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大全(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5 23:22:45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体育教学大全(一)

体育教学大全(一)试读:

内容提要

文中讲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特点;国际奥林匹克研究的现状;体育社会科学发展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对策建议等;体育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等等,说明体育教学科研在很很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成就。

系统论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的。他在1925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但是他的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到1945年才公开发表,他的理论于1948年在美国再次讲授“一般系统论”时,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一基础、发展和应用》,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组成整体的意思。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整体大于部分发之和)。其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纳规律性,并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所以从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通存在的。系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情况来划分系统的类型。按人类干预的情况可划分自然系统、人工系统,按学科领域就可分成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按范围划分则有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按与环境的关系划分就有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等等。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个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地变化。以往研究问题,总是将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整体的性质,用最简单因素说明复杂事物。这是几百年来在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人们最熟悉的思维方法。在现代科学的整体比和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在人类面临许多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的复杂问题面前,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而系统分析方法却能站在时代前列,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研究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所以系统论、连同信息沦、控制论等其他横断科学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新路,它们作为现代科学的新潮流、促进着各门科学的发展。

系统论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得到广泛地应用。系统论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而且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等方面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系统观念正渗透到每个领域。目前在体育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不少重大的成果。

体育科学

体育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来探求体育的本质和规律,是研究社会各种体育现象、最大限度发挥人体运动能力相通过身体练习进行教育并提高健康水平等规律的综合性科学。

20世纪初首先在德国、日本开始了体育科学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体育科学研究真正在世界范围开展起来。它的学科建成和发展,大体上经过派生、迭加和综合三个阶段。例如生理学运用于体育研究派生出运动生理学,统计学运用于体育,产生体育统计学、等等。体育科学的新兴学科不断出现,这完全符合当代科学不断分化和综合的总趋势。

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工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开始的。1954年,首先在北京体育学院设立了研究部,开始培养研究生和开展体育科学研究工作。1958年成立了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卫生系统成立了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以后相继建立了上海、黑龙江体育科学研究所,成都体育学院成立了体育史研究室和研究治疗运动创伤的运动医学研究室和附属体育医院。到1979年底,全国共有17个体育科学研究所。1956年在北京体育学院召开了第1次全国性的体育科学报告会。1960年召开了第1届全国体育科学工作会议,讨论并制订了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方针、任务和3年发展规划。1964年召开了国家体委体育科学工作委员会,并于同年召开第1届全国体育科学报告会。2000年底,中国体育科学会召开过6次全国性体育科学报告会,已经有16个分支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成立了地方体育科学分会,会员人数达到了8000人。

概率论

研究随机想象数量规律的一门数学学科。由于随机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生产实际中,而科学技术的精密化和深刻化又必须考虑随机因素。因而概念论的方法(统计方法)已日益渗入到几乎一切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经济管理领域中去,概率论是当代发展最迅速,应用员广泛的数学分支之一。

概念论起源于17世纪中叶,当时由于对机会游戏(赌博)中随机现象的研究而提出了概率论的一些基本概念,表现在B·帕斯卡与费尔马的来往信件中,讨论有关掷子的数学问题,那时,研究概率要用算术和排列、组合的方法,随后,由于J·贝努利、T·贝叶斯、G·蒲丰、D·贝努利、拉格朗日工作,其内容日益增多,到P·S·拉普拉斯时所谓古典概率论的结构已完成,反映在他的1812年著作中,使用了差分方程及母函数的方法。在19世纪,概率论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在观察误差理论、射击论、统计学(尤其是人口统计)、物理学、社会保险事业和大规模工业生产方面部得到了应用。

但是,概率论还不成熟,它的基本概念缺乏严格的定义,事实上停留在直观的基础上,P·S·拉普拉斯所给予的先验概率的定义。在应用时引起了争论。例如,米赛斯基于观察大量现象的集体理论而提倡经验概率论。直到本世纪30年代、A·H·柯尔莫哥洛夫才奠定了概率论的严格公理系统:用集合定义事件,用测度定义概率,用可测函数定义随机变量和随机过程:用积分定义数学期望(均值)。这个方法不仅对论述无限随机序列或一般的随机过程结出了足够的逻辑基础,而且,十分方便地应用于统计学,于是,概率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竞赛规程

竞赛规程是根据学校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而制订的具体实施某一项次体育竞赛的政策与规定。它对该项竞赛活动的组织管理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指导性,是竞赛参加者和组织者都必须遵循的法规。举行任何一项竞赛活动,首先要制定竞赛规程。

在竞赛活动中,竞赛规则和规程共同协调和制约着体育竞赛过程。所不同的是,竞赛规则主要是对技术规范及有关场地器材条件的规定。竞赛规程则着重于竞赛的组织管理方面。

竞赛规程的内容主要是根据竞赛的性质、目的、项目特点而定。竞赛规程一般包括下列内容,制订规程时,可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和规模大小等需要,可取舍与补充。

1.竞赛的名称。竞赛的名称要写全称。

2.竞赛的目的、任务。

3.竞赛的时间、地点和承办单位。竞赛开始与结束的年月日(包括预、决赛);地点要写具体。

4.竞赛项目。说明这次比赛设置的竞赛项目、组别。

5.参加单位。按顺序写明参加此次竞赛的每个单位。

6.参加办法。(1)规定参加比赛运动员的资格或标准。如运动等级、运动成绩、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达标规定、代表资格等。(2)规定每单位参加男、女运动员的人数;领队、教练、工作人员人数;每名运动员可参加比赛的项目数;每项限报人数以及参赛的其他规定。

7.竞赛办法。(1)确定竞赛采用的规则、赛制。如淘汰制、循环制、混合制等。比赛是否分阶段进行,分阶段进行的比赛,各阶段的成绩如何计算。(2)竞赛的编排。(3)规定计算名次和计分的办法。(4)公布竞赛规则以外的,此次比赛的特殊规定。(5)对运动员违反竞赛规定的处罚办法,如弃权、罢赛等。(6)规定比赛的器材、运动员的比赛服装、号码的要求。

8.录取名次与奖励办法。(1)规定此次比赛录取的名次、奖励的名次和奖励的办法等。(2)设立技术奖、体育道德风尚奖、破记录奖及其他奖励的内容、名额、评选办法、奖励办法等。

9.报名手续与报到。(1)规定运动队、裁判员(长)等报名的起止日期。(2)规定运动队书面报名的格式、份数、报名表投寄的地点、单位,日期(一般以寄出或寄到邮戳日期为准),以及违反报到规定的处理办法。(3)确定运动队、裁判员(长)等人员报到的日期、地点、单位。注明报到时应携带的材料物品以及违反报到规定的处理办法。

10.裁判员与仲裁委员会。(1)确定裁判长、裁判员的选派或聘请办法,名额分配等。说明对裁判员的资格或等级要求,及对裁判员赛前准备工作的要求。(2)仲裁委员会的组成和执行时使用的有关条例或规定。

11.注意事项或未尽事宜。(1)必要时可以说明食宿交通条件与标准。(2)有关未尽事宜的补充和通知办法。

学校体育竞赛规程的制订时间要提前,一般可在赛前一个月或更长一些时间发给各参赛单位,以便参赛单位提前组织力量进行训练,充分作好赛前准备。

在拟定校内体育竞赛规程的竞赛办法时,应立足吸引更多的人参加比赛,要鼓励争取最好成绩。竞赛的分组,可采用按系、年级分组,以班为单位参加比赛的办法,以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评定名次既评个人名次也评团体名次。确定计分时,对破记录者可加分,对达标高的班级可加分。竞赛的方法要有利于促进学校群众体育活动的经常开展,有利于提高比赛成绩。

特尔菲法

又称“专家调查法”、“函询调查法”。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首创的综合有关领域专家意见而进行预测的一种定性预测方法。特尔菲是古希腊传说中的神谕之地。以有阿波罗神殿著称于世。阿波罗能够综合诸神的看法、代表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宙斯宣告神旨,预卜未来。故兰德公司以特尔菲作为此神预测方法的命名。这种预测方法可用于技术发展预测,也可用于预测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特点

