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陕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公共基础》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7 17:58:55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7年陕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公共基础》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

2017年陕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公共基础》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试读:

第一部分 备考指南

一、教师招聘考试简介

1.概述

教师招聘考试又称教师入编考试,是由地区教育局或人事局统一组织的教师上岗考试。这是一种公开选拔优秀教师的新型录用制度,是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认真落实“凡进必考”原则的具体体现。

2.发展

过去教师入编考核主要采取以学校为单位“自招自聘自负责”,然后向省市上报结果的模式,这种模式容易造成徇私舞弊、托关系走后门等现象的发生。

为保障教师素质和学生的利益,防止在教师公开招聘中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2003年教育部对教师入编考核模式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凡进必考”的招教考试制度。自此,教师公开招聘考核方式已逐步模式化、正规化,各省市考核制度基本统一,部分贫困县的教师缺口,也由国家特岗教师公开招聘措施所补充。

3.教师招聘考试与教师资格考试的区别(1)性质不同

教师资格考试主要是说明个体具有从事教师行业的能力。

教师招聘考试是个体具有从事教育行业的能力后(既获得教师资格证,其中师范生正常毕业后就直接拥有,非师范生必须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进行的竞争上岗考试。(2)考试内容不同

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主要内容为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通过普通话二级乙等,经过当地教育局或学校认证后(认证方式为说课),可取得相应级别的教师资格证。

教师招聘考试的考试内容按地区的要求存在不同。

二、教师招聘考试的程序

教师招聘考试主要采用当地教育局或人事局组织公开考试的模式,教育局或人事局通过地区教育网或人事网发布招聘简章,包括笔试→面试→考核→录用→签约等一般程序。

三、教师招聘考试的内容

1.教师招聘考试笔试(1)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各省市自主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集中评卷和统分。(2)考试内容

按地区的要求存在不同,一般分为两种:

①第一种考查内容: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教育法律法规、新课程改革等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

②第二种考查内容:专业知识和公共基础知识。其中,公共基础知识各地也存在不同,有些地区的公共基础知识即第一种考查内容中的教育理论知识,有些地区则是指文史、法律、数学、政治、时事等综合知识或者行测考试内容。

具体的考查内容,各地的考试大纲会有所不同,考生应以各地教育网或人事人才网公布的考试大纲为准。(3)命题规律

①考试时限

考试时限一般为120分钟或150分钟。

②试卷题型

从近几年招教考试的真题来看,必考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五大类。由于各地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同,所以大多数地区的试卷结构都比较灵活,一些地方会出现判断题、名词解释、辨析题以及案例分析题等,考生应做全方位的准备。(4)命题趋势

纵观近年来各地的招教考试真题,总体呈现以下命题趋势:

①紧密联系教学实际

从历年考题看,那些重要的并与实际教学关系密切的知识点常出现在考题中,并且对于同样的知识点的考查,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反复出现。例如:“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如何正确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和学生课堂‘插嘴’”等。

②死记硬背的内容减少

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以考查识记能力为主的填空题和名词解释的比重则会进一步下降,难度也会进一步降低。

③更加注重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素质教育能否落实好,归根结底还是教师的素质能否达到要求,因此,近年来在招教考试中越来越注重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技能技巧以及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查。

2.教师招聘考试面试

主要考查考生的实际教学能力,方式有说课、试讲、面谈(答辩)等,其中面谈和结构化面试相似,问题会紧密结合教学实际。

四、教师招聘考试的时间

教师招聘考试的时间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根据教育系统的特点,如果安排招聘,一般会安排在暑期进行,具体时间可咨询当地教育部门或人事部门。

五、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备考策略

1.精选复习资料,打有准备的硬仗

考试分数的高低是由试卷上的作答情况决定的,考生取得高分,一定是建立在熟练识记运用知识点、掌握答题技巧的基础上的。因此,考生一定要选取一本或数本质量较高的复习资料。一本好的复习资料应该囊括所有的重要知识点,对知识的梳理简要而清晰,对考题的讲解透彻而深刻。

