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5 18:18:28

点击下载

作者:梅姝娥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

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试读:

前言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必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为此,必须尽快改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许多重要领域核心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局面,使我国经济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型的转变。显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20年的实践表明,科技企业孵化器(也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作为连接知识创新源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桥梁,作为培育自主创新企业和企业家的重要平台,已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成为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载体,成为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建和成长的强大支撑力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为了进一步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水平,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全面归纳和系统介绍。在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支持下,基于国内外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完成了本书,以期对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全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企业创业和企业孵化的基本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对孵化器的迫切需求;然后介绍了国内外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分析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作用;接着剖析了科技企业孵化器所应该具有的社会功能、企业孵化功能和创业支持功能,还对目前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了分类。第二部分首先从可行性研究及基于可行性研究的一些基础性工作、孵化器的物理空间的构建和基础设施的选择、孵化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孵化器服务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对孵化器创建过程的管理方法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讨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组织管理体系建设,着重分析了孵化器的治理结构设计、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经营班子的搭建等问题,并讨论了孵化器管理绩效评价问题;进一步对孵化器运行过程中孵化企业各阶段的相关管理方法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企业的入驻管理、在孵企业的管理和企业的毕业管理,对孵化器在项目孵化不同阶段所能够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孵化器与内外部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较全面的剖析。从内部来看,孵化器对在孵企业可以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本书主要分析了孵化器与孵化企业融资、企业家培育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关系;从外部来看,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而且需要与科技创新系统内的其他组织之间密切合作,同时,孵化器也会对区域创新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为此,本书主要分析了孵化器与政府和社会网络间的关系以及孵化器的社会效应。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夏太寿主任的大力支持,研究生陈扬、姚兰芳、吴俊华完成了大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国内外学者在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也是本书得以完成的基础,在此对他们一并表示衷心感谢!可能存在被我们疏漏的参考文献,在此表示深深的歉意。编者2007年12月第一章企业创业和企业孵化

所有孵化器都是为创业者和创业企业而存在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孵化器的运行和管理,需要对企业创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本章给出了创业的内涵和本质,分析了新创企业与成熟企业的差别,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企业孵化的含义。第一节创业的定义

创业是什么?从17世纪到现在为止,创业和创业者的定义层出不穷,但是至今创业学界还没有形成一个被广泛接受认可的定义。我们在这里讨论各种创业的定义,主要是为了通过剖析几种影响力较大的创业定义,让读者对创业的本质有一个了解。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创新者、经济变革和发展的推动者。他把创新定义为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拓新市场、利用新材料以及经济部门的新组合。因此,创新和创造性的组合是熊彼特的创业者定义的核心。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发现并实施生产要素新组合的创业者对经济发展起着中心作用。

确实,对任何人来说,创新都是最困难的任务。要实现上述“新组合”的各项具体创新,不仅要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而且要具有把握经济环境各种力量的能力。在企业层面,还必须具有建立新的企业过程来生产和销售新产品的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创新的组合已经从寻找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本身,转向寻求崭新的组合方法,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竞争。而崭新的组合方法,往往不得不凭借组织的力量,不是个人可以独立支配完成的。

另外,创业学界近年来逐渐达成共识,企业创业能力的度量并不限于创新性,还包括独立性、风险性、能动性、进攻性等,这些性质都不是创新所能独立包含的。例如,两个势均力敌的企业相互竞争时,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时候进攻性强的企业往往会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创业者就是创新者无疑显得片面了。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种基于创业就是创新的认识值得剖析一下。有很多人把创新理解成狭义的技术创新,因此,把创业也就简单地理解为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实际上,熊彼特的创新定义比较广泛,远远超出了技术创新的范畴。从现在看来,技术创新能力并不是新创企业成功的唯一重要的因素,甚至不一定是主导的因素。技术创新是一种重要的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但是技术创新能力并不足以保证实现创意的潜在价值,只有创造并有效地组合技术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等企业能力,才可能实现创意的潜在价值。因为目前我国的产业化技术很少能在世界技术发展的主流中占据主导位置,大多数国内企业依靠对国内市场的把握能力与跨国公司分庭抗礼,因此,目前在我国许多人将创业理解为科学家或发明家主导的创建企业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失之偏颇了。

和大多数技术至上主义者的观念相反,在创立一个企业方面,管理远比技术更重要。在具备一流的管理、二流的技术的新创企业和具备一流的技术、二流的管理的新创企业之间选择注资对象时,风险投资企业总是更愿意将资金投到前者身上,除非将后者二流的管理班子换成一流的管理者。

阿尔弗雷德·钱德勒认为,美国在19世纪的崛起,应该归因于美国企业在围绕产品和技术协调建立生产能力和市场网络过程中的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生产和市场营销在大企业内部的一体化和多部门组织结构(M型组织)的出现,这直接帮助美国的企业实现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企业,美国企业当时扩张所需的资金和技术大都来自于欧洲。

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指出,创新绝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开发,创新应该贯穿高新技术成果市场化、产业化的全过程。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而且包括管理与企业运营机制的创新,各种企业能力在一个新创企业中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一、创业是企业组织的建立

创立组织是许多创业者实现其创意的途径。一般而言,创业者走出创立组织的这一步都不会是简单的决定,组织的建立意味着:清晰的产权、明确的企业边界、独立的企业形象。但是,将创业等同于企业组织的创立有其不足之处。

