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神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6 11:34:42

点击下载

作者:古董

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纵横神学

纵横神学试读:

天之正也,不可逆之

【原文】

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

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盛必衰。

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译释】

所谓“持枢”,是指春天的耕种、夏天的生长、秋天的收割、冬天的储藏。这是大自然运行的正常法则,是不可扰乱和违背的。如果违背了这种自然法则,即使偶尔成功终归也会失败。

所以人君治世也应有一定法则,即顺应万民的合而有生,生而有育,育而有成,成而善终的人生欲望,万万不可逆反这种天地规律的运行。违背民意的人,即使暂时强盛,也终归要衰败灭亡。

这是天道发展的基本法则,也是人君治国的基本方略。【悟语点拨】

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主宰宇宙中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所有的事物都是无法违背它而独自运行的。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行事则成,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行事则败。因此,我们做任何事都必须自觉地依照这个规律去进行。

盛神法五龙

【原文】

盛神法五龙,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道。

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

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

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内修炼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译释】

要使精神旺盛充沛,就应该要效法五龙。旺盛的精神中包含着心、肝、脾、肺、肾等五脏之气,精神是五脏精气的统帅,心是五气的居所,品德是神气的制约,使精神光大。养神的方法归结为道。

道是天地的开始,是万物的纲纪。万物的创造,天地的化生,都是由道来完成的。它包容着无形的化育之气,在天地没有形成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人无法看见它的形状,无法知道它的名称,只好把它叫做“神灵”。

所以道是神明的本源,是万物变化的开端。因此,能够用道德涵养五气,心如果能得到其中的一项,就能掌握住道术。

所谓道术,乃是心气之道所居住的地方,是心气外在扩散的外部表现形式,神听其使唤。人体的九种器官和十二处,都是所谓脏气的出入口,都是由心统领的。

禀承上天灵气出生的人,叫真人。真人能与大自然的天道融为一体,能够了解天机。通过专心学习修炼得道的人,叫做圣人,圣人可以触类旁通地了解事物。【悟语点拨】

天地间的道理博大精深,有些道理用现在的科学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比如天地间存在某些不同的气,有些人秉这种气而生,因而天生就有某种特殊禀赋,高人一等。但是一个人也可以通过后天不断地学习而懂得天地玄机。

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原文】

故人与生一,出于化物。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

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

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译释】

人类诞生于天地形成的开始,而生存都是出于天地的造化。人类通过九种器官接受外界刺激的反应而了解各类事物。假如对事物有所疑惑不解,就要通过心志思考,用道术判断。如果没有道术,就不会通达。通达之后,五脏这些气就得到培养,而且必须要使精神保持镇静专一,这就叫做“从神而化”。

五气达到了化的境界,便产生志、思、神、德,其中神是四者的统帅。所以定静平和就能养气,养气便可获得平和,这四者就不会衰弱,就会向四方散发威势,气长存不散,这就叫做全身达到神化的境界,掌握了这种神灵般转化手段的人,就被称为真人。

真人能与天地合而为一,能坚守自然之道,而且产生并培育万物,怀着自然之心施行恩德,用无为的思想包容志向、思虑,而使威势得以远播。纵横策士通晓了这个道理,能使精神旺盛,才能培养心志。【悟语点拨】

人有各种各样的情欲,平常精神就被这些情欲分散掉了,因此人做事必须专一,专一能把人分散的精神集中起来,使各种感知潜能发挥出来,产生某种特殊的能力,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内以养气,外以知人

【原文】

养志法灵龟。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则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

故心气一则欲不,欲不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

故内以养气,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译释】

培养志气要效法灵龟。培养志气,是因为心神思虑不能畅达的原因。假如有什么欲望,放在心中考虑,那么,志气就被欲望所役使。欲望过多,就会心神涣散;心神散漫了,志气就会消沉,思虑就不畅达。

心神专一了,欲望就不会动摇,欲望不会动摇,志意就不会消沉,志意不消沉,思路就会畅通无阻。思路畅通,就会和气流通,和气流通,乱气便不会在心中烦扰了。

因此,对内要调养内气,对外要了解别人。培养志气,心就会通畅;了解他人,职分就会明确。养志之术用于对人,必须先知道他是如何培养志气的。了解他人志气的盛衰情况,就可以培养他的志气;观察他人的志趣爱好,就可以知道他的才干。【悟语点拨】

一个人没有志气就容易欲望泛滥,欲望泛滥,今天想做这样,明天想做那样,结果精力分散,一事无成。即使有了志气,也要不断地加以培养,否则也不坚定。培养志气当效法灵龟,沉着镇静,心神守一。要了解一个人,从他的志向就完全可以看得出来。

养志之始务在安己

【原文】

志不养,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失志而心气虚;志失而心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则参会不一。

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译释】

如果不培养心志,那么心气就不稳固;心气不稳固,思路就不通达;思路不通达,志意就不坚实;志意不坚实,应对能力就不强;应对不强,就会志意丧失以及表现出心气虚弱,志意丧失,心气虚弱,就说明他的精神丧失了。精神丧失就会恍惚不清,神志恍惚不清,志心神三者就不能协调行动。

养志,必须要从安定自己开始;自己安定了,志意就会充实坚定;志意坚实了,威势就不会分散。精神总是能固守,这样就可以震慑别人。【悟语点拨】

意志是一个人各种内在精神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种,可以说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没有坚定的意志,精神就会散乱,精力一分散,什么事情也就干不成了。纵观古今,没有一个伟人不是拥有坚定的意志的人。青少年时期是培养意志的关键时期,应该加强意志锻炼。

心宜安静,虑宜深远

【原文】

实意法蛇。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心遂安,则其所行不错,神者得则凝。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译释】

充实意念要效法无处不至的蛇。实意,就是气的活动。心要安静,思考要深远。心境平静,就会神思敏捷;思虑深远,计谋就能成功。神思敏捷,心志就不会烦乱;计谋成功,就没有人能够阻挡事业成功。意志思虑能坚定,心境就会随之安定,行动也就不会错乱,精神就会满足自得;精神满足自得,就会专注集中。假如思想活动不安定而游离在外,那奸邪就会乘虚而入,欺诈的阴谋也就会乘机迷惑人心,这样说出的话就会不经仔细思考而出差错。【悟语点拨】

俗话说:“一心不能二用。”人只有在心神集中的情况下,思路才能够明晰畅达,思考问题才能具有深度,有利于找出问题的关键,使问题得以解决。如果心神不定,做事就不得要领,说话也是脱口而出,错误百出。

计谋之虑,务在实意

【原文】

故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候之也。计谋者,存亡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计谋失矣,则意无所信,虚则无实。故计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思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译释】

要想使心术真诚,坚守专一之道而不改变,就要静待别人来交流,听取他人的意见。计谋策略,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如果思想不交相融会,那听到的情况便不周全详细。得到的情况不周全,计谋决策就会发生失误,思想观念就没有真诚可信的东西,变得空虚而不实在。因此计谋的策划一定要充实意念,充实意念,必须从心术开始。

要静泊无为以处世,使五脏和谐安静,六腑通畅无阻,精神魂魄固守不动,才能内视、反听、定志,使头脑达到毫无杂念的空灵境界,等待灵感出现。由此可以观察天地是怎样开辟的、明白万物是怎样变化的,发现阴阳二气周而复始的变化,探讨出人世社会的治国安邦的政治措施。因此不出门就可以知天下事,不用把头伸出窗外就已能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不见事物而可以为之命名,不用行走便可以达到目的地。这就叫做“道知”,即凭借道来了解一切,可以与神明相通,应接万物而精神安定不动。【悟语点拨】

人必须心情淡泊,神思宁静,而后才能反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事物的来龙去脉,探究宇宙的道理,然后再据此提出合理的主张,制定可行的计划,达到成功的目的。

