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灯·问道——第一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9 00:28:54

点击下载

作者:《慧灯·问道》编辑部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慧灯·问道——第一季

慧灯·问道——第一季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慧灯·问道——第一季作者:《慧灯·问道》编辑部排版:汪淼出版社:海南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4-01ISBN:9787544378956本书由海南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PREFACE序言

这是一套能为您解决实际问题的书。

在这个人心浮动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自心、返璞寻真;古老而深邃的智慧,也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纷至沓来,想要一探究竟。

然而,这场向内探索自我的旅程并非坦途,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各色各样的方法以及种种不同观点时,许多人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压力之下,怎样才能顺其自然地活着?”“如何与不喜欢的人相处?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面对种种烦恼,需要怎么做才能让内心平静下来?”“怎样才能放下对未来的焦虑和担忧,找到真正的安全感?”“天堂和地狱到底在什么地方?”“生命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

疑问是觉醒的开始,《慧灯·问道》系列节目因此而诞生。它围绕着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及社会热点等展开,在“问”中追寻“道”,在“道”中化解种种烦恼。在这里,没有生涩的道理,没有禁忌的话题,只有酣畅的对谈、精彩的应答和心开意解的喜悦;在这里,事无巨细、不论深浅,只要它困扰着你,都有其解决之道。

我们的特邀嘉宾、当代著名心灵导师——慈诚罗珠堪布,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备受敬仰的善知识,同时也是一位涉猎广泛,通晓西方科学、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饱学之士。堪布尤其擅于引用科学例证,以现代人熟悉的语言来诠释经典,深入浅出的方式深受普罗大众的欢迎。在第一季的节目里,他耐心地为观众们解答了逾百个问题,现场气氛欢快而热烈。其真诚、坦率而又圆融无碍的回答,让我们领略了一代大师的风采,同时也对世界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如其所言:“只有勇敢面对疑惑,才能避免盲从。”因为,“人活着最有意义的事,就是要选择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

是的,在短暂的人生中,还有什么比彻底地认识自我、提升心灵更令人满足的呢?

这一季主要辑录大家通常都会遇到的典型问题。无论您是初学小白还是资深老参,或者仅仅是好奇地看看,都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言不在多,善疏则通。智者的寥寥数语,有时候就能让人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也许,《慧灯·问道》就是一把小巧的钥匙,在不经意间,为您打开了智慧的方便之门。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由《慧灯·问道》录音稿整理而成,由于节目即兴发挥的特点,难免会有不尽完美的地方,希望各位读者能够理解和体谅。在此也特别感谢所有参与其中的义工人员,无论台前幕后,每个人都在自己岗位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尤其感恩堪布仁波切于繁忙的日程中抽出宝贵时间,千里迢迢亲赴现场,不辞辛劳地为大众答疑解惑;在种种善缘聚合之下,一场场精彩的对话终于呈现在大家面前!

云散则日出,沙尽则水清。通往真理的路上,仍然会有许多的未知和疑惑在等待着我们,但若明灯在手,又何惧夜长?愿这套系列丛书能为您拨开心中的迷雾,迎向更加光明的未来!《慧灯·问道》编辑部2017年10月20日生活篇你一定要懂的取舍智慧这样与世界相处——《慧灯·问道》“生活篇”第1期

H1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这一期的《慧灯·问道》节目。这些年我们不时会听到这样的消息:某高校高才生放弃了留学而选择了出家;一些歌星和影星也皈依了佛门,甚至开始出家修行;像《大唐玄奘》《大话西游》和《三打白骨精》这样与佛教有关的影视剧作品,也陆续被搬上了荧幕;聚会时,会得知一些朋友和亲人低调吃了全素,身边信佛和学佛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今天在座的观众朋友们,

也大多是刚刚对佛法产生了兴趣,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来到了我们的现场。

那么,佛教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能够让这么多人喜欢它?

学佛有什么意义,又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今天这期节目的主题就是“佛法与生活”。有请五明佛学院的慈诚罗珠堪布。现场的大多数观众朋友因为刚刚对佛法产生了兴趣,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家首先特别想知道,堪布您当年学佛和出家的原因是什么,而且也想请您给大家讲一讲学佛到底学什么,学了会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好处?

A 1 9 8 4年,我去五明佛学院开始真正的学佛。在这之前,我很小的时候就对佛教有信心,那时就想:如果有一天有机会,我要去出家学佛。这个想法可能一方面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另外一方面,我个人认为,也有一些以前的影响在。

在那个年代,那么小的年纪就学佛,我身边这样的人不是太多。尽管父母信佛,但当时也没有什么佛教活动,包括家里都不会有。所以,在我小时候的生活中,佛法没有什么内容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印象。那么,我能够想去学佛,有些方面是来自以前的一些影响,还有些方面是来自于家庭父母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去五明佛学院依止了法王如意宝,然后就开始了正式学佛。在此之前,我只知道佛教好,要去学,是抱着一个这样的想法,但是还不知道佛教的真正意义。到学院以后我就很认真地去学习了,一直到现在。

在这三十多年的学习中,我个人的第一个体会就是,佛教最重要的内容是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尤其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佛教的核心见解和观点。

我遇到过很多外国科学家、哲学家和学其他宗教的朋友。通过和他们交流,我觉得我的选择是没错的。我所学到的佛教智慧,无论放在科学的领域还是哲学的领域,在什么样的领域当中,我觉得都是站得住脚的。

此外,我在学佛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佛教的观点,还学到了相关的方法。佛教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死板,一些很具体的方法,如果放在出家人的生活当中,那就是出家人真正的修行方法;如果放在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当中,也可以解决很多人心灵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条路没有走错。

虽然我在学佛的道路上,谈不上有很大的成就,但这些都是我学佛后的体会。今天有机会和大家分享这方面的一些知识,我也感到非常高兴。我想,现在的社会从物质的角度来讲已经非常丰富了,但精神方面还没有得到满足。这样就不能给我们带来满足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所以很多人非常迷茫。因为在物质生活领域,我们需要什么都很明白。肚子饿,我们知道要吃饭,但在精神方面到底需要什么呢?大家都不是很了解,总觉得缺了什么东西,但到底欠缺了什么,却不是很清楚。

我们本以为,物质财富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是我们跟物质有一定距离的时候会有的想法,但是当我们跟物质财富零距离接触,充分了解物质本身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不可以带来什么的时候,我们过去的想法就会有很大的转变。过去认为物质财富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现在有了物质财富后,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剩下的没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该怎样来解决,这些方面我们都不是很清楚。

