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史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5 06:45:26

点击下载

作者:奚晓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承德史话

承德史话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承德史话作者:奚晓红排版:KingStar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7ISBN:9787509774502本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穿越时空,纵观历史,展望未来。一座具有辉煌的过去和美好前景的城市,必然更加珍视自己的历史,更加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承德史话》现已出版,它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承德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方面的历史,向世人系统展示了承德的古今风貌。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浸润了这片富饶广袤的土地。承德是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的重要地区,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在这里交融碰撞,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3000年前的山戎文化、1000年前的契丹文明在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对华夏文明的孕育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承德是清王朝的第二政治中心,拥有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还有皇家寺庙群外八庙、皇家猎苑木兰围场,承德见证了“康乾盛世”的百年辉煌,成为当时“户口日增、民生富庶、农耕蕃殖、市肆殷阗”的城市;承德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热河省省会,记录了波澜壮阔的红色画卷,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成为一座集皇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于一体的城市,其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政治、历史和文化价值。

生生不息的城市精神孕育了多元共荣的兴盛局面。热河儿女勇于战斗、敢于牺牲,《大刀进行曲》吹响了喜峰口抗战的号角,孙永勤及“抗日救国军”展现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英雄风貌,董存瑞精神鼓舞和影响了几代人。承德人民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始终传递着绿化山河、造福百姓的接力棒,筑起了护卫京津的生态安全屏障,硬是在“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围场坝上营造出万顷人工林海,创造了森林覆盖率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近10倍的生态保护奇迹,推行了“稻改旱”、矿山披绿、淘汰污染项目等一系列措施,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塞外名城兼容并蓄,造就了多元的文化、包容的社会、开放的经济,形成了以高端旅游、先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钒钛新材料、清洁能源、食品和药品加工、现代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使这块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日新月异的“紫塞明珠”必将成为京津冀的耀眼新星。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深切地感到,一个地区的荣辱兴衰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当前,承德正在加快建设国际休闲旅游基地、国家钒钛资源利用产业基地、首都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京北清洁能源基地,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已步入了发展的“黄金期”。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宝贵机遇,承德必将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绿色崛起,创造新的辉煌。

读史明志,鉴往知来。《承德史话》的出版发行,必将使更多的人去了解承德、走进承德、建设承德。我们相信,塞外名城不仅有辉煌的历史,也必将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无限美好的前景需要一代又一代勤劳的承德人去建设,延绵不断的“承德史话”将有更多聪敏睿智的后来者续修!

我们坚信,承德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是为序。承德市人民政府市长 赵风楼2014年11月24日一自然环境及历史源流

承德,因清雍正皇帝取“承先祖德泽”之意而得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其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多元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优美的奇山胜水;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优越的生态环境。承德的历史悠久绵长,境内有7000年前的赵宝沟文化、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3000年前的山戎文化。承德曾开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活动的先河,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书写了多民族发展的辉煌历史。1山川风貌

承德山川秀丽、景色宜人,资源丰富、交通畅达。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主要分为坝上高原和燕山山地两种类型,山地气候鲜明。地理位置

承德市位于东经115°54′18″~119°14′42″,北纬40°11′6″~42°36′58″,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属于华北和东北两个地区的连接过渡地带。承德南邻京、津,北接辽、蒙,与河北省内的秦皇岛和唐山两个沿海城市及张家口市相接。伴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承德即将跨入与京津“同城”的发展时代,成为直通京唐、曹妃甸、天津和秦皇岛四大港口的重要腹地。承德市一市连接五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环京津、环渤海”两大优势并存。地形地貌承德地理位置图

承德西北部的坝上高原,海拔1300~1700米,燕山山地海拔多为500~1000米,部分地区超过1500米。坝上高原分布在西北部的坝上地区,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地貌以丘陵为主。境内中东部为七老图山脉,中南部为燕山山脉。依照地貌形态,全境可划分为以下三类:坝上高原区,约占全境面积的12%;低山丘陵区,约占全境面积的50%;高山区,约占全境面积的38%。滦河、武烈河、伊逊河、老牛河等形成堆积地貌的山间冲洪积平原区。境内南部的承德市区、双滦区、承德县、兴隆县,由于淋溶、风化、剥蚀而形成了与中国南方灰岩地区极为相似的干溶洞和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这主要表现在市内干溶洞分布广泛,方块山、独立山石发育。干溶洞的形态一般随沙砾岩层走向及倾向两度空间延伸,最长达20~30米,最深达10米,最典型的是承德县朝阳洞。丹霞方山的形态表现在沙砾岩具有两组垂直交叉节理,受溶蚀后,四周围岩剥落,中间形成巨大的直立柱状岩体。气候特点

承德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寒温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带,为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山地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降水不稳定、冬冷夏热、气象灾害频繁等特点。多年来全市平均气温为7.8摄氏度,从北部坝上草原到南部燕山山区,气温相差多达10摄氏度。全市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732.7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550.8毫米,年平均降雨天数是80天,降雨集中在6~8月,以7月最多。交通网络

承德致力于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努力将全市打造为区域交通枢纽。高速公路建设方面,在筹划实施“一环八射”的基础上,开始构建“两环十射”高速公路网。已通车的有京承(北京——承德)、承朝(承德——朝阳)、承唐(承德——唐山)、承秦(承德——秦皇岛)、承赤(承德——赤峰)、承围(承德——围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计376.4公里。在建的有承张(承德——张家口)高速公路。开始筹划兴建的有承平(承德——平谷)、津承(天津——承德)、承锡(承德——锡林浩特)高速公路。

承德境内的普通公路现有3条:国道101线(北京——承德——朝阳)、国道111线(北京——丰宁——围场——赤峰)、国道112线(唐山——承德——丰宁——张家口)。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482.96公里。承德现正谋划将各县区一级公路与高速公路相连,扩建市区至县区一级公路,改造省道二级公路。

承德境内的铁路有京通线、锦承线、京承线、承隆线,管辖里程为390公里。在建的有张唐铁路、多丰铁路、遵小铁路。从北京经过承德至沈阳的高速铁路已开始建设,建成后,将明显改善承德的铁路客运状况。承德现正筹划建设“一环八射”铁路交通网。

承德民用机场已经开工建设,等级为4C级,位于承德县头沟镇。承德木兰通用机场已列入国家民航规划,丰宁坝上旅游机场正在筹划之中。

承德城市轨道交通网开始筹划建设。已启动市区轨道交通前期工作,计划先期建设主要服务于旅游观光的城市轨道道路,以高铁客站为起点,向市区发展。2天然资源“地上风光无限,地下矿藏万千。”承德资源丰富,是京津生态保护屏障和水资源供应地,是我国北方最大的钒钛资源基地和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技术发祥地。土地面积大

