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8 05:00:50

点击下载

作者:王玉苓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艺术概论(第2版)

艺术概论(第2版)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为八章,包括绪论、本质论、历史论、门类论、主体论、创作论、作品论和接受论。本书注重了艺术观点的学术性和理论的科学性,体系的系统性和知识的丰富性,设计的独特性和结构的条理性,门类的多样性和例证的精彩性,学理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生动性。本书配有电子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大纲、文字案例、视频案例、习题参考答案、模拟试卷等教学(学习)资料,索取方式参见更新勘误表和配套资料索取示意图。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教材与艺术类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供各行业艺术爱好者阅读和参考。

第2版前言

本书自2013年9月出版以来,已被一些高等院校选作授课教材。根据编辑反馈,采用本书授课的院校数量逐年增加,得知这个信息,作为编者,既感到由衷地喜悦,又感到责任重大。

本次修订再版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做了改进和完善。(1)改正了上一版书中已发现的错误并调整了不当之处。(2)更新、调换了部分案例,使之更凸显民族性和时代感。(3)考虑本课程在教学中使用图示、视频更为直观,本书以二维码链接了部分高清图片、视频,方便读者随时观看。(4)开辟了“视野拓展”“思考讨论”等栏目内容,方便教师开展互动性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5)完善并丰富了本书的配套教学(学习)资料,全面更新了电子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大纲,对其他教学资料也做了相应的更新与完善。相关资料下载方式见更新勘误表和配套资料索取示意图。

读者扫描更新勘误表和配套资料索取示意图中的二维码,可直接查看即时更新的勘误及意见建议记录表,其中有编辑邮箱,期待同行和其他读者批评指正!

我们将对本书继续进行修订和完善,争取不辜负选用本书的教师、学习本书的学生以及其他读者的信任!王玉苓2019年2月

第1版前言

艺术概论是高等院校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也是艺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有效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易学、乐学、好学,本书着力体现如下特点。

1.系统性。本书学科体系和知识内容的系统性体现为既能让学生掌握完整的艺术理论体系,又能掌握全面的艺术学科知识。

2.科学性。本书总体设计精心,框架结构新颖别致,内容要点突出分明。科学的设计与布局为学生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启了思路。

3.普适性。本书体现了“三个统一”,即广博的知识与深刻的思想相统一、抽象的理论与形象的分析相统一、课上系统性的学习与课下有针对性的练习相统一。本书既适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也适合文科类专业和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

4.通俗性。本书学术观点的表达通俗准确,知识内容的阐释通俗易懂,列举的范例通俗有趣。本书的内容既能让学生领悟意蕴深厚的艺术哲理,又能体味学习艺术的乐趣。

5.时代性。本书撷取的艺术作品种类多样,不但有美术、音乐、舞蹈等作品,还有影视、戏剧、文学等作品,这些作品贴近时代,与时俱进。本书鲜明的时代感既能让学生感受到随时代跳动的艺术脉搏,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热情与兴趣。

6.民族性。本书展现的艺术作品主体是民族艺术精品,饱含民族情怀和闪烁民族精神的这些艺术精品,既能加强学生对民族艺术的认知和热爱,又能增强学生汲取民族艺术营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7.实效性。本书鉴赏艺术作品的内容贯穿始终,艺术鉴赏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既能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又能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受益无穷。

为方便教师授课,本书提供了电子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大纲、文字案例、视频案例、习题参考答案、模拟试卷等教学(学习)资料,具体的索取方式参见更新勘误表和配套资料索取示意图。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一些艺术理论和美学相关著作及其他社会科学书籍,在此向其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虽然作者为编著本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由于学识、能力所限,本书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王玉苓2013年9月

第一章 绪论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一个人应该至少每天都要听一支动人的歌,读一首好诗,看一幅美的画,并且如果有可能,还要说上几句明智的话。”的确,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会以其独特的魅力,散发美的芬芳,绽放美的光芒,如春风滋润你的情怀,如阳光温暖你的心田,为你呈献一份美好祝福,给你带来一份美丽心情,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艺术的风采。艺术为人类所独有,人类生活离不开艺术,人类生活需要艺术。

第一节 艺术内涵界定

“艺术”一词,古已有之。在人类社会早期,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将“艺术”定义为人们所掌握的各类技艺。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人们对艺术本质的进一步了解,艺术的内涵被逐步认识,并且最终以较为科学的定义确定下来。然而,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研究角度不同,对艺术内涵的界定也纷繁多样。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其《艺术是什么》一书中,给出了几十种相关学者对艺术的定义。此外,还有众多的美学家、史学家、艺术理论家也对艺术内涵作了种种界定。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人们关于艺术的定义已达上百种。

关于艺术的每种学说与定义都有一定的学理。如《辞海》对艺术的解释: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现代汉语词典》对艺术的解释: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辞海·文学分册》对艺术的解释: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此可见,这些诠释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揭示了艺术内涵,多维度地拓展了人们对艺术内涵的立体认识。

近些年,艺术教育的广泛普及以及国家和社会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艺术概论》课程无论是在艺术类高等院校,还是在综合类高等院校,无论是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还是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选修课,都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喜爱。然而,人们学习、汲取艺术理论知识,理性鉴赏艺术作品,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审美观,其前提和基础必须是科学地认识艺术的内涵与特质。对此,仅就艺术内涵,本书作出以下几方面的诠释。一、艺术是高超技巧的结晶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匠”的称呼不绝于耳。“匠”与艺术家共同从事艺术活动,但他们与艺术家有着本质的区别,那么区别在哪里呢?“匠”与艺术家的区别有很多,首先一个本质的区别就是技巧的高低与优劣。一位德国美学家说:“掌握技术是创造一个艺术作品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每一个时代,真正的艺术家都意识到,技术能力以及对用于自我表现的那些技术手段的准备对于创造一个艺术作品来[1]说是多么不可缺少。”对艺术家而言,他们所拥有的必须是高超技巧,这些高超技巧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往往呈现美的形象。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讲演时指出,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代表画作《拾穗》整个画面色彩柔和,构图平稳,具备了感人至深的力量,这就是美的艺术形象。可见美的艺术形象离不开画家的高超技巧。