威覆盛,则内实坚

【原文】

分威法伏熊。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

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珠。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

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之形势。【译释】

分散威势要效法蛰伏的大熊。分散威势,就是要掩盖自己的思想意识。所以要使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安静固定下来,使思想意识宿于心而不外露,那么威势就会更加旺盛起来。外部的威势旺盛了,那内部实力就坚实深厚。内部实力深厚,就无人够抵挡,就能以发出的威势震动别人,这样就必然会分散别人的威势,犹如天神发威。

凭借实力攻取空虚的一方,凭借威势攻取没有威势的一方,就好比用“镒”称“铢”那样容易。因此,一方有所动,另一方必定也会跟着动,一方有什么言论,另一方也必定会有所反应。弯曲他一个指头,观察他其余的动向。对方的一举一动、一变一化就会明显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他就不能钻我们空子了。仔细研究和观察唱和的情况,通过别人的间隙来窥见别人的失误和短处,掌握了变动情况,那么威势就可以分散了。如果想要有所举动,一定要先培养意志,充实意念,掩蔽意向以观察对方存在的疏漏之处。知道自己意志固守于心的,是有自我修养的人。谦让的人,能容忍的人,能帮助别人修养德行。所以内在的精力充实了,外在的危险就会消亡。这样就可以造就对自己有利的大好形势。【悟语点拨】

要想扩大外在影响,必须先积蓄足够的力量,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之后就要把这些力量适当地分散出去,否则就无从扩大影响的范围。扩大影响的前提是勤修内政,巩固基础。

散势者,待闻而动

【原文】

散势法鸷鸟。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

夫散势者心虚志溢,意失威势,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长短,无则不散势。

散势者,待间而动,动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译释】

当分散势气时,要效法寻机而动的鸷鸟。施放外在威势,是由内在的精神力量启动的,是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运用这种方法,一定要等待机会而动。内在的威势正值强盛,抓住对方的漏洞,就可以施放威势。

威势被分散的人,心气虚弱,意志外泄,意念衰退,威力丧失,精神无法专注集中,言语犹豫不决、泄露于外而变化动摇。因此要以观察对方的意志、衡量对方的声势为依据,去揣测游说来图谋事宜,全面地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和事理,对方若没有间隙漏洞可以利用就不能行动。

散势一定要等待时机,找到对方的疏漏之处再行动,一动就能分散其声势。所以善于思考、发现对方间隙的人,必定对内精通五种内气,对外观察虚实,一旦行动施放威势,威力才不至于失散落空。行动时,必须要随时掌握对方的志意,了解对方的计谋和对策。如何施放威势,这是决定利害成败的因素,是随机应变的一种威慑力量。施放威势失败的原因,是由于他们不能运用旺盛的神气认真仔细地审察的缘故。【悟语点拨】

善于审时度势,发现对方的致命弱点,然后集中自己的力量乘其不备给对方以关键一击,这毫无疑义会成功取胜,从而达到给对方造成震慑的效果。

转圆者,无穷之计

【原文】

转圆法猛兽。转圆者,无穷之计。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义无穷。

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之用,转圆而求其合。故兴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译释】

遇事圆通权变应当效法威猛的野兽。所谓转圆,是指无穷的智谋。所谓无穷,是指必须具有圣人那样博大的胸怀,藉赖博大的胸怀去探究那高深莫测的智谋。然后再用深不可测的智谋去沟通彼此的心术。天道混沌,合为一体,要用变化观点辩证万物的变化规律,解释宇宙无穷无尽的奥秘。

不论是智略还是计谋,都各有各的形态和体性。有圆略、有方略、有阴谋、有阳谋、有的稳妥安全、有的不稳妥安全,每一种事类都各不相同。圣人掌握这些道理,施转圆以顺合自然之理。所以圣人即以造化大自然为开端,行动无不合于万物的自然运行以考察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悟语点拨】

天下之事,变化无穷,各有各的特性,因此,不能机械地去对待,而应以转圆之法顺应事物内在运行规律去行为。通过各种方法,用圆活权变的手段去解决。

人事无穷,各成其类

【原文】

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办成败之所终也。

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译释】

天地广大无边,人事无穷无尽,分别根据各自所属而划分成许许多多相似的种类。假如观察其中的计谋,就必然能判断吉凶成败的结果。

所谓转圆,有的旋转之后转化为吉利,有的变成凶险。圣人可以凭借“道”事先了解存亡,然后才知道从无穷的计谋中选择哪一个计谋就可成功。所谓圆就是凭三寸不烂之舌把话说活,所谓方,就是使事情按照一定规则进行。而转化就是为了考察计谋,接物就是为了观察进退。对以上圣人为人处事的四种方式方法,必须融会贯通,然后归纳几条要领,以使他们的学说成为有体系的理论。【悟语点拨】

天下无方圆无以成事。方是基本的方针政策,是行事的基础,圆是灵活变通,是行事的必要补充。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方则做事为所欲为,没有一定的准则。没有圆则做事呆板僵化,不知灵活权变。只有当把方和圆这两种处事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时,做事才会成功。

物有成功,不可不察

【原文】

损兑法灵蓍。损兑者,危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

兑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辞也。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自然之道以为实。【译释】

善于损兑者,应效法占卜中非常灵验的蓍草。所谓损益,是在事物发展的关键时刻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事情有适合于发展态势的,物类都隐含着成败的可能性,即使是极微妙的变化也不可舍弃在一边而不观察。因此,圣人都运用顺应事物的态度对待事物的发展,观察言辞,审视事态,使之合乎事物发展内在规律。

所谓兑,就是充分了解事物;所谓损,就是把计谋付诸实行。无论是兑,还是损,都是为了便于谋略的执行。否则,圣人是不会随便开口说话的。因此,聪明的人不会固执己见而排斥他人的言论,其言辞一定简约明晰,心中也一定自信坚定,志不混乱,意无邪念。每当遇到问题时,总是先判断其难易而后进行谋划,运用自然的法则去制定实施计谋的具体措施。【悟语点拨】

客观世界是复杂的,往往含有极其微妙的变化,在制定谋略时就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只有客观地分析事物,才能做到心不烦,志不乱,意不邪,这样制定出来的谋略才不会失之偏颇。

中经,振穷趋急

【原文】

中经,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执,穷者不忘恩也。能言者,俦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译释】

所谓“中经”,是指赈救穷困,济人急难。能做到这些的,必是能言善辩、道德高尚的人。那些被拘执、身陷囹圄而被救出来的人,如果是贫穷的人他们是不会忘记恩德的。能以善言好语安慰人的人,必定是能广施恩惠人;施厚德的人,他们的言行必定合乎正道;救人出囹圄的人,一定能够豢养、利用那些被援救的人。【悟语点拨】

救人于穷困之时,犹如雪中送炭,使人永生难忘。也就是说帮助人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被帮助的人才最感恩戴德。尤其是那些身陷囹圄之人,性命朝夕不保,一旦你把他们解救出来,就会为你所用。

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

【原文】

盖士当世异时,或当因免阗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戚戚自善,或当败败自立。

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本经记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中经。【译释】

士人处于不正常世道之时,有人能经历战火硝烟,大难不死;有人能言善辩,反遭谗害;有人弃文从武,据兵称雄,自立为王;有人横遭拘捕,获冤入狱;有人忧心忡忡,固守善道;有人遭遇失败,仍能自立自强。

为人处世之道,最好是能控制他人,而被他人所挟制则十分不可取。挟制他人的,手握权柄;受人挟制的人,命运则控制在别人手中,所以从外貌形体来判断,听到声音就去附和,为别人解除仇恨争斗,笼络即将离去之人,伺察周围人的短处,注意摄取内心,恪守正义。《本经》讲述的是一般的处世道理和技巧,至于其权变的内容,则在《持枢》、《中经》中讲述。【悟语点拨】