20世纪5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如下特点:(1)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表现在:1)科学技术新成果的高速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数量大约每10年翻一番。仅50年代以来的30年中,科技新成果就比前二千多年的总和还多。2)科技新成果从发现、发明到实际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开发速度不断加快。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花了80年的时间,而从发现原于核裂变到爆炸原子弹只用了6年;红宝石激光器则不到1年。1945年研制出的计算机,在短短的几十年中,经历了电子管、半导体、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5代的发展,性能提高了100万倍。目前研制的光学计算机,其信息处理速度又将提高上万倍。3)新技术及其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据统计,大约10年左右,工业新技术就有30%被淘汰。在电子技术领域中,这一比率更大,超过了50%。现代工程师在5年内,就有一半知识已过时,即知识的半衰期为5年。4)科技信息的增长速度更为惊人。有人估测,世界科技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l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当今是3到5年增加1倍。1665年出版了世界第一本科技杂志,1865年增加到1000种,而到1965年已经突破了10万种。

研究表明,不仅是现代科技成果、科技信息以加速度发展,而且任何一项计量指标(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科学家人数、科技论文数量等)的计算,都是按指数规律发展的。从进入20世纪后的60年以来,世界各国用于科研经费的总和,增加了约400倍。到21世纪末,全世界科学家的人数,预计占总人口的20%左右。(2)现代科学的整体化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一方面高度分化,一方面又高度综合,而且分化反成为综合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既相互对立又紧密联系的辩证发展,使现代科学日益结合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科学技术各学科之间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使每一学科只有在整个科学体系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得到发展,从而导致现代科学体系结构的整体化趋势。

随着自然科学分支学科大量涌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因而就越加发现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综合研究的必要,同时也推动了边缘科学(如生物化学、天文物理学等)和综合科学(如环境科学、空间科学等)的诞生。20世纪40年代以来,为了把握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及其普通联系,迫使科学家从横的方向上对自然界进行研究,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横断科学(如信息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等)。横断科学从某一特定的视角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和运动规律,不仅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同时还沟通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系,使整个科学有了共同的概念、语言和方法。科学社会学、技术经济、管理科学、未来学等一系列新兴学科,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相渗透、相互作用的产物。

20世纪后期,人类社会出现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和环境问题,都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全球性。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社会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方向,也关系到科学发展和应用的人文价值取向,必须组织有关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部门进行广泛合作,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去研究解决。当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是当今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

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理论的发展往往并不意味着新理论摧毁旧理论,而是限制和缩小旧理论的作用范围,把旧理论作为新理论的某种特例包含在其中。因此,科学理论的每一进展和突破都伴随着人类知识的综合,促进科学整体化的发展。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预见到:“自然科学包括人的科学,同样,人的科学也包括自然科学,这将是一门科学。”现代科学正在朝着这一方向发展。(3)技术科学化与科学技术化 技术科学化与科学技术化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鲜明特征。在当代,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突破和指导,科学的深化则需要得到各种技术的支持和保证。科学与技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紧密结合,导致了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化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以来出现的许多新兴技术,如激光技术、超导技术、基因重组技术等,都是现代科学的直接产物。越是新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越多,高技术就是科学知识密集型的技术。当今,在科学上尚未搞清楚,而要想在技术上得以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历史悠久、长期靠经验发展起来的技术,如农业生产技术、建筑技术等,也同样不能脱离科学理论的指导。自然科学作为人类对自然界事物的理性认识,已经广泛渗透到技术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技术发展的关键,使技术真正成了科学的技术。

现代科学的研究对象,已不仅仅限于宏观领域,而且还深入到微观领域、扩展到宏观领域。要探索这些领域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必然要借助于强大的技术手段,尤其是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整套的技术装备。事实上,没有微波技术,就没有射电望远镜,也就没有现代天文学,没有超低温和超高压技术,也就没有超导微观理论;没有x光衍射技术,也就没有现代遗传学。(4)科学、技术、生产日益结合为统一体系 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使当代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当代自然科学已不再是作为生产推动的结果,跟在生产实践的后面,按照生产一技术一科学的顺序发展,而是走在生产的前面,为生产的发展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形成了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发展顺序。同时,从获得基础科学知识开始,经过在技术亡的实现,然后在生产上得到应用,并收到经济效益这一全过程的周期也大大缩短,使科学技术迅速成为直接生产力。因此,在现代生产发展中,科学生产的科学技术化的发展趋势,逐步形成科学、技术、生产的统一体系。科学技术对生产的高度渗透和作用,已使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的直接生产力。

体育的作用

体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对于人体的主要影响正在不断发生变化。

主要表现在:

①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均衡,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能力,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同时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内部器官的调节作用,使各器官和各系统更加灵活协调,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

②体育活动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运动系统的机能。运动可以使骨骼结实,抗压性增强;使肌纤维增粗,肌肉代谢能力加强、血液供应增加,体育活动还可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

③体育活动能促进循环器官机能的提高。进行体育活动时,心脏机能和血液循环都得到锻炼和促进,使心肌逐渐增强,心壁增厚,心脏容积增加,使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使安静时心跳频率减慢(一般人心跳频率每分钟为70~80次,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者为50~60次)。

④体育活动对于人体的呼吸系统影响很大。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能使呼吸肌增强,使胸围、肺活量增大。一般人在安静时每分钟呼吸为12~18次,而经过训练的运动员为8~12次。需要激烈活动时,就能更好地发挥呼吸器官的机能,以保证活动时的能量物质供应。

体育还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中国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在教育实践中,强调进行“六艺”教育,包括射箭和驾驶马车。古希腊的柏拉图主张造就身心协调、发展完善的人,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也主张人的身心应全面发展,注重教学生骑马、角力、击剑、射箭、游泳、赛跑和各种游戏。马克思主义者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马克思说:“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种东西:第一,智育。第二,体育,即体操学校和军事体操所传授的东西。第三,技术教育。这种教育要使儿童或少年了解一切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一切最简单的生产工具的技能”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毛泽东明确地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数学模型

根据研究目的,对所研究的过程和现象(称为现实原型或原型)的主要特征、主要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地、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种结构,所谓“数学化”,指的就是构造数学模型,通过研究事物的数学模型来认识事物的方法,称为数学模型方法,简称为MM方法。

数学模型是数学抽象的概括的产物,其原型可以是具体对象及其性质、关系,也可以是数学对象及其性质、关系。数学模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地说,数学概念、如数、集合、向量、方程都可称为数学模型,狭义地说,只有反映特定问题和特定的具体事物系统的数学关系结构方数学模型大致可分为二类:(1)描述客体必然现象的确定性模型,其数学工具一般是代效方程、微分方程、积分方程和差分方程等,(2)描述客体或然现象的随机性模型,其数学模型方法是科学研究相创新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体育实践中常常提到优秀运动员的数学模型。如经调查统计,现代的世界级短跑运动健将模型为身高1.80米左右、体重70公斤左右,100米成绩10秒左右或更好等。

开题报告

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报名提纲包括:(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3)大致的进度安排,(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6)经费概算;(7)预期研究结果;(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优选法

指研究如何用较少的试验次数,迅速找到最优方案的一种科学方法。例如:在现代体育实践的科学实验中,怎样选取最合适的配方、配比;寻找最好的操作和工艺条件;找出产品的最合理的设计参数,使产品的质量最好,产量最多,或在一定条件下使成本最低,消耗原料最少,生产周期最短等。把这种最合适、最好、最合理的方案,一般总称为最优;把选取最合适的配方、配比,寻找最好的操作和工艺条件,给出产品最合理的设计参数,叫做优选。也就是根据问题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选取最优方案。最简单的最优化问题是极值问题,这样问题用微分学的知识即可解决。一般的优化问题至少有两个要素:(1)可供选择的方案;(2)方案选定后得到的结果。后者可以看作前者的函数。当可供选择的方案分布在一条直线上时,其结果可看作一个单变量函数,此时的最优化问题为单因素优化问题,一般可采用对分法、黄金分割法及牛顿一元函数求根的切线法与割线法等方法解决,也可用最小二乘法解决。当多种方案是在一个平面上更高维数的空间中连续分布时,叫做二因素或多因索优化问题,此时可采用牛顿方法或梯度方法求解。若选择方案的分布是离散的,则可采用单纯形等方法解决。选取最优方案的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直接进行试验,通过大量试验来找最优方案。比如运动训练,如何选取最合理的训练量,就是一个最优问题,可以进行试验。但试验不仅要时间,而且会造成很大的浪费,所以人们总希望试验的次数越少越好,怎样用较少的试验次数,打出最合适的训练量,这就是优选法所要研究的问题。应用这种方法安排试验,在不增加设备、投资、人力和器材的条件下,可以缩短时间、提高质量,达到增强体质,迅速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优选法分为单因素方法和多因素方法两类。单因素方法有平分法、0.618法、分数法、分批试验法等;多因素方法很多,但在理论上都不完备,主要有降维法、爬山法、单纯形调优胜。随机试验法、试验设计法等。优选法已在体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课外体育锻炼工作计划

