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佛学智慧VI:宽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9 03:41:33

点击下载

作者:沐尘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VI:宽容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VI:宽容试读:

第一章 智者“海”量,慧者“雅”量

海不择细流,容纳百川,成就了它的浩瀚;月不吝光辉,普照山河,人间始得玉宇澄清。广阔的胸襟,给人释放自我的灵性,也给人笑口常开的福气。能包容善,也宽恕恶;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方能得人生之大自在。一切欲得善果的人,都不该让狭隘束缚自己的心。学会包容,就学会了生活;懂得包容,就懂得了快乐。

跟孔子学学宽容

一次,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生奉行的做人原则?孔了回答:那大概就是“恕”字了吧。

孔子所说的“恕”,其实就是宽容。孔子曾教育自己的弟子“君子尊贤而容众”——对于贤明的人要尊敬,对于众人要包容。这样的“忠恕”之道,是孔子实现“仁”的伦理道德标准。孔子游历时受困于陈国与蔡国之间,一连七天只以食用野菜做的汤为生。长时间的饥饿使得他面色疲惫,但他却依然气定神闲地抚琴唱歌。弟子颜渊正在择野菜,子路、子贡在一旁说道:“老师两次被鲁国驱逐,后来隐退到了卫国,又到宋国讲学,却被人所害,险些丢了性命,如今又被困在了这里。而那些想要杀害和欺凌老师的人,非但没有受到惩处,甚至连制止的人都没有。可是,咱们的老师还是在抚琴唱歌,难道就这样不把羞耻当回事吗?”颜渊听后,也觉得甚是疑惑,于是便进屋去问孔子。孔子叹了口气说:“子路和子贡看问题太过浅显。你去把他们叫进来,我来同他们说。”子路和子贡进来后,子路有些愤愤不平地说:“像我们这样在天下传道,却遭受这样的困境,真是走投无路了!”孔子说:“此言差矣,‘通’是指君子能够通达道义,不能通达道义才叫做走投无路。如今我们虽遇到如此的忧患,但却是因为坚持仁义之道所致。有道德仁义在,又怎么能说是走投无路呢?”孔子接着又说:“既然我们要推行君子之道,就要在心中永远坚持道义,无论遇到任何情况都不能违背,即使遇到灾难也不能丢失道德原则。你们看到那些松树和柏树了吗?无论天气如何寒冷,霜雪如何凌厉,它们都能保持常青。现在我们遇到的阻碍,正是考验自己能否坚持道德仁义的机会,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啊!”子路和子贡听完之后不住地点头,子贡感慨地说:“有道义才能上薄云天,有修养才能承载一切。原来我是真的不知天高地厚啊!”“重大义而轻小是非”这就是孔子“恕”之典范。这样的宽容之道是美的化身,是和谐的音符,也是能够让自己心绪平和,化不公为力量、化不幸为福祉的必要品格。而事实上,明知对方无理或者有错,却不去争斗反而甘愿认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因此,这种大度便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孔子一向教育学生要温良恭俭,以其宽厚的性格和博大的胸襟,凝聚了三千弟子的心,而儒家的宽厚爱人思想至今仍然有着厚重的道德基础。在别人失意之时,多一分宽容,少一点苛求。在自己得志之时,多一点谦虚,少一些盛气,都是大气而睿智的表现。

而现实中有的人心胸狭窄,容不得别人的半点差错,只愿听顺心话,不能听逆耳言。对别人的误解和不公记恨于心,最终非但不能顺心得意,反而让自己丢失了温良大度的好形象。因此,常怀宽容,是我们都应该培养的好心性。孔子曾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弟子子张询问道:“仁者为什么会喜欢山呢?”孔子便指着泰山说:“你看,山有多么高啊!”子张不解地继续问道:“难道就是因为山高吗?这与仁有什么关系呢?”孔子回答说:“草木在这高高的山上生长,鸟兽也在这里繁衍生息,财富和人们所用的东西也由此产生,它为世间万物做了多少事啊!”子张说:“可是每个人不也都在做事吗?”孔子说:“人们做事往往是为了得到报酬,为了得到报酬而做事,这与高山从本心出发去做事是不一样的。高山生产了财物并不为自己所私有,而是供给万物采用。风和云从山中飘出,通达于天地之间,使阴阳协调,变成雨露滋润万物,万物以此获得成长,供百姓享用,这就是仁者之所以喜欢山的原因。”

孔子的包容和忠恕之道并不是为了让遵从此道的人能够为王为圣,而是希望大家在面对悲伤和痛苦的时候,能够运用宽恕的力量来解救别人也解放自己。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包容,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点空间。在人生的路上,才能得到更多朋友的扶持,才能让生命中总是艳阳天。

宽容就是忘却。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错误,人人都有痛苦,如果执著于其过去的错误,就会形成思想包袱。学会忘却昨日的是非,忘却他人的无礼和过错,生活才有欢乐。

宽容需要理解。想不通的事情,换个角度,站在对方的位置去思考、去评判,或许你就能找到宽容的依据。

但需要注意的是,宽容并非无原则地一味忍让和迁就,不是包庇纵容。包容能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纵容则有可能酿成更大的灾祸。另外,宽容并不是无能和软弱,恰恰相反,宽容需要超人的勇气才能做到,因为它的背后是一颗对他人的仁爱之心,是有信心、有力量的表现。因此,我们所提倡的包容是不在芝麻大的事上斤斤计较,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从不含糊茫然、不知所措。只有这样,复杂的人情世故才会变得简单而透明,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加和谐顺意。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给他人一次宽容,便可留一份舒畅在自己的心底。这就是孔子的忠恕之道;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能够被称为“圣人”,并且历经千年仍被人效仿和推崇的原因。

大智若愚为圣贤,宽以待人是智者

向来“大智若愚”被人们认为是做人智慧中的至高境界,能够以“难得糊涂”的心态看待冷暖,用低调的态度为人处世,方能在人生的舞台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人之所以能够做到“大智若愚”,往往与宽容的心态分不开。能够包容别人的缺点,才能不突显自己的锋芒;能够包容他人的优点,才能将自己的智慧隐藏于心,让自己时时处处都心态平和。

有位哲人说过:宽容乃是智者的表现,越是有智慧的人越明白“让一分为高,宽一分是福”的道理。宽容不仅是对他人的恩惠,也是对自身的善待。孟尝君曾被齐王驱逐出境,那些曾经与孟尝君交好的人因其失势都与他断了联系,这让孟尝君很气恼。他将这些人的名字一一刻在木板上,以便让自己铭记于心。后来,孟尝君又因得势而被召回朝中。他在边境遇到了齐人谭拾子,谭拾子便问他:“你是不是对那些在你得势时亲密,失势时疏远的人恨之入骨?”孟尝君点头称是。谭拾子劝说道:“其实,你大可不必如此,这世上的人事就像集市一样,早晨总是比晚上人要多些,这并不是因为人们爱早恨晚,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不同而决定行动。因此,大多数人都是谁富贵就靠近谁,谁贫贱就远离谁,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希望你不要再恨那些人了!”孟尝君听后觉得在理,便把刻在木板上的那些名字全部削掉了。孟尝君宽容了那些势利的小人,为自己赢得了一份心灵的祥和,也因此树立了声望,巩固了地位。

理解和宽容是最大的财富,理解多一些,心灵的隔膜就会少一些;宽容多一分,内心的平静就会添一分。

世界本就由矛盾组成,任何人或事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如果一遇到不愉快就锱铢必较,抓住不放,非但抚不平自己心中的伤痕,还会将自己和别人一同捆绑在仇恨之上,让争斗和伤害无休止地进行。

人,穿梭于茫茫人海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纷扰和磕绊。谁对谁错,谁是谁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在遇事时怀一颗宽容之心去体谅和包容他人。退让一步,给对方一个台阶,也为自己拓宽了道路,何乐而不为呢?一位老师问学生:“你们有厌恶的人吗?”学生们有的轻轻点头,有的默不作声。于是,他就发给学生每人一个袋子,然后对他们说:“你们回家之后,各自去找一些石头,心中每有一个厌恶的人,就将一块石头装进自己的袋子中,然后,每天都带着装有石头的袋子到课堂中来。”学生们听了,都回去照着做了。在此后的每天,都会看到他们背着轻重不一的袋子来上学。一个月过去了,学生们袋子里的石头越装越多,有的自己都提不动了。于是,忍不住问老师:“为什么每天都要提着这些石头来上学?石头这么重,背着实在是辛苦啊!”老师笑了笑,说:“如果觉得累,明天就丢掉袋子吧,不必背着来上学,也不要再往里边添加石头了。”学生们都很诧异,不明白老师这么做的意图。老师继续解释说:“你们袋子里的每块石头都代表着一个厌恶的人,厌恶的人越多,你们所要承担的重量也就越多,自然就会觉得越累。所以,试着去原谅和包容他人吧,这样你们的心灵才会越来越轻松。”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让自己厌恶的人和事,甚至一个与自己意见不一的人或者一件小事都会让我们觉得反感和气愤,于是,我们就会像那些学生一样将石头装进自己的袋子。结果,事情并没有因为我们为自己加重负担而改变多少,反而让自己觉得疲惫不堪。

其实,扔掉这些石头的方法很简单,用包容之心取其长避其短,十件事中如果只有一件令自己感到开心的,那么就只想着这件事,其他的统统忘掉,这种笑脸看百态的心性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从容自在。“天称其为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为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在智者的心里,宽容是一件威力无穷的法宝,是一帖健康的良药,是能够折射出一个人处事经验和良好涵养的可贵品德。

学会宽容于人不会失去什么,反而可以获得更多的快慰和成功的机遇。以一颗不计较的心去化解怨恨和怒火,日子必定能够过得更愉悦,迎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也会给身边的人增添欢乐和温情。

得体淡泊,唯宽容至上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忙碌地追寻,努力寻求更新更好的活法,继而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斤斤计较。为了不失去而拼命争夺,不容他人有丝毫的冒犯。

我们总以为这样的自我保护可以让自己收获更多,却忽略了在这个过程中丢失的美好心境。

因为别人的一点过错,就大发雷霆;因为一句误解,就怀恨在心;因为一个坏印象,就时时处处否定他人……这样的针锋相对带给我们的除了口舌之争过后的片刻痛快之外,更多的是无止境的疲累和逐渐被吞噬的好心情。“世事变幻无常,能平淡安逸地度日,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情”。这是想要一生美满的我们应当牢记于心的劝诫。多让自己心平气和一些,接受自己和自己的天性,不对自己太过苛刻,也不会因别人的看不起而焦虑不安。

心平气和者遇到不幸和灾祸,难免会痛苦,但却能够想得开,懂得平静理智地接受。一日,一位美貌的女子敲开了一户人家的门。这家主人见她穿戴华贵,一身珠光宝气,便问道:“你找谁?”这个女子回答说:“我的名字叫功德天。我所到的地方,能给人带来金银财宝和各种好处。今日我到你家来,你可愿收留我?”这家主人一听欢喜不已,忙将她请进家中,说道:“这是我的福气,让所有的喜事都找到我家里来吧,我一定对您毕恭毕敬,好好供养。”说话间,只见门外又来了一个女子,这个女子不仅容貌丑陋,身上的衣服也破破烂烂、污浊不堪。主人问道:“你又是来做什么的呢?”这个女子回答说:“我叫黑暗女。只要我所到之处,能让他家所有的财宝都耗散衰败。”主人一听,当即厉声说道:“你赶快离开,我家不欢迎你。”黑暗女摇摇头说:“你怎么这样愚痴呢?”主人问黑暗女:“你为什么说我愚痴?”黑暗女回答说:“在你家中的是我的姐姐,你如果赶我走,就是赶她走。”主人忙返回屋里问功德天:“外面有一个名叫黑暗女的,说是你妹妹,是真的吗?”功德天说:“她的确是我妹妹,我同她行住都在一起,从来没有分开过。我们所到的地方,我常作好,她常作坏,我给人带来利益,她专门制造灾难。因为我俩没办法分开,所以如果你喜爱我的话,就必须喜爱她,恭敬我,也应该恭敬她。”主人听了以后,马上说:“既然是这样,那我就统统不要了,你们都走吧。”两位女子闻言便会合一处离开了。一会儿过后,功德天和黑暗女又来到了一户贫穷人家里,穷人听完她们的介绍之后,欢欢喜喜地将她们迎了进来,并说道:“从今以后,希望你们能够长住我家。”功德天问:“我们姐妹已经多次被人驱赶,为什么你却要留下我们呢?”贫穷人回答:“因为我穷,希望得到荣华富贵,所以要留下你,既然你的妹妹无法与你分开,那我就高高兴兴地也接受她。或许福祸同行的生活会别有滋味。”

生命总是会赐给我们无数的际遇,就像有时天晴有时下雨一样,在这些际遇中有我们渴望得到的并拒绝不愿意接受的。而当这些事情发生时,无论我们如何愤怒、抱怨,所带来的伤害都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

何必雪上加霜呢?不如平静地接受。如果你还能在淡然面对的同时,顺便享受一下这些挫折带来的历练和对自身潜在问题的修正,你会感觉得到的远比失去的多。

从一言一行开始,修一颗宽容之心。它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一种善待自己的修为。悠悠岁月,世事纷扰。生活本来就很累,总是顺心的时候少,躁动、愤懑、心里不平的时候多。

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块需要自己耕耘的土地,不要过多地奢望别人来代替你、安抚你。怀着平淡的心态去看待或解决这些伤神、无奈又弃之不得的事,我们就会获得快乐。小沙弥去担水,在回来的路上被一条蛇咬伤了。回到寺院处理好伤口后,小沙弥便拿了根竹竿准备出门。法师看见了,忙问小沙弥这样急匆匆地去干什么。小沙弥说:“我去挑水时,在寺院北坡的草地上不小心踩到了一条蛇,它把我咬伤了,我要去打它一顿,给它点教训。”法师又问道:“那你的伤口现在还疼吗?”小沙弥说:“已经包扎过了,不疼了。”“既然不疼了,为什么还要去打蛇?”法师继续问。“因为我恨它!”法师捋了捋胡须说道:“它咬疼了你,你就恨它,要去打它;那照此说来,你踩疼了它,它也恨你,也该咬你。你们双方因恨结怨,可你是人,它是畜生,你该早些放下心头的仇恨。”“可我不是圣人,做不到心中无恨。”小沙弥气鼓鼓地说。法师微微笑道:“圣人也不是没有仇恨的,只是他们善于化解仇恨。”小沙弥不服气地反问:“难道说我被蛇咬了却当做是被雨淋了一样自然,就是圣人所为吗?这样说来,做圣人也太容易了吧!”法师摇摇头说:“圣人不仅懂得化解自己的仇恨,更善于化解对方的仇恨。”小沙弥十分不解地挠了挠头。法师继续说:“对待仇恨,世人通常有三种做法。第一种是记仇,将仇恨埋在心里,就相当于在心里藏了一块土块,自己也总是生活在不顺心中;第二种是尽快忘掉仇恨,等于把土块弄碎,在里面种上了花,还自己一份平和与美好;第三种是主动与仇人和解,等于是将种在心中的花朵摘下来赠给对方。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与圣人相差不远了。”不久之后,寺院北坡的草地上出现了一条用石板铺成的高于地面的窄路,那是小沙弥所为。之后,在这条路上再也没有蛇咬人的事情发生了。

