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黄金法则:男孩穷养,女孩富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5 10:00:12

点击下载

作者:经典读库编委会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家教黄金法则:男孩穷养,女孩富养

家教黄金法则:男孩穷养,女孩富养试读:

前言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很多父母坚持男孩女孩无差别对待的观点。曾有女权主义者坚定地说:“除了生殖器官不同,男女其他方面是一样的,所有气质和行为上的特点都是父权制的文化偏见造成的。”事实果真如此吗?先天而来的男女之别真的只是“外部摆设”,而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吗?

那么,为什么男孩女孩感兴趣的游戏和玩具会截然不同?为什么男孩比女孩在课堂上更容易分心走神?为什么女孩的阅读和写作成绩通常要比男生更优异?为什么男孩的运动能力比女孩好,但在精细动作上却稍逊于女孩?为什么让女孩感到沮丧和困惑的事情,男孩却往往无动于衷?

事实上,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均已证明了男孩和女孩天生就是不同的。我们绝不能忽视由生理基础决定的男孩和女孩的先天差别。这种天生的性别差异会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后天环境因素的重要作用,但仅就男孩女孩存在的天生差异来说,也需要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加以区别对待。

男孩就是男孩,女孩就是女孩,无论5岁、15岁还是25岁,他们的世界绝不是同一个样子。他们的优势、劣势各有不同,将来所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也有所差别。盲目地执行混养的落后教育方式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用恰当的方式来“配合”男孩女孩的这些差异,才能为他们的成长带来更大助益。

怎样让不同性别的孩子实现优势最大化,这是值得每个家长深思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我国传统家教古训“男孩穷养,女孩富养”是深具现实意义的。

有些家长认为“男女都一样”的口号早已响遍天下,再提区别教育,显然与时代脱节。但看看越来越多的娘娘腔和假小子,无差别教养带来的后果已经成为很多家长不能承受之重。还有些家长对“穷养”“富养”有所了解,认为值得借鉴,却仍将其意义范围局限在要让男孩勤俭节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对女孩呵护备至、满足女孩的物质需求上。而这,也不符合当今的时代潮流。

古语云:“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现代社会赋予男孩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男孩最终要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重任。穷养男孩,就要让男孩多经历风雨,让他们变得更加成熟和坚韧,能够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富养女孩,侧重的是对女孩精神世界的培养,让女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修身养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女孩才能从容优雅、知性自信,才能禁得住诱惑,成家以后也能带给家人温馨幸福的生活。

当然,无论“穷养”还是“富养”,都不是绝对的。“穷养”出的男孩也要彬彬有礼、远见卓识,“富养”出的女孩也要笑对挫折、自立自强。“穷养”和“富养”各有侧重,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符合他们性别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出色人才。

培养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些家长只看到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别,却不知道这种差别其实来源于家长的不同教育方式。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单位,学校教育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这就需要家长来做有效的补充。若问家长,是想把孩子简单养活大,还是精心教育大?肯定都会选择后者。但家长毕竟不是教育专家,很难面面俱到。

有感于家庭教育的被忽视与不得法,我们将中国传统家教古训延展、深入,精心编写了这本符合时代需要的《家教黄金法则:男孩穷养,女孩富养》。书中先阐明了男孩女孩区别教育的必要性,又对穷养男孩、富养女孩的着重点进行了详尽论述,两部分各有侧重,又可相互借鉴。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既有极具代表性的亲子教育案例,也有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教育方法。相信一定能给广大家长朋友带来有益的帮助。第1章男女有“别”,谁还在盲目教育

俗话说:“男女有别。”可男孩女孩这“别”究竟在哪里,家长们似乎知道一部分,但细究起来,却又感觉了解得不是那么透彻。

男孩喜欢奥特曼,女孩喜欢芭比娃娃,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究竟是天性所致,还是后天大人们暗示的结果?性别的不同造就了孩子不同的特质,教育男孩女孩,谁还在“一视同仁”?当代家长,是时候告别混养的落后教育方式,对盲目说“不”了!男孩女孩大不同奇妙的染色体

孕育宝宝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每对夫妻都对未曾谋面的孩子充满了期待。有些父母更喜欢男孩,想带着长大的他骑单车、踢足球;有些父母则对女孩更偏爱,早早就买好了小裙子,幻想着为她穿上的那天快点到来。事实上,每个孩子的性别早在母亲受孕的那天开始就已经确定了。

新生儿具有来自父亲的23条染色体和来自母亲的23条染色体。精子和卵子各自提供了22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父亲的性染色体为XY,所以父亲产生的精子有半数性染色体是X染色体,另外一半则是Y染色体。母亲的性染色体为XX,所以母亲所产生的卵子的性染色体一定是X染色体。由此可见,决定婴儿性别的,不是卵子,而是精子。如果卵子是被具有Y染色体的精子(Y精子)受精,将来生下的就是男孩;如果卵子是被具有X染色体的精子(X精子)受精,将来生下的就是女孩。

2004年,日本新出生的男孩有近57万人,而女孩是54万多一些。按比例来说,就是每100个新生儿中有51.3个男孩和48.7个女孩。这个比例,不仅是在日本,在其他许多国家,也都大致相同。

看了这样的数据,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自然生产的男孩和女孩数量会大致相同?为什么自然生产的男孩又会比女孩稍多一些呢?

因为理论上,X精子和Y精子在数量上是一样的。所以,如果对足够多的婴儿进行统计的话,男女比例本来就应该是一比一。这就说明了为什么自然生产的新生儿男女数量会大致相等。既然如此,那男孩为什么又比女孩稍多一些呢?目前有这样一种猜测:因为Y精子的“体重”比X精子的“体重”稍微轻一些,所以在到达卵子并使其受精的竞争过程中多少占一点优势。

奇妙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不仅能够决定性别,对人类其他一些生理因素也有着一定影响。

首先,X染色体使女孩具有更完善的脑神经网络。男性在精神方面的疾病发病率总是高于女性,例如,男性患认知障碍疾病的发病率是女性的1.5倍,男性自闭症患者是女性的3~5倍。人类遗传学家研究表明:神经细胞的正常生长需要X染色体的协助,而在X染色体上有与认知障碍和自闭症有关的基因,在这些基因中,只要有一个基因出现异常,就会影响神经细胞的生长,从而使人出现认知障碍或者患上自闭症。男性只有唯一的一条X染色体,它所包含的基因一旦出现异常,不良后果就会马上显现出来。女性则有两条X染色体,即使其中一条出现了异常,还有另外一条能够作为替补继续发挥作用,相当于多了一层保障。所以,相对于女性的脑神经,男性的脑神经处境就没那么安全了。