课外体育锻炼工作计划

课外体育锻炼工作计划是全校体育工作计划的组成部分,它对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有着重要的意义。课外体育锻炼工作计划包括全校计划、班级计划、个人计划三种。

全校体育锻炼工作计划

全校课外体育锻炼工作计划可由体育教研室在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认真总结上学年或上学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初步设想或计划,经学校体委会讨论,主管领导批准后执行。全校课外体育锻炼工作计划一般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其主要内容有:指导思想与目标;早操、课间操的组织与措施;班级体育锻炼的具体安排;《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实施;体育干部的培训;宣传教育;检查评比办法等。为了保证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场地、器材、内容落到实处,可根据学校的体育条件和班级数量,排出班级体育锻炼轮换表。

班级体育锻炼计划

班级体育锻炼计划是以学校体育锻炼工作计划为依据,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班级体育锻炼计划可使班级体育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是落实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的重要保证。班级体育锻炼计划内容包括:班级体育锻炼的任务与目标;锻炼小组的划分;锻炼时间;锻炼内容;检查评比办法等。制定班级体育锻炼计划首先要认真学习讨论全校计划,广泛听取同学意见,在班主任和体育教师指导下,可由体育委员起草经全班同学讨论通过后,公布执行。班级体育锻炼应根据学校体育锻炼时间、项目轮流表,结合本班情况具体安排。

个人锻炼计划

个人锻炼计划是根据班级体育锻炼计划结合个人的实际,对个人的体育锻炼作出的具体安排。它包括每周或每次的体育锻炼计划。

个人体育锻炼计划针对性强,能使个人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改变落后和不足,发展爱好和特长,锻炼效果明显。更重要的是,个人体育锻炼计划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逐步使其将参加体育锻炼变为积极自觉的行动,形成个人锻炼的特点和风格。

个人体育锻炼计划内容包括:锻炼目标,锻炼内容,锻炼时间,锻炼方法,定期自我评价的要求等。个人锻炼计划可在征得老师和家长的意见基础上由自己制定,也可几个同学结合共同制定,以便得到帮助和督促。

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体系

(一)大纲体系教学大纲体系主要反映在教学内容安排体系上。为了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体育教学一般采用综合教学的形式,即表现在各运动项目之间的综合、运动项目与发展身体素质练习之间的综合上。但在大纲教材的排列上依据选编教学内容的原则表现出自己特有的体系。为贯彻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为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部分和选用部分。为理论联系实际,把教材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构成体育、卫生保健教育与身体锻炼相结合的体系。理论教学内容按由简入深的方式排列。实践教学内容既要保持运动项目的固有特点和系统性,又要反映大纲体系的指导思想,加强身体锻炼的实效性。为此,把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单独列项,自成体系,使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和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相互配合,以取得锻炼身体的最佳效果。小学低年级实践部分教学内容体系,由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发展儿童基本活动能力为主,教学内容分为基本运动、游戏以及韵律活动和舞蹈三项。(二)内容比重

由于学生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同,基本部分和选用部分所占的比重有明显的区别。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基本部分教学内容占80%,选用部分教学内容占20%。小学高年级基本部分教学内容占70%,选用部分教学内容占30%。初中阶段的比重与小学高年级基本相同。高中阶段基本部分教学内容不得低于50%,选用部分不得高于50%。(三)教学内容排列方式

体育教学内容的排列方式,一般有直线排列、螺旋排列和混合排列三种。

1.直线排列。某项教学内容教过之后,基本上不再重复。如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就是按这种方式安排的。

2.螺旋式。又称圆周排列。对锻练身体作用较大的教学内容,在各年级反复出现,但逐年提高要求。如跑的教学内容就是用这种方式排列的。

3.混合排列。将上述两种排列方式交替使用。

教学内容的排列方式关系到各年级教学内容的数量和各项内容时数的集散程度,以及各年级教学内容的重复程度,这对教学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应全面考虑发展身体和掌握知识、技能的需要。根据各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价值,采用不同的恰当的排列方式。除少数锻炼价值高,需要反复出现的内容采用螺旋式外,多数内容可采用混合式或直线式。有的内容,如跑和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可以每年出现。有的内容,如跳高、跳远、推铅球等,则可以隔年出现。这有利于控制各年级教学内容的数量,使各项内容有较充分的时间进行教学,还能改变教学内容重复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状况。

克托莱指数

19世纪中叶,比利时克托莱在长期研究后提出著名的克托莱指数(体重/身高)×100。通过体重与身高的比例关系表示每厘米身高的重量,以相对体重或等长体重反映人体围、宽、厚度及机体组织密度,故克托莱指数又称为肥瘦系数,在古人类学和人体发育评价研究中广泛运用。同性别、同年龄的指数随向高增长而增大,人体生长发育中,男女性指数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男到21岁、女到19岁基本稳定。男女指数均值曲线在11岁和15岁时交叉,11-15岁间女性指数大于男性,11岁前,15岁后女性指数小于男性。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

学期教学进度是根据

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制定的。它是把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中规定的该学期的教材内容,按教材的系统性和教学时数、周次、课次合理地安排到每次课中去的教学文件,是教师编写教案的主要依据。(一)制定学期体育教学进度的步骤如下:

1.根据各项教材在本学期的时数,计算出各项教材在该学期中出现的次数。如每次课安排两个主要教材,则该教材出现的次数为该教材的时数乘以2所得的积。

2.先安排好考核项目和重点教材,然后再搭配其他教材。身体素质教材的搭配应考虑到主教材对身体的影响。如主教材是以发展下肢力量为主的话,就可搭配发展上肢和腰腹力量的练习,以利于全面影响学生的身体。

3.在排列每项教材时,要根据教学的任务和要求、教材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基础和场地器材等情况,按其出现的次数系统地排列到每次课中去。排列的方法可连续排列或间隔排列,也可两者结合起来排列。(二)制定学期教学进度应注意以下要求:

1.学期体育教学进度中各项教材的时数,应与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的规定一致。

2.应保证每项教材本身的系统性以及不同教材之间关系的合理性。教材的纵横排列都要符合系统性、渐进性的教学原则。

3.每次课中教材的数量要适当,既要考虑主要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又要考虑场地器材条件。一般每次课安排一项技术较复杂的教材,再搭配1~2项难度不大的教材或身体素质教材。如果教材安排过多,一次课完不成;如果教材安排过少,课又过于单调,容易影响学生的练习和积极性。一般一次课上不能同时出现两项以上的新教材,应有新有旧,有主有次。

4.学期教学进度的安排还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的特点和同时上课的班级,以免影响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

测验

指用特定运动项目或专门编制的系列指标以确定研究对象的各种能力为目的而进行的检测和验证。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验、基础体力测验、急行跳高和跳远测验等。它应符合以下条件:(1)统一的标准化。保证在任何状况下测验的条件和程序应当相同;(2)突出的实用性。测验的结果可以直接应用于评价系统;(3)真实的可靠性。在同等条件下,允许对同一批研究对象作重复测验、并能得到相同的结果;(4)明显的有效性。测验确能达到规定水平的效果。体育运动测验是以各种运动练习实际操作为基础的一种测验,它可分为单项测验和多项综合测验两大类。其测验结果一般多以生理指标、生化指标及运动成绩等加以数据计量。

概念

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它具体任务是探讨和阐述运动员在运动活动中心理过程的规律,如感觉、知觉、表象、思维、记忆、注意、意志、情感的特点和它们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研究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同时研究体育运动教学训练过程和运动竞赛中的心理学问题,如运动技能形成的心理特点、赛前的心理状态、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等问题。目前有趋向将运动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分为两门学科,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学科分支。

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课程的亚目标,它是体育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我国通常称为教学任务,前苏联称为教学职能。在西方,一般把教学目标分为终极目标、行为目标和作业目标。教学终极目标是一种计划目标,具有假设性;行为目标和作业目标是一种度量目标,具有实践性,因而表述得当的教学目标应具有两个特征:(1)它必须详细说明目标内容,即说明做什么和如何做(知识、方法等);(2)它应当用特定的术语描述教学后学生应能做(或产生)以前所不能做的事,即教学后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详细规格。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国通常所说的教学任务与现在所说的教学目标虽然都是同一个范畴,但是又有某些差别。

1.教学任务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而教学目标则是在一定教学时间内各种教学活动行为要达到的标准和境界,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2.教学任务是比较笼统的,分不出阶段和层次。而教学目标的描述由于采取了具体的行为动词,因而对教学过程的阶段、深度、层次有明显的限定。

