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4 21:56:25

点击下载

作者:盛巽昌著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说三国

说三国试读:

第一章

天公将军张角

凡事开头难。

说也巧,一部《三国演义》开卷就是惊天动地的黄巾大起义。

起义口号撼山震岳:

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

东汉王朝从此名存实亡,三十六年后寿终正寝。

谁来取而代之呢?

最早是张角及其弟张梁、张宝。他们看到了大汉王朝的本相,在王朝中心地区的大河南北作了十多年的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

岁在甲子(184),终于拉开了向东汉王朝进军的帷幕。

起义者头扎黄巾,以黄头巾为标记。

张角称天公将军;

张梁称人公将军;

张宝称地公将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农民在没有人身自由,有似戴着枷锁被束缚在土地上耕作时,是非常向往天公、地公和人公的。

可是随着张角病死,张梁、张宝战死,三个龙头都消失了,主力黄巾群龙无首,就此划上了句号。他们只活动了几个月。《三国演义》写了一个南华老仙向张角赠三卷天书《太平要术》;张角就是在南华老仙天书的武装下组织队伍的,发动了震撼中原大地的农民起义。

几卷天书能起到什么作用?

其实天书都是编出来的。

这个南华老仙,在中国神仙花名册上实无此家名号。说是“南华”,倒有

天公将军张角可能是指与老子并肩、大肆宣扬无为的庄子。庄子著有《庄子》,通称《南华经》。《三国演义》所说《太平要术》,即庄子的《南华经》。

主力黄巾虽然失败,但影响遍及全国十三州,此后二十年里黄巾余部仍活跃于大河上下、长江南北。《三国演义》里的周仓、廖化等都是黄巾。

张角在民间有影响。据《中国历代名人胜迹大辞典》[1]称,在河北定州市城西南七级村,传有张角墓,墓丘长87米,宽70米,高3米。该村张姓为大族,自称是张角后裔。日军侵华时,在墓地修筑炮台,出土过青铜剑等物。墓今保存尚好。

注释:

[1]彭卿云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1995年版。

枭雄大耳儿刘备《三国演义》宣扬的正方是刘备。通常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不称名而称字“玄德”,一切好恶均以刘备和蜀汉为标准。

刘备,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出身贫贱,从小随母编织草鞋、草席,到市场贩卖,人来人往,竟染上市井无赖气,本传说他“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大概后来也受到“学而优则仕”影响,曾折节向大儒卢植、郑玄求学,目的想混得一张能懂一“经”的文凭。

即使这样,刘备并没有皈依儒门。但因与各三教九流多有接触,懂得了不少处世之道,比如本传所说的“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话多必失,善交结朋友,从不轻易流露情感和表态承诺。

可是刘备总觉得自己缺少些什么。

刘备有大志,也有手段,在乱世之际,他意识到包装自己的重要性,可上天安排的运命是:一孤身一人,本家无兄弟;二家族薄弱,没有族人支撑;三父亲早死,且从未入宦场,是典型的平民(其祖父只是小小的县令)。

刘备惟一能为自己贴金的招牌,是不用本钱能得到的:自称汉室后裔。《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说刘备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陈寿作《蜀书》,多采撷老师谯周等人所说。这可是刘备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其实自汉景帝(公元前188—前141)到刘备的三百年,中经数次兵燹,所谓的帝室宗族世谱早已不复存在。它本来就不会像明清或今人修家谱那样,由孝景皇帝直叙到刘备。《三国演义》第二十回,刘协(汉献帝)排宗谱认刘备为叔,从此称“刘皇叔”,那更是小说家的创造。按,刘协是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的第十二代孙;如按罗贯中所编世系定位,刘备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十七代孙。因此皇帝不应呼他为“皇叔”,相反刘备应呼皇帝为“高祖爷爷”。

善于做作、自我标榜,这就是刘备的作派。

刘备捞得了汉室正宗继承者旗号,名正言顺,这对刘备招徕英雄,建国立业,大有帮助。

刘备没有兄弟,是独苗,是单传,在中原逐鹿,或四川建国,都没有家族扶持,如此孤零,能成江山,自盘古开辟天地以来,可谓罕见。我想,这也是他与也是独苗和单传的关羽、张飞情若兄弟,以及临死前托孤于异姓诸葛亮、李严的原因之一吧!

枝叶疏散,独木难成林。若千年后的明太祖朱元璋,初成气候时亲属也只有一侄(朱文正)、一甥(李文忠);做了吴国公、吴王和皇帝后,不断广纳妃妾,以至仅儿子就生了二十五个。刘备比不上朱元璋,他自二十四岁在家乡涿州投军始,戎马十五年,先后娶过不少妻子,但因戎马倥偬,经常流离失所,妻子像敝衣服时娶时丢。据史书记载,早在下邳城时,遭吕布偷袭,被掳去了妻子;归还后两年,又在小沛被俘。后来似未索回;新野所娶妻子,后在长坂为曹纯(曹仁弟)掳去,还贴了两个女儿,她们后来没有下落了。《三国演义》有意无意地写成甘夫人、麋夫人了。

刘备据成都,称汉中王和当上皇帝后,才有相对稳定的家庭生活。他续娶了刘焉第四子刘瑁的未亡人吴氏(吴懿妹)。

晚年刘备有三子。其中刘禅为下邳时所娶的妾(甘夫人)所生,后立为太子;吴夫人(穆皇后)没有生子。刘禅两异母弟刘永、刘理均为妾所生。

唐宋以来,凭吊刘备的诗文数以百计,但我以为写得最恰切、最能概括的,还是唐朝刘禹锡的《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燕人张飞

张飞是元人杂剧平话称誉的三国第一英雄,本领要比吕布大。但《三国演义》却写了吕布本领最大,虎牢关战场,张飞、关羽,还有那个使用双股剑的刘备,三战一,还战不倒吕布呢!

不过,燕人张翼德也确实武艺高强,当阳长阪故事可证。曹操追刘备于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嗔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蜀书·张飞传》)。

因为张飞一人断后,使刘备走脱,曹军退却,不愧是孤胆英雄,而那紧随的二十骑士,《三国演义》和元明杂剧平话也嬗化为贴身保镖十八燕骑了。所谓“十八骑”乃是有典故的:一是东晋石勒造反时,基本队伍就是王阳、桃豹等十八骑(《晋书·石勒载记》),此十八骑后来亦是他打天下、坐天下的骨干;二是元杂剧编制有唐末李存孝追赶黄巢、闯进长安事,李的麾下也是十八骑;三是南宋末虎将刘整率十八骑攻城略地,打败金军。这些史事和文学形象,很可能为元杂剧平话里塑造张飞时移植,放在他的名下了。

张飞勇力第一,元画家吴镇有诗句赞颂:夜夜起风雷。凡赴涿州张飞家乡者,触景生隋,多有诗作,亦多寓威猛非凡意。如清人杨衔《张桓侯故里》:

铁面丹心上将才,荆襄莽荡阵云开。

横矛去佐三分业,无复澄潭洗马来。

张飞和关羽,都是三国时期第一流勇士。同时代人有口皆碑,两人的超级武艺,“初,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三国志·魏书·程昱传》);同书《郭嘉传》引《傅子》也称,“嘉言于太祖曰:‘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刘晔传》有称,“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周瑜传》亦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因而陈寿在作《三国志·蜀书》品评:“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这样属于顶峰级评价,是同书武将们未曾享有的。

传统中国向来有以树立前代和当代已逝去的英雄为楷模,以教育和开导同代或后代人的习惯。大概是三国史的薰陶醇厚,张飞和关羽的名字,在两晋南北朝是勇士的符号,是乱世时期激励武人的偶像:

前秦苻生使者赴凉州,威胁前凉主张玄靓纳贡,使者以猛将如云为例,“骁勇多权略,攻必取,战必胜,关张之流,万人之敌者,则前将军新兴王飞、建节将军邓羌、立忠将军彭越、安远将军范俱难,建武将军徐盛”(《晋书.苻生载记》)。

晋刘遐,“每击贼,率壮士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张飞、关羽”(《晋书》卷八十一《刘遐传》)。

宋檀道济部属薛彤、高进之“有勇力,时以比张飞、关羽”(《宋书.檀道济传》)。

北魏杨大眼骁勇,“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魏书·杨大眼传》)。

崔延伯随萧宝寅讨莫折念生,获胜,萧宝寅曰:“崔公,古之关张也”(《魏书·崔延伯传》)。“齐蔡道贵,襄阳人,拳勇秀出,当时以比关羽、张飞”《襄阳耆旧记》)。

陈萧摩诃随吴明彻伐北齐,“有西域胡,妙于弓矢,弦无虚发,众军尤惮之,明彻谓萧摩诃曰:‘若殆此胡,则彼军夺气,君有关张之名,可斩颜良矣’”(《陈书·萧摩诃传》)。

张飞有超凡勇力,所向无前,于是《三国演义》有多处塑造张飞单矛匹马与英勇刺杀故事。如虎牢关前战吕布,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等记,其时刘备为高唐令,在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时,他在高唐(山东禹城西南)呆不下去,投奔了老同学公孙瓒,后即参与公孙瓒与袁绍的磐河界桥(今河北威县东)大战。所谓刘备参与讨伐董卓,仅见裴注引《英雄记》“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所说含糊,“起军从讨”,也可作“参加”或“正要参加”理解。所谓有张飞的“三英战吕布”,史无所据,其源出自元人《三国志平话》卷上《三战吕布》,或武汉臣、郑光祖分别创作的同名杂剧《虎牢关三战吕布》。

美髯公关羽

关羽其人,至今声誉遍及海峡两岸以至海外华人聚居区。《三国演义》的关羽,乃是一个放大了的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关羽,是单身来到涿州(今属河北),以后紧跟刘备(中途仅几个月在曹操麾下)奋斗了三十七八年。

他没有兄弟,也没有亲朋宗族,以后得发了,坐镇荆州,威震华夏,仍无至亲故朋前来投奔沾光,那个时候可是一人成仙,鸡犬升天的社会呢!《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只有九百六十三字,是一份政治传记,有点像后世的履历表,于关羽形象描绘不够,仰仗裴松之钩稽《蜀记》、《魏略》和《汉晋春秋》等有关文字补阙,使得后来人对关羽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些文字真真假假,《三国演义》作者照单全收,全都用上了。

但摒弃了关羽请求曹操,娶秦宜禄弃妇杜氏的那一段故事:《献帝传》:“宜禄为吕布使诣袁术,术妻以汉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围,关羽屡请之太祖(曹操),求以杜氏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见之,乃自纳之”(《魏书·明帝纪》引)。

关羽这时不过三十多岁,是魁梧壮汉,爱漂亮女人,也在常情之中,因而在徐州时,艳羡吕布部将秦宜禄的妻子杜氏。可是杜氏是有夫之妇,只能单相思。在攻破吕布后,满以为自己愿望可以实现了,可就是被曹操插了一杆子;曹操非常器重关羽,但从来好女色的曹操,在女人问题上是决不作任何让步的。关羽因曹操夺爱,言而无信,以致产生情场失落之感。此种感觉所产生的潜意识,也许成为后来被逼降曹而又离曹而去的张本。

这段文字显然是对正襟危坐、远离女色的关夫子是不甚礼貌的。虽然它颇有生活气息,足可供写作家绘出有趣的故事,但基于为尊者讳为圣贤讳而被抹去。更有否认者,如晚明郑以伟《舟中读华阳围志》:百万军中刺将时,不如一剑斩妖姬。何缘更恋俘来妇?陈寿常璩志总私。上客非龙则凤雏,前歌后舞入成都。曹瞒自是称如鬼,米道何缘不作奴?

至于关羽后来娶妻,娶谁?这些也许因为缺乏罗曼史色彩,也就不见于记述了。

但关羽在随刘备赴荆州前后就已娶妻。

据《三同志·蜀书·关羽传》,关羽至少有两子一女。长子关平,本传称“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即在由襄樊前线回军后,在出走临沮(今湖北远安西北)时战死的。关平随父转战,按古代从军年龄,他应在十八岁上下。《三国演义》受到元明社会结义和收义儿影响,写他非关羽子,乃义子,这是误判。

关平早死,没有后裔。在成都袭爵的是次子关兴。他二十岁就当上了侍中、中监军这类贵官,可惜没干上几年病死了。嫡子关统袭爵,尔后被刘阿斗招为乘龙快婿,宫拜虎贲中郎将。丈母娘是张飞大千金,连襟是诸葛亮独子诸葛瞻,刘关张后代和诸葛子孙彼此更为亲热。可是没有几时,又死了。因为无子,由庶兄弟关彝袭爵。

从关羽到关彝,汉寿亭侯世系绵延了半个世纪。蜀汉亡国之日,这一家子全都灭绝了。据称那是当年关羽水淹七军擒杀的魏将庞德之子报仇所为,“庞德子会随钟、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蜀记》)。罗本《三国演义》一百十九回有说,姜维、钟会被杀后,成都大乱,“汉寿亭侯关彝,皆被魏兵所杀”,即依此说。

据本本,关羽无后代。可是,自关羽文化走红后,后人多不从此说。

有人说王隐《蜀记》,乃道听途说之作,实不可信。

也有人说,关羽在成都的家族,只是老二关兴世系,可他那老三关索一脉却绵延流长哩。关索,不见于《三国志》和裴松之所引诸书,但见于元以后的笔记,至今四川和其他西南地区还有口碑。《三国演义》穿插有关索随诸葛亮南征战故事。明成化年间流行的说唱词话《花关索传》还介绍其生平事业。