其次,X染色体使女孩对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高于男孩。日常生活中,我们免不了要接触一些细菌和病毒。我们体内有一种识别这些入侵者,并将它们排出体外的免疫机制。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知道的保证免疫系统正常发挥作用的基因,全都来自X染色体。正如前面说到的,由于女性比男性多了一条X染色体,所以比男性的免疫能力要强。民间流传“男孩不如女孩容易养大”的说法,可能也正是由此而来,因为无论感冒、发烧,还是其他感染性疾病,男孩都要比女孩容易受到感染。

再次,在Y染色体的作用下,男孩能够长得更高。英国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男性成人的平均身高为174.7厘米,女性成人的平均身高为162.2厘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生物学家解释说:具有Y染色体会使身高增加约9厘米,在男女平均相差约13厘米的差异中,理论上讲,至少有9厘米是Y染色体的作用。

过去,对男女的差别,很多人注意到的都是两者在生殖器官和性激素上的不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将目光投向了染色体,发现了产生许多差别的真正原因所在。奇妙的染色体让我们越发地了解到,男孩与女孩的很多差别是天生的,我们要做的不是强行改造,而是积极接受。让男孩调皮捣蛋的睾丸素

在英国,有首古老的童谣:“小女孩是由什么构成的?糖果、香料和一切美好的东西。小男孩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剪刀、蜗牛和宠物小狗的尾巴。”两者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差别。事实上,母亲们聚在一起聊天,常常抱怨孩子难带的正是那些男孩的母亲。

2岁的男孩拿着茄子和黄瓜当枪玩,还时不时地拽小猫的尾巴,把小狗的耳朵拎起来。

3岁的男孩用打火机点着枯叶,举着砖头砸玻璃瓶,还会在游戏中粗鲁地推倒其他的小伙伴。

4岁的男孩以“欺负”弟弟妹妹为乐,哪怕激怒了母亲和老师而受到惩罚,也依旧乐此不疲。

5岁、6岁、7岁……男孩粗鲁、野蛮的行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在变本加厉地增长,十几岁的他们常常争吵得像斗鸡一样,把打架当做炫耀的资本。不仅如此,他们还会爱上一切富有冒险性的运动,比如滑板、攀岩、飙车等。难怪有母亲形容自己带大两个儿子的经历时说“每天都生活在提心吊胆中”。连儿童心理学家都在感叹:“几乎每一个男孩在小时候都或多或少地受过外伤,没受过伤而长大成人的,只能是奇迹。”

为什么会这样呢?男孩的体内有什么东西在驱使他们做这些冲动的事吗?没错!那就是睾丸素的力量。睾丸素是雄性特征的体现,男孩因为它的存在而精力旺盛,他们争吵、打架、自吹、喜欢出风头等倾向也与睾丸素的分泌直接相关。心理学家甚至将男孩称作“有攻击性的小机器”。当然,家长不要因此误以为睾丸素带来的仅仅是负面的影响,事实上,男孩在运动能力等方面比女孩更具优势也是因为他们体内的睾丸素。

在睾丸素的作用下,男孩似乎要比女孩更难教育。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早在2300多年前就这么写道:“在所有的动物之中,男孩是最难控制对付的!”一些男孩的家长时刻面临着这样的事情:被老师“请”到学校,和男孩一起接受“教育”,为男孩的某些行为向老师道歉……多数情况下,这些家长会感到羞耻,回到家后或是对这些“问题男孩”大上“教育课”,或是直接用拳头说话。然而,很少有家长从源头上分析: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其实,我们并不能完全责备这些精力充沛的男孩,他们经常出现“问题”是有原因的。体内大量睾丸素的存在,使男孩每天需要更多的课外活动。但老师们为了防止学生发生意外,采取了种种限制措施,校外活动自不必说,在学校操场上活动对男孩来说有时候也是一种奢侈。那么,他们过剩的精力用来干什么了呢?用家长的话来说就是“做小动作、欺负女生、跟老师顶嘴……”也正因为如此,很多男孩被贴上了“不听话”的标签。

很多家长和老师一起,用成人的标准来约束男孩的行为,让他们听话。但家长们不知道的是,男孩在背地里管那些“特别听话”的男孩叫“小姑娘”。家长不妨想一想,如果自己的孩子因为过分听话,而天天被小伙伴歧视、被人称为“小姑娘”,这对他的成长会有多么不利。

调皮捣蛋本是男孩的天性,学校很难给男孩提供释放精力的机会。如果在家里,家长还要求他们“安静”“停下来”“学习去”……那男孩与女孩还有区别吗?换而言之,如果男孩的行为表现得像女孩一样,那性别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对此,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形象地表达了男孩的困惑:“现在,家庭和学校教育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给男孩、女孩穿一样的鞋,却期望他们走出不同的路。这是完全不现实的。”

所以,当自己再次被老师“请”去学校的时候,家长也该扪心自问:自己孩子的精力得到释放了吗?学校没有给男孩提供足够机会的话,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呢?是对他表示理解和支持了,还是刻意忽略,而让他把宝贵的课余时间用到学书法、练钢琴上去了呢?让女孩温柔敏感的雌性激素

正如男孩体内的睾丸素让他们成为富有攻击力的“斗士”,把在竞争中赢得头筹作为最大的满足一般,女孩需求的满足也和体内的雌性激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她们不会像男孩那样喜欢冒险,也不会把家里的电器拆得七零八碎,安静柔和的她们看起来好像比男孩更容易养活,但当雌性激素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时候,她们会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来面对生活:

女孩的自尊心更加强烈,如果谁说她长得不漂亮,她就再也不理他了。

女孩的情绪很敏感,有时会突然间哭个不停,只因为下雨天不能穿那条漂亮的新裙子。

女孩对父母更加依赖,有时甚至不敢在自己的房间里睡觉。

女孩总是乐于讨好自己喜欢的人,不只是父母、老师,有时甚至想讨好所有的人。

女孩不喜欢独自行动,更愿意和大家一起玩,而且对周围的人都很友善。

女孩更喜欢比自己还小的小孩,喜欢小动物。

……

雌性激素对女孩的个性、情感和身体发育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女孩不像男孩那样富有攻击性、冒险性和控制欲,而是更具稳定性、谨慎细心。它使女孩把友谊和家庭看得比成就和机会更重要,渴望关爱和友谊等亲密情感是她们的天性。