3.由于教学任务是教师对教学的期望,缺乏量和质的规定性,观察和测量都难以进行,其结果难以评价。教学目标则将教学任务具体化和量化,可观察、可测量,可做为评价的依据。

4.教学任务一般为教师所掌握,而教学目标是师生都要明确和掌握,学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检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因此,我们认为采用教学目标这个概念比采用教学任务这个概念更具有实践意义。

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布卢姆在《教育评价》一书中提出,教学目标编制有两种模型:“任务分析”模型和“泰勒探索”模型。

任务分析模型又称为计划的“前馈”模型。它来源于工业心理学在军事和工业培训中的应用。其编制程序是将培训目标具体化,先描述在教学结束时想要受训练者具备的技能或表现,然后把它们分解为“行为结构的各组成部分”,从系列上加以组合,构成一个目标系统。任务分析接受了“宏观的”工作表现,并把它分解为“微观的”行为成分,这些成分便是教学的具体目标。任务分析技术,“在处理涉及技能目标时,它最为有用。”

泰勒探索模型又称“循环的”或“反馈”模型,是拉·泰勒提出的教学目标模型。这种模型具有循环性,即某些目标是计划好的,而另一些目标则在教学。情况中确定的,即从那些计划好的目标出发,经过教学、评价,回过头来对已计划好的目标重新考虑,使目标体系逐步完善。当流程回到重新考虑时,它其实是回到一个稍高的位置,这个变化是由最初的环境促成的。其编制程序是:第一步教师或课程编制者必须确定一般的目标,暂时以相当广义的术语来表述;第二步把每个一般目标分解为内容成分与行为成分;第三步制成一张规格明细表。

泰勒探索方法并不要求具有任务分析所需的特定性,能用于定义一般教育中的目标,而任务分析方法在特定技能训练方面效果最佳,对体育课程中确定各项动作技能训练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布卢姆认为,这两种观点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一致性:(1)教学必须象目标规定的那样,帮助学生改变其行为——在教学后,学生必须能够做以前所不能做的事情;(2)方案预定目标的成功程度必须加以评价;(3)一般目标必须用可观察的行为或产物加以描述。总之,要具有目标的两个特征。

无论采用哪种目标编制模型,最终都要形成一定的目标体系(结构)。在我国。通常是用教学大纲的形式来予以编制,不过教学大纲只以纲要的形式列出所要教和学的内容,对于其结果——在学生身上发生的行为变化并无详细标准。而教学目标体系既要详细地、循序渐进地列出所要教学的内容,又要用特定的术语描述学生行为上要产生的变化。如我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那样(结果是学生在行为上达到何种程度)。目前国外已有这种成果。其做法是;

1.依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把体育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技能技术和情感三个领域。

2.根据教学大纲中的主要教材编写学校、学年、学期、单元、课时的教学目标,类似于“任务分析”模型。

国际奥林匹克研究的现状

研究范围日益扩大 由于奥林匹克运动涉及的范围涉及广泛。奥林匹克研究的内 容也日趋丰富。目前奥林匹克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

奥林匹克运动对现代社会的贡献。主要开展奥林匹克运动的结构,奥运会的未来及其计划等问题的研究。

当代运动员。主要研究运动员在社会中的位置、作用及其培养,体育科学与现代运动训练等问题。

社会环境中的体育运动。主要研究体育运动与政治、经济,发展中国家的体育运动等问题。

体育运动与传播媒介。开展大众传播媒介与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

高等院校的奥林匹克研究越来越活跃

过去,国外许多学者从事奥林匹克研究主要是出于个人的学 术兴趣,现在以大学 为依托的奥林匹克研究机构逐渐增多,如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奥林匹 克研究中心”、柏林的“德国奥林匹克研究所”、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乌克兰基辅体育大学的“奥林匹克 运 动和职业体育研究室”、新加坡南洋科技大学体育系的奥林匹克 学院等。

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提 高。1992年国际奥委会要求各国奥委会积极促使本国的高校开设 有关奥林匹克的课程,奥运百周年代表大会也十分强调奥林匹 克教育。随着高校奥林匹克研究的升温,国际间奥林匹克研究方面的 交流和合作开始出现,发动和组织者多为国际奥委会的所属机构 和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如亚洲的韩国、日本、美洲的加拿 大、欧洲的西班牙和德国等。

奥林匹克学术刊物。

目前,国外专门用发表奥林匹克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主要有 三种,即国际奥委会的《奥林匹克评论》(Olympic Review),加 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办的《奥林匹克卡》(Olympika)和奥林匹克史学家学会的《奥林匹克史学家学会杂 志》(The ISOH Journal)。1996年,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委托巴 塞罗那自治大学的“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收集有关资料,在全球 网络(Wolrd Wide Web)建立了有关世界各国奥林匹克研究的网 页。

国外奥林匹克研究的主要特点

奥林匹克研究在西方国家起步较早,并逐渐形成了值得人们 注意的学术特征,主要是:重研究的实证性;研究的切入点多;多采用专题研究的形式。但是他们的不足在于,长于事实描述,短于原因分析;缺少一以贯之的哲学基础;欧美中心论。

课外体育锻炼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

课外体育锻炼具有多种作用。首先,它能满足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对体育运动的需要。“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更是青少年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身心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体育活动,这正如日光、空气、水对生命的意义一样不可缺少。有关学者研究认为,青少年儿童一天适宜的活动时间应为:小学生4~5小时;初中生2~3小时;高中生1~2小时;大学生也不应低于1小时。我国及日本、原苏联等国也都提出每天要保证学生参加1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如果仅仅依靠每周2节体育课,其效果是有限的,难于满足学生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青少年儿童身体各组织器官正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时期,身体可塑性很大,是锻炼身体的“黄金时期”。根据他们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内容,掌握适宜的运动负荷,坚持经常锻炼,能有效地促进青少年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如:可以使骨骼的血液供应充分,骨细胞生长能力增强,身高增长加快;肌纤维变粗,体重、胸围、肩宽和臂、腿围都会增大,还可以使血液循环得到改善,提高心血管及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对于学生身体的某些畸形(如脊柱侧弯、驼背,平足等),也可以用特定的锻炼手段加以矫正,有助于使学生形成健壮匀称的体格,端正健美的姿态。(二)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学生可以复习巩固体育课教学的内容,从而促进体育课质量的提高;另外还可以从事自己所喜爱的活动,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锻炼效果产生满足感,逐渐培养兴趣、形成爱好,养成锻炼习惯。课外体育锻炼往往由学生自主去活动,自我教育意识强,因此,特别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外体育锻炼的实践,学生自学、自练、自评能力,组织、裁判、交往能力,运动能力等都会得到特殊的发展,可以培养出许多未来社会中的体育骨干。按作息制度安排的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等,是学校课外体育锻炼基本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每天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常此以往坚持锻炼持之以恒,又会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组成部分,是打基础的阶段。课外体育锻炼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能力,养成锻炼习惯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能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三)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课外体育锻炼是课外文化娱乐活动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外向型的文化活动,属校园文化的范畴。它可以陶冶情操,充实精神生活,使学生热情乐观,精力充沛,学习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丰富、具体现实、形式多样、直观形象,很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小型多样的游戏活动可以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集体主义、胜不骄败不馁;班级乃至全校统一的课外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各种身体练习可以培养不怕困难,坚韧顽强,积极进取等思想意志品质;各种竞赛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公正和良好的竞争意识,净化优化竞争环境,为校园内各式各样的其它竞争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示范。课外体育锻炼对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跑步健身法

跑步键身法,是一种简便易行,锻炼价值很高的体育活动。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儿童来说,跑步是发展速度、耐力、灵巧、柔韧等运动素质,促进运动器官和内脏机能的增强,特别是发展心血管耐力,提高心肺功能的有效手段。

跑步可分为速度跑(无氧锻炼)和耐久跑(有氧锻炼)。速度跑,一般指高强度、短时间、间歇性的锻炼,经常采用的有全速跑50米、100米、200米组成的间歇性快跑的方法。耐久跑,一般指连续长时间的,或一定长距离的,强度相对较低的锻炼。经常采用的有规定一定距离的中长跑,如1000米、1500米、2000米、3000米跑等,还有定时跑,如5分钟、10分钟、12分钟连续跑等。影响锻炼效果的主要因素有运动强度、密度、时间、数量,其中影响最大的为运动强度。间歇锻炼中,强度尤为重要。速度跑的运动强度应使心率达到170~180次/分左右,耐久跑在运动强度上应使平均心率达到130~160次/分为宜。锻炼初期或身体较弱者,锻炼时间和跑的距离不要太大,可以走跑交替进行,随着锻炼次数增加体力渐好后而逐步加长距离和加大强度。跑步一般在早晨和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每周最少进行3~4次。

