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穷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8 16:26:12

点击下载

作者:子道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断穷根

断穷根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断穷根作者:子道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9-01ISBN:9787121268243本书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不畏将来

在这本书里,我将尝试以我个人的经历和有限的认知来探讨生命和成长之间的关系。关于创业和职场的话题,请读我的另外一本书——《问商》。

我是一个伴随中国大地改革开放的步调一起长大的人,我也是一个从农村迁移过来的城市居民,我更是一个典型的经历过贫穷,而后逐渐获得成长和建立自信的人。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见到过许许多多的人,很多人都有一样的现实焦虑和一样的未来恐惧。这个时代实在发展太快,拖曳着我们不断往前走。和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我们会坦诚地交流这种内心深处的感受,相互鼓舞,见证自己的每一个进步。所以我想,我可以尝试和更多的朋友聊一聊“不畏将来”这个话题。

我们还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理解“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这句话包含有多少无奈,但我们未必会想到财富和我们个人的联系是如何发生的,我们仅仅只是恐惧这种强烈的渴望,这种渴望就是我们内心的“匮乏感”,它让我们持续地处于焦虑和不安之中,并严重影响到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判断,也严重低估了我们自身在未来多样化发展进程中的可能性。“匮乏感”是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当我们真正发掘到自身的闪光点以后,我们不再相信捷径,我们选择相信与这个世界更好地相处才是我们的价值所在,这也是我们摆脱匮乏感的终极方式。即使遇到困难,我们也不必灰心丧气。

财富本身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更好的人生(A Better Life)才是。

这本书不厚,也不难懂,你读起来应该不会感到累。一旦你拥有它,请一定要把它读完,其内容未必有多深奥,就是随便聊聊。也欢迎你在微博中晒图和@子道,谈谈自己读书的感想,顺便对这本书提一些意见或建议吧。子道2015年8月情感大于理智,则穷;理智大于情感,则富。第一卷什么是贫穷穷的根源不在于外,而在于内。第一章贫穷是窘迫

贫穷不是没钱,而是窘迫。“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口袋没有钱,转转地球仪。”

时下这句流行语是很多人恨自己钱包不够厚实的自嘲,不能去世界看看就是穷吗?当然不是,旅行未必是每一个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有多少钱才算有钱呢?有多没钱才算是贫穷呢?这是没有标准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放下口袋里的钞票存量,过得从容的人都不能算是穷人。

处于大社会结构中的每一个个体最本质的属性就是经济属性,个体需要通过为他人创造价值以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害怕贫穷,因为我们所有的生活安排都需要财富的支持,大多数人努力工作的目标也是为了赚取养家糊口的报酬。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就是许许多多的个体聚合所建立起来的。

当拥有更多的财富成为个人的深切愿望时,其内心深处所挖空的“匮乏感”就会变成“我很穷”的心理感受。“匮乏感”就是欲望和现实之间被挖空了的那一段,怎么也连接不起来,这个被挖空的那一段或短或长,用什么去填满它,用多少时间去填满它,如何去填满它?就成为个人的发展动力。个体的匮乏情绪如果是可以控制的,并且不会引导个体走偏,则它的存在对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那么,什么是贫穷呢?

如本文开头提到的,贫穷不等于没钱,贫穷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相对“窘迫”的生活状态。

小强每月赚取10000元,租房住,坐公交车上下班,两年后存够了10万元。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他准备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选择暂时放弃工作岗位,过上一段比较清贫的学习生活。小强在学习的这段时间是比较缺钱的,但这能够算是贫穷吗?当然不算。

小伟每月赚取10000元,租房住,坐公交车上下班,他也通过两年时间存够了10万元,然后他用这10万元作为首付,再贷款15万元购买了一辆价值25万元的小汽车。小伟过上了有车一族的生活,但在接下来的3年里需要每月支付5000元的车贷,扣除2000元的房租,再加上油费、停车费、保养费、保险费等养车的成本,小伟面临的可能是一种比较窘迫的生活。去看看这个大大的世界肯定是奢望了。在外界看来,小伟算是开上好车的有钱人了,但实际上,小伟仍旧是一个穷人。

如果这个时候恰逢小强的妹妹结婚,按照风俗习惯,哥哥需要给妹妹包一个5000元的大红包来恭贺妹妹的婚礼,那么小强是能够比较轻松地应对这一项计划外开支的(或许小强已经将这项开支列入了计划内);小伟如果在买车以后遇上这笔开支,其内心则会立即产生一种强烈匮乏的“窘迫感”,他只能通过透支信用卡、借债等方式来渡过这一关。

婚礼的红包或许一狠心不给也是可以的,但如果面临的是一名正在上高中的孩子需要支付足够的学费和生活费的时候,作为负责任的家长,这种支出都是没有弹性的必要支出。窘迫的生存状况则有可能导致孩子辍学。

贫穷的判断标准不是你拥有多少钱,而是你是否能够从容地应对自己的生活,可以参照如下两个公式来看这个话题。

贫穷的生存状态:财富值<必要支出+计划外支出+欲望支出

富足的生存状态:财富值>必要支出+计划外支出+欲望支出

这里面有四个名词,简单解释一下。(1)财富值:实际拥有的支付能力。(2)必要支出:相对缺乏弹性的支出项目,比如住房、食品、交通、服饰、赡养老人、孩子学费等。(3)计划外支出:医疗、保险、礼金等。(4)欲望支出:豪车、旅行、豪宅、奢侈品、美食、娱乐等,基本上不是自身生活的必需品,属于锦上添花类型的需求。

前面所讲的例子中,小伟买25万元的好车是典型的欲望支出。这个消费随后也会衍生出一系列新的没有弹性的必要支出:油费、停车费、保养费和保险费,迫使小伟步入贫穷者的行列。

善于规划的人可能会提前将没有弹性的计划外支出早早地列入计划安排,他们的头脑里只有“必要支出”和“欲望支出”两个选项。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人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必要支出、计划外支和欲望支出的结构也可能发生变化。很多个人过去的计划外支出也可能逐渐演变为其个人的必要支出。

