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如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8 09:12:40

点击下载

作者:陈书媛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万事如意

万事如意试读:

序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

招财进宝 财神

财神是我国民间普遍供奉的一种主管财富的神祇。主管财源的神明分为两大类:一是道教赐封,二是民间信仰。道教赐封为天官上神,民间信仰为天官天仙。道教赐封并不称为财神,而是在所官职上加封神明。我国民间流传着多种不同版本的说法,李诡祖、比干、范蠡被奉为文财神,关公是商家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赵公明掌管招宝、纳珍、招财和利市四名与财富有关的小神,因而被奉为正财神。

耿直不偏的文财神比干

那是在商纣王时期,一天,辅佐商纣王帝辛的太师比干到庭院散步。正是初春的早晨,天气和暖,他望着灿烂的阳光,深深地叹了口气,想要把胸中的烦闷忧愁全部倾吐而出。站在庭院里,隐隐能听到宅院外孩童玩闹的欢快声音,令比干瞬间想起了自己幼年的侄子帝辛。想到自己的这个侄子,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先帝帝乙的欢心。《荀子·非相篇》中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史记》中也形容帝辛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后来,比干的哥哥帝乙还特意在病榻前亲切嘱咐比干,要好生辅佐这位继承人。侄子帝辛在■ 比干 (前1125年~前1063年),生于商代沫邑,即今河南省卫辉市北。商纣王的叔帝乙驾崩后继位成为商纣王。父。商纣时代丞相。他竭力反对商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结果被商纣王帝辛残杀。因为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死谏君的忠臣,因此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

商纣王刚即位的时候,每次在战场上都表现得异常勇猛。他亲军东征徐夷时,多次亲自带兵往来冲杀,骁勇无比,最后迫使徐夷酋长反绑着双手,口衔国宝玉璧,穿着孝服、拉着棺材向商纣王投降。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代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

当商纣王凯旋时,比干带着文武大臣,步行几十千米前往迎■ 《史记》接。当时的民谣甚至唱道:“商纣王江山,铁桶一般……”他还十分重视农桑使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太师 也叫太傅或太保,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也有的时候,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这位贤侄和圣明的君主,当初真的是比干的骄傲。比干常常想,如果先帝在地下有知,也会欢欣鼓舞的,也会为自己的国家有这么一位好皇帝和好儿子而无比欣慰的。

但是,这一切都在商纣王的宠妃妲己出现之后改变了。都说红颜祸水,女色误国,这位妃子使商纣王无心朝政,每日只顾寻欢作乐,比干虽从20岁开始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但从政40多年以来,还没有见到侄子这么顽固过。■ 财神比干像

比干的脸上尽是愁容,手心里紧紧攥着一张神符。这道符是他的老友姜子牙离开朝歌,来相府辞行,见比干气色晦暗,知其日后必有大难,送给他的,叮嘱他在危急时化灰冲服,可以躲避一难。但谁知这一难能不能躲得过去呢?

几天前,妲己抱怨说心口疼,整天病恹恹地摆出一副娇弱相,把商纣王也紧张得坐立不安。彻底不理朝政了不说,居然还废寝忘食地召集全国名中医来问诊,这更使得忠诚的比干对妲己怒目而视。

后宫之中嫔妃邀宠并不少见,但要是一心纠缠君王,使国政荒废,这样的嫔妃就不该纵容了。比干眼看曾经明事理懂分寸的君王日益颓废,更加视妲己为眼中钉,而妲己显然也将比干看作是肉中刺。中医 也称汉医,我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使用中药、针灸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妲己在病后曾昏昏沉沉地暗示商纣王说,自己的病是个奇疾,只有世间罕见的药引熬制出的药才可以解救。而这药引就是比干的一颗七窍玲珑心。

比干可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不是有七窍,但他很清楚,人若没了心性,那要比没了心脏更可怕。想想当年自己的贤侄帝辛,才小小年纪就伶俐可爱,长成青年时又是雄姿英发的一位皇家子弟,一国的好君王,却只因其心性被迷惑,居然被这么一个歹毒又刻薄的妃子利用了!听完这个回答,比干万念俱灰。他明白,自己的性命怕是要和这个君王曾经的贤能一样,一去而不复返了。他深吸一口气,用手颤颤巍巍地将从不离身的符纸掏出,烧化之后放在水中一饮而尽。然后,比干没有理会在一旁愣住的商纣王,转而向太庙的方向大拜了八拜,流着泪慨叹说:“成汤先王啊!这28世的天下就要断送在您的这位后代手里了,并非是因为老臣不忠不义啊!”言毕,伸手挖出了自己的心。也许是因为神符的作用,比干发现自己并没有失去生命,但■ 文财神画像是心里总觉得空空荡荡的。他一言不发地跨上马,飞奔跑了好几里路。