一些对新创企业至关重要的决策并非是在组织创建的环节才形成的。例如,产业、地点、最初的投资规模、目标市场以及创业团队的确定和选择都可能是组织在建立之前的很长时间内形成的。从研究的角度看,许多创业设想并没有能够成为现实,而这些创业设想的多样性对于企业本质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

新创立的企业组织并不一定就能具备企业竞争力,忽视企业竞争能力的结果是许多企业不可避免地要死亡。另外,一些新创企业具备一定的企业能力,但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实现其创意的潜在价值所需的企业能力的多样性而成了跛脚鸭,最终也无法维持生存。而且,创立新组织并不是实现创意价值的唯一方式,许多人不一定要从建立一个新的企业组织开始,一些人继承家族事业,一些人积累了一定的实力以后,采用杠杆收购一个现有企业的方式开始自己的事业,现有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围绕着一定的创意重组实现自身的“二次创业”。例如,财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年,但是通用电器公司(GE)在整个20世纪始终在财富500强企业中名列前茅,自从1981年韦尔奇执掌帅印以来,公司的股票价格涨了50倍,资产从136亿美元增至5000亿美元,规模列世界第九、美国第二,盈利居世界第二。二、创业是实现潜在价值的过程

创业是在几乎没有任何资源的条件下,创造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并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斯蒂文森等人的这一定义强调创业是一个过程。在创业的这一定义中,创业包括创意形成和创意潜在价值实现两个方面。他们还强调,在这个创业过程中,觉察机会、追逐机会的意愿以及获得成功的信心的可能性对于创业特别重要。

这一定义中一个意味深长的方面是,指出了实现创意所需的庞大资源和新创企业实际控制的有限资源之间的“资源差距”是衡量创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资源差距越大,新创企业发挥能动性的余地就越大,这种差距一旦被缩小,说明创业者的创业能力越强,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杠杆获取外部资源是创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创业的过程中,资源差距可能持续存在,并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为新创企业制造一种“建设性的压力(Constructive Tension)”,激励新创企业不断创新发展。三、企业创业是动态企业能力的创造

这一定义是我们在综合已有的定义和相关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动态企业能力(Dynamic Capabilities)是指每个企业特有的组织和协调企业活动、组合和调动各种资源的内部过程,也称作企业能力。形成创意的能力和实现创意的潜在价值的能力都是动态企业能力的反映,因此,企业创业实际上是创造和组合动态企业能力的过程。

与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概念相比,动态企业能力的概念优势在于更好地抓住了新创企业依靠知识创业的本质。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围绕着市场竞争。经典的“竞争战略”模式,实际上仅仅把注意力放在了学习、创新和企业能力培养这一“马拉松”比赛的最后几百米冲刺阶段,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虽然试图将与竞争对手的竞争重心从强调产品市场的定位转向决定产品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其实质是要求企业以环境中的竞争对手为参照系,通过对照竞争对手,增强自身的优势,弥补相应的不足。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基本问题在于:

①知识收益递增的特点决定了市场的跟随者是无利可图的。

②现有企业的主要威胁并不是已经存在的竞争对手,而是拥有崭新的创意而迅速崛起的新创企业,以竞争对手为参照而忽略创新的结果是被新创企业所替代。

③市场只是产品和服务交换的场所,知识的转移交换更多地从市场以外的渠道进行,核心竞争力概念专注于市场运作而不利于企业的创新。

动态企业能力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在知识的创造和学习方面,组织比市场有更大的优越性。因此,现代企业管理的重心必须从市场转移到内部过程创新的管理,建立不断推陈出新的内部机制,使组织成为具有充分适应性的学习型组织,不断地超越自己。在一个剧烈变化的动荡环境中,以自己的现在作为参照也许是最可靠的了。动态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竞争战略中的进入壁垒无法抵挡创新的力量,“动态”强调企业自身创新和适应变化的速度,创新是保证企业生存的唯一方式。动态企业能力理论并没有忽视市场,而是把过去争夺已有的市场转向了创造崭新的市场。因此,企业能力理论注重企业内部能力和外部机会的交互。

将创业定义为创造和组合动态企业能力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企业创业和企业孵化。企业能力有两大类:体现于智力的企业能力和体现于资本的企业能力。因此,拥有有限资源的创业者的基本战略,就是以其创意为杠杆选择性地吸引和组合外部的体现于资本的企业能力,以实现其潜在的价值。也就是说,创业的过程实际上是以体现于智力的企业能力吸引组合外部的体现于资本的动态企业能力的过程,是以基于无形智力的企业能力主导基于有形资源的企业能力的运作。对缺乏资源、企业能力相对单薄的新创企业求全责备无异于叶公好龙。

企业能力内含于企业内部的过程,与创业者和管理者的个人能力密切相关又相对独立。创业者的创意直接导致了新的企业能力的产生和企业组织的创立,但是创业者不可能拥有实现创意的价值所需的所有能力,新时代的企业英雄无需完美。对企业一个重要方面的创造性努力,按照我们的定义,应该可以认为是创业能力的体现。企业能力是可以转移的,以某种方式在不同的企业之间流转。例如,施乐公司是最早进入个人电脑领域的企业,结果失败了,但是,苹果电脑结合施乐公司精心创造的鼠标和图标等,大大加强了个人电脑的图形功能而一举成功。失败的企业并不一定就没有创业能力,只不过其创业能力还不足以保证企业的成功而已。

