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科专病与风湿病中医临床诊治(第3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8 18:53:46

点击下载

作者:范冠杰 邓兆智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内分泌科专病与风湿病中医临床诊治(第3版)

内分泌科专病与风湿病中医临床诊治(第3版)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内分泌科专病与风湿病中医临床诊治/范冠杰,邓兆智主编.—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

ISBN 978-7-117-18152-5

Ⅰ.①内… Ⅱ.①范…②邓… Ⅲ.①内分泌病-中医学-临床医学②风湿性疾病-中医学-临床医学 Ⅳ.①R259.8②R255.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236805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内分泌科专病与风湿病中医临床诊治第3版

主  编:范冠杰 邓兆智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5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8152-5

策划编辑:曾纯

责任编辑:曾纯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第3版)编委会

学术顾问:邓铁涛 颜德馨 路志正 张学文 吴咸中

陈可冀 王永炎

总策划:吕玉波 陈达灿

总主编:罗云坚 刘茂才 陈志强

副总主编:禤国维 黄春林 杨志敏 邹 旭 张忠德

卢传坚 刘 军 黄 燕 李 俊

常务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小云 邓兆智 冯维斌 刘伟胜 刘旭生

刘金文 刘森平 许尤佳 李 达 李云英

杨海韵 杨霓芝 吴万垠 邱 波 张梅芳

范冠杰 范瑞强 林 琳 林定坤 罗笑容

黄健玲 黄培新 黄穗平 葛志红 詹宇坚

蔡炳勤 谭志健

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 燕 王立新 王树声 邓 宏 龙顺钦

卢富华 代喜平 白建平 白遵光 包 崑

司徒红林 刘 敏 池晓玲 许银姬 孙 伟

杜宝新 李 工 李红毅 李柳宁 杨丽新

杨荣源 肖 静 吴占河 吴焕林 何军明

何羿婷 何德平 宋 苹 张北平 张海波

张敏州 陆 华 陈 延 陈 海 陈文勇

陈秋雄 林启展 罗湛宾 庞 龙 赵 玲

胡永珍 夏纪严 徐大基 徐荣谦 郭 军

唐咸玉 黄学阳 黄清明 黄清春 崔徐江

庾 慧 梁凤鸣 梁伟雄 梁雪芳 韩 云

程 兰 蔡业峰 雒晓东 廖月红 黎小斌

主编单位:广东省中医院

编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广东省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岳阳医院

江苏省中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医学检验学院

澳大利亚悉尼皇家亚历山大儿童医院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河北省廊坊市中医院

河北省石家庄平安医院出版者的话第3版

为满足中医专科专病建设的需要,提高中医专科学术水平与临床疗效,促进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状态,我社于2000年组织编写了大型《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15个分册),各分册均多次重印,后于2005年进行了修订再版(16个分册)。本丛书自问世以来,因其体例新颖,特色鲜明,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重点突出,体现了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先进性,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在中医界产生广泛影响,为推动中医专科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了贡献。

本丛书自2005年第2版刊行至今已8年余,在这8年多中,医学科学又在不断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疗法不断出现。为紧跟日新月异医学发展轨迹,把专科专病临床诊治的新进展、新成果介绍给读者,以满足各层次的专科临床医师、进修医师、临床医学研究生、本科生的临床需要;为进一步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提高中医医院专科学术发展水平与中医医院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特将《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第2版进行修订。本次修订汲取丛书第2版的成功经验,进行适当补充、修改、完善和提高,力求使本书成为中医专科专病同类图书中具有较高的代表性、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和享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专著;成为中医临床工作者身边必备的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医参考书。

本次修订的组织工作,在第2版的基础上对主编和编委进行部分调整。为保持本丛书的权威性和代表性,特邀请国医大师、院士及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或主审,邀请全国16家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单位200余位专家参加了编写修订工作。各位专家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中医专科专病的实践和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既能传承和发挥中医药治疗专科专病的特色和优势,又勇于创新,在疑难病症的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赞誉。各位专家治学严谨,厚积薄发,在编写修订过程中,搜集整理了古今中外大量丰富翔实的医学文献,根据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学习研究心得,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力求全面科学地体现当代专科专病临床研究成果,充分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特色,融汇中西,贯通古今,为广大读者提供高、新、精、效的专科专病学术专著。

本次修订,在第2版基础上,仍保持16个专科分册,即呼吸科、心血管科、消化科、泌尿科、神经科、内分泌科与风湿病、血液科、肿瘤科、妇科、儿科、男科、外科、皮肤性病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喉科分册。在保持第2版总体框架的前提下对丛书栏目名称和设置进行部分调整,部分专科增加常见病种和中医优势病种;“评述”改为“评述与展望”,增加展望内容;“名医专家经验方”和“名医专家论坛”改为“名家名医经验方”和“名家名医论坛”,增选国医大师等名医名家医论和经验方,提高收选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删去“古籍精选”栏目,将古代医家经典论述融入正文之中;增设“循证参考”栏目,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性和较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以指导临床实践;对西医及中医现代研究等相关内容进行精简、提炼和更新,充实了临床治疗方面的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在保持“难点与对策”栏目内容新颖、实用的同时,进一步充实并强化了“对策”方面的内容,给出解决难点的措施与建议。

本丛书从第1版到本次修订,经历十余年。在此期间,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医医院重点专科(专病)发展势头良好,中医药服务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显示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已成为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的出版和修订,恰逢其时,满足了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发展的需要。经过2次修订,全书框架体例更加科学合理,全书内容日臻成熟和实用。特别是一些新颖而富有创意的栏目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如“难点与对策”、“经验与体会”、“循证参考”、“评述与展望”等栏目,体现了作者多年临床经验与独到的学术见解;“医案精选”、“名家名医经验方”、“名家名医论坛”,荟萃了名家名医临床实践的精华;“现代研究”等则反映了当代医学发展的最新成果。

