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初中语文课例品析与微课设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8 01:01:18

点击下载

作者:杨勇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课程初中语文课例品析与微课设计

新课程初中语文课例品析与微课设计试读:

名课赏析

思路明晰的板块教学范例——余映潮《散步》课堂教学赏析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赤化中学 张文楷名家简介

余映潮,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下称“中语会”)副主任,全国中语会名师教研中心主任,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培训专家之一,河北师范大学“余映潮工作室”主持人。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他几十年潜心钻研、探索与实践中小学阅读教学设计艺术,是知名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专家、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专家、中考语文命题研究专家,《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多家杂志的专栏作者,被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他著述丰富,已发表各类教学文章1400余篇,出版了《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怎样学语文》《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余映潮讲语文》《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等七本专著。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其精彩的课堂教学受到各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遍欢迎。名课赏析

这里,我所选课例《散步》,为余映潮老师于2007年1月在浙江省六市第二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上的教学展示课,展示课地点是浙江省瑞安安阳实验中学。

余老师的这堂课,很好地践行了他的板块教学理论,给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对于我们学习板块教学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在这堂课上,余老师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余老师的“板块教学”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 ‘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31.)。其特点是“教学内容呈 ‘块状’”, “教学过程清晰有序”。这种设计“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活动,着眼于能力的训练,以 ‘教学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结构课堂教学”(同上)。

从余老师的这堂课来看,其课堂结构分为四个板块(四个部分):新课导入、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下面,我就从这四个方面来谈谈我观看了这堂课之后的一些感悟。一、新课导入,目标明确

在“新课导入”这个板块,当学生明确了课题之后,余老师便这样告诉学生:“我们的阅读活动: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这样,既告诉了学生这堂课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而且也告诉了学生每个部分学习的主要内容。

尤其是,这里余老师用了“我们”一词,可见这里的“我们”既指学生也包括老师,这就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与任务是由学生和老师来共同完成的。“我们”一词的运用,既让学生感到亲切,也反映了余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这便凸显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从这里也可见余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这样,一种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新课的一开始便渐渐浓郁。二、理解文意,举重若轻

在“理解文意”这个板块的教学中,余老师这样操作:

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

先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是否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待学生阅读完课文思考到一定程度时,余老师再以商榷的口吻问:“可以交流了吗?”注意这里,当得到学生回应时,余老师再继续提问题:“你的标题是什么?说明理由。”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余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以及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学生只有充分地阅读和思考之后,探究问题才可能展开,回答问题也才可能正确。

随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和谐的爱 祖孙三代 亲情 责任世界 初春的故事 分歧关爱

在学生拟定标题并说明理由之后,余老师再恰当地给予评价,然后又让学生来看看老师拟的标题:

春意 呵护 生命,生命 选择 温馨瞬间

比较这些标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用“散步”来作为文章的标题呢?通过讨论比较,学生得出结论:还是课文的标题最好。

因为:它简明、准确、含蓄,有情致、有画面感、有故事味。

余老师在这个环节,通过一个拟标题的练习与评点引导,让学生因此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文意。本文的内容深刻,主题可谓是比较宏大。对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美好画面,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等这些深刻内容的理解,余老师仅通过一个拟标题的练习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真可谓是举重若轻呀!这一方式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王荣生教授曾说:“追求效率,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是目标明确,二是方法得当。”(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余老师所用的这一方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三、朗读课文,反复体会

在“朗读课文”这个板块,余老师向学生提出朗读建议。

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1)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2)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

从“建议”一词,可以看出余老师对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定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是学生学习的参谋者、建议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三条朗读建议,分别从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建议(1)“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这是要求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理解课文。

文中的波澜是关于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建议(2)提到要读好这个波澜,就是要深入地理解课文。在建议中余老师还给予了理解指导——“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指导学生从不同角色的角度去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的情感。

课文最后一段,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也是课文主旨凸显的地方。在建议(3)中,余老师建议学生带着深深的体会示范朗读。只有对课文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有深深的体会,也才能读好课文。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过程中,余老师对学生的朗读作出了具体而详细的指导,并对学生的朗读作出了引导性的评价。

这里,余老师也用了“以读代讲”之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之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让尊老爱幼、互敬互爱、和睦相处这一重大思想品德教育主题,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血液里、骨子里。这一方法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正所谓“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育之中”,实现了“文道合一”。四、品味语言,仔细咀嚼

在“品味语言”这个板块,余老师又这样建议:

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

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

这里,余老师的“建议”提出了明确的话题内容,提出了语言表达的具体要求——简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收获,自选文句,联系上下文进行评点。只要学生有了充分的阅读和感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所读所悟而有话可说。这里,余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个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阅读个体,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自是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时,这里余老师还运用了“话题教学法”(Topic-teaching)。话题教学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以一个话题为中心,在遵循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结合教材,以课文为基础进行广泛阅读与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能以课文的阅读理解为基础,通过对这一话题的相关内容的深入理解,拓展认知领域,开展思维活动,畅所欲言地讨论交流。这种教学模式,内容新颖,形式活泼,贴近学生,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余老师也是倡导话题式教学方法的。他说:“每一个话题都是一个 ‘抓手’,都能让学生深深地进入文本,都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 ‘再表达’。”

