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生活指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8 22:11:56

点击下载

作者:付义,陈冰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冠心病生活指导

冠心病生活指导试读:

前言

疾病除了给病人带来身体上的病痛外,还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心理及经济上的负担。

将医疗行为全部归属医务人员是欠妥的,也是不可能的,疾病的治疗与康复除医护人员外,病人及其家属也扮演重要角色。有的病是七分治三分养,有的病则是三分治七分养。所谓的养大多是指调养与护理。调养与护理在疾病治疗与康复中不应该是配角。

增进有关疾病知识,发挥病人及其家属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疾病的治疗与康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常见病生活指导丛书》旨在向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基于医学知识的生活指导。

为了使本丛书的可读性更好,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1. 将书的内容以问题形式提出,然后进行解答。将相近内容的问题

放在一起,以不同栏目名标之,以使读者便于查找。2. 疾病(包括并发症)病理和治疗的阐释不多,以够病人及其家属

用即可。3. 问题多从病人及家属的角度提出,从细处着眼,根据临床所见,

将问题提得实用而切合病人及家属实际。在解疑的基础上,少讲

理论,多讲方法。4. 对问题的解释努力做到通俗易懂,尽量避免专业语言。5. 内容广泛,从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到家庭生活的细节皆有涉及,如

配合治疗、协助康复、心理支持、饮食注意、锻炼须知、生活习

惯改变等。

我们真心希望本丛书能为病人及家属在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提供帮助!基本篇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的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是由于供应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死的一种心脏病。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城市多于农村,平均患病率约为6.49%,而且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冠心病在我国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患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因此,21世纪我国面临心血管疾病的挑战,能否扼制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关键在于预防。

冠心病目前分为:隐匿型(无症状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猝死型、缺血性心肌病型五种类型。如何认识冠状动脉与心脏的关系

心脏是向人体全身各器官组织输送富含营养物质和氧的新鲜血液的器官,心脏也需要新鲜血液和氧来维持其自身的代谢和功能。冠状动脉就是供应心脏所必需的能量、氧气及其他营养物质的唯一通道。它像一顶帽子一样覆盖在心脏表面,所以被称为冠状动脉。冠心病有哪些表现

不同类型的冠心病发作表现不一。多数人形容其为“胸痛”、“胸部压迫感”、“闷胀感”、“憋闷感”,部分病人感觉疼痛向左侧肩部、背部、颈部、咽喉部放射,有时通过休息或者含服硝酸甘油能缓解。

1.典型的心绞痛表现

常发生在胸骨后,为压榨性、闷胀性疼痛,有窒息感,疼痛可波及心前区,并向左肩、左上肢内侧放射。心绞痛发作时常迫使患者立即停止活动。疼痛一般为1~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或异山梨酯,即消心痛)后,在1~2分钟内缓解。劳累、情绪激动、寒冷、饱餐等因素为常见的诱因。

2.不典型的心绞痛表现

心绞痛有时可不典型,如疼痛部位可出现在上腹部、下颌、左肩胛,或表现为牙痛等,疼痛性质可较轻,或仅为左前胸不适、闷胀感等,常易被患者误认为是因胃肠不适、肩周炎或口腔疾病所致,进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何谓隐匿型冠心病

隐匿型冠心病是指平素无心绞痛、心肌缺血的症状,但在体格检查时可发现心电图(静息、动态或负荷试验)有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变化,或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影(静息或负荷试验)示有心肌缺血表现,亦称无症状型冠心病。病人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病变较轻或有较好的侧支循环,或病人因痛阈较高而无疼痛症状。

这类患者平常无自觉症状,未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故后果有时很严重,可突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也可慢慢发展为心力衰竭,有的病人甚至突然猝死。糖尿病患者往往有自主神经功能损伤,隐匿型冠心病的发生率很高,所以隐匿型冠心病患者更要提高警惕!心肌梗死的表现

心肌梗死的表现与梗死的大小、部位、侧支循环情况密切相关!

多数病人在发病前数日多有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心绞痛频繁发作等先兆。

心肌梗死时疼痛与心绞痛程度有明显的不同,典型表现为胸骨后、左侧心前区压榨样疼痛,持续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休息及自服硝酸甘油不缓解,伴憋闷、心悸、气短、汗出、濒死感;大面积心肌梗死可突发急性左心衰竭,气喘不能平卧,心源性休克等;下壁心梗患者可见心动过缓,严重时可发生短暂意识障碍,如阿斯综合征;下壁心梗患者多见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部胀满和低血压等,其他全身症状可见发热、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多因情绪激动、饱餐、激烈运动、用力大便等因素诱发潜在的病源。

近日心绞痛频作的患者,应尽快到医院就诊,同时一定要注意“心平静气,动作和缓,清淡少食,通便润肠”!无痛性心肌梗死更危险

冠心病病人一旦发生心肌梗死,胸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疼痛程度往往很重,需注射哌替啶(杜冷丁)或吗啡才能暂时止痛。然而,老年人由于痛觉反应迟钝,对疼痛的感觉阈较高,或侧支循环较好,冠状动脉狭窄与闭塞逐渐发生,重度糖尿病患者伴较重的神经病变,心肌的自主神经受损,脊柱旁交感神经节有病变,使痛觉传入冲动被阻滞等原因,临床上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在整个病程中都无疼痛,轻者以后在偶然做心电图检查时发现异常Q波,才知道过去曾发生过心肌梗死。重者一开始就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

发生心肌梗死而无胸痛者并不少见,这类人多是年龄较大的老人和糖尿病患者。因为没有胸痛,初期常常被患者、家属及医者所忽视,未能及时抢救,并延误送医院急救的时间。故凡是高龄老人和糖尿病患者,一旦突然出现胸闷加重,精神虚弱,冷汗出,上腹痛,甚至腰痛,牙痛,反复呕吐,血压下降,脉搏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咳大量泡沫样痰等肺水肿症状时,家人应想到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立即给患者使用常备的急救药品,并打“120”电话求援。否则,随时会有意外发生!何谓陈旧性心肌梗死

按病情发展过程,陈旧性心肌梗死指心肌梗死发生8周以上者,已经没有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及血清心肌酶学改变,心电图仅有持久不变的异常Q波或QS波,ST-T可正常或呈慢性心肌供血不足,是心肌梗死后修复而纤维化的残留的心电图改变。部分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症状较轻,常仅根据心电图改变而作出诊断。非心绞痛的胸痛有什么特点1. 胸部短暂几秒钟的刺痛或持续几小时甚至几天的隐痛、闷痛,而