诚然,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是当前继承、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并勇于创新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我们将秉承全心全意为广大读者服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的宗旨,热切期盼本丛书的修订再版,为把专科专病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中医专科专病人才的培养、为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和发展、为人类健康保健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7月王序

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是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核心内容。中医药学作为一门源于临床实践的科学,其理论和诊疗技术都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形成并不断创新发展的,临床实践是创新发展的源泉,临床疗效则是检验创新成果的试金石。近年来,我们大力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促进临床与科研相结合,不断提高临床疗效,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方面的优势,提高中医药在维护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

广东省中医院是我国最早建立、规模最大的中医医院之一。多年来,广东省中医院在中医内涵建设和优势病种临床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00年组织全院专家学者编写了一套《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既突出了中医特色,又紧跟现代医学进展,受到了好评。这套丛书此次为第二次修订,在前二版基础上,更加突出了构建现代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信这套丛书的修订出版,能够为做强做大中医优势病种、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和中医医疗机构内涵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故乐为之序。2013年9月25日邓序

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批评过了头,中医一再受到波及,曾一度落入低谷。所幸民众已经逐渐认识到: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西医应当互补,互相不能取代,经历一二百年可能会走到一起,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曾经提出一个口号“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双向接轨”,简称为“与世界双向接轨”,而不是我们单方面的接轨。中医界要有信心、有志气、有骨气、有智慧、有能力,去创造中医事业的美好未来。

然而就目前来看,中医界的现状还是不太乐观,中医临床、科研西化的倾向还很明显,我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临床科研评价体系,很多情况下要照搬西医的评价体系和研究方法,离“自立自强”还是有差距的。其实,历史上中医也有过实验研究。晋唐时代,医生为了观察黄疸症状的变化,逐日用白布浸染病人小便后晾干,加以比较就可以知道每日黄疸病情的进退;8世纪陈藏器关于脚气病的病因,认为本病与食白米有关……应该说,中医有很多创造是走在世界前面的。

我认为,对科研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动物实验一途,不能说不搞实验的中医就不是科学研究,临床研究也一样是科研,而且是更重要的科研!回顾一下中医学的发展历史,凡是做出卓越成就的中医学家,都是通过大量的、细致的临床研究而获得成功、推动中医学术发展的。

众所周知的汉代名医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他的主要著作《伤寒杂病论》,可以说就是他的科研成果。这一科研成果是从哪里来的?从临床中来!张仲景的科研方法,用他本人的话来说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上升为理论,确立“以脏腑论杂病”和“以六经论伤寒”两大临床辨证系统,这使中医临床医学有了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到今天我们还要深入学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理、法、方、药,可见其影响深远。张仲景的科研就是临床科研,这种方法过时了吗?落后了吗?我看一点也不落后,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实践,至今仍未被超越。

清代的温病学家吴鞠通,他留给后人的研究成果是一本《温病条辨》。这本书是怎么来的呢?他在《自序》中说:“……采辑历代名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可见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的汇总,但这种汇总不是简单的抄袭,而是在他自己的“三焦辨证”理论框架中,经巧妙剪裁而成,这其中的取舍,又离不开他的临床心得。这种文献的汇辑、总结提高,也是中医的科研方法之一,至今仍然是先进的,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温故一样也能出新——创立新的学说。

上面只是其中的代表,可以说,历代在中医学术上做出巨大成就的医家,无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因此,大家不要忽视继承,不论是临床经验的继承、还是文献的继承,都是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的基础,学术大厦将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当然,我们不仅要继承前人的成果,还要重视整理、继承当代人的研究成果,不能厚古薄今。

在这方面,广东省中医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所有着80年历史的中医院,有“南粤杏林第一家”之美誉。曾于2000年集全院专家之力,并与国内名校、名中医院之临床专家合作,编写了一套《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该书既继承几千年来之学术传统,又总结近、现代中医名家之先进经验与理论,辅以西医之诊断治法,务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一套能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临床水平、内容丰富而又新颖的著作。丛书出版后,数次重印,好评如潮。这套丛书自2005年第2版刊行至今已有8年,在这8年中,医学科学不断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疗法不断出现,为紧跟日新月异的医学发展轨迹,把专科专病临床诊治的新进展、新成果介绍给读者,更是为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提高中医医院专科学术发展水平,促进中医事业发展。广东省中医院的领导和专家决定将这套丛书进行第3版修订。此次修订,吸取了前2版编写成功经验,在保持第2版特色的基础上,全面系统收集、总结、整理、研究中医专科专病治疗规律,遵循科学依据,准确地运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来确定对专科专病实施最有效的治疗,因此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实用、更加完善。在形式上增加了“循证参考”和“评述与展望”栏目,更突出了先进性和前瞻性,真正做到了“传承古今,融汇中西”!

这套丛书凝聚了广东省中医院和国内知名中医院各位专家学者的心血。丛书的一次次修订,体现了他们善于吸收古人和当代的先进成果、不断进取的精神,中医事业的发展正需要这种精神。相信第3版丛书将为中医医、教、研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故乐为之序。2013年5月再版前言

本丛书自2005年第2版刊行至今已8年,在这8年中医学科学又在不断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疗法不断出现,为紧跟日新月异医学发展轨迹,把专科专病临床诊治的中西医新进展介绍给读者,同时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突出中医特色与优势,力求反映当代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水平。我们拟对本丛书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完善和提高,并予再版。

