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子学习心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7 14:13:50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北大学子学习心得

北大学子学习心得试读:

内容提要

如何才能更好地、更高效地学习呢?《北大学子学习心得》一书为您全面解答。本书内容全面、新颖、实用、易懂,是一本极好的学习指南!

第一部分 知识是无止境的

性格决定你是否成功

“学海无涯苦作舟”意指知识是没有止境的,想索取成功的法宝,就必须要有“卧薪尝胆”的精神和排除万难的决心。

■磨励性格

俗话说:“龙生九种,各种有别。”其实人的性格更是千姿百态的。有的人沉静,有的人热烈;有的人喜欢饶舌,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刚强勇敢,历飞翔艰难而不屈不挠,有的人则软弱懦怯,一遇挫折便灰心丧气;有的人脾气暴躁,点火就着,随时可能和人吵架;有的人却慢条斯里,火烧眉毛也不着急。诸如此类的差异,都是人们不同性格表现。心理学家认为,性格是人的个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好坏优劣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活、事业、家庭和健康的质量,尤其是在现代这样迅速、开放、多变的时代潮流中,拥有坚韧、开朗、豁达等等受人欢迎的性格,无疑会给你的成功之旅助一臂之力,添虎翼雄风。

没有谁是天生的聪明人和成功者,“小时了了,大示必佳”的例子举不胜举;也没有谁被注定一生无所成就,“光溜溜地来,光溜溜地走”,笨鸟先飞、勤能补拙,以自己后天的汗水和努力取得成功的大有人在。科学研究表明,各个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分析一个人成绩的大小,不能只看起点,也要看终点,更要看过程。

成功是诱人的鲜花,谁都愿意去采,但路程的漫长和荆棘的障碍,往往使很多人中途却步。正因为社会上成功的人士毕竟太少了,因此我们容易养成了一个错误观念,以为要成功,一定要具有特别的天赋异质,才可以出人头地,这理论其实是非常荒谬的。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性格即命运”,意思是说,培养了良好的、积极的生活性格,它会对你一生的成功大有裨益,那什么是最易成功的三种性格的,各种性格测试题表明:成功的类型多种多样,但乐观自信型、坚韧持久型、锐意进取型三类,其成功率是最大的。一、长风破浪会有时——乐观自信型

乐观自信推动了无数自然科学秘密的发现,许多重大的发明都离不开这种执着和勇气,跌倒了再爬起来,失败了再来一次,挫折是不屈者必经的道路,成功的脚本要靠你自己去写。

无独有偶,两次荣获诺贝尔奖金的居里夫人也是在这种乐观自信的激励下发现了镭的。那时候,镭对于人们完全是一个“天外来物”,什么人也没有看到过,很多人认为它根本就不存在。居里夫人以自己敏锐的感觉和渊博的学识确信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元素,只是它还没被发现罢了,她乐观地说:“不管它藏在哪里,我也要把它敲出来。”说话容易作事难,从此居里夫人在一间透风漏雨的小破屋里,日夜不停地干起了繁重而琐细的工作,翻拌矿石,搅拌冶锅、倾倒溶液、测试样品,她那时正害肺结核,又常常吃不上饭,一天下来,常常累得动弹不得,但她仍坚信这种元素的存在,这一信念支持着她,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经过45个月的艰苦努力,居里夫妇终于从400吨铀沥青矿、1000吨化学药品和800吨水中,提炼出了微乎其微的一克纯镭。而居里夫人的体重却减少了14斤。居里夫人以她的乐观自信的精神,把她的整个一生奉献给了科学事业,得到了举世的公认和称赞。

下列是培养自信的秘诀1.为自己的能力划一条界线

不要认为自己是超人,什么事都能干,天大的困难也不在话下,为逞这一些无法达到的闲能,你就可能会由于力所不及屡屡碰壁,由此而丧失信心。你应该为自己的能力划一条界线,估计一下自己到底有多大的能量,能完成哪些事情,然后再去尽力而为。这样,做事的成功率就大得多了。2.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优点上

你的长处是什么?你的优点有哪些?你要好好思考,对自己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如果你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优点上,坚持每天有意地做些自己最擅长的事,即使是小事也要坚持不懈。发挥所长,工作自然会有出色的表现。而自己的成绩不论大小,都能增强、支撑起你的自信心。3.自我欣赏与自我激励

把你曾经妥善完成的工作或骄人的成绩,清楚地列出来自我欣赏。这时,你将发觉自己突然勇气百倍,确信自己的办事能力胜人一筹。有时,要与欣赏你的朋友保持紧密联络,一旦你厌烦或想放弃时,他们的话往往增加你的信心。4.在失败与错误中汲取教训

学习从失败与错误中汲取教训,可以增加智慧,增加反败为胜的机会。因此,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哪怕是面临失败,也不要灰心丧气,你要勇敢地正视它,以积极的态度寻求应变的方法。一旦问题解决,你的自信心将会随之增加。5.认定目标,坚持到底

无论你采取什么样的自信方式,贵在坚持。对于别人的一些有建设性的新评意见,要虚心接受,好好反省;对于一些恶意的抨击,你大可不必理会。总之,要认定目标,走你自己的路,你将一定获得成功。二、水滴终有石穿时——勤奋坚毅型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勤和苦往往结伴而行。勤奋的人,一般都是善于吃苦,勇于拼搏的人。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可以说没有一个不是经过勤奋苦干而获得成功的。我国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青年时出于对京剧的热爱,曾拜一位老艺人为师。老艺人教了他一些动作,特别是教他如何用眼神表达心理活动,可是梅兰芳怎么也学不会,眼球不听使唤,日光也缺乏生气。老艺人很生气,说他长了一双“死鱼眼睛”,没有培养前途,拒绝收他为徒。梅兰芳并没有因受到这么一些挫折便放弃追求,相反地,他开始了苦练眼神的硬工夫,坚持每天仰望蓝天,追逐鸽子的走向,又俯视水中的金鱼。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四年下来,他的眼睛转动自如,如流星,似闪电,顾盼生情,活灵活现,迷倒了一大批中外戏迷,弘扬了中华民族悠久的京剧艺术。梅兰芳在成功之后这样总结自己的经验:“我是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但苦干正是成功的基础。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你必须拼命地苦干几年,甚至几十年,乃至付出毕生的精力。只要是具备了苦干的精神,你就有希望获得成功。

如何培养勤奋持久的秘诀1.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

做到持久的勤奋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首先你得有为一目标而奉献一生的钢铁意志。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和他痛感当时中国人的落后、麻木而深深为之震撼心伤有紧密关系的,他树立了为挽救中国的“阿Q”们的灵魂而一往直前的决心,“我以我血荐轩辕”,正是在这种宏伟志愿的鼓励下,他才会不怕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威吓恫吓,而一生笔耕不辍、成就显著的。可见,远大的目标是能长久勤奋的动力和前提。2.制定每段时期具体的计划

太遥远的目标不是一两天可以到达的,而路程的漫长会使很多没有耐心的热血青年掉头他顾,所以这时,你要为自己制定一个短期的目标,使你可以尽全力去冲刺且短期可见到效果的。那样,你就坚信了长久努力的信心。3.锻炼自己的意志“最大的敌人是没有坚强的意志”。当你的思想里出现松懈。懒惰、甚至想见异思迁、半途而废时:不妨跟自己较较劲,“我就不放弃,我一定要坚持到底,看看到最后谁赢谁输”。这种较劲有时是很有效的,它会让你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4.爱好广泛,适当放松

培养多种业余爱好,可以陶冶性情,增添生活乐趣。很多大学者都是多种才能集于一身,像爱因斯坦小提琴拉得很好,像杰斐逊不仅是个探险家。发明家,还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我们不用和这些伟人相比,你可以在劳累之余,去爬爬山,学习游泳、球类、象棋等等运动,适当放松一下,它会使你以百倍的精力投入新一轮的工作。三、脑袋绝不是摆设——创意智慧型。

你我尽管都是凡人,但自懂事时起,我们就各怀理想,心有大志。或许是理想太远,或许是时间太匆忙,我们往往忽略了身边平凡的小事,对许多小的事物不屑一顾。但事实证明,也许这正是我们起飞的基点,也正是改变我们目前的处境,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学会用你的脑子去思考吧,它可以使你致富,使你成功。

人生中有很多事情,皆因角度不同而看法各异。你必须集中精力去看生活——你的内心,你的背后,你的前面。学会用多角度思维。拥有创造力的第一步,便是要坚信自己与生具有创造力,并且对于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智慧便是内在的财富,改变看法才能拥有创意。

如何培养创意智慧的秘诀:1.多思为本,敏想为上

俗话说:“刀不磨会钝,脑不用会笨。”把“思想者”的石膏像置于你的案头,它会时时督促你思考。思考、再思考。同时,要学会快速思维,让电光石火闪亮在脑中。2.知识积累,信息提炼

要成为专家,记忆中需蕴贮五万“块”感知过的事物,这需要耗时十年左右。所以,不要忽视看似偶然渺小的创意,它都是以雄厚的知识积累为基础的,记住机遇只光顾有准备的头脑,厚积才能薄发,才能巧妙地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3.大胆假设,自由联想

抛弃头脑中固有的陈规陋习和自我约束,从不同角度对某一事物进行联想(改变、替代、组合等),直觉往往就产生在这些假设、联想中。举世闻名的“科学幻想之父”儒勒·凡尔纳在他的作品中就作了大胆的设想,电视、直升飞机、潜艇、导弹……几乎没有一样二十世纪的奇迹不被这位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人物预测到。所以他成功了。4.反复酝酿,随时捕捉

直觉是一位难以捉摸的贵客,它往往突如其来地光顾降临。无论是文艺创作还是科学研究人员,准备一本《灵感记录本》都是至关重要的。世上的大发明家一般都是这样做的:把涌现出来的各种想法,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一旦有了一个新的构思,及时地把它记录下来,那其他新的想法,往往会像墨水被吸出来似地不断涌现出来。所以,要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即使现在做的事与发明无关,但今后终究会有所受益。

■人格独立

自从形成了人类社会,人们便开始了协作与分工,几千年的人类社会一直都是沿着这样的模式向前发展的。在社会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由于社会分工已经越来越细,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便显得极其重要,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讲人格独立呢?为什么又要如此强调人格独立呢?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我们所说的人格独立就是常说的行为独立,我们强调的是一个人做事情时实施行动以及处理问题时灵活应变的能力。我们强调的是一个人处理问题时既不拘泥于他人的方法而又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它是一种充满自信、做事果断但又很有分寸很有节制的行为方式,它是一种自治自立人生必备的行为方式……

具备了自治自立人生标准并实现了人格独立的人,如何向成功的目标迈进呢?一、自立的人生从制定目标开始

事实上,许多人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没有机会,他们做事也兢兢业业,可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感到很不满意,他们也曾苦苦地思索这到底是为什么,但始终都找不到答案。假如你问他们,他们的目标是什么,好多人无言以对。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他们的人生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们的行为方式即手段没有目的。什么才是你要达到的目标?不弄清楚这个问题就无法实现所谓的手段独立,最终也不可能实现自治自立的人生。由此可见制定目标是何其重要。1.目标的不确定性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原本想做一件事情,原本想实现一个目标,可若干年后,等我们回过头去看看时,发现我们达到的根本就不是我们最初的想望。不仅如此,我们还会有这样的感想,幸亏没有达到当初的目标,否则不知道会多么让人难过。是什么让我们中途放弃了我们的初衷呢?是我们自己朝三暮四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并不是我们自己的错。因为人类的欲望常常比自己需要的要大得多,即使需要暂时满足了,人马上还会产生新的欲望。正所谓需求和欲望成正比,这其实也正是人类社会得以前进的动力,试想,假如人类对什么事情都知足长乐,还会有今天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吗?还会有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精神文明吗?没有,也绝对不可能有,人类肯定还在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如此看来,欲望甚至贪婪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正是它们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没有理由来过分的讽刺欲望和贪婪,我们更不要为自己的欲望脸红。

但是,欲望毕竟还有其消极性的一面,如果任其自由滋长,必将产生诸多不良后果。这可以从许多犯罪案件中得到证实。它与我们的话题相去甚远,在此不做过多论述。

由于人类有欲望与贪婪的本性,所以决定了人的目标的不稳定性。因为一旦你达到了某一高度,你的欲望马上就会上升一个层次,而原来的目标根本无法满足你现在的欲望,因此你便开始有了自己的新的目标,所以多年以后,当你回过头去看看时,发现当时的目标已经面目全非了。

当然目标的不稳定性还有其客观原因,有一些客观因素迫使你不得不更改自己的目标,这种情况似乎也很常见。

只不过,这也成了许多失败者回避现实的借口而已。2.目标的多样性

人的欲望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的目标也具有多样性。比如说,人可以有事业上的目标、精神上的目标,也可以有娱乐方面的目标。甚至当几个目标一块出现时,还会发生相互冲突。“今天到底是加班呢,还是陪女朋友一起看电影?”相信大多数朋友都有过类似的进退两难境况。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便应该慎重考虑一下到底孰重孰轻。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比如一个以事业为重心的人可能会选择加班,但另一个以感情为重心的人会毫不犹豫地放下手头的工作,陪女友一起去享受人生的乐趣。我们不能机械地认定谁对谁错。因此设定目标时,一定要分清楚什么价值对你最重要。不知道自己的目标为何物,即使达到了也不会快乐,没有达到目标的人,不可能会快乐,更不会取得成功。3.正确地制定目标

由于目标有其不稳定性、多样性,把握目标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所以有人也许会说,既然这样,制定目标还有什么意义呢?对这种观点一定要加以批评。因为,纵然目标有不稳定性。多样性,但一个人要想实现自治自立的成功人生,没有目标可是绝对不行的。我们说目标有不稳定性和多样性并不是要大家放弃目标,而是告诉大家在制定目标时要考虑它的重要特性,要学会善于在动态中把握目标,在多样性中抓住主要目标,在动态和多样性实现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制定正确的目标呢?4.阶段性和长远性相结合

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决定了人的预见能力的局限性,因此谁也不可能对人的一生做出准确的预测。因此,为自己的一生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话又说回来,人的预见能力虽然有局限,但毕竟还是可以对近期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的。因此尽管我们不能制定一个准确的长期目标,但可以制定一个短期的较为明确的目标和一个远期的比较抽象的目标、对于短期目标,人还是有能力进行把握的。当我们实现了一个近期目标后,可以在此目标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下一个时期的近期目标。同时还可以根据第一阶段短期目标的实现情况适当调整远期目标。这样层层递进,随着一个个近期目标的实现,远期目标也越来越明确、越具体并最终得以实现。不仅如此,随着一个个目标的实现,人的成就感就会越来越强烈,幸福感也会随之出现,成功的人生最终得以实现。二、相信自己、开始行动

有了确定的人生目标,接下来还应该为实现这些目标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我们应该给自己的目标安排一个合理的进度表。

比方说你要实现一个锻炼身体的目标,那么不妨以六、七天为一个单位,每天安排一个小时运动。

又比方说,你想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让自己享受一下,那么你可以安排自己每个周末去看一场足球比赛。

要记住把每个目标都当成是某一天的第一任务,全力以赴去完成。然后对本年度或一个月来各个目标的执行情况—一检讨,凡是能够顺利完成的目标加以保留,否则取消或更改。

经过规划后的目标应该是留有一定的保留,让你足以应付突发事件,调整工作日程,建立人际关系,或偷得浮生半日闲。由于一切都在个人掌握之中,便无须瞻前顾后。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如此井井有条的行动计划让你有充足的余地去应付突发的一切。

制定目标和行动计划固然重要,但是不要忘了:那还仅仅是一个目标和计划而已,那还仅仅是一个理想和实现理想的一个设想,而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有一段不小的距离的。如何实现理想,是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的。可以说,你的目标越大,你需要付出的便越多。可反过来讲,不付诸行动,不付出努力,目标永远只能是目标,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到头来你只能以失败的人生告终。如此看来,付诸行动便成了实现理想的第一任务。

■敢于超越自我

一、创新是一种精神

中华民族有很多种优秀的品格,有很多种优秀的道德品质。多少年来,北大的一代又一代继承着先辈们用一生实践来的优良传统,并把它们不断地发扬光大,已成为了一种精神。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人李大钊先生曾在北大工作10年。在一次北大教职员全体大会上的演讲中说:“北大两字,本旁视者对北京大学之缩称,吾校人员亦省而用之,外人即不免认吾校自我北大,带有骄气,其实此正北大之精神。盖吾校要研究各种学术,自然算大。希望同仁以后都从大字上做去,发扬伟大的精神。”北大,已不单单是北京大学的缩称,而且被人们赋予了特殊而丰富的含义,它代表着一定的实际水平,某种程度的尊重,蕴含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人文精神,北大精神,一种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何为北大精神呢?北大校长丁石孙曾这样说过:“北大有其独特的校风,但是要让我用非常准确的语言来刻画北大校风或者叫‘北大精神’,这也是非常难的。”北大90周年校庆时,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刻画的:“北大的学生是不断要求改革,常常不满意现实的。当然不满意现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但是北大学生总想把历史不断地推向前进。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精神,因为我们的社会总是要前时的。”“北大的学生有历史的责任感,有社会责任感。我可以说北大学生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关心国家大事的,当然我不是说每一个都如此。有些从外面来的人同北大学生接触以后告诉我,北大学生谈自己的事情比较少,谈国家大事、谈事业的比较多。我认为这是好的。这种精神要发扬……”“与此相联系,北大学生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也就是说,为了科学的进步他们可以废寝忘食,为推动社会前进提出主张,他们可以不顾个人安危,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多得很。”“我觉得恐怕还有一点,我很难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北大的学生非常严谨和踏实。民主和科学都包括在内,严谨就是科学的态度,我们不随便乱说话,一切都服从真理;民主就是说我们不惧怕权威。”

