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辉煌:华北油田开发与建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9 11:16:34

点击下载

作者:郑明武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创造辉煌:华北油田开发与建设

创造辉煌:华北油田开发与建设试读:

前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同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罔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蘑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上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2010年1月

一、发现油田

●康世恩高兴地说:“任4、任6井都是3269钻井队打出来的,这个钻井队是一支班子好、干部思想好、干劲大、技术过硬的队伍。”

●张文彬宣布:“大会开始!”顿时,炮声、锣鼓声、唢呐声响成一片。

●很多当地的农民也赶来观看,并奔走相告:“我们这里出油了!”

燃化部组织找油会战

1972年5月,新成立的燃化部召开专门工作会议,决定组织一场渤海湾石油大会战。

顿时,正在几千里之外参加江汉油田会战的万名石油职工奉调北上,加入华北石油勘探队伍。

于是,寂静的华北大地上再次掀起了找油热潮。

其实,在华北找油的历史非常久远,甚至可以追溯到1600年前的晋朝。《文献通考》曾经记载:“晋光照元年(公元三〇六年)六月,范阳地燃……”

这里的“范阳”,即今河北省定兴县。“地燃”是燃烧的天然气苗,并已被作为燃料。

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从地质力学理论的研究中预测,在中国东部辽阔的平原下,埋藏着“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这“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就是指石油。

1945年,著名地质学家谢家荣认为平原区有石油储存的可能,并建议在唐山、矩野等处先进行钻探。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当时我们从国民党手里接收过来的是一个烂摊子。1949年全国石油产量不过12万吨,其中有5万吨还是人造石油,天然石油不过7万吨。

发展国家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处处都需要石油。

而石油从哪里来呢?过去,长期靠进口“洋油”,中国成了帝国主义国家倾销洋油的市场;现在解放了,中国人民还能靠洋油过日子吗?显然不能。

面对这种情况,当时许多地质学家都向人民政府建议,应该加强石油地质勘探。

1955年初,根据专家们的建议,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石油勘探会议,会上决定在华北平原开展石油勘探工作。

与此同时,地质部也将原普查委员会的任务,从一般的矿产普查改为石油和天然气普查、勘探。为此,地质部还专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

在此次会上,与会人员一致决定,由普查委员会组成新疆、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华北5个石油普查大队。

其中,华北平原石油普查大队的组成,主要以地质部华北地质局物探局226队为基础。226队工作范围东至渤海,南至北纬35度,西至太行山麓,北至冀东山地。

1956年,石油部西安地质调查处成立了华北钻探大队,并在南宫县明化镇打了华北平原的第一口基准井华1井。

接着,又在固安牛驼镇打了冀中坳陷上的第一口探井固1井。

1963年,地质部第一石油普查大队京津区队,在钻凤1井时,在埋深为735至1153米的沙河街组,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这是冀中最先见到油气显示的探井。

同年,石油部制定了在华北进行综合性区域勘探规划,决定以大庆勘探队伍为主,组织华北会战,并提出“区域展开、重点突破、各个歼灭”的勘探方针。

1964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批转了石油部党组《关于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的报告,批示中指出:

这是继大庆油田大会战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的会战。

同时,中央同意把原华北石油勘探处扩组为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指挥部。

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指挥部成立以后,这个地区的石油勘探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1964年7月,黄骅坳陷港l井奥陶系获工业油流,这是华北第一口古生界出油井。

1965年9月,地质部第一石油普查大队3203队在任丘地区所钻的冀参4井,在沙河街组获得良好的油气显示,证实下第三系具有生油能力。

1969年3月,为了大规模地开展冀中地区的石油勘探工作,迅速拿下冀中坳陷,中央同意在霸县成立冀中石油勘探指挥部。

指挥部按照“区域甩开,重点突破,快速找到大油田”的原则,决定抓住冀中坳陷中的隆起带和深坳陷边缘的断阶带进行勘探。

随后,雄1井、岔1井、宁1井等相继投入钻探。但却没能发现像样的油田。

不久,由于大批勘探力量挥师北上参加辽河石油会战,冀中石油勘探工作,处于停顿状态。

找油道路上的几次曲折,并没有使在华北勘探的同志失去信心。

燃化部决定组织渤海湾油田大会战后,加快华北石油勘探工作进度。

1972年冬,受胜利油田沾11井奥陶系石灰岩层中喷出高产油流的启示,华北石油勘探指挥部所属钻井二部的32103钻井队,跨过津浦线,踏上了冀中平原,成为20世纪70年代重上冀中,扎根勘探的第一个大型钻井队。