虽然心理学家进行了研究,想用很多简单的方法来解决我们内心的问题,比如很多时候靠吃药这种物质的方式来解决,不过最终还是一条失败的路,是一条走不通的路。其实佛教里的一些东西可以用到他们的生活当中,比如一些佛教的观点、理念,不全盘接受也没关系,但有些方法用到生活当中,却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像美国的学校和医疗机构都广泛地在进行禅修,他们所进行的禅修一部分来自于南传佛教——缅甸和泰国的内观禅,另一部分来自于藏传佛教。藏传佛教里的禅修主要是慈悲禅,还有自他交换之类的禅修。进行这些禅修的人不一定是学佛的,但是很多的科学实验发现:禅修,尤其是慈悲禅和内观禅,可以解决人们的很多心理问题。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只要能够帮助到人,那肯定是再好不过。所以,我认为佛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也无论是怎样生活方式的人,都有一定的帮助。

H 那学佛主要学习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A 佛教的内容很多,但是整个大乘佛教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两个字——“智悲”。“智”就是智慧,“悲”就是慈悲心。为什么是智和悲?首先,大乘佛教认为,在六道轮回中,人间或者天人虽然有幸福快乐,但这些幸福和快乐都是短暂的、相对的,无论我们在这个轮回当中走得多远、多高,最后还是要回来。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超越和突破。那么用什么方式来突破?并不是用烧香拜佛或修庙捐钱的方式来突破,超越和突破唯有依靠智慧。

我们为什么突破不了轮回?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我们无法超越轮回呢?佛教认为没有造物主、万能神,一切都是大自然的规律,在规律中运转,所以佛教是无神论者。用佛教的话来讲,人在轮回中的主要原因是我们自己的无明,也就是无知。我们的无知和愚昧让我们不了解世界的真相,也不了解我们自己人生的真相,这样就导致了一系列的轮回。如果要从源头上解决轮回,就要把无明、无知断除掉。这不是用烧香拜佛、修庙捐款的方法就能断掉的,唯一需要的是超凡的智慧。佛教认为,需要一个能超越轮回的超凡智慧,才能够让我们从轮回当中走出去。

当我们从轮回当中走出去后,就是《华严经》里面非常著名的两句话,第一句的含义是我们要超越轮回;第二句的含义是我们不脱离轮回。

这就是大乘佛教的原则。我们要超越轮回,超越以后又不脱离轮回。“不脱离”是指超越后,虽然没有烦恼、没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但这就解决所有问题了吗?根本不是,这只是一个开头。后面的是什么?后面是要把自己超越轮回的方法告诉更多的人,并不是我自己超越以后就到西方极乐世界等地方待着去了,而是还要回到这个世界、回到这个轮回当中,让更多的人超越,这就是不脱离。只有有了慈悲心才可以做到不脱离。所以大乘佛教认为,只要有智慧和慈悲心,就能够超越轮回,同时也可以不脱离轮回,这就够了。所以我们可以把大乘佛教的所有内容归纳为这两个。

学佛也是这样。我们首先是信佛,相信佛菩萨可以保佑我们,或者相信我烧香拜佛是有功德的,在这背后就有供佛和求佛,但这些都还不是学佛。真正的学佛是什么?学佛就是向释迦牟尼佛学习。那么向释迦牟尼佛学习什么呢?向释迦牟尼佛学习两个东西:一个是智慧,另一个就是慈悲。我们先向释迦牟尼佛学习他的智慧,然后向释迦牟尼佛学习他的慈悲,这才是真正的学佛。

H 非常感谢慈诚罗珠堪布给我们的讲解,相信一定能解决很多人对于佛教的疑问。刚才您提到了智慧和慈悲,今天我们现场有很多观众朋友,大家都是带着问题来的,而且是迫不及待地要跟您交流。所以我现在能做的智慧和慈悲的事,就是交出话筒、交出话语权,让大家跟您一对一地交流,希望通过跟您的对话,大家也可以获得智慧、获得慈悲、获得喜悦。哪位观众朋友先发言?1

Q 堪布您好。我的问题是:佛法一直在劝我们放下,不要去执着。可是我觉得学佛本身也是一种执着呀,包括吃斋、念佛,这点我理解不了。

A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问题。佛教的确让我们放下很多执着,但对这些执着的放下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说当下就必须放下所有的执着,这根本不可能。你说得对,我们现在暂时先去吃斋受戒,然后诵经学习等,这些全部都是执着。但通过这些执着,逐渐可以达到没有执着的地步,最终会将包括吃斋受戒、诵经学习在内的所有执着都放下。但这是到了机缘成熟时才放下,或者是你的境界到达一定程度时才可以放下。好比我们坐船渡河,船到河中间时是不能放弃的,只有等你到了彼岸才可以不要这个船。包括我刚才讲的菩提心在内,如果没有了这些各种各样的执着,我们学佛就没有动力了。

学禅宗的平时讲放下比较多,学净土的平时就是很虔诚地念佛。有些人就不理解,到底是要放下,还是要虔诚地念佛?如果要放下,那念佛也是执着,我要去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一种执着;如果我不执着的话,那就没办法很虔诚地念佛,没办法祈请阿弥陀佛来迎接我。那到底应该怎么做?虚云老和尚在著作里讲过,净土和禅宗是可以圆融的,叫作禅净双修,即禅和净两个都可以修。意思是我们通过禅来证悟,逐步达到放下的目标,但在还没有这么高的境界时,我们可以通过念佛吃斋等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这两个是相互帮助的,是不矛盾的。总而言之,最终要放下,但放下是有过程的,不是现在就放下。2

Q 您好堪布,您讲得特别好!要学习慈悲心,但是这个太难了。工作压力这么大,我以慈悲心把客户让给竞争对手,我自己就没有业绩了,工资也会比别人低。这样的话我该怎么办呢?

