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舞九天楚国风云八百年(春秋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4 11:46:12

点击下载

作者:顾宏义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凤舞九天楚国风云八百年(春秋卷)

凤舞九天楚国风云八百年(春秋卷)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凤舞九天:楚国风云八百年(春秋卷)作者:顾宏义排版:会飞的鱼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9-30ISBN:9787568027984本书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火神后裔,子爵称尊杀周王1.祖先大号祝融氏

春秋战国时的楚国,领土极盛时包括汉水(汉江)、淮水(淮河)流域及其以南的半个中国。然而楚国王室的发迹,却是在中原地区。

现在说到咱们“中国”的发展,大抵三代(夏朝、商朝、周朝)是一个过渡时期。在三代时,王朝的概念初步建立起来,而且这个概念越来越清楚——有一位天子居中而坐,天下服从。但同时,各地方国、诸侯林立,并不一定服从天子的管教。三代之后,是以秦汉为开端的大一统帝国时期,把中国融合成一个主体民族,一个集权国家。三代之前的三皇五帝,则更类似部族联盟领袖。楚国王室的祖先,就是“五帝”中第二帝颛顼帝的后裔。再严格点说,是颛顼帝的曾孙吴回。

据史书记载,五帝中第一帝就是大名鼎鼎的黄帝轩辕氏,他在距今4000多年前打败了三皇中的第三皇神农氏(炎帝)和九黎部族的首领蚩尤,从而在中国北方建立了政权。黄帝部族、炎帝部族和部分九黎部族融合,成为华夏族最初的基石。

在轩辕黄帝之后统治中国的,是他的孙子高阳氏,也就是颛顼帝,其执政时间,大致在公元前26世纪到公元前25世纪。传说黄帝活到100多岁才传位给颛顼帝,而颛顼也年近百岁而终。或许黄帝、颛顼两位帝王之间有其他人执政,只是继续打着黄帝的旗号;颛顼之后也有人延用他的尊号执政,这也未可知。参考近代美洲、非洲等地部族政治,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

颛顼帝高阳氏有个儿子叫称,称有个儿子叫卷章。卷章有两个儿子被载入史册,哥哥叫重黎,弟弟叫吴回,他们就是楚国先祖。重黎、吴回是颛顼帝高阳氏的曾孙,是轩辕黄帝的五世孙。

重黎兄弟长大的时候,五帝时代进入第三帝——帝喾的时代。

帝喾即高辛氏,他是玄嚣的孙子,而玄嚣是轩辕黄帝的儿子,是颛顼帝的叔父。这么算起辈分来,帝喾是黄帝的曾孙,是颛顼帝的堂侄。而重黎兄弟,则是帝喾的堂侄孙。帝喾的执政时期,大致在公元前25世纪到公元前24世纪,距今约4400年。

重黎兄弟,既是上一任天子的曾孙,又是现任天子的堂侄孙,也称得上是皇亲国戚,自然受到重用。哥哥重黎被任命为“火正”,负责掌管国家用火方面的大事。

要知道,人类能够从蛮荒时代走出,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学会了用火。火既能帮助人类烹饪食物,增加营养吸收,更能帮助人类战胜猛兽,提高生存能力。在数千年前的上古时代,无论是钻木取火,还是燧石取火,都没那么容易。火种的保存、分配,取火工具的掌管、应用,堪称是部族中的头等大事。“火正”这个官职,是国家屈指可数的重职。

重黎在火正这个岗位上干得很不错,解决了人们的取火、用火问题,按《史记》的记载是“光融天下”。帝喾论功行赏,给自家堂侄孙加上了“祝融氏”的封号。

祝融氏,同时也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最著名的传说,当然是所谓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交战,共工战败之后,一怒之下,用头撞倒了支撑天地的不周山,导致天地倾覆,人间水深火热,然后才引出女娲补天的故事。

有趣的是,祝融和共工之战在上古不同时期都有记载。远者在三皇之初的伏羲时代就有,近者在颛顼帝的时代,共工氏的首领就曾与颛顼帝争夺天下,而且这两次都有“头撞不周山”的记载。再往后几百年,到尧舜时代,共工氏又跳出来捣乱,后来被流放到北部边疆。

除了不同书籍的记载、抄录错误之外,还有一种可能性是祝融氏本是上古黄河流域一个善于取火、用火的部族的名称,而共工氏则是善于引水、用水的部族的名称。祝融氏对上古的帝王们比较恭顺,于是位居掌管用火的高官要职;而共工氏则长期桀骜不驯,成为三皇五帝们打击的对象。

等到重黎担任“祝融氏”的帝喾时代,共工氏又闹腾起来了。帝喾龙颜大怒,便派遣重黎带领本部兵马,前去剿灭共工氏。

重黎奉命前往,几番大战,斩获不少。可是,或许是共工氏的游击战术让人难以对付,又或许是重黎心怀恻隐,不忍赶尽杀绝。总之,重黎对共工氏一族“诛之而不尽”,这可惹恼了帝喾。于是乎,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重黎被杀了。

可是,重黎的后人并未销声匿迹。等到帝喾之子唐尧在位时,唐尧念及重黎被杀,就起用他的子孙。又过了一千多年,到周宣王时代,重黎的后人中有一位叫程伯休父的,成为周朝重臣,官拜“大司马”,征讨四方,功勋卓著。于是其子孙以“司马”为姓——后来中国那么多司马姓的名人,比如司马迁、司马相如、司马光等等,都可能是程伯休父的后人,也就是重黎的后人。

帝喾杀了重黎之后,这火正的官职总不能空着。他就任命自家另一个堂侄孙,重黎的亲弟弟吴回担任火正一职,同时也把祝融氏的封号赐给了他。

吴回擦干眼泪,接替哥哥,继续兢兢业业为天下管理火事。还好,他没遇上共工氏再闹事,他在帝喾、唐尧两代任职,最后得以善终。

吴回的儿子叫陆终。陆终娶了鬼方氏部族首领的妹妹女嬇,并生了六个儿子。按照《史记》等古籍的说法,这六个儿子的出生相当神奇:女嬇怀孕整整三年,孩子一直生不下来。陆终没办法,只得叫人用刀子剖开老婆的肋下,从左边肋下剖出三个婴儿,从右边肋下剖出三个婴儿。这六个孩子,分别叫昆吾、参胡、彭祖、郐人、曹姓、季连。

六胞胎本身已经是极为罕见的事情,怀孕三年,从肋下生产,更是荒诞不经的神话。古人对人体解剖学的了解很少,又喜欢杜撰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今人阅读时,自然只能当故事听一听罢了。

重要的是,陆终的这六个孩子,后来成为华夏八个姓氏族群的祖先,称为“祝融氏八姓”。

而其中排行老六的季连,就是楚国芈姓一族的祖先。

按照前面记载的辈分,季连是吴回的孙子,颛顼的五世孙,轩辕黄帝的七世孙(可能非真实情况)。他出生和生活的年代,大致是五帝晚期,公元前24世纪到公元前23世纪,距今约4300余年。

在上古时期,华夏族主要生活在今天中国北方的河北、河南、陕西等地。被黄帝打败的蚩尤九黎族的一部分则被驱赶往南迁徙,到了今天的江淮、江汉地区。楚国的祖先吴回、陆终、季连祖孙几代,主要生活的地方位于河南新郑一带,这个地方后来被称为“祝融氏之墟”,也是楚人和楚文化的根源之地。因此,楚国虽兴起于南方,本身却蕴含了中原华夏文明的基因。