可见,北大时时处处无不散发着一种令人奋进的勇于创新的精神。实际上,丁石孙校长这几句话,我们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字:北大的大,就在于北大人身在校园,心系天下。北大人的心中装得天下,当可谓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与古圣先贤们一脉相承之优良传统。即使面对今天走向新世纪的一派繁荣景象,北大学子中仍不乏忧心忡忡者。一个北大中文系的学生给她中学时代的老师写信说:“大学生最重要的恐怕就是英语了,过级、出国、考研,样样离不了它,自习室里刻苦钻研者有一大半在学英语,怪不得有人戏称北大是美国大学的预科班。在北大,为出国而奔忙已经像一日三餐那样平常了。”另一位北大学子说:“北大人才大量流失,或远走他乡,或隐匿于民间,很少为国家所用。虽然以北大之素质,行走世间也算从容,但毕竟缺乏一种为国家民族奋斗的向心力,莫非真要到国难临头,方能显世间英雄本色。”

从使命感向责任感发展,北大人正走向成熟。作为北大的学子,首先应该秉承北大的创新精神。

要创新,就意味着要摆脱旧的东西,增加新的创意。正所谓去旧立新。

有无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有无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创见,是北大考核学生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北大精神锐气的关键所在!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在过去是如此,在将来的社会里更是如此。邹衡先生说过:“世界经济和技术正面临着一个连续的时代。换言之,在技术和经济政策上,在产业结构和经济理论上,都将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所以,我们不要问:‘明天将会成为什么样?’而应考虑‘今天要做些什么才能创造出我们所憧憬的明天。’”新世纪已经来临,21世纪的竞争呼唤着创造型人才,墨守成规只能导致在竞争中失败。当前,各国的有识之士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创造力将是未来人才的首要素质。如果一个国家的主流人才不具备世界级的创造力,那么,这个国家将无以在21世纪的国家竞争找到立足之地;同样,一个人不具备较强的创造力,那么,他也不可能在未来世纪里找到其发展之地。因此,江泽民主席说:“创新是一个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北大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生动体现了中国人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也是北大永葆生机的重要动力。这种优良传统和精神动力,要永远发扬光大。”二、发扬创新精神,用创意点击人生成功的火花

发挥每个人“救活”自己的异常思维和才智,从而激活自己全身的能量。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投石问路者,或难或易、或明或暗,或悲或喜,仿佛不停地挣扎在一个个“陷阱”之中,因此用有效的创意点击人生火花,成为突击生存的梦想和手段。谁要抓住创意,谁就会成为赢家;谁要拒绝创意,谁就会平庸!这就是说,一个有效的创意绝对闪亮人生!

生活需要信仰,就是像菜需要盐一样。

一个有信仰的人,跟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截然不同,后者浑浑噩噩;前者有追求,有理想。

在众多信仰当中,创意是最独特的,也是最有效的。这种生活信仰,能帮助你找到一份理想工作——工作通常被认为是人生的起点。

北大资深教授邹衡在告诫青年们时说;“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能拯救自己,始终陷入一种痛苦的挣扎中呢?就是因为他们有健康的身体,却无健康的大脑,完全不能根据自身条件和时机寻找一条有创意的道路。创意是你在百般无奈时、沉思默想时意外的发现,是一种精细的观察,是一种才智的爆发!”

生活中,创意更是不可缺少的。从求职为例,职业的多样性,给每个求职创意的人提供了可能。假如只有一种职业适合自己的观点,肯定是错误的,因为它本来就缺少创意,仅仅是一种不愿努力改变自身被动状态的懒惰心理而已。

北大教授认为:“工作惟有改变才能创意人生。这就是说,现代人试图改变人生的方法就是把智慧用在工作的创意中,力戒一种工作适合于己的观点。用不同的工作挑战自我,就是最大的创意!”

只有学会创意,你的职业人生才会多姿多彩,避免烦恼。

北大是广博的,她包容着师生们鲜明的个性,更允许学术上的“百家争鸣”邹衡学生时代第一次参加学术讨论会,看到老师们针对马克思主认体系的问题各抒己见,甚至针锋相对,争得面红耳赤。对于看惯了千篇一律、一下一致的邹衡来说,这无疑点燃了他脑海中久被禁锢的思想火花。他深深地记得,不止一位老师说过:“考试的时候,你们把我讲的内容全部复述出来,最多也只能得‘良’,我要的是你们自己的思想。”这种学术上的包容不仅开拓了他的思维,影响到他的学生时代,而且对他今天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都是一个启迪、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

学贵在勤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是华罗庚的亲身体会,也是他从一个初中生而成为大数学家的真实写照。对北大的学生来说,“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突出地体现了北大人的治学领域,又显著地体现出北大人的社会实践方面。

■成事在勤,谋事忌惰

成事在人。这是俗语,也是真理。一件事、一项事业,人是最根本的因素。你用什么样的态度来付出,就会有相应的成就回报你。如果以勤付出,回报你的,也必将是丰厚的。所以,某种意义上讲“成事在勤”实不为过。所以,养成勤的习惯,对于每一个青年人来说都是必须的。

有人将人生比作一段旅程是因为人生的艰难曲折,人在旅途上,他的目的不仅仅是游山玩水,他肩负着人生的使命,他要向前走,不停地走,一直走到人生的终点,体味人生的意义,无怨无悔地走进坟墓。旅途上的食粮是勤奋。没有它,一个人不可能在人生路上走很远,即使能走远,也是碌碌无为的,走了很长的路,却依然两手空空。只有勤奋,才能走好人生的路,获得事业的辉煌。无论是天才做到的亦或是没有做到的事,勤奋都可以在生命里令你做到。圣贤不是天生的,都是勤奋造就的。

勤奋是一笔价值远远超过金子的财富,金子虽然珍贵,但金子是不会失而复得的。纵然你有黄金万两,但坐吃山空,你总会有穷困的一天。唯有勤劳才是永不枯竭的财源。这一点,我们应该牢牢记住。勤能使人走向成功,聪明的人,勤而努力它能成就大事业,而比较愚笨的人,如果能为勤为本,笨鸟先飞,同样是获得成功的赢家。记得《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上帝给你打开了一扇门,同时就要给你关上一扇窗。你应该记住,勤奋实际上只弥补你自己甘一方面缺陷的良药。

自身的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勤奋的精神。自身之拙,可能会成为我们成功路上的障碍。但伟人、名人就是在克服障碍后得到桂冠的。即使是太行、王屋二山那么大的障碍也会被我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勤奋一点点的挖掉,如果我们始终不放弃理想的话。勤奋面前,再艰巨的任务都可以完成,再坚定的山也都会被“移走”,成事成功只有勤,踏实勤劳,才能获得真正的东西,从而助你走向成功。

青年人要勤,就要忌“懒”,忌“惰”。懒情是人的本性这一,稍不留神就会流露出来。所以青年人要时刻提醒自己:“成事在勤,谋事忌惰”。因为人生短暂,懒惰如自杀。

勤奋的人瞧不起懒惰的人,心灵的恬静是勤奋的人始终追求的,而懒惰的人却是始终沉湎于肢体的舒适之中。怕吃苦怕受累是懒惰者的症状,一无所得,受人嘲笑是懒惰者的下场。

■勤奋是通往成功的惟一捷径

天道酬勤。没有一个人的才华是予生俱来的。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着一连串儿的让人精神为之振奋之事。在成功的道路上,除了勤奋,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在每个成功者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勤劳的习惯。

鲁迅说得更清楚:“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绝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

天道酬勤,“笨鸟先飞,尚可领先,”何况并非人人都是“笨鸟”。“勤奋”,使青年人如虎添翼,能飞又能闯。

任何事情,惟有不停前进方可有生命力,学习更是如此,不前进就是后退。社会不是享乐的天堂。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里,人才云集,竞争对手强大。快节奏的生活,高度的竞争又时刻令人体会到一种莫大的压力,潜移默化地催人上进。

成绩的得来可不像老鹰抓小鸡那样容易,而是勤奋学习得来的。停滞一步便会落后于人。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这里的人的勤奋学习的精神,应该对青年人有所启发,让我们来共同看一看吧。北大学生普遍形成勤奋的学风。很多同学早上六点就起床,晚上十一二点才去睡觉,去图书馆、教学楼苦读,长年不懈。

北大人不但勤于学习,还勤于思索,勤于社会实践活之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始终是北大精魂里长流不息的血液,他们思考着人生、思考着社会……,并为之付出相应的行动。每逢寒暑假,他们都不放过学习的大好机会,或留在校园中读各类书籍,以强化专业、拓展学识;或积极投身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走南闯北,了解祖国各地的方方面面,大有一番“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

自古以来,惟有勤奋才是无往不胜的成功秘诀。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借光;闻鸡起舞……无不体现着一个“勤”字。青年人要养成勤的习惯,惟有如此,才会在成功之路上少走一些变路。

■幸福是辛勤汗水的结晶

辛勤的劳动是成功的阶梯,勤毂的习惯是成功的动力。八十年代的一首歌唱到:“幸福在哪里?明友啊告诉你,她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她在辛勤地工作中,她在美好的祝愿里。啊,幸福,就在辛勤的汗水里……”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个人奋发向上的辛勤实干是取得杰出成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任何一种杰出成就都必然与好逸恶劳的懒惰品行无缘。正是辛勤的双手和大脑才使得人们富裕起来。事实上,任何事业追求中的优秀成就都只能通过辛勤的实干才能取得。没有辛勤的汗水,就不会有成功的喜悦与幸福。“真正的幸福决不会光顾那些精神麻木、四体不勤的人们,幸福只在辛勤的劳动和晶莹的汗水中。”懒惰,只有懒惰才会使人们精神沮丧、万念俱灰;劳动,也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生活,给人们带幸福和欢乐。任何人只要劳动,就必然要耗费体力和精力,劳动也可能会使人们精疲力竭,但它绝对不会像懒惰一样使人精神空虚、精神沮丧、万念俱灰。因此,一位智者认为劳动是治疗人们身心病症的最好药物。“没有什么比无所事事、空虚无聊更为有害的了。”“一个人的身心就像磨盘一样,如果把麦子放进去,它会把麦子磨成面粉,如果你不把麦子放进去,磨盘虽然也在照常运转,却不可能磨出面粉来。”只有汗水的结晶,只有辛勤的劳动才会创造出未来。“一个无所事事的人,不管他多么和蔼可亲、令人尊敬,不管他是一个多么好的人,不管他的名声如何响亮,他过去不可能、现也不可能、将来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生活就是劳动,劳动就是生活。让我看看你能干什么,我就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一向认为,热爱自己的工作、尊重劳动是保持良好品德的前提条件,只有热爱工作、尊重劳动,才能抵御各种卑劣思想、腐朽思想的侵蚀,才能抵抗各种低级趣味的引诱。我想进一步说明,只有热爱劳动、尽职尽责,才能摆脱由于沉溺于自私自利之中而带来的无数烦恼和忧愁。无论是谁,他既不可能躲避烦恼和忧愁,也不可能避开辛苦的劳动。”

有些懒惰的人总想干点轻松的、简单的事情,但大自然是公平的,这些“轻松的”、“简单的”事情对于懒惰者而言也会变得很困难、很艰难。那些一心只想逃避责任的懦夫也迟早会受到应得的惩罚,因为这种人总是对高尚的、有利于公众的事情不感兴趣,于是他的私欲、各种卑劣、庸俗的念头就会在他的大脑中膨胀起来,这种人的心思本来可以用在有益的、健康的事业上,结果都由于私心杂念过于膨胀,自己的心智脑力被各样各样琐屑、卑鄙、甚至是幻想出来的烦恼和痛苦白白地耗费了,许多无所用心的人的脑力也是这样白白地浪费了。

青年人要对自己负责,将来的生活只有充满快乐、幸福才是成功的,而快乐与幸福的方法之一就是劳动。经常从事一些适宜的劳动,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益无害的。一旦离开这种经常性的、有益于身心的劳动,人们就会百无聊赖、无精打采,就会无所事事,精神萎靡不振,竟而会头昏眼花,神经系统也会紊乱不堪,久而久之,身体自然会莫名其妙地垮下来,精神也会一蹶不振。千万不要陷进这种状态之中。战胜无聊和苦闷的最好办法就是勤奋地工作,满怀信心地劳动。一个人一旦参加了劳动,快乐自然就会来到你身边,无聊和单调的感觉就会逃之和夭夭。工作,勤奋地工作;劳动,愉快地劳动,总是去干这样或那样有益的事情。

那些形成了工作习惯的人总是闲不住,懒惰对他们来说是无法忍受的痛苦。即使由于情势所迫,他们不得不终止自己早已习惯了的工作,他们也会立即去从事其它工作。那些勤劳的人们总是很快就会投入到新的生活方式中去,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寻找,挖掘出生活中的幸福与快乐。青年人要享受成功的幸福,首先得要有勤的习惯来付出你的辛劳汗水,只有这样,你才会收获耕耘的快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春种秋收,这是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也是做事、成就事业的一个规律。凡事要成功,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只想享受,不知勤奋,必将成为完成大业的绊脚石,这是人所共知的。只有养成勤劳的习惯,一份耕耘才会有一份收获。

一位清华学生这样说他自己:我在初中时也很普通,只不过有一次华罗庚金杯赛上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那时老师和父母的朋友都夸奖我,我觉得我不该混日子,我可以成为一各好学生,不能让别人说笑我。就这样我逐渐成为了一名好学生。仔细回想这段经历,我并没有什么比别人强的,不过是竞赛上的考试题在画报上看过一些。因此比一般同学考得高并没有什么。而它却成了我的转折点。开始了我另一种人生。

中考的成绩并不足以使我进入省重点学校,但金杯赛的成绩使我进入了省重点高中。由于担心跟不上会被开除,高一上学期我疯狂地学习,即使其他人玩的时候我也在学习。除了一些课外兴趣活动,我几乎都在学习。那段时间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我的成绩迅速升到年级前几名。从此以后,我学习起来便轻松了一些。我个人认为,高一第一学期是万分重要的。这是因为在高中和初中,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差异很大,而且大多数人中考后玩了一个暑假,即使到了高一也无法进入学习状态,而少数人的努力使成绩一跃居上。而且成绩好了以后,无论是自己的要求,还是周围的目光也都不允许你有明显的退步,正像大家看到的,过了高一第一学期,成绩已经相对稳定了。我劝刚入高中的同学不要放松,让自己一入校便停留在很好的位置上。如果没有以前的基础,也许就不会有这样一个转折。

高二后,我投入到物理竞赛的准备中去。因为保持高一的那种学习的刻苦精神,在竞赛中付出了更多的汗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在全国物理竞赛中取得了第六名的成绩,并进入国家集训队,进而保送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做什么事,都是要以许多为代价的。有一个同学,她的成绩是让人望尘莫及的,我也不明白她何以如此高的成绩。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她书桌上放着3本做完的物理精编时,我才感受到什么是付出。其实,古训说得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我们实力还不够,独自苦学时也正是人“穷”之时,而有朝一日学业有成便能用自己的学识和实力去证实自己,去实现理想了。辛勤地付出则是你达到目标的方法。

由此可见,不忍受一定的辛劳,不付出一定的劳动,肯定不会成就出一番事业来。只有真诚地付出,辛勤地劳作,不停地努力,才会在收获的季节里尝到丰收的滋味儿。

没有付出,就不会有回报。这是每个人都懂得的道理。如果春天的时候没有耕耘的辛苦,那么秋天的时候就不会有丰收的喜悦。学习如此,做事如此,如果要成功,你就要为成功做好准备,不停地前进,直向成功的目标。

求知的心是最有生命力的,只有抱定这样一种心态,奔向成功,路上才会多出几道耀眼的风景。

青年时期,正是播种的时期,你现在种的是豆,将来就会收豆;你现在种的是瓜,将来收的就是瓜。你辛勤地付出了,努力了,忙过人生的风雨,洗礼在人生之秋的收获季节里,你收获的也一定是辉煌的成功。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只有辛勤劳作的汗水,才会换取成功的笑脸与欢乐。

■勤能补拙,学贵有恒

凡事只要坚持到底,始终如一,没有争服不了的困难,只要你兢兢业业,勤奋向前,养成良好的习惯坚持不懈,成功的道路上,便会有你的身影。

司马迁,从幼年时开始漫游,走遍黄河,长江流域,为《史记》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奠定了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基础;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60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

陈景润说:“我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这个难题之前,曾经历了将近10年的准备时间,在这10年中,我夜以继日地学习,有时一连运算几天几夜,连吃饭、睡觉也都忘了。”他还说:“攀登科学高峰,就像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的。”勤奋努力使他取得震惊世界的成就。

华罗庚,从一名初中生成长为大数学家,他的亲生经历给于人的启示只有一个“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无论你做些什么,都要以汗水作为成功的代价。被保送清华经济学院的蔡翔说:“人活着,就是要有点精神。”学业、事业上更是如此。不少青年人为自己怎么也学不出名堂找的借口是自己没天赋,或是认为学习不是自己的事,而是迫于老师的压力、家长的期望。这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每个人都在追求更美好的明天,这是一个人的权力,也是人生价值所在。虽然学习,高考并非一个人的惟一出路,但不可否认它是大多数人的最现实、最好的道路,虽然个人天分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后天因素,是努力,是信念。信念是一个你想到就能做到的功力源泉,它是无穷的,只要你想到,也就会做到。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对柯里商学院的毕业生做演讲时就告诫他们要时时提醒自己:“我的位置在最高处。”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一样好。但有很多挂在枝头的果子,你只有蹦了,才能够到。我们还年轻,现在不努力做得最好,还等什么时候呢?

