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救灾防病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8 04:34:36

点击下载

作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药救灾防病手册

中医药救灾防病手册试读:

前言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长江和嫩江、松花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军民万众一心,团结拼搏,抗洪抢险斗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伟大胜利。做好卫生防病防疫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工作部署。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救灾防病工作的有关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救灾防病工作中的作用,加大中医药防病防疫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我局组织全国有关中医药专家在较短时间内编写了《中医药救灾防病手册》,内容包括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洪涝灾害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防病防疫的措施和经验等,手册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防治措施与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适合基层医务人员和广大群众参考与使用。希望本手册在灾区卫生防病、重建家园的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本手册编写时间紧,难免有疏漏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九九八年九月

常见传染病防治

甲型、戊型肝炎

甲型、戊型肝炎是由甲肝病毒、戊肝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表现为起病徐缓,全身乏力,食欲减退,肝脏肿大并有压痛,部分病人出现黄疸,实验室检查有ALT(GPT)升高、总胆红素升高等肝功能异常及甲肝病毒、戊肝病毒感染标志阳性,极少数表现为重症肝炎。孕妇患戊肝的预后不良,病死率高。甲肝、戊肝大多数患者在2~4个月内痊愈,不转成慢性。在灾区内要注意搜索无黄疸、症状及体征不明显的甲肝、戊肝,一旦怀疑应及早作肝功能检查以早期诊断。1.治疗

以休息和合理饮食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禁酒。中医治疗有肯定疗效,且辨证施治、单方、验方极多,结合灾区实际仅举验方1例。

处方:白芍10克,白术10克,炒扁豆10克,黄芪 30克,茯苓 10克,甘草6克,有黄疸者加茵陈3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0~30剂。2.预防(1)管理传染源:甲肝、戊肝病人从发病日起隔离3周,对密切接触者应予医学观察,对病人的粪便用84消毒液等消毒后再倒入厕所内。(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保护水源不受污染,不饮生水,不用他人的洗漱用具,食用贝类食物要煮熟。(3)保护易感人群:对确定的易感人群(14岁以下)注射国产甲肝疫苗以预防甲肝,对重点人群有选择地注射丙种球蛋白,也可口服板蓝根冲剂以提高抗病毒能力。

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列为甲类传染病,国家对其采取强制管理,一经发现应以最快速度上报有关卫生防疫部门,不得延误。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剧烈泻吐,米泔水样大便,严重脱水,腓肠肌及腹肌痉挛,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和肾功能衰竭,休克及少尿无尿。但目前流行的霍乱绝大多数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病情不重,故易误诊;而几年前由印度次大陆传入国内的霍乱新型菌株O,则病情重笃,病死率高,应引起注意。1391.治疗

按照中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则,霍乱吐泻引起的脱水、体内电解质丢失是急、是标,应予及时处理。家庭简易疗法是服用米汤或赤小豆、绿豆、扁豆汤,并于每1000毫升汤中加食盐3.5克,小苏打2.5克,蔗糖40克,令病人频服;中成药可服玉枢丹、周氏回生丹、十滴水等。并可配合外敷药治疗,用吴萸、生姜捣汁敷神阙穴,治寒性霍乱;晚蚕砂、冰片用米醋调敷神阙穴,治热性霍乱。2.预防

需核实诊断,确定疫区、疫点;实行封锁,严格隔离,治疗抢救病人,并迅速、严密、彻底地进行疫点消毒,消灭苍蝇,对疫点内与患者接触密切者需限制活动并进行检疫3天。此外,可口服紫皮大蒜进行预防。O引起的感染性腹泻157

O是埃希氏大肠杆菌出血型腹泻的简称代号。本病自1996年157以来在日本、香港、台湾屡有报告,尤以日本流行严重,我国过去仅有散发病例,灾区环境污染严重,人畜接触密切,要高度警惕出现流行。本病表现为高热,寒战,剧烈腹痛,血样大便,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可有肾脏、脑神经受损。本菌毒力很强,很少量病菌即可致病,家禽、家畜是本病的储存宿主,其传播途径是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如牛肉、鸡蛋、蔬菜、水果、饮料等,在年老体弱者及儿童中易发生传播。1.治疗

本病用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因易促进细菌毒素的释放而加重病情。对脱水可频服米汤加食盐、小苏打、蔗糖;中成药可服加味香连丸、玉枢丹、周氏回生丹等;辨证治疗可参考痢疾、肠炎的处理,重症病人应住院隔离治疗。2.预防