企业能力是动态发展的,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企业能力主导企业的价值创造,创业者和管理者代表不同的企业能力,创业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与企业的战略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否则会使企业陷入困境。例如,联想公司从“技工贸”向“贸工技”的战略调整,正是其动态企业能力从以技术创新能力主导向市场营销能力主导变化的结果,而四通公司创业者的分手,联想公司于1999年解聘其院士总工,北大方正公司王选的逐渐淡出,可以看成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创业者和管理者角色调整的必然结果。

将创业理解为动态企业能力的创造,可以帮助我们统一独立创业和企业内创业两个概念,有助于今后形成一个更有涵盖力的创业定义。过去,人们将创业局限于独立的新创企业开创事业,认为成熟企业和创业无关,实际上两者都完全可以着手创业,只不过,创业的起点、重点和方式表现有所差异而已。第二节新创企业与成熟企业的差别

许多人把新创企业当成“大企业的小版本”,认为大企业具备新创企业的一切重要特征。相应地,在有关新创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上,有人认为,有关企业经济管理行为和战略的研究著作汗牛充栋,“小儿科”的新创企业只要从中挑选一二,移植到新创企业的相关领域中就能应付自如。

仔细回顾一下就知道,在创业学从20世纪80年代初崛起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之前,现代经济管理理论中很少有专门针对新创企业的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为数不多的例子,传统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试图将企业的发展分成几个明确不同的阶段,新创企业和成熟企业的区别都被归结为阶段的差别。

但是,随着技术发展不断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竞争不断加剧,很多企业昙花一现,根本没有机会经历整个生命周期,而有的企业似乎青春长驻,明确的发展阶段划分已经不可能。而且,新创企业并不一定因为初创就弱不禁风。例如,成立于1994年的Yahoo,在1996年上市,1999年就登堂入室成为道琼斯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成分股,市值最高时达到1500亿美元;成立于1985年的美国在线(American Online)在2000年初宣布兼并经营历史长达76年的媒体巨擘时代华纳公司;Cisco在1990年上市以后的10年间,股票升了1000倍,在2000年3月27日以5310亿美元取代微软成为美国市值最高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按照企业生命周期划分的企业特征已经不再和相应的阶段存在对应性。因此,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新创企业的诠释力,如果不是没有的话,也非常有限。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新创企业,尤其是正在初创中的企业(Emerging Organizations),与已经有较长历史、经营相对稳定的成熟企业(Established Organizations)有着巨大的差异。在新创企业如此重要的今天,沿用针对经营相对稳定的大企业的理论,来解决新创企业的问题和制定相应的创业支持政策,从理论上讲是张冠李戴,从实践上看不是隔靴搔痒,就是不得其门而入,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

基于以上考虑,企业孵化理论的研究应该从分析新创企业的特征入手。具体地,可从互补性资产、知识和技能、企业内部过程和企业的价值等四个方面,来分别对比分析新创企业和成熟企业的差异性。只从一个维度来比较,两者的差异性并不一定非常明显,在综合考虑这四个方面时,两者的区别更加显著。一、互补性资产

一些学者认为创业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动用各种资源去实现商业机会。早期的创业学更多地集中于研究商业机会本身,如商业机会的潜力和竞争状况等,对新创企业在资源筹集方面的研究较少。这一状况在“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引入到创业学后才有所改观。但是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往往把所有的东西都往“资源”的概念里放,这往往容易让人困惑。因此我们这里将知识和技能与有形资产区别开来,称后者为互补性资产(Complementary Assets)。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对有形的资源和无形的知识技能的相对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机会成本等概念通常被用来描述基于资源稀缺性而产生的“李嘉图租金”,即一种有形的资源相对于需求越稀缺,其价格就越高,一个资源禀赋良好、能够以低于其他企业的平均成本经营的企业,就能比资源禀赋差的企业更易于获取收益。通过利用经济规模、高额的转移成本等机制建立行业的高进入壁垒,可以获取额外的垄断租金,即“张伯伦租金”。

但是,这两种获取租金的机制,都难以支撑可持续的企业竞争力。技术的发展可以创造出稀缺资源的替代产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源匮乏的日本的崛起已经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同样,创新可以使许多大企业赖以产生垄断租金的市场壁垒形同虚设。例如,数控机床的诞生,大大降低了传统经济中最低有效规模(Minimum Efficient Scale)的下限,使规模经济作为一种主要的市场进入壁垒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又如,依赖其在美国本土多年苦心经营形成的服务网络,施乐公司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出故障的机器修理好,从而保证销售的复印机的正常运转,让使用施乐复印机的顾客满意。许多竞争者因为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相应的服务网络,难以让顾客接受其产品。但是好景不长,日本佳能公司凭借其先进的光学技术和制造工艺,将复印机的故障率大大降低,复印机极少出故障,几乎不会造成复印机运作的非正常中断,根本无需再建立相应的庞大昂贵的服务网络。在这过程中,佳能公司创造性地将复印机行业服务的质量标准,从利用服务网络“缩短机器因故障停止工作的时间”提升为“减少复印机故障率”。施乐公司利用庞大的服务网络构筑的复印机行业的市场进入壁垒,在佳能公司的创新面前不堪一击。

与有形的资源不同,知识和技能不仅可以用于为企业赚取“李嘉图租金”和“张伯伦租金”,精心管理的组织学习还能够不断地创造“熊彼特租金”,即基于创新的经济租金。“熊彼特租金”主要通过在一个不确定性很高或者非常复杂的环境中,承担风险和形成独创性的洞察力来获得。从本质上看,“熊彼特租金”的享有只能通过持续的学习、破旧立新来实现。学习,作为一种积极的客观存在的体验,始终与作为企业内部或者市场中的商品的知识存在着一种几近永恒的冲突,因为学习和知识的传播不可避免地会使成为商品的知识迅速过时。不断地创新是唯一的制胜之道。

