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经济学故事:超值金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6 08:29:37

点击下载

作者:静涛,黑岛

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经济学故事:超值金版

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经济学故事:超值金版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经济学故事:超值金版作者:静涛,黑岛设计排版:郝全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12-01ISBN:9787542931856本书由北京兴盛乐书刊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

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们身边的世界,它揭示的是复杂世界背后的简单道理。经济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小到家庭消费、生产经营,大到国际贸易、宏观调控,都是其研究的对象。萨缪尔森说得好:“学习经济学并非要让你变成一个天才,但是不学经济学,命运很可能会与你格格不入。”无论是政府决策,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人们都可以从经济学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事实上,经济学也不是一门艰涩难懂的学问。在经济学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眼中,“经济学是一门迷人的科学,最令人着迷的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如此简单,只要一张纸就可以写完,而且任何人都可以了解。”萨缪尔森则开玩笑说,如果能教会鹦鹉说“需求”和“供给”这两个词,这只鹦鹉就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学家。

经济学被称为显学,但对于许多号称行家里手的人来说,要真正理解经济学,尤其对身边的经济学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并非易事。对于那些正在学习经济学的年轻人来说,最苦恼的莫过于如何入门,如何真正理解经济学那些枯燥无味的东西。谁会把你领进门呢?本书不会让你失望。

经济学与人们的生活如此密切,但是它的高深面孔却吓退了许多人。不用说那复杂的数学模型和演算公式,单是那晦涩的经济术语,也会让大多数读者望而却步。难道经济学只能成为少数经济学者在课堂上或书斋里的阳春白雪式的欣赏品吗?有没有一种通俗易懂、简便快捷、生动形象地学习经济学的好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用生动的故事和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解释深奥的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将会更加生动有趣!

尽管你可能不懂什么是边际成本、边际效用,不知道什么是机会成本,但作为一个经济人,你在日常的生活中,实际上正在实践着经济学。众所周知,酒足饭饱以后,再让你吃什么山珍海味,你也会倒胃口,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起作用。可是将这些经济学规律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指导你的生活,甚至求解命运的方程,你可就无法从理性的角度来理解了。

本书以轻松的笔调和有趣的故事,讲述经济学的知识,并穿插以丰富的知识链接,以此拉近经济学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距离,使读者零距离地感受到经济学的魅力。

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运用大量生活事例、历史故事,将那些高深的经济学道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简洁明了,通俗易读,让你摆脱啃大部头经济学著作时的费力和烦躁。即使你未曾学习过经济学,也不会丝毫影响你阅读本书的兴致。

无论你是普通读者,还是专业人士,相信都能从本书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得到智慧的启迪。希望本书能成为你打开人生幸福之门的一把钥匙,助你更快、更好地走向成功!第一章开启你的经济学之旅1.“君子国”里的奇遇——经济人

我国清代小说《镜花缘》中杜撰了一个君子国。在君子国里,人人都大公无私,绝不存有半点私心。

君子国也有交易行为,但卖者却少要钱,而买者却要多给钱。以下是其中的一幕场景:

买东西的人说:“我向你买东西所付的钱已经很少了,你却说多,这是违心的说法。”

卖东西的人说:“我的货物既不新鲜,又很平常,不如别人家的好。我收你付价的一半,已经显得很过分,怎么可能收你的全价呢?”

买东西的人说:“我能识别好货物,这样好的货物只收半价,太有失公平了。”

卖东西的人又说:“如果你真想买,就照前价减半,这样最公平。如果你还说这价格太低了,那你到别的商家那儿去买,看还能不能买到比我这儿更贵的货物。”

一番争执后,买东西的人给了全价,拿了一半的货物转身就走。卖主坚决不让走,路人驻足观看,都说买东西的人“欺人不公”。最后,买东西的人拗不过大家,只好拿了上等与下等货物各一半才离开。

经济学认为所有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就是一切行为的目标只为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君子国中的人人利他的思想和行为是不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理性经济人又称经济人假设,经济学正是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下研究资源既定时的利益最大化问题。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理性经济人作了这样的阐述:“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

由此来看,人和人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能获得食物和饮料,是因为每个人都要获得自己最大的利益。理性经济人总是在不懈地追求自身最大限度满足的理性的人。这说明人是自利的,同时人又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做事情都是为了有利于自己,并且每个人都知道做什么事情和怎样做事情才能有利于自己。

经济人都是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追求。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那种机会,即总是追求自身最大的利益。

当然,自利并不完全等于自私。例如,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由于相信上帝,充满了行善的愿望,他人得到幸福时,他会觉得自己也幸福——他是自利的,但并不自私。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都是理性且自利的,社会秩序不会变得紊乱?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给出了回答:“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处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也就是说,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更能在客观上维护社会的秩序。

经济学认为所有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并不是赞扬利己性,只是承认它是无法更改的人性,承认理性经济人的存在只是对人类趋利本性的一个认识和引导。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人们不可能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就不择手段,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及法律制度的约束。道德人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阐述了人性不同于经济人的另外三个方面:同情心,正义感,行为的利他主义倾向。这些是人的道德性的体现,这种伦理思想后来被发展成“道德人”理论。2.聪明的“傻瓜”——有限理性

春秋时候,有个小偷跑到晋国的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一块一块地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柄大锤,拼命朝钟砸去,钟发出了巨大的声响。小偷情急之下想到一个好办法: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于是,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就放手砸起钟来,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在经济生活中,人们都是理性经济人,只不过这种理性是有限理性。理性人的主观意愿就是最大限度地为自己谋福利,但能不能谋到福利是另一回事。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是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但由于人对事物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因而人们的理性往往表现为有限理性。

上述“掩耳盗钟”的故事讽喻了小偷的愚笨。但小偷仍旧是一个理性经济人,他精于算计:要把大钟偷回家,就必须把大钟砸碎,但砸钟会发出声响,必须阻止钟声的传播,于是,他选择了堵住自己的耳朵。为什么小偷是一个理性人,却还被视做傻瓜?因为他并不是一个完全理性人,只是一个有限理性人。

在生活中,人们因为有限理性而对“得失”的判断屡屡失误,事实上人们都做了理性的傻瓜。

假设有一种情况:工人体育场将上演一场由罗大佑、周华健等众多明星参加的演唱会,票价很高,需要800元,这是你梦寐以求的演唱会,很早就买到了演唱会的门票。演唱会的晚上,你正准备出门,却发现门票丢了。这时你会再买一次门票吗?

