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专用教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8 08:32:54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6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专用教材

2016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专用教材试读:

第一部分 备考指导篇

第一章 考试介绍

一、概述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准备进入教师队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凡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没有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不能被聘为教师。教师资格法定凭证为《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和教师资格证书,在全国范围内适用。

教育部宣布,从2015年起,教师资格考试改革正式实施,将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且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后的最大变化在于:师范类学生将不再享有直接被认定教师资格的“特权”,他们要和非师范生一样,统一参加考试。同时,还需注意的是,教师资格不再是终身拥有,而是改为定期注册。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指出,中小学教师资格每5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被撤销教师资格的,5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

二、考情介绍

1.考试目的

考查申请人是否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潜质,严把教师入口关,择优选拔乐教、适教人员取得教师资格。

2.报考条件(1)思想品德条件

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并经申请人员单位或户籍所在地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应届毕业生,由所在学校进行思想品德鉴定。(2)学历条件

报考人员应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要求:

①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②报考小学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③报考初中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④报考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⑤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当于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及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被撤销教师资格的人员,5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3)教育教学能力

①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人员需参加教育学、心理学补修与测试和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成绩合格。

②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并取得相应等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

③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经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组织在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

说明:各省的具体报名条件略有不同,考生须仔细阅读本省(区、市)的报名公告,按照有关要求进行报考。

3.考试形式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

笔试采用计算机考试和纸笔考试两种方式。计算机考试考生在计算机上作答,纸笔考试考生在答题卡上作答。笔试各科考试成绩合格,才能参加面试。

面试采用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考生通过抽题、备课、试讲、答辩等环节,完成面试。

4.考试科目

5.时间安排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每年举行两次,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三、考试大纲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大纲

1.考试目标

①学前儿童发展知识和了解幼儿的能力。熟悉婴幼儿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年龄阶段特征、个体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和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了解幼儿。

②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和学前教育基本原理,理解幼儿园教育的特性,了解幼儿教育历史和幼儿园教育改革动态,并能结合幼儿教育实践问题进行分析。

③幼儿生活指导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掌握幼儿园一日生活和幼儿卫生、保健、营养、安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能在实践中应用。

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知识与能力。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意义、功能和创设原则,并能结合幼儿园教育实际加以运用。

⑤游戏指导与组织实施教育活动的知识和能力。理解幼儿园游戏的意义、作用与指导方法,能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幼儿实际组织和实施教育活动。

⑥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了解教育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评价知识对教育活动进行反思,改进保育教育工作。

2.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考试内容主要涵盖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等七个模块。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熟悉、掌握、运用五个层次。

具体考试内容与要求如下:(1)学前儿童发展

①理解婴幼儿发展的涵义、过程及影响因素等。

②了解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并能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论述儿童发展的实际问题。

③了解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发展趋势,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教育的适宜性。

④掌握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⑤掌握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⑥掌握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⑦掌握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⑧理解幼儿发展中存在个体差异,了解个体差异形成的原因,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教育中的有关问题。

⑨掌握观察、谈话、作品分析、实验等基本研究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初步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和教育需求。

⑩了解幼儿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或障碍,如发育迟缓、肥胖、自闭倾向等。(2)学前教育原理

①理解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作用,理解教育与政治、经济和人的发展的关系,能够运用教育原理分析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②理解幼儿教育的性质和意义,理解我国幼儿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③了解中外幼儿教育发展简史和著名教育家的儿童教育思想,并能结合幼儿教育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

④理解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理解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特点,能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⑤理解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依据。

⑥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性。

⑦理解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⑧掌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上的基本观点和要求。

⑨了解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动态与发展趋势。(3)生活指导

①熟悉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主要环节,理解一日生活的教育意义。

②了解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要求与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方法。

③了解幼儿卫生保健常规、疾病预防、营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④了解幼儿园常见的安全问题和处理方法,了解突发事件如火灾、地震等的应急处理方法。(4)环境创设

①熟悉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②了解常见活动区的功能,能运用有关知识对活动区设置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③了解心理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理解教师的态度、言行在幼儿心理环境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④理解协调家庭、社区等各种教育力量的重要性,了解与家长沟通和交流的基本方法。(5)游戏活动的指导

①熟悉幼儿游戏的类型以及各类游戏的特点和主要功能。

②了解各年龄阶段幼儿的游戏特点,并能提供相应材料支持幼儿的游戏,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指导。(6)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①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年龄特点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活动目标,设计教育活动方案。

②掌握幼儿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教育的基本知识和相应教育方法。

③理解整合各领域教育的意义和方法,能够综合地设计并开展教育活动。

④能根据活动中幼儿的需要,选择相应的互动方式,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⑤在活动中能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指导。(7)教育评价

①了解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目的与方法,能对保育教育工作进行评价与反思。

②能够利用评价手段发现教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3.试卷结构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幼儿最先掌握的实词是(  )。

A.形容词 

B.动词 

C.名词 

D.代词

2.简答题

幼儿园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主要不同之处是什么?