一般人认为听音乐会(音乐会门票价格不菲)是欲望支出,但对特别喜爱音乐的人来说,听音乐会则是必要的支出选项。

我认识一位农村的朋友,育有一儿一女,孩子留在老家读书,由老人照顾。

两口子常年在外地的一家工厂打工,两人月收入共10000元多一点,依旧勤俭持家,四十出头的时候在老家盖起了三层小洋楼,没有向外借钱,装修完了还存下10多万元。儿子正在读大学一年级,女儿半年后将参加高考。在这个当口,媳妇看到同村的许多人在城里买了房,羡慕不已,千方百计地说服丈夫也到城里买了一套价值50多万的房子,用积蓄10万元加上借来的10万元交了4成首付款,未来10年需要每月支付4000多元的房贷。

房贷、欠款、供养两个孩子读书这三项就已经压得两口子喘不过气来,这之后的一年里,他们经常为这件事发生争吵,丈夫渐渐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半年后,他们把新房子卖掉了,才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生活本身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将某一时刻的财富值消耗殆尽,还需要综合考虑未来预期的“财富值”和未来预期的“必要支出+计划外支出+欲望支出”之间的对比关系。“有多大脚,就穿多大鞋。”这句话的意思不是告诉人们懦弱地安于现状,而是基于现实条件选择消费方式,这恰恰是最有尊严的活法。不受“欲望支出”的引诱和控制,就不会陷入窘迫,也不会陷入贫穷。

除了受困于财富上的匮乏,更可怕的是受困于认知能力的匮乏,这种匮乏会影响我们如何思考、如何行动,以及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最终影响到我们如何接纳自己。

我们通常所说的“财务自由”本身并不是指钱多得什么都可以买,而是不必被迫地为钱而奔波。如果不能管理好“必要支出”和“欲望支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再多的钱也是不够用的。

财务自由的本质是时间的自由,也可以上升为是灵魂的自由,这是比较高级的活法。和很多人的想象不同的是,绝大多数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人仍旧选择继续工作,并且相当勤勉。第二章贫穷的危害

贫穷会破坏人生幸福。

贫穷是一种“窘迫”的生存状态,就是个人或者家庭的实际财富值不足以应对“必要支出、计划外支出和欲望支出”。欲望支出尚且可以先搁置一边,当没有弹性的必要支出遇上麻烦的时候,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指数就会严重下滑。

贫穷是如何破坏人生幸福的?一、贫穷会损害健康

如果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个人和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将会受到影响。食品消费、居住条件、卫生保障的下降会给个人和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窘迫的生活状态也会让人产生持续的“匮乏感”,甚至引发对未来的“恐惧感”,这种不良的心理压力有损于个人的身心健康。

贫穷的家庭通常也不能享受到更积极、质量更高的医疗服务。贫穷通常也会导致保险支出的压缩。二、贫穷会损害社会关系

俗话说: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放眼世界,各个年代的这种情况恐怕都是比较常见的。倒不是说因为人的势利和自私使然,往深了想,贫与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对等的社交关系,如果贫的一方一味地搜刮富的一方,则两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是难以为继的。如果贫的一方自强自立,其社会关系也是对等的,相互之间也是尊重的。

贫穷对社会关系的最直接损害是家庭关系的不愉快,正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捉襟见肘的时候难免就如何支配收入产生分歧。如果家庭内部能够共同直面贫困问题,将注意力统一放置在如何摆脱贫困这个主题上,共同走好一段逆袭之路,也不愧是人生的赢家。三、贫穷会损害自信

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情,最重要的品质可能就是自信心。

自信心会驱动人们将所要做的事情先弄个明明白白,并且不断提示自己为实现目标付出细致艰苦的努力。自信是一种具有长期正面影响力的心理状态。

当一个人处于窘迫的生存状态时,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和畏难情绪,境遇不顺的时候则容易产生自信心的动摇,也更加无从获得比较从容的生活状态。

每个人在处于窘迫状态的时候,都特别需要保持头脑的清醒,强化自我认同,重拾对生活和对未来的信心。任何时间点都不应该被看作是一个终点,任何时间点都应该被看作是个人进步的一个起点。

摆脱贫困关乎个人的自我认同和内心尊严。四、贫穷会损害未来发展提升的可能性

在窘迫的生活状态中,很多人容易丧失掉生活的激情,对未来缺乏足够的信心。自信心的丧失则会导致一些人屈服于贫穷,习惯于窘迫的生活状态,有的人甚至会简单地将贫穷归结为是命运的安排。

处于贫穷家庭的孩子在接受教育、拓展视野等方面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这对孩子的未来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

我们经常听到的那句话“再穷不能穷教育”是有其深刻原因的。还有比教育更能改变人的命运的途径吗?恐怕是没有的。个人也需要有足够的认知、理解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并且将终身学习看作是生活的常态。五、贫穷会滋生怨念

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人的需求结构和贫富标准都是社会供给参照体系下的产物。在30多年前,每顿饭有肉吃就是生活富足的表现,放在今天则已过时,现在没有多少人将每顿饭都有肉吃当作是生活目标。以前人们没有肉吃也是能够接受的,现在的人如果连肉都吃不上是很难淡定的。

在社会供给参照体系下,人们会不自觉地给自身的财富值和社会基本状况进行对比,对比完后发现自己是一个穷人,心里难免不痛快。

如果能够以积极的心态确立摆脱贫困的信心,并准备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这是极好的;如果将自身贫穷的结果简单归结为是自身以外的因素,则容易滋生怨念,产生对环境的不满情绪。

如果个人的欲望强烈到无法压制,且无法得到满足,则有可能诱发其走偏人生的道路。六、贫穷会使人丧失追求

有一件事情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天分,这种天分就是兴趣所在,通常也是其擅长的领域。

这种天分有可能很早就显现出来,也有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被发掘出来。能够在自己的兴趣范围内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许许多多的人生赢家都是这样产生的。

窘迫的生活会将人推入疲于奔命的生存状态,也就无暇顾及自身的兴趣和爱好了。忙碌而无为,这也就直接损害到个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阻碍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窘迫的生活也可能将人推入终日无所事事的尴尬境地,大量的时间在百无聊赖中消耗掉,这不会给个人带来任何满足感,也就无法找寻到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七、贫穷会增加社会成本

社会总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决定性地影响社会的财富总值,如果贫困人口占比较高,则意味着社会整体财富总值偏低。在有限的财政支出中,关于教育、医疗、科研、环境、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公共支出也会受到影响,这最终会伤害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福祉。