比干的马跑累了,慢了下来。这时,比干忽然听见一妇人大叫卖无心菜,就勒马问道:“人若是无心会如何呢?”符纸 我国道教中被认为具有神力的符咒的一种除魔降妖、祈愿祝福工具。灵符的类别繁多,如祈福开运符、镇宅符、护身平安符、催财符、情缘符、姻缘符、人缘符、化煞符、解降符、斩鬼符、安胎符、化骨符、止痛符等,使用方法有烧、贴、藏、带、洗、食等。

不知情的妇人回答说:“人若无心的话,还怎么存活呢?”

比干闻听此言,顿时落马,失去了生命。

比干忠谏而死,后世的人们始终念着他的好,称他为“亘古第一忠臣”。因为比干生前忠诚耿直,逝世之后又没有心,因此不会心存偏见偏袒任何一方,最适合做分配财产的神灵,所以深受人们爱戴、称赞。当时,在比干手下做买卖者,都没有“心眼儿”,大家公平交易,谁也不会坑骗谁。

古代大多数读书人以考取功名为重,而财禄富贵都从科举中求,因此奉比干为“文财神”,祈求功名成就、财禄亨通。

坊间的文财神像大多以福星、禄星、寿星作为吉星组合,成三星拱照之势,寓意福禄寿齐全。其中的禄星就是文财神比干。神像的制作材料有纸画、瓷、金、铜、银、木、水晶玻璃等。

比干的文财神造型仪容慈祥,慈眉善目,唇红齿白,两耳垂珠,五缕长须,头戴顶级文官帽,身穿紫缎锦罗官袍,腰环金银玉带,手捧元宝财帛,脚穿官靴,位于福寿两星中间。阅读链接相传比干死后,纣王还要将其满门抄斩,比干的夫人陈氏当时身怀六甲,被同情比干的士兵偷偷地放了出来,在附近一处山林里生下了比干的遗腹子。纣王的追兵赶到后,查问孩子的姓氏,陈氏急中生智,指林为姓,躲过了这次劫难,林氏由此起脉。周武王灭商建周后,为比干封墓,正式赐比干的儿子为林姓,赐名为坚,封河清公,食采于博陵。所以林坚就是林姓的始祖,比干成了林姓的太始祖。

散财送福的儒商陶朱公

大约在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一个清贫人家。他从小就不太合群,青少年时很有个性,勤于思考,性格独特,生活率性随意,无拘无束。据古代吴越地方史杂史《越绝书》记载,范蠡青少年的时候: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然独有圣贤之明,人莫可与语。

无论什么时代,人们都习惯把与自己不相似的人看成是怪人。如果一个人与大部分人的生活轨迹或者思维都不一样,那人们铁定就会把他当作是怪胎另眼相待了。少年时期的范蠡就是这么一个被别人指指点点的“疯子”。当时的邻居们把他称为“狂生”,一个不正常的人。范蠡看问题像圣贤一样明察一切,说话心直口快,那些严格遵守着世俗约定的人们简直无法和他交谈。范蠡似乎也很享受这种状态,丝毫没有收敛的意思。据《史记》记载,范蠡“佯狂倜傥负俗”,是说范蠡整天假装疯癫、洒脱,与一般人的行为不一样。■ 范蠡画像■ 古籍中范蠡画像

范蠡性格怪僻,不近人情,是不是真像人们说他有神经病呢?其实不是的。范蠡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范蠡对社会、对人生有较为深刻的洞察和思考。所谓“独有圣贤之明”,就是说他的见解深邃,而为一般人所不理解,他也不愿意与周围的人交流,所以显得孤僻、不合群,久而久之,人们都以为他是疯子。

第二,范蠡学习道家的风度。道家追求自然人格,不拘于礼法,生活随意自然,然而精神上极富想象力,内心世界极其丰富。老子、庄子就是代表人物。从范蠡的行为举止看,他至少在生活上是效仿道家的。范蠡的举止行为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越绝书》 作者为汉代的袁康和吴平,所记载的内容以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事实为主干,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有所涉及,被誉为“地方志鼻祖”。其中有些记述,不见于其他典籍文献。