3.论述题

结合实例,试论游戏的教育价值。

4.材料分析题

请分析下面案例中教师指导行为的适宜性,并说出依据。

活动片段:一场足球赛

17位幼儿自愿组成了班级足球队,老师和他们一起来到了操场草坪上。刚聚在一起,幼儿就迫不及待地展开了讨论:

小杰:我们大家要分成两队才能比赛。

老师:好啊!我们该怎么分?(幼儿迅速分成了两队,结果一边7人,另一边10人)

小红:不行不行,他们队多了3人,这样不公平!(其他幼儿也跟着数了起来)

小泰:是呀,多了3人。

老师:怎样让两队的人数相等呢?

光恒:让他们队过来2人。

江昀:不对,过来1人。

宗涵:老师,到底要过来几个?

欣怡:试试不就知道了吗?(幼儿们自己指挥起来,先让一个伙伴过去,然后大家数数,发现还是不平均)

昱煌:不行,要过去2人。(他们又让一个伙伴过去,大家又数了起来。这次他们发现原来多一人的队现在却少了一人,大家不知该怎么办。这时,老师把多出的小朋友请到大家面前,幼儿发现两队的人数一样多了。)

老师:多出了一位小朋友怎么办?

鹭杰:就让他当裁判。(于是,足球比赛开始了……)

5.活动设计题

围绕保护动物的主题,设计一个幼儿园大班活动方案。

第二章 备考指南

一、复习方法与应试技巧

1.复习方法

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做摘要笔记,概括其要点,提纲挈领,总结出全书的内容和逻辑结构,同时结合教材的详细内容,依据考试大纲,认真研读,真正吃透,抓住重点。

在教材的相应位置做好眉批笔记,把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思考、对比、分析、体会等随手记下来,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大有裨益。

在对教材内容有一定掌握的基础上,需多做历年真题和相关典型习题,通过题海战术全面把握考试重难点,了解考试命题方向,掌握考试规律。

2.应试技巧(1)考前扫描重点

在考前几天,对难点知识和高频考点进行重点复习,由于时间紧,所以最好采用快速扫描的方式,主要是保持对各类题型的敏感度。(2)提前熟悉考场

提前找到考场,了解行车路线,估算行车时间,尤其要把考试当天可能堵车的情况考虑在内。如考点较远,可考虑提前一天住进考点附近的宾馆休息。早晨到考场不宜过早,一般考试前15分钟入场。(3)备全考试用具

检查准考证是否打印、身份证件等是否带齐,多带几支笔,以防出现意外。(4)储备充足精神

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障,考前应保持10个小时左右的良好睡眠。考试当天应保持头脑清醒,尽量少说话,保持平静,减少与外界的联系,否则会影响考试注意力。(5)审明题意考点

正式答题前,要仔细地逐字逐句地搞清题目的含义,尤其是对那些意思相近的词或字的不同含义,要从题目本身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弄清题意后,确定答题方向,再认真按要求作答。(6)答题规范准确

答题时,注意规范性和条理性,答案要准确、简洁、明了,并注意逻辑顺序。同时,书写也要规范,不可用网络字,忌潦草、勾勾划划,注意保持卷面整洁。(7)认真检查排漏

交卷前需认真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字母、符号是否准确无误,整个试卷是否有会做而忘了做的漏题,等等。

二、常见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1.选择题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1)选择题题型分析

选择题在性质上是单项选择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选择概率占1/4。给出四个选项答案,是选择题的基本形式,答案的相似性较高,判断稍有失误就会出错。

①从命题内容上看,选择题涉及的多是重要知识点或疑难问题。

②从命题方式上看,有以下两种方式:

a.表明因果关系的问题判断,回答“是什么”。【例1】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 

B.分组教学

C.班级教学    

D.设计教学【答案】C

b.对“基本问题”“核心问题”或“根本问题”进行判别。【例2】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  )。