H 我理解,他的意思是如果他有慈悲心,那别人就会利用他,而他自己就挣不到钱。A 是的。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如果你把所有的机会全部让给别人,不去竞争,这样肯定会导致你自己没有业绩,然后薪水也就随之降低,最后出现生活上的问题。这样学佛肯定是很难了。但其实慈悲心不等于放弃,也不等于软弱、消极,正当的竞争是没有问题的。比如你和一个同事去做一个项目,如果这个项目本来是他的,而你用很多世俗的手段把他的项目抢过来,这样可能不对。但如果是大家都可以做,并不属于某一个人,你去竞争,这就是正当的竞争,不违背佛教的慈悲心。“慈悲心”就是别人痛苦的时候,你希望他没有痛苦;在平时你希望别人拥有幸福快乐。但在很多时候,比如竞争等,并不是说你要把全部的机会让给别人,所以竞争本身没有问题。在家学佛的人不能做的事情有十条,我们称为“十不善”。“十不善”里面最根本的就是四个:杀、盗、淫、妄。你只要没有去做这些事情,在生活和工作中做的很多事情都没有问题,也不是那么严重。如果佛教徒不能竞争,全部都要让给别人,那就没人敢学佛了,所以正当的竞争没问题。

Q 谢谢您。那如果与我竞争的人挤压我,给我“穿小鞋”,我还要保持慈悲心吗?

A 你不能恶意去整对方,不要去整人,只要做到我刚才讲的正当的竞争,都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这个时候你去竞争,不等于你没有慈悲心。

H 也就是说,只要是正当的竞争,凭自己的能力能把项目做得更好,这样竞争还是可以有的。

A 你们两个人去竞争,如果你愿意放弃,把机会让给别人,这当然是很好的事情。但如果你有家人,也许还有公司的其他员工,那么利益就不是属于一个人的。这样的话,他是为了他人,也就是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我也是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利益。

H 都不是个人利益。

A 对,在这种情况下,他背后有那么多人要吃饭,我这边的人也要吃饭,大家都一样。从这个角度讲,我去竞争完全是没问题的,这不需要担心,没问题的。3

Q 您好堪布!我身边有很多学佛的师兄,习气特别重,爱搬弄是非,个人作风也有问题。不学佛的话也就无所谓,但在学佛的团体里有这样的人,我就很烦恼。跟这样的人相处的时候,我该怎么办呢?

A 在佛教团体里,不一定每个人的素质都很高,不要有这样的要求。大家都是学佛的,但是学佛的人有不同的层次。有些人学佛的时间比较久,可能素质稍微高一点,修行也就修得稍微好一点,脾气也可能会好一点。这种人在一个团体里面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可能刚刚学佛,或者是学佛没有多久的,还有虽然已经学佛十年、二十年,但所谓的学佛实际上根本就不是学佛。就像我刚才讲的,他们一直停留在信佛、求佛和供佛的阶段。也就是他自从学佛到现在,一直都在烧香拜佛,又没有去学习、又没有去打坐、又没有去修行,那么这些人的素质就不一定很高。

另外,刚刚进入佛门的人一开始即使真正地学佛,有学习、有修行,但毕竟才刚刚开始,还在努力,境界都不是很高。因此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不一定控制得住自己的烦恼。所以我觉得,佛教团体里有各种各样的人,这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但是按理来讲,学佛学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没有任何变化的话,那可能要思考学佛的方法是不是有问题,因为学了一段时间以后应该是有变化的。

那我们应该怎么看这些现象?首先是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还有就是理解这些人,这很重要。因为他们都想学佛、想修行,但因为时间的关系,他们现在境界不是很高。这个时候,就一定会把社会上的习气带到这个团体里,比如说喜欢搬弄是非等。要把这些已经根深蒂固的东西一下子放下来也不是很容易,所以首先要理解对方,另外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这样应该是比较好。

H 都是初学佛者,难免会有这方面的问题,多包容一些就好了。

A 对,多包容一些。4

Q 堪布您好!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合法且能够赚更多钱的机会。而佛法教育我们要少欲知足。那么在我学佛之后是否还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赚钱呢?

A 学佛之后去赚更多的钱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你花太多的时间去工作赚钱的话,基本上就没有学习和修行的时间了,如果是这样,那你还是要考虑一下。如果不需要花太多时间,赚钱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最终还是要看时间的分配,你要把握好,这样就没问题了。

H 感谢慈诚罗珠堪布今天给大家进行答疑和解惑。也感谢各位观众朋友们的热情提问。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期节目要先告一段落了。感谢大家!我们下期节目再见。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慧灯·问道》“生活篇”第2期H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慧灯·问道》节目。

上期节目中,堪布为我们进行了以生活和佛法为主题的开示。因为我们对生活和佛法的问题还有很多,所以这期节目我们再次有请慈诚罗珠堪布与大家进行互动和交流。让我们掌声有请慈诚罗珠堪布!

现在,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踊跃举手了。1

Q 堪布您好。我刚刚接触佛教,有朋友劝我皈依。但我很担心皈依后就不能吃肉了,我实在是戒不掉怎么办?

A 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很多人都认为皈依了就要吃素。确实,吃素在大乘佛教里非常非常重要,但也不能把吃素和学佛等同起来。并不是说你不吃素就不能学佛了,其实也没有那么严格。如果能够吃素的话,那是最好的选择,实在不能吃素就选择吃三净肉。“三净肉”就是超市出售的肉,市场上出售的肉,不是专门为了我一个人宰杀的肉类。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这样的肉叫作“三净肉”。吃“三净肉”,然后学佛,就可以了。如果因为不能吃素就不学佛的话,确实是有点不划算。所以没有那么严重,你可以学佛,吃素暂时不行的话,可以吃三净肉,只要别去吃活的就可以了。

Q 谢谢堪布。我还有一个担心,好多人都说学佛要清心寡欲,

那我还可以结婚吗?

A 如果你准备出家就不能结婚了,在家人则没有这个要求。最原始的佛教中,释迦牟尼佛就有四众弟子。“四众弟子”包括出家人的比丘、比丘尼,有男女两种;另外就是在家人,也有男女两种,这四个就叫作四众弟子。在家人包括已经结婚的和即将要结婚的。所以,这个没问题的。2

Q 堪布您好!我的问题也是关于吃素的。让我感到比较困惑的是,像日本、韩国和南亚的一些出家人,他们也不吃素,难道他们就不能成就吗?在您刚刚的开示中,您说过吃素和皈依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么吃素和成就之间是不是存在这种必然的关系?A 也没有。释迦牟尼佛早期的戒律,也就是出家人的戒律里有明显的记载,讲得非常清楚,什么样的肉可以吃,什么样的肉不可以吃。只要是三净肉都可以,包括鱼肉这些都可以吃,这是小乘佛教的要求。所以南传佛教——泰国、缅甸这样佛教非常兴盛的地方的出家人,他们都是吃荤的。但是大乘佛教就不一样了,大乘佛教里有明显的规定要吃素,还讲了很多吃素的好处。