本版在保持原版总体框架的前提下进行修订。仍沿用第2版分为16个专科专病分册:呼吸科、心血管科、消化科、泌尿科、神经科、内分泌科与风湿病、血液科、肿瘤科、妇科、儿科、男科、外科、皮肤性病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喉科。部分专科增加常见病种和中医优势病种,如皮肤性病科增加“特应性皮炎”,泌尿科增加“尿酸性肾病”,妇科增加“异位妊娠”和“卵巢早衰”等。每个分册又以西医病名为纲,以增加中西医之间的接触点、亲和力。每个疾病内容包括概述、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医案精选、名家名医论坛、难点与对策、经验与体会、预后与转归、预防与调护、现代研究、评述与展望15大部分。其中“概述”、“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诊断要点”、“鉴别诊断”着重更新补充了本病目前最新的西医诊断标准、临床特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核心的“治疗”部分,分辨证治疗、其他治疗、西医治疗、名家名医经验方等,外科补充了“手术治疗与围手术期处理”,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尽量使中、西医两种思维模式在临床实践中达到某种程度的协调,切实反映现代中医治疗的实际情况。同时部分病种在“治疗“部分增加了“循证参考”,以冀能对临床以及科研工作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在编写体例上,在第2版基础上删去了“古籍精选”,丰富了“名家名医论坛”等内容,着重突出著名中医药专家尤其是国医大师们关于该病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体现了“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精神,供后学者学习和借鉴,提高临床实用性。“现代研究”包括了中西医最新观点、新理论和临床、实验室研究成果,反映了多学科的交叉、沟通、渗透,以期充实中医专科专病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

本丛书颇具特色的内容是“难点与对策”、“经验与体会”、“评述与展望”,这几部分着力对中医诊治过程中有关难点、重点问题做了讨论,分析评价了该病的中医药治疗特色及中、西医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主要阐述一些目前诊治中存在的问题或尚不成熟但有发展趋向的观点,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广大医务工作者进一步拓宽思路,深入研究。

本丛书在修订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书中所引述的各类医学文献的一些内容,为了体例统一和方便阅读,对原文作了一些删改,敬请原著者谅解,并向原著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本书较第1版、第2版的编写更贴近临床,并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加大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适合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和医学生深入阅读和临床参考,也可作为培养专科专病人员的辅导读物。期望本书的再版能为广大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及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本丛书涉及面广,疾病的诊疗又非常复杂,书中如存有错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套丛书第1版、第2版的作者为本版的编写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部分原作者由于工作变动,未能参加本版的编写工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编委会2013年7月编写说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内分泌疾病也在不断地增多。据杨文英等2010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关于中国糖尿病最新流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5%,我国可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糖尿病因其极易并发多种严重的并发症而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第三大杀手。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问题。此外,其他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疾病、肥胖、痛风,以及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各种风湿疾病也日渐常见。内分泌及风湿疾病作为慢性疾病,即便是突飞猛进的现代医学技术在治疗上也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寻求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防治内分泌及风湿疾病,不失为极富前景的途径之一。《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内分泌科专病与风湿病中医临床诊治》于2000年9月第一次出版,2005年再版,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也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肯定,对中医内分泌及风湿病专科建设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近年来,内分泌及风湿病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因此我们决定对该书进行修订再版,以将新的内分泌和风湿病的研究成果呈现给读者,以满足广大读者的殷切期望。

本次修订,在前二版的基础上,对原有病种进行了调整,删除了临床不常见的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和结节性红斑,增加了中医治疗有明显优势和确切疗效的4个病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胃轻瘫、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系统性血管炎。对第2版原有错漏之处进行了删补,并将第2版中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以更方便读者的查阅。对每一种疾病均在第2版的基础上结合中西医临床工作的新进展,系统地介绍了近年来在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疗法、新成果,力求突出中医特色和优势,以求对内分泌科专病与风湿病的中西医结合理论的发展,以及临床实践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书是集诸多名老中医专家和资深临床工作者的经验及体会,结合现代研究进展编写而成,希望本书的修订能为广大读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限于时间和撰写者水平,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在使用本书过程中不吝提出宝贵的意见,以利我们不断地对本书进行完善。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许多著名专家、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编 者2013年4月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及其并发症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基本病理生理为相对或绝对胰岛素不足所引起的代谢紊乱,涉及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多种代谢。最典型的表现为“三多一少”综合征,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或相对减轻)。尽管各种类型糖尿病出现上述四种主要表现的时间和顺序可能不同,但在各种糖尿病的自然进程中迟早会出现。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统计,目前糖尿病患者已达2.85亿,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近有近5亿人患糖尿病。世界上糖尿病人数占前三位的国家依次为印度、中国和美国。2007至200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CDS)组织下,全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估计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糖尿病人总数达9240万;在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2型糖尿病占90.0%以上,1型糖尿病约占5%,其他类型糖尿病仅占0.7%,城市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接近5.0%。我国可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糖尿病病死率已居肿瘤、心血管病之后的第三位,是工业发达国家中仅次于癌症、艾滋病和心血管疾病之后需优先考虑的疾病。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的“消渴”范畴。病因病机(一)中医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禀赋不足、五脏虚弱,精神刺激、情志失调,过食肥甘、形体肥胖与糖尿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后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发展,使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理论争鸣发展,内容逐渐充实。

1.病因(1)素体阴虚,五脏虚弱:

或由于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或由于后天阴津化生不足所引起。其中,古代医家更加强调肾脾两脏亏虚在糖尿病发病中的重要性。(2)饮食不节,形体肥胖:

长期过食肥甘,形体肥胖,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积热内蕴,消谷耗液,损耗阴津,易发生糖尿病。(3)精神刺激,情志失调:

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情志不舒,或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灼肺胃阴津,下灼肾液;或思虑过度,心气郁结,郁而化火,心火亢盛,耗损心脾精血,灼伤胃肾阴液,均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4)外感六淫,毒邪侵害:

外感六淫,燥火风热毒邪内侵,旁及脏腑,燥热伤津,亦可发生糖尿病。(5)久服丹药,化燥伤津:

在中国古代,自隋唐以后,常有人为了壮阳纵欲或延年益寿而嗜服矿石类药物炼制的丹药,使燥热内生,阴津耗损而发生糖尿病。(6)长期饮酒,房劳不节:

长期嗜酒,损伤脾胃,积热内蕴,化火伤津;劳伤过度,肾精亏耗,虚火内生,灼伤阴津,均可发生糖尿病。

2.病机(1)病变早期,阴津亏耗,燥热偏盛:

糖尿病早期的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燥热愈甚阴津愈虚,阴津愈虚燥热愈盛,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其病变部位虽与五脏有关,但主要在肺、脾(胃)、肾三脏,且三脏之间常相互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不得濡养,肾精不得资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损耗肾阴;肾精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脾虚、肾亏同时存在,而多饮、多食、多尿三多症状常可相互并见。(2)病变中期,病程迁延,气阴两伤,脉络瘀阻:

若糖尿病早期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则病程迁延,燥热伤阴耗气而致气阴两虚,同时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气血运行受阻,痰浊瘀血内生,全身脉络瘀阻,相应的脏腑器官失去气血的濡养而变生诸多并发症。其气虚的形成可因阴损耗气;或因燥热耗气;或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因过度安逸,体力活动减少,致气虚体胖。其痰浊的形成,可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或因忧思、劳倦伤脾,以致脾气虚弱,健运失司,水湿内停,积聚化痰;或因肺气不足,宣降失司,水津不得通调输布,津液留聚而生痰;或因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停而为痰;或因肝气郁结,气郁湿滞而生痰。其血瘀的形成可因热灼津亏而致血瘀;或因气滞而致血瘀;或因气虚而致血瘀;或因阳虚寒凝而致血瘀;或因痰浊阻络而致血瘀。

气阴两虚,痰浊瘀血痹阻脉络是消渴病发生多种并发症的主要病机。若气阴两伤,心脉痹阻则出现胸痹、心悸等心系并发症;若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痰闭清窍,脑脉瘀阻则出现中风、眩晕、健忘、痴呆等脑系并发症;若肝肾阴亏,脾肾两虚,肾络瘀阻则出现尿浊、腰痛、水肿、阳痿、遗精、癃闭等肾系并发症;若肝肾亏虚,精血不能上承于目,目络瘀阻,则视物模糊,甚则目盲失明;若肝肾阴虚,痰浊瘀血痹阻四肢脉络,则肢体麻木疼痛或肢端坏疽;肾开窍于耳,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肝肾精血亏虚则耳鸣耳聋,齿落;若疮毒内陷,邪热攻心,扰乱神明,则神昏谵语;若肺肾气阴两虚,易感受外邪,出现感冒、肺热咳嗽、或并发肺痨;肝胆气郁,湿浊瘀血阻滞则出现胁痛、黄疸;若肝肾阴虚,湿热下注膀胱则出现尿频急痛,小腹坠胀;若脾气虚弱,胃失和降则出现泄泻、呕吐、痞满、呃逆等诸证;若胃热炽盛,心脾积热则牙龈脓肿,口舌生疮;若皮肤络脉瘀阻,皮肤失去气血濡养,或兼感受风湿毒邪,则出现皮肤瘙痒、疖肿、痈疽疔疮、皮癣、水疱、紫癜、溃疡等多种皮肤病变。(3)病变后期,阴损及阳,阴阳俱虚:

人之阴阳互根,互相依存。消渴病之本于阴虚,若病程迁延日久,阴损及阳,或因治疗失当,过用苦寒伤阳之品,终致阴阳俱虚。若脾阳亏虚,肾阳衰败,水湿潴留,浊毒内停,壅塞三焦则出现全身浮肿、四肢厥冷、纳呆、呕吐、恶心、面色苍白、尿少尿闭等症;若心肾阳衰,阳不化阴,水湿浊邪上凌心肺则出现胸闷心悸、水肿喘促、不能平卧,甚则突然出现心阳欲脱、气急倚息、大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危候;若肝肾阴竭,五脏之气衰微,虚阳外脱,则出现猝然昏仆、神志昏迷、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二便自遗等阴阳离决之象。临床资料表明消渴病晚期大多因并发消渴病心病、消渴病脑病、消渴病肾病而死亡。

另有少数消渴病患者起病急骤,病情严重。迅速导致阴津极度损耗,阴不敛阳,虚阳浮越而出现面赤烦躁、头痛呕吐、皮肤干燥、目眶下陷、唇舌干红、呼吸深长、有烂苹果样气味,若不及时抢救,则真阴耗竭,阴绝阳亡,昏迷死亡。(二)西医

1.1型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西医认为1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由于遗传与环境因素中的病毒感染、化学物质所致的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炎症,导致β细胞破坏、功能损害、胰岛素分泌缺乏所致。(1)病因:

1型糖尿病存在着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在美国,1型糖尿病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三百分之一,而1型糖尿病的一级亲属中1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二十分之一。对遗传背景具有完全相同特征的同卵双胞胎中的1型糖尿病发病情况的调查情况显示,同卵双生儿之一患1型糖尿病,另一个发生1型糖尿病的总危险性为20%~50%。决定1型糖尿病易感性的最重要遗传因素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基因区,也被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区。该区域的基因变异可以解释50%的1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性。在对HLA基因的氨基酸编码与1型糖尿病发生危险性相关的研究中发现,位于DQB链第57位的天冬氨酸具有保护性,而位于DQA链第52位的精氨酸与糖尿病危险性增加相关。另外一个与1型糖尿病危险性明显相关的位点是胰岛素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区域,该区域的DNA变异可以解释约10%的1型糖尿病家族聚集性。

遗传背景完全相同的同卵双胞胎之间1型糖尿病患病一致率小于50%,说明环境因素在1型糖尿病的病因中起重要作用。目前主要有两种假说解释1型糖尿病发病的环境因素。第一种假说认为病毒等环境因素是触发自身免疫而导致1型糖尿病的原因。至今只有先天性风疹综合征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具有肯定的关系。第二个假说是基于“卫生学假说”的基础上,这一假说认为环境因素也可以抑制自身免疫过程的发展。简单来说,对于小婴儿来说,我们周围的环境可能太干净,缺乏抑制自身免疫的物质,因此导致了免疫调节的缺陷,从而导致了“Th1”疾病(如1型糖尿病)发病率不断上升。