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有一位叫乔托的画家。乔托以其绘画技艺高超闻名于世,当他在一面墙壁或一道栅栏上画上一只羊或狗,那个地方就会奇迹般地瞬间变得生机勃勃。有一次,乔托在他师傅画的一幅肖像画的鼻子上画了一只苍蝇,他师傅看到这只苍蝇竟去驱赶。乔托正是以其高超的画技,成为当时意大利很有影响的画家。翻开人类艺术史册,古今中外、无以计数的艺术作品——贝多芬的音乐、莎士比亚的戏剧、李白的诗歌、曹雪芹的小说、徐悲鸿的绘画……,为什么会成为传世不朽的经典作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寓予作品美的内涵、美的意蕴,沁人心脾,感人肺腑,而它们无一不是艺术家高超技巧的结晶。可以说,具备高超技巧是作为艺术家必不可少的条件。视野拓展乔托作品(组图)二、艺术是一种情感的凝定[2]《忆秦娥·箫声咽》据说为唐代诗仙李白所作: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秦娥伤别的情感,下半阕表达的是诗人在残阳夕照中的怀古情感,整首词表达了诗人怀古伤今的忧郁情怀。清代学者王国维评论这首词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3]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确实,李白在夕阳残照中怀古所表达出的,正是千年以来人们怀古时的共同感受,这就是这首词能够打动人们心灵、撼人魂魄的重要原因之一。

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凝定。艺术家凝定于作品中的情感,源自艺术家个体的情感,但这种情感既不是唯一、纯粹的个体情感,也不是琐碎、卑微、低下的个体情感,而是人类普遍共有的情感。当然,这种普遍共有情感的涵盖面是不同的,有的是大多数人共有的,有的是少数人共有的,有的甚至是极少数人共有的。由此可见,艺术家凝定在作品中的情感是艺术家个体的特殊情感与人类普遍共同情感的聚合与交融。正因如此,其艺术作品才具有感染力与生命力,才能够吸引人、打动人,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纵观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特别是传世经典作品,艺术家在表达与抒发个人自身情感的同时,也无不表达了人类共有的普遍情感。这种情感深刻而鲜明,丰富而鲜活,在共性中张扬个性,在普遍中彰显特殊。正是因为这种双重情感的汇聚与凝定,艺术作品才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才打动和感染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阶级的艺术鉴赏者。三、艺术是有规则的形式系统

有人把现实世界比喻为声音或音响的世界确实有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被诸多纷乱的声音所包围,飞机、汽车的轰鸣声,人们的喧哗声、鸟兽虫的鸣叫声,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各种各样的声音交融,作用于人的感官,往往令人心神不定,烦躁不安。然而,当同样是由多种声音组合而成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时候,却让人感到优美动听,身心愉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则的,而且往往以陡然发生和令人猝不及防的形式,给人们的感官造成震动和惊恐,干扰人们宁静、平和的生活,在人们的心灵和感觉中形成一种不和谐感。因此,这些杂乱和无规则、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与人们的感官和心灵不和谐的声音,只能是不具有美感,不能够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文化意义的噪声。

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将声音的高低、长短、快慢等多种属性,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组合而形成旋律。这些按照一定规则组织的声音,是以一种或优美和谐,或高亢和谐,或忧愤和谐的旋律来表达人们一定的思想情感和文化意义的。以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虽然小提琴模仿的是人悲痛欲绝的哭泣声,锣鼓模仿的是自然界的电闪雷鸣声,但乐曲却凄美动听,扣人心弦。其原因就在于乐曲把现实中的不和谐声音,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成优美和谐的旋律,以此表达出人们特定的思想情感和文化意义,因此,这种声音已成为具有美的表现形式,承载人们思想情感,体现文化意义的艺术形式,这也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成为人们百听不厌的经典作品的原因。

绘画艺术也是如此。绘画的形式因素包括色彩、线条、体面、明暗等,但是并非色、线、形等形式因素的任意排列组合就能成为绘画艺术。只有将这些形式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组合,构成有意味的形式后才能够感染人,才能够激发人的审美情感,引发人们的共鸣,否则,都不能够称其为绘画艺术。即使现代主义美术流派在形式上看起来无序可循,但其中无不存在规则,无不是通过大胆想象来表现丰富的意味的。事实上,不仅音乐、绘画,而且文学、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门类,也都具有一定的规则形式,也都是表达情感和意义的有意味的规则形式系统。陈钢、何占豪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唱片封面四、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审美化表达

任何人在现实生活中,无不与赖以生存的社会建立和维系各种各样的关系,并在各种关系中产生兴奋、喜悦、快乐,痛苦、悲哀、愤怒等不同情感。例如,当一个人失去亲人时,其情状痛不欲生,痛苦不堪;当他苦苦思念亲人时,其情状忧思、伤感、苦楚。然而,这一特定的现实关系如通过艺术表达出来,人们从中观赏到的就是一种审美化的形象,这一审美化的形象使人们体会到创作者寓于其中的痛苦或思念情感,在生发出同情怜悯的同时,还会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

现实生活中,真、假、美、丑、善、恶同在,酸、甜、苦、辣、咸俱全。而艺术能把产生于现实诸种关系中的复杂真实的各种情感,转化为审美化的艺术形象。对鉴赏者来说,现实的各种情感,由于这种审美化的表达,而从中获得了审美享受,丰富了生活情趣,提升了精神境界。对创作者来说,一方面把真实复杂的情感通过宣泄而得到缓解,另一方面也把真实复杂的种种情感,通过审美化的艺术形象进行表达,从而得到世人的认同,其作品也获得了永恒的价值。泰姬陵(图)《祭侄文稿》(图)