2.整理笔记梳理重难点,灵活贯通全部知识点

因为教师招聘考试不是统一考试,各地区在考试范围的规定上都是模糊的,出题灵活多变,具体考试内容均不指明教材和参考书,考生备考难度较大。因此,考生备考时应学会全面把握知识点,以不变应万变。全面把握知识点最好的方法就是整理笔记,按照课本内容以章节为单位整理成框架图的形式,以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只有头脑中有实实在在的东西才能谈得上灵活掌握、运用自如。

3.查缺补漏做练习,重点难点全掌握

备考过程中,适当的做题可以让你在练习中查漏补缺,然后结合自己做错的题目或把握不好的题目,总结经验,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再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抓住难点,反复练习。这里要强调,做题的时候一定要先独立做,之后对照答案,尤其是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一定要摸清得分点在哪里,寻找答题技巧。

4.稳定心态万事佳,乘风破浪会有时

随着近些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多,招教考试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些考生本来心态很好,但看着竞争压力的增大以及太顾忌结果,导致自乱阵脚,临阵脱逃,这是万万不可取的。良好的心态在备考过程中十分重要,考生要明白: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备考过程中唯一能影响你成绩的只有你自己,战胜自己是获取成功的唯一途径。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严格执行自己的备考计划,按部就班,踏踏实实地复习。

5.策略选择有妙法,事半功倍不狂言

复习策略口诀(一)

时间紧迫分先后,取证提高不矛盾。

打好地基盖高楼,基础知识要学牢。

识记理解要兼顾,看书做题两不误。

考前冲刺做真题,掌握技巧得高分。

复习策略口诀(二)

考点全在教材中,看你会读不会读。

各章框架心中记,思路清晰好回忆。

十指不能一样长,不同章节法不同。

调好准星再射击,事半功倍好复习。

6.注意事项早知道,考试稳过没商量(1)千万不要以为在考试之前背背重点就能考过。教师招聘考试是理论和技能并重,理解和记忆并重,考试有相当大的难度;(2)对习题册的题目不要死背答案,要理解,要举一反三;(3)一定要多做真题,这样才能对考试的题型和难度有所掌握;(4)不要相信考前贩卖答案者;(5)审题要仔细。

第二部分 教育学基础

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1.1 考点精讲

考点1  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1)广义的教育

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2)狭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要素

教育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包含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不会获得很好的效果。(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如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①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内容会有所不同,但概括起来,不外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

②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它不仅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使用的一切物质条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正是凭借这些教育措施,才能完成教和学的任务。

3.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回答,历来存在分歧,也形成了多种观点,主要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4.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小学、中学、大学,各种专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业余学校等。(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①前制度化教育

a.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b.教育实体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其形成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教育主体确定;第二,教育对象相对稳定;第三,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第四,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第五,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当这些形式化的教育实体的特点比较稳定并形成教育的简单要素时,教育就初步定型了。

c.前制度化的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为制度化的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发展基础,并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②制度化教育

a.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近代学校教育系统,大致说来,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教育实体从简单到复杂、从游离状态到形成系统的过程,正是教育“制度化”的过程。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b.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即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c.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l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③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a.非制度化教育是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的,它指出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

b.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每一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道路。如果他离开这个教育体系,他也不至于被迫终身放弃利用各种教育设施的权利。

d.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库姆斯等人陈述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为了使学前教育顺利地过渡到小学教育,越来越多的国家注意到要加强学前儿童入学的准备,使他们在进入一种新的学习活动前,具备一定的发展条件。从教学内容来讲,不只是为了去适应小学一年级的教学而偏重于教给儿童读、写、算的知识技能,而是遵循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促进和完成这一过渡。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a.17世纪捷克资产阶级教育家夸美纽斯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

b.1619年德国的《魏玛教育章程》作为世界上第一部义务教育法规问世;

c.19世纪50年代以后,为适应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和技术革新的需要以及缓解工人运动的压力,资本主义各国才真正实施义务教育。