人处于危乱之世,必然会遭受种种苦难,而在此时,只要善于自守,恪守道德规范,坚持目标不变,掌握主动权不为人所制,那么就能渡过危难自强自立。

以道为形,以德为容

【原文】

见形为容,象体以貌,谓爻为之生也,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诗》《书》,行不僻淫,以道为形,以德为容,貌庄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貌而得也。如是,隐情塞郄而去之。【译释】

所谓“见形为容,象体以貌,是指象由心生,能够从形容、相貌这些外在的东西就可以观测到他的内心世界。但是,用这种办法评价那些有操守的人却行不通。有操守的人目不斜视,耳不侧听,谈吐之中尽是《诗》、《书》、《礼》、《义》的哲理,行为既不过度也不邪僻。他们以道为外表,以德为容貌,行为端庄,温文儒雅。这些决不是能从外貌举止中可以推断得到的。因此碰上这样的人,就得赶快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堵塞我们言行中可能出现的漏洞,离开他们为宜。【悟语点拨】

事物的内在本质往往可以通过影响或改变其外表形式而发现出来,但是也有特殊情况,当遇到这种特殊情况时就要加以变通,以其他的途径去了解事物的本质。

声气不同,恩爱不接

【原文】

闻声和音,谓声气不同,则恩爱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能为四声主者,其唯宫乎。故音不和则不悲,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此乃气不合音不调者也。【译释】

所谓闻声和音之术,即是说人与人之间如果言语不合,意气不投,就不会相互恩爱友善。这好比五音中商音和角音不能相合,征音同羽音不能相配,而能协调以上四音的,只有宫音一样。五音不和谐,必然不能打动人。所以,又像散、伤、丑、害等音难听那样,意气不投之人,言语必然逆耳。即使他们有美好的操行,受人赞誉,也仍旧不能像比目鱼、比翼鸟那样恩爱无间、同气相求,这就是因为意气不相投,言语不相合的缘故。【悟语点拨】

情感是人类行为中为复杂的一面,意气不投,言语不和,什么事情都难以办成,碰到这种情况,就应该先想方设法消除对方的抵触情绪,加以引导,然后事情可成。

弱而解之,强而削之

【原文】

解仇斗郄,谓解羸微之仇。斗郄者,斗强也。强郄既斗,称胜者,高其功,盛其势;弱者,哀其负,伤其卑,污其名,耻其宗。故胜者闻其功势,敬进而不知退;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强大力倍,死而是也。郄无极大,御无强大,则皆可胁而并。【译释】

所谓解仇,就是当两个弱小国家发生不和时,就为他们调解;所谓斗郄,就是当两个强国发生不和时,就使他们争斗。这样,便有利于我既能控制住弱者,又都挟制住强者。有嫌隙的强者及弱者既发生争斗,对胜了的一方,则夸大他的功劳,张大他的声势;对失败的一方,则对他的失败表示哀怜,对他的失势表示伤心,蛊惑他为自己的名声受到玷污而难过,又为污及祖宗而感到羞耻。因此,得胜者听到称道他的功业和威势,便只知进攻而不知适可而止;而败者听我们哀叹其失败,他们也会自己哀伤,那么他们必然拼尽全力,拚死而战。这样,无论多么强大的敌手,都会因此削弱而为我们所胁迫和吞并。【悟语点拨】

在战争中,如果要树立自己的威望,对弱小的割据势力要去消除他们的嫌隙,而对强大的势力,则去制造他们之间的矛盾,让他们相互火并,自己从中坐收渔利。这样既控制了弱者,又钳制了强者。

缀己之言,使有余思

【原文】

缀去者,谓缀己系言,使有馀思也。故接贞信者,称其行,厉其志,言可为可复,会之期喜。以他人之庶引验,以结往明疑,疑而去之。【译释】

所谓“缀去”,是指挽留即将离我而去的人,使他离开后还想念不止。因此,对待忠贞守信的人,要称赞他的德行,磨砺他的志向,赞美他的品行,肯定他可以干一番事业,并欢迎他回来,使他满怀期望和喜悦。再讲述些过去类似的事例,以证明某人离去了,还与这里保持良好的关系,以此表示对往日诚挚之情的眷念,消除彼此的疑虑,然后再依依不舍地分手。【悟语点拨】

笼络即将离你而去的人绝对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为这个人虽然离你而去,以后他仍会想到你对他的恩义,他极有可能再回到你的阵营中,即使不回到你的阵营中也可能从其他渠道给你以帮助。

令人恐畏而后安其心

【原文】

却语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识其短,验之。动以忌讳,示以时禁,其人恐畏,然后结以安其心,收语盖藏而却之。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译释】

所谓“却语”,是说暗中伺察周围人的短处。话说多了,一定会有失误之外。我们就记住他言谈中的失误,而在事后加以验证。一旦指出他的失言,以他的忌讳去触动他,要挟他,使他害怕,然后与他交好,使他安心,为他保密,把这些话收藏掩盖起来并告诫他一定不要把自己的弱点暴露于见闻广博的人面前。【悟语点拨】

要收罗一个人,只要抓住他的缺点和过犯,然后对他威胁利诱,使其畏惧,这样他就会忠心不二地为你办事。同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给人留下把柄而为他人所要胁。

喜以漫澜之命,使有后会

【原文】

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者,则为之称远。方验之,惊以奇怪,人系其心于己。效之于人,验去,乱其前,吾归诚于己。遭淫色酒者,为之术音乐,动之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喜以自所不见之事,终可以观漫澜之命,使有后会。【译释】

所谓“摄心”,就是碰到好学知识的人,要让他无论远近四处都受人称赞和尊敬,检验他学到的技艺道术时,作出恰当中肯的评价,使他惊叹我知识的广博和认识的高明,在内心佩服我。然后把他的道术技艺推广到实践中去,以检验他以往的不足,总结眼前的经验,使他心悦诚服地归附于我。如果碰上酒色之徒,便用道术和音乐感化他,使他认识到如此下去必然活不长久而滑向死亡之渊。使他对闻所未闻的美好事物感到高兴,指出他的光明前程,使他欣喜不已。【悟语点拨】

要想使一个人诚心归附,对其才貌要大加称赞,突出他的荣耀,同时又要不失时机地指出他的不足,让他知道你的高明之处。如果遇到那些犯有过错的人,你努力帮助他纠正之后,他更会对你感恩戴德,尽心尽力为你效劳。

转危为安,救亡使存

【原文】

守义者,谓守以人义,探心在内以合也。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制内,事有系,由而随也。故小人比人,则左道而用之,至能败家夺国。显非贤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译释】

所谓“守义”,是指遵守人的义理而言,在他的内心世界探求合作,看其内心世界是否真正符合仁义标准。在他的内心世界探求合作把握了他的主流,就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从外部控制他的内心。这样,如果有事委托他办,他必然会承诺。所以,如果小人效仿我们的做法,就会用左道旁门之术,使百姓家破人亡,国家被侵夺,所以说,如若不是圣贤和智者,也不能用义来治家,也不能用道来治国。因为圣人所以特别重视道的微妙,那是因为道是可以转危为安使国家免于灭亡的缘故。【悟语点拨】

道义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小人如果以他们的道义来治理国家,那么国家就必然败亡。因此,要注意防止小人当政,要让有仁德的圣人来治理国家,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会富裕强大。

以天下之心虑者,无不知

【原文】

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

有主位。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凑并进,则明不可塞。

有主明。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位术正静,其莫之极欤。

有主德。【译释】

人君如果能做到安详、从容、正派、宁静,那么他怀有的道德就会淳朴敦厚。善于结交而不能安静,就要使心意虚静平定,以防备倾损。能做到以上的就能保持君主的地位,这就是主位权术。

眼睛最重要的功用在于善于察看事物,耳朵最重要的功用在于灵敏,心灵最重要的功用在于善于思考。如果能利用天下人的眼睛来观察,就没有看不见的事物;如果能利用天下人的耳朵来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见的;如果能用天下人的智慧来思考,就没有什么不知道的。就能像车辐集中于车毂那样集中起各种人才的力量,君主的圣明便谁也不能蒙蔽了。做到以上所讲的就能保持君主的明察。

培养德的原则是:不要坚决拒绝任何意见,不要随便就接受任何意见。如果答应对方就要信守;轻易拒绝别人意见,就闭塞了自己的视听。仰望高山可以看到山顶,测量深渊可以测到其深浅,只要神明的君主其听之术正直而宁静,便没有谁能够探测出他的底蕴。能做到以上所讲的就算有德了。【悟语点拨】

做君主的要加强自己的修养,以达到耳聪、目明、心智,并且轻易不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使人难以了解他的真实意图,以免别人投其所好,最后落入他人设置的陷阱。

赏信刑正

【原文】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暗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

有主赏。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外安在?