闻名于世的印度建筑泰姬陵,是印度莫卧儿帝国皇帝沙·贾汗(1592—1666)为皇后泰姬·玛哈尔所建的。由于泰姬不幸死于分娩,沙·贾汗皇帝十分悲痛,为了表达失去妻子的悲伤之情及对妻子刻骨铭心的思念,沙·贾汗皇帝建造了这座宏伟壮丽的泰姬陵。印度诗人泰戈尔在《泰姬陵》一诗中描写到,沙·贾汗建造泰姬陵,就是借助于这一审美化形象来表达他失去皇后的痛苦和对皇后的思念的。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为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所作。整篇文稿用笔情如潮涌,气势磅礴,纵笔豪放。其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悲愤激昂的情感,这是书法家对审美化形象的淋漓表达。由此可见,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化的表达。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论证,我们可以将艺术内涵定义如下:艺术是凝结艺术家高超技巧和思想情感,并以一定规则形式,将现实生活转化为审美化形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第二节 艺术存在的缘由

艺术为人类所创造,为人类所独有,为人类而存在。德国伟大的诗人、美学家席勒这样赞美艺术:

论勤奋你不及蜜蜂,

论敏捷你更像一个蠕虫,

论智慧你又低于高级的生物,

可是人类啊!

你却独占艺术!

艺术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伴随人类社会始终,并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世代繁衍传承的历史长河中,艺术始终占据重要而显著的地位。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原始先民的狩猎舞,到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的K歌、广场舞;从穷乡僻壤、目不识丁山野牧人的原生态歌唱,到繁华锦绣现代都市男女老幼的琴棋书画;从犹如初升太阳幼儿的牙牙学语,到几近黄昏夕阳古稀老人的载歌载舞,艺术以超越时空的形式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融入人类的生命血脉,渗透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与此同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也成为人类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人们越来越需求和渴望艺术。人类为什么这样热衷艺术?换言之,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艺术存在的缘由是什么?学界对这个问题有多种多样的解释,这里仅就个人认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释。一、艺术——满足人们表达多种情感的需求

说到艺术,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和影视等多种艺术样式。这些艺术样式从产生到成长始终与人类相随相伴,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无不与人们的情感(个体情感和集体情感的融合)紧密相连。从远古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中的原始壁画,到青海大通孙家寨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从原始诗歌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古乐篇》)的“葛天氏之乐”;从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命运交响曲》,到以变形夸张艺术手法,表达人类良知与和平愿望的《格尔尼卡》,……无不凝聚与表现着人们复杂的情感。梵·高《农鞋》

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画作《农鞋》仅是一双农鞋,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农鞋》却有着一个经典解释,他说:从农鞋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劳动者艰辛的步履显现出来。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集着它在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永远单调的田龚上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沾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在这幅画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成熟谷物宁静馈赠及其在冬野的休闲荒漠中的无法阐释的冬冥。这幅画浸透着人们对面包的稳固性(指稳定的食物来源)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再次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4]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和死亡逼近时的战栗。海德格尔这一真切的解释,凝聚着对这双农鞋的情感,这就是农民劳作的艰辛与沉重,农民对粮食收成的焦虑与喜悦,农民对生活的希望与恐惧。“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松花江上》(张寒晖),如泣如诉的乐曲和质朴深情的歌词,无不真实表达出东北人民“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的痛楚和悲痛愤懑的情感。

古往今来,无论是以再现生活为特点的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还是以表现情感为特点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多种形式、多样形态艺术作品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它们凝聚了人们的欢乐、喜悦、忧愁、悲伤、痛苦、焦虑、希望、理想等情感,因而与人们的内心情感相契合,与人们心灵需求相融合,因而成了人们或予以倾吐,或予以寄托,或予以追求的情感家园。它们已经与人们的生命融为一体,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已经是人们生存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艺术家把自身的情感和人们集体的情感相融合,通过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表达出来,人们不但可以从这些艺术中找到多种情感的归属,也可以从这些凝聚人类情感的多种艺术中观照和体验自己的情感表达,使自身情感在得到宣泄和缓解的同时,也使自身的情感境界得到升华。这就是人们需要艺术的第一个理由。二、艺术——满足人们想象的需求

中国现代文学先驱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阿Q之所以典型,是因为其鲜明个性的形象中蕴含着某一精神实质,这一精神实质就是精神胜利法。由于阿Q无法避开未庄人对他的嘲笑、讥讽和欺凌这一残酷现实,再加上他自身软弱、无能、欺软怕硬、爱慕虚荣等缺点,这些决定了阿Q在现实中难以取得实际上的胜利。而阿Q要快乐生存的唯一办法,就是以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陶醉,去超越他在现实中所面对的种种困境,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用精神胜利法去建立他的自尊,去蔑视社会的歧视和凌辱。因此,阿Q又永远是满足的、快乐的。

观照现实生活,很多人身上都不同程度有着阿Q精神的因素及其变种,很多人都是生活在不同境况中的阿Q。因为个体现实的需要和满足之间都会有一定的距离,并且无不生活在“需要—缺乏—满足—新的需要”这种无尽循环的矛盾境况中。满足了一个愿望,必然又会产生新的、更大或更多的愿望,但如果事事处处都想让自己的愿望得到实际的满足,这仅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也会使个人陷入痛苦与烦恼之中。因此,就需要用一种方式来想象性地满足和实现自我的需要和愿望,以达到从心理或精神上去超越、去面对现实中种种无法满足的需求和愿望的目的。