社会管理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任何社会环境下都需要鼓励个人创富的主观能动性。

贫穷有这么多危害,摆脱贫穷,与贫穷作斗争就是最重要的人生任务。这个时代所提供的发展机会是多样化的,身体健康的人要摆脱“赤贫”(彻底的贫穷)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责任不受“欲望支出”的引诱和控制,不主动陷入窘迫的生存状态,这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任、对家庭负责任,也是对整个社会负责任。第三章时间的流逝

如何用掉自己的时间,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人早晨睡到8点钟,刷半个小时的手机屏幕,再下楼买早餐;有人6点钟起床,洗漱、如厕、锻炼身体、打扫卫生、自己做早餐,吃早餐的时候听听新闻,9点钟开始投入工作。

有人上班就开始等待下班,没有事情做的时候也绝不去找事情做;有人上班以后,事情多的时候注重效率,事情少的时候注重沟通和学习。

有人离开学校以后就再也不摸书本了,躺在沙发上追肥皂剧;有人离开学校以后将阅读范围扩大化,坐在书桌前打开今年要读的第五本书。

有的人所居住的屋子里凌乱不堪,就像一个不洗脸、不理发的过客的临时居所;有人将屋子收拾得紧紧有条,就像刚刚开门进去的酒店套房。

有人遭遇挫折后抱怨环境不好、命运不济、社会不公;有人反思自己遭受挫折的原因是什么,思考自己还能够做些什么避免遭遇类似的挫折。

有人赚到了钱就开始享受生活;有人思考赚到钱是因为自己做对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人的帮助,如何让手上的钱发挥更大的价值。

有人花时间去打牌喝酒;有人花时间陪伴父母妻儿。

有人每天捧着手机不停地翻看,半夜还在被窝里刷屏;有人睡前将当天发生的事情和想法写进日记本,每天晚上11点前就上床睡觉。

有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就应该像现在这样,未来的变化让未来给他答案;有人经常反思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是否需要改变,如何去改变。

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绝对公平的,它不曾多给任何一个人1分钟。时间总在不经意的时候一分一秒地流走,从不等待,从不迟疑,从不回头。

人类所有的节约归根结底都是时间的节约。所有效率的提升归根结底都是时间价值的提升。

每一个人终其一生所追求的恐怕就是四个字:活得明白。

从学校毕业以后,绝不是学习生涯的结束,恰恰是理论和实践学习的真正开始。学无止境这几个字永远都不会过时。

所有的现状,都是时间作用下的结果;所有的现状,也都是未来的一个起点。如何使用接下来的时间,决定了未来某个时间点的结果。

慵懒有慵懒的结果,勤奋有勤奋的结果;不尊重他人有不尊重他人的结果,尊重他人有尊重他人的结果;封闭于这个世界有封闭于这个世界的结果,提升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有提升对这个世界认知的结果。

如何使用自己的时间,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也决定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第四章贫穷的原因是什么

自我的努力是摆脱贫穷最重要的因素。

造成贫困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有经济大环境的因素(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等),也有个人自身的因素(疾病、意外、受教育水平、主动性等)。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变化是一个缓慢的长久的过程,勉强跟上GDP的增长速度是很难从真正意义上摆脱贫困的。处于窘迫生活状态的人们的财富积累起点相对较低,实现较快的财富增长是能够实现的。

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大环境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对经济大环境的改造是宏大且艰难的。个人需要关切的是如何在共有的平台之上实现摆脱贫困的目标。

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陷入窘迫的生活都与自身的认知能力、知识体系、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造成个人贫困的最重要的三个内在原因如下。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水平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收入水平和所拥有的财富值与其自身所接受的教育有密切的正向联系。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播撒教育的种子,而是为了让种子发芽。——纪伯伦

教育本身的目的不是为了教会人们什么特定的技能,教育本身是一个火种,其目的是为了点燃受教育群体的成长可能性。职业教育也仅仅是教育的一个分支。

除了我们较为熟悉的学校教育模式,还有更重要的接受教育则是自我选择的终身学习。学校教育的结束仅仅是一个人生阶段的结束,这个结束恰恰是新的接受教育的起点,在离开学校以后的自我学习能够发挥更加深远的影响。每一个个人都是一颗种子,自我努力地生长是必然的要求。

无论是什么学历,也无论是什么生活条件,接受教育和自我终身学习这件事情是可以实现的,就看你去不去做。能够准确、全面地理解所处的环境是摆脱贫穷的前提,我们的认知体系对指导我们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具有基础性的指导作用。接受教育和自我学习是实现人生目标必不可少的努力方向,离开校园以后的自我教育会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27年前,有一位即将从初中二年级升入初中三年级的农村学生,因为体谅到家里盖新房欠了债,又有弟弟和妹妹要读书,这位长子就和父母商量,主动提出退学去外地做工,他的父母同意了。

家里没有本钱,在那个年代他只能去给别人做学徒。但顽劣的性格并没有让他很好地适应外界的环境,换了不少师傅,折腾了几个行业,也没有赚到多少钱。这位辍学少年并没有为父母和自己带来多少骄傲。辍学之后,他再也没有摸过书本,也没有去思考如何发展自己。在他的眼里,不去和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思维定势是别人之所以过得更好,是因为有别人的提携,托了别人的福。后来他娶妻生子,如今年过四十,虽说衣食无忧,但不算宽裕。

有一件事情他倒是没有忘记,就是经常抱怨父母让他辍学,没有让他在辍学两年后返回校园读书。他喜欢抱怨自己就是因为没有读书才会如此辛苦,他所忽视的事情是:如果他要认识这个世界,谁也拦不住他。

良好的教育还能够教授个人更多地用理性的思维去理解客观世界,而不是以狭隘的情感喜好对事物进行判断。二、个人管理财富的方法

一段时间以后,具有同等收入水平的人群实际拥有的财富值往往会出现巨大的差异,造成这个差异的原因就是他们各自采取了不同的财富支配理念和财富管理方式。

具有长远发展眼光的一些人不会让自己的财富值处于必要支出、计划外支出和欲望支出的总额之下,他们会理性地规划支出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严格恪守“量入为出”的管理原则,确保个人的财务状况始终处于安全的平衡状态。此外,他们还会在谋求资产保值以后,努力追求资产的增值。

