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穴妙用·双穴并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8 06:53:43

点击下载

作者:崔晓丽

出版社:河南科技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单穴妙用·双穴并用

单穴妙用·双穴并用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单穴妙用·双穴并用作者:崔晓丽排版:昷一出版社: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10-01ISBN:9787534953354本书由北京瑞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什么是穴位穴位名称的由来

腧穴,古称“气穴”、“气府”、“孔穴”等,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除“以痛为腧”的阿是穴外,均有名称。古人对腧穴命名时所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可谓“上察天文,下观地理,中通人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归纳起来,腧穴命名的依据及方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物象类命名

以动物名称来命名,如鱼际、伏兔等;以植物名称来命名,如攒竹、口禾 等;以建筑物名称来命名,如天井、内关等;以生活用品来命名,如悬钟等。

自然类命名

以日月星辰来命名,如日月、太白等;以山、陵、丘、墟来命名,如承山等;以海、泽、池、泉来命名,如少海、涌泉等。

人体类命名

以人体解剖部位来命名,如腕骨等;以人体生理功能来命名,如承泣、关元等;以治疗作用来命名,如归来、交信等。穴位的分类

人体的腧穴很多,大致可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任脉、督脉的腧穴,称为十四经穴。这些腧穴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不仅具有调理本经病症的作用,而且能反映相关经脉及所属脏腑的病症,是穴位的主要部分。

经外奇穴

凡未归属于十四经脉,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适应证的腧穴,称为经外奇穴,简称奇穴。这类腧穴的适用范围比较单一,多数只对某些病症有特殊功效。

阿是穴

凡既无具体名称、固定部位,又无固定主治,而是以病痛局部或反应点作为腧穴的穴位均称为阿是穴,又称为天应穴、不定穴。“阿是”源于当医生按压这个穴位时病人发出“啊”声。临床多用于痛证及某些脏腑病证。阿是穴无一定数目。穴位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腧穴归于经络,经络属于脏腑,腧穴与脏腑脉气相通。脏腑的生理状况及病理变化可通过经络反映在相应的腧穴上,在体表的腧穴处进行刺激则能够“引气远入”而调理脏腑、经络的病证。由此可见,腧穴、脏腑、经络三者之间内外相应,不可分割。穴位对人体有哪些作用诊断功效

腧穴具有反映病证、协助诊断的作用。我国最古老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指出:“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 。”可知,腧穴在病理状态下具有反映病证的特点,如胆囊病的患者,常在阳陵泉、胆囊等穴出现压痛感;如胃肠病患者常在足三里、地机等穴出现压痛感,有时并可在第5~8胸椎附近出现结节或软性异物。缓解疾病功效

腧穴具有接受刺激,缓解疾病的作用。《黄帝内经》指出:“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五十四名,少十二腧,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这表明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留止的处所,还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通过针刺、艾灸、拔罐等方法对腧穴的刺激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使其阴阳平衡、脏腑和谐,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近治功效

腧穴的近治作用是所有腧穴的共同特点。也就是说,腧穴都能改善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的病症,包括深层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例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球后各穴均能改善眼病;耳区的听宫、听会、耳门诸穴均能改善耳病;头部的百会、四神聪等穴均可缓解头顶疼痛以及头晕、神志昏迷等症。

远治功效

远治作用指腧穴具有改善本经循行远隔部位病症的作用,有的腧穴还可以改善全身病症,这一作用在四肢、肘、膝以下的穴位尤为显著,正所谓“腧穴所在,主治所在”。例如,合谷穴不仅能改善手、上肢的病症,尤善调理头面部的病症,还可改善外感发热等症;足三里不但能调理下肢疾患,还是调理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腧�养生保健功效

历代医家都有关于应用腧穴强身防病的论述,体现了扶正、固本、未病先防的医学思想。近年来利用艾灸某些腧穴预防疾病更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常灸足三里穴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以预防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常灸丰隆穴可以预防脑卒中;按摩眼周诸穴可消除眼肌疲劳等。↑人体中手部的穴位诸多,按摩手部穴位能改善疾病,并有一定的养生功效。简易取穴法——快速找到穴位位置手指同身寸法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又名指寸定位法,是指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临床上分为以下三种。

中指同身寸法

以被取穴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这种“同身寸法”与骨度分寸相比偏长,只适用于小腿部和下腹部(图1)。1 中指同身寸法