博览人类艺术史,几乎所有艺术作品,都能让人们以想象的方式去实现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愿望,以心理或精神上的满足去摆脱现实的窘境,使人们在想象中暂时忘却现实的困扰和苦楚。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在家道衰败、生活困苦之时,以想象的方式描绘了一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美好世界,以此寄托他的美好愿望。一些倾心相爱却不能相聚的有情人,常常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词句,抚慰相思离别的心灵之苦,从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在现实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居于封闭落后、贫穷偏远乡村的村民,看戏或看电影如同过节一样,说明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渴求心理的慰藉和精神的娱乐,需要以想象性的方式,在艺术中得到快乐和欢愉。

当然,在现实社会中,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事事、处处获得心理与精神上的绝对满足,每个人都有无可逃避的困顿和苦恼,而艺术就是一剂缓解痛苦、安抚创伤的灵魂良药,它能够让人们在想象中摆脱现实中的缺失和苦难。因此,人人都渴求艺术,人人都需要艺术,这就是人类需要艺术的第二个理由。思考讨论

推荐读者观看本书配套电子课件中的电影《阿Q正传》片段,分析阿Q的性格特征,讨论现实社会中的阿Q现象及存在的缘由。

第三节 艺术功能透视

在人类社会悠悠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正是由于艺术的存在与介入,人们才拥有了万紫千红的美好生活,才能拥抱流光溢彩的大千世界。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艺术,不仅具有装点和美化人们物质世界的外化功能,而且还具有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滋润人们干涸的心田,抚慰人们受伤的心灵,关爱人们的成长过程,激励人们自我突破的内化功能。艺术就是以无法比拟和无法替代的特质,在人类社会中承担着特殊使命,彰显着独特的价值。

有一则故事生动地讲述了艺术的奇妙功能。在古代日本,有一个笛手,一年秋天,他外出演出,在回家途中,船停靠在濑户内海的一个港口。夜半时,来了一只海盗船,海盗们手执利刃,跳上他所乘坐的船。面对突然袭来的海盗,船上的人们只能坐以待毙。笛手见状,对海盗们说:“请允许我在死前吹奏一首曲子,我就死而无憾了。”海盗头目听后好奇地说:“临到死的人还有这般雅兴吹笛,好吧!我们就先听一首曲子,然后再送你归天吧!”笛声吹响了,悠扬动听,笛声唤起了人们内心的美好情感,荡涤着人们内心的尘埃污垢,海盗们不知不觉地沉醉于迷人动听的乐曲之中,有的海盗甚至流下热泪。海盗头目说:“听到这样美妙动听的音乐,我们手中的刀还能砍得下去吗?大家回去吧。”海盗们纷纷跳回自己的船离开了。笛手的一首曲子拯救了整船人的生命。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清同治五年(1866年),刚刚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不久的左宗棠,又接到清廷的命令,继任陕甘总督,率领湘军奔赴陕西,剿灭爆发于陕西和宁夏的叛乱。身经百战的左宗棠,很快就镇压了包括陕西镇靖诸堡在内的叛乱势力,迫使多次大败清兵的地方武装头目董福祥率部投降。左宗棠素闻董福祥嚣张跋扈、冥顽不化,担心其难以制服,留下恐为军中之患,于是下令将其斩首。就在行刑一切准备就绪,刀斧手即将举刀之际,董福祥突然引吭高歌,慷慨激越的秦腔《斩青龙》响彻刑场上空。悲壮豪迈的秦腔,唱得在场的官兵心血澎湃,热泪盈眶,两边的刀斧手再也无法落下手中的刀。当他唱到“雄信本是奇男子”时,躲在营中的左宗棠也坐不住了,快步走到营外,命左右给董福祥松绑,置备酒食。左宗棠端起酒,向董福祥道:“我特来与将军压惊”。刑场上的歌声,不仅传奇般地挽救了董福祥,还使左宗棠觅得了一支锐不可当的劲旅,精编后的“董字三营”所向披靡,为晚清西域的阙图完整,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故事再次说明了艺术的奇妙功能。

艺术实现功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途径。艺术是通过对人们的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实现其功效的,艺术先对人们的意识产生影响和进行渗透,然后再影响作用于社会现实。也就是说,它不是直接改造社会现实,而是通过对人们的精神的熏陶感染,对人们的意识的改变改造,进而作用、影响于社会的现实活动,这是艺术实现功能的必经途径。通过这一途径实现艺术功能,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这就是艺术实现功能的特点。

鲁迅先生所说的“文艺的功能在于‘移人性情’,涵养人的‘神[5]思’”,指的就是艺术功能的特点。当代一位著名体操运动员,他在体操训练中有急躁的毛病,为此,他拜一位青年画家为师,学习画竹。屏声静气,悬臂运笔,刚柔相济,张弛有度,习画后的他,急躁的毛病得到很大改善。由此,艺术功能的特点可见一斑。

古往今来,人们对艺术功能的论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形成众多学说。其中,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在《审美价值的本质》一书中,将艺术的功用概括为14种,即启迪功用、交际功用、社会组织功用、社会化功用、教育功用、启蒙功用、认识功用、预测功用、评价功用、暗示功用、净化功用、补偿功用、享乐功用和娱乐功用。在此,我们对艺术功能的诸多种学说不作展开介绍,仅就艺术对社会、自然和人类所产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功能加以论述。一、审美认识功能

审美认识功能主要是指人们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对社会、历史、自然、人生的认识。

人们对社会、历史、自然、人生及对各种事物的认识,除了依靠自身的阅历和体验外,还需要借助科学和艺术的力量。科学和艺术帮助人们实现认识的途径截然不同,同样以历史学和艺术学对同一人物或事件作比较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武则天是人们所熟知的中国古代历[6]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历史著作中对武则天这样表述:“一面用谋略夺取唐朝的政权,一面用政治维持既得的地位。她的政治才能主要表现在坚执刑赏大权,用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为自己效力。”这段文字表述精练准确,人们通过阅读,自然对武则天形成一种判断性的认识。同样是武则天,《武则天》《大明宫词》等电视剧则主要依赖生动、具体、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扣人心弦的事件,让人看到她工于心计,精于谋算,一步一步篡权谋位,直至登上皇帝宝座,并施展权术来治理国家的过程。由此可见,历史科学通过概括性的概念让人们直接获得理性认识。艺术则是借助真实、具体、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让人们从中获取理性认识。也就是说,艺术的认识是寓深刻的理性内容于个体的感性形象所展现出来,而且这种认识是以真实反映生活为前提和基础的。《大明宫词》剧照