年龄和性别是与1型糖尿病发病相关的重要因素。1型糖尿病发生的高峰年龄为11~14岁,这个年龄阶段是青春期启动和身体的加速生长期,大约70%的典型1型糖尿病在30岁之前发生。多个研究显示女性患者1型糖尿病的高峰年龄较男性提前。(2)发病机制:

目前对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认识是,与1型糖尿病相关的HLAⅡ类抗原与启动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过程的短肽特异性结合。这种结合+物被CD4T淋巴细胞表面的T细胞受体识别后,激活对β细胞具有杀伤性的T淋巴细胞和针对抗原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由抗原提呈细胞或T细胞释放出来的细胞因子在这个过程中起到调控作用。在这些细胞因子中,干扰素γ和白细胞介素2促进细胞免疫反应(Th1反应),而其他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0促进细胞免疫反应(Th2反应)。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Fas配体的表达同样也是进展为显性糖尿病的标志。在发生胰岛炎时对胰岛进行的检查结果提示发生了Fas介导的细胞凋亡,有可能是另一种β细胞功能损伤的机制。

2.2型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型糖尿病是以遗传、宫内发育不良等为先天病因,在持续性能量正平衡的环境因素作用下,维持葡萄糖稳态的关键模块,通过包括糖毒性、脂毒性、高胰岛素血症、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慢性炎症、交感神经长期过度兴奋等机制而调控失效,最终导致胰岛素抵抗和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主要涉及中枢神经系统、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等。以上机制相互作用,超越机体维持葡萄糖稳态的适应极限,最终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病。其中遗传、宫内发育不良等先天因素和年龄等后天因素共同决定机体自身的缓冲和适应极限,而2型糖尿病是具有特定遗传背景下对能量持续超载适应失败的结果。

特异型糖尿病共有8类,其中有关单基因突变所致的糖尿病正处于热切关注和发展之中。已知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的糖尿病有:胰岛素基因突变,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葡萄糖转运蛋白基因突变,葡萄糖激酶基因突变及线粒体基因突变等。

临床上现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病因学糖尿病分型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临床表现(一)症状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然而糖尿病最典型的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出现这四种主要表现的时间及顺序可能不同,但这些临床表现在各种类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均可能出现。

其他临床症状随着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慢性并发症的出现而可以表现为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如疲乏无力,性欲减退,月经失调,麻木,腰腿疼痛(针刺样、烧灼样或闪电样疼痛),皮肤蚁走感,皮肤干燥,瘙痒,阳痿,便秘,顽固性腹泻,心悸,直立性低血压、出汗,视物模糊,黑矇,多发及难治性疖肿,足部破溃等。(二)体征

糖尿病的早期,绝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体征;多尿明显而饮水不足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脱水征。

久病患者可能因为营养障碍、继发性感染,心血管、肾脏、眼部、神经系统、皮肤、关节肌肉等并发症而出现各种相应的体征。

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黄色瘤、皮肤胡萝卜素沉着症。(三)常见并发症

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糖尿病性乳酸中毒,低血糖症等。

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有: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性高血压,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变,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一)血糖

包括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新发现或没有系统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多有空腹及餐后血糖升高。(二)葡萄糖耐量

对无症状的早期糖尿病患者或亚临床型糖尿病患者,虽空腹正常,仍需进一步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明确诊断。但对于已经明确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则不需作为常规检查项目。(三)尿糖

尿糖受肾糖阈高低不同的影响,有些糖尿病患者即使血糖较高也并不一定会出现尿糖。(四)尿酮体

尿酮体测定对酮症酸中毒患者极为重要。正常人尿酮体阴性。(五)尿微量白蛋白

主要用于糖尿病肾病早期的诊断。(六)糖化血红蛋白

可以反映出测定前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主要用于评价糖尿病的控制程度。(七)糖化血清蛋白

反映20天(白蛋白半衰期)的血糖水平。(八)血浆胰岛素

主要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及分型。1型糖尿病患者在葡萄糖负荷后血糖上升很高,而胰岛素的分泌很少;2型糖尿病患者在葡萄糖负荷后,胰岛素的分泌曲线呈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与血糖的升高不成比例。对于测定前需要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注意测定结果的评价方法。(九)血清C肽

可以反映胰岛β细胞生成和分泌胰岛素的能力,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胰岛素治疗时更能精确地判断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因为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原可被相应的酶水解成等克分子的胰岛素和C肽,而外源性的胰岛素并不含有C肽。因此,较之血浆胰岛素检查,C肽有更准确地反映胰岛β细胞生成和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十)血脂

血脂是人体所必需的,但高血脂时易发生动脉硬化,有些患者为了使血糖降低,食用较多的脂肪食物,危害性较大。主要表现为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尤以肥胖的患者为多。生化分析可发现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及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十一)血清酮体

糖尿病患者并发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出现血清酮体升高。(十二)血液流变学

可作为糖尿病诊断、治疗、疗效观察的指标之一。糖尿病患者可以出现全血黏度增高(包括高切黏度及低切黏度)、血浆及血清黏度增加、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血小板黏附性增强及聚集性升高。(十三)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功能异常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一定的关系。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功能检查可能表现为:血小板黏附功能增强、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血小板释放反应异常、血小板促凝活性增高、血小板膜糖蛋白异常。(十四)血乳酸

糖尿病乳酸中毒(DLA)、糖尿病非酮性高渗综合征(NHS)、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患者有可能发生的三种急性并发症。约10%~15%DKA和NHS都同时有DLA;老年及重症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肝肾功能不全,加之降糖灵及降糖片使用过多,可使血中乳酸增加。诊断要点(一)糖尿病(或非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注: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的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受损(IFG)或糖耐量减低(IGT)。