拇指同身寸法

被取穴者将大拇指竖起,以拇指的指关节宽度作为1寸(图2)。2 拇指同身寸法

横指同身寸法

◎三指横寸法。被取穴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三指的宽度作为2寸。

◎四指横寸法。被取穴者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此法常用于四肢部及腹部取穴(图3)。3 四指横寸法目横寸法

以被取穴者的目内眦角至外眦角的距离作为1寸。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正面骨度分寸法——背面骨度分寸法——侧面

骨度分寸取穴法,古称“骨度法”(上图),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并依其比例折算出分寸,作为腧穴定位的方法。一般将设定的两骨节点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份,每一等份为1寸,十等份为1尺,以此作为定穴的依据。不论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均可按此标准测量。全身主要骨度折量寸参见下页表格。

穴位知识一点通

取穴的两大注意事项

◎取穴后按压,如果被取穴者感觉局部酸、麻、胀、痛,并且疼痛得到缓解或疲劳得以消除,就证明找到了正确的穴位。

◎除人体正中央的穴位外,其他穴位均是左右各一个,但由于每个人的体形、体格并不完全一样,所以左右两边的穴位并不完全对称。

骨度折量寸表体表标志法

体表标志取穴法是以体表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固定标志。固定标志是指人体中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脐窝等。例如,腓骨小头前下凹陷处取阳陵泉;第2骶后孔中取下 ;腓肠肌肌腹下尖角凹陷处取承山;两眉之间取印堂;两乳头连线中点取膻中;脐中央取神阙。

◎活动标志。活动标志是指人体各部分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体表标志。例如张口取耳门、听宫、听会;闭口取下关;外展拇指,在拇长、短伸肌腱之间取阳溪等。

应用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需要首先确定常用的体表定穴标志。如果传统体表标准术语有完全对应的解剖学术语,则直接采用,不再进行定义。

头部

◎前发际正中:在头部有发部位的前缘正中处(图1)。1 体表标志法——头部和胸胁部

◎后发际正中:头部有发部位的后缘正中。

◎额角发际:前发际额部曲角处(图1)。

◎眉间:两眉头之间的中点(图1)。

◎耳尖:当耳向前折时耳的最高点处。

胸胁部

◎第2肋:平胸骨角或锁骨下可触及的肋骨即第2肋(图1)。

◎第4肋间:男子乳头平第4肋间。

颈背腰骶部

◎第7颈椎棘突:颈后隆起最高且能随头转动者为第7颈椎棘突(图2)。2 体表标志法——颈背腰骶部

◎第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上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3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冈内侧端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7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下角的水平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1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平两肩胛骨下角与两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3 体表标志法——上肢部和下肢部

◎第4腰椎棘突:两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2骶椎:在两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处。

◎骶管裂孔:取尾骨上方左右的骶角,与两骶角平齐的后正中线上。

上肢部

◎肘横纹:屈肘90°时肘窝处横纹或与肱骨内上髁、外上髁连线相平(上页图3)。

◎赤白肉际:手掌、手背皮肤移行处;足底、足背皮肤移行处。

下肢部

◎腘横纹:腘窝处横纹。

◎外踝尖:外踝最凸点(上页图3)。

◎内踝尖:内踝最凸点(上页图3)。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一种简单易行的取穴方法。

例如,取血海穴时,被取穴者应该正坐屈膝,取穴者面对被取穴者,需要用手掌按在被取穴者的膝盖上,拇指尖指的地方即为本穴(图4);取风市穴时,被取穴者应该直立,两手下垂时,中指指尖的地方即为本穴(图5);取天府穴时,被取穴者应该正坐,前臂向前伸展,鼻尖正对的地方即为本穴(图6)。4 血海穴简便取穴5 风市穴简便取穴6 天府穴简便取穴

穴位知识一点通

常用的定穴方位

◎内侧与外侧。近于正中面者为内,远于正中面者为外。

◎尺侧与桡侧。在描述前臂时,近拇指侧为桡侧,近小指侧为尺侧。

◎上与下。二者分别指靠近身体的上端和下端。

◎近侧(端)与远侧(端)。距四肢根部比较近者为近侧(端),距四肢根部比较远者为远侧(端)。科学选穴,合理配穴两穴搭配,功效增倍

每个穴位都有自己的主要功效,有时候仅仅刺激一个穴位,就能消病解痛,给身体带来福音。如果根据穴位固有的特性以及所属经脉的阴阳属性,将两个穴位搭配使用,则可以达到“1+1>2”的效果,让功效倍增。