从此,冀中平原的石油地质勘探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勘探

1972年底,冀中的冬天异常寒冷,凛冽的北风把在室外工作的勘探人员的手,吹裂了大大的口子。

然而,困扰32103钻井队的,不是寒冷,而是方向,只有有了正确的勘探方向,才能尽快找到石油。

在当时,32103钻井队重上冀中,在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的冀中平原再度展开石油勘探工作,应该往哪里打?如何下手?这是一个重要的、十分审慎的问题。

根据燃化部“大战凸起,猛攻灰岩”的勘探方针,32103钻井队首先对凸起奥陶系石灰岩进行了钻探。

很快,32103钻井队就先后打了大1、大2两口井,然而,在灰岩层中都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

随后,转入里坦地堑打的大3井,也只在石炭至二迭系地层中见到微弱的天然气显示。

勘探的结果令32103钻井队很失望,一时间不知道该向何处钻井。

与此同时,另一支钻井队石油物探局成立的钻井大队,也用中小型钻机先后在牛驼镇凸起、徐水凹陷、桐柏镇构造等处打了一批浅井,有打进第三系的,有打进奥陶系、震旦系的,但都没有见到好的含油显示。

于是,冀中勘探又出现了暂时的僵局。

1973年6月,燃化部石油勘探开发设计规划院组织召开了有石油物探局、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河北省地质局参加的专门会议,也就是后来为人所知的“突破口会议”。

在会上,有关人员认真总结了冀中地区多年来的勘探经验和教训,对地下情况进行了较为周密的、科学的分析。

最后,各路专家共同研究决定,将高家堡、辛中驿(即任丘)、高阳、留路四个构造作为冀中地区寻找第三系油气藏的突破口。

同时,会议还确定了家1井、冀门1井、高1井、留1井等一批探井井位,并陆续投入钻井施工。

突破口会议为下步的冀中勘探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正是在此次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冀中地区的油田很快被勘探了出来。

会议结束后,勘探人员在高阳构造上,打的第一口井不太理想。

接着的高2井就见到了好的油气显示,高3井则更好,发现了一个第三系油藏。

1973年10月,钻井二部3269钻井队在高家堡构造上开钻了家1井。

1974年6月,家1井于井深3481米完钻。6月30日,这口井在沙三段地层中喷出日初产原油63.3吨,天然气4379方的高产油气流。

家1井喷油,突破了第三系高产关,使多年坚持冀中勘探的人们坚定了信心,也使正在和将要投入冀中勘探的人们受到很大的鼓舞。

同时,家1井的这一成果,对后来勘探工作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因为它不仅是冀中中部的第一口工业油气井,而且是整个冀中坳陷第一口日产超过50吨的高产井。它说明,只要人们不断去探索,去开拓,在广袤的冀中平原上能够找到高产油气藏。

家1井喷出高产原油后,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重新拟定了冀中地区的勘探部署,包括24口探井的一个新的勘探方案很快投入实施。

一场激烈的勘探之战开始了。

钻成日产千吨高产油井

1974年夏天,家1井喷油后,冀中地区的勘探重点转移到霸县至任丘一带,仅在这个带上,就布了14口探井。

1974年秋天,除在外围的高1井、淀1井等相继开钻外,任丘构造上也在10月投入钻探任3井。

这年冬天,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的32个地质队,在北起涿县,南到石家庄,西自太行山麓,东达里坦地堑的广大区域内,打了一场勘探大仗。

这32个地质队与先期展开的钻井队伍携手并进,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1975年春节的前夕,刚刚结束了白洋淀边一口井钻探的3269钻井队,奉命转战任丘。

3269钻井队,是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积累了丰富勘探经验的钻井队。在这个队里,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是技术员还是普通工人,他们都有理想、有干劲,为发展祖国的石油工业屡建功勋。

很快,3269钻井队的人和机器乘着几十部汽车开进了任4井井场。

此时正值深冬时节,任4井井场滴水成冰,除夕之夜,北风呼号。

就在刚刚支起的帐篷里,3269钻井队的工人们决心要在任丘这块土地上再干一番事业。

为了早日开钻,在春节的几天假期里,3269队的职工就开始抓时间抢装机器设备。

1975年2月17日,在辛中驿构造上的任4井破土动工,飞速旋转的钻盘将一根接一根的钻杆送入地层深处。

5月27日,在钻至任4井3153米处时,钻井队人员遇到了震旦系雾迷山组地层。按常规,出现这种情况,这口井就该结束钻探试油了。

但鉴于冀门1井取心见油的情况,当时任钻井二部副指挥的成雪峰、叶秉三同志,根据地质队同志的意见,及时作出了“任4井一定要加深,打进灰岩完钻”的决定。

0于是,任4井在换了钻头之后,又继续向灰岩深处钻进。

与此同时,钻井二部地质组的技术员和工人密切配合,认真录井。

从井深3162米开始,在成千上万粒细碎的岩屑中,地质人员找到了闪烁着油脂光泽的白云岩含油岩屑。很快,一包砂样接着一包砂样,从几颗到十几颗再到更多,油砂的数量逐次增加。