有主问。

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政之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因能久长。

有主因。【译释】

对臣民实行奖赏贵在恪守信用,实行刑罚贵在公正合理。赏罚分明,要从耳目所见所闻的事物做起,加以验证,这样即便那些远离自己的人也能在暗中受到影响。人君的诚心如果能畅达于天下,连天上神明都会受感化,又何必惧怕那些奸邪之徒冒犯呢?以上讲的是怎样实行奖赏和刑罚。

君主的询问范围,应包括天文、地理、人事三个方面。四方、上下、左右、前后的情况都要加以了解,那就不会有什么被蒙蔽迷惑的事了。以上讲的是怎样询问。

心是身体各种器官的统帅,君主是百官的主宰。做好事的臣民,君主就应赏赐他们;对于做坏事的臣民,君主就应惩罚他们。君主根据臣民的所作所为,斟酌实情施行赏罚,就不会费力,圣人任用官吏,能够掌握他们,给他们以赏赐,遵循道理办事,所以能够维持长久统治。以上讲的是如何因势顺理管理官吏。【悟语点拨】

赏刑是君主用以治理天下的两大手段,而赏贵在讲信用,言出必赏,刑贵在讲公正适度,有犯必惩。欲治民必先治官,官正而后民顺,只要这两个方面做得好了,那么天下也就能够太平了。

名实相生,反相为情

【原文】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

有主周。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暗变更。

有主恭。

循名而为,实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

有主名。【译释】

君主必须考虑到世间的一切情况,假如君主不能全面地了解一切,不明情达理,那么群臣就会造反生乱子,家业就会变化无常了。如果消息内外闭塞不通,又怎能知道天下大事的演变,又怎能知道如何行动?假如不善于掌握开合之术,就无法发现事物的本质。以上讲的是君主要全面地了解各种情况。

君主还要能采用三种措施:一是使自己如何看得更远;二是使自己如何听得更广;三是使心能洞察一切,用天下之心来思考。能够了解千里之外的情况,了解隐伏细小的事,这就叫做洞察。如果能够洞察天下一切,那么天下那些为非作歹的人,都会暗中悄悄地改变自己的恶劣行为。以上讲的怎样参验洞察一切。

按照名分去做事,按照事实来决定。名分是从实际中派生的,客观实际产生事物名分,二者相互助长,相辅相成,这本是事物常理。所以说,适当的名分产生于客观事物的实际,客观事物的把握取决于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事理从名分和实在的德中产生,德从和谐中产生,和谐从恰当中产生。以上所讲是如何把握住名分。【悟语点拨】

做为君主,必须使自己的耳目遍于天下,这样才能消息灵通,下情达于主上,使自己不至于被蒙蔽。同时要注意名实相符,遵照客观规律办事才不至于处置失当。

贤愚勇怯,可捭可阖

【原文】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开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译释】

考察回顾历史,得知圣人在天地之间乃平民百姓中的先知先觉。圣人观察阴阳二气的开合来给万物命名,知晓生死道理,掌握万物的始终,考察民心民情,通达人的心理变化状态,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征兆,而把握住各种事物的关键环节。所以圣人处在天地间,从古到今,所用遵循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万事万物的变化无穷无尽,但都是有条不紊,各按其道。有的阴、有的阳,有的柔,有的刚,有的开放,有的闭合,有的松弛,有的紧张。所以圣人把握住事物的关键,审察事物的前因后果,权衡其轻重缓急,比较其技巧优劣长短,而后借物举事。

人有贤良和不肖、聪明和愚笨、勇敢和怯弱、仁义和不仁义之分,在气质上是有差别的。根据这些,就可以开启,可以闭合,可以进用,如要辞退,可以使之卑贱,可以使之尊贵,一切都靠无为来进行对待。【悟语点拨】

天下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按照一定规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正因为这样,所以要掌握各种事物独特的变化规律,而后以不同的方法因时、因地去对待它们,顺其自然即可成事。

捭之贵周,阖之贵密

【原文】

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

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开有守,先从其志。却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天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译释】

审定一个人有无才能,品行是否忠实,根据其嗜好和欲望,便能观察他的志向和思想。在交谈中,可略微反驳对方所说的话,开启后再揣测他的言谈,以便探察出他的真实意图。这样说,重在能够得到他所说的要义,闭藏之后再加以开启,从而获得自己所求的利益。或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向他表示,或关闭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加以封锁。开启而表示的是以尽其情,同情对方,闭藏而加以封锁的是以知其诚。

看对方的计谋可行不可行时,要判断清楚他的计谋,探讨其中的同异,有的计谋和自己的主张一致,有的和自己主张不一致,要确定自己的主导思想而加以信守,也要顺从对方意愿志向加以考察。

要想开启,贵在考虑周详。想要闭藏,贵在隐秘。要想周密贵在不能忽略微小的事情,而合乎道之理。用开启的方法就是要了解对方的情况。用闭藏的方法就是争取到对方的诚心。要观察对方,权衡轻重,对谋略加以审度和评判,圣人为此而有所考虑。那些不能认可而达于一致的,圣人就按自己的考虑去做。

对于开启,有的开启之后辞退,有的开启之后接纳;对于关闭,有的用关闭方法收留,有的用关闭方法加以排除。

所谓开启与关闭,都是天地自然运行的道理。开启与关闭因变化而使阴阳二气产生变动。按照四季的开启与闭合来化育万物。不论纵横、反复都必须由开启闭合而产生。

开启闭合是道的最高表现形式。如果想使说辞变化多端,必须事先详细观察对方的变化,一切吉凶大事都与此有关联。【悟语点拨】

要想对一个人有所了解,就要以周详隐秘的方式采用捭阖的方法,或捭之,或阖之,进而掌握这个人的爱好、性情和思想,然后以此确定对这个人是否进行联合或排斥,以及采取怎样的策略。

关心以捭阖,制神以出入

【原文】

口者,心之门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经,言恶以终为谋。【译释】

口是心的门户,心是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虑、智谋都是由口出入,所以用捭阖之术封住口,控制它的出入。

所谓“捭之”,就是开启、言说,是公开的,属阳谋;所谓“阖之”,就是闭藏、缄默,是不公开的,属阴谋。阴阳配合得好,事情的开始和结果才能处理得当,恰到好处。

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等是阳气,称为“始”;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毁坏、失意、亡利、有害、刑戮、诛罚等是阴气,称为“终”。

凡是那些顺承阳气的人,叫做“始”,他们以谈论“善”来作为事情的开端。凡是那些效法阴气的人,全称为“终”,他们以谈论“恶”来作为谋略的结束。【悟语点拨】

俗话说:“病由口入,祸从口出。”言从口出,言为心声。要想把好“口关”,防备祸从口出,必先把好“心关”。要想把好心关,只有加强自己的涵养,加深自己的城府,凡事三思而后行,免招不必要的祸殃。

捭阖之道,无所不可

【原文】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言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