第三,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范蠡总感觉自己怀才不遇,无人赏识,他很想进入社会,施展才华,但知名度不高,为此,他以各种怪异、荒诞的行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其实,范蠡的内心是很清醒的,他有“治国平天下”志向,生活行为却放荡不羁,这正是他儒道互补的性格。不合时俗、行为怪异的范蠡,终于引起了别人的注意。

当时的宛县县令文种得知三户有一位与众不同的狂人,觉得此人不俗,将来会有作为,很想和他谈谈,于是派了一个小吏前去联系。谁知这个小吏回来后对文种说:“范蠡是本国狂人,生有此病。”■ 范蠡塑像

但文种深知范蠡不是平凡之人,他笑道:“我早就听说那些真正的贤士,都会有着玩世不恭的轻狂举止,但其实他们内心自有高见,只是不说而已。这样的君子,你这样的普通人肯定是分辨不出来啊。”

文种认为,“狂夫多贤士,众贱有君子”,于是决定自己亲自去请范蠡。但是,文种到达三户后,并没有见到范蠡。原来,范蠡是为了试探文种而躲藏了起来。范蠡很自信,他预料到文种肯定还会找他。君子 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君子”是孔子的人格理想。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论语》一书,所论最多的,均是关于君子的。

果然,没过多长时间,文种又来了。这次范蠡很郑重地与文种会见,二人谈得非常投机,史书说他们“终日而语”。他们纵论天下大势,分析各国的政治状况,“疾陈霸王之道”,达成了共识。

文种、范蠡两人志同道合,决定不管天南地北都互相追随。他们商量的结果是:离开楚国,到外面发展。范蠡分析天下的形势,认为争夺霸主的气运已出现在东南一带,“见霸兆出于东南”。于是和文种决定到东南方向的越国发展。

大约在公元前511年,范蠡和文种来到越国,受到了越王允常,也就是勾践之父的欢迎。成为越王身边的重要谋臣,范蠡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实现人生价值找到了机会。

在越国,范蠡充分发挥了政治才干。尤其在帮助越王勾践对付吴国的问题上,展示了过人的胆识。

在勾践一意孤行,使越军人困马乏,断水绝粮,危在旦夕之时,范蠡和文种分析了吴越双方的形势,提出要想打败吴国,必须用计取胜,建议先向吴国求和,答应屈辱的条件,以获得生存的机会,再设法东山再起。

吴国答应了越国求降的要求,但条件是越王勾践要带着妻子到吴国去当奴仆。勾践觉得文种与范蠡足智多谋,处事经验丰■ 范蠡进西施富,如果有他们在自己身边,可以有个依靠,反复琢磨,决定带文种去。县令 我国古代官职之一。战国时,魏、赵、韩和秦称县的行政长官为令。秦国在商鞅变法时,将乡合并为县,设置县令及职责。县令本直隶于国君,战国末年时,县令成为郡守的下属。秦、汉法令规定,人口万户以上的县,县官称县令。明清以知县为正式官名。

于是,勾践召见范蠡,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范蠡一听,表示不同意,他说:“国境以内治理百姓的事,我比不上文种;但在国境以外,对付敌国,需要当机立断的事,文种比不上我。”

范蠡这段话充分反映了他的人品。首先,范蠡很清楚他和文种的各自优长所在。文种曾任县令,有相当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实践能力,所以治理国家,管理百姓,是文种的擅长;而范蠡虽然没当过什么执政官,但他精通文武韬略,足智多谋,能应付复杂局面。

其次,透过范蠡的话还能看出他是心胸坦荡,勇挑重任的人。他知道,入吴为奴会受苦受难,生死未卜,这和在国内有一天一地之别。但他没有退缩,而是坦然相待,主动请行,体现了崇高的思想境界。范蠡随勾践来到吴国,面对繁重的劳动和屈辱的待遇,他任劳任怨,他拒绝了夫差的拉拢和利诱,表示愿意和勾践在一起,干苦力活。同时他又寻找时机,巧施计谋,甚至在夫差得病之时,让勾践尝夫差的粪便,终于感动了夫差,放勾践、范蠡回到越国。文种 (?~前472年),也称作文仲,字会、少禽,春秋末期楚之郢,即今湖北江陵附近人。越王勾践的主要谋臣。春秋末期■ 范蠡铜像著名的谋略家。在勾践灭吴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功劳,但他自觉功高,为勾践所不容,最后受赐剑自刎而死。

在吴国为奴的几年中,范蠡表现出超人的气度高超的谋略,使他奠定了在勾践身边稳固的地位,勾践对他言听计从,范蠡得以充分展示自己在治国治军方面的才干。

勾践、范蠡平安回国后,他们报仇雪恨的念头未减。勾践将兴越灭吴的大计,寄托在范蠡身上,他对范蠡说:“我的国家就是您范蠡的国家,请您帮我好好谋划吧!”

