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草木诗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8 07:56:29

点击下载

作者:子梵梅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个人的草木诗经

一个人的草木诗经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一个人的草木诗经作者:子梵梅排版:昷一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8-08-01ISBN:9787544262682本书由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一个人的草木诗经

草木无言,静静生长。人在其畔,依赖其恒久沉默的启示,深入草木内部与它相濡以沫,直至长住其间而浑然未知,这是我的心愿。

我相信植物之身皆附灵性。每一次进山,或去一次田野森林,我都是一身草叶之汁湿淋淋地回来,那种与花草交融的神秘与惬意,无人能解。越过硕大的花朵和修长的花茎,埋首于草根地气,深得植物的呼吸,这种生活我已秘而不宣二十年。《诗经》三百零五篇中,有一百四十四篇涉及植物,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和现象。草木之于先民,草木之于今人,在我看来,诗歌最能够承载它的天然秉性,唯有诗歌最能释木。每一种草木的根部,都活着人性的善恶美丑,因此才有《楚辞》以香草喻君子、以恶木比小人的借喻。

在我个人的阅读视野里,以文学样式出版的与植物相关的书籍只见散文配图集,或根据植物摄影作品进行诗意阐释,尚未见到用现代诗歌诠释草木的文本。因此,这是以《诗经》、《楚辞》及唐诗里出现的植物作为主要依托对象进行的一次个人文本探索实验。这百种植物我并没有都识见过,但都是我有话想说的。从最初写三五种以自娱,到如今整整一百种,有如一个穷人,怀里无意间多出来金元宝,连自己都不能相信——这园子,它是怎样葱茏茂密起来的?

简单依照植物的形态或花草摄影的“艺术形象”进行诗配画的流俗做法,当然不是本书的成因,因为那样的方式前人已经做得很多了。我希望带给大家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植物学解说,而是带给阅读者,尤其是那些对大自然充满感激和敬畏之心的阅读者一次不同视角和视野的探测和发现。

本书力图从更加隐秘甚至荒诞的角度,去挖掘和彰显草木的性情。此书不钟情于书写花前月下柳浪莺语,不热衷于科学普及,而是从人的草根性和草木的内在精神出发,去抵达草木与人的共通之处。

由于本人非专业园艺人士,里中难免有不少我所未能知晓的错误。好在此书以诗为重,至于因植物学知识不足而造成的遗憾,则希望读者包涵了。

熊晋仁有一段话暗合我的心思:树草天然,任凭雷电。荣枯生死,欢喜随缘。欢喜不住,哀怨舒坦。从此休去,人兽神安。

以此作结,并在此以草木谦卑而庄重之心,致谢给我无私帮助的诸君。感谢为这本书提供部分图片或为它能够尽善尽美出版而付出努力的朋友,还有给我写作《一个人的草木诗经》以激赏的很多读者,是你们给我动力生成此书。在此特别要提到友人吴瑾,是她帮助我实现多年的夙愿,我心领神会并铭记她的恳切相援之情。所有的一切,缘于植物有心引领我们的知遇。

谢谢你啊,来这个园子里散步。第一章山有嘉卉  《诗经》里的植物距离让我爱上叶脉里的命运穿越两千五百年的遥望走在释义的迷途我只是遇见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把它横截过来种在我的园子里蒹jiān  葭ji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火烈鸟的红舌头披肩晚霞倒映,海洋恬静白霜的重量使它微倾它眼花,疲态毕现风骨朝向阴影一转眼,隐身于苍茫的经卷本草拾遗

蒹葭,即芦苇,禾本科。《本草纲目》云:初生为“葭”,开花前为“芦”,花后为“苇”。芦苇与芦花有别,生于水畔为芦苇,其叶柔韧,可编苇席;长于山坡为芦花,其花芒絮状飘忽,可扎笤帚。《诗经》让“蒹葭”成为美雅之词。女子若被喻为蒹葭,其体态摇曳生姿,其性情上善若水。同一植物,“芦苇”之称谓则适宜男子,清骨傲岸。帕斯卡尔的名句“一根可以思想的芦苇”,感官上觉得,说的就是男子,多情之外擅思想。