树立了信念,就重在落实了。不会付诸行动的理想只能是空想。只有不甘寂寞,真正脚踏实地的去做,才能把理想落实为行动,把自己想象为一叶孤舟,看不到岸,只有一片汪洋。成功的果实是辛勤的汗水浇灌在寂寞的根上长成的。

果实就意味着付出,意味着要吃苦。我感到,学习中的苦分两种,体力上的苦与心理上的苦,绞尽脑汁,案牍劳形是体力脑力的苦,而寂寞,在别人随心所欲时自己坐冷板凳,是心理上的苦。正如一句西方名言所说:“天下没有免费午餐”。机会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耐不住寂寞的同学便往往半途而弃,在“持久战”中丧失斗志和锐气。其实,古训说得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我们实力还不够,独自苦苦学时也正是人“穷”之时,而有朝一日学业有成便能用自己的学识和实力去证实自己,去实现理想了。正像清华的老校训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不断地进取,养成勤毂的习惯,并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成功之花。做任何事情,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地奋斗,愿望是美好的,实现原望将是更加美好的。

■勤奋是天才的摇篮

这是被无数个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天才”们证实了的观点。青年人,只要肯下功夫不,肯勤奋地努力,养成勤奋努力的习惯来做人做事,你也会成为“天才”。勤奋造就天才。

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因为他的智慧使这个世界得到好处,因为他的爱国热忱使国家受益,因为他的善心使邻居们获得益处,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在他的生命中一分钟都没有虚度。

人类的才能,每个人都有所不同,这是大家都看到的事实,不能不承认的。但是有一种特殊的才能一般人称之为“天才”。有没有“天才”呢?似乎还有点争论,有点看法的不同。“十年浩劫”期间,有一度曾大批“天才”,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我至今不懂。根据我六七十年来的观察和思考,有“天才”是否定不了的,特别在音乐和绘画方面。你能说贝多芬、莫扎特不是音乐天才吗?即使不谈“天才”,只谈才能,人与人之间也是相差十分悬殊的。就拿教梵文来说,在同一个班上,一年教下来,学习好的学生能够教学习差的而有余。有的学生就是一辈子也跳不过梵文这个龙门。这情形我在国内外都见过。

拿做学问来说,天才与勤奋的关系究意如何呢?有人说“九十九分勤奋,一分神来(属于天才的范畴)”。我认为,才(才能),我觉得符合实际一点。我丝毫也没有贬低勤奋的意思。无论干哪一行的,没有勤奋,一事无成。我只是感到,如果没有才能而只靠勤奋,一个人发展是有限度的。“坐等什么事情发生”,就好像等着月光变成银子一样渺茫。希望宇宙中发生奇迹,能够取代自然法则的作用,那简直是不可能的。这些想法往往是懒惰者的借口,是缺乏长远规划者的托辞。“有时候人们觉得我的成功是因为自己的天赋,但据我所知,所谓的天赋不过就是努力工作而已。”“努力工作使我取得了现在的成就。在我一生中,从来还没有哪一天不在辛勤地工作。”

爱迪生的例子对青年们应该有所启发:“他从来没有一天是无所事事地度过的。在应该睡觉的时候他读书读到深夜。他不喜欢看小说或者惊险刺激的西部故事,他看的书是关于机械、化学和电学的,并且他熟练地掌握了这些知识。除了工作之外,读书也只能是抽时间,他非常注意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所以,如果他没有在睡觉的话,就可以说所有的时间都在学习。”

很多传统说法中包含了永恒的智慧。从早到晚,不管阴天还是睛天,也不管我们身体如何——可能会牙疼、头疼或者心脏出现毛病——我们每天都必须到达指定的地方,并开始做安排给我们的工作。

成功的人以他的勤勉刻苦而闻名。他始终非常勤奋,从不拖延时间或者无所事事地消磨时间,而他的行动一贯非常准时。

他们刚开始起步的时候非常困难,但是他们下定决心不放松自己的努力,直到最后成功。“如果不用,我就会生锈。”这句话适用于铁,同样也适用于人。勤奋才是通向成功的大门,青年人要养成勤奋的习惯,在自己的事业上创选一片辉煌。

学贵在思

人的脑子里本像一间空空的阁楼,应该有选择地把一些家具装进去,只有傻瓜才会把他碰到的多种多样的破烂杂碎一股脑儿装进去。

■向自己提问

青年人要成就大事,首先得先思考你的事业,思考你自己,向自己问问题,只有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在事业的开创过程中,不断地思考自己,思考自己所做过的,正在做的和将要做的事情;不断地向自己提出问题,看一看哪些是需要弥补的不足之处,哪些是应该改正的错误之处,哪些是该向人请教的不明处……惟有如此,才会前进、成功。

向你自己或别人提出迷惑不解的问题,可能使你获得丰厚的报酬。这种方式曾经导致了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

我们从就小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从前一个年轻的英国人在他家的农场里度假休息,他仰卧在一棵苹果树下,思考问题,这时,一只苹果落到了地上。“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呢?他问他自己。地球会吸引苹果吗,苹果会吸引地球吗?它们会互相吸引吗”这里面包含着什么样的原理呢?

这位年轻人就是牛顿。他用思考的力量,获得了一项极其重要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向自己提问发现了引力定律。

每个刚开始创业的青年人,都要养成的最有价值的习惯。就是在下决心之前,一定要对自己多发问,注意整理自己的思路。这可以让人有一次机会,来合理地整理自己的思绪,或回想自己为什么或怎样会有这种决定。这个过程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却在处理难题的实际情况中往往会收到奇效。这有点像世界上某些最佳演员所养成的习惯一样,虽然他们可能对所扮演的角色已经熟透了,但是在开幕之前,仍会迅速地把剧本或他们自己的那部分台词过一遍。

一个很成功的推销员曾这样说:他的成功源于他颇为自豪的习惯,而他的习惯就是:勤于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我甚至还想出一个秘诀来养成这个习惯。”他说,“去拜访顾客之前,我一定要先静下心,喝杯咖啡,擦擦皮鞋。这样一来,在我真正踏入顾客办公室之前,我有一个最后思索的机会——如何表现自己。所得到的效果好极了!除了能从容地应付对方所提的问题外,还使我推销了很多的东西。”

所以我们说,无论所作决定重大与否,一定要在此之前给自己以思考的时间,多对自己发问。

青年人只有不断地向自己提问,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不仅发现问题,还要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只有这样的青年人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在将来的发展中减少问题。

■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

如果做一件事不经过思考就去做,那肯定是鲁莽的,也是会撞墙的。除非你特别地幸运。但幸运并不是时时光顾的,所以,最保险的办法是三思而后行。但“思”也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思考也有它的特点和方法。

思考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及文艺批评家洛威尔曾经说过:“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

爱因斯坦非常重视独立思考,他说:“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会思考、探索的本领。人们解决世上所有问题用的是大脑的思维本领,而不是照搬书本。”

正确的思考方法不是天生就有,它需要后天的训练和个人有意的培养。青年人只要努力,就会有所收获。

下面介绍几种思考方法,仅供参考;一、正确认识自己

西方有句话说:“性格即命运。”意思是命运是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的,因此各人的个性格与心态就关系到各人的人生命运。

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我们,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们。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境况归昝于他人或环境,就等于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冥冥之主。如果我们始终对自己说:“我能行”,并积极行动,我们也许就无所不能。二、专注——“成功的第一要素”

思考,是一件需要聚精会神的事情,也就是“专注”。

专注就是把意识集中在某个特定的欲望上的行为,并一直集中到找到办法并付之实际行动为止。专注有两个重点:让你的头脑冷静下来;把握住现在。这也恰恰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之一。青年人要从这些成功人士的身上学习优秀的习惯与作风,从而为自己的事业增添成功的动力。三、思考合作的力量

现代社会中要成就大事,依靠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的力量往往是不够的,因此就十分需要“合作”。一群人为了达成某一特定目标,因而联合在一起。现代社会已是一个专业化又高度复杂的社会,合作不单是一种精神,而是生存需要。但是,在生活中,有许多才华出众的青年却不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他们不明白如果他们在一个组织或集体中和其他人合作会创造单个人无法创造奇迹。凡是与人合作或寻求与人合作的第一点就是让对方觉得他自己很重要,因此就会十分自愿,而且又充满信心地表达出他自己需要寻求合作的愿望。

当某一个重要职位出缺时,他会召集各个政党的政治领袖,让他们来推荐其心目中的合适人选。罗斯福说:“他们也许会提议一个很差劲的党棍,就是那种需要‘照顾’的人,我就告诉他们,大众也不会赞成”。“然后他们又把另一个党棍的名字提供给我,这一次是个老公务员,他只求一切平安,少有建树。我告诉他们,这个人无法达到大众的期望,接着我又请求他们,看看他们是否能达到一个显然很适合这个职位的人选。”“他们第三次建议的人选,差不多可以,但还不行。”“接着,我谢谢他们,请求他们再试一次,而他们第四次准举的人就可以接受。于是,他们提名一个我自己也挑选的最佳人选。我对他们的协助表示感谢,接着就任命那人——我还是把这项任命的功劳归于他们……我告诉他们,我这样做是为了使他们感到高兴,现在该到他们来使我高兴了。”“而他们真的使我高兴了。他们以支持像‘文职法案’和‘特别税法案’这类全面性的改革方案,来使我高兴。”

就这样我们可以看出:罗斯福其实是用与其他领袖合作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路线及抱负的。而他所做的就是尽可能向其他人请教,尊重他们的忠告。反过来,这些政治领袖就主动和罗斯福合作了。

一个人若思考合作的力量,并能引导其他人进行合作,以及从事有效的团队合作,就会使他人也更积极,更主动,从而利用了多人的智慧与力量来达到既定的目标,那么,这个人的活动本领并不亚于用直接方式提供有效服务的人。

如果从思考中得到办法,并把这办法用于解决问题,这样的人,一定是一个可成大事之人。四、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青年人要明白这样的道理,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合理的结构,才能成立。这样的结构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建立,反过来,只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促进你在事业中更好的思考。知识亦如此。所以,青年人要成大事,就要有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使知识化为成功的动力。

知识结构具有全球普遍价值和意义。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而且,任何巨星、任何伟人、任何大师,甚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进行伟大的创新、创造的基础,是人类文明巨厦的基石。就个人而言,知识结构更是其创造的支柱,是成功的保障。

一个人要成为知识巨人、知识强者,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要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才能够建较为正确与合理的知识结构呢?这里的答案是,以目标为中心,建立网络式的知识结构。20-21世纪,科技文化如此发达,以至于每个人已不可能囊括人类知识了,再也不会出现孔子、亚里士多德、达·芬奇那样的百科全书大师了!一个人,终其一生,如果能在一个门类里,在二三个学科有重大创建,就是大师、巨星了。当今时代里的大师只能是一、两个行业中的大师。

因此,一个人如果想要有所成就,首先必须进行自我定位。

比如说,当你立志成为鲁迅第二时,你的知识结构就要以文学为中心,以生活、民俗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为知识网络4大关节点,还要懂点武术、运动、绘画、科技、法律、美食什么的,总之,生活知识越丰富越好,不过,语言知识对文学大师也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当你立志成为中国的黑格尔时,你的知识结构就要以文史哲为中心,以历史、文化、哲学和百科知识为知识网络的4大知识支柱,还要涉及政治、经济、思维各科,尤其要以范畴为核心,成为以范畴进行思维的理性大师。

而如果你想在物理界有一番成就,你的知识结构就要以数学、物理为中心,以宇宙学、光学、化学、生物学为知识网络的4大关节点,当然,还了解东西方哲学文化,还要喜欢音乐、棋牌等智力娱乐,拥有了这样的科学的知识结构,你就有可能成为中国的爱因斯坦。

优秀人士的成功道路表明:知识结构是不能模仿的,绝不会有谁只通过模仿成功者的知识结构就能取得成功。只有通过深思熟虑,经过认真思考,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依据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需要,博采中外名家之长,综合百家之优,为他们的成功打下雄厚的知识基础。

所以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并具有知识应用本领积极思考的人,将是时代的主人,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强大的学习思考本领。这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即在未来社会每个人都必须做到“无所不能”。在这个信息纷繁复杂、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里,青年人如果没有高超的学习及思考的本领,就不能及时学习新的理论、技能,不能及时更新观念,结果必然是被淘汰出局。“行成于思”,没有思考就不会有行动,当然就不会有成功。

青年人成大事之“行”要成于独立之“思”所以,青年人要养在思考的习惯,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

■培养重点思维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可以助人成功一臂之力。青年人培养思考的习惯,是成功不可少的一条。而且,青年人还要养成思维的正确方法——重点思维习惯一。

正确的思维方法包含了两项基础:第一,必须把事实和纯粹的资料分开。第二,事实必须分成两种: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或是,有关系和没有关系的。

把重要的而有密切的关系都运用于你的研究,你将会发现,那些有成就的人都已经培养出一种习惯,那就是找出并设法控制那些最能影响他们工作的重要因素。这样一来,他们也许比起一般人来会工作得更为轻松愉快。由于他们已经懂得秘诀,知道如何从不重要的事实中抽出重要的事实,因此,他们等于已为自己的杠杆找到了一个恰当的支点,只要用小指头轻轻一拨,就能移动原先即使以整个身体和重量也无法移动的沉重工作份量。

为了使你能够了解分辨事实与纯粹资料的重要性,下面让我们分析一下那些听到什么就是什么的人。这种人很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他们对于在报上所看到的所有消息全盘接受,而不会加以分析,他们对别人的判断,则是根据这些人的敌人、竞争者及同时代的人评语来决定,从你相识的朋友当中,找出这样一个人,在讨论这一主题期间,把他当作是你的一个例子。这种人一开口说话时,通常都是这样说:“我从报上看到”,或者是“他们说”。思想方法正确的人都知道,报纸的报道并不是一定正确,也知道“他们说”的内容通常都是不正确的消息多过正确的消息。这就需要你尽快花费时间与精力养成重点思维的习惯。当然,很多真理与事实,都是包含在闲谈与新闻报道中。但是,思想方法正确的人并不会把他所看到的以及所听到的全盘接受下来。

■善于思考等于孕育成功

学而不思则殆。学习要思考,善于思考的人是会学习的人,善于思考的习惯是通向成功的好习惯。青年人要成大事,就要有善于思考的习惯。

当别人失败时,你如果可以从他人的失败中得出正确的想法,并继之以行动,你就有可能成功。当你自己失败了,你也只要转换一个正确的想法,紧跟以一个行动,你同样可以获得成功。

美国芝加哥北密契根大道一个地区现称为“富丽哩”,1939年,那里的办公楼群可说是惨不忍睹。每一座豪华的大厦里面都是空空如也,没有一丝忙碌的气氛。一座楼出租了一半就算是幸运的。这里商业不景气的一年,消极的心态像乌云一般笼罩在芝加哥不动产的上空。那时,你常可以听到这样一些论调:“登广告毫无意义,根本就没有钱。”或“我们没有必要工作了。”然而就在这时,一位抱着积极心态的经理进入了这个景象阴翳的地区。萧条的景象反而给了他一个奇特的想法,而他也毫不犹豫地依着这个想法行动了起来。

这个人受雇于西北互助人寿保险公司来管理该公司在北密契根大道上的一座大楼,公司是以取消抵押品赎取权而获得这座大楼的。他开始担任这件工作时,这座大楼只租出了10%。但不到一年,他就使它全部租出去了,而且还有长长的待租人名单送到他的面前。为什么短短时间内情况会发生这么巨大的变化呢?记者采访他时,他介绍了他对整件事情的思考:“我准确地知道我需要什么。我要使这些房间能100%地租出去,在当时的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因此我必须把工作做到万无元一失,必须做到下列几点:

1.要选择称心的房客。

2.要激发吸引力:给房客提供芝加哥市最漂亮的办公室。而且:

3.租金一定要比他们现在所付的房租低5%。

4.如果房客按为期一年的租约付给我们同样的月租,我就对他现在的租约负责。

5.除此之外,我要免费为房客装饰房间。我要雇用富有创造性思维的建筑师和内装工,根据新房个人好恶来改造装饰每一间办公室,使他们真正满意。

我通过推理得到下列几个方面认识:

第一,如果一个办公室在以后几年中还不能出租,我们就不能从那个办公室得到收入。我们到年底可能得不到什么收益,但这种情况总不会比我们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时的情况更糟。而我们在境况应该更好,因为我们满足房客的需要,他们在未来的年份中会准时如数地交付房租。

第二,而且,出租办公室仅以一年为基数,这是已经形成了的习惯。在大多情况下,房间仅仅只空几个月,就可接纳新的房客。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在尽可能短的同期内得到新的租金。

第三,在一所设备良好的大楼里。如果一个房客一定要在他租约满期的那一年的末了退租,也比较易于再租。免费装饰办公室也不会得不偿失,因为这会增加全楼的股票价值。结果证明,装修后的效果十分不错。每一个新近装饰过的办公室似乎都比以前更为富丽堂皇。房客都很热心,许多房客花费了额外的金钱。有一个房客在改建工任务中就花费了22000美元。

不妨让我们对整个过程再回顾一次,从而能获得更为清晰的了解及更深刻的认识。有一个人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他手上有一座巨大的办公大楼,可是这座大楼十分之九的办公室都是空闲未被租用的。然而,在一年内这座大楼便100%地出租了。现在,就在隔壁,仍有几十座大楼是空荡荡的。

而造成这天壤之别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经理人不同的思考角度及不一样的心态。一种人说:“我有一个问题,那是很可怕的。”另一种人说:“我有一个问题,那是很好的!”