雌性激素使女孩敏感、温柔,但是也导致她们的情绪天生就变化无常。雌性激素活动不稳定的时候,女孩的情绪会产生波动。如果雌性激素过低,女孩就会感到孤独、易怒、悲伤、不自信。如果这种过低的情况持续下去,而且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女孩就会受到抑郁症的困扰。

而事实上,雌性激素的不稳定是经常存在的——月经周期、生育以及面临绝境都会让女性陷入坏情绪。比如说,女性在排卵期雌性激素水平比较高,情绪比较稳定,但月经来临前,雌性激素会突然降低,使女性进入情绪低落期;女性在生育后15天内,雌激性素会迅速下降为原来的1/800,所以80%的女性产后会有抑郁体验,而13%左右的人会转化为产后抑郁症;40岁的女性,体内雌性激素不到18岁女孩的1/2,这也是更年期易发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迈克尔·格里安博士在《女孩是天赐的》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进入青春期的14岁女孩坎迪斯发生了很大变化,冷淡、浮躁、叛逆,而且极其易怒。她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变化,还遭受着失眠的困扰,被诊断患有抑郁症。她的妈妈帮她换了四所学校,尽管新环境对她很有好处,却依然不能让她恢复原有的快乐。

后来,坎迪斯的妈妈听了格里安博士有关女性荷尔蒙的课程后,找到了帮助女儿的办法。她和丈夫为女儿换了一位了解荷尔蒙方面知识的心理医生,并在他的建议下改变了坎迪斯的膳食结构,特别为她添加了蛋白质和维生素,来保持她体内孕酮激素水平的平衡。终于坎迪斯不再依赖那些抗焦虑症的药物,过上了正常的生活,而且在学校里表现得十分出色。

坎迪斯很幸运,她的妈妈通过了解关于女性激素的知识,找到了帮助她的办法。

除了雌性激素,女孩还受其他激素的影响。例如:生长激素影响女孩身高、重量和体型等方面;孕激素使女孩更喜欢小孩子和小动物;催产素使女孩产生更多的“怜悯之情”,也就是“母性的本能”。另外,女孩体内也有睾丸素,但是只是男孩的1/20,因此女孩没有男孩的侵略性,而且更容易受抑郁症的折磨,因为睾丸素有助于保持愉快的心情。男孩女孩大脑发育的区别

我们的大脑皮质是一层神经细胞组织,虽然很薄,却主宰着我们的智慧。很多性别造成的行为差异都源于两性大脑功能分布上的不同。男性大脑的右半球皮质较厚,而女性大脑的左半球皮质较厚。那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科学研究表明,所有的大脑都是右半球先发育,然后是左半球,而女性大脑受体内雌性激素的影响,从右向左发育的速度超过了男性。男孩大脑的右半球不断发育、完善,试图与左半球建立联系,但是大脑的左半球还没有做好准备,这导致从右半球延伸到左半球的神经细胞无法进入左半球,只能返回并连接到右半球上。因此,男孩大脑右半球皮质发育得更厚一些。

而人类大脑的两半球各司其职,左半球主管语言和推理,而右半球负责数学、运动和空间感。男孩与女孩大脑发育的不同情况就带来了两个结果:

一是男孩的左脑发育较慢。所以男孩在小的时候往往不能流利、生动地使用语言。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调动大脑的左半球,找出合适的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二是男孩大脑右半球的内部连接更发达。所以男孩更擅长数学,对拆卸机器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男孩的动手能力比较强,遇到操作上的问题更倾向于亲自动手解决,而绝大多数女孩更愿意静静地思考解决办法。

除此之外,科学研究还惊奇地发现,在进行拼词测验和字谜等活动的时候,男孩只用一侧大脑半球的一部分进行思考,而女孩却可以用两侧大脑半球同时思考。这是因为,两个大脑半球依靠神经纤维束(即胼胝体)相互连接,男孩大脑中胼胝体的体积小于女孩,也就是说,男孩左右脑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而女孩同时调动左右脑的能力则更强一些。

通过解剖和电脑成像,科学家还发现,在大脑结构上,男女之间存在7个截然不同的区域,在比例上有些区域女性较大,有些则男性较大。比如,女孩大脑中负责表达和处理复杂情感(如忧伤、幻想等)的区域更发达,男孩大脑中表达和处理直接、简单情感(如恐惧、愤怒等)的区域更发达。女孩很小的时候就可以把问题考虑得很周到,也更容易表现出善解人意的特质。而往往一些让女孩感到沮丧和困惑的事情,男孩却无动于衷。他们容易在斗争中被激怒,行为表现得更加直接,常常放弃口头表达而用肢体动作来解决问题。

对父母来说,了解男孩和女孩大脑结构的区别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助于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他们加以解决。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过于夸大这些结论,不要为他们贴上“不擅长某某”这类的标签。因为后天父母的教导和社会的环境都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影响。男孩女孩之间的差别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将来的能力不完全由性别决定。

对于男孩女孩的区别,澳大利亚教育家史蒂夫·比达尔夫明确指出: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些只是细微差别。

这些区别只代表着一种发展趋势。

这些区别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

最重要的是,我们不必把这些区别看成是男孩女孩各自发展时的局限。男孩的天赋和弱势

想要很好地养育男孩,了解他们是前提——哪些是男孩的天赋和优势,哪些是男孩的缺点和不足。尽管这些共性并非对每一个男孩都适用,但它们确实存在于大多数男孩的身上。所以,父母还是很有必要知道的。1. 男孩的天赋

男孩自信而富有个性,喜欢与众不同,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很有自豪感。

男孩擅长抽象思维,具有很强的立体空间认知能力,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也有很强的潜能,比女孩更容易理解复杂的数学概念。

男孩在运动能力方面的爆发力、速度和猛烈程度远远超过女孩。

男孩擅长实践,总是把家里的东西搞坏,又突然修好坏了很久的闹钟。

男孩喜欢集体生活,喜欢主宰、控制环境,善于根据自己的实力来估计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

男孩如果能够从父母身上得到充分的支持和爱,会比女孩更早地走向独立。男婴在6个月的时候,就试图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解决困难,而不是借助哭泣等手段。2. 男孩的弱势

男孩的发育比较缓慢,其身体发育的速度通常要到高中时才能追上女孩。

男孩的感觉器官(包括直觉)天生要比女孩迟钝。视觉方面,男孩对移动的物体更感兴趣。听觉方面,男孩的敏感度大大低于女孩。有些家长抱怨“为什么你听不见我的话?!”而事实上男孩可能真的没有听见。

男孩在细微动作上协调能力差,手工可能是他们的弱项。在用剪刀、系扣子、系鞋带这样的动作上,他们总是显得笨拙。男孩可能会因为书写差而沮丧,家长要多鼓励他们,让他们多动手涂涂画画,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和信心。