d.此后,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人才培养的竞争更加白热化,各国普遍加快了推行义务教育的进程。

e.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180多个国家中有2/3以上实行了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在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同时,大多数国家又把儿童入学的年龄提早到五至七岁,其中尤以六岁居多。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a.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b.二战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双轨制教育制度,即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准备和为就业做准备的教育制度,双轨之间几乎是不通的。双轨制的主要弊端是:学生缺乏重新选择的机会,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c.二战后,新时代要求人才应该具有综合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特点。两类教育的弊端逐渐显露,普通教育学校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差,而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在科学文化素质上又有所欠缺。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

a.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

b.在内容上,基础性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

c.在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d.对学生的评价也从单一的试卷测试转化为科研、社会活动、个人素养、专业知识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评价。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随着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各国纷纷着手构建终身教育制度,现在各国出现的老年大学、业余大学、远程教育,正是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的产物。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日益缩小,国际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要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强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5.教育发展的过程(1)古代教育

①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a.古代中国教育

第一,夏商周时期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这里,《孟子》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学校教育起源的情况,而且记载了当时教育的内容和宗旨。

第二,西周以后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即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设在闾里的塾校,并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

一是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

二是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

三是射,射技教育;

四是御,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

五是书,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

六是数,简单数量计算教育。

第三,春秋战国时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其中以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40多年,弟子三千。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第四,汉代

汉代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隋唐以后

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它对于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严格的等级制度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广大中小地主阶级子弟进官为吏开辟了道路,但也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格的控制。

第六,宋代以后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再是科举的内容,知识分子的毕生精力都用在了经书的背诵上。

第七,明代以后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这不仅使社会思想受到钳制,就连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b.古代印度教育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的教育也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

第一,等级划分

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四个等级,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僧侣祭司,他们受到最优良的教育;其次是刹帝利,为军事贵族,这两个种姓是天然的统治者;再次是吠舍种姓,他们仅能从事农工商业;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种姓,他们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识字读经被认为是违反了神的旨意,可能被处死。

第二,教育思想与内容等

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指导思想,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主要活动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c.古代埃及教育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比较受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

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许多文士便设立私学,招收生徒,同时,也有传授天文、数学、医学等实用知识的文士学校。于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当然,农民子弟与学校是无缘的,奴隶子弟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d.古代希腊、罗马教育

第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教育与东方的教育有所不同

在这两个国家,7~12岁的儿童进入私立学校学习,但进入这种学校学习的大都是社会地位低下阶级的子弟,贵族阶级的子弟都是聘请家庭教师,不送子女上学。中等教育则主要是贵族和富人的教育,学校以学习文法、拉丁文和修辞为主。

第二,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雅典奴隶主的子弟,从七岁起,就可以到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既接受体操和军事方面的训练,又接受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和哲学方面的教育,为日后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做好准备。

第三,古代斯巴达的教育目的

古代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它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奴隶主的男孩子从7岁到20岁,都在兵营里接受军事体操训练,学习赛跑、角力、骑马、游泳、掷铁饼、投标枪、使用武器等,被培养成为效忠国家、镇压奴隶的武士。

第四,罗马帝国灭亡以后

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西欧进入基督教与封建世俗政权紧密联系、互相利用的时期。这一时期统治残酷、等级森严、思想专制,文化教育几乎完全为宗教所垄断,异教学校被取缔,世俗文化被否定。

Ⅰ僧侣人才的教育

这种教育由僧院学校或大主教学校担当,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强调盲目服从圣书和僧侣教师的权威,学习方法是背诵。

Ⅱ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并无专门的教育机构,主要在骑士的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进行,教育内容首先是效忠领主的品质,然后是军事征战的本领以及附庸风雅的素养。