这里,余老师以话题为线索,带动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达成,从而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至此,余老师又如是建议学生:

说到这篇文章语言的欣赏,我们可重点关注“句子”。要品味它们的造型美、用词美、情趣美、蕴意美。要感受到它们对我们心灵的熏陶。

这里他再次将语言品味的重点引向对课文“句子”的品读。对“句子”的关注,是语言欣赏和语言学习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语文味”充分体现的地方。这里,余老师明确地提出并要求学生从“句子”的“造型美、用词美、情趣美、蕴意美”四个角度去品味。这既为学生指明了品味的方向,也提出了品味的要求。让学生在句子的品味过程中,去感受句子的情感,去触摸句子的温度,去品悟句子的美感,去熏陶自己的心灵。

余老师的课所包含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是博大精深的。我这里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赏析,也仅仅是管中窥豹。由于手头资料有限,再加之时间仓促,文中贻笑大方之处,尚望读者不吝赐教。

语言之美润物无声——余映潮《散步》课堂教学实录及语言赏析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烟峰小学 张馨名课感悟《散步》一文情节简单,篇幅短小。一家四口出门散步,原本只是作者经历的生活片段,作者莫怀戚却将它写得语淡情深,关于“亲情”“生命”的感受溢于字里行间,给每个读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灵震撼。

纵观整个行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无令人费解的句子,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除文末有几分含蓄外,其余则明白如话。文章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读来像是背着花篮和作者一同散步,一边交谈,在不经意间往花篮里采摘几朵并不名贵却很雅致的花朵。看似质朴的外表下,包蕴着内涵美。作者执着于平实中见灵气,浅易中见哲理。

有人说过:好文章耐读不好上。上得用力,破坏整体美感;上得炫技,失掉文章特点;上得平淡,难解其间味道。余映潮老师将这篇不好上的好文章既上出了内涵,上出了骨感美,还上得有血有肉。尤其是余老师恰当的引导、精彩的点评、富有诗意的抒情,再加上亲切的微笑,文章的语言美和余老师深厚的语言功底融合在一起,整堂课被打造得如诗如画。【感悟一】借助多媒体,用优美凝练的语言引导学生。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余老师在这堂课中,通过一个个成功的导入环节,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角色欲望”,架构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使师生在整堂课中始终共同沐浴于和谐愉悦的氛围之中。(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要说本文的标题,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含蓄,有情致,有画面感,有故事味。)(师:真是蹲得坚如磐石,背起的是生命的昨天和今天,一蹲一背,定格了一幅美好的充满亲情的画面。)(教师出示自己的归纳,要求学生旁批:

这里洋溢着春的气息;

这是散步的美妙背景;

新绿,嫩芽,冬水——写生命的复苏,增加文章的美感;

作者借新绿和嫩芽讴歌生命的活力,映衬着散步时一家人欢愉的心情。)

…………【感悟二】用恰当的、中肯的语言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精彩点评。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多边活动。即时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准确、及时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教学过程更趋完善,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余老师通过恰当运用课堂评价,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反映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引导艺术、激励艺术。(师:拟得很好,你扣住了结尾,很有哲理的结尾。)(师:是呀,家庭生活的瞬间之美。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出亲情,他们的生活是和睦的、美好的。)(师:多有情味的标题,慈祥的母亲,乖巧的儿子,一起走向阳光,走向池塘。)

…………【感悟三】注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中的韵律美、节奏美,领悟文章内涵。

散文语言质朴而自然,人们常用“甘洌清澈的山泉……”“曲径通幽的园林区”“烟波去海的扇面”来形容它。散文教学,品尝语言美是重点,应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咬文嚼字,揣摩散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抒情性,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不同的文字组合反映不同的表象系统,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正所谓“言以明象”“情以物迁”。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美读,捕捉表象,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语言的感染和熏陶。(师:读得好,读出了淡淡的意味,老师提一下修改的意见,稍微地把有些地方的重音加深一些。)(师:你读出了诗味,特别是“整个世界”,举重若轻,意味深长。)(师:啊,你进入了一种情境,是用全部的感受在读文章。)(现在,我们一起朗读一下,注意:如“阳光”,要带一种意味;两个“蹲”字,要重一些;“但”字,可以轻一些;“很”字,应该拖一下。)

…………

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师完成使命、履行职责的重要条件和基本手段。无论时代怎样向前发展,教学手段怎样现代化,只要是教学就离不开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好文章,更离不开教师专业化的教学语言。正如好料配以名厨,再加上慢工细活,能烹不出可口佳肴吗?听余老师的课,如沐春风。有这样的语文老师,学生之幸,你我之幸;有这样的语文老师,教育之幸,汉语之幸!【附:名课实录】散步课文作者:莫怀戚 执教教师:余映潮

一、新课导入

师:可以上课了吗?(得到回应。)课文打开,看一看屏幕。

这节课我们来看一篇美文,一篇很美的、精致的散文。(读屏幕上投影的文字:散步 莫怀戚。)

PPT显示: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我们将通过这样三个环节来学习。(屏幕投影。)

PPT显示:

我们的阅读活动: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二、理解文意(师读屏幕上投影的文字。)

PPT显示:

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学生思考,完成活动。

师:可以交流了吗?(得到回应。)你的标题是什么?说明理由。

生1:我拟的标题是“整个世界的分量”。课文第8小节最后一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分量指的是我背上的母亲和妻子背上的儿子,一家四口,虽然很小,但在作者和妻子的心里,却是整个世界,可见浓浓的亲情。

师:拟得很好,你扣住了结尾,很有哲理的意味。

生2:我拟的标题是“生活之美”。本文通过一家人的生活情景表现了家庭之间的亲情和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

师:是呀,家庭生活的瞬间之美。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出亲情,他们的生活是和睦的、美好的。

生3:我拟的标题是“小路亲情”。一家人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作者尊重母亲,母亲疼爱孙子,体现了尊老爱幼,表现了一家人的和睦、互相体谅、互相关爱。

师:你抓住了小路,抓住祖母对孙子的呵护,可见作者也是有感而发,很有意味。

生4:我的题目是“亲情”。整篇文章就在写亲情,写互相关爱、体贴的亲情之美,我这个题目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师:写亲情、家庭生活、中年人的责任,题目拟得很好,你读出了那种意味。

生5:我拟的标题是“情满小路”。本文有质朴的语言、浓浓的情意,有一家人的协作,小路上洒下了浓浓的情意。

师:多有人情味的标题,慈祥的母亲,乖巧的儿子,一起走向阳光,走向池塘。

生6:我拟的标题是“春天的步伐”。文章充满了温馨,写出了家庭如春天般的温暖,而且作者也希望母亲如春天的步伐一样,表达了对母亲的爱。

师:你读出了另外的一层意味,很好。

生7:我拟的标题是“延续生命”。一家四口三代人在小路上散步,在小路上可以走很远很远,有延续的感觉。

师:生命是传承的,于作者而言,有很重的责任,呵护老人,善待小孩,这是生命的感受,就如作者看到新绿的铺展时想到了生命,很好。

下面来看看老师拟的标题。(屏幕投影。)

PPT显示:

三代同行。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PPT显示:

幸福的家庭 亲情无边 分歧 大路小路 责任背起整个世界

PPT显示:

春意 呵护 生命,生命 小事情深 选择 温馨瞬间(稍加解释。)

师总结:但是话说回来(读屏幕上投影的文字)……

PPT显示:

要说本文的标题,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含蓄,有情致、有画面感、有故事味。

三、朗读课文。(师读屏幕上投影的文字。)

PPT显示: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1)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注意要面带笑容。)

学生按要求进行朗读。

PPT显示:

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2)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解释“波澜”。)

学生按要求进行第二次朗读。

PPT显示:

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

学生按要求进行第三次朗读。

师:现在请哪位同学来示范朗读,做一下小老师。

生1: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读得好,读出了淡淡的意味。老师提一下修改的意见,把有些地方的重音稍微加深一些。

生2: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你读出了诗味,特别是“整个世界”,举重若轻,意味深长。

生3: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啊,你进入了一种情境,是用全部的感受在读文章。

现在,我们一起朗读一下,注意:如“阳光”,要带一种意味;两个“蹲”字,要重一些;“但”字,可以轻一些;“很”字,应该拖一下。

全体学生齐读。(师总结,读屏幕上投影的文字。)

PPT显示:

要说这篇文章的朗读,主要应注意这样一些朗读的感觉:速度感、情节感、重音感、意味感。

四、品味语言(师读屏幕上投影的文字。)

PPT显示:

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

如:“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注意对这一句的品读。

品1:“散步”紧紧扣题,全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

品2: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现在的写法,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

品3:“我”这个字摆的地方很重要,表现出“我”的一种责任感。

品4:这个句子的句式很美,这样写很庄重,表现出“散步”在“我”心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学生动笔。

师:把你的见解讲给你的同桌听一下。

同桌交流。

师:把你的见解讲给大家听。

生1:第5小节最后一句“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表现了儿子很活泼、天真,家庭很幸福、温馨。

师:评价的句式很整齐。

生2:第4小节最后一句“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一句是作者的感慨,想到生命,是希望母亲像春天的万物一样生机盎然。

师:生命,在文章中很重要,通过景色描写的亮丽,表达作者的愉悦和对母亲身体健康的祝愿。

生3:两个“蹲”。“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尊重和使命感,句式整齐、优美;而且我和妻子各有所为,各为这个小家庭尽心尽力,一路上都是亲情。

师:真是蹲得坚如磐石,背起的是生命的昨天和今天,一蹲一背,定格了一幅美好的充满亲情的画面。

生4:“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主意了:‘还是走小路吧。' ”母亲开始未听从,但“摸”字表现了对孙子的疼爱。“吧”字表明有商量的余地,体现的是一种亲情的温暖。

师:这位老人很温柔,对小孩子非常地关爱,这个细节很有意思。

生5:“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说明作者是家庭的核心,负有责任,要让全家人平静地度过每一天。

师:是啊,对中年人而言,有沉重的责任,自须背负。亲情、责任感在文中表现得很好,两个成熟的生命就要呵护下一代,善待上一代。(师总结,读屏幕上投影的文字。)

PPT显示:

