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修养·管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8 12:57:20

点击下载

作者:尚晓春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周易·修养·管理

周易·修养·管理试读:

前言

《周易》贵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十多年前,我在负责学校高级管理培训中心的管理工作时,曾邀请一些大师给企业家学员讲“中国式管理”“易经的智慧”等,自己也受益颇多,并开始研究《周易》,逐渐萌生自己主编一本普及型《易经》培训用书的想法,拟在经典之后附上修养与管理方面的故事,计划在2006年交稿。

然而,在整理“经典”时发现,各家的译文也类似天书,貌似接地气的多与原典不相关。随着学习和研究的深入,原拟定的编书框架根本做不下去,编书的想法只好放在一边,先研习再写书。于是,从“乾”卦开始,逐字逐句,查阅不同的文献,并通过培训seminar课程,让学员参与研讨,试图对“经典”作一准确的解读;后又大胆地决定,把“易传”与古经分离开来,仅研究古经。十余年的努力,才有了这本书。仍觉得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有些解释是自圆其说,甚至牵强附会……虽如此,为了能得到更多的读者帮助,还是先付梓出版。

将本书冠以《周易·修养·管理》书名是基于这样的研究心得:《周易》古经不是占筮之书。它是以当时的语境写就,以历史积累的经验与智慧来诠释帝王之道,用于家国管理和培养储君的政治教科书,先秦时的《吕氏春秋》、宋代的《资治通鉴》、明代的《帝鉴图说》等与其可谓一脉相承。虽然过去了三千多年,但古经中蕴含的很多教诲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这些闪光的智慧不应被埋没。本书力图还原古经的面目,发掘智慧宝藏,希望能为读者学习《周易》古经提供一些思路,为后续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为便于普通读者学习,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分别整理和归纳了三十个有关修养和管理的主题;下篇对《周易》古经进行解读,每卦开头,用“导读”概述该卦教诲主旨(卦辞)、各爻辞大意及相互的联系,然后对卦爻辞进行断句、翻译和注释,再附上针对该条卦爻辞的解读。

很多人把卦爻辞看成是用来占卜的术语或占卜的原始记录,生涩难懂、支离破碎。其实每个卦都有一个主题,卦辞往往提炼出本卦的要点,各爻辞之间存在文意、逻辑、时间上的有机联系。如“大畜”卦,其中的“不家食”“舆说輹”“良马逐”“日闲舆卫”“童牛之牿”“豮豕之牙”“何天之衢”看似毫无关联,其实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来阐述如何珍惜、培养和储备人才的主题。

在《周易》成文的时代,文字简略,往往一字多义,况且年代久远,有些字义已发生转变,这些是解读《周易》的难点之一。如在《周易》中,“勿”有二十六见,大都被译为“不”,而笔者认为:在泛指群体行为时,“勿”作“聚众”解,如“潜龙勿用”“勿用取女”“小人勿用”“勿用师”“勿用有攸往”等,因此,相应的解读就与众不同。

由于对《周易》古经的认识和具体卦爻辞的判读不同,本书在继承先贤对古经认知的基础上,在解读中有很多“标新立异”之处,如很多学者受《易传》影响,把“巽”卦的主旨解为“顺从”。而笔者认为:“巽”卦是关于如何用“筮”的教诲,卦辞开宗明义:筮卦求策的作用有限,做大事,要靠主观能动性。在各爻中则分述应用筮卦求策时的注意事项。再如,对“复”“震”“既济”“蛊”“巽”卦中的“七日来复”“七日得”“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先庚三日,后庚三日”等,以往的文献中对此有不同的解释;而笔者认为,这些均是用天文现象中的“七日律”来打比方。诸如此类,在各卦的解读中均有体现。与前人的观点相比,有的是词句相左,有的连卦义都大相径庭。对此,笔者已做好被“拍砖”的心理准备。本书与其说是专著,不如说是笔者的学习心得,期待得到更多专家的点评,以便更臻完善。