在新的分类标准中,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IGT)及空腹葡萄糖受损(IFG)属高血糖状态,与之相应的为葡萄糖调节的正常血糖状态。IGT的诊断标准为:OGTT时2小时血糖≥7.8mmol/L,但<11.1mmol/L。IFG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6.1mmol/L,但<7.0mmol/L。(二)糖尿病分类

1.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诊断主要靠免疫检测。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几年至少可发现三种针对胰岛细胞组分抗原的抗体——抗谷氨酸脱羧酶(GAD)、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CA)、抗胰岛素自身抗体(IAA)。通过对上述三种抗体的测定(一般联合检测)可及早发现疾病,是临床上逐渐被采用的1型糖尿病的免疫学指标。近年来,又发现一种重要的胰岛细胞自身抗原,称为IA-2(胰岛素瘤结合蛋白-2),类似物为IA-2β。IA-2和IA-2β主要存在于胰岛细胞肿瘤、垂体、脑组织、肾上腺髓质等神经内分泌组织中。检测GAD、ICA、IAA、IA-2、IA-2β抗体有助于糖尿病正确分型及指导治疗。此外,特发性糖尿病也是1型糖尿病,它是胰岛素持久性的缺乏,易发生酮症酸中毒,但无自身免疫抗体存在,病因不明,与人类白细胞抗原无关,可遗传,多见于亚非地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同属于1型糖尿病范畴,成年人发病的自身免疫性β细胞破坏进展缓慢或部分损害。目前没有权威的LADA诊断标准,但一般要求符合以下几点:20~25岁以后起病,起病方式类似2型,没有酮症,体重指数较低,4年左右内可不用胰岛素,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等。

2.2型糖尿病

这一类型糖尿病过去曾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或成人起病型糖尿病,多数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并伴有胰岛素相对缺乏。该型患者多数肥胖,其肥胖主要集中于腹部,伴有高血压或高脂血症。不同种族的发病率不同,并与遗传密切相关。由于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常多年被患者忽视或未被诊断治疗。患者的胰岛素水平可正常或增高,表明这些病人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以补偿其胰岛素抵抗。

3.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GDM)指首次在妊娠期间发现的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包括:妊娠期间出现的葡萄糖不耐受;以前有葡萄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但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现;可以是暂时性糖尿病,或妊娠后继续存在的糖尿病。其诊断标准为: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及(或)随机血糖≥11.1mmol/L应在2周内重复测定,如血糖仍然如此可诊断妊娠糖尿病。

4.特殊类型糖尿病

目前已明确病因,由胰腺内、外原因和其他疾病、药物所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包括以下8种病因导致的糖尿病:①β细胞功能遗传缺陷,如葡萄糖激酶缺陷;②胰岛素作用遗传缺陷,如A型胰岛素抵抗、脂肪萎缩性糖尿病等;③外分泌胰腺疾病,如胰腺炎、胰腺损伤或胰切除、纤维钙化性胰腺病等;④内分泌疾病,如肢端肥大症、胰高血糖素瘤、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生长抑素瘤、醛固酮瘤等;⑤药物或化学因素诱发,如烟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等;⑥感染,如先天性风疹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等;⑦免疫介导性糖尿病的少见类型,如抗胰岛素受体抗体引起的糖尿病;⑧伴有糖尿病的其他遗传性疾病,如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综合征、卟啉病等。鉴别诊断(一)其他原因所致的尿糖阳性

1.肾性糖尿

先天遗传或肾盂肾炎等疾病使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退,其血糖及OGTT正常。

2.急性应激状态

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加,可使糖耐量降低,出现一过性血糖升高、尿糖阳性,应激过后可恢复正常。

3.食后糖尿

非葡萄糖的糖尿如果糖、乳糖、半乳糖也可以与班氏试剂中的硫酸铜结合呈阳性反应,但用葡萄糖氧化酶试剂可以鉴别。

4.胃空肠吻合术后

因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吸收快,可引起进食后0.5~1小时血糖升高,出现糖尿,但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

5.弥漫性肝病病人

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功能减弱,肝糖原储存减少,进食后0.5~1小时血糖可高于正常,出现糖尿。(二)继发性糖尿病

1.胰源性糖尿病

由胰腺疾病引起的如胰腺炎、胰腺结石、胰腺肿瘤、胰腺切除术胰腺组织被广泛切除等均可导致胰源性糖尿病。

2.内分泌性糖尿病

由内分泌疾病引起拮抗胰岛素的各种激素增多,使胰岛素相对不足而导致继发性糖尿病,如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皮质醇增多症等。

3.血液真性红细胞增多性糖尿病

由于血液中红细胞成分增多,血液黏稠度增高,影响胰岛素的循环,不能使胰岛素充分发挥作用,致糖耐量减低,出现糖尿病。

4.医源性糖尿病

因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所致。另外,女性避孕药、女性激素及噻嗪类利尿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三环类抗抑郁药等可抑制胰岛素释放或对抗胰岛素的作用,致使糖耐量减低,糖代谢紊乱。治疗

糖尿病由于其发病机制的复杂性,且有种类繁多的不同脏器的各种慢性并发症和急性并发症,因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机各不相同。所以在治疗时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确定不同的治疗原则。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地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糖尿病中医药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希望用一方或一法来统治所有的糖尿病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因为糖尿病患者受发病年龄的不同、发病类型的不同、发病诱因的不同、患者本身体质的差异、患者所处的地域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病阶段、急性和慢性并发症的有无、慢性并发症轻重不同以及机体反应性不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表现的症状复杂多变,各不相同。治疗既要继承前人的经验,同时亦应有所发展。(一)辨证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应该标本兼治。其本在气虚、阴虚,其标在燥热、瘀血、痰浊、肝郁、湿热、痰湿。其虚又有不同脏腑之分,其实又可兼见出现,故临床所见证型复杂多样。