说到这篇文章语言的欣赏,我们可重点关注“句子”。要品味它们的造型美、用词美、情趣美、蕴意美。要感受到它们对我们心灵的熏陶。

五、结束语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人事景情,意味深长,表现人物“我”的情愫,读起来很舒服、很甜美。

PPT显示:

在我们就要走出美文《散步》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文中最后一段……

谢谢同学们的努力,下课。

本课例出自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新课标下生活化、严谨的语文课堂——蒋倩《端午的鸭蛋》教学课堂实录赏析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初级中学校 任伟杰名家简介

蒋倩,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曾于2004年5月获得郑州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于2005年10月获得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于2007年12月获得第二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课堂能力展示一等奖。《端午的鸭蛋》一课就是蒋倩老师在2007年12月第二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课堂能力展示获得一等奖的课堂教学实录。名课赏析

新课程标准下,什么是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什么是严谨的语文课堂?在有幸看到了蒋倩老师2007年12月在第四届“四方杯”全国语文教师课堂能力展示上获得一等奖的《端午的鸭蛋》的课堂教学实录之后,我真正理解了,也从中受益颇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蒋倩老师的这堂课充分体现了语文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处处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中蒋倩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堂课中大部分是学生自己开展活动,通过多读、多思、多发言,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来动手体验文本中生活的情趣。在课堂中学生们三读课文与合作探究贯穿始终,课堂中少了教师的大量讲解,教师只是通过适时的“导”与“点”,引导学生阅读,探究文本中描绘的生活的情趣与美。这样做既达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又让孩子们从中学到了知识,体味了生活的情趣;而且这些知识还是孩子们自己动手得到的,这样将会极大地增强孩子们将来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乐趣。蒋倩老师的这节课也告诉我们,教师可以放心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受益终身!真正体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正如蒋倩老师自己所说:“你的生活态度就是你的教学态度。课堂即生活。”这堂课充分地体现了蒋倩老师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在课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升华。有人说过:“语文是打开生活的窗。”蒋倩老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语文和生活中节日的风俗,以及家乡节日的习俗相连接,把语文“贴”在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的载体上,达到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效果。在本堂课里,蒋倩老师在确定学习目标的时候,就决定让学生“感受民俗风情,体味文章蕴含的情感”。在开篇蒋倩老师就通过课件播放,让学生回忆我们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端午等)以及这些节日中我们的一些习俗,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作者汪曾祺先生的家乡高邮,以及课文题目——“端午的鸭蛋”。接着,蒋倩老师要求学生三读课文,在三读课文中让学生紧紧把握文本中生活的语言。如在一读课文中要求孩子们把握文意,让孩子们提炼出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热爱与怀念的文本。在二读课文中要求学生欣赏五句话。那五句话本身就具有很浓郁的生活气息,学生在蒋倩老师的引导下,体味了生活的“情”和“趣”。三读课文,蒋倩老师要求学生体味“情趣”,实际上是让学生体味“生活的情趣”,如“作者笔下有情趣,是因为作者心中有情趣”,教会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品味生活、创造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把语文与生活天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处处是生活”的语文教育思想。

著名的语文人余映潮先生对蒋倩老师的这堂课有这样的评点:“这节课,在阅读教学设计艺术上给我们的启示是:思路的清晰和结构的完整。”确实,本堂课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严谨的结构”的典范。整堂课一改大多数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而阅读要求却没有多大的变化与递进的通病,而是“层次清晰,结构严密,推进自然”(余映潮)。课堂中的“三读”,每一读的意图都不同。第一读:把握文意,是让学生能初步地读懂课文,领会本文要表达的思想,能知道作者写作的意图,即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第二读:文句欣赏,是将课文读深,体味作者语言的精炼、用词的准确及幽默。蒋倩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文本中五句话的欣赏,从中提炼出一些重点的字词,如体会第一句中重读“就”字的精炼,第二句中“什么”一词用词的准确,第三句中“肃然起敬”的幽默感,以及“每逢”一词及长音的“哦”的美感,第四句中“扎”“吱”“冒”等字的韵味,第五句中“秀气”“蠢”等词的生动和丰富的想象力。体味作者的语言特点是“平淡处见深情、平淡处见风趣、平淡处见味道”的细微处见功夫。第三读:体味情趣,是从第二读的文句欣赏中自然过渡而来的。蒋倩老师通过第二读的“文句欣赏”中引出的单独的“情”和“趣”,顺势而上,将读引入到“体味情趣”上来。蒋倩老师从文本中选择了“挑鸭蛋”这一个场景,让学生从中去发现和体味生活的情趣。这样三读自然地层层递进,既有教学的梯度,更体现了教学结构的严谨。

本堂课,蒋倩老师不仅使学生领会了教学内容,同时也教会我们要怎样来进行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语文的教学功能,使语文教学富于生活化、人文化,并还课堂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对学生可持续能力发展进行培养的目的。【附:名课实录】端午的鸭蛋课文作者:汪曾祺 执教教师:蒋倩

师:同学们,“一滴水可以见大海,一粒沙可以见世界”,一个小小的节日风俗背后却是灿烂的民族文化。今天,我们的话题就从中国的传统节日说起。请同学们看屏幕。(播放课件:放爆竹、吃饺子的画面。)

师:这是哪一个节日的习俗?