十余年来,点点滴滴,来之不易。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淘金,在培训中教学相长、受益颇多,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凭着一腔热情动笔,阴差阳错,本书的体系与最初的设计已相去甚远。还有几个月,我将离开教学岗位,本书既作为退休时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份作业,也打算作为我研究《周易》的开题报告,赋闲之后将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经典,与友切磋,以此为乐。尚晓春2016年5月于南京九龙湖上篇《周易》基础知识一、古老神秘的《周易》(一)从《三字经》说起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浩如烟海的历代典籍,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壮丽的历史画卷,同时也给我们构筑了一个个扑朔迷离的神秘殿堂。最典型的莫过于《周易》这部古代典籍了。《易传·系辞上》说其:“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周易》就已经流传并广为应用,但对其究竟是本什么书,认识上已经有了分歧。

成书于宋代的《三字经》中有一段话:“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这段话应该源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这就是说,三千多年前,君王在决策时,还借助于占卜,当时常用的占卜方法有三种。只不过,仅《周易》流传至今。当时的占卜方法,《周易》的作用等,在同时代的文献中还未发现记载。现在形形色色打着《周易》旗号的所谓占卜与预测之流,有些是源于《易传》中的推测,但更多的是与《周易》风马牛不相及。(二)三易

在有关《周易》的文献中,常提到以下两个“三易”:1.三个“易”版本

三字经中提到的“三易详”是指西周时的三个占卜方法,《连山》《归藏》和《周易》。《连山》是神农时代的筮书,神农亦称“连山氏”; 《归藏》是黄帝时代的筮书,黄帝一称“归藏氏”。按《周礼》之说,三易之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就卦的数目来看,其基本卦都是八个,两两相重而得的重卦都是六十四个。有学者认为,“三易”的名称和它们各自的卦序以及卦序所要表达的内容有关。如东汉郑玄在《易赞》中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绵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唐代贾公彦疏:“《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纳)于山,故名易为《连山》。《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故名为《归藏》也。”2.“易”的三层寓意

自西汉时,易学家始认为“易”包括三层意思:① 简易,易涵盖万事万物,以简驭繁,故谓简易。②变易,以卦爻的变化预示吉凶祸福,故谓变易。③ 不易,易道不变,即不易(《周易乾凿度》)。(三)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自古以来,人们对《周易》的评价,始终是大相径庭,形成了许多各有千秋的学派。在古代就有人将其视为一部神圣的无所不包的万世经典。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小序》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汉代,《周易》被奉为儒家经典,为“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之首,魏晋时道家又以其为“三玄”(《老》《庄》《易》)之一。故《周易》有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美誉,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自不待言。

唐太宗为统一经学,诏令孔颖达等主持撰修《五经正义》,对南北朝以来的义疏进行整合。贞观十六年(642)书成,永徽四年(653)颁行,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

历史上,作为科举考试标准用书的还有:南宋朱熹在程颐《伊川易传》的基础上撰成的《周易本义》,明永乐时纂的《周易大全》,清康熙时御篆的《周易折中》,乾隆时御篆的《周易述义》。

明清以来,程、朱《易》是影响最大的版本,不仅是参加科举的人必读,一般学《易》的人,也多是以《伊川易传》和《周易本义》为读本。

笼罩在奇异光晕之下的《周易》,吸引了众多的人为之孜孜矻矻,探赜索隐。历代为其作注解疑之书,可谓层出不穷。古今中外的《易》类著作,多达几千种,研究《周易》成了一门丰富多彩的专门学问——“易学”。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氛围中,《周易》是儒、道、佛、医等共同推崇的经典著作。同时,《周易》也被三教九流所供奉。因为被视作卜筮之书,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唯其有幸逃脱厄运,以至于到了西汉初年,“天下但有《易》卜,未有它书”(《汉书·刘歆传》),因而“传者不绝”(《汉书·艺文志》)。几千年来,《周易》这部传奇之书历经风霜,不断被引申、比附、演绎和发挥,变幻莫测。

近年来,易学大兴,人气超旺,与其相关的专著文章,可谓连篇累牍。但大江东去,泥沙俱下,沉渣泛起,鱼龙混杂。在网络上用“周易”为关键词搜索,亿余条结果多与算命有关,冠以《周易》的“××泰斗”满天,“××大师”遍地,其实大多是打着《周易》的幌子,或谋利,或求名。二、《周易》的成书时间和作者(一)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关于《周易》的作者与创作时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是个疑案,至今尚无定论。

关于卦画,相传始于伏羲。伏羲是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华夏人文始祖。传说是他开天辟地,太极开而生八卦。又相传神农氏、夏禹将八卦演为六十四卦(《易传·系辞下》)。司马迁《史记·周本纪》说周文王“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上述传说或记载,并没有多少可靠的根据。