承德市土地总面积为3.95万平方公里,占河北省的1/5,土地总面积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均居全省第一。其中农用地为4642.25万亩,建设用地为170.65万亩,未利用土地为1110.53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78.37%、2.88%和18.75%。农用地中耕地601.19万亩,园地204.02万亩,林地3520.56万亩,牧草地240.68万亩,其他农用地75.80万亩,为发展农、林、牧各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水资源丰沛

多年来承德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7亿立方米,是河北省水资源总量的18.1%。全市自产水资源总量为16.4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029立方米。由于山区面积大,人口密度相对较小,雨量适中,加之山区植被较好,承德的水量及水质在河北省乃至海河流域中相对较好,承德是河北省唯一的水资源可供量大于需求量的地区。

承德境内主要有滦河、潮白蓟运河、辽河及大凌河四大水系。滦河先后入潘家口和大黑汀水库,是天津、唐山地区的重要水源;潮河与白河入密云水库,是首都北京的重要水源。水资源除满足市内需求以外,每年还向北京、天津和唐山供水22亿立方米,其中向北京年平均供水4.7亿立方米,向天津平均每年供水6.5亿立方米,向唐山平均每年供水10.9亿立方米。

全市现有水库101座,总库容达3.89亿立方米,蓄水控制能力为3%。承德市水资源开发潜力很大,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72.98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达54.17万千瓦,约占河北省水能资源可开发量的1/3。森林覆盖率高

全市有林地面积3310万亩,活立木积蓄量68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55.8%。已开发森林公园面积452万亩,其功能集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

全市现有林面积中,天然次生林约为1794万亩,人工林为1516万亩,生态林占76.03%,经济林占23.97%。经济林中,果树基地面积为720万亩,杨树为146万亩,刺槐原料林为159万亩,沙棘为65万亩。

全市林区按功能分为以下几类:坝上防风固沙区,面积为5513平方公里,主要树种为落叶松、云杉、樟子松、沙棘;北部水源涵养区,面积为5070平方公里,主要树种为寒地苹果、山杏、沙棘、油松、柞树、白榆等;中部水保经济林区,面积为13942平方公里,主要树种为山杏、山楂、寒地苹果等经济林木和杨树、刺槐等速生原料林木;南部经济林区,面积为14988平方公里,主要树种为板栗、苹果等经济林木。草原草场广阔

全市草场总面积286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2699.7万亩。西北部坝上天然草原482.2万亩,属内蒙古高原南缘,海拔1000~1800米,地势平缓宽阔;坝下燕山山区的草山草坡和林间草场面积为2271.5万亩。草原类型以温性草原、温性草甸草原类、暖性草丛类、暖性灌草丛类、山地草甸类为主,植被盖度为35%~90%,植物种类共计148科1642种,其中可饲用植物达500余种。天然草地的牧草年均总贮量为97亿千克,理论载畜量为459.8万个羊单位。动植物种类多

全市有植物204科940属2800多种,有陆生脊椎动物500余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91种,另外有国家保护的对人类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陆生野生植物79种。水生生物资源也很丰富,其中自然经济鱼类有8科30余种,拥有河北省唯一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细鳞鱼。

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马铃薯、稻谷、谷子、高粱、大豆。蔬菜有设施菜和绿色有机蔬菜。食用菌主导品种有滑子菇和香菇等,年产量达到40多万吨。干、鲜果主要有板栗、核桃、苹果、梨、山杏、山楂等,其中山杏年产量占河北省的80%,山楂年产量居河北省第一位。兴隆京东板栗、承德县与兴隆县的红富士苹果、平泉与承德县的国光苹果、围场县金红苹果,已显现出品牌效应。全市山野资源丰富,有中药材约570种,主要品种有黄芩、柴胡、金莲花、丹参、苍术、甘草等,蕴藏总量占全省的32%。承德境内畜牧业发达,主要养殖猪、牛、羊、鸡、鸭等家畜家禽,每年出栏233万头猪、54万头牛、127万只羊,家畜年出栏共计9475万头(只)。矿产资源丰富

全市共发现矿产100多种,已探明储量的有59种。其中,钒、钛、钼、银、铅、铂、钯、萤石、磷等9种居河北省首位,铁、金、铜、硫铁、沸石等5种居河北省第二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有181处,累计探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为93亿吨,保有矿产资源储量为87亿吨,远景资源储量为100亿吨以上,人均占有资源储量2307吨。全市已开发矿产52种,现有矿山981个。

铁矿 承德市铁矿的主要类型有鞍山式、钒钛和超贫钒钛磁铁矿。其中钒钛磁铁矿资源储量为83.72亿吨,超贫钒钛磁铁矿资源储量为219~224亿吨,承德是国内除攀枝花外的大型钒钛磁铁矿资源基地。

金矿 承德金矿主要有岩金、矿金和伴生金三大类,全市累计探明黄金储量为106吨(金属量,下同),保有资源储量为49.59吨,占河北省的30%,年产量为3.8吨。

银矿 银矿多与铅锌矿共生或伴生,累计探明银资源储量4143吨,伴有储量为3856吨,占河北省的68.45%。

钼矿 全市累计探明资源储量为37.4万吨,保有储量为34.26万吨,占河北省的48.45%。

其他矿藏 铅、锌矿资源储量分别居河北省第一位和第三位。煤矿有气煤、气肥煤和焦煤三大类,油页岩矿有少量分布,水泥灰岩保有资源储量为6.66亿吨。建筑石料灰岩、白云岩、玄武岩也是承德的优势矿产,承德即将成为京津的原料基地。饰面用石材矿的“承德蓝”“燕山绿”属于中高档品牌。承德的萤石矿在河北乃至华北占有重要位置。3历史沿革

承德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展示了原始人群在承德生活的痕迹。境内5000年以前的红山文化遗址,说明了人类的进步。3000年前的山戎文化遗址,开北方少数民族在今承德境内活动的先河。春秋战国直至清代的漫长岁月中,承德是北方少数民族游牧和农耕的领地。各少数民族同汉民族的民众共同发展生产,建设家园,创造了承德的灿烂文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旧石器时代,承德境内已有人类活动。1988年,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营子镇东北四方洞出土了石器575件、动物遗骨1765件,这是在河北省境内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也是在燕山山脉深处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遗迹,距今约有3~5万年。四方洞遗址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新石器时代,丰宁、承德县、平泉、围场等地先后发现了原始人使用过的生产和生活工具。如2008年6月被发现的凤凰山遗址,位于承德市双桥区冯营子镇冯营子村西北约700米的凤凰山坡下,出土了石斧、石刀等磨制石器约200件,经专家鉴定,这些石器为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赵宝沟文化的文物,这一发现填补了承德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距今约6660~4870年的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已经存在于今承德地域。在丰宁、滦平、承德县、隆化、双桥区等地出土的文物证明,承德所属各县区均属于红山文化范围。近年,辽宁省朝阳市、内蒙古赤峰市考古的新发现,说明承德境内的辽河流域已经成为中华文明在北方的扩展之地,也是东北渔猎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结合部。4000~3400年前,承德地域的原始人,逐渐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私有制逐渐诞生。在今平泉、承德县、滦平、围场、隆化等地发现的大量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和文物就是最好的证明。