不伴胸闷、心悸、气短、汗出者。2. 患者可明确指出胸痛的固定位置,且范围不是一片,而是一点。3. 疼痛多于劳累后出现,而不是在劳累的当时。4. 疼痛与深呼吸或咳嗽有关。5. 胸痛可被其他因素所转移,不影响日常活动,如工作、运动时并

不加重,反而使其胸痛症状减轻甚至消失,静息时疼痛明显。6. 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在10分钟以后才见缓解。冠心病以外导致胸痛的疾病

1.胸壁疾患所引起的胸痛

主要由于胸壁肌肉、肋骨或肋间神经的病变所引起,主要特点是疼痛常固定在病变部位,且局部多有明显的压痛点。(1)肋间神经痛,部位沿肋间神经走向有刺痛感,咳嗽、呼吸时均会加重。(2)肋骨骨折引起的胸痛,有受伤史或长期剧烈咳嗽的病史,疼痛的局部有明显的压痛,挤压时更明显。(3)胸、腹部带状疱疹引起的胸痛,以表皮疼痛为主,局部可以出现水疱,疼痛与咳嗽、呼吸无明显关系。

2.气管、支气管、肺和胸膜病变引起的胸痛

主要特点是疼痛常与呼吸、咳嗽相关。(1)自发性气胸引起的胸痛多为用力咳嗽时突然发生,伴有进行性气难喘、胸闷,甚至出现紫绀、休克等严重情况。(2)胸膜炎时疼痛与呼吸有明确的关系,刺痛多发生于两下季肋区,可单侧或双侧。(3)肺炎引起的疼痛表现为咳嗽明显,伴发热,咯黄稠痰、铁锈色痰,甚至咯血,呼吸急促,胸部有灼热感。(4)肺梗塞引起的疼痛多局限在患病的部位,剧烈如刀割样疼痛,严重者可出现进行性呼吸衰竭。

3.其他循环系统所引起的胸痛

常见的疾病有心包炎。心包炎引起的疼痛有时很像心肌梗死,但在咳嗽、呼吸或左侧卧位时加重,而且疼痛持续的时间长,不能用扩张冠状血管药缓解。

4.某些消化系统疾病也能引起胸痛(1)胆囊炎、胆石症引起的胸痛以右下胸或右背、胸、腹为主,与进食高脂、高蛋白食物有关,疼痛性质以绞痛、窜痛多见,伴有恶心、呕吐和腹胀痛,甚至进行性黄疸。(2)急性胰腺炎可引起心窝部、左胸壁、上腹及腰部疼痛,呈腰带样疼痛,伴恶心、欲呕、腹胀等消化道症状,用扩张冠状血管药物及解痉止痛药不缓解。(3)此外,胃和十二指肠疾病也可引起前胸下部疼痛,但一般均有胃肠道症状。

引起胸痛的严重疾病很多,应初步认识并加以区分,从容应对,掌握基本的预防或应急办法。对病情危重者,应及时呼叫医护人员,以免发生意外。如何区别肩痛是因肩周炎所致还是与冠心病有关

很多人常常因为肩周炎的缘故备受肩痛折磨。时间一久,他们就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以为肩痛就一定是肩周炎的症状。痛觉信号经过1~5胸椎前的交感神经节和相应的脊髓神经传入大脑,在大脑中产生疼痛的感觉。由于肩部、胸骨部以及左侧小指等处的疼痛也是经过1~5胸椎前的交感神经节和相应的脊髓神经传入大脑的,所以大脑感觉中枢有时会分不清疼痛是来自心脏,还是胸骨、肩膀。所以,冠心病病人常会出现肩痛症状,有时甚至会掩盖其他部位的疼痛。

一般冠心病病人除了肩痛外,还会有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样不适。另外,冠心病发作时疼痛一般持续时间不长,且肩关节活动不受影响。肩周炎的疼痛历时较长,并常伴有关节活动受限。此外,冠心病引起的肩痛在休息时或服用硝酸甘油后是可以缓解的。当牙痛时,如何区别其原因是口腔疾病还是冠心病

60多岁的王老太太最近夜里睡醒后总感觉牙痛,清晨起床后牙痛得更厉害。开始她没当回事儿,只是去附近的药店买了几片止痛药,但服用后也不管用。几天后,在家人的劝说下,她来到医院口腔科就诊,经医生检查发现,王老太太的牙齿既无龋洞,牙龈也未见红肿。由于一时难以找到牙痛的原因,她被转到内科诊室。心血管科医生在详细询问其病史并对其进行检查后认为,她的牙痛可能是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表现,建议她做心电图检查,结果证实王老太太确实患了冠心病。原来,王老太太的牙痛真的是心绞痛发作的表现。王老太太对此大为不解——明明是牙痛,怎么又扯上了冠心病呢?

一般情况下,心绞痛的典型表现是胸骨后有阵发性压榨感和闷胀感,这种感觉可持续3~5分钟。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前区疼痛则更为严重,可持续半小时以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休息也不能使疼痛缓解,胸口像有块大石头压住而喘不过气来,还常伴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有恐惧和濒死感。然而,在临床上约有1/6~1/3的冠心病患者并没有上述典型症状,而是或有阵发性牙痛,或有阵发性咽喉痛,或有上腹部疼痛、左肩痛等远离心前区其他部位的疼痛,因此常易造成误诊、误治。另外,还有约1/5的冠心病患者根本没有疼痛症状,医学上将其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对此情况人们更应提高警惕。

像王老太太这种因冠心病发作引起的牙痛,痛点多在颌骨和牙齿上,与急性牙髓炎的牙痛颇为相似,医学上称为“心源性牙痛”。心源性牙痛的特点是牙痛剧烈,呈阵发性,往往是由于身体活动、饱餐、情绪激动而诱发,患者经休息后可自行缓解。这种牙痛经口腔科检查无明显牙病,牙痛部位不确切,往往一侧牙齿都感到疼痛,这与一般能找到相应部位的牙痛不同。这种疼痛经牙科处理及服用止痛药后都不能被解除。此种牙痛是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或心绞痛的一个特殊类型。患此病者以老年人居多。对于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及心脏神经纤维逐渐发生了退行性的变化,对痛觉的敏感度降低,以致心绞痛的部位可以在胸骨后或心前区,也可放射到下颌骨、下牙齿等部位。