近年有学者直称关羽有后裔。20世纪30年代,吕柟即认同后魏关朗、唐关播,“史志及《关氏宗谱》及《解人世传》又皆云羽之裔”(浙江《湖州月刊》创刊号)。台湾学者彭桂芳也说,“自关羽之后,关羽家族的盛誉,也千古长传”,“子孙遍布大江南北,兴盛无比”(《五百年前是一家》)。他举例的关氏家族,如刘宋朝的关康之和关朗,确是关羽同乡解县人,或与此有从乡缘到血缘圈圈的,但其余各处的关姓,尽数列入关羽之后,那就显得勉强和附会了。十几年前,湖南省社科院何光岳研究员见告,“关公是有后裔的,他是关龙逢之后,世系直至现代,从未间断过”。何光岳所推出的《夏源流史》,就关氏的源由和迁徙作了缜密的考证。

因为《蜀记》有“尽灭关氏家”说,笔者也曾求教于四川社科院研究《三国演义》的学者沈伯俊。他推测,所谓关羽有后代之说,无非是(一)灭而未尽,有漏网者;(二)荆州可能留有关羽后代;(三)关羽故乡,亦当有其兄弟子侄之后。其实是当年各地关姓多有自称关羽后裔者。

关羽有否后代,也许真有。至今海内外多有关姓人家说是他的后裔。

中华历史悠久,姓氏多有嬗变,在封建时代,姓氏也政治等级化、程序化了。大河流千里,随着关羽和关羽文化成为忠义盖世的载体,古今小说戏剧几乎没有一个姓关的不是贤人好人。这也正是对关羽的幽默,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话说桃园三结义《三国演义》卷首是“桃园三结义”。

小说里的桃园,就位于今河北涿州。时光如流水,当年汉魏涿郡的遗迹,见存于世的仅是相关的地名了。《三国志》说的刘备生长地楼桑村,原在城西南七公里许,后人因刘备家门外有株如车盖的大桑树,而改称大树楼桑村的。据传这里本有刘备家庙,早废。近年三国文化热时,在附近楼桑庙村重建的三义宫,乃是在唐末始建的昭烈帝庙地基上大兴土木的。

张飞老家,据《涿州志》说是楼桑村西的桃庄,两地相距只有两三公里。张飞居住城南七八里,也就是后来定名叫忠义店的小镇。20世纪20年代调查,还记有所谓当年的一口古井,附近桃林,就是“桃园结义”旧址,清时在旧址上建造“张桓侯庙”。张飞庙香火旺盛,延续了几十年。

刘备、张飞等庙宇当然都离不开关羽塑像。原刘备庙最后殿内高达六尺的关羽坐像,系元代巧匠刘元所塑,据载精神凛然、气度沉雄,“尤表现当年至刚大义”,“中外艺术家见此塑像,多推为华北第一”(民国《涿州志》),从造像的长髯、丹凤眼、卧蚕眉,可以界定至迟在那时已树立了关羽形象的模式了。

刘备、张飞是涿州小同乡,关羽却是外来户,他从山西“亡命”,千里迢迢到涿州,为什么?看来是投军报国。因为涿州在边防线上,时时面临北方的乌桓、鲜卑攻扰,而在这个时候,有个官拜中山太守的张纯,竟亮起背叛汉王朝旗帜,自号弥天将军、安定王,和乌桓联合,声势极大。刘备的同学公孙瓒当时就参加了讨伐张纯的战争,因此早在黄巾起义前,当刘备在“乡里合徒众”,关羽、张飞“为之御侮”,很大可能就是对付张纯的。

刘备从小失父,是独生子,宗族稀落,后来能够在乱世中打开局面,这在三国群雄中是罕见的。关羽孤身流寓,张飞也无家室之累,患难成知交,这大概也是能推心置腹的一大原因。所谓桃园结义,虽初见于元人杂剧平话,但史无明文,况且汉魏之际,还不多见异姓成兄弟的习俗呢!要不然,一部《三国演义》,云龙风虎,光怪陆离,何仅有一个“桃园结义”?然而事出有因,《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说“先主(刘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张飞传》也说,“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这种文字,除还有《蜀书·马超传》引《典略》有马腾“与韩遂结为异姓兄弟”一说外,《三同志》其余各卷以及裴注所引各书于他人均无记述。关羽通过张辽向曹操表态,“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又为所谓桃园誓词张本。由此质之,视汉魏时期多有无信无义之徒,典型如吕布;骨肉相争如袁氏兄弟、刘氏兄弟,映衬之下,“桃园兄弟”的形象确实高大得多了。

三国八的身高

三国人才辈出,风云际会。《三同演义》有很多人物形象的描绘,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他们的身材。诸如第一回出场的刘关张,就有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张飞身长八尺和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等如是说。如果换算,以1米等于3市尺计,那末即使最矮的刘备也有2.5米身长高度,真可堪算是巨人。后来读史,方才懂得《演义》说的是汉尺,它是参照《三国志》来论高度的。而汉尺比现在市尺要短些,一汉尺仅0.23米,但如以此用在《演义》,关羽身高仍要超过2米。

这个问题,我是通读《三国志》才清楚了的。原来《演义》所说的关羽、张飞都是出自作家想当然。关羽究竟真身多高,它永远是个谜。

但史书《三国志》确也记了若干角色的身高。诸如刘备,确为七尺五寸,相应于今人的1.72米。这个数字正合乎我国公布的标准人身高。比他身材略高的有东吴名将太史慈和陈武,他俩都是七尺七寸,相当于1.77米,再稍高些的有诸葛亮、赵云、彭羕、谯周、朱桓、满宠父子和江表虎将董袭等人,他们都是身长八尺(1.84米);程昱身长八尺三寸(1.91米);许褚和马腾(马超父)身长都是八尺余,略高些。此中马腾母亲是羌族姑娘,这和他的身材高大有关系。如以遗传学原理推测,那末马超也该是高身材了的。他们乃是见有文字记述在史传的三国超高身材了。由此推理,魏晋时期人的身高,通常有1.7米到1.8米,即和现在人等同。但三国时期似乎尚无巨无霸式的身材,即使超过2米,也不见得有,否则也会被视为特异现象,引人注目,而被陈寿等人写入正册的。

当然,三国也有矮身材。东吴名将朱然,即近年从马鞍山发掘的古墓埋葬者,史传记他身材不满七尺(1.61米)。从《晋书·陆机传》称“陆机身长七尺”,其祖陆逊也不会是高身材的。《初学记》引《魏书》说:“王粲、乐进并为人短小。”但未记有身材高度,估计当也在七尺之下。曹操身材也不高大,“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世说新语·容止篇》引《魏氏春秋》)。根据这个尺寸,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一回就介绍他是“身长七尺”。因为身材矮小,不够壮硕。由此曹操在接见南匈奴使者时,要让崔琰冒充,而自己充作侍者。

当然,也有史传未确切记述其身材尺寸的,如孙权。但从张辽等说他“长上短下”,看来雷同于刘备的“垂手下膝”。他也不是矮个子。

海内大儒卢植

卢植是东汉末年的大学者,著作等身,朝野共仰,今天人们知道此人,却是仰仗《三国演义》传媒:做过刘备的老师。《三国演义》写卢植很简略:参加讨伐黄巾受挫,与十常侍对抗,抵制董卓,表现了纯儒的正直。