承德地域内夏朝的遗迹很少发现。商朝时期,境内仍然生活着若干氏族部落,在丰宁黄旗镇二道桥子村发现的亚鼎,说明亚氏部落已归附于商王朝。经考证,当时承德地域的土方氏族,也从属于商朝,其范围在今丰宁、隆化、承德、平泉一带。周朝建立后,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今承德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山戎、东胡逐渐占据了今承德地域。1990年,在滦平县梨树沟发现一处山戎墓地;1993年,滦平县博物馆为配合虎丰铁路建设,对沿线占用墓地进行发掘清理,共清理墓葬30多座,出土文物400余件;考古发现,在丰宁满族自治县黄旗镇潮河源村,分布着山戎墓葬多达500多处,出土了部分文物,事实说明潮河流域是古山戎族的聚居区。后来,山戎衰落,逐渐被东胡吞并。历史上,山戎曾与燕国多次发生战事,齐桓公也曾多次征伐山戎。山戎战败之后,逐渐依附燕国,承德地域逐渐成为燕国统治地区。因此,战国时期,承德属燕国右北平郡、渔阳郡。燕、赵、秦列国在今承德地区争霸不休。此时,东胡族逐渐衰落,匈奴逐渐兴盛,并严重威胁燕国的安全。燕国为了抵御匈奴,开始修筑长城。长城共分为燕南、燕北两段,燕北长城始于今张家口、独石,东北行经内蒙古多伦县境,由东行经今承德的丰宁、围场两县,进入内蒙古赤峰和辽宁朝阳境域,至朝鲜边境。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国消灭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今承德地域纳入秦的版图,仍属右北平郡、渔阳郡,为东胡民族生活之地。

秦王朝在承德地域继续利用燕北长城防御匈奴,并不断修建新城。在围场县发现的3件秦代铁权,证明了秦王朝对承德拥有统辖权。

秦末汉初,今承德境属冒顿匈奴左地。西汉王朝建立以后,今承德境域尽入西汉的版图。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境属汉幽州刺史部渔阳郡、右北平郡(塞地)。人们在承德境内发现了数量众多的汉代古城址和驻军遗址,围场、丰宁、承德县、平泉、滦平的古城遗址出土了汉代的兵器和生活用具,证明当时毗邻今承德地域的匈奴不断南侵,与西汉军队发生战争。为防御匈奴,汉朝修建了若干段长城,主要以烽燧为主,穿越今丰宁、滦平、隆化、承德县境域,以丰宁境内最多。西汉末年,承德今境属乌桓民族的势力范围。建武元年(25),东汉建立以后,今承德地域归东汉统治。此时,承德全境被乌桓民族占据。东汉末年,曹操北征乌桓,大获全胜。三国魏时,今承德全境属鲜卑轲比能部。

西晋时期,今承德境域先后被鲜卑族宇文部、段部、慕容部、拓跋部控制。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建立16国,为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控制,今承德境先后为前燕、前秦、后燕统治。太元十一年(386),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今承德地域尽归北魏统治,元嘉十五年(438)后,为北魏拓跋鲜卑索头部统治。设立州郡后,今承德属安州广阳郡。北魏诸帝多次沿丰宁、隆化、平泉等地征伐北燕,最终灭掉北燕。

隋朝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有柔然、契丹、厍莫奚等。厍莫奚,又称奚族,散居在今丰宁、围场、承德县和兴隆东北、滦平西北部,与汉人和平相处。

唐朝,承德地域居住着契丹、厍莫奚两个游牧民族,由于地方官吏的欺压,契丹、厍莫奚两族民众不断反抗,唐军多次与其展开大战,但多失利。

建隆元年(960),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与此同期,天祐四年(907),契丹贵族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清泰三年(936),改称辽国,今承德全境均被辽国统治,为辽中京道北安州兴化县属地。承德地处辽中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明城)与南京(今北京)、西京(山西省大同市)之间,位置重要。辽在此修有驿道,并建有多处驿馆。前后有7位辽帝36次去今丰宁的炭山(今滦河源头猴顶山一带),或避暑游猎,接见外国使节,处理军政大事。同时,承德也成为当时辽宋两国互访的必经之路。今承德地域出土了大量辽代文物,在隆化县发现的辽国摩崖造像,在平泉县发现的辽墓壁画,生动地再现了辽代的文化艺术发展状况。

政和五年(1115),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建立大金国,绍兴二十三年(1153),迁都燕京(今北京),今承德地域为北京路大定府统辖。金国为了防御蒙古族入侵,修建规模宏大的长城,实际上,只是界壕、边堡、堑壕。金代界壕在今丰宁尚存7.5公里,并有边堡1座。金与辽国、北宋战事不断,今承德地域曾发生过数次大型战事。

开禧二年(1206),成吉思汗于漠北建立蒙古汗国,咸淳七年(1271)改国号为大元,定都燕京(今北京),又称大都。元先后灭掉金和南宋,统一中国,今承德地域尽入元境,属中书省上都路兴州宜兴县、兴化县。当时,在丰宁、滦平、隆化、围场等县,有大批蒙古人集中居住。在承德境域,有两条通往元上都(原名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境内)的通道,也是军事要道。元帝曾多次在凉径川(今丰宁滦河上游金莲川)驻跸,以纪念祖宗发迹之地。元朝统治者崇奉佛教,在承德地域建有大量佛寺,至今仍有遗存。

至正三十八年(1368),元朝在农民大起义中灭亡,朱元璋建立明朝。明朝初期,大将常遇春曾率军经承德地域追击元军残余兵力,大败元军。元朝的残余势力被驱逐至漠北(内蒙古高原)。数十年后,承德境域由接受明廷封号的蒙古诸部代为统治,属大宁都指挥司兴州卫,后改属诺音卫。明迁都北京后,承德直属京师管辖。明中后期,境内大部分为兀良哈三卫中的朵颜部辖地。为了防御元朝蒙古族残余势力南侵,明廷下令修建万里长城,称为明长城。承德境内的明长城位于今宽城、兴隆、承德县、滦平4县,总长300余公里,有敌楼860余座、墩台301座、关隘55处,著名的金山岭长城即在此列。

万历四十四年(1616),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崇祯元年(1628),后金占领今承德境地。崇祯九年(1636),后金改为大清。崇祯十七年(1644)9月,清军占领北京后,今承德地域全部纳入清朝版图。