假设是另一种情况:同样是这场演唱会,票价也是800元。但是这次你没有提前买票,你打算到了工人体育场后再买。刚要从家里出发的时候,你发现自己不知什么时候把刚买的价值800元的MP4给弄丢了。这个时候,你还会花800元去买这场演唱会的门票吗?

与在第一种情况下选择再买演唱会门票的人相比,在第二种情况下选择仍旧购买演唱会门票的人绝对不会少。从客观上来讲,这两种情况是没有区别的:在你愿意花800元钱去听演唱会的前提下,你面临的都是损失了800元的价值,然后你需要选择是否再花800元去观看演出。只不过在第一种情况下,你是因丢了一张票而损失了800元,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是因为丢了800元的MP4而损失了800元。

同样是损失了价值800元的东西,为什么大多数人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呢?其实对于一个理性人来说,他的理性是有限的,在他们心里,对每一枚硬币并不是一视同仁的,而是视它们来自何方、去往何处采取不同的态度,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情况。

人们都是理性经济人,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全的理性人。在纷繁的市场上,人们应学会去认识世界,分析事物,不要做理性的傻瓜!有限理性有限理性最初是阿罗提出的,他认为有限理性就是人的行为“既是有意识的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一是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无所不知。3.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成本与收益

皮洛士生于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分裂的古希腊,是小国伊庇鲁斯的王子。皮洛士一向醉心于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伟业”,企图在地中海地区建立一个大国。

公元前281年,皮洛士率领大批军队进攻罗马。在阿普里亚境内的奥斯库伦城附近,双方展开激战。尽管皮洛士战胜了对方,但损失了大批有生力量。战斗结束后,大家向他表示祝贺,而皮洛士眺望着硝烟还未散尽的战场,叹息着说道:“要是再来一次这样的胜利,我也就彻底垮了”。

上述“皮洛士的胜利”的典故在经济学上可以引申为成本太高而收益过少。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也就是企业把商品提供给市场所支出的全部费用。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它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成本是生产和销售一定种类与数量产品,以耗费资源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价值。企业进行产品生产需要消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些消耗在成本中用货币计量,就表现为材料费用、折旧费用、工资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2)成本是为取得物质资源所需付出的经济价值。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购置各种生产资料或采购商品而支付的价款和费用,就是购置成本或采购成本。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不断进行,这些成本就转化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3)成本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付出或应付出资源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计量。(4)成本是为达到一种目的而放弃另一种目的所牺牲的经济价值。

比如,你打算开一家服装店,在计算成本时,你可能会考虑到店面的房租、进货的费用、借款的利息、雇员的工资、水电费、税金等。在扣除这些费用之后,你认为自己还会赚到钱。但这样的计算是不完全的:你漏掉了自己的工资,你垫付的资金的利息,还有开服装店的机会成本等。只有把这些成本也考虑在内,才能决定开服装店是否合适。费用和成本的区别费用和成本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但两者又有一定的关系。成本是按一定对象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费用是资产的耗费,它是针对一定的期间而言的,与生产哪一种产品无关;成本与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或商品相联系,而不论发生在哪一个会计期间。4.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投入与产出

从前,有位爱民如子的国王,召集国内所有贤士,命令他们找一个能确保人民生活永世幸福的法则。

三个月后,贤士们把三本三尺厚的帛书呈给国王,说:“国王陛下,天下的知识都汇集在这三本书内。只要人民读完它,就能确保他们生活无忧了。”

国王想大多数人生性懒惰,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去看书,所以命令这帮贤士继续钻研。

又过了三个月,贤士们把三本帛书简化成一本。国王还是不满意。

再过了三个月,贤士们把一张纸呈给国王。

国王看后非常满意地说:“很好,只要我的人民都要拥有这宝贵的智慧,我相信他们一定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说完,便重重地奖赏了这帮贤士。

这张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不过是个幌子,在那些令人怦然心动的利益背后,必有让人意想不到的阴谋。没有投入何谈产出,就像经济学中成本与收益的概念,人人都希望收益大于成本,但这怎么可能呢?

在经济学中,收益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是永恒的主题。因此,要想取得最大利润,就要遵循成本最小化原则。不过,成本最小化须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否则也是没有收益的。

人人都想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是经济人的利益心态的驱使。只有持续地、健康地付出后,你才会获得理想中的收获,假若是免费,那只是表象,千万要小心谨慎。那些白白送你的“好处”都是充满危险的,因为它们通常不是涉及一个骗局,就是其中隐藏的你不愿意付出的义务和责任。

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没有投入,自然就没有收益。偏偏有人总想占便宜,一次次地被利益牵着鼻子走,一步步地陷入挖好的陷阱中,最终后悔不已。永远要记住: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需要你为之付账。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白得的利益,免费午餐的背后一定潜藏着阴谋。擦亮双眼,辨明真伪后,再从容行事,为贪一时利益而付出的代价一定远远大于走正常途径所付出的代价。成本收益率成本收益率是单位成本获得的利润,反映成本与利润的关系。其计算公式为:成本收益率=利润÷成本费用一般而言,成本收益率越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越高,并且高新技术行业的这个指标很高。5.爱情为何只换来一场悔恨——选择