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大千世界中每天都在发生和变化着的人和事,但却有足够的能力控制他们对我们情绪的影响。若沉溺于别人的想法或悲痛中,就会陷入被动,为对方所累;心怀大度宽容,便可不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落得自在清闲。

人们总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我们为什么要等时间来冲淡伤悲呢?学会及早地忘却,及早地原谅,及早地享受生活,穿梭于茫茫人海中,面对过失,多送上一个微笑、一句谅解;面对误解,不要苛求任何人,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做到心平气和,便可消除一切烦扰。学会宽容,当我们老的那一天,就会发现生命的每个节点都不会有因狭隘而造成的缺憾,生命里美丽的日子也会多一些。

懂宽容才能赢得尊重

常常有人说:“我很痛苦,人家总是不理解我、鄙夷我、不肯宽容我。”其实,不是别人不宽容你、尊重你,而是你不肯去宽容和理解他们。我们看待事物总是习惯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而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

正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一个人的胸怀能容下多少人,就能赢得多少人的尊重和喜爱。若是换一个角度看待生活,你就能理解他人、宽容他人。生活中的许多纠葛、怨恨、偏见、不快,都会烟消云散,猜忌、诽谤和恶语中伤也将消失无踪。晏子用一匹驾车良马赎了奴仆越石父的身,将他带回齐国。到齐国后,晏子没跟越石父打招呼,就回家了。越石父很生气,要与晏子断绝交往。晏子派人说:“我与先生并没有交往,我看你可怜,赎你回来,你还不满足吗?为什么要与我断绝交情呢?”越石父说:“听说君子最大的痛苦是找不到知己。我地位低下,没人了解我。你把我赎回来,我以为遇到了知音。可你这样不辞而别,和雇我当仆人又有何区别呢?还不如继续让我去当仆人!”晏子听到这样的话,赶快去见越石父,恭恭敬敬地对他说:“前两天只见到先生的容貌,今天才了解先生的志向。听说君子不因小误会而绝情,请给我一个改过的机会吧!”于是设宴招待越石父,把他当尊贵的朋友一样对待,越石父激动地说:“这样做,我反而不敢当了。”“人之相敬,敬于德;人之相交,交于情;人之相随,随于义;人之相信,信于诚;人之相处,处于心。”晏子与越石父之所以最终能够赢得彼此的友谊,并使得君子相交的故事流芳千古,就在于他们对于对方不是一味地计较,而是能够做到心胸豁达、以礼相待。

其实,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宽容就在于不计较。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犯错,如果执著于其过去的错误,就会形成思想包袱,耿耿于怀、斤斤计较,既阻碍了对方的脚步,也限制了自己的快乐。所以,事情过去就算了,没必要心心念念地挂在嘴边、记在心上。大度容人,是至上的法宝。对人恭敬,就是在尊重你自己。禅院里的小和尚找到了一个通往寺外玩耍的好办法,屡次晚上偷跑出去,已经顾不得什么寺规戒律了。村民向老和尚反映了多次:“该管管你庙里的人了,总是这样偷跑出来成何体统?”老和尚终于忍耐不住,决定去探查个究竟。又是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老和尚悄悄地蹲在寺中的矮树后边,留神注意观察寺院的那堵矮墙。不久后,只见小和尚先蹑手蹑脚地出来观望了一会儿,便走进房中搬了把小凳子,贼头贼脑地溜到墙角,踩着凳子从矮墙上翻了出去。老和尚叹了口气,心理琢磨着该怎样惩罚他。半个时辰过后,小和尚又顺着老路翻上了矮墙,掉转身子想要踩着椅子回到寺中,却不料踩到了一个软软的物体。小和尚一惊,急忙跳到了地上。仔细一看,吓了一跳,原来他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老和尚的脊背。小和尚吓得全身发抖,心想这下糟了,免不了要受一顿责罚。“年纪大了,不中用了,连你都扛不住了。”老和尚揉着肩膀慢声说道,随即又摆了摆手,“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小和尚没想到竟这样轻松过关,但随即脸马上红了,羞愧地跑回了房中。这件事情很快在禅院里悄悄地传开了,大家都佩服老和尚的宽容和海量。而自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晚上翻墙出去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而无以易之。”真正宽容的人通常心胸宽阔坦荡,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自然表现得更宽厚,也因此更容易让人亲近、让人尊敬。宽容是赢得尊重的法宝,对人对自己都可成为一种无须投资便能获得的精神礼品。那些动用一切口舌去诬蔑别人或者胁迫别人去敬畏自己的人,即便在身份、地位上有高人一等的感觉,但是永远都不会得到他人真心的爱戴。

名声与尊贵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有德自然香。要想获得快乐,首先要学会宽容别人,宽容既是升华自己的本源,又是别人尊重自己的动因,两者相辅相成,若能如实地运用在生活中,那么,就能不背离追求豁达开朗的初衷。

事从容则有余味,人宽容则有余年

曾经有人向一位百岁老人询问长寿的秘诀,老人感慨良多地说:“人生苦短,想要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中活得自在、快乐,就不要过多地计较得失,不沉迷于物欲,不执著于琐事,凡事多宽容一些,自然就会少一些烦恼。烦恼少了,身体就会变得轻松,疾病自然也就远离了。”

明代养生学家吕坤曾在《呻吟语》中写道:“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宽容,事从容则有余味,人宽容则有余年。”可见,宽容对于身体健康的维护大有裨益。

佛说:“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人活在世上,不论权势高低、财富多少,总有不顺心之事。当人陷入情绪危机和内心的矛盾冲突中时,内分泌功能就容易失调,从而造成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身体反应,出现失眠、多梦、头晕、厌食等症状。这种情况若长期发生,就会给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医学中才有了“生气等于慢性自杀”的说法。

纵观古今中外的长寿老人,大都是性格开朗,处世宽容的。不背包袱,不受烦恼侵扰,凡事顺其自然,就可避免因情绪低落而让疾病钻了空子。

由此看来,宽容是健康长寿的一剂良药。很多时候,怀一颗包容之心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还有可能化解怨恨,带来额外的奖励。世尊在成佛前,曾在某一世中与阿难尊者分别转生为金龙和白龙,一起在大海中生活。一日,白龙对金龙说:“我们已经在这海里生活得太久了,实在觉得无聊、无趣。不如我们一起去陆地上走一遭吧,你看如何?”金龙听后,连忙劝解道:“陆地上的人经常发生矛盾,而且我们这样出去难免让他们觉得奇怪,我看还是老老实实地待在海中吧!”“不如这样,我们化成小蛇。一旦遇到行人,我们就躲进草丛中,这样就不会被发现了,也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白龙仍不死心。“好吧!那就依你所言,我们去走一遭吧!”于是,两条龙便飞腾出海面,化作两条小蛇登上了陆地。谁知,刚爬行了不久就遇到了一条毒蛇,毒蛇看到两条小蛇之后,便起了恶念,吐出毒沫,想要加害他们。白龙看到毒蛇的凶相,勃然大怒:“它真是大胆,我可是高贵的龙!以为我们会怕了它吗?看我把它除掉!”金龙急忙制止他:“你是有修养的神龙,应当赦免尘世的愚昧,何况它又不能真的伤害到我们,我们要宽恕它,不要跟它一般见识。”白龙听了虽然内心仍愤愤不平,但还是放弃了除掉那条毒蛇的念头。在回大海的路上,金龙见他仍旧一副气鼓鼓的模样,便继续劝导说:“古人常说:‘贪欲为狂人,没有仁义心;嫉妒欲害爱,唯默忍为安。’刚刚我们已经化身成了小蛇,如果和毒蛇硬碰硬,可能对双方都会造成不可预知的伤害。遇到这样的事情,只有隐忍才是安身立命之道。一定要记住,无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忍字当先,这是圣戒啊!”

宽容源于人类内心的仁慈,是可以拯救一切怨恨的良药。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我们一定要保有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对于别人的过失,指责或许可以消除一时的怒气,却无法将良好的形象注入对方的心灵。当你伸出一只手指去谴责别人时,余下的手指恰恰对着自己;而当你伸出双手与人相握时,则能收获来自另一只手掌的力量与温度。宽容是为了安慰他人的心灵,同时也是为了拯救我们自己。

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

一位学者因精通各种知识而被众人所称赞,于是便自持聪明,十分骄傲。他常听人说起有一位禅师才学渊博,很受人敬佩。学者很不服气,想去找禅师一较高下,赢回自己“天下第一才学”的美誉。于是,他便来到了禅师所在的寺院中,要求向禅师当面求教。禅师打量了学者片刻,并未多言,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一路行来,想必也口渴了,先喝杯水吧!”随后便将他请进自己的禅堂,亲自为学者倒上茶水。茶杯很快满了,但禅师却没有停手,依旧往杯里倒水。眼看着茶杯里的水一点点地溢了出来,而禅师仍不住手。学者便禁不住说道:“禅师,别倒了,茶杯早已经满了。”禅师停止蓄水,放下茶壶说:“没错,茶杯是满了,也正是因为它已经满了,所以才倒不进去更多的水。人的心也是如此,一旦被骄傲、自大所占满,就什么教诲都听不进去了。”学者闻言,惭愧不已,红着脸告辞了。

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很多人只想着往心里装更多的东西,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但他们越是这样想,就越不能得到,因为他们的心已经满了,怎么能装进去东西呢?

每一个容器的利用价值在于它的空,只有空的杯子才可以装水,空谷才可以传声……空是一种度量和胸怀,空是有的可能和前提,是有的最初因缘,因此,佛经里常有“一空万有”之说。可见,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受自尊心的驱使,每个人都难免会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但大度者的争强好胜与度量狭隘之人的不能容人有很大的区别。

懂得宽容之道的人,能容人之强、察己之短,之后采取积极的行动,以求迎头赶上。而心胸狭隘之人,要么心灰意冷地自怨自艾,要么就时时处处盘算着怎样去诋毁、污蔑和压制对方。使用手段将对方一时压制了下去,或许可以使人得意一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然而终究还是自毁,让自己变得盲目、无知、更加骄纵,看不到眼前一直向前延伸的道路,觉得自己已经到达山峰的顶点,再也没有爬升的动力和余地了。

古人说:“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真正有才华的人不需要去嫉妒别人,也无需理会别人一时的压制,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人生如茶,空杯以对,就有喝不完的好茶,就有装不完的欢喜和感动。青年罗诺伽生性桀骜不驯,虽已跟随佛陀出家多年,但依旧乖张傲慢、脾气暴躁,经常因为意见不同而与人发生争执。为此,大家都不喜欢他,佛陀也时常教导责备,希望他能够真心悔改。而罗诺伽却并不接受,觉得大家都对他有成见,于是便辞别佛陀欲往他处修行。佛陀并没有反对,慈祥地对他说:“在哪里都是修行,你欲往别处去,我并不反对。只是临行前,我有一个故事要说与你听,或许能够给你带来帮助。”罗诺伽心想:“我都要离开了,也不在乎多听你唠叨一回。”便坐下来安静地聆听。佛陀说:“从前有一只乌鸦,因为不满大家对它的意见,便决定要飞到别处去生活。途中,它遇到了一只黄鹂,黄鹂问它:‘你这是要到哪里去?’乌鸦回答:‘我到别的地方去生活。’黄鹂又问:‘为什么?你原来生活的地方难道不好吗?’‘那是个十分讨厌的地方,大家总是骂我声音不好听,整天责备我,我绝不在那里生活了。’黄鹂听后说道:‘那你还是别往其他地方去了。既然大家对你不满是因为你的声音,如果你的声音不改变,飞到哪里都是一样的。’”佛陀说到这里,望向了罗诺伽:“如果你傲慢、骂人的习气不改,去到哪里都不会受人欢迎。你也希望自己是这只乌鸦吗?”罗诺伽听了佛陀的开示,当下惭愧地忏悔,转而向佛陀求取改正的方法。佛陀看他真诚悔悟了,又继续说道:“习气是一种积蓄烦恼的余气,有的是宿世造作而来,有的是今生薰习而成。习气之所以深藏于身,多是为自己所不见的。心一旦被习气所淤积,便听不进劝和容不得人。要想根除习气,需接受别人的指点,从别人的引导中窥见心中的狭隘,然后开释它、化解它,以求内心之广大,才是万全之计。”听了佛陀的开示,罗诺伽猛然醒悟,他发愿今后要好好修行。此后,再遇到别人的教导和责备,罗诺伽便能够坦然接受了。

心中装满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到别人的心声。眼里容不得他人的人,不会看得很远。而动辄出口伤人、训人、损人的人,那么他的日子肯定过得很辛苦。正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人生在世,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你才华横溢,聪明绝顶自然是好事,但同时也要懂得内敛,学会宽待别人的才华和过失。

曲高者,和必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低调做人,能够时常警醒自己,也能容得下他人,才能有一颗平凡的心,才不至于被外界左右,才能得大机遇,享大自在。

量大才好做事,树大方能遮阴

弘一大师说:“量大好做事,树大好遮阴。”所谓的“量”,指的就是人的胸怀。人们之所以会遇事心态不稳,容易生气急躁,无非是觉得人生太苦,而自己又不愿意承受这样的苦楚。其实,苦与不苦,是由心定,自心量大,无所谓苦;自心狭小,一句话都承受不了。

所以说,一个人能否摆脱心中的苦厄,成就一番事业,博得别人的美誉,往往在于他能否放宽度量,有没有学会宽以待人。一位年轻力壮的将士仗着自己武功高强,总是横行乡里,肆意妄为。他在与人较量时惯用的招式就是:用各种方式先激怒对方,逼着对方先出手,然后,趁机观察对方的漏洞,一旦抓住对方的弱点,就迅速攻之,一举击败对方。在当地,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将士,年轻将士早就听闻老将士的大名,想与其一较高下。于是,便以切磋武艺为名,向老将士下了挑战书。收到战书后,老将士的弟子一再规劝师傅,担心他因年老不敌年轻将士,劝他不要接受挑战。可是,老将士却接下了对方的战帖,并决定亲自出战。比试开始了,乡里的民众纷纷前来观战。年轻将士还是像往常一样,用各种难听的言语对老将士进行侮辱,甚至还往他脸上吐口水,想以此激怒他。但任他百般折磨,老将士还是不为所动。这样折腾了几个小时,在一旁观战的群众开始忍不住批评起了年轻将士的品质低劣,觉得他太不尊敬老将士了。年轻将士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也已经折腾得精疲力竭,没有力气和勇气向老将士进攻了。最后只得灰溜溜地逃跑了。回来后,老将士的弟子们都气不过,问师傅为何要忍受那么长时间的侮辱,不好好地教训一下那个狂妄自大的家伙。老将士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大家:“你们可曾看到他和大家的反应吗?”弟子们回答说:“他当然是气汹汹的,大家好像对他很厌恶。”老将士微微一笑,说:“这就对了,我虽然没有反抗,而得到的却是大家的同情和体谅,而他虽然一直都在攻击,却终为人所不齿。而且,他在辱骂我的时候,自己的情绪被锁定在气愤中,我却没有感到丝毫动气,所以,他是在气自己,而不是在气我。从对招的角度来说,他是有,我是无,我的无招却并不一定输给他的有招。”