勘探人员心里有底了,任4井与冀门1井取心的结果正好相互得到了印证,这套地层的含油性也更加确定了。

当钻头打到井深3177米时,井下出现了漏失泥浆的现象,这是地层中储集空间良好的标志。这个现象客观上表明了任4井白云岩层中缝洞发育具有一定的规模。

6月4日,在白云岩层中打了4个钻头以后,钻至井深3200.64米的任4井宣告完钻,至此,已钻开白云岩层47米多。

接下来讨论完井方案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仅从完井施工的角度考虑,认为钻井任务已完成,目的层沙河街组已打穿,井下情况又比较复杂,主张将油层套管下到第三系地层中固井,试上部地层的油。

另一种意见以任4井白云岩含油为依据,以冀门1井取心成果为佐证,认为应当把试油重点放到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这个新领域中,必须把套管下至潜山顶。

两种意见同时摆上桌面,分歧很大。

当时,地质队副队长柴桂林等地质技术人员,以及钻井队地质组的同志,都主张采取第二种方案。

第二种意见得到叶秉三和在大港参加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生产会的成雪峰同志的支持,并很快得到钻井二部党委书记兼指挥孙德福同志的同意。

随后,一个把油层套管下到潜山顶面的方案很快制定出来。

在下油层套管前,需要先在任4井井深3017至3152米井段打个悬浮水泥塞,之后,钻开水泥塞,把套管下到3135.53米固井。

6月底,钻井二部试油一队派出小分队到任4井帮助试油。

7月初,开始原钻机裸眼试油作业。

7月3日凌晨,散发着浓烈油香的黑色油流奔涌而出,顿时使整个井场沸腾起来。

很多当地的农民也赶来观看,并奔走相告:“我们这里出油了!”

油田领导接到汇报后,十分重视,随后组织了对任4井的酸化作业。

9月,经酸化后的任4井日产原油达到1014吨,这是华北油田第一口日产千吨以上的高产油井。

任4井喷出的高产油流,给冀中勘探前线带来一片生机。

随着这口井的诞生,一个全新的勘探局面出现了。

康世恩定名任丘油田

1975年7月,石油部规划院副院长阎敦实召集石油物探局、大港油田的有关人员开会,专门讨论研究调整冀中地区的勘探部署。

最后,会议决定收缩西线的勘探队伍,集中钻机加速任丘-辛中驿构造的钻探。

任4井出油后,石化部副部长张文彬立即责成大港油田抽调精兵强将,抢上任丘新区。

来自大港的精兵强将,在任丘县城南面的一大片盐碱滩上安营扎寨,这里很快出现了一个由帐篷、板房组成的石油会战基地。

对一线井队,张文彬要求从任6井开始,坚持做到“三个必须”:

每口井必须指定人员卡风化壳;每口井必须组织工程技术人员上井;每口井必须派工作组,严格落实技术措施,特别是要组织好先期完井试验。

当时,尽快地查明任丘油藏的规模大小和油藏形态,是地质勘探的当务之急。

为此,地质专家们在展开的任丘构造图前,产生了一个科学的大胆的构想:任丘构造可能是下古生界至上元古界基岩风化块体大面积含油,这块土地下有埋藏一个大油田的可能性。

为了集中钻机迅速探明任丘油藏,冀中坳陷西部勘探战线立刻收缩,几个钻井队东调任丘。

3269队也从任4井搬到任6井,只用了短短几天就开了钻。

在勘探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很快,日产上千吨的任6井打成了。

1975年10月26日下午,任6井的成功使冀中探区沸腾了。

为了庆祝任6井的成功,会战指挥部新区前线为任6井祝捷的誓师大会即将召开。

井场周围人山人海,鲜艳的红旗迎风招展,喜庆的锣鼓震天动地。

用几辆大型平板车搭就的主席台两侧,悬挂着一幅幅巨型标语:

学理论,抓路线,大上新区创样板;

