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工业文明——工业和信息化发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8 16:19:12

点击下载

作者:周子学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带一路”工业文明——工业和信息化发展

“一带一路”工业文明——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试读:

前言

信息技术革命以来,高新科技的发展冲破了国界,缩短了世界各国及各地区的距离,使世界经济逐渐融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特征愈发显著。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信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逐渐减少”。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使得对外贸易投资合作日益深化,各国之间的联络也愈发紧密。因此,“合作共赢”成为这个时代国际合作的重要基础。“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倡议,既顺应了世界经济合作共赢的时代需求,也为我国对外开放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在这一伟大倡议中,区域合作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相关单位也给予了高度关注,未来工业和信息产业将成为“一带一路”合作的支柱型产业之一。工业和信息化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将为企业拓展贸易新空间,为国内经济带来新增长极,为世界各国注入经济新动能。“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顺利推进,也会大大提升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一带一路”工业和信息化增长指数、发展指数的编制对推进“一带一路”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产能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一带一路”工业和信息化增长指数、发展指数的编制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的客观反映。本书基于客观数据,进行了科学合理的统计处理,客观反映“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表现情况,并进行实时跟踪,动态显示其实时进展。其次,“一带一路”工业和信息化增长指数和发展指数可以立体地反映“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产业经济增长情况及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通过“一带一路”工业和信息化增长指数,可以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工信产业的优势和短板,直观地看到该国哪些产业极具潜力。通过“一带一路”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指数可以了解沿途各国在世界工业发展平均水平中的地位,以及发展相对滞后的领域。两套指标体系可以帮助政府和投资者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并且可作为重要决策的理论依据。最后,“一带一路”工业和信息化增长指数及发展指数可为政府进一步改进相关对外贸易政策提供依据,有利于政府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新举措。

针对新常态下的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一是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工业经济的新变化,提振信心、攻坚克难、提质增效;二是在实施“中国智能制造战略规划”过程中,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转变;三是积极研发信息化领域先进技术,构建综合信息平台,促进信息共享与合作。无论是国际间的经贸合作,还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产业升级,本书都力求能够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做前期探索,规划蓝图,指明方向。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程度的评估和测算,从中挖掘世界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为我国“一带一路”的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2018年4月第一篇 综合篇第一章 “一带一路”及其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第一节 “一带一路”的缘起和现实挑战“一带一路”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也是统筹国内经济稳步发展、维护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推进区域经贸合作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这一重大倡议,不仅有利于我国自身的经济发展,也可惠及世界其他地区,对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繁荣与和平进步这一使命意义深远。

一、“一带一路”的现实背景

从古时的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我国对外贸易的区域、领域不断拓展。尤其是区域经济理念的盛行,使得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的思想不仅符合国内的发展需要,还符合当前国际时局的发展趋势。(一)国内背景

重振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在于开放、包容和共赢,“一带一路”正是基于这样伟大的构想发展起来的,这也是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合作发展的重要共生理念。而“一带一路”旨在描绘一条贯穿欧亚大陆及世界各地的经济走廊,也是南北与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对接,以及沟通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贸易蓝图的优化升级。这都成为我国提出“一带一路”伟大倡议的契机和现实背景(肜新春,2015)。

1.推进“一带一路”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又一重大决策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打开国门、对外开放一直是重点工作之一,尤其引进外资、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等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出台初期的重要工作内容。随后,中国依据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和贸易规则,积极与世界经济接轨,并吸纳国外的相关技术层面、管理层面、资本层面的先进经验。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是一大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正式走上世界经济舞台的重要标志。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到,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在国际场合公开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构想。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到,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中国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习近平主席还提到,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此,“一带一路”倡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政府也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2013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到,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

2014年2月,习近平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就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俄罗斯跨欧亚铁路与“一带一路”的对接达成了共识,这也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走向实践的重要事件。

2014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2014年重点工作时提到,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推出一批重大支撑项目,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国际经济基础合作新空间。2014年5月,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首个实体平台,中国—哈萨克斯坦物流合作基地正式启用。

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2015年5月8日,中俄双方共同签署并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实现对接。