没有不碰锅沿的饭勺,人与人相处难免会发生争执和利益上的冲突。因为担心吃亏而步步紧逼,据理力争,死要面子,只能使矛盾陷入没有止境的轮回,将自己引入苦海。

人的胸襟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争一时不如争千秋,能忍一时之气,适时地退让一步,反倒处处是出路。

量小之人习惯了只考虑个人和眼前的利益,使得自己终日忧愁烦恼,精神负担加重,心志迷茫,自然也就难得善果。而量大之人宽容为怀,遇事时心平气和,从容淡定,眼界高远,顾全大局,自然也就容易成事。

范蠡在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以共患难,难以同富贵”,于是就放弃了应得的名利,隐退于齐,改名换姓,耕于海畔。

结果父子共力,居然“致产十万”。后被齐人尊为卿相之后,又觉得久负尊名不是好事,便呈缴相印,尽归其财,在陶地隐居,安享天年。

而文种则因为贪恋功名富贵,觉得归隐实在不划算,未听范蠡的劝告,结果死在勾践的手里。

一味地争名夺利实际上吃亏受害的是自己,而淡泊名利、不多计较则是福禄双全、走向更大成功的良计。

事有利弊胜败,月有阴晴圆缺,在处理争端与矛盾时,不妨多看开一点,多忍让三分。

宽容不是弱者的屈服,也不是强者的恩赐,而是睿智、豁达、博爱,是对生命的洞见。

适时咽下胸中气,让人三分己自宽

世间的人大抵分为两种:事事要争得第一、活得明白的和凡事忍让、得过且过的。其实,这两种都不是拥有大智慧的人,因为他们一个活得太累,一个活得太无趣。

聪慧的人懂得把握事情的轻重缓急,对于涉及原则的问题不轻易让步,对于无碍大局的事情不去争,而是咽下一口气。佛说:“原谅和宽恕,比仇恨更有力量。”原谅别人,才能释放自己;祝福别人,才能快乐自己。懂得适时地咽下一口气的人,才能拥有一颗宽容的心、一个从容的人生。古代有一个叫陈嚣的人与一个叫纪伯的人互为邻居,两家之间仅以一堵篱笆墙作隔。一天夜里,纪伯偷偷地把篱笆墙拔了起来,往陈嚣院子一方挪了挪。第二天,陈嚣来到院中时,发现自家的院子小了一些。心想,一定是纪伯为了扩大自己的院子将篱笆墙挪动了。但他并没有急着去找纪伯理论,而是又将篱笆墙向自己院子的方向挪动了几分。纪伯听到院子里篱笆墙的响动,急匆匆地赶出来要阻止陈嚣抢占自己的地盘。然而来到院中,却发现自己的院子又宽出了许多,心中一下子明白是陈嚣在有意让他,顿觉十分羞愧。于是纪伯走上前去,将篱笆挪回了一些,把多侵占的地方还给了陈嚣。

正如《菜根谭》中所云:“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如果彼此都不相让,大打出手,势必会两败俱伤,倒不如稍作退让,只要心中常怀谦让的念头,人生就会快乐、安详。

不要让自己动不动就钻牛角尖,也不要把自己定义成一个爱发脾气的人。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本质都是无限宽广的,没有什么可以局限它,也没有什么可以阻碍它,除了我们自己的执著。

当我们执著时,心胸就会狭窄。执著的狭隘心灵,违反了它本应有的宽阔广大,这就相当于我们在对自己进行“惩罚”。

所以,何必执著于对方犯下的错误而折磨自己呢?遇事时,多替对方想一想,适时地退让一步。那么,天大的事也会烟消云散,海阔天空。汉朝时有一位名为刘宽的太守,为人宽厚仁慈,深得民心。刘宽的夫人想试探一下他是否真的像大家所说的那样宽大仁厚。于是,一日当刘宽正在和属下商议要事之时,他的夫人命侍婢捧出一碗肉汤,故作不小心将满满一碗汤水洒在了刘宽的官服上。若是换做一般人,一定会将侍女斥责一番,甚至毒打一顿,以示惩戒。但是,刘宽并没有发脾气,而是转而问侍女是否被滚烫的肉汤所伤。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难免会偶有过失,因此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将心比心,才能做到宽以待人。

其实,所谓的谦让并不是一味地让步,很多事情表面上看来是让步吃亏,但事实上,由此获得的收益比你失去的还要多。宽容不仅是给了别人一次弥补过失的机会,也是给了自己一次放下愁苦的机会。

与人相处,要有宽广的胸怀、容人的雅量,做到不苛责、不难为,学会得饶人处且绕人。什么时候该睁大眼睛,什么时候该闭上眼睛,都是学问。事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活得也累,难得在人世上走一遭,潇洒最重要。

凡事宽心自处,贪嗔痴怨难扰

佛家思想认为贪、嗔、痴、怨是人们一切悲苦和灾祸的来源,因此,消除人性中的贪、嗔、痴、怨一向被修佛之人视为主旨。

其实,贪、嗔、痴、怨之所以能够困扰我们,多是因为心胸狭隘所致。

很多时候,我们的内心都为外物所遮蔽、掩饰,浮躁的心情占领了我们整颗心,很多人都惯于为自己做各种周密而细致的盘算,权衡着可能有的各种收益与损失,但是,我们唯一忽视的就是自己内心的声音。

于是,我们留给自己的空间被压缩到最小,失去了“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胸怀和眼光,开始了处处怕吃亏,事事看不开的生活。于是,就难免经常患得患失,从此与豁达、康乐无缘。传说很久以前,在波罗奈国,有一个人以做苦力为生,他赚钱不易,所以非常勤俭。每当有些积蓄时,他就将积蓄换成黄金,藏在家中的一个陶罐里。看着罐子里的黄金一天天地增多,他的快乐也就随着增加。日复一日,他终于积攒了满满一罐子黄金,而自己也终于因为劳累过度而病倒了。但是,看着满满一罐子的黄金,他实在不舍得用它们去看病买药,最终不敌病痛,守着黄金与世长辞了。死后,他觉得很委屈,由于嗔恨和对黄金的念念不忘,他变成一条毒蛇,日日夜夜守护着他生前所得的黄金,不肯舍弃。就这样,物换星移,经过了一万年之后,有一天,他突然醒悟:就是由于自己的计较和放不下,才使他一万年来都不得再轮回转世。于是,他选择原谅和放下,很快便得到了解脱。据说,那条毒蛇就是舍利弗的某个前身。

人的烦恼一半源于自己,所以,要想从贪、嗔、痴、怨中解脱出来,先要把度量放宽,学会宽容一切。

宽容,就是宽广的包容。因为宽大,所以,才足以包容万物,既包括让人欢愉的,也包括惹人伤悲的;既包括清净,也包括污浊。就像宽广的大地能容得万物,浩瀚的大海不拒百川一样,无所不含、无所不摄,才能凡事看得开,不被一切痛苦所侵扰。在一条安静的老街上,住着一位卖菜刀和剪子的老人。因为年岁已大,不再需要太多的东西,所以他并不像其他商人那样卖力地经营,而是只坐在自家的门内,将货物摆在门外,不去吆喝,也不还价,听着收音机,手里端着一个紫砂茶壶,任由人们自由挑选。这样的生活状态,让老人觉得很自在满足。一天,有一位文物商人经过老街,看到了老人手中的紫砂茶壶,觉得此物不俗,便走到老人跟前,借来观赏了一番。文物商人接过茶壶的一刹那就一眼认出此壶乃是出自在世界上享有“捏泥成金”美誉的戴振公之手,顿觉欣喜不已,欲出10万元向老人买下此壶。这个报价让老人感到十分吃惊,自己平日里用来喝水的物件没想到竟然如此值钱。但由于这把壶是祖上留下来的,几辈人打铁时都用它来喝水,所以,老人思虑再三,还是没有同意将壶卖掉。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那晚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他为壶的价值转不过神来,而他的生活也随着商人的到来发生了变化。过去,老人一向都是将壶端在手中或者随意放在小桌上,现在却总是想时不时地多看它几眼,这让他觉得很别扭。并且,老人的紫砂壶价值不菲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很多街坊四邻经常涌到老人家中要求观赏那把壶,还旁敲侧击地打探老人是否还有其他值钱的宝贝,有的人甚至开始张口向老人借钱。以前,老人晚上都不关门闭户,而现在则不得不小心,以防盗贼入侵。老人的生活彻底被打乱了,再也没有了昔日的宁静。他开始有点埋怨这把壶,不知该如何处置它。数日过后,那位商人再次找到老人,提出要以20万元将壶收去。而很多老街的邻居也闻讯赶到了老人的家中看热闹。老人坐在堂上的椅中一言不发,而壶则被摆放在老人身边的桌上等待着属于自己的命运。人们不断地涌进老人的家中,堂中越来越拥挤。突然,只听“啪”的一声脆响,那把紫砂壶被一个受人推挤而跌撞到桌前的孩子碰到了地上碎了个粉碎。孩子的父母顿时惊慌失措,忙赔不是,说这么贵重的东西自己无论如何是赔不起的。然而,老人却并没有发怒,而是沉默了片刻,长吁一口气说道:“终于解决了。”众人都不解地望向老人,不明白他的意思。老人平静地说:“我只求能像往常一样过上舒心的生活,而这把壶却打搅了我的清闲。如今,孩子碰碎了它,在你们看来是闯了祸。但在我看来,倒是帮了我一个大忙。这样一来,我再也不用为它而烦心了。”之后的日子里,老人还是像以前一样卖菜刀、剪子,据说他活了102岁。

禅语有云:“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一遇到不平之事,就看不开、放不下,执著于贪、嗔、痴、怨之中,这无异于给自己披上了一副无形的枷锁,将自己关入心的牢狱中。而当我们往清净的自性回返,学会宽容别人时,就会发现心灵的领域原来可以如此开阔自在。宽容不仅让我们原谅了别人,也净化了自己。而由此得到的,将会是一个没有任何不安和痛苦侵扰的光明心境。

第二章 大情小事多担待,待人为丰朋自来

宽容就是大慈悲,佛家语:“只有大慈悲才能给自己、给身边的人带来真正的快乐,消除痛苦。”世俗之人的身心千差万别都是欲念、分别心使然,乃虚妄之念。破除妄念,与身边之人为善,就会发现“没有自己,一切都是自己;没有敌对之人,一切都是朋友”。“水至清则无鱼”,宽容的人身上有一种魔力,朋友更愿意与之亲近、交心。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菜根谭》中说:“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待好法独行之操。”

人生在世,没有朋友便少了许多乐趣,可是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事方针和看法,而这些做法又不一定都能与我们相近,于是难免生出矛盾。孔子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干净,鱼儿不能生活;对人的要求太高,身边又怎么会有能够相交的朋友?很久以前,有一位大和尚独自在一间简陋的寺庙里修行,因为他深居简出,只是偶尔外出化缘、给村里的穷苦百姓讲佛法,所得的布施很少,只是勉强糊口而已,偶尔能够得到一些散碎的铜钱、银两作为香火钱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一直以来,这位大和尚都过得很清苦。有一天,大和尚正在禅房里念经,忽然听到外面传来细碎的撬门声,大和尚知道外面定然是有小偷来了,他本欲发火拿起房间的禅杖出去教训贼人一顿,但是转念一想:村子里的百姓都是靠天吃饭的苦人,但是最近两年接连干旱,很多人家粮食歉收,快要活不下去了,一些走投无路的人因此做起了鸡鸣狗盗之事,虽然不应该,但也确实可怜。想到这些,大和尚心中的怒气顿时烟消云散,转而怜悯起屋外之人。于是,他大声地咳嗽一声,提醒外面的人自己已经知道其行迹了。果然,外面撬门的声音立刻就没有了。大和尚起身走到内室,拿出自己没有吃完的几个素饼包起来,走到外面。他把素饼放在门口的石阶上,又从身上掏出几文钱放在上面,什么也没说转身就回屋了。第二天清晨,大和尚出门发现门口的素饼已经不见了,但是那几文钱却还放在石阶上。大和尚微笑着点点头,从此以后,他每天都把自己化缘得来的粮食留一半放在门外的石阶上。就这样大概过了两个月后,天空开始乌云密布,许久不见的大雨从天而降,接连下了好几天。田地里的旱情得到了缓解,但是大和尚住的破庙却因为年久失修经常漏雨,而他又不会修葺房屋,弄得苦不堪言。这天暴雨过后,天气刚刚放晴,大和尚正在烦恼此刻天气是好了,但是不知何时又要下雨,再这样下去自己这间破庙恐怕就危险了。就在此时,他忽然听到屋外有脚步声,随后是有人爬上房顶的声音。大和尚很好奇,立刻来到屋外查看。只见,寺庙的屋顶上有三个年轻人正在拿着工具修补屋顶。大和尚心中一喜,连忙向他们表示感谢。其中一个年轻人停下手里的工作说:“大师,应该是我感谢您的活命之恩。今年大旱,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我一个人一两顿的不吃无所谓,可是家里还有幼儿、老母,实在没办法,我才想要到您这儿来偷点吃的。谁知道,您发现我后非但没有责骂我,反而每日都赠予我食物,让我一家人能够活下来。今日,我和两个兄弟帮您修补房屋,不过是举手之劳,请您千万不要挂怀。”大和尚说:“我知道你是本性纯善之人,偷窃是迫不得已的,所以我愿意原谅你,但这种行为毕竟是不对的,以后千万不要如此了。”从此以后,年轻人就与大和尚成为很好的朋友,他经常来寺庙听大和尚讲佛法,帮着干些粗重的活,家里的粮食丰收,日子好过了,更不忘给大和尚带些过来。也因为此事,大和尚宽厚、仁慈的举动被更多人知晓,前来找他讲佛法、结善缘的人渐渐变多,寺庙的香火日渐兴盛。

有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较真,不肯吃一点小亏,当身边没有一个朋友的时候又会懊恼,自己何故如此?典故“管鲍之交”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美谈,不是因为管仲和鲍叔牙都是毫无缺点的圣人,而是他们即便看见了对方身上的小瑕疵也愿意选择包容谅解、真心接纳这些不足。

宽容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往往能够使对方从中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与朋友相处,矛盾、误会是在所难免的,但请记住“君子之交绝不出恶声”,在这个世界上,想要与人亲密交往,就必须以诚待人。

更何况有时朋友的冒犯,并不一定是真的对我们心存芥蒂。很可能是一些烦心事使他此时情绪恶劣,而我们恰好赶上了。此时,怨恨、计较并不是身为朋友应该做的,多体谅才是珍惜友谊的表现。宽容是友情的保鲜术,只有包容了对方的缺点,朋友才会包容我们的小心眼和坏脾气。

过分挑剔,眼里容不下半粒沙子,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身边的人恐怕只会对我们避之不及。到那时,我们的友谊之路恐怕就要红灯高悬了。

