科学种田到兴办集体企业,从村里的几间小作坊到大兴安岭的8家联营厂,从立足国内市场到生产销售两头在国外,从淘汰消耗木材多的筷子厂到上马环保铅笔项目,从兴工致富到以工促农,元宝村总是踩在中央方针政策的“鼓点”上。遇事靠群众——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

张宝金常说:“党员干部心里要时刻装着群众。一个人好,不如一个村好。”在他看来,党员干部应当像《暴风骤雨》中的村干部那样,像“明子”(含有松节油的松木片)把整个屯子都点起来。全村64名党员就是64把“明子”,一定要带领群众点亮全村致富之路、发展之路、幸福之路。“鸟无头不飞,人无头不走。”村民陈广仁说,“老支书就是俺们的带头人。”在领头雁张宝金的带领下,全村党员干部排成了众志成城、团结奋斗的雁阵。

1983年村里第一窑次品砖无人问津,是党员干部带头买下;1989年村集体企业出现销售困难,是党员又一次集资,给工人开支,维持了企业正常运转;党员朱永林试种红树莓成功后,主动把经验传授给贫困户,带他们脱贫;党员姜春清办起规模化养猪场后,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免费为12户农民提供技术;党员扈德民在外经商成功后回村办厂,解决几百名农民就业。

在张宝金看来,作为党员干部,不仅要相信群众,更要尊重群众。村民谷殿庭说:“张书记从来不踩人(瞧不起人),待人没架子,到谁家说话就像自家亲戚一样。”村民张海香说:“老书记脾气老好了,跟老百姓说话办事老亲了,只要找到他,从来不差事(不含糊)。”村民徐勤荣说:“老支书说的话在理儿、出的道儿(主意)管用,句句讲在咱们心坎上。”

张宝金认为,要当好村书记,就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要出以公心,公道办事,坚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在元宝村一份“黄泥河整治护岸工程”的会议记录上,村民代表的意见建议和表示同意的手印清晰在册。多年来,元宝村植树造林、黄泥河改造、集资办厂等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都坚持召开党员干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让村民自己决定村里大事。“遇事靠群众。”这就是张宝金始终坚守的信念。他说:“你拿什么心对群众,就能换回群众拿什么心待你。只要你做的是好事,即使群众当时不理解,慢慢也会理解。”干事讲科学——想干事还要会干事

张宝金认为,村干部不仅要有为民情怀,更要有富民本领。本领不是天生的,是靠苦学摸索得来的。

裁缝出身的张宝金以前没种过地,当了队长后兜里整天揣着一本《科学种田手册》,还跟老庄稼把式学,把科技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并创造了把绳子绑在脚上播种,使作物间距保持七寸的土办法。近年来,他还邀请省市农业专家来村里讲课,不断更新科学种田知识。搞工业后,他更是从外省聘请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给元宝人传授经验。

善于学习,勇于实践,使张宝金成为带领元宝人投身改革开放时代大潮的弄潮儿。搞筷子生产的同行都知道,能让产品出口日本最赚钱,但对方对筷子质量要求高,很多企业难以打开市场。张宝金带领大伙主攻产品质量,仅一年时间,就使元宝村生产的10万箱5亿双筷子摆上日本餐桌,并被日本企业评为免检产品。

张宝金常说:“凡事都有窍门,种地讲究把握时令,干工作也要讲究方法,特别要学会‘掏腰窝’(抓牛鼻子)。”在他看来,发展农业的“腰窝”就是科学种田,办企业的“腰窝”就是尊重市场规律。

元宝村的筷子厂、铅笔厂在周边县市都不是第一家,之所以能办一家成一家、成一家火一家,就是因为张宝金善于抓住发展机遇,尊重市场经济规律。1996年,地处林区大兴安岭的10余家筷子厂,因经营不善濒临破产。张宝金接管企业后,起初,当地工人不服气。张宝金通过在用工、管理、分配上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当年就扭亏为盈,并在大兴安岭陆续成功联营了8家企业。

爱学习、肯钻研,是张宝金的一大特点。他说:“咱‘大老粗’文化底子薄,更要好好学习,不然怎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怎能实现科学发展?”