卢植是马融学生,和郑玄是同学。《后汉书》记董卓因卢植不同意废帝,想诛杀他。仪郎彭伯急忙劝阻:“卢尚书海内大儒,人之望也”,还点明此人如遭杀害,必使“天下震怖”。董卓虽野蛮,权衡利弊,竟未下毒手。可见他在朝野的威望是非常之高的。

汉初平二年(192),卢植在家乡病死。十年后曹操北征乌桓,路过涿郡,前来祭扫卢植墓地,还亲作祭文:“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昔武王入殷,封商容之阊;郑丧子产,仲尼陨涕。孤到此州,嘉其余风。”

范阳涿郡卢氏自卢植后五世其昌。卢植子卢毓,官至魏司空;卢埏,西晋卫尉卿;卢毓子卢志,西晋尚书;卢志子卢谌,通老庄学说,东晋国子祭酒。“天下范阳第一州”,卢氏望出范阳(今河北涿州),自两晋后,代代都有名家,仅有唐诗人,就见有卢照邻、卢纶、卢储、卢仝和卢象。据清《涿州志》,自晋至清,卢氏代代有功名显宦者。

近年,河北涿州市东卢家场村,修建有两层平台,第一层系144平方米平台;第二层为81平方米祭台,有方形卢植墓。

奸雄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是极其重要的角色。

陈寿写《三国志》称赞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此后曹操大名红了几乎一千年。到南宋时理学提倡古为今用和正统说,方才转变,曹操才成为权臣、奸相,欺寡妇幼子的形象。但在20世纪50年代,曹操又大红特红起来,如果写上名片,衔头可多哩: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有一段时期还被戴上“法家”桂冠。

曹操正像一个打辫子的小姑娘,凭人随意打扮。

三国时期,猛士如云,曹操可称为人中麟凤。裴松之引《魏武故事》载曹操在汉建安十五年(210)冬作铜雀台时所写的《述志令》洋洋一千二百余言,可当作一分信史读,他写道:“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又写道:“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曹操说得很实在。当时如没有像他那样雄才大略的人物,北中国还得混乱多阵子;他也深知功成后的处境,树敌甚多,懂得身在虎背、骑虎难下的哲理。晚年的曹操,仍与人有雄赳赳、气昂昂的斗志,东征孙权血染濡须,西征刘备逐鹿汉中;在关羽北上威震华夏时,还自洛阳南征,屯军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呢!

曹操曾经赋诗,其中两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说明他虽年老,但壮志仍存。

虽然曹操做出了一番大事业,但他因有突出的人性弱点,致使某些低级错误难以避免,由此影响了其事业的进程。

如曹操对待刘备,至少犯过两个可以避免的失误:

一是曹操破吕布后,与刘备回许都,大加厚待。《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引《傅子》称:“初,刘备来降,太祖以客礼待之,使为豫州牧。嘉言于太祖曰:‘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是时,太祖奉天子以号令天下,方招怀英雄以明大信,未得从嘉谋。会太祖使备要击袁术,嘉与程昱俱驾而谏太祖曰:‘放备,变作矣!’时备已去,遂举兵以叛。太祖恨不用嘉之言。”董昭亦有此说,“太祖令刘备拒袁术,昭曰:‘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翼,恐备之心未可得论也!’太祖曰:‘吾已许之矣’”(《三国志·魏书·董昭传》)。

此时此刻刘备真个是笼中鸟、滩上龙。

要是当年没有放刘备出许都,谁能料到后来将是一个怎样的政治格局呢!

二是曹操吞并汉中后,可以乘胜进军四川。刘晔建议:“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三国志·魏书·刘晔传》)。但曹操没有认同。又据原传引《傅子》:“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问晔曰:‘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

兵贵神速,曹操没有抓紧时机南下,错过了战机。

应该说,曹操通常还是从谏如流,善于听取周围人的各种顺耳或逆耳话的,可是在这两件事上却过于固执、主观而失算了。

更有甚者,曹操于女色上也有失误。

曹操原娶有丁夫人、刘夫人,后娶倡女卞夫人(卞太后),尔后娶有环夫人、杜夫人、秦夫人、尹夫人、王昭仪、孙姬、李姬、周姬、刘姬、宋姬和赵姬等有子女的姬妾。这里还不包括那些无子女的姬妾。

在这些数以百十计的姬妾群里,多数已难查考其与曹操结合过程,但有两位姬妾,却因与曹操的罗曼史,似有碍于他的辉煌事业:

一是杜夫人。杜夫人即秦宜禄妻。曹操在歼灭吕布夺取下邳(今徐州)后,丢掉对关羽的承诺,将关羽几次请求城破后请赏赐的秦宜禄妻杜氏收纳为己妾,不给关羽。

此为后来关羽脱离曹操之张本,要是当时实现了将此弃妇(杜氏已为秦宜禄抛弃)恩赐关羽,以后将会怎样呢?

二是张济妻周姬,周姬或即《三国演义》所指的“邹氏”。按,汉建安二年(197),曹操南征,张济之侄张绣降,“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二子没,绣还保穰,太祖比年攻之,不克”(《三国志·魏书·张绣传》)。两年后,张绣再降。

此役使曹操损失不小。要是曹操稍稍收敛色胆,约束自己,没有把张济未亡人充作开心果、兴奋剂,这场拉锯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曹操有色心更有色胆,他为漂亮的女人是从不让步的。风起于青苹之末,这怪谁呢!

江东猛虎孙坚

孙坚是靠打打杀杀起家的。

汉初平元年(190)春,关东各州郡联手举兵讨伐董卓,声势不小。《三国演义》罗列了十八路诸侯,那是小说家言,二九一十八,比喻众多也。北宋中期分全国为“十八路”,或为后世宋元平话、戏剧引用。此处十八路,据《三国志》,有四路,即陶谦、孔融、马腾和公孙瓒没有参加。到达河南前线的为:刘岱、乔瑁、袁遗、鲍信、张超、张邈和曹操,屯酸枣(今河南延津东北);袁绍、王匡,屯河内(今河南沁阳);孔伷屯颍川(今河南禹州);袁术屯鲁阳(今河南鲁山);孙坚屯阳人(今河南汝州西);韩馥留守邺城(今河北临漳),供应粮草;还有西河太守崔钧、青州刺史焦和陈同相许场三路人马加盟。

这些地方州牧名为勤王,可是多未经征战,也害怕打仗,虽领兵前来,却畏缩不前,尔后,反而弱肉强食、窝里斗。若千年后,曹操有诗为证:“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与董卓正面开仗的只有两支人数不多的部队:一个是曹操,另一个便是孙坚。