各种理论研究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表明,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物理要素,比如机器、劳动力和原材料,即使是非常稀缺的,除非被拥有知识的人有意识地用于寻求经济租金,仍旧不可能产生任何生产力。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唯一的和根本的源泉。因此,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创业者和管理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创业者着眼于通过创新创造价值,而管理者着眼于提高已有资源的收益。

互补性资产和知识技能的关系往往并非如此泾渭分明。例如,当一种知识或技能的新颖性不够,容易被人模仿,或者相应市场不完善时,互补性资产的拥有者很可能成为这种知识产权的最大受益者。这种知识产权的拥有者,常常发现为了获得外部的辅助性资产来实现知识产权的收益,不得不向辅助性资产的拥有者让渡过高的收益。结果,知识产权产生的收益往往会流向互补性资产的拥有者,而知识产权的创造者从中得到的收益却非常有限。

另外,一些研究者发现,一个新创企业的“先发优势”在拥有庞大资源的市场跟随者面前往往不堪一击。例如,佐餐用的“健怡可乐”(Diet Cola)是由美国一家名叫RC Cola的小饮料企业首先引入市场的,这家公司也是第一个推出铝听罐装可乐的公司。但是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迅速跟进,很快就将RC Cola挤出了市场。MITS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推出个人电脑的公司,其生产的“牛郎星”(Altair)个人电脑曾经名噪一时。但是随着IBM等公司的介入,MITS公司很快沉寂下去。IBM进入个人电脑市场也使苹果电脑——第一个成功地将包含鼠标和图标等强大图形功能的电脑大规模引入市场的公司备受打击。

互补性资产对于新创企业的重要性还体现于新创企业容易夭折的现象中。研究认为,一个新创企业的初始投资越多,往往失败的可能性越小,原因就是初始投资越多的企业,往往合作各方在其他方面的投入(精力)也越多,较多的初始投资使企业能够有足够的资源经历最初的不稳定阶段。二、知识和技能

随着知识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直接和密切,知识界对于知识的性质也越来越接近于形成共识。这些对知识特征的认识涉及知识的各个方面。

知识的创造具有不确定性,知识的演变发展方向依赖特定的路径,一定领域知识的积累往往限于由特定的范式构成的边界以内,知识发展的进展具有不可逆性,各种不同知识的子系统之间具有关联互补性(或交互性),由于知识的内隐特性使知识的转移和传播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知识的“黏性”或者难于交易性),最后由于现有法律体系都只能提供有限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具有难于收益性等。

创业行为与知识密切相关,创业所围绕的创意,本质上是一种有市场价值的知识,具有知识的一切特征。用知识的这些特征来剖析与创业相关的知识技能的特殊性,能够帮助我们形成一些非常有益的认识。

与创业相关的知识技能,通常是那些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赖以进行准确情势分析和决策判断的知识和技能,具有高度的内隐性或新颖性。这些知识和技能往往非常复杂,甚至本质上是创业者个人专有的。当一个创业者识别了一个迄今为止没有人涉足的市场机会时,实际上是在使用一种专有的特殊知识,运用这种专有的知识能够系统地降低企业运作的不确定性。不过,要利用这种专有的知识获取经济租金有两种渠道:通过市场出售这种知识或者开创一个新企业。但是,由于创业者拥有的这种知识的专有性,评估这种知识的价值的市场根本不存在。出售知识必须首先向购买者披露相应的信息,而信息的披露可能使知识的出售者在交易中处于非常被动的位置,专利和版权提供的知识产权保护被证明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第一种选择机会基本上行不通。也就是说,创建企业也许是创业者从其拥有的专有知识中获利的最有效方式。

作为创业运作对象的创意往往具有巨大的“潜在的价值”,创意的“新颖性”和“潜在价值”两者对于创业的成功不可或缺。虽然,新颖性并不等于就具有可实现的市场价值,比如,由于缺乏实现潜在价值的可操作性,无数伟大的思想至今难以进入市场,但是通常新颖性决定创意所具有的潜在价值当量。一些研究者认为,创业者形成的创意所内涵知识的性质是决定未来企业规模的重要参数。在这方面,很明显的是,创业者最初的创意往往决定新创企业的最初投资规模。由于知识具有“黏性”,而且知识的收益只能产生于知识完全扩散过时之前,因此,越新颖的知识,知识转移的过程相对就越长,演变发展的余地就越大,潜在的价值当量就越大。成熟的企业并非没有知识储备,它与新创企业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商业模式已广为人知,商业模式内涵的价值基本上已经转化为有形的资产。三、企业内部过程

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创立并不只是知识技能与辅助性资产的机械组合,而需要建立一系列用于协调人员和资源的企业内部过程或者惯例,企业内部过程的概念在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理论中处于中心地位。

演变理论的集大成者纳尔逊和温特认为,企业内部过程在组织演变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相当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企业内部过程一旦形成,往往比较持久,同时在一定环境下经历类似生物界的物竞天择过程。拥有某种特殊过程的企业组织常常能够在竞争中获胜,成长更加迅速。例如,围绕“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和“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的概念形成的企业内部过程,在20世纪的70~80年代帮助许多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所向无敌。