②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a.阶级性

统治阶级享有受教育的特权,奴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性也在教育制度上有所反映,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中国唐代,地位高的贵族子弟入国子学,一般的贵族子弟入太学,普通地主阶级的子弟则入四门学等等,等级规定十分严格。

b.道统性

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二为一。

c.专制性

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d.刻板性

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主张死记硬背,机械模仿。古代学校教育的弊端在于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和棍棒纪律。这种教育扭曲了学生的身心,许多读书人为了科举,终生钻在故纸堆中,成了食古不化的书呆子。

e.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即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高的地位,学得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社会较低的地位。(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友爱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实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和享乐,反对禁欲主义。(3)近代教育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③教育的世俗化;

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①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它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不正确的,终身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中。

②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摆脱文盲的运动。这一运动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

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里所说的教育,不仅仅包括小学教育、初中教育等等,还包括正规的或非正规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它是一种基本教育,要满足人们在这个社会生存发展、参与社会、参与决策和继续学习的需要。

③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不同种族、性别,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的成员,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这涉及到教育管理的民主化问题。

④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考点2  教育学的发展

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①儒家的孔子

a.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b.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人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

c.孔子强调忠孝和仁爱,重视因材施教,同时也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②墨家的墨翟

先秦时期以墨翟(约前468~前376年)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③道家的老子和庄子

a.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老子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其有关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是:文化堕落论;“绝圣弃智”论;人性“复归”论。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否定文化教育价值。

b.总的来说,贯穿老庄学派文化教育思想的是虚无主义和蒙昧主义,是消极颓废的人生观。但在另一个侧面,它尖锐地揭露了统治阶级道德的虚伪性,以幻想的形式表达了个性自由的企望,这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④《学记》

a.概述《学记》是我国古代宝贵的教育文献,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被称为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b.教育原理《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对古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揭示和表述了许多重要教育原理:

第一,设计了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

第二,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劳逸结合。

第三,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第四,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第五,主张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

第六,主张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第七,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⑤其他

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王夫之等中国古代许多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都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精辟的教育见解。

a.董仲舒

董仲舒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哲学,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成为中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王朝统治的工具。

b.朱熹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教育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重视基础教育;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讲究教育方法。

c.王阳明

王阳明学说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认为朱熹要求人们绝对服从抽象的“天理”是没有道理的,不符合现实社会的客观实际。他认为“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要求人们“知行合一”。

d.王夫之

王夫之既有丰富的教学实践,又能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去揭示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规律。他用朴素的辩证法,揭示了教与学的关系,提出“行可兼知”的观点,又提出知行相互为用,不能混淆。(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①苏格拉底

a.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

b.在教育内容上,他主张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以及教人锻炼身体,增进健康。

②柏拉图

a.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的思想,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甚至提出了胎教的问题。

b.柏拉图建立了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教学体系,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

c.柏拉图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是“寓学习于教育”的最早提倡者。

③亚里士多德

a.亚里士多德禀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

b.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并论证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发展”的思想,并以之确定了教育的年龄分期,对各年龄阶段教育的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等具体措施提出具体意见,要求成人应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对其进行教育。

c.亚里士多德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成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2.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①夸美纽斯

a.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其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

b.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论是教学的艺术,《大教学论》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这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教得使人感到愉快”、“教得彻底”的艺术。

②卢梭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存在着天性至上、把教育视为自然生长等偏激的观点。但在当时,这种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封建的进步意义,这种强调“儿童是教育主体”的思想,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

③康德

康德著有《教育论》一书,其思想精神直承卢梭。书中屡次介绍卢梭的教育思想,如重视儿童青少年身心之养护、发展等,都是卢梭教育思想的“灵魂”。

④裴斯泰洛齐

a.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b.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并把这种发展引向正确的道路;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

⑤洛克

近代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人就都会很快走上正轨。(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①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a.概述

赫尔巴特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b.《普通教育学》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该书分三部分:

第一,第一部分为“教育的一般目的”,论述了儿童管理的目的和方法。

第二,第二部分为“多方面的兴趣”,分别论述了多方面的观念、兴趣的观念、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教学的进程、教学的结果等;提出了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第三,第三部分为“性格的道德力量”,强调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儿童的性格和品德。

c.影响

赫尔巴特提出教育者应掌握心理学、教育学,更要掌握传授知识的科学,他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②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

a.概述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批判性地讨论了西方以前的教育思想,同时吸取现代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b.《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一,全书共分26章,前7章讨论了教育与生活的社会机能,批判了当时社会学校教育的弊病,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念。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