2015年6月1日,据交通部披露:《交通运输部落实“一带一路”规划实施方案》已于近日审议通过。同一天,商务部印发《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2015—2020)》,提出落实“一带一路”规划,提升陆路、海路通达水平。

2015年11月,结合“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和《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中国同中东欧16国共同发表《中国—中东欧国家中期合作规划》,推动“16+1合作”。

截至2016年8月,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持积极态度。

2017年5月14—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该高峰论坛是继北京APEC会议、杭州G20峰会后中国主办的又一场外交盛会。除28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外,还有来自110个国家的1200余名各界代表出席,参与国家涵盖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美洲的广阔地域。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鸣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正在进入“快车道”。

可以看到,“一带一路”伟大构想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化和发展,是对古代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延伸,更是我国在国际环境下加强和世界各国协同发展的重大构想。“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力打造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冯宗宪,2014)。同时,全国各地积极加入“一带一路”行动计划,各地政府也出台了诸多措施予以推进。这加快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步伐,为“一带一路”的稳步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一带一路”构想是“西进”战略的升级

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我国三次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业基础不断加强,工业产值也实现了飞跃式的提升,第三产业也在迅猛崛起,改革开放效果显著,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瞩目。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重心集中在沿海和东部地区,众多沿海城市和经济开发区都在此期间迅速成长为我国工业和对外贸易的中心地区,而众多内陆地区的发展则相对滞缓。扩大西部开发、重构丝绸之路,也是我国未来发展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也是我国“西进”战略的升级。从国内经济视角分析,要想解决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找到好的“突破口”很难。上海经济贸易区面对发达国家,面向世界;喀什经济区面向发展中国家。因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外,中国在“西进”战略上制定了多种方案,包括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然而,除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外,中国对外关系也出现诸多“不平衡”问题,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也是解决这些“不平衡”的迫切需要。(二)国外背景

1.国际经济新秩序重构是“一带一路”倡议产生的契机

众所周知,中国加入WTO以来,所得收益远超西方国家。如果“3T”谈判成功,世界范围内高标准的经贸投资服务体系建立起来,中国在过去30年所构建的世界经济触角,就会因规则版本太低再次被拒之于世界大门之外,到那时我国在世界经济的舞台势必萎缩,而我国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空间则会大大压缩。尤其是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已经高度关联,“一带一路”倡议打造的信息共享之路,会让中国与沿线各国分享数据信息价值,共同建立起信息互联互通的共享机制。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应对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需要。

世界各国为了摆脱和避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覆辙,都试图通过新一轮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寻找复苏的机会,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前人们对WTO充满希望,但多哈谈判12年的僵局使得国际社会开始对WTO失去了信心。国际上对丝绸之路的关注和研究十分广泛,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市长联谊会(论坛)一直没有中断,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城市十分重视这个论坛,2009年5月,在韩国平泽举办的第四届论坛上,许多学者还提出“丝路标识”“空中丝绸之路”等一系列新观点。这也证明“一带一路”倡议早有共识,是世界各国对经济发展的共同愿望。

2.发展中国家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新增长极

发展中国家的新兴经济体将作为重要引擎,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发挥作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发达国家未来一段时间仍将遭受高债务严重困扰,居高不下的政府债务将长期存在。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政府债务攀升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高水平,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巨额救市资金使西方政府债务猛增,成为后危机时代威胁经济平稳发展的最大风险。但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较为强劲,在未来将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增长极,在世界经济增长中将持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这些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远未结束,建设和经济发展需求旺盛,后发优势显著;二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不仅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需求,还有雄厚的外汇储备和国内储蓄,研发支出显著增长,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兴起,在世界500强中所占数目及市值日趋增加;三是经济全球化进程未因金融危机中断,区域经济一体化继续深化,全球化与区域化将是其保持经济强劲增长的外部动力;四是新兴市场对大宗商品需求旺盛,使国际商品价格维持在理想价位,非洲、中东、独联体、拉美等资源出口地区的国际收支盈余,该地区的国家财政状况将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相对宽松;五是南南合作因金融危机而强化,新兴市场国家的领导层驾驭和管理危机的能力增强;六是经济持续强劲发展,国内财富效应开始凸显,使新兴市场的中产消费群体迅速壮大。据世界银行报告估计,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将有12亿人口进入中产阶层,相当于全球人口的15%。这样,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逐步增大,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继续上升,消费力和经济增长潜力空间较大,将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活跃要素(姜跃春,2013)。