所以,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老人在出现牙痛这种看似与病情不相干的症状,并且服用止痛药不能缓解,经口腔科检查又无异常时,应考虑有患冠心病的可能。必须做进一步检查,以尽快明确诊断,并进行积极治疗。有如下情况者要提高警惕,应高度怀疑冠心病

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后缓解。或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时出现胸痛、心悸等。

中老年人有不明原因的心脏增大、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者,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病。

40岁以上,无心肌缺血症状,但心电图等检查有心肌缺血的表现,可诊断为隐匿型(无症状型)冠心病。冠心病朋友为何会发生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曾遇一患者,患冠心病十余年,平日一般情况尚可,能进行正常的工作和学习,无明显胸痛、憋闷感。近一年来,在体力劳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可自行缓解。近来在夜间熟睡时,突然出现胸闷、气急、被迫坐起。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在冠心病的基础上发生了心功能不全的缘故。

冠心病朋友常见左心功能不全,呼吸困难是其最早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为肺淤血和肺顺应性降低而致肺活量减少的结果。通常是在重体力劳动时才出现呼吸困难,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系体力活动使静脉回流增加,致肺淤血加重的结果。此时,若给予正确有效的治疗,较容易纠正心功能不全。若未给予有效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在做较轻的体力活动时也可出现呼吸困难,使劳动能力逐渐下降。有的则表现为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通常入睡并无困难,但在夜间熟睡后,突因胸闷、气急而需被迫坐起。轻者坐起后数分钟可缓解,但有的伴阵咳,咯泡沫痰,若伴有哮喘,则称为“心源性哮喘”。重者可发展成肺水肿,表现为严重的呼吸困难,每分钟呼吸40~50次,端坐体位,频频咳嗽,常咯出泡沫痰,伴烦躁不安,口唇青紫,大汗淋漓。此时应迅速、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以免危及生命。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发病机理是:(1)患者平卧入睡后,下半身静脉血液回流增多,而且在白天因重力而积聚在下垂部位组织间隙中的水肿液也因体位改变而回流入血,故肺部的淤血水肿明显加剧。(2)入睡时迷走神经中枢紧张性升高,支气管口径变小,通气阻力增大。(3)熟睡时神经反射的敏感性降低,因而只有当肺淤血发展到比较严重的时候,才能刺激呼吸中枢,引起突然发作的呼吸困难,迫使坐起而张口呼吸。

冠心病朋友若有端坐呼吸,有时夜间入睡后突然感到气闷而惊醒,并需立即坐起喘气和咳嗽,说明已并发明显的心功能不全。此时必须及早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六类人小心隐匿型冠心病

北京市红十字会卫生救护培训中心主任李福兴说,推销员、司机、交警、设计人员、外企职员和媒体从业者,都是隐匿型冠心病的高危职业者。李福兴说,青壮年人因隐匿型冠心病发生急性心梗的较多,这些人年龄多不太大,过去可能有或无心脏病病史,发病前也常无任何症状或不适,很少能引起病人或医生的注意,因此常在无任何诱因的情况下突然发作而猝死。“由于出租车、公交车司机工作时间长,特别是多数公交车没有任何降温措施,最易引发潜在疾病;推销员每天在外面忙于赶时间、见客户,也很少关注身体情况;交警成天在露天作业,工作环境恶劣;设计人员、外企职员和媒体从业者对事业过度执著,必然损害健康。”引发冠心病的因素有哪些

冠心病的发生和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或者说,冠心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目前,除了年龄和遗传因素外,影响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大多与生活行为习惯有关系。据大量研究表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许多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关,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中国人群中得到证实的包括: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和肥胖、年龄和性别、活动过少、A型行为类型、社会关系不协调和焦虑、抑郁等因素。冠心病发病多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城市多于农村。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冠心病患病年龄在中国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在国内,冠心病发病率逐年走高

虽然目前冠心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未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由于中国人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患病率较高,而这些是冠心病主要的危险因素,因此得出结论——中国离成为一个冠心病大国为时不远!

近年来,冠心病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迅速上升趋势,是中国居民死因构成中上升最快的疾病,已成为威胁中国公众健康的重要疾病。中国科学家针对国内中年人群完成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1998年至2008年间,中国男性冠心病发病率较以往同期将增加26.1%,女性将增加19.0%。造成冠心病发病率逐年走高的原因

1.饮食结构改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逐渐形成了“多肉少菜”的结构。动物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量明显增加,肥胖人群越来越多,而且吸烟、饮酒的人也越来越多。

2.体育运动减少

如今交通便捷,上下楼有电梯,很多人都以车代步,步行者越来越少。休息日通常是坐在家里看电视、搓麻将,而且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不活动。

3.心理社会压力增大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常常处于精神紧张和劳累状态。

4.健康知识缺乏

虽然人们现在越来越在乎自身的健康问题,但是,对于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知识还是很缺乏的。胖人为何易患冠心病

有关资料显示:肥胖的人相对于体重在正常范围的人罹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加270%。为什么胖人容易得冠心病呢?(1)体重过度增加,会使心脏的负担加重,使血压升高。(2)肥胖的人体力活动减少,妨碍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者侧支循环的形成。(3)肥胖的人通常有高热量的饮食摄入习惯,使血脂、血压水平增高,促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加重。A型性格为何易患冠心病

美国科学家研究表明:在美国,冠心病患者中60%属于A型性格。A型性格者患冠心病的几率是B型性格者的2倍,患心肌梗死的几率是B型性格者的2~4倍。国内有关资料表明:A型性格者占冠心病人数的70.9%。什么是A型性格?美国心脏病专家弗里德曼和罗林曼把人的性格分为A、B两种类型。(1)A型性格特征:为取得成就而努力奋斗;有竞争性;易不耐烦;有时间紧迫感;言语和举止粗鲁;对工作过度认真;有旺盛的精力和过度的敌意。(2)B型性格特征:不争强好胜,做事不慌不忙。