中国著名企业家楼中福无疑是属于后一种人。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楼忠福非常善于思考,常常能够通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发现差错并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事情如果不能把握关键所在,往往只会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如果去做一件事情,不知道做好这件事情的关键所在,往往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结果会效甚微,如果能够感知事情的关键所在,那么结果往往是另一番景象。

楼中福在解决困难时就总能抓住关键性的问题并设法解决,一旦最困难的部分被解决,整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1987年东阳三建刚进驻宁波不久,已经顺利完成了一些工程,可就在时,一股逆流威胁到东阳三建在宁波的生死存亡。

1987年8月28日,《宁波日报》报道了一则消息,市住宅开发公司技术处副处长吴银澜向10多个建筑单位的有关人员索贿现金及实物,终于东窗事发,被抓了起来。据其交代的受贿款项中,也有三建公司的一笔。

三建公司宁波施工队的一名副队长,曾经根据吴银澜的“启发”,送去了2000元人民币。尽管楼忠福对此作了严肃处理,撤了那个副队长的职,但是东阳三建的声誉还是受到了损害。在宁波,有些领导同志不是针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而是对整个企业以一盆脏水泼之,甚至要十分愚蠢地仅仅因为这2000元钱就将整个东阳三建退出当地市场。

三建在宁波地声誉刚刚建立起来,怎么能因这件事就放弃宁波市场,楼忠福十分焦虑。他看上去不动声色,但他的脑海中无时无刻水在考虑这个问题。直到他牢牢把握整件事情的中心问题后,他开始行动了。

当时,楼忠福已得知清退文件即将下达,而三建公司和宁波房地产开发公司460万元的工程项目意向已定,合同未签。他知道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对“三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尽快地接下工程,而且越大越好,越大越有利。拿不到新工程,不用别人清退,自己就得打道回府;拿到新工程,就要履行合同,就可以继续在宁波施工。

楼忠福当机立断请宁波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同志来东阳。他的诚恳态度打动了这家公司的经理,楼忠福领着这位经理参观了三建的建筑精品,也不回避宁波事件,承认公司在管理上还有某种欠缺。

楼忠福的诚恳与三建的实力终于打动了对方,宁波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代表,在离开东阳之前,与楼忠福签定了这份合同。楼忠福长嘘了一口气。很可能对方回宁波时,清退的文件随之就会下达,但他已经抢了先,他可以凭借这份合同继续在宁波干下去。

那一次发文,有18个外地施工单位被列入从宁波建筑场清退的名单,但是三建却没有被赶出宁波,楼忠福以自己的智慧,使他的队伍绝处逢生。

由此可见积极思考,善于抓重点的非凡能力在应对危机中发挥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青年人能够抓住他的问题尚未显露时的好机会,洞察它并寻求解决,那么,他就是懂得正确思考之要义的人。如果一个青年人能形成一种行效的想法,并紧接着付诸实践,他就能把失败转变为成功。

成功是“想”出来的。只有敢“想”,会“想”,善于思考,思考成功,思考未来的人,才会是成功者的候选人。青年人,应该是有着善于思考的习惯,敢于思考未来的人,也只有这样的青年人,才是社会的希望,是未来的主人。

■扩展你的思维

人不但要养成思考的好习惯,同时还要扩展思考的范围,开阔思路,扩展思维,才会更好地、更大限度地获取有益的信息。青年人在善于思考的,不要扩展思维,突破局限,敢于思考更多更美好的与成功有约的事情。

人的大脑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大脑很适合多元化的思考。然而,过去我们所受的教育,都使我们习惯于“直线式的思考”。直线,或许可以说是以A→B→C→D→E的依次顺序并列排下的逻辑。其实这并不是一种好的思维方法,相较而言发散性思维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要迅速和有效得多。

我们只在把直线式的思考方式,改换成人类一向最擅长的“视觉思考”、“空间思考”即可。

没有人规定我们看一件东西或观察一件事物,要先从哪儿看起,再看到哪里,最后在哪儿终结。我们经常是从自己想看的部分、自己有兴趣的部分看起,或是以一种在瞬间掌握整体的方式,来运用我们的视觉。

其实,人的大脑天生就有适宜于进行非直线的“视觉观察”的特质,但是,由于我们的努力,花费极长的时间,来培育这种适于进行非直线式思考的大脑,去进行直线式的思考与观察,因此在思考过程中经常有阻碍产生,甚至有许多人始终无法适应,也是理所当然的。

而我们却认为那种思考无法直线化的人,是不合乎时代潮流的被淘汰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由片面导致的错误推论。

直线式思考是与创造性的思考最无缘的。因为直线会束缚我们天马行空的灵感,使我们的有思考被定型、局限。对一件事情我们应该是有各个角度的不同看法。然而因固有的知识,使我们将自己的观察角度,局限在一点上,从而就失去了其他角度考证事物获得独特感受与认识的能力和机会。

只知道一些事情,反而使我们看不清事物的实体,不要说思考,如果去发现新的观点与角度的话,则知道的愈多,反而愈受拘束。

青年人要跳出直线式思维方式的困扰,要发现任何新的事物,首先要学会“观察”。经过全面的观察,可使事物逐渐清晰、明朗。但此时观察所有的工具,必须要以非直线化的工具为前提。

因此有不少成功人士都指出:成功者必须要具备散射性的思维能力与习惯。扩展你的思维,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具有创造性的人

独立的思索引导成功: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也定会是个成功的人。青年人,应该是有着独立思考的习惯,尤其是要成大事者的青年人,只有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在风风雨雨的事业之路上独闯天下。

成功人士都具有一项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基本的心理品质——独立思考。

达尔文说:“我耐心地回想或思考任何悬而未决的问题,甚至连费数年亦在所不惜。”

牛顿说:“思索,继续不断地思索,以待天曙,渐渐的见得光明,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却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的思索所致。”他甚至这样评价思考:“我的成功就当归功于精心的思索。”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这样类似的话:“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著名昆虫学家柳比歇夫说:“没有时间思索的科学家(如果不短时间,而是一年、两年、三年),那是一个毫无指望的科学家;他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度,挤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那他最好放弃科学。”

从这些名言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条道理:独立思考是一个人成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所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要成大事的青年人必备的条件。

一位教授强调:要提高你的创造能力,一定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千万不要人云亦云,读死书,死读书。

一位学者指出:“人们只在有好奇心的引导下,才会去探索被表面所遮盖的事物的本来面貌。”好奇,可以说是创造的基础与动力。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都具有少见的好奇心;而居里夫人的女儿则把好奇称为“学者的第一美德”。成功人士总是善于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大量重复现象中发现共同规律,特别注意反常现象而有所创造。而漫不经心的人,往往就不怎么注意那些新奇而有用的东西。纵观一切创造性人才,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就是敢想、敢干、敢于质疑,遇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巴尔扎克认为:“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所有伟大发现都应该归功于疑问,而生活的智慧大都源自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但创造构想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有大量丰富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经验越丰富,知识越渊博,创造构想的思维就越活跃。有丰富经验的医学家对疾病的判断能力强,有经验的飞行员能根据发动机微小的变化来判断发动机的工作情况。

创造构想需要以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为基础,但并不是说只有等知识经验积累到自认为非常丰富的地步才能开始创造。比如,过河需要桥或船,如果发现了桥,何必还要去造船呢?为了准备“攀登”,必要的基础知识是需要的,但是如果总是怕东西不够用,样样东西都去学,到什么时候才算学到头呢?知识无限的,而人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在短暂的一生中,在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只有早日进入创造,带着创造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去补充自己所缺的知识,无疑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创造性思维构想的产物有时如同火花闪现一样,稍纵即逝。这种稍纵即逝的思维的火花就是灵感。所以可以说所有的灵感都源于直觉。爱因斯坦曾说:“真正宝贵的是直觉。”物理学家普朗克说:“每一种假说都是想象力发挥作用的产物,而想象力又是通过直觉发挥作用的,但直觉常常变成一个很不可靠的同盟者,不管它在假说时是如何不可缺少。”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发现问题或在解决问题时,可能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善于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把迅速而准确地记录下来,进行思维加工与实践检验,可能获得创造性活动的很有价值的成果。

青年人想成为有创造性的人,首先需要对这种人的特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下面一些发现和成功人士的经验总结应该对要成大事的青年人很有帮助。

具有创造性的人与众不同,而且自己并不介意与众不同,具有创造性的人应当认识并接受这一点。

具有创造性的人一般都有乐观、开朗的性格。从不把任何事情看得过于严重,即使是很严肃的事情也是如此。

具有创造性的人从不循规蹈矩,对一些简单的工作总是不屑一顾。他们往往放荡不羁,喜欢标新立异、独辟蹊径,爱以新的方法去干老的工作。

具有创造性的人崇尚冒险精神,特别热衰于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与工作,喜好探索周围的世界以人们的内心世界。

具有创造性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很难做到准确、准时和恰到好处,因为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东西。

具有创造性的人富有幽默感,喜欢在工作的时候开玩笑,因此他们一般都与同事朋友相处得较为快乐和谐。

具有创造性的人在对待事情的发展上喜欢顺其自然,不需要事先勾画草图。他们从每天所干的工作和所发生的事件当中寻找前进方向,他们偏爱对实际事件产生反应而不是按某个人所立下的标准干活。

具有创造性的人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有时也好独自相处,他们往往与大多数人的意见不一致,而且往往对自己的信念充满信心,并坚持着继续下去。

具有创造性的人对于艺术和美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看法。他们对艺术和美的理解超出了艺术和美本身的涵议,在他们眼里美已不仅仅是一朵花的形状和颜色,而是一部设计良好的机器的完善功能,是一个政治体系的和谐的工作或者一种思想的完美境界。

具有创造性的人热情高涨、富有理想并且责任心强,他们相信高涨的热情可以使一切成为可能。

具有创造性的人具有雄心壮志,他们愿意同充满信心、洞察力强、顽强执着的人一道工作。他们区别于一般人,能够迅速意识到某一件工作的实质和重要性,他们不受自身想法的约束,愿意检验自己的想法,愿意看到别人的挑战。

具有创造性的人擅长于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评价和判断事物。他们具有特殊的综合能力,往往别出心裁,当别人说2+2=4时,他们也许会说2+2=22。

具有创造性的人,绝不会仅仅是个空想者。一个人如果仅有创造性的思想不算具有创造性的人,必须付诸行动、产生结果,坐在那里苦思冥想固然是产生激情的第一步,电话、写信、画草图、提建议等等都是创造性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即使是错误,也能对人们最后走上正确的道路有所帮助。

具有创造性的人不畏艰难险阻,在他们的眼里每一个困难都是一次成功的机会,就好像登山者面临着等待攀登的高山,艰难困苦过后会使人心旷神怡。

具有创造性的人不满足于浅显的、世俗的、平庸的或陈腐的东西。他们绝不会只给那些有价值的问题一个答案。在不断的追求和探索中他们感到其乐无穷。

具有创造性的人懂得何时应该以及如何才能够从不利于发展的死胡同中摆脱出来,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利用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具有创造性的人具有耐心。尽管他们从不在琐碎,繁杂的小事上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但是在等待时机、等待成果或待待灵感时却十分耐心。

具有创造性的人不介意一时的迷失方向或意见分歧,他们相信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

具有创造性的人有信心、有勇气,做事情持之以恒,并且懂得如何合理地集中运用时间和精力达到预期的目标。

具有创造性的人常常不能够做到举止规范、迎合别人或与人方便,而且显得喜怒无常、自以为是、鲁莽粗心,骄傲自大、争强好斗,这样就有可能走向孤立无援的境地,应该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事实上人人都可以成为有创造性的人,就看你如何发掘自己的创造性。青年人如果发现自己缺乏创造性,可以参照一下下列的标准,检查自己的不足之处。

缺少确定的奋斗目标;

惧怕失败;

担心成功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

贪图眼前既得利益;

害怕生活的改变对自己不利;

缺乏体力或精力。

只要你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认识并注意克服自己的缺点,你就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并且在所进行的创造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青年人要成大事,首先要做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充分利用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你就会在拼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高效的学习离不开创新

学习知识,积累知识,不是要把前人的知识一成不变地记录下来,而是要有创新发展,这样我们的学习才有价值,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点燃成功的火花。

■打破常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创新分技术创新和思想创新,不管哪种创新,都是我们所不能缺少的。我们应有技术上的创新意识和思想上的创新见解,唯有创新才是我们成就事业的源头活水。是成大事者的长生之剑。

要创新,就必须要有打破常规的决心,就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不敢打破常规者,他的事业将注定不能有大的发展。只有变化,才能因创新而成功才能出奇制胜。

老子曰:“反者,道六幼也。”意思是一种反常规的做法往往是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体现,这也就说明了“成大事”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不能墨守陈规。《草庐经略》上说:“虚实在我,贵我能误敌。”兵法上有实则虚之谋略,然则,这都没有一定之规,关键要看个人的识量和悟性。兵者,“诡道”也,所谓“诡”和“谲”之类的词语,在兵家那里是没有褒义和贬义之分的,而这类词的意思无非就是一个,那就是变化。谁能变化得宜,谁就会取得胜利。在军事上,与其说是斗勇,不如说是斗智。而智,就是变化。所以我们要善变,不可拘泥于一格,否则就无法有所创新。

但是,“变化”谁都会,在你变化的同时对方也在变化着,因此,要取胜,就必须要掌握别人的变化,这就要采取反“常”的策略。也许从此入手更容易理解“反者,道之动也”之类的话。也只有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突破创新,我们才能在任何环境中都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突破能力是前进的发动机

创新可为历史开辟一个光辉的时代,创新的能力也可开启一个人的辉煌人生。

不断进取的创新开拓能力,是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时代在前进,如果一个人没有旺盛的进取心,就会被时代所抛弃;没有开拓创新的能力,就只能因循守旧,墨守陈规。有了不断进取的创新能力,永不衰竭的进取心,任何艰难困苦,落后保守势力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就如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所说:“苟有阻碍这个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药,秘创膏丹,全都踏倒他。”

历史上,有许多千古传颂的成大事者都是极富开拓创新能力的。从汉高祖的“休养生息”到唐太宗“贞观之治”;从“文景之治”到“王安石变法”;从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到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每个伟人都有自己超凡的开拓创新之举。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更是一位极具创新开拓能力的杰出国家领导人。1978年,我国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挂帅”的疯狂的政治斗争年代中走出来,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就是由于邓小平同志却在对中国的阶级斗争和经济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现阶段阶级斗争不是我国的主要矛盾的结论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从而在当时其他一些人还在墨守成规,抱着“阶级斗争”的教条不放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在大胆开拓创新,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在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以他的开拓创新否定了那种荒谬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口号,开拓性提出“草”和“苗”没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分,科学技术、管理经验是世界文明的成果,我们要大胆吸收、学习,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他提出从闭关锁国转向对外开放,大量引进国外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我国之所以能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改变单一的计划经济成份,提出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其他所有制成份为有益补充的制度。这都是邓小平同志看到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制约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抑制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许多同志还因循守旧地认为社会主义等于计划经济的时候,大胆创新,首先提出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使生产力得到了解放。1992,国内政界、学术界正为计划经济是否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等于资本主义争论不休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为我国后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扫除了思想障碍。可见,我国在邓小平同志的理论指导下,彻底抛弃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一次伟大的创新。