二、“一带一路”的提出

21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同样,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代起,连接我国与欧亚国家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步兴起。“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与欧亚国家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大通道,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和人民友好交往。在新的历史时期,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构建经济大走廊,将给中国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共同的发展机会,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当前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加强区域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且已经成大势所趋。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正在推动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合作倡议,中国将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为亚洲和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空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变化,以及中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线各国加强合作、共克时艰、共谋发展提出的倡议和构想,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三、“一带一路”的意义“一带一路”倡议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实现战略转变。这一倡议已经引起了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效果,就在于这一宏伟构想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意义。(一)提升我国经贸合作影响力

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标志,开启了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交流通道,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开放精神,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推动与亚欧区域合作的倡议,既可以向国际社会宣誓中国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开放理念,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也可以淡化“中国威胁论”的负面效应,“名正言顺”地拓展我国与中亚、南亚及中东欧的合作,逐步提升我国在周边及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二)形成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一带一路”建设涉及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既可以形成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也可以促使中国有竞争力的企业承担更多的海外项目,提升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竞争力。“一带一路”建设将形成中国中西部地区与中亚、东欧、西亚的新商贸通道和经贸合作网络,带动中国内陆和沿边地区扩大向西开放,既有助于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的腹地,也可以激活中国内陆和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促进中国中西部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形成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三)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解决方案“一带一路”是一条互联互通之路,也是一条平等对话之路。“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和深化发展,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支持和努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不同国家的发展模式、理念、文化等虽然不尽相同,但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却是互融互通的。相信随着世界各国合作进程的加快,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声音也将被更多国家“听到”。第二节 “一带一路”研究述评“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吸引了学术界、产业界等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提出,对中国具有重大的意义。张高丽表示,“一带一路”建设的宗旨是共商、共建、共享,中国的发展将会给世界各国创造新的历史性的合作机遇。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咨询委员、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的觉醒,是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制定的国际构想(李希光,2015)。“一带一路”是统筹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国家举措,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Liu W,2015),有利于发挥中国的积极带动作用,积极推动沿线国家的发展(申现杰,肖金成,2014),也将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新机遇,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在改革中谋发展,对实现中国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雷德雨,2016)。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将使得未来我国企业“走出去”成为“新常态”(廖萌,2015)。另外,“一带一路”倡议还为我国突破当前的能源瓶颈提供了新的途径,成为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重大机遇(高金瑞,2016)。

随着对“一带一路”倡议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层面也由科学内涵、现实意义等理论研究逐渐变为实际产业方面的分析研究。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演讲时表示,“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初步完成规划和布局,正在向落地生根、深耕细作、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申亚欣,洪蔚琳,2016)。

在贸易方面,孔庆峰等利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以及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贸易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分析,并且得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贸易潜力巨大的结论(Kong Q F,Dong H W,2015)。桑百川等利用修正的CS指数和CC指数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关系进行了测算,并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探索出了优化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关系的建议(Sang B C,Yang L Z,2015)。公丕萍等利用比较优势指数、聚类算法等研究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格局(公丕萍,宋周莺,刘卫东,2015)。黄孝琳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我国的出口贸易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对东盟的出口贸易效率最高,但对独联体和南亚国家的出口贸易效率相对较低,这说明我国的出口贸易效率仍有很大的提升潜力(黄孝林,2017)。钟敏在研究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蒙贸易合作现状的基础上,探索了中蒙贸易合作的机遇、挑战及对策(钟敏,2017)。