在范蠡的谋划下,越国君臣同心,经济恢复发展,军事力量增强,灭吴的时机一天一天成熟。

公元前473年,在范蠡的策划下,越国发动了对吴国的关键一击,吴王夫差被俘,自杀而死。自公元前494年越国在会稽山被围困以来,勾践在范蠡的帮助下,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完成了复国的大业。■ 范蠡塑像

灭掉吴国后,勾践封赏范蠡,任他为上将军,范蠡却不为所动。大约在公元前470年时,他向勾践表示自己准备离开越国,勾践执意挽留。范蠡并不动摇,不久范蠡就带领全家人离开了越国。

这是为什么呢?范蠡为什么不在立了大功之后,享受高官厚禄的功臣待遇呢?这主要还是因为范蠡聪敏机智的头脑,他在和勾践相处的日子里,已经知道勾践这种帝王绝不是会报恩还功的人,何况历代以来,凡是“功高盖主”的臣子都没有好下场。

这种懂得在合适的时机抽身而退的机智,和能从大局着想的思维,也正是范蠡日后的成功所在。最重要的是,范蠡不仅自求保全,也没有忘记昔日提拔照顾他的文种。夫差 (?~前473年),又称吴王夫差。阖闾之子。春秋吴国末代国君。曾经打败越国、齐国。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大会诸侯,夺得霸主地位。后被越国所灭,夫差羞愧难当,自刎而死。

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记载,范蠡在离开越国之后,还给老朋友文种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长颈鸟喙,只可与同患难,而不可与之同乐,子何不去?

意思是说,当飞鸟被捕捉尽之后,再好用的良弓也会被封藏搁置起来。当野兔都捕捉到了,再好的猎犬也逃不过被抛弃甚至灭口的命运。越王这个人,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您为什么还不快快离去呢?■ 财神范蠡塑像弓 是抛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种弹射武器。它由富有弹性的弓臂和柔韧的弓弦构成,当把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时,便可将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弹丸射向远处的目标。弓箭作为远射兵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应用相当普遍,被列为兵器之首。弓是自人类出现战争到近代枪炮大量使用为止,弓的作用是任何武器无法替代的。

文种见信后,也感到后怕。他虽然忧心忡忡,却始终抱着一份微茫的希望,想证明越王不会那样对待自己,范蠡的想法是错误的。但是,越王最终还是除去了文种。

范蠡能看破人心,懂得进退自如,从大局着想。先是以儒家的奉献精神和忠勇之义帮助越王夺回了江山,后来又以道家的姿态洒脱而去,这就成了范蠡著名的“一聚一散”。

范蠡离开越国后来到了齐国,齐国的自然环境十分优越,物产丰富。到齐国后,范蠡变了姓名,自谓鸱夷子皮。

所谓“鸱夷”,是古代盛酒之壶状器具,是一种皮制的口袋,用时“尽日盛酒”;不用时,可收起叠好,随身携带。是古代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韧性很大的“酒囊”。直到宋代仍有此物。北宋文学家苏轼曾在诗中写道:“不持两鸱酒,肯借一车书?”■ 范蠡祠财神殿儒家 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它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所谓“子皮”,就是“皮子”。“鸱夷子皮”,就是“酒囊皮子”。范蠡为何会用这么一个看似粗俗的名字呢?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鸱夷子皮虽然是牛皮做的酒器,看似粗俗,实则蕴含能屈能伸,包罗万象、吞吐天地之意。范蠡的境界达到了“空”和“忘我”,挥洒自如,姓名更是如此,从这一点能看出其胸襟之开阔,超凡脱俗。这是范蠡用此姓名的最重要原因。

范蠡经营的主要是饲料、繁殖、销售牲畜的农牧业,雇用了大批劳动力,要和农夫、驭手、屠户、运夫等人打成一片,和当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事业的发展。■ 范蠡祠招牌 是挂在商店门前作为标志的牌子,主要是用来指示店铺的名称和记号。招牌有竖招、横招或是在门前牌坊上横题字号,或在屋檐下悬置巨匾,或将字横向镶于建筑物上。在我国古代,招牌实际上也成为经营者的品牌标识,不少招牌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故事。