男孩受体内睾丸素的影响,他们的某种需求或愿望,需要比女孩得到更快、更及时的满足。他们的耐久力较差,注意力持续时间要比女孩短,做事也更毛躁。他们常常没听清指令就行动,为此错过了很多重要步骤。如果家长希望男孩做什么,用简单的语言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更有效,不要期待他们会对暗示有什么反应。

男孩的语言能力比较差,开口说话可能会比同龄女孩晚一年,在阅读方面也会比女孩困难得多。男孩比女孩更容易产生学习问题,补课班里往往有2/3的学生是男生。

事实上,男孩在语言方面的劣势,一方面是生理的原因,此外,也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很多家长习惯同女孩进行交流,询问她们的心情,了解她们的兴趣,而和男孩在一起的时候,常常是任由他们玩耍,忽略了与他们的沟通。其实,经常与男孩聊天可以刺激男孩大脑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一位家长曾经分享过自己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儿子刚满1岁的时候,无论多忙,我都要求自己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给他读一段文章。有人嘲笑我,说孩子太小听不懂,说我是在做无用功。但我并不理会这些评论,仍然坚持。欣喜的是,每当看到我拿起书准备读给他听,儿子都会高兴得手舞足蹈。慢慢地,他可以和我一起读简单的句子了。再后来,每次给他讲故事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问他:“你猜,接下来会怎样?”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儿子开口说话,锻炼他的表达能力。

对于男孩不善于察言观色,情感不够细腻,不擅长体察他人内心世界的弱项,也可以通过从小训练加以解决。家长可以教他们一些与人相处的技巧。有一位家长就通过帮助儿子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教他体会别人的感受。

男孩一般都比较单向思维,做事很少考虑后果。作为家长,有些事必须提前交代清楚。儿子3岁的时候,我就告诉他:“如果你打别人,别人就会觉得疼,所以我们不可以打人。”为了让他更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还会经常和他玩互换角色的游戏。

我还这样告诉他:“当人感觉不舒服的时候,脸色会发生变化。这时,我们要去关心他。”这样,儿子学会了通过面部表情判断别人的内心感受。

儿子到了5岁左右,遇到不高兴的事就会发脾气。这时,我开始教他掌控自己的情绪:“你觉得心里不舒服的时候,要及时告诉爸爸妈妈,或者自己安静一会儿。发脾气什么也解决不了,不是吗?”

教男孩体会他人的感受、掌控自己的情绪,是培养男孩与人相处能力的必修课,也可以有效减少男孩与他人的冲突。其实,家长教男孩这些的时候,也是帮他们建立大脑左右半球之间的联系。在这类教育过程中,男孩一些天生的弱势就能得到有效解决。女孩的天赋和弱势

在有些家长眼里,男孩似乎比女孩更有优势,他们不仅身体强壮,而且看起来比女孩更活泼机灵。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男孩女孩各有优势和弱势。女孩需要父母帮助她发挥出优势,更需要父母帮她弥补自己的不足,因为很多弱项是可以通过努力加以改变的。1. 女孩的天赋

女孩比男孩更敏感。听觉方面,女孩对声音的辨别和定位明显优于男孩,她们对噪音的反应更强烈,同一个声音在女孩听来比男孩听到的要响亮两倍;视觉方面,女孩的视觉记忆更好,她们在黑暗中看得要比男孩清楚;味觉和嗅觉上,女孩也比男孩敏感,女孩有更多的味蕾,更容易受到气味的吸引;触觉、痛觉方面,最不敏感的女孩也要比最敏感的男孩更敏感。有了以上这些优势,女孩更擅长调动自己的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捕捉那些微妙的、不容易被人发觉的信息以及更为具体的细节,建立自己的直觉系统。

女孩比男孩发育得快而均衡。学龄前的女孩比起同龄的男孩有更好的平衡水平,单腿跳的动作对她们来说要比男孩做起来更容易。

女孩更喜欢交往,并注重发展亲密的友谊。她们对人更感兴趣,与人交流会使她们感觉到受人支持。先交流后行动是女孩习惯的方式。

女孩喜爱与人交流的倾向得益于她们强大的语言能力。她们很早就学会说话、书写,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很少出现阅读问题。

一位家长带着6岁的儿子和邻居家5岁的小女孩一起去动物园。回到家,家长问他们:“大象是什么样的呢?”男孩说了一句“很高很大”就没了下文,而女孩却说个没完:“大象除了牙齿,全身都是灰色的,鼻子长长的,耳朵像大扇子一样扇来扇去。它很重,腿像柱子一样粗,怪不得走起路来慢悠悠的……”

看,这就是男孩和女孩的差别。2. 女孩的弱势

语言能力和形象思维上的优势让女孩的语文成绩更为优异,但女孩糟糕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她们在数学上要逊于男孩。有些女孩会拿着成绩不理想的数学试卷对父母说:“我把这道题的意思理解错了。”这时,很多家长认为是女孩粗心造成的,但事实上,并非女孩在做题的时候不认真,而是她们在做题的时候出现了阅读障碍。当数学不再只是四则运算,需要运用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时,女孩的语言能力就显得有些派不上用场了。

男孩在做理科题的时候,大脑快速运转,善于把字面的意思转化为图像。而女孩往往是一遍又一遍地读题目,试图从字面上的意思加以理解。但有些数学题仅用读题目的方式根本找不到解题方法,而且会越读越迷糊。举个简单的例子:

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比他多了2个,小红有几个苹果?这是道很简单的小学一年级数学题,有的小女孩会把题目反复读上好几遍,围绕“多了”这个关键点展开思考,结果把自己绕了进去。而男孩不会在字面上较真,他会在草稿纸上画5个圆,然后再加上2个,这样很轻易地就得到了答案。

越到高年级,理科题里“语言绕弯”的现象越严重,很多题目其实难度并没有增加,只是在表述方式上绕了一下,却足以让很多女孩理不清思路。要弥补女孩在这方面的缺欠,应先改变女孩的注意点,可以鼓励她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通过画图,抽象的题目变得具体,更便于思考。

除此之外,女孩在空间感上要普遍逊色于男孩。即使是年纪比较大的女孩,也大多会在陌生的环境中辨不清方位,比男孩更容易迷路。这也是很多女孩不喜欢学习几何的原因。家长不妨有意识地让女孩多玩拼图、折纸和积木这类的小游戏,可以提高女孩对空间及距离的感知能力。男孩的成长轨迹