原则上与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相同,但一旦发现可疑本病病例,应尽快向有关卫生防疫部门报告疫情。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俗称大脑炎,是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蚊虫是主要传播媒介,儿童及青少年易受累,本病流行有严格季节性,冬春罕见。本病临床表现多严重,初期有发热,头痛明显,伴有呕吐、嗜睡;病后第3~4天病情加重,有高热、昏睡、烦躁、谵妄,甚至昏迷,儿童可出现抽搐,极重者在1周左右出现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是致死的主要原因;重症病人常有精神神经后遗症。本病确诊靠非化脓性脑脊液改变、血清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及病毒分离。1.治疗

早期发现,及时诊断,科学的抢救治疗,精心护理,常能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及后遗症。主要针对退高热、止抽搐、治疗脑水肿和呼吸衰竭几个环节进行抢救。对早期及轻型乙脑病人,中医药有治疗作用,如银翘散、石膏汤加减,亦可配合应用紫雪散、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中成药;中药验方大青叶、板蓝根各30克水煎口服,对减轻高热等症状有益。2.预防(1)管理传染源:病人不是主要传染源,猪是乙脑的主要传染源,应在每年流行期前1~2个月给予注射乙脑疫苗,以降低其带毒率,从而控制乙脑流行。(2)灭蚊防蚊:是预防乙脑的关键措施,搞好环境卫生,清除蚊虫孳生地,定期用药消灭猪圈内外的蚊虫,做到“灭早、灭小、灭了”,居室内要防蚊、灭蚊。(3)提高人群免疫力:广泛疫苗预防,应在每年流行季节到来前1个月注射完毕。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由嗜睡、昏睡、半昏迷直至昏迷,儿童可伴有抽搐,多数病人在发病2日后皮肤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有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髓呈化脓性改变。本病多流行于冬春两季,元旦至春节期间是流行高峰,借空气飞沫传播,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高。本病属于中医“春温”、“冬温”范畴。1.治疗

病人应住院隔离治疗,对重症病人应严密观察其神志、血压、皮肤瘀点有否增多扩大、面色改变及瞳孔改变等,以便及时抢救。病原治疗,目前以大剂量青霉素治疗为主,边远山区可口服磺胺类药,如磺胺嘧啶等。有条件地区可用广谱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如用氯霉素应注意其对造血功能的抑制。暴发型流脑应进行抗休克、抗脑水肿的抢救。对轻型病人可服用紫雪散、银翘散等中药。2.预防(1)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治疗。(2)切断传播途径:本病致病菌对外界抵抗力极低,室内通风、勤晒衣被即可起到消毒作用;流行期间不要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去,合理使用口罩可减少飞沫传播机会。(3)保护易感人群:对易感人群(15岁以下儿童、少年)普遍接种A群多糖菌苗,保护率90%左右;药物口服预防除利福平、磺胺嘧啶外,可因地制宜用中草药预防:大青叶20克,板蓝根2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每天1剂,可断续服用。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于人畜共患病。人感染致病性螺旋体后3~20天发病,起病急,畏寒,高热,剧烈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特别是小腿腓肠肌疼痛剧烈,甚至不能行走;重症病人,还可出现鼻出血、咯血、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青壮年易感染,发病集中于夏秋季,民间俗称打谷黄、稻瘟病。作为本病动物传染源的家鼠、猪、狗等的带菌尿液常污染水田、厕所、畜舍等外环境,当农民收割稻田或抗洪救灾时,因接触疫水而受染。故洪涝灾害时,易酿成暴发流行。本病中医称之为湿温、暑温、秋瘟。1.治疗

强调“三早一就地”,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地治疗的原则。病原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近年国内也用甲唑醇,疗效亦好。对重症病人的不同症状体征分别采用镇静剂、糖皮质激素、强心药物等。中医辨证施治,对暑温型用银翘散加石膏汤;湿温型用三仁汤或甘露消毒丹治疗;对暑瘟型(肺出血型)使用清瘟败毒饮加减;对黄疸出血型用龙胆泻肝汤加减。2.预防(1)控制传染源:包括彻底灭鼠,搞好猪圈卫生,隔离病人,其排泄物尤其是尿用漂白粉消毒。(2)切断传播途径:包括改造水田,保护水源,搞好饮食、饮水卫生,流行季节不到池塘、小河里洗澡或游泳。(3)保护易感人群:包括接种钩体疫苗和对意外受到钩体感染的人群注射青霉素。狂犬病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的传染病,属人畜共患病,狗、狼、猫多发病,人通过被病兽侵袭后而发病,病发后死亡率100 %,罕见抢救成活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人的狂犬病98%发生在亚洲,而中国仅次于印度,位列世界第二,每年狂犬病死亡人数常居我国法定传染病之首。洪涝灾害后,应高度警惕狂犬病发病率的升高。本病潜伏期为20~90天,前驱期有低热、头痛、烦躁不安,伤口附近有麻木感,四肢皮肤有蚁走感,兴奋期有濒死感,恐水、怕风、怕光,频发性咽肌痉挛伴呼吸困难,最后出现肢体瘫痪,终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死前意识丧失,病期不超过1周。近年来,狂犬病的流行过程出现新的特点,一是传染源多源化,除狗外,猫、猪、牛、家鼠、狐、狼等咬伤人而发病者屡有发生;二是有完全健康的家犬咬伤主人而致死的病例,约15%~30%健康犬是带病毒状态;三是有因角膜移植、犬舔肛门、杀剥狗皮等多种传播方式而发病死亡者。预防(1)本病发作后,治疗罕见有效者,故预防性治疗占有极重要地位。