美国著名学者库珀研究了最大吸氧量与12分钟跑的距离有密切相关,在12分钟内,跑步距离越长,说明体质和有氧耐力水平越好。学生可以采用12分钟跑锻炼法,按12分钟走跑后所完成的距离,根据年龄、性别的不同评定成绩,评价锻炼效果。

徒手体操健身法

徒手体操是一种动作美、形态美的锻炼性身体操练。它包括广播操、武术操、轻器械体操、健美操和有针对性的徒手操等。这种锻炼形式运动强度适宜,便于组织实施,特别有益于身体保健,促进健美和发展柔韧性素质。

编排徒手体操,是按人体解剖结构,一般是由头颈开始,继而由上肢到下肢,四肢到躯干,躯干到全身的不同动作组成,循序渐进,全面锻炼。徒手体操一般为8~10节,能连续活动5~6分钟为宜,用音乐伴奏或按动作节奏完成均可。

1.广播操。广播操是根据人体生理规律和使身体各主要部位都得到活动的原则编制的,它动作简单易学易练。广播操每做一遍约需5分钟,做操时心率和呼吸比安静时增加近一倍,从而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可以消除疲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每天早晨和课间坚持做操,做操时认真领会每节操的动作要领,加大动作幅度,坚持质量标准,必然会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2.健美操。健美操是根据练习者的身体特点,发展身体各部位的要求,把体操和舞蹈中的简单动作组编成操,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一种体育锻炼手段。健美操动作简单易学,讲求实效,造型优美,动作连续,它练习密度较大,溶健身、健心与健美为一体,对增强体质,塑造体型美和姿态美有着明显的效果,当前,健美操发展很快,普遍受到人们的青睐。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长身体时期,都有塑造健美体型的强烈愿望,特别是女学生更是如此。学校可以普遍采用和推行健美操健身法,如能长期坚持锻炼,因人而异地掌握练习动作的幅度、完成的速度、负荷量的大小,必定会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太极拳健身法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武术健身项目,它动作柔和、体态舒松,呼吸自然,运动负荷可以适量,不受身体强弱的限制,深受学生的欢迎。太极拳与体操不同,它是“一动无不动”的全身性运动,全身各肌肉和关节都参加活动,在练拳的过程中,体态舒松自然,重心稳定,全神贯注,沉静安定,呼吸与动作配合,起吸落呼,开吸合呼,腹式呼吸,匀细深长,开豁自然。另外,在练太极拳时,自始至终默想动作形象,用意识引导动作,意动身随,形意相合,劲力内蓄。长期的实践和科学实验证明,太极拳对增进人体健康,增强体质,防冶疾病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作用,是调节情绪,陶冶情操的一种艺术。

24式简化太极拳,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易学易练,全套动作共分8段,约5分钟练完,并配有优美动听的民族乐曲,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早晨、课间或晚间进行练习。

协同学

协同学亦称协同论或协和学,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是近十几年来获得发展并被广泛应用的综合性学科。它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相似性。所研究的对象是许多于系统的联合作用,以产生宏观尺度上结构和功能;又是由许多不同的学科进行合作、来发现其组织系统的一般原理。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系统:社会的或自然界的,有生命或无生命的,宏观的或微观的系统等等,这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系统,却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协同论则是在研究事物从旧结构转变为新结构的机理的共同规律上形成相发展的,它的主要待点是通过类比对从无序到有序的现象建立了一整套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并推广到广泛的领域。它基于“很多子系统的合作受相同原理支配而与子系统特性无关”的原理,设想在跨学科领域内,考察其类似性以探求其规律。协同学的创立者是联邦德国斯团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1971年他提出协同的概念,1976年系统地论述上协同理论,发表了《协同学异论》,还著有《高等协同学》等。哈肯在协同论中,描述了临界点附近的行为,阐述了慢变量支配原则和序参量概念,认为事物的演化受序参量的控制,演化的最终结构和有序程度决定于序参量。不同的系统序参量的物理意义也不同。

协同论揭示了物态变化的普通程式;旧结构“不稳定性”新结构,即随机力。和决定论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系统从它们的旧状态驱动到新组态,并且确定应实现的那个新组态。由于协同论把它的研究领域扩展到许多学科,并且试图对似乎完全不同的学科之间增进“相互了解”和“相互促进”无疑。协同论就成为软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协同论具有广阔的应用范围,它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管理科学等许多方面部取得了重要的应用成果。例如我们经常无法描述一个个体的命运,但却能够通过协同论去探求群体的“客观”性质。又如针对合作效应相组织现象能够解决一些系统的复杂性问题,可以应用协同论去建立一个协调的组织系统以实现工作的目标。协同论应用于生物群体关系,可将物种间的关系分成三种情况;(1)竞争关系,(2)捕食关系;(3)共生关系每种关系都必须使各种生物因子保持协调消长和动态平衡,才能适应环境而生存。哈肯还提出了“功能结构”的概念。认为功能和结构是互相依存的,当能流或物质流被切断的时候,所考虑的物理和化学系统要失去自己的结构;但是大多数生物系统的结构却能保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这样生物系统颇象是把无耗散结构和耗散结构组合起来了。他进一步提出,生物系统是有一定的目的,所以把它看作“功能结构”更为合适。自然、协同论的领域与许多学科有关,它的一些理论是建立在多学科联系的基础上的(如动力系统理论和统计物理学之间的联系),因此协同论的发展与许多学科的发展紧密相关,并且正在形成自己的跨学科框架。它的出现是现代系统思想的发展。它为我们处理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国内主要成就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5年底为止,仅在《体育文史》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文章就有1500余篇,虽出版的体育史教材和专著有100余种。其中较重要的是《当代中国体育》、《中国近代体育史》、《中国古代体育史》、《中国古代体育文物》、《体育运动史》、《武术史》、《中华体育五千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和高教出版社分别出版的《体育史》教材、《武术——历史与文化》、各省的《体育志》和各个单项运动史等。其中讨论较多或较重要的有以下一些问题。

1.体育起源问题

起源问题是所有历史学科都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在50年代以后较长时期内,曾长期认为这是一个已经基本解决了的问题,劳动被认为是一切形式人类文明的共同源头。80年代不少人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并提出包括生理需要起源说、心理需要起源说、战争起源说、巫术起源说、性选择起源说等理论。这些理论虽未能彻底推翻劳动起源说,但却丰富了人们对于体育与运动起源的认识。多数学者倾向于以劳动为主的多因素综合起源理论。但这里仍然有许多重要问题悬而未决,例如:关于动物谋食和嬉戏行为进化为人类体育和竞技行为的过程、动力和机制,体育教育和运动起源的过程及关系等问题。

2.若干运动项目、体育习俗的起源和历史的研究

各种运动项目的起源问题,一直是体育史学研究的重点。在这个方面,关于蹴鞠、竞渡、拔河、马球、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及武术、气功起源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史学界和人类学界在一些体育习俗如清明节前后体育习俗、竞渡习俗、重阳登高习俗等的形成方面有不少研究成果发表,但多数研究尚属起步。

此外,对若干现代体育项目、学说或重要术语、名词传入中国的时间和方式等问题,也都有一些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这方面的突出成果,是单项运动史系列著作的出版。

3.体育教育和体育教育思想史

体育教育史一直是体育史研究的重点。对商、周时期以身体和技术训练为中心的武士教育,春秋时期六艺教育中的体育及文武并重的教育思想,战国时期百家学说中的体育思想,以及两汉时期教育思想的演变与学校体育的衰退的讨论,一直十分热烈。宋、明时期武学教育中的体育内容以及理学对体育教育的影响,明、清时期实学主义教育思潮中的体育思想,也是研究的热门课题。有学者以汉以后官学中一直存在射礼等身体活动为依据,不同意秦汉以后学校体育衰退的说法。但总的说来,对古代体育教育全面、系统的研究还比较少。相比之下,对近代体育教育史包括体育教育制度、方法、教材。教育理论、法规与行政等方面发展史的研究,都要深入广泛得多,台湾学者对日本统治前后台湾学校体育制度的变化,也有深入的研究。