在张宝金的帮助培养下,努力学习,增长本领,成为许多元宝人的自觉行动。记者走进养殖大户王成杰家时,他正在上网查农业市场信息,妻子王海英正翻看着从东北农业大学寄来的“北方兔业”科技简报。在村宏远木业有限公司,将铅笔打入德国法兰克福展销会的公司经理王连军告诉记者,他现在每天坚持学英语。谈起如何应对金融危机,这位年轻的农民企业家底气十足,充满自信。

张宝金认为,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不能只是挨家挨户搞救济,更需要带头闯出一条小康路。党员干部的作用,应该像颗粒饱满、生命力顽强的种子那样,一籽下地,换来万籽归仓。

领导干部当知大局懂本行干实事

新华社记者 慎海雄

201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一次讲话中,要求中青年干部加强对全局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做到“知全局、懂本行、干实事”,在工作岗位上经受锻炼和考验,为党和人民多作贡献。此前,李源潮同志曾明确要求组工干部“知大局、懂本行、干实事”。“知大局、懂本行、干实事”这一论述,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不仅对于中青年干部和组工干部,对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水平和执政能力,都很有借鉴和启迪意义。“知大局、懂本行、干实事”是对领导干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凝练概括。实践表明,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这三项基本功缺一不可。全局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大局。“知大局”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增强大局意识,吃透世情、国情、省情、市情、县情等,牢牢把握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乃至全国、全世界范围内的有关来龙去脉和发展态势,防止在实际工作中一叶障目,误把局部当全局、错判大局。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如果不知大局、不了解全局,工作就很有可能鼠目寸光、难免以偏概全,甚至犯下大错。“懂本行”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打好做本职工作的根底,增强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切实提高履职水平。有的领导干部对本职工作不重视、不肯下工夫钻研,满足于蜻蜓点水或一知半解,却把精力花在跑关系、搞交际上。从长远看,这样的领导干部在干部群众心目中是站不住脚、得不到信赖的。还有的领导干部不懂本行却不懂装懂,在定措施作决策时往往颟顸而为;有的甚至严重违规,在实际工作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干实事”实质上是对领导干部“知大局、懂本行”的一种实际效果的检验。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干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业绩来,真正做到“人民群众得实惠”。领导干部要干实事,就必须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深入基层、防止拍脑袋决策,准确把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虑,切实忧民之所忧,把实事办实,让人民满意。

从当前我们面临的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看,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的考验明显增多。特别是许多我们过去从来没有遇到的难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些难题面前,我们该如何应对,怎样化解,从哪儿破题,等等,都需要我们统筹研究、周密部署,从顶层设计开始,抓住时机,立足实际,以改革创新精神加以突破。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实现经济社会的新跨越、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境界。

破解改革发展中的难题,领导干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极为重要。所谓“思路正确,就有未来”; “方法对头,事半功倍”就是指此。领导干部能否思路正确、决策科学,关键要看他有没有做到“知大局、懂本行、干实事”。如果领导干部思路乱得一锅粥,方法顾前又失后,对大局无知、对本行一知半解,加上作风飘浮,是不可能统筹大局、实现稳中求进的。相反,倒是有可能怪招频频,扰得四邻不安,甚至“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搞得民怨沸腾。回顾这些年一些地方和部门出台的改革创新举措中,就有一些稀奇古怪、广受诟病的所谓“新政”。有些措施的出发点是惠民、利民的,但一旦实施却变成了扰民、烦民,招致民怨。反思这类“变形措施”在研究酝酿、制定出台和实施的过程中,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往往在“知大局、懂本行、干实事”上确有不小差距,甚至存在严重缺陷。其结果好心办坏事,几头不讨好;有的不仅没有推进难题的化解,反而平添几许乱,客观上制造了新的难题。“知大局、懂本行、干实事”,应当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功。其中,对于主要领导干部而言,除了“知大局”,还要“知全局”,洞悉国内外不同领域的风云变幻,对全局了然于胸。在这个前提下,还要成为本地区本领域本行业的行家里手、“业务尖子”。同时要有扎实做事、苦干实干的作风。如果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做到了“知大局、懂本行、干实事”,那么其决策的针对性、工作的实效性、群众的满意度就会有保障,科学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难题就一定能不断破解。