清代初期,今承德境域属直隶省。雍正元年(1723),以今承德市为中心设立热河厅(今承德市双桥区和承德县),西北设喀喇河屯厅(今双滦区和滦平县),再往西北设四旗厅(今丰宁、隆化县),东设八沟厅(今平泉县及兴隆、宽城一部分),再往东设塔子沟厅(今朝阳市凌源县、喀左县)。雍正十一年(1733),热河厅改设直隶承德州,清廷取“承先祖德泽”之意,命名为承德。乾隆七年(1742),直隶承德州又改为热河厅,后从八沟厅划出乌兰哈达厅(今赤峰市区),从塔子沟厅划出三座塔厅(今朝阳市区)。乾隆四十三年(1778),升热河厅为承德府,下辖的八沟厅改称平泉州,喀喇河屯厅改称滦平县,四旗厅改称丰宁县,乌兰哈达厅改称赤峰县,三座塔厅改称朝阳县,塔子沟厅改称建昌县。嘉庆十五年(1810),设热河都统,驻承德府,治所在今境。光绪二年(1876),设立围场厅。光绪二十九年(1903),升朝阳县为朝阳府,建昌县归属其下。光绪三十一年(1905),围场厅划归宣化府。宣统二年(1910),设立隆化县。宣统三年(1911),围场厅还归承德府。清末,承德府共辖平泉州、滦平县、丰宁县、隆化县、围场厅,计1州、3县、1厅。《承德府志》中的《承德府治图》

1914年,设热河特别行政区,今承德、滦平、隆化、丰宁、围场、平泉归其管辖。1928年,撤区建热河省,省会设于今承德市区,今承德市全境归热河省管辖。1933年3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承德,热河省所属各县相继沦陷。1938~1941年,中共冀东区和平北区党组织及其所领导的八路军开展抗日斗争、创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在伪满热河省及其边缘地区相继组建多个抗日联合县。1945年8月,抗战胜利,人民政权接管热河省,10月,建承德市,为热河省省会。热河省下辖1市5区。1946年8月,国民党军进攻热河,中共热河省委坚持领导敌后斗争,曾成立中共承德工委。

解放战争时期,热河各县属冀察热辽解放区。1948年11月,承德第二次解放后,成立承德市政府,今承德境域隶属热河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承德仍属于热河省。

当时,热河省管辖承德及赤峰2个市18个县7个旗,承德市及其下辖的丰宁、滦平、隆化、围场、兴隆(1930年河北省批准设置兴隆县,1933年4月始为抗日联合县;日本投降后兴隆县建制恢复,隶属冀热辽区辖,1949年3月隶属热河省辖)、平泉、青龙、承德县均在热河省管辖之内。1955年12月,撤销热河省,承德境域划归河北省管辖。1956年建立承德专区,辖上述8县1市。1958年12月承德县建制撤销。1960年3月承德专区与承德市合并,1961年5月承德专区与承德市分设,恢复承德县建制。1963年,设立宽城县,划归承德专区管辖。1983年5月6日,青龙县划归秦皇岛市管辖。1984年承德市改为省辖市,辖承德县、双桥区、双滦区、鹰手营子矿区。1993年6月,承德地区与承德市合并。承德市下辖3区8县,即双桥区、双滦区、鹰手营子矿区和承德县、兴隆县、平泉县、滦平县、隆化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宽城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近年来,经国家及省民政部门陆续批准,承德县冯营子、东西营、双峰寺、上板城划归双桥区;滦平县西地、陈栅子划归双滦区。2013年,承德共有84个镇、121个乡(其中28个民族乡)2485个村民委员会和165个居民委员会。全市有5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为53个,全市户籍总人口达378.147万人。4古城兴建

承德在历史上隶属不断变化,元代以来分别为蒙古、满族等民族建立的路、州、县、卫等管辖,清代雍正元年(1723)设立了正式的行政建置。

清初,今承德市中心双桥区是名为“热河上营”且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廷在承德兴建避暑山庄,市区逐渐繁荣起来。康熙四十七年(1708),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前身)投入使用,到康熙五十年(1711),承德已发展成“万家灯火较前增”的繁华市镇。此后,为了适应皇帝在热河避暑和处理政务的需要,一些王公大臣、文武官员先后在热河建设府第宅院,扩大了城市建设规模。据《承德府志》等史志记载,清朝肇建避暑山庄之后,为加强政权建设,巩固热河地区的统治,开始设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在热河街(今承德市区)设立的衙署日益增多,先后设置了热河厅、热河都统署、热河道署衙门、热河协镇衙门、热河巡检司衙门、热河理刑司署、热河道学教授署等行政、司法管理机构,成为热河的行政中心。皇亲国戚、地方官员也因此开始携带家眷来到承德,修建了一批府邸和园邸,先后建有雍亲王府、罗王府、柳公府、常王府、庄王府、诚王府、五爷府、七爷府、佟王府、郑王府、恭亲王府、和珅府、刘墉府、纪昀府、松筠府、皂保府、肃顺府等,市区规模不断扩大。到了乾隆年间,热河地区已发生重大变化,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四十三年(1778)春正月,乾隆皇帝弘历亲口传谕:“热河地区,朕每岁木兰秋狝,先期驻跸。数十年来,户口日增,民生富庶。且农耕蕃殖,市肆殷阗,其秀民蒸蒸向化,弦诵相闻,现已兴建学宫,设定庠额,并命设立考棚。将来人文日盛,俨然成一大都会,而称名尚仍热河之旧,殊于体制未协。”在乾隆皇帝的口谕下,当时的直隶总督周元理奉旨将热河厅改为承德府。这说明,乾隆年间,今承德市区已发展成为一个行政机构集中、街市繁华的塞北名城。随着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的陆续建设,市区又先后建设了承德府署、热河文庙、魁星楼、文昌阁、西大街三座牌楼、热河考棚、振秀书院、节孝祠、隆兴寺、赦孤堂等行政、文化、宗教方面的建筑。其中,自康熙年间至清代末期,仅在今中心城区范围内就建有各类寺庙120余座,形成了承德寺庙群,同时,出现了火神庙街、马市街等繁华的商贸街市。此外,满族人的四合院、蒙古族王公府邸、古民居、古戏楼等纷纷兴建,使承德出现了繁荣兴旺的景象。由于皇帝驻跸、政府机构集中,大批八旗兵到此驻扎,也为承德增加了人气。因此,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是承德市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清末民初和日伪统治时期,战火频仍,城市被不断破坏,承德逐渐走向衰落。这种状况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扭转。二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驰名中外的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孔庙并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它是清朝皇帝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团结少数民族、巩固北部边防而修建的夏宫和皇家寺庙群,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和重要的政治功用,同时反映了清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设计艺术的辉煌和建筑艺术的高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4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经过多年的修缮保护、恢复建设,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如今更加风光无限、辉煌灿烂,成为人们向往的胜境。1避暑山庄景观

避暑山庄即热河行宫,俗称离宫。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后经不断改建、扩建,前后历时89年,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完工,占地面积为5.64平方千米,相当于北京颐和园的2倍、北海的8倍,周围环绕着长约10千米、绵延起伏的“虎皮”石墙,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避暑山庄享有“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和“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誉,最大特色就是宫苑一体、山水相依,山中有园,园中有山。从西北部高峰到东南部湖沼、平原地带,相对落差为180米,拥有宫殿区、湖洲区、平原区、山岳区四大功能分区,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各种古建筑达120多组,包括16座寺庙、20座碑、29座桥、60余处假山、83座亭,融皇家宫殿之肃穆、塞外草原之苍茫、江南水乡之旖旎于一体,集我国古代南北建筑艺术之精华,兼具南秀北雄之美。山庄内著名景观达184处之多,尤以康熙、乾隆二帝御笔命名的“康乾七十二景”久负盛名。