第二,第8~23章对教育的目的、兴趣与训练、经验与思维、教学法与教材和课程、教育的价值、教育与职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第三,最后3章是将其论述归结到实用主义的理论基础上,认为教育应使学生将知识的获得和在共同的生活环境所进行的活动与作业联系起来,这构成了实用主义理论和方法论的核心。(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马克思主义作家关于教育学的许多精辟论述,指导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编写。

②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该书系统地总结了苏联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学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理论四个部分。

③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在多元结构、多元思想、多种文化的影响下,教育学也同样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新格局。既体现了学术发展的成果和时代的共同特征,又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实际,并能够结合区域性的要求,对教育学提出的新挑战。

1.2 典型题详解

一、选择题

1.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A.德育     

B.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   

D.社会教育【答案】B【解析】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的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是(  )。

A.家庭   

B.大众文化教育机构

C.学校   

D.社会【答案】C【解析】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所强调的主要含义是(  )。

A.先天有差异,要因材施教 

B.学以致用,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C.学习新的知识,巩固学过的知识   

D.注重启发诱导【答案】D【解析】朱熹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解释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预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务使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准备条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

4.根据文献记载,古代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供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称为(  )。

A.职官学校 

B.文士学校 

C.宫廷学校 

D.寺院学校【答案】C【解析】根据文献记载,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中王国以后,宫廷学校已不能满足培养官吏的需要,于是开设了职官学校。

5.(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书中赫尔巴特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并与相邻学科取长补短。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康德论教育》【答案】B【解析】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普通教育学》中,他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教育学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使之成为比较系统的教育学理论体系。

二、填空题

1.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具有________性、免费性、________性。【答案】义务;强迫

2.教育学是一门以________、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________的科学。【答案】教育现象;教育规律

3.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________。【答案】非制度化教育

4.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________。【答案】各级各类学校

5.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________,他的作品是________。【答案】凯洛夫;《教育学》

三、名词解释

1.教育

答: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②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教育的外延相当广泛,包含各种形式的教育,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教育类型,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功能: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阶级斗争功能;选择功能。

2.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答: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这种教育起源说法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受到当时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因而不能正确提出和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四、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兴起于19世纪末,直到今天仍然对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其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①教育是与人类的生产联系在一起的,既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条件也取决于生产关系。社会或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教育,制约着教育的发展、社会性质以及社会职能的实现,并要求教育为这些关系服务,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

②教育同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继承性,受多重因素制约,教育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彻底解放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消灭资产阶级和一切阶级的教育。教育改革和社会变革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2)教育与社会生产的关系

社会生产对教育作用的变化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和作用都发生了变化。教育规模和发展速度、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育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学校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场所。(3)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包括两方面:①人的本质是劳动;②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个性形成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批判了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科学地解决了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辩证关系。(4)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人的全面发展,即劳动者智力和体力两方面,以及智力的各方面和体力的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达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但从更深层次看,它也是指一个人在志趣、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即作为一个真正“完整的”、“全面性”的人的发展,而且使每个社会成员得到自由的、充分的发展,还必须向全体社会成员施以普遍的全面教育,包括智育、综合技术教育、体育和德育,以及实行教育与真正自由的生产劳动相结合。(5)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但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②大工业的发展客观上先是要求将生产劳动与教育结合起来,使工人尽可能受到适应劳动职能变更的教育,再是要求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能多方面发展的劳动者。

③机器大工业生产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这就为通过科学这一中介,将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地相结合提供了基础。

④综合技术教育,这一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工具的技能,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供了重要的“纽带”。