孙坚早在黄巾起事初期,随司空张温讨伐在凉州起兵的边章、韩遂,曾因中郎将董卓违制,摔脸子,撇脸角,劝张温按律杀董卓,以除后患。他是很熟悉董卓其人的。

孙坚与董卓军在梁县阳人(今河南汝州西)作战,先败后胜,又在拒绝董卓和亲后,鏖兵洛阳,途中击败吕布等部,分兵击败董卓别部于新安、渑池,足见这是一支劲旅,是子弟兵。

孙坚骁勇善战,身先士卒。他的军队颇有战斗力,其原因乃是,孙坚善于抚恤将士。《江表传》称:“坚历佐三县,所在有称。吏民亲附。乡里知旧,好事少年,往来者常数百人,坚接抚待养,有若子弟。”

后来孙策也是依赖这样的家族子弟而占据东南的。

孙坚出身小吏,上下交结,懂得官场一套,在中下层社会生活中养成一种无赖习气,缺乏书卷味。比如找对象,他娶吴景姐姐,就用了逼婚手腕,“孙坚闻其才貌,欲娶之。吴氏亲戚嫌坚轻狡,将拒焉。坚甚以惭恨。夫人谓亲戚曰:‘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于是遂许为婚”(《三国志‘吴书·妃嫔传》)。“轻狡”一词,点出了孙坚躁急、轻率和倔强的气质,也是孙坚的致命伤,以致日后擅自出行,在岘山凤林关中伏被杀。

一说,孙坚祖父是种瓜的(《宋书·符瑞上》),但本传称是孙武之后裔。

皇甫嵩

皇甫嵩是镇压黄巾起义的刽子手。

他由此得名。

汉中平二年(185),皇甫嵩任左中郎将,与右中郎将朱□各领一军对抗活跃在京畿附近颍川地区的黄巾波才部。朱傍先战,被打得大败,皇甫嵩自知不能硬拼,退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乘义军不备,深夜纵火烧毁波才营寨,又与朱□、曹操合军攻灭波才军。东中郎将卢植、北中郎将董卓两军,被张梁、张宝的黄巾主力击溃,皇甫嵩率本部人马,却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和下曲阳(今河北晋州西鼓城)两次战斗中,击杀张梁和张宝。黄巾军主力失败。

中平五年(188),左将军皇甫嵩督同前将军董卓等讨伐梁州王国。王国时以主力大军围攻陈仓(今陕西宝鸡)重镇。董卓要速救,皇甫嵩皇甫嵩(中国画)陆晓勤以为须按照《孙子兵法》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王国围攻八十余天,将士疲敝,只得撤走。这时董卓提出穷寇莫追,皇甫嵩不听,引军出击,猛追猛打,全部击灭了王国军。

董卓言不中,计不就,威信扫地,满怀惭恨。

初平元年(190),董卓进洛阳主政,公报私仇,将皇甫嵩押解进京,欲杀之。皇甫嵩之子皇甫坚寿与董卓是好朋友,再三说情,皇甫嵩才得宽免,削去兵权,为议郎和御史中丞。

董卓心里仍有块垒。《献帝春秋》说,当董卓自洛阳来到长安时,公卿大臣聚在都城外夹道相迎。董卓有意要让皇甫嵩在公众场合受辱,命自御史中丞以下的官员必须跪迎。既而当着皇甫嵩面拍掌说:“义真(皇甫嵩字),这番该服帖我了吧?”皇甫嵩说:“我怎么知道明公能有今天这样的威风?”董卓得意洋洋地说:“鸿鹄本有远大的志向,只是为燕雀所不知道的嘛!”皇甫嵩迎着说:“过去我与明公都是鸿鹄,不料今天你却变成凤凰了。”

董卓喜怒无常,草菅人命,皇甫嵩每次都能巧妙地躲了过去。

董卓被杀后,皇甫嵩奉王允命去郿坞抄没他的老窝。后于李催郭汜作乱时病死。

皇甫嵩是安定郡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人。安定皇甫一族始于西汉封为安定郡公的皇甫□。皇甫氏两汉始终是官僚世家,如皇甫嵩曾祖度辽将军皇甫梭,祖父扶风都尉皇甫旗,叔父度辽将军皇甫规,其父也做过雁门太守。皇甫嵩后代西晋有皇甫重和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唐宋以来,皇甫氏走向衰落,今天已成为稀姓了。

十常侍之一蹇硕

汉灵帝刘宏宠信大小宦官。

其中有一个小黄门蹇硕,身材魁梧,略知军事,是个三花脸角色。

这时主力黄巾张角兄弟等虽被镇压了,但各州郡黄巾等起义武装,此起彼伏。

汉中平五年(188)春,黄巾余部郭太在西河白波谷(今山西侯马市北)起事,攻打河东、太原;两个月后,汝南黄巾攻陷葛陂(今河南新蔡)等地;又两个月后,益州(四川)黄巾马相起事,自称“天子”。

天下纷乱,四郊多垒。

皇帝日子真不好过。这年八月,刘宏即在皇宫的西园发布诏书,设置捍卫洛阳和皇宫的“西园八校尉”。

此八校尉是:

上军校尉蹇硕;

中军校尉袁绍(虎贲中郎将);

下军校尉鲍鸿(屯骑校尉);

典军校尉曹操(议郎);

助军左校尉赵融;

助军右校尉冯芳;

左校尉夏牟(谏议大夫);

右校尉淳于琼。

据《后汉书》引《山阳公载记》,蹇硕的上军校尉是首席校尉,统率其余各校尉。

这是一支新军,一支配备相当强的近卫军,蹇硕就是新军大统帅。

蹇硕掌握了兵权。他是京城的实权派,皇帝正要仰仗他呢!

蹇硕有了兵权,就有点飘飘然。在刘宏死后竟打起参与朝政、拥立新皇帝的主意,但慢了一拍,让外戚何进抢了头筹;蹇硕也就因私自拥立渤海王刘协的大罪,下狱处死。

董卓

董卓为人骄横,处世冷酷,老虎胆,蝎子心,是一个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的丑角。

在舞台上,他是油白色脸谱。

东汉王朝自光武帝父子之后,当政的都是皇帝身边的宦官或皇太后(皇后)本家子侄。而与什么都无瓜葛的董卓,却能走上平台,并成功完成废一帝(少帝刘辩)、立一帝(陈留王刘协)的特殊行动。他是利用了特殊时空。

董卓进京时,正巧是外戚团队和宦官团队几经较量,同归于尽的时刻。他凭借权术,坐享其成。当时董卓进京,随身只有步骑三千,他心生一计,每夜将步骑开出东城安扎,换服后天明大张旗鼓地由西城进来,这样接连四五天,城里官民以为在不断地增兵呢。董卓后来的确拥有数十万兵力,那是接收了何进、何苗以及执金吾丁原的部队(如吕布、张辽)。

董卓的权术,是搞笼络人心。早在凉州时期,常以小恩小惠取得地方豪帅的好感。他与地方豪帅做朋友,朋友来拜访,就诛杀耕牛,盛情款待;以致豪帅们为之感动,回来收集牛羊等千余头相赠,由此更获得好结交的美名。