A型性格的人为什么易患冠心病呢?具有A型性格的人动作匆忙,办事节奏快,有时间紧迫感,争强好胜,遇到困难也不罢休,对任何事情都有一种不满足感。一件事情没有做完,又去做另一件事情,四处奔忙。这种人雄心勃勃,脾气暴躁,干练利索,性格外向。他们常常为一些小事大发雷霆,虽然有事业心,但对周围的人怀有“敌意”。另一方面,由于A型性格的人过于追求事业和功名,常常忽视个人的健康,他们不会享受生活的乐趣,不懂得如何照顾自己,常使自己整天处在紧张和压力之中。恰恰相反,具有B型性格的人,他们慢条斯理,不慌不忙,随和易处,没有争强好胜的压力,紧张之后能愉快地休息。

近年来研究表明,冠心病与心理紧张有关。弗里德曼与罗林曼通过大量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与疾病的关系后发现,心脏病病人几乎都是些思想敏锐而雄心勃勃的人,多是A型性格的人。如果人长期、反复地处于紧张状态中,在这些因素作用下,极易患冠心病。糖尿病与冠心病有何关系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性疾病,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大血管并发症。Ledet在1979年首先提出了糖尿病心脏病的特定概念,并称之为Dia-betic Cardiopathy(DC),其中包括糖尿病心脏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糖尿病冠脉疾病的发生率是一般人群的2~3倍,约5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已有CHD,而且糖尿病本身又加速CHD的发展,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范围更广泛,病理改变较严重,表现为左主干严重狭窄(≥75%)和三支病变。其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与非糖尿病患者不尽相同,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注意: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时,冠心病的某些临床症状出现得较迟或被掩盖,更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地控制血糖,并定期到医院检查心脏,注意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冠心病与高血压的关系

高血压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发病及其并发症所造成的死亡,是随着血压的升高而增加的。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血压正常者明显,且血压水平越高,动脉硬化程度越重。血压升高不仅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也加速了小动脉硬化,因此,高血压患者发生血管闭塞和破裂比正常血压者早约20年。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都能够强有力地预测冠心病的危险性。因此,高度重视高血压,尽早把升高的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对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什么说冠心病是“时代瘟疫”、“健康第一杀手”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世界第一致死原因,而冠心病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心脏疾病。冠心病自古有之,在20世纪20年代所见不多,30年代逐渐增多,50年代在某些国家流行,近几十年来几乎达到猖獗的程度。

就全世界而言,半个世纪以来,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0年公布的资料显示,美国总死亡人数中,有24.7%死于冠心病;北爱尔兰冠心病病死率居世界首位,为536/10万;日本最低,为41/10万。我国1993年结束的16省市500万人口的统计资料显示,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低于国际水平,但均呈上升趋势。冠心病在我国的平均患病率为6.49%,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据统计,每100位40岁以上的中国人就有4~7人是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的危害主要是引起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与猝死等,从而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

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已成为全世界的公害。所以,有人称其为“时代瘟疫”、“人类健康第一杀手”。什么是心脏介入治疗“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心血管介入技术的诞生是现代医学最具革命性的突破,日新月异的心脏介入治疗大大遏制了冠心病的肆虐。

介入治疗不是外科手术,而是一种心脏导管技术,是通过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手腕上的桡动脉,经过血管穿刺把心脏支架或其他器械放入冠状动脉里面,以此达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的目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诸多优势。在前不久举办的2008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上,我国在该领域取得的成就让人感叹不已。

传统用的是比较粗的导管,可能会堵塞冠脉开口,从而发生一些危险。现在,随着器械的改革,导管变得越来越细。过去用的造影剂水溶性很差,注入冠状动脉后病人需要咳嗽才能排出来,这方面现在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因此,随着器械和技术的革命,风险率有了明显的下降。

但对一些十分弥漫的病变、多支病变、糖尿病合并的三支病变、某一支单一血管非常弥漫的病变、血管特殊的分岔病变、严重的多处钙化和迂曲的病变等放入支架后,可能当时的风险很大或放入支架后远期的效果不好。什么是心脏搭桥术

心脏搭桥手术是取病人本身的血管(如胸廓内动脉、下肢的大隐静脉等)或者血管替代品,将狭窄冠状动脉的远端和主动脉连接起来,让血液绕过狭窄的部分,到达缺血的部位,改善心肌血液供应,达到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的目的。

冠状动脉本身可以发生动脉硬化,搭的这个桥也可以发生动脉硬化。术后服药、健康饮食、生活规律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搭桥寿命的问题,如果是静脉搭桥的话,孩子常用大腿上不用的血管,5年以后的通畅率大约是70%左右。如果是动脉搭桥,小孩则用桡动脉,5年的通畅率可以达到90%以上。冠心病患者什么情况下需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1. 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2. 冠脉多支病变,尤其是有3支或3支以上病变者。3. 受过冠脉成形术治疗并在冠状动脉内安装支架的病人发生再狭

窄。4. 心肌梗死后室壁瘤手术切除,在切除室壁瘤的同时,行冠状动脉

搭桥手术,效果较好。5. 血管弯曲或完全闭塞、分叉口或左主干狭窄、心脏介入比较困难

者。

心脏搭桥手术是场“大仗”,可以解决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但需要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体外循环,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长。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

1.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并发症,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最危险。如室性期前收缩(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总的发生率为60%~100%,是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由于心电图监护系统的普及与完善,各种治疗的进展,住院期间心律失常的死亡率已经明显下降。

2.心力衰竭

心肌缺血坏死后,心肌的射血功能减弱,出现肺水肿及低血压,常常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憋,平卧位加重,严重时咳粉红色泡沫样痰。随着心律失常死亡率的下降,心力衰竭造成的死亡变得更加突出,特别是老年人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死亡率较高。治疗一般采用血管扩张剂,如硝普钠、硝酸甘油等,也可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强心剂。

3.心源性休克

若心肌坏死的范围很大,可产生严重的心力衰竭而导致休克。80%的心源性休克发生在发病24小时内,病人表现出皮肤发凉、苍白、出冷汗、唇甲紫绀,有时皮肤苍白与紫绀相间,呈花纹样;尿量减少,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重者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10%,经过治疗的死亡率仍高达50%~80%.