在能源方面,刘建国等以中国西南地区为切入点,探究了中国西南各省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方面的优势及障碍,提出了参与能源合作的建议(刘建国,朱跃中,张思遥,2017)。王敏针对国际能源合作中频发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王敏,2016)。朴光姬等根据“一带一路”的建设框架,从多边和双边层次研究了中蒙俄能源合作的基础、机遇、现状与挑战(朴光姬,李芳,2016)。李寒湜等根据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金字塔模型,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能源产业面临的机遇,并提出了提高中国能源核心竞争力的建议(李寒湜,王大树,易昌良,2016)。邹赟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能源合作遭受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大国竞争的情形,并给出了应对策略(邹赟,2015)。潜旭明剖析了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主要机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威胁,并提出了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建议(Qian X,2014)。

在投资方面,李宁奇和曹秋菊利用投资引力模型探究了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的因素,并为中国企业直接对外投资提出了几点对策(李宁奇,曹秋菊,2017)。艾麦提江•阿布都哈力克等利用EDA方法和空间杜宾模型,剖析了中国“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本地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艾麦提江•阿布都哈力克等,2017)。李媛等分析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的现状,利用SWOT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劣势、机遇、风险等(李媛,倪志刚,2017)。同时,各省也围绕“一带一路”倡议逐步制订了投资方案。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表示,国家考虑进一步健全新疆的能源规划体系,核心是把“一带一路”经济带能源规划在新疆落地(周怀龙,2015)。云南立足于连接“三亚”、肩挑“两洋”的地理位置优势,提出要加快开发开放的速度,提高边境贸易水平,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交流(吕金平,2017)。四川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提出要提升融入“一带一路”的黏合力、承载力、互动力、竞争力,四箭齐发,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梁现瑞,赵若言,曾小清,李欣忆,2015)。内蒙古作为“一带一路”四条线路之一的中俄蒙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提出要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大产业合作和项目建设,加强人文交流和民间往来(崔楠,2016)。

从以上可以看出,科研人员对“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大都是从中国的角度出发,针对中国与某个或某些国家的合作及中国某个领域的产业。然而,有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体发展状况的全面的、系统性的研究很少,更缺乏对各个国家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细致、深入研究和数据支撑,而本书着重论述了这部分的内容。

充分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总体情况及工业和信息化水平有利于更好地开展产能合作,可为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打下理论基础和实证根据。其中,产能合作的重点是产业,在国际产业合作中,只有了解合作双方的资源禀赋,才能进行产业优势互补和对接,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优势。目前,中国需要进一步提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对接程度,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状况有助于加速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对接,实现对贸易合作双方都有利的产业合作。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也将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状况有助于中国西部地区进行产业定位,提高贸易发达程度;“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状况有助于企业根据自身能力及沿线国家的产业需求更有效地进行投资和决策。第三节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领航“一带一路”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对外开放布局的重要一环。“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东接活跃的东亚经济圈,西连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发展潜力巨大的腹地国家,受资源、产业、社会和地缘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均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8%,有强烈的发展愿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针对新常态下的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一是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工业经济的新变化,提振信心、攻坚克难、提质增效;二是在实施“中国智能制造战略规划”过程中,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转变;三是积极研发信息化领域先进技术,构建综合信息平台,促进信息共享与合作。

一、“一带一路”助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进入转型升级机遇期“一带一路”倡议在“五通”目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指引下,实现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一带一路”区域合作。目前,“一带一路”是中国拓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向,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契机。