此法让董卓尝到了甜头。在入京后,又采取笼络士大夫的政策。开始是为被宦官杀害的陈蕃、窦武和“党锢”人士恢复名誉、昭雪平反,为子孙安排官爵;不久对蔡邕等软硬兼施,参加他的官僚集团,大面积地录用知识界精英,“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后汉书·董卓传》)。他妄想把自己打扮成“党锢”人士和所有受宦官迫害者的大救星、大恩人;可是士大夫群体却多是表面勉为其难,演滑稽戏,在台前台后变换角色,骨子里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诸如颇受董卓器重、提拔为尚书的周秘、侍中伍琼,却在幕后黑箱操作,秘密策划倒董运动;经他俩推荐出任的州郡刺史、太守,后来都是兴师讨董的急先锋,其中一个就是渤海太守袁绍。

多行不义必自毙。董卓自以为受到士大夫拥戴,自我感觉特别良好,在离长安赴郧坞度假村休息时,竟放手让王允等人参政,以致回京时遭到刺杀,从车上跌下来,临死之际还没有弄清楚是谁主使吕布倒戈的。

北宋苏轼读《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大有所感,先后写了两首七绝:《董卓》

公业平时劝用儒。

诸公何事起相图。

只言天下无健者,

岂信车中有布乎?《郿坞》

衣中甲厚行何惧,

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

脐脂自照不须灯。

这正是暴虐者的一幕性格悲剧。

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基业,董卓(包括后来的李催郭汜)当政,那才是东汉王朝的终结,虽系尚能名存三十余年,但已是实亡了。

当年董卓家族被皇甫嵩、吕布等抄没;除恶务尽,玉石俱焚。董卓虽无子,但宗族在陇西还是有些的,只是此后谁也不会承认是奸佞后裔;不像古代那些“忠臣贤臣”,即使被罗织抄灭,总也被说有那么一子半女逃出,若干年后又归宗了的。

李儒

李儒是董卓首席谋士,他为董卓出了很多鬼点子。董卓对李儒真可以说是言必听,计必从,只有《三国演义》所提及的建议董卓把貂蝉作为礼品转送给吕布这条没有听。专横、暴虐的董卓肯送出赤兔马,但在女人方面是绝不割爱的。《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和其他诸传,包括裴注,均未见有“李儒”的姓名符号。

李儒其人其事,始见自稍后的范晔《后汉书》,由是《资治通鉴》据此记有:“董卓使郎中令李儒,酰杀弘农王辩”(卷五十九《汉纪》)。按理,此当为《演义》依据,但我却总有质疑,何以如李儒者不见于陈志?盖范晔在著史时,有感于自魏晋以来,权臣弑主,于今为烈。权臣弑主,多有因左右亲信献策,付诸于行动。如贾充为司马昭弑曹髦出主意;孙秀帮赵王司马伦动手弑晋惠帝,由此打造出李儒其人,为贾充、孙秀作俑者也。

李儒在《三国演义》镜头不多,是个走过场的二丑相。虽是配角,但此等脸谱不得有缺,所以作为《演义》来源之一的元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写了董卓大谋士李儒,并为后来戏剧小说构建了一个为虎作伥、诡计多端的师爷型角色。

第二章

姓家奴吕布

吕布是东汉末期的超等武士。《三国演义》写吕布的背信弃义,虽曾非常亲近丁原,却为董卓引诱而杀丁原;与董卓有若父子,而因有私怨与王允联手杀董卓。朝三暮四,翻云覆雨,吕布是“有奶便是娘”的典型。

小说中的吕布形象是小白脸,风流倜傥,他的故事和史传中的吕布其人其事是相当契合!这在所谓“七分史事”的《三国演义》是不多的。

罗贯中非常鄙视吕布,他虽按历史勾画吕布,但有几处史实有意或无意地抹去了。

一是《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说“布便弓马,胁力过人,号为飞将”。“飞将”是称赞吕布行动疾捷,来去如飞。这是时人对吕布的誉称,可是《三国演义》弃而不用。如不读史传者,就忽略了吕布有这个与李广并同的绰号。

二是吕布并非如《三国演义》所说的“有勇无谋”。据史传,吕布颇有文化,也多读书。早先他在并州刺史、骑都尉丁原麾下任主簿,主簿者就是主管文书、档案的官员,没有较多的书本知识和写作能力是难以胜任的。吕布是以武人任文职。《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裴注所引《九州春秋》、《英雄记》所录吕布的几件信函,如与韩暹杨奉信、与袁术信及与萧建信;其中与萧建信,就瑯邪相萧建据守菖城,不与交通一事劝说如下:“天下举兵,本以诛董卓耳。布杀卓,来诣关东,欲求兵西迎大驾,光复洛京,诸将自还相攻,莫肯念国。布,五原人也,去徐州五千余里,乃在天西北角,今不来共争天东南之地。莒与下邳相去不远,宜当共通。君如自遂以为郡郡作帝,县县自王也!昔乐毅攻齐,呼吸下齐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二城不下,所以然者,中有田单故也。布虽非乐毅,君亦非田单,可取布书与智者详共议之”(《英雄记》)。

此信说得头头是道,且还引了战国后期乐毅田单故事,即使不出自吕布手笔,也是与他的心思相通的。

吕布此人是懂得若干政治策略的。如他东奔徐州刘备后,刘备出征袁术,他即由暂居的小沛(今江苏沛县)袭取徐州所在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召无家可归的刘备屯扎小沛;袁术遣将纪灵等步骑三万攻刘备,刘备求救于吕布,吕布部将说:“将军常欲杀备,今可假手于术”。吕布却引军救之,他说:“不然。术若破备,则北连泰山诸将,吾为在术围中。不得不救也”(本传)。这说明他是有点战略头脑的,也懂得唇齿相依关系。他的眼光比起袁绍、袁术辈就要远些了。我想,这也许是吕布能在军阀混战中维持数年于一方的原因吧。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佳人。吕布为董卓赐赤免杀了丁原,又因王允嫁貂蝉杀董卓。《三国演义》以神来之笔,惟妙准肖地推出了吕布好色的劣根。即使这样,它仍有所保留。如吕布好色,竟染及部将妻妾,引起众人不满,而他自己不以为然。《英雄记》称,吕布被俘后在白门楼上还与曹操强辩,“‘布待诸将厚也,诸将临急皆叛布耳。’太祖曰:‘卿背妻,爱诸将妇,何以为厚?’布默然。”

曹操也好女色,但曹操最坏也只是玩弄女俘,而从不仗势,与部属妻妾搞关系,比他高明得多了;可以理直气壮批驳吕布。

吕布有女儿,没有儿子。徐州城破后,他那妻女当然也成为曹操军的俘虏了。

吕布此人后为元杂剧平话摒弃、界定为背信弃义的典型,但唐人诗仍有赞美,有李贺《吕将军歌》佐证:

吕将军,骑赤兔。

独携大胆出秦门,金栗堆边哭陵树。

北方逆气污青天,剑龙夜叫将军闲。

将军振袖挥剑锷,玉阙朱城有门阁。

榼榼银龟摇白马,傅粉女郎火旗下。

恒山铁骑请金枪,遥闻箙中花箭香。

西郊寒蓬叶如刺,皇天新栽养神骥。

厩中高桁排蹇蹄,饱食青刍饮白水。

圆仓低迷盖张地,九州人事皆如此。

赤山秀铤御时英,绿眼将军会天意。

三国的名马

冷兵器时代,讲阵战,讲闯阵,常见的是敌对双方的将士捉对子的碰撞兵器,你来我往,玩个不休。

这时候,步将靠脚力,骑士就得全仗马匹雄壮、灵活和训练有方。

古代中国何时何刻开始用马匹为战骑,语焉不详,难以考信。也许是春秋,或者再早些。环境能改变战术,那时候驰骋北方的胡人已多用马匹做战骑;赵武灵王有豪气,也只是搬用和仿作;但至秦汉已很普遍。

大概是因为马的功能,最适宜于冷兵器时代的冲锋,因此直到火器广泛使用的近代,只要两军面对面交接,马匹仍大逞其能。它是两只脚驾驭四条腿的,因而《封神》发明用老虎、狮子、大象,以及那些想像的怪兽麒麟、狻猊等充作坐骑,其实仍是马匹的延伸和张大。

古代战争靠人,也靠马,人马两字常是联用的。“射人先射马”。因此军人很注重自己坐骑的选择,也常就对手的坐骑洞窥骑者的身份和本领。《三国志》记有多匹名马,骑者亦非常人。它们是赤兔、绝影、白鹄和的卢。

赤兔知名度最高,先是吕布坐骑,当时流行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谚。《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说,吕布常乘这匹骏马,“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陈”。关于这匹马的来历,不见于史传。近年承山西社科院孟繁仁研究员函告,说是此马是吕布在山西定襄东南十五华里从蒙山的中霍村附近捕获的;在他制伏赤兔的地方有两口泉池,世代相称为“吕布池”。孟繁仁两次实地考察,并查阅了有关方志,得到佐证。但在《三国演义》里,则说成是董卓为收买吕布杀丁原的礼品。为了马可以负恩,杀死主子;当然日后也可为了美人,而杀死干爸爸董卓。名马和美人,这使吕布卑鄙的心理行为暴露无遗;即使本领再大,也是为世所耻。因此罗贯中认为他不配骑名马,名马也不会为他随伴终生。这匹赤兔良驹被移植在关羽名下才好。这当然是理想主义,名马归英雄。

如按《三国演义》设计,赤兔马为吕布骑了七八年,又被关羽用作坐骑长达二十年,垂垂老矣。它足可退休养老了,就是因为适得其主,这条自然规律可以不执行。对海内外华人来说,凡知关羽者都知道那匹终生坐骑,赤脸骑赤骑,绿巾连绿袍,从美学角度而言,也是令人赏心悦目的。

白鹄、绝影和的卢的名声似乎不及赤兔,但也相当有名,白鹄是曹洪的战骑。曹操讨伐董卓,所乘马为流矢中伤,不能骑,曹洪将白鹄让与。据说“此马走时,唯觉耳中风声,足似不践地”(王嘉《拾遗记》)。以致渡汴河,马足毛也不湿润。当时人说它简直是乘风而奔,“凭空虚跃,曹家白鹄”。曹操仗着这匹神骏,摆脱了追兵。曹操所骑另一匹,取名为“绝影”;也就是《三国演义》所说的那匹“大宛良马”。而刘备那匹“的卢”因为檀溪救主,《三国演义》作了更多描写。但据史传,这匹名骑不是赵云夺来,而是刘备寻得。傅玄《乘舆马赋》说,“刘备之初降也,太祖(曹操)赐之骢马,使自至厩选之;名马以百数,莫可意者。次至下厩,有的卢马,委弃莫视,瘦瘁骨立,刘备抚而取之,众莫不笑之。其后刘备奔于荆州,逸足电发,追不可逮,众乃服焉”(《太平御览》卷897)。刘备能识名骑,他当然要骑好马。

三国名马很多,因为三国猛将如云,他们都须选骑。

蔡邕

蔡邕是东汉末年国家级学术大师,也是音乐名师、藏书大家。他写的《独断》,详细记载了秦汉典章制度,一直流传到今天。

当时凭精通六经中的一经,就可做官。蔡邕学问可大哩,凡是辞章、数术、天文、音律,无一不通。他的名气响极,走到哪里就会被路人认出来。《后汉书·蔡邕传》说他曾经想脱离董卓束缚,离开洛阳遁逃山东避难,他的堂兄弟蔡谷劝阻他:“君状异恒人,每行观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难乎。”这里并非仅指他长相异常,也含有因形貌和才学而为人多知晓了的意思。

蔡邕因为人正直,早年就在朝廷内外常与宦官及其子弟顶撞,几次遭遇流放;有一次还因避祸,躲到吴(今江苏南)、会(今浙江)地区,长达十二年。

在此期间,他自办学校,学生从者如云,其中有后来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东吴丞相顾雍。各地士子趋之若鹜,蔡邕名声甲天下。

董卓进京总揽朝政,打着翦除权宦为党人平反的幌子,超擢了不少被权宦迫害的官员。蔡邕曾先后受到中常侍曹节、程璜和王甫等诬害,又是知识界领袖人物,自是招徕的最佳人选。在董卓软硬兼施下,蔡邕只得到洛阳,先是任祭酒;翌日,补任侍御史;第三天,转任持书御史,迁尚书。三天里连升三级。

初平元年(190),蔡邕任左中郎将,迁都长安后,封高阳乡侯。

董卓对蔡邕确是相当敬重,也相当信任。《后汉书·蔡邕传》称,“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蔡邕才华横溢,过去常被排挤,不为所用,而董卓器重之。士为知己者用,他对董卓还是感激的。与一些佞臣奸诈之徒不同的,蔡邕跟着董卓,没有为虎作伥,替他出坏点子,做那些为正直士大夫所不齿之事。

董卓被杀,王允掌政。蔡邕因为董卓叹息被打入牢狱。《三国演义》据《后汉书·蔡邕传》敷演了这段故事。

但《三国志》未记王允下蔡邕于狱、邕瘐死的故事。《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裴注引用谢承《汉书》记王允杀蔡邕,与《后汉书·蔡邕传》略同;但裴松之不以为然,认为“蔡邕虽为卓所亲任,情必不党。宁不知卓之奸凶,为天下所毒,闻其死亡,理无叹惜。纵复令然,不应反言于王允之坐。斯殆谢承之妄记也”。

这是在为蔡邕打圆场。

蔡邕是董卓大红人,王允等当然知晓,在董卓死后理应被审查、处理,否则倒是于理勿合。董卓罪恶滔天,所以他死后,“长安士庶咸相庆贺,诸阿附卓者皆下狱死”。蔡邕要是例外,真有点令人感到突然了。