澳大利亚亲子专家华德福将男孩的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出生至6岁、6岁至青春期之前,以及青春期至成人。男孩在每个阶段所表现出的状态和活力是大不相同的,父母教养男孩应该按照他们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而设定不同的角色和参与比例。1. 第一阶段(0~6岁):需要爱和安全感

在新生命的初期,男孩和女孩都是脆弱而且喜欢受到保护的。对于那些襁褓中的婴儿和蹒跚学步的孩子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就是一种安全感。有人甚至将生命最初的12~14个月称作“将婴儿像衣服一样穿在身上”的时期。

从出生到入学前,虽然父亲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基本上是属于母亲的。这是男孩成长过程中最温馨的一站,家长所要做的就是给他足够多的爱。喜欢依赖、喜欢被抚慰,是这一阶段孩子的共性,男孩也不例外。父母千万不要把男孩的这种现象看做是不正常的。他们喜欢被人抱,喜欢被人逗,喜欢有人陪他玩,性情急躁的时候需要父母给予更多的爱抚才能安静下来。这时候母亲要慈祥可亲,满足男孩的各种需求。而父亲可以适当地与孩子进行一些互动。

一位成年男性曾经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我的父亲将近70岁了,上个周末,我们一起整理老照片。忽然,翻到了我3岁时的一张照片。照片里,父亲把我高高举过了头顶,我脸上的笑容很灿烂,满是自豪。

我把这张照片放进我的钱包。之后,父亲第一次跟我谈起了他与他的父亲之间的关系:“他从来没抱过我,我甚至都没有在他的腿上坐过……”话到这里,父亲已经是泪流满面了。

我能深深地感受到,虽然父亲现在已经快要70岁了,但仍为小时候没有被自己的父亲拥抱过而感到遗憾。

对幼儿时期的男孩来讲,他们迷恋温柔的母爱,因为这会让他们产生安全感。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对父亲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如果父亲总是冷漠、不容易接近,这会促使他们更加依恋母亲。对故事里那位70岁的老父亲来说,也许他的父亲只是不善于表达,并不是不爱他,却为此给儿子留下了终生的遗憾。所以,对这个阶段的男孩,无论父母,都要对他表达自己的关爱之情。这样,男孩会感到安全,大脑会得到充分发育,获得更多的与人亲密交流的技巧。他们长大了也更喜欢学习,会更主动地与人合作。2. 第二阶段(6~13岁):尝试着成为男人

这个阶段的男孩逐渐认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开始尝试着成为男人,让自己具有男子汉的气魄。家长们会发现,自己的孩子突然变得“英气勃勃”,喜欢超人、蜘蛛侠这类的英雄人物,喜欢把手中的各种东西当做刀枪剑戟,去和想象中的敌人斗争,并时不时地大吼大叫。

虽然母亲在这个阶段仍然很重要,但是此时的父亲在男孩心中的分量增加了许多。男孩更喜欢和父亲或是其他的男性在一起,常常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们。男孩喜欢将心里的“大事情”说给父亲听,让他帮忙出谋划策。他们可能会对母亲的“指示”打折扣,但他们会认真去执行父亲的要求。有些男孩会不时地制造一些麻烦,比如尿床、攻击其他小朋友等,目的就是为了引起父亲的注意。因此,父亲要珍惜自己特有的地位,多考虑男孩的需要,注意与男孩进行沟通,同他们一起运动、一起玩耍,培养共同的爱好。父亲会对男孩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应该尽可能地去完善自己。

幼儿园里,老师洗好了孩子们的餐具。这时,一个小男孩正好经过她身边,于是老师请小男孩帮忙一起整理餐具。没想到却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一本正经地对老师说:“不,我不能帮你做这些事情。因为这是女人做的,我爸爸就从来都不做这些事情。”

这就是父亲的作用,一个刚刚有了性别意识的小男孩,就已经不自觉地把父亲当成了自己的榜样,主动模仿父亲的行为。

虽然父亲在男孩心中变得重要了,但母亲也不能就此退出男孩的生活领域。男孩仍然需要母亲,只不过他的兴趣点发生了变化,更加关注作为一个男人应该具备什么。母亲需要用平常心来对待这一点,一如既往地支持男孩,让他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同时要尽量松开捆绑男孩的限制,让他模仿和学习父亲的样子来增强自身的男性意识。在这个阶段,父母在培养男孩的过程中要让他形成善良的品性,同时给他灌输竞争意识,教给他一些技能,他会为自己的不断成长而感到高兴。3. 第三阶段(14岁~成年):进入青春期,渴望成年

在这个阶段,男孩进入了快速发育期,体内睾丸素的含量大幅增加,几乎是以前的8倍。睾丸素的增加让大多数男孩开始喜好争论,容易焦躁,甚至有些喜怒无常。他们要完成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生命开始变得充满挑战与斗争。他们热衷于与同伴交流,喜欢参加各类社团活动,这有助于他们学会如何与人沟通,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这个阶段是一个男人从儿童过渡到成人的关键时期,所以经常兼有两个时期的特点:一方面,他们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等;另一方面,他们初步觉醒的自我意识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想通过展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个阶段的男孩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和教诲。但是,这又是个叛逆的时期,父母在男孩心中的地位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他们更渴望外面的世界,想要宣泄内心澎湃的激情。父母会发现这个阶段的男孩非常不好管教,他们常常在各个方面与父母形成分歧。他们极度敏感,他们不需要威胁、哄骗似的教育,更不接受训斥和打骂,需要的是有人愿意心平气和地倾听他们的想法,需要鼓励和支持。父母需要面对现实,给男孩充分的自由,尊重他们的选择。女孩的成长轨迹

从牙牙学语的孩童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这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女孩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父母在养育女孩的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问题,既要疏解她们的苦恼哀愁,又要排除她们身边的汹涌暗流。想要帮助女孩健康、快乐地成长,要先从了解她们开始。1. 第一阶段(0~7岁):长身体是主要任务

这个阶段,女孩的成长任务主要是身体发育,这会为女孩今后的智力发展奠定基础。这时的女孩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养料就是足够的爱。有些父母担心,过度的保护会宠坏女孩,让她养成依赖家长的性格。事实恰好相反,如果女孩在婴儿期得不到应有的关爱,长大后会更加依赖父母。所以父母最好能多抱抱她,多爱抚她。

父母在这一阶段最需要做的就是让女孩自由快乐地成长,而不是急于开发女孩的智力。我们常会听到家长这样自豪地夸奖自己的孩子:“我女儿才4岁,已经能背几十首古诗了。”的确,由于出色的语言和记忆天赋,女孩在这一阶段确实表现得比男孩要优秀。这也正是女孩的父母更容易犯教育错误的原因所在,为了让女儿在起跑线上表现得更加出色,很多父母不惜花重金为她们报各种辅导班,训练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但这样做其实是有悖女孩成长规律的。