古今中外,许多的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十分重视艺术的认识功能。我国先秦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7]他说的“可以观”,是指文学具有认识社会历史的功能,“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指文学具有认识自然事物的功能。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马克思在评价狄更斯、萨克雷等英国一批现代文学家时说,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8]要多”。马克思的亲密朋友,同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的恩格斯在谈到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时,也认为他从中学到的东西,“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9]还要多”。列宁同样把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当成“俄国革命的镜子”,认为他的作品深刻地表现了“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10]革命快要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

艺术的认识功能不仅存在于文学,也存在于绘画、雕塑、建筑、影视和音乐等艺术形式中。我国晋代文论家陆机说:“宣物莫大于言,[11]存形莫善于画”。在摄影和电子媒体技术产生以前,绘画和雕塑除具有自身的艺术功能外,还具有记录和反映历史的功能,因此又被称为“象形的史书”。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全景式地再现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民间习俗,成为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民俗学家认识研究北宋社会、历史和民俗的生动教材。敦煌石窟艺术,让人们比较全面地认识从十六国时期到宋元时期,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情况。建筑艺术,虽然不直接状物写形,但以象征的方式,忠实地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记忆。法国文学家雨果写道:一座大教堂“这是人民的贮存,这是世纪的积累,这是人类社会不断蒸发而剩下的积淀,……每一个时间的波浪都增加它的砂层,每一代人[12]都堆积些沉淀在这个建筑物上。”建筑是人们了解和认识历史的一个有效载体,因此,西方人形象地称建筑为“石头的史书”。

影视艺术,在实现人们认识自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与魅力。如,我国大型人文历史与自然地理类栏目《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科技之光》等,以极富感染力的形式,从大到广袤的宇宙天体,小到细微具体的物质,传播与普及自然知识,满足了人们认识自然世界的需求。

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其认识功能具有特殊性。音乐,尤其是那些纯粹由旋律、节奏等构成的交响乐、协奏曲、独奏曲等作品,既不描写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也不表达具体的语言和行动,更看不到具体的形象,仅仅是通过声音来表达和抒发某种感情,而且这种感情具有一定时代的特征和某种情绪的趋向。它们作用于鉴赏者,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润泽和感动,让人们从情感中滋生出某些方面的认识。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其高雅优美、柔肠百结的旋律拨动人们的心弦,使人们在认识真挚美好爱情的同时,激发出对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光明行》,以独有的旋律,倾吐当时知识分子苦闷彷徨和迷惘的复杂心绪,从而表达出他们矢志不渝地追求光明前途的乐观与自信。人们在鉴赏音乐时,就是从其流淌的情感和渲染的气氛中,认识了当时的时代精神特征。

音乐家族的重要成员歌曲,由于有确切语义的歌词介入,相比交响乐等音乐形式,则给予人们较为清晰明确的认识。《我爱你中国》,深情悦耳的曲调和优美怡人的词句珠联璧合,激发出人们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强烈情感。抗日战争时期,以《大刀进行曲》为代表的系列歌曲,道出了人们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和控诉,使人们真切认识到当时民族危难的深重和广大劳苦大众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痛恨。毋庸置疑,音乐在帮助人们认识时代精神和人们内心世界方面,具有特殊的功效。此外,音乐还具有帮助人们认识某些具体生活现象的功能。如,在鉴赏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时,随着音乐旋律的展开,我们的脑海中自然而然地会浮现这样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个骑在牛背上吹奏笛子的可爱活泼的牧童,悠扬的笛声,淡淡的烟雾,翠绿的青草,……所有的景象萦绕在一起,如诗如画。视野拓展

推荐通过本书配套电子课件观赏贺绿汀《牧童短笛》演奏视频。

音乐的认识功能,由于鉴赏者的文化、修养、阅历和经验不同,显现在认识上的深浅程度也有所不同。如要达到较高的鉴赏水平,不仅要有天赋的敏感听觉器官,还要有后天的辨音能力训练,更需要文化素质和音乐艺术修养的提高。

应当指出的是,审美认识功能,在认识自然上,比不上自然科学;在认识社会、历史上,比不上社会学和历史学。因此,不能盲目夸大或片面抬高审美认识功能。二、审美教育功能

审美教育功能主要是指人们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情感得到宣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启迪,认识得到提高,情操得到陶冶,行为得到调整,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审美教育功能,既不同于思想道德教育,也不同于其他科学教育,它是通过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力量和艺术作品中正确而鲜明的审美态度、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让鉴赏者从中受到教育。(一)审美教育功能的有关论述

审美教育功能很早就被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艺术家所重[13]视,并且多有论述。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礼乐相济”的儒家艺术教育思想。而且,孔子曾用绘画比喻礼,用雕刻比喻教育,用诗和音乐来比喻政治理想,希望以艺术的手段,通过“诗教”和“乐教”达到他“克己复礼”的政治目的。谢赫在其画论《古画品论》中开篇就说“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是说,艺术具有劝善的作用。在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就强调美育和德育的结合,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也重视艺术教育功能,并且认为理想的人应在理智、情感、欲望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艺术功能也应表现为教育、净化、宣泄的全面实现。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功能的思想理论,在中国和西方都已延续了2000多年,对后世的审美教育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二)审美教育功能的特点

审美教育功能的实现,有其自身的特点。

1.艺术的教育来自情感的驱动

艺术家倾注于作品中浓厚的真情实感,激发人们情感的共鸣,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与熏陶,在艺术作品巨大情感力的震撼与驱使下,自愿自觉地受到教育。