但是不是不吃素就不能成就?没有那么严重。你不吃素,暂时确实没办法戒肉,也同样可以去学习,去修行。但是如果吃肉的话,那在修慈悲心的时候,慈悲心的发展会受到一些影响,因为我们的饮食跟心情还是有关系的。

科学家用鸽子做过一个实验:让5 0只鸽子全部从小就吃素,让另外5 0只鸽子吃肉。因为鸽子是杂食动物,吃肉吃素都可以。这两群鸽子长大以后,就发现它们的性格有非常大的区别。从小吃素的这5 0只鸽子,性格特别温柔;5 0只从小吃肉的鸽子特别暴躁。这就证明饮食跟我们的心情确实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所以佛在《楞伽经》里面也讲到,如果我们吃肉,修慈悲心就难。但也并不是说,吃肉就根本没有慈悲心。吃肉了也可以修,可能就要多费一点工夫,但还是可以有慈悲心的。

那是不是吃肉就不能开悟呢?也不是不能开悟、不能成就,但吃素是大乘佛教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我们能够吃素就尽量吃素,实在不行,最低限度就是不吃活的。比如你要吃海鲜,那就去吃冰冻的海鲜,活的都不要去吃,不要点杀,这样也可以。这样你也算是一个标准的佛教徒,而且可以是一个标准的大乘佛教徒。

虽然大乘佛教里有很多的要求,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全部做到,但我们尽量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当然有些严重的、非常原则性的东西,比如戒杀,这个一定要做到,必须要做到。除此以外,其他尽量按要求去做。实在是做不到,还有一些选择,那就是忏悔,努力地去修慈悲心,这样吃肉也不会变成修行的阻碍,同样也可以解脱。

Q 明白了,谢谢您。那么作为一个以素食为主的佛弟子,我们应该如何跟家人和朋友相处呢?我们自己吃素,有时候看到大肆吃肉的人会觉得心里有点不开心,甚至对这些以肉食为主的众生产生一种轻视的感觉。请您开示,应该如何对治自己的这种心态?如何在自己吃素和理解他人的饮食方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A 在佛教里有一个很严格的要求:如果是一个严格遵守戒律的人,当看到一个破戒的、不清净的人时,不能轻视他,更不能去侮辱他,不然比自己破戒还严重。吃素也是一样,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比如你自己坚持吃素,在吃素方面他们不如你,但有可能在其他方面他们未必比你差,甚至可能做得更好,或者已经远远超过了你。所以我们不能单方面地认为,他们不能吃素我能吃素,那他们就不如我,这是不对的。

因此,我们看到他人吃肉,尤其是吃活的东西的时候,如果他是你很好的朋友、家人,能够劝的话就劝,劝不了那就不要去管他,只能这样,我们永远都不可能把全世界的人都变成素食者。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的时候,印度还是一个很小的地方,当时佛陀经常来来往往,他所在的城市里大概有7 0万人。这7 0万人当中,5 0万人是学佛的,1 0万人什么都不学,另外的1 0万人是学外道的。7 0万人的城市,我们现在看起来就是一个很小的城市,而佛陀这么一个伟人天天生活在这里,却没有把这个小城市的人都变成佛教徒。连佛陀的力量都不能改变所有人的选择和想法,那我们怎么有能力让所有人都吃素、学佛呢,这是永远都不可能的。

所以,如果你能劝就劝,不能劝的话就尊重他,这是他的饮食习惯。如果他以很残忍的方式去吃各种各样的生命,那的确是不对的、是错误的。但他现在就是这样子,没办法。而你内心当中也不要有什么不高兴,你要告诉自己:我没有必要不高兴,因为佛陀经常在的这个小城市里面,也并非所有人都是素食者、佛教徒,那我算什么呢?一个连自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的学佛人,怎么可能让全家人以及我圈子里面的所有人都成为素食者、佛教徒呢?不可能。但是,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去给他们灌输一些东西,这样我的心态就平衡了。以后家里吃饭时,大家相互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上,谁也不干涉谁的饮食习惯——我吃我的素,你就吃你的肉就可以了。六祖惠能大师开悟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跟猎人一起生活。那段时间里,猎人吃肉,他就吃肉边菜。他说:“人吃菜边肉,我吃肉边菜”,在一个锅里面,大家就这样吃。所以我们也这样,家庭就比较和谐。

H 就是能劝就劝,不能劝的话互不干涉、互相尊重。

A 对,这是最好的方法。3

Q 堪布您好!佛教讲究因果,要积累福报资粮。我平时也特别愿意帮助别人,然后也去寺庙捐钱供僧,参加放生。为什么我挺善良的,却还是没有钱呢?为什么做了好事,没见到好报?

A 这个因果,你们可以在百度里面去搜一下“四业”,就知道这个果报是怎样成熟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种庄稼的时候不也是这样么,种水果有可能两三年后才可以丰收,而很多粮食四五个月后就会成熟,有些蔬菜则可能几个星期就可以吃了,这是它自己的一个规律。但无论什么作物,都不是我们今天种了明天就可以吃,或者今天上午种,下午就可以吃,几乎没有这样的。因果也是这样,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快乐与过去的业有关系。举个例子,我们每年9月之前吃的米都是上一年种的:我们当年9月之前种的米,虽然已经播了种子,但不能马上就吃,而是9月以后或是明年才能吃。因和果也是一样,这是自然规律。善恶的因果,也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所以,现在没有钱不等于以后没有钱,慢慢地等,就会有的。

H 听了您这一番话,我突然想到一句老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A 对,时候未到。

H 大家等一等,做善事还是有善报的。

A 对对对。4

Q 堪布您好!非常开心能够见到您。现在很多人都去寺里烧香拜佛,去祈求让生活更顺利一些,为什么有的人祈求就灵验,有的人就不能灵验呢?

A 很多人也说,什么佛很灵、什么佛不灵;什么寺庙很灵、什么寺庙不灵。其实这不一定是灵或不灵,而是因为里面有我们看不见的一些因果。比如说他到某个寺庙去求,然后达到了他的目标,那这个真的是因为他求了吗?这里面会不会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所以这个灵和不灵,不好说。但我们能够确定的是,只要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对佛菩萨的祈祷一定会灵,一定会得到佛菩萨的保佑或者是加持,前提条件是有足够的信心。

Q 佛教经常说,观世音菩萨是千处祈求千处应的,还说不管祈求什么事情都会实现,那用什么方法去祈求可以实现呢?