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译释】

开闭的法则,都可用阴阳之言进行试探。因此对正派的人要谈论崇高的事去试探他。跟阴险的人谈论要用卑小的事去试探他。用低下要求卑小,用崇高要求宏大,这样说来,没有什么不可以探测出,没有什么不能深入进去,没有什么不能办到的事。用这种道理可以说服一家人,说服一个国家,说服天下人。

阴则无内可言,阳则无外可言,游说之道能大能小,能屈能伸。所有益损、去来、背反等都是运用阴阳之法应对。

阳气动就要行事,阴气动就可以收藏。阳气活动而显出,阴气隐藏而进入。阳气到了极点变为阴,阴气到了极点就反为阳。

以阳气而活动的人,道德由此增长,以阴气而安定的人,形势会随着助长,事物由此而形成。以阳气来追求阴气,就要用恩德来包孕,以阴气来结纳阳气,就要以力量来施行。阴阳相互追求,是根据开合来决定的。

这就是天地阴阳的法则,也是说服人的基本方法。是万事万物的先知先觉,也就是所说的天地之门。【悟语点拨】

天下的事物无不包含着阴阳、正反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也就是说,天下的事物没有不可以转变的,有了条件就能够转变,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同样可以使之转变。人们可以根据这个道理去处理事物。

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原文】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译释】

古代教化众生的圣人,是同无形无影的天地一起产生的。回首观看过去,返回来验证未来;返回去考察历史,返回来了解认识现在。回首了解知道对方,返回以后认识自己。动静、虚实的道理,如果与现在的情形不符合,那么就要返回到古代的历史中去寻求答案。对事情的考察,要返回过去,再来验证现在。这是圣人的思考方法,对事物不可不详细审察。

别人的讲话为动,自己的沉默为静。因此根据对方的话探知他的主张、意图,假如发现他的言辞有不合理、前后矛盾的地方,马上反问他而探求其真意,对方的反应必然出现。【悟语点拨】

要想彻底了解一个人,就要从这个人的过去进行考察,进而探测他未来的发展倾向。其次,要从这个人的正反面去衡量。用言语和事物去刺激他,以探求他的反应和真实意图。

道合其事,彼自出之

【原文】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

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张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译释】

言语有法相,事情有类比,既然有法相和类比,就可以从对方的谈话中了解法相和类比,然后才可以观察其它的东西。所谓象是指言谈中某类事物的象征。比是指比照言辞中的同类事物,是借助无形的道来求得有声的言论。

引诱对方说话,把对方所说的话与做的事相对照,就能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这种情况就好像张网捕捉野兽一样,尤其要在野兽密集的地方多张网等候。一旦引导方法得当,对方必然会吐露真情,这种用语言诱导的方法也是一张“钓人之网”。可以用这种钓人的网去引诱对方谈话。假如对方有所察觉而不再说真话,就要改变方法。做出某些表象而用语言去打动他,去迎合他的心意,从而了解他的真情,控制住他。

自己又回去检查自己,对方一定会再来,所说的话有了法相和类比,因此就有了基础。如此多次重复它、因袭它、反复验证它,再三审察不使谬妄存在,那么任何事物的真实情况都可以从对方言辞中察知。圣人用不同的方法诱导愚者和智者,所得到的任何事情全是真实可靠的。【悟语点拨】

要探察一个的内心世界就要像猎人张网捕兽一样,驱赶它,反复追逐它,然后野兽就会钻进网中。对人而言就是以某些事物引诱他,发现其言语与真实情况的异同,然后就能知道他的真实情感。

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

【原文】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睑,欲高反与,欲取反之。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

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覆,观其所托。

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另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译释】

善于从反面观察判断的人,能够通过运用变化来探得事物的真实面目。如果所运用的变通方法得当,那么就能掌握事物而加以审察。不能明察对方真情,得到的情形就不真实,就不能明了对方的真实意图,基础就不稳定。因此,一定要手法使对方言辞中的法象、比类信息改变,而后顺着他的变换言辞去反问他,让他回答,然后静默地看对方的反应并加以分析。在谈论中,要想听对方讲话,自己反倒要保持沉默;想要使对方张口讲,自己就要收敛闭口不语;想要升高,反而要先使自己低下;要想从对方那里得到好处,自己反而要先给予对方一些实惠;想要打开对方心扉,就要自己先设表象比对去引动对方,待他情志启动,想要发表意见时,便认真去体会对方的言辞。

主张相同就会彼此呼应,道理真实就会彼此接受。谈话中,或者从这件事谈起,或者从那件事谈起;所谈之事可以是侍奉君主的事,也可以是教化百姓的事。在这些谈论中,要辨别真伪,分析了解性质同异,分辩真情与欺诈。一个人的言谈举止,都流露出一定的感情,喜、怒、哀、乐也都以一定的形式显示出来。这一切都是考察他人的依据。用反观别人的方式来复验审察自己,在反复探求中去观察对方言辞中隐含着的真情。

谈话中要谋求自己的内心平静,才能听取对方的言辞,进而考察他言辞中涉及的诸事,探讨万物,辨别雌雄。即使对方言辞所谈之事是次要的,不是急于要知道的,也可以从细微的征兆中发现其中隐含的真情。就像刺探敌情潜伏敌境一样,要准确地估量对方的能力,探知推测出对方的意向,像符应一样灵验,像蛇所预示祸福一样准确不差,像后羿射箭一样百发百中。【悟语点拨】

要想探求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必须要用机巧灵变的方法,即“欲闻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以察其真伪,了解其喜怒哀乐。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内心平静,以使自己的判断准确,抓住对方的真实意图。

自知,而后知人

【原文】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译释】

了解别人先要从了解自己开始,只有了解了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真正了解别人,彼此之间感情自然和睦,就像比目鱼并行一样形影不离。掌握他人形象,如光与影相随,观察对方言辞,不可有所疏忽,就像磁石吸引铁针,舌头舔食烤熟的排骨一样。与人相交也不在深厚,只要方式得法对方就会很快地向我敞开情怀。这其中的关系,就像阴与阳、圆形和方形一样有一定的规则。在对方迹象尚未出现之前,用圆通、灵活的方法去引导对方;当对方形迹已经出现时,就用一定的原则去衡量他。进退左右等各种行动都应按这种法则去掌握。如果不能自己确定下来,制定一些考察人的准则,就不能很好地管理人才,统治别人,处理事情就会笨拙,运用的技巧就会不够,这就叫做“沉迷于感情迷失正道”。只有先严格审定自己,确定好一种考察他人的准则制度,而后才能统治他人而无形无迹。在管理上施用谋略,使人们根本看不见整个制度的所在,未见其门却又自然地进入这扇门,这就达到了最高境界。【悟语点拨】

想要了解别人,先要了解自己,想要审定别人,先要审定自己,掌握了别人而别人还未觉察才是最高的手段。既了解别人,又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掌握全面的人,才能真正制胜别人。

内者进说辞,者所谋

【原文】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

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内者进说辞,者所谋也。【译释】

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有的距离虽远却很亲密,有的相隔很近反而关系疏远。有的主动攀附君主反而得不到任用,有的离开了反而被君主相求;有的天天都在君主面前不被差遣,有的君主远远闻其名声便朝思暮想。

交往之始。有的以道德结交,有的以结交党羽的政治方式结交,有的用财物的方式结交,有的以封地来结交。只要摸清君主的心意,善于逢迎其意,那么君主随其臣意,想要从政就能从政,想要离开就离开,想要亲近就能亲近,想要疏远就疏远,想要出仕就出仕,想要退隐就退隐,想要进求就能进求,想要思念就思念。君主对待臣就像母蜘蛛放纵它的幼子一般,出去没有时间,进来没有征兆,独来独去,没有谁能够阻止它。