乌兰塔娜导演的电影《暖春》,其中的主人公爷爷,历经两次人生的抉择:一次是在30多年前,从麦秸地捡回了宝柱,为了一个幼小的生命,他牺牲了个人幸福,终身未娶,抚养宝柱长大成人;另一次是在30多年后,他再次收养了孤儿小花,却遭到不明自己身世的宝柱的不解和儿媳的埋怨。然而,他却坚守自己的信念,无怨无悔,忍辱负重,默默付出:带小花赶集,给她买鞋,给她做纸风车,给她缝补衣服,为她上山砍柳条编筐卖钱,供她上学读书,给她做铅笔盒,……爷爷用爱滋润小花,感染小花,大学毕业后成为乡村教师的小花这样倾诉衷肠:因为这里有着我抹不去的记忆和我血色的童年,有过我太多的笑和眼泪。是爱让我成长也让我明白,生活中不只有血是浓的,我会用一生的时间来回报养育过我的这片土地。

就是影片中的爷爷,让人看到了人世间的浓情深爱,看到了平凡朴实而高尚可贵的品格,看到了普通人那颗淳朴而善良的心,看到了社会生活中虽渺小却又崇高的光辉形象。诚如威廉·福克纳所说的,“人类之所以永存,不在于万物之中唯有他可以连绵不断地发出声音,而在于他有灵魂,有一种同情、奉献和忍耐的精神。”《暖春》让所有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身心受到触动,这就是爷爷的强大魅力。

2.艺术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完成

艺术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让人不知不觉地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使心灵得到净化,行为得到调整。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冬天来了,饥寒交迫的流浪汉苏比迫切想到监狱过冬。为此,他想尽一切办法去做坏事,希望警察把他关进监狱,但都没能达到目的。万般无奈的苏比只好四处游荡,当他走近一座教堂时,教堂里传出的音乐和唱诗班的歌声吸引了他,听着这般美妙无比的音乐,苏比瞬间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流下了眼泪,他觉得以往的行为和生活十分无聊和荒唐,决心从今以后好好做人,……苏比的灵魂之所以悄然地发生了变化,是因为受到音乐的滋润和感染。所以说,艺术教育的潜移默化,如春雨般潜入心田,润物无声。思考讨论

推荐读者通过本书配套电子课件观看《暖春》四个经典片段(视频),分析影片中爷爷的性格特征,思考讨论爷爷这一形象的审美教育功效。《暖春》剧照

3.艺术的教育在“寓教于乐”中实现

应当看到,艺术的教育不仅仅着眼于“教育”,更是将教育融于娱乐之中,即“寓教于乐”。对艺术教育的这一特点,古往今来的许多思想家、教育家、艺术家都对其十分重视。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都十分重视艺术道德修养的作用。孔子以“礼乐相济”思想,创立了我国最早的教育体系。孔子的“礼”是指一种行为的规范和制度,“乐”是指陶冶人的性情和德行的艺术。通过艺术,把道德的境界和审美的境界统一起来。文学家鲁迅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曼衍(蔓延),人情因亦日趋于肤浅:今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不待[14]惩劝,而国人安。”“……群众看戏、看电影是要从中得到娱乐和[15]休息,是通过典型化表演,寓教育于其中,寓娱乐于其中。”2000多年前,古罗马的诗论家贺拉斯曾把“寓教于乐’作为一条艺术法则提出来:“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们[16]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相声、漫画、讽刺诗、讽刺喜剧是以着重揭露丑恶事物、匡正生活中的种种弊病的艺术形式,在带给人们欢声笑语的同时,予人深刻的教育。20世纪70年代,享誉全国的沈阳相声《假大空》,至今仍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不可忽视的是,寓教于乐中的“乐”具有“快感”的显著特征,这种快感是生理、心理和精神处于高度和谐状态下所产生与形成的,其功能与效用也十分显著,而且经久不衰,有时甚至可以持续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当然,并非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具有强大的教育启蒙功能,像抒情诗、山水花鸟画、小夜曲、古典舞等,主要是带给人们畅心愉神的感受和心灵享受,因而不能要求它们具有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审美教育功能在不同门类、不同体裁的艺术作品中的表现是不一的。三、审美娱乐功能

艺术之所以特别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就在于它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人们在鉴赏艺术时,沉醉在艺术美的天地中,自身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精神获得享受和愉悦,身心也得到放松和休息,这就是审美娱乐功能。

针对审美娱乐功能,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消遣是为了休息,休息当然是愉快的,因为它可以消除劳苦工作所产生的困倦。大家公认为精神方面的享受不仅含有美的因素,而且含有愉快的因素,幸福正在于这两方面因素的结合,人们都承认音乐是一种最愉快的东西,……人们聚会娱乐时,总是要弄音乐,这是很有道理的,它[17]的确使人心畅神怡。”我国先秦时期的著作《乐记》也有类似的思[18]想,提出“乐者乐也”的主张,认为艺术(包括音乐)应当使人们得到快乐。

伴随着社会的前进,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尤其是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和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的情况下,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有时甚至比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更加强烈。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层次要求不但越来越高,而且也越来越多样化,电影院、剧院、音乐厅、美术馆等艺术场所也为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与光顾。一般情况下,人们来到这里不是为了获取知识或接受教育,而是为了休息放松,开心娱乐。因此,能够带给人们纯粹快乐的滑稽类、讽刺类和娱乐类等表演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杂技《诙谐的音乐家》以喜剧大师卓别林的银幕形象为模特儿,节目开始,“音乐家”从观众席上走出来,登台后,首先表演他的腿功。“音乐家”面向观众,上身不动,而两条腿一会儿慢慢变为“O”形,一会儿又变成“X”形,并且迅速地画着弧圈。接着,“指挥乐队”的一段表演,他用木偶般的手势,飞快地挥动两臂,时而大臂不动挥动小臂,时而因陶醉于音乐而使身体倾斜45度,时而因感情激昂而将身体大幅度前倾,巧妙地运用滑稽“三面倒”的动作。接着,“音乐家”取了一支大号吹奏起来。由于底气不足,他千方百计地运气,因而引出了一系列的特技动作。由于滑稽的效果异常显著,让人们在开心的同时得到完全的放松和彻底的休息。