被病兽(包括外表健康之兽)咬伤或侵袭后应“三管齐下”,不能心存侥幸心理。具体可用如下方法:

①局部伤口彻底清洗处理:自己先挤出伤口血,就地用清水、自来水冲洗,然后再用20%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反复冲洗5~20分钟,再用大量清水冲洗,然后用3%~5%碘酒或70%酒精局部消毒,伤口不宜包扎或缝合;

②注射抗毒血清: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余量肌肉注射,抗毒血清要采取脱敏注射法;

③注射狂犬病疫苗:于咬伤当天,第3、7、14和第30天各肌注1支,应接种于上臂三角肌处。(2)管理传染源:捕杀所有野犬,家犬应登记并注射疫苗。(3)在灾区内发现狂犬病疫情后,与兽类有密切接触的人群也应进行疫苗接种,每月注射1支,连续3~5次,6个月后再加强1次;或每5~7日注射1支,共3次,1~3个月后再强化1次。(4)中医古典医籍《肘后方》提出近20种治疗狂犬病的方药,仅供参考或辅助治疗,下列方法可试用:

①内服药:桃仁10克,杏仁10克,板蓝根50克,山豆根25克,斑蝥3个,南星10克,大黄15克,每日1剂。

②外敷药:用上述方法彻底冲洗伤口后,创面可用雄黄、杏仁、南星、附子取等份混合研细末,白酒调和后敷之。皮肤炭疽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烈性传染病,主要是牛、羊、马、骆驼等家畜的疾病。人感染后,主要表现为皮肤炭疽,约占炭疽病的90%以上,其次是肺炭疽、肠炭疽和败血症。患炭疽病动物的血液、口鼻分泌物及粪便中均含大量炭疽杆菌,牧民、农民、兽医及屠宰场工人经常与病畜接触而易感染。灾区内环境恶化,应对本病提高警惕。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发现本病或疑似本病应以最快速度上报有关卫生防疫部门,不得延误。

炭疽杆菌侵袭皮肤,在局部繁殖,初为斑疹或出血斑,渐演化为水泡,周围组织肿胀,中心部位坏死,疱疹围绕其四周,病后5~7天坏死区破溃,其炎性分泌物结成黑痂,四周仍高度水肿,痛感及压痛均不显著,但有痒感,形成与一般皮肤疖肿不同的表现,患者多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1.治疗

青霉素为首选,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氯霉素或四环素。使用青霉素应大量,并可加用链霉素、庆大霉素,疗程7~10天。有条件地区可加用抗炭疽血清,用脱敏法注射。皮肤炭疽忌挤压,亦不可切开引流,以防扩散,可用1∶2000高锰酸钾湿敷。

中药可内服紫金锭、梅花点舌丹等成药,外敷白降丹软膏加10%蟾酥合剂,黑痂脱落后可外敷生肌散。2.预防(1)严格管理传染源:病人需住院严密隔离;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8天。对病畜应火化,如埋葬应深埋2米以下,并加大量生石灰。封锁疫区,严格消毒,15天内无疫情发生方可解除封锁。(2)切断传播途径:病人分泌物需严格消毒,排泄物用20%漂白粉混匀,放2~4小时后排放;饮食用具用碱水煮沸30分钟,室内垃圾及病人用过的敷料应焚烧处理,污染水源、饲料应严格消毒并禁止使用。(3)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炭疽疫苗,加强个人防护,普及皮肤炭疽病防治知识。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具有传染性而以出血、发斑为特点的急性热病。发病高峰季节为3~6月份和11月~次年1月份,以后者为多见,传染源主要是鼠,传播媒介为革螨、恙螨等。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发热,头痛,眼眶痛,腰(身)痛,恶心呕吐,眼结膜充血,面、颈、胸部潮红,软腭、腋背、前胸等部位可见出血点,伴有眼结膜水肿、肾区叩击痛等。血、尿特异性抗原检测阳性可以确诊。典型病程可分为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和恢复等五期。本病发病急,来势凶猛,具有流行性、地区性、季节性发病特点。属中医瘟疫范畴。1.治疗