镜子看起来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变得凹凸不平;有些东西肉眼看起来十分干净,拿到显微镜下却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用放大镜、显微镜看生活,恐怕觉得许多人都是罪不可恕、无可救药的了。

所以,有时,我们做事不妨“难得糊涂一下”,尽量能容人之短,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赢得更多的朋友。

凡事多为他人想,心中常悬体谅灯

“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怀抱着一颗包容、体谅之心看待身边的人,就是在积累福报。毕竟,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不会有两个思想完全一致的人。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世界的丰富多彩;但也因此会造成朋友之间的误会,甚至是隔阂。

即便是至交好友,思想和禀性也不会完全相同,当意见相左的时候若是不能彼此体谅,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就容易让误会钻空子,不及时沟通更会造成更深的矛盾以至于留下不可弥补的遗憾。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不要等到饱尝了友情破裂的苦果后,才后悔自己当初因为小性子而硬生生地割断了友谊的脉络,如今只能吞下孤独的苦酒。

只有那些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才会永远不寂寞!一天,一位法师外出到镇上化缘,他端着满满的一钵盂食物从街角转过来的时候,突然迎面闯过来一个壮汉狠狠地撞在他的身上。钵盂里的食物全都洒了出来,不但弄了法师一身,因为被撞而跌倒的法师还正巧摔在了钵盂上,弄得一身淤伤。见到此情景,壮汉毫无愧疚之色,反而恶人先告状,埋怨法师拿着钵盂不看路。法师听后,只是站起来弹了弹身上的灰,什么也没说就打算继续赶路。壮汉觉得奇怪,就问:“和尚,我骂你你怎么不生气啊?”法师说:“无论我怎么生气,钵盂里的食物也不能恢复原样,我身上的淤伤也不会好了。既然如此,我又为什么要生气呢?我看你如此着急,想必心里也是有事,我与你发火岂不是火上浇油,这样我们都会造出很多业障。”壮汉听后顿时有所觉悟。他询问了法师修行的寺庙,说自己日后必定登门拜访。法师告诉了壮汉后,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谁知没过几天,法师的徒弟就说来了一位香客打算捐钱重修供奉佛像的大殿。法师前来与这位香客见面,才发现是当初撞到自己的壮汉。原来,壮汉从小家中贫困,小小年纪就到酒楼当学徒,工作十分辛苦。长大离开酒楼后,先是每天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地买点小东西,后来攒了些钱,生意也随之越做越大,但是也越来越忙。这天,他出门谈生意,原本要半个月后才能回来,但是因为双方谈不拢只得提前返回。没想到,还没有进家门就在门外听见妻子在和一个男人说话,他怒火中烧,正打算出门买把刀将他们都杀了,然后再自杀,却在此时撞到了法师,听到了他的一番教诲。于是,壮汉平复心绪,想着自己常年不在家,也难怪妻子心生异端,大丈夫何患无妻,不如成全他们算了。壮汉转头回家,这才知道,家里的男子是妻子娘家最小的弟弟,少年长得快,几年未见如今已成为大人了。这回家里让他过来是因为妻子见丈夫平时生意忙,家中也没有得力的帮手,因此想让弟弟来给丈夫打下手,减轻负担。了解了事情真相的壮汉,为了表达对法师开悟的感谢,决定捐钱重修大殿。

误会产生的根源是,我们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时候,因为失去耐心,而变得不理智,无法体谅对方而陷入愤怒的情绪中不可自拔。一旦纠结于其中,忽视了原本最为珍视的感情,就会被这种不可名状的情绪所左右,导致误会的裂痕越来越大,最后变成横亘在友谊之间的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

想要填平这道沟壑,需要的是宽容的胸怀,以包容和体谅之心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原来事情还有另外一面,原来我们也有考虑不当的时候。时时处处先替对方考虑,不但天堑可以变通途,误会更是可以避免的。

宽容、体谅是五月天里的一缕阳光,沐浴其中,我们收获的是温暖、澄净的友谊,是自在、快乐的生活,是干净、明亮的心灵,是为人处世的练达。要想人缘好,不惹祸端,就要处处为别人着想。

包容他人的不理解,方显真气度

有个小和尚,头脑聪明,也总是愿意与智慧的人交流。一旦遇到学识浅薄、理解力差的人便会十分焦躁、不耐烦。每次,当师兄弟向他请教两遍以上还不解时,他就会不耐烦地斥责对方:“你真笨!怎么还不明白啊?”为此,师父批评了他很多次。然而他每次都只是嘴上承认了错误,但是遇到同样的事情时还是压不住自己的怒火。一日,小和尚带着寺庙里的狗下山去打柴。这只狗十分机灵,每次都与小和尚为伴,日子久了,它们便如好朋友一般。刚过了晌午,小和尚已经打了一大捆柴,高兴地准备回寺庙去了。途中路过一条小溪,小和尚觉得有些累了,就想放下柴担到溪边喝点水,洗一把脸。洗完脸之后,小和尚想拿汗巾擦脸,却发现汗巾还挂在那边的柴担上。于是他就指着柴担,示意让狗去替他拿汗巾。狗随即跑到了柴担边,抽出了一支木柴叼到了小和尚身边。小和尚觉得很有趣,又示意狗去拿汗巾,并用手比划呈方形,嘴里念着:“拿汗巾来,我要汗巾。”于是,狗又跑到了柴担边,但还是叨来了一根木柴。小和尚笑得更开心了,这次他拿一块石头丢到了汗巾上,然后对狗说:“看,我是要那个汗巾,你去拿汗巾来。”狗再次跑过去,依旧叼了一根木柴过来。而且摇头晃尾,似乎在炫耀自己的聪明能干。小和尚见状,不禁哈哈大笑。回到寺庙之后,小和尚觉得有趣,便把这件事告诉了师父。师父听后问他:“你跟师弟们讲道理,他们听不明白,你就会发脾气。可是你让狗替你拿汗巾,狗听不明白,你为什么反而觉得有趣呢?”小和尚想都没想便答道:“因为狗是畜生,它听不懂人话是正常的。可师弟他们跟我一样,都是人,他们应该听得懂我说的道理啊。”“那你认为什么是应该的呢?每个人天生的悟性各有不同,悟性好的人,不是他的功劳;悟性差的人,也不是他的过错。就算是悟性相同,后天所处的环境不一样也会造成理解力的差异。出身高的人,自然受的教育也高,这并不是他的功劳;出身低的人,受到的教育少,也不是他的过错。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这么大的差异,你要按照什么标准去判断谁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更何况,天道无常,人世变幻。今天你可能比他强,但未必明天他就比你差。今日你瞧不起他,明日若是他看不起你的时候,你心里感受又是怎样的呢?”小和尚听到这里,低下头惭愧地说:“师父,我知道错了。”师父捋着胡须说道:“其实你的错并不在于你总是责备师兄弟,而是在于你没有用佛的眼光去看待事情。”小和尚听得又有些糊涂了,忙向师父讨教。师父说:“你不妨好好想一想,为什么同样是不能理解你的意思,你对狗可以一笑了之,对师兄弟们却要大发雷霆?其实,他们都是世间的生物,从生命上讲并无太大差异,而变化的是你自己。你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你觉得自己比一只狗的智慧高得多,因此你可以包容它的错误。而你觉得师兄弟同你的智慧是同一个档次,因此就包容不了他们的错误。如果是佛呢?佛看到你们犯错就不会发怒,因为佛的智慧可以包容一切。”《诗经·黍离》中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人之相处贵在知交,但即便是知己也不见得能够时刻心意相通,无论什么事情都能心领神会,更何况是一些萍水相逢的泛泛之交了。

人们在判断事情的时候,常常会有举棋不定、拿不准主意的时候,当双方的观念、想法不一样时,对于那些不理解我们的人,生他的气,与之大声争辩往往会适得其反,无形中就为自己树立了敌人。

了解我们的人,自然会尊重我们的想法与选择;而对于那些因为不了解我们而妄下评论的人,也不必气恼,一笑了之方能显出真气度。《金刚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当佛祖转世成为忍辱仙人的时候,有一天在清幽的山林间打坐参禅,恰逢一位国王带领后宫中美丽的嫔妃们到野外来游玩。国王与嫔妃在林间玩得累了,就坐下来休憩。当时有几位嫔妃趁着国王休息的时候,就在林间漫步,无意间看到了坐禅的忍辱仙人。几位嫔妃出于好奇,走上前与仙人攀谈起来。忍辱仙人心中以佛法为重,他趁此时机与各位嫔妃讲起了佛法中断除贪、嗔、欲望的道理,几位嫔妃听得十分着迷。过了一段时间,休息好了的国王发现身边少了几位嫔妃,就率领侍卫一起去寻找。当他来到仙人讲法的地方时,看到自己漂亮的嫔妃都围绕在一个陌生的男子周围,心无旁骛地听他说着什么,一时之间心中无名火起,不由分说地抽出身上的宝剑就指着仙人怒斥道:“你竟敢如此大胆,以妖法魅惑我的嫔妃,该当死罪!”无辜的仙人面对国王的冤枉,并没有着急或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向他解释自己只不过是在宣讲佛法而已。国王根本就不听仙人的解释,只是一味地认为他是魅惑女子的妖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拿着剑向仙人砍去。即便如此,忍辱仙人依然没有埋怨国王的无理取闹,他知道国王只是没有明白事情的真相,不了解自己因而误会了自己,所以才有如此冲动的举动。因此,即便当他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还怀着一颗慈悲之心,主动发愿:“希望我将来得道后,可以度化大王脱离苦海!”忍辱仙人因为能忍无嗔,无论何时始终心怀慈悲,最终将一场恶缘化为了菩提的善缘。

之所以会有人对我们产生种种的误解或是心生埋怨,正是因为这些人并不是真正了解我们的为人,往往是凭借他们自己的想象以及片面的印象而轻率地作出结论。这样的事情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发生,不要因此而妄自菲薄,失去了前行的信心;也不要埋怨这些因为不了解而批评自己的人,把他们的话当做是参照物,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只有能够包容他人的过错和不理解,才能结善缘,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后不说人

有这样一首小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生活就如同诗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在欣赏风景的时候,可能也被别人当做风景而欣赏;同样的,我们在评论别人的时候,或许也正被别人议论着。人生在世,无论是多么谨言慎行的人,都难免会有忍不住在背后发表意见的时候;同样的,无论是多么璞玉浑金的人,也免不了会被别人议论个三言两语。其实,这些议论我们的人,往往都是陌生人,对我们一知半解,既然是不了解自己的人,那么又何必在意他们下的定论呢?所谓的智者,不正是那些凡事淡然处之,不拿别人言语上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人吗?三国时期,诸葛亮死后,蜀国由蒋琬主持朝政。蒋琬上任之后,有个叫杨敏的官吏背后评论蒋琬道:“此人办事糊涂,远不能同诸葛亮相比。”有一个与诸葛亮关系交好之人,便将此话告知了蒋琬,要求治杨敏的罪。可蒋琬却只是淡然地说了一句:“杨敏说的没有错,我的确不如诸葛先生。”便不再做任何追究。后来,杨敏因事被捕入狱,案件由蒋琬审理。有人猜想:杨敏向来对蒋琬不敬,这次落在了他的手中,一定是活不成了。然而,蒋琬却丝毫不计前嫌,秉公处理,免除了杨敏的重罪。

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人贵在大气,不要在意别人在背后怎么看你、说你,编造关于你的是非,甚至是攻击你。要学会对自己说:“如果这样说能让你们满足,我愿意接受。”并请相信,真正懂你的人,绝不会因为那些无稽之谈而否定你。文徵明是明代的书画家,他曾经很想作出一幅人见人爱的画作,于是便潜心研究。经过数月,终于画出了一幅自认为不错的作品,便拿到街面上去向众人展示。为了知晓大家的评价,文徵明在画的一旁摆放了一支笔并附言道:“如果谁认为这幅画哪里有欠佳之处,请在画中表示赐教。”等到晚上文徵明再去取画时,才发现整幅画都被涂满了标记,几乎自己所画的每一处都被指出了不足,心中十分不悦,备感失望。第二天,文徵明决定换一种方法再去试试。他依旧在画的一旁摆放了一支笔,但这次附言却改成了:“请观赏者将自己最欣赏的地方标注出来。”结果,到了晚上,原本被处处指责的画作已经满是赞赏了。

人生在世,很多时候就是如此,当你话多时,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时,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沉默时,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被批评的,没有一个人不被议论的,不必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宽容是消除一切诽谤和不利的最佳良药”,有时候换一个角度,用一个博大的胸怀去理解和原谅别人,就能让一切流言化于无形。

我们绝大多数人,既不漂亮,也不才华横溢,更不可能一点缺点都没有。人们行色匆匆,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关注,何必因为别人的一句评价而费心不已。人的一生很短暂,时间稍纵即逝,你没有时间来为别人的评价而埋单,更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别人的评价上。所以,不要因为有人批评或说了你坏话就伤心、恼怒或伺机报复;也不要有点成绩听到了表扬就忘乎所以。对于背后的议论,采取包容的态度,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方能不受流言飞语的影响,减少麻烦,更好地为人处世。

动物尚知多“护子”,何人能免有私心

《中庸》上说:“君子之道,淡而不厌。”朋友之间的交往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除了“淡而不厌”外,还要“简而文”“温而理”——简略但是文雅,温和且合情理。友情是不应该具有功利性和目的性的,要想保持情谊的长久则应该像流水一般细流却不息,像花香一般清淡而持久。这种朋友相处之道,被古人称为“君子之交”。而其根本则应该是“和而不同”,尊重自己也尊重朋友。

世人难免会有私心,朋友之间交往一旦涉及切身利益,也会有天平失衡的情况发生。更多的时候,一旦两人意见不一致就会产生分歧。想要保住一段友情,留住一个朋友,最大的忌讳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总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围着自己转,以自己的喜好为喜好,非但不会让世界成为你中意的色彩,反而会失去整片蓝天。朋友相处,就应该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理解他的私心和难处,宽容待之,方能赢得更深厚的友谊。两名战士在一场与敌军的激战中同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们两人来自同一个小镇,自幼便相识,又在差不多的时间内入伍,所以,总是相互安慰和鼓励对方。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互帮互助地行走了10天,眼看食物就要没有了,依旧联系不上自己的部队。所幸的是,他们打死了一只鹿,还可以用鹿肉来维持几天的生活。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再也一无所获。仅剩下的一些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这天,他们在森林中遇到了敌人,经过再一次激战,两人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他们为了安全而欢欣鼓舞时,走在前边的年轻战士突然中了一枪,幸亏子弹打在了腿上,并不危及性命。后面的战友见状赶紧跑上前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起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赶忙撕下自己的衬衣为战友包扎伤口。晚上,受伤的战士身体很虚弱,而未受伤的战士却一直眼神直勾勾地念叨着母亲。他们仿佛在等待着生命的审判,谁也没有再动放在一旁的鹿肉。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部队找到了他们,他们终于得救了。事情过了50年之后,再次提起那件事情时,曾经受伤的战士说:“我知道那一枪是谁开的,正是我的战友。在他抱住我时,他发热的枪管正贴在我的身上。但是,那天晚上当他依偎在我身边念叨自己的母亲时,我就原谅了他。因为战争太残酷了,我明白他这么做是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以便能够为了他的母亲而活下来。此后这么多年,我一直都装作不知道这件事,也从不提及。那次,我同他一起去祭奠他的母亲,他跪下来,请求我的原谅,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自幼交好,我没有理由不宽恕他。如果不是他去年已经去世了,我永远都不会向别人提及这件事情。”