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伟大的创新能力,我国就不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不会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就没有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

告诉你拥有好记忆的方法

学习不应是机械的,应找规律作总结,应突破创新,寻求一个好的方法、技巧是你成才的基石。

■记忆和遗忘的斗争曲

一、遗忘的规律

记忆和遗忘是一对孪生兄弟,如果长时间不对我们记在脑中的东西进行重复的巩固认识,就会发生遗忘。可以这么说:遗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所能做的是如何有效地将遗忘减少到最低程度。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减少遗忘的发生,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遗忘”有什么样的规律和特点是可以利用的。

德国心理学家埃宾豪斯长期从事针对遗忘的系统研究。他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认知材料在记忆之后的短时间内,在保持的量上会有一个减少的过程,而当将间隔的时间延长之后自己犯的量的变化就会变得平缓起来。这就是说:材料在识记后短时间内会遗忘得较多,记忆保持的份量相应地迅速下降,而在经过长时间的间隔之后,遗忘发生的速度会逐渐慢下来。

人们还发现:遗忘的速度受记忆对象的性质、范围和内容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对动作、技能的记忆忘得比较慢,即便忘了稍加点拨也就能恢复过来;而遗忘得最快的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机会接触和重复的,缺乏再现的环境的东酉,如外语。

因此我们说经常地复习巩固对于学好知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二、记忆力也能改善

学习效率与记忆力的关系,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学过的知识不能记住,那同没有学过是没有什么两样的。如果记忆力好,你就可以比别人更快地记住学过的东西,相应的,你的学习效果自然会比别的同学好得多。毫不夸张地说,记忆力是学习的助跑器。

说到这儿,有的人也许会无奈地说:“没错,我很清楚记忆的重要,可是记忆力应该是生来就如此的,就像每个人的身体和长相一样,是不可随意改变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只有刻苦不刻苦的区别,而不在于记忆力的是否改变……记忆力也可以改变?哈,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是的,虽然有些人好像天生记忆力不佳,但任何人都有办法经由学习而增进记忆力的——跟训练注意力集中是一样的道理。

有些人能轻易记住事情,记大量资讯对他们来说丝毫没有困难。而有的人往往被记忆力差所苦,这些人似乎忘的比记的多得多。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记忆资讯的因素有以下几个:1.智力、年纪与经验

这些都是影响记忆的重要因素。它们会使每个人的记忆力强弱不等,导致了每一个人记事情的程度不一样。你必须确定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你的记忆力的,然后努力想办法将你的记忆能力发挥到极点。2.原有的知识基础

这是记性优秀的重要因素。大多数的知识是对你从前所学过的东西的附加。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从来没有学过哪怕是很一般的数学知识,那么你就几乎不可能读好高等教学。只有有了广泛的基本知识作为基础,你才有提升记忆力的机会。3.兴趣是要诀

增进记忆力的要诀是动机,或者说是兴趣。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对这个“星”那个“王”推崇有加,不但能记住偶像们的身高、体重、三围,甚至连他们养的宠物狗是几个月大的也能脱口而出。在他们当中不可否认地存在着一些记不住课本上的知识点的人,但是你能说他们的记忆力不好吗?如果记忆力不好,又怎么能记得住偶像的那么多资料呢?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能记住此,为什么就不能记住彼呢?惟一的解释就是——高度的兴趣,使他们对喜爱的项目的好多资料进行记忆。

你可能也有某一样事物有着特殊的兴趣,不论是电影。音乐或是体育,在你的大脑中,充满了许许多多的资讯。现在,如果你能像你所热爱的项目那样勤于学习,你显然就能够记住许多其他项目的资讯了——即使是再难的东西也难不倒你。你需要的只是如何去像对待偶像那样去看待学习。一个人是完全可以在讲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不懈地努力来改善自己的记忆力,提高记忆效率的。你总是记不住该记住的东西,那并非因为你的记忆力有多么差,而是由于你以前学习的方法有不正确的地方。这是事实,不管你信不信!

■增强记忆的妙方

一、机械记忆

机械记忆法广泛地运用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之中,一些没有相关意义(或相关意义不大)的识记材料,如各种数字、科技参数、电话号码、英语单词、历史年代、人名、地点、专有名称、习惯用语等等的记忆,主要都是靠机械记忆法来完成的。但这种方法并不是刻板划一的,它有着科学可循的规律,有着其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在此我们着重介绍三种记忆方法:整体记忆法、分段记忆法和反复记忆法。1.整体记忆法

整体记忆法就是把要记忆的材料通篇进行多次的重复背诵,直到熟练为止。

整体记忆法的优点是容易把握住识记材料的中心思想,材料的前后各部分容易联系贯穿。有了这么一个优点,对于具有一定的长度、意义相联系的识记材料,采用整体记忆的方法,取得的效果会比较好。比如一首诗、一篇散文、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评析等等这种互相承接、互有因果的识记材料自然采用整体记忆法。一般情况下,年龄稍大、逻辑思维能力强、文化水平较高者适合使用这种方法。

当然,整体记忆这种方法也有它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将整个材料一下子从头到尾地记下来,脑部的负荷就比较大,容易使脑神经感到疲劳,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情况,甚至产生一种厌烦感和抵触情绪;而对各个部分投入时间过于平均,也会浪费一部分精力。所以在采用整体记忆法之前,要先安排好材料的分量,一般情况下不宜过长,要在自己大脑细胞能力的负载范围之内,既能使识记的材料在短时记忆消失之前有时间回头进行复记、巩固,又不损害材料意义的连贯性。2.分段记忆法

把所要识记的材料分成几部分集中记忆的方法,叫做分段学习记忆法,换个说法,就是“隔而分之,各个击破”。

当学习内容杂而多、识记材料之间几乎没什么关联,并且很零散琐碎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想起这种办法,比如:背诵大量的人名、地名、历史年代;记住众多的外语单词、法律条文等等。

我们大多有这种感觉,如果要一下子记住大量的东西,就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往往被吓倒,失去记忆的信心,这是很令人头疼的。但当把识记的材料分成小单位时,就觉得记起来比较轻松,记了一段再记下一段。慢慢地就能积少成多,最终完成识记的任务。这也有点类似于打仗,一定要讲究策略。要把敌人分化成一小股一小股,一股一股地逐一进行歼灭。

但材料划分的单位“长度”应以多少为宜呢?

这涉及到一个记忆广度的问题。记忆的广度是指一次记忆的量。譬如一次呈现10个没有规律的数字“7658421521”,看完后马上进行复述,有的人能全部准确无误地说出来,有的人则只能说对三五个数字,这种差异就缘于人们记忆广度的差别。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未勒对短时间记忆的广度进行反复测验后发现,正常人的记忆广度在5~9之间,平均值为7,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记忆时每次能记住大约7个的字符,所以识记材料每个分段所包含的数目在“7”左右时,不管是单个的字符还是同类的集合——但集合所包含的信息量最好也不要超过7个——都同样有效。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分段记忆的效率达到最高点。

分段记忆法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的运用是相当广泛的。例如,我们在学校学习的各门学科,也都是像这样分成各个章节各个单元,通过几年的学习积累而掌握的。这种记忆法的好处就在于,可以使人更快地看到成绩,增强自信心。一般来说年龄较小、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者对于分段记忆法的适合性要强一些。

我们在运用分段记忆法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A.识记材料的分段要平均,每段所包含的信息量、信息难度要基本均等,以避免不必要的精力浪费,如果是独特难记的材料或重点,要分开来记。

B.对于有一定关联的材料,记忆时不能把各个部分孤立起来,要特别重视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结,对联结过渡的内容进行重点记忆,以减轻个体含义对整体含义的干扰。

C.有的内容最好与整体记忆法结合使用,可先把记忆材料通篇创览几遍,然后再分段记忆,这些都要根据识记材料的不同而作不同对待,正所谓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反复记忆法

把记忆材料分成若干组,科学地分配每组识记的时间,进行反复循环记忆的方法叫做反复记忆法。

我们知道,记忆是按照识记——复习保持——认知提取的程序进行的,我们在学习记忆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这几个环节。前面讲过,记的东西在刚开始时很容易遗忘,要是我们能在即将遗忘的时候再巩固一下,如此反复,长此以往,所记之物就会变成我们自己思维的一部分了。而循环记忆法在实际应用中,恰恰很好地体现了这个特点,因此这是一种最佳的机械记忆法,其应用面是相当广泛的,尤其在识记外语单词方面更是效率惊人。

下面我们以识记50个外语单词为例,介绍循环记忆法的原理及实施的过程。

第一步:先把单词分成5个1组,并把这10组作好分组记号。

第二步:识记程序。

①识记第一组单词,每个单词识记2遍,要控制往时间,尽量记住,不可停留。然后把5个单词再复习1遍,是否记住,先不要去管。这样一来,每个单词就记了3次。

②识记第二组5个单词。先分别识记2遍,再把5个单词复习1遍。每个单词的识记也是3次。

③转过头来,把第一组和第二组的10个单词复习1次。因为这时候遗忘曲线正在迅速下滑,所以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巩固,避免刚才所做的成为无用功。这是第四次与单词见面。

④识记第三组单词两遍,接着再复习1遍。

⑤识记第四组单词两遍,接着再复习1遍。

⑥回过头,把第三组、第四组的单词重新复习1遍,加强记忆的深度。

⑦从第一组到第四组,再整体复习1遍,这样,第一至第四组的每个单词就一共见面了5次。

然后仿照第一组到第四组的步骤,对第五组至第八组的单词进行识记,再回过头来对第一组至第八组的单词进行一次总体的复习。这时,每个单词的见面就达到了6次。

依此类推,等学完了第十组后,从头至尾再复习1遍,每个单词见面共7次。这样,就能够把几个记忆环节和记忆的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使每个单词在它留在大脑中的信息消失之前均得到了适度的巩固和确认,从而更快捷更稳定地进入长时记忆的通道中了。二、理解记忆

前面讲的三种方法都是机械记忆的类型。它们的作用固然很大,效果也不错,但对于有意义的识记材料来说,效果是不是也那样好呢?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指出,在背同样一份有意义的材料时,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的效率高出8倍,对于有些具有独特意义的,识记效果甚至高出了20倍,所以我们在实际记忆的过程中,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尽量采用理解记忆的办法,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解记忆的方法具体说来有以下两种:(1)概括法。

概括法就是对识记材料进行简化,摒弃一些并不是很重要的,抓住关键的知识点进行识记的方法。

所谓“有失才有得”,我们对材料的认识程度在简化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理解也在逐步加深,同时材料也逐渐变成了自己的语言,而此时的自己就能站在抽象思维的高度通盘把握材料,记忆,从此不在话下。

细分下去,对材料的概括不外乎有下列几种情况:

①概括主题。

一本小说或者是一篇散文,甚至是一首简单的诗,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这对于每一篇这类文学作品来讲,几乎可以说是毫不例外的。不论文章有多长的篇幅,只要提炼出它的主题,以此为纲,就能抓住文章的要领,概括地记住它的主要内容,所谓“提纲攀领”,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这个意思。

在上语文课时,老师总是引导同学们对所学课文的中心思想进行总结和概括。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这篇课文,可以把它的主题概括为:作者以饱满的感情、简洁的语言,真实地记叙了周总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生动地反映了周总理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高尚品质和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的真挚感情。

这就是文章的纲要,也可以算是一条线索,抓住了它,要点与内容就形成了一个整体,记忆起来效果就好多了。

②按顺序概括。

识记学材料时,把要记住的东西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并突出其顺序性,这样的概括法就是按顺序概括。

例如记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①施行均田令;②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令族人取汉姓、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通婚;③迁都洛阳并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制度。以上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均、二化、三迁。

再比如“王安石变法”有下列主要内容: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⑤保甲法。这么多的内容怎么记呢?可以将其概括为:一青、二募、三农、四方、五保。

这样念起来朗朗上口,记起来简单容易,再现恢复时只需要根据这条线索依次“添油加醋”就可以复原了。

③简化概括。

对于那些较长的词语、名称、概念进行高度概括,把它简化成一个全新的名称,这是日常生活中较经常用到的概括方法。

例如:中国的历史朝代,用“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来记,就将我国几干年的历史朝代都记下来了。

再比如:把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缩记为:团结奋斗,实现四化,建设“两高”。而原句子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你看,缩短句子比原来的容易记吧。

和简化概括相类似的方法是“歌诀记忆法”——把一些较零乱的,无规则的信息编成歌诀,使其读起来抑扬顿挫,甚至可以广为诵唱。如我们现在提倡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对于这么长的一串字词,说上几遍,印象也不深,要是用“五讲四美”四个字来加以概括的话,就记得牢了。

而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也可以编成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④概括内容。

在学习中我们往往会碰到一些较长的资料需要背诵,怎么办呢?如果是不需要一个一个字地默写的话,可以选取那些关键的字句缩短篇幅,抓住主要的情节进行记忆。一部长篇小说卷首的“内容提要”,一部影片上映前的“新片简介”等,都属于内容概括。概括内容的这种方法,可以化多为少,缩短篇幅,大大减少人们记忆时的工作量。

概括内容要选取关键性词句,比如要记住中国古代实行的井田制,可以概括为:国君所有,诸侯享用,奴隶耕作,形似井字。或者可进一步简化为:君有,侯用,奴耕,井形,这样就很容易记住。需要回忆时,只需酌情在每段话上稍做回想,再“添枝加叶”就可以了。

⑤概括首字。

对几条彼此并列的材料可以提取首字进行概括。

美国记忆术专家哈利·洛莱因曾举过一个如何记忆北美五大湖的例子,他说可以想像为湖面上浮着几幢房子(HOMES)。因为北美五大湖包括体伦湖(Huron)、安大略湖(Ontario)、密执安湖(Michigan)、伊利湖(Erie)、苏必利尔湖(Superior),取它们的第一个字母可组合为HOMES,意即几幢房子,这样就能巧妙地记住它们了。

再比如我国的四大牧区——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可以把它们概括为“内心(新)清(青)晰(西)”。

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原诗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提取字头为“千万孤独”,既形象地概括了全书的意境和中心,又益于记诵,可谓一举两得。

这种记法简单有趣,但是,把字头编成有意义的词是要花点功夫的,不过一旦编好,想忘记都难。

上述这些概括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综合运用。例如,人的大脑中,左半脑主管逻辑思维,右半脑主管形象思维。但有时我们会将两者的功能弄混。有一个方法可以保你记住它。那就是只要记住“佐罗”这个人名就可以了。因为“佐罗,佐罗——左半脑管逻辑。”这个“佐罗”既运用了概括首字法,又使用了概括内容的方法,同时还是借助谐音词的一个典范。但不管如何运用这些方法,都要先对学习材料进行通篇把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材料的要点进行归纳总结才能使得效果更加突出。

概括法要求使用者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当然,这种能力也是靠逐步培养、锻炼来提高的。(2)图表法。

顾名思义,图表法就是把知识点—一罗列于图例或表格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便于提纲挚领地识记全部内容。

①示意图。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实用的一种图表法,它是把所要记忆的材料图案化,把抽象的含义转变为可感的形象,这对于记忆概念和定义来说是十分有利的,但在绘制示意图要在熟悉和理解了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做得好。

例如,政治课中的“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具体表现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理论可以画成这样的示意图:

②系统图。

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使其系统化、有序化。而绘制系统结构图是最有利于通盘把握和总体记忆的方法之一,因为它往往承载着一个章节的提纲。

例如,对于地理课中“生态系统”这一节,经过我们的归纳后可以整理为:

再比如生物课中“节肢动物”一这节,可列出如下的提纲:

③全局图。

顾名思义,全局图就是从全局出发,理顺某一主题之下各个要点之间的联系。

制作全局图表时要求要站在总体的高度上,把识记材料的整体脉络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勾勒出来。

例如,在学习政治经济学时,为了更清楚地理解与记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全局图来表示。

④树图。

树图主要用来明确各个知识要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因为它一般都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就像大树长出枝桠一样,所以称它为“树图”。

⑤对比图。

对比图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点并列写出来,再将它们各自包含的有差别的要素平行罗列下来,找出要点间的不同。

对比型的图表有利于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和比较,使我们更易于从特征上或者说从差异上来掌握识记材料。

例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三大起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详细而又清楚地记下它们各自包含着的信息呢?画对比图是最好的办法。

这部分所讲的是针对有意义的、可理解的材料的记忆方法,实际上记忆这种材料的办法还有很多。比如还有一种比喻法是学习过程当中较经常用到的,它运用修辞手法中的比喻来对学习材料进行处理,使其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提高记忆和学习的效率。

例如,人们初次接触地质学中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知识,总是有些难懂。而汪繁兴在《地震与地震考古》一文中曾用“鸡蛋”进行比喻:“地球大致分为地壳、地慢和地核三大部分。整个地球,打个比方,它就像一个鸡蛋,地壳好比是鸡蛋壳,地慢好比是蛋白,地核好比是蛋黄。”这个形象的比喻就使人们把尚未了解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力地联系在一起,理解和掌握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另外,对于一些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东西,不一定都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我们可以试着“化腐朽为神奇”,赋予那些“硬邦邦”的数字以简单的意义,比如记忆历史年代就有以下众多的方法可以借鉴。

谐音形象法。

例:马克思诞辰是1818年5月5日,可记为“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家呜呜地哭”;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可以记为“曹操二十万水军被火烧怕了”。

数字特征法。

例:1234年蒙古灭金,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这些年代在数字结构上都有各自特征,抓住这些特征就容易记住了。

简单推算法。

例: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可想到“十六等于四乘四”。1578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可想到“十五等于七加八”。

联想推算法。

例: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建国时间分别为220年、221年在22年,记住一个就可推算到另外两个。再如,第一次党代会谁也不会忘记吧!那么,只要记住第二年开第二次,第三年开第三次就可以了。

中外比较法。

例:前594年,鲁国宣布“初税亩”,同年,希腊雅典发生梭伦改革;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同年第一国际诞生……记住其中的一个可联想起第二个。

年代等距法。

例:1884年中法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24年列宁逝世,年代间隔均为十年,注意到这个特点,记忆就容易多了。

对应记忆法。

例: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公元后100年许慎著《说文解字》;中共成立前十年,辛亥革命爆发,成立后十年,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建立。

记忆,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都时常会遇到,它是一个没有止境,也没有边界的研究课题。本章所讲的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部分,读者朋友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选用,甚至可以由自己摸索、研究出一套全新的记忆方法来。

记忆的潜力就在我们自己的大脑中,它正等着我们前去开发!