党的建设要深度融入中心工作——专访广西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新建

新华社记者 崔峰 董振国 王军伟

日前记者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新建进行了专访,他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书记抓党建、党建工作融入中心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刻论述。访谈内容如下:“书记抓党建,广西上下已形成共识”

在广西,党委书记抓党建,上上下下已形成共识,党的工作的地位摆得比较高。自治区党委历来重视党建工作。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反复强调:“各级党委书记,抓党建是你的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就是不称职。”

广西不给中央添乱,不出乱子,是底线。从上到下,广西都不断强调,要重视党建。

广西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民族和谐、边境稳定“三个担子一块挑”。就发展和稳定而言,党建是第一保障,没有这个保障,很难做好事情。这几年,广西经济发展较快,2011年GDP突破万亿元,在西部地区排在前列,发展快了以后,拆迁、能耗等问题就开始凸显,解决这些矛盾,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大作用,因为有了党组织做保障,要放心一些,问题容易解决一些,因此从客观需要看,也需加强党的建设。

广西2010年已启动“党组织建设年”活动,当时计划是搞3年,包括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一年一个主题,根据广西现实的情况,不断搭建格局。建格局,就是要把一些制度建立起来,另外建一些党组织的活动场所。

到了2011年,我们又确定了主题,“推进基层党组织的规范化、示范化、品牌化和信息化”。到了今年,恰好中组部部署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广西要求基本的组织要健全,基本的队伍要建强,基本的活动要开展,基本的制度要建立,基本的保障要落实。“党的建设要深度融入中心工作”

党的建设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党的建设要深度融入中心工作中。比如我们参与组织的“央企广西行”,对经济工作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当时我专门到北京,一家家与企业对接,开了3个座谈会,最终取得了很大成功。

2011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我们组织部一个副部长在上海交大学习EMBA,在那里学习的大部分都是企业家,学习过程中发现他们愿意到广西来,刚好碰上中国—东盟博览会,于是策划全班都来广西,后来扩大到老学员也要来,后来上海这边的民企也想来。他们来了,我们把他们当做贵宾接待,促进这些企业家在广西的投资、考察。

在广西,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只要经济工作需要的,我们都积极全力支持。要搞好工作,党务工作者要加强自身建设。我们自身过硬以后,做这方面工作也会得心应手。广西的党建工作,以前我在中组部工作时就知道做得比较好,来了之后感到做得非常的扎实。

还有一个是“两新组织”,也就是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工作,2011年9月份,我们搞百日攻坚战,狠抓“两新组织”的全覆盖,起码党的工作是全覆盖了。

此外,在农村党组织建设中,注意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发展为党员,把党组织建设和经济建设、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我们每年都有百万党员大培训。总的来说,党建工作始终是要为中心工作来服务,在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比如在广西、贵州、云南等交界地区,农民经常为了土地问题而发生纠纷,建立了跨省区党组织协调机制后,解决这些问题就顺畅多了。“让干部到基层去、到一线去”