最早的认定来自班固,他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即《周易》是三位圣人在三个不同的时间完成的,经历了三四千年,跨越三个历史时期。

三圣就是指:伏羲、周文王、孔子。

相传,五六千年前,伏羲教民结网,从事渔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易传·系辞下》)”。

周文王姓姬名昌,是商朝晚期的诸侯王,时称西伯候。周文王是周朝的开创者,他及他的儿子周武王,领导曾是商王朝管辖之下的周部落,并联合周边其他诸侯,打败了残酷暴虐的商纣王,从而建立了周王朝。

相传周文王在位时遵祖训,创基业,施行仁政,礼贤下士,尊老爱幼,招贤纳士,使周部落逐渐强盛。殷纣王听信谗言,担心其谋反,将其囚于羑里(今河南安阳市南)。姬昌虽身陷囹圄,但胸怀宽宏、自强不息,将伏羲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并配上卦爻辞,遂成《易经》。

周文王拘羑里,演周易,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士所称颂。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嘉靖皇帝在祭文中说:周文王为民立极,功德惟厚。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亲来致祭,说周文王“忠厚孝慈仁敬”,并挥笔写就《演易台谒周文王祠诗》一首。

传说中《周易》的第三位作者就是圣人孔子。春秋时,《周易》成书已有千年,文字随时代演变,当时,能读懂的人可能已不多。据载:孔子周游列国回来后,有点心灰意冷,于是专心典籍,笔削《春秋》,整理《诗》,使雅颂各得其所。到晚年时,反复揣摩《周易》,把编竹简的熟牛皮条都弄断好几次。《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汉儒认为:孔子的这些言论集从各个侧面对《易经》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揭示了深奥的易理,发展了《周易》的重要观点与思想。它不仅是《周易》成书之后,最有价值的解经专著,还是后人认识《周易》的基础,合称之为《易传》,后学认为《易传》犹如“经”的“羽翼”,因有十篇,所以又称《十翼》,又称《周易大传》,反映了孔子及其后学对《易经》卦名、卦辞和爻辞的研究水平,是我们认识《易经》的最重要文献。

在安徽阜阳、湖北江陵以及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易简与帛书,无论卦序或卦爻辞,都与今本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说明在传承过程中,《周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衍化过程,有后人不断的筛选和改造的痕迹。(二)《周易》的成书时间与作者

笔者在综合多家研究后认为:实际上,将《周易》的成书,归之于伏羲、周文王,并无确切依据。三圣,应该是人格化了的时代概念。《周易》是经过了长达数千年的经验积累而结出的丰硕成果。

现代对一些原始部落的研究表明:人类拥有语言后,最初是依赖口头叙事传承的;当文字出现且发展到一定时期,人类开始用文本记事。中国最早的文字应该算是与占卜有关的殷商甲骨卜辞。

古代人以为,在冥冥之中有一种神奇的决定性力量在支配自然界和人世间事物的发展变化,人可以通过卜筮而预知吉凶。所以,每当遇事不知如何处理时,常以龟甲占卜,以蓍(shī)草(锯齿草)占筮,根据卜筮的结果判断如何趋吉避凶。近代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很多都是以龟甲占卜的记录。

参考众多历史学家、考古专家的成果和观点,笔者比较认同以下观点:《周易》古经与甲骨文有继承关系,其成书的时间应在商末周初,周文王、周武王等君王贵族可能与这本书的诞生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三、《易》《周易》《易经》的名称及内涵(一)名称由来《周易》又称《易》或《易经》。

关于“易”字的由来,许慎的《说文解字》解:“易”原为蜥蜴之类爬行动物。古代的先哲圣人们因该书与蜥蜴针对不同环境变换不同颜色来保护自己的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故用“易”来命名,强调是一种变化之书。

东汉魏伯阳在《参同契》中认为“日月之谓易”, “易”上为“日”,下为“月”,象征阴和阳。“日月为易”,可能是远古先民认识自然的一种非常古老的观念。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易”字已具备了日月交替的意思和初形。从汉字进化的轨迹看,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也反映了这一嬗变。