生:春节。

师:有同学知道为什么要吃饺子吗?

生:保护耳朵。

生:纪念张仲景。

师:老师告诉同学们吧。在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也就是子夜十二点的时候,古人称之为“更岁交子”, “饺子”就是“交子”的谐音,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美好的祝愿。(播放课件:提花灯、吃元宵的画面。)

师:这是哪一个节日的习俗?

生:元宵节。

师:这一天,不仅要吃元宵,还要赏花灯。到夜晚,定是“花市灯如昼”。(播放课件:吃粽子的画面。)

师:这是哪一个节日的习俗?

生:端午节。

师:除了吃粽子,还有赛龙舟、悬艾叶以避邪的习俗。不过,端午和鸭蛋有什么密切的联系,同学们可能还不一定知道。请随老师一起走进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到高邮的端午节上去看一看。

先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共同朗读。(播放课件。)

学习目标:

1.感受民俗风情,体味文章蕴含的情感;

2.品味富有情趣的语言。

师:学习课文之前,首先熟悉一下生字词。(播放课件。)

咂z(zā)摸 鸭蛋络(lào)子腌(yān)苋(xiàn)菜

系(jì)百索子 车胤(yìn)

师:“咂摸”中的第二个字应读轻声mo, “系百索子”中的“系”应读“jì”,它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

生:xì。

师:请组一个词语。

生:(纷纷地)联系、关系、系列……

师:当“打结、扣”来讲时读jì,其他情况下,均读xì。跟随老师共同朗读两遍。(师生共同朗读生字词两遍。)

师:下面我们学习课文。本节课,我们一起进行三个与读有关的小活动。第一个活动,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了解这是一篇写什么内容的文章。(播放课件。)

这是一篇写_____内容的文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一篇写什么内容的文章?可以选用文中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总结。例如,这是一篇写鸭蛋的文章。再如,这是一篇写端午的鸭蛋的文章。

生:这是一篇写端午风俗的文章。

生:介绍家乡特产的文章。

生:写端午和鸭蛋之间联系的文章。

生:这是一篇怀念故乡的文章。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基本把握住了文意。这是一篇写高邮端午风俗的文章,着墨最多的是鸭蛋,尤其是端午的鸭蛋。但鸭蛋只是一个载体,它所传达的是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在作者心中,鸭蛋早已变成了一杯酒,历久弥香,一饮即醉。下面,我们来好好地品尝一下这枚端午鸭蛋的滋味。

让我们再读课文,欣赏文句。老师从文中选择了两句话,同桌合作共同探讨句子所表达的情感,稍后还要示范朗读。(播放课件。)

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2.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要求:同桌合作探讨句子中哪些词语突出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学生同桌合作探讨。)

师:第一句,先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学生范读。)

师:请一位同学点评。

生:读得很有味道,表现了作者不大高兴。

师:为什么不大高兴?

生:认为他们那个地方只出鸭蛋,好像很穷,体现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师:正因为热爱,所以对对方只知鸭蛋,不知其他,感到不满和遗憾。哪一个词语最能体现出作者这种微妙而复杂的情感?

生:不大高兴。

生:就。

师:“就”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仅仅,只。

师:好,我们共同朗读体味,看是不是这样。(学生共同朗读,重读“就”,效果很好。)

师:第二句,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比赛一下。(一男生、一女生分别朗读。)

师:请这位同学点评。

生:男同学读得有些味道,能体现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师:对家乡鸭蛋推崇备至,对北京的咸鸭蛋却瞧不上。老师再示范朗读一下。(师范读,强调“什么”一词。)

师:哪一个词语最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生:什么。

师:假如换成这样一句:“这根本就不算咸鸭蛋!”和原句比较,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生:原句效果好。后一句不能把情感充分地体现出来。

师:说得很准确。通过这个词语,作者的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那种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的神情跃然纸上。其实,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乍一看平淡无奇,细品之下,却觉得声情并茂。这第一口,我们品出了作者对于故乡的浓浓的情谊。接下来,还有更丰富的滋味在等待着我们。(板书“情”字。)(播放课件。)

3.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4.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5.别说咸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要求: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师:大声朗读三个句子,体会哪一个词语用得比较好,进而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学生朗读体会。)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第三句。

生:我认为“肃然起敬”用得比较好,说明他们那里鸭蛋非常出名,各地都知道。

师:高邮的咸鸭蛋名气很大,而作者的得意之情也溢于言表。不过,“肃然起敬”一词,老师还读出了一种幽默感。我们一般对名人或者做出过可歌可泣、令人敬佩的事情的人,还有庄严的事物,才会肃然起敬,然而文中却是因为什么而肃然起敬?

生:鸭蛋。

师:作者的幽默可谓不动声色。

生:“每逢”用得也很好,说明这种情况不止一次,可见鸭蛋之好。

师:体味很细致。还有哪一个词用得比较好?再认真读读,体会一下。

生:哦。

师:去掉这个字再朗读比较一下,原句好在何处?(师示范朗读两句,“哦”字拖长音,有起伏。)

生:写出了面部表情。

师:只一个字,便神情毕现。

师:请男同学共同朗读,看能不能读出神情,尤其要读出“哦”的味道。(男生朗读。)

师:谁来说说第四句?