本病一经确诊,应马上送医院治疗。科学的抢救治疗,精心护理,常能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主要是针对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和恢复期此五期进行治疗。早期发热及恢复期中医药治疗有一定疗效,发热可用柴胡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注;或用清开灵注射液,每次2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100毫升内,静脉滴注,1日1~2次。2.预防

充分发动群众,开展以灭鼠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患者隔离至急性症状消失为止,被患者血、尿污染的皮肤粘膜及用品应及时消毒。(1)灭鼠和防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应在流行地区流行高峰前,大力组织群众消灭老鼠。在灭鼠的前提下,同时作好防鼠工作。床铺不能靠墙,睡高铺;屋外挖防鼠沟,防止鼠进入屋内和院内;新建和改建住宅时,要安装防鼠设施。(2)灭螨、防螨:可用药物杀螨,有机磷杀虫剂对革螨有较好的杀灭作用,而杀灭恙螨则以有机氯化物效果较好,常用药物如1‰敌敌畏,2‰乐果,敌百虫等。(3)加强个人防护:从事本病防治人员,不宜用手直接接触鼠类,对捕杀和毒死的鼠类应焚烧和深埋,不在草堆和草垛上坐卧。从事研究的实验室、动物房要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严防实验室污染。在疫区,冬季不要睡用稻草垫的床铺,野外住宿应选择地势高、干燥的地方,尽可能住民房,不住工棚。(4)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做好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5)疫苗接种:本病流行高峰季节前在野鼠型疫区、家鼠型疫区可分别接种Ⅰ、Ⅱ型灭活疫苗。(6)中药预防:①贯众10克,蚤休10克,野菊花12克,生甘草3克,紫草10克。煎服,1日2次,连服5~7日。②丹参15克,鲜白茅根60克。煎服,1日2次,连服5~7日。灾区常见病防治感冒

感冒是常见病、多发病,多因外感风寒或外感暑热,内伤饮食而致病。如果劳累过度,则使机体对外界的防御能力降低,更易罹患本病。感冒初起应及时对症治疗,如重视不够可进一步发展成急性气管炎、肺炎等病,并可诱发其他疾病而死亡。因此对感冒要给予足够的重视。1.辨证治疗(1)风寒感冒

症状:患者有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头痛、身痛、畏寒无汗(或者有轻微发热)等症状。

治疗:

①葱豉汤:葱白3寸,淡豆豉15克,生姜5片,加红糖15克,泡水200毫升,分2次口服。

②香苏散:香附10克,苏叶12克,荆芥10克,煎汤200毫升,每次服100毫升,1日2次。

③苏叶3克,生姜3克,红糖10克,泡水饮用。

④正柴胡饮冲剂:3克/次,3次/日。

⑤感冒清热冲剂:2袋/次,2次/日。

⑥感冒通:1~2片/次,服后发汗,不要再受凉,此药不宜反复多用。

⑦板蓝根冲剂:2袋/次,2次/日。(2)风热感冒

症状:患者表现头痛,发热,咽喉肿痛,流黄鼻涕,口干口渴,喜欢吃凉食物,出汗,全身不适。

治疗:

①银黄汤:银花15克,黄芩12克,黄连10克,板蓝根12克,煎汤300毫升,每次服150毫升,2次/日。

②桑杏汤:桑叶12克,菊花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15克,煎汤300毫升,每次服150毫升,2次/日。

③复方双花口服液:成人20毫升,4次/日,儿童酌减。

④银翘解毒丸:1~2丸/次,2次/日。

⑤双黄连口服液:2支/次,2次/日。

⑥咽疼,可用清咽滴丸,2丸口含;或加服牛黄解毒丸,1丸/次,2次/日。

上述治疗在1~2天内若无效,应速到医院求治。(3)暑湿感冒

症状:患者表现为身软无力,头沉目胀,口粘恶心,不思饮食,脘腹饱胀,大便溏稀,1日2~3次(或者称胃肠型感冒)。

治疗:

①藿仁汤:鲜藿佩叶各12克,薏苡仁30克,扁豆12克,马齿苋 30克,煎汤频服。

②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水:2丸/次或2支/次,2次/日。

③藿香正气软胶囊:2~4粒/次,2次/日;或服十滴水。

④香连丸:3克/次,2次/日。

⑤消化功能差的可用加味保和丸。2.预防(1)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或雨淋。(2)不可在阳光下暴晒,或过度受热,应适当降温以防中暑。(3)饮食适度,不饮食生冷,注意适当休息,不能过度劳累。(4)感冒之后少去公共场所,避免交叉感染。(5)预防感冒用药:可用板蓝根冲剂2袋,每日服1次;或用贯众15克,煎水饮服;或用茅根3克,菊花3克,泡水代茶;或者每天吃生蒜1头以预防疾病。咳嗽

咳嗽是一种常见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的早期,如感冒、急性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咳嗽可因风寒、风热、暑湿等引起,往往伴有咳痰,甚至气喘等症。咳嗽初起,及时治疗可以向愈;如果不及时治疗,常可由浅入深,形成痼疾。1.辨证治疗(1)风寒咳嗽

症状:表现为咳嗽声重,咯白色稀痰,咽痒,气急,常伴有头痛、鼻塞、流清涕、怕冷、无汗。

治疗:

①麻杏汤:炙麻黄5克,杏仁10克,苏叶5克,陈皮10克,煎汤200毫升,每次服100毫升,1日2次。

②桔梗甘草汤:桔梗10克,甘草6克,百部12克,荆芥10克,煎汤200毫升,每次服100毫升,1日2次。

③川贝末5克,用白梨1个蒸熟后服用。

④杏仁10克,萝卜子10克,煮水频服。

⑤青果10克,白萝卜100克(切片),煎水200毫升,分2次服。

⑥止咳桔红口服液:2支/次,2次/日。

⑦二母宁嗽丸:5克/次,3次/日。

⑧急支颗粒:1袋/次,3次/日。(2)肺热咳嗽

症状:表现为咳嗽频频,气粗音哑,咽喉疼痛,咳吐黄痰,痰粘不易咳出,口干口渴,伴头痛、体痛、身热等症。

治疗:

①杏石汤:苦杏仁10克,生石膏15克,竹叶12克,煎汤200毫升,每次服100毫升,1日2次。

②三黄汤:黄芩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百部12克,紫菀 12克,煎汤300毫升,每次服150毫升,1日2次。

③百冬汤:百合10克,款冬花10克,炙杷叶10克,煎水频服。

④双黄连口服液:2支/次,2次/日。

⑤通宣理肺丸:2丸/次,2次/日。

⑥养阴清肺丸:2丸/次;牛黄解毒丸:1丸/次,2次/日,配合治疗咽痒、疼痛、咳嗽者。(3)暑湿咳嗽

症状:表现为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胸闷发热,全身无力,大便溏稀。

治疗:

①藿仁汤:藿佩叶各12克,生薏 苡仁30克,扁豆15克,法半夏10克,黄芩10克,煎水300毫升,每次服150毫升,1日2次。

②三子祛痰汤:苏子10克,白芥子10克,莱菔子12克,蔻仁10克,煎汤频服。

③陈皮10克,白萝卜100克(切片),煎水频服。2.预防(1)注意季节变化,预防感冒和花粉过敏性疾病。(2)注意室内外空气流通,防止中暑和烟熏。(3)尽量少吸烟或不吸烟,防止污染环境。(4)调整饮食,尽量多吃生葱、生姜、生蒜以祛瘟毒,多吃冬瓜、西瓜、藕、梨等食品。泄泻

主要表现为大便清稀,次数增多,甚或状如水泻,或完谷不化,脘腹不适,食少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不利。多由外感寒热湿邪,或内伤饮食,脾虚湿盛而致。

本病夏秋多发,但四季均有,可见于西医急、慢性胃肠炎、肠道激惹综合征、感染性腹泻等病。1.辨证治疗(1)感受寒湿,伤脾致泻:多因受凉或因贪冷食而致。可见泄泻清稀,状如水样,伴肠鸣漉漉有声,胃脘满闷,食少纳呆,或见有头痛发热,身困乏力,时有身痛,小便少,舌苔白腻,脉缓。