4.心脏破裂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严重且并不少见的并发症,尤其是左室流离壁破裂,病人往往迅速死亡,室间隔穿孔及乳头肌断裂可迅速加重心力衰竭而导致死亡。早期冠状动脉再通可减少心肌坏死的范围,起到预防心脏破裂的作用。

5.心室室壁瘤

室壁瘤并非心脏肿瘤,而是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心脏收缩时,梗死区坏死的心室壁在心室腔内压力下,呈瘤样向外膨出,因而称为室壁瘤。室壁瘤的发生率约为20%,特别是大面积梗死的病人易于发生。较小的室壁瘤预后良好,但占左室面积20%以上的较大的室壁瘤,可产生顽固性心力衰竭、难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及严重的心绞痛,应采用外科手术切除,一般在梗死后半年内手术为宜。什么是阿-斯综合征

阿-斯是两位外国学者姓的简称,他俩最早发现了这种病症而被命名。阿-斯综合征又称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它主要是由于心脏泵功能衰竭或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以致心排出量急剧减少而引起的系列脑缺氧症状。严重脑缺氧的主要症状包括晕厥、抽搐。如不及时抢救,往往可引起死亡。阿-斯综合征的直接原因是心跳极慢(每分钟20次以下),甚至短时间的心室停跳,引起脑组织严重而暂时性缺血发作,导致晕厥和抽搐等。临床上,引起阿-斯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等。冠心病认识误区

1.误区一:冠心病只是中老年人的“专利”,青少年无需在意

冠心病是由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和超重等多种危险因素促成的,由于现在多数人的生活习惯改变,三四十岁患有冠心病也变得不再稀奇。据统计,目前50岁以下的冠心病朋友已经占到了1/3。因此,冠心病的预防必须从改变生活方式入手,从年轻时就开始抓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吃得越来越好。但正是因为吃得太好,再加上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冠心病这类通常是成年人,特别是中老年人易得的病,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萌芽”。血液中的胆固醇升高后,容易沉积形成斑块并附着于冠状动脉内膜上,使冠状动脉硬化,变得狭窄,以致被堵塞而引发心梗;斑块只要出现,就有可能破裂并与血小板凝结,形成血栓并引发心梗。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说,胆固醇每升高1%,患冠心病死亡的危险就会增加2%。北京市成年人的胆固醇从1984年至1999年平均升高了24%,同期,35~40岁男性成年人心梗的死亡率增加了15.4%,其中,77%的致死原因是胆固醇升高。血脂高已越来越多地发生于中青年人,甚至发生于青少年。据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杨跃进教授介绍,血脂高指的主要是胆固醇高。目前,不只是许多中青年人的冠状动脉开始出现了斑块和硬化,甚至发现中小学生的冠状动脉也出现了斑块,说明冠心病“萌芽”从青少年时期已经开始。胡大一教授说,心梗致残或猝死的后果虽然多发生在成年人,起病却早已在数年前就开始。动脉硬化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发展”,心梗会在身体毫无症状的情况下突然发生。

杨跃进教授认为:“吃得太好”,即大量进食肉类等高胆固醇食品,加上吸烟、喝酒、缺乏运动等是造成血脂高的原因。曾有实验表明,给兔子进食高胆固醇食品,只需十几个星期,兔子冠状动脉的斑块就出现了。胡大一教授举例说,20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医生对双方阵亡的青年战士进行尸检,发现美国士兵冠状动脉内膜已出现脂纹或斑块等早期动脉硬化的迹象,而中国及朝鲜士兵的冠状动脉内膜则很光滑。原因很明显,美国士兵远比中国、朝鲜士兵“吃得好”。胡大一教授说,目前我国青少年冠状动脉的情况与美国相比,恐怕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肥胖为表现形式的代谢综合征在青少年中已很普遍,伴随他们的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情况,都是未来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因此,不能等到中老年才预防冠心病,而应从青少年开始!

2.误区二:冠心病是胖人的“专利”,瘦人不必担心

现实生活中常会有人向医生这样抱怨:“不是说胖人才会得冠心病吗?我这么瘦,怎么也得了冠心病,会不会诊断有问题?”可见,他们把冠心病当成了胖人的“专利”。

一般来说,胖人的血压、血糖和血脂都偏高,其患心脏病的几率就高,所以医生经常要求人们要减肥瘦身,保持适当的体重。但身体偏瘦的人绝对不可因此而放松警惕,因为能够引发心脏病的因素很多,如人体内高半胱氨酸过多、情绪长期抑郁或紧张、不爱运动等,这些因素与人的体形关系不大。另外,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疾病也不是胖人的“专利”,瘦人同样会得这些疾病。

因此,在冠心病面前没有绝对的“旁观者”!每一个人都要将冠心病的预防列入自我保健的日程上来!

3.误区三:冠心病是内科疾病,与炎症感染无关

最近一项新的医学研究指出,人体内无痛性迁延不愈的慢性炎症,是心脏病最重要的诱发因素,甚至比高胆固醇血症更为重要。专家们发现,身体内任何部位的慢性炎症,如慢性牙龈炎等低水平的感染所致的炎症反应,都可产生炎性蛋白,这些炎性蛋白进入血液循环后,可对动脉血管造成损害,并使血管内壁脂类等附着物发生崩解脱落,促进血小板聚集,从而形成血栓,堵塞冠状动脉而致心脏病。因此,只有彻底寻查和根除体内的慢性炎性病灶,才能有效地预防和降低冠心病的发生。

4.误区四: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冠心病

众所周知,冠心病的患病率一般是男性高于女性,但这种男女差异主要发生在50岁之前。不错,女性在50岁之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较男性轻且进展较慢,但女性在50岁以后冠脉病变发展加快并迅速赶上男性。一般认为,这种现象和绝经前内源性雌激素起保护作用有关。有资料表明,女性自然绝经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有相当程度的降低,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却升高。同时发现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的不良作用在绝经后加重。用己烯雌酚治疗的冠心病病人,血脂紊乱得到改善。女性绝经后这种保护作用明显减弱,所以冠心病的患病率明显上升,与男性“并驾齐驱”。

所以,对于冠心病,女性朋友(特别是绝经后)也不可掉以轻心!应该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要从小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少饮酒,不吸烟,合理营养,坚持锻炼,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体重,这些都可大大降低患冠心病的危险。