生:“扎”字用得好,写出了动作的特点。

师:稳、狠、准。

生:“冒”字用得好,写出了红油特别多的特点。

师:是“冒”而不是“流”,可见红油之多。

生:“吱”字用得好,好像油很多,会冒出来。

师:请你示范朗读。(学生朗读。)

师:读得非常好。老师注意到,这位同学讲“吱”字拖了长音。我们看原文,“吱”字后面用的是破折号,假如换成逗号,该怎样读?(学生读得很短促并大笑。)

师:用破折号,同样显示了红油之多。作者抓住高邮咸蛋的特点,一字传神。请女同学共同朗读,要读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效果。(女生共同朗读,“吱”字拖长音。)

师:谁来说说第五句?

生:“秀气”用得比较好,表现出鸭蛋的样子。

生:“蠢”字用得好,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很生动,体现出作者多么喜爱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鸭蛋。

师:在作者的笔下,鸭蛋仿佛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的英俊潇洒,有的呆头呆脑,有的清秀可人,有的却丑陋不堪。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用词之生动、想象力之丰富啊!

品读完这三句之后,请大家总结作者语言的特点。

生:生动形象。

生:风趣幽默。

生:用词精准。

师:很好,语言精练,用词准确。作者的语言是细微处见功夫,往往一个字味道全出。看似不加雕饰,清淡之中却有无穷韵味。正是平淡处见深情、平淡处见风趣、平淡处见味道。

我们第二口品出了语言的趣。然而文章给予我们的享受和启发还不止如此。让我们三读课文,体味情趣。(板书“趣”字。)(播放课件:趣读“挑鸭蛋”“玩鸭蛋”,体味生活情趣。)

师:同学们挑过鸡蛋或鸭蛋吗?

生:挑过。

师:你们是怎样挑的?

生:用手电筒照一下,看质量如何。

师:这个技术含量比较高。

生:挑个大的,圆的,比较实惠。

师:实用主义者。我们看看,作者是怎么挑的?

生:先挑颜色,淡青色的,再挑形状好看的。

师:挑得真细致。挑完还要挂在胸前把玩,然后才吃掉。一枚小小的鸭蛋,作者便挑出了如此多的趣味。可见,生活并不缺少情趣,而是缺少发现。生活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你们玩过鸭蛋吗?

生:玩过。做成不倒翁的样子。

生:将鸭蛋竖立起来,看谁竖得多。

生:在鸭蛋壳上画画。

师:作者是怎样玩的?

生:掏空蛋壳,装上萤火虫,蒙上薄罗。

师:真是既有创意,又富诗意。鸭蛋本身并不是玩具,但是在孩子们充满想象力的创造下却变得趣味无穷。

这些情节看似普通平常,却教给我们该怎样生活,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生活启示呢?(学生思考片刻。)

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要关注身边的事物,去发现它们的美。

生:要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来创造一些生活情趣。

生:一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却蕴含着情趣。

师:说得真好。作者笔下有情趣,是因为作者心中有情趣。要想让我们平淡如水的生活变得情趣盎然,就要学会像作者那样,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品味生活,创造生活(播放课件:品味生活创造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之旅才会风光无限。

请同学们共同朗读这两段,感受情趣。(学生共同两段第四、五段。)

师:让我们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章的感悟,写写我们的节日趣和故乡情吧。广东有很多独特的风俗和风味小吃,比如逛花市、舞狮子,还有荔枝、肠粉等。课下请同学们写一种家乡风俗或小吃,注意抓住特点,一百字左右即可。(播放课件:逛花市、舞狮子、荔枝、肠粉的图片。)

师:这枚端午的鸭蛋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情、语言的魅力,更给了我们生活的启示。请同学们就从此刻开始,张开你睿智的双眼,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吧。

本教学实录选自高伟毅、刘森主编:《一线考察:语文优质课例篇》,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卓有高效而不见雕饰之痕——李镇西《给女儿的信》课堂教学赏析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三锅中学 杨仕银名家简介

李镇西,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四川省成都市优秀专家,曾荣获2000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现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作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在数十家报刊上发表各类教育文章数百篇,出版著作十多部,其著作多次获得国家级图书大奖。代表著作《青春期悄悄话——给中学生100封信》《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等。最新著作有《给教师的36条建议》《做最好的班主任》《做最好的家长》《做最好的老师》等。名课赏析

偶然间读了由高伟毅、刘淼二位专家编写的《一线考察:语文优质课例篇》中的李镇西老师在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国语学校高一(3)班上的《给女儿的信》一课的课堂实录。这虽然是九年前的一堂课堂实录,但我通过阅读和观看课堂实录视频,仍感到很贴近我们,丝毫没有过时感。仔细一琢磨,这应该就是这堂自读课教学卓有高效而又不见雕饰之痕的缘故吧。

下面,我主要从李老师这堂因生而定、环环相扣的自读课教学的四步教学流程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吧。

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众说不一。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或者由教师当成讲读课文来教,对一线教学实践的教师来讲肯定是不行的。李老师在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处理上,采取了一种似放而未放、似讲而未讲的巧妙的自读课四步导读教学流程。