避暑山庄中康熙皇帝钦题的三十六景如下:

烟波致爽 芝径云隄 无暑清凉 延薰山馆 水芳岩秀

万壑松风 松鹤清越 云山胜地 四面云山 北枕双峰

西岭晨霞 锤峰落照 南山积雪 梨花伴月 曲水荷香

风泉清听 濠濮间想 天宇咸畅 暖溜暄波 泉源石壁

青枫绿屿 莺啭乔木 香远益清 金莲映日 远近泉声

云帆月舫 芳渚临流 云容水态 澄泉绕石 澄波叠翠

石矶观鱼 镜水云岑 双湖夹镜 长虹饮练 甫田丛樾

水流云在

避暑山庄中乾隆皇帝钦题的三十六景如下:

丽正门 勤政殿 松鹤斋 如意湖 青雀舫 绮望楼

驯鹿坡 水心榭 颐志堂 畅远台 静好堂 冷香亭

采菱渡 观莲所 清晖亭 般若相 沧浪屿 一片云香沜 万树园 试马埭 嘉树轩 乐成阁 宿云檐

澄观斋 翠云岩 罨画窗 凌太虚 千尺雪 宁静斋

玉琴轩 临芳墅 知鱼矶 涌翠岩 素尚斋 永恬居宫殿区怀古

宫殿区集中于山庄南端的湖泊南岸,地形平坦,宫室建筑林立,布局严整,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由西向东依次有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东宫四大组建筑。

正宫 正宫现被开辟为避暑山庄博物馆,是山庄的主要宫殿,坐北朝南,九进院落,是清帝处理朝政的中心,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丽正门是避暑山庄及正宫的正门,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其石质匾额用汉、满、蒙古、藏、维吾尔五种民族的文字镌刻,汉文为乾隆皇帝御题。大门前有御道广场,青石铺路,列石狮一对,迎面建有30米长的红照壁,起着与市区隔开的障景作用。午门俗称大宫门、外午门,今无存,左、右有朝房各5间。内午门又称正宫门、避暑山庄门、阅射门,清帝常在此接见官员和少数民族首领,礼毕常命他们在此较射,诸皇子、皇孙亦常参加比赛,借此考察武职官员。门厅面南悬“避暑山庄”鎏金铜匾,门前列铜狮1对,门厅两厢壁墙镌乾隆皇帝阅射诗3首、策马诗1首。

澹泊敬诚殿是正宫主殿,又称楠木殿,清帝驻山庄时,重大庆典、接见重要官员及使臣都在此殿举行。大殿面阔七楹,进深3间,灰瓦青砖,庄严肃穆,大殿外有围廊,内用豆瓣大理石铺砌地面。中设紫檀镶黄杨木地坪,地坪后的紫檀围屏上雕刻有耕织图,刻有人物163个。围屏前为御座,配有香几、羽扇、铜火盆、香炉、仙鹤等陈设。东西两侧条案上摆放《皇舆全图》,北壁置书橱,曾放有《古今图书集成》1万册。御座上悬题有“澹泊敬诚”的横匾,天花板刻五蝠(福)捧寿和万福万寿图案,古色古香。大殿前檐悬云龙金漆匾3块,各题诗一首,均为乾隆皇帝禅位后所作。殿前庭院植有古松,东、西配殿各五楹,配殿南部有乐亭各一。四知书屋在澹泊敬诚殿后(北)面,为外形简朴的5间平房,有小巧的抄手回廊与主殿相通,康熙皇帝为其题名“依清旷”,乾隆皇帝改名为四知书屋。清帝在大典、朝会前后,常在此处休息、更衣,平时也常在此召见大臣、边疆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及外国使节。万岁照房在四知书屋以北,有北方民居样式的瓦房19间,故又称十九间房,是宫女侍班和存放庆典物什的地方。以此为界,向南为前朝,是皇帝处理军机政务的办公区;往北为后寝,即皇帝、后妃日常起居的生活区,严禁臣僚入内。沿万岁照房北行过门殿,再北有殿七楹,进深两间,名“烟波致爽”,为皇帝寝宫,外观朴素而内陈豪华,正中三通明间为厅,是皇帝接受后妃朝拜的地方;东次间为起坐间,是接待太后临福、皇帝与后妃闲坐叙话所用;西次间是佛堂,西稍间为御寝宫,俗称西暖阁,康熙、乾隆、嘉庆、咸丰诸帝曾在这里住过,阁内依满族传统设南、北炕。南炕设有紫檀炕案、文房四宝,是皇帝看书批阅奏章的地方;北炕有落地帐,是皇帝睡觉的地方,嘉庆、咸丰二帝即病殁于此。寝殿的东、西配房为小跨院形式,名为东所、西所,当年慈安、慈禧两太后即分住东所、西所。东所曾被辟为清代宫廷织绣展览、宫廷钟表展览;西所中陈设的许多文物是当年慈禧太后使用过的生活用品。云山胜地楼在烟波致爽殿北,是一座面阔5间的二层楼,康熙皇帝为其题名“云山胜地”,是皇帝、后妃赏月之处,东、西两边各有配房7间,现被辟为宫廷挂屏和宫廷玻璃器皿展览。此楼特点是没有楼梯,从楼外假山堆成的磴道上楼。二楼西暖间是一间佛堂,乾隆皇帝题名为“莲花室”,后妃常在此拜佛祭月,此处也是乾隆皇帝与后妃们中秋赏月的佳地。楼下西间原有室内小戏台,是皇帝与后妃看戏听曲的场所,康熙帝题名为“文明福地”;东间原设有宝座床,供皇帝看戏。云山胜地楼往北有垂花门,是正宫的北(后)门,名岫云门,出门过鱼鳞坡可到湖洲区或山岳区。澹泊敬诚殿

松鹤斋 位于正宫之东,八进院落,供皇太后起居用。主殿题名“松鹤斋”,寓意“松鹤延年”,后改名含晖堂。再往北有绥成殿,后改名继德堂,嘉庆帝为皇储时曾居于此。道光十二年(1832),热河总管以此殿供奉历代清帝画像。后殿名乐寿堂,为皇太后寝宫,后改名悦性居。其北有上、下各五楹的楼房,名畅远楼。

万壑松风 位于松鹤斋北,踞湖畔高岗上,为清帝批阅奏章和读书处,是宫殿区与湖区的过渡建筑,造型与颐和园的谐趣园类似。康熙六十一年(1722),弘历(乾隆帝)曾在此殿鉴始斋读书,两名妃子住静佳室细心照料。康熙帝在万壑松风殿接见官员时,常传见弘历陪侍,以教导其皇族礼仪和宫廷规矩。