纳尔逊和温特将企业内部过程分为3种:

一是决定一个企业运作特性的短期过程。

二是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的内部过程。

三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用以调整短期过程的企业运作程序。

类似地,有学者将企业过程划分为静态的企业过程和动态的企业过程。虽然不是绝对的静态,前者反映了一个企业重复某种任务的能力,学习曲线带来的规模经济性一定程度上说明静态内部过程是存在的,而且适当地加以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后者主要围绕企业学习和新产品过程开发,例如R&D活动主要涉及的就是不断地调整各种过程,以确定从哪儿开始研究、如何进行研究以及研究到什么地步等。对企业惯例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企业内部行为模式和市场竞争的交互作用,是如何随着时间被某种动态企业过程加以程序化或者模式化的,这一问题正是企业演变理论的中心问题。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对企业内部过程进行研究的难点是企业内部过程这个概念本身比较复杂,许多涉及企业内部过程的方面往往都是内隐的,很难采用规范分析方法进行重复研究认证。

独立的新创企业和企业内创业都面临企业组织理论中的一个经典问题——“新颖性的缺陷”问题(Liability of Newness),即随着经营年限的延长,企业失败的可能性越来越低。“新颖性的缺陷”问题的产生有4个方面的原因。

①新的企业组织运营所依靠的新角色到位和任务执行,需要一定的学习成本。

②必须创造一些新的岗位和新的运作方法来运作新的组织,但是这些创造可能受到现有的创造性和资源的制约。

③一个新的组织和外界环境中的组织打交道,就像两个陌生人之间开始交往一样,刚开始可能缺乏一个双方都接受的认知模式和信息结构。

④当一个企业刚开始运作时,与顾客、支持者、供货商的稳定联系往往并没有确立。

归纳起来,缺乏稳定的企业内部过程和建立企业内部过程的高昂成本是“新颖性的缺陷”的根源。

以上4种方面又可以进一步归结为两类:

一是围绕企业内部过程的“新颖性的内部缺陷”。

二是与建立企业的合法性或者企业形象名声相关的“新颖性的外部缺陷”。“新颖性的内部缺陷”对于独立的新创企业和企业内创业来说都存在,因为前者需要从无到有地展开运作,对后者来说则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因此两者都需要从无到有地建立相应的企业内部过程。但是,在“新颖性的外部缺陷”方面,企业内创业面临的问题要少得多,虽然也是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但是这些企业已经在其他领域有较长的经营历史,建立了稳定的声誉,这为他们新的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杠杆。新创企业因一切从零开始,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外界的承认。

新创企业和经营历史较长的企业在企业过程方面的差异,也并不止于以上的内容。例如,从投资决策信息的收集处理看,大型企业通过其职能部门层层分析和评估各种项目,最后由高层拍板决定。新创企业往往项目的选择余地很小,创意的形成往往是创业者本人琢磨出来的,或者是创业者周围的小圈子头脑风暴的产物,创业的决策也是模糊决策的产物,很少有新创企业能够养得起庞大的职能部门来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大企业的官僚机构可能抹杀一些非常规的创新,新创企业精干的小团队因为没有框框的限制,可能找到一些匪夷所思的创新。

由于企业内部过程的建立成本很高,因此新创企业的初始投入越多,最初内部运作的磨合越可能顺利完成,这是初始投入较高的新创企业往往存活的可能性更高的原因。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企业内部过程的确立,能够给新创企业带来严明的纪律和相对规范的内部运作程序,从而大大减少内部的混乱和资源的无谓损耗。这意味着,在企业内部过程顺利建立之前,将大量的资源置于一个缺乏纪律约束和规范的新创企业的控制之下是危险的。在创新的名义下,没有企业过程约束的创业完全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浪费资源的机制。在过去几年中,美国大量的互联网公司为了迅速赢得公众的注意,大规模“烧钱”,但是现在看来,实际上是加速陷入困境,走向灭亡。

从实际企业管理的角度看,在围绕创意的相对完善的过程建立之前,即使新产品已经研制成功或者新的服务已经明确,创业者的创意仍然可能难以实现其潜在的价值。有效的企业内部过程的建立往往不是轻而易举的,往往只有经验非常丰富的管理者,才可能针对实际运作的需要而迅速有效地建立企业过程。这是一般风险投资者注重经营管理班子的管理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许多新创企业则在初创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潜心摸索,在漫长的探索中逐渐创造出独特的企业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效的企业组织才是真正的创业者,过高地强调创业者个人的力量往往是有害的。

企业内部过程一旦确立并被证明在一定领域有效之后,大多数企业往往倾向于将现有的企业内部过程移植到一些新的领域,而很少考虑针对新的领域重新建立新的企业过程,结果从长期看,往往是衰败的开始。就像谚语所说的,当一个人学会如何使用一个锤子以后,什么东西看起来都会像钉子。这就是所谓的“竞争力陷阱”。

改变企业内部过程往往需要企业组织获取额外的人员和资产,引入新的企业过程,改变原有的权力分配,这些因素往往都会阻碍企业变革的进程。很多时候企业内创业在企业内部过程的建立中不得不经历先“破旧”后“立新”,而且往往在“破旧”的环节上就难以过关。对于从无到有的新创企业而言,却没有历史的包袱,可以轻装上阵。四、企业的价值