第一步,以轻松愉快的互动讨论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音形义的预习掌握情况,以此来抓学生字词音形义基本功训练。这阶段用去时间2分多钟。

第二步,引导学生谈对文本的初步感受,既探查了学生预习文章内容的情况,又切入了新授课的教学。这样切入既检查了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观照文本的情况,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学习之中。这一步过渡非常巧妙,一点也不生硬突兀,一点也不让学生感到太难。这样就引着学生轻轻松松地进入了教学情境,自然而然地敞开心扉与文本、与课堂交流,为下面的教学创设了宽松的氛围。试想,这一课所涉及的是一个让学生面红心跳的爱情与性生理、性伦理的话题,如果开不好场,要么学生会闭口不谈,任你唱独角戏,根本进入不了文本和课堂,要么学生就会乱吵乱嚷,“大闹天宫”,让你控制不住课堂,完不成教学任务。这阶段用去时间约6分钟。

第三步,组织学生对正文进行研讨。李老师以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认识文本之后,迅速提出任务(速读课文,勾出喜欢和欣赏的语句),进入下一步教学阶段——学生在阅读中体悟文本发现问题,进而依据学生发现的精彩语句展开讨论交流。在这里,李老师从汪洋、钟雪飞、李文思三位同学的发言中迅速引导并捕捉到学生自由交流发言和文本重点之间的契合点,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话题“爱情”,展开精彩语句的品读赏析。在这一步,李老师巧妙抓住李文思同学欣赏的语句,引出上帝三次发现的美和力量的不同点,从而引领学生对爱情具有美和力量的特点进行朗读领悟讨论教学。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再扣住上帝第三次发现后的神情动作及后果描写的句子展开研讨,从而让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爱情的更高层次:忠诚与心灵的追念。课堂教学进行到此,一般教师就会就此罢手了,可李老师依然抓住爱情这个话题深入开展学生的自主研讨、自主发现教学。

爱情,对于15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们来讲,他们既害怕又向往。对老师来讲,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在学生情窦初开的季节里正确处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讲深了或讲浅了都会贻害无穷。如果仅讲到此,学生们心中不禁要问:那我们今后在爱情问题上要怎么做才好呢?智慧的李老师早就料到了这一点。于是,他继续开展表面为精彩语句(上帝三次发现描写中的重复语句)赏析的教学,实则是爱情的最高境界的外在呈现状态赏析的研讨教学。这样使学生非常轻松而又理性地从全方位多角度感知了爱情。

第四步,开展引申拓展教学。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了“爱情其实很简单,就是看着自己心爱的人”之后,趁着同学们被纯真的爱情打动之时引导大家唱出《最浪漫的事》(先一人唱,后来大家不知不觉跟着唱),来深化教学成果,让学生回归认识现实中的最美好的爱情境界。不仅如此,李老师还以质疑援理的方式用我们的爱情理念及现状来观照文本的爱情文化理念及状态(例:“对本文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和“对苏霍姆林斯基观点有不同看法”问题的探讨),从而润物无声地启发了学生在心中播下理想爱情与现实爱情同开一树的种子。课堂教学进行到此时,已用去44分钟。

剩下的一分钟里,李老师继续抓住学生的心理,再次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既然苏霍姆林斯基把爱情讲得这么透彻,那么他本人还有哪些方面被人们注意呢?他长什么样呢?她的女儿现在怎么样呢?甚至于学生还会想:李老师,您也像今天教我们这样教过您以前的学生没有?如教过,他们今天生活得怎么样?我们今后的爱情又会怎么样呢?李老师通过让学生听故事的方式补充了学生心中的疑问,同时也使学生进入思想的高潮。课堂于此,也于学生情感、文本情感、课堂情感三者共鸣的高潮之时戛然而止。

在这堂课中,李老师除了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以外,其余步骤都没有告诉学生下面我们将讨论什么,但李老师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设置教学内容,这正是因生定教、环环相扣啊!不仅如此,李老师组织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全都是以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主,以教师略作引导为辅的方式完成的。这堂课中学生活跃而颇有见地的活动(阅读、质疑、探讨、唱歌)都是本课卓有高效而又不见雕饰之痕的表现啊!

至于有人评价“本课被上成了班会课,违背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原则”,那是没有尊重客观实际的。一篇课文对学生来讲,要学习的地方肯定是很多的,我们要选它最有价值的方面去学习,哪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呢?试想,这堂课如果我们将教学重点确立在了工具性上,那不是南辕北辙吗?何况,本堂课教学中,应该只是没有安排训练写的部分而已,为什么要求全责备呢?如果说要找找失误,我觉得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检查字词部分有些啰嗦,课堂最后一分钟的二次引申拓展教学甚至可以砍掉。因为,高一年级的学生毕竟还是有较高悟性的,关键的问题弄清楚了也就可以放手了。【附:名课实录】给女儿的信课文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执教教师:李镇西

一、教学理念

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是我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所谓“举重若轻”,是指教师的内在功底以及对教材的处理艺术。这里的“重”,指的是教师本人的文化储备和课文固有的思想内涵;“轻”则指的是深入浅出的教学。所谓“行云流水”,是指驾驭课堂教学环节、流程、节奏等的艺术。语文课有很多上法,不能定于一尊,我追求一种自然、潇洒与“随意”。

二、教学过程

今天下午,我和学生乘车来到四川省电教馆。说实话,上课之前,我对于这堂课根本没有任何具体的设想。我追求一种课堂的生成性,一切看学生的现场反应,再随机进行相关的引导。只有一点非常明确,这堂课一定要一切围绕学生转,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寓引导于对话之中。

我们在摄像室坐好了,正准备上课,教科所吴老师突然走进来说:“别忙。”原来他认为学生统一穿校服色彩太单调,建议同学们把校服脱了,把里面的毛衣、春秋衫的色彩露出来。学生们听话地纷纷脱下校服外套,于是,我眼前的学生变得色彩缤纷起来。

摄像师向我示意可以开始上课了。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好,咱们上课!”