臣进说辞于君主,就能从感情上与君结交,被君主宠信。君主对于臣子献的决策谋略就会持而不舍。【悟语点拨】

看君臣之间的亲疏的程度不是取决于臣下离君主远近,而是取决于君主委托臣下所办之事重要与否。有的离君主很近,却不一定是宠臣,有的虽然离君主很远,却能得到君主的重用。

事有不合,圣人不谋

【原文】

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合其谋详,思来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事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译释】

打算游说君主的,就必须暗中揣摩君主心意,谋划事情的人一定要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谋臣暗中考虑自己的决策是否可行,然后明确向君主提出此决策的利弊得失,以迎合君心来达到控制君主的思想意志的目的。当谋臣以言谈之术游说君主并进献决策时,必须顺应时宜,又合君意,才能有谋必合。谋臣们能反复思考,使谋略顺应时宜,就能合于君心。假如所进说辞有不合君意之处,决策就无法施行。若这样,那么就要反复揣摩,务必切合时宜,以有利于形势需要,便利君主实施而改变决策,以变化求内情,就像用钥匙开锁一样一举成功。同君主谈论以往的事,要先顺着君主的意愿来说;讨论将来的事,必须下能随机应变,说些灵活变通的话。善于随机应变,能运用自如地改变决策的人,必须能审知地理形势,上能通晓天文,随四时变化而变化,并能合于阴阳变化规律,而统治天下百姓。

根据君主为政的方式,就能掌握他的意愿志向,如果出的计谋与君主的志愿不合,那是因为对君王的某些情况、某种心愿还不完全了解。决策虽然合乎君主的意愿,但不能同君主同心同德,是因为与君主表面上亲近,但实际上却疏远。决策如不合君主心愿,圣人是不会为之谋划的。【悟语点拨】

要想赢得上司的信任和赏识,先要迎合上司的心意,赢得了上司的信任之后,就可以把自己的计谋进献给他了,但与此同时要以变通的话去说服他,这样大事方可成功。

得其情,乃制其术

【原文】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万物。【译释】

所以说那些远离君主而能与君主亲近的,是有阴德的缘故。离君主很近而关系疏远,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与君主不合,主动投靠君主而得不到重用的人,是因为决策不被君主采纳,不得君心,那些离开君主的反而得到诏求,是因为后来发生的事正如他们曾经预料的那样。天天在君主面前而没有被使用的人,是因为他们的施政措施与君主不合的缘故。君主远闻其名声而思念的人,是因为他们的谋略思想与君主暗合,君主期待他前来共同商量国家大事。

所以说,如果与君王志趣不同就进献计策,必然被斥退,适得其反;不了解君主思想感情而进说辞必定不能达到目的。只有掌握了君主的心意,情意相投合才能同君定制定方针大计,控制他的施政措施。运用这种方法,就可出入自由,可以事君或离开君主。所以圣人建功立业,都是先了解掌握这种君臣情谊而控制万物,由此而推行治国计谋。【悟语点拨】

要想上司采纳你的建议,必须先要了解上司的真实思想,真实意图,与上司情投意合之后,上司才会相信你,采纳你的建议,这样就可以推行你的施政方针了。

若欲去之,因危与之

【原文】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去论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曰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寤,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译释】

向君主进献建议和谋略,必须先考证《诗》《书》中的精华,使自己的主见与之一致,笼统地说些利弊得失的意见,然后决定去留。想要留下就接近君主动之以情,争取君主宠信,想离开君主就用不着讲究情谊。懂得了有情和无情的区别,处理内外大事时必须懂得道理,而且揣摩考虑未来的事情,发现可疑之处就能做出决断。只要决策谋略不失误,就能够建立功勋,累积德政。若遇到能够依靠的明主,就帮他整顿朝政、治理人民,使他们拥有产业,使君臣名分摆正,谋划一些合乎君主心意有成效的决策,把握住与君主的关系。如果君主昏庸无道,不理国家政务,臣民纷乱而不知醒悟,这时就算有好的谋略也不能适合统治者的口味,就不能进献而要明智地做出离开的决定。遇到对内自以为是,对外留不住人才的君主,谋士只能先去迎合他,为他歌颂功德,博取他的欢心后再说动他。假如有朝廷诏书征召,就先迎合君主的心意,为其所用,实现自己的抱负。若想离开,就用权谋之术应付他,趁国家危亡的时候,把权力交还然后设法离去。要依据面临的情况随机应变,运转自如,使人不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猜不透摸不清,退居则是明哲保身的大法则。【悟语点拨】

作为一个智谋之士,如果遇明主竭力辅佑他,借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如果遇到不贤明的君主,即使努力去劝说他也往往无用,不如想法离开,而后另择明君而事。

抵之道,塞、却、息、匿

【原文】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者,罅也。罅者,也。者,成大隙也。始有,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芽蘖之谋,皆由抵。抵隙为道术。【译释】

天下的万物都有自己本身生发死灭的自然法则,事物的分散与聚合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有的近在身边却无法看见,有的相距很远却很了解。近在身边不能发现的事,是因为没有详细地加以观察,距离远的却能了解,是因为回首考察过去的历史,能够验证预测未来。

所谓“”就是裂缝。裂缝,逐渐发展就变成,就是大裂缝。小的裂缝刚出现时就有兆头,就应该从里边将它堵塞,或从外边挡住,控制住它的发展,甚至使它消失。当裂缝已扩展开了,无法堵塞时,就可以乘势取而代之,另作他用。这就是堵塞裂缝的基本原理。

当事情刚刚出现危险的迹象时,圣人就能发现,并能做到明哲保身。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辨别事物的道理,并且能制订可行的计谋,以此来辩识事物的细微征兆。事情开始露出危险迹象时,就像秋天鸟兽的毛一样细微,但任其发展下去,也能动摇大山的根基。圣人对付外界变化,防患于未然的谋略,都是从堵塞漏洞这个道理中得出来的。因此从堵塞缝隙入手解决问题,是治道处世的实用大法。【悟语点拨】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对于刚刚出现的漏洞就要想法及时加以补救,否则漏洞逐渐扩大,要堵就困难了,甚至于无法堵塞。如果漏洞大了,不能以堵的办法处理,那么就只有从根本加以解决。

无抵而藏,有抵而谋

【原文】

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芽罅。

圣人见萌芽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治,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级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译释】

天下扰攘纷乱,国家没有明君,公侯权臣没有仁德,于是小人谗害贤良,贤良得不到重用。圣人逃出藏匿,贪婪奸邪、诡诈伪善的小人乘机兴起作乱,君臣互相猜疑愚弄,天下土崩瓦解,相互攻击杀伐,父子离散不合,反目成仇。这就是所说的不祥之兆。

圣人看到这种社会弊端,就会采用相应方法处理。如果世道还能够挽救,就采取措施补救;若感到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就取而代之。圣人治世,有时用这样的方法,有时用那样的方法。或堵塞漏洞,纠正失误,使之返回正道,或采取颠覆的方法取而代之。像五帝当政的时代,就用抵挡堵塞漏洞的方法;处于三王那样的时代,不可救药,就用抵手法取而代之。诸侯之间的互相征伐欺诈,不可胜数。在这种情势下,善于抵是上策。

自从天地形成以来,变化发展,从而出现缝隙,不可不慎重观察。因此要用捭阖之术去明察世道。善于运用这种方法的人,就是圣人。圣人,是上天派来的使者,假如世上没有漏洞,没缝隙可堵时,就深深隐藏等待时机;一旦有漏洞,需要堵塞时,圣人就挺身而出为国家出谋划策。圣人可以抵塞缝隙,配合明君,辅佐他治理天下;也可以抵而得之,把天下归为己有。圣人能够运用遵循这个道理,是天地之间的守护神。【悟语点拨】

当乱世之时,要拯救社会,要想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贵在根据具体情况,或者采用补救的方法,或者采用取而代之的方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达到造福人民的目的。

引钩箝制之辞,飞而箝之

【原文】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壁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侯见间而箝之,其事用抵。【译释】