而另外一些人则有可能会因为非理性的消费支出将财务状况推向不安全的边缘,甚至打破其脆弱的收支平衡。没有财富的累积,就更不会存在资产保值和增值。

务农种地的农民有发家致富的能手,在工厂上班的工人也有实现财富积累的案例,拼搏于职场的白领也不乏节节高升的创富者,创业者群体更是书写了许许多多的创富神话。总的来说,个人获得的财富与其自身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和财富管理办法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个人对财富管理的认知缺乏也是造成经济损失的重要原因。

一位年近50岁的农民,常年在省会城市做木匠活,因为勤快,做的活又好,攒了一些钱,日子过得比较殷实。

一天,从镇上来了一位水泥工厂的老板,开着豪华轿车,向当地农民进行融资,年利率为20%,因为有部分当地农民去年借出的钱有返回利息,这位木匠师傅受了诱惑,在没有和自己正在上大学的儿子商量的情况下,将10万元血汗钱借给了这位老板。

后来的故事就如同大家所预期的一样,一年时间不到,这位老板就破产了,并因为非法融资被关进了监狱,木匠师傅的血汗钱打了水漂。

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贫困,如何应对生活本身也是一门学问,个人在面对贫困时的主观能动性仍旧十分重要。

1个女人,3个娃,10元钱,如何解决一顿饭?

无能的女人:买1个盒饭,4个人分着吃,基本上等于没吃饭。

能干的女人:买1元钱的米,3元钱肉,2个鸡蛋,1元钱韭菜,1元钱青菜,1元钱青椒,还能买1个苹果。在厨房一阵忙活,炒出3个菜:一盘青椒炒肉丝、一盘韭菜炒鸡蛋、一盘青菜,米饭也有,连饭后水果都有了。4个人吃得饱,营养也算够。

可能有人会质疑这个例子,但和我年纪相仿的人大概有过类似的经历,在30多年前,我们的母亲就是这样把我们养大的。

这个例子的意思是,不必总是抱怨资源不够,爱运动的人只需要一双跑鞋就够了,不一定需要去健身俱乐部办一张健身卡。三、个人着手改变的认知和决心

遭遇贫穷和窘迫的生活状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渐渐地习惯于窘迫,用等待的方式来期许未来的变化。

第一件事情是个人是否意识到必须做出改变,不做任何改变就没有机会摆脱窘迫的困扰。

第二件事情是个人需要客观地检讨自身的认知能力处于什么水准,以既有的认知和能力能够做哪些事情,需要如何通过学习和实践提升自身的认知和能力。

第三件事情是有多大的决心为摆脱窘迫而付出行动。

这三件事情会直接决定个人如何使用自己的时间,有些人用时间来睡懒觉、发呆、无所事事,有些人用时间来认知这个世界和提升工作能力。

如果周边的人不停地在发生变化,他们的认知和财富持续获得成长,而一些人仍旧原地踏步。通常,这会是什么原因呢?

答案可能就一个字:懒!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以温和的方式进行由内到外地进行破坏。它使人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好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人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人对未来的期望,切断个人和他人之间的互动,并且日益使人变得目光短浅、心胸狭窄,对人生越来越持怀疑和悲观的态度。

人们很容易认为身体不愿劳动、拖拖拉拉是“懒”,而忽视人们内心拒绝学习的“懒”,拒绝提升认知这个世界的能力是更严重的“懒”。

最富裕的地方一样有穷人,最贫穷的地方也一样有富人。有时候安静地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努力程度可能还远远不够,还远没有到要把窘迫的处境归结为自己的天赋和出身。或许我们在体力上、在时间上的付出很多,但在提升自己的认知、思维方式上付出得很少。

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通常会很辛苦;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得超乎寻常的好,通常也意味着超乎寻常的辛苦,惧怕和退缩总归不是好的选项。

一个看起来很了不起的机会摆在面前,说明这次可能是要用量变检验你的质变了。很多时候需要咬咬牙逼自己一把,你会发现原来你是可以做到的,然后,你可能会发现这一辈子逼自己一次是远远不够的。

无论是教育、管理财富的方法,还是着手改变的认知和决心,这些归纳起来也可以算是个人对客观世界的总体认知的一部分。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工作能力是摆脱贫穷的必由之路。个人努力的目标是减少自身生活的随机性,而不是增加自身生活的随机性。第二卷思考的方法理智高于情感,则富;情感高于理智,则穷。第五章掐死对未来的恐惧

唯一值得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每一个人都曾经经历过困顿的年纪,都曾经迷茫过,但凡有一点点追求的人都会问自己这辈子到底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当我们还在上学的时候,我们热切地期待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同时又恐惧这件事情的发生。一、当我们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的时候,这是第一层恐惧

这就像一家企业处在竞争林立的商业世界一样,这种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或许我们会懊悔过往浪费了许多时间,错过了许多选择,那仅仅是事后才看得清楚的事情。任何时间点都是未来的一个起点,只要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解决这个疑问,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如果要把一件事情做好,这件事情最好是你的兴趣所在,越早投身其中,获得的成长也会越快。当你真的把兴趣当作事业去做的时候,你又会马上发现这件事情比自己以前想象的要艰难得多,这时候你需要做的是坚持下去,用热情和耐心磨砺自己的锥子,直到有一天,这个锥子可以自己凸显出来。

一个人如果从二十岁开始练习书法,每天坚持练习三个小时,十年之后小有成绩的概率是很高的,只不过没有多少人能够坚持这么长的时间罢了。我们的毅力通常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强大。

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捷径,试图去寻找它也没有什么意义。

只要开始工作,就有必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通常,我们自身不会是最优秀的那一个,但我们很容易找到谁比我们做得更好。我们可以依此确立学习的对象和追赶的目标,用时间的叠加推动竞争力的提升。

需要做的事情是跟自己的懒惰和迷茫做长期不懈的斗争。

即便你的家境殷实,仍然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自我认同。二、当我们不知道自己能够得到什么的时候,这是第二层恐惧

我们已经非常努力,但所得似乎与自己的预期相差甚远,这就会产生第二层恐惧,总担心现在没有骄傲,将来缺乏保障,怎么破?