在当时的情况下,范蠡如果用自己的大名,就会显得冷僻严肃。而用通俗幽默的“酒囊皮子”介绍自己,恐怕话一出口,对方就乐了,雇主和雇工之间的隔膜也就会冲破。一个“外来客”想要在陶地治产经商,不放下架子入乡随俗,不和当地人融在一起,是寸步难行的。

此外,“鸱夷子皮”这个字号本身就具有招牌的效应。当人们对看起来很好听的名字而感到麻木时,对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俗名”更容易记住和关注。

根据《史记》记载,当时的范蠡带领全家人种庄稼,还经营其他产业。比如,利用海上资源,晒盐和捕捞海产品。还可能经营其他副业,包括养殖业。经过努力,很快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终于致富。

范蠡依旧有着儒家的文雅和仁慈,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不久就广为人知。齐王得知范蠡在齐国后,便迫不及待地请他到■ 范蠡阁朝廷任相。

范蠡虽然答应了,但到任时间不长后就辞职,再度离开了功名利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曾经感叹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字号 古人除了名以外的另外称呼或一家商铺的名称。字号是我国独特的商业文化,有些经营者将一个人的姓、名、字、号等组合形成字号,成为一家商铺的名称,也就是招牌。例如同仁堂、全聚德、朵云轩、荣宝斋等等,都是商铺的字号。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居官至于卿相,治家能有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

于是,范蠡任相3年,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成了范蠡的“二聚二散”。一身布衣的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就是后来山东肥城的陶山。当时的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居于“天下之中”。范蠡在这个最佳经商之地,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再次散财,称为“三聚三散”。■ 范蠡教人民经商之道图在这之后,范蠡自号为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被称为一代“商圣”。

范蠡作为财神的形象是很丰满的。他心善懂奉献,也不留恋功名金钱,懂得急流勇退,转换角色,弃官务农、经商,体现了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唐代诗人汪遵有一首《五湖》诗,对范蠡大加赞扬,诗写道: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儒商 即为“儒”与“商”的结合体,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财富与成功,是儒者的楷模,商界的精英。儒商的特征是:注重个人修养;诚信经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注重合作;具有较强责任感。■ 范蠡石刻

后世有很多崇拜敬仰文财神陶朱公的人,人们纷纷研究起范蠡的为商之道。可以说,在所有的财神之中,只有范蠡离人们的生活最近,也最能帮助人们以仁义聚财。

首先,范蠡经商不是盲目地出击,而是精心选择地点,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以求得到最好的经济效益。

他离开越国后来到齐国。根据《史记》的记载,当时的齐国“地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具有良好的从事生产的条件,为范蠡经商奠定了基础。范蠡充分利用齐地的资源和环境,带领全家人,“耕于海畔,苦身戮力”,多种经营,“父子治产,居无几何,治产数十万。”《史记》 是由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简称《太史公》。

范蠡从越国的上将军一变而为劳动者,在官为本的时代,多少人仰慕高官厚禄,而范蠡坦然改变身份,潜心从事生产,埋头苦干,迅速致富,对传统观念作出了大胆的挑战。仅此一点,对后人的启迪就已极其深刻。■ 范蠡铜像

其次,范蠡丰富的经商理念也使财神之美誉名副其实。在范蠡的经商原则里,有一条就是强调主张把握商机,候时转物。他遵循经济丰歉循环论经商,提出“待乏论”,不要人等货,应让货等人。也就是说,要准备别人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货物,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

范蠡主张“逐什一之利”,薄利多销,不求暴利,这正符合我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

范蠡经商就和他从政一样,既拥有古代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也有道家顺应自然大道的豁达人生观,儒道互补,外道内儒,顺应自然,所以他无论是在从政还是经商中都保持了心态的平和、淡定。

在范蠡思想中,追求和谐的天道、地道、人道尤为可贵。他曾说过,治理国家有3件事要注意:国家强盛时要设法保持下去,这叫持盈;国家将要倾覆时要设法转危为安,这叫定倾;平时治理国家政事要得当,这叫节事。上将军 我国古代武将的官名。战国已有,秦因之。汉不常置,金印紫绶,位次于上卿,职掌为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汉末以后,将军名号繁多,名称素朴之前、后、左、右之类,渐渐废弃。三国魏晋时只作为尊称。

范蠡还曾对勾践说:“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这些,也正是经商的人需要注意的事情。