以上说的,就是楚国祖先在五帝时代的故事,距今4000多年。2.商王讨伐荆楚地

上一节我们讲到,楚国的先祖季连,是五帝时代“祝融氏”陆终的孙子。从五帝末期到夏朝初年的这几百年里,他们主要生活在今天的河南新郑一带,即“祝融氏之墟”。

然而到了一千多年后的周朝,楚国却成为汉水、长江流域的诸侯国。楚国是在什么时候搬迁过去的呢?《史记》里面记载季连的儿子叫附沮,附沮的儿子叫穴熊,大致也是在五帝晚期或夏朝初期的事。“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就是说季连的后裔家族衰败,人丁分散,有的留在中原,有的搬迁到了周边的“蛮夷”之地。

可以确定的是,关于楚国人的南迁的时代,史学界说法不一。可惜的是,由于长期战乱造成记载疏漏,尤其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烧毁各国史书,使得楚人先祖在这夏商之际的经历,无法为今人知晓。

纪录片《楚国八百年》认为祝融氏之后的楚人,在整个夏朝的400年中,依旧生活于中原地带。直到夏亡商兴(约公元前16世纪),祝融氏作为夏王朝的盟友,遭到了商朝清算,被逐出“祝融氏之墟”,向南逃亡。此后数百年间,楚人多次遭到商朝军队的驱逐,不断辗转搬迁,直到商朝晚期,来到今天汉水以南,荆山以东的地区,立足建国。

这当然是一种可能的历史情形。可以肯定的是,促使楚人离开中原故土,向偏僻之地搬迁的首要原因,是改朝换代带来的战乱与政治倾轧。事实上,即使不算商汤灭夏桀的大战,单说更早的五帝后期与夏朝前期,这样的事例也是非常多的。

例如,作为帝喾之子而继位的唐尧,据传在位末年,将帝位“禅让”给了自己的助手虞舜,而非自己的儿子丹朱。按照正统说法,是因为丹朱“不贤”,不能治理天下。但这也可能只是后世文过饰非的说法,背后则是一次流血或不流血的政变。

同理,虞舜晚年禅让给大禹的事情,也许背后也另有隐情。

大禹去世后,其子夏启更是和原定的继承人伯益发生了直接的冲突。最后夏启击败伯益及拥戴伯益的东夷部族,自居天子,从此开创了夏朝。

夏朝建立后,动荡依旧。例如夏启之子太康缺乏政治头脑和治国手段,荒废国政,结果东夷有穷氏的首领后羿趁机起兵造反,把持了国政。又过了近百年,太康的侄孙少康才起兵剿灭有穷氏,中兴夏朝。这中间,有穷氏和夏王室之间,以及有穷氏部族内部,都是兵戈不绝。

每一次的王位更替,都意味着血淋淋的战争。对于祝融氏家族而言,也有选边站队的问题。即使恪守中立两不相帮,他们的领土、财富,也可能在斗争尘埃落定之后,被得胜者分赏给自家的心腹拥趸。

或许,正是在这种反复不断的斗争中,祝融氏的后裔们,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权势、地位,甚至被迫流离失所,分散到中原和蛮夷之地。

而在2008年清华大学收藏的一批名为“清华简”的战国竹简中,有一篇《楚居》,专门讲述楚国历史。《楚居》中给出了楚人南迁时期的另一种观点。相关原文如下:

季连初降于隈山,抵于穴穷,迁山于乔山,宅爱波,逆上汌水,见盘庚之子于方山,女曰妣隹,秉兹率相,历游四方。季连闻其有娉,以,及之盘,爱生伯、远仲,毓徜徉,先于京宗。穴徙于京宗,爱得妣烈。逆烈哉水,状贴耳,乃妻之,生 叔、丽季,丽不从,溃自胁出。妣烈宾于天,巫并该其胁以楚,氐今曰楚人。至 狂亦居京宗,至绎与屈,使若嗌卜徙于夷屯,为榆室。

这段话讲述了楚国早期的一些历史,说的是:

季连最初生于隈山,后来到达穴穷、乔山、爰波、汌水等地,见到了商王盘庚的儿子,然后娶了盘庚的孙女妣隹,生了伯、远仲两个儿子。季连的后人穴酓则娶了另一位叫妣烈的女子,生了儿子侸叔、丽季。生丽季的时候妣烈难产,于是只能剖腹,儿子出生,妣烈却去世了。巫医(古代巫师往往兼职当医生)就用荆(楚)条把妣烈的腹部包裹起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从此这个部族自称为“楚人”。后来酓狂也住在京宗,到酓绎的时候,修建了一座祭祀用的房屋。

按照这段记载,楚国在商朝后期的世系是:季连(娶盘庚的孙女)——?——穴酓(娶妣烈)——丽季——酓狂——酓绎。

而根据《史记》的记载,楚国在商末周初时的世系是这样的:

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

两处文献对照可知,穴酓就是鬻熊,丽季就是熊丽,酓狂就是熊狂,酓绎就是熊绎,都能一一对应上。“楚”这一民族、国家称号,是在鬻熊(穴酓)的夫人,熊丽的母亲去世后才出现的。《楚居》这段文字与《史记》记载最大的冲突,在于楚国始祖季连生活的年代。《史记》写明季连是祝融氏吴回的孙子,陆终的儿子,而吴回则是帝喾、唐尧时期的火正,由此可知季连应生活在五帝后期,最迟不超过夏朝初期。而《楚居》中则说季连娶了商王盘庚的孙女。盘庚是商王朝的第20位君主,生活年代约在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3世纪,这样算来,季连生活的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与五帝时代差了约一千年。此外,关于“剖腹产”的故事,《史记》说是季连的母亲生季连时发生的,而《楚居》则是说季连的后辈(儿媳或孙媳妇甚至重孙媳妇)生孩子时候发生的。

那么,两者这种冲突如何解释呢?一种可能,历史上存在一前一后两个季连,一个生存在五帝时代,另一个生活在商朝后期,此季连非彼季连。

但更大的可能,则是因为年代久远,加上焚书坑儒造成的史书失传,一些历史事件只能以民间传说的方式流传,年代、关系混淆,从而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也受到了误导,把季连生活的时代从商朝晚期推到了五帝时期。《楚居》中记载的季连及其后人的行程中提到的那一连串地名,今人有多种不同解读。有的认为那些地方是在河南境内,有的认为是在陕西南部,还有的认为是在湖北北部。但总而言之,楚人的迁徙应该从那时候就开始了。

根据《楚居》的记载,在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3世纪的商朝晚期,楚国人季连跟商朝关系依旧不错,还娶了商王盘庚的孙女。

就在盘庚死后几十年,他的侄儿武丁继位。这位雄才伟略的商王,开始了挞伐四方的征服战争。今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的荆楚地区,也遭到了兵火的洗劫。《诗经·商颂》是周朝的诸侯国、商朝王室后裔建立的宋国的祭祀音乐,主要是歌颂他们的祖先。其中有一篇《殷武》,就是赞美商王武丁旌旗猎猎的威风。而在《殷武》中被讨伐的对象,就是荆楚地区的所谓“蛮人”:

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

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岁事来辟,勿予祸适……

翻译成今天的文字就是:

我们的武丁大王何等英勇,他奋起讨伐那荆楚之地!他深入荆楚的险要之地,俘虏了荆人的军队。他平定了荆楚地区,真不愧是成汤的子孙!