我们还抓基层党组织应急机制并在全区推广,因为西部洪灾、旱灾等灾害非常多,因为位于山区,一旦发生突发灾情,外部力量很难进去,只能依靠当地基层党组织,如果真正要救灾,当地基层党组织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2010年,在基层党建工作方面实施了“十百千万”计划。“十”就是评选“感动八桂十大先锋人物”; “百”就是评选表彰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100个、先进个人200名,从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社区干部中各招录150名公务员,继续选聘200名社区党建工作组织员;“千”就是选派3000名机关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 “万”就是开展“万名干部入乡住村”活动,组织广大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以及组织10000支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创先争优、服务群众,送10000场培训下基层送教上门、服务发展。广西每年还选派新农村指导员,从2007年开始,到今年是第六年,一年派30000人,广西14000多个村,每个村要保证有两个干部进行指导。

为了支持广西新一轮扶贫开发,从今年起广西选派出3000名第一书记去广西3000个贫困村,这些第一书记一去就是两年,这个是总揽不包揽,原来村里的党支部书记继续履职,第一书记主要是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有的第一书记住在村里的场所,有的住在村民家,大家干劲都很大。

工商部门三项措施推动规模以上非公党建

新华社记者 张晓松

近年来,根据中央关于“国家工商总局要和有关部门一起积极参与做好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的要求,全国工商系统发挥自身职能优势,积极推进非公党建工作,逐步探索出向非公企业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成立非公企业党工委等三项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向非公企业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

2007年3月,55岁的权有让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工商分局副局长的岗位退到“二线”,并被选派到外资企业甘肃庆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

庆发公司当时共有6名“隐形党员”,都是因为原单位转型、破产、拍卖脱离了组织关系。他们认为,自己在外企就是个打工的,企业老板对党建工作也不热心,因此不愿亮明党员身份。

权有让发挥自己长期从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长处,协调工商、海关、检验检疫、卫生、商务等部门,帮助企业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逐渐得到了企业老板的认可。“隐形党员”们看到党员在外企也能发挥骨干作用,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2007年12月,庆阳公司党支部正式成立。公司把最大的办公室腾出来,购置桌椅、电脑、打印机等,作为党员活动室,“隐形党员”终于有了自己的“家”。截至2011年底,这个支部已有党员28名,设立了3个党小组。

据甘肃省工商局党组书记郭承录介绍,近年来,甘肃省委组织部先后从工商部门选派了约4600名像权有让这样的党建工作指导员,负责联系指导1.3万多户非公企业,帮助他们开展党建工作,基本覆盖了所有职工在30人以上尚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全省547个工商所全部设立了非公党建工作站,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记者从工商总局了解到,除甘肃外,吉林、西藏、广东、江苏、浙江、陕西、云南、河北等地工商部门,也都在组织部门领导下,选派了一大批党员担任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建立形式多样的流动党员党组织

山东省滕州市杏花村市场是一家有多年历史的大型干杂海货批发市场,经营户有1160余家,年交易额超过120亿元。

2004年,滕州市工商局和个私协会通过摸底发现,这个市场虽然没有建立党组织,但有相当数量的“隐形党员”“口袋党员”,而且流动性很强。针对这一情况,市场工商局专门选派一名分管副所长在这个市场成立了流动党员党支部。

据滕州市工商局局长沈道成介绍,在支部成立之初,他们开展了广泛调查,逐户摸清了流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底数,建立了党员登记管理档案、党员服务专线、党员QQ群,很快就吸收了35名流动党员。

近年来,按行业和区域,党支部又先后设立了6个党小组,建立了300平方米的“党员之家”,订阅了30多种党报党刊,并把骨干党员推荐到当地团总支、妇委会、个私协会等组织中担任职务,甚至让他们参与市场管理、规划和建设,使流动党员们切实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和凝聚力,扩大了党的影响,壮大了党员队伍。“目前,全国个体工商户近4000万户,从业人员上亿,建立党组织的还不足1%,是非公党建的一大空白点。”时任工商总局党组书记周伯华说,“但也要看到,个体工商户主要分布在各类专业市场,而专业市场具有相对稳定集中的特点。如何利用专业市场这个‘抓手’搞好个体工商户党建工作,滕州等地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经验。”