凡是揣度人的权谋,衡量人的才能,都是为了征召天下远近有才能的人。当人才应召而来时,要确定自己的意向,建立赏罚制度,首先必须详察他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辨别他们言行是非与审察他们真实的言辞的虚浮和言辞,了解他们每个人的道术、方术是否可行,是否有高超的计谋韬略。试探他们如何决断国家安危的基本大计,并且决定君臣间的亲疏关系,然后就可以进行权衡,了解谁有能力谁没有能力。接着矫正他们的不足之处,这样就可征召、就可求其谋,就可用其才。

采取方法引诱谈话者说出实情,然后加以判断,用甜言巧语褒奖和推崇他们,进而箝制住他们,使他们为我所用。这种用于引诱他人真话的飞箝之语,在外交辞令上有时一样,有时不一样。对于那些用飞箝之辞不能驾驭的人,有的可以先征用他,然后反复加以考验。有的先给以反复考验,挑出毛病,而加以诋毁。有的认为反复考验就是诋毁,有的认为诋毁就等于反复考验。准备征用的人可以用财物、珠宝、玉璧、丝绸、美色来引诱他,以便加以考验。或者权衡考察他的才能大小,给以一定的名利地位考验他,做出或收留或不收留的样子来控制他;或是在使用过程中,观察他的言行,找出小错误乘机而箝制他。其方法是用抵之术。【悟语点拨】

积极地发现别人的优点,扬人之长,是观察、分析、判断一个人的着眼点。从言论、感情和行为上对这个人加以刺激,使其产生感恩的心理,有利于使其归附。

钩其所好,以箝求之

【原文】

将欲用之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乃以箝求之。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宜之,此飞箝之缀也。

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而纵,可箝而横,强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译释】

如果要将“飞箝”之术运用到治理国家之上,辅佐天下君主成就大业时,一定要先考虑这位君主的权谋,衡量他的才能,观察天时的盛衰,了解、掌握地域的宽窄、山川的险峻与难易,人民财物的多少,诸侯之间交往的关系,究竟谁跟谁亲密,谁跟谁疏远,谁与谁要好,谁与谁有仇恨,也必须了解清楚。要详细知道他心里关心的是什么,想的是什么,审察他的真正意图,了解他爱好什么,厌恶什么,然后就对他最关注的事情进行游说。用引诱之辞投其所好,进一步控制住他。

如果把“飞箝”之术运用于人,就要揣度对方的智能,权衡对方的才气实力,估量对方的气势,把这些做为关键去迎合他,顺随他,或以箝制之法调和他,用我们的意图去开导启发他,这就是用飞箝之术去控制人,从而得到诸侯之权,为己所用。

假使用“飞箝”之术说服一些有才干的贤能之士为我所用,就要先用言词赞美歌颂对方,让对方,随我所愿,使对方能心悦诚服来为我效劳。研究对方的言辞,摸准他的心意,进而控制对方,这样就可箝制对方使他直行,使他横走,导引他或向东,或向西,或向南,或向北。也可引向反面,也可把他引向倾覆。虽然覆败,但还能重新振作,不论如何做,都要把握好一定的度数。【悟语点拨】

运用飞箝之术去说服上层人物,要仔细估量对方的智能,权衡对方的财力,揣度对方的气势,以迎合顺随的态度去获得对方的信任,然后对方才能听从你的计谋。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

【原文】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

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

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译释】

无论是凑上前去迎合人,还是转过身来背离他,计谋都要得当。事物的发展变化,就像圆环旋转一样,各自呈现不同的形势。因此,应该反复探求事物的连续性和独立性,根据不同事态,制定不同的措施。

圣人在天地之间立身处世,其作用就是实施教化,宏扬名声,阐明事物名分,必须依据事物转化的时机,寻找适宜的天时,以此预测需要实施多少政教,根据它们的变化确定自己的方针决策。

世上没有永远高贵的事物,做事情没有永远不变的法则。圣人做的事,没有什么不包括在内的;圣人所听的事,没有什么不听到的。假如哪位君主办事能成功,计谋与己相合,就选择他为自己的君主。

这些计谋,如果合于那一方,就会与另一方发生矛盾。计谋不可能对双方都有利。因此必须有“反忤”之术。如果与这一方利益相合,就必然违背那一方的利益,如果违背这一方的利益,就必定适合那一方利益。这是反忤之术的基本法则。【悟语点拨】

运用忤合之术,要注意言谈的顺逆,有时需要迂回曲折,有时要不怕忤逆人性,力陈事实,坚持真理。当对方认识模糊时不妨寻求暂时合作以进一步观察认识对方,然后再作打算。

善向背者,协四海包诸侯

【原文】

其术也,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不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译释】

把这种忤合之术应用于天下,必须要先考虑天下的情况,制定措施再决定合于谁。如果应用到诸侯国,一定要先考虑各诸侯国的情况再决定合于谁。如果把它应用到一户人家,必须要先了解这家人的实际情况,再决定合于谁;如果把它应用到一个人身上,必须要考虑那个人的才智、能力、气度、再决定怎样做。无论对象、范围的大小或策略的进退,反忤术运用的原则都是一致的,一定要先谋划考虑好,心中计谋已定,决定去留,然后用飞钳之术来实现它。

古代善实施忤合之术的人,能够协调天下各种势力,包举天下诸侯,在或者相违背或者相和合的不同地方变化转动,然后选择明君,与他合作共事。所以,伊尹曾五次辅佐商汤,又五次辅佐夏桀。然后才决定辅佐商汤夺取天下。吕尚曾三次辅佐他成就霸业。这是他们能知天命,所以就毫不怀疑地归附明主。

如果不能像圣人那样品行高尚,通达高深的道理,就不能立身处世,治理天下。不能聚精会神地苦苦思索,就不能探究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尽心全力地去观察事物实情,就不能功成名就。如果自己才能气质不佳,不够聪明,就不能用兵;为人忠厚朴实没有真知灼见,就不能真正了解人。所以要用“忤合之术”,自己必须估量一下自己的才能智慧,衡量一下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看哪方面他人不如自己,然后才可以决定自己是从政,还是隐退,才可以决定是采取合纵还是连横的策略。【悟语点拨】

客观事物变化多端,要尊重客观,从实际出发,对时势作深刻的分析,同时要突破常规思维,随机应变,清醒地估量自己的长短优势,只有这样才能进退自如地运用忤合之术。

量权天下,揣情诸侯

【原文】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译释】

古代善于利用天下情势,处理天下纷争,操纵天下局势的人,一定要衡量天下的权势,揣测诸侯的真实意图。如果不能详细慎重地衡量天下权势的变化,就不能够知道诸侯各国的强弱虚实的力量对比;如果对各诸侯的真实想法揣测得不够周密细致,就不能了解隐蔽变化的状况和不断变幻的情况。【悟语点拨】

揣情旨在掌握对方的内情及个性特点,在充分分析和衡量天下大势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才能正确地制定谋略,使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张。

极人欲而知其情

【原文】

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之有无,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揆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知睿,孰少孰多?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亲,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便?能知如此者,是谓量权。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失其变。感到而不知者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探揣情。【译释】

什么叫量权?量权就是:“要估量国家的大小,考虑其国兵力的多寡,估量一下这个国家财货的有无、人民数量有多少、是贫穷还是富有?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分辨地形的险峻与平坦,哪里有利哪里有害?谋略方面,哪个谋略深远、哪个谋略短浅?君臣之间关系如何?哪一国君主亲近贤良接近小人?宾客的智慧,哪一国缺少智谋,哪一国足智多谋?还要观察天时,观察国家命运的发展趋势,看谁有祸、谁有福,谁凶谁吉?要考察诸侯之间的结盟关系,看哪个可用、哪个不可用?要观察民心向背和变化状况,看哪一方民心安定,哪一方民心思变?看百姓喜爱谁憎恶谁?能反复揣度而懂得这些事情,就叫做“量权”。