当前,我国总体经济增长放缓,科技的飞跃在不断推动我国工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移,仅凭借雇用廉用劳动力从事低成本生产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辉煌已无法重现,因此我国也在极力寻求巩固“世界工厂”生产生态圈的有效途径。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也成为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动因。相比原来的劳动力成本竞争,当前经济形势对作为搭建上层建筑基础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传统产业需要加快转型升级。在世界经济快速融合的大环境下,传统产业出现了一些分化,落后产能亟待消化,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以更好地实现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将去产能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尤其是一些严重依赖资源的不符合环保、安全、能耗等标准和政策的产能,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任务。另外,工业结构更注重结构的动能转换问题,通过质量品牌、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等举措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达到对存量的改造调整和优化提升的目的。(2)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中国智能制造战略规划”将高端制造、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天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理念,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不断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工业领域紧密结合。另外,我国政府对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给予了高度关注,把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行业共性技术攻关放在突出的位置,不断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3)提升工业和信息化的服务支持作用。国务院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近年来陆续出台了家庭、养老、健康、文化创意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其中制造业的服务化是重要的战略取向。制造业的产业链比较长,它可以向下游延伸,围绕主导产品发展售后服务、增值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同时,向上游延伸,进行研发、咨询、工业设计、软件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构建社会服务平台。(4)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常态对工业转型升级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把多年来过分依赖以要素投入为主的增长机制转变为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增长机制。因此,积极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产品创新为核心,以质量品牌建设为重点,推进工业创新发展工程,提升企业竞争力。国家推出一系列措施予以推进,具体举措包括: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平台,提升产业技术基础;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提高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积极培育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建立创业基地,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工业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2017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国际产能合作带来了更多机会,涵盖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类,共76大项、270多项具体成果。“一带一路”是中国全面融入全球经济,并在全球经济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开端。“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的“五通”,从内容上已经超出了自由贸易协定和投资范畴,不仅包含贸易和投资,还广泛涉及民航通信、检验检疫、文化交流、科技创新、新闻合作等领域。

因为中国企业投资热情高涨,“一带一路”投资加快,2014—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而未来5年,预计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将达到1500亿美元。

当前,“一带一路”作为开放发展倡议,根植于国内产业再上新台阶,要将工业和信息化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来,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机遇。

二、工业和信息化经济合作融入“一带一路”

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加强国际双边合作,保持国家持续、稳定的增长能力,进而推进国际经济新格局的形成。但是,发展并非一纸空文,需要各行各业发挥其实际作用,让“一带一路”能够切实落地。

对于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而言,我国政府将围绕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内容,加强对工业和信息产业“走出去”政策协调的支持。一是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强化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双方将定期互通信息,根据“一带一路”倡议等的实施状况及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要求,研究商定重点推进工作和重点项目,并结合工业和信息产业“走出去”的新需求、新困难,加强政策协调。二是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等的实施状况,强化对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双方将围绕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推动国家重点发展的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石油石化装备、机床、新能源(光伏)、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机装备等领域,以及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等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重点行业“走出去”。

从我国“一带一路”的前期实践来看,我国开展工作的核心是“产业为本,基建先行”。根据安永发布的《聚焦“一带一路”新机遇——金融铺路、基建先行》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稳健推进和多项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呈现良好势头,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引领投资热潮;高铁、装备制造、能源建设、电网建设等行业成为合作热点,相关政府和企业加快部署了这些领域的产业合作方案,有序推进中国工业和信息产业“走出去”。(一)高铁出海

中国高铁凭借先进的技术、过硬的质量、适当的价格硬生生在各国“遍地生花”,于是有了中泰铁路、中老铁路、中吉乌铁路、欧亚高铁、泛亚铁路等铁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开展国际合作,推进境外项目建设运营一体化,带动了国内装备、技术、标准、管理和服务“走出去”,并获得了众多合作国家的青睐。

近年来,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时,非常重视高铁方面的经贸合作。中国高铁“走出去”已经推行5年,如今在世界各大洲,中国高铁都在努力积极参与。

由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连接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和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高速铁路(安伊高铁)二期工程实现全线贯通。这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速铁路。

目前,由中国公司承建的沙特阿拉伯“麦加—麦地那”段的麦麦高铁正在修建。

在规划中的中国建造的高铁网络遍布世界。截至2017年,中国正在洽谈的国外高铁项目有20个,如俄罗斯喀山高铁、中泰高铁等。在“一带一路”沿线的高铁项目,是优先考虑的合作方向。

早在2009年,我国便已确定周边3条高铁规划战略——中亚高铁、欧亚高铁和泛亚铁路,其中前两条辐射到欧洲。

中亚高铁与古老的“丝绸之路”重合,取道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经过伊朗,再到土耳其,最后抵达德国。欧亚高铁计划从伦敦出发,经巴黎、柏林、华沙、基辅,过莫斯科后分成两支,一支入哈萨克斯坦,另一支遥指远东的哈巴罗夫斯克,之后进入中国境内的满洲里。泛亚铁路是覆盖东南亚地区的高铁网络,计划从昆明出发,途经越南、缅甸、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最后抵达新加坡。