1.糖尿病本病的治疗(1)燥热内盛

证候特点:

以口渴多饮,大便干燥为主证,兼见口干舌燥,多食,心烦,小便灼热或黄赤,手足心热,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

治法:

清燥泄热,养阴生津。

推荐方剂:

增液承气汤加减。

基本处方:

大黄5g,生地黄15g,沙参12g,枳实6g,玄参12g,麦门冬10g,天花粉12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

若燥热偏盛,大便干燥难解,甚或便秘,加芒硝3~10g(冲服)、番泻叶10g以助大黄、枳实清燥泄热之功;若燥热内盛,气逆不降,出现咳嗽、声音嘶哑者,加栀子10g、菊花12g以清热宣肺;如果在糖尿病的中后期,有的患者出现间断性大便干燥,或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且伴有心烦、口干等,治疗则以养阴增液,益气活血为法,药选黄芪20g、玄参12g、麦门冬10g、熟地黄15g、川芎12g、桃仁10g、当归10g等。(2)脾虚湿滞

证候特点:

以脘腹痞闷,舌苔厚腻为特点,兼见恶心,呕吐,四肢困倦,不思饮食,头昏,舌淡胖,舌苔厚腻,脉濡弱。

治法:

健脾益气,化湿运脾。

推荐方剂:

藿朴夏苓汤加减。

基本处方:

藿香10g,厚朴10g,法半夏15g,薏苡仁15g,苍术10g,茯苓15g,柴胡6g,香附6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

若脾气亏虚甚者加党参15g、白术12g以助脾气;若胃纳欠佳,不欲食,脘腹胀满可加山楂15g、麦芽15g、神曲15g以健脾开胃;如果湿滞偏盛而且舌苔厚腻而腐者,可加草蔻仁10g、白蔻仁10g(后下)、草果10g、砂仁6g(后下)以加强燥湿祛滞之功。(3)肝郁气滞

证候特点:

以胸胁苦满,胸闷太息为主证,可兼见胁肋刺痛,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女性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调理肝脾。

推荐方剂:

四逆散加减。

基本处方:

柴胡18g,枳壳15g,白芍12g,枳实10g,赤芍10g,川芎10g,茯苓15g,白术10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

若肝郁化火,表现为目赤肿痛,急躁易怒者,加牡丹皮12g、栀子12g以泻肝火;若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6g以通腑泻下;头晕目眩、头痛失眠者加天麻10g、钩藤20g、刺蒺藜15g以平肝潜阳。(4)水湿停聚

证候特点:

以水肿为主要特点,可见小便不利,头身困倦,头重如裹,纳呆不欲食,舌淡胖,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濡。

治法:

利水化湿,健脾泻浊。

推荐方剂:

五苓散加减。

基本处方:

茯苓20g,猪苓15g,泽泻10g,白术10g,桂枝6g,白茅根15g,车前草20g,玉米须15g,益母草20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

水湿停滞由脾虚引起者,适当加黄芪20g补气利水;水肿兼有瘀滞表现为口舌青紫或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者加怀牛膝15g、泽兰15g活血祛瘀,利水消肿;水肿甚者可加用生姜皮10g、桑白皮10g加强利水;水肿伴腰痛、腰膝酸软等症者加续断12g、女贞子20g、旱莲草10g等补益肝肾;水肿伴咳嗽、气喘等肺气不降者,适当加用前胡10g、苦杏仁10g降气止咳平喘。(5)气血亏虚

证候特点:

以神疲困倦,唇舌指甲及眼睑色淡等为主证,可以兼见喜坐少动,语声低微,精力不集中,失眠,舌淡白,脉细弱。

治法:

益气养血。

推荐方剂:

当归补血汤加味。

基本处方:

黄芪30g,当归10g,党参15g,怀山药20g,白术10g,丹参15g,阿胶10g(烊化),五味子10g,龙眼肉10g,炙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

若气血亏虚同时见胃纳呆滞,不思饮食者,加山楂15g、神曲15g、麦芽10g以健脾消食,以助气血生化之源;若兼见胁肋胀满等气滞表现者,可加木香6g、青皮10g、陈皮10g以理气。肾主骨生髓,髓能化精,精能生血,因而可在上方的基础上适当加枸杞子10g、制首乌15g、菟丝子10g填精补肾。(6)瘀血阻滞

证候特点:

以唇舌瘀黯,局部脉络青紫为主证,兼可见有局部刺痛,小便滴沥不尽,出血,局部痛有定处,夜晚加甚,舌黯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结代。

治法:

活血化瘀。

推荐方剂:

桃红四物汤加减。

基本处方:

桃仁12g,红花10g,血竭10g,水蛭6g,川芎10g,白芍12g,甘草3g,鬼箭羽10g,丹参15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

临床应根据瘀阻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加减。瘀阻在脑者,加怀牛膝15g以引血下行,郁金10g及石菖蒲15g以芳香开窍;瘀阻在心者,加薤白10g、全瓜蒌15g以开胸通阳;瘀阻在肩背者,可加姜黄10g、桂枝6g;瘀阻在下肢者,可加怀牛膝15g、孩儿茶10g。(7)肾阳亏虚

证候特点:

以畏寒,肢体欠温,膝冷,五更作泻,小便清长,夜尿多,或阳痿,性功能障碍,舌淡,苔薄白,脉微细为主证。

治法:

补肾壮阳。

推荐方剂:

金匮肾气丸加减。

基本处方:

枸杞子15g,桑椹15g,肉桂3g,怀山药15g,山茱萸12g,牡丹皮10g,泽泻10g,菟丝子15g,淫羊藿15g,紫河车10g,鹿角胶5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