经济学家正在房间里埋头做自己的学问。这时,一个中意他的女子大胆地敲开了房门:“让我做你的妻子吧,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经济学家虽然也很喜欢她,但仍回答说:“让我考虑考虑!”于是,他陷入长期的苦恼之中,迟迟无法做决定。最后,他终于得出一个结论:“我该答应那个女人的请求。”

于是,经济学家来到女子的家中,对女子的父亲说:“您的女儿呢?我已经决定娶她为妻。”老父亲冷漠地回答:“你来晚了10年,她现在已经是3个孩子的妈妈了。”经济学家听了,整个人近乎崩溃,他万万没有想到向来自以为傲的经济学头脑,最后换来的竟然是一场悔恨。

经济学是一门理性选择的学问,它与人自身最根本的利益息息相关,教人从对自己、对社会最有利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理性且有益的帮助,给人们警示,让人们清醒。“有得必有失”、“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之类的俗语,说明人生总是处在选择中。每个人对同样的问题有不同的认知,在经济生活中也是如此。面对一件相同的商品,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有人作选择是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角度来看,比如人们选择一项投资,总是选择投入最少、收益最大的;有人作选择是从物品的使用价值角度来实现的,如人们在沙漠中对水的珍视就比其他物品要高;还有人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方面来作选择的,如有人喜欢集邮,不惜花费千金也要集齐一套完整的邮票。但是,非得要说谁作决策或者选择是最优的,恐怕谁也不能说服谁。

实际上,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人们追求不尽的,每个人的价值观、客观条件各不相同,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佳选择。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不少人见到别人作了某种选择,于是自己也跟别人作同样的选择,全然不顾自身的条件,这种选择和决策往往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无论作何种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佳选择。在别人看来并非是最佳选择,但对自己而言是最佳选择,这就够了。不过,在考虑绝大部分问题的时候,理性是作出选择和决策的必要步骤。当人们还在为选择什么而犹豫不决的时候,更应该理性思考,从而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趋利避害每个人在面临选择和决策时,大致上会体现如下的规律:每个人都会自然地作出趋利避害的决策,选择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但应以经济学的思维思考问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条件,才能作出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最优决策。6.两堆稻草间饿死的驴——机会成本

有一头驴子非常饿,四下里找吃的,终于看到了不远处的两堆稻草。它迅速地跑过去,却为难了,因为两堆稻草同样鲜嫩,它不知道应该先吃哪一堆。它犹豫不决,在两堆稻草之间徘徊,一直在思考先吃哪一堆。因为不知道如何选择,最终这头驴子饿死了。

机会成本又称选择成本,是指做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做该种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也就是说,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一种东西而必须放弃另一种东西的代价。其实对于“驴子”来说,两堆稻草都具有吸引力,无论选择哪个,都会造成机会成本的损失,这也就是驴子徘徊在两堆稻草之间最终饿死的原因。

机会成本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要想对备选方案的经济效益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必须在作决策前进行分析,将已放弃的方案可能获得的潜在收益作为被选取方案的机会成本计算在内。

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曾用热狗公司的事例来说明机会成本的概念。热狗公司所有者每周投入60小时,但不领取工资。到年末结算时公司获得了22 000美元的可观利润。但是如果这些所有者能够找到其他收入更高的工作,使他们所获年收益达45 000美元,那么这些人所从事的热狗公司的工作就会产生一种机会成本,它表明因他们从事了热狗公司的工作而不得不失去的其他获利更大的机会。

对于此事,经济学家这样理解:如果用他们的实际盈利22 000美元减去他们失去的45 000美元的机会收益,那他们实际上是亏损的,亏损额是23 000美元(45 000-22 000),尽管他们是盈利了。

人生面临的选择很多,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选择。比如是继续工作还是先去吃饭;是在这家商店买衣服还是到那家商店买……这些选择在生活中很常见,大家可以很轻松地作出选择,也不大会慎重考虑。如果去KTV和去电影院对你同样有吸引力,不妨掷硬币决定去哪儿。

当然,如果是重大决策,还是多考虑一下为好。机会成本越高,选择越困难,因为在心底人们从来不愿轻易放弃可能得到的东西。不管怎样,在作选择的时候,应该时刻谨记机会成本的概念。机会成本的内涵机会成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会成本中的机会必须是你可选择的项目。若不是你可选择的项目便不属于你的机会。二是机会成本必须是指放弃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项目。放弃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项目才是机会成本,即机会成本不是放弃项目的收益总和。7.甘地为什么要扔掉另一只鞋——沉没成本

一次,印度的“圣雄”甘地乘坐火车出行,当他刚刚踏上车门时,火车正好启动,他的一只鞋子不慎掉到了车门外。就在这时,甘地麻利地脱下了另一只鞋子,朝第一只鞋子方向扔去。有人奇怪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做。甘地回答说:“如果一个穷人正好从铁路旁经过,他就可以拾到一双鞋,这或许对他是个收获。”

甘地的一只鞋子对于他而言如同泼出去的水,但他以博大的胸襟坦然面对自己的“失”。在经济学中,沉没成本是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无疑,甘地的一只鞋子已经成为沉没成本。

有时候,沉没成本只是价格的一部分。例如,你买了一辆自行车,然后骑了几天后又以低价在二手市场卖出。此时原价和你的卖出价中间的差价就是沉没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沉没成本随时间而改变,那辆自行车骑的时间越长,一般来说你的卖出价会越低。

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作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比如,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而且不能退票。但是当你看了电影一半之后觉得很不好看,此时付的钱已经不能收回,电影票的价钱就是沉没成本。这时会有两种结果:一是,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二是,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在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钱,所以应该不再考虑钱的事。当前要做的决定不是后悔买票了,而是决定是否继续看这部电影。因为票已经买了,后悔也于事无补,所以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决定是否再看下去。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选择把电影看完就意味着要继续受罪,而选择退场无疑是更为明智的做法。