鼓干劲,争上游,高速拿下大油田。

主席台正中央悬挂着毛泽东的巨幅画像,画像两侧分别飘展着5面红旗。

沧州地委、任丘县委和任6井所在公社的负责同志,与石化部、物探局、河北省地质局的领导同志一起在主席台就座。

14时50分,张文彬宣布大会开始。顿时,炮声、锣鼓声、唢呐声响成一片。

石化部部长康世恩在会上讲话。

在讲话中,康世恩讲述了任6井喜喷高产油流的重大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之后,向参加会战的钻井二部、战区各二级单位的工人代表、支援油田建设的农民代表表示热烈祝贺和亲切问候。

接着,康世恩说:

任4、任6井都是3269钻井队打出来的,这个钻井队是一支班子好、干部思想好、干劲大、技术过硬的队伍。

最后,康世恩要求参战单位都要向3269钻井队学习,把“豆腐队”炼成“钢铁队”。

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张文彬宣读了石油化学工业部的贺电:

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并转钻井二部、新区前线全体职。

同志们:

获悉你们继打出千吨高产任4井后,连续作战,又打成了日初产1500吨以上的高产任6井,消息传来,振奋人心。特向做出出色成绩的3269钻井队致以热烈的祝贺!向参加物探、试油、测井、地质、后勤供应等工作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致以热烈的祝贺!向支援会战的地方领导、民兵同志表示感谢!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你们发扬石油工人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大干社会主义,敢想敢干,敢拼敢上,在饶阳坳陷下古生界石灰岩中,连续打出高产油井,为渤海湾地区的石油勘探打开了新的领域;为加速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希望你们乘胜前进,继续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三项重要指示,发扬大庆“两论”起家的基本功和“三老四严”的革命作风,搞好“三基”工作,取全取准各项资料,把地下油藏情况搞清楚,不断扩大战果,尽快打出一个场面来,高标准、严要求、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新区大油田!

石油化学工业部

一九七五年七月二十五日

张文彬读完贺电后,会场上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此起彼伏的叫好声。

康世恩笑眯眯地直起腰来,走到台前,用手势止住了人群的沸腾。

此时,康世恩用洪亮的声音,向大家提议把这个新发现的油田叫“任丘油田”。说罢,康世恩还把一面绣着“钢铁钻井队”字样的锦旗亮相似地向台下展示了一番,庄重地授予3269钻井队。

接着,康世恩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到油池旁,为任6井喷油剪彩。

霎时,人们奔跑着、欢呼着,里三层外三层围在油池旁,不约而同地屏住呼吸,静静等待着那放喷的时刻。

一位老工人,颤抖着一双激动的手,用力搬动了阀门。

刹那间,一阵轰隆隆巨响,油龙从海碗粗的油管喷射而出,摇头摆尾,在空中腾起漫天油雾……

这罕见的奇观炸开了人群,他们互相拥抱着,跳跃着,欢呼着。有的工人还把铝盔抛向空中,释放着难以抑制的激情。

钻井二部生产科科长李延材,就像当年在五十七师从军时打了个大胜仗似地,摇着前边一个小青年的肩膀,喊响了当时流传的顺口溜:

谁说会战苦,我说最幸福。

天天传捷报,越干劲越足。

随着任4井、任6井的出油,任丘这块土地上不断有油井被勘探出来。

从10月下旬到次年的元月下旬,任7、任11几口井先后建成千吨高产油井,其中任7井日初产高达4600多吨。

任9井,任13井钻进潜山后也先后见油,并且继续向潜山深部钻探。后来,任9井酸化后放喷,获得日初产5400吨以上高产,成为任丘油田历史上初产量最高的一口井。

最后,任13井在3510米探到了任丘油藏的油水界面。

至此,任丘油田大局已定,“六口井定大局”一时传为美谈。

伴随任丘油田这一新的找油领域的开拓,在全国范围内的一场潜山找油热迅速兴起。在渤海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以及全国许多油田,也都找到了古潜山式的油气田和油气藏。

任丘油田的发现,成为我国石油勘探史上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二、勘探会战

●张文彬铿锵有力地说:“要不要实现开门红,能不能实现开门红,决不是无足轻重的小问题。”

●一位中央领导指着石化部当时主管生产的副部长孙敬文质问:“你们石化部过去每年都超额完成任务,惟独今年完不成,为什么?”

●张会智披着衣服来回踱了几步,说:“任丘油田的油,就像河,哗哗地流。我们是搞采油的,不尽快去采、去管理,谁去!”