在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尽量避免因为自私而引发争执呢?古人有云:“不责小人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不要责难别人轻微的过错,人不可能无过,不是原则问题不妨大而化之。另外,不要随便揭发朋友的隐私,这样做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行为。几乎每个人都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事情,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即便是想要关心朋友,也不要去追问、探寻他人的隐私、秘密,以免因此令人心生厌恶,甚至给自己和朋友带来麻烦。最后,对于朋友曾经犯过的错误不要耿耿于怀,事过境迁就不要再旧事重提,与朋友交往要学会忘记,忘记在一起的不快和口角之争,下次见面还是好朋友。

人往往缺乏容忍朋友缺点的雅量,其实世间并无绝对的真理,而且正邪善恶交错,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成就了自己的辽阔;大海容忍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拥有了自己的深邃。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宽容,因为世界由矛盾组成,任何人或事情都不会尽善尽美。所有的无私和伟大都是相对而言的,谁都不可避免私心的存在。不要太过苛求,也不要常怀埋怨。用宽容的胸怀去包容、原谅他人的私心,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谅人性的弱点,就能让一切矛盾和怨恨都回归零点。

不忘久德,不思久怨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懂得感恩的人,善待他人;懂得惜福的人,善待自己;懂得欣赏的人,善待周围的一切。人生路上,有朋友相伴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但是,就如同朋友会给我们带来欢喜和快乐一样,有时候,来自朋友的误解和伤害也是在所难免的。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我们一定要清楚什么是该记住的,什么是该忘记的。记住朋友的恩德和宽恕朋友的罪过,是智者的表现,也是握紧友谊的最好方式。一位智者和一个朋友结伴外出旅行。他们在一个陡峭的山崖上行走时,突然,智者脚下一滑,险些滑下山崖。幸好朋友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了他,这才让他避免了葬身谷底的厄运。智者得救后,在一块石头上将这件事情刻录下来。他在上边写道:“××××年××月××日,在攀登××山崖时,我得××朋友相助,捡回了一条性命。”写完之后,他们继续往前走。一日,他们因为一件事情而争吵起来。一向友好的朋友突然恼羞成怒,不仅恶语相向,还上前给了智者一个耳光。等到冷静下来之后,智者在一旁的土地上写道:“××××年××月××日,××朋友打了我一个耳光。”朋友看到之后,不禁觉得有些奇怪,但当时由于在气头上,也没有多问。待第二天气消了之后,才忍不住问道:“你为什么不把我打你的事情也刻在石头上呢?”智者看着朋友一脸的疑惑笑道:“对于那些我不想忘记的事情,我才会刻在石头上,让石头帮我记住。而写在土地上的,则是我最不愿意记住的东西,自然是越快消失越好了。”

人们在受到伤害的时候,最容易产生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是憎恨,一种是宽恕。念念不忘过去的伤害,是伤痛的延续。而避免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宽恕,宽恕不只是慈悲,也是修养。宽恕是一种阻止伤害继续扩大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的人,往往需要承担因为报复所产生的风险,而这个风险往往难以预料。

聪明的人总是懂得如何善待别人,不会抓着对方的错误不放,会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一条充满友善的道路,将那些恩德记在心里,让那些怨恨飘散在风中。两个曾经因被冤枉而被抓入狱的人出狱后坐在一起谈论往事,年轻一点的人说:“提起那段经历就让我心寒,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冤枉我的人和那些狱卒对我的羞辱。”“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你还没有宽恕他们吗?”年长一些的人问道。“怎么可能原谅!我怕是这一辈子都会记在心里。”年轻一点的人咬牙切齿地说。“那你就等于一辈子都走不出牢狱了。”年长的人感慨道。

交朋友就像是在跳交谊舞,有进有退,有退有进。朋友相处常常会有大大小小的矛盾,当我们面对这些矛盾时,千万不要想着“狭路相逢勇者胜”,因为在胜的同时,一份友情也就消失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可能在某些方面与别人不同。朋友之间更应该适当地谦让,除了原则问题必须坚持以外,对于小事,对于个人利益,谦让一下会带来身心的愉快,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朋友之间,这种“退”即是“进”,“予”就是“得”。

朋友相处的时间越久,经历的事情越多,两人之间累积的感情与矛盾也就越多。正确地看待过往的恩怨是一件非常重要,但也很困难的事情。其实,朋友之间的交流很像是去爬山,当我们来到某座名山的山脚下时,一定会有很多人想要直奔主峰,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于是,这些人就会不顾一切地拼尽全力往上爬,心中只有山顶的日出云海,却对沿途所见不屑一顾。但往往大汗淋漓、筋疲力尽地登上顶峰后,所见之景又未必如先前所想,心中难免失望。可是,如果他们在登山之初就能摆正心态,不将目标拘泥于顶峰,而是随性而行,走到哪里就欣赏哪里的风景,不慌不忙,那么一路行来,处处都是旖旎的风光。

我们把与朋友的相处比作登山,不要只想着日后两个人的关系会深厚到什么地步,或是可以从彼此身上得到什么。而是将每次相处、交流、沟通都当做是一种恩惠,所经历的事情、交换的意见都是感情的累积,那么期间有过的小小磕绊很容易就会被一次愉快的下午茶或是一通温馨的电话所取代。没有更多的奢求与欲望,没有一定要达成的目标,自然也就少了嫌隙与埋怨,更不会为了一时的得失而斤斤计较,与朋友心生隔膜反而淡忘了昨日的种种美好。

多一个朋友,便少一个敌人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与他人产生利益冲突,在对他们感到厌倦,心生反感之前,请记住这样一句话:“生命中多一个朋友远比多一个敌人好”,很多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位猎人,他为了抓捕猎物,经常会在森林中放置一些捕兽器。由于森林里的动物很多,他放置捕兽器的地方又很隐蔽,不易被警觉的动物们察觉,所以,他几乎每天都能收获一些猎物。这天傍晚,他像往常一样去放置捕兽器的地方拿取猎物,却发现上面竟一只猎物都没有。然而,他很快就察觉到,猎物一定是被人偷走了。因为几乎每个捕兽器上边都有一些从动物身上脱落下来的毛。这个发现令他感到十分生气,为了表示自己的警告,他在纸上画了一张气恼的脸孔,放在了捕兽器上。次日,他再次去捕兽器放置地取获猎物时,依旧没有看到动物的影子。而捕兽器上也夹着一张纸。上面画了一所屋子,在房子的外边画着一个很大的圆圈。猎人不明白其中表达的意思,仍然对那个不劳而获的人感到十分恼火。于是,便又画了一张图,在图上画了两个人,在两人的头顶上画了一轮太阳。意思是约对方在明日正午的时候相见。第三天中午,猎人再次来到那个放着捕兽器的地方,看到有一个身材魁梧的人站在那里等他。他们试图用语言交流,却发现根本听不懂对方说的话。于是,猎人便用手势比划道:“这是我放的捕兽器,你为什么拿走我的猎物?”对方则比划说:“这里是我们的地盘,你不可以在这里放捕兽器。”由于两个人比划的样子都十分好笑,于是他们看着对方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笑过之后,猎人心想,既然是自己占了人家的地方,被人拿走猎物也算正常。与其多个敌人,还不如多一个朋友。于是,他就大方地把捕兽器送给了那个人。半个多月后的一天,猎人在外出寻找猎物时遇到了一群野猪。正当他在野猪的追赶下奋力逃命时,忽然听到一声枪响。为首的一头野猪应声倒地,其他的野猪见势也被吓得四下逃窜了。当持枪人走到他身边时,猎人才发现正是那天自己赠予捕兽器的人。接着,那人将他带回了自己的小屋,还耐心地帮他包扎了因逃命而被树丛划破的伤口。从那以后,他们一起生活、一起打猎,成了真正的好朋友。

人非圣贤,要瞬间将与自己有利益冲突的人转化为朋友对待,甚至去爱自己的敌人也许真的很难。但出于自身的健康与幸福的考虑,学会放弃报复、忘却仇恨、宽恕他人也不失为是一种明智之举。

宽容并不仅仅是原谅,而是一种深藏爱心的体谅,是一种高贵的行为,更是一种智慧和力量的体现。与人交往中,常常怀有一颗宽容的心,其实就是善待自己。在某种情况下,谅解也是一种勉励、启迪、指引,它能催人弃恶从善,使原本与自己隔阂颇深的人冰释前嫌,甚至为己所用。大将郭子仪在平定内乱和外敌入侵中为唐朝屡立奇功,很多人都佩服他的胆识,却遭到了宦官鱼朝恩的嫉恨。由于当时鱼朝恩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于是他就屡次向皇帝进言诋毁郭子仪,使得郭子仪几次三番被贬损。鱼朝恩甚至还趁着郭子仪率兵在外征战之际,暗地里派人挖了郭子仪父亲的墓穴,并抛骨扬尸。郭子仪领兵还朝之后,朝中上下无不以为他会大发雷霆,一场腥风血雨在所难免。谁知,当皇上提到这件事的时候,一样以英勇著称的郭子仪并未发怒,反而伏地大哭起来,并说:“臣将兵日久,不能禁阻军士残人之墓,今日,他人挖先父之墓,这是天谴,并非人患。”此后,便再也没有借此事生出事端。后来,郭子仪手握兵权,屡战屡胜,在朝中日益得到皇帝的嘉奖和器重。鱼朝恩开始变得寝食不安起来,担心自己之前的劣行早晚会受到郭子仪的报复。为绝后患,鱼朝恩决定先下手除掉郭子仪,于是,便在家中摆下宴席,邀请郭子仪前来赴宴。这摆明了是一场“鸿门宴”,就连郭子仪的手下都看得一清二楚。为了安危着想,大家都极力阻拦郭子仪,劝他不要去,或者带着得力的卫队前往,以免中了小人的奸计。郭子仪却没有听取大家的建议,只着了便装,带了几个随从就来到了鱼朝恩的家中。鱼朝恩见状惊讶不已,得知郭子仪是因对自己满怀信任、毫无防备才这样简装便行后,一向阴毒的鱼朝恩也十分感动。自那以后,鱼朝恩改变了以往的做法,不再与郭子仪为敌,反而处处维护他。郭子仪以他的宽容为自己又赢得了一个支持者。“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味,金屋茅檐非两地也。只是欲闭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世间之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慈悲之心,也都有善念的一面,关键在于我们是以哪个角度来看待诸人的。“多个朋友多条路”,人生路上,少一个敌人,便少一个阻碍,少几分危机;多一个朋友,便多了几分舒心与运势。宽容不仅能换来自己内心的豁达,更能换来敌人的微笑。你的包容,换来的不仅是一时的和谐与安宁,更可能是一辈子的福气与幸运。

第三章 广积人脉靠宽厚,雅量君子多贵人

恐惧、怀疑和抱怨不会让人产生智慧,也不能使人收获朋友,只有恬静的心境才会盛开智慧的花朵。与人相处之道,在于用心去接纳、用爱去包容。不懂包容,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而有了宽容心,我们就会获得从容、自信和超然,就会与对方产生心灵上的默契,收获精神上的丰盈。

行事须有气度,待人要有雅量

自古以来,“宽则得众”。人们总是喜欢与性格温顺、平和友善的人交朋友,而尽量远离那些喜欢搬弄是非或者心胸狭窄之人。要想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脉资源,贵在与人为善,尽可能地向他人提供方便,多给人一些关怀、理解和尊重。

佛语有云:“凡事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着想,便是慈悲。”对别人的危难应尽力相助,不应袖手旁观;对别人的不足之处要报着帮助对方的心态善意地指出,不能幸灾乐祸;在人生得意之时,不能得意忘形,居功自傲,要多想想别人在成长路上对自己的帮助和恩惠,让三分功给别人;遇到对方有冒犯之处时,不要怒气冲冲地指责或者揪住不放,试着给对方留条退路,也是给自己以方便。傍晚时分,往来寺庙的香客已经不多了,寺庙中修行的师父们准备吃晚饭。这时,一个男人偷偷地溜进了寺庙的大殿中。他在白天的时候来过一次,看到很多人都在功德箱里塞了钱。这次,他一看四下没人,便将功德箱放倒之后,从里边掏了一些钱出来。正巧寺庙中的一位小和尚跟随师父来敬晚香,将这一切都看在了眼中。小和尚很气愤,对师父悄声说道:“师父,您瞧,有人偷钱。”“我看到了。”师父很平静地答道。“我这就去抓住他。”小和尚说着就要上前,却被师父一把给拉住了。“不必了,我们不要管他。”师父说道。小和尚很不解:“为什么啊?为什么撞见了贼,却不将他抓住呢?”师父说:“他不是小偷,那不是我们的钱。”“那怎么不是我们的钱呢?”小和尚更加不解了。师父说:“那些钱本来就是人们放进去的,现在有人需要它,就将它取出来,怎么能算是偷呢?”小和尚听了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男人将功德箱里的钱取走。男人走后,小和尚便急匆匆地跑到功德箱前察看。“师父,您瞧,里边的钱还剩下不少呢。”师父转动着念珠点头说道:“这就对了,他只是拿走了他需要的那一部分。如果真的是贼,还会留钱在里面吗?”小和尚觉得师父说的在意,不禁点了点头。没想到第二天傍晚,那个男人又来了,依旧是偷偷地溜进了大殿取钱。这次,小和尚更按捺不住了,心想:这个人真是贪心,我一定要抓住他不可。谁知,又被师父拦了下来。师父说:“人放钱,人取钱,怎么能算偷?昨天他取走一部分,因为不够,再取走一部分,又有何不可呢?随他去吧!”就这样,男人又从功德箱中顺利地拿走了一部分钱。此后,小和尚便特别留意起来,想看看这个人的贪心到底何时才能满足。然而,那个男人再也没有来过。让人想不到的是,两年后,那个男人又出现在了寺庙里。只见他打开皮包,将一沓厚厚的钱塞进了功德箱,一旁的香客都为他的大方感到惊诧不已。小和尚有些看不懂了,忍不住走上前去,向男人询问缘由。男人说自己两年前走投无路时,曾打过功德箱的主意,并从中取走了一些钱财。这些钱让他绝处逢生,现在他的日子好了,所以来加倍奉还,以谢佛门的宽广慈悲。晚上,小和尚把这事告诉了师父,师父说:“每个人都有困境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施予援手给对方一条出路,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我们也就能得到福报了。这功德箱是人们的功德箱,也是我们的功德箱啊!”《论语》中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训诫。也就是告诉我们:自己要站得住脚,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脚,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在为人处世中,对不同的观点、行为要予以理解和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宽容别人,才会给自己带来更广阔的天空。凡事应从长计议,得饶人处且饶人,做一个善良而宽容的人,你将会获得意外的惊喜。