许多企业组织管理的研究者往往忽视企业的社会层面。实际上,企业价值在新创企业和成熟企业中往往以非常不同的形式表现,并对企业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新创企业的价值观往往集中地体现于创业者的意图和目标之中,但是随着企业继续以一个独立实体的形式存在,企业拥有的目标会越来越不同于少数企业成员追求的目标。

成熟企业的价值观往往广泛地渗透到组织的每一个成员。在一个企业组织中,每一个成员往往必须同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运作任务,并且必须在其权限范围内针对这些任务进行独立的决策,企业组织的价值观可以看成是每一个企业组织成员为这些运作和相应的决策判断确定优先顺序,从而使这些运作、决策与企业的整体要求相一致。由于一个企业组织每一个层级的任何成员都要涉及这样的运作优先顺序的决策,一个企业组织越庞大就越复杂,每一个成员在日常运作顺序的选择上,与整个组织的战略方向和商业模式要取得一致就越困难,因此,管理层在培养企业价值观,并使之深入每一个成员人心的努力就越重要。简单地说,企业价值观是一个企业形成凝聚力和清晰的企业形象的关键。

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价值观渗透于知识和技能、辅助性资产和企业内部过程等三个层面,对于企业内部有关知识的内容和结构,知识吸收、积累、应用和控制的方式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价值观也是组织形式多样化的根源,可以用来解释企业组织中的许多现象。例如,价值观对于新创企业的影响可以体现于创业者的“绩效阀”(Threshold of Performance)。绩效阀可以定义为一种绩效水平,当新创企业的绩效低于这种水平时,新创企业的主要参与者往往采取行动终止运作,解散整个企业组织。因此,绩效阀在创业者继续还是终止一个新创企业运作的决策方面影响很大。绩效阀的概念为解释企业失败提供了一种相对的标准。过去人们认为,绩效和企业成败的关系是线性的,也就是,企业绩效越好,失败的可能性就越低。企业赢利水平被当作企业成败的自然选择标准,即赢利的企业能够通过环境的选择继续生存,而其他企业会被环境所抛弃而消失。绩效阀的概念表明这种理论可能是错误的,因为不同企业的绩效阀可能不同,因此,一些企业虽然绩效较好,但是由于低于其主要成员的绩效阀而可能终止运作,而一些绩效相对差的企业完全可能因为仍高于其绩效阀而继续经营。

同样,企业价值观也可以用来解释成熟企业和企业内创业的一些现象。一些研究者常常认为,许多曾经辉煌的企业失败的原因是,这些企业忽略了一些新崛起的技术,结果这些新技术反过来摧毁了这些企业的竞争力。但是用这种逻辑不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些最强大的企业不能够积极适应技术的变化呢?这些研究者的解释给人的印象是事后诸葛亮,人云亦云,在这些企业强大的时候说这些企业坚不可摧,一旦出现衰败的迹象时又将这些企业描述成管理僵化,甚至管理无方。

企业价值的研究者认为,现有的企业能够比一些新创企业更早地注意到一些机会,而且比新创企业具备更好的条件去抓住这些机会,但是它们往往明确地拒绝追逐这些机会,原因是广义的企业价值不仅规定了一个企业组织能做什么,还规定了一个企业不能做什么。许多大企业对一个新的经营项目有明确的规模要求。拥有庞大资源和强大企业竞争力的大企业往往有很大的投资项目选择余地,在其价值观的指导下,这些企业往往倾向于选择高投资、高近期收益的项目,而很少选择投资少、短期效益不高、风险小的项目。一个使小企业激动人心的项目未必能够引起大企业的兴趣。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大企业对投资项目要经过其内部层层论证,启动大企业内部的投资决策程序来评估一个小项目也并不经济。因此一个企业成功的结果是,价值观会限制它进入一个眼前规模较小但是正在迅速成长的市场。

例如,在计算机工作站领域独树一帜的DEC公司,具备所有研制个人电脑的技术能力,但是,当时DEC公司要求投资项目的年回报率达到50%以上,而实际上个人电脑的收益率不可能达到如此水平,因此,DEC公司对个人电脑市场不屑一顾。但是,个人电脑的发展最终几乎将工作站挤出了整个电脑市场,以至于20世纪90年代末陷入困境的DEC公司不得不被个人电脑公司Compaq兼并。

相比之下,新创企业采取一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往往选择一些初始投资小、不确定性高和短期收益小的项目。以这些项目为起点,新创企业可以享有一些迅速成长的市场,而不必面对大企业的强大压力。这时候,新创企业应该避免引起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对自己细分市场的成长性的注意。当市场变得对大企业也具备吸引力的时候,大企业往往一时之间不一定能具备相应的知识和内部过程,而这时候新创企业已经逐渐积累了足够的实力,能够将大企业阻挡在市场之外,甚至反过来侵袭大企业占有的领地。

相反,一个新创企业如果过早地招惹强大竞争对手进入自己的市场,往往会自取其辱。例如网景(Netscape)公司,历史性地开创了互联网时代,但是在自己羽翼未丰的时候,就过早地宣称互联网技术将替代微软公司的视窗系统成为信息产业的新平台,结果,意识到形势严重的微软公司马上将原先优先发展的MSN项目延后,集中全力开发了互联网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将网景公司逼得无路可走,最后只能投入美国在线(AOL)的怀抱。