东汉郑玄在《易论》中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而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是周朝的代称。有人认为《易》流行于周朝而称《周易》;也有人依据《史记》的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认为因周文王所著,故称《周易》。

现代认为“易”是变化之义、“周”是朝代之义的文献较多。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以通经作为遴选人才的标准,《周易》和《易传》始被尊称《易经》。(二)教科书、教辅书及其合订本

早期的《周易》是“经”与“传”各自成篇,不相统属。可能因为“经”过于深奥,后人出于便于研习的目的,把教科书与教辅书合二为一,编成经传参合本了。

一般认为,最早的合编本是由东汉的郑玄编订的。到了魏晋时期,王弼著《易注》,首次将《易传》中的《彖传》《象传》内容按六十四卦分开,分别配在每卦的卦辞和爻辞后面,将《文言传》分成两部分,附于《乾》《坤》两卦之后,使《易传》成了《周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现传世版本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收的《周易》本,分上、下经,上经始于乾卦,终于离卦,共三十卦;下经始于咸卦,终于未济卦,共三十四卦。二是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抄写于汉文帝初年的帛书本,首卦为乾,次卦为否,终于益卦,经、传分开,与传世各家《周易》均不同,是现存《周易》中最早的别本。

古今解《易》者多达数百家,影响较大和具有特色的注本有:三国魏王弼、晋韩康伯《周易注》,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宋程颐《伊川易传》,宋朱熹《周易本义》等。自唐始,《周易》经传的参合本首次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用书。

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周易》,多是成书于三千多年前的《易经》和两千多年前的《易传》合二为一本,亦称《易经》或《易》。

为区别起见,有人把成书于三千多年前的《易经》称为狭义《周易》或《周易》古经,《易经》和《易传》合二为一本称为广义《周易》。有关《周易》的形成、内涵、名称演变见表1,笔者主要是对狭义《周易》进行解读,所以本书后面提到的《周易》均是指古经。

传说中的《易》名称演变如表1所示。表1 传说中的《易》名称演变② 《周易》(广义)=《周易》古经(狭义)+《易传》,亦称《周易》《易经》《易》。(三)《周易》的性质——《周易》是部什么书1.认为《周易》为占筮之书者居多

撰《周易本义》的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认为,《周易》古经是周朝人算命用的典籍,不是讲哲理的著作。朱熹此说,影响很大。

现代哲学大师朱伯崑在其主编的《周易知识通览》中多次表述:“《周易》原本占筮典籍”“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便于算命时检查,作为判断吉凶的依据”。他在另一部影响很广的著作中说:“《周易》的素材,虽然来于占筮的卦象和筮辞,但其内容和结构是经过加工而编纂成的。编纂的目的是企图将卦象和筮辞系统化,作为占筮的依据。但是,就《周易》全书的情况看,大部分内容仍属于筮辞的堆砌,多数卦的卦爻辞之间缺乏甚至没有逻辑的联系。所以《周易》还不是《诗经》一类的文学作品,也不是哲学著作,而是一部占筮用的迷信典籍”“《周易》最初是占筮用的一部迷信的书,可是后来随着对它的解释,演变为一部讲哲理的书”(朱伯崑著《易学哲学史》)。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余敦康先生说:“《周易》的那一套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所组成的符号体系,反映了这个时期受原始思维支配的巫术文化的特色。如果说这套符号体系蕴含着某种智慧,至多也只能肯定其中蕴含着一种神人交感的观念,表现了人类试图掌握客观事物因果联系的努力,除此以外,不会再有什么更高深的意义,因为处于蒙昧状态的原始人是不可能产生高深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思想的……拿《易经》来与原始的筮占相比,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易经》除了那套并无高深意义的抽象的卦爻符号以外,又增加了一套由卦辞和爻辞所组成的文字表意系统,其卦爻符号是继承了原始的筮占而来的,其文字表意系统则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余敦康著《易学今昔》第3页)。

在这些权威的影响下,一般都认为:《周易》是一部筮书,与现代寺院庙堂中的“灵签簿”没有本质的不同,是孔子和儒家所作的《易传》十篇“点铁成金”,使《周易》由一部专注于人事吉凶与祸福的低层次蓍筮占问之书,变成了一部“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终始”的高层次哲学著作,给《周易》思想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几千年来,“正义”“本义”“易传”等阐释《周易》的“易学”著作多如牛毛,但大多“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如潘雨廷先生所言:“两千多年来注《易》者极多,能深合卦爻辞内容者极少。较有名者,如王弼与程颐之注卦爻辞,至少有一半以上与卦爻辞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遑论他家之注”(徐道一著《周易科学观》第26页)。2.《周易》古经最可贵之处是其政治教科书属性