你们这些荆楚的人听好!你们居住在偏僻的南方。想当年我们商朝的先王成汤,就连西部的羌人和氐人,都没有敢不来进贡的,没有敢不来朝见大王的!我们大商朝是最高贵的!

上天命令你们这些诸侯,在大禹治水的旧地建立都城。你们每年都要来朝见商王,这样你们就能免除灾祸与羞辱……

从诗中可以看出,武丁统帅下的商军,在荆楚之人面前,是何等耀武扬威!

商军对荆楚地区的征服,不光从《诗经》中可以看出。在殷墟甲骨中,也曾多次出现占卜卜辞,询问南方地区,是否平安?是否需要出兵征讨?

不过,这里提到的被武丁率领商军讨伐的荆楚之人,是否就是前面提到的,在季连等人率领下南迁的祝融氏之后?这就又出现分歧了。

一些专家认为被武丁率军讨伐的荆楚之人即上文提到的南迁的祝融氏之后。

他们指出,季连率领的祝融氏之后,南迁到今天的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汉水流域后,商王朝将其视为威胁,很快大举进攻讨伐。《诗经》中记载的这一次武丁南征楚国之战,便是商王朝向曾经亲近夏王朝、不愿意屈服的楚人大举进剿。正是武丁的这次进攻,迫使楚人进一步向西南方向迁移。至于说季连娶了盘庚的孙女也就是武丁的堂侄女,这种婚姻关系,是很难影响军国大事的。

但也有学者认为,这里讨伐的荆楚之人,指的并非是南迁的祝融氏之后。

因为从时间上来说,武丁即位前不久,祝融氏之后刚刚南迁。甚至有观点认为,到商朝末期,季连的后裔也并未进入江汉地区,还在中原附近,直到西周初年熊绎受封后,才搬迁到江汉流域。总之,祝融氏这一支楚人,在当地不可能有太大势力,也无需烦劳商王武丁御驾亲征。

同时,如果《楚居》所记载属实,则祝融氏之后以“楚”为名,是在鬻熊之妻生熊丽难产而死之后才有的。而鬻熊曾经是周文王的部下,周文王继位之时,武丁已经死去差不多一百年了。所以在武丁的时代,祝融氏之后尚未以荆楚为名。

既然如此,武丁征讨的“荆楚”,当然就不是祝融氏,而是居住在江汉流域的其他部族,包括三苗部族。三苗的祖先是蚩尤所率领的九黎部族,在蚩尤被黄帝击败后,九黎部族的一部分归顺黄帝,融入华夏,另一部分则南迁到江淮、江汉地区。后来五帝与夏朝的统治者们,将三苗视为不肯服从天命的蛮族,曾多次与三苗发生战争。商王武丁征讨今天湖北一带的三苗部族,自然是毫不稀奇的事。

甚至还有观点认为,楚人之所以南下到江汉地区,正是因为季连娶了商王盘庚的孙女,在达成政治联姻之后,获得的一种政治上的特权。在商王武丁以武力征服江汉地区蛮夷部族的同时,祝融氏的后裔楚人,也趁机南下,在江汉地区发展自己的势力。当然,这种说法也有和事实相悖的地方。如果楚人真的与商王武丁达成了某种默契和盟约,享受商军征服江汉地区的便利,那么商朝灭亡后的楚国,又何以穷困到需要偷邻国的牛来祭祀祖宗的地步呢?

总之,关于祝融氏之后,楚人先祖南下之事,至今因为史料的匮乏,众说纷纭,不一而足。从这些支离破碎的记载中,我们唯一能确认的是,在夏商之际,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华夏文明,正向着周边地区,尤其是向南方长江流域不断扩张。扩张过程中既有武力的征服,也有联姻和教化。正是在千百年此起彼伏的推进中,华夏文明才最终囊括今天的九州方圆,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国家。

在浩大的历史进程中,彼时的楚国,还只是个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小小团体。然而在未来,这个小小的团体,将在历史潮流中发展、壮大,最终携带着整整半个中国的庞大体量,加入到辉煌而辽阔的神州大地中。3.道德文章帝王师

时光如河水奔流,不舍昼夜。历史的车轮转到了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末年,商朝最后一位君主——纣王在位。纣王力大无穷,武艺高强,也有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然而其志大才疏,行事粗暴,缺乏战略眼光,最终造成西边的周国迅速崛起,商朝灭亡。

在这场改朝换代的风云大剧上演时,楚人迎来了一位出色首领——鬻熊。

鬻熊,又称鬻熊子、鬻子,《楚居》中写作“穴酓”,他是先秦时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言行被记录下来,成为一本著作《鬻子》。此书现在已经失传,但在一些典籍里面,保留摘录了部分内容。

鬻熊在为人方面的观点是:一个“君子”,在与人谋划事情的时候,必须遵循“道”的原则。君子要批评、反对某种观点,不应该光动嘴,而应靠行动。所以,如果你反对错误的事情,你自己就应按正确的思路去做;如果你憎恶“恶”,你就按“善”去做,这样就是符合“道”的行为了。

鬻熊在选拔人才方面的观点是:民众是测试人才的标尺。一般民众是比较愚昧的,但英明的君主还是会根据民众的接受度来选拔官吏。能得到十个人的爱戴,就让他担任管理十个人的官职;能得到一百个人的爱戴,就让他担任管理一百个人的官职;能得到一万个人的爱戴,就让他当国家的大臣,这样的人才是国家的基础。鬻熊列举了上古几位贤明帝王选拔人才的事例,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他又说,如果君主清明,那么贤才就会大量涌现,而如果君主昏庸残暴,贤才就会稀缺。

对于治理国家,鬻熊认为,君主的英明,是通过他选用的官吏来表现的;而君主是否能立下功劳,则要看他是否能造福于民。鬻熊还认为,五帝时代的统治才是真正的“万世为福,万世为教”,现在的君王都应该向五帝学习。所谓“发教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除去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要求君王、诸侯都遵循“器”,否则即使想要建功立业,也会落空。

从这些点滴流传的内容可见,鬻熊的政治思想,与后世周公、孔丘、孟轲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颇有类似之处,甚至更加淳朴。再考虑到鬻熊又曾担任周文王的部下,那么,或许年少时的周公,也曾在与鬻熊的言谈中,学习到一些东西,从而构建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吧。

彼时,中原的天子商纣王,荒淫无度;陕西中部的周国,则在周文王姬昌(同时也是商纣王的姑父)的带领下开始崛起。鬻熊敏锐地察觉到,周国很有可能最终战胜商朝。于是,他果断地向周国靠拢,成为周文王的部下。《史记·周本纪》记载,因为周文王行仁政,四海闻名,因此“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鬻熊与这几位著名贤人并列,成为周文王“天下归心”的典型代表。

根据传说,鬻熊去见周文王的时候,已经九十岁了,比“太公八十遇文王”的姜子牙还要年迈。不过,这也可能只是后人杜撰的,史书中并未记载鬻熊的生卒年,只是说鬻熊去见文王,是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之前。《史记·楚世家》说“鬻熊子事文王”,而几百年后楚武王则说:“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这里先说鬻熊如同儿子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周文王,又说鬻熊曾经做过周文王的老师。那么考究起来,大概鬻熊与周文王之间,可能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居下位的鬻熊自然有作为臣属的恭谨,在上位的周文王也不失对待博学之士的尊重。