A.教育者与学习者 

B.教育者与教育影响

C.学习者与教育影响  

D.教育影响与教学媒介【答案】A(2)选择题解题技巧

①排除法。

把明显不正确的选项先排除掉,逐渐缩小范围,集中思考,有助于正确答案的选择。【例3】下列符合我国古代个别教学特征的是(  )。

A.学生有固定的修业年限B.教师对学生讲授相同内容

C.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程度都不相同D.学生的年龄相同但知识程度不同

分析:古代教学形式是个别教学,抓住这一特征,首先排除B项,因为讲授相同内容是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其次,固定的修业年限是学校制度的特点,排除A项。个别教学的关键问题是学生的互不相同性,D项知识程度虽不同,但学生的年龄相同,因而排除。

②正本清源法。

有些选择题的选项不好排除,这时可以思考选项的本义,从而摆脱困境。【例4】《学记》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观点,下列原则体现了这一观点的是(  )。

A.巩固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分析:理解“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师要积极引导,但不要硬牵着学生走;教师要积极督促,但不要强制和压抑;教师要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提供钥匙,但不要把知识通达不遗地全部塞给学生。这符合启发性原则,故答案为B。

③联想推理法。

选择题的选项如果带有年代信息,就要通过联想推理法解决,首先要明确题干表述的时代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事件、杰出人物和思想等,然后进行选择。以【例4】为例,如果考试时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可以采取联想推理法。“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中三个“弗”的意思是“不要”,由此可以推理:要怎么做不能怎么做。继而理解“牵”和“抑”的意思,综合推理便可以得出这段话的重点是在强调“要学会启发”。在实际考试中,对有些实在回答不出的题目,可以围绕题干选项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推测,这也是一种应试能力。不过,还是要在考试前做好充足的复习,尽全力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

2.简答题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1)简答题题型分析

简答题介于纯主观表述题和客观题之间,命题时在题干中作了一定的提示和限制,答案既要依据客观知识点,又允许有一定程度的拓展补充,因此,简答题的答案是半开放性的。简答题的这一特点有助于控制评分误差,弥补纯主观表述题的缺限,同时又能全面考查考生的筛选整合、语言表达等能力。简答题的常见类型主要有直答式、列举式、扼要说明式三种。(2)简答题解题技巧

做简答题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①简述背景,引出答案。

简答题作答时,可以先对题目中的相关概念进行简要表述,做背景性介绍,然后采用过渡性语句引出答案。

②分点作答,要点齐备。

简答题的评分规则是“采点给分”,即将答案细化为几个内容要点,按点赋分。因此,考生要善于根据题目赋分情况推测答案要点的个数,切不可顾此失彼,疏漏要点,造成失分。

③重视教材,拓展延伸。

简答题的答案一般来自教材,除少部分需提取信息进行整合外,大部分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因此,考生复习时一定要重视教材内容的记忆。此外,在结合教材内容时,要注意对相关要点进行拓展延伸,展开相关阐释分析,使答案更加详实。

④锤炼语言,规范表述。

语言表述要简明清晰,即用尽可能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尽可能明确的信息,切勿大篇长论、思路混乱、毫无重点。

⑤归纳总结,保证完整。

题目要点解释完毕后,需做简要总结。可以就题目的问题进行归纳,点明或重申观点。当然,此部分也可省略,具体结合实际题目而定。

3.论述题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1)论述题题型分析

论述题可以说是简答题的加强升级版,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原理、论证和探讨问题四种能力。从不同角度可将论述题分为:①从提问形式上看,可分为文字材料式论述题和图表材料式论述题;②从答题方式上看,可分为限制性论述题和扩展性述论题。(2)论述题解题技巧

论述题的答题技巧与简答题相同,此处不再赘述。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相对于简答题,论述题一般需要对某一问题进行更为详细的论述,要求有观点、有理论,有的题目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或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论述,整体篇幅较长,因此,答题时更应该注意条理性和逻辑性。

对于需要表述自己观点的题目,不能主观臆断,要根据所学知识,给出正确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4.材料分析题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1)材料分析题题型分析

材料分析题一般是给出一个材料性实例,要求考生用所学的某一理论去分析实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相关理论知识结合材料中的信息来进行阐述分析。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答这类题目时思路一定要清晰,并且要全面展开,先把理论讲清楚,再联系题目做相应的陈述。(2)材料分析题解题技巧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①表明态度,即你对材料中的行为或做法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这是解答材料分析题的第一步——摆明观点和态度。

②找出材料中涉及的相关理论要点,根据所给材料将理论要点表述完整。材料分析题的问题一般会为考生指明所需理论的大致范围,其表述通常为“结合教育观理论……”“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等,从这个大的角度入手,考生可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缩小范围,明确所要使用的具体理论知识。