名可全其物,“蒹葭”可谓完美之命名,美好静姝,清雅合宜。其字体更是美艳而诗意,上下结构,妖娆却不失端庄,乃汉字之典范。檀tán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诗经·魏风·伐檀》它哭泣,为那个正在睡去的孩子一路铺下空锦盒,单人床梦里的刑具,木枷里的趔趄凌晨的露水里,棺椁取得田野的信任终于可以抬出来了绕了很远的路把肩膀放得一低再低直至适宜于一只鸟在它上面盘旋直至累垮了,歇息了本草拾遗

檀,为木质紧密坚硬、香气芬芳的檀木总称。有青檀、白檀、绿檀、紫檀、黑檀、红檀、黄檀等,其名多为俗称,科属各不相同,甚为难辨。在《毛诗序》中,《诗经》里的“檀”被指为榆科的青檀,如此看来,上古砍檀成堆置之河边,那不算奢侈,因为那是榆树。由此有些遗憾,有什么比把檀香放进《诗经》更适得其所呢?

印度梵语中“檀”有“布施”之意,这也是佛家对檀香推崇备至的原因,以至佛寺也常被尊称为“檀林”、“旃檀之林”。佛教典籍习称檀香为“旃檀”,意“与乐”、“给人愉悦”。中国神话里,檀木则被称作青龙木,可镇鬼神。“檀香原木”特指白檀,以蒸馏方式萃取其木心香气,气味细致,余香缭绕。

檀香是林中贵族,以印度檀为上品,其质地坚韧,色泽沉稳,气质内敛华贵。天然檀香树早在明清时已被砍伐殆尽,仅存的天然檀香木只在印度、斐济和澳大利亚可见。

忽忆莫言《檀香刑》,以檀香清艳之姿,承受严酷的刑罚,再没有比这书名更叫人想当风流罪人的了。荇xìng  菜cài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周南·关雎》我梦见的余生太长,被无限地推移,没有尽头这不是嗜好,是伤逝它在无波的水面画下的,那一堆拥挤的圆静止着一大片钱币状的不快抚慰太低了,够不着够不着,那薄酥饼状的抚慰本草拾遗

荇菜,龙胆科。“荇”可作“杏”字,也可作“莕”,又名莕菜、金莲儿、野睡莲。《毛诗传》曾有“后妃采荇,诸侯夫人采蘩,大夫妻采萍藻”的记载,荇当最为高洁,蘩则次之,萍藻粗贱,与百姓身份相符。花草贵贱,于古时是和人的身份地位相等系的。其实在江南水乡,白花黄花的小睡美人儿,于名潭胜湖或野塘一角,美肩挨着美肩,自足一小片,卧的浅浅,睡的轻轻。诸事于之无可无不可,不强求,不索取,自生趣。

荇菜从几千年前的《诗经》开篇一直活到现在,幽幽地飘浮在文学里。那双采摘荇菜的青葱玉手,把青嫩的荇菜芽尖细细掐下,款款落下盆箩,更是活在《诗经》的温软巧盼里。恍然还听见徐志摩在康桥边的吟哦:“那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好一句“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荇菜的情状活灵活现。

荇菜是一种爱干净的植物,看一片水域有没有遭受污染,就看荇菜能不能生长。荇菜想做到择水而居,今天能有留住它的清净地吗?薇wēi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小雅·采薇》六十年前,她十三岁,生有一子粉红的乳头微凸,容貌惊世骇俗人们叫她小豌豆美人小豌豆美人年幼无知不懂养子满世界招蜂惹蝶一个女人的故事这般轻巧是有罪的第二年她再生一子,已经懂得留意命运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没有人收留这个十四岁小妇人她只好与紫云英聊伴一生人们改叫她野豌豆本草拾遗