若夜尿频多,小便清长者则加用覆盆子20g;阳虚而有寒象者,加用附片10g,若无效则加用鹿茸粉0.5g,干姜、细辛类温里通阳药也可选用,但药量不宜过大;若男性以性功能障碍为主者,则重用菟丝子、淫羊藿,另用雄蚕蛾,研粉冲服。(8)肾阴亏虚

证候特点:

以心烦,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脉微细为主证。兼见手足心热,面部潮红,热气上冲,舌淡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肾养阴。

推荐方剂:

左归丸加减。

基本处方:

桑椹15g,枸杞子15g,黄精15g,制首乌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桑寄生10g,玄参10g,怀牛膝15g,菟丝子10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

有虚火者可选加知母10g、黄柏10g、龟甲12g、牡丹皮10g滋阴清热;若阴阳两虚者,可用左归丸合用金匮肾气丸加减平补肾之阴阳;腰膝酸软明显者可加用杜仲12g、续断10g、木瓜15g、独活10g补肝肾健腰膝。(9)肝胆湿热

证候特点:

以胸脘腹胀,纳后饱胀,胁肋胀痛,恶心,口苦为主证。兼见四肢沉重,肌肉酸胀,或有巩膜、甲床、皮肤黄染,尿黄,舌红,苔厚腻,脉滑数。

治法:

清利肝胆湿热。

推荐方剂:

茵陈蒿汤加味。

基本处方:

大黄10g(后下),茵陈蒿20g,山栀10g,黄芩10g,黄连6g,苍术10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

若兼有倦怠乏力,不欲食者,可加用茯苓15g、白术10g、党参15g、陈皮10g益气健脾;若食后饱胀者,加用木香6g、香附10g行气消食;胁肋胀痛甚者,可加用川芎12g、郁金10g、枳壳10g疏肝解郁止痛。(10)湿热下注

证候特点:

以胸脘腹胀,纳后饱胀,尿频、尿急、尿痛,或大便溏泄、灼热不畅等为主证。兼见四肢沉重,肌肉酸胀,舌红,苔根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

清利下焦湿热。

推荐方剂:

四妙散加减。

基本处方:

黄柏10g,苍术10g,车前草15g,生苡仁15g,黄芩10g,黄连6g,怀牛膝12g,葛根10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

若病在肾与膀胱,可加用石韦20g、连翘15g、土茯苓15g、生甘草3g清泄下焦湿热;若病在大肠者,可加木香6g(后下)、焦槟榔10g以调理大肠气机并加重清热;若出现外阴瘙痒者,可加用苦参10g、川萆薢12g、连翘15g清热燥湿止阴痒;若湿热伤筋而表现为腿易抽筋者,可加用木瓜15g、独活10g、大青叶15g清热祛风除湿痹。

以上诸证既可单独出现,又可两证或数证同时并见,故可根据具体病情,参照以上规律灵活处理,尤其是糖尿病晚期的患者,病情比较复杂,不能将之简单地归为某一型或某一治法。

2.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治疗

阴阳欲绝(多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或糖尿病高渗性昏迷者)

证候特点:

神情淡漠,嗜睡,反应迟钝,木僵,甚则昏迷,呼吸有酮味,气急深大,皮肤干燥,多尿,舌干红,少苔或苔黄燥,脉微细欲绝或微细而数。

治法:

救阴回阳。

推荐方剂:

生脉散加减。

基本处方:

人参10g(另炖),麦门冬15g,五味子12g。视病情立即水煎服。

加减法:

如果脉微欲绝有阳脱表现者,加生附子15g以助回阳救逆之功;若燥热炽盛内陷心包者,可依病情选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以清热开窍。

3.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治疗(1)糖尿病心脏病变的治疗

1)消渴病胸痹(糖尿病冠心病、心肌病)

①心气阴虚,郁瘀阻脉

证候特点:心病时作,心悸气短,胸闷,疲乏无力,口干多饮,大便偏干,舌黯少苔,脉细数或细弦数。

治法:益气养心,理气通脉。

推荐方剂:通脉理气汤(经验方)。

基本处方:太子参20g,麦冬10g,五味子10g,生地20g,天花粉20g,白芍15g,佛手10g,丹参30g,三七粉3g(分冲)。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神疲乏力明显者,加党参15g、白术12g益气;若胃纳欠佳,不欲食,脘腹胀满可加麦芽15g、厚朴10g行气消食;如果湿滞偏盛而且舌苔厚腻而腐者,可加白蔻仁10g(后下)、砂仁6g(后下)燥湿祛滞。

②心脾不足,痰气阻脉

证候特点:心病时作,心悸气短,乏力,胸胁苦满,脘腹痞胀,二便不爽,纳食不佳,舌淡胖,苔白厚腻,脉弦滑。

治法:疏气化痰,益气通脉。

基本处方:香附10g,砂仁6g(后下),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川朴10g,陈皮6g,半夏10g,丹参15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气短乏力甚者,加黄芪15g、柴胡6g疏散益气;胸部憋闷或有压迫性疼痛而形体丰腴、时时咯痰者,加全瓜蒌15g、薤白10g行气化痰,宽胸散结;心烦不眠、头重痰多、舌质红苔黄腻者,加黄连6g、全瓜蒌15g、竹茹15g、枳实10g清热除烦,行气化痰;心虚痰瘀互结见舌紫黯、苔白腻者,加桃仁10g、红花10g活血祛瘀。

2)消渴病心悸(糖尿病心律失常):

临床分阳热(快速型)、阴寒(缓慢型)两类。

①阳热类——心气阴不足,瘀郁化热

证候特点:心悸气短、口渴、大便秘或不爽,舌黯红有裂纹,少苔。包括窦性心动过速、心室率偏快的各种早搏、室性心动过速。

治法:益气活血,养阴清热。

推荐方剂:生脉饮。

基本处方:太子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0g,香橼皮10g,佛手10g,黄连3g,赤芍10g,川芎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五心烦热、形体消瘦、眩晕耳鸣者,加北沙参15g、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