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记忆之神!

增强记忆的因素

心理因素

1.心情平静,树立信心。

心情平静容易记住来自外部的信息。我们知道,向微波荡漾的湖水中投掷石子,荡起的波纹会立刻消失。但是,向平静如镜的湖水中投掷石子,荡起的波纹则很难消失。这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自然现象。然而可以说,在我们的头脑里也同样具有这种状况。当我们心身舒畅、心情平静的时候,我们的记忆装置——大脑皮层就会安静下来,这时传递给大脑的信息就会被牢牢记住。不知你是否有这种感受,你不妨试一试。

树立信心会使头脑灵活,增强你的记忆力。道理很简单,就像学外语一样,如果觉得“我一定能学好它”,通过刻苦学习,你就会记得住、学得好的。

2.注意休息,消除疲劳。

消除疲劳可增强头脑的活动能力,疲劳会降低头脑的活动能力。因此,即使是经常进行激烈比赛的运动员,在比赛前也要进行充分休息,消除身体的疲劳以后,再投入比赛。这是因为,疲劳会显著地降低脑细胞的活动能力,记忆力也会随着这种降低而减弱下来。所以,要想提高记忆力,就必须经常调整自己的身心状况,使脑细胞处于良好状态。

心理学家在试验中证明,在记忆新的事物和单词时,每记忆30分钟后中间休息5分钟,其效果远远超过长时间的连续记忆。我们常常也遇到这样的情况,头一天晚上怎么也解不开的问题,第二天早晨,一演算就迎刃而解了。可见,“注意休息”并不是一句空话、套话,对于记忆来说,非常重要。

3.寻求方法,寻找刺激。

寻求方法可提高记忆效率。记忆的方法因人而异。有的人在第二天早晨把前一天学习的内容看一遍,就能牢牢地记下来;有的人边听边写就能很好地记住;还有的人边听音乐边学习比在万籁俱寂的环境中记忆得更好,等等。

你自己最擅长的记忆方法是什么呢?如果清楚的话,一定要注意运用和发挥它;如果还不清楚的话,就要注意观察、分析和总结,它会使你的记忆力如虎添翼。

适当的刺激可使脑细胞变得年轻而敏锐,提高记忆的生命力。要使我们的脑细胞永谋青春,关键在于要经常给予刺激。观察一下我们的日常生活,这种观点是很好理解的。一些高级领导人,七八十岁了,仍然朝气蓬勃,机智敏锐,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他们经常处于接受新刺激的环境中,则是更为重要的一点。

4.明确目的,提高兴趣。

目的明确可集中精力,从而促进记忆。乘车去朋友家时,自己开车和坐别人的车,情况完全不同。只要自己开车去一趟,几乎就把路线完全记住了,可是,由别人开车,尽管自己坐在司机旁边,也很难记住路线。这就是目的性强弱的差别,它同记忆的差别密切相关。

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人只记感兴趣的东西。”确实,我们往往对于自己所关心的事物能够很轻松地记住。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小学生上学时,沿途要经过好几个玩具店,他能把玩具店的店名记得一清二楚;相反的,一个每天赶公共汽车上下班的人,对于窗外的街景却没有丝毫的印象,这是因为他没有抱着有趣、好奇的心情去欣赏。

对于背英文单词也是如此,有许多学生很讨厌英文单词,记住一个英文单词不知要花多大的力气,但是却很喜欢外国歌曲,所以能很流利地唱出英文流行歌曲。

因此,记忆的先决条件就在于兴趣。对所从事的工作抱有强烈的兴趣,会使你的记忆效果迅速提高。

在记英文单词的过程中,与其为应付考试才去死拼烂打地背单词,不如想一想,有一天我遇到一位外国人时,如何和他交流。把记忆当作一大乐趣,就会越来越能背单词,记忆力就会随之提高。

5.心境愉快,仔细观察。

心境愉快能把事情牢牢记住。学习前先想想愉快的事情,看看令人愉快的东西,听听令人愉快的音乐,会有助于心情的平静,从而提高记忆力。还有,把学习与自己的抱负联系起来,把学习与想像中的成功的喜悦联系起来,也会大大提高记忆力。

仔细观察可增强对事物的印象,提高我们的记忆力。比如,经过辛苦的查询和一番周折而拜访了一次朋友后,往往比看地图或听人告诉更不容易忘记地址。这是因为,亲临现场观察比耳闻更能清楚地记住目的地。

食物因素

记忆力是大脑的功能,记忆过程与大脑的生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注意适当的营养,增强大脑记忆的物质基础,对提高大脑的记忆力很有帮助。

科学家对金鱼的记忆作过试验:训练金鱼学会某种技能,然后给它注射一种能阻止蛋白质合成的物质。结果,金鱼学会的技能很快就全部遗忘了。这说明,短时记忆要转化为长期记忆,一定要有一定的蛋白质的参与。大脑中蛋白质的合成,对于提高记忆能力是有帮助的。因此,要提高记忆力,就要注意多吸收一些优质的蛋白质。

具体地说,加强大脑的营养主要应从下面几点做起。

1.增加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基础,摄取大量的蛋白质,就使脑细胞取得了充足的营养源,就可增强大脑的代谢,加速大脑皮层细胞的抑制或兴奋,提高大脑工作的效率,同时增加对大脑的保护作用。因此平时要多吃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品,如蛋类、豆类和奶类食品。

2.增加葡萄糖。

葡萄糖是人脑中提供能量的主要物质,人脑从事脑力活动的能量,大部分都是靠葡萄糖分解而产生的,正常的大脑每天需要消耗一百三十克左右的葡萄糖,否则人脑所需要的能量就不充足,人就会感到疲劳,思路不清。

3.增加维生素。

大脑中维生素含量虽然较少,但对人体神经功能的调节却起到重要的作用。

维生素A对人的视力有很好的调节作用,缺乏它就会导致夜盲症;维生素B能促进大脑中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从而保护神经系统;维生素C是蛋白质和糖类分解不可缺少的物质;维生素B和B能对大脑612神经起保护和镇定的作用。因此,要多吃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和水果等。

4.增加钙、铁等元素。

钙和铁在人脑中能平衡和调节神经系统,对人脑正常的生理机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补充钙、铁等,主要是从水果和蔬菜类食品及动物的肝脏中获得。

当然,大脑还需要其他的许多种养分,而食物中各成分的含量是不一样的。日常生活中只要不偏食,就可以获得大脑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

如何在听讲中“拿来”

通俗地说,听讲就是听别人讲话,如果准确地讲,听讲的含义可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听讲的第一个目的是捕捉必要信息,第二个目的是处理信息、第三个目的做出恰当的反应。看来,听讲可不是那么简单。

■要做到课前预习

1.课前预习

听课前要做好预习。在老师讲授新课前,学生应有计划地独立自学新课内容,做好准备。预习是听课的起始环节,把握好这一环节,也就抓住了听课的主动权。

①预习可以改变听课的被动局面

有些学生对某学科的学习感到很吃力,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进度。其原因主要有两个:过去应该学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掌握好,造成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听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不能把握听课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学什么和怎样学心里没底。这样的学生往往在课后要花大量时间去弥补,久而久之,便“只有招架之功”,其学习也陷入困境。

处于这种状况的同学应该切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勤于预习,变被动为主动。

②预习能够提高课堂听讲的效率

课堂听讲效率的高低,与是否预习有密切关系。

首先,课堂听讲的新知识总是建立在原有旧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预习扫清了旧知识方面的障碍,就可以为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温故而知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预习液体压强新课时,就要回忆学过的压力和压强的知识。压强是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即P/S。压力是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同样道理,液体中某一深度的压强,就是该液柱对液体底面上单位面积的压力。由此得出公式P=F/S,继而推导出P=G/S=mg/S=ρgh(ρ是液体的密度,h为液体中的某一深度)。再如,预习物体的沉浮条件一课,就要运用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平衡状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力学知识,掌握了这一力学知识,才能理解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两个力即浮力和重力的作用,进而得出重力小于浮力,物体上浮;重力大于浮力,物体下沉;重力等于浮力,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因此,课前预习必不可少,它不仅是对旧知识复习、巩固的过程,也是对过去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和加深理解的过程。

其次,预习还可以增强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通过预习,可以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找到重点、难点和疑点。这样,对于预习看得懂的知识,上课听讲时就着重研究老师讲课的思路,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对于预习中不理解的问题,就可以集中精力听讲。

那么,怎样预习呢?(1)1.选择预习重点

中学生课程比较多,每天除上课外,还有一定数量的作业,用于预习的时间有限。如果各科预习全面铺开,势必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不妨选择自己最感困难的一两门学科重点试行,以取得预习经验。(2)明确预习任务

预习的具体任务可概括为以下几条:

①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②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的旧知识,为学习新课扫清障碍;

③找出新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以准备在课堂听讲中解决。预习时应边读边划,边读边批,边读边写。“划”就是划层次,划要点。读了一段如果看不出层次,抓不住要点,那就是没有读进去。“批”就是把自己的看法、体会写在旁边。这些体会、看法究竟对不对,可以在听课中验证。“写”就是把自己的问题简单整理出来。有人把“划”、“批”、“写”比作阅读的“犁铧”,认为思考的种子只有在耕耘过的土地上才能更好萌发。

此外,预习中要勤思考,善质疑,要带着问题去预习,以使预习更深入、更有效。(3)施行三层次预习

根据预习的时间和内容,可以把预习划分为学期预习、阶段预习和课前预习三个层次。

①学期预习是指在开学前(假期里)或开学初,集中一定的时间,通览新教材,进行系统自学的过程。通过学期预习,了解了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就可以居高临下,从全局的高度进行学习。而且,这样预习也可以缓解平时学习的紧张。对于难度较大,自己感到吃力的学科,这种预习更有必要。

②阶段预习是指预习一章或一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初步建立这部分知识的结构。阶段预习可明确该部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增强学习的目的性,也有利于从系统的角度掌握知识。

③课前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自学这一节内容,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由于这类预习所用时间短,收效快,所以更为常用。

上述三种预习方式相互关联,如果学期预习充分,阶段预习就可以节省时间;如果阶段预习充分,课前预习也可以不必天天进行。如能把这三种预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效果就会更加明显。(4)与其它学习环节相结合

学习过程是由计划、预习、听课、作业、总结等各个环节构成的循环过程,偏废了哪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学习效果。预习应与这些环节紧密结合起来。

■课堂听讲要认真

课堂听讲对学生学习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性。

首先,课堂听讲占据着一天中最重要的一段时间,即,早饭以后的整个上午和下午4点前。这段时间是人注意力最能集中,脑功能最活跃,学习效果最好的时间。因此必须有效地利用这段黄金时间。

其次,课堂听讲的效果对学习成绩影响很大。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听到老师对知识的精心讲解,而且还可学到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可通过课堂练习,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可以说,课堂听讲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

第三,课堂听讲可以磨炼意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搞好课堂听讲,注意力必须持久集中,脑功能必须持久启动。若因某件不悦之事有所分心,或因休息不充分有所困倦,注意力就会分散,脑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降低学习效率。要提高课堂听讲的效率,就必须时时注意磨炼意志,用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战胜惰性。1.积极听讲

积极听讲的含义就是,不要做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将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讲课过程紧密地联系起来。2.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

在听课中应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应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紧紧跟着老师讲课的思路走,对老师的讲解积极思考。3.超前思考,比较听课

预习可使自己对新课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理解,但这并不等于说,上课时可以放松注意力,降低思维的紧张度。而是须在课堂听讲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在听课中排除疑难,深化理解,还要通过听课检验和锻炼自己思维的敏捷性、准确性和全面性,这就要“超前思考,比较听课”。

所谓“超前思考,比较听课”,即上课不仅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还要力争走在老师思路的前头。譬如,老师刚提出一个问题,就应主动去寻找答案,然后和老师的解答校对。自己想对了,老师再一讲,就记得更扎实;想不出来,或和老师解答不一样,再听老师的讲解,自己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又如,老师讲了一种解题方法,自己还要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方法。

事实证明,“超前思考,比较听课”是提高课堂听讲效率的好方法。有不少同学通过采用这种方法,使自己思维的敏捷性、准确性、全面性有了很快发展,在短短的一两年之内,就在思考和解答问题方面赶上了他们的老师,在有些方面(如思考的敏捷性)甚至超过了老师。4.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

抓重点,首先要抓开头和结尾。有的同学在听课时,常常忽视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错误地认为,开头语不是“正文”,可听可不听;结束语则是“正文”的“重复”,既然正文已听过,就不用再听了。因此他们在上课开始和结束时常常心不在焉,这是非常错误的。实际上,老师讲课的开头,虽然往往寥寥数语,但却是全堂讲课的纲。我们只有抓住这个纲去听课,下面的内容才能眉目清楚,才能知道该做什么,该按照怎样的步骤去做。结尾的话虽也不多,却常常是对一节课精要的提炼和复习的提示。它对我们进一步理解本课内容,掌握知识要领,领会知识的实质,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总之,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是相互照应的,它们对听课具有启迪、点拨的作用,必须注意和听好。

抓重点,还要注意老师反复强调的部分。老师在讲课时反复强调的,在板书中用彩笔勾勒的,以及直接要求学生注意的,都是重点知识,必须重点关注。5.随时总结

会听课的学生在老师讲解的间隙(如板书、停顿),经常会迅速回忆一遍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以便及时消化、吸收。6.注意和老师交流

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单纯是老师将知识授给学生的过程,更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过程。这种交流包括了非言语的交流(如目光交流)和言语交流(如回答老师的问题以及向老师提问题)。目光交流和提问在课堂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A.目光交流

当你和老师进行积极的目光交流时,一方面,你本人极容易维持集中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老师也极容易从你的目光中“读”出你对问题的困惑,以及你对问题的理解。因而,目光交流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了解、感知的过程,你与老师的目光交流将有助于你取得良好的听课效果。

B.提问

在课堂中遇到不太明白的问题是很正常的。有不懂的地方,就要发问。不少同学就是因为不敢问,才使本来很小的知识漏洞越来越大,以至于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成绩,可见问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有问的勇气。要认识到有疑问是正常的,可能你问的问题也是其他人想问的问题。再则,即使是个人的问题,也不要害怕丢人。因为即使是丢人,这种丢人也是暂时的,不懂装懂,结果只会害了自己。

其次,要讲究问的方法。尽管提问的方法很多,但对于学生向老师提问来说,最重要的是,问题要明确,不能连自己也不清楚要问什么。

当然,听课的过程是一个集体学习的过程,所以,在向老师提问时,必须是十分迫切需要解决而又不会对课堂教学造成大的冲击的问题,所以,学生应该在充分预习、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大胆而又谨慎地提问。

■烂笔头胜过灵脑瓜

做课堂笔记,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技巧。

①笔记是一份永恒的记录,可以给日后温习带来方便。对于一些难度较大,需要课后反复思考的科目,这种方便性尤其明显。

②这份永恒的记录,可帮助我们克服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堂课下来,即使是再聪明仔细的学生,最多也只能回忆课堂内容的大概结构,大部分细节很快就会淡忘,特别是那些资料性比较强的内容(如图表、数字、公式等)更容易被遗忘。为了充分消化和理解,记录听课内容非常必要。

③做笔记充分调动耳、眼、手、心等器官协同工作,可帮助学习。表面看来,作笔记会妨碍听课——一边聆听,一边又要写重点,似乎永远都是比讲话者落后,但只要能够处理得当,两者便可兼顾。比如,专心听讲,只写下适当的重要字眼,事后再重组课堂内容。事实也证明,会做摘录笔记的学生,成绩好过没有做摘录笔记的。在一次实验中,让一批学生听一堂课,数星期后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测验。结果表明,那些课堂上做过摘录笔记的,平均得分是65%,而没有做过摘录笔记的,只得25%。

将论点写在笔记本上,是否真能帮助我们记下该要点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专家们作了一项实验:一班学生边听一段课文,边做笔记。一星期后,让他们尝试记述内容。结果发现,他们回忆笔记内容的能力,是回忆笔记以外资料能力的六倍。所以,如果你想记下一项资料,那就将它写在笔记本里吧!