在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笔者对《周易》的内涵有以下几点粗浅认识:(1)《周易》古经源于占卜,高于占卜

占卜是中华先民们的一种普遍行为,他们通过占卜来认识世界。在距今五千年至七千年的仰韶文化中就发现有占筮的痕迹。上古时,举凡军国大事,莫不求神问卜。从史书可知:西周设有大卜、龟人、占人、筮人等卜筮官职,其官种之繁、人数之多在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考古表明,甲骨文多是当时卜筮的记录,专职人员把这些刻有前辞、命辞、占辞、验辞的甲骨按照一定规则收藏起来,如YH127坑中按一定次序收藏的万余片甲骨,记载了君王家族十五至三十年的重大决策事项。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这些“国家档案”可能很丰富。

在《易》产生之前,巫师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法术,并参照前人的实践,根据随机得到的占筮卦象而作出预测。久而久之,当历史发展到一定的时期,某个或某几个有丰富的政治阅历、对人生哲理有透彻了解和极强表述能力的卜官受命或出于实用、研究的目的,将记录在甲骨上和记忆中的卜筮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提炼,最终编纂而成《连山》《归藏》与《周易》,这些书源于占卜,高于占卜。《连山》《归藏》现已失传,所以,可以说《周易》:上,承载千古;下,流传万世。(2)《周易》古经,不单是占筮工具书

毋庸置疑,把原始的占卜时得到的花纹升华为卦象,原始的占辞与哲学与科学(天文历算、医学等)的萌芽,加上编撰者的智慧,通过归并、提炼、抽象成卦爻辞,其目的之一仍是占筮。从仅靠史巫凭经验的临时发挥到有书可依或有书可鉴,这是历史的进步。当然,由于使用习惯或其他原因,《易》成书后,并没有取代原有的占筮法,也许是为了互为验证,当时多种占术并存。其后,春秋时的《左传》《国语》等文献中有使用《周易》占筮的具体案例,但具体的占筮方法还未见确切的记载。

学者对《国语》《左传》中记载的二十二个《易》用进行过多角度的考证,发现:有的是筮占用《易》,但也有不少直接引《易》。这些起码说明,《周易》古经在成书之后,其作用并不仅限于是解卦的字典,《易传·系辞上》中所述大衍之数起卦法和朱熹在《易学启蒙》中提出的断卦原则也未见。难能可贵的是,在诠释卦义时,古人也会根据具体情况,因时因地而论,最典型的就是《左传》中记载的穆姜占筮的故事。(3)《周易》是政治教科书

金景芳先生早就指出:“古往今来说《易》之书,总有二蔽。一蔽于单纯地视《周易》为卜筮之书,而不承认《周易》里边有深邃的哲学思想。二蔽于只斤斤于一词一句的诠释,而无视《周易》六十四卦的结构中存在着完整的思想体系”“《周易》既有卜筮的形式,又有哲学的内容。卜筮不过是它死的躯壳,哲学才是它的本质”(金景芳《周易讲座》序,吕绍纲整理,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笔者受其启发,在学习《易传》和各位大家著作的基础上,参照近年来的考古成就,对《周易》古经的内涵有了一些全新的认识。

笔者认为:编撰《易》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占卜所用,《周易》最主要的用途可能是当时统治者的政治教科书。先秦时的《吕氏春秋》、宋代的《资治通鉴》、明代的《帝鉴图说》等与其是一脉相承的。《周易》是用当时的文字,以历史积累的经验与智慧来诠释帝王之道,教育王族成员,以古为鉴,“视其善者,取以为师”;“视其恶者,用以为戒”(明·张居正语),这是笔者解读《周易》的立论所在。

当然,因古经毕竟是先民占筮活动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晶,是先民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得以开发情势下的产物,所以,经过加工而写定的古经之卦爻辞,仍带有先民当时筮问各种具体事项的明显痕迹,某些卦爻辞看上去就像当时一些具体筮问事项的“实录”,形象化、诗化的色彩也相当浓厚,凸显出一种具象思维的特征,有浓厚的时代烙印,对后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造成众多的误读。