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按照女孩的成长轨迹,她们在10~11岁时才会有理性的思维,在她们的能力还没有达到时就强迫她们去理解事物,试图让她们的思维能力加速发展,这样做只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也让女孩在今后的日子里对自己失去信心。

这一阶段的父母最容易犯的第二个教育错误就是,试图用讲道理的方式赢得女孩的合作。女孩从出生到7岁只会象征性地思维,家长不能指望她们像大人一样用逻辑思维理解问题,她们是不可能明白我们讲的那些大道理的。教育她们,不妨借鉴下面这位妈妈的经验。

我曾经每天告诉女儿好多次,让她玩完橡皮泥后把它装进盒子里,要不然橡皮泥风干了就不能玩了。可她总是记不住我的话。渐渐地,我意识到那些大道理对她完全不起作用。于是,我改变了策略,自己帮她把橡皮泥放好,用行为告诉她该怎么做。示范了几次之后,女儿果然开始模仿我,知道自己把橡皮泥放好了。

这个阶段的父母在与女孩相处时有一些技巧。比如,“早饭想吃什么”这样的问题就不如“早饭想吃馒头还是油条”有效。因为有些问题对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的她们来说太难了,过多的选择会让她们无所适从。再比如,不要用“打针一点都不疼,你别装了”这样的主观认识否定女孩的感觉,可以换个说法“妈妈知道打针很疼,妈妈小时候也这样觉得,不过你不用怕,妈妈会一直陪在你身边”。女孩很敏感,认同她的感觉和情绪,会让她更愿意与父母合作。2. 第二阶段(8~12岁):掌握新能力,养成好习惯

这一阶段的女孩开始走出自己的小家庭,惊喜地发现自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大脑的发育让她们能更好地学会新技术、吸收新观点、掌握新能力。她们渴望自己能够融入群体,她们迫切地想要跟这个世界建立联系。这是女孩的最佳时期,女孩在这个阶段所收获的友情、知识会在她以后的生活中保持,而这个时期没有学习过、经历过的事情,以后做不好是很有可能的。

这一阶段的女孩不再迷信权威。对父母来说,上学前的女孩是很容易管教的,因为她依恋父母,绝对相信父母的智慧和权威。但上学后,她们不再相信父母总是对的,有时甚至怀疑老师的答案,怀疑一切她所能接触到但并不了解的事情。她们已经能够进行理性思维了,开始很好地理解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开始学会“讨价还价”了。“我想先看动画片,作业明天再写可以吗?”家长会发现在女孩身上类似的问题逐渐多起来。

这一阶段的女孩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尤其是与同龄女孩的交往。她们最看重自己“最好的朋友”,总是被“我最好的朋友对别人更好”一类的事情所纠缠。当然,她“最好的朋友”也在不断变化之中。父母不要试图告诉她重视友谊之类的大道理,女孩的友谊就是在分分合合中形成的。

这个阶段是女孩一些良好习惯的形成期,比如勤劳、守时、讲卫生等。父母给这个年龄段的女孩一个规则,并且让女孩确实按照它去做,女孩可以改正很多坏习惯。虽然她们已经明白自己的责任了,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也能认真履行,但时常也有矛盾心理:一方面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另一方面仍然依赖父母。家长要宽容,不断鼓励她们,而不是对她们的错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有时候,对她们加以惩罚,反而会让她们觉得自己已经付出了代价,就不再去深入思考自己犯的那些错误了。3. 第三阶段(13岁~成年):渴望理解和沟通

这个时期的女孩已经步入青春期,生理上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发育。月经初潮是女孩的成人仪式。聪明的家长要及时给女孩打好“预防针”,提早将女孩身体上“公开的秘密”告诉她们,让她们了解这件事的意义,让她们做好相应的准备。

青春期女孩的情绪是多变的,父母们会忽然发现,自己活泼开朗的女儿变得有些喜怒无常,一点小小的冒犯就会激怒她们,一点小事就会让她们觉得受到伤害。面对青春期女孩的各种变化,父母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理解,同时,也要懂得一些教育这个时期女孩的技巧。

首先,帮青春期的女孩找回自信。青春期的女孩尤为敏感,她们需要知道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但荷尔蒙的冲击、升学的压力、家庭的希望以及内心的渴望……让她们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有这个能力。这时,父母要鼓励她们去增长自己的见识,同时让她们知道自己的观点是很受重视的。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女孩的自信会一点点增加。

其次,对青春期的女孩要宽严相济。青春期的女孩很可能会像男孩那样出现叛逆的倾向。父母没有必要在发型、着装这类的小事上对她们吹毛求疵,因为这样只会深化矛盾。教育这一时期女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宽严相济,关注最重要的那些事情。当然,一定是与遵守道德、养成良好品质有关的那些事情。

再次,向女孩灌输正确的恋爱观。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懵懂的青春期女孩很容易搭上早恋这班车。父母不要用暴力的手段去阻止女孩,但一定要向她们灌输正确的恋爱观,教会她们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感,学会分辨幻想和现实。有些家长将早恋视作猛虎,一味地责骂坠入爱河的女孩;有些家长则向女孩灌输“恋爱可耻”的思想。这样做很容易让女孩陷入深深的自责,产生自卑情绪,或者产生逆反心理,做出更加出格的事。

总之,青春期是女孩人生中非比寻常的时期,女孩的心理和生理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段时间的女孩经常会陷入迷茫,并为此感到害怕。家长们要给予女孩足够的关爱和支持,鼓励她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帮助她们顺利地渡过这段危险期。男孩女孩身处的世界性别暗示无处不在

人之所以有性别的差异,原因在于体内染色体以及激素等方面的差别。那么,孩子在最开始是如何认同自己的性别的呢?