审美娱乐功能,还表现在人们通过艺术鉴赏能够得到比单纯的休息更为惬意的休息和全身心的放松,从而有利于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恩格斯在论述民间故事书的作用时,这样说:“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做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贫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不堪的学徒的寒碜的楼顶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19]金的宫殿,而把他的矫健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 由此可见,艺术鉴赏确实是一种令人陶醉的最愉悦的休息方式。《诙谐的音乐家》剧照

20世纪60年代,沈阳杂技团知名演员白小影、张子儒在杭州给国家领导人演出《抢椅子》,其表演形式是通过两个演员对一张椅子的巧抢智夺,把摔、跌、滚、打、对手、抛托等基本功黏合到滑稽表演中。表演中,演员的“挤磨”“倒椅”“跌空”“连坐”等动作惟妙惟肖,表情幽默生动。应该看到,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工作压力的日益加大,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在紧张劳动之余,徜徉于艺术花苑,从中得到精神快乐,身心也能够得到惬意的休息和放松,从而有利于储备充足的精力,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

审美娱乐功能的表现,还有就是运用到治疗上,即音乐治疗。音乐治疗古代就有,在罗马、希腊的历史著作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大卫的竖琴治愈过所罗门王的精神忧郁症。20世纪40年代,现代音乐疗法开始兴起,世界各国应用音乐疗法取得成功的案例越来越多。美国纽约圣约瑟医院的132个病例报告显示,在运送心脏病人的救护车上播放轻松的音乐,使得病人的死亡率大大减少。德国的赫尔森体育医院,利用“音乐镇静”进行外科手术,取得了成功。还有很多实验证明音乐对人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都能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当然,音乐治疗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是灵丹妙药。四、美化生活功能

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戏剧、影视艺术相比,在具有这些艺术的审美功能的同时,还有其自身的实用功能。因此,工艺美术与建筑艺术又被称为实用艺术。实用艺术对人类社会发挥着美化生活的功能。

现代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说:“人之生也,不能无衣、食与宫室。而此三者,常于实用之外,又参以美术之意味。如食物本以适口腹也,而装置又求其悦目;衣服本以御寒暑也,而花样常见其翻新;宫室本以蔽风雨也,而建筑之术,尤于美学上有独立之价值焉。”这表明,人们对物质生活基本用品不仅仅要求实用性的满足,更要求审美性的愉悦的满足。法国文学家莫泊桑在《首饰》中塑造的骆塞尔太太,对居住环境的美的渴求是那样的强烈和痴迷:“她梦想着那些静悄悄的接待室,如何蒙着东方的帷幕,如何点着青铜的高脚灯檠,……她梦想那些披着古代壁衣的大客厅,那些摆着无从估价的瓷瓶的精美家具;她梦想那些精致而且芬芳的小客厅,……”。

通过骆塞尔太太对美的事物的追求,折射出这样的客观事实: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人都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吃饱穿暖”,而是追求吃得更精、穿得更美、住得更好、行得更舒适。因此,人们对身边的生活用品有着一种精神追求倾向,这就是希望自己周围的一切生活用品无不闪现着美,洋溢着美,希望自己艺术化地生活,而实用艺术的功能就是使人们实现生活艺术化。

实用艺术美化人类生活,装扮人们的物质生活世界,让人既得到美的享受,又让人从中受到美的感染。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到与生活相关的一切物品、器具,它们从色调、纹饰到样式无不显示出妙趣横生的美学意趣。它们不仅带给人们生活情趣之美,而且以美滋润人们的心灵世界,让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丰富。

著名书画家丰子恺堪称美化生活环境的高手。有篇文章这样描述丰子恺:

我的父亲丰子恺对自己的居住条件并不讲究,所用家具、器什都很简单朴素。但在美化生活环境方面,他却特别重视。

有一次,他看到蚊帐上破了一个洞,就画了一个玲珑可爱的小图案,叫我绣在白布上剪成圆形补上去。这样一来,使人看了不觉得那蚊帐有破洞,还以为上面原来就有一个美观的小装饰。

还有一次,我发现家里的窗玻璃碰破了一只角,正要用厚纸去糊,父亲见了,马上阻止我说,“这很不雅观”,说着就用白纸裁出一只角,在上面画了“一枝红杏出墙来”的题材,贴在玻璃窗上,正好补了那只角,还给人以美感。

我家有一把小衣刷,背面原来嵌着一面椭圆形的小镜子,日子久了,那面镜子破裂,脱落下来,使刷子露出了底板,给人以残缺之感。父亲看了,觉得很不舒服,便用白纸按镜子的大小裁出一个椭圆,在上面题了几句诗,贴在板刷背面。这以后,每次使用板刷时,不但没有残缺感,还可以顺便欣赏一下诗句呢!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曾给家里的自鸣钟开了一个玩笑。抗战前,父亲从上海买了一只圆形的大自鸣钟,挂在“缘缘堂”的客厅里。没有几天,他就对钟面上那些枯燥乏味的数字感到讨厌。他把自鸣钟从墙上取下,用油画颜料把钟面涂成天蓝色,添上几条碧绿的柳丝,又用黑色硬纸板剪出一对飞燕,粘在时针和分针的尖端上。这样一来,时针和分针走动时,就变成一双飞燕在垂柳中互相追逐了。这给我家的客厅平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孩子们对它感到特别新奇。开头几天,我们姐妹兄弟几个人常以比赛猜时间作为游戏。眼力好的,半分钟就辨认得出来。日子一长,连大人也习惯了,只要一望,便知道是几点几分了。可是对邻居们来说,这简直成了新鲜奇闻。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不久镇上的人几乎全都知道了。有的说:“到底是艺术家,做起事来与众不同”。有的还特地跑到我们家里来见识这只“稀奇的自鸣钟”。(摘自《做人与处世》2015年第24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人,只要条件允许,总是渴望美的东西和美的表达。或者是以衣物配饰妆饰自己,或者是以家居陈设美化生活环境,以此和谐自己的身心,愉悦自己的精神,同时,也从另一角度表达自己的艺术情操和文化品位。