薇,即小豌豆,野豌豆,豆科。有作食用菜蔬,有作观赏植物,有作牧草或者绿肥。

一说“薇”是尚未开花的豌豆苗,《史记·伯夷列传》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这“薇”应是豌豆苗了。

薇如少女,如新娘,有羞涩绯红的腮,在春天的青草小径奔跑。小豌豆如她那贴身小丫鬟,身前影后跟随着,一步不曾离开。这一雅一俗两个名字,恰似一主一仆形影不离。《诗经》里的“采薇”、“采葑”、“采菲”、“采桑”,这些词语背后,莫不摇曳着妙龄女子婀娜的身姿,以至让人忘却,她们是在辛苦地劳作。桃tāo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把篮子压得更低把俗气压得滴水不漏只剩下甜美。每长一寸茸毛,就震荡一次,波动一下新寡妇。老美人为什么你粉红的肚皮一挂在枝头那些卑贱的手就忍不住伸出去握着一只跑来跑去的乳房排队的牙齿,吮吸的嘴唇这鲜艳欲滴的马路天使有一大堆到处探头探脑的假想情敌在煽风点火本草拾遗

桃,与梅、李、杏为同胞姐妹,皆为蔷薇科,分观赏类和食果类。《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制百鬼。”后世“桃符”镇鬼的风俗,即从此来。民间遂以桃木为镇宅辟邪之物,凡盖新房都用桃枝钉在房屋四角,以保家宅安宁。迎亲嫁娶也用桃枝,寓意婚姻美满,富贵平安。逢年过节还会取桃枝挂门边,用来镇宅纳福。

传说夸父逐日渴死前,将手中杖一抛,化为一片邓林——也就是桃林,是为了让后世逐日的人能吃到甘甜的桃子。

宋以后“桃花”衍生出负面的含义。比如,“桃花”在八字命理中属于神煞类,“命带桃花”就是用来比喻花心、异性缘强的人,这种人通常被视为浪荡轻浮之辈。时移世变,到今日则无人不觊觎“桃花岛主”之位,日日暗数桃花指数,期待自己能交上桃花运。

桃花流水,世外桃源,向往这种生活的人性格上表现为宠辱不惊,淡泊处世。“人面桃花相映红”,凝眸含笑间尽显风流,喻生命娇美而丰润。“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足以让人感觉眼前胜景非常,内在春心荡漾。梧wú 桐tóng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这是上午。海上的行程中途落败而落叶无垠啊。江南空气薄如刀刃海洋变轻。满洲薄客当街谁在与孔雀谈判?十里一徘徊直至风霜开辟出一条绝境从浩瀚的东大街低头拐进一个踽踽独行的人她那隐忍的内心本草拾遗

梧桐,又名青桐,梧桐科,系中国梧桐,和同名为“桐”的油桐(大戟科)、泡桐(玄参科)、法国梧桐(悬铃木科)无血缘关系。

梧桐高擎着翡翠巨伞,清雅洁净。《花镜》说梧桐每枝上平年生十二叶,闰年则生十三叶,因此能“知闰”;古人还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知闰”当然是根据偶然巧合演绎出来的,至于“知秋”却是一种物候和规律。

传说青桐是凤凰栖息之树,“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常用来寓意创造好的环境,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

古诗文中出现的梧桐都是中国梧桐。自古吟赋梧桐的诗篇众多,多为感怀伤情之作。孟郊诗云:“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孔雀东南飞》里焦仲卿妻死,焦仲卿“自挂东南枝”,他们的家人在二人合葬墓旁“左右种梧桐”,想来梧桐乃相守终老之树。