谷牧批准大会战报告

1975年12月27日,广阔的华北大地,雪后初晴,阳光灿烂。会战指挥部在大港油田,冀中新区前线分别同时召开了“夺取明年首季开门红誓师动员大会”。

誓师会上,锣鼓喧天,红旗招展,标语醒目。战区各条战线的职工、家属2.l万人在主会场和30多个分会场参加了大会。

张文彬、任成玉及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冀中会战领导小组成员马永林、毛华鹤、孙德福、唐克伦等出席会议。

张文彬在讲话中强调指出:

要不要实现开门红,能不能实现开门红,决不是无足轻重的小问题,而是关系到如何对待毛主席和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指示的态度问题。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紧急行动起来,横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群策群力,大干快上,坚决打好开门红这一仗……

对于冀中会战,这次誓师动员会更像一针强心剂,它鼓舞了士气,振奋了人心。

1月1日,誓师会议刚刚结束,任丘至沧州输油管道开工仪式隆重举行。

10天后,南马庄马2井中途测试,下古生界地层油管自溢出油,这是继任丘油田后外围地区古潜山的第一次突破。

在油田现场喜报频传之时,会战指挥部也在忙着筹划更为重要的事情。

1月17日,石油化学工业部向国务院汇报了关于任丘地区打出高产油井的情况。

接着,根据石化部召开的“关于冀中1976年部署会议”精神和部领导的指示,冀中会战领导小组编制出了《冀中坳陷1976年勘探部署》。

根据这一部署,会战指挥部提出了“拿下任丘、解剖东部、外围广探、准备战场”的冀中会战任务。

这一勘探部署,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组织者张文彬,自然没少费心血。

说起张文彬,参加过新中国石油战线工作的同志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张文彬1919年出生于山西省岱县一个农家小院,1936年参军。1952年,接受毛泽东号令,成为了中国石油第一师政委。从此,离开了军事战场,来到了石油战场,曾先后参加过玉门、大庆等多个油田会战。

作为一名老军人,作为一个有20多年油田工作经历的张文彬,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非常多的。

然而,作为几万石油大军的主帅,张文彬的担子并不轻。

当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石油产量也受到了影响。1976年石化部年生产原油计划是8700万吨,任丘油田若不快上,势必完不成计划。

早在1975年6月召开的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闻知石化部欠产较多,一位中央领导就大发雷霆,指着石化部当时主管生产的副部长孙敬文质问:“你们石化部过去每年都超额完成任务,惟独今年完不成,为什么?”

会后,孙敬文用电话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张文彬,要求任丘油田力保完成任务。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国家能源的确紧张,每年安排计划,不允许把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降下来。

鉴于这两种原因,在制定1976年勘探计划时,张文彬主张边勘探、边开发。

为了使这一主张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张文彬一次又一次召开领导、地质及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代表三结合会议,并常找地质、工程老总们“聊天”。

终于,为边勘探、边开发提供了一条可行性措施,即一井多用。就是对有的探井或详探井,打完以后根据情况变成生产井或注水井,还可能变成观察井、检查井。

于是,“一井多用”成了任丘油田的一大特点。

随着《冀中坳陷1976年勘探部署》的出台,组织一场全国支援的会战已是必要的。

1976年1月30日,一份来自石化部的报告,摊开在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写字台上:

石油化学工业部

关于组织冀中地区石油会战的报告

国务院:

任丘油田位于冀中凹陷的中部,在其周围还有16个古潜山式的构造。因此,在冀中地区集中力量加速勘探,很有可能再找到几个任丘式的油田……

一、会战的任务

冀中石油会战打算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的任务是:

1、开发和建设任丘油田,再打二十几口油井,建成相应的集油管网、泵站和注水工程,建成年产一千万吨原油的配套能力。这项任务要在今年内完成。同时,今年要抢建任丘至沧州、沧州至山东临邑的280公里输油管道,同正在建设的山东至南京的输油管道衔接起来。

2、加速钻探任丘东南面的南马庄、八里庄、河间、留路和任丘南面的武强等构造,打探井三十多口,争取再找到几个任丘式的高产油田……

二、会战队伍的组成……

三、关于会战的领导问题……

四、当前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上述意见,国家计委、建委在一月二十一日请有关省、市、自治区的负责同志,共同进行了讨论。各省、市、自治区的同志都表示支持。

以上报告,如可行,请批转有关省、市和部门。

石油化学工业部

一九七六年一月二十八日

谷牧一口气看完,笑了。他思忖片刻,用遒劲的字体,在报告的天头写道:

此件正在组织落实中,过几天还准备写一个简明材料,报主席、政治局。因组织领导,牵掣省、市、部几家,须国务院批一下,请国锋、登奎、锡联同志审批。

谷牧

一月卅日

当天,这份报告在中央领导间迅速传递。华国锋、纪登奎、陈锡联分别圈阅。

从l月28日到30日,报告从呈送到周转、批复,全部程序只用了两天,就获得了批准。

石化部激动了!