5.误区五:一旦患上冠心病,病情只会越来越重

多数人认为,一旦动脉硬化形成,冠状动脉变窄,冠心病的病情就会越来越重。然而,一项十余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能遵循均衡的低脂饮食,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有效的降脂及软化血管的药物,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戒烟,少饮酒,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使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类型的心脏病患者过上有意义的生活,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阻止动脉硬化的加重,甚至能在某种程度上使病情好转。

6.误区六:如果感到胸痛不适,可以等它自行消失

胸痛、胸闷、心慌、气短等不适,是冠心病的“初期症状”,这些症状开始很轻微,呈一过性,不一会儿就会自行缓解。因而有些病人就习以为常,怕麻烦,不愿去医院检查诊治,以致病情越拖越严重,甚至引发危及生命的突发事件。因此,对心脏出现问题的症状视而不见是最下策的态度!心脏有了问题就应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去医院检查诊治,否则会出现严重后果。

7.误区七:只有高强度的锻炼,才能使心脏受益

有人认为,只有进行高强度的运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机体的增氧能力,才能使心血管受益。进行高强度的运动,可以减少某一种心血管病的因素,但不能防止诸如家族心脏病史或高胆固醇史等危险因素,顶尖运动员也有可能出现心肌梗死或其他的心脏问题。其实,强度适中的锻炼,如草坪剪草、房间吸尘、定期散步、健身体操、慢跑等,每天坚持40分钟,可以大大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每天坚持几次,每次持续15~20分钟,这样的锻炼与一次较长时间的锻炼同样有益。

8.误区八:冠心病用药没有时间关系

一项关于心血管发病的时间性研究揭示,心肌梗死等猝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在一天中呈现双高峰,即起床后的1~2小时和此后的10~12小时各有一次发病高峰,而以第一个高峰较明显。专家们指出,要是能在突发高峰到来之前用药,无疑能减少猝发心脑血管病的危险。通常服用的治疗心血管病的普通型药物,在服药后24小时左右就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因而一天一次的药物应在早晨6时服用,一天两次的应在早晨6时和下午3时服用,一天3次的应在早晨6时、中午12时、下午5时服用,就有可能抑制双高峰的出现,减少猝发心脏病和脑中风的危险。

9.误区九:心脏手术危险大

很多人认为心脏手术危险,在紧急救命时仍不愿选择创伤小、疗效好的心脏介入手术,结果错失救治良机。

临床医学研究证实,急性冠心病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的救治效果最佳。目前,发达国家约90%的急性冠心病患者在紧急救治时选择心脏介入等先进的手术治疗方法,使这一疾病的死亡率从30%下降到5%以内。而我国则有70%的急性冠心病患者仍然选择药物保守治疗,从而导致种种不良后果。因此,急性冠心病患者应抛弃思想顾虑,力争及早防治,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10.误区十:放上支架就万事大吉了

毫无疑问,支架是冠心病患者的福音。急性心梗病人,如及时放入支架,就可以将死亡率降低到5%~6%;非急、重症的心绞痛患者,做完支架手术后症状迅速消失,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可以恢复体力活动,就以为万事大吉了。其实,支架治疗只是一种物理治疗,它通过改善血管局部狭窄,从而减轻心肌缺血而使心绞痛得到缓解。但任何一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能冠脉造影上只显示某处冠脉狭窄,但从整体上看,一旦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有斑块形成,整个冠状动脉就可能有多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存在,其他部位同样也会发生狭窄,冠脉内支架植入可以解决狭窄程度较重的病变,一些轻度病变有时甚至连冠状动脉造影都难以发现,却常常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罪犯病变”,危险性仍然存在。如同一个人长了龋齿,提示整个口腔牙齿都有问题,应该加强对整个口腔牙齿的保护,如果仅仅是把龋齿拔除了事,则会导致第二颗、第三颗龋齿的产生。因此,即使放了支架,还要进行抗凝调脂、中西药全方位的保护,同时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才能取得最理想的临床效果。放支架只能算是一种急救治疗手段,而不是“保命符”。对于已经获救的病人,最重要的是二级预防——防复发!

11.误区十一:血脂化验结果正常就无需降脂药

有些患者虽然血脂在正常范围内,但仍要坚持使用降脂药,这样可起到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这时候用降脂药,其实是发挥该药物降脂作用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而不是为了降血脂。防治篇

冠心病是可以预防的。根据冠心病的易发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超重、吸烟等,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与生活方式有关,年龄、性别和遗传与发病也有一定的关系,因而冠心病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起草了一份预防冠心病的报告,提出预防冠心病可采用针对全人群和高危人群两种预防策略,前者是通过改变某个人群、地区或国家与冠心病有关的生活行为习惯、社会结构和经济因素,以降低人群中危险因素的均值;后者是针对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公认的与冠心病有明显因果关系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和肥胖),降低它们的水平,才能有效地减少冠心病的发生。下面这个专栏帮助您迅速了解您最想知道的防治冠心病的要点、窍门。如何预防发生冠心病

1.冠心病一级预防的内容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是指在没有冠心病的人群中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目的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其措施主要有:(1)控制高血压:高血压病人应低盐饮食,多吃蔬菜、豆类,避免饮酒和肥胖,并适当运动,保持精神愉快。(2)降低血脂:保持低脂饮食,多食青菜,以素食为主,改变低蛋白、低钙、高盐的饮食习惯,使总胆固醇水平长时间保持在5.2mmol/L(200mg/dl)以下的理想水平,可达到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或不加重冠心病的目的。总胆固醇水平在6.24mmol/L(240mg/dl)以上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药物和非药物两种降脂措施。(3)戒烟。(4)加强运动:运动是最有效的健康手段,如能每日或隔日做20~30分钟的中等程度的活动(达极量的50%~70%),就能有效地增强心脏功能。(5)调节A型性格:A型性格具有时间紧迫感、争强好胜、易激怒、缺乏耐心等特点。所以,A型性格的人宜针对性地采用心理干预、气功、太极拳等方法加以调整。

2.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内容

二级预防指对于患有冠心病者,要控制冠心病的发展,防治并发症,使其更好地康复,所谓“带病延年”。

一级预防的所有措施,对于二级预防都十分重要。在一级预防的基础上,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副作用小的药物进行治疗。

3.冠心病二级预防的三个“ABCDE”

三个A: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阿司匹林(Aspirin),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