我们的所得大致会和我们所给予的相匹配。如果得到的的确比较少,则可以通过对接市场的方式换取一个与之匹配的报酬。

个人的需求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变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元化,因为我们的视野和责任也在增长。

解决第二层的恐惧仍然需要回归到第一层恐惧的应对办法,以自身的竞争力和对这个世界的贡献来积攒筹码,再冷静地和这个世界进行谈判。

我们的确是生活在现实世界里,如同我们的灵魂种植在我们的躯体中。三、当我们觉得时间流逝得没有意义的时候,这是第三层恐惧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思考过往的生活方式是否有意义,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启示,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第三层恐惧。

前面的两层恐惧都是物质恐惧,第三层恐惧则是精神恐惧。

物质性的恐惧依靠汗水去解决,精神恐惧则需要依靠我们理清楚这个世界和自己的关系来解决,这是一个人生哲学问题,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价值观。若要解决第三层的恐惧,我们只能仰赖人类积攒的浩瀚文化给我们答案,或者给我们安慰。

对文化的学习和探索有很多种方式,这个过程本身会扩充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看待许多问题的角度也会变得开阔,变得宽容。我们会更容易理解这个世界,接受这个世界,我们也会更容易接受自己。探索的过程本身也会帮助我们填补许多空余的时间,不至于让我们陷入“读书太少而想法太多”的可怜境地。

工作是现实主义,生活是理想主义;外在是现实主义,内在是理想主义。最幸福的那一拨人将自己的爱好做成了事业。

在起初阶段,能够发自内心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人肯定不是大多数,倒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渐渐爱上自己的事业。

谁都无法摆脱世间的交换法则,我们都需要踩着为这个世界贡献了什么作为基点,才能谈我们能够得到什么。这个世界对年轻人充满期待,一代一代的年轻人都终将成为接管这个世界的一份子。

所以,人们不需要去恐惧未来会怎样。无论如何,太阳都会在早晨升起。人生宝贵,值得我们努力去探索和经营。我们可以把自己当作一件产品一样去打磨,把自己当作一个品牌一样去经营。我们需要外化的技能换取事业的成功,我们也需要内化的精神滋养心灵上的愉悦。

唯一值得恐惧的仅仅是恐惧本身。第六章懦弱与受困

勇敢地追随内心的选择。

前面一章谈到的恐惧也可以称为是一个懦弱的表现。

很多人平常表现得比较勇敢和坚定,但要动摇他的既定生活轨道则是一万个不乐意,在做出改变这一点上也是懦弱的。

本章要探讨的是关于改变的话题,当我们发现自己丧失激情,思维陷入困顿,财务状况陷入“窘迫”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恰恰就是改变。处于窘迫状况中的人们往往有更大的危机感,此时通常又不敢做出改变,这就有可能陷入更大、更长久的窘迫状况。

本书第一章中谈到的那一对农村夫妇,一年后勇敢地选择将房子卖掉,这一改变让他们的生活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而贷款买车的小伟没有及时做出改变,因缺乏勇气未选择抛弃他心爱的小汽车,他的窘迫生活可能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选择将房子卖掉的那一对夫妇不在乎周围的人如何看待自己的选择,这是一个勇敢的决定。实际上,他们并不缺住房,也不缺现金。在这一决定做出之后,他们有足够多的资源应对儿女的大学教育,也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家庭矛盾得以缓解,丈夫的精神压力也得到释放。这种生活状态的宝贵价值在于享有足够“从容”。

拥有一部好车是小伟的梦想,但任何梦想都必须以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匹配,选择购买25万元的汽车显然超出了小伟的支付能力,负债和养车成本的双重压力直接将小伟的生活推入窘迫的境地。尽管小伟体会到了其中的艰难,但因为缺乏足够的勇气做出改变,窘迫的状态也是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缓解的。如果小伟有足够的勇气将这部25万元的汽车直接卖掉,或者置换一部10万元左右的汽车,他的生活状况将会立即得到改善。

小刚是一家大公司的白领,每月收入6000元,房贷3000元,自己开车上班,存款20万元,妻子是全职太太。

他经常盘算着,每月大约要从存款中消耗掉3000多元才勉强能够维持一整年的家庭支出,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5年后整个家庭将陷入财务危机。半年后,宝宝也将出生,即便加上收入增长预期,其家庭陷入财务危机的时间也不会超过4年。

思前想后,小刚和妻子进行商量,决定做出改变,他对在自己所居住的小区开一家洗车店产生了兴趣。随后他花了1个月的时间调查了10家洗车行,对设备、人员、薪酬、价格、服务细节、供应商都有比较详细的了解。接着辞职创业,仅用几万元的投入就将一个不错的洗车店搭建起来。现在小刚靠这家小小的洗车店每月就能获得10000多元的收入,还方便照顾怀孕的妻子。他的想法是,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再多开几个分店,他从一个上班族变身为一家洗车行的老板。

小刚瞄准的方向是抓好服务质量,建好团队,降低洗车价格,提升竞争力。他心里萌发了建设属于自己的洗车行品牌的想法。

为了有效地避免被窘迫的财务状况所困扰,需要个人具有较为长远的眼光,主动去发现显而易见的和潜藏的财务风险是什么,什么时候会发生,发生后的影响是什么。一旦确定风险,做出改变就是必需的选项,这个时候面子、人情、爱好等都需要先放到一边。这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去做出改变,以有效地避免受困。

无论是一家企业还是一个人,从漠视竞争、害怕竞争的那一刻起,也就陷入了封闭的困境,这种受困的局面一定不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也无法妨碍外部环境的滚滚向前。我们经常要问自己,是否把自己封闭起来了,是否拒绝了向环境和变化学习,是否展现了足够开放、足够尊重、足够宽容的人生态度。封闭是一种懦弱的行为,懦弱必定会导致受困。第七章理智与情感的支配

理智高于情感,则富;情感高于理智,则穷。

人是具有情感的动物,我们一切的美好体验都来自于情感,我们所有的苦痛可能也来自于情感。不受限制的情感有时就像是一头失控的野兽,容易伤害到他人,也容易伤害到自己,需要用理智的力量对其进行控制。

理智高于情感,则富;情感高于理智,则穷。拥有更多财富的人,通常是比较平静地看待自己所遇见的人和事,用比较理性的方式和这个世界进行交往。受情感支配较大的人通常难以聚财。一、理智和情感的支配关系会影响你如何花钱

小强和小伟都非常强烈地想拥有一辆好车,这就是情感。

为了避免陷入财务危机,小强选择暂时不买车,这是理智控制了情感。

小伟的脑子里被开上好车的强烈欲望所支配,不惜花光所有的积蓄,并且申请高额贷款,全然不顾即将面临窘迫的经济状况。这是情感压倒了理智。

消费行为经常也会受到情感的误导,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你是否会因为一时的兴起,买了一件你根本就不需要的商品?