我们时常寻求与人交好的秘诀,而心胸宽广和原谅别人的过错正是维持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基石。《论语·颜渊》中有训导云:“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在一定意义上,成人之美就是成己之美,即使对有错误的人也不要嫌弃,应该给人提供改过的条件,原谅别人的过失,帮助别人改正错误。

付之宽容,才会收获善意

活在世间的我们都在追寻安宁与快乐,总是希望能得到最好的际遇。而苦苦寻找的生活其实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给生活的,生活总是会相应地反馈给你。你用宽容之心去包容万物,去努力生活时,生活也会用同样的热情回报你。而你若是心怀叵测,时时处处想着与人作对,斤斤计较,不能容忍生活的半点不是,那么你多半会被烦恼所笼罩,觉得人生中乐趣甚少。一位年轻人打算搬到一个小镇上去定居,但他并不知道这个小镇的居民是否友善、容易相处。为了能够更好地生活,他就想找人询问一下。他看到了一位在城里摆摊修鞋的老人,便走上前去与老鞋匠攀谈起来:“大爷,看您这把年纪,一定在这个镇子里居住很久了吧?”“没错,小伙子,我从一出生就居住在这里,已经有六十多年了。”老鞋匠一边继续忙着手里的活,一边回答。年轻人继续问道:“那您能不能告诉我一些关于这个镇子的情况?这里的人容易相处吗?会不会歧视从别的地方搬来的人?”“你是打算搬来这里吗?”老鞋匠抬起头来问道。“是的,我的确有这样的打算。”年轻人回答。“为什么?你们那里的人不好吗?”老鞋匠问。“何止不好,简直糟透了。他们不但不友好,还喜欢在别人背后说三道四,总是人前一面、背后一面。只要稍不谨慎,就会遭到别人的算计。想要在那里找到一个知心的朋友,简直比登天还难!”老鞋匠听完年轻人的话后,态度一下子变得冷漠了:“那我还是劝你不要搬来为好。因为我们这里比你们那儿的情况更加糟糕。”年轻人听到这样的话后,悻悻地离开了。几个月之后,又有一个与第一个小伙子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年轻人来到了老鞋匠的摊前,他同样是向老鞋匠打听当地的人文环境。但当老鞋匠问起他之前居住地的情况时,年轻人一脸幸福地说:“我们那里真是个美丽的地方。不但山清水秀,人们也都十分友善。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总会有人出手相帮。在那里生活的日子让我感到很愉快,这次要不是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还真舍不得从那里搬出来呢!”老鞋匠听完哈哈一笑,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说:“小伙子,放心搬过来吧。我们这里的人们一点都不比你们那里的差,就如同你说的一样,他们个个都充满了爱心。相信在这里生活,一定能给你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两个年轻人,却给了老鞋匠完全不同的回复。我们大概都能明白其中的问题所在。世事的结局,往往与心态和气量息息相关。“心中有佛,见的都是光明,说的都是善良;心中有魔,见的都是黑暗,说的都是邪恶。”假如我们对这个世界总是充满了抱怨和厌恶,那么世界要怎么给我们幸福的回报呢?

这就是有些人会觉得在生活中到处都碰到一些和自己对立或者利用自己的人;也有些人无论到哪里,都能结交到知心朋友的原因。其实,一切都在于自己的内心,是我们的心态导致了处境的不同。所以佛说:“你不要一直不满别人,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别人,是苦了你自己。”假如我们想每天都过得开心快乐,就必须用一颗包容之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心态平和的人,就能收获同样平和的人生和际遇。杨翥是明代有名的官员,官至礼部尚书。此人为人一向友善仁爱,处处宽容以待。古籍《寓圃杂记》中记载了他的两件小事:一日,杨翥的邻居家丢失了一只鸡。邻居以为是杨翥家人所为,便指桑骂槐地破口大骂,声称自己家的鸡是被姓杨的给偷去了。家人感到十分气愤,就把对方的骂词告知了杨翥,希望他能出面为自家讨回清白。谁知杨翥听后并不以为然,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这天底下又不止我一家姓杨的,随他骂去吧。”还有一位邻居,每到下雨天,就会将自家院中的积水偷偷地排放到杨翥的院中。杨家人不堪忍受雨水的脏污和潮湿之苦,便将邻居的过分之举说给了杨翥听。杨翥听后非但没有发脾气,反而劝解家人:“一年之中,总是晴朗的日子多,阴雨的日子少,忍耐一下也就过去了。”

很多人都说:“世界不会因为某个人而改变。”实际上,世界会不会因一个人而改变,完全在于我们自己的所为。俗话说“境由心造”,心胸狭隘的人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缺点和世间的灰暗,自然会觉得人生了无乐趣,甚至充满了悲剧;而拥有宽容心态的人,懂得去发掘世间的亮点,去体谅别人的过失,自然能收获一片鸟语花香。

错误不管是来自自身还是他人,都已经成为了既定的事实,再怎么愤怒和懊悔也只不过是给自己多添了几分伤心。既然我们都喜欢阳光灿烂,厌恶骤雨阴霾,那么与其为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伤透脑筋,不如放宽心态,忽略那些扰乱自己心灵的浮尘。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据说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脖子上都挂着两个袋子。挂在胸前的袋子里装的是他人犯下的过失;而装着自己错误的袋子却永远挂在背后。因此,当别人犯下过错时,我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洞察到,并且顺手就将这些错误装在了胸前的袋中,久久不能忘怀。却忘了背后的袋子里,同样也装满了自己的缺点。

总是很难察觉到自己的错误,这大抵是很多人的通病。即便有时不得不正视自己的过错,也总是觉得自己的过错是可以宽恕的。而若是将这个错误放置在别人身上,就会像随时随地都带着放大镜一样,无休止地将其放大到不可原谅的地步。有户姓杨的人家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杨朱,小儿子名叫杨布,两兄弟都喜好读书,写得一手好字。一日,杨布穿了一身新做的白色衣服出门拜访自己的诗文朋友。不料刚走到半路,天就下起雨来。杨布四下张望了一番,四处空旷,竟没有一个地方可以避雨。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等到了朋友家时,已经被淋成了落汤鸡。朋友给杨布找来了一件黑色的衣服,让杨布将自己的湿衣服换了下来。之后,便招待杨布吃了饭,两人又谈论了许多关于诗词书画方面的话题。结果,越聊越投机,双方兴致都很高昂。不知不觉到了傍晚时分,杨布起身打算告辞。可自己的衣服仍旧没有晾干,杨布只好先借了朋友的衣服穿着回去,约定改日再来归还。走在路上,雨后的空气很清新,而山间的景色也很不错。杨布且行且赏,到家时天已经黑了。杨布推开门走进院子,自家养的狗突然狂吠起来。杨布冷不防地被吓了一大跳,顿觉十分气恼,厉声呵斥:“不长眼的东西,连自己的主人也不认识了!”说完,顺手抄起门边的一根木棒就向狗打去。这时,哥哥杨朱听到了声音,立即从屋里跑了出来,一手夺过杨布手中的木棒,一边将仍在叫个不停的狗赶到了一边。杨布怒气未消,推开哥哥嚷道:“养了这么多年,却是个没良心的东西!我打它几下,让它长长记性。”哥哥一边拉住他,一边劝道:“你何苦要打它呢?这并不全是它的错。你早上外出的时候穿的是一身白衣,现在却换了一身黑色的衣服回来。天又这么晚了,假若换了是你,也未必能一时辨认得清楚啊!”

很多时候,我们对待他人,总是很少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是把过错都归结在对方的身上。

实际上,当你怨恨某个人的时候,要多想想自己的不是。想想你为什么要觉得痛苦?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真正能伤害你的人只有你自己。所以说,你的痛苦不是别人造成的,恰恰来源于你自身。与其说别人让你痛苦,倒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遇到不满时,不要急着去责难别人,多反思自己,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让自己远离痛苦的泥潭。宋朝有位御史名叫南野瑮,为人很有气度。一次,南野瑮家中养的牛踩坏了同乡柳氏种的庄稼。柳氏十分气愤,便将牛杀死了。之后,还命自己的儿子在南野瑮的门前厉声辱骂。南野瑮的家人欲出去与其争论,却遭到了他的阻止,他劝说家人不必为了这点小事与对方发生争执。后来有一天,南野瑮外出游行,遇到一个醉酒之人跌倒在水田中。南野瑮走上前去一看,正是那日在自己家门前辱骂的柳氏之子,于是赶紧命随从将他拉了上来,并给他换上了自己的干净衣服。柳氏之子清醒后感到很疑惑,问道:“我们两家曾有过争执,为何还要救我?”南野瑮微笑着说:“我家与你家世代交好,为什么要为这点小事而伤了多年的交情呢?”说罢,便让人用轿子把柳氏的儿子送回了家,并就牛踩坏庄稼一事向柳氏道了歉。南野瑮如此宽广的胸怀,令柳氏及其家人都感到万分惭愧。

正如佛经上所言:“众生皆平等。”每个人的人性中掺杂着的伟大与渺小、善与恶、崇高与卑微都是差不多的。只是境遇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程度也不一样罢了。不要总以为自己有多么好,如果细致地记下自己生活中的每个举动、每个意念,你就会发现,自己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唐代林逋在《省心录》中有这样一句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意思就是:用要求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就能避免我们少犯过错;以宽容自己的心态来宽容别人,就能让我们多交到朋友。

学着宽恕吧!既然我们自己也难免有过失,既然责己不必太严,那么对于他人的一些小过失也不必过于严苛。像容忍自己的缺点一样容忍别人的缺点,像宽恕自己的过失一样宽恕别人的过失,这样我们才会过得快乐。

以德报怨天地宽,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在自己所作之诗《题三义塔》中写道:“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我们也经常以此来劝解人们消除误解,相互体谅,摒弃前嫌。对很多人来说,宽容一个人犯下的错误也许并不难,但若要宽恕别人对我们的伤害,做到不记恨,似乎就不那么容易了。很多人都做不到不记恨,以德报怨给对方以好处,反而会为了消除心中的怒气选择以恶报恶。

然而对于那些所谓的仇恨,以其道而还之是不可取的。正所谓:“与善人交,如兰蕙之香,一家种之,两家皆香。与恶人交,如抱子上墙,一人失脚,两人遭殃。”仇恨没有止境,只有宽容才能结束一切。以德报怨不仅是宽容的至高境界,也将使我们获得更广阔的天空。那些有度量的人,最终往往会得到福报。一个拥有庞大家业的有钱人因膝下无子,便想在给自己干活的三个年轻人中挑选出一个来继承自己的财产。他让三个年轻人各自外出游历一年,回来后将自己所做的最高尚之事告知他,以此作为考验的标准。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三个年轻人陆续回到那位有钱人的家中,各自向他表述自己的经历。第一个年轻人说:“一日,我正在湖边行走,看到一个乞讨的孩童不幸掉到了湖中,我不顾湖水的冰冷,一头扎了进去,将他救了上来,并给了他一些银钱让他用来买衣买饭。”第二位年轻人说:“我在外露宿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同住的陌生人。他说有要紧的事情去办,便将身上携带的一袋子银钱和包袱交给我保管。可过了两天他都没有回来,后来,我得知他竟因意外去世了。随即,我就找到了他的家人,将他的包袱和那些银钱原封不动地交给了他的家人。”第三位年轻人说:“我一路走来,都没有遇到什么可以帮上忙的事情。反而在途中遇到了一个贼人,他几乎跟随了我一路,不仅打我钱袋的主意,还千方百计地想要害我,我处处小心,差一点死在他的手上。直到我回来的一个月前,经过一个悬崖边时,突然看到那个人正在一棵树下睡觉,当时我只要一抬脚就能将它踢下悬崖,要了他的性命。但我觉得自己不能那么做,便打算趁机甩开他悄悄离去。但又担心他在睡着时一翻身掉下悬崖,于是就走上前去叫醒了他,然后才继续赶路。不过,从那之后,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了。”有钱人听完三个年轻人的话,微笑着说:“见义勇为和诚信都很可贵,但我更欣赏海纳百川、以德报怨的德行,这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就这样,那位有钱人将自己的家业全部交给了第三位年轻人。

对于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打击报复只能为自己埋下更深的祸根。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或看到一些人因为恩怨而父子反目、手足相残、夫妻分离、朋友绝交,这些都是破坏我们美好生活的悲剧。而以德报怨,不但能够感化对方,还能够净化自己的内心。《诗经·卫风》中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是教人们要懂得感恩和回报。倘若一个人不仅能够以德报德,而且能够做到以德报怨,甚至对自己的敌人也能“投以木桃”,那么他不但能够化解怨恨,还能化敌为友,升华自己的德行。

宽恕别人对我们来说可以很困难,也可以很简单,关键在于我们的心灵是如何选择的。当一个人的内心选择了仇恨,那么黑暗和愤怒就将永久笼罩他的生活;而一个人内心选择了宽恕,那么他就能够感受到阳光普洒的温暖和光明。寇准为人正直,既不趋炎附势,也不挟私欺下,是宋朝时期有名的忠烈之士。宋真宗时,寇准被封为丞相,丁谓则是参知政事。寇准很欣赏丁谓的才能,经常对人称赞说:“丁谓是个极有才干的人。”其他与寇准交好的大臣则多次提醒道:“丁谓并非友善之辈,丞相当小心为是。”寇准对此却不以为然,坦率地回答道:“我只说才能,不论其他。如果只论才能的话,恐怕没有人能比得上丁谓。”丁谓听闻丞相如此器重自己,非常得意,就千方百计地讨好寇准。在一次朝中宴会上,寇准喝汤的时候没注意在胡须上沾上了汤汁。丁谓正巧看见,赶紧过来替寇准擦去。寇准非但并无领情之意,反而说道:“你身为国家大臣,不是用来替我擦胡须的。”当时,在场的大臣甚多,这句话让丁谓羞得满脸通红,觉得下不了台。丁谓因此记恨在心,立誓总有一天要报此仇。后来,宋真宗患病不能上朝,丁谓便趁机串通内侍,诬告寇准阴谋拥立太子。宋真宗听信谗言,将寇准贬出了京城,出任知相州。这次诬告难免让寇准觉得气愤,临走时大呼:“丁谓,你也长久不了。”此后丁谓还觉得不甘心,为绝后患,他又奏说应该把寇准定罪,并罗织罪名陷害许多正直的大臣。于是寇准又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自此,丁谓觉得寇准对自己再也构不成什么威胁了,方才罢休。没想到,几年后,朝廷知道了其中的内情,丁谓的罪行败露,被贬到了崖州,路上正好要经过雷州。寇准得知此事,不但没有设计刁难,反而不计前嫌,派人送去吃喝礼物。此举令丁谓感到有些羞愧,希望能见寇准,当面表示悔恨和感谢之意,寇准却一再拒绝了他的要求。后来,当寇准的仆人听说丁谓要路过雷州之后,都觉得机会来了,准备杀死丁谓给寇准报仇。寇准听闻仆人的计划之后,特意命人锁了大门,并在院里摆了酒菜和仆人一起喝酒聊天,直到丁谓走出了雷州地界才放仆人出去。

人的一生总是在得失、对错中走过。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也不要常常觉得很委屈。我们要时常冷静下来问问自己,我们在追求什么?是别人使我们烦恼,还是我们在拿别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在人生中不该有永远的仇人,即便是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也要给予他同情和谅解。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充分理解他当时的心情或做法,多宽容对方,千万不要将仇恨记在心上。

包容、宽厚的态度,会被他人视之为美德,是人格中闪闪发光的亮点。我们要试着去接受别人与自己相左的意见,原谅他人不经意的触犯,包括态度上的不恭谨。只要有一个冷静、平和的心态,创造一个无私、豁达的心境,就能放下仇恨的包袱,做到“相逢一笑泯恩仇”。

与人为善真和忍

生活本是简单的,而有些人却在生活中耍小聪明,搞权术,为自己的一点利益而损害他人,不顾公共利益。如果每个人都带着虚伪的面纱,生活在尔虞我诈的世界里,那么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又该如何才能让这样的世界变得更好呢?