需要注意的是,穴位的选取和搭配并不是随意的、无章法的,它在历史的流变和经验的累积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方法论”,几千年来行使着治病救人、养生保健的作用。

中医方剂在进行药材配伍时,往往会根据各种药材在方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臣、佐、使四部分。穴位与此相对应,也有补、泻之分,其搭配也有主、辅之说,主穴针对主证起主治作用,辅穴则能辅助主穴加强疗效。如果掌握了正确的穴位搭配方法,配穴恰当,再加上准确的取穴方法,两穴并用的功效会大大提高。但如果配穴不当,很容易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并贻误病机,或达不到养生保健的功效,正如医学著作《针灸精义》中说的那样:“不知穴之配合,犹如巅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

比如古人常将百会穴和长强穴搭配使用来改善脱肛之症,其原理在于百会穴为督脉的最高点,为阳气上升汇集的地方;而长强穴为督脉首穴,而且是督脉的最低点,是阳气向上升发的根基,一上一下,有升提下陷的功效,对直肠松弛无力而导致的脱肛症状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所以,在利用穴位时,可根据穴位的特性及功效进行合理配穴。两个穴位虽少,但若能阴阳调和、补泻适当、主辅鲜明,则可恰中病机、祛病疗疾。↑穴位疗法是中医的传统疗法,无论是在祛病疗疾方面还是在养生保健方面都有显著的功效,如今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选穴原则

近部取穴法

在病变局部或者邻近部位所选取的穴位,对其局部的病症有驱除邪气、疏通气血、散淤止痛等作用。所以近邻取穴是一种重要的取穴方法。局部疼痛、满闷、麻木或其他不适症状均可选用局部经穴治疗。

远部取穴法

远部取穴即选取远离病变部位的穴位进行配伍,如咽喉肿痛取鱼际穴、合谷穴,胃痛取足三里穴、内关穴。

随证取穴法

随证取穴是利用腧穴的特殊性质,针对一些病变部位不明确或全身性的疾病采用的一种取穴原则。如外感发热选大椎、曲池等穴,昏迷取人中、内关等穴。

背部取穴法

即取脊背部督脉和膀胱经的腧穴。督脉为阳脉之海,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上分布有五脏六腑的腧穴。这些腧穴可以反映脏腑、经络的相应病变,因此对其施以适当的刺激,则有调理相关脏腑的作用。配穴原则

本经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指选取发生病变的脏腑经脉的腧穴进行配伍。如咳嗽时可取肺经的中府等。表里经配穴法

表里经配穴法即指取表里两经的穴位进行配伍。如胃痛可以取胃经的中脘、足三里等穴,也可以结合脾经的地机、阴陵泉等穴。

上下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即选取人体上部和下部穴位相结合治疗疾病的方法。如高血压既可取用上部的肾俞穴,又可取用下部的太溪、涌泉等穴。

前后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即选取胸腹部的穴位和腰背部的穴位配合应用。如哮喘,前取中府、膻中等穴,后取肺俞、膏肓等穴。

左右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指根据经脉循行左右交叉的原理,在配穴时实施左病取右或右病取左的取穴方法。如一侧的腰痛,可以取对侧的腰眼、肾俞、膈俞等穴。

远近配穴法

远近配穴法即选取病变的局部或者邻近部位和远处穴位配伍应用。如牙痛近取颊车、大迎等穴,远取合谷、太溪等穴。↑按摩工具。穴位的9种类型五腧穴

五腧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部以下井、荥、俞、经、合五种腧穴的简称,是十二经脉精气出入的地方。

中医经典著作《难经》中是这样描述五腧穴的:“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募穴及俞穴

募穴是五脏六腑之精气汇集在胸腹部的腧穴,是阳病行阴的重要部位;俞穴是脏腑之精气汇集于背部的腧穴,是阴病行阳的重要部位。

募穴、俞穴与各自相对应的脏腑有密切的联系,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后,即可选取相应的募穴、俞穴进行刮痧调理,可收到一定的疗效。原穴