冀中战场激动了!

不用说,张文彬更是激动。石化部的报告,从讨论、起草到定稿,每一个数据不知在他的大脑中过滤了多少遍……眼下,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能不让他激动吗?

这一夜,张文彬失眠了。他几次走出住所,只身在院中踱步,任凭冷风嗖嗖,不时翘望星空。

和张文彬一样,在这一夜,很多人都失眠了,因为一场新的石油勘探大会战就要打响了!

石油大军开进冀中

1976年初,国务院对《关于组织冀中地区石油会战的报告》的批复,像和煦的春风,吹开了任丘会战的油浪花。

1976年2月24日,中共河北省委、中共天津市委和石油化学工业部党的核心小组决定,成立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由石化部副部长张文彬兼任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党的核心小组组长、会战指挥部指挥。会战指挥部机关设在任丘。

曾组织过多次石油大会战、被康世恩誉为“福将”的张文彬成竹在胸,挥起令旗:

以原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即大港油田)为主,并由胜利油田、吉林石油会战指挥部、长庆油田等单位,派出队伍,参加会战。要在三四月间,集中80个钻井队和采油、油建、运输、机修等队伍,共3万多人。

参加会战的队伍,必须成建制,携带现有设备、指挥机关和配套的后勤辅助设施,保证一到会战地区,即可投入战斗。

顿时,石油战线又开始涌动了起来。

从四季如春的南国,到白雪皑皑的北疆,铁马金戈,旌旗猎猎,车轮滚滚。参战的各路豪杰星夜兼程,会师冀中。“嘀铃铃……”

一天深夜,在大港油田指挥部里,突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

深更半夜来电话,对于大港的指挥张会智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可这次电话却出乎意料地让他兴奋。

这是一道指令:

上级要他马上组织队伍上任丘油田投入采油工作。

接到命令后,张会智周身骤然热了起来,他匆匆走出家门,连夜召集会议,研究上任丘油田的具体方案。“能否过几天上?”有人用商量的口气试探。“过几天是什么意思?”张会智用不容置疑的口气问。“过几天就是春节,过了春节再上任丘……”“不行,一天也等不得。”

张会智已经56岁,军人出身的他,一遇到紧急任务,仍像当年在五十七师那样事不过夜。

此时,张会智披着衣服来回踱了几步,说:“任丘油田的油,就像河,哗哗地流。我们是搞采油的,不尽快去采、去管理,谁去!”

那一夜,张会智以战前动员的口气讲了很多,最后,他响当当甩出一句话:“成立24人小分队,一天时间准备,后日启程,抢上任丘。”

第二天,先遣小分队的24名男男女女,奔走相告:“我明天上任丘!”

当时24人,谁都未到过任丘,只听说任丘有油。有油就足够了,采油工就是采油的,问与油无关的事是多余的。

一番急如星火的准备之后,有关部门当天就为这24个即将开赴任丘的同志开了欢送会。

接着,连夜装车,只要前线需要,都往车上抬。

张会智望着一辆辆整装待发的车,曾经是军人的他心潮激荡:从参军那天起,他对前线这两个字就不陌生。五十七师转成石油师后,仍然没离开过前线。这前线虽然不是战火纷飞的火线,但仍需要那种前仆后继、敢拼敢冲的精神。就是凭着这种精神,在祁连山下的玉门,在冰天雪地的大庆,在涛声不绝的渤海之滨,每一次有任务,他就往前冲。没想到的是,在他年近花甲之年,又赶上了个好时候。听说任丘是个油海,在退休之前能为国家建设这样一个大油田,实在是找油人的福份。

想到这里,张会智异常激动,他快步走到一辆辆车前,拉拉这根绷绳,拽拽那块帆布。觉得放心之后,他冲身边几个姑娘朗声笑道:“好啦,赶紧回去休息。别忘了给家里讲清楚,任丘前线起火带炮,忙得邪乎,活多人少不好周转,估计一年半载回不了家。让他们别想你们,也不许你们哭着闹着要回家。”

小姑娘们把张会智几句真话当笑话听,哈着热气暖了暖手,叽叽喳喳地跑了。

第二天,天刚麻麻亮,走的人和送的人就把车围住了。张会智是个直脾气,一见婆婆妈妈的样子就觉得有损战斗力。

于是,张会智用生气的口吻喊道:“上车,开路。”

车灯睁亮了眼,人让开了道。“嘀……嘀……”