随着值日生朱雅兰一声响亮的“起立”,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看着我。

我审慎地鞠了一躬:“同学们好!”

同学们齐声喊:“老师好!”“谢谢,请坐!”我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给女儿的信》,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我一边说一边板书:给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这篇文章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同学们自己读,看看有什么感悟,有什么问题或者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李老师呢,就和你们来做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从学生的阅读程序来说,他们接触一篇文章首先要克服字词障碍。本来,我当然可以列一些学生可能不认识的字,但我想,我认为他们不认识的字,他们就不认识吗?恐怕不一定。而且,我认为他们认识的字,恐怕他们也不一定能认识。再说,这个同学认识的字,那个同学不一定认识,反之亦然。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学生自己说。

于是我说:“我们接触一篇课文首先是从接触字词开始的,那么我要问,哪些同学在预习时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查过哪些字词?大家交流一下。如果你们没有,李老师就要问你们了。”

黄泳第一个举手:“我查过 ‘抔’。”

我问:“在课文什么地方?要说清楚。”“在课后练习 ‘读一读,写一写’的第三个词里。”她说。“哦,在这儿,读什么?”我问她。

黄泳说:“póu。”“读几声?”“二声。”“很好!”我又问全班学生,“同样是这个字,查过的请举手。”

许多同学都举起了手。我笑了:“呵呵,不少呀!哪些同学在没有读这篇课文之前就认识这个字?”

无人举手。“哦,没有。”我说,“那么,你们还查过哪些字呢?”

依然无人举手。“没有啊?”我说,“这就说明本文的字你们都认识了?好,李老师要考一考你们了。李老师有点疑惑要问一问你们——看第15自然段第四行,我请一个同学读一下—— ‘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后面这个字读什么?”

有同学举手了,我说:“别举手!我抽一个同学起来读——请余鑫同学来读。”

余鑫站了起来,很自信地读“dòng”。

我说:“很遗憾你读错了,这个字应该读 ‘zhuàng' 。一‘幢’!我知道你以为自己能够读正确而没有去查。那么有没有一个‘dòng’字呢?有的,但是写法不一样。”

有同学插嘴:“那是一个木字旁,再加一个东。”

我点点头:“对!我们四川人很容易把 ‘幢’读成 ‘栋’!以后可别读错了。李老师还有一个字要考大家,第八段第六行 ‘在他们目光。接触的……' ”

有同学忍不住读了出来。

我赶紧制止:“不要说!我请马雯婕读。”

马雯婕读:“刹(chà)那间。”

我问:“她读对了没有?”

郑毓秀急切地站起来说:“应该读shā! ”

更多的同学说:“应该读chà! ”“对,应该读chà! ”我肯定地说。

看着有点不好意思的郑毓秀,我接着说:“不过,郑毓秀虽然读错了,但通过这么一纠正,你印象就比较深,对不对?我问大家,这个字有没有读shā的时候?”

同学们说:“有!”

我说:“对,这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刹车’的 ‘刹’便读shā,但 ‘刹那间’的 ‘刹’读chà。还有没有其他的字?没有了啊?一会儿我说不定还要考你们的。我要强调的是,查字词时我们往往容易去查那些没见过的字,而我们经常所见的字读错了却还不知道。”

字词解决了,应该正式进入课文了。我一直坚持认为,对一篇课文的认识应该从学生开始,而不是从教师开始。如果从教师开始,教师提出重点、问题或者展示多媒体课件,则无论这些问题或课件设计得多么好,这一切都是着眼于教师怎么“教”!因此,我决定从学生的感受开始进入这篇课文的教学。

我对同学们说:“这篇文章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同学们读过之后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有什么想法?大家不妨谈谈。”

钟雪飞把手举起来:“我觉得一般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对女儿这样说的,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却对女儿谈什么是爱情,很不一般,他和一般的父亲不一样!这点我印象特别深。”

我问:“和钟雪飞有相同感觉的请举手。”

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我说:“看来多数同学和钟雪飞有一样的第一感觉。那么有一个问题,我们可要实话实说——你们有没有在14岁时想过爱情?放心,李老师是不会问你们具体怎么想爱情的。”

大家忍不住笑了,同时纷纷举手。我一看,绝大多数同学都举起了手。

我说:“把手放下!嗯,多数人想过。但想过以后又问过父母的同学,请把手再举一下。”这次却只有四个同学举手。“好,我们请举手的四个同学谈一谈,当你们在父母面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们的父母是怎么说的?苏畅,你先说好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