原穴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五脏有疾往往取其原穴。络穴

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分出部位的腧络穴,也是表里两经联络的地方,所以当相表里的两条经脉上出现一系列病变时,宜取两经上的络穴进行调理。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指十二正经在四肢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具有缓解奇经病症的作用。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人体气、血、筋、骨、髓、脉、脏、腑等精气汇聚处的八个腧穴,可以用于改善对应脏腑的疾病。如改善筋病可取阳陵泉,改善肺病可取太渊穴。郄穴

郄穴是经脉精气深聚部位的腧穴,共有16个穴位,中医多用此16处穴位改善各经的急性病症,如急性胃脘痛可以选取胃经的梁丘穴进行缓解。下合穴

下合穴是指六腑经脉合于下肢三阳经的六个腧穴,中医按照疾病产生的六腑,选取相应的下合穴进行调理,如细菌性痢疾可选取上巨虚穴。交会穴

交会穴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部位的腧穴,中医多用此类腧穴缓解和改善所交经脉的疾病。正确的按摩手法按法

按法是指用手指指腹或手掌掌面或肘关节着力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按,按而留之(不捻动)的方法。

种类划分

◎指腹按。用手指指腹下按,如果施力不足,可用双手拇指重叠下按(图1)。1 指腹按

◎屈指按。用屈曲的指间关节突起部位稍用力按下(图2)。2 屈指按

◎屈肘按。施术者屈臂,用肘关节鹰嘴突起下按(图3)。3 屈肘按

◎双掌重叠按。施术者将右手手掌放于左手手背上,双手重叠下按(图4)。4 双掌重叠按

动作要领

垂直下按,固定不动,用力由轻渐重,稳而持续,忌用暴力。

功效及适应证

按法具有疏松肌筋、消除肌肉紧张、温中散寒、调和气血、抑制神经亢进、缓解神经性疼痛等功效。主要用于腰背疼痛、头痛、下肢痛、脘腹疼痛等症。揉法

揉法指用手指指腹、手掌鱼际部或手掌掌面吸附于身体体表部位或穴位上,轻柔缓和地回旋揉动的方法。

种类划分

◎指揉法。指腹或指端轻按在某一穴位或部位上,轻柔地小幅度回旋揉动。

◎鱼际揉法。用手掌的大鱼际部位吸附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轻柔的回旋揉动(下页图5)。

◎掌揉法。用掌根部着力,手腕放松,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小幅度的回旋揉动(下页图6)。

动作要领

轻按于施治部位上,带动该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5 鱼际揉法6 掌揉法

功效及适应证

揉法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化淤、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缓解疲劳等功效。主要用于脘腹胀痛、胸闷、便秘、腹泻、头痛、眩晕、面瘫、四肢软组织损伤等症,也可用于头面及腹部的保健和减肥。拿法

拿法指用拇指和食指、中指或用拇指和其余四指对合呈钳状,施以夹力,以掌指关节的屈伸运动所产生的力提捏施治部位的方法。

种类划分

◎三指拿法。用拇指和食指、中指相对用力,提捏相关部位(图7)。7 三指拿法

◎五指拿法。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提捏相关部位(图8)。8 五指拿法

动作要领

手腕放松,灵活用力,动作缓和而连贯,速度保持匀速。

功效及适应证

拿法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开窍止痛、缓解疲劳等功效。主要用于颈项、肩部、四肢等部位的酸痛、麻木症状。捏法

捏法指用两根或两根以上手指拿捏住身体某一部位的皮肤后,手指共同用力的方法。

种类划分

◎三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背伸,拇指横抵于皮肤,食指、中指两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三指捏拿肌肤,两手边捏边交替前进(图9)。9 三指捏法

◎二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尺偏,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以拇指、食指拿捏皮肤(图10)。10 二指捏法

动作要领

拇指在下,食指、中指在上,相对用力提捏皮肤,用力适中、均匀。

功效及适应证

捏法具有疏通气血、通达经络、祛除邪气等功效。主要用于改善疲劳性四肢酸痛,尤其是颈椎病。搓法

搓法指用手在一定部位上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动作,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其作用力可达肌肉、肌腱、筋膜、骨骼、关节囊、韧带等处。适用于四肢及胁肋部。

种类划分

◎掌搓法。用双手的掌面挟住一定部位,做搓揉动作(图11)。11 掌搓法

◎侧掌搓法。用双手的掌侧挟住一定部位,做搓揉动作(图12)。12 侧掌搓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