事实上,从一个孩子性别确定的那天起,即便他对此还一无所知,周围的环境就已经为他的性别贴上了独特的“标签”。这些性别暗示,自孩子出生伊始就陪伴着他,人们也习惯按照不同性别的社会期望来塑造他:

医院的婴儿室里,男婴的床头贴着蓝色的标签,而女婴的床头则贴着红色的标签。

女孩的玩具是芭比娃娃和毛绒公仔,而男孩的玩具通常是变形金刚和运动器械。

如果女孩哭了,大人会马上抱起她,柔声细语地抚慰;而如果男孩哭了,大人会告诉他:“只有女孩子才哭泣,男子汉有泪不轻弹。”

研究证实,在孩子出生后的18个月里,男孩和女孩的侵犯行为在同一水平,但是到了2~3岁的时候,女孩的侵犯行为明显比男孩少。孩子们似乎都知道侵犯行为对于男孩来说是可以接受的,而对于女孩来说是不可以接受的。渐渐地,他们甚至给颜色也划分了性别:粉色和紫色的玩具被认为是女孩的,黑色和蓝色的玩具被认为是男孩的。

之所以存在着这些现象,原因很简单,社会对男孩和女孩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孩子们从小就被鼓励朝自己的性别方向发展。家长、老师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要求孩子按照他们的性别角色来行动,而且渐渐地将这种鼓励变成强制:女孩得不到变形金刚,而男孩也别想有洋娃娃,“守规矩”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违规”就加以惩罚和批评,这样就更加强化了性别角色的模式。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孩子们把世界分为男人和女人。久而久之,他们会要求自己的行为适应这些性别定式。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有这样的常识,如果用养育女孩的方式来养育一个男孩,那么他长大之后就会有很多女性的行为。同样,如果把女孩当做男孩来养育,那么她长大之后就有很多行为看起来像男孩。

毫无疑问,人的成长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自己是男是女,孩子起初并不清楚,而这种性别的认同意识是在后天的养育过程中由大人灌输的。孩子生理上的性别是天生的,但心理上的性别认同是与社会交互影响的产物。社会对性别的态度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以至于家长需要用不同的教养方式来养育子女,以期他们被社会所接纳。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男孩和女孩在社会生活中所要扮演的角色从一出生就注定了。争议中的“男孩危机”

数年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这样一份调查报告,报告阐述了中国0~18岁的男孩在学业、体质、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均落后于女孩的现象,并将其命名为“男孩危机”。

无独有偶,男孩问题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受到广泛关注。1998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在《真正的男孩》一书中谈及当代男孩,用了“胆小懦弱”“缺乏自信”这样的词汇,并称男孩取得的成就“远不及”当代女孩;1999年,美国记者苏珊·法吕迪在其著作《艰难人生》中称冷酷的全球经济使美国男人失去雄性……这些作者不约而同地在书中关注着令人失望的当代男孩,忧心忡忡地展望着他们的未来。

那么,所谓的“男孩危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1)学业危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女生的学业优势就在不断扩展和延伸,在各级教育水平上、在所有学科领域,女生的学业表现几乎都赶上或者超过了男生。(2)体质危机。1985年开始的全国性儿童青少年体质监测工作表明,中国男孩的体质在这20多年里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虽然他们比以前更高、更重,但肺活量、速度、力量以及视力水平连年下降。(3)心理危机。各种咨询机构、成长热线、网瘾戒除机构中,需要帮助的男孩往往多于女孩。在多动症、自闭症、智力障碍、学习障碍等儿童青少年阶段常见的心理疾病上,男孩的发病率要远远高于女孩。(4)社会适应危机。相对于女孩,男孩是一个更容易卷入暴力和犯罪的群体。对此,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威胁社会秩序的不是暴力和犯罪,而是男人。”

学校艺术节闭幕晚会正在举行,浩博跟在女生主持人的后面走上舞台,准备报幕。这时,出现了意外情况。上一个节目的两位歌手下台前,本应和彩排时一样,把无线话筒交给两位主持人,但他们忘记了。此时舞台上只剩下一只有线话筒被固定在话筒架上。接下来,应该是浩博说第一句话,但是话筒没了,让他一时慌了神。负责晚会的刘老师看出了问题,惊得出了一头汗。好在这时浩博身边的女生主持人镇定地走到话筒前,为下一个节目报幕,打破了冷场的尴尬。“看,男生就是呆些。”刘老师听到别的老师这样议论。“能挑出男生做主持人就不错了。”刘老师回答他们。为了挑选这台晚会的男生主持人,刘老师没少下工夫,“女生出色的很多,男生能上台的就太少了”。男生在文艺活动中充当“配角”,似乎已经成为许多中小学的“传统”。

不仅是文艺活动,在浩博的班级,不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其他表现,女生总是显得更优秀。在竞选班干部时,女生也往往更受同学选民的青睐。在这样一个女生“强势”的环境里,浩博已经习惯了女生处处优秀的现状。不过,与那些没能考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男同学相比,他起码还有与女生竞争的机会,而更多的男孩,在之前的考试中就已经被淘汰了。

学校里,很多男生有着和浩博相似的遭遇。学业上的危机是“男孩危机”的主要表现,男孩面临的各种危机都与应试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然,应试教育对男孩和女孩都是不利的,但相对于女孩,男孩更容易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当前,关于“男孩危机”是否存在还有争议。有人提出这是个伪命题,认为在现存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处于弱势的仍然是女性;也有人认为学业危机并不是“男孩危机”的核心,男孩缺乏应有的勇气和责任感才是。

无论如何,在客观发展规律和当前教育制度之下,男孩女孩的区别在很长一段时间还会存在。虽然男孩在校园里可能稍显劣势,但仍需我们用平常心来看待。他们的自我评价体系还没有形成,特别容易相信权威,如果周围人对他们有太多的负面评价,会影响他们的自我发展和信心。因此,家长和老师不应该用同一尺度去衡量男孩和女孩,这样会挫伤男孩的积极性;要尊重男孩的发展节奏和发展规律,可以建立起“多元评价”的体系,发现男孩的长处,以鼓励教育为主。女性面对的所谓“平等”

历史上出现过多次轰轰烈烈的妇女解放运动,与过去相比,当代女性可以说是大翻身了。但男女真的已经平等了吗?没有,肯定没有。

现在的社会打出了“男女平等”的大旗,认为不论男女,都应该在社会中承担同样的义务和责任,没有必要区别对待。加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男人很难一个人承担家庭所需要的全部经济责任,所以女人也有必要出去工作、挣钱。女性的传统角色被弱化,没有人会因为性别而对她们降低要求,一切都趋于靠实力说话。统一的竞争规则面前,每个人看似都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大家机会均等。而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假象。

女状元、女硕士、女博士越来越多的社会,让人们关注“男孩危机”,更出现了“拯救男孩”的呼声。但女性学业上的强势是否代表着她们职业上仍能保持强势?答案是否定的,女性的学业强势不能完全弥补男女的职业落差。不平等的现象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如果说在中小学需要“拯救男孩”的话,那么在职场上则更应该“拯救女生”。在求职道路上,女生往往比男生走得更为艰辛。2009年全国妇联对女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女大学生普遍求职难,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机会,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能获得一次就业的机会。