小贴士:鬻熊的年龄《史记》中记载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这种礼遇或许与年龄无关。何况周文王本身就是一位活了九十七岁的老寿星,比姜子牙还年长几岁。就算鬻熊九十岁才见文王,这时候文王的年龄估计也不小了。《史记》又说鬻熊“早卒”,这里的早卒肯定不是说他短寿,而是说他早在周灭商、楚封国之前就去世了。鬻熊的曾孙熊绎在周成王时被封为楚子,时间在公元前1037年左右,此时鬻熊的儿子、孙子都已经去世了。所以,鬻熊有可能与周文王年纪相近。

在《鬻子》中,记载了鬻熊与文王的一段对话:

政曰:昔者文王问于鬻子:“敢问人有大忘乎?”对曰:“有。”文王曰:“敢问大忘奈何?”鬻子曰:“知其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其行如此,是谓之大忘。”

这段话说的是修身养性的事情,文王问怎样的事情算是“大忘”,鬻熊回答知错不改,最后丧身就是“大忘”。

刘勰的《文心雕龙·诸子第十七》记录:“至鬻熊知道,文王咨询,余文遗事,录为《鬻子》”。颜师古对《汉书》注释则说,鬻子“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说明鬻熊是当时一位知晓大道的博学之士,并且是周文王身边的顾问。仅此一点,在商末周初那个文教不兴的时代,已经算很了不起了。

在周文王时,周国还是商朝的附属国,尚未真正统治中原。但公认西周王朝的基石是周文王打下的,这么算来,鬻熊不仅是楚国王室从商末周初开始,有明确代系可查的第一人,也是这支祝融氏之后自五帝末期以来,首位明确记载担任官职的人。为了纪念鬻熊的功绩,他的子孙都改姓“熊”。

随后,天下进入商亡周兴、诸侯分封的大变局。鬻熊的后人们,也开始他们筚路蓝缕的开拓之旅,并为中华文明的蓬勃兴起,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4.两耳不闻商周事

如前文所述,楚国的祖先鬻熊在周文王时便得到了重用。鬻熊死于何时,史书并未明确记载。《鬻子》的留存篇章中,还讲到周武王、周成王时候的事情,但这并不等于说鬻熊那时候还活着。从现有材料看,鬻熊“早卒”,在周武王克商后也未曾出现在任命、分封的名单中,那么可以认为,鬻熊应该在周文王晚期,最迟周武王早期就已经去世了。

鬻熊之后是他的儿子熊丽,由于鬻熊本身可能是位老寿星,熊丽这时年纪应该已经不小了,甚至他的哥哥这时候已经去世了。

公元前1056年,周文王姬昌去世,其子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周武王继承父亲打下的基础,开始讨伐商朝、争夺天下的大业。经过十年的政治、军事、经济和人才准备,周武王正式出兵伐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于牧野之战击败商纣王的留守部队(商军主力正在东夷作战),攻入朝歌,纣王自杀。

至此,统治天下五百余年的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那么,鬻熊作为周文王的高级顾问,他的后人在这天翻地覆的大变化中,有怎样的表现呢?

部分观点认为,楚人在周武王灭商之际,毅然站在武王一边,参与了牧野之战。

遗憾的是,从现存史料上看不出这一点。相反,种种迹象表明,楚人很可能没有什么突出表现。

从今天流传的《鬻子》残篇中可以看出,鬻熊奉行的政治思想是比较温和的,兼有后世儒道两家的味道。他谈到了君主选拔官吏时需要取悦民众,却丝毫未谈到“推翻暴君统治”。或许鬻熊投奔周文王,只是想依附一位贤明之主,但并不热衷于用武力推翻现有的统治者。

抱着同样想法的,还有两位孤竹国的公子——伯夷和叔齐。他们也是仰慕周国的君子之风而来,但在随后武王伐纣的军马面前,却发出一番不合时宜的劝阻之声,认为这是不忠不孝的行为。周武王灭商之后,他们更是立志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上。

而对周武王而言,楚人虽然依附于己,而且鬻熊曾是周文王的高参,是自己少时的老师,但是同时楚人又是殷商王室的姻亲(如前所述,楚人先祖季连娶了商王盘庚的孙女),本身也谈不上绝对的可靠。因此,武王也并未积极地调动楚人参加对商纣的战争,只要他们不来阻挠就好了。

在牧野之战前夕,周武王的誓词中,提到了“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偏远部族,却并未提到楚人。在周军击溃商军、周武王进军朝歌之际,“散宜生、太颠、闳夭皆执剑以卫武王”,贤能者纷纷出头露脸,好不威风,而当初与他们一起投奔周文王鬻熊,此刻大约已经长眠于地下了吧。

正因为楚人不曾于商周交替之际为新政权立下大功,所以在武王灭商之后,楚人集团也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周武王祭祀上天时,“毛叔郑奉明水,卫康叔封布兹,召公奭赞采,师尚父牵牲。尹佚筴祝曰……”祭祀完毕,又“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保玉。命闳夭封比干之墓。命宗祝享祠于军”,这些光宗耀祖、名垂青史的事情,一概和鬻熊的后人没什么关系。

再往后,周武王罢兵西归,分封诸侯。

周朝相对于之前的夏商两朝,分封制度是一个显著的区别,这也是周朝得以享国八百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夏商之时,天下的整体格局是天子占据中央一块地盘,周围方国林立。这些方国虽然名义上尊奉天子的号令,实际上都是各自为政,因此夏商的君主们经常忙着东征西讨。商纣王曾经赐给周文王“弓、矢、斧、钺”,让周文王代替他讨伐那些不听话的国家,以集中精力征服东夷。只是纣王没料到周国后来崛起,反噬了天子。

到周武王攻灭商军、改朝换代之后,采用分封制。对于原先遍布中原、山东、河北等地不听话的方国,或者敢于继续打着商朝旗号的小国,周武王便毫不客气地用武力消灭他们;对于归顺周朝的,周武王也加以某种程度的控制和抑制,比如割走他们的部分领土,或者让他们搬迁到较为偏僻的地区。而空出来的这些位置,则分封给周王朝的宗室、功臣,建立新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原本都是周天子的直属部下和亲属,从天子手中获得封地,相对忠诚度更高,与周王室的联系更紧密。

依靠这种分封,周王室把触角伸到九州四海,使得对各地的控制大大加强。即使是数百年后,诸侯崛起,王室势微,最终演变成群雄逐鹿的战乱局面,也终究能把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领土统合在同一个王朝的旗帜之下。对于华夏文明的凝聚,周王朝的分封制功不可没。

周武王首先把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朝歌,管理商朝的遗民,这主要是为了安抚前政权的核心族群。当然,后来武庚并不给周武王面子,没几年就扯旗造反了。另外,周武王封炎帝神农氏的后人在焦国,黄帝轩辕氏的后人在祝国,唐尧的后人在蓟国,虞舜的后人在陈国,大禹的后人(夏朝王室遗族)在杞国。

同时,周武王对周王室的宗亲大举分封,他将弟弟周公姬旦封在鲁国,召公奭封在燕国,叔鲜封在管国,叔度封在蔡国。还有部分功臣也得到了分封,比如著名的尚父吕望(姜子牙),就被封在齐国。不过,周王朝的分封制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天下的控制,相比起来,终究还是同姓兄弟更可靠,异姓功臣得到分封的是少数。据记载,周朝初期的71个封国,姬姓达53国,异姓不过18国而已。