中国对上述高铁线路都进行了勘探和规划,现在需要逐个国家进行谈判。中国高铁规划中还有一条中俄加美高铁,通过该高铁可以两天就从中国到达美国。这条铁路将从中国东北出发一路往北,经西伯利亚抵达白令海峡,以修建隧道的方式穿过太平洋,抵达阿拉斯加,再从阿拉斯加去往加拿大,最终抵达美国。中国高铁也计划在非洲、拉丁美洲开展产业合作项目,进一步扩大自身影响力。(二)装备制造业掀起海外热潮

除基础设施投资外,加强产业投资与合作,特别是深化装备制造业的投资与合作,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需要,也是促进沿线各国社会、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领域。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装备制造业将顺应“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积极鼓励和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创业。“一带一路”倡议有望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复制美国和日本对外出口和投资的道路,促进行业进入新的景气周期;李克强总理对铁路装备等产品的推销体现了高层意图,丝路银行的成立解决了资金问题,政府的响应放大了政策效应,这都成为高端装备“走出去”的重要推动力。

装备制造业受益顺序依次为工程机械与重卡、铁路装备与客车。“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第一步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挖掘机、起重机、重卡等施工设备,随后带动的运营物流环节则需要铁路装备、卡车、客车等。预计2019年工程机械、铁路装备出口额分别为274亿美元、223亿美元;未来3年我国出口到“一带一路”的重卡将达20多万辆,出口金额将达83亿美元。

工程机械对内稳定、对外扩张:工程机械在国内市场最坏的时刻或已过去,大部分产品市场需求止跌回升或者下降速度放缓。专利申请数量激增表明技术在持续突破,销售收现率等指标显示财务状况逐渐改善,市场集中度提升利好龙头企业。产品性价比高使得行业出口额持续增长,海外建厂、海外并购同步进行,龙头企业已具备先发优势。

铁路装备行业内外双热:国内铁路投资进入高潮,铁路通车里程存量及增量持续上升。经济发展及路网效应使高铁客流量增加,动车班次加密进一步拉动铁路装备需求。中国已完全掌握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正研制标准动车组,统一市场,以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及政府的推动,海外市场有望加速增长。

汽车行业重卡与客车先后受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动沿线区域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重卡的需求迅速增长。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会刺激货运行业和客运行业的发展,重卡和客车行业都会受益。(三)能源合作前景广阔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逐步实施,正推动中国不断深化与周边各国和区域的战略合作。其中,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着力点,传统能源领域尤其是油气资源、清洁能源等方面的合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2015年5月,中俄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双方将共同协商,努力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确保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

2014年8月,中蒙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关于建立和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其中能源领域合作内容为:双方将在中蒙矿产能源和互联互通合作委员会及双边其他机制框架内,加快推动中蒙煤炭、石油、电力、化工等基础设施和矿能资源项目产业投资合作。中蒙双方将结合本国能源发展战略和各自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强电力、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积极研究在蒙古合作建设煤矿坑口电厂、向中国出口电力,以及签署相关协议等事宜。

2016年9月,中哈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哈萨克斯坦政府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合作规划》,明确了中哈双方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合作中,要稳步推动产能和投资合作、深化能源资源合作等内容。中哈将加强沟通,提升中国同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的贸易、投资、服务便利化水平,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中哈两国将在4个领域约30项内容上展开深入合作。

2015年9月,中欧在第五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上签署了建立中欧互联互通平台的谅解备忘录。这是“一带一路”倡议和容克投资计划对接方面的积极进展。容克投资计划优先支持与“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倡议相契合的项目,中欧双方可在基础设施、能源、数字三大领域精准对接。其中,容克投资计划和“一带一路”在电力能源领域的对接将为双方的电网建设企业和输电设备制造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三、中国区域经济对接“一带一路”

区域政策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推动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而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始出现分化,因此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拉大也成为我国政府近年来努力的方向。“一带一路”联通欧亚大陆,以开放共赢的理念推动国际合作,可以发挥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地缘性优势,推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国际合作进程。(一)我国区域经济的基本态势