就业市场不仅没有为女大学生提供与男大学生同等数量的就业机会,在“岗位层次”和“工资待遇”上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很多用人单位或明显或含糊地表现出重男轻女的倾向。实际上,这些用人单位考虑更多的是成本问题,女性一旦结婚生子,就会在照顾家庭、抚养孩子等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所以雇佣女性就会相对地增加成本。即便女性能够找到工作,生育和抚养孩子又会成为影响她们连续、平等就业的天然障碍。而当女性侧重养育下一代的时候,男性正处于连贯的事业发展上升期。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上海女性高级专业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分别仅占35.7%和36.1%。

为了缓解女性在平衡家庭与职业上面临的矛盾,不少国家颁布了生育保险制度,希望用产假和收入补偿等形式,保护女性在生育结束后回原职继续工作的权利。但这样做是否切实有效地帮助女性实现了鱼和熊掌兼得?一家公司的人事部门主管这样说:“一些政策的出发点是保护女性权益,但有时候过多的保护反而无形中抬高了女性就业的门槛。因为这些政策给用人单位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考虑到经济效益,索性就不用或尽量少用女性员工。”

面对女孩所处的两难境地,一些家长开始纠结:是让女孩“不需要那么拼,将来只要操持好家务就可以”,还是“跟男孩一样,才能在社会上有竞争力”?“从小,父亲就替我做了所有的事。上学时他每天早上送我到学校,放学了再把我接回家。等我学会骑自行车,能自己上下学,他开始每天帮我检查车胎有没有漏气。我大学毕业后,他托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接着,他又给我找了男朋友,还帮我们买房、装修。现在,他去世了。单位效益不好,我正面临下岗,跟丈夫也发生了矛盾。我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36岁的郑女士说。

另一位张女士似乎要比她幸运一些。“从小,父亲就教育我不能太女孩子气。我很早就开始学习独立生活,尝试着做所有男孩子在做的事。大学毕业,我没有服从学校安排,而是自己找了一份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并且一直做到现在。”张女士是出了名的“女强人”,在一家外企做总经理。工作上,她得心应手,但唯一让人遗憾的是,她与丈夫正过着貌合神离的生活。“我丈夫不理解我的工作。他经常大发雷霆,埋怨我一天到晚在外面应酬,不能像别的妻子一样把家收拾得干净利落。”

这两位女士对人生有着不同的选择,但她们都不觉得幸福。毫无疑问,女性如果只一味地依赖别人,那么她的生活中必然矛盾重重,而如果让女人过和男人一样的生活,女人也会走得很艰辛。相对于男性,女性在生理、精力、体力等方面的劣势是不言而喻的,而排斥女性走入社会也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人们呼吁男女平等,是因为社会上存在着不平等的现象。我们无法逾越这些矛盾,家长与其纠结,不如改变教育方法,让自己的孩子既具备独立自主的一面,又兼具女性温柔和顺的一面,从而让她们更适应目前的社会状况。男性承受的性别压力

1993年3月9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前总经理方宏,从五楼的总经理办公室跳楼身亡,而在此之前没有任何征兆。外界一致认为他是死于抑郁症。

2004年11月,均瑶集团前董事长王均瑶罹患肠癌,肺部感染后病情突然恶化,呼吸衰竭抢救无效去世,年仅38岁。而精神紧张、压力过大是导致人们患癌症的重要原因。

2005年,著名画家陈逸飞先生因劳累过度,导致消化道突然出血,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59岁。陈逸飞先生有10年左右的肝硬化史,拼命地工作加剧了病情的恶化。

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科鲁格说:“社会对男人的期望值非常高,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是有原因的,人类历史早期阶段发生的行为趋向今天仍在发生。”科鲁格认为,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女性在生殖繁育方面付出很大的代价,而男性就需要承担起使尽可能多的女性怀孕的责任,让人类得以繁衍生息。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异性青睐,男性之间要进行激烈竞争,压力也就形成了。如今社会早已超越了那个阶段,但竞争却作为一种男性行为方式流传下来。对此,科鲁格评价:“男性中存在着更大的危险行为趋势,他们最容易让自己处在麻烦之中。”

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求男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他们扮演一个赚钱比妻子多、社会地位比妻子高、家庭强有力的保护者的角色。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衡量男性的标准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金钱、地位、名望不再是衡量好男人最重要的标准;另一方面,家庭生活的成功与否成为衡量一个男人的重要指标。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步入职场,一些男性成为了“家庭主夫”。针对这一现象的调查表明,上海男性中分别有12.5%、61.5%、21.4%和4.6%的人认为做“家庭主夫”“很精彩”“无可厚非”“很可怜”“很看不起”。但同样是上海男性,在回答“男人是否应该比妻子更有钱更成功”时,65.4%的人回答“是”。而且有超过85%的人认为,作为男人事业上要成功,这当中坚信“一定要很成功”的人占29.2%,认为“应该很成功”的人占57.2%。上海男性一直以爱家顾家、尊重女性而且不暴力的特质著称,然而即使是这样,他们也仍然希望自己能够扮演社会的中坚力量。

男性被寄予太多期望,这在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作用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对于男性扮演事业性角色的期望都没有改变。如果说女性在性别文化中一直处在劣势地位,那么某种程度上来说,男性也是性别文化的受害者。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要求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在以事业和家庭双重要求女性的同时,对男性的要求仍然保持着以前的高度,而且增加了新的标准,比如家庭,这势必会给男性带来相当大的压力。而这些以后都将不可避免地落在男孩肩上。如何教男孩正确地看待和面对这些问题,是家长不得不面对的严肃话题。无差别教育的误区中性化危机悄然而至

几十年前,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预言了世界发展的十大趋势,男女性别逐渐趋于中性就是其中一项。如今,“中性”的确已经作为一个时尚的词汇,频繁出现在我们面前。

校园里,我们不难看到穿着男款运动衣、梳着超短发型、戴着黑色宽边眼镜的女生。而不少男孩的家长则发现,男孩越来越喜欢打扮,偏好粉红色的衣服,每天早上一定要“精心打扮”过才肯出门,保湿霜、喱膏成了必备法宝,有些男孩甚至还扎了耳洞。而衣着打扮还仅仅只是一方面,性格上,有些男孩软弱、细腻、敏感,而女孩却泼辣、粗犷,这样的问题在很多学校普遍存在。问题出现在哪里?

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位教授对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1000名家长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父母对女孩的教育方式趋于男性化,希望她们能力更加全面,行动更加果断,能够迎接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