总结各地实践经验,在专业市场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上,主要有以下两条经验:

一是针对专业市场具有集中性、稳定性的特点,建立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对未建立党组织的专业市场,确定党建工作联络员,确保党的工作覆盖;对已经建立党组织的专业市场,基层工商机关党组织与专业市场党组织结对子,指导专业市场党组织领导班子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制度建设和教育培训工作。

二是针对专业市场具有行业性、专业性的特征,建立行业性党组织。充分发挥个私协会与专业市场联系紧密的优势,积极调动行业协会、商会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组建行业性党组织,通过“专业市场+党支部”“行业分会+党支部”等模式,组织、联络、凝聚专业市场党员。依托各级工商部门成立非公党工委

2010年9月,山西省委非公党工委正式挂牌成立,作为省委的派出机构,与省工商局合署办公,负责领导、指导、协调全省的非公党建工作,使非公党建和组织工作有了一个统一负责的指导部门。2011年3月,山西省委进一步要求各市县按照省里的模式成立非公党工委,并建立和完善非公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目前,全省23个县市区已经实现了组织全覆盖。“全国工商系统拥有2万多个基层工商所、40多万名工商干部,是唯一能够将触角延伸到乡镇一级的市场监管部门,是与非公经济组织联系最紧密的政府部门之一,在非公党建工作中具有独特的职能优势、体制优势和队伍优势。”周伯华说。

依托工商系统的这一优势,目前甘肃、山西、重庆等多个省份建立了非公工委,并形成了从省到市、到县、到乡上下贯通的非公党建工作体系。

总结各地建立非公工委的实践主要有以下三条经验:

一是构建完整的非公党建工作体系。非公党工委成立后,通过挂靠各级工商部门,尽快设置省以下各级非公党建工作内设机构,有条件的可在基层工商所成立党建工作站,指定专人从事党务工作,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贯通的党建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

二是扩大非公党组织覆盖面。首先,通过进企入户,摸清本辖区非公党组织和党员基本情况,并利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档案信息平台,建立党建工作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和党员登记卡。然后,采取寻找一批、输入一批、选派一批、发展一批、培养一批等办法,以及单独组建、派员组建、联合组建、依托组建等模式,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建设高素质的非公党务干部队伍。工商干部兼任各级非公工委负责人,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培训,通过政治学习、党务学习、业务学习和知识学习,提高工商干部从事非公党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拓宽干部配置范围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贵州探索跨省引进县委书记的启示

新华社记者 王橙澄 傅勇涛

近年来,贵州根据发展需要,在县级党委领导班子换届工作中,从相对发达的东、中部地区跨省引进“懂发展、会发展”的优秀干部担任县委书记,促进本地干部思想观念转变,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一探索对我国西部地区县域人事干部选拔制度改革,选优配强县委书记具有启示意义。人才制约“倒逼” 拓宽县委书记选拔视野

贵州人均GDP多年居全国末位,全省小康进程大体上落后全国8年。为实现后发赶超,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贵州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但发展速度受到干部人才队伍的诸多制约。近年来贵州省人才工作成效显著,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但全省人才总量较小、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紧缺、人才队伍建设渠道较单一等问题突出,尤其是熟悉工业、产业园区发展、城镇化建设、农业产业化的领导型人才十分稀缺。

对此,贵州拓宽县委书记来源渠道,大胆探索从东、中部相对发达地区,引进一批优秀干部担任县委书记这一关键职位,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和2011年,贵州从江苏、山东、河北、浙江、重庆五省(市)引进12名干部到贵州担任县委书记,占贵州88个县(市、区)的13.6%。通过探索,已初步形成三大工作机制:

——科学衔接沟通,争取各方支持。引进工作启动之初,就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指导,协调贵州与有关省市衔接沟通。贵州在省委组织部成立专门办公室,由一位副部长担任主任,并抽调专人承担具体工作,积极主动与有关省市联络,加强统筹协调。组成工作队分赴各省,具体衔接引进类型、数量、基本条件等具体工作。

——层层差额比选,坚持好中选优。贵州省委组织部干部二处处长黄伟说,首先贵州对引进人才应具备的任职经历、年龄条件、基层工作经历和抓经济工作经验等做出明确规定,然后经过沟通衔接,由有关省(市)根据要求,组织动员符合条件的干部报名参与,从中层层差额比选。再经过贵州省委常委会慎重研究确定任职人选,最后对拟任人选在其原任职地新闻媒体上公示。

——营造良好环境,安心干事创业。任职人选确定后,贵州省委组织部积极为干部到岗履职创造良好条件。首先召开任前集体谈话,介绍省情,提出希望和要求;其次,引进县所在市(州)委书记与引进干部分别谈话,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情况、进入角色;宣布任职前,与引进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成员分别谈话,调动本地干部积极性,支持配合新书记工作。“移植”东部经验促发展 带动发展赢干群支持

12名引进县委书记到任后,尽快熟悉情况,迅速融入班子,大胆开展工作,带动当地干部作风焕然一新。引进的县委书记们能够排除裙带关系等各种干扰,敢抓敢管,狠抓干部作风整顿。如织金县委书记崔英魁上任后,针对当地领导干部搓麻将成风的现状下发了“禁赌令”,对19个单位主要领导进行集体诫勉谈话,对22名作风涣散的干部进行了通报批评,完善监督机制,层层落实责任,以铁的纪律加强环境建设,使织金的干部队伍面貌发展巨大改变,发展环境大大改善。

推动当地干部思想观念更新。引进县委书记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县奋力赶超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提出要有“敢为人先、勇争第一”的勇气。贵阳市南明区委书记柯德来针对当地干部中存在的“小富即安、小胜即满”的思想,提出只要对加快发展有利、对老百姓有利,就要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2011年,南明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5.51%,居于全省首位。

通过招商引资促进东部资源向西部转移。引进县委书记充分发挥在相对发达地区积累的发展经验和人脉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制度。独山县委书记潘志立发挥曾担任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的优势,积极对外协调争取支持,规划启动县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一批项目相继落户。在贵州全省前三季度88个县考核中,绥阳县脱颖而出,各项主要指标全面进位,尤其是工业经济增幅名列全省第一,GDP增速由去年新书记到任时的第84位跃升到第15位。实现县域干部优化配置 力促区域协调发展

一些干部和专家认为,贵州从相对发达地区跨省引进县委书记的探索,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拓宽县委书记来源渠道,加强和激活整个县委书记队伍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首先,有利于改变优秀县域干部“东部用不完,西部不够用”的局面,实现全国范围内县域干部的优化配置。贵州省委组织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刘明学认为,近年来,从经济增速来看,经济发展正在从东部往西部转移,但优秀干部聚集于东部的趋势没有改变,由此产生了不协调。东部地区在高速发展中培养的大批优秀干部,许多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而西部地区干部队伍建设较为滞后,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从国家层面进行优化配置,可使东部优秀干部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发挥更大作用。

其次,有利于发挥引进县委书记的“鲶鱼效应”,建设本地县域干部队伍。贵州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潘荣、贵州省社科院教授熊宗仁等认为,从相对发达地区引进县委书记,对西部干部培养具有“正促进”和“负激励”两方面的积极作用。“正促进”即引进县委书记以个人综合素养和优势资源,带动西部干部见贤思齐、更新观念;“负激励”则通过“空降”外省干部引起触动和震动,刺激西部干部反思差距、危机自省,从而激发他们自我加压、努力提升,尽快成长为适应西部发展需要的党员干部。