③每条理论后都要针对性地结合材料内容展开分析。分析一定要有理有据,抓住关键知识点展开说明。答题时也可用序号标明知识点,并注意把核心句子放在段首,然后结合题目具体阐述观点,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语言要精练。

此外,作答材料分析题时,一定要注意答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要点要答全,条理要清晰,主次要分明。切记多答并不一定就好,有可能会引起阅卷老师的反感。最后,答材料分析题时卷面要保持干净整洁,书写要工整,切忌潦草。

第二部分 基础掌握篇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

理解婴幼儿发展的涵义、过程及影响因素等。

了解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并能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论述儿童发展的实际问题。

了解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发展趋势,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教育的适宜性。

掌握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掌握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掌握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掌握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理解幼儿发展中存在个体差异,了解个体差异形成的原因,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教育中的有关问题。

掌握观察、谈话、作品分析、实验等基本研究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初步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和教育需求。

了解幼儿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或障碍,如发育迟缓、肥胖、自闭倾向等。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一、学前儿童发展的涵义及影响因素

1.学前儿童发展的涵义(1)学前儿童

学前儿童是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之前的0~6岁的儿童,可分为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两个阶段。(2)学前儿童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理的发展是指儿童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心理的发展是指儿童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的发展。

2.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

遗传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特点,如体貌、身体内部结构等方面。遗传在学前儿童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①遗传素质是学前儿童发展的前提条件;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是构成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的因素之一。(2)环境

环境是指学前儿童接触到的周围人和物的总和,广义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前教育环境三大类。

①环境是学前儿童生存的物质基础;

②环境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3)教育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教育是学前教育,它在学前儿童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①通过学前教育可以发展优良的遗传素质,使遗传所提供的某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并影响和改造不良的遗传素质;

②学前教育可以对环境加以取舍,发挥和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减少或消除不利因素,从而促进学前儿童发展。(4)学前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学前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是指学前儿童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吸收和融化的主动反映能力,也包括其对外界所做的创造性反映能力。

①学前儿童对外界信息具有主动反映的能力;

②学前儿童能对外界信息作出创造性的反映。

二、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

1.成熟学说

成熟学说是强调基因顺序规定着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1)影响发展的因素

①格塞尔认为支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有:成熟和学习。其中,他更着重于“成熟”,特别强调生物遗传因素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②他认为儿童身心发展过程是有规律、有顺序的,这种规律、顺序受有机体内部的因素即生物基因固有的程序制约,外部环境只是为正常生长提供必要条件,但不能改变发展本身的自然成熟程序。(2)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格塞尔认为:父母和从事学前儿童教育工作的人都应当了解学前儿童成长规律,根据学前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去养育他们。

2.精神分析学说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1)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有三个层次:

①本我是人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由遗传的本能、欲望组成,按快乐原则行事。

②自我处在意识层面,代表理性与正确的判断,按现实原则行事。

③超我是意识层面中的道德成分,体现在根据情境对自我进行约束和决策选择,按理想原则行事。(2)发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集中活动能力,把儿童发展划分为:

①口腔期(出生~1岁)。

需要满足婴儿吮吸乳房和奶瓶的行为,如果口腔的需要未能得到适当满足,将来可能形成诸如吮吸手指、咬手指甲、暴食以及成年以后抽烟的习惯。

②肛门期(1~3岁)。

这一阶段,儿童受到大小便训练,父母要注意对儿童进行大小便训练不宜过早、过严,否则成年后可能会形成肮脏、浪费或洁癖、强迫等特征。

③性器期(3~6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依恋异性父母,即男孩产生恋母情结、女孩产生恋父情结,儿童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对异性的态度将影响他成年后与异性成员的关系。

④潜伏期(6~11岁)。

儿童的超我进一步发展,从家庭以外的成人和一起玩耍的同性伙伴那里获得了新的社会价值观念。男孩和女孩开始各自以同性父母为榜样来行事。

⑤生殖期(11、12岁以后)。

如果前面的阶段发展得顺利的话,那么儿童就会顺利过渡到结婚、生育后代的阶段。(3)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帮助学前儿童表达自身的情绪,重视通过艺术、游戏等活动来作为消除精神压抑的手段。

3.行为主义学说

行为主义发展观认为儿童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这一学说的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等。(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环境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他认为成人能通过控制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塑造儿童的行为。(2)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继承了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信条,将行为分为两类:

①应答性行为,由经典条件反射中刺激引发的行为;

②操作性行为,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能通过奖励等强化措施,来增加其发生频率,也能通过不同意或取消特权等措施,来减少其发生的频率。(3)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强调模仿,即观察学习:

①儿童总是在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强化行为结果的观察,儿童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使其自身也得到相应的强化,即替代强化。

②除了观察学习过程中的替代强化外,个体还存在自我强化。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儿童就会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应。(4)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①重视及时强化。

强化不及时将不利于儿童行为的发展,教育者应及时强化希望在儿童身上看到的行为。

②行为矫正。

行为主义提出可以用“消退”的方式替代惩罚,来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真题链接】【例1.1  简答题】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2015年上半年真题]

答:参见本章考点精讲。

4.认知发展学说

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了著名的儿童认知发展学说。(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及结构

①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

②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的基本概念:

a.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图式最初来自遗传,之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建构出新的图式。

b.同化是数量上的变化,不引起图式的改变。

c.顺应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的图式。

d.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2)认知发展的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该阶段儿童尚未掌握语言,学习限于最简单的身体动作和感官知觉方面。

②前运算阶段(2~7岁)。

该阶段儿童语言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出现直觉思维,主要有三个特点:

a.相对具体性,儿童开始依靠表象思维,但是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

b.不可逆性,突出表现为缺乏概念守恒结构,如液体守恒、数量守恒、面积守恒等。

c.自我中心性,具体表现为自我中心思维,儿童只能站在自己的经验中心,来理解事物,认识事物。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能借助具体实物支持进行运算,思维获得了可逆性、守恒性,但还不能对假设性命题进行逻辑思考。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具体实物的束缚,能进行抽象的假设—演绎推理,达到了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成熟的成年人的思维能力相当。(3)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①教育应配合儿童认知发展顺序;

②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发展儿童的主动性。【真题链接】【例1.2  单项选择题】按照皮亚杰的观点,2~7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2014年下半年真题]

A.具体运算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感知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答案】D【解析】参见本章考点精讲。

5.社会文化一历史学派

苏联儿童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通过成人或年长伙伴来习得和掌握的。(1)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①现有发展水平;②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他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水平,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动态的,由教学决定其发展水平和速度。(2)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学活动首先必须建立在儿童现有能力的基础上,同时又要考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三、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发展趋势

1.0~1岁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1)年龄阶段特征

①生理发展。

在第一年里儿童身高和体重增长最快,同时各器官构造和机能也处于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中,身体渐渐强壮,但仍十分嫩弱。

②心理发展。

a.感知觉的发展。儿童一生下来就具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和视觉,出生后视觉、听觉发展迅速。

b.动作发展。儿童身体动作发展迅速,先后学会抬头、俯撑、翻身等基本动作。手眼协调动作得到发展,能够按眼睛的视线去抓住所见物体。

c.认知发展。言语得到发展,一岁时有的儿童能说少量单词或能听懂但不会说。(2)教育要领

①成人应给儿童以身体和精神上的满足。

②动作训练方面不宜过早,应在四五个月时开始练习爬,六七个月时练习坐。

③提供适当适量的玩具。玩具不宜同时拿出,应轮换提供,每次仅出现一两种。【真题链接】【例1.3  单项选择题】婴幼儿手眼协调的标志性动作是(   )。[2013年上半年真题]

A.无意触摸到东西 

B.握住手里的东西

C.伸手拿到看见的东西 

D.玩弄手指【答案】C【解析】手眼协调即看见东西能抓住它,也就是说眼睛控制手的活动,并使手准确地伸向物体所在的方位,这可以作为婴幼儿手眼协调的重要标志。

2.1~3岁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1)年龄阶段特征

①动作发展。一岁后儿童学会了自由地独立行走,扩大了他的生活范围。儿童手眼协调和双手协调能力已有较好的发展,可以用双手拿取、操纵物体;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如用勺吃饭、用笔画等。

②认知发展。一岁后儿童的语言迅速发展,不但能听懂成人对他说的话,还能用语言和成人交流。

③游戏活动。一岁后的儿童可以从事最初的游戏活动。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把自己做的事也当成一种游戏活动,喜欢模仿。

④直觉行动思维。儿童对事物的感知、注意、记忆及思维活动都是在直接与该事物的接触或是在活动中进行的。离开具体事物、具体活动,儿童便不能进行认识。(2)教育要领

成人应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教与学,多进行户外活动。要重视习惯的养成,活动积极性的培养,发展儿童认识事物的能力,进行动作练习。

3.3~4岁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1)年龄阶段特征

①由行为和动作引起思维活动,该阶段的儿童总是先做后想或边做边想,而不能做到想好再做。

②思维缺乏可逆性和相对性,该阶段儿童不会逻辑推理,不能理解反话。

③行为受情绪支配,该阶段儿童在活动中难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表现出很强的情绪色彩。