至于说,祝融氏之后,鬻熊的子孙不但没有封到诸侯,而且,估计连财宝也没有分到。周武王攻灭商朝,缴获了大批的钱财粮食,尤其是商纣王的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一部分被用于赈济平民,也有很多被用来封赏功臣。这里面,鬻熊的家族多半是没分到的。直到春秋时期,楚灵王还要愤愤不平地抱怨:“当初,咱楚国的祖先鬻熊,和齐国的姜子牙、鲁国的周公、卫国的康叔一起辅佐周文王,结果他们都分封了大国,赏赐了财物,我们什么也没得到,太欺负人了。”

此时的熊氏子孙,已经搬迁到荆山以东,汉水以南。其具体对应今天的区域有陕西商县、河南淅川、湖北秭归、湖北枝江等多种说法,但相对于定都陕西中部的周王朝而言,无疑是居于南部地区。他们没有参与商周更替的战争,也未曾得到周朝开国的封爵。但此刻的他们,确实是在一步一步,将华夏文明的火种,扩展到当时尚是蛮荒的地区。5.熊绎封国偷牛祭

前面说过,鬻熊死后,继位的是他的儿子熊丽;熊丽死后,继位的则

是其子熊狂。或许因为鬻熊比较长寿,导致熊丽、熊狂父子的寿命都不太长,两人加起来也不过当了二三十年的部族首领。其大致范围,最早从周文王后期(公元前1070年左右)开始,最晚到周成王初期(公元前1040年左右)为止。

这时候的楚人,尚未得到周王室的正式封号,祝融氏的子孙们只是介于诸侯国与部族之间的一个集团,占据着荆山之东、汉水之南一片小小的土地。

长江流域包括华东的淮水和华中的汉水两处支流,是今日中国的大动脉,而在夏商之时,还是典型的蛮荒之地。虽然中原王朝的步履曾经多次到达此地,却并未能在此立足。这里既有从数千年前便扎根于此的原始部族,比如黄帝、蚩尤战败南下的九黎后裔——三苗部落,也有夏商时期逐渐从中原迁徙而来的族群。他们建立了大大小小许多的国家,仅出现于史册的就有上百个,包括今天湖北英山一带的英国(皋陶后裔,被大禹分封)、湖北随州厉山一带的厉国(传说为炎帝神农氏后裔),邻近楚人的有湖北襄阳邓县一带的邓国(商朝时的封国)、湖北竹山县的庸国(商朝时的方国)等。此外,也有不少部族处在氏族公社晚期,是较为原始的社会状态。他们的文明形态,既保持一定的原生态,又受到不同时期南迁的中原文化影响,可谓是华夷交织,生机盎然。

熊丽、熊狂率领的楚人,在这片辽阔领土上的众多部族中,地盘不是最大的,人口不是最多的,军力不是最强的,历史也不是最悠久的。唯一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或许是其先祖鬻熊本身具有出色的政治思想,又参与过周朝的建设,从而为子孙留下丰富的管理经验。

然而,在一片蛮荒的大地上,所谓的管理经验毕竟不能当饭吃。熊丽、熊狂父子必须率领他们的族人,兢兢业业,开垦荒地,种植庄稼,炼制铜石工具,修筑城堡房舍,训练武装壮丁,时不时还得与不友好的邻居们开战。

就在这种艰辛中,楚人们一步一步打下了自己的根基。

根据现有资料,早期的楚国文化,既保留着中原文化的特色,也吸收了周边“蛮族”的风貌。楚人喜好饮酒,多信奉鬼神之事,这与商朝文化非常接近,而与周朝文化有所差异。这并不奇怪,楚文化本来就是商末才从中原文化中逐渐分化出来的。

同时,楚文化又有自己的特色。中原文明自三皇五帝时期开始,便崇拜龙,随着时间推移愈演愈烈。而楚文化中,则以“凤凰”作为普遍的图腾。龙与凤凰,都是传说中的神奇动物,但龙腾大海,代表一种力量;而凤鸣九天,则更有飘逸的感觉。龙能行云布雨,而凤凰则是火之鸟。按照中国古代的五方五行说,南方属火,也与楚人自称是“祝融氏之后”吻合。

此时的楚人,尚未建国封号。栖息于江汉原野的他们,既把中原文明传递给四周的“蛮族”,也从这些部族中吸取力量。在楚人的辛劳中,华夏文明圈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而与此同时,北方的中原地带,并未随着周武王灭商的胜利而获得安宁。灭商之后的短短两年,周武王姬发病逝,由其子姬诵(约公元前1055-公元前1021年)继位,史称周成王。周成王当时虚岁十三,由其叔父周公姬旦辅佐。少主在位、权臣辅政的局面素来容易引发动荡,且周公的亲兄弟管叔鲜、蔡叔度等都怀疑周公有谋逆的野心,于是在暗地里散布关于周公的谣言,此后更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起兵造反。同时响应的,还有今黄河下游、淮河流域的东夷诸国,以奄国为首。这些东夷人,先前曾被商纣王征服,如今却纷纷组织军队,称要给商纣王报仇。商纣王的大将飞廉,也率领原先驻东夷的商军起兵。

这一场大战,史称“三监之乱”。面对烽火四起的局面,周成王和周公调兵遣将,四处镇压,再加上姜子牙等功臣勋旧的配合,足足打了三年。所谓“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这才把管、蔡、殷商、奄国等反对力量逐个消灭。商纣王之子武庚和大将飞廉战死,管叔鲜自杀,蔡叔度被俘,奄国则被整体搬迁。此后,周公还趁势消灭了原本位于东部的大批亲商势力,代之以齐国、鲁国等周王朝嫡系诸侯,西周王朝的势力范围向东大幅扩展。

平定“三监之乱”后,周公开始营建洛邑(洛阳),作为王朝陪都。原本崛起于陕西的周王朝,对于中国东部的控制力和威慑力大大增强。在周公的治理下,西周王朝度过了初期的艰难局面,坐享华夏万里江山。

经过七年秉政,到周成王八年(公元前1036年),由于周成王已然二十岁成年,周公便还政于成王。周成王正式亲政之后,追封祖父周文王、父亲周武王时期的功臣,又分封了一大批诸侯。

这时候,周王室已经意识到长江流域的重要性:相对于北方,中原往南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产丰富。控制了这一片土地,不但可以大大增强周王室的力量,还能为王朝开拓出战略缓冲区。因此,周王室逐渐开始往汉水一带安插力量。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在当地分封可靠的诸侯,帮助王室控制这广袤的领土。

于是,鬻熊的后代走入了周成王的视野。

楚人,终于得到了西周王朝的封号!