4.中国古代体育的哲学和文化特征

在文化研究热的影响下,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在天人合一宇宙观与生命现、传统体育中的宗法特征和儒家伦理中心特征、气功和养生的道家及道教特色,中国武术的哲学和文化特征等问题上,多数研究者存在着基本一致的看法,但在这些特征的形成及其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体育文化的影响、古代社会生活方式特别是社区生活与传统体育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研究还比较薄弱。

5.少数民族体育史

完整的中国体育史包括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的体育史。80年代以来,结合地方体育志的编纂工作和对民族地区大量发现岩画、岩刻、壁画的研究,对少数民族体育史进行了很多研究,其中尤以对藏族、蒙古族、满族体育习俗的考察较有成绩。

6.武术史

武术史一直是体育史学领域研究者较多而且较广泛、研究也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在本世纪前期的研究中,关于太极拳起源与发展的研究最引人注目;80年代以来,武术通史、武术文化史、武术理论和武术套路流派的形成或演变、武术与中国民间宗教和会党的关系、少林武术史等方面的研究和武术史籍的挖掘整理,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在武术与军事武艺的关系及二者是否同源同流等问题上,还存在着较大分歧;对武术在古代和近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传统武术的近代化过程等许多重大课题,还缺乏研究。

7.气功史及养生史

80年代以来,气功热长盛不衰,除气功外的其它传统养生方法也日益受到广泛重视。相比之下,气功史及养生史方面的研究却显得相对冷清,但仍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尤其是在对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历史的考证,对道教气功和道教养生史的研究,对养生思想史的研究等方面。气功界对传统气功方法和典籍、医学界对传统养生方法和典籍的整理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8.近代中国体育

近代中国的剧烈变动使各种体育思潮和人物层出不穷,也造成了近代体育研究十分活跃的局面,对西方体育的早期传入及基督教青年会在其中的作用,对近代竞技运动、运动会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对国民政府时期体育的成败得失,近代的中外体育交往等,有许多新的看法。对苏区和根据地体育的研究在70年代中到90年代初形成了一个高潮,对红色区域体育方针和组织机构,苏区学校体育计划和教材,苏区、根据地的运动会和革命军队体育,以及红色区域体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都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9.当代中国体育

80年代以后,各体育社会学科越来越多地把研究重点转向当代中国体育,但体育史学主要研究当代中国体育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注意总结各个时期的基本经验教训。对1966年后中国体育的分期一般没有分歧,但对此前则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作为标志分为两段;另一种意见则主张以1952年底原国家体委成立和1958年提出《体育运动十年发展纲要》为标志分为三段。此外,体育方针与政策的发展。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海峡两岸的体育关系等,也是当代中国体育研究的重点。

10.奥林匹克史

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体育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战后奥林匹克运动国际影响的急剧上升,使奥林匹克史成为体育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古代奥运会史的研究方面,一些研究者注意到古代奥运会与古希腊社会宗教、战争等方面的联系以及古代泛希腊竞技衰落的原因,并对古代奥运会与现代奥运会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方面,研究集中在奥林匹克运动的总体发展趋势、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史和国际奥委会法律地位的演变等方面,对奥林匹克主义和奥林匹克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也进行了一些研究。近年来,二次大战后体育思想的演变和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也开始受到重视。

11.中国社会体育思想与观念的变迁

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近、现代阶段。鸦片战争以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奠定了西方现代体育思想与学说传入中国的基础;洋务运动中的富国强兵政策的施行,为新身体观、新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维新运动后,三育教育思想和建立在以体力为中心的强种强国、优胜劣汰思想深入人心;甲午战争和变法的失败,使日本式军国民体育思想和制度盛行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又使国人把注意力投向了美英的自然体育学说和人文主义体育观;30年代在奥运会上的失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造成了民族主义体育思想的形成;其中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和30年代前期,曾爆发过两次较大的思想学术论争,对中国体育思想和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西体育文化空前剧烈冲突的背景下,一度产生过发扬“国粹体育”的思想。对这些基本问题多数学者已取得共识。在近代中国、特别是在清末民初体育学说思想的变迁方面,台湾学者也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

12.体育人物研究

体育人物与思想研究是掌握各时期体育运动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关键,因而这始终是体育史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在外国体育人物方面,研究者比较感兴趣的是在近代体育形成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一些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体育活动家,对古希腊、罗马与体育有关的一些著名历史人物,也时有论及;在中国体育思想和人物研究方面,研究者的兴趣明显集中在先秦诸子百家上,对此后至鸦片战争前的历史,除了一些与养生有关的医生、僧侣和一些剑士侠客被注意到外,还有颜之推、颜元、戚继光、朱熹等少数思想家、军事家成为研究对象,对普通民众体育观念的研究则明显不足。对当代人物研究较多的是毛泽东和贺龙。

13.体育法制史

这方面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围绕中外体育法制发展概况作了一些初步研究。90年代以后逐步深入到奥林匹克运动与体育立法、体育市场的法律保障等领域。由于研究难度较大,放近年来稍显沉寂。

14.体育史料与文献研究

由于各级体育文史工作部门的努力,近15年来在体育史料与文献的搜集、整理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一些重要的古代体育文献被发现并被整理出版。但随着各地体育志编纂工作陆续进入尾声,大量体育史料和文献正被束之高阁。

15.体育考古学

在搜集整理体育史料的同时,也对体育文物进行了一些搜集整理,从而带动了体育考古学研究的形成和发展。目前已经出版了一些重要的古代体育文物图集,对体育考古学的学科体系等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引起了国际上的注意。与此相关的体育博物学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此外,在现代体育的形成、战后国际体育、体育科技史、体育文学艺术史等方面,也产生了一些零星的但却是重要的研究成果。

演绎推理法

每个演绎推理部有两个前提,即大前提(概括性的一般原理)和小前提(对个别事物的判断)、根据两个前提之间的关系做出新判断(推理),得出结论。根据大前提的不同判断形式,推理方式有:(1)直言推理。这是由三个判断和三个概念所组成的推理形式。例如、大前提:凡有强弱按一定分布的干涉花纹出现的现象,即可作为该现象具有被动本性的最可靠最有力的实验证据。小前提:光在传播中会出现干涉现象。这是以一个假言判断和一个直言判断为前提的一种演绎推理。在推理过程中,理由虽决定判断,但其推断并不只限于这一种理由。

有两种形式:①肯定式一由肯定前件而肯定后件;②否定式一由否定后件而否定前件。③选言推理。这是以一个选言判断和一个直言判断作为前提的一种演绎推理,主要有相容和不相容两种选言形式。只要选择可靠的原理、定理、公理为前提,经过正确演绎推理,就可得出新的命题来。如爱因斯坦的《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第一系列论文,也就是从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出发,运用演绎方法建立了他的狭义相对论的。

趋势外推法

亦称“趋势分析法”、“趋势外插法”。这是一种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达到预测目的的重要方法。这个方法以预测的连续原理作为基本依据,根据事物发展具有规律性的特点,认为人们只要能够正确地把握事物的历史和现在的发展情况,就可以循着这个线索推测它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一种探索型的预测法。

广义地说,任何一种预测方法都是趋势外推法,但这里通常是指时间序列预测技术中以时间作变化的几种预测方法。

趋势外推法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是:预测对象的发展变化具有稳定性和渐进性。否则,历史时期发展规律就不能够外推到预测期,当然稳定性和非突变性是所有预测方法的必然要求,因为在突变情况下,所有预测结果部是失败的。以时单位和变元的趋势外推法,不能像因果关系方法那样可以根据情况对预测期内原因变量的变化作出估计和修正,时间变量一经排序、便总是等因增大的趋势。

其步骤为:(1)选取预测有关参数;(2)搜集所需要的有关数据资料;(3)做好预测前的准备;(4)将数据资料设计为增长曲线;(5)以趋势外推的方式对事物的发展进行预测研究;(6)检验预测结果,并对其进行科学论证;(7)分析研究预测结果实际应用于制定规划与决策的可行性。其方法的应用的形式有:(1)简单外推法。以预测对象的有关历史数据为根据,通过直觉来分析预测事物发展趋势;(2)相关外推法。根据事物发展是在各种因素制约中实现的这一特点,弄清与事物发展直接和间接相关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然后扬利去弊,以确保事物按照人们预测的趋势发展;(3)增长曲线法,是基于某些特定的预测对象在发展中可能出现极限而设计的一种模型。这是一种优选的预测方法,它将预测对象按其发展的时间顺序排列成许多点,形成一条曲线从中可以表现出事物发展力最佳状态。趋势外推法在技术预测和市场预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篮球运动的起源