梧桐、细雨、庭院、残月、清秋,这些物象形成中国文化的意象和符号,因此有梧桐的道路,必定轻摇着唐诗宋词的韵步。

因梧桐木质轻软,中空且疏,可以保证产生均衡的音色共鸣,所以它成为制作琴瑟的佳木,因此有“桐木瑶琴”的说法。

试问天下诸木,能为琴瑟者几?能知音者几?梅méi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废为残贼,莫知其尤。——《诗经·小雅·四月》它在惊险中睡去醒来华发如银,河山变新大风雪领着一群无知的孩子在滑行一群粉红的孩子,他们在天地的纵容下前往流水的都市雕栏玉砌的故园它们一齐奔跑过去狂欢于毁灭性的万丈落英本草拾遗

梅,蔷薇科,与腊梅(腊梅科)无戚属关系。梅花种类繁多,有开花观赏者为梅花,有结果可食者为梅子,既开花又结果者为花果梅。

冷艳孤绝,清瘦空明,梅的花期不合时宜,耿介凌寒,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而待百花热闹时,是它最孤独。所幸林逋识君,许之为红颜知己,以妻相待共度一生,“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遂成咏梅之绝唱。

平素于园林多见剪截捆缚的梅花盆景,晚清诗人龚自珍特辟“病梅馆”医之,讽世人势利雕琢的匠心,使其天然之姿受到伤害。

历来咏梅、画梅者积微成著,并未知它孤寒;后人多奖挹,怎知它不堪其荣——“笛里三弄,梅心惊破”、“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李清照这首《孤雁儿》,直教人魂断神伤。漆qī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诗经·唐风·山有枢》不能轻易使用“焚烧”不能用焚烧染红孤寂的寺庙只可以在肉眼看不见的地方安静地给十指钉针尖坐在小凳上茫然挖掘手心的奇痒我的偏见则是,不愿把手伸出来又不愿躲避你闹腾腾的火焰只好不停地踱步不停地咳嗽,不停地搓揉到了后半夜,魂魄全部破碎不得已取下枝头的鲜血当暗药本草拾遗

漆,漆树科,又名染山红、山漆、漆柴、毛叶漆。《本草纲目》的记载最精当,“漆树高二三丈余,皮白,叶似椿,花似槐,其子似牛李子,木心黄,六月、七月刻取滋汁……”叶似椿,花似槐,尤其满树嫩芽时,几可乱真。

漆树韧皮部有裂生性树脂道,能分泌乳状汁液,即生漆原料。不过其汁液有毒,一旦接触可能导致皮肤过敏、瘙痒,甚至红肿。有人说漆树的嫩芽也是可食用的美味,谁敢试啊,痒在舌尖是何情况,你有足够的想象力吗?“漆树”与“槭树”同音不同种,广泛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树叶秋天变黄变红,漫山遍野可与杏叶枫树相媲美。

漆树科并非都“咬”人,也有可以吃的品种,常见的腰果和芒果就属于漆树科。漆能“咬”人,这是其自卫的本能使然——原本只宜远观,不宜近亵,即为其脾性。漆如此拒人于千里之外,注定孤寂到老。蕨jué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诗经·召南·草虫》在低洼地待久了,必说胡话说石头是白色的,流水是铁锈色的说人心是浅灰色的发这通牢骚时,它挪挪身子,欠欠身子基本上还是待在原地它唯一的胆量,就是傍上岭顶那棵老榆树深入龟裂的树皮去吮吸它的困顿倒是没有影响它蓬勃的欲念那阴性的卷须,杂乱地交织几乎使老榆树受不了了本草拾遗

蕨,蕨科。古有“蕨萁”、“月尔”、“綦”等奇怪的称谓,多生于阴湿的山野草地间。

蕨类是距今约四亿年前泥盆纪时期低地生长的木生植物的总称。当时的蕨类多为高大乔木,二叠纪至三叠纪时大都灭绝,遗体埋入地下,形成煤层。现存蕨类植物大多为草本,也有长成树一样的木本蕨类植物,称为树蕨,比如桫椤。