治疗:当温化寒湿,健脾止泻。

①藿香正气水胶囊。

②生姜6克,胡椒3克,红糖6克,煎水服用。

③取胡椒粉填满肚脐,盖上纱布,隔日1次,亦可用热物热熨。

④大蒜捣烂贴敷于足心或脐中。

⑤取足三里、腹部穴位按摩。

⑥针刺或灸法取穴:足三里、天枢、中脘、关元、气海。(2)感受湿热,伤脾致泻:多因饮食不洁而致,症见腹痛或发热,常腹痛即泻,大便急迫,热便急如水注,大便腥臭,肛门灼热,烦热而渴,小便少而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宜清化湿热,健脾和胃。

①葛根芩连微丸,或用黄连素片、香连丸等(均有市售)。

②马齿苋 30克,车前草30克,蒲公英30克,水煎服,1 日2次。

③车前子炒后研末,每服6克,日服3次;或车前子末,水调敷于脐部,每日1次,连用3~5天。

④生姜、茶叶各10克,水煎服。

⑤针刺取穴:中脘、天枢、足三里。(3)饮食积滞,伤胃致泻:由于饮食不当,伤食致泻。症见泻下臭秽粘腻,多夹杂不消化食物,腹部胀满疼痛,按之疼痛加剧,泻后疼痛减轻,呃逆有腐臭气味,不欲饮食,舌苔白腻,脉滑数。

治疗:当消食理气,和胃导滞。

①可用沉香化滞丸、山楂丸合枳术丸、保和丸、木香槟榔丸等。

②山楂30克,生焦各半,煎水内服。

③针灸可取天枢、阴陵泉、足三里、中脘。2.预防(1)防病措施:首先应注意环境卫生。注意人畜粪便处理、饮水消毒、杀灭蚊蝇,不食生冷、不洁或过夜腐败食物,把住病从口入关。要喝开水,蔬菜、水果要洗净。(2)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患者发热持续不退,呕吐严重,或脓血便较重,或胃脘及腹部疼痛较重,或见吐泻不止,有脱水现象,均须到医院诊治。(3)腹泻病人宜食易消化之品,食物要煮熟,要喝开水,注意休息,防止活动过多。腹泻重或有脱水者,可以用米汤加盐少量饮用;或自制盐糖水500毫升饮用,成人每天可服用4~6次;还可食用山楂、大枣、山药、扁豆、薏米、大蒜等食品;忌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及菠菜、香蕉、无花果之类。痢疾

痢疾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腹部疼痛,里急后重,便后仍有便意或肛门不适,尤其可见大便带有脓血,或下痢赤白,同时可伴有高热,严重者可以有脱水现象。多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致,起病较急,发病多与人体正气强弱及所感病邪相关,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为多,属传染病之一,可以造成流行,与西医细菌性痢疾相同,但应当与霍乱相鉴别。1.辨证论治(1)湿热壅滞,郁涩肠道,气血瘀结而致湿热痢:多因饮食不洁,感受外邪而致。症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下痢不爽,稠粘气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发热恶寒,头痛,身困乏力,舌苔白腻,脉滑数。

治疗:当清肠化湿。

①可用葛根芩连微丸口服。

②用地锦草、马齿苋、白头翁、地榆、凤尾草、穿心莲等任选2~3味各30克煎水服用,每日2~3次。

③中药保留灌肠,可用白头翁15克,黄连、黄柏各10克,煎水200毫升,用注射器打入肛门做保留灌肠,1天1次,连用5天。

④针刺治疗痢疾,可选天枢、气海、足三里、上巨虚等穴位。

严重者应找医生诊治,不可贻误。(2)感染疫毒而致毒邪熏灼肠道:多因传染而致,病势急迫,来势凶猛,发热重,热度高,口渴欲饮,头身疼痛,烦躁,痢下频重者无度,下痢脓血、鲜血与紫色血相兼杂,腐臭难闻,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排便不爽,肛门灼热下坠,舌质紫红而绛,苔黄或燥,脉滑数。此属病情较重的类型,当仔细观察是否有神志昏迷、抽搐、四肢厥冷等,并应及时到医院治疗,同时上报有关部门。

治疗:

①中药白头翁汤加味煎汤服用:白头翁10克,秦皮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苦参15克,银花15克,生地榆18克,赤芍6克,丹皮10克,甘草6克,生地12克。

②可取独头蒜1头(去皮)加白糖1两同捣,一次顿服,每日2次,连服3天;或取大蒜50克(去皮),捣烂浸于100毫升38℃开水内,搅拌静置2小时,过滤去渣,加白糖适量,每次口服20~40毫升,4~6小时1次。

③针刺治疗穴位同前。2.预防(1)该病为法定传染病,一经发现应立即报告有关部门,尤其病情发展较重,见有高热、神志昏迷、抽搐、脱水、腹部疼痛加剧者,应及时送往医院诊治,千万不可延误。