A 观世音菩萨就是救苦救难,我们去祈祷是灵的,比其他的菩萨离我们还要更近一些,佛教里面也是这么讲的。菩萨都有慈悲心,但因为观世音菩萨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诸佛的慈悲化现,是诸佛菩萨的慈悲心显现出一个观世音菩萨的样子,所以我们去求观世音菩萨的话就是很灵的。但这必须要有很强大的信心,如果没有信心是没办法的。佛教里有句话叫“千江有水千江月”——河里有水,空中的月亮一定会在水里显现,我们可以看得到它的影子;但如果河是干枯的,没有水,那月影就没办法显现。同样,如果没有信心,就是观世音菩萨也不灵。另外,虽然有很强大的信心,但过去造了非常严重的罪过,这时也只能去面对它的果报。有时佛菩萨的能力也没有办法改变我们的现状,所以我们平时说“佛是全知,但不是全能”,也就是这个意思。

H 感谢堪布。我们经常说“心诚则灵”,这个“诚”是不是就是您刚提到的,对佛菩萨要有信心?

A 对,虔诚。5

Q 堪布您好!我觉得看看佛学的文章,可以使人的心态平和,也更加睿智,但我这么年轻就去修行是不是太早了?我是否应该先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等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然后等老了,时间充裕了再好好去修行?A 不会太早的。学佛在二十岁的时候、十几岁的时候,七八岁的时候都可以。如果你有善良的心,那越早学佛越好。佛教的核心就是智慧和慈悲,那学智慧和慈悲当然越早越好了,所以不会过早。

而且,也不是赚很多钱就能体现出我们的人生价值。我们现在的价值观当中,觉得有钱就叫成功人士,有钱就可以充分地体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没有钱的话,不管他做什么都不算体现人生价值。这实际上是我们自己的价值观错了,我们把金钱作为衡量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这肯定是错的。而且再过五十年、一百年,那个时候肯定不会用现在的这个标准来衡量谁成功、谁不成功;谁体现了人生价值、谁没有。三十年后不会这样,这只是一个阶段。因为人类历史一直都在变化、发展,在不同的时代中有不同的价值观。在一两千年前,大多数有学位、层次比较高的人,都比较注重内在的东西。唐朝的时候,很多中国的知识分子都修禅,那个时候,禅和内在的东西就作为一个衡量标准。现在我们是用钱来衡量,但以后不一定是这样。

所以,人生的价值就不能仅仅用赚了多少钱来衡量,而是有很多的方面。一个人可以去赚钱,这也没有什么不好。赚很多钱,然后拿钱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一个体现人生价值的方法;同样,你也可以去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利他的事情,这些都是非常好的。

另外一个问题,“我这么年轻的时候去学佛,会不会妨碍事业的发展?”也不会的。乔布斯不就是二十多岁的时候去修禅了吗,人家事业多好啊,所以没问题的。

H 堪布,您刚才提到“什么是一个有意义的人生”,那么从佛教的角度来判断的话,怎么样的人生才是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呢?

A 佛教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判断:一个是提升自己生命的级别,主要是提升自己的智慧、提高自己的境界;另一个就是利他,为他人付出。只要有这两个,那有钱没钱,做什么事情都不是很重要,你的人生价值就已经充分体现了;如果没有这两个,那你做再大的官、有再多的钱,当然这些在有些地方还是有用的,但从大乘佛教的观点来看,是不足以说明你体现了什么人生价值的。

H 所以还是您之前提到的智慧和慈悲。

A 对。还是智慧和慈悲。

H 感恩您。所以其实学佛也是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来。

A 对。一步一步来。

H 好的,非常感恩慈诚罗珠堪布今天给我们做的答疑和开示。我相信大家还是意犹未尽,但是因为时间有限,这期节目只能先告一段落了,更多的精彩互动,下期节目我们接着继续。用智慧看透世间黑白——《慧灯·问道》“生活篇”第3期

H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慧灯·问道》节目。在上一期节目当中,慈诚罗珠堪布就佛法与生活的主题,为我们进行了精彩的答疑解惑。在这一期的节目当中,我们接着就这一主题,请慈诚罗珠堪布为我们做开示。1

Q 堪布您好。请问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区别有哪些?或者说,您觉得哪一家更贴近佛陀的本意?

A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哪一个比较贴近佛陀的本意?它们是没有区别的,两个一模一样。比如说汉传佛教的《华严经》跟藏传佛教的《华严经》完全是一模一样的,就是一个佛经翻译了两种不同的语言而已。如果非要说有差别,那就是翻译的人的水平有差别,很多佛经都是这种情况。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显宗的部分是完全一样的。如果说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有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密宗。汉传佛教的密宗是唐朝的时候翻译过来的,密宗部分只有唐密。而藏传佛教里的密宗部分分为内密和外密,藏传佛教讲的外密就是汉传佛教《大藏经》里的唐密。因为是唐朝翻译的,所以叫作唐密,后来日本人把密宗翻译到了日本以后,就叫作东密。东密、唐密和藏传佛教的外密,实际上都是一个经典的不同翻译,所以这些方面没有区别。

除此之外,藏传佛教还有个内密。藏传佛教里最重要的密宗都在内密里面,比如大圆满、大手印,还有时轮金刚等非常重要的密宗,都在这部分里面,这个是汉传佛教里没有的。二者在这方面有区别,其他方面就没有什么区别了。2

Q 堪布您好!特别荣幸今天与您能有这样一个互动。我刚开始学习佛法,通过学习确实感受到佛法非常的伟大,非常的智慧,也确实非常受益。我特别希望能够把这么好的东西与自己的亲人朋友一起分享,也特别希望他们能够学习佛法,从中受益,但这当中却有很多问题。有时跟他们说,他们会很反感甚至觉得是封建迷信,所以希望堪布给做个开示。

A 一个家庭里面有一个人学佛,其他人不支持甚至是反对,这种情况比较普遍。这时,我们怎样让他们来支持我们,或者最好能让他们也来参与学佛?这个问题很多人也问过。我想,我们最好的方法不是劝他们来学佛,也不是去说服他们,而是让他们感觉到你学佛的进步,让他们从中得到利益,成为你学佛的受益者,不要让他们变成你学佛的受害者。这样他们自然就会接受了,至少不会反对。没有什么理由反对,反对什么呢?比如说,自从你学佛后家庭更加和睦了,脾气变好了,更懂得关心家人和身边更多的人,那凭什么来反对呢?凭什么不支持呢?我觉得这个是最好的方法。

Q 谢谢堪布,非常好。现在我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念一些咒,还要上座。但在家里会遭到家人反对,所以只能秘密地进行。这种情况,我应该怎样去协调、去解决呢?