如今蕨类嫩芽成为时兴菜蔬,清脆细嫩,滑润无筋,味道馨香。鹿角蕨、蝙蝠蕨、凤尾蕨、水鳖蕨、鸟巢蕨、波斯顿蕨……饱含粗糙山野的古朴气息,是南方客家美食。但有专家提出警告,说蕨菜含有严重的致癌物质。既然有此异议,那就宁信其有不吃它罢。

蕨类没有花,没有果实和种子,与藻类、苔藓一样,靠叶背的孢子飞散繁衍,所以在植物演化史中被认为是“最低级的高等植物”,旧称“羊齿植物”。在那些山花烂漫或果实飘香的树林中,随处可见这种无主根却顽强生存着的植物的身影。桑sāng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经·卫风·氓》“槐故意碰了碰桑,桑掉落在地,紫唇擦了黑泥,从此他们夫妻相称。”“斑鸠贪食,醉得一塌糊涂。”我的故事尚未说到尾声它的红颜薄命已经抵消患得患失的爱情空气酸中带甜幸福苦中作乐桑啊,爱一个人谈何容易你不要结太多桑葚你要趁早把果子都摇落让斑鸠身中十八种咒语本草拾遗

桑,桑科,古代重要的农作物。商周时,宗庙祭祀用的神木就是桑,到先秦时已是农桑遍野。由于桑蚕饲养的普及,蚕丝产量增加,男子的朝服、女子的衣裙逐渐变得柔和华美起来。以桑养蚕而得柔韧的丝帛,这是一个迷人的过程,是人类生活品质飞跃的象征。

桑葚有两种,一种果实乌紫,称“玉紫”,其果汁甜润微涩,吃过之后总是满嘴流紫;一种果实玉白,唤“珠玉”,食之口舌生津,是桑葚里的贵族,其色其名都让人想到净洁丰润的女子。《本草新编》里面还提到桑葚可以晒干了吃:“四月采桑葚数斗,饭锅蒸熟,晒干即可为末。桑葚不蒸熟,断不肯干,即干而味已尽散无用。且最恶铁器,然在饭锅内蒸熟,虽铁锅而无碍也……桑葚紫者为第一,红者次之,青则不可用。”“最恶铁器”,不曾想这小东西还真挑剔。《诗经》里出现桑的篇目最多,《卫风·氓》里说,女子用情,犹如斑鸠食过量桑葚而醉,容易伤了自己的身体;男子拈花惹草,犹如斑鸠食桑葚而醉,晕头转向,找不到回家的路。

陌上桑熟,正是女子既羞涩又辗转不安的时节。未来让人憧憬,也让人担忧。芣fú 苡yǐ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诗经·周南·芣苡》篮子和老鼠言归于好野菜和糨糊翻滚在一起尘埃奔腾不息。天不做声鼻血止住了。排完体内的毒从此梦里无臭无味伏地的车前子,它输光了一切双脚浸泡在泥淖里看野菜和糨糊如漆似胶看篮子和老鼠共置家业草民帝王心往往悲辛又该死本草拾遗

芣苡,车前草科,有写为“苤苢”、“芣苢”或“苤苡”,不一而足,想必是二词四字混淆所致。

也可能它就像乡里的孩子,起个雅名“芣苡”难养,干脆再起个俗名吧,遂叫车前子、车前草、车轱辘菜等,别名之多,琳琅满目。

民间常用芣苡来解毒利尿。传说当年汉将马武的数万将士多患尿血症,唯三匹战马因常啃车辙边的无名小草而幸免此疫。细心的车夫发现个中缘由,便挣扎着往道边采来那无名小草生嚼吞食,所患尿血症竟然好了。他将此事禀告马武,马武即下令全军服用,几天内患者痊愈。

芣苡生长在贫瘠的山野,混迹于牛马粪中,在人畜踩踏下生息繁衍,历千年万年形色不改,凡常如平头百姓。正是这种名不见经传的野菜,在饥馑年代让很多人活了下来,以至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常常感念它的恩德,不忍践踏伤害它。