三个B:β阻滞剂(β-Blocker),控制血压(Blood Pressure Control),控制体重指数(BMI Control)。

三个C:戒烟(Cigarette Quitting),降胆固醇(Choles-Terol-Lowering),中医药(Chinese Med-icine)。

三个D:合理饮食(Diet),控制糖尿病(Dia-betes Control),复合维生素(Decavitamin)。

三个E:运动(Exercise),教育(Education),情绪(Emotion)。

4.冠心病的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指冠心病重病抢救,预防或延缓冠心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预防再梗死和患者的死亡,其中包括康复治疗。

在一级、二级预防的基础上,重点做好饮食调养、体育运动及药物预防。

5.构建好冠心病的六道防线

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曾经说过,冠心病有六道防线,守好这六道防线,会有更多的人拥有一颗充满活力的心。

首先是防发病,要防患于未然。

第二要防事件,冠心病朋友要预防发生心梗、脑卒中(俗称中风)等严重事件。

第三要防后果,若发生心梗或脑卒中,要及时送医院抢救,防止往更坏的方向发展。

第四是防复发,防止心梗、脑卒中等复发。

第五是防心力衰竭。心梗反复发作,心脏扩大,最终容易发生心力衰竭。

最后是构筑好心理防线。因为冠心病使很多人背了沉重的心理包袱,这就需要采用新的治疗模式,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治疗血脂异常是预防发生冠心病的重点

治疗血脂异常是预防冠心病发生的重点,也是始终贯穿冠心病全面防线中的主要层面。必须强调,不同的人其血脂的“正常”水平不同,干预的是危险水平,而不是单纯看血脂水平的高低。调脂治疗应针对脂质代谢异常的不同环节,不仅要有效降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还应同时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应引起我们重视的是,目前以“他汀”类为主的调脂药应用得尚不充分。防治冠心病要趁早,要从青少年入手

有人说冠心病是老年病,等到四五十岁再预防也不晚,其实不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过程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其病变发生可从幼年开始,最早者见于新生儿。研究资料表明,10~20岁的发生率可达13.3%。如美国曾对平均年龄22岁的300名士兵的尸体进行尸检,发现这些死亡的青年中,肉眼可看到冠状动脉病变者达77%。日本一组尸体解剖资料表明,对10~30岁的893名青少年进行调查,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明显增高,老年人更是如此。因此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人都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只不过有的人还没有发展到足以表现出临床症状而已。也就是说,在人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若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占主导地位,就会使动脉粥样硬化症状逐步表现出来。因此,对冠心病的预防,应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才能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全社会都应重视对心脏病的预防,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预防儿童过胖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供给足够的蛋白质、纤维素和所需的热量是毋庸置疑的,但需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和甜食,并鼓励儿童多做户外活动,以保证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2.控制儿童烟民

儿童吸烟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同时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社会交往。从中小学生始,就要严格控制吸烟这一不良习惯的形成。

3.预防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

对儿童和青少年要定期进行血压测量,对血压值处于百分位上限的儿童应给予生活指导,特别要向家长们宣传,重视增加儿童膳食中钙的含量。膳食中游离钙每千卡热量能增加100mg,则收缩压可降低0.266kPa(2.0mmHg)。如何察觉冠心病发作的蛛丝马迹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下列情况,要及时就医,尽早发现身体内的隐患。

下面为冠心病发病时的常见表现,应引起重视:1. 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

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者。2. 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者。3. 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等。4. 饱餐、寒冷或看惊险影片时出现胸痛、心悸者。5. 夜晚睡眠时枕头过低,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

熟睡或日间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

立方能缓解者。6. 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7. 听到噪声便心慌、胸闷者。8. 反复出现脉搏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速或过缓者。冠心病出汗提示什么

冠心病患者如果突然大汗淋漓,伴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则有可能是心绞痛发作甚至急性心肌梗死发生,这种情况应尽快去医院就诊。

有时患者一段时间内反复发作心绞痛,同时伴有出汗,或心梗恢复期出汗过多,中医认为这是气阴两虚的表现。《黄帝内经》指出“汗为心之液”,心气不足,阴液外泄而汗出。冠心病病程较长,患者年龄偏大,多有气阴两亏之候,其多汗为气阴两虚、心脉失养所致,中医治疗则应益气养阴、宁心通脉。

另外,经常反复出汗,容易使患者感受风寒之邪,反复感冒,加重冠心病的病情,所以还应注意衣着,避免出汗后着凉。冠心病朋友如何预防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指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其发病机理主要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并发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动脉内膜下出血或动脉持续性痉挛,使管腔迅速发生持久而完全的闭塞。

心肌梗死一旦发生,病情严重,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冠心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下列事项,以免诱发心肌梗死。(1)千万不要搬抬过重的物品。搬抬重物时必然要弯腰屏气,这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与用力屏气排便类似,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常见原因之一。(2)放松精神,愉快生活。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做到泰然处之。(3)洗澡时要特别注意细节问题。不要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冠心病程度较严重的病人,应在他人的帮助下洗澡。(4)气候变化时要当心。在严寒或强冷空气影响下,冠状动脉可发生痉挛并继发血栓而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气候急剧变化及气压降低时,冠心病病人会感到明显的不适。国内资料表明,持续低温、大风、阴雨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之一。所以,每遇气候明显变化时,冠心病病人要注意保暖或适当加服硝酸甘油类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身患冠心病出门必带的两种药是什么

据资料显示:院前死亡已占到人口总死亡数的68.35%,而猝死在院前死亡中占第一位。院前死亡指没有送到医院抢救就已经死亡。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救中心王雪副教授认为,在疾病突发时,没有及时服用急救药物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猝死多见于中老年人,其中,源于心血管病突发的占70.44%,避免院前死亡必须加强患者自身的防护与急救意识,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提醒患者随身带药。

在各种急症中,冠心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应该根据冠心病朋友容易发生的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病症,配备不同的应急药物,给这类患者配一个急救药盒。通常,急救药盒里应有硝酸甘油、硝苯地平(心痛定)及亚硝酸异戊酯等药。

1.硝酸甘油

硝酸甘油是治疗心绞痛的首选药物,它能够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减少心肌耗氧量,迅速缓解症状。发病时应立即取剂量为0.5mg的硝酸甘油放在舌下含化,2~5分钟即可见效。