东宫 位于宫殿区最东面,原为清帝举行庆宴大典的场所,在东宫前面宫墙上另辟重台城门,称德汇门,形制与丽正门相仿。往北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原有门殿、正殿、清音阁、福寿阁、勤政殿、卷阿胜境殿等。其中清音阁俗称大戏楼,阁高三层,外观雄伟,与现存故宫畅音阁、颐和园中德和园大戏楼形式相近,并称清代“三大戏楼”。现东宫建筑多已不存,德汇门基本完好,卷阿胜境殿已修复。湖洲区览胜

湖洲区在宫殿区的北面,占地57公顷,其中水面有29公顷,总称塞湖,洲堤有28公顷,由9湖、10岛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层次分明。9湖由东至西北依次为:镜湖、银湖、下湖、上湖、澄湖、如意湖、内湖、长湖、半月湖。10岛由5大岛(即文园岛、清舒山馆岛、月色江声岛、如意洲、文津岛)和5小岛(即戒得堂岛、金山岛、青莲岛、环碧岛、临芳墅岛)组成。避暑山庄湖洲区

湖洲区东部 建有园林和古建筑10余处,水心榭置榭3座,周围风景如画;文园狮子林仿江南私家园林风格,精巧玲珑;金山亭有三层六面攒尖宝顶,高耸于金山岛上;热河泉水四季长流,夏秋之季,荷花竞艳,美不胜收,“热河”由此而名。仿镇江金山寺的金山亭

湖洲区中部 建有园林和古建筑20余处。其中,“金莲映日”在延薰山馆西配殿之西,清代时这里曾遍植五台山金莲花,夏季花开之时,灿如黄金铺地。“金莲映日”以南,临湖有方亭,既是赏景观荷佳处,向北亦可赏金莲,所以乾隆皇帝题额曰“观莲所”。据传,乾隆皇帝幼时曾在此娴熟地背诵了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深得皇祖父康熙帝的喜爱,康熙帝将亲笔所写的条幅赐给他。如意洲北临湖有亭名为“澄波叠翠”,如意洲之北隔湖有曲桥相通青莲岛,仿浙江嘉兴烟雨楼形制所建,门殿与主楼四周围廊相通,主楼西、北侧围廊外湖中起台,置汉白玉望柱。主楼顶层檐下悬乾隆皇帝御题“烟雨楼”云龙金匾。门殿西有殿三楹,名对山斋,斋北为一独立小院,白墙青瓦,有月门出入。斋南堆假山,洞府之上起六角翼亭。主楼东隔墙有殿,名青阳书屋,书屋南有方亭,北有八角亭。烟雨楼布局紧凑,灵秀多变,是中路景区的胜景,在这里,北望湖光山色,尤有余韵。

湖洲区西部 有园林景观及古建筑10余处。其中,文津阁为乾隆三十九年(1774)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形制所建的藏书楼,按《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克火之意设计,顶层六间相通,意为“天一”,底层六间分隔,意为“地六”。该处先后存有《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和《四库全书》一部。文津阁前砌平台,台下聚池潭,潭内映弯月,时隐时现,实为奇观。池南假山盘桓,有“十八学士登瀛洲”造型,又有承德十大名山的缩影,各自争奇,假山洞府中叠石成月牙形孔洞,阳光穿洞投影水池,即为水中弯月。假山之东有月台,月台碑刻有乾隆皇帝的题诗三首。阁东立文津阁碑,正面用满、汉文字镌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文津阁记》。平原区漫步

平原区位于湖区北面的山脚下,东临宫墙,西至山脚,占地53公顷,地势开阔,犹如一片茫茫的草原。平原区有园林景观10余处。其中,《绿毯八韵》碑为乾隆四十六年(1781)立,正面额首雕祝寿图,碑趺刻八仙,背面额首雕蝙蝠,碑趺雕麋鹿,全幅图案象征“福、禄、寿”三吉,正面镌乾隆皇帝七言诗《绿毯八韵》。万树园位于平原区北部,立有石碣。当年乾隆、嘉庆二帝常在这里接见各少数民族王公首领和外国使节,举行野宴,观看烟火、马技、杂耍、音乐舞蹈等表演。表演时此处搭设大型围幄,内设御座,可容纳千余人举行大蒙古包宴。永佑寺是平原区规模最大的一组建筑,位于万树园东北,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现仅存碑刻和舍利塔。舍利塔高65米,为砖石结构,是平原区轮廓线最清晰、层次最高的景点。澄观斋为清帝在热河驻跸时研读经史之处。康熙帝曾命翰林院儒臣于斋内编纂、校对御制诗集(《康熙御制诗集》的《初集》《二集》)并修编清代著名数学、天文著作《律历渊源》。乾隆帝曾命扈从文臣在这里编纂《热河志》。山岳区寻幽

山庄的西、北部是山岳区,占地422公顷,最高点海拔510米,比平原区高180米,属燕山山脉风云岭山系,自北而南有松云峡、梨树峪、松林峪、榛子峪、西峪等5条大体上呈东西走向的峡谷,山峦起伏,松林掩映,康熙至乾隆年间此处修建了50余处楼、亭、庙、舍、轩,这些建筑之间均有游览御路和羊肠步道相通。

榛子峪 出正宫后门下鱼鳞坡西行,即进入榛子峪,主要景点有锤峰落照、绮望楼、驯鹿坡、望鹿亭、松鹤清越、风泉清听、碧峰寺、古栎歌碑、碧峰门等。

西峪 从榛子峪深处过隘口又见一片天地,即西峪,其主要景点有有真意轩、秀起堂、静含太古山房、鹫云寺、西峪龙王庙等。

松林峪 位于榛子峪北,沟口与梨树峪汇合,原有珠源寺、绿云楼、涌翠岩、观瀑亭、食蔗居等景点。珠源寺,现仅存山门、台基,主殿宗镜阁(铜殿)全部由青铜铸件组装而成。乾隆十年(1745)时,与北京颐和园宝云阁同模铸造,内供释迦牟尼,制作精巧,堪称稀世珍宝,惜于1943年被日本侵略军拆卸劫运。仅“海藏持轮”匾额和抱柱楹联后被从沈阳找回,现于山庄博物馆陈列展出。

梨树峪 主要景点有灵泽龙王庙、梨花伴月、永恬居、素尚斋(又名瓷器殿)、澄泉绕石、四面云山、创得斋等。其中,四面云山为双柱方亭,建于山庄西北最高处,即梨树峪西顶峰,此处可览周围群山秀色,亭中长风四达,暑时凉爽如秋。当年乾隆帝特别喜欢登四面云山,常率王公大臣到此登高,摆狍子肉野宴,曾留咏四面云山的诗50余首。