此时,楚人的首领叫熊绎,他是鬻熊的曾孙,熊丽的孙子,熊狂的儿子。

西周的封爵,总共有五等,即公、侯、伯、子、男。其中,最尊贵的为公爵。虽然纣王之子武庚起兵企图复辟商朝,兵败被杀,但周王朝还是给予另一位商王室成员微子以崇高地位,将他封在宋国。

第二等的侯爵,封的是周王室最亲近的权贵,例如姜子牙之子(也就是成王的舅舅)封的齐国,周公之子(也就是成王的堂兄)封的鲁国,都是侯爵。

而熊绎呢?作为鬻熊的曾孙,他得到的,仅仅是第四等的子爵。他的封地,就是楚人部族已经定居的荆山、汉水一带,都城的位置在丹阳。丹阳的所在地,大致在豫西南、鄂西北一带。

这也代表着祝融氏之后的楚人,从今日起正式获得了中央王朝的任命。这个爵位并不高,但毕竟是一个开端。

楚人如同凤凰的雏鸟,终于破壳而出,在江汉之地,发出啾啾鸣叫。这鸣叫声有些虚弱,有些幼稚,却蕴含着无尽的希望和潜力。

楚国新建,封国的疆域是五十里,大致只相当于今天一个县的地盘。这倒不是周王室刻意为之,按照周朝的分封制度,子爵、男爵的封地就只有五十里,伯爵封地是七十里,公爵、侯爵封地也不过百里。这也是中央王朝苦心设计的制度,毕竟,分封诸侯国的目的是充当中央王朝的爪牙,帮助王朝控制四方国土。若是诸侯国的领土过于广大,经济、军事力量过强,则势必尾大不掉,与中央分庭抗礼,反而成为王朝巩固的隐患。

不过,同样是五十里,不同地段的价值却是不一样的。荆楚之地,原本就属当时的“蛮荒”地带。虽然楚人也在当地搞了一些建设,然而离中原繁华之地较远,交通不便,四周又多“蛮族”。楚人在立国之初,条件是非常艰苦的。

艰苦到什么程度呢?用后来楚国官方的说法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

这里所谓的“筚路”,指的是荆竹所编织的简陋车辆,有趣的是,这种荆,又叫楚,也就是当初熊绎的曾祖母难产而死之后,用于包裹尸体的东西。而“蓝缕”(褴褛),则是指破烂的衣服。楚人在熊绎率领下,破衣烂车,开辟山林,确实够艰苦的。

与筚路蓝缕意思相近的一个词“披荆斩棘”,也和荆条有关。看来,荆楚立国,确实注定了要承受艰辛与苦楚。

作为诸侯国,按规定,是要向中央王朝上贡的,但初创的楚国太穷了,在区区五十里的穷乡僻壤,既没有金银财宝,也没有珍禽异兽。于是,熊绎进贡的只有桃木做成的弓,枣木做成的箭。这两样东西当然不是打仗用的,不过据说可以辟邪。后来楚国又向周王朝进贡苞茅,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在祭祀的时候,把苞茅捆成束放在酒中,用来过滤酒中的渣滓。总之,进贡的都是些零碎的小玩意。

别说给中央上贡了,楚国最先连自家的祖先都喂不饱。

据《楚居》记载,熊绎被封为诸侯之后,与他的大臣屈紃,请邻国鄀国的一位算命大师占卜,又建造了一间用于祭祀的房屋。祭祀房屋造好之后,楚人兴高采烈准备祭祀祖先,叫祝融先祖知道,我们楚人,如今也立国成诸侯了!谁知找遍国内,却发现居然找不到一头牛来做祭品,可是建国大典上祭祖的仪式不能太寒酸啊。熊绎走投无路,就去鄀国境内偷了一头牛来作为祭品。

堂堂的子爵居然厚颜无耻地当起了小偷,这也真是够丢人的。而更有趣的是,由于牛是赃物,楚人担心被鄀国的失主发现,就赶紧把牛宰了,连夜祭祀祖先。这么一来,居然形成了一个习惯——后世楚国的祭祖活动,都在夜间举行。

直到数百年后,楚国已经成为占地数千里,雄兵百万的泱泱大国,这个习俗依然保留。6.诸侯之会蒙耻辱

别看楚国早期这么穷酸,可是蓬门自有贵客来。这天,熊绎正带着手下开荒种田,忽然来报:主公,周公来了!

周公姬旦可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啊,就在不久之前,他还是掌握周朝实权的摄政者。周公的地位,与区区子爵熊绎相比,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周公来做什么呢?他避祸来了。

自古居高则危。周公一度手握国家大权,自然难免遭到各种攻击。这种攻击在他执政时期引发了“三监之乱”,而在他交还政权给成王之后,再度引发了成王的猜疑。面对流言蜚语和天子怀疑的目光,周公无可置辩。若他继续留在京城里,只怕流言日趋激烈,甚至引来杀身大祸。因此,周公逃离京城,南下投奔楚国。

事实上,周公本人是有封地的。他的儿子伯禽,正是当时的鲁侯。鲁国是周王朝在东部的统治核心,地域广阔,经济繁荣,文教发达。为何周公不回鲁国,反而选择楚国呢?

原因有两个。首先,周公不光是要躲避短期内可能的祸害,还要澄清君臣之间的误会。如果往东逃到自己的封地,有龙归大海,虎入深山之感,周成王只怕会有更不祥的想象,而流言蜚语也会更多。反之,他不回自家的封地,却跑到南边蛮荒之地的蕞尔小国,这实际上是自去羽翼,也能让周成王打消顾虑,放下心来,冷静思考,查清事实。

当然,周公也不能随便选个小国就去。若是遇上糊涂横暴或者一味媚上的小国诸侯,只怕为了讨好成王,迎合流言,拒绝周公入境,甚至将他抓起来送回京城,那可就麻烦了。

而新建不久的楚国,位于荆山之侧,汉水之滨。君主熊绎的曾祖父鬻熊,乃是周文王的高参,也曾对周公颇有教益,所以他选择信任楚人。

于是,立国未久的楚国,就迎来了这样一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贵客。

熊绎热情地迎接周公,给予其力所能及的最好接待。周公也终于得以在这南国的穷乡僻壤中,稍微放松一下。

而楚国,这个新建未久,默默无闻的诸侯国,也得以留下荣耀的一笔。

此时的鲁国与楚国可谓是天壤之别。然而周公这一次“屈尊”会面留下的先例,却影响深远,无形之中提高了楚国的地位。

甚至到数百年后的春秋时期,当楚国早已成为雄霸南方的超级大国,鲁国君主前往拜见楚王时,就有臣下拿出这次“周公奔楚”的例子,告诉自家主公:“没事,就当重走先君周公的旧路!”

周公跑到楚国后不久,成王经过仔细地调查思考,认为周公是冤枉的,便派人将他请回朝廷。周王室叔侄的这次矛盾,圆满化解。

临行前,周公对熊绎感激不尽:“我这次能和天子化解误会,全亏了你。今后,必当有报。”

熊绎憨厚地一笑:“您老人家走好。”

周公回朝之后,熊绎满心期待。看来,楚国的地位提升,指日可待啊!还没等到周王室正式的封赏下来,楚国接待周公之事,已经带来了很强的光环效应。不但楚国自己的官员、民众人人脸上有光,就连那些邻近的蛮夷部族和方国,听闻此事后,都对楚国高看了几分。

当初的江汉流域,原本是蛮荒之地,土地辽阔。虽然周王室给每个诸侯国规定了封地面积,但南方的大片土地并没有划分给任何诸侯国,而周王室也无力对其进行直接管辖。

熊绎本身是开拓性极强的一位领袖。他趁势拿出政治、军事、经济多种手段,恩威并举,开始扩张,没几年,邻近的好些部族就都归顺了楚国。就这样,楚国的人口、地盘颇有扩充。而列国争雄,本身就有“马太效应”,一旦归顺你的人多了,你的实力就更加强大,那么自然会吸引更多的人投靠你。

接着传来消息,周成王要在岐阳举行诸侯大会,召集四方诸侯前去参加!使者还特意吩咐熊绎,多带些楚地生产的苞茅,大会要用!