人们还从范蠡的经商事迹和经商思想中总结出了《陶朱公生意经》,又称《陶朱公商经》、《陶朱公商训》或《陶朱公经商十八则》。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意要勤快,勿懒惰;接纳要谦和,勿暴躁;价格要定明,勿含糊;账目要稽查,勿懈怠;货物要整理,勿散漫;出纳要谨慎,勿大意;期限要约定,勿延迟;临事要尽责,勿放任;用度要节俭,勿奢侈;买卖要随时,勿拖延;赊欠要识人,勿滥出;优劣要分清,勿混淆;用人要方正,勿歪斜;货物要面验,勿滥入;钱账要清楚,勿糊涂;主心要镇定,勿妄作;工作要细心,勿粗糙;说话要规矩,勿浮躁。

以上“十八要十八勿”的核心是“诚信”,所以称之为“商训”,成为后世经商的法则,用来教导商家,规范商业秩序。阅读链接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陶朱公曾带着家人在一处山坳里砍树造屋居住下来。他和家人在那里挖了30来条沟,每条沟有十来丈长,三四尺宽,一尺来深。挖好后,放上柴草,盖上细泥,饲养白蚁。白蚁养起来后,把鸡放到沟里吃。鸡长得又大又肥,蛋又下得很多。每逢青黄不接时候,陶朱公常常到外坳、长坦一带看看山下几个村庄,哪一户屋顶上若升不起炊烟,就把粮食、鸡蛋送去。后来,不晓得为什么,他又带着一家人搬走了。当地人为了感谢陶朱公的恩德,就把他隐居过的地方叫作陶朱坑。

封为财帛星君的李诡祖

李诡祖是我国民间最受欢迎的文财神,有增福相公、增福财神和福善平施公等多个称誉。李诡祖本人是淄川五松山人,北魏孝文帝时曾担任曲梁县令,清廉爱民,去世后人们立祠祭祀他。1920年版的《三续淄川县志》中就有李诡祖的记载:北魏李诡祖,孝文帝时,任曲梁令。当南北纷争,民苦兵戈,独能抚楫流亡,敦行教化,与民休息,卒于官。民怀其德,立庙尸祝之,至今享祀不衰,明晋祀名宦祠。又据《曲周县志》的记载,李诡祖在担任曲梁县令期间清正廉洁,为民造福,疏通河道,治理盐碱,率先垂范,生活俭朴,把自己的俸禄都拿出来周济贫苦的人,是老百姓爱戴的清官,因此老百姓们才立祠纪念。传说李诡祖是玉皇大帝帐下的太白金星,属于金神。在天庭■ 民间艺术财神年画的职衔是“都天致富财帛星君”,专管天下的金银财帛。所以李诡祖去世后,人们也把他当作财神加以供奉,这一习俗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财帛星君塑像

有学者认为,我国的财神崇拜诞生于元明期间,但是齐地民间对于李诡祖的崇拜可能要追溯到隋代之前。因为齐地自古是富庶之地,从周代姜太公开始,“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生产水平逐年提高。

到了汉代时,我国的商业已经十分发达。可以说南北朝到隋代的这段时间之间,齐地已经具备了产生财神崇拜的基础。而将李诡祖传为太白金星应该也和神话故事有关。俸禄 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钱币等。我国古代俸禄制度的发展可分为3个时期。商周时期因官职同爵位相一致,表现为土地形式,封地的大小是各级官吏的俸禄标准。春秋末期和唐初主要以实物作为官吏的俸禄。

在古代,太白金星是东方最容易观察到的一个星体,民间赋予它无限的神性。在道教中称太白金星为太白星君,是道教五星君之一,全称“西方金德太白天皓星君”,是神仙中知名度最高的神之一,地位仅在三清之下。北宋的道教经典著作《还丹众仙论》记载太白金星说:太白金星者,金之精也,受月之魄,合土星之气。■ 民间艺术财神年画

北宋道士李思聪在所编的《洞渊集》卷七里面进一步描述太白金星说:西方金德星君,金之精,白帝之子。主刀兵将军肃杀之威。其精下降为雨师之神,光照七十万里,径一百里,一年一周天。星君戴星冠,蹑朱履,衣皓鹤白霞之衣,执玉简悬七星宝剑,垂白玉环佩。管人间金银钢铁玉石,兔牛马牲豕鼠虫,石人石马,霜雪之事。

这些记载都说明,太白金星在宋代甚至唐代之前已经具备财神的神性。道教五星君 我国道教的五位星神。五星君分别是:东方木德岁星星君,南方火德荧惑星君,西方金德太白星君,北方水德辰星星君,中央土德镇星星君。