第三,有利于引进干部自身的成长进步。不少引进县委书记表示,从东中部地区分管具体工作,到贵州担任县委书记、负责全盘谋划,不仅能够发挥运用在东中部积累的抓经济、抓园区建设、抓产业发展的经验,同时各方面综合掌控能力得到提升。

但干部流动具有特殊性,无法通过市场调控实现,只能依靠政策和行政配置。对此,相关干部和专家建议:

国家应出台更多相关政策,进一步鼓励东西部干部尤其是县级干部的任职交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度引进,实现县域干部的优化配置。

中央要进行顶层设计,配套跨省引进交流政策。刘明学、黄伟等表示,目前东中西部的干部交流任职主要集中在省级层次,市级和县级仍以挂职为主,较难突破,原因在于跨省引进困难重重,如干部家庭问题、较大的收入差距等,仅靠一个省难以配套。建议引进地和输出地共同考察引进县委书记,任期满后可留任或返回原省,提供更科学、更人性化的后续上升通道;东西部任职的收入差距由中央或东部省市补足等。

适当进行双向流动,有进有出,进出适当,多进少出。尝试西部有培养潜力、发展前景的年轻干部到东部任副职。

不辱党的使命 不负大山的嘱托——贵州12名外来县委书记群像

新华社记者 王橙澄 傅勇涛

12名跨省引进的县委书记,从齐鲁大地、黄海之滨、赵国故都,来到千里之外的贵州高原,带着支持西部建设的满腔热情与抱负,抱着踏石留印、抓铁留痕的决心与勇气,以“牢记重托”的责任感、“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履职尽能,犹如播撒在贵州崇山峻岭间的一粒粒火种,点燃了当地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高地”精神:构筑“精神高地”助力冲出“经济洼地”

12名引进的县委书记从相对发达地区来到贵州,诠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高党性”。听从党的召唤,服从组织安排!作为引进县委书记中的唯一一名女性,台江县委书记戚咏梅不带一兵一卒,不带一亲一友,只带着满腔热忱和东部发展的经验教训来到贵州。绥阳县委书记尹恒斌原任江苏省建湖县组织部长,他说贵州并不缺县委书记,跨省引进甚至会影响本地一些干部的提拔重用,但这体现了贵州省委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博大胸怀。他劝说80岁的老母亲:“娘,就当你把我生在贵州了吧。”

引进的县委书记用行动展示了什么是放眼全国的“高定位”。尹恒斌到任后不足半月便赶上县党代会召开,他加班加点写报告,提出“以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幸福绥阳为主题,加速进位争先,打造百亿强县”,让全县干部耳目一新、心服口服。平坝县委书记沈新国上任后打响了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攻坚年“百日会战”,要求全县干部努力创造高于全国、高于西部、高于全省、高于全市、高于平坝过去、高于全省经济强县平均水平“六个高于”的平坝速度。玉屏侗族自治县委书记王俊铭为古老的侗乡确定了打造“中国萧笛名城,新型工作重镇,黔东经济社会发展极”的总体目标。

引进的县委书记用实干体现了什么是干事创业的“高效率”。本地干群用“显微镜”在观察,家乡人民用“望远镜”在守望,这让他们压力不轻,必须用“超强度”学习领会中央、省、市精神,用“超速度”熟悉情况、进入角色。贵州农村山高路远,印江县委书记陈代军、晴隆县委书记许风伦等多位县委书记,在十天半月里就走遍全县所有乡镇,走访了数十个部门和企业,完成了多项调研。

他们的快行快试,让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短期内便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站在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绿树成荫的公园中,只见楼宇林立,塔吊高耸,一座新城正在崛起。两年前这里曾是藏污纳垢、破烂不堪的棚户区。区委书记柯德来上任后,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全省最大的棚户区彭家湾改造项目近1.2万户的拆迁工作,未发生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创造了征地拆迁的“南明速度”。而在戚咏梅的带领下,台江县经济综合指标半年间从全省78位上升至29位,这在台江发展史上并无前例。“创新”精神:打破思维枷锁 不再走寻常路