想要揣测实情,必须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前去,而且最大限度地刺激他的欲望。当他一产生欲望,就不能隐瞒真实意图。或者在他最恐惧的时候前去,而且最大限度地增强他的恐惧、厌恶。当他产生恐惧、厌恶时,就不能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真情欲望必然早在他的情感发生极端变化时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如果感知了他的情感,却还不能了解他的变化,就暂且放开他,不同他交谈,而另去询问他亲近的人,了解他的爱好是什么。感情在内心发生变化的人,必然从外部表现出来。所以必须经常观察他举止的外在表现,而了解他内心隐藏的感情,这就是所说的揣测他人内心深处而揣度真情。【悟语点拨】

人的真实感情往往都是在极端喜悦或极端恐惧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因此要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情感,只要想方设法使他极端高兴或极端害怕就可以达到目的。

飞蠕动,无不有利害

【原文】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要败;其数一也。

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此谋之大本也,说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先事而至,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故观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之势也。

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译释】

谋划国家大事的人,就应当详细衡量权势;如果游说君主就应当周详地揣度他的真实意图。一切谋略情欲,都可用这种揣测之术揣度出来。掌握了这种技术,就能够使人富贵,也能使人贫贱;能够使人受尊重,也能让人被轻视;能够使人获利益,也能让人受祸害;能够使人成功,也能让人失败。其中的揣术道理是一致的。

所以说,即使有以前圣明的君主的治国方法,有圣人聪明之士的谋略,如果没有揣情之术,就不能揣测那些隐匿的东西,就无法有效地实施策划。揣测之术是谋略的根本游说的法则。善于揣情的人,经常与别人接触谋事,但没有谁有超过他,在事情发生前便能测知将要发生的事件,这是最难做到的。所以说,揣情术最难掌握,尤其最难掌握别人的内心谋略。因此当看到蚊子的飞动和虫子的蠕动时,都包含着它们的利害关系,能够使事物发生变化。事物发生变化,往往形成一种极微妙的势态。

这就是揣情术,揣情讲求修饰言辞,使说词有条理,有煽动性,富于文彩,然后再进行论说。【悟语点拨】

人的内部感情虽然可以隐藏得很深,但人的行为大都同一定的利益相联系,仔细地观察人的言论和行为,从中发现人的真正目的,就好采取相应的行动了。

摩此符彼

【原文】

摩之符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应也,必有为之。

故微而去之,是谓塞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应之,事无不可。【译释】

触摩试探是揣测的方法,内符是揣测的主体。运用摩意这种揣摩之术是要遵循一条基本原则和规律的,就是必须要隐秘才行。暗中对人实施摩意术,以对方的欲望巧妙地触摩他,揣测他,他的内心想法必定会表现出来。这种反应一旦表露,必然有所作为。

这时就要略为揣摩而巧妙离开,这就是所谓的“堵塞地窖、隐藏外形、掩饰真情”,也就是把自己深深地隐藏起来,泯灭自己开始的所言所行,而不让人们知道真情,所以事情能成功而没有祸患。在这里对别人实施触摩试探的摩意术,对方必然有所反应,采取行动,然后就随后跟从他,应和他并掌握他,这样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悟语点拨】

摩意就是把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不使对方知道,然后融动对方的情绪使之表现出来,然后制定相应的策略。只要事情做得隐秘没有不成功的。

谋之于阴,成之于阳

【原文】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

所谓主事曰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也。【译释】

古代那些善于运用摩意之术的人,就像拿着钓竿面对深渊,把带有鱼饵的钓钩投进水中去,必定能钓上来鱼一样。所以说,掌握摩术,如果主持政事,就会成绩一日比一日更大,但却没有人知道。主持战事,就会每天都能打胜仗,一天比一天取得更大的胜利而不易被人发觉,因而没有人畏惧。

圣人在暗中运筹帷幄,而称为“神”。成事在公开处,而称为“明”。

所说的主持政事一天比一天取得成效,是由于积累德政,使人民安居乐业,却不知是谁给予的利益和好处的缘故;积累善行,人民都顺从遵循着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而天下人把这样的圣智之人比做“神明”。所说的主持军事日胜的人,他们经常是不战自胜,不劳民伤财,使百姓不知不觉地归顺,不知不觉地畏惧,还不知道为什么,因此天下人就把这使用触摩术的作法比作“神明”。【悟语点拨】

如同钓鱼一样,鱼吃着饵还不知是在钓鱼,运用摩意之术,贵做到人不知鬼不觉,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自己的主张。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暗中进行谋划,而后以公开的方式摆到明处来运用,让人自愿地随我之意上钩。

谋欲贵周,说与通者

【原文】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直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摩然后能之。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

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势,譬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夫者不晚,成而不抱,久而化成。【译释】

在运用揣摩之术时,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方法,有的用平和,有的用正直,有用使人高兴的,有用愤怒激将的,有用名声引诱的,有用行为逼迫的,有用廉洁感化的,有用信义说服的,有用利益诱惑的,有用谦卑对待的。平和就是安静,正直就是刚正直率,讨好就是喜悦,愤怒就是恫吓,名声就是全誉,行为就是成功,廉洁就是清高,信义就是光明正大,利益就是追求,谦卑就是谄媚。所以说,圣人所独自运用的“触摩之术”,众人都运用,然而众人都不能成功,那是由于他们运用得不正确。

运用谋略最难做到的是周密详细,游说最难做到的是使对方全部听从自己的意见,做事最难达到的是一定成功。这三件事,只有掌握了触摩术的圣人才能做到。谋划要想周密,一定要选择理解自己的人一起谋划,所以说结交亲密就没有嫌隙。做事想成功,一定要符合揣摩之术。所以说道理、权术与时机三者必须相合,才能成事。游说想要让人听从,一定要与对方思想感情相合,所以说感情相合他人才会言听计从。

所以世上万物都各归其类,比如把柴草抛向火中,干燥的必定先燃烧,往平地倒水,湿的地方水先被引过去。这就是物类互相应和的原理,在形势上也必然是这样。这就是说在外部触摩试探,必定会得到内心的应和。

因此说用同类的想法去触摩试探,哪有对方不相互呼应的呢?顺着他的欲望去触摩试探,哪有不听从的呢?所以说触摩试探术是谋士的秘术,是唯一能行得通的办法。因而,见到事物的细微迹象便不失良机地采取行动,并不算晚。事情成功了而不自恃自喜,不被功名所束缚,久而久之定能达到教化天下的效果。【悟语点拨】

人有七情六欲,而七情六欲总会以一定形式反应出来。以喜怒哀乐,名利廉信去触探他人的内心世界而看其如何反应,就可以了解这个人,进而采取相应的策略影响或控制他。

变其言者,求其所欲

【原文】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也。

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戚言者,权而干信;静言者,反而干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策选进谋者,权也;纵舍不疑者,决之;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译释】

所谓游说,就是劝说别人听从自己的主张;劝说别人,就要凭借利用其思想情绪。修饰言辞,就要借助例证充实言辞的力量。借助言辞,就要增减话语以适合对方心理。回答对方的疑问和诘难,一定要使用锋利的言锋;锋利的言辞,就是轻便灵活。阐明主张的言辞要顺理成章,是为了便于人听懂。使人明白易懂,是为了与事实相符,用事实来验证。言辞或有反复使用的情况,是为了打消对方疑虑。诘难的言辞,是为了反驳别人的言论。反驳的目的是为了引诱对方说出心中所隐藏的机密。

用花言巧语说辞的,是想谄媚而得到忠心耿耿的美名;用阿谀奉承的说辞,是想炫耀说辞而得到聪明的美名;采取直来直去的言辞,是为了显出果决的样子,得到勇者的名声;故作忧愁的说辞,是想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