现今,不应该把《周易》古经再当作筮书来用,而应把它当作古老的哲学著作和珍贵的社会史料,从中了解古代智慧与社会人生,汲取营养。

综上:笔者大胆尝试,将《易经》和《易传》分开,先对《易经》进行解读,还其作为政治教科书的本来面目,力争发掘其中蕴含的修养与管理智慧。(4)经传有别,不应合二为一《周易》古经作于商末周初,而《易传》是由孔子及其弟子作于战国或更晚,其间间隔千年。《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传统说法,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并且撰写了《易传》。古代用竹片写书,再用皮条编缀成册。孔子因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竹片的皮条多次断开。《论语·述而》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很多人以此说明:孔子晚年习《易》,爱不释手,且认为,多学几年《周易》就可以不犯大错误。《易传》十篇自汉就传说是孔子所作,在历史上,因其为孔子所著,对《周易》古经产生了重大影响,《周易》的光环估计多源于此。现今,大多学者还在说:是《易传》点石成金,使一本占筮之书成为一本哲学之书,因此,《周易》才有了“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至上地位。

历代注家都是依传说经,或牵经就传。近代,闻一多、郭沫若、李镜池和高亨等老一辈学者凭借丰厚的学养和超越前人的学术胆识,拨开层层历史积尘和迷雾,着力探讨了经传的思想文化内涵,揭示了经传间的关联与异同,尤其是二者的本质性差异,打破了传统易学中视为当然的以(依)传解经路数,对经传各自的“本来面目”和由经至传的思想迁变作出了探讨。但他们大多认为:古经是一部卜筮之书,具有笼罩于占筮神秘氛围之下的体系,作为其基本构成要素的卦爻画与卦爻辞,充任着表征和诠说占问事项吉凶休咎情状工具的角色,继而开示相应的趋避对策等。如高亨教授就主张:“应当以经观经,以传观传。解经则从筮书的角度,解传则从哲学书的角度”。

笔者认为:目前,主流学者普遍低估了“经”的性质。“传”仅是对经的解读,“传”源于“易”,但不能代替“易”。

将《周易》与《易传》中的《彖传》《象传》逐条对照,确有紧扣经文进行解读的,但更多的是照抄一遍,部分解读与《易经》原意相去甚远。正如李镜池先生说:“传的作者,对经所载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已经不很了解,从‘卦象’‘卦位’‘卦德’来寻究《易》文,喜欢用引申发挥的方法来阐发儒家思想”;其对经的解释,“合的少,不合的多。主要的原因是时代不同,思想也就不同”。

深究那句常用来佐证习易可以指点迷津的孔子名言,“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易”,肯定指古经。也就是说,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无大过是指学了“易”之后,不会再犯大的错误。

笔者在想,是否可以这样读这句话:孔夫子晚年“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系易辞”,博学而智慧的他也是谦虚的,他对相隔久远,本在上流社会小范围流传的《易》进行整理、删定时,碰到了难题。有的读懂了,有的还吃不准,甚至不知所云。所以,他实事求是地说:要真正能把握原意,不出现大的误读,还有待时日。

仔细对比“传”与“经”的异同,对孔子这句话的解读,笔者倾向于后者。

不论作何解释,以孔子的言行与思想,他晚年孜孜以求,以至于韦编三绝的动机,显然不是为了“占筮”。这正说明:“传”源于“经”,但不能替代“经”,不应给“经”打上“筮书”的烙印。四、《周易》古经的结构和卦爻辞写作特征(一)爻、八卦、六十四卦

谈到《周易》,不能不先叙及“八卦”;叙及“八卦”,又不能不先推述“爻”。不论是八卦,还是六十四卦,均由“阴爻”“阳爻”两种符号组构而成。分别呈相连与中断的线条形状,“-”为阳爻,“--”为阴爻。

爻含有交错和变化之意。古人用这两种符号代表“阴”“阳”,是认识社会和自然的基础,这可以从图1中“学”“觉”的繁体字中看出一二。图1 繁体字学、觉,上部为学习“爻”的象形