不计沉没成本也反映了一种向前看的心态。对于整个人生历程来说,人们以前走的弯路、做的错事、受的挫折,何尝不是一种沉没成本。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总想着那些已经无法改变的事情只能是自我折磨。

过去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均代表着昨天,无论对错,无论你如何后悔都已经无法更改,这与沉没成本的道理是一样的。从今天来看,这些成本是昨天的沉没成本。人应该承认现实,勇敢地承认自己过去言行的对与错,把已经无法改变的“错”视为昨天经营人生的坏账损失、今天经营人生的沉没成本。生产经营中的沉没成本一般说来,资产的流动性、通用性、兼容性越强,其沉没的部分就越少。资产的沉没性也具有时间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转化。以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固定资产为例,在尚未使用或折旧期限之后弃用,可能只有很少一部分会成为沉没成本,而中途弃用沉没的程度则会较高。8.半个煎饼的价值为何大于六个煎饼的价值——边际

佛教《百喻经》中有一个寓言,大意是这样的:

有个人肚子饿了,去买煎饼吃。他买了一个煎饼,很快就吃完了,可肚子还是很饿。于是,他又吃了第二、第三个……一连吃了六个煎饼,还是没有感到吃饱。紧接着他买了第七个煎饼,刚吃下半个,就觉得自己很饱了。这时,他心中很懊悔,用手打着自己的嘴巴说道:“我怎么如此愚痴而不知节约!如果早知道这半个煎饼能吃饱,那么我只要买半个煎饼就行了,前头的六个煎饼不是多吃了吗?”

上面的故事虽然是笑谈,但却揭示了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概念——边际。“边际”一词是经济学上的常用术语,一般是指新增的意思。19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边际概念,是西方经济学自亚当·斯密以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变化。经济学家把它作为一种理论分析工具,可以应用于任何经济中的任何可以衡量的事物上。正因为这一分析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传统的分析方法,故有人称之为边际革命。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碰到需进行边际分析的问题。譬如,你是火车站附近一家小百货店的经理,是什么使你决定要营业24小时,而不是早8点到晚9点营业呢?你可能会这样考虑:24小时营业当然要额外(边际)花费一些成本(如水电费、营业员的工资等),但是也会有一定的额外收益(就是多营业11个小时的营业收入),只要额外收益比额外成本要高便是可行的。其实你是在拿额外增加的成本与额外增加的利润作比较,而不是从建百货店的费用和购柜台、买货架等的成本来作为决策的依据。

在经济学上,这额外的部分便称之为边际,而把由某项业务活动引起的边际收入去和它的边际成本(而不是全部成本)相比较的方法称为边际分析法。

例如,一家航空公司开辟从甲地飞往乙地的新航线,每运载一位旅客的全部成本是260元,那么,当每次飞机有空位时,它能不能以每张130元的票价卖给学生呢?有人可能会说:“不行!”理由是每个旅客的全部成本是260元,低于这个数目的票价将会给航空公司造成亏损。但是,如果用边际分析法去分析一下,便会发现,行!因为此时作决策不能依据全部成本(它包括飞机维修费用以及机场设施和地勤人员的费用等),而是要依据边际成本。飞机维修费以及机场设施费等的开销,不论是否搭载学生,均是要发生的,而学生在机上的就餐费和飞机因增加负载而增加的燃料支出,才是因学生乘坐飞机而额外增加的成本。若该边际成本只有30元,则边际收入130元大于它的边际成本,说明学生乘坐飞机能为航空公司增加利润,所以,按低价让学生乘坐飞机对航空公司是有利的。

边际分析法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是打开经济王国的钥匙。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效用递减是指对物品的欲望会随欲望的不断满足而递减。如果物品数量无限,欲望可以得到完全的满足,欲望强度就会递减到零。9.中国菜的粉丝——偏好

毛泽东一生最喜欢吃的荤菜当数红烧肉。他经常说:“吃点红烧肉补补脑子。”新中国成立后,已不是战争年代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异常艰苦的生活,保健医生为了毛泽东的健康长寿,曾就吃红烧肉一事与他“约法三章”:一、以吃瘦肉为主,改变吃肥肉的老习惯;二、以调换口味为主,不能一次吃得过多;三、以补足营养为度,不是天天吃。毛泽东同意了这“约法三章”,但一直到1976年去世前,也没有改变吃红烧肉的饮食习惯。

而上海和平饭店的主厨范正明,多年前曾收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夫妇的一封“表扬信”。原来当年范正明主理克林顿访华上海站菜肴时,作出了让美国总统难忘的中国虾仁。克林顿夫妇开始用餐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克林顿认为菜肴美味至极,令人可以忘记“时间”,所以准备取消晚间欣赏上海老年爵士乐队的休闲节目,将中国菜享受“彻底”。

根据经济学的假设,人都是有偏好的,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穿衣戴帽各好一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很多人坐在电影院里看同一部电影,看完之后却有着不同的评价。这就涉及个人的偏好问题。

偏好表明一个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一般来说,偏好无所谓好坏,爱好运动的人可能会经常说“生命在于运动”,而好静的人喜欢以“千年乌龟”的典故作为自己不好动的理由。

由于每个人的偏好并不相同,就会引起每个人的行为选择的不同。经济学认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偏好,形成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能够反映自身愿望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自己行为的决策,就能获得效用的最大化。

实际上,偏好是每个人自己的心理感受,如果有人一定要用自己的偏好代替他人,即使是一番好心好意也难免由于越俎代庖而减少了他人的效用。倘若他人不买账,就是吃力不讨好。承认并尊重每个人的偏好,可以达到效用的最大化。