A 你个人修法还是继续秘密地进行,尽量不要让家人产生烦恼,否则他们可能会越来越心烦,然后越来越不支持、越来越反对。当他们没有看到的时候,你就趁机自己打坐、行善。更好的方法还是我刚才讲的,尽快地让他们发现,你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有很大的变化,这样很快你就可以不需要秘密地进行了。

Q 明白了,堪布。我们学佛还是要修正自己的心,让自己发生变化,让家人能够感受到这种变化,然后用这个变化默默地去影响他们、改变他们。是这样吗,堪布?

A 对,是的。

H 至少让家人觉得学佛真的是有用的,对一个人有改变,可能他们也就想去了解一下佛教了。

A 对,他们也许参与。不参与的话,至少也不会反对。3

Q 堪布您好!我对佛教也挺感兴趣的,也会阅读佛教相关的书籍。我是否还需要一位师父来带领我修行?

A 我们学佛的时候都需要一个老师,在藏传佛教里叫上师,在汉传佛教里就叫师父,大乘佛教里平时叫作善知识。师父、上师、善知识都是一样的。全世界任何一个学校里都有老师给学生讲课,没有一个学校是没有老师全靠学生自己去读和学的。我们学任何东西都需要一个老师来给我们讲,更何况佛教内容一般都很深奥,所以必须要有上师或者师父来带。如果没有人带的话,你自己也可以去读,但你能读懂《大藏经》的可能性也就3 0%~4 0%,最终还是不知道怎样把这么多的东西变成一个很规范的、有次第的修行方法,这个你没办法提炼出来,所以还是需要一个师父来带。Q 好。谢谢堪布!由于我是初学者,所以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一位师父。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的活佛、仁波切,是不是名气越高的就越可信、越可靠呢?

A 这个不一定的。现在这个网络时代,比较善于包装自己的,比较懂得用善巧方法去宣传的人,名气都很大。他们的名气甚至远远超过了真正非常有成就的修行人,所以我们不要靠名气来衡量。很多真正的修行人,真正内心有成就的人,不一定有什么名气;而名气很大的人,也不一定有什么真实的本事。所以,不要看名气。佛教里有个原则——依法不依人,“不依人”的意思就是这样。谁的地位高、谁的名气大、谁的势力强,你去找谁,这叫作“依人”。这样的话,你以后不一定学得到什么东西,甚至可能在学习、修行、学佛的道路上产生更多的烦恼,所以依止上师不是以名气来衡量。

那什么样的人叫作“上师”“师父”呢?大乘佛教里有标准。我推荐一本书,叫《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这里面就讲了作为一个上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如果你学密法,那密法的上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学显宗的话,那显宗的上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讲得很清楚。你先去学,学完了以后,还要去观察。密法的要求是非常非常严格的,如果我想把一个人真正当成自己的引导者,也就是当成自己的上师,需要十二年的时间去观察。前三年去打听这个人怎么样;第二个三年要稍微接近一点,但还是在比较远的地方观察;再一个三年的时候,可以多接触一下观察;最后的三年,就跟着这个人观察。这样十二年后,你确定他真的是一个成就者同时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善知识后,那你以后的修行全部可以交给他引领,完全地信任他。就像米拉日巴大师把自己所有的一切,修行上的一切都交给自己的上师。如果没有这样观察,我们就没办法确定这个人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有资格的上师,这个很重要。比如我们看病要找一个稍微正规的医院,我们也不敢在大街上随便找个没有医生资格证的人给自己动手术。所以这是非常严格的,一定要观察。观察了以后,确定他有资格再跟着他学习。但是,一般我们听佛教的课,学佛教的常识,就都没有那么严格。

H 刚才听您说的这个十二年的时间,心里面还是小小的震惊了一下。

A 因为这个时间真的是很漫长。

H 找到一个这样的上师还挺难的。

A 确实不容易的。理论上是这样,但实际上我们现在没办法用这么长的时间去观察一个人,那我们就找一些大家比较公认的、已经经过很多人观察和验证过的人。我本人就是没有经过观察就依止了法王如意宝。现在只能这样,真的要按照要求去做的话,确实有点难。4

Q 堪布您好!佛教说不要伤害众生,更不要杀生,但是人类生活环境中有很多其他的生物难免与我们生活起冲突。佛陀说过,对于肉眼看不见的小虫子,比方说水里虽然有微生物,但我们喝水不造杀业,这是不是眼不见为净?比方说尘螨也会使我们过敏,所以我们用除螨吸尘器来吸除床上的脏东西,或是把棉被、枕头拿去晒太阳,这样是不是也不造杀业?那有一些再大一点的生物,虽然平常看不到,比方说小孩肚子里的蛔虫或者是宠物身上的跳蚤、耳螨这些,我用药来除去的话,这样是不是一样眼不见为净,就不造杀业呢?

A 对,这个问题非常具体。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印度的水比较脏,所以出家人喝水时都必须用过滤器,一般用过滤器过滤的水就可以喝了。但释迦牟尼佛身边一位有天眼的比丘,他用天眼观察了这个水后,发现整个水里都是生命,怎么过滤也没有用。他觉得自己没办法喝水了,就问佛陀怎么办。佛陀告诉他,你不要用天眼去观察,而是要把肉眼作为观察的标准。肉眼看不见,那么你就可以喝。这在佛教里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你刚才说得很对,虽然我们的肉眼看不见螨,但在显微镜下它就是一个真正的虫,是有生命的。不杀的话,会导致你刚才说的皮肤过敏等一些健康问题;如果杀的话,那确实也是一个生命。我想,这个问题如果说完全没有罪过的话,可能也有点说不清楚了。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就是预防。因为螨是可以预防的,没有的时候预防最好。

除了螨以外,还有厨房里的蟑螂、蚊子等都是一样,以预防为主。但如果实在没办法,出现皮肤过敏或者生病了,这个时候该怎么做都由自己选择。我想可能会有一点罪过,但因为不是怀着嗔恨心去杀,也不是贪图它的皮和肉去杀,所以罪过没有那么重。但这毕竟是一种杀生,所以,说完全没有罪过可能也有点不好说。蛔虫、跳蚤是我们可以看见的,如果知道有这些虫而故意去杀害,是属于杀生。就像我刚才讲的一样,这个杀生跟其他的杀生,罪过的轻和重可能有点不一样,但如果说完全没有罪过也说不过去。关于怎么样去做,还是自己决定,最好的方法就是预防。蛔虫、跳蚤都可以预防,以预防为主。

Q 我们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如果努力预防了还是有些致命的传染疾病,或是猛兽来攻击我们的时候,那么为了保卫自己的生命,难道也不能去杀害这些动物甚至是坏人吗?