阳爻和阴爻所喻示的事物、现象甚为众多。在古人心目中,君臣、寒暑、日月、男女、昼夜、表里、正反、胜负、黑白等,均可用阴阳表示。

每三个“爻”组成一“卦”,这样的组合共有八种,即可生成八个基本的“卦”,就叫八卦。三划卦二二相重就是六划卦。

相传始祖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又在详细考察了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的基础上,才制作出八卦,用这八个符号来象征宇宙间的事物,古人通称为“卦象”,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八卦的卦形是六十四卦的基本构件,为了便于记忆八卦的卦形,宋代朱熹的《周易本义》写了《八卦取象歌》帮人记卦形: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这是说乾卦三爻均相连,而坤卦的三爻均为阴爻,有六截线条;震卦的卦形如向天的盂,艮卦的卦形则如覆盖的碗;离卦的卦形中间是空虚的,而坎卦中间那根爻则是充实的;兑卦的卦形上面有缺口,而巽卦的最后一根爻是断开的,如表2所示。表2 八卦卦名、卦象、象征的自然现象与记忆口诀对应关系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将伏羲所画的八卦重叠成了六十四卦,形成了《周易》以阴阳线条为核心,以八卦物象为基础的完整的符号象征体系,并为每个卦和每根爻附上说明的文字,这就是卦辞和爻辞。《周易》以特有的“象+辞”的方式喻示其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种种认识,提示各种事物、现象特定的发展程序、哲学义理。

为区别起见,古人称八卦为“经卦”,称六十四卦为“别卦”。“经”,有根本的意思;“别”,则有派生的意思。其意思是说,八卦是基本的,由八卦两两相重叠,则派生出了六十四卦。在别卦中,位于下面的八卦称内卦,位于上部的八卦称外卦。

六十四卦各有一个名称,自重的用原名,互重的另起名。六十四卦分编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如图2所示。

上经三十卦依次是:乾、坤、屯(zhūn)、蒙、需、讼、师、比、小畜(xù)、履、泰、否(pǐ)、同人、大有、谦、豫、随、蛊(gǔ)、临、观、噬嗑(shìhé)、贲(bì)、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

下经三十四卦依次是:咸、恒、遯(dùn)(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kuí)、蹇(jiǎn)、解、损、益、夬(guài)、姤(gòu)、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xùn)、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六十四卦的每一卦,皆有六条“爻”。其中阳爻(-)均以数字“九”代表,阴爻(--)均以数字“六”代表。因此,《周易》所言“九”,皆指阳爻;所言“六”,皆指阴爻。每卦六划,又有高低不等的“爻位”,自下而上,分别称为“初位”“二位”“三位”“四位”“五位”“上位”。于是,各卦凡是阳爻(九)居此六位者,依次称“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凡是阴爻(六)居此六位者,依次称“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如图3所示。图2 八卦与六十四卦对应关系图3 卦、爻、爻位

为什么六十四卦中每卦六爻位序均自下而上排次?《周易》认为:一切事物均是从小及大、由低渐高、自幼而壮。初爻是事件的开始,上爻是事件的鼎盛或终结。这是《周易》不同于其他文献的地方。《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错、综”是其主要方式之一。“错”,即“错卦”,又称对卦和旁通卦,指阴阳相对的卦。如天风姤卦,第一爻是阴爻,其余五爻都是阳爻,在阴阳爻交错之后,变成了地雷复卦。“综”,即“综卦”,又称反卦和覆卦,指将一卦反覆(颠倒)过来所得到的卦。如天风姤卦倒过来看,就成了泽天夬卦。

在六十四卦排列中,每两卦为一组,其后卦基本都是前卦的综卦(如屯、蒙,需、讼,师、比等),遇到其综卦与本卦一样时,即变为错卦(如乾、坤,颐、大过,坎、离,中孚、小过)。

在六十四卦中,互为综卦的共有二十八组卦象,互为错卦的有八个卦象。(二)卦爻辞的结构和写作特征《周易》古经除卦象外,更重要内容的就是六十四卦的卦辞以及诸卦各爻的爻辞。笔者认为,卦象是先贤最初使用的文字表象,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对这些表象符号进行归纳、选择、提炼,保留为六十四别卦的形式。卦爻辞的创作,是我们先人思维方式的一次重大飞跃,是见证意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一个化石。在大量的卜筮案例的基础上,将纷繁杂乱的“象”抽象为基于“阴爻”和“阳爻”的八卦、六十四卦,昭示了“卜”与“筮”这两种原始的宗教巫术的政治活动,上升为更加理性的用图像与文字表述的政治积累,并赋予其教化与道德意义。人类从“幼年期”的以蓍筮占问,逐渐有了“文化”,变得有“理论”可依,思想水平明显提高,古代哲学体系由此初步构成。