一辆接一辆,大港支援任丘的24人,威威武武地上路了。

当天中午,大港油田采油一矿矿长李大奇带领的采油一矿特车队、房建队、机关和生活服务部门的24名职工到达任丘。

到达目的地后,李大奇急急地走到车跟前,吩咐大家各就各位,卸车清地基、搭帐篷。

就这样开始了在任丘的奋斗生活。

此后,大港油田在指挥马永林、副指挥张会智、郭志忠等领导的率领下,1400多人也快速赶到了任丘。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在庆阳河畔的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召开了进军华北的声势浩大的誓师动员大会。

一份份决心书、保证书,搅得河水也为之欢腾。钻井二处,这支由冷湖油田、玉门油田和四川油田的部分职工组建起来的能征善战、敢打硬仗的老石油队伍,秣兵厉马,快速动手,做好了行前准备。

2月28日,副处长孟文蔚等8人组成的打前站工作组风尘仆仆赶至深泽县城。同时,为便于调运的咸阳转运站也宣告成立。

于是,钻井二处的许多职工,在长庆油田副指挥赵文元、钻井二处领导高德峰带领下,分期分批跨黄河,越太行,在深泽县城西的沙丘荒地上安营扎寨。

具有新中国石油摇篮之称的玉门也不甘落后,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史文升、王克忠率397名采油职工离开连绵起伏的祁连山,走出了玉门,赶到雁翎游击队的发源地白洋淀,在钻机林立、机声隆隆的氛围中,安营扎寨。

远在东北的吉林油田也开始了支援任丘的千里之旅。一声令下,马鞍祥、汪启智率领吉林油田3600名勘探队伍挥师入关,奔赴冀中。

诞生过“铁人”王进喜的大庆油田,接到会战命令后,党委立即决定,由党委常委、副指挥张鸿飞带队,从机关和二级单位选调干部,队伍要成建制,设备要“五好”,机构要齐全配套,带够需用的器材物资,组建一个完整的会战队伍。

各单位迅速动员,生产办、政治处、生活办以及配套的科室,还有闻名全国的1202、1205等8个钻井队以及测井、固井、试油、油建、运输、医院等生产后勤部门共2500多人,开始奔赴华北,并于6月底全部到达。

与此同时,胜利油田、辽河油田、新疆石油运输公司,以及云南的水电等杂工,都纷纷涌向华北,支援冀中会战。

一切,都是那样地神速、神奇!

一时间,冀中大地红旗招展,彩旗飘飘,来自13个省、市、自治区的成千上万支队伍和成百上千台设备、车辆,使任丘一带热闹非凡。

白天车水马龙,犹如一字长蛇阵。

夜晚灯火通明,犹如一个不夜城。

目睹当年盛况的当地人多年后,还感慨不已:

那人、那汽车真是海了,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跟电影里打大仗似的,浩浩荡荡,连续几公里,都是身穿工装,头戴铝盔的石油人。

大量人员的涌入,使冀中“粮草”本来就不足的后勤保障,更加显得捉襟见肘。

当时,吉林油田支援会战的工人住在廊坊市万庄镇的莫其营村。这里不仅是一片沙地,更是有名的风口。遇到刮风天,这里是黄沙弥漫,蔽日遮天。

同时,食物和取暖问题也基本要自己解决,但是,这些困难难不倒英勇的石油工人。

就是在这荒野沙海里,由吉林油田的队伍组成的勘探四部,边搭板房、帐篷、工棚,边开始了生产运行。

不论白天黑夜,火车拉来的、汽车运来的各种设备器材随到随卸,是前线的往前线运,是后勤的往后勤摆。

在工作中,全体职工在汪启智等领导的带领下,不讲条件,快卸快摆快上,真是人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燃着一团火。

在吉林石油工人的努力下,十几部小钻机很快更换成大钻机,开赴固安、永清、霸县一带前线,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阳春三月,与吉林油田的石油工人一样,肩负勘探任务的70多支钻井队分别进入自己的岗位。