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里提供了一种《芣苡》的读法:“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卷juǎn 耳ěr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诗经·周南·卷耳》它“唰”地吸附上来共有十二粒。在毛发、衣裳和鞋袜上摇着褐色的耳环它还有二十多粒挂在自己身上吸附自己,或等着跟踪出轨者这一切已经成为它的德行了只有枝叶待在原地垂垂老矣无力管理那群喜欢趴在他人身上过活的妻妾本草拾遗

卷耳,即苍耳,菊科,又名羊带来、耳铛草。

其果实称苍耳子,呈纺锤形或卵圆形,上披覆钩刺,形如妇人的耳铛,又如一只只微型刺猬,种子有剧毒。成熟的刺果黏附于动物的毛羽,借以散布他处,以此传播种子。

田头路边不择土性,它随处可以生长。苍耳子上的短刺勾镰那般一厢情愿,你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不离不弃,牵扯难断,如同跟着一个恩怨交缠的恋人。孩提时要捉弄人,便采摘一捧卷耳,往要捉弄的孩童头发上一抹,苍耳子与头发立即纠结成团,愣是怎么扯也扯不下、扯不清,让捉弄者颇为得意。而被捉弄者则在一旁扭着脖子歪着头,和苍耳子难分难解。李lǐ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诗经·大雅·抑》当我还是一个好奇者,我来到树下观赏天哪,它的坠重,纯粹是身体的以公斤计量,不以灵魂称数所以,那条平日清晰的路径被两旁累赘的果实给填塞了“诗情饱涨,想要吟诗。”我马上制止了他。牙根有一点酸楚,嘴角有一些口水我制止了欲望:喧闹的枝头,月光姣美我按住它的滚动把一半果实分给少不更事的孩童另一半果实分给涉世已深的失重的人让枝头得以空出来本草拾遗

李,蔷薇科。李花素雅,繁花满枝;李实圆润,酸甜生津,制成李脯称嘉应子。

上古,李树长在山林,逢春季开花,夏暑时挂青果,秋上就能长得密密匝匝,或紫红或明黄,悬于枝头,吸引采集山果的女子们注意。她们取食这种诱人山果,尝到了美味,慢慢将其移植到自家园子里,成为今日的“水果”。这些《诗经》里采集野菜、野果的勤劳女子们,就这样驯化着自然生灵。

古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宽厚务实、不尚虚声之理。这种性情进入古老的中国文化,就是一种深藏的时刻自省的秉性。以“天下桃李”喻学子,除了意指师门昌盛外,更是说学生有桃李品质。

乐府《君子行》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是有意思的比喻,指“避免招惹无端的怀疑”——君子在瓜田李下是要记得避嫌的。

未熟的李子因含过多果酸,不可多食,农谚“桃饱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过李子肉炖冰糖,是音哑者润喉开音的佳品。

站在落花纷飞的李树下,空气里弥漫着甜蜜的气息,让人易生眩晕之感,恍惚间不知身在何处。艾ài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王风·采葛》往上伸一伸,即可越过祭祀的身份进入驯化的园林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墓地,我见到这样的墓志铭:“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遍地昏黄的快乐它的脸庞并没有被流云所扭伤一个萧条的人,一个只有草木思想的人随风结籽,随风落籽遍地是唇齿相依复相离简单的繁衍和生息本草拾遗

艾,菊科,别名香艾、艾蒿。其形状与菊模样相似,长于路旁荒野草地。

古时艾用于祭祀,相传其色越暗绿越具神性。《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此风俗流传至今。艾草的特殊香味还具有驱蚊虫的功效。

艾可解毒消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台湾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选用艾草作为原料。用于针灸术的“灸”,即拿艾草点燃后熏烫穴道,称为“艾灸”。孟子则以“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喻凡事要有坚执之心,不可急于求成。《诗经》时代,除了祭祀,艾草还是重要的民生植物,可做香甜的艾粑粑。