21世纪,人类物质文明飞跃前进,社会生活质量迅速提升,人们的审美要求与日俱增,人们的生活观念日新月异,从自身修饰到家庭装饰,从私人生活空间到公共生活空间,凡是与现存生活相关的领域,人们无不更加追求美,无不更加尊崇美。而以美化生活为己任的实用艺术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美容师”的职责。以工艺美术为例,羽毛画、贝雕画、手撕画、匠画、烙画、布贴画、芦苇画、石雕、煤雕、木浮雕、根雕、金属板浮雕、玛瑙雕、琥珀雕、剪纸、刻纸、发绣、绒绣等,它们从样式、色彩、做工、品种来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要。闻名遐迩的岫岩玉雕,既有气势恢宏、大到数吨甚至数百吨的大件,又有惹人怜爱、小到寸许的微型小件,既有人物、花鸟,又有动物、素活,它们满足了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可以说,琳琅满目绚丽多彩的工艺美术在美化人们生活方面充分发挥了添彩增辉的作用。

实用艺术实现了美化人们生活的功能,不仅是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更重要的是,它还必须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需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相适应、相和谐。视野拓展中华民族工艺极品“翡翠白菜”与“肉 形石”(视频)五、社会组织功能

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艺术家们的作品作用于鉴赏者,在很大程度上都能感召鉴赏者,引发鉴赏者的共鸣,有时甚至超越时代、阶级、阶层等限制而引起共鸣。共鸣就意味着艺术家与鉴赏者的思想情感取得一致,就意味着艺术家与鉴赏者对生活某些方面的认识、理解和态度上取得一致,这种一致性既赋予了艺术社会组织存在的可能,也赋予了艺术社会组织的功能。

无产阶级文学先驱者高尔基说:“任何艺术,不管有意识或无意识都有一个目的,就是启发人的某种感情,培养他对生活中某种现象[20]的这样或那样的态度。”艺术史上,很多优秀艺术作品在发动团结组织社会力量上,在启发阶级意识和民族意识上,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尤其在阶级矛盾尖锐的形势下,艺术能够启发和强化阶级意识,促使一个阶级自觉团结在一起与敌对阶级进行斗争。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在19世纪中叶美国争取废奴制的复杂斗争中,曾强烈激发出北方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南方奴隶制度的义愤和废奴的决心,因而这部小说被看作南北战争的导火线之一,林肯甚至戏称作者是“发动南北战争的妇人”。响彻全世界铿锵有力的歌曲《国际歌》,在启发无产阶级斗争意识上,尤其对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激励了所有无产者紧密团结、并肩携手,共同投入到与反动派殊死斗争的洪流中。列宁对这首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种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现代音乐家马可、张鲁等人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在解放战争和民主革命时期,在启发动员农民同反动派斗争中也起到了重大作用。

不仅如此,有些优秀艺术作品还激发并强化民族意识,激发人们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马赛曲》,由于蕴含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蕴而极大地鼓励了法兰西人民战胜外国武装干涉。抗战期间诞生的《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华民族国难当头,生死存亡之际,在上至银行家,下至放牛娃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心中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万里长城,鼓舞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生死斗争。在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捍卫民族独立的悠悠历史上,涌现出层出不穷的闪耀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几百年来,每当人们吟诵陆游的这首诗作时,都能激起强烈的爱国热情,从而行动起来反抗外来侵略,为实现祖国统一而战斗。还有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些作品对加强和巩固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都曾起到并且将继续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同样,和平发展和改革建设时期也需要艺术发挥社会组织功能,也需要艺术家与时俱进,使其创作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众,使其作品在思想情感表现上,人生态度目标指引上,人生理想价值追求上,能在更广阔更深刻的范畴内与鉴赏者取得一致。歌曲《我爱你中国》《我的中国心》,影视剧《牧马人》《鸦片战争》等也都凸显出艺术的社会组织功能。21世纪,伴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人们呼唤和期盼出现越来越多的能够发挥社会组织功能的艺术作品。六、艺术功能发挥的条件

众所周知,艺术功能的发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之相关的各种因素与条件,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1.社会历史条件

艺术功能的发挥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关。从社会自身发展的规律中可以发现,当社会发展处在矛盾比较尖锐的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就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艺术的认识功能和社会组织功能就会受到重视。“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矛盾尖锐激化,反帝反封建斗争日益高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使“五四”以来的革命新文艺的认识功能、社会组织功能比较突出。当社会发展相对稳定,社会矛盾比较缓和,社会生活安定平和的形势下,人们安居乐业,追求向往美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随之增强,艺术的娱乐功能、美化生活功能及教育功能就会受到重视。

2.鉴赏者相关因素

艺术功能的发挥受到鉴赏者经济条件、文化素养、审美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艺术家创作的目的就是通过其艺术作品实现社会价值,而艺术作品只有作用影响于鉴赏者,才能实现社会价值,也就是艺术作品实现社会价值受制于鉴赏者的主观因素。

一般来说,艺术作品实现社会价值的程度受制于鉴赏者的主观因素。“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21]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的确如此,对饥寒交迫、缺衣少食的人来说,最要紧的是吃饱穿暖,如果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