A 佛教里面就有很多这样的公案。有一群出海寻宝的商人找到了很多宝石。回来途中,有一个人想把五百个人全部杀掉,然后把他们所得到的宝石全部拿去卖。这五百人里有一个人有一点点神通,他知道了那个人的想法。他就想:如果那个人把这五百人全部杀掉了,他会堕地狱;而被杀的这些人的家人也会很痛苦。那么我把这个人杀掉,尽管我一定会堕地狱,但没关系,为了救这些人的命,我愿意堕地狱,然后他把那个人杀了。这个在大乘佛教里,不但没有罪过,而且还有功德,这在完全没有掺杂个人利益的情况下是没问题的。但如果是为了保护我自己,为了我的利益,为了我的生存,把另外一个生命结束了,这样有没有罪过呢?这是有罪过的。佛教里面还有很多为了不杀害其他的生命而放弃自己生命的故事,但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得到的。那做不到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而把某一个动物杀掉了,这个有没有罪过?有罪过,但是罪过的轻重可能有区别。

Q 您刚提到,这是为了慈悲心而杀生。那如果看到受了重伤的

小昆虫或是家里的宠物病得太严重了,很痛苦而且又医不好,那

对它们实行安乐死,不知道是不是也是造业呢?

A 在佛陀的年代没有“安乐死”这样的说法,但是有一些类似的情况发生过。小乘佛教认为,一旦你有想结束其他人的生命的这种念头,起心动念本身注定就是罪过。大乘佛教认为还要看另外的条件,比如说你看到对方真的是很痛苦,这个里面你没有任何的自私的心,它的生命提前结束与否跟你的利益没有任何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提前结束了它的生命的话,这个罪过还是有一点点,也不是没有罪过。所以,不管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都不赞同安乐死的做法。因为它毕竟是一条生命,你要尊重它。它的有生之年活得幸福还是痛苦,这是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的,这个和很多其他的因缘、因素有关系,但是你不能结束它的生命。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都这么认为。

Q 好,明白了。谢谢您。

H 所以说还是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判断,或者下结论要不要去结束一个生命,是这样吗?

A 对,这是一个。另外,凡是为了我的利益——为了保护我的财产也好,为了保护我的生命也好——而去杀死小动物或人,在佛教里都是不可以的,都是有罪过的。杀与不杀最终还是自己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这个罪过轻重是有区别的。而且这些罪过,不是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制定的,也不是释迦牟尼佛制定的,它本身就是这样。释迦牟尼佛只不过把因和果的关系,给我们解释得稍微清楚一点而已。这些因果本来就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释迦牟尼佛也没办法改变。《佛说稻秆经》这部经里面,就有非常著名、非常经典的一句话:“佛出世或不出世,法性常在。”

H 法性。

A 对,法性常住。“法性”就是自然的规律。自然的规律永远都是存在的,跟释迦牟尼佛没有任何的关系。佛出世或不出世,“出世”就是出现的意思,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出现或不出现,这些因果的关系照样存在,它是大自然规律的一部分。

H 自然规律。

A 对,它是自然的规律,所以这个跟释迦牟尼佛没有太大关系。释迦牟尼佛只是把这个自然的法则,讲得清楚一点而已。5

Q 堪布您好,我的问题是关于植物的。科学界讲,植物有神经系统,能够繁殖,属于生命,所以我们不确定它有没有感受。佛教慈悲,讲究放生、提倡吃素。请问堪布,如果植物也有生命,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们?

A 这是他们专业术语的区别。“生命”这两个字,科学家、生物学家的定义跟佛教的定义是不一样的。虽然用词都一样,但是定义不一样。佛教对生命的定义是除了你刚才讲的繁殖后代、有神经系统以外,还要有情感,有情感的“有情众生”才叫作生命。

植物也可以繁殖后代,也有类似于人的神经系统,但是它们没有情感,不会思考,没有痛苦快乐的感受。所以虽然也叫作生命,但是和佛教讲的生命不一样。佛教确定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是有情感的,因此不能去伤害它们,不能去吃它们。但是植物的话,除了个别的植物(比如说有附体,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植物会有感情)以外,一般的植物虽然可以繁殖,而且它们繁殖的方法确实跟人很像,但实际上并没有痛苦和快乐的感受。

因为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的定义不一样,所以植物是可以吃的,动物是不可以吃的。

H 感谢慈诚罗珠堪布今天给大家进行的答疑和解惑,也感谢各位观众朋友们的热情提问。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期节目只能先告一段落了。感谢大家,我们下期节目再见!学会裁剪世俗的生活——《慧灯·问道》“生活篇”第4期H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这一期的《慧灯·问道》

节目。我们常说,佛法要利益生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用平时学到的佛学知识利益我们的生活呢?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又有哪些佛学问题呢?今天我们再次请到慈诚罗珠堪布为我们答疑。掌声有请慈诚罗珠堪布!

感谢您再次做客《慧灯·问道》节目。我们先看一看大家有什么问题。1

Q 堪布您好,我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佛陀是全知全能的,为什么几千年以来,学佛、信佛的还是少数人?

A 释迦牟尼佛他本人是全知的,但是佛教中不会说佛陀是全能的。学佛的人多或少,跟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全知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一个原因是传播方式不一样。佛教里有个明确的规定:如果对方不愿意听佛法、不愿意接受佛教的内容,则不允许给他传播、不允许给他讲。不能把佛教的东西强加于别人,有可能是这个原因。

另外,可能和佛教的教义有关系。佛教的教义不是只要大家捐点钱、搞一些慈善活动这样很简单的信仰,它里面有很多东西要学,所以可能就不适合所有人

Q 我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很多人的眼里,念佛诵经还依然是封建迷信?

A 首先,他们不太了解佛教的教义,为什么念经,经的内容是什么,念了以后有什么用……这些他们都不太了解,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另外一个是宣传,还有其他人的洗脑以及各种各样的原因。

Q 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佛教说普度众生,却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度完众生?佛菩萨不会失望吗?