卦爻辞大多具备以下八个特点:1.每个卦都有一个主题,卦爻辞之间存在有机联系

在六十四卦中,每个卦都有一个鲜明的教诲主题,喻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处事方法、人生哲理、自然规律等。卦辞往往是全卦的主旨,且大多是归纳本卦各爻辞的要点。各爻辞之间存在文意和逻辑上的联系,在对某条爻辞解读时,往往要结合其他爻辞综合诠释。如《讼》卦:

讼:(卦辞)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爻辞)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九五:讼,元吉。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全卦的主题就是戒“讼”,卦辞提纲挈领。为什么要戒“讼”?爻辞中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讼”的缺点及解决矛盾的态度、方法与途径。

再如《渐》卦:

渐:(卦辞)渐,女归,吉,利贞。(爻辞)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

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渐》卦用诗歌中的起兴手法,从水域浮游—尝试登陆—登上稍高一点的磐石—飞到大树上站稳脚跟—飞到高山上—能胜任长途迁徙。通过鸿雁从步履蹒跚到鹏程万里的成长过程娓娓道来,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哲理于其中。全卦主题鲜明,层次清晰,说理形象透彻。

再如《小过》卦:

小过:(卦辞)小过,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爻辞)初六:飞鸟以凶。

六二: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

九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

九四:无咎。弗过,遇之;往厉,必戒。勿用永贞。

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上六: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是谓灾眚。《小过》卦是有关越权管理的教诲。允许“小过”,但不能失控。卦辞中的“可小事”与六二爻相对应;“不可大事”与九三爻相对应。“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与初六爻和上六爻对应。“亨,利贞”与爻辞中的“无咎”“勿用永贞”“公弋取彼在穴”相对应。

从《小过》卦可看出,卦辞是各爻辞的归纳、提炼与升华。2.爻辞自下而上,文义上存在明显的递进关系

初爻是事件的开始,由二至五爻逐步递进;上爻是全卦的归纳或告诫。这个特点在首卦《乾》中最为明显:

乾:(卦辞)乾,元亨,利贞。(爻辞)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从初爻至五爻,“龙”自水下到地面,再到上下飞跃,最后飞天。到上九爻话锋一转,不是教“龙”还要做什么,而是警告,身处高位,如果趾高气扬,目中无人,则会走向反面。3.大量使用比喻:借用当时习见常闻的事例或常识来打比方

如《泰》卦六五爻和《归妹》卦的六五爻辞都曾提到“帝乙归妹”。据考证,这是一个史实,是商王帝乙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决定将女儿嫁与姬昌,采用和亲的办法来缓和商周矛盾,史称“帝乙归妹”。在《泰》和《归妹》中均是以此举例,《泰》卦是说要“舍”才有“得”; 《归妹》卦则是说商王嫁女做出了垂范。在当时,“帝乙归妹”可能是上层社会家喻户晓的事件。

再如:《既济》九三爻: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未济》九四爻: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据考证:鬼方是夏商时居于我国西北方的少数民族(方国),商周甲骨卜辞中记载了多次讨伐鬼方的大规模战争。

如果不把每卦当成一个整体,不了解《周易》借喻的特点,孤立地去读爻辞,确实会让人一头雾水。如《师》卦六五爻“田有禽,利执言”, 《恒》卦九四爻“田无禽”都是以人们熟悉的打猎为例。前者说,有成绩才有发言权;后者是说无恒心,连猎物都打不到的。4.卦爻辞中有大量占筮用语

卦爻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带有浓厚的卜筮色彩,其中含有大量的吉凶占语,前人多以此认为《周易》本是占筮之书,称这些为“占验辞”。

据统计,排在前十位的“占语”是:

①吉,147个。

②利,119个。

③贞,111个。

④咎,100个,其中“无咎”93个,“无大咎”“何咎”各2个,“何其咎”“匪咎”“为咎”各1个。

⑤凶,58个。

⑥亨,47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