人与人平等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本无根本的利害冲突,“得理不饶人”会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无理搅三分”更会无端地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导致家无宁日、邻里不和,最终孤立的还是自己。只有学会宽容处世、真诚待人,才无愧于心,无愧于相信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东汉时期的阎敞,与太守第五常是知心朋友。后来第五常奉旨进京为官,临行前,他将一大笔钱交给阎敞,让他代为保管。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也没见第五常来取钱,阎敞常为之挂念,却没有打探到好友的任何消息。有一天,突然有一位年轻人求见,说自己是第五常的孙子,阎敞喜出望外,马上接见,见其相貌的确很像第五常。第五常的孙子说,他祖父赴京后不幸去世,临死前告诉他曾有30万贯钱存在好友阎敞那里。由于当时尚年幼,便未前来取回祖父的财产,今特来向祖父的好友提起此事。当阎敞听说好友已经去世多年,心里不禁十分悲痛,但看到好友的孙子如今已长大成人,并仪表堂堂,便隐去了自己悲痛的心情,忙把好友当年存的钱如数奉还。第五常的孙子一看,竟然有130万贯,不敢贸然接受,他说:“祖父明明告诉我只有30万贯,现在为何如此之多?”阎敞说:“这钱确实是你祖父交给我收藏的原物,至于与他说的数目不对,也许是他病中神志恍惚,一时不记得具体的数目了,你就不要再怀疑,赶紧收下吧。”第五常的孙子这才感激地点头收下。

阎敞真诚地对待朋友,并信守诺言,这段友情不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同时也不为利欲所扰,可谓令人敬仰。我们都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对待自然要“真”,对待他人要“真”,对待自己也要“真”。真实和真诚是为人处世的第一原则。只有真实,我们才能很好地交谈,更多地了解彼此;只有真实,心里才能坦荡,我们才能活得明明白白、潇潇洒洒。独处时,对待自己就更要真,不能自欺欺人,要正确地看待自己,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要狂妄自大,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无论世界何等喧嚣,都要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过一种真正平静祥和的生活。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我们还应该学会“忍”。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千百年来留下的古训。话虽如此,意思是告诉我们遇到事情不要冲动,要懂得忍,但这并不是毫无原则地去忍——对有些事情要忍,对有些事情无须忍,我们要仔细冷静地分析问题,总结经验。1935年,季羡林先生乘西伯利亚铁路的火车经苏联赴德国,途中经过中苏边界上的满洲里时,需要停车4小时由苏联海关检查行李。入境检查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是一种国际惯例,但是,当时苏联的检察人员却认为,这些人要去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恐怕没有好人,必须严查,以防万一。检查的苛刻程度甚至超乎想象,就连季先生在哈尔滨买的一把最粗糙的铁皮壶都被当成了检查的首要对象。检查人员拿起铁皮壶这里敲敲,那里敲敲,季先生当时有点无法容忍,就想要发火。他身旁有一位老外,看到季先生当时的神态,就在他耳旁悄悄地说了句:“Patience is thegreat virtue(容忍是伟大的美德)。”季先生听后会心一笑,稳定了一下心绪,对那位老外微笑着表示致谢。一场风波由此被平息,多年以后季老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还深有感慨,觉得容忍是人的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对很多人来说,容忍就像戒烟,是一件说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然而若能忍过一时,则必然会出现风平浪静,海阔天空的境地。

荀子曾说过:“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意思是说:大丈夫贤明则可容纳软弱无能的人;知识丰富就能容纳愚昧无知的人;博大精深能容纳浅薄的人;德操纯粹则能容纳品行驳杂的人。一个人能否真诚和宽容地对待他人,是衡量其是否称之为君子的重要标尺,自古以来,真诚善良和宽容大度便是做人的美德。无论自己遇到何种不如意,只要心中常存一个“忍”字,便终会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凡事都要推己及人,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希望得到幸福,也要想到别人得到幸福,起码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来对待他人,倘若自己所不想为的,却硬要强加给他人,这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还会使事情陷入僵局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确应该遵循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一种体现。

孔子提倡“恕”道,在这里,“恕”有两层意思,首先就是要“恕自己”,而后才“恕他人”,能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地做到了“仁”。所以,做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应宽宏大量,与人为善,宽恕待人。如果别人没有达到你的要求,就需要换位思考一下:若是自己站在对方的位置上又会如何?能否处处做得完美?宋代的陈谏议有一匹劣马,性情极为暴烈不逊,不能够被人驾驭,因为有人接近而踢伤、咬伤了很多人。一天,陈谏议走进马厩,却没有看到马,于是就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被少爷牵出去卖给商人了。这位少爷叫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当时正在翰林院任学士一职。陈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人都不能管住这匹烈马,商人又怎么能驯服它呢?你这是把祸害移到别人身上啊!”训斥过后,陈谏议马上命人去追赶商人牵回那匹马,并把买马的钱退还给商人。他早已作好打算,即使把那匹马养到老死也不准再卖出去。当时的人们都称赞陈谏议有古人的仁人之风。陈谏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据史料记载,陈尧咨非常喜欢马,家里也养了很多马,然而对于这样一匹性情暴烈难驯服,又踢伤咬伤很多人的马,家人十分不喜欢,担心这样下去会有更多家人受伤,因此他才会把它卖给商人。而陈谏议让属下追回这匹卖给商人的马,表现了他淳朴、忠信、宽容的仁人之心,也用不言之教使自己的儿子得到了教育。

宽容是一种美德,但是一个人要拥有这种美德,首先就要有一种豁达的心态。能否宽容别人在于自己心灵的选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这种人生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多一些宽容和相互理解,彼此都有一颗感恩的心,那么社会就会变得更融洽、祥和。有佛语说得好:“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还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你永远要做到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于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快乐。”

可见,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宽恕和放下是多么重要。当然,也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作用力是相互的,如果不愿意别人以某种方式对待自己,那么自己首先就不要用这种方式去对待别人,做好与人为善才能与己为善。一个国家的白人政府推行所谓的“种族隔离”政策,也就是对不同肤色的种族区别对待,政策规定,黑皮肤的人不允许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要知道,很多想法一旦形成文件被贯彻执行,就会产生一种强制效应,即使有些人并不赞同这些观点,久而久之也会被同化。逐渐地,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了,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连见面说话也觉得要高黑人一等,对黑人时常冷嘲热讽,嗤之以鼻。有一天,有个长发的白人女子在沙滩上晒日光浴,在暖暖的日光照射下,她慢慢睡着了。当再醒过来时,太阳早已经下山了。此时的她觉得肚子很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想吃点东西。进门后,她选了一张靠窗的椅子坐了下来,15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一个侍者前来招待她点餐。她坐在那里委屈地看着侍者们忙着招待那些晚于她进来的顾客,而对她却理都不理。她十分不解,在继续等待了很久仍没有人过来招呼她时,她怒气冲冲地想过去责问那些招待们。当她站起身,正想去吧台时,看到前面的一面大镜子。镜中的自己已经被太阳晒得皮肤黝黑,看到这样的自己,她的眼泪止不住地夺眶而出。此时此刻,她才真正体会到那些被白人歧视的黑人每天都是怎样一种自卑而又无奈的心情。

这个故事虽是一件小事,讲的却是宽容的待人之道,人生在世,不能只想着自己,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以外,还要对他人给予恰当的关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强加于他人。每个人都要学会换位思考并设身处地地替他人考虑考虑,自己都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让别人去做,自己做了这件事情都会很痛苦,为什么要让别人再痛苦呢?

每个人即将做一件事的时候,都要首先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以一种推己及人的态度,设身置地为别人考量一番,当你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时,别人会感觉到你的好意,并回以同样的信任和诚心。要记住,只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就会相处得更加和谐、融洽,这样的人生才会充满快乐与温情。

不要随意轻视别人

世间有些人长得其貌不扬,却学识渊博,有不坠青云之志,本应获得人们的敬仰,却常被世人所鄙视;也有些人虽家境贫寒、地位低微,但坚忍不拔、自立自强,本应受到尊重与赞扬,可总会有一些人出于嫌贫爱富、趋美避丑的心理盲目地轻视之。这些都是人们长叹的世间冷暖之事,而这些事情其实又都可避免。

换位思考是近些年来常被说起的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其实这并非什么新鲜说法,只不过现代人太过缺乏这样的心理经历,换位思考竟然也成了一种新潮流。

其实换位思考就是一种自我反思,这种反思可以让人变得更宽容大度,不至于陷入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之中。对于避免“轻视别人”,这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除此之外,给别人一个接近自己,也给自己一个去认识别人的机会,才是摆脱浮浅的表面认识,从更深远的角度去审视别人的办法。与时下的丑女风潮中涌现出的大量丑女、才女一样,春秋时期的齐国也有着一位面相丑陋,但才情非凡的女人。她就是传说中的无盐女——钟离春。她的丑陋据史书所载,实属天下罕见,她“为人极丑无双,臼头,深目,长壮,大节,卬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由于她长得实在是奇丑无比,别人都害怕看到她,对她敬而远之,导致她已经年近40岁却依然待字闺中。然而钟离春却聪颖睿智,知晓天下大事。钟离春所生活的时代,正是齐宣王在位时期。齐宣王即位时齐国境内天下太平、国富民强,百姓们也都勤于农工、安居乐业。齐宣王渐渐地也就有了坐享安逸生活的思想,不断派人修筑各种奢华的建筑设施,还在宫中兴建了不少新的娱乐项目,招募新的宫女,每日在后宫之中饮酒作乐,逐渐荒废了朝政大事。然而此时,西方的秦国、南边的楚国也都逐渐强盛起来。钟离春眼见着如此情形,急在心里。于是她下定决心,来到了齐国国都临淄,请求见齐宣王一面,与他痛陈国事。齐宣王的臣子们看到面貌丑陋、年纪又大的一个女人要面见齐宣王,都觉得很惊奇,钟离春还对他们说:“我十分仰慕大王的威仪与美德,愿意为大王操劳,嫁与大王。”听到这大言不惭的自荐,朝中大臣更是感到不可思议,又不免心中嘲笑她自不量力。众臣出于看笑话的心理,还是将此事报告给了齐宣王。齐宣王听后觉得这件事情很有趣,就决定亲自接见钟离春。齐宣王见到钟离春后,觉得她长得太丑,实在配不上自己,于是就问她,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家乡找个人嫁了。而钟离春却回答说,自己只倾慕于齐宣王,对别人都不屑一顾。齐宣王听后,无言以对,只好问她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才德。钟离春说自己通晓隐身之术。宣王听后颇有兴趣,就让她当场表演一下。钟离春果然转眼之间,就消失在众人眼前。事后,宣王让人将关于隐身术的相关书籍全部找来,自己在宫中苦练隐身术,却始终没有什么进展,于是,他派人将钟离春又宣入宫中。宣王见了钟离春就问她关于隐身术的事情,可钟离春只是大声说道:“糟了、糟了……”齐宣王很纳闷,就问她为什么要说“糟了”,宣王这一问正中钟离春下怀。于是钟离春开始为齐宣王讲述齐国现有的一些弊端。比如齐国现在的内外形势,齐宣王骄奢淫逸、玩物丧志的生活,朝中小人当道的现实,乃至齐王至今没有立储危害等。宣王静静地听完钟离春独具见解的一番话,觉得她确实是一个世间少有的奇女子,贤良淑德又有不凡的智慧,随即下令册封她为自己的皇后,并宣布拆除宫中的各种娱乐设施,遣散宫中的歌女舞姬,将朝中的奸佞小人一一罢黜。从此之后,齐国在钟离春的辅佐之下,国威大振,又恢复了齐威王时期的昌盛繁荣。

齐宣王与臣下们一开始都瞧不起长得丑陋的钟离春,然而在知道了她的真才实学后,却能够对她另眼相看,齐宣王甚至一反常态娶了钟离春为后。

齐宣王先前的以貌取人差点让他错失一位良后。不轻视别人,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也是为自己留下一条宽阔的大路。

不以轻视的心态对人,不仅是基本的做人准则,也是一种利人利己的美德。宋真宗时期的状元陈尧咨,深谙箭法,自称“小由基”(由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神箭手)。他认为自己在射箭方面天下无人能敌,非常瞧不起别人。有一次,他在街上练剑,正巧有一个卖油翁从此处路过,来人看到陈尧咨在练习箭法就放下了手中的扁担,静静地在一旁观看。陈尧咨箭法确实不错,基本上能做到十发九中,卖油翁看了,便点头微微一笑。可看到此情此景的陈尧咨却很不高兴,他停止了射箭,趾高气扬地询问老翁:“你也懂射箭?”卖油翁不以为意地回答:“这没什么了不起的,年轻人,这种事情是熟能生巧。”陈尧咨根本就不相信一个卖油翁懂得射箭之术,很瞧不起他,但又不想让他瞧不起自己,便生气地说:“你竟然小看我的本领。”卖油翁没有说话,而是将自己的油葫芦摆在地上,然后从兜里掏出一个铜板,放在了瓶口上,然后将油慢慢地通过铜钱倒入葫芦中,让人瞠目结舌的是油葫芦上的铜钱竟然滴油不染。此时的陈尧咨像泄了气的皮球,对于老翁娴熟的倒油技术,他自愧不如。然而老翁却没有借此奚落陈尧咨,而是很谦虚地对他说:“我的这种技术其实也并不高深,只是为了生活逐渐养成的一种习惯,久而久之也就熟练起来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卖油翁拿起自己的扁担悠闲地走了,而陈尧咨一直用恭敬的目光目送着他。此后,陈尧咨吸取了这次的经验,再也不敢小看别人了,他认识到了自己在箭法上的不足,每天都更努力地练习射箭,希望有朝一日真正像由基那样百发百中。

陈尧咨的故事提醒了众人,阅历不同的人,也许在世间所享受的地位不同。正如下面这首诗:给自己一双清明之目,让它带领人们认识更多以不同方式生活的人们。给自己一颗宽容的心,让它带领人们穿越偏见与鄙薄,走进别人的人生去看一看,去感受一番,借鉴学习一下,也许这样的人生才更美满完整,而每个人也就真正能够不枉此生了。