茫茫碱地荒滩,机声隆隆,人潮涌动,连冬眠的野草也为之欢快地摇曳、舞动、歌唱起来……

于是,一场会战开始了。

领导狠抓思想政治工作

1976年大会战之初,机构简单。

油田指挥部下设井下、采油两个指挥部,另有运输队、供应处和攻关队三个直属单位。

1976年5月,姬永兴兼任油田指挥部临时党委书记、指挥,由于他协助张文彬负责全局的全面工作,所以日常大量的工作由张会智主抓。

随着大会战的展开,各路人马涌到了华北,到1976年底,油田指挥部职工总数已达2913人。

接着,又从玉门油田成建制调397人组建了采油四矿。

不久,又抽调队伍组建了二机厂、采研所、油田技校等单位。

队伍在迅速扩大,衣食住行和各项工作得有人管。谁去管?怎样管?管得咋样?当时,任丘一大片帐篷,石门桥一大片帐篷,霸县、河间也分别有一大片帐篷。

油田指挥部摊子大、人员多、地点分散、产油量高,为了使指挥部这台庞大的机器高速运转起来,张会智充分发挥各基层单位的作用,建立了以调度为中心的生产指挥系统和领导成员早晚“碰头会”制度。

1976年9月1日,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政治部发出通知:组织工人检查团开展政治工作大检查。

这次大检查,实质是巩固和完善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制度,明确岗位标准,查找事故隐患和麻痹思想,营造学大庆经验,做大庆式人的浓厚氛围。

政工大检查,对参加过大庆会战的张会智来说太亲切了!他把这次大检查作为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群众运动的号角。为了充分体现工人当家作主,成立了以他为团长的上百人检查团,详细议订了油田指挥部政工大检查的细则。

10月中旬的一天傍晚,张会智来到了油田指挥部一矿采油一队。

这个队自1976年1月组建后,张会智对其就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

这次,张会智来到这里,他先在用板房、帐篷围成的院里转了一圈,发现院内没有杂草,没有油污,四周挖了水沟,水沟以外的庄稼地里没有垃圾。

张会智满意地笑了,初秋的风拂动着未收获的庄稼和地边上的一排白杨,他感到十分清新。“呀,张指挥来了。”队长孙凤祥和正在开会的几个队干部把张指挥一行3人迎进了屋。“张指挥,我们按你的要求,正在为工人评功摆好哩,你听听吧。”副队长贾先梅快人快语。“不是我的要求,干部为工人评功,这是大庆人发明的。学大庆,也得学这一条。”张会智在木椅上坐直了身子。“先从政工大检查说起吧,”贾先梅翻着笔记本,“为了保证学习,我们采取了3种办法:一是举办读书夜校,把每天上8点、4点和零点班的职工组织起来,分期分批学习;二是对文化低、学习有困难的职工,指定专人结对子,帮他们学文化、学技术;三是建立政治问答本,互相答问。同时,我们还开展了井组之间、个人之间的学习竞赛。六井组的孙桂荣孩子小,家务事多,可在学习上从不落后,硬是利用中午和晚上时间,写了53篇心得笔记”。“荷,不错,不错。”张会智乐了。“前几天,油建工人在吊装井口房时,一名职工不小心把取样闸门丝扣踩断,原油混合着天然气在3个多兆帕的压力下喷射出来,100多度高温的原油从井口房里流出来,天然气在井场迅速扩散,如果遇明火,就引起火灾,千吨高产油井就有被毁的危险。这时,李国兴不顾一切冲进井口房,天然气熏得他头晕目眩,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关死闸门,制住了井喷,保住了油井。”队干部向张会智汇报道。“好,真是个小铁人!对这样的同志要大力表彰,让大伙学习。”张会智笑着说。

接着,张会智好像突然想起什么,连忙问道:“哎,那个小张现在怎么样?”

张会智问的这个小张,是1972年入厂的青工,作风比较稀拉,每年都要超假一两个月。

刚到任丘,在任7井上班时,这个小张和附近农村不三不四的人拉扯不清,结果被骗走了50元钱,小张就借口回家抓骗子,久假不归,队里用两封电报才催回来。

小张回来后,经过队干部的认真教育,已经转变成了一个好工人。

此时,队长孙凤祥听张指挥问小张的事,略显自豪地说:“好多了,队干部前后找他谈心20多次,并发动骨干帮助他,现在,他每次会战都积极参加,不旷工,不超假,还利用业余时间给同志们理发,不少人都夸他好。”“你们的工作做得不错,”张会智盯着几个队干部,说:“会战指挥部组织的政工大检查内容之一,就是要让后进变先进,让先进更先进。要把评、比、树活动坚持下去,把‘三老四严’、‘四个一样’落到实处。以往,你们制订了共374条管理制度,不要把它只留在墙上,要让制度从墙上走下来,变为每一个职工的具体行动。做到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工作有标准,劳动有定额。你们队的六井组以往做得不错,要不断提高这口红旗井的管理水平,争当学大庆的标杆井组。”

张会智顺手拿起一本《实践论》,接着说:“我们就是要靠‘两论’起家,必须重视第一手资料,要组织职工大搞油井分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