周天子召集的诸侯大会,是当时最高级别的正式会议,自封子爵这么些年来,也就遇上这一次,可得好好在诸侯面前表现一番!

丹阳距离岐阳并不算特别远,但跋山涉水,却也辛苦。熊绎一路风尘仆仆,到了岐阳,受到了相关官员的接待。

寒暄已毕,官员亲切地问:“让您带来的苞茅,带了么?”“带来了。”熊绎忙回答。

官员笑了笑:“好,那待会儿您就用这苞茅去滤酒吧。”

熊绎有些纳闷,这难道不是服务人员的工作吗?可他还是去干了。

滤完酒,官员又告诉他:“喏,咱们这次会盟,要祭祀山川,所以需要设立望表(一种木质标志)。辛苦您了。”

熊绎又屁颠屁颠地去做了。在准备望表的过程中,熊绎擦擦额头上的汗,盼望着能坐下来休息一下。

这时候,与会的诸侯到得差不多了。走在最前面的,是宋公微子。此外还有齐侯吕伋、鲁侯伯禽、晋侯姬叔虞等。在礼仪官员的引导下,他们排列队伍,进入殿堂。

熊绎朝伯禽点了点头,伯禽目不斜视,没有理他。熊绎也不在意,静静地等着他的位置。

公爵、侯爵们入场了,伯爵入场了,接下来是子爵,熊绎想这下该到自己了吧?

可是,子爵的队伍也过去了,男爵开始入场了,官员依旧没叫自己。

熊绎急了,他问官员:“大人,我什么时候进去呢?”

官员笑了笑:“您不需要进去。”

熊绎傻眼了:“什么?”

官员把他带到殿门外,指着地上熊熊燃烧的火堆:“喏,您和这位,就负责看管这祭祀火堆。我听说,您的祖上担任过火正,还赐号祝融氏,那可是火神。看管这火堆,也算是继承祖业吧。”

熊绎瞅瞅火堆旁另一个人,身材高大,皮肤白皙,披头散发,原来是北方民族的首领。

熊绎有点着急了:“大人,我可是周王正式册封的子爵,又是黄帝和颛顼帝的苗裔,怎么不能进去参加会盟呢?”

一边的另一位首领嚷道:“是啊,我们也是黄帝和帝喾的后裔,这大老远跑来,是来会盟的,不是来烧火的啊!”

官员依旧面带微笑,有板有眼地说:“二位别急,今日是周天子与诸侯的会盟,二位一个在北,一个在南,因此按照礼法规定,不参与会盟,就在这里看守祭祀火堆。”

堂堂五帝火正的后裔、周文王谋臣的曾孙、当今天子亲自册封的子爵,居然被当成了蛮夷!

不过,看看周围手持青铜戈矛,威风凛凛的士兵,熊绎把一口气咽回了肚子里。

冷静,冷静,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祭祀之火熊熊燃烧,让人温暖,也熏得人眼睛发酸。

看着身边骂骂咧咧的北方大汉,望着殿堂里钟鼎排布、觥筹交错的盛景,熊绎面部肌肉扭曲,牙齿咬得直响。

周王啊周王,我家祖孙几代为您效命,您就这样报答我么?

我算是明白了,自古帝王多无情啊。好吧,今后别指望我的效忠了。我们楚人,要谋求属于自己的尊严和权益!

积累了一肚皮的怨气,熊绎怏怏而归。

小贴士:关于熊绎封国初期的不同解读

历史上,周成王初年的史料记载不详,三监之乱、周公奔楚、熊绎封国、周公归政成王、岐阳之会等事件的先后顺序并无确切一致的说法。同时包括周公与成王之间的矛盾,除传统的“周公诚心辅佐,成王产生猜忌,最后误会消除”之外,还有“周公确实心怀不轨,成王最后通过政治斗争击败周公”的提法。因此,本节与上一节的内容还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例如,有的人认为周公奔楚是在三监之乱初期,目的是说服熊绎不要帮助武庚叛乱;有人认为熊绎封爵是在周公奔楚之后,封爵是周公对于熊绎的一种报答;有人认为岐阳之会是在周公奔楚之前,接待周公是熊绎报复周成王的手段;有人认为周公奔楚是准备联络熊绎一起反对周成王,最后无功而返……

岐阳之会,发生在公元前1030年左右,楚人与周王室的矛盾已于此时萌生了。回到国内,熊绎埋头发展生产、打造兵器、扩充实力。

之后又过了约10年,在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姬诵驾崩,享年35岁。继位的是他儿子姬钊,史称周康王(公元前1021-公元前996年在位)。康王继位时,有毕公、召公(都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康王的叔公)辅政。诸侯之中,则以晋侯姬燮、齐侯吕伋、鲁侯伯禽等为主。

几百年后楚灵王曾经愤愤不平地说:“当年我的祖先熊绎,与姬燮、吕伋、姬牟、伯禽等一起辅佐周康王,结果晋国、齐国、卫国、鲁国都得到康王赏赐的金银财宝,我们啥都没得到!”

实际上,这只是楚灵王虚张声势。毕竟,论爵位,上述齐侯、晋侯、鲁侯、卫侯都是第二等的侯爵,在周朝基本算顶级诸侯(公爵只封了前朝后裔宋国,所谓在周为客,甚至不算是周朝的臣属),同时还是周王的宗室、亲戚。而熊绎不过区区一个第四等的子爵,且在周成王之时备受歧视,这样地位的楚国君主,怎么可能跻身和四大诸侯并肩辅政的位置呢?

不过,熊绎对此并不在意,他已经打定了主意一雪前耻。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末,楚国第一代君主熊绎去世。临终前,他交代自己的儿子熊艾:“儿啊,记住,朝廷的事儿,咱们少管,先把自家的地盘扩大了再说!这江汉之地,何止千里,若能都变成咱楚国的家园,那谁还在乎什么爵位不爵位的呢!”7.设谋江汉陷周军

楚国第二代君主熊艾继位之初,周王朝是第三代康王姬钊主政。康王继承了周成王的太平盛世,他任用贤能,国内一片繁荣。对外,周康王打败了西边的鬼方等部族(传说中楚国祖先季连的母亲就是鬼方人),斩获数以万计。康王与其父成王统治的近半个世纪,是周王朝的鼎盛时期,人称“成康之治”。

熊艾继续采用父亲熊绎的政策,在江汉之地扩展势力。如此二十余年,直到约公元前981年去世,其子熊黵继位。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原与长江流域的交流日趋加强,不但当地的文明得到了发展,而且矿产、土地、人口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并不仅是楚国想着在家门口开疆拓土,远在中原的周王室,也逐渐盯上了这一片宝地。

公元前996年,周康王姬钊去世,其子姬瑕继位,史称周昭王(公元前996-公元前977年在位)。昭王时,西周开始由盛转衰,所谓“王道微缺”。就在周昭王十四年(公元前982年)夏四月初八,镐京发生地震,水面泛涨,房屋摇晃,夜里更是有地光闪烁。这让当时迷信的贵族和平民都惶惶不安,认为是不祥之兆。紧跟着到了七月,作为“文教之邦”的鲁国就发生了政变,鲁幽公姬宰被弟弟姬沸杀死夺位,而周昭王竟对此事视若不见。原本四平八稳、秩序井然的西周江山,顿时动荡四起。

那么,周昭王为何不去管鲁国内乱呢?原来他一门心思放在了开疆拓土之上,企图继续扩大周王朝的影响。

昭王十六年(公元前980年),昭王率领六军,东征今天安徽、江苏一带的东夷方国。东夷方国哪里能抵挡威武的周天子大军?周军所到之处,望风披靡。没过多久,就有26个方国前来朝拜周昭王。

周昭王大获全胜,得意洋洋,又率领得胜之师,转戈向南,矛头直指江汉地区!