松云峡 位于山庄北部,古松参天,荆槐葱郁,俗称避暑沟,原分布着20余处园林、寺庙等建筑,谷底有3米宽条石御路,御路南部砌条石护坝。其主要景观有旷观、云容水态、林下戏题碑、水月庵、含青斋、碧静堂、玉岑精舍、宜照斋、广元宫、山近轩、斗姥阁、北枕双峰、青枫绿屿、南山积雪等。其中,南山积雪亭是双排柱单檐攒尖方亭,是山庄主要观景亭之一,初春时节登亭南望,环围岭上积雪历时不消,“皓洁凝映”,别有风趣。2周围寺庙风采

从康熙五十年(1711)到道光八年(1828),清廷在今承德双桥区及双滦区一带敕建寺庙43座。其中,在避暑山庄外的12座寺庙中,罗汉堂、广安寺、普乐寺不设喇嘛,由内务府派八旗兵看管;溥仁寺、溥善寺、普宁寺、普佑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须弥福寿之庙、广缘寺由理藩院喇嘛印务处管辖,驻有享受国家饷银的定额喇嘛,在京城雍和宫(内地藏传佛教总坛)有8个“下处”(即办事处,其中普佑寺附属普宁寺)分别处理有关事务,清朝正史中称这9座寺庙为外庙,泛指塞外(古北口外)驻有喇嘛的寺庙。久而久之,这9座寺庙就被称为“外八庙”或“热河喇嘛庙”,“外八庙”之名由此演化而来,泛指山庄外东北部的12座寺庙。今人通常称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溥仁寺与溥善寺

溥仁寺与溥善寺是外八庙中建造最早的寺庙,位于避暑山庄东的武烈河东岸。溥仁寺在前,占地3.4公顷,俗称前寺;溥善寺在后,占地1.1公顷,俗称后寺。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皇帝正逢60大寿,应来贺蒙古贵族“愿建刹宇,为朕祝釐”的请求,在热河建造此庙供蒙古诸部大聚会时使用,寺名取“寓施仁政于远荒”之意。正殿的大雄宝殿,单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门额为“慈云普荫”,正中供主尊三世佛,左、右山墙置坛,供十八罗汉,正殿前东、西各立御制石碑一通,记述建庙背景。过正殿往北,后殿名“宝相长新”,供9尊无量寿佛,寓意为祝贺康熙皇帝60寿辰。溥善寺形制大体与溥仁寺相同,今该庙已无存。普宁寺

普宁寺俗称大佛寺,位于武烈河畔,坐北朝南,占地7.33公顷,于乾隆二十年(1755)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为纪念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势力,而仿西藏佛教圣地三摩耶庙(桑鸢寺)式样所建,寺名“普宁”取“普天安宁”之意。普宁寺是外八庙中活动最多、香火最盛的寺庙。寺内大乘之阁供奉主尊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因体态高大,故俗称大佛。大佛为全木结构,脚踩高1.01米的莲花座,莲花座下的石雕须弥座,高1.22米,佛像通高22.28米,腰围为15米。大佛重约110吨,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木质佛像,比例匀称,形象洒脱,为我国宗教造像之珍宝。大佛面部有3只眼睛,表示能回知过去、见知现在、预知未来;大佛正身双手合十,左、右各有臂手20只,每只手的手心有眼1只,40只手和40只眼倍以25(佛教中25种善德)即是千手千眼。两侧墙壁上有万佛龛,大佛头上顶着一尊1.2米高的无量光佛,大佛两旁有善才、龙女二侍从,高约15米。普宁寺的千手千眼观世音

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廷在普宁寺东建立了经学院即普佑寺,由普宁寺住持代管,宗教生活附属于普宁寺。安远庙

其形制仿新疆伊犁河北岸的固尔扎庙,俗称伊犁庙、方亭子。固尔扎庙原是准噶尔部众每年夏季集会、膜拜之所,乾隆二十一年(1756)被阿睦尔撒纳叛军烧毁,准噶尔叛乱被平定后,达什达瓦部协助清军平乱有功,内迁热河,故清廷建安远庙以安其众,便于进行佛事活动,寓意为安定远方、团结边疆各民族,以巩固北部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安远庙占地2.8公顷,主殿普渡殿按藏传佛教建筑的样式布局,以黑色琉璃瓦覆顶,这在寺庙建筑和皇家建筑群中是极为罕见的。全殿具有蒙古喇嘛寺庙中传统的都纲(讲经堂)法式,布局严整。普渡殿分三层,一层供绿度母(木雕),二层供三世佛,三层供大威德金刚像,并存放乾隆皇帝习武打猎的铠甲等。一层和二层的四壁绘有佛国源流壁画,至今清晰可辨。普乐寺

普乐寺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为便于新归附的哈萨克、布鲁特部落首领来热河朝见清帝时进行宗教活动所建,位于避暑山庄之东,占地面积约2公顷,与安远庙南北相峙,俗称圆亭子。全寺分东、西两部分,建筑风格为汉藏结合。正殿宗印殿内供三方佛,两侧供有八大菩萨。寺庙东部建有藏式阇城(又称曼陀罗、经坛),这是此寺的主体建筑。其立面分三层,一层四个门殿由群房相连,计84间,形成封闭方阵,面西门殿立乾隆皇帝亲题御碑一座,上刻《普乐寺碑记》;群房正中是44.4米见方的石砌方台,为第二层,四面正中辟拱门,台上砌雉堞,俨若城池,正中又起方台为第三层,居中位置起主体建筑旭光阁,外形与北京天坛祈年殿相仿。阁内顶部置圆形藻井,雕工精细,为外八庙中最精美一处。藻井图案里圈为龙,外圈为凤,意为龙凤呈祥。传说龙吟如雷,凤闻起舞,凤舞,龙即出。藻井中央的龙戏珠,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并与阁正中汉白玉须弥座在色彩、形状及大小上形成呼应。须弥座上置大型曼陀罗模型,由37块木料组合而成,象征释迦牟尼的37种学问,曼陀罗上供双身立姿铜质佛像(俗称欢喜佛)一尊,呈男女拥抱状。男像为上乐王佛(胜乐王佛),是大日如来的法身像,三面十二臂,正面直对磬锤峰,代表“智慧”;女像为明妃(佛母),一面双臂,遥对永佑寺舍利塔,代表“禅定”。此为藏传佛教密宗最高修炼形式,宣扬阴阳调和、消邪避灾,也可看作是原始生殖崇拜意识的反映。普陀宗乘之庙