2.亚硝酸异戊酯

亚硝酸异戊酯又称亚硝戊酯,是另一种必须配备的药物。它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的作用,起效最快,但维持时间较短。当心绞痛急性发作而用硝酸甘油无效时,可将该药注射液(每支0.2ml)裹在手帕内拍破,置鼻孔处吸入。

药盒存放位置的要求:触手可及,便于自己或救助者寻找。一般情况下,急救药物应放在上衣或裤子的口袋里。如果没有口袋,可放在随身携带的包里,最好放在最外面一层的固定位置,便于寻找。患者家中也应在固定、显眼的地方摆放一些急救药,但不要放在浴室或厨房里,这些地方潮湿、闷热,容易使药物受损。需要提醒的是,急救药要注意正确保存。有的冠心病朋友习惯把硝酸甘油放在纸袋内或透明玻璃瓶内,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硝酸甘油挥发性强,见光后极易分解失效,应放在棕色等颜色较深的药盒内,旋紧盖子,密闭保存。该药具有怕热的特性,随身携带时不能放在贴身的衣兜里,以免受体温、汗水的影响,降低药效。

患有冠心病的朋友在出门时,最好携带一张“急救卡”,上面注明姓名、住址、电话号码和所患疾病,还要有急救药的存放位置和使用说明。这一点可以向美国学习。美国有一种特制的项链和手镯,上面有块金属牌子,写有患者的名字和所患病症。如果患者在街头突发疾病,路人可以根据金属牌子上的信息对其进行紧急救助。服用硝酸甘油应该注意什么

很多人都知道冠心病发作要含服硝酸甘油,但问起服用此药时要注意什么,大概很多人就不知所云了。下面把冠心病朋友服用硝酸甘油的注意事项介绍给大家。

1.服药后不宜立即起身

初次含化时,应平卧10~20分钟,以防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而致眩晕或昏厥。

2.注意保存

硝酸甘油性质不稳定,在气温较高(30℃以上)会慢慢分解失效,暴露在空气中更易失效。应装在棕色小玻璃瓶中,密封、避光、置阴凉处保存。启封后应立即取出棉花,以免其吸收药物。硝酸甘油片是规定了有效期的急救用药,有效期一般为6个月,因此,不要一次购买很多,否则容易失效。一定要记住药物的有效日期,过期必须及时更换。

3.从小剂量开始

先含半片(0.25mg),以后逐渐加量,轻度头胀、头痛为正常的用药反应。注意不能任意加大剂量,滥用则有可能加剧心绞痛发作,并可出现气短、极度乏力、口唇、指甲青紫、心悸、抽搐等症状。含服硝酸甘油片3~5分钟,胸痛或胸部压迫感若不见缓解,可再含1片(0.5mg),如仍无效,或稍好后心绞痛又再出现,可考虑再含1片(0.5mg)。一般说来,15分钟内服用3片硝酸甘油还不奏效或很快复发,提示有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先兆,应毫不犹豫地去医院诊治。

4.不可与“伟哥”同用

冠心病朋友,特别是服用硝酸甘油类药物时,切忌与“伟哥”同用,因为两药合用可能会使患者的血压骤然下降,甚至失去知觉,而一旦心脏供血大幅度减少,便有可能使心脏停止跳动。服用阿司匹林,要知道四件事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和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的心血管病专家们经过多次讨论,于2005年通过并发表了《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希望该共识对阿司匹林的规范使用起到推动作用,使这一小小药片造福于我国广大群众。

1.服用阿司匹林能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和复发风险

研究证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冠心病、脑梗死、外周动脉疾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不仅可以降低死亡率,还可以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可使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下降1/3。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获益更多,可使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5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使用阿司匹林,在每1000例患者中,可挽救25人的生命,并可预防10~15例复发心肌梗死和脑梗死。

建议: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咨询医师,只要没有禁忌证,应尽早并长期使用阿司匹林。

2.有心血管病高危因素者,服用阿司匹林能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阿司匹林并不适合所有无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但是对伴有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阿司匹林能够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自1988年以来,先后有6项临床研究专门探讨无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是否应该服用阿司匹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男性医师研究”和“女性健康研究”。该6项研究结果均显示:阿司匹林可以降低首次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疾病风险越高的人,获得的益处越多。

建议:并非人人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但伴有多种危险因素的高风险人群(高血糖、高脂血症、高血压、高龄、吸烟、肥胖、冠心病家族史人群、心房颤动等)应考虑使用阿司匹林。总的原则是,50岁以下合并2项危险因素,或50岁以上合并1项危险因素者,都应考虑使用阿司匹林。

3.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应选用肠溶剂型

目前,阿司匹林主要有3种剂型:普通阿司匹林、肠溶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泡腾片。这三种剂型适用的人群和治疗的疾病是不同的。

阿司匹林的主要副作用是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非肠溶片(如普通阿司匹林或泡腾片)在胃内溶解,会刺激胃黏膜,只能短期服用,主要用于解热镇痛。肠溶片是在普通阿司匹林外包了一层抗酸的保护层,其在胃内的酸性环境下不溶解,只在肠道的碱性环境下溶解,可以显著降低其对胃肠道的副作用,是长期服用的最佳剂型。当然,肠溶片的质量也很重要。质量差的肠溶片即使符合国家肠溶质量标准,但在胃内仍然会有少量溶解,从而导致副作用增加。

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应该选用肠溶剂型。但有一点例外,在疾病发作的急性期,为了使药物尽快起效,首剂应该服用普通阿司匹林片,如果是肠溶片剂,则需嚼碎服用。

4.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是每天100mg

许多人知道,若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阿司匹林应该使用小剂量。但是,“小剂量”到底是什么范围?是否越低越好呢?2002年《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总结了全世界287个试验结果,认为每天服用75~150mg阿司匹林效果最好,每天低于75mg是否有效目前尚不能确定,而剂量高于每天325mg时由于副作用增加,疗效反而降低。资料显示:我国有一半患者在使用每天小于75mg的无效剂量。即使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医院的门诊(2006年),仍有超过20%的患者每天使用20mg或25mg的过低无效剂量。因此,加大学习和宣传力度非常重要。

建议:目前医学界已经达成共识——“小剂量”阿司匹林指每天75~325mg,而长期使用的最佳剂量为每天100(75~150)mg。每天150~250mg主要在急性期使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