你是否会因为粗鲁的销售人员不经意间讽刺了你没钱,就赌气买下一件超出自己消费能力的商品?

你是否会因为某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概念的引导,购买了一件原本就很普通的商品?

准备做晚饭的时候,你是否会因为钱包里还有一张快到期的餐厅折扣券而驱车去外面吃这顿饭,尽管这一行为没有什么必要?

你是否选择相信广告?

你是否为了减肥而尝试过很多种减肥药?

购买大宗商品(房产、汽车等)的时候,你是否会花足够的时间做详细的调查和对比?

你是否有阅读合同条款细节的习惯?

你是否有提前设定月消费额度的习惯?你是否会经常打破自己所设定的月消费额度?

你是否严格遵循量入为出的消费原则?

你对美女、帅哥销售人员是否具有“免疫力”……

往小了说,就是冲动消费而已;往大了说,冲动也可以是魔鬼。日积月累的冲动消费叠加起来,足以产生非常明显的贫富差别。二、理智和情感的支配关系会影响人际关系的构建

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

臧克家的这首短诗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幻光就是情感,人们多多少少都是情感的奴隶。要维护情感给人带来的幸福感,却又不能依赖情感去保护情感,只有理智能够保护情感。

受情感支配更多的人通常在人际交往中会显现出冲动、极端、狭隘的特点,其行为本身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倒容易滋生出新的麻烦。

受情感支配更多的人或许也能在品德方面获得他人的认可,却不太可能获得身边人的巨大信任,其在职场和生活中无法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也很难成功地扮演领导者的角色。

理性思维主导也不是说一个人需要斤斤计较,很多显得随和大度的人虽然表现出了情感温和的一面,但底子里还是偏理性的生活态度。三、情感畏惧困难,理智分解困难

小伟在贷款买车之后陷入了窘迫的生活状态,但是他没有勇气向周围人说自己把车卖了,这就是情感战胜了理智。

在情感范畴,考虑更多的是个人喜好、面子等虚荣的问题,并且容易形成“快意人生”之类的价值观。人内心深处的自我认同则会巩固此类价值观对个人的影响。

在理智范畴,考虑更多的则是是否有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分解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等,理性思考会帮助人们做出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四、情感支配容易形成思维惯性

在现实世界中,每一个成功的财富故事都是源自于一系列理性行为的结果。商业交换环节中的卖方则是一个纯理性的角色,而买方通常具有强烈的感性色彩。

以情感作为思考的指引通常是一个比较轻松、愉悦的过程,理性思考则通常要枯燥一些,也更辛苦一些。人潜意识里的效率需求会不断驱使人们养成以情感支配为主的思维惯性。

以情感支配为主的思维惯性会阻止个人更准确、更全面地理解客观世界,个人也就无法更好地与这个世界相处,也无法获得财富上的成功。

刘邦在打完仗以后关心的是天下大局,开启休养生息,约法三章;项羽在打完仗以后是坑杀俘虏,腰斩子婴,连阿房宫这样的建筑瑰宝也要一把火烧掉,整个咸阳城也不能幸免。项羽是典型的情感支配型性格。

从这二者的对比就不难理解为何刘邦能够建立汉朝,而项羽只能落得个垓下自刎的下场。一场兵败,何以至此?他听不进“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只需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就能逼死这位英雄汉。

情感滋养心灵,理智捍卫人生。

情感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每个人的天赋,而理智思维能力需要从后天的学习和实践中得来。我们提升理智思维能力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认知客观世界,我们还需要依靠理性思维能力去控制情感思维的取向,不至于让我们陷入狭隘、短视的困境。

简单地说,理智大于情感的人,大多是不会受穷的。第八章结构思维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本书谈的主题是个人如何摆脱窘迫的生存状态,这需要个人在抓住机遇、提升认知和增强能力等方面有所作为。想要在这个世界活得自信、活得从容,实现更好的人生(A Better Life),其前提就是需要我们能够很好地观察这个世界,很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以达到比较好的与这个世界相处的目的。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结构的。

一座建筑是一个结构;

一座城市是一个结构;

一篇论文是一个结构;

一部文学作品是一个结构;

一项具体的工作是一个结构;

一个工业体系也是一个结构;

一项调查研究也是一个结构;

一个行业、一个市场都有各自的结构;

大数据也有结构;

在外科医生的眼里,人的身体也是一个结构;

人的知识体系、情感认知还是有结构的;

浩瀚的宇宙也是一个结构;

每个人漫长一生的所有经历也是一个结构……

空间是结构,时间是结构,未知的世界也是结构,只要你去认真探索它,都能够发现其内在的结构。

结构思维是我们理解这个客观世界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思维方法。任何事物摆放在你的面前,你都能用这种思维方式去加以拆解。结构思维的有效性是如何发生的呢?

如果你刚到杭州,特别想快速了解这座城市,想制定一个详细的观光旅游计划。你向当地的朋友征询意见,朋友开始跟你讲哪条路上有什么好看的,哪条路上有什么好吃的,哪条路上有什么好玩的,于是你开始叫出租车,每个地方都去一遍,玩完了以后,你对杭州这座城市很难留下比较清晰的印象。你无法知道你所到达的地点处于杭州市的哪个方位,你也无法有效地安排出最节省时间的路线。

换一种方法,你的朋友在给你介绍杭州之前,先给你摊开一张地图,分清楚东南西北,制定最佳的旅游路线,将关键的目的地进行有效地串联,你才能知道你所要去的地方居于杭州城的哪一个地方。这样你才有可能对杭州的整座城市结构有所了解,游玩以后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结构思维的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四点。一、理解事物

结构思维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提升认知客观世界的能力。

机械师在改装或修理一台汽车的时候,事先需要非常明确地了解汽车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这样才能对发动机、传动件、制动系统、电动设备等进行合理的改造。

当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摆在面前时,第一个要做的动作不是立即动手,而是将这件事情所包含的结构弄清楚。确定这件事情的起因、目标、执行要素、风险点、所需资源、所需时间等,以便制定一个相对高效率、高效益,并且切实可行的执行计划。二、确定目标