而消费偏好又称消费者嗜好,是指消费者对于所购买或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爱好胜过其他商品或劳务。它是对商品或劳务优劣性所产生的主观的感觉或评价。作为个人,常见的偏好主要有以下几种:(1)习惯。由于个人行为方式的定型化,比如经常消费某种商品或经常采取某种消费方式,就会使消费者心理产生一种定向的结果。这种动机几乎每个人都有,只是习惯的内容及稳定程度不同。(2)方便。很多人把方便与否作为选择消费品和劳务,以及消费方式的第一标准,以求在消费活动中尽可能地节约时间。(3)求名。很多人把消费品的名气作为选择与否的前提条件。在购买活动中,首先要求商品是名牌,只要是名牌,投入再多的金钱也愿意。偏好颠倒现象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人的偏好是连续的、稳定的、不变的,但在现实中,人们的偏好是可变的。偏好颠倒的现象说明,人们并不拥有事先定义好的、连续稳定的偏好,偏好会在判断和选择的过程中受判断和选择的背景、程序的影响。10.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的区别——效用

春秋时,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名叫狙公。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狙公宁可减少全家人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狙公打算减少猴子吃栗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狙公又说:“给你们栗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这个“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原本揭露狙公愚弄猴子的骗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古人认为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没有区别,他们认为总量是没有变化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能给猴子带来不同的效用。

在经济学中,效用是用来衡量消费者从一组商品和服务之中获得的幸福或者满足的尺度。因此,也可以将效用作为解释一种经济行为是否带来好处时有了衡量标准。效用不同于物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产生与物品的属性是客观的;效用是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时的感受。

效用是消费者的主观感觉,取决于消费者对这种物品的喜好程度。消费者对某种物品越喜欢,这种物品带来的效用就越大,他就越愿意购买,需求就越高。比如有人喜欢抽烟,那么香烟对于他而言效用就很高,但对于一位不愿意闻烟味的女士来说,香烟就会是效用很低甚至是负效用。

实际上,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购买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者购买商品就是为了从购买这种商品中得到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效用是消费者消费某物品时的感受,本身就是一个主观的、抽象的、虚无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客观的尺度。

人们总是追求物美价廉的商品,但随着商品的丰富、营销手段的多样,以及竞争的加剧,“物美”与否并非人们所能简单判断的。商家常常在商品上标明“原价××,现价××”,这样做无非是想通过所谓的“原价”增加商品的预期效用,即使“原价”从来没有出现过。较低的现价会使消费者认为用较低的支出会得到效用较高的商品,销售量自然增加。

如果在使用商品之前不清楚商品的效用,人们就会反过来根据价格判断商品的效用。“便宜没好货”就是这个道理。事实上,人们需要某种商品,首先有了这种欲望后才去市场中搜寻。于是就会有价格越高,人们对它的评价就越高,购买的欲望就越强,购买的人就越多,这就形成了“越贵越买”现象。当然贵到一定程度,或者商品成了奢侈品,买的人就会减少。效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也称主观价值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庞巴维克。边际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价值并非实体,也不是商品的内在客观属性。价值无非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与评价。11.永远臣服的方法——激励

一条猎狗追逐一只兔子,追了好久也没有追到。

牧羊看到了,讥笑猎狗。猎狗回答说:“我仅仅为了一顿饭而跑,它却是为了性命而跑呀!”这话被猎人听到了,猎人想:“猎狗说得对啊,那我要想得到更多的猎物,得想个好法子。”

猎人又买来几条猎狗,凡是能够在打猎中捉到兔子的猎狗,就可以得到几根骨头,捉不到的就没有饭吃。这个办法果然奏效,猎狗们纷纷去追兔子,因为谁都想得到骨头吃。

过了一段时间,猎人发现猎狗们捉的都是小兔子。猎人问猎狗是怎么一回事。猎狗们说:“反正捉小兔子与大兔子所得的奖励是一样的,为什么费那么大的劲去捉那些大的呢?”

猎人决定每过一段时间就统计一次猎狗捉到兔子的总重量的方法,按照重量来决定其在一段时间内的待遇。之后,猎狗们捉到兔子的数量和重量都增加了。

不久,新问题又出现了,猎狗抓的兔子又少了很多,而且越有经验的猎狗,捉兔子的数量下降得越厉害。于是猎人又去问猎狗们。

猎狗们说:“我们把最好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您,但是我们会变老,当我们捉不到兔子的时候,您还会给我们骨头吃吗?”

猎人经过一番思考后,分析与汇总了所有猎狗捉到兔子的数量与重量,规定如果捉到的兔子超过了一定的数量后,即使捉不到兔子,每顿饭也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骨头。猎狗们都很高兴,大家都努力去做。

一段时间过后,终于有一些猎狗做到了。其中有一只猎狗说:“我们这么努力,只得到几根骨头,而我们捉的猎物远远超过了这几根骨头,我们为什么不能给自己捉兔子呢?”

于是,有些猎狗离开了猎人,自己捉兔子去了。猎人意识到猎狗正在流失,于是猎人又进行了改革,使得每条猎狗除基本骨头外,可获得其所猎兔肉总量的n%,而且随着服务时间加长,贡献变大,该比例还可递增,并有权分享猎人总兔肉的m%。这样,出走的猎狗们纷纷强烈要求重归猎狗队伍。

经济学的基本前提是承认人的本性是利己的,也就是说,人们行为的目标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人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与人合作和分裂的过程,但无论分合,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然而,一个好的激励制度可以有效满足个人利益需求,激发团体组织成员的无限工作动力。猎人对猎狗的有效管理就在于猎人对激励效应的有效运用上。