1891年12月初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后为春田学院),由该校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发明,当年的篮球规则只有13条,奈史密斯博士于1939年去世,终年78岁。他未曾料到,由他创建的篮球项目竟然在二百多个国家流传市面着,而且至今美国篮球还誉满全球。为了纪念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篮球的功绩,在春田学院校园内修建了美国篮球名人馆—詹姆斯·奈史密斯纪念馆。

起初,奈史密斯将两只桃篮别钉在键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上沿距离地面3.04米,用足球作比赛工具,向篮投掷。投球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每次投球进篮后,要爬梯子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以后逐步将竹篮改为活底的铁篮,再改为铁圈下面挂网。

到1893年,形成近似现代的篮板、篮圈和篮网。最初的篮球比赛,对上场人数、场地大小,比赛时间均无严格限制。只需双方参加比赛的人数必须相等。比赛开始,双方队员分别站在两端线外,裁判员鸣哨并将球掷向球场中间,双方跑向场内抢球,开始比赛。持球者可以抱着球跑向篮下投篮,首先达到预定分数者为胜。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条比赛规则,主要规定是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连续3次犯规判负1分;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10人、9人、7人,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

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有移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统一了世界篮球竞赛规则,此后,到1948年的10多年间,规则曾多次修改,与现行规则有关的重要变化是:将得分后的中圈跳球,改为失分队在后场端线外掷界外球继续比赛;进攻队必须在10秒钟内把球推进到前场;球进前场后不得再回后场;进攻队员不得在“限制区”内停留3秒钟;投篮队员被侵犯时,投中罚球1次,投不中罚球2次等。1952年和1956年第15、16两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中,出现了两米以上的多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曾两次扩大篮球场地的“限制区”(也叫“3分区”);还规定,一个队控制球后,必须在30秒内投篮出手。60年代初有关10秒和球回后场的规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后取消了中场线改画边线的中点而中止。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后,又恢复了中场线,这些规定又继续执行。1977年增加了每队满10次犯规后,在防守犯规时罚球两次,防投篮时犯规两罚有1次不中再加罚1次的规定。1981年又将10次犯规后罚球的规定缩减到8次。很明显,人员的变化的技术,战术的发展引起了规则的改变,而规则的改变又促进了人员和技术、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特别是50年代后期以来,规则的改变对篮球比赛的攻守速度,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以及意志、作风等各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篮球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篮球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

篮球运动是1896年前后由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随后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里也有了此项活动。在1910年的全运会上举行了男子篮球表演赛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大、中学校的篮球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其中以天津、北京、上海开展得较好,水平也较高,当时的比赛规则很简单,在球场中间画一个约有1米直径的中圈,中锋队员跳球时一只手必须置于背后腰部,任何一足不得踏出圈外。技术也简单,中圈跳球后,谁接到球就自己运球,超过防守人就投篮。当时只会直线运球前进,传球方法是单、双手胸前传球,跑动投篮是用单手低手上篮,立定投篮无论远近都是用双手腹前低手投篮。1925年前后,进攻和防守的5名运动员,有了较明确的分工,中锋对中锋,后卫对前锋,有人盯人,各自盯住自己的对手。但前锋的职责是只管进攻投篮,不管退守;后卫的职责是只管防守抢截球,不管投篮。前锋和后卫很少全场跑动,只有中锋要攻守兼顾。以后又逐渐改为两后卫1人助攻(活动后卫),1人留守后场(固定后卫),两前锋也变为1人留在前场专管偷袭、快攻,1人退守后场助防。技术动作也有所发展,跑动投篮出现了单手、高手投篮,立定投篮出现了双手胸前投篮,传球出现了单、双手击地传球,运球出现了两手交替运球躲闪防守和超越防守向前推进的技术。规则中增加了罚球区和罚球线,队员犯规4次即被取消比赛资格,犯规罚球可由队长指定任何1个队员主罚。比赛时间分为上、下半时各2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每次投中或罚中后,都在中圈跳球,重新开始比赛。而中国篮球运动水平在1926年以后有了较大提高。

小学体育教材的基本内容

小学体育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体育、卫生保健基础常识

具体包括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意义、各项运动的常识、简单生理常识、简单的卫生保健常识、安全常识等方面的内容。采取由浅入深,逐年提高的方式进行排列。主要通过讲故事和通俗易懂的讲述形式,让儿童懂得粗浅的卫生保健常识,了解自己的身体,初步懂得一些参加体育锻炼对长身体的好处。培养注意安全、保护身体并逐步把学到的体育、卫生保健常识运用于身体锻炼和生活实践的能力。

2.基本运动

基本运动是指人体的各种基本活动。它包括用各种方式或速度的走和跑、跳跃(跳上跳下、立定跳远、屈腿跳高等)、投掷(小沙袋、小皮球投远、投准)、简单的体操、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跳绳、攀登、爬越、平衡、各种滚动和滚翻。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使儿童初步掌握各种运动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活动能力,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感觉、知觉等能力。

3.游戏

游戏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由一定的情节、动作(跑、跳、攀、爬、平衡、对抗和各种表现动作等)、比赛规则等几个部分构成的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它包括队列游戏、奔跑游戏、跳跃游戏、投掷游戏、攀登和平衡游戏、对抗与负重游戏、即兴游戏、球类游戏、集中注意力与放松游戏、室内游戏等内容。

游戏教材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它对全面锻炼身体,帮助儿童认识客观事物,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发展,陶冶美的情操,发展集体意识和个人才能,培养优良品德等都有特殊的作用。

4.韵律活动和舞蹈

由律动、舞蹈基本动作、表情歌舞、集体舞蹈、创作舞蹈等内容组成。它的具体内容有:在音乐或其他音响伴奏下做头、手、脚基本部位练习,在音乐或其他音响伴奏下做行进间活动、儿童律动组合(集体舞)、韵律活动基本部位和转动练习、基本舞步、根据主题做人物的不同情绪或动物姿态的表现活动等。这部分教材,既具有健美的形式和风格,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又注意教育性、民族形式的特点;既能用以锻炼儿童身体,培养正确、优美的身体姿态和协调性、韵律感,又能反映儿童的学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陶冶美的情操,培养文明行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精神。通过教学主要使儿童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韵律活动和舞蹈的基本知识,学习一些基本动作及其组合,以及集体舞和韵律操等,着重培养儿童正确优美的身体姿态,活泼开朗的性格。

5.田径

田径教材主要包括具有田径运动特征的基础项目。

跑:30~50米的快速跑;自然地形跑、跑走交替、定时跑等内容的耐久跑;4×30;或4×50米的接力跑;通过2~4个障碍物的障碍跑。

跳跃:各种方式的跳跃;跨越式跳高;蹲踞式跳远。

投掷:投掷小沙包、小皮球;推抛实心球;掷垒球;原地推铅球。

以上教材内容是生活、生产中具有实用价值的人体基本活动,也是锻炼身体和体育运动的基础项目。田径教学是以发展儿童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全面锻炼身体为目标。要充分发挥它的锻炼价值和教育作用,并强调量化指标。对时间、距离、高度和远度逐年提高要求,为升入初中打好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的基础。

6.体操

体操教材包括基本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和低单杠等内容。

基本体操包括队列和体操队形、徒手体操和轻器械体操以及手足并用的爬竿(绳)等内容。技巧包括前后滚翻、侧手翻、肩肘倒立等。支撑跳跃主要是横箱的跳上、跳下,分腿腾越及料向助跑的直角腾越等。低单杠包括悬垂,前翻上、翻下,后摆下和单挂膝摆动上等。

体操教材主要训练儿童身体姿态和空间知觉感,发展运动能力及灵敏、协调、柔韧、平衡和力量素质。

7.小球类

小球类教材内容包括小足球、小篮球和小排球。小球类以学习简单的基本技术和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为主,培养儿童团结合作和竞争精神。

8.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养生和健身方法,具有民族特色。它包括的内容有: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和组合、少年拳和步型拳套路及五禽戏等。注重对儿童基本姿势的培养和锻炼身体的效果,强调手、眼、身、法、步浑然一体,并激发儿童民族自豪感。

9.发展身体素质练习

发展身体素质练习以发展灵敏、速度、柔韧、耐力和力量五方面素质的练习为基本内容。通过这些练习全面发展儿童身体素质和锻炼身体,并提高身体基本能力。

10.选用教材

选用教材是属于参考性的,其内容包括:一是上述各教材的延伸。二是增添的新内容。如田径的手榴弹,体操的低双杠,乒乓球、垒球,民族传统体育的踢毯子、滚铁环和需要一定条件的项目,如游泳、滑冰等。