艾草可以招百福,一般人家在房前屋后栽种艾草以求吉祥。闽南将艾草、榕叶、菖蒲用红纸绑成一小束,插或悬于门窗,“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还有“蒲龙艾虎”一说,即扎蒲草为龙形,扎艾草为虎形,于端午悬于门首,亦可驱恶辟邪。

岸上有神,花中有灵,艾草于田间地头静静生长,如同自远古而来的巫师,年复一年保佑着人们安和健康。棘jí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诗经·魏风·园有桃》如果热爱,它的抽打就是爽朗的脆薯片如果憎恨,它就绕颈三圈在路口用倒勾刺布置爱恨情仇“不要凶残。”它警示,“不能声张!”它吓唬。就这样静静地抽打静静地享受本草拾遗

棘,即酸枣,鼠李科。古书里“棘”与“荆”合用,泛指带刺灌木,古人居家用以防兽或标志活动疆域。酸枣仁能安神,神经衰弱、心烦意乱、失眠易惊者食之可镇静心绪。“棘”为会意字,两“朿”并立,表示棘树多刺,矮小时像一丛丛灌木,久则刺退化光滑,高大如枣。

黄土高原自古就酸枣丛生,遍布阳坡,但长成大树的十分罕见,一般长到杯口粗细便自然干枯,由根部再生嫩芽。

棘有野性之美,干枝坚韧,铁骨铮铮,固执而难以近人,牢牢扎在岩石或瘠土中,不假人力。虽寒瘦孤立,而刺身盈果。

荆和棘在大自然里常纠合生长,故有词“披荆斩棘”。十六国时,佛学大师佛图澄对暴君石虎发出谶语:“棘子成林,将坏人衣。”所以,为居家安全,请不要在庭院中种植带刺植物。萱xuān 草cǎo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诗经·卫风·伯兮》作为美德的象征,在它身上我找不到责备的缺口作为和缓之美,它迥异于生活杂乱无章的图案我惊讶于有这样的善意:冤家在窄路欢喜喜鹊在枝头相逢一枚被现实磨砺得透亮的钉子,恩仇尽泯每钉入一枚钉子,就浮现一朵如意记住啊要忘记生活的忧愁,懂得领略生活或低级或高级的趣味本草拾遗 

萱草,即《诗经》里的“谖草”,百合科。初夏时节黄灿灿的花开遍沟畔,可结子实。在闽南,萱草俗称金针菜、黄花菜,呼来亲切家常,其花蕾晒干可做羹肴,味道鲜美。《本草注》说“萱草味甘,令人好戏,乐而忘忧”,故萱草又名忘忧草。

古人用萱草抒离情,并相信萱草可使人忘忧。其实赏花本是赏心悦目之事,散心解乏自能分忧罢了。“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先秦至今,萱草最初落在人心上,是因为一个女子思念远方爱人,爱而不能见,只能背靠着秋树,对着空落的天空喃喃倾诉,长久间竟生出痴情之态,系相思之爱。《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母亲的代称。古时游子远行,会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缓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唐朝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说的就是这种母子之情。东方的萱草和西方的康乃馨,同为母亲之花。

百合萱草株连合璧,寓意吉祥。这种寓意并不随时间迁流,千百年来还时时撩动着我们的思绪。飞fēi 蓬péng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卫风·伯兮》十年前去郊外送行黄花没膝。生离把我压得走不动她像旧电影里的慢动作那样,摇着一束飞蓬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最后和远山的雾霭重叠多年后当我关灯睡觉,碰倒桌上的干花手在黑暗中摸到她羞涩的笑容她静静地生着心脏病紫绀的唇突然动了一下,似乎叫出一个词—“母亲”而我只是她的无能为力的姐姐我照顾她有二十个年头她的心脏病越来越重越来越以为我是她的母亲而我只是她的姐姐我只是一束乱糟糟的飞蓬本草拾遗