一般来说,在能力一定的情况下,激励水平的高低将决定其工作成绩的大小。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法是有效提高激励水平的一大法宝。激励机制是否产生了影响,取决于激励方法是否能满足个人的需要。主要的激励包括如下几种:(1)物质激励。通过满足个人利益的需求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只对成绩突出者予以奖赏,如果见者有份,既助长了落后者的懒惰,又伤害了优秀者的努力动机,从而失去了激励意义。(2)精神激励。通过满足个人的自尊、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较高层次上调动个人的工作积极性。精神激励主要有目标激励、荣誉激励、感情激励、信任激励、尊重激励。(3)任务激励。让个人肩负起与其才能相适应的重任,由社会提供个人获得成就和发展的机会,满足其事业心与成就感。(4)数据激励。明显的数据对人产生明显的印象,激发强烈的干劲。数据激励就是把各人的行为结果用数字对比的形式反映出来,以激励上进,鞭策后进。(5)强化激励。对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即正强化,使之能继续保持;对不良行为给予否定与惩罚,即负强化,使之能记住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这样在一个组织中,引入激励机制就是必不可少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团队业绩,达到双赢的目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控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行为出现,可以使得工作中更有生机和效率。激励阻碍因素(1)组织成员价值观的多元化。(2)同一价值观的人认识和分析问题的差异。(3)同一事件对组织成员的产生的振动不一样。12.正确选择成就了杨振宁——比较优势

杨振宁曾在芝加哥大学做实验物理的研究,然而他的研究工作并不太顺利。虽然师长们对他的见识非常欣赏,但缺乏动手能力成了杨振宁的死穴。他自幼便是左撇子,好不容易才被母亲纠正过来。关于他的笨手笨脚有个笑话:

杨振宁小时候曾用泥捏了一只鸡,拿给父母看,杨武之夫妇为了鼓励他,夸奖说:“这个藕做得真不错哦!”而在芝加哥大学,“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的笑话更是流传至今。后来,在导师特勒的建议下,他转攻理论物理学。1957年,因和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宇宙不守恒理论,最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比较优势的意思是说,生产一种物品机会成本较少的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有比较优势。对于杨振宁而言,做物理实验并不是他的强项,研究理论物理才具有比较优势。杨振宁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经济学上,比较优势主要是用来衡量两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除非两个人有相同的机会成本,否则一个人就会在一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个人将在另一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

只要两个人有不同的机会成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以低于自己生产时的机会成本的价格得到一种物品,而从贸易中获益。这些利益的产生是由于每个人集中于他机会成本低的活动。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差别产生了交易(交换)的好处。每个人都知道,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付出的代价比自己独自生产时的费用小,就永远不要自己独自生产。例如,裁缝不想制作他自己的鞋子,而向鞋匠购买。鞋匠不想制作他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缝制作。

正是各生产单位对资源的占有、分配和利用等情况的差别,造成了比较优势的产生,而比较优势的差别直接导致了社会分工和贸易的产生。这种专业化的结果是:当每个人都能够专门地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时,生产就会变得更加有效率,从而整个社会可创造物质财富总量与其整体经济福利便会有所增加。专业化所带来的总产量增量,就是贸易的好处。那么,贸易的进行也就由此变得顺理成章。比较优势理论的来源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被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13.用石头也可以买东西——货币

例如,在太平洋某些岛屿和若干非洲民族中,以一种贝壳——加马里作为货币来交税。又如,美拉尼西亚群岛的居民普遍养狗,所以就以狗牙做货币,一颗狗牙大约可买100个椰子,而娶一位新娘,必须给她几百颗狗牙做礼金!近年来,有些贪婪的骗子向美拉尼西亚运入大量狗牙,用以骗取土著居民的各种有用物资,因此曾一度造成了当地“通货膨胀”。

最令人感到奇怪而有趣的,也许是太平洋加罗林群岛中的雅浦岛居民的石头货币了。那里每一枚货币叫做“一分”,但这样的“一分”绝不可以携带在身上。因为它是一个庞然大物,是一块圆形石头,中心还有一个圆窟窿。按照当地人的规定,“分”的体积和直径越大,价值就越高。因此有的价值高的“分”的直径大到5米。

这种货币是用石灰岩的矿物——文石刻成的,但雅浦岛上没有文石,当地人要远到几百里外的帕拉乌岛把大石打下,装在木筏上运回。单是海上那惊险的航程,就要历时几个星期。

巨大的石头货币,有优点也有缺点。其优点是不怕盗窃,不怕火烧水浸,经久耐磨;其缺点是不易搬运,携带不便。在当地的交易市场上,买主必须要把货主带到石头货币旁边察看成色,然后讲价。

由于石头货币不易搬运,人们只好将卖掉货物换来的货币打上印戳,让它留在原地,作为自己的一笔“不动产”,无论如何这都是自己的财产。

按照经济学理论的解释,任何一种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或完全流动的财富贮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做是货币。世界上除了人们所认识的常用货币外,还有一些新奇的不为人们所熟悉的货币形式。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如用一只羊换一把石斧。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被交换双方接受的物品。如用一只羊换两把石斧、用一把石斧换三两盐,在这里,石斧就具备了货币的功能。

在人类早期历史上,贝壳因为其不易获得,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因此成为最原始的货币之一。今天的汉字如“赚”、“赔”、“财”等,都有“贝”字旁,就是当初贝壳作为货币流通的印迹。

经过长年的自然淘汰,在绝大多数社会里,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使用金属货币的好处是它的制造需要人工,无法从自然界大量获取,同时还易储存。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额交易中,其重量和体积都令人感到烦恼。金属货币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出现磨损的问题。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纸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中国四川地区在北宋时出现的交子。

目前,世界上共有200多种纸币,流通于世界上193个独立国家和地区。作为各国货币主币的纸币,精美、多侧面地反映了该国历史文化的横断面,沟通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经济交往。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具体执行所达到的政策效果。货币政策可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两种。14.三个和尚没水喝——外部性“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它说的是一个庙里原来有一个和尚,他自己天天去挑水喝;后来又来了一个和尚,两人每天一起去抬水喝;等第三个和尚来了以后,因为三人分工不均,谁都不去打水,结果大家都没水喝。