集中注意力训练法

运动训练方法之一。在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引起运动员注意力分散的因素很多。注意能力的集中能促使认知活跃,情绪兴奋,意志能力加强,促进训练和竞赛效果的提高。运动员及教练员根据个人特点和运动项目的特点设计训练方法。目前常用的集中注意力训练方法有;呼吸法、握章法、视觉守点法、视觉追踪法、意守法。

决策分析

决策分析一般分四个步骤:(1)形成决策问题,包括提出方案和确定目标;(2)判断自然状态及其概率;(3)拟定多个可行方案;(4)评价方案并做出选择。常用的决策分析技术有:确定型情况下的决策分析,风险型情况下的决策分析,不确定型情况下的决策分析。(1)确定型情况下的决策分析。确定型决策问题的主要特征有4方面:一是只有一个状态,二是有决策者希望达到的一个明确的目标。二是存在着可供决策者选择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案,四是不同方案在该状态下的收益值是清楚的。确定型决策分析技术包括用微分法求极大值和用数学规划等。(2)风险型情况下的决策分析。这类决策问题与确定型决策只在第一点特征上有所区别:风险型情况下,未来可能状态不只一种,究竟出现哪种状态,不能事先肯定,只知道各种状态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如概率、频率、比例或权等)。常用的风险型决策分析技术有期望值法和决策树法。期望值法是根据各可行方案在各自然状态下收益值的概率平均值的大小,决定各方案的取舍。决策树法有利于决策人员使决策问题形象比,可把各种可以更换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状态、可能性大小及产生的后果等,简单地绘制在一张图上,以便计算、研究与分析,同时还可以随时补充和不确定型情况下的决策分析。如果不只有一个状态,各状态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又不确知,便称为不确定型决策。常用的决策分析方法有:A.乐观准则。比较乐观的决策者愿意争取一切机会获得最好结果。决策步骤是从每个方案中选一个最大收益值,再从这些最大收益值中选一个最大值,该最大值对应的方案便是入选方案。B.悲观准则。比较悲观的决策者总是小心谨慎,从最坏结果着想。决策步骤是先从各方案中选一个最小收益值,再从这些最小收益值中选出一个最大收益值,其对应方案便是最优方案。这是在各种最不利的情况下又从中找出一个最有利的方案,c.等可能性准则。决策者对于状态信息毫无所知,所以对它们一视同仁,即认为它们出现的可能性大小相等。于是这样就可按风险型情况下的方法进行决策。

体育统计学

发展历史

实验心理学家门·E·加勒特撰写《心理学与教育统汁学》含有体育指标的统计内容。在教育统计发展过程中,同时也伴随体育统计学的形成发展,原包合在教育统计中的体育指标统计,分离扩充为体育数学的一部分。在体育数学中相继开设了“体育湖置与统计”、“人体测定与统计”、“体育统计学”等课程。苏联高等体育院校,为研究生开设“体育数理统计学”,在国外,主要体育统计著作有英国路易斯杆亨和来切尔,哈勒特的《教育与体育统计学》、苏联c·B·纳斯卡恢的《体育统计学》、H.B·马萨利金的《体育数理统计方法》等。

在中国.20世纪初、陶行知就对体育指标进行统计学的描述。1939年、徐英超在西北师院讲授“体育统计”。1980年,教育部把“体育统计”列为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组织编写教学大钢,举办全国体育统计数师进修班。1982久,在武汉举行了全国第1届体育统计学术座谈会。1984年,全国体育统计专业委员会成立、归中国体育学会领导。体育统计专业委员会成立后、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体育统计学术会议。编辑《体育统计文集》、《内部通讯》、《体育科学》增辟了体育统计栏目。各体育院校、高师体育系加强体育统计学的教学。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学年教学工作计划

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是将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材和时数以及选修项目的时数、考核项目与标准,合理地分配到每个学年的两个学期中去的教学工作文件。(一)制定全年教学工作计划一定要在认真学习、钻研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深入了解和分析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方法与步骤如下:

1.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确定本学年每个学期实际授课时数。

全年和学期的授课时数,是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规定(按校历的周数)来确定的。一般全年教学授课的周数以32周为宜,共64学时(每周以2学时计),一学期实际上课定为16周,共32学时。

2.确定每学期的教材和考核项目。

确定教材的内容,包括基本和选用教材,尤其要明确重点教材。一般来说,重点教材应为该学期的考核教材,制定计划时要优先考虑。每学期考核项目一般以3~6项为宜。考核教材在可能条件下尽量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测验项目相结合。

3.把确定的教材(包括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期中去,并安排好每个教材的教学时数。各项教材的时数计算方法为:某项教材的时数=全年教学时数×该项教材的时数比例。

根据主要教材(即考核教材)的要求,参照大纲规定的各项教材的课时比重和学期授课总课时来安排每个教材的教学课时。

根据每项教材的实际教学时间,教材的系统性和纵横关系,以及学生的基础、接受能力来安排每学期的教材。

4.计算和调整两个学期各项教材的时数和比重。

根据两个学期各项具体教材的时数安排,计算出每个学期和全年各项教材的总时数和比重,然后与预计的总时数和比重相对照,看看是否一致,并检查安排是否合理。如发现有不当之处,可进行适当的调整。(二)在制定全年教学工作计划时,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的安排上,在安排教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教材安排的全面性。不同性质的教材,对锻炼身体具有不同的作用,安排每学期的教材要有利于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

2.要注意教材的系统性。要根据教材本身的系统及各项教材之间横向联系,科学地安排两个学期的教材。

3.要考虑学生对教材的可接受性。各项教材的教学时数,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确定。

4.安排教材要有一定灵活性。按大纲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在完成某项教材教学任务有困难时,可占用选用教材的时数。

时间序列预测法

对以均匀时间间隔获得的离散时间序列进行统计分析的一大类预测方法。是将统计的数据排列起来,以时间序列进行描绘,看它的发展趋势,按其趋势画出延长线来进行预测,属于趋势外推法的一种常用的预测法。其主要内容是:调查、收集和按顺序整理有关的历史资料,并检查、鉴别以形成效列,进而剖析、综合时间序列,寻找有关历史资料所反映的特定事物的动态变化规律,并进一步预测和描述将来时态的演进曲线。其步骤是:(1)把有关的历史资料作为预测起点,区别不规则变动、循环变动、季节变动相长期趋势等不同的时间趋势,注重反映长期趋势的资料,按时间序列整理成统计图;(2)从系统原则出发,综合分析时间序列;(3)运用数学模式求出时间序列的各项预测值;(4)超前预测将来时态的时间序列系的各项预测指标。例如某一城市从1984年到1994年中,每年参加体育锻炼的入口数,排列起来,共有10个数据构成一个时间序列。我们希望用某个数学模型,根据这10个历史数据,来预测1995年或以后若干年中每年的体育锻炼人数是多少,以便于该城市领导人制订一个有关体育健身的发展战略或整个工作计划。不同的时间序列有不同的特征,例如一个人在一年中每天消耗的粮食基本上是相同的,把这365个数字排列起来。发现它所构成的时间序列总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下相差不太大,我们称它是“平稳”时间序列。它的取值和具体是哪个时期无关,只和时期的长短有关。一般来说,只有属于平稳过程的时间序列,才是可以被预测的。时间序列预测技术种类很多。其中对平稳随机时间序列来说,较成熟的分析技术是回归一自动平均模型(ARMA)技术。对非平稳随机时间序列来说,较成熟的分析技术是齐次非平稳模型(ARIMA)技术。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指法律赋予人们对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期限和地域内享有的一种专有权。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发现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不包括发现权和科技成果权。

一般讲知识产权。多数是指狭义上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与有形财产权有许多区别。主要区别在于:知识财产权的转移及行使,往往不导致相关的物的转移或消耗。有形财产权的转移及行使必然表现为物的转移与消耗。正由于无形财产与有形财产的区别,也就决定了无形财产权的特性:专存性、地域性、时间性。是法律赋予的。例如,一项技术方案,甲、乙两人各自独自发现,甲在乙前面向专利局申请专利获得批准,乙想获得专利就不可能,而且乙想实施这项专利技术就得经甲同意,否则就是侵犯专利权。权利人对这种权利可以自己行使,也可以转让他人行使,并从中取得报酬。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是指知识产权在空间上的效力不是无限的,只在被依法确认的国家或地域内受该地域法律的保护。其他国家对这一权利没有保护的义务。如果需要某一国家或几个国家对其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必须按这些国家法律申请,经审查批准后才能受到法律保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