那么,怎样做好课堂笔记呢?1.备足笔记本

学期初便应准备10多本较大的活页笔记本,保证每一科目至少有一个笔记本。不同科目的笔记本,大小可略有不同,但须保证笔记本的纸张充足。2.做提纲式笔记

做笔记不是要将所有东西都写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详略得当”的笔记。

做笔记究竟应该完整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详略得当呢?对这个问题很难作出简单回答。课堂笔记,最详可逐字逐句,有言必录,最略则寥寥数笔,提纲挚领。做笔记通常在这两种极端之间,笔记的详略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

讲课内容——对实际材料的讲解课可能需要做大量的笔记。

对讲授的主题是否熟悉——越不熟悉的学科,笔记就越需要完整。

所讲授的知识在教科书或别的书刊上是否能够很容易看到——如果很难从别的来源得到这些知识,那么就必须做完整的笔记。

有三种做笔记的方式可供选择:尽可能完整记录;只作概略的提要,或者根本不做笔记;做提纲式笔记,在必要时,可以较为详细地记下一些定义、表格、图解等。一般都采用第三种方式。

特意把笔记记得很全的人,主要是担心漏掉重要内容,影响以后的复习和思考。但一贯把笔记做得特别详细并不好,其主要缺陷在于,太忙于记录,便无暇紧跟老师的思路去思考。

如果只是零星记下一些突出的短语或使你感兴趣的内容,那你的笔记就可能显得凌乱。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3.科学分配注意力

可采用三种方式分配听课时的注意力。

①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做记录上。这时,记忆退居次要地位,听课几乎变成了听写,这样听课必然导致对很多问题缺乏理解。

②用50%的注意力听教师讲解,用50%的注意力做记录。这样做,学生会理解并记住大部分内容。

③用90%的注意力集中听讲,并积极动脑思考,只用10%的注意力作简要的笔记。这种笔记不是对教师原话的记录,而是经过自己思考后的语言。这样做,学生不仅能全部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还会有创造性的发现。

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主张学生在听课的时候记提纲式笔记。4.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好的笔记,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一节课解决了哪几个问题,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这就要求:记录内容一定要有条理,有层次,分段分条记录。不要将几个问题掺杂在一段文字中。5.多留空间

不要吝啬纸张,每页的上下左右,都要留适当空间,以便温习时加上自己的心得、疑问或者其它补充资料。此外,绘图要大而清楚,论点之间要有充足的空位,以增强笔记的“视觉效果”,便于温习。6.利用符号和缩写

笔记通常都是只给自己看的,因而可以随意使用任何符号或速记办法,大大加快记录速度。比较常见的通用符号和缩写有:

e.g.——例如;

Cf——比较(注意:仅在此处是这个意思);

n.b.——这一点是重要的;

∵——因为;

∴——所以;

>——大于;

<——小于;

=——等于或与……相同;

≠——不等于或与……不相同。7.准确记是

知识的第一印象很难改变。实验研究证明,一个学生在首次记录中发生错误,即使以后给他正确的信息,他也很难改正原来的错误。所以,作笔记时,资料一定要正确,比如抄板书时就要小心,不要错漏。此外,下课后要尽快翻阅笔记,将不明白或不肯定的部分加上记号,并请教老师,及时补正。

学会有效阅读

对学生来说,阅读的重要性更为明显。阅读是学生学习功课,接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能力对学生学习功课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改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是每个学生的迫切希望。

■阅读要有方法

一、制定阅读计划

一个好的阅读者须制定好自己的阅读计划。

庄子有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很危险的。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漫无目标地学习,好像大海捞针,耗尽终生,难有收效。

须把阅读划在一定的知识领域内,变无限为有限,用有限的时间去探索有限的知识。可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情况,了解整个知识体系,认清将要从事的专业知识的具体结构,经过周密考虑,制定明确的阅读计划,并持之以恒地执行,不能朝秦暮楚,见异思迁。明确的阅读计划能够使时间、精力和能力产生“聚焦”效应。

制定正确的阅读计划,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年轻的学子可以在老师、家长或其他有经验者的帮助下,不断修正,逐步明确。开始时,不妨将阅读目标定得具体一些,主要为掌握各门功课而服务。随着知识的积累,读书目标可以考虑得长远些,不应把读书视为单纯地为学好课程服务,也不应为个人兴趣所左右,而应将阅读目标与人生目标联系起来。

许多伟大的成功者都是在中学时期便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攻读战略方向。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中学阶段就决定献身数学。人们从他中学时期的借书卡上发现,他那时就开始研读大学的数学课本,准备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了。他明确的阅读目标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阅读最忌乱翻乱看。请记住别林斯基的一句话:“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二、循序渐进

读书治学的一大关键就是要循序渐进。我国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学记》中记载“杂施而不孙,外坏乱而不修”,意即“不循序渐进,就会混乱而无成效”。大学问家朱亮也有这样的体会:“读书的方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俄国著名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也曾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告诫青年:“要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再循序渐进。……在积累知识方面养成严格的循序渐进的习惯。”

所谓循序渐进,就是按照一定的知识系统,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基础到专业逐步学习的过程。循序渐进是治学的一条客观规律,阅读时必须严格加以遵循。

要做到循序渐进,就必须克服急于求成的不良阅读习惯。一个概念,一段文章,很少是一下子就能深刻掌握的。古人云,“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的结果必然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甚至半途而废。三、调动阅读情绪

阅读需要阅读者全神贯注地投入。强烈的阅读欲望和兴趣,能很好地调动阅读者的内在潜力,促使阅读效率的提高。当阅读一本我们感兴趣的书时,我们往往能读很长的时间,吸收的内容也较多;而阅读一本我们觉得枯燥无味的书,我们很快就会产生厌倦感,而且经常心不在焉,看了半天也不知所云。这就是阅读兴趣使然。

任何人都不能只凭兴趣阅读,尤其是对要学习众多学科的学生而言,虽然很难对所有学科都感兴趣,但必须要学习那些自己不甚感兴趣的学科,必须要阅读一些自己不大感兴趣的书籍。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激发阅读兴趣,也要充分考虑意志的参与。对不感兴趣、枯燥难读却又必须要读的书,就应该强制自己去读。在这种阅读前,阅读者首先须制定阅读计划,并在意志的推动下实现此计划。意志引导获得的初步成功往往会引发阅读者进一步阅读的欲望。这样,阅读者的厌倦感会逐渐变成喜好,强制性的阅读也会变成兴趣性的阅读。如果畏难而止,读了几页就半途而废,就会越来越失去阅读的兴趣。拿起书就厌倦、犹豫,于是,这一类知识你就永远也掌握不好。所以,在阅读活动中,绝不能忽视意志努力的重要性。

■精读绝招

一、测览全书

测览全书是精读的前奏,其目的在于大致了解阅读物的主要内容。测览范围包括封面信息、内容提要、目录、序言和后记。每本书都有其主题和重点,测览就是要抓住重点,弄清结构,以形成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为进一步的精读奠定基础。

1.查行封面信息

拿到一本书,首先看的就是它的封面,封面上一般有三个方面的信息十分重要,分别是书名、作者、出版单位。(1)书名

书籍的名称,往往可以较为具体地讲到这本书的内容。一般地说,书名有虚实两种。虚的,往往采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暗示全书的主题或主要内容,如《红与黑》等;实的,常直接运用与书中内容有必然联系的事件、人物、地点等,如《包法利夫人》、《水讲传》等。不管是哪一种,作者在决定书名时,都是经过一番精心推敲,反复考虑的。所以,阅读者可以通过书籍的名称,了解作者的寓意,从而把握住书名所蕴含的意义。(2)作者

孟子曾经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在对书的名称进行一番思索后,接下来应该了解作者的情况。如果阅读时所遇到的是熟悉的作者,从前读过他的作品,那么对其作品的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就比较熟悉,现在又读他的作品犹如与老友相逢晤谈。如果是首次阅读他的作品,就像结识一位新朋友一样,应抱着认识的态度去了解。(3)出版单位

读书首先应看出版单位。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一部书的内容与出版单位有什么必然联系吗?回答是肯定的。好的阅读者应该能够根据出版单位来判定书籍内容所属的学科领域。一般来说,我们国内的出版单位都有出版的侧重点。如文学出版社、文艺出版社等出版单位所出版的书籍侧重于文学和艺术;教育出版社侧重于大、中、小学教育书籍的出版;古籍出版社则侧重于古代各种史料的出版;科学技术出版社则侧重于科技各领域书籍的出版等。所以,阅读者可以根据出版社初步判断书籍的内容。

2.查阅内容提要和目录

内容提要,即指概括全书的主要内容,提炼全书的主旨,指明全书的主要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简洁文字。内容提要虽然从篇幅上说,往往只有三言两语,但可以帮助阅读者判断该书内容上的取舍。如果从提要上发现该书与自己关系不大或是自己已经很熟悉的内容,就可以不必阅读;如果认为只需要泛泛地了解,那就可以粗略浏览;如果认为其中某一方面的知识是自己目前需要了解的,就要有针对性地重点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假如读完内容提要还不能判断该书的阅读价值,就需要阅读目录。

目录是全书内容的纲目,比起内容提要来,更具体、更详尽,包含着更大的信息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说学问是知识的储蓄,倒不如说是在书海中找到所需知识的本领,而目录正是寻求学问的“入门”之径。

阅读目录有三种好处。第一,目录是书中知识的高度提炼和浓缩,具有极强的概括性,通过阅读目录能提纲挚领地了解全书的主旨和各部分内容。第二,阅读目录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全书的结构布局,清楚地了解全书与各章节以及章节与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能体察作者写作该书的思想和行文脉络。第三,根据目录,可以从客观表达和主观需要两方面来判断该书的价值。从客观表达方面来说,书中介绍的知识,哪些是主要和重点部分,哪些是次要和粗略部分,都会在目录中得以体现;从主观需要来说,阅读者可以从目录中寻求自己需要的内容。这样,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就可以更好地进行选择,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内容和自己急需了解的章节上。

3.查阅序言和后记

一般的书籍都有序言,但不同的书籍往往有不同的说法,可称为序、序文、编者的话、出版说明等。序言有的是编者所作,有的是请知名人士代写,有的是出版单位代作。其作用是介绍该书适应的阅读对象、书籍的主要内容、写作目的、编写体例等。所以,在正式进入阅读过程之前,需要先阅读序言。

具体说来,阅读序言有这样几点作用:其一,了解该书的读者对象,判断是否适合自己阅读;其二,了解作者写作的缘由、背景和目的,以理解全书的主旨;其三,了解该书的主要内容,以抓住重点和难点;其四,部分序言(主要是指非该书作者所写的序言,如出版说明、译者的话等)往往包含着对全书内容的概括性评价,便于阅读者了解该书的优缺点。

后记具有与序言相类似的功能,同样不可忽视。二、扫读一章

扫读一章是真正介入一本书的实质内容的开始。扫读全章时,重点要抓住关键词、摘要、标题、讨论、图表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一章的起首段和结尾段也是扫读的重点,因为这两端文字一般均是概括性的信息,而扫读的价值就在于,把握住全章的概括性内容,比如,主题、重点、逻辑结构等。三、逐节详读

把握住全章的概括性内容之后,就要将全章分成若干节,对各节逐一详读。逐节详读是精读的关键一步,它分为四个步骤:提问、细读、思考、复述。

1.提问

对一节内容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以引导进一步的细读。试着将标题转换成问题。如,标题是“学习的时间分配”,可转换成问题“怎样分配学习时间?”提出一个个问题可以促使自己寻找答案。

细读前的提问有两个重要性。第一,由标题转化来的问题给了阅读者一个阅读的目的,可帮助阅读者了解作者的思路。第二,提问帮助阅读者在细读中筛选重要信息与次要信息。重要信息即资料中能回答问题的信息,次要信息即资料中不能回答问题的信息。

2.细读

细读是精读的关键阶段,精读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这一阶段的收获。细读一定不要贪多求快,须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读,一个字,一句话,乃至一个标点都不要轻易放过,一定要把其中的准确含义琢磨清楚,然后通过思索把作者的观点和文中的实质内容“抓”出来。细读时,要注意两个工作:圈点划线,边注眉批。(1)圈点划线

划线既可以对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以加强阅读效果,也能为日后温习提供记忆线索,因为温习时,未必有时间再读全文,但只须瞥一下划线部分就可记起内容的概略。很多人读书时圈点划线,却不知道为什么划线,在什么情形下划线。划线必须配合前文,联系自己提出的问题,从文句中找答案。跟随着作者在行文中对事理的陈述,随时留意与答案有关的字句,并在出现的地方作一点记号(但不要划线),等一段文字看完了,确定哪一句话最能代表答案时,再划线将它标记清楚。划线使你重新阅读一遍文字,从而加强记忆。

划线在精不在多。很多阅读者读第一句话就开始划线,结果满页全是各色线。这样做只是自我安慰,表示自己已经读过了。这种划线非但没有效果,反而遮盖了要点。

谈到划线技巧,还须注意两点。第一,重要而必须精读的书,尽量自己购买,属于自己的书才可圈点划线。借来的书不能随便划线,最好用笔记本来代替。如果读的是期刊上的论文,最好复印下来,然后在影印本上圈点划线。第二,划线用笔要选择。一般划线多用红笔,旨在与印刷的黑字相区别以引起注意。笔样不宜太粗以免浸盖文字。很多学生喜欢用彩色粗笔在文字上涂抹,以代替划线,此法损及文字的清晰度,甚至再读时有伤视力,不宜采用。(2)边注眉批

细读的一种常用技巧是在书页边缘写边注、作眉批。边注眉批切忌抄书,文字也不宜多,边注眉批为的是引起思考,可把原来标题的叙述句,改成简略的问句。比如,某节的标题是“社会变迁与婚姻问题”。当看到这个标题时,先不要立即读下去。因为一读下去就容易被作者所牵引,使自己变得被动。这时候最好在标题旁边空白处,把原标题转化为数个问题,如:何谓社会变迁?为何变迁?何谓婚姻问题?社会变迁与婚姻问题有何关系?写这些问题的时候,你会自觉地提出个人的看法,同时也期待此书作者的答案。这样做等于是阅读者跟作者对话,对作者而言是一种考验,对阅读者来说是一种挑战。

有了问题和个人的看法,即开始以寻找答案的心态阅读。阅读之后可能有几种情况发生:一是作者的见解与你的看法相似,这时你会有“英雄所见略同”的得意感觉,并提高阅读的兴趣与信心;二是作者的见解远远超越你的见解,欣赏赞佩之余,你的思想观念也会受到启发;三是作者的见解平淡无奇,或内容陈述有错误,这时你就可给他一定的批评。

3.思考

阅读时,对阅读内容难免有怀疑的地方。对这些疑点加以标示与处理,也是精读时应该注意的方面。

阅读时遇到疑点,首先应把问题标记出来,此后,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求解。

①查阅书末索引。看看在同书的其他章节内是否有详细解释。书末的索引有名词与人名索引等多种。上述两种索引分别将同一名词或同一人名在本书内出现的地方(页码)都列在一起。假如索引中只列出你发现问题处的一个页码,那就确定本书内找不到另外的解释。

②与他人一起探讨。譬如,阅读的时间是在老师讲解之前,则须对怀疑的地方特别注意,也许经讲授之后,疑问自然消失,如果不能消除怀疑,就需要与他人一同探讨。

③利用参考资料寻找答案。比如到图书馆,查阅同类性质或性质相近的其它专著。此外,还可以借助词典、百科全书之类的资料,去寻找答案。

除借助外部资料进行思考外,阅读者还可以联系自己头脑中的资料进行联想思考。

一些阅读者在读书时,总是一口气读下去,从不停歇。但当他们合上书时,书里的一切,无论是事物、形象,还是思路、脉络,似乎一下子全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但好的阅读者则不然,他们在阅读时能充分地展开联想,将阅读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将抽象的概念、原理与感性的形象的事物联系起来。所以他们在读书时经常会停顿,一会儿把目光从书上挪开,一会儿又把目光重新挪回到书上。看似他们经常“走神”,其实他们正在展开“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地联想。由于丰富的联想,对阅读材料的思维加工自然也要深刻得多。这同时也促使他们进一步乃至大大地提高阅读效果。所以,阅读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只是读纸面上的内容,更要充分启动思维,展开多方位的联想,这样才能从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那么,阅读该从哪些方面展开联想呢?