虽然李诡祖起初被看成是有聚财能力的太白金星的化身,但是起初的李诡祖是不具备财神形象的。明代万历年间,曲周的兵部尚书王一鹗在曲周本地的《重修增福李公祠碑记》中记载说:祠崇祭祀旧邑侯李公也。案郡乘,公家世淄川,魏文帝朝仕曲梁。时殛妖塞横水,心切民隐,贻福孔多,既逝之后,民作庙祭祀之。盖能御大灾,捍大患。

由此可见,起初的李诡祖不是财神,而是“御大灾,捍大患”的神灵,还善降水妖,不过这实际上指的应该是兴修水利。

那么,如此这样一位为民造福、生活俭朴的清官,是怎么在去世之后成为财神的呢?这跟一个民间传说有关。

627年,唐高祖李渊的夫人太穆皇后得了一种怪病,就像鬼缠身一样,昼夜不得安宁。李渊找遍了国内的圣手神医,也找来民间偏方让太穆皇后喝了种种中药,但都不见好转。唐太宗李世■ 财神爷雕像民也十分忧心母亲的病症,马上发榜在全国征求神医。祭祀 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的法则详细记载于儒教圣经《周礼》、《礼记》中,并有《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进行解释。

这时候,一个来自齐地的云游道人来见李世民,告诉他说:“皇上啊,尽管我大唐的建立是顺天应时,但在统一江山的期间难免有些争端摩擦。如今天下已定,生者可以悠然度日,但那些游魂冤鬼却找不到归宿,因此迁怒于太后啊。”

李世民听完后,大惊失色,于是追问说:“那该怎么办呢?”

道人温和地说:“在齐地的淄川,有位神仙姓李名诡祖,正好是圣上的本家。这个李神仙曾在北魏孝文帝朝治相府事,后在五松山得道成仙。诡祖的谐音是‘鬼祖’,所以主裁阴阳两间冤狱,最能驱神役鬼,祛病消灾。您要是想求助于这位神仙,就在太后的住处设立起一个李神仙牌位,求其显灵,保证能医好太后的疾病。”■ 财神塑像

李世民依计而行,太后果然很快就痊愈了。李渊感激李神仙的神功高强,于是就赐封李诡祖为“财帛星君”。

李诡祖显灵治病是否属实不得而知,唐高祖李渊是否真正赐封过李诡祖也没有正史记载,但是文学作品中却有佐证。道人 道教的神职人员和信徒。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道教认为,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命百岁。

北宋宰相富弼在青州做知府时,曾经作诗《过淄川仙人乡》一首,其中有一句“唐封财神今犹在,世外桃源非梦乡”。诗句中的“唐封财神”指的可能就是李渊赐封李诡祖的事迹。

不管“唐封财神”是事实还是传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被赐封为“财帛星君”之前,李诡祖的功能除了“御大灾,捍大患”之外,还能“驱神役鬼,祛病消灾”。但经过赐封之后,李诡祖则具备了财神爷的神性。■ 财神像

除此之外,道人所说的李渊、李世民父子和李诡祖是本家,也是有依据的。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李诡祖是胶西国太傅李解的玄孙,李解是李耳的后裔。所以李诡祖既是李渊的本家,又是道教的名人。

唐高祖李渊掌权之后做了两件大事,一是认李耳为祖,二是赐封本家李诡祖,这种做法可谓一石三鸟:第一,通过道教祖师李耳掌握了全民的意识形态;第二,通过赐封李诡祖为财神,间接成为了掌握财富和民生的主宰。第三,在太白金星李长庚和李诡祖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使李诡祖的财神形象更易为民众接受。这些做法都对于稳定李氏江山和后来的李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到了唐末宋初的五代十国时期,天下混战,民不聊生。后唐皇帝明宗李嗣源为了强调自己李姓的正统性与合法性,再次加封李诡祖为“神君增福相公”,借以提高自己的名望和实力。知府 古代官职。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长官。唐以建都之地为府,以府尹为行政长官。宋升大郡为府,以朝臣充各府长官,称以某官知某府事,简称“知府”。清代沿明制不改。知府又尊称“太守”、“府尊”,亦称“黄堂”。

尽管后唐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但是这次赐封的影响却非常久远。后代史料上以及民间所称的“增福财神”就是来源于这次赐封。一般说来,北方人多称李诡祖为增福财神,而南方人更喜欢用财帛星君这个来称谓。北方多有增福庙,而南方多有财帛星君庙。