飞蓬,菊科,又名狼尾蒿。古诗文里蓬泛指蓬草类多种植物,一棵棵矮墩墩的绿,贴着地长满原野高岗。

其茎叶大于根,遇风则自拔而走,从此野外飘零,身不由己,于是才有“生如飞蓬”之叹。

由于无家,反而处处是家,随生随长,有泥土的地方就有飞蓬。它对逼仄的环境淡定自若,一把碎茎上花蕾暗结,黄蕊旋着一圈白色的碎瓣,大小如纽扣,自顾自开了败,败了开。

飞蓬是卑贱的草,它的名字轻声念来,却俊逸轻灵。其名隐得深而又深,深到千年前的《诗经》里,那一段美好的爱情里。

天宝四年,欲再游江东的李白,与西去长安的杜甫在山东相逢小聚,离别时送了杜甫一首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命运无常,不得把握,生死沧桑,生命不羁,所以一见难忘,这种种情怀,尽在手中杯中。蓼liǎo 蓝lán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诗经·小雅·采绿》神明的肚肠是染色的青山脸色铁青佐证由红变黑。惊堂木蓝幽幽啪——堂下的膝盖软化开去,血喷在垫子上三步一染缸,五步一浸泡五彩的人,形似鸡禽,磕头如捣蒜一个钟头过去了染色坊里,那个人埋头染色被禁令不能抬头。不晓得天暗如墨把他吞吃得差不多了他的身上一团黑一团锦斑纹像虎像猫本草拾遗

蓼蓝,蓼科,也称为靛青,即《诗经》里的“蓝”,也是《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的“蓝”。靛蓝的颜色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所以它用作织物染料或绘画颜料自然在情理之中。

蓼蓝浸染的丝织物品,或高贵浓艳妩媚,或谦和素雅质朴,染后色泽牢固附着于织物上,几千年来在宫廷和民间广受喜爱。其花色紫红,叶色鲜绿,从外观上无法想象蓼蓝与“蓝”有任何关系。《诗经》中所描写的“终朝采蓝,不盈一襜”,说的是采上一天的蓼蓝叶,还装不满系在身上的围兜,可见采蓝的辛苦。“五日为期,六日不詹”,是说男人也出门去采蓝,约定五天后回家,已经六天过去了,还不见斯人踪影。女人只能倚门远眺,心有所思、有所怨、有所忧,却只能停伫于这个姿态,无能为力。

蓼蓝,是种在《诗经》里的牵挂。茯fú 苓líng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诗经·唐风·采苓》他抱着茯神木睡着了研磨成粉的糕点摆在桌上云茯苓也歇息了夜犬咬着铜环在转圈茯苓瘦小的核雪白,雪白它被惊吓了无数回它只有更加无畏无惧并总结出一套养生之道:性温。味淡。富公关能力匹配百药。有小贪欲,有大忍耐归于心经、肺经、脾经、肾经本草拾遗

茯苓,多孔菌科,又称“茯灵”,与灵芝皆为菌类植物。

茯苓其貌不扬,状如土豆甘薯,把它的表面切开,褐色的皮质下面是雪白的核。白色的茯苓叫云茯苓,是茯苓之上品。它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的树根上,明代名医贾九如说它“假松之真液而生,受松之灵气而结”。

茯苓内敛、不张扬,精华内蕴。《神农本草经》将之列为上品,自古被视为“中药八珍”之一。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载有一百一十三张药方,用茯苓的就有四十多张。晋代陶弘景列之为上品仙药;就连被包裹在中间的那根树根,也被称为茯神木,是平肝安神的良药。

中国档案馆保存的慈禧太后内服的十三个长寿方子里,使用茯苓的占了近半;《红楼梦》中,广东官员不远千里送给贾府女眷滋补养颜的,就是茯苓霜;苏东坡还说常吃茯苓可以面若处子。

茯苓饼、龟苓膏、茯苓霜……就连我们日常生活饮食,无声息间也被其侵入,茯苓侍候,请勿不安。女nǚ 萝lu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