由此可见,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会对其他的个体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经济领域尤为明显。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会对外部产生影响,比如说,汽车运输必然会产生废气污染环境,而植树造林发展林业就会形成改善环境的结果。这就是经济的外部性。

外部性效应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对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强加了成本或赋予利益,对旁观者造成了损失或者福利的情况。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有关各方以价格为基础的交换中发生的,因此其影响是外在的。

如果给旁观者带来的是福利损失(成本),可称之为负外部性;反之,如果给旁观者带来的是福利增加(收益),则称之为正外部性。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无偿享受的公共物品,可以说是正外部性的特例。

三个和尚没水喝,这里面蕴含着外部性原理。假使其中一个和尚去挑水,其他两个和尚必将享受不挑水而直接喝水的福利,也就是说这两个和尚得到了正外部性。假使其中两个和尚去抬水,剩下的那个和尚也将享受不挑水而能喝水的福利,即这个不挑水的和尚得到了正外部性。正是因为总有人能不劳而获,参加劳动的和尚必定都希望自己不劳动而直接获得福利。于是,三个和尚就没水喝了。

经济生活中的外部性是广泛存在的。如生产中养蜂人放蜂使果农收入增加,企业的技术发明被其他企业无偿使用等,都会产生正外部性;而化工厂向江河排放污水就会有负外部性。私人消费也会产生外部性,如吸烟、开车都会造成对空气的污染、半夜放音乐给邻居带来的噪声等,都产生负外部性。

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两种。所谓外部经济,就是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该人或者该企业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所谓外部不经济,就是某人或者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人带来损害,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必为这种损害进行补偿。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是以提出这个定理的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的名字命名的。根据科斯定理,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私人市场总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并有效地配置资源。15.施人恩惠有偿——帕累托最优

春秋时期,鲁国非常弱小,有很多鲁国人在其他国家沦为奴隶。为了振兴国力,鲁国国君颁布了这样一条政令:如果鲁国人在其他国家中遇见沦为奴隶的同胞,可以先把这个奴隶赎回来,回国后国君再给予其报销赎金。

孔子有一位学生子贡,家里比较富裕,他曾多次将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赎回,而且事后并不去找国君报销。子贡觉得自己是在施行老师的“仁”,为此非常得意。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却批评了子贡:“我知道你追求高尚,也不缺钱花,可是这个补偿你一定要去领。现在你掏钱救人,受到社会的赞扬。但是从今以后,当别人在国外再遇见沦为奴隶的鲁国人时,他就会想自己是不是应该去赎人呢?如果赎了人,回国后还去不去找国君要钱呢?不去找国君,自己会损失一大笔钱;如果去找国君,别人又会拿你来讥笑他。这样一来,他们再看到身为奴隶的鲁国人就会装作没有看见,你的行为正好是阻碍解救沦为奴隶的鲁国人的根源!”子贡听完老师的话,顿感羞愧。

还有一次,孔子的另一位学生看到有人掉进河里,就把遇难者救上岸来。被救的人为了表示感谢,送给孔子的这位学生一头牛,学生收下了。孔子对这个学生的行为大加赞赏,因为这会激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孔子的行为暗合了经济学原理,这两件事体现的正是经济学中帕累托最优的理念。所谓帕累托最优,指的是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一旦达到了这种理想状态,想要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就必定要使另外某个人的境况变坏。换句话说就是,你的得到是以他人的失去为代价的。

鲁国原有的制度其实已经发挥出很好的效果,人们开始积极赎回沦为奴隶的同胞,而子贡所做的这些改变,很可能会破坏这种积极性,从而使鲁国已有的制度出现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帕累托最优是一个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相反,如果还可以在不损害其他人的情况下改善某个人的处境,就可以认为资源尚未被充分利用,这时就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

在经济学上,帕累托最优无疑是一颗闪烁着迷人光泽的宝石。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均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及他人,最终将实现社会的充分富裕。但帕累托最优描述的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状态,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比较难以达到。为了达到帕累托最优,所以便有了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改进是指在没有使任何人处境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的处境能变得更好。它的特点是自己变好,同时又不使他人变差。正是由于帕累托改进没有损害到他人的利益,其行为所遇到的阻力往往很小。

以我国初期的改革开放为例,如分田到户和联产承包责任制,它们的特点是广大农民获得了切实的好处,而其他行业也没有受到什么损失,所以推行起来阻力不大。

因此,在工作生活中,就要学会合理利用帕累托效率准则。当你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时,只需要保持就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帕累托效率准则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曾针对资源的最佳配置提出了帕累托效率准则:经济的效率体现于配置社会资源以改善人们的境况,主要看资源是否已经被充分利用,如果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要想再改善就必须损害别人的利益。16.企业也在“搭便车”——“搭便车”的外部性

前几年,在营养保健品市场上,风行“人体补钙”的理念,各种各样的补钙品琳琅满目,报纸杂志和电视广播里也充斥着补钙的广告。当“补钙大战”如火如荼、各商家斗得难分高下的时候,人们却吃惊地发现:由于竞争商家太多,营养品销量并不见得有多好,倒是农贸市场里的肉骨头大为旺销。原来,根据“吃什么补什么”的老话,吃肉骨头也是相当补钙的,特别是猪的脚筒骨,骨髓多,味道好,在市场上大受欢迎。供给有限导致了价格上涨,最后甚至逼平了肋条肉,饭店里的骨头煲汤也备受欢迎。直到这时,那些在媒体上花大钱做广告的保健品生产厂家才发现,自己为肉骨头作了免费宣传。