从以上的比较可知,新创企业和大企业相比有显著的差异。新创企业拥有非常有限的互补性资产,大企业往往拥有庞大的有形资产。新创企业赖以创业的是新颖而具有巨大潜在价值的创意,成熟企业则至少已经部分地实现了其商业模式蕴含的价值,经营策略更多地围绕已有的资源。缺乏成型的企业内部过程使新创企业不得不面对“新颖性的缺陷”问题,甚至成为资源的巨大浪费者,但是,一旦摸索创造出适应其商业模型的企业内部过程,往往能够比其更年长的竞争对手从其他领域移植的企业内部过程更有效,企业内部过程很容易成为成功企业的“竞争力陷阱”和衰败的根源。新创企业的价值观集中体现于创业者的意图之中,同时因为新创企业小、灵活、机动性强,创业者可以将其意图迅速调整并贯彻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在经营方向的选择上倾向于投资少、短期收益低、不确定性高的项目,在市场竞争上采用游击战,主要目标是追求基于创新的经济租金。成熟的大企业规模大、资源多、机动性差、运作成本高,价值观的确立和调整都很困难,其拥有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其经营方向的选择倾向于投资规模大、近期收益高、风险小的项目,在市场竞争方面则采用阵地战和歼灭战,追求的经济租金以“李嘉图租金”和“垄断租金”为主。

总体上,在这里对比分析新创企业和成熟企业的目的,并无意夸大两者的区别,更不是为了将新创企业和成熟的大企业对立起来,实际上它们在整个经济中常常承担互补的功能,在市场中相互之间的竞争也不一定就多于合作。我们认为,新创企业和成熟企业的这些差异对于新创企业的管理和孵化运作有基本的影响,新创企业虽然拥有有限的当期价值,但是,创业者专有的知识技能、摸索中的企业过程、灵活机动的企业价值导向,使新创企业构成了一个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期权”,要求我们用一些崭新的思维、策略促进新创企业的发展。第三节创业本质的理解

随着新创企业的增多,创业宣传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创业感兴趣,并形成了一些对创业的认识。在这里,我们运用前一部分的基本概念分析和澄清一些“流行”的有关创业的“神话”。在这里“神话”被人们普遍接受,但是仔细深究未必是正确的想法或者观念。这些“神话”可能误导潜在的创业者、大公司里的管理人员以及政策制定者。一、“神话”一:创业者是天生的

人们观察到许多成功的创业者有不少共性,比如SONY的盛田昭夫,软银的孙正义,微软的比尔·盖茨,CA的王嘉廉,他们都有不服输的性格,充满了冒险精神,对自己感兴趣的事非常专注与执著,这似乎是应了一句俗话,“三岁看到老”,给人的印象是这些创业者在童年时就已经具备了创业的潜质。因此,人们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创业者是天生的,成功的创业者与普通人不一样。

创业学在早期时致力于谁是成功创业者的研究,就像企业战略学最初集中研究总经理,领导学最初集中研究领导者一样。寻找天生的创业者曾经是风险投资行业的主要工作,就像一些赌马的人精心研究骑马师一样。人们研究,创业者是长子或长女时,成功的可能性是否更高;创业者的子女是否更可能创业;独立性强的人创立的企业是否更成功等。但是,成功的创业者群体是如此多姿多彩,创业者的成功之路更是“条条道路通罗马”,从其中归纳出几条成功创业者的素质或者经验简直不可能。研究人员对创业者的心理和社会特征所作的调查研究表明:创业者并非是一个特殊的独立的群体,也没有什么人类基因决定天生的创业者。实际上,每个人都有成为创业者的潜质,只是环境因素决定我们是否能将这样的潜质发挥出来,培养成现实的能力。

当然,人们还是有疑问,为什么像比尔·盖茨和孙正义这样的创业英雄在他们孩提时就已经表现出了创业者的特征。同样,为什么在有的国家中,创业者占总人口的比例比周边国家高出好几倍,如美国和墨西哥;在同一个国家中,一些群体比另外一些群体更多地创业,例如犹太人。实际上创业是一种学习过程,而创业者也必须通过学习和经验不断完善自己。创业与基因谱系无关,但与创业者所在的家庭、学校、社区工作环境密切相关。培养创业者则与许多实践活动、能力和知识的积累以及个人发展有关。和创业成功可能性相关的个人素质如果有的话,基本上都与创业领域相关知识的积累程度相关。二、“神话”二:创业需要大量资金

正像我们在前面指出的,创业的个人是由市场机会的巨大潜在价值驱动的,而不是由他所掌握的资源驱动的。创业者不会满足于已经拥有的资源,如现金、时间、雇员等,他们的视线往往停留在更大的目标上。为此,他们需要动用更多的资源,运用例如借贷、合作、共享、接受捐助等各种方式。

拥有大量资金确实能够给创业者更多的活动空间,避免轻易的失败,但是,在形成有效的企业内部过程之前,拥有大量资金可能完全无济于事。

人们容易把创业和有市场价值的创意联系在一起。其实,我们自己的大脑有时也会冒出一两个伟大的点子,只是从没用心地把它们变成现实。创业活动的本质在于,创业者能够识别必需的资源,并且想方设法获得这些资源而不仅仅是掏钱去买(很多时候,他们也没有足够的现金可以使用)。另外,优秀的创业者往往能比其他人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他们的成功就在于他们能超越资源的限制,实现他们的梦想。三、“神话”三:创业需要运气

创意的形成,新创企业过程的摸索,以已有的创意为杠杆获取外部的支持都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新创企业比较弱小,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大,但是,因此断言创业需要运气并不确切。所有的创业者几乎都不寄希望于命运女神的青睐,而要把握自己的命运。任何创业都与勤奋工作、敏锐判断、深入分析、灵活应变和及时地捕捉商机相关。