史传没有记蔡邕伏董卓尸而哭的事。按,伏故主尸而啼哭,而且是日日夜夜地啼哭,自是秦汉风行的习俗,这表示一种不忘旧恩的信义,有如汉初季布哭彭越、蒯通哭韩信,东汉有郭亮哭李固,等等。

蔡邕身后至少留有两女一子:一个女儿是蔡琰(文姬);另一个女儿乃避难吴会时,嫁与泰山羊家的。半个世纪后,蔡女之子羊祜发迹,曾向皇帝提出愿将自己的爵禄让给母舅,即蔡邕的儿子。

蔡家千百年来是陈留(治今河南开封)望族,现代植物学家蔡希陶就自称是蔡邕后代呢!蔡邕墓位于今开封县陈留镇南1.5公里的桃花洞村,在杞县、尉氏等处亦有蔡邕墓。晚唐诗人温庭筠有《蔡中郎坟》:

古坟零落野花春,闻说中郎有后身。

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

此当为诗人过蔡邕墓自托情思之作,是写蔡邕诗最好的一首,不过诗中所提及的蔡中郎坟是指哪处,就不清楚了。

汉献帝刘协

汉献帝刘协,是东汉末代皇帝。

他原封陈留王,九岁时,董卓进京,把他捧上了皇位。

通常认为,董卓因原来的皇帝、十八岁的刘辩(少帝),有点像白痴;陈留王虽小些,却相当聪明,所以改立。

这是不合董卓权臣心理行为的。董卓要专政,极需立一个不顶用或不懂事的皇帝,而白痴更佳,何以要立聪明皇帝呢?其实董卓更换皇帝,是为己树威信;当然选定刘协,盖刘协乃王美人生,子以母贱,母家低微,没有家族势力。而刘辩却是何太后所生,是已故大将军何进的外甥,何进虽死,余部甚众,朝廷文武多出于其门下。这股外戚势力仍是有实力的。

当年灵帝临死前夕,刘协曾因有祖母董太后撑腰,本应当上皇帝了,但何太后作梗,让刘辩整位。这下还是坐上皇帝宝座了。

但他是傀儡。

刘协生长在宫殿,少不更事。

东汉自明帝刘庄以后的历届小皇帝,都有母家人员(贵戚)或贴身宦官保驾护航,可是刘协什么也没有,以致连自己的妻妾也保不了。他真是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

汉建安十九年(214),曹操诛杀皇后伏寿和她的家族,从此刘协竟连周围能说上贴心话的人都没有了。数月后,刘协立年前已进宫的曹操次女曹节为后。[1]

刘协虽似行尸走肉,却颇有自知之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有幸的是,曹皇后和他相处不错,还生下一个女儿。

汉延康元年(220),刘协终于被他的大舅子魏王曹丕以禅让形式赶下皇座,当上了大魏山阳公。魏青龙二年(234),山阳公病死。他死后,魏和西晋司马氏仍承认山阳公爵位。西晋永嘉三年(309),山阳公刘秋为乱兵所杀,国除。

据《中华姓氏通史·刘姓》:

日本原田家族族谱《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称,阿知王是汉献帝的玄孙。当年曹氏灭汉建魏,汉献帝刘协被曹丕贬为山阳公,建都山阳郡下的浊鹿城(一名青阳城,在今河南省修武县东北)。阿知王在这时也便随东汉皇室遗民从洛阳徙居浊鹿。后来司马氏灭魏建立西晋,刘氏皇族地位表面上没有改变,但实际情况开始恶化。太康十年(289),刘阿知见当时天下混乱之象已生,便于五月初一召集旧臣商议对策。刘阿知说:“我久在此地,恐有覆灭之祸,闻东国于日本,有圣天子。”遂决定率其家族东渡,前往日本避难。这样,刘阿知便率领他的儿子刘都贺,舅舅赵舆德和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离开中国本土,飘洋过海,几经艰难,于日本应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来到日本。阿知王到达日本后,被日本天皇赐号东汉使主,奉命定居于大和国高市郡桧前村。在今天日本的奈良县桧前村和冈山县仓敷市妙见山顶,都建有“阿知宫”,是后人祭祀阿知王的场所。

注释:

[1]曹操三女:曹宪、曹节、曹华,系建安十八年(213)进献于刘协,均立为夫人。翌年,拜为贵人至是伏寿被杀,曹节始立为皇后。并非是在伏寿死后才进献的,参见《后汉书·皇后纪》。

伍孚

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

谢承《后汉书》称,伍孚原系何进部属,后升侍中、河南尹和越骑校尉。“董卓作乱,百僚震栗。孚著小铠,于朝服里挟佩刀见卓,欲伺便刺杀之。语阕辞去,卓送至阁中,孚因出刀刺之。卓多力,退却不中,即收孚。卓曰:‘卿欲反邪?’孚大言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乱国篡主,罪盈恶大,今是吾死日,故来诛奸贼耳,恨不车裂汝于市朝以谢天下。’遂杀孚。”

范晔《后汉书·董卓传》亦称,“越骑校尉汝南伍孚,愤卓凶毒,志手刃之,乃朝服怀佩刀以见卓。孚语毕,辞去。卓起,送至阁,以手抚其背,孚因出刀刺之,不中。卓自奋得免。急呼左右执杀孚,而大诟曰:‘虏欲反耶?’孚大言曰:‘恨不得磔裂奸贼于都市,以谢天地。’言未毕而毙。”

两书大同小异。《三国演义》亦如是说。

伍孚刺杀董卓失败了,但是《演义》高度表彰,并作诗赞之:

汉末忠臣说伍孚,冲天豪气世间无。

朝堂杀贼名犹在,万古堪称大丈夫。

少见多怪,此种劣等手法其实是荆轲、聂政的翻版,但在当时中国却相当走红。《三国演义》在伍孚刺董成仁前,编造有丁管刺董卓失败被害,之后又有撷自元杂剧平话,而不见于史传的曹操献刀。老子一气化三清,其实都是由伍孚史事衍生的。它的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显现,是否为彰扬明初景清刺燕王朱棣旧事:“燕师入,诸臣死者甚众。清素预密谋,且约孝孺(方孝孺)等同殉国。至是独诣阙自归,成祖命仍其官,委蛇班行者久之。一日早朝,清衣绯怀刃入。先是日者奏异星赤色犯帝座甚急。成祖(朱棣)故疑清。及朝,清独著绯,命搜之,得所藏刃,诘责。清奋起曰:‘欲为故主报仇耳。’成祖怒,磔死。”(《明史·景清传》)

故事言之凿凿。是景清读了《后汉书》伍孚故事后的活学活用,还是《三国演义》作者借机含沙射影?两者相隔一千余年,相似何甚乃尔。

白马义从公孙瓒

公孙瓒自号“白马义从”,即白马将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