①要善于联想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将我们从书本上看到的概念转变成具体的表象。如我们在《社会发展史》中读到:“人类的祖先通过劳动改造了自身。”我们就可以想到“人类祖先的劳动”意味着狩猎、摘取果实、捕捞鱼虾等,“改造自身”想到人体的直立,双手从行走中解放出来等。

②要联想以往学过的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理解。如阅读物理教材,在学习磁场时,把它与前一章学过的电场联系起来,两者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词的异同,对新概念的理解十分有利,同时也有利于巩固旧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③要注意在抽象的概念、原理和形象的图形、物体间展开联想。如学解析几何,对于y=ax+b这个直线方程要随时把它和它的图像联系起来,如:什么是这条直线的斜率,什么是截距,在什么情况下过22原点,在什么情况下与y轴平行,等等。对于AX+BXy+Cy+DX+Ey+F=0这个曲线方程,则更应把它和图像联系起来认识,如:什么情况下为椭圆、双曲线或抛物线,其准线方程、焦点坐标各是什么等。

丰富的联想是思维活跃的一个重要表现,只有在阅读时展开更多、更丰富的联想,才能更有效地增强阅读效果。

4.复述

复述是对阅读物的进一步理解、消化。在基本读懂的基础上,阅读者须用自己的语言把所读过的内容准确叙述出来。复述具有调节的作用,它可以帮助阅读者将分散零碎的资料整理成系统的知识。

在一节读完之后,必须合上书本,自问自答,进行一个完整的复述。可以借助节中的关键词、重要的图表及公式等列出一个简单的复述提纲。一般来说,一个成功的复述应该达到如下标准。

①能清楚了解本节的主题是什么。

②能看出作者从哪几个层面来分析讨论这个主题。

③能认识到每个层面中有哪些重要观念(要点所在)。

④能对本节的讨论作出概要的结论。

■略读技巧

一、浏览

略读同样首先应从封面开始,根据书名、作者、出版单位等信息迅速对该书的主题、学科领域等作出判断。然后应通过内容提要来了解该书的主要内容,以决定自己是否进一步阅读。如读完内容提要还不能判断该书的阅读价值,就要阅读目录,以对全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进入正式阅读之前,还应阅读前言和后记,以了解作者写作的缘由、背景和目的等,更深刻地理解全书的主旨,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有所侧重。二、扫读正文1.快速阅读

在读完序言、后记之后,便开始进入对全文的扫读阶段了。扫读的速度十分快,一目十行,略观大意。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提过读书忌快,这是从理解和牢固掌握书的内容的角度说的,因为贪多求快往往不能理解和掌握。但不是说,须一概反对快读,只能慢读,而是说应该在理解的前提下,越快越好,略读尤其需要速度,以提高阅读的效率。

快速阅读是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径。专家指出;创造性工作的效率与获得和加工的信息量成正比,如果一个人获得信息速度快,信息量又多,那么他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也就高。据说,拿破仑每分钟能看2000个单词,巴尔扎克半小时可读完一本小说,他们的快速阅读能力令人惊叹不已。

研究表明,提高阅读速度不会降低理解率,关键是要按照正确扫读法去阅读。并且,扫读技巧形成后,不但可以长期保持,而且对不同的语言材料有正迁移效应。例如,读汉语材料的速度快了,阅读英语材料的速度也会相应提高。

阅读时,人的眼球是时停时动地向下跳动,眼球停的时候认知文字,眼球跳动的时候转向下面的文字。眼停一次的时间大约为1/3秒左右,每次眼球停顿能认知1-7个文字符号。我们把眼球停时认识的字数P4做“识别间距”。阅读时,目光向前跳跃。眼球运动,每动一次大约为千分之几秒,人们的阅读只限于目光跳跃的停留期。据统计,阅读者的眼睛在一小时内有3分钟在移动,有57分钟在停顿,即眼动时间占5%,眼停时间占95%左右。因此,要想提高阅读速度,就要扩大识别间距,进行整体认知,就是说,眼停认知不能逐字进行,而应一个个词组或一个个短语、短句整体地认知和理解。

人们的阅读方法,可归纳为三种:点式阅读、线式阅读和面式阅读。点式阅读的视点很小,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视点的最大限度不超过五个字。这是速度最慢的一种方法。线式阅读,视区是一条线,视力范围是一个句子或者几个句子群,用这种方法阅读,经过训练可达到一目一行。面式阅读是速度最快的阅读方法。面式阅读,视力区最少是两行字,高手可以成段成页地阅读。因此,阅读的视力形成了一个“面”,所以叫面式阅读。扫读也是成段成页地阅读,因此它实质上也就是面式阅读。用这种阅读方法,每分钟最低能读1000字,甚至可达1500字,十分符合略读的要求。

许多学生的阅读方式都是线式阅读,速度甚慢。要想提高速度,必须加强科学的阅读训练,训练的主要方法是努力增大识别间距,学会面式阅读。

线式阅读识别间距小,阅读者只习惯于一个词一个词地读;面式阅读的识别间距大,是把十六个词分成六个语义群来阅读,自然要比点式阅读快得多。面式阅读时,识别间距增大,减少了眼停的次数(由16次减少为6次),因而直接提高了阅读速度;而且,面式阅读把句子划分成为数不多的语义群,更便于理解词与词之间的语义联系,因而有利于提高理解率和阅读效率。

所以,要更好地满足略读的需要,必须增大识别间距。要实现这一点,最有效的就是遵照面式阅读的要求进行专刊11练,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2.敏捷思考

扫读阶段,快速阅读的同时,还须敏捷思考,以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和重点。不要阅读神速,却不知所云,快速阅读必须与敏锐思考结合在一起。为保证快速阅读质量,读者应集中精力进行快速思考。3.推断和预测

好的阅读活动,不是被动接收,而是积极感知、记忆和思考的过程。随着阅读内容的扩展,意义的深入,情节的推进,阅读者不仅要逐步对读物有较深刻的了解,而且还须对阅读内容的性质和发展加以推断和预测。对情节发展的准确推断和对上下文关系的正确预测,可使阅读变得轻松而流畅,并能加快阅读速度。三、细读重点

经过对全文的迅速扫读,阅读者基本上已明确了材料的重点所在,从整体上有了更清晰的把握。这时,阅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兴趣选择文中的某些部分继续进行细读。把略读和精读过程结合起来。四、概括全文

略读虽然不如精读要求严格细致,但井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略读同样要求把所获知识加以消化吸收,如果扫读一遍后便把书一丢,既不总结,也不反刍,当时学到的一些东西很快就会成为过眼烟云。扫读结束之后,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全书的内容加以概括,理清整体的思路和脉络,及时总结阅读心得。

高效复习有技巧

在学习的整体过程中,复习是巩固所学的知识,使之达到牢固掌握与熟练运用的重要手段,算得上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因此,我们要有战略性的眼光,从长远的利益方面来看待复习,把所有的技巧与方法都充分利用起来。

■考前复习中的三要素和要注意的四点

一、考前复习三要素

首先,我们应该安排好自己每天的生活,做到早睡早起,建立一个和高考时间同步的生物钟,决不熬夜,也不要超负荷运动。第一个要谈的就是睡眠时间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睡眠时间与学习成绩是没有直接关系的;甚至于,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也没有绝对的关系——真正与学习成绩有关的是学习时间再加上学习效率,但睡眠时间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却有直接关系;而身体状况又会直接影响学习成绩。所以,我要做出的结论是睡眠时间因人而宜,有人确实可以每天只睡四个小时,而有人则需八、九个小时的睡眠。如果你想增加晚上的学习时间,我们建议可以逐步尝试,每天逐渐缩短睡眠时间,以白天不疲劳为限。当然,每天中午睡一小会儿也是个好办法。第二个要谈的是体育锻炼的时间

有些人一上高三就彻底放弃了体育锻炼,每天埋头于书山题海,这是不妥当的。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消除脑力劳动带来的疲劳。当然,体育锻炼也有一个方法问题,在课间十分钟内进行剧烈的篮球对抗显然会影响下一节课的听讲;在夏天的上午九点半开始一场足球赛显然会使全天疲惫。其实这种活动在傍晚进行也许就会好许多。第三个要谈一谈知识学习与其它活动的时间分配问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是这一代青年人应该学习的,看新闻、读报纸应该列入每天的日程——即使是高三阶段,这不仅可以使同学开阔视野、了解天下大事,也可以放松神经,甚至对语文学习中的增强语感都很有好处。毕竟,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而终将走人这个社会,适当的了解社会,即使对于高三学生也有它的意义。

其次,要调整好生物钟,即要放松心情,要做到不紧张不焦虑。每到临考时,大家都会有一种感觉——感觉自己书还没看透,还想再有一段时间就好了。其实,大家都已吃透了书本,真正的用功是在平时,决不在这十几天中。因此,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决不能没日没夜地用功,这样只会使你在考场上发懵。心理负担过重是大多数发挥失常的考生的通病。他们要不就是父母或自己的期望值很高,要不就是没有自信,担心失败。因此我们应该正视高考。高考绝对不是一条独木桥,许多途径都可以取得成功。而对于自信心,不仅需要周围人的鼓励,更重要的是自己也要为自己打气,要在每次失败中吸取经验,在每道错题中,得到知识,这样感觉自己的知识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有信心了。顺便提一句,在最后做题时也要找些比较简单、典型的题做一做,目的只是练练手,保持自己的做题状态。

最后,再谈一下考场的经验。

虽然大家走到高考这一步,无不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大考小考,但这样一次重要、气氛紧张的考试对你来说可能还是头一回。在做到调整好生理、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自信地踏人考场。要想临场发挥得好,首先应该做到准备充足,合理规划去往考场的时间和应携带的物品,切忌风风火火地赶往考场。另外。在考试中,我们也切忌慌张。高考题只要我们能把会做的分都拿到,那就算是超水平发挥了。而实际中,每套试题我们都会遇到一些“拦路虎”,该怎么办?对不会做的题考虑2~3分钟后,觉得毫无头绪的,应该果断地跳过。只有在把后面的题目做完之后,才能返回思考这道题。这就像下围棋,只有会弃子的才能算是高手。如果我们为了这一点局部利益,绞尽脑汁花费大量时间,往往是使自己更加慌张,结果后面本来会做的题也不会做了。

另外,对英语的作文,我们应该用自己特有把握的句式和词汇写作,不要对某一种句型知之甚少,却尝试用它。英语的作文的要求是表达清晰,文理通顺,对中学生并不过多要求修辞和词藻。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应用自己熟悉的句型和词汇,并注意最后一定要检查一遍。语文的作文因为写作时间比较短,所以我们不能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构思,应该尽量套用自己的文章结构及事件,尽快打出文章框架(打不打草稿根据自己的习惯)。二、复习中要注意的四点1.总复习要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很多同学总复习时到处找练习题,搞得整日疲惫不堪。其实学校老师们对总复习都很有经验了,同学们认真按照老师的要求踏踏实实地去做就行。否则,学校老师的复习计划被打乱,结果将适得其反。

老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当然很重要。老师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经过深思熟虑,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花费大量心血,把比平时大几倍的教学内容融入一节课当中,启发。引导学生掌握,节约了学生大量时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考生绝不可摆脱老师,另搞一套,那会事倍功半,甚至误入歧途。

然而,教师只是外因,最终还是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最了解你的是你自己。把书本的知识消化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素养,再把知识素养转化为能力,还是要靠自己。归根结底,要寄希望于自己,找自身的问题,挖掘潜力,打主动仗。命运最终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高考复习中,你是战斗员,也是指挥员。你既是一位能指挥千军万马、布局谋阵的将军,又是一位冲锋陷阵、力克难关的士兵。要善于驾驭和指挥自己;要善于独立思考,能够独立作战。可以依靠老师但不能依赖老师。

当今,考生们要特别注意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真正自觉地确立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事实上,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都有一架由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构成的发动机、推进器。进行高考复习的高三学生,尤其应该相信自己,解放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和创造力。2.注意心理调节

同学们在总复习时心理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随着越来越多的练习。越来越难的测验,似乎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其实,这是总复习当中必然会遇到的现象,这正说明你的复习深入了,而且你已找到各个环节中的漏洞了。在这时候,你千万别灰心,别打退堂鼓,硬着头皮挺过去。这是关键时期,咬牙挺过去了,再复习时,你会感到自如,越来越明白。

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人应该做到两点:在萎靡不振的时候要振作起来,在承受的压力过大时又能为自己开脱,使自己不失常。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能够控制和把握自己,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处于最佳状态。因势应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所在。心理素质脆弱是主观能动性的放弃,健康的心理素质则使我们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去克服所面临的困难。

高考从根本上说是对一个人的实力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考察。实力是基础,是本钱,心理素质是发挥我们的实力和本钱的条件。有“本钱”还得会用“本钱”。无本钱生意无法做,有本钱生意做赔了的事也是有的。复习是积蓄实力积蓄本钱,考试则要求发挥得淋漓尽致,赢得最大的效益。一位考生说“我平时考试总是稀里糊涂,但大考从来都是名列前茅,大概是心理调节得好吧?”诚如是,最可怕的是大考大糊涂,小考小糊涂,不考不糊涂。3.专心致志,劳逸结合

思想高度紧张,精力高度集中,身体便容易虚弱。这时一定要坚持劳逸结合,保证较充足的睡眠,实现学习与休息的良性循环,如果晚上开夜车,白天倒没精神,只能导致功课没长进,身体也垮了。这个时候,家长也要关心孩子的起居饮食,督促孩子劳逸结合。

实践表明,不蛮干,不拼时间,不打疲劳战,不争一日之长短,不从增加劳动强度中找出路,而是着眼于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向效率要时间,这是一条重要的指导思想。提高效率,最重要的是靠两条,一是“专心致志”,“专时专用”;二是要摸索规律,找对路子,找对方法。但前者是基础,没有前者,后者就会落空。

精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是搞好复习备考的基本条件。为此,第一,上课全神贯注,专心听课;第二,自习,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一旦坐下,马上入境,不要磨磨蹭蹭,不要边聊边学,不要边看电视边学。复习备考,不怕玩、休息、娱乐、体育锻炼,不怕专时专用,就怕心猿意马,三心二意。第三,头脑昏昏沉沉,已是强弩之末,已经没效率了,还念什么书?干脆休息或睡觉,养精蓄锐,以争取效率和时间!

坚持锻炼,科学作息,能给人以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是复习高效率、考试高水平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

高考复习的特点是:时间长、强度高。消耗大。用“短期突击”式的凭着一股热情拼一下的办法是不行的,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坚持体育锻炼与科学作息并举,使高三的学习生活有张有弛,规律化,科学化。

随着高考日期的临近,“开夜车”的时间和次数也会增加。有些考生不得不这样做,因为复习内容已呈泰山压顶之势,只能靠拼时间来背水一战。有的考生则认为;不晚点睡就不像高考复习的样于。还有的人养成了晚睡晚起的习惯。无论动机怎样,行为结果都是一样的,即人为地降低了记忆效果,加剧了情绪紧张,最终会对高考产生不良影响。因为搞疲劳战无异于对自己实行睡眠“剥夺”。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长时间被剥夺睡眠,人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神经衰弱等现象。这些消极作用都会对考前复习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不睡和少睡不但会使考生难以保证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来迎接高考,久而久之,还会使考生的情绪变得焦躁不安,脾气暴躁,性格孤僻,体质下降,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睡眠必须得到保证。那种“开夜车”、“加时赛”的做法尽管在短时间内可能会有些成效,但对高考复习这种长时间耗费精力和体力的繁重智力活动来讲,以减少睡眠来换取复习效果绝不是什么明智的做法,不应该提倡。长时间缺少睡眠不但不会增进复习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在高考复习中,每天要保证7~8小时的睡眠,此外还要安排午睡。睡眠的最佳时间应在22点30分~6点30分;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以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可安排在13点~14点之间。如果复习进度没有及时完成,可以在短时内开几次小型“夜车”,但最晚不要超过夜间零点,最长不过3天,而且第二天中午一定要安排午睡,否则下午和晚上的复习效果难以保证。

有的考生习惯晚睡晚起,我们将其称之为“学习晚型”,同时将早睡早起的学习习惯称为“学习早型”。通过比较二者的睡眠机制可以发现,学习早型的复习效果要优于学习晚型。因为早型睡眠是由深到浅,人睡后的3~4个小时以内进入最大睡眠深度,以后逐渐变浅。而晚型睡眠人睡的状态,总是停留在浅睡眠阶段,直到天快亮时才进入深度睡眠。这种睡眠是由浅入深,睡得慢而且睡不实。可见,仅从睡眠效果来看,学习早型就优于学习晚型。此外,由于上课、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