有证据表明,增福财神崇拜在宋代已经非常普遍。比如说,我国所知最早的财神纸马就是辽金时期的《增福相公》。画中的大耳相公脚下金钱财宝满地,表示出对财富的追求,可见宋代时对财神的崇拜已经深入到民间,增福相公李诡祖不但声名远播,而且具有非常明确的财神影响。成书于元明时期的道教经典《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增福相公一图。这位增福财神穿一品朝服,戴丞相帽。书中描述他说:李相公讳诡祖,在魏文帝朝治相府事。白日裁断阳间冤狱,夜间主判阴间是非,兼管随朝三品以上官人衣饭禄料,及在世居民每岁分定合有衣食之禄。至后唐明宗天成元年赠为神君增福相公。纸马 俗称“甲马”。古时祭祀用牲币,后演变为用偶马。纸马的形式实质上就是木刻黑白版■ 财神殿画,因为它只存在于民间,为区别其他的书籍插图版画、佛、道经版画等,称为民间版画。

在典籍里面,李诡祖的影响得到空前增强,他不但具有财神的神格,还同时具有禄神和福神的神格。

此外,明代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续道藏·搜神记》以及后来的《中华道藏》也都有相同记载。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成吉思汗崇尚道教,特邀全真道长丘处机北上,并将其尊为神仙。据说,丘处机当时曾赠献成吉思汗一帙《增福财神宝卷》,成吉思汗如获至宝。■ 财神塑像

随后,元世祖忽必烈步唐朝李渊和后唐明宗的后尘,登上皇位后的同年就册封李诡祖为“福善平施公”,使李诡祖的影响扩展到了更多的地方,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也有增福相公庙。

在元世祖赐封李诡祖的封号中,有“施平”两字。“施平”,意味着公平施与,一视同仁。至此,财神李诡祖又增加了新的内涵。他不但赐予人们财运、福气,并且还教化善行,同时,他的赐予具有“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特征。

福和财是幸福生活的两个方面,二者不能相互取代,有了财不一定有福,有福不一定有财,而增福财神能够同时满足人们对福和财的追求,因此受到皇室和民间的普遍崇拜。丘处机 (1148年~1227年),亦作邱处机,道号长春子,是道教主流全真道掌教教主以及执掌天下道教的宗教领袖,我国宋代著名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道教领袖、政治家、文学家、养生学家和医药学家。丘处机曾经以74岁高龄而远赴西域行程35000里,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世界。

特别是经过唐高祖、唐明宗和元世祖的3次册封,使增福财神成为家喻户晓的文财神李诡祖,其影响也反映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了明清的时期,“增福财神财帛星君”李诡祖成为民间最受欢迎的财神爷。明清期间木板年画上都是他的画像,甚至在清光绪年间发行的钞票上都有他的画像。■ 财神像

画像中的李诡祖白脸长须,面带笑容,温文尔雅,头戴朝冠,身穿红袍,锦衣玉带,左手执如意,右手执元宝,脚踩聚宝盆,上写“招财进宝”四字。

有的画像上,还有两名童子为李诡祖打着日月障扇,左青龙,右白虎,口吐孔钱和元宝,显得这位财神爷神通广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源源而来的金银财宝之意。李诡祖的绘像还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喜、财“五福”。

文财神李诡祖成道日是农历七月二十二,因此那一天是财神节,全国人民都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对于七月二十二为增福财神圣诞的来历,山东地区也有个传说:在隋文帝执政时期,周村有一个姓李的掌柜,在齐州府经营着一家叫“财帛永兴”丝绸店。朝冠 清代官帽。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

在七月二十一日那天夜里,那位李掌柜一连做了3个完全相同的梦。梦中的他正在照顾生意,门外突然来了个耄耋老者,一进门就坐在一把椅子上说:“哎呀呀,明天就是我的诞辰了啊。谁要是给我过,我就保证他财运亨通,生意兴隆。”■ 祭财神

李掌柜为讨个吉利,第二天一大早就准备好香纸、供品、鞭炮,并根据梦中老者的嘱咐,燃放鞭炮,奉献香火,祭奠先祖。

说来也怪,那天来看热闹的人不少,看完后都纷纷涌到店内买绸布,本来冷清的生意立马红火起来。

李掌柜迎财神的事儿很快被好事者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所以,每年阴历的七月二十二,齐州府的家家店铺都效仿,渐渐形成了迎财神的习俗。白虎 我国传统文化“四象”之一,传说白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白虎象征着威武和军队,也是战神。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西方的灵兽,因西方属金,色白,所以叫白虎,代表的季节是秋季。

在文财神中,李诡祖在民间最受欢迎。春节前的除夕时,家里都会请财神,将财神的画像粘贴在正厅大门的西端南墙上,祈求财运、福运。正月初五,各商铺开市时,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