当时在江汉地区,生存着俗称“荆蛮”“楚蛮”的部族群,他们多数是当地部族及南迁的三苗后裔。“荆蛮”人数众多,占地广阔,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但其中的一些部族已经和楚国达成了联盟。

周昭王的南征,既是在拓展周王朝的领土,也是在动楚国的奶酪啊!

这时候,熊艾已经去世,楚国君主是其子熊黵。熊黵得知此事,大为不快。然而在声威赫赫的周王六军面前,他岂敢以卵击石?

没奈何,熊黵忍气吞声,派人打探周王南征的具体情形。

周军一路南进,在江汉流域遭遇了当地“荆蛮”的猛烈抵抗。《竹书纪年》记载,“伐楚,涉汉,遇大兕”,说周军在渡过汉水(也有史学家认为这里的汉应指长江)时遇到了凶猛的大犀牛(也可能是指一个以犀牛为图腾的当地部族),对周军造成了较大的伤亡。总之,以战车为主,惯于在中原干燥的平原上奔驰厮杀的周军,深入气候炎热潮湿、水网密布的江汉地区,遭遇了一些麻烦。

但毕竟周军从数量、装备、训练和战术上都远远领先于对手,因此“荆蛮”抵抗多时后,终于招架不住,或是溃散逃亡,或是投降归顺。周昭王一路抵达今天湖南的洞庭湖流域,然后返回。这一趟,周昭王不但获得了当地不少部族、方国的归顺,还掠取了大批财物,以及当时重要的资源——铜材。随从的贵族高官也都获得丰厚赏赐,满载而归。

正当周昭王醉心于自己的雄图霸业时,熊黵正在策划着一项恢宏而毒辣的计谋。

从周昭王此次南征,熊黵看出了周王室扩张势力的雄心,但单凭江汉地区一盘散沙似的荆蛮,是不能抵挡住周军铁蹄的。

而一旦周王室的势力真的深入江汉,楚国的扩张之路也就被截断了。那样的话,只怕楚国将继续饱受歧视,永无出头之日了。

不过,熊黵也清楚,江汉之地的部族,素来顽强勇敢。周昭王劳师远征,想单凭一次胜仗,就一劳永逸地控制这里,那是痴心妄想。要不了两年,当地部族必然脱离周王室的控制,而自己,则要好好地利用这个机会。于是,楚国借机开始加强联络江汉地区的部族、方国。从熊黵祖父熊绎受封至今,楚国凭借其相对先进的文化,在江汉群蛮中本来就有一定的影响力。更何况周军讨伐的风头刚过,江汉当地人看着残破的家园,也需要寻找一个依靠。于是楚国借着周军这一次南征,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对江汉部族、方国的影响。

此后,熊黵一面偷偷传授给荆蛮部族一些先进的军事知识,一面在荆蛮部族、方国中继续煽动其对周王室的不满。于是周昭王班师未久,江汉地区又开始蠢蠢欲动。

周昭王笑道:“蕞尔蛮夷,居然还想领教王师的威力吗?”昭王十九年(公元前977年),周昭王再次率领大军南征。

这一次的局势,却与三年前迥然不同。江汉的荆蛮部族仿佛脱胎换骨,不再像先前那样傻乎乎地和周军硬碰硬,反而采取游击战,不断扰袭,令周军苦不堪言。加之水土不服、疫病流行、蛇虫出没,周军伤亡惨重。

周军毕竟声势浩大,在扔下一地尸首之后,还是节节进逼,打败了长江北岸的蛮军后,接着又在江上用船只架起浮桥,准备乘胜追击。

谁知正在渡江之际,忽然有不少船只沉没,浮桥断裂,大批周军掉进水中。这些陕西、河南汉子,在平地上手持剑戟,威猛如虎,落水之后却顿时六神无主,一个个很快沉入江底。

而周昭王身上华丽的王袍反而缠住手脚,成为累赘,最终,这位开疆拓土的雄主,丧生于滚滚波涛之中。

周王室第一位死于非命的君主,就此诞生,伴随他一起的,是精锐的周军将士,这也成为西周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

只是,周昭王虽然身故,但他的两次南征,还是让周王室在江汉一带的势力有所拓展。位于今日湖北大冶的铜绿山矿场,也成为周王室获得青铜资源的重要据点。

小贴士:周昭王伐楚的史学争议

由于史料缺失,周昭王伐楚也存在多种争议。有人认为,周昭王讨伐的就是熊氏家族的楚国,原因是楚国雄霸江汉一带,并且不服从周王朝,停止进贡苞茅。但当时熊氏立国仅仅数十年,不大可能这么快就从一个仅仅五十里,穷得连祭祖的牛都没有的小国,迅速扩展到整个江汉地区,乃至要周王亲率六师征讨。同时,就在周昭王死后十多年,楚国还曾以盟军身份,跟随周穆王所部攻打东夷的徐国。因此,更合理的解释,周昭王讨伐的不是“楚国”,而是“楚蛮”。但另一方面,熊氏楚国与周昭王的南征也并非全无关系,因为到春秋初期,齐桓公曾用周昭王之死来责问楚国官员。因此可以推测楚国当时在江汉地区已经颇有影响,并可能在周军南征时进行了某些煽动性的破坏工作。此外,据《竹书纪年》记载,周昭王南征一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周昭王十六年,伐楚,涉汉,遇大兕”,第二次是“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第三次是“周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就是说第二次丧失了六师,而第三次昭王才死。但根据其他资料记载,昭王在位十九年,故本文以丧六师与昭王死为同一次。另外,昭王落水的死因,有船解体之说,有桥梁断之说;昭王溺死地点,有汉水说,也有长江说。本书选取作者认为较合理的说法,并不代表其他说法在学术上不成立。

熊氏家族的楚国,自此开始了与周王室的明争暗斗。接下来,他们还要向周人发出更猛烈的挑战。第二章启蛮吞姬,江汉之虎初崛起1.助周攻灭徐偃王

公元前977年,周昭王姬瑕淹死在南征途中,由其子姬满继位,史称周穆王(公元前977-公元前922年在位)。这位民间传说中的风流天子,其实和周昭王一样,是个战争狂人。周昭王征讨了东夷和南方的荆楚,周穆王就向西北方向用兵。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65年),周军击败西北方面的大敌——犬戎。此后,周穆王继续向西进军。

这时候,熊黵已经去世了,继位者是他的儿子熊胜。熊胜对于周穆王的大举征伐是乐见其成——反正消耗的是周王朝的国力和军力,只要别来打我就是,说不定等周王朝的力量耗得差不多了,楚国还能坐收渔利呢。

结果,坐收渔利的机会没有等到。穆王十四年(公元前963年),另一家“蛮夷”抢先起兵造反了,这就是淮河、泗水流域的徐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