④喜爱模仿,儿童喜欢模仿一些具体的外部的活动或动作,通过模仿来学习。(2)教育要领

①在游戏中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

②发展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③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④正确对待儿童的“反抗行为”。

4.4~5岁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1)年龄阶段特征

①活泼好动。不再像幼儿初期那样听话、顺从,有了自己的主意,敢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大胆的探索。

②具体形象思维。4~5岁儿童在活动中很少依靠行动来进行思维,他们的整个思维过程要依靠实物的具体形象作支柱。

③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该阶段的儿童能听得进成人向他提出的要求,能听懂一些道理,可以接受成人给的一些任务。(2)教育要领

①引导儿童观察生活;

②培养儿童的同情心;

③发展儿童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④用游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5.5~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1)年龄阶段特征

①好问、好学;

②抽象思维能力发展;

③语言能力明显提高;

④有意行为增多;

⑤个性初步形成。(2)教育要领

①采用游戏的方法发展儿童各方面的能力;

②利用生活中的机会,让儿童懂得更多的事理;

③提供条件让儿童做感兴趣的有益的活动;

④提供运动机会,让儿童的身体得到充分锻炼;

⑤做好幼小衔接准备。

6.儿童身心发展的总体趋势(1)从简单到复杂

①从不完备到完备,儿童各种心理出现和形成的秩序服从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复杂规律。

②从不分化到分化,儿童最初的活动,既是简单和单一的,又是笼统而不分化的,随着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逐渐复杂和多样化。(2)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刚开始时对事物的认识与判断是根据具体事物外部的、偶然的、非本质特征进行的,后来能够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即从感觉、知觉、表象再到思维的过程。(3)从被动到主动

①从无意到有意;

②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4)对事物的态度由不稳定到稳定

儿童的心理活动之间最初缺乏有机的联系,是零散的,因而心理活动很容易受情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之后儿童在各种活动中心理活动逐渐地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系统,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

第二节 幼儿身体的发展

一、幼儿身体的发育

1.幼儿身体发育的基本规律(1)头尾原则

幼儿身体的发育严格服从由头至尾的原则,即身体各部分的发育是从头部延伸到身体的下半部,次序为头部——颈部——躯干——下肢。(2)远近原则

幼儿身体发育是由身体的中部开始,然后延伸到边缘部分。

2.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

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主要有:①体形的变化,身高和体重是幼儿身体发育的重要指标平;②骨骼和肌肉的变化,幼儿的肌肉组织发展迅速,同时幼儿的骨骼也在快速发展;③身体发育的不同步性,儿童身体外部构造及内部器官的发展均遵循相同的方式——婴儿期发育很快,幼儿期发育较缓慢,在青春期发育再次快起来。

3.影响幼儿身体发育的因素

幼儿身体发育是个体在遗传与环境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除遗传和环境外,情感、生活制度、营养、体育运动、疾病和受伤都对学前期儿童身体发育产生影响。

二、幼儿动作的发展

1.大动作的发展(1)定义

大动作是指牵动大肌肉和大部分身体的动作。(2)发展基础

随着儿童的体形更加趋向成人,身体重心逐渐下移,儿童的平衡能力提高,为大动作的发展提供了基础。(3)促进大动作发展的方法

①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幼儿大动作发展规律,根据幼儿的天性为其提供各种自然安全的环境和器具,让幼儿自由操作、玩耍各种物体,多让幼儿进行游戏和户外活动。

②游戏和户外环境下,幼儿可以获得丰富的感知运动经验,掌握复杂的动作技能,提高运动协调能力,促进大动作的发展。

2.精细动作的发展(1)定义

精细动作主要是指涉及手的使用的动作或者双手动作的灵活程度。(2)表现

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生活自理能力的增强和开始会画画和写字。

第三节 幼儿认知和言语的发展

一、幼儿注意与感知觉的发展

1.幼儿注意的发展(1)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基本形式。(2)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无意注意占优势。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其发展表现为: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与兴趣和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②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主要表现在幼儿能自己控制自己的注意,其特点是有目的和需要意志努力。但幼儿的有意注意还处于初步的发展之中,而且幼儿有意注意的目的性和自我控制力主要还依赖于成人的组织与提醒。(3)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生活

①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生活。

注意具有选择信息的功能,这是注意的选择性。幼儿注意选择行动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律: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的;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受强化方式的影响。

②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生活。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活动中影响幼儿注意的稳定性的因素有:注意的对象新颖、生动、形象鲜明,活动的游戏化,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幼儿的身体状况。