成功的创业者总是善于捕捉还没有完全成型的商机。环境中的商机往往神龙见首不见尾,而且它们本身也在不停地发展中,但它们的出现也并非毫无规律可循。聪明的创业者总是到市场中去搜寻这些商机,更确切地是,在消费者的习惯、消费者的问题、购买行为、现有产品的缺陷和竞争者的假设中寻找机会。进一步地讲,把技术知识、对营销渠道的经验、对各种法规的了解、对供应商能力的认识与市场的特点相结合,从中找到最佳的契合点切入。

和“创业需要运气”类似的说法很多,比较典型的还有,创业者勇于承担风险,由于创业者承担了不同寻常的风险,因此他们应该当仁不让地拥有剩余价值索取权。类似的说法为创业者的一些非常行为赋予了合法性。

从根本上说,创业需要运气的说法还是和创业者知识的专有性或内隐性相关,创业者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往往是专有的,与其特有的经历和观察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关,能够系统地用于降低创业行为的风险。许多创业者着手创业正是因为这种专有的知识能够保证其新创企业的竞争优势,其实现的收益能够高于机会成本。因此,在外人眼里创业者所冒的风险或碰到的运气,反过来衡量却是创业者专有知识的水平使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创业需要运气”换作“创业需要知识”更为确切。四、“神话”四:创业总是从一件新的产品或一种新的服务开始

人们非常容易产生这样的误解。将无形的知识和技能固化成为有形的新产品或者人们可以购买的服务,为新创企业争取外部资源的努力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确实非常有利于新创企业的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创业者都事先拥有专利或知识产权后才开始创业。一般的,他们总是先有一个新产品或服务的创意,但是并没有确定该产品的市场在哪里,规模有多大,消费者对现有的产品的满意程度怎样,消费者改变购买行为的成本有多大,他们是否能接受新产品的优越性。创业者不一定在市场对新产品已经完全认识的情况下才开始创业,他们更多地从“机会”开始创业,即从具有潜在的市场机会的创意开始。

而且,新创企业拥有了新产品或者新的服务并不一定就能成功,新创企业还必须围绕新产品和服务建立有效的企业过程,从而使新产品和新的服务能够真正服务于相应的市场和顾客,同时降低内部成本,使新产品和新的服务从技术上是先进的,从经济上是可行的。

但是,有的时候,当创业者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设想出非常有吸引力的新产品创意后,他们却会沉浸在创意里面,患上所谓“创意近视症”。他们对于自己的创意过于投入,以至于他们会不自觉地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产品创意好,市场需求就会随之而来,供应商和营销渠道也会接踵而至。创业既包括创意的形成,还必须包括创意的潜在价值的实现。

因此,也许我们将新产品或新的服务的形成理解为创业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者一个必要的方面更确切一点。五、“神话”五:创业能够暴富

有人认为,创业尤其是和互联网相关的创业,能够让创业者“暴富”。创意和知识密切相关,或者说是一种有市场价值的知识。知识具有收益递增的特点,知识和投资之间的正反馈效应能够导致知识经济中市场格局的一个突出特征——赢者通吃,也就是说,知识经济中市场竞争的胜利者具有获取垄断利润的“可能性”。知识经济中“赢者通吃”现象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微软公司。最初,微软公司的微机操作系统并不是最好的,微软公司也不是微机操作系统的首创者,但是随着其成功地被市场接受,其他竞争者很快被赶出市场,其唯一的竞争对手苹果电脑只能苦苦挣扎以保证生存,新的竞争对手即使技术更先进也很难进入市场,如OS/2。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对于创意的潜在价值的预期,可能使创业者得以预支其创意的收益。

但是,绝大多数人忽略了现在美国股市神话的创造者走过的艰辛历程。沃马特公司的创始人沃尔顿1969年建立其第一个配货中心实现规模经营时,距离他开设第一家售货店已经整整20年;微软公司也是在其创业的第9个年头才达到5000万美元的销售额;国内大多数成功的创业者如王选等人,都经历过“卧薪尝胆”的漫长日子。

而且,创业的路上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美国1992年纳税的2100万个企业中,71%的企业是“个体户”,只有4%的企业有高于100万美元的销售额。在1985年成立的企业中只有24%的企业到1994年还存活。在1988年到1992年间,美国4%的企业,即约为35万个企业,创造了美国60%的新就业机会。

还有,即使新创企业最终成功了,并不是就可以无所顾忌地收获垄断利润,微软公司曾被判垄断罪,实际上是对“赢者通吃”观念的当头棒喝。更具创新性的企业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让一些成功者昙花一现而迅速消失。财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40年,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屹立不倒。如果IBM公司仍旧依靠计算机产品,恐怕早就进入历史的垃圾堆了。六、“神话”六:新创企业的起点是争取风险投资

现在国内的新创企业大多数是冲着风险投资公司去的,似乎只要成立新创企业,第二天风险投资公司就会找上门来,拿不到风险投资则企业就别搞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成功的创业者都是从一个投入相对少、收益比较低、不确定性很高的起点开始积累的,投入大、收益高、风险小的领域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的“禁脔”。风险投资的项目对投入、收益和风险的要求,介于一般有吸引力的新创企业项目和大企业投资项目之间。风险投资公司在项目选择认证方面,不可能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