贵州连绵不绝的大山,是财富也是阻碍。引进的县委书记们深信,只有打破落后的思想观念、打开惯有的思维枷锁,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大跨越。

首先需要创造一个团结一心、干事创业的环境。引进的县委书记们用真诚团结本地干部,用机制调动本地干部积极性,努力协调“外来媳妇”和“本地郎”的关系。在绥阳、台江等县,引进县委书记给予四大班子领导充分信任,让他们参与各种重点招商和建设项目,许多会发展、敢发展的干部被提拔重用。当地干部也扔掉思想包袱,给予引进县委书记充分信任。2011年底,各引进县的党代会上,引进县委书记全部满票当选。

随后,引进县委书记又以新理念谋划新布局,以新手段促进新增长,引领当地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独山县委书记潘志立主抓独山3个产业园区建设,重点以园区建设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他直言,我并不指望自己短时间就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将自己在东部积累的经验,灵活创新地移植过来,影响和带动周边干部,让独山在工业化进程中先稳步打好基础,少走弯路。

从山东来的金沙县委书记丁翊强,致力于改变当地煤电经济“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勒令县城贯城河上游35家煤矿关停,安装和启用环保设施治污后才能生产。提出用资源换资本、资本换产业、产业换空间,规划新建了覆盖全县26个乡镇、涵盖一二三产的“七大特色经济板块”,初步走出一条符合本县实际的发展路子。

丹寨县委书记张淼则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创新实施“五个零”政策:用地零地价,开发区厂房零租金,各类费用政府零收费,服务零距离,职业培训带薪并零收费。

龙里县委书记胡志峰不仅积极“移植”东部经验和资源,为客商牵线搭桥,还向当地干部讲解国家政策,传授全新的拓商引资、园区建设方法,要求干部主动上门为企业服务。“民本”精神:“把老百姓刻在心里、抱在怀里、举过头顶”

对很多引进的县委书记来说,离乡背井来到贵州任职,不为高官厚禄,不为扬名万里。他们发扬“四千四万”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历尽千难万险,只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他们努力解决群众认为最需要、最棘手的问题。潘志立到任之初,针对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整脏治乱”和“违章建筑”等问题,集中突击两个月,有效遏制了独山县不断漫延的违法违章建筑之风,县城面貌焕然一新,群众普遍称赞。

他们尽力帮助群众谋发展、惠民生、促和谐。台江县抬拱镇洋汪村是当地最早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但硬件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发展步伐。村支书张玲向戚咏梅反映情况后,县委县政府很快投入400万元对洋汪村进行村庄整治,如今洋汪村已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之一。

他们不断探索如何化解干群矛盾,稳固基层执政基础。尹恒斌认为“作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安”,因此他一上任就大刀阔斧整顿干部“庸懒散”问题,组织纪检、组织部门明察暗访,召开全县干部作风整顿大会评议曝光,大力整治“吃拿卡要”现象。告诫全县干部要把群众刻在心里、抱在怀里、举过头顶,践行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每月15日定为全县干部深入走访群众日,县领导带头做起,每月定期沉入基层,深入村居,走进田间地头。织金县委书记崔英魁对搓麻将成风的当地领导干部下发了“禁赌令”,戚咏梅则对爱喝酒易误事的领导干部下发了“禁酒令”,一系列措施有力震慑了不思进取、不谋发展、消极怠慢的不正之风。

干部面貌焕然一新,让贵州当地老百姓拍手称快。绥阳县政协主席钟方伟说,引进的县委书记不会轻易陷入当地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能以相对超脱、没有包袱的状态,心无杂念地全身心投入,一旦与本地干部融合好,就能发挥出本地干部所不具备的优势和作用。

引进的县委书记们说,待到贵州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那天、待到云贵胜过江南的时候,我们会自豪地宣布:贵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