③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生活。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活动上。发展注意的分配能力要注意以下两点:

a.要对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比较熟悉,或者对其中一种活动掌握得非常熟练,甚至接近于自动化的程度。

b.使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在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系。

④注意的广度与幼儿的生活。

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察觉和把握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时要注意:

a.在组织活动时应向幼儿提出明确的任务,而且任务具体,不能同时提太多的任务,以免影响幼儿对某一活动任务的注意范围;

b.在活动中所使用的教具或所出现的事物一次不能呈现太多;

c.要考虑到注意对象的特点;

d.为幼儿提供的活动一定是幼儿知识经验范围以内的。(4)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①引起幼儿分心的主要原因:过多的无关刺激,疲劳,缺乏兴趣,教学活动组织不合理。

②幼儿注意分散的防止: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交互并用,合理的组织教育活动。

2.幼儿感知觉的发展(1)感知觉概述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包括视、听、嗅、触、动与平衡觉等。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2)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视觉。

a.视敏度。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即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幼儿视力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

b.颜色视觉。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又称辨色力。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有:

第一,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第二,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

第三,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幼儿同样可以掌握;

第四,幼儿对某些颜色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②听觉。

a.听觉感受性。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

b.言语听觉。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幼儿晚期几乎可以辨明本民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c.听力的保护和培养。幼儿园在创设环境时要注意避免噪声污染,通过绿化与美化来净化环境,也可以通过轻松的音乐来发展幼儿听觉,通过学习语言训练幼儿的听力辨别力。

③触觉。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a.视触觉的协调。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b.动觉。幼儿动觉的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具体表现为幼儿初期对物体的大小、轻重和形状等属性的感知错误率高、精确性差。

④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是用多种感官进行的复合知觉。

a.形状知觉是对物体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如对几何图形的辨别等;

b.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辨别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和中的知觉;

c.距离知觉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幼儿可以分清他们所熟悉的物体或场所的远近,对于比较广阔的空间距离,他们还不能正确认识。

⑤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3)感受性与幼儿的活动

①适应:感受性可因刺激的持续时间而降低或提高。

②对比:同一分析器和各种感觉可以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就是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有两种,即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

③个体经验对感受性的影响:提高感知的效果,不仅有赖于当前的刺激,同时也有赖于个体已有的感知经验。

④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的感受性,教师应当利用幼儿感受性的各种规律,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感受性。(4)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活动中的运用

①知觉特性与幼儿的活动。

a.知觉的选择性与幼儿活动。幼儿在集体活动时,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较多,但幼儿往往把老师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其他事物,虽然也感受到了部分,但是印象不清晰。

b.知觉的整体性与幼儿活动。知觉对象由许多具有不同特征的部分组成,但感知主体并不认为它是许多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看做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即使是不完整的斑点图,幼儿也能将其知觉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c.知觉的理解性与幼儿活动。幼儿对事物理解了,知觉就会更快、更深刻、更精确。知觉的理解性有赖于幼儿过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d.知觉的恒常性与幼儿活动。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知觉的恒常性中最主要的是视觉的恒常性。视觉恒常性包括:第一,亮度恒常性,是指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视觉亮度保持不变;第二,大小恒常性,是指远处的一个客体尽管明显地变小,但在知觉中仍然保持原有的大小。

e.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与幼儿活动。在知觉过程中,要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和教师的言语指导等条件影响。

②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观察的目的性,从无意向有意性发展,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和有意性随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而逐渐发展;观察的持续性,持续时间从短向长发展;观察的细致性,从笼统模糊的知觉向比较准确的知觉发展;观察的概括性,从知觉事物的表面特征向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发展;观察方法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形成。

幼儿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并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概括,并启发幼儿用多种感官方式参与观察。此外,还可以教给幼儿有顺序的观察方法。

③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a.适应现象。适应现象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

b.对比现象。对比现象是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官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c.感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等因素的影响。

二、幼儿记忆与想像的发展

1.幼儿记忆的发展(1)记忆概述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从信息加工的视角看,记忆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记忆是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具有内隐性和概括性的特点。

记忆不是一瞬间的过程,而是一种复杂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回忆。

识记:对信息编码的过程。

保持:将编码过的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储存在头脑中的过程。

回忆:提取和输出信息的过程,分为再认和再现。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每次出现的时候能够认识;再现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也能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2)记忆的种类