A 佛教里讲得很清楚,众生是无边无际的。那会不会有一天把轮回里的人或者众生都度完呢?佛经里说没有这样的一天,也永远不可能有这一天。

但佛菩萨是不会失望的,他觉得即便不可能把轮回里的众生全部度完,但可以度一个算一个。虽然度不了所有人,但能够度一个人、两个人、十个人,他就有满足感,也会非常高兴,所以他不会失望。

H 刚才这位观众在问为什么众生度不尽的时候,台下有些观众在笑。其实不光他一个人有这个问题,在《地藏经》里面阎罗天子就曾问过世尊这个问题。他说:“地藏菩萨既有如是不可思议神力,云何众生而不依止善道,永取解脱?”意思就是地藏菩萨这么大的威神力,为什么众生旋出旋入?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曾经发心皈依三宝,好好修行,可最后还是退失了。这样的情况一般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A 这有很多原因。在佛教里,一般修行到比较高的境界时才不会退失。在还没有到这个境界时,随时都有可能又信又不信,这是很常见的事情。这实际上和他们的教育、他们的环境、他们的文化背景有关系。但是修行修到一定的境界后,不管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什么样的环境当中,他都永远不退失。但要到达这个境界,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还没有到这个境界的人,就会进进退退,都会有这种情况。

H 路程遥远,我们仍需进步。

A 是的。2

Q 堪布您好!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都认为解脱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求今生的平安幸福可能更现实一点儿。怎么样能让我们真正相信因果、相信轮回,向往解脱呢?A 这个问题也很重要。首先让我们相信轮回,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我们要看看,为什么自己不相信轮回,不相信轮回的理由是什么,要去找答案。这时我们会发现,不相信前世后世的唯一原因就是自己没有看到。因为自己没有看到,所以就不相信。那这个理由成不成立呢?再进一步去观察,就会发现这是不成立的。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一个身高一米七的人,在海面或在平原上往前看的话,只能看到4 6 2 8米。也就是说,这个身高一米七的人的地平线就在这4 6 2 8米。尽管这后面还有地平线,但因为地球是球形的,他的视线所及也就只能看到这么远,左右都是这么远。所以过去的人就认为,地球不是球形的而是平面的,我们的世界是平面的。为什么是平面的呢?因为他往前看就只能看到4 6 2 8米,而这个4 6 2 8米就是平的,左右都是这样。如果他往前再走四公里看也是一样,往前看也是平的,往后看也是平的。因为球形的地平线在他的视觉里看不到,所以他就产生了“这个世界是平面的”这样的想法。

关于前世后世是否存在,其实也是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中年人往前看,也许还可以活三四十年 ;回头看,也只能看到活过的四五十年。因为前面的我们看不见,后面的也看不见,看到的只是前后一百年左右的时间。所以我们就认为,人生只有这么一个阶段,除了这个阶段以外,前面没有、后面也没有,什么都没有。大概是两、三百万年前的时候,人类就开始有这样的想法了。

但是,这些想法并不是人类思考非常成熟时的想法。因为早期的人类还没有现在这么聪明,进化得没有这么好。当人还是猿人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同伴死了,身体动不了了,就觉得一切都结束了。那个时候不会想到,人有一个灵魂,还有一个肉体;肉体死了,灵魂走了。他没有这样的想法,只觉得肉体动不了了,就都结束了。这种想法一直都存留在我们的进化过程当中,延续到现在。现在我们又把这些不太成立的、不太成熟的理论进行了加工。说得再好一点,是把这个观点修饰了一下。但无论再怎么修饰,它的源头都是错的,是不对的。我们会发现,自己原来没有前后世的想法也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诞生的,其实这是没有什么证据的。这是第一。

第二,除了看到的一百年以外,生命有没有继续存在的证据呢?我们会发现,证据有很多,包括我刚才讲的这些。这样思考后,我们就会相信,人的生命不是只有一个阶段,而是连续性的,只不过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一个阶段而已。其实它是一阶段、一阶段连接起来的,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轮回是存在的,然后再进一步地去思考因果存在的问题。

关于因果,如果我们真的要达到深信的话,还是要从佛教的逻辑因明学里去寻找答案。逻辑因明虽然稍微复杂一点,但是讲得比较清楚、透彻。简单地说,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宇宙当中的万事万物都在一个非常庞大的因和果的网络当中运转,任何一个东西都是有因有果的,没有一个东西是没有因或者没有果的,这是其一。

其二,因和果二者是相似的。比如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种瓜不会得其他的东西,也不会种的是豆而得的不是豆,大自然任何一个植物都是这样,因果关系永远不会错乱。动物也是一样,狗生狗、鸡生鸡;不会狗生鸡、鸡生狗,不会错乱。理解了这一点以后,我们凭什么还会认为做了杀盗淫妄这些严重伤害其他生命的事情后,而没有结果呢?如果有结果,那也是跟宇宙、大自然的规律一样,它的因和果必定是相同的。既然相同,那么自然就得到“放生就能长寿,杀生就导致短命”的结论,简单地说就是这样。这两个成立了以后,我们再宏观地去看整个的轮回。

因为我们现在是人,而人是六道轮回中最幸福的。我们现在非常看重眼前的幸福快乐,却没有整体地去思考:尽管人生当中、轮回当中有幸福,但也有很多很多的痛苦。这样我们就会希望,如果有一种办法(可以得到解脱),自己还是愿意从轮回当中走出来,超越轮回。超越以后,还会希望让更多的人也走出来。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当中就有了慈悲心、出离心,就开始从轮回走出来了。

另外一个你刚才也讲到了,比如有些人相信佛、相信因果,但是不想成佛、不想解脱。他们就只需要自己现世的生活过得好一点,还希望自己生生世世日子过得好、幸福开心,只追求这么点儿,其他的都不追求。大理论他们不想听,就是需要这个幸福的生活。那这一部分人,佛教也是允许的。佛教分人天佛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对追求幸福的那部分人而言,这就叫作人天佛教。人天佛教没有太多要求,你只要相信轮回、相信因果,在现实生活当中尽量地去行善断恶就可以。3

Q 堪布您好!我在有些场合看到,汉地的一些佛教徒见到藏地的上师后,就把头伸过去让上师给他拍脑袋,说这样就可以得到加持。我想知道这个加持到底是什么?是不是跟开光是差不多的意思?

A 跟开光不一样,开光跟这是两回事。头伸过去,上师把手放在头上,这实际上来自于佛经。我们在读佛经的时候,经常看到佛陀或是某一位菩萨,把手放在某一个人的头上,这个人当下就开启了智慧、开启了很多禅定的能力。实际上,这个才是真正的加持。但现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