目标是一个结果需求,这个结果需要符合可预期、可执行、有时间限制、可评估等特征。目标实现所产生的影响力也是结构性的。

小朋友非常喜欢的迪士尼《米奇妙妙屋》系列是非常成功的儿童益智类动画短片,每一集短片中需要有故事情节、有教授儿童使用日常工具的模块、有教授简单的数学,还有教授小朋友讲礼貌和帮助他人的内容。

短片开始以后,其大致结构是这样的:

①一群小伙伴出门去探险,要实现一个小小的目标;

②故事情节设定了4个难点需要克服,这时就要用到4种不同的妙妙工具;

③在克服困难的时候,会穿插简单的加减乘除的数学内容;

④小伙伴之间相互讲礼貌和互相帮助的情节穿插在整个探险故事之中。

这就是《米奇妙妙屋》系列的结构特征。三、规划资源

开始执行具体工作以前,为达成目标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时间等要素,需要在制定执行计划时得以确认,这些要素本身也构成了资源总投的基本结构。四、制定计划

理解准确、目标明确、资源到位以后,下一步就是行动计划的制定,执行步骤本身是一个“时间结构”,高效地推动执行的过程就是协同项目大结构内部的衔接呼应。

有一个普遍意义的法则需要经常性地进行思考,这个原则就是大名鼎鼎的“二八法则”,这是非常常见的一个结构现象。

当我们在销售产品的时候,我们需要确立品牌和产品在同类市场供应结构中的市场定位是什么,还需要了解目标消费人群在总体消费人群中的分类结构是什么。

我们所售卖的产品线中,可能只有大约20%的单品会得到市场的推崇,这20%的产品将为我们创造大约80%的营收和利润。销售人员需要挖掘出这20%的产品受到市场追捧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销售数据的累积可以反向指导我们的产品研发、原材料采购和生产计划。

在所有进行接洽和了解的消费人群中,大约只有20%左右的人会进行购买,这群人的消费决策效率通常也会比较高。销售人员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地挖掘出这类人群的共有特征是什么,研究出迅速找到这一人群的操作方法,将资源投入进行倾斜,尽可能地照顾好这一群人的需求。这对于提升销售的效率和业绩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结构思维提示人们在面对一件事物的时候,可以用不同的维度来进行剖析。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结构思维是人们理解客观世界最重要的思维方式,通过拆解模块,细化流程,有效地利用时间,我们就能很好地切入实际应用,将工作和生活都安排得紧紧有条。结构思维方法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九章辩证法

辩证法是构建世界观的重要认知武器。

哲学本身不是一个虚的概念,哲学的目标是提供实际可行的操作方法。我们在中学就已经学习过辩证法,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遵循辩证法的路径。辩证法是方法论,方法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辩证法也是重要的生活智慧,智慧帮我们理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辩证法包括矛盾的对立统一、量变和质变、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这里着重聊一聊对立统一、量变和质变,以及发展的眼光看事物。一、矛盾的对立统一

通俗地讲,矛盾的对立统一就是要告诉我们:我们所遇见的每一件事和碰到的每一个人,都具有矛盾的两面性。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事物。

这一认知的价值在于以下四点。1.每一个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天底下没有完人

不能因为看见了他人的长处就看不见其短处,也不能因为看见他人的短处就全盘否定一个人。

当你要和他人进行合作的时候,则需要发挥对方的长处,尽量弥补对方的短处,用长处叠加长处的方法提升合作的效果,用规避短处的方法降低合作的风险。

人们在反思自己的时候也需要这样去看,扬长避短,巩固自信。2.每一件事物都有正面和反面之分,天底下没有完美的事物

比如,就算是再完美的艺术品也存在瑕疵。

如果一件事情的正面因素大于反面因素,这件事情就是靠谱的事情;如果一件事的反面因素大于正面因素,这件事情就是不靠谱的事情。

不能轻易地全盘肯定一件事物的价值,也不能轻易地全盘否定一件事物的价值。3.矛盾存在一个客观事实

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看待世间的事物,重点关注“是什么”和“为什么”,“爱”和“恨”不应该是选项。

人生天地间,想要活得明白,就需要将自己面对的客观世界的运行规律弄清楚。每一件事物、每一个现象摆放在面前的时候,需要优先搞明白这是什么,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将“对”和“错”的评判先放到一边。

如果先不把事情搞明白,而是直接去评判对错,简单地用“爱”和“恨”来进行对接,实际上是不会带来认知上的收获的,也就无从指引个人的行动,最后也就无法产生多少价值。4.矛盾的对立统一并不可怕

如果我们认识到矛盾关系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也就不必为其感到厌烦和恐惧。对客观事实的回避不会产生任何价值。

如前文所提到的,只要一件事情的正面因素大于反面因素,这件事情就值得去做,反之,就不值得去做。

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需要时时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保持清醒的认识。二、量变和质变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蹴而就的事情其实是不多见的。就好比是一个人工作经验的增长,也是通过漫长的学习和实践积累下来的。

时下比较热门的大数据话题其实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数据规模和数据维度有限的时候,我们无法准确地得出有价值的理论结论。只有等数据的规模达到一定的量,数据维度更加多元的情况下,大数据对社会管理和商业管理就会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在某些超大型的电商平台上,电商企业老板自身是电商的实践者,但是许多企业老板对电商的理解很多时候却没有身处电商平台的一名普通员工那么专业,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电商平台的员工拥有庞大的数据优势,电商平台的数据库不仅仅足够庞大,而且这些数据是全方位、多维度、大时间跨度的,这些数据不是外界所披露的有限的数据资源可以比拟的。所以会出现一名普通的平台员工对电商的认知往往比实际操盘电商的企业更加专业的现象。这本身就是数据的量促发了平台员工认知上的质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也提示我们不必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挫折和停滞感到沮丧,如果方向是对的,坚守下去就能达到当初设想的那个可预期的结果。我们也需要足够的耐心等待这个结果的出现。

如果一件事情没有做完,而你又特别疲劳的时候,没有必要死扛着一定要立即把一件事情做完,累了就好好休息,明天的太阳照样会升起。

人类的所有智慧概括起来就是“希望和等待”。

很多时候,量变达到质变的临界点也是十分模糊的。很多时候并不容易确认是哪一根稻草压垮了骆驼。你明确地知道的是每一根稻草都在发挥它的作用。三、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