2.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答:现代教育是迄今为止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特点。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部分人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与之相关的就是现代教育的公平性,即现代教育要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实际上的公平。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即现代教育的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应坚决废除教育的等级性和特权性。这并不是要否认教育对少数精英人才的培养,而是要求对精英人才的选择不应根据他们的财产、出身和地位,而应根据他们的才智和志向,并且,精英人才的选拔不应该以牺牲大众教育的质量为代价,应该在提高大众素质的基础上选择精英、培育精英。(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对教育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教育的经济功能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充分重视,教育改革因此被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条件。教育不仅是改变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还是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也受教育科学的指导,日益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现代教育的未来性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是指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即现代教育要面向世界。(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是指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五、论述题

教育学独立的条件是什么?独立时期的标志性教育著作有哪些?

答: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在教育尚处于萌芽和经验阶段时,作为总结教育经验、具有一定理论体系的教育学是不可能出现的,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资产阶级为了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在教育上提出了他们的主张,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并且形成了一些教育著作,促使教育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1)教育学独立的条件

①前教育学时期教育知识的丰富积淀。在教育学独立之前,人们已经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零散的、不成体系的教育知识。这是教育学最终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所必须的宝贵资料,为教育学的独立 奠定了基础。

②17~19世纪教育实践,特别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17~19世纪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学校。学校的发展,需要新的教师和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师范教育应运而生,所有这些都促成了教育学的独立。

③近代以来科学分门别类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近代以前,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母体。近代以来,人类在各个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许多学科于是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采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的独立和科学化也是不可避免的事。

④近代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不懈努力。教育学的独立凝聚了好几代教育家的心血,正是他们的不懈探索才最终使教育认识从教育术的阶段上升为教育学的阶段。(2)教育学独立时期的标志性著作

①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②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

③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④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儿》,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⑤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康德论教育》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和“教育实验”的主张;

⑥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写作了《林哈德和葛笃德》,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⑦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第2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2.1 考点精讲

考点1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统治阶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这种领导权的:

①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他们通过国家机器,以各种不同的手段颁布政策和法令,规定培养目标和办学方针,并以强制的手段监督执行,使教育沿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同时,还经常利用其权力任免教育机构的领导人和学校的教师,从组织上保证这种领导权。

②利用经济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国家权力机关和统治阶级中的个别人可以用拨款、捐献教育经费等办法,间接实现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控制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教育机构的存亡。

③以意识形态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和控制教育。他们通过教科书的编定,参考书的审定,各种读物的发行以及对教师思想上的影响等办法左右教育工作。(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并体现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尽管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但教育也具有自身的规律,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过程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它的首要任务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如何使受教育者更好地掌握,更灵活地运用,这些都是与人们的精神活动的规律密切相联的,而与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生产力没有多大的关系。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具体而言这种人才培养分为两个方面:

①培养人才,使其具有一定的思想意识,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

②学校在培养人才时,不仅使他们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而且还向他们传授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知识及技能,以使他们能直接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集中的地方,他们有知识、有见地,也有自己的理想及勇气,由于学校的教材、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文章往往具有极大的洞见性、启发性,因此,学校对于一个社会的风气习俗、道德面貌以及政治思想潮流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它是制造舆论、宣传思想、影响群众的重要阵地。(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政体,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公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在不民主的社会中,教育能传播科学知识,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教育一方面能成为统治阶级的愚民工具,另一方面也由于它自身的某些特点与规律,能够通过传播科学真理,启迪人的智慧,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从而开发人们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这样,人们往往就能够意识到现实制度的落后之处,进而推动社会的民主变革。

②在比较民主的社会中,民主的教育可以保持并推动政治民主化

民主的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政治素质,推动他们参政的热情和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领导阶层的文化素质,从而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更重要的是民主教育本身的实践会影响每个学生的心灵,增强他们的民主意识,这样民主意识又可以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传递下去。

考点2  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一方面受到一定阶级的需要的制约,只有对统治阶级本身有利他们才会去办一定的教育;另一方面则受到来自于生产力的更直接的影响和更深层的决定。这是因为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些东西来源于生产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

①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②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提出的需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