但他们却都有自己的生活领悟,切勿看不起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因为他们很可能成为助你取得更大成就,更上一层楼的关键人物。

人生在世,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即使耗尽全力,其视野也是极其有限的。

出以真情,不杂私心

其实做一个性情中人并没有想象中的困难,只要走出开始的几步,就可发现真正的自己,发现生命相交时的快乐。真情待人绝不会是单方面的付出,它其实饱含着一种爱别人和想要被爱的寄托,就像一只蒲公英,虽然孤身远行,但却时常获得超越想象的收获。

爱国将领张学良少帅就是一个性情中人,他身处高位却并不傲慢,对于知心之人一向真诚相待,所以他的朋友才能够遍布大江南北,即使那些不能直接与他相识相交的人,也感动于他的真意,故而对他怀有深深的仰慕之情。

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也是少帅的好友,他们的相识相知更是体现出了张学良为人至真的品性。张学良虽然出身行伍,但却也是一个风雅之士,他平生最喜欢鉴赏、收集古书画。那时清代画家石涛的画作很流行,不少人都以收集石涛的画作为乐。张学良自然也花费巨资购置了很多石涛的作品,然而经过专家鉴定,这些画作全部都是画坛新秀张大千仿制的,并非真迹。这件事情发生后,张大千很快听到了风声,心中不免有些害怕。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仿画竟然能够蒙过张学良的法眼,生怕张学良对此事耿耿于怀,于己不利。正当张大千在家中惴惴不安时,张学良府上却来人送了一张请帖给他。原来张学良得知自己手中的石涛画作是仿制时,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欣赏这位仿画高手,一心想要结识张大千,正巧家中举办宴会,他顺势派人到张大千家邀请他一同赴宴。可张大千对此一无所知,只能战战兢兢地接过请帖。到了宴会当天,张大千按时赴宴。他已经做好了张学良会给他难堪的心理准备,然而一场宴会下来,张学良对自己买到了仿画一事只字未提。只是到了宴会接近尾声之时,张学良才向出席宴会的各界名流们介绍道:“感谢各位莅临鄙人所办的宴会,今天我要隆重向大家介绍一位画坛新秀,石涛画作的仿制专家,张大千先生。大千先生仿制石涛的画作我也有收藏,其制作之精良实属罕见。”看着张学良,张大千感到非常惊讶。他此次赴宴不仅没有被怪罪,反而经张学良引荐,认识了不少达官显贵,从此声名大振。对于张学良广阔的胸襟,张大千甚为佩服,遂与张学良成了好友。此后,张学良与张大千之间的友谊越来越深厚,张学良对张大千的才华倾慕不已,而张学良为人之豁达、气度之宏伟,也让张大千深感叹服。后来,张大千离开了祖国,旅居在南美的巴西,他回来省亲时还特别去拜访了张学良。两位好友多年不见,此次会面让二人激动不已。说到兴起,张大千还道出了一桩往事。20世纪30年代,张大千在北平的一家古玩店中偶然发现了一幅清朝画家新罗真人的《红梅图》,他赶忙向掌柜询问价格,在他一番讨价还价过后,两人以三百银元成交。但张大千身上却没有带这么多钱,于是他就和掌柜商量,先交付部分定金,剩下的第二天他再来补足,画作也等那时再取走。掌柜爽快地答应了。然而张大千刚走不久,机缘巧合之下张学良也进了这家店,更巧的是还和张大千看中了同一幅画。由于张学良出价要高于张大千,掌柜马上将画作打包卖给了张学良。等到第二天,张大千再来取画时,发现画已经被别人买走,心中不胜欷歔,却又无计可施,只能自认倒霉离开了古玩店。回忆起这段往事,张大千感慨地对张学良说:“要是那天我带够了钱,那画如今可就要易主了。”在张大千返回巴西时,张学良亲自到机场为他送行。在登机前,张学良还交给他一件礼物,张大千问是什么,张学良却只是笑了笑,只说让他回家后再打开。上了飞机,张大千很好奇,于是提前将礼物拆开,里面正是那幅多年前与他失之交臂的《红梅图》,其中还有张学良亲笔书信一封,其大意如下:“大千吾兄台鉴,三十多年前,我在北平琉璃厂某画商处偶见此新罗真人《红梅图》一幅,心中甚喜,就强行购买了它,本不是有意夺兄所好,而是爱不释手,不能自持!如今三十年过去了,这幅画陪我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每当我看到这幅画都会自责地想起兄长。也许兄长大度,早已遗忘了此事,但我却很难忘记此事。恰好这次蒙兄来台问候,愿还君明珠,将《红梅图》赠予原主吾兄!望兄长能够恕罪。”看着手中的信,再看看那幅《红梅图》,张大千饱含热泪,心潮澎湃。回到家后,张大千拒绝了所有人的探访,一心扑在画室之中,不久后《腊梅图》问世,张大千特意让人将它送给了张学良。

人人都说,真情无价,事实也确实如此。张学良与张大千从初识到成为至交好友,有共同的志趣作为支撑,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为人处世少了一些私心杂念,而多了一些真性情,所以两人之间的感情才能历久弥坚。

这个世界是你的,也是他的,几乎世间所有的事情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这个世界无疑是网状的,而有网就会有交集,人与人即使是擦肩而过也是一种相交的状态。如果每个人都为了一己私利,肆意妄为,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为人不讲礼仪,不讲诚信,更谈不上真情以待,那么这张网就是杂乱无章,糊在每个人心头的一张心网。它将束缚这个世界中所有人的发展,甚至危及人们的生存。无论是出于高尚的情操,还是出于利己的目的,做一个性情中人,以真情待人都是智慧的选择。

我度众生,众生亦度我

老子说:不固执己见,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持,反能长久。老子这几句话是教导人们不要骄傲自满,更不要主观和自以为是,而是应该宽厚谦虚待人。

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要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要以古人圣君为榜样,“功在天下”,“功在国家”,而且为人谦虚,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贡献似的,这样的人才真正达到了道德修为的至高境界,而且众人雪亮的眼睛也会看到他的才学修为。所以一切就如佛家说的那样:“我度众生,众生亦度我。”

在中国古代,像老子口中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人物就有一个很值得我们效法,他就是被尊称为“大树将军”的冯异。冯异,字公孙,是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他早年曾为王莽效力,后来投降刘秀并立下汗马功劳。据史书记载:“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别击破铁胫于北平,又降匈奴于林闟顿王,因从平河北。”地皇三年,刘秀起兵,冯异以郡掾的身份监守五县,跟着父城长苗萌共同守卫城池,抵抗刘秀。没过多久,刘秀就带着大队人马来到颍川,但是攻打几次父城都没有成功,便屯兵巾车乡(今宝丰县东南)。期间,冯异出巡属县时,被刘秀手下的兵士抓住,当时正好他的堂兄冯孝和同乡丁琳、吕晏都在刘秀手下,在二人的推荐下,刘秀召见了冯异,希望他能留下帮助自己。这时,冯异对刘秀说:“异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有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后汉书·冯异列传》)。刘秀点头应允,放他回去了。冯异一回到父城,就去拜见了苗萌,并对他说:“今诸将皆壮士屈起,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掳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苗萌说:“死生同命,敬从子计”(《后汉书·冯异列传》)。不久,刘秀率领大军南还宛地,更始帝前后派十几名将领来攻打父城,冯异都坚守城邑,绝不投降。而等到刘秀升任司隶校尉,再过父城时,他则大开城门,献上牛酒,欢迎他的到来。于是,刘秀就任命冯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之后,冯异又推荐了自己的同乡,如铫期、段建、叔寿、左隆等人,刘秀一律任命他们为掾吏,并把这些人带回了洛阳。后来,更始帝几次想派刘秀巡行河北,朝中的大臣们都表示反对。当时曹竟为左丞相,他的儿子曹诩任尚书,父子都是朝中的肱股之臣,在朝中的地位很高。冯异就劝刘秀跟他们深相结纳。正是有了曹氏父子的力劝,更始帝才命刘秀持节渡河,镇抚河北诸郡。新莽地皇四年六月,刘秀的兄长被更始帝杀死。刘秀表面上不敢表现出伤感之色,但是心里却非常难过。冯异就单独拜见他,以便宽慰他,并趁机谏言道:“天下同苦王氏,思汉久矣。今更始诸将从横暴虐,所至掳掠,百姓失望,无所依戴。今公专命方面,施行恩德。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为充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后汉书·冯异列传》)刘秀正是因为采纳了冯异的建议,才在日后为自己网络了一大批忠心的人才。冯异虽然才略俱佳,又很受刘秀的赏识,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凡事都表现得很谦虚,如果他在路上遇见其他的将领,就会主动让路。论功行赏的时候,他总是爱躲在大树下,不想参与其中,所以军士们都称他为“大树将军”,以称赞他的德行。

清人郑板桥曾写道:“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看似赞竹实则誉人,而冯异便是这样一位有气节、谦虚待人的尚德名士,他以待己之心待人,以度己之心度人,不但成就了一代帝王刘秀,也成就了他自己。在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很值得我们学习。

不恃才傲物,谨慎方能成事

一天,文惠君见庖丁杀牛,赞其技术了得,可庖丁对他说:“虽然我技术很精湛,但每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依然为此而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十分轻微。牛体霍霍地全部分解开来,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我于是提着刀站在那里,为此而环顾四周,为此而踌躇满志,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来。”由此而知,技术再精湛的人做起事情来也还是要小心谨慎的,所以人们不要自认为本事高、学问大、技术精,就妄自尊大、马虎大意,而要像庖丁那样谨慎、小心。

人们为人处世“谨慎”,并不是要一个人养成自卑和胆怯,甚至颓废的坏习惯,而是指这个人不恃才傲物,甘愿平凡,不被光怪陆离的世俗侵扰。唐朝大将郭子仪就是这样一个终身谨慎的人。郭子仪一生为唐朝屡建奇功,因平定安史之乱而名扬天下,80多岁还依然活跃在沙场上,而且举国上下,享受极高的威望和声誉。但他却“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一直谨慎行事,从不居高自傲。郭子仪的宅邸里从来没有家丁守门,任何人都可以到内院去找他,而不需通报。有一天,郭子仪在院中正在给夫人梳头,突然有人来拜访他,看到堂堂一个护国大将军竟然给女人梳头,这在封建社会可不是一件小事,所以很快全京城的人都知道了,到处流言飞语议论纷纷。郭子仪的儿子们对满朝上下的议论忍受不了了,于是找到父亲问他为什么家中不设家丁,还给女人梳头。郭子仪只是哈哈一笑道:“府院中不设家丁看门,说明我没有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任何人都可以到内院来找我,说明我心怀坦荡。朝中像我们家族如此显赫尊贵的没有几个,如果我不这样行事,那距离无妄灾祸就不远了。”李光弼是与郭子仪同朝为官的著名将领,二人曾经一同在朔方镇当过将军。但因为性情、脾气不合,这两个人的关系并不是太好,而且互不服气。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皇帝提升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这下就让素与郭子仪不合的李光弼犯了难,他一直怕郭子仪刁难他,曾经好几次想调到别的方镇去,但未可得。后来有一次,玄宗让郭子仪挑选一位得力的大将去平定河北。郭子仪认为满朝文武大将中最能担当此任的应属李光弼,于是就向玄宗推荐了李光弼。但是李光弼却以为郭子仪想借刀杀人,目的就是要他死,可圣旨已下,朝廷的命令又不能不从,于是无奈之下在临行前找到了郭子仪,对他说:“今日皇恩浩荡,我赴死甘愿,但求你不要伤害我的妻子儿女,可以吗?”李光弼的一席话让郭子仪顿感委屈,自己本是出于公心,怎奈让李光弼误会,于是流着眼泪说道:“李将军,如今国难当头,我原是器重将军,才向圣上推荐的你,我愿与你共赴疆场杀敌,哪里还记得什么私愤啊!”李光弼听后非常感动,于是两人手扶手相对跪拜,尽释前嫌。

郭子仪就是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体现了他为国为民,绝不恃才傲物的个性,他每前进一步都很小心,唯恐一个不留意,给那些想要非议他的人留下把柄。世人能真正做到郭子仪这样不傲物、谨慎行事的人很少,大多数人,尤其是文人都有些恃才自傲的情结,而且还总是把自己划归到“圣人”的高度。唐代就有一位文章学识一流却嫉世傲物的人物,他就是萧颖士。

萧颖士诗歌文章一流,而且在当时颇有些名望,据说曾经有人劝萧颖士的家仆另找一户人家,但这位家仆却对别人说:“我已经服侍我家主人十年了,并不是说我没有地方可去,而是因为我太佩服他的才华了。”萧颖士的才华还一度闻名海外。当时,大唐广开门户,吸引海外各国使臣来唐交流,其中日本就经常差遣大使来唐,曾有一位使者说:“我国的民众希望请萧先生到日本去当国师。”但如此才华横溢、闻名诸国的萧颖士却一生仕途不顺,一直得不到重用,自从19岁中了进士后,他的生活就充满了坎坷。而令人惊异的是,像这样一位才学俱佳的人才竟几次被“问责”丢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政绩较差”,没有“执行力”。天宝年间,萧颖士补秘书正字,奉使至赵卫间搜求遗书,但很长时间他都没有去复命,于是被弹劾免官。其实搜求遗书并不是一件难办的事情,但是萧颖士就是做不来,清高的他也不去做,便落了个丢官的命运。后来,萧颖士又被召为集贤校理,但办事仍然不力,又被贬官。世人给他的解释是:“不肯谄事宰相李林甫,受其排斥。”后来,他自己作了一首《伐樱桃树赋》讽刺权贵,终于被免除了官职。其实,萧颖士之所以连续被贬官,并不是因为他能力不够,而是自身傲慢所致。有这样一个故事,萧颖士考中进士后,自恃学富五车,为人非常傲慢,而且经常提着一壶酒到野外去喝,自己一边喝酒一边吟诗,极为散漫。有一天,突遇狂风暴雨,萧颖士看到一个穿紫衣的老人领着一个小孩在避雨。当时,萧颖士也在一旁避雨,他看那个老头好像显得很尊贵的样子,便讥讽起来。不一会儿,大雨停了,道路上突然出现了很多华贵的马车,迎那位老人上了车。此时,萧颖士才慌忙打听,有人告诉他这是吏部王尚书。萧颖士听后大惊,回到家中沐浴更衣,去王尚书的府上求见了好几次,但尚书大人都对他不理不睬。他又用心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到王尚书家里去谢罪。王尚书这才让人把萧颖士领到偏房的廊下,然后责备他说:“遗憾你不是我的亲属,不然我一定要狠狠地教训你。”但萧颖士并没有就此改掉自己恃才傲物的坏毛病,依然我行我素,傲慢无比,最后死在扬州功曹(州牧的属官)的任上。

古语曰:“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萧颖士正是不懂得“行谨”和“言谨”,才落得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下场,如果他能有郭子仪的胸怀和言行谨慎的作风,那么凭借他的才学,必定在中国历史上有一番大作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