我国将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三大战略引领区域发展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四大板块和3个支撑带的区域空间格局将继续强化,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化态势仍将持续,推动区域创新成为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困难地区将受到更多关注,区域发展短板效应将加快消除,区域改革将打破要素流动障碍。

三大战略引领区域发展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在三大战略框架下,各省市战略规划与不同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陆续开展,相继出台、实施,这对三大战略引领区域的产业布局、资本要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将产生重要引导作用,区域未来发展方向将进一步明晰。京津冀地区交通、生态环境、产业3个重点领域将继续推进,重点区域建设步伐加快。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修复建设将进一步加快。“一带一路”倡议对国内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引领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化态势仍将持续。区域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中西部增速高于东部,相对差距继续缩小,绝对差距扩张速度放缓”的态势。区域经济空间布局将由以东部为主转向区域协调带动,沿边区域将有望发展为对外开放、经济交流的新热点。

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继续强化。随着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及众多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东部沿海地区在全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引领作用将更加凸显。区域间要素流动性进一步增强。首先,从制度环境上看,随着国家深化市场化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相应的政策效应逐步得到发挥,将进一步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市场体系;其次,从硬件配套上看,我国各地区间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将不断促进各种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最后,从我国推进创新驱动型发展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上看,随着“互联网+”的升级发展,产业跨区域转移、协作不断深化,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要素链将成为跨区域与跨城际协同发展的关键纽带,由此将带动一批区域性创新城市和技术研发中心、科技转化基地和规模化生产基地等的建设,推动区域要素依照各地区差异化分工趋于自由、有序、顺畅流动。以城市群、重点经济区等为重要载体的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合作形式更加灵活,合作模式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困难地区受到更多关注。“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消除区域发展短板效应,将从政策上对困难与落后地区给予更多的支持,创新与引领困难地区未来发展路径。对中西部与东北地区等困难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缩小区域公共服务差距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为发挥服务型政府的主体作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以及向欠发达地区、困难群体倾斜的财政扶持模式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税收体制等配套制度改革措施也将不断探索创新。此外,精准扶贫工作将科学有序地推进,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二)我国重点地区对接“一带一路”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部、中部、西部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1)西北、东北地区。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中国新疆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地区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发挥陕西、甘肃的经济、文化优势,以及宁夏、青海的民族、人文优势,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发挥内蒙古联通俄罗斯、蒙古的区位优势,完善黑龙江与俄罗斯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推进构建北京—莫斯科欧亚高速运输走廊,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2)西南地区。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推进云南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推进中国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的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3)沿海和港澳台地区。利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地区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力度。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成为“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发挥海外侨胞及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独特的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台湾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做出妥善安排。(4)内陆地区。利用内陆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及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加快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合作。建立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支持郑州、西安等内陆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加强内陆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合作,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布局,创新加工贸易模式,深化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第四节 “一带一路”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本节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水平展开评估,并选取一些国家,对其资源禀赋、优势产业、贸易环境、劳动力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与这些国家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展开合作的可行性和新模式。

一、指标体系构建背景与目标(一)构建背景

从工业化视角看,“一带一路”的推出表明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的工业化进程正在产生更大的“外溢”效应。中国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互通互联”,实现工业产能合作及信息产业各方面的更广、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从而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这对世界工业和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意义巨大。因此,全面评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实力,有助于明确各国的综合实力及其优势、劣势,为有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

本书以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为研究对象,选取工业和信息化的基本数据作为评价指标,重点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工业和信息化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能。(二)构建目标

1.摸清沿线国家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现状

从客观数据出发,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产业竞争力、信息化发展、基础建设、生产效率等相关情况进行具体、深入统计和评估,有助于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现状,为中国政府和企业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2.评估与沿线国家合作的风险“一带一路”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探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法律法规监管、货币融通、劳动力波动、政治环境、外贸和支付等方面的风险是极其必要的,可为相关部门和企业在“一带一路”实施中规避风险提供参考。

3.推动“一带一路”的研究进程“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政府近年来的重点工作之一,学术界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围绕“一带一路”展开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指标体系可进一步完善相关领域研究体系,补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