我们会发现,厂家经常采用“搭便车”策略,用一些弱势产品跟进强势产品,借力“铺货”,最大限度地减少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阻力,使新产品快速抵达渠道的终端,从而尽快与消费者见面。对没有强大实力的弱势产品而言,搭强势品牌的“广告便车”是一条切实可行的策略。下面来看看神奇牦牛搭便车的例子。彼阳牦牛在电视、报纸媒体上进行密集性广告轰炸,而这恰恰给神奇牦牛窥见了行销机会。神奇牦牛悄悄渗透终端,采用终端跟进策略,争取哪里有彼阳牦牛铺货,哪里就有神奇牦牛守阵,也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神奇牦牛的包装色调与彼阳牦牛几乎雷同,包装盒面积比彼阳牦牛要大,但价格稍低,其终端展示形象比彼阳牦牛更显牛气。

在图书市场上也存在搭便车的例子。例如,前几年有一本《谁动了我的奶酪》畅销,市面上立即出现了《我该动谁的奶酪》、《谁也不能动我的奶酪》等一系列跟风书。又如,《绝对隐私》一书的热销,带来跟风的“隐私”书一片,脱得光光追着让你看,哪有“隐私”可言。书倒都畅销了,手法却耐人寻味。

善于投机的企业总是可以充分利用外部性坐收渔翁之利。同时,也正是由于便车的便利性的存在,行业的先导者在大张旗鼓地进入某个领域的时候,也应该尽量减少投机者利用自己的宣传声势所形成的“搭便车”机会。“搭便车”与“反搭便车”的斗争就像一场猫与老鼠的战争,其中的妙义就在于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谁的手法更为天衣无缝、巧夺天工。

自马歇尔以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外部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庇古、奥尔森、科斯、诺斯和一些博弈论专家。庇古从“公共产品”入手,奥尔森从“集体行动”入手,科斯从“外部侵害”入手,诺斯从“搭便车”入手,博弈论专家们则从“囚徒困境”入手。

科斯强调外部性问题的相互性质,提醒人们注意,在现实中,外部性问题不总是单向的,个人之间可以通过某些行动实现一定程度的均衡。诺斯的研究则告诉人们,“搭便车”行为是制度变迁的障碍,这说明成功的制度变革恰是成功地克服了外部性问题。最后,“囚徒困境”模型则说明外部性问题的存在,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一个根深蒂固的矛盾,即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个人最优和社会最优的不一致。

关于“搭便车”所产生的问题,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第二版中讲到搭便车的故事时给出了解答:

美国一个小镇的居民喜欢在7月4日美国国庆日这天看焰火。这个小镇的企业家艾伦决定举行一场焰火表演,可以肯定艾伦会在卖出门票时遇到麻烦。因为所有潜在的顾客都能想到,他们即使不买票也能看焰火。焰火没有排他性,人人都可以看焰火。实际上,人人都可以“搭便车”,即得到看焰火的机会而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

尽管私人市场不能提供小镇居民需要的焰火表演,但还是有办法解决小镇的问题:当地政府可以赞助7月4日的庆祝活动。镇委员会可以向每个人增加2美元的税收,并用这一收入雇佣艾伦提供焰火表演。

因此,政府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政府确信,总利益大于成本,它就可以提供公共物品,并用税收为它支付,可以使每一个人获得“搭便车”的权利。因此,对于可能产生“搭便车”的物品或服务,理应由政府来提供。

其实,在生活中,人们能经常享受到免费的产品和服务:花香四溢、环境优美的公共花园,可以免费出入;只要买个电视机就可以收到几十个电视台的信号,而人们从未付钱给信号的发射者;守卫祖国边防的军队,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危,人们并未直接付钱给他们……经济外部性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它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会对外部产生影响,比如,汽车运输必然会产生废气污染环境,而植树造林、发展林业就会形成改善环境的结果,这就是经济的外部性。第二章隐藏在经济背后的“市场先生”17.用闲置的物品换出所需——市场的出现

相传1884年,巴黎政府为维护干净市容,要求许多以捡破烂为生的贫民将市区的废弃物搬运到荒废的军营,这些贫民自行在废弃物中挑选尚能用的物品进行出售,没多久就形成一处固定的市集,称之为“f lea market”,即跳蚤市场。

关于跳蚤市场的名称来历众说纷纭,有的说因为该市场中的物品多已被使用过,常有许多跳蚤在上面,因此称该市为跳蚤市场,另外也有的说该市场里面的人跟跳蚤一样多,因而该市得名。

自19世纪以来,跳蚤市场已经在欧美各国成为常态,包括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固定的跳蚤市场。在历史越悠久、越古老的国家,跳蚤市场里所卖的东西种类也就越多,摊位老板将自己费尽苦心寻来或是家传的宝贝摆在摊前,等待他人前来挑选回家,在这些物品陈旧、蒙尘的外表下,有可能是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宝。

市场是指商品经济运行的载体或现实表现。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劳动分工使人们各自的产品互相成为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社会分工越细,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的范围和容量就越大。

市场是商品经济特有的现象,凡是有商品经济存在的社会都会有市场。市场是商品交换顺利进行的条件,是商品流通领域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市场体系是由各类专业市场,如商品服务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文化市场、旅游市场等组成的完整体系。各专业市场均有其特殊功能,它们互相依存、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社会经济。

从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商品服务市场与人们的关系最为密切。商品服务市场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常见的大、小商场,各种各样的理发店、家具店、农贸市场、宾馆、饭店等,这些都属于商品服务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市场都在发展。网络经济等新经济形式的兴起,也促进了新的虚拟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从市场行为方面看,它具有竞争性和平等性两个突出的特征。竞争性来自要素资源的自由转移与流动,表现为优胜劣汰,奖优罚劣。市场竞争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对要素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市场的平等性是指相互承认对方是自己产品的所有者,对其所消耗的劳动通过价值形式给予社会承认。市场行为的平等性是以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它不包含任何阶级属性,它否定了经济活动中的特权和等级,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等条件,促进了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的合理流动。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又称市场份额,是指一家企业的销售量在市场销售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市场占有率越高,表明企业的竞争能力越强,产品被消费者接受的程度越大,企业销售收入也越多。因此,维持或扩大市场占有率是一个企业定价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