进一步观察病人排便次数的多少,粪便性状,有无脓血粘液、胶冻,气味是否腥臭;认真观察病人神情、面色,皮肤湿润与干燥、有无弹性,以及体温、脉搏、呼吸等情况,并及时向医院报告。(2)预防痢疾尤其要重视饮食卫生,菜蔬、饮水、食物都应注意清洁卫生,避免暴饮暴食,纳凉取暖要适度。痢疾病人的粪便应注意消毒处理,以防污染。病后注意饮食调养,适当补充营养,但以清淡为主,注意休息,注意对病人的护理和隔离。(3)痢疾有时可成慢性,前边只谈到急性痢疾的常见类型,如若成为慢性也应继续治疗。(4)平时可以多吃生蒜、败酱草、鱼腥草、马齿苋等,也可多吃保和丸、山楂丸,以利于消食化滞。红眼病

红眼病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流行性眼病。本病好发于夏秋季节,由于气温高,湿度大,人体抵抗力下降,外受疫疠之气或风邪热毒,客于肺经,上攻于目而发病,并迅速传播、广泛流行。中医称之谓“天行赤眼”、“天行赤眼暴翳”,非流行者为“暴风客热”。西医称谓急性结膜炎,常因机体受到细菌、病毒、衣原体等感染而引起发病。1.临床表现

红眼病起病急骤,潜伏期一般在24小时之内,患眼肿胀、灼热刺痒、疼痛,分泌物(眼屎)多,甚者上下眼睑被眼眵封结,有时病人有头痛、流泪等症状,但病人视力不受影响。

检查可见患眼眼睑水肿,睑结膜有乳头滤泡增生,球结膜(眼白)充血发红以周边球结膜更甚,病毒感染时可有出血,在睑结膜、球结膜可见到点状、片状或大片密集出血,结膜囊内有粘液或粘液脓性分泌物。当角膜(黑眼球部分)受到损害时表现为泪多清稀,在黑睛上可见到白翳小星的感染灶,如分泌物涂片可见到多数为嗜中性粒细胞,可能见到细菌。病毒感染常有耳前淋巴结肿大。

临床上应与过敏性结膜炎(眼痒为主,涂片有嗜酸性粒细胞)、角膜炎(视力下降、羞明怕光、流泪、角膜四周充血、角膜起小翳星)、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头痛、眼球痛、视力下降、瞳孔变小等)、急性充血性青光眼(头痛如裂、视力剧降、瞳孔散大、恶心呕吐等)等病症相鉴别。2.治疗(1)外治

①冲洗结膜囊(洗眼):可用1%~2%冷盐开水(5磅水瓶中加2平匙食盐)、2%~3%硼酸水、1∶5000~10000高锰酸钾或升汞水洗眼,1日2~3次。或用中药:秦艽10克,秦皮10克,薄荷(后下)6克,银花15克,煎汤熏洗。

②滴眼药水:中药滴眼液可选用1%黄芩眼药水、鱼腥草眼药水、1%银黄眼药水、1%双黄连眼药水、熊胆眼药水,每2小时滴1次。

西药有多种抗生素眼药水如氯霉素滴眼液、庆大霉素滴眼液、新霉素滴眼液、利福平滴眼液、氟哌酸滴眼液、磺胺醋酰钠滴眼液等,应每2小时1次。病毒感染可疑者可用吗啉双胍眼药水、疱疹净眼药水、无环鸟苷眼药水等,每2小时1次。

滴眼药时应先洗手,每次滴1~2滴,防止药液外流,同时轻轻闭眼3~5分钟;滴眼药可用2种交替应用,如病毒感染除用抗病毒眼药水外还应用一种抗生素眼药水。

临睡时应涂眼膏,如四环素、红霉素眼膏及无环鸟苷眼膏。(2)内治

①银翘解毒片(丸),1日3次,每次4片(1丸),用于眼病初起,眼红起眵。

②黄连上清丸、防风通圣散,1日3次,每次半袋(黄连上清丸)、1袋(防风通圣散),适用于恶热畏光,眼眵多而粘结,大便秘结或有恶寒发热等症者。(3)针刺

可用耳尖(将耳向前摺,其耳上方摺叠点)放血;或取合谷、攒竹、丝竹空、太阳等穴位针刺治疗。3.预防(1)及时填写传染病卡,控制传染源,切断患眼—水—健眼传播途径和患眼—手或物—健眼传播环节,严格消毒,积极治疗,搞好公共卫生,注意隔离病人,经常洗手,不用手揉眼,脸盆、毛巾分开,每日烫洗,日晒。(2)可滴用上述眼药水,1日3次,作预防用。(3)病人可带遮光眼镜,切忌包扎患眼。(4)红眼病一经发现,治疗应做到及时、彻底(不中断治疗,贯彻到底)、经常(在症状消失后,仍需继续治疗1周)。黄水疮(脓疱疮)