乾隆三十五年(1770)是乾隆帝60大寿之年,次年又正逢皇太后80寿辰,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王公贵族纷纷要求赴热河祝寿。乾隆帝对此非常重视,特令内务府仿拉萨布达拉宫修建此庙,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开工、三十六年(1771)竣工。“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意译,因其规模小于拉萨布达拉宫,故俗称小布达拉宫,气势虽不及西藏布达拉宫,但其占地之广、规模之大却为内地寺庙所仅有,它占地22公顷,在外八庙中规模最大。该庙位于避暑山庄以北的狮子沟阳坡上,总体布局与拉萨布达拉宫相似,无明显的中轴线,平面布局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位于山坡,包括山门、碑亭、白台、罡子殿等建筑;后部位于山巅,布置大红台和房堡。碑亭内立石碑3座,中为《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记述建庙背景及经过,东为《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西为《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记述漠西蒙古(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过程及清政府抚恤该部的情况。碑文用满、汉、蒙古、藏4种文字镌刻,汉文为乾隆皇帝御笔。其主体建筑为大红台,通高43米,位于全庙最后、最高的位置,面积为1.03万平方米,正面基层是实心白台,高近18米,东、西两面砌石阶蹬道直达白台顶部。白台东南角有“文殊圣境”殿,西侧为千佛阁,阁内供蒙古王公向皇太后敬献的千尊佛像,中立乾隆三十五年(1770)御制的《千佛阁碑记》。白台上起25米高的红台,从外观上看是七层的高大建筑,内部实际为三层,一至四层为实心台基,五至七层为三层阁楼,每层44间,四面合围,亦称群楼,其东、西、南、北横额分别为“庋经之阁”、“大乘妙峰”、“秘密胜境”和“极乐世界”。群楼一层分置石雕坛城6座,有如来佛、观音、无量寿、释迦、大威德金刚、喜金刚。群楼顶部西北角建慈航普渡殿,鎏金铜瓦,重檐六角亭形,殿内匾额为“示大自在”。群楼空井中心起万法归一殿,为全庙的主殿,上覆鎏金鱼鳞铜瓦,共用了15400多两上等黄金,“金庙”之名由此得之,入殿迎门摆珐琅菩提塔,东、西两侧置紫檀“寿”字塔。供桌摆八宝、五供、珊瑚树,靠北置屏风,屏风前供释迦牟尼。万法归一殿是全庙举行集会和庆典活动的场所,每年七月十一日在殿内举行佛教学衔考试。腊月二十七、正月十四在此举办送祟活动,全体喇嘛在此念经,以驱除妖魔、祈求太平。清代蒙古部众千里迢迢来此庙上香求佛者络绎不绝,乾隆三十六年(1771),乾隆帝曾在此殿接见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一行,并举行了大型讲经祝寿活动。从群楼的一层和二层可到大红台东侧的东楼群,居中为御座楼,是乾隆帝来庙瞻礼、拈香休息所在。其外观四层、内为两层、共28间的群楼与御座楼形成半包围格局,群楼顶东北角建鎏金铜瓦重檐八角亭,名“权衡三界”,内有额“精严具足”,供奉铜鎏金吉祥天母像;群楼顶靠北有殿,乾隆皇帝题名“洛迦胜境”,殿内墙上挂有一世达赖至七世达赖喇嘛的画像。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

殊像寺位于狮子沟北麓,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仿山西五台山殊像寺规制所建,为典型汉式寺庙,占地面积2.7公顷,采用庭园布局手法,大规模堆砌假山,散植松树,风格独特。该庙喇嘛皆为满族,故又称乾隆家庙。广安寺

广安寺俗称戒台,位于殊像寺西,占地面积0.9公顷,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为诸蒙古王公来热河瞻礼祝贺皇太后80寿辰而建,为藏式建筑,群楼62楹,空井中央设两层戒台。该庙建成后,乾隆帝凡来热河,都要与蒙古诸部王公在此举行法会,此庙在国民党统治承德时期被拆毁。罗汉堂

罗汉堂位于广安寺西,占地面积1.1公顷,为汉式建筑,乾隆三十九年(1774)仿浙江海宁安国寺所建。寺内原供508尊泥胎金漆罗汉,形象生动逼真,现仅剩近200尊,几经辗转存于普佑寺。广缘寺

广缘寺位于普佑寺东,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占地面积0.45公顷,汉式建筑。今后殿已毁,山门、天王殿、东西配殿、正殿残存。须弥福寿之庙须弥福寿之庙

须弥福寿之庙位于避暑山庄之北、普陀宗乘之庙东的狮子沟阳坡上。乾隆四十五年(1780),适逢乾隆帝70寿辰,六世班禅在前一年就请求赴热河为皇帝祝寿,参加庆典。乾隆帝对此十分重视,决定仿班禅在西藏的驻宫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规制为其在热河建造行宫,故此庙又称班禅行宫。该庙在外八庙中兴建最晚,施工速度却最快,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开工,次年即竣工。该庙占地面积3.79公顷,总平面布局类于扎什伦布寺,同时融进汉式建筑风格,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布置,两侧建筑大体对称,分前、中、后三个部分。主体建筑大红台居中,南有前导,北为后续,立体轮廓不同于外八庙中任何一座,既突出了个性,又丰富了外八庙寺庙群的群体色彩。前部的大山门上悬有乾隆帝御书的“须弥福寿之庙”匾,进入山门的院正中为碑亭,内立《御制须弥福寿之庙碑记》碑,碑文用满、汉、蒙古、藏四种文字镌刻,宣扬了边疆少数民族对清政府的拥护,特别是六世班禅自愿前来入觐,表明了清政府与西藏的密切关系。碑亭往北登石阶到月台,有一座三间四柱七楼式琉璃牌坊,上面有云、龙等图案组成的饰件,整座牌坊用黄、绿琉璃和青砖构成,体现出皇家气派和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中部是主体建筑大红台,由三层群楼围绕三层殿楼组成,平面成“回”字形,是藏式的“都纲”殿楼的一种发展形式。主殿妙高庄严殿平面为正方形,六世班禅曾在此为乾隆皇帝讲经,并把从西藏到热河途中每一站的民众对乾隆皇帝的祈祷、祝福记录成册献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也在此回敬礼物40余件。大殿一层前面供宗喀巴,东西宝座为班禅讲经之用,正面宝座为乾隆皇帝听经之用,后供释迦牟尼;二层中供释迦牟尼,左右为阿难、迦叶;三层供三尊密法佛。大殿为重檐攒尖屋顶,上覆鎏金鱼鳞铜瓦,四条波状屋脊上各置鎏金铜龙两条,一升一降,共8条,每条约重1吨。在大红台西北角有“吉祥法喜”殿,当年是六世班禅住所,曾在此殿接受蒙古王公贵族的礼拜。殿内陈设五供、八宝、各式佛龛和金、银、玉质各类器具等,琳琅满目,富丽堂皇,所以又有“金殿”之称。今在吉祥法喜殿曾举办过“六世班禅觐见乾隆皇帝展”等多次展览。大红台往北为后部,地势继续升高,中轴线上建有金贺堂和万法宗源殿,组成一独立的院落,原为班禅亲属及子弟住所,后为经堂。万法宗源东侧原有“生欢喜心”(原为乾隆皇帝住处)与吉祥法喜殿相对。万法宗源殿北的高岗上建万寿塔1座,四面辟门,塔身七层八角,一层围木廊,塔壁贴面绿琉璃砖,顶覆黄琉璃瓦,高耸入云,秀丽美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