我们肯定都记得那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虽然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但不能否定这句话是对的。

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变的,个人需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自己和周边的环境,盲目自信和盲目悲观都是不可取的。处顺境时不宜放肆,处逆境时不宜萎靡。

第八章介绍的“结构思维”解决的是“认知问题”,本章的“辩证法”解决的是“态度问题”,较为准确、全面的认知和较为冷静、客观的态度是有效指引日常行为的重要基础。第十章逻辑判断的价值

逻辑判断是认知能力的具体表现。

逻辑是一个重要的推导工具,简单地说,就是你需要在头脑里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具有合理性。

逻辑是事物的完成序列,是事物流动的顺序规则,也是事物传递信息并得到解释的过程。

合理的逻辑推导会引申出关于某一件未发生的事物的结果,发掘出事物流动变化中可能出现的断层、拐点、矛盾,或者直接导出一个无法破解的悖论。

绝大多数成功的事物事先都经过了比较缜密的逻辑推导,或者其本身就是符合逻辑发展规律的。而失败的事物则存在违反逻辑的内在因素。

逻辑推导过程中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就是“因果关系”的呈现。

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思维判断能力,就无法从充分的原因背后判断出一些自然而然的结果;如果我们没有从前端收集到足够的原因,也无法在后端得出相对准确和有价值的结论。

比如,在电商竞争环境中,有社交网络公司想要借用巨大的流量优势扶持电商业务的快速发展。

其决策的基本原因是流量足够大;

其推导出来的结论是电商前景广阔。

事实果真如此吗?这里面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还包括如下四点。

①大型电商平台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其明确定位为交易目标,并通过长期的细致努力将供需双方的生态链构建起来了。

②新崛起的电商平台在红海竞争环境中选择以更高标准的服务、更快速的配送或者更专注的细分类目(化妆品、特卖、团购等)获得了成功,而不是以流量为竞争优势获得成功。

③社交平台的流量并不代表其天然具有购物的目的性,参与社交才是其主要目的。这和商场里的顾客天然具有就餐的需求是两码事儿。

④社交平台本身在以往的PC端尝试中屡屡遭遇失败,如果缺乏有说服力的竞争因素,这种失败则完全有可能在移动端重现。

如果能够在前期将以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这家企业也就不会简单地以社交流量的数量作为电商业务的充分决策依据,而是更加注重电商业务中的生态链建设,并且以更精准的定位切入电商业务。

这种失败的电商尝试在大型搜索引擎公司身上也屡屡发生。

一件事情摆放在面前,我们需要搜集的分析原因可能包括以下五点。(1)成功的案例中,其内在的成功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的内在结构是什么样的。(2)失败的案例中,导致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失败因素的内在结构和相互关联是如何形成的。(3)历史数据中的横向参照物和纵向参照物有哪些。(4)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是什么。(5)还有没有新的方向可以找出更加可靠的因果联系……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不遗余力地搜集到更充分的证据,对前端的原因搜集尽可能做到完整、准确,并且辅以时间轴进行相应的推理分析,以得出比较靠谱的结论。

你能想象一位受过正规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会痴迷于传销吗?

小马大学毕业以后,应同学的邀请来到安徽的一个小城市找工作。工作很快就找到了,据说是玩金融的,就是加入他们的事业,只要缴纳69800元,就能获得投资入伙的资格,并且在资金汇入的第二天就能获得首笔投资回报19000元,实际入伙费是50800元。

也不知道是望子成龙心切还是太信任自己的孩子,在家务农的母亲和做散工的父亲真的将这笔钱汇给了小马。小马缴纳完入伙费以后,公司当天就返还了19000元,小马觉得公司还真讲信用。

接下来是一通的培训,说公司需要更多的人入伙来做这项事业,这是最新兴的行业,也是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目前还是保密项目,传统的制造和贸易都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只有他们能够成为未来的主人,云云……这些都是在一座民房的客厅里完成的。

后来怎么样了呢?不着家地忙活了两年,小马一个伙伴也没有拉进来,但长期的案例鼓舞已经让他变得丧心病狂,父母已经多多少少地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趁他回家过年的时候,挑明了说亏了那些钱就算了,宽容地原谅了自己的孩子,并找了一帮人轮番劝解他。小马一脸正气、骄傲又无知的表情让所有的劝解者都败下阵来。父亲当时就怒了,说你要是再去就断绝父子关系,小马还真就在所谓的父子关系断绝书上签了字,年都没有过就急匆匆地返回了他的“老鼠窝”。这孩子已经着魔到什么程度了,这对父母的心都碎成了渣子。

小马又忙活了两年,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回到了老家,他已经看不上月薪几千元的工作了,心里盘算着等缓过劲儿来还要再去。

这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传销,小马摈弃了勤劳致富的逻辑,他选择的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成功逻辑。

有多少人迷恋秘诀偏方对促进个人健康的作用?

减肥靠吃药,而且不反弹,不用控制饮食,不用运动。前天教你喝减肥茶,昨天教你贴肚脐眼,今天教你用甩脂机,好像一滴汗都不用流,那些肥肉就会自觉地消失似的。

于是乎,丰胸靠吃药,壮阳靠吃药,延年益寿也靠吃药,这类广告满天飞。

有研究秘诀偏方的时间和投入,用来学一学基础的人体组织结构、人体内环境机理,了解一下医学护理的常识可能会更好地促进个人的健康。

逻辑推导的过程也需要有足够的经验和敏感性作为支撑。经验的本质就是人们对某一类事物的“敏感性”,这个东西很多时候没法量化,也没有具体可以评判的标准,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虚心的观察学习才能获得。这里又涉及个人提升认知能力的努力有多么重要。

逻辑推导的过程往往不能局限于被推导事物的本身,还需要综合考虑事物发展的时间变量和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

保险销售人员在销售人寿保险产品的时候,通常会发现金牌销售人员每个月都会因为老顾客的推荐结识新的顾客,从而产生不菲的保单数量和销售额,而一般的新进业务员辛苦地开发新顾客却收获甚少。

这一现象所揭示的是销售领域的一个基本逻辑:因为金牌销售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热情服务,顾客的消费感知能力被唤醒,从而产生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