本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病,是由于皮肤不清洁,受到细菌感染所致。此病最容易在潮湿不洁的环境中、在儿童或成人中流行,应引起高度重视。1.临床表现

初起时,皮肤上出现红色疹子,并发水疱,迅速转变成脓疱,破溃后津水四溢,流到哪里就长到哪里,逐渐扩大蔓延,接触者相互传染。多发生在皮肤暴露部位,严重者可遍及全身,甚而引起发烧,周身不适。2.治疗(1)一般可将黄连粉或化毒散粉用食用油调和外敷,或外用1%的氯霉素氧化锌油膏或外涂紫药水。(2)渗出多者可用0.1%雷弗奴尔或1∶8000的高锰酸钾液湿敷。(3)干燥结痂者可选用百多邦软膏、达维邦软膏、环利软膏、黄连软膏(黄连粉10克,凡士林90克)、化毒散软膏、(化毒散20克,凡士林80克)等外涂。(4)严重患者可服用牛黄解毒丸、连翘解毒丸、磺胺类药或抗生素,一般是容易控制的。3.预防(1)发现此病后应力求做到隔离,避免皮肤接触。(2)注意个人皮肤卫生。(3)要注意患处局部不宜多洗,因洗的水流到其他部位又易引起蔓延传染。丹毒

本病为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一种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多由足癣或其他皮肤病抓搔而致皮肤感染。1.临床表现

急性发病时先有寒战,紧接着高烧,患处红肿热痛,边界较清楚,严重者可发生水疱、大疱。2.治疗(1)内服清热、解毒、凉血的中药(地丁30克,公英30克,板蓝根30克,野菊花15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亦可服用活血消炎丸或西黄丸,高烧者可配合抗生素或其他消炎药。(2)局部可用鲜马齿苋捣碎调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或用中药马齿苋30克,公英30克,煎水冷湿敷,亦可用0.1 %雷弗奴尔液冷湿敷。3.预防(1)积极治疗手足癣等易诱发丹毒的疾病。(2)勿挖鼻及搔抓足癣。鹅掌风(手癣)和脚湿气(足癣)

鹅掌风和脚湿气(又名烂脚丫),是常见的真菌传染的皮肤病,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中或长期浸泡水中及穿胶鞋等时最易加重。1.临床表现

常见手指或足趾间浸渍有白皮,甚至湿烂;或手掌、足底有小水疱、脱屑;或手掌及足跟皮肤肥厚、角化、干燥甚至裂口。本病可引起继发感染、局部红肿,甚至高烧。2.治疗(1)浸渍湿烂皮损可用中药百部15克,苦参15克,蛇床子15克,煎水外洗,或用鲜凤仙花(连根)2~3株加水煎煮,冷却后泡手足,然后外扑化毒散或外涂达克宁软膏、新脚气药膏等。(2)水疱皮损可用复方土槿皮酊、5%水杨酸醑、复方雷琐辛擦剂或克霉唑软膏、联苯苄唑软膏。(3)肥厚角化皮损可外用复方苯甲酸软膏、5%~10%水杨酸软膏等。(4)继发感染者可外涂10%黄连末加入氧化锌油膏或1%氯霉素氧化锌油膏。如有全身发热者可服连翘败毒丸或西药消炎药。3.预防(1)尽量保持手足部干燥、清洁、通气。(2)勤换鞋袜。烂裆(股癣)

本病又称阴癣,是常见的真菌传染的皮肤病,在炎热潮湿环境中或穿橡皮衣裤时最易加重。1.临床表现

在大腿根部有边界清楚的红斑,常呈环状,边缘有丘疱疹或糜烂渗液。2.治疗(1)有糜烂渗液者,用中药百部15克,苦参15克,蛇床子15克,煎水外洗,然后扑撒痱子粉或黄芩末、黄柏末、寒水石末等份混匀扑撒。(2)无糜烂渗液者,可选用达克宁软膏、克霉唑软膏、新脚气膏、环利软膏、环吡酮胺软膏。3.预防(1)积极治疗原有的手足癣等。(2)易出汗者,或在高温、渍水中工作者,内衣裤要宽大通气,特别不宜穿紧身三角裤,以免影响汗液蒸发。(3)不能随便用激素类外用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