①根据记忆的储存时间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②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③根据记忆是否被意识分类:外显记忆、内隐记忆。(3)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①表象。指头脑中保持客观对象的形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像表象。人们通常所说的表象是记忆表象。表象具有形象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②形象性。构成表象的材料都来自于感知觉过的内容,因此表象是直观的感性反映,但和感知觉相比,表象中的形象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完整性。

③概括性。表象是多次知觉概括的结果,它具有感知的原型,却不限于某个具体的原型,这就是表象的概括性。(4)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

①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

②记忆具有明显的直觉形象性,形象记忆效果高于语词记忆效果;

③机械识记多于意义识记;

④幼儿记忆逐年迅速发展,但并非每年等速发展;

⑤记忆的精确性较差。(5)幼儿记忆发展的策略

①为幼儿提供形象、鲜明、生动、富有浓厚情绪色彩的识记材料;

②经常向幼儿提出具体、明确的记忆任务,对记忆结果给予正确评价,激发幼儿有意识记的积极性;

③帮助幼儿理解识记的材料,提高幼儿意义识记的水平和能力;

④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记忆;

⑤帮助幼儿进行合理的复习,以增强记忆;

⑥科学安排识记材料,排除学习材料的干扰,排除疲劳干扰。【真题链接】【例1.4  单项选择题】儿童开始能够按照物体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说明儿童已出现了()。[2011年下半年真题]

A.直观的概括

B.语词的概括

C.表象的概括

D.动作的概括【答案】C【解析】儿童对事物的个别或外部的特征进行概括,对事物表面的具体形象的特征进行概括,说明儿童的概括水平主要处于表面的、具体形象的感知阶段,并开始逐步向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方面发展。

2.幼儿想像的发展(1)想像概述

想像是人脑在一定刺激下,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像在儿童1~2岁开始萌芽,主要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幼儿的想像有形象性和新颖性两个特征。

想像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

①根据想像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有意想像和无意想像。

有意想像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像,是有计划的想像(如小说中人物)。无意想像是一种没有目的的、不自觉的想像某种形象的过程。

②根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有意想像可分为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

再造想像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所形成的形象一般是以前已存在的。创造想像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具有首创性、独特性、新颖性等特点。(2)幼儿想像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以无意想像为主,有意想像开始发展;

②以再造想像为主,创造想像开始发展;

③容易将想像和现实混淆。(3)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像

①丰富幼儿的想像,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②开展多种艺术活动,创造幼儿想像发展的条件;

③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像;

④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来保证幼儿自由创造。【真题链接】【例1.5  单项选择题】幼儿常把没有发生或期望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这说明幼儿(   )。[2012年下半年真题]

A.好奇心强

B.说谎

C.移情

D.想像与现实混淆【答案】D【解析】参见本章考点精讲。

三、幼儿思维与言语的发展

1.幼儿思维的发展(1)思维概述

①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

②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③思维在幼儿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a.思维是幼儿生活活动的基础;

b.幼儿的思维发展标志着幼儿认识水平的提高;

c.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促进幼儿情感、意志和社会性的发展;

d.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2)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

①直觉行动思维。

0~2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主要利用直观的行动和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并且依赖于一定的情境;是在实际中进行的,离不开幼儿的自身行动。这类思维的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主观上无预定目的和行动计划。

②具体形象思维。

2至6、7岁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间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摆脱了对动作同步性的依赖,但仍受到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动作的影响。

③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思维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幼儿末期即幼儿6~8岁这一时期,幼儿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开始获得可逆性思维,并且思维开始能够去自我中心化;开始能够同时将注意集中于某一物体的几个属性,并开始认识到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开始使用逻辑原则。(3)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①思维直观行动性的发展;

②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③思维的抽象逻辑开始萌芽。(4)幼儿概念、判断与推理以及理解能力的发展

①幼儿对概念的掌握。

幼儿对概念的掌握分为三个阶段:

a.幼儿初期。幼儿所掌握的事物概念主要是他们熟悉的事物。

b.幼儿中期。幼儿已能掌握事物某些比较突出的特征,由此获得事物的概念。

c.幼儿晚期。幼儿开始初步掌握某一实物的较为本质的特征。

②幼儿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幼儿判断和推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从依据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到依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判断和推理,从按自身的生活经验到按事物的客观逻辑进行判断和推理,常常使用的是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③幼儿理解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理解主要是直接理解,即与知觉过程融合在一起,以后逐渐出现间接理解,通过一系列较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进行。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趋势包括:从个别事物到事物关系,从具体形象到语词,从简单、表面到复杂、深刻,从情绪性到客观性,逐渐理解相对性。(5)幼儿的思维与幼儿的活动

①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与幼儿的活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