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9 12:05:29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2015年北京大学624历史学基础(世界史)真题及详解(回忆版)

一、简答题

1罗马共和国向帝制过渡的原因。

答:(1)古代罗马的对外扩张

公元前3世纪中期以后,罗马共和国在统一意大利半岛的基础上,先后通过三次布匿战争、西班牙战争、马其顿战争征服了迦太基、西班牙、希腊和小亚细亚。这使得罗马共和国的疆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国家版图的日益扩大,中央和地方、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重重,必然要求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来对国家进行统治。(2)罗马国内经济的发展

①罗马人从被侵略者手里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侵占了大片土地,虏获了大批的奴隶。这就为罗马奴隶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时的奴隶劳动带有明显的商品生产的性质。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称罗马的奴隶制是“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奴隶制度”。经济决定政治,此时罗马国内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发展必然要求政治上的变革与之相适应。

②经济上的另一个主要变化就是大地产的形成和小农的破产。大征服以后,罗马的贵族集团以权谋私侵吞征服地,并且与骑士集团一起在农村兼并土地。这种做法使得一度缓和的土地矛盾重新尖锐起来。因此所造成的小农破产的现象促使了流氓无产者的出现,并且直接动摇了罗马城邦共和制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城邦共和制的覆亡已成必然。(3)罗马军事制度的变革

罗马共和国实行公民兵制,它以普遍存在的小农经济为基础。以自由民为主的罗马公民兵曾在对外扩张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地产的形成和小农破产现象的越发严重,公民兵制征发遇到危机。这直接影响到了罗马军队的兵员和战斗力。朱古达战争中罗马军队的一再失利,表明原有的公民兵制已无法适应现实的要求。马略上台后采取了果断的措施,改征兵制为募兵制,延长兵役的期限,扩大并稳定了罗马的兵源,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军队从公民变成了职业军人,军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将领可蓄养私兵现象的出现为某些政治家利用军队实现其政治抱负提供了可能。军事制度变革的另一个结果就是独裁政权的产生。(4)阶级关系的变化

早在公元前6世纪后期塞尔维乌斯改革之后,骑士就已经出现。但当时他们只是贵族阶级的一部分。在罗马对地中海世界的征服过程中,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致力于发财致富的骑士们富有起来。罗马在完成对地中海世界的征服之后,在地方行省上实行包税制。如此一来受益最大的就是由大商人和高利贷者充当的包税商人,而这一部分人大多数出自骑士阶层。这时,骑士已经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特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的社会性阶层。它逐步取代了新贵族,成为了仅次于元老阶层并有能力与之相对抗的金融贵族阶层,并开始演变为国家重要的阶级基础。第二点,阶级矛盾的激化。罗马“内战时代”的两次西西里奴隶起义,是在阶级矛盾激化,政治斗争激烈的背景下爆发的。它标志着罗马共和制向元首制过渡的开始。公元前73年爆发的斯巴达克奴隶起义,进一步加深了城邦共和制的危机,迫使统治阶级认识到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更为有力的统治方式来加强对国家的统治。(5)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

在格拉古兄弟改革中,改革者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和共和政体采取了一系列企图逆转小农破产现象的措施,但最终以失败告终。马略上台后推行的军事制度改革为以后苏拉独裁的出现铺平了道路。苏拉通过各种政治手段,建立起了罗马历史上的第一个独裁统治。他加强了对元老院和立法权的控制严格了高层官吏的升迁制度,剥夺了保民官的权利从而大权独揽。苏拉开创了埋葬共和制的先例,推动了罗马政体转变的历史进程。“前三头同盟”瓦解后,恺撒成为了罗马历史上的第二位独裁者。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既维护了国内所有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又扩大了罗马的统治基础,适应了共和制向帝制转变的历史趋势。屋大维在罗马建立了个人军事独裁统治,并接受了具备个人独裁性质的绝对权力,采用“元首”这一称号对帝国进行统治。公元前27年,屋大维获得了“奥古斯都”的尊号。罗马帝国的历史从此开始。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最终促成了罗马共和制向元首制的转变。(6)罗马社会公德的变迁

在罗马征服地中海之前,罗马公民道德高尚、民风淳朴。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阶级矛盾的激化。罗马共和国内的破产小农成为权贵门客或流氓无产者,形成了罗马国内社会的一个寄生阶层。罗马公民贪图利益的风气迅速发展,并产生了暴民政治的思想倾向。这使的军事独裁者更有可能获得公民的支持,从而确立政治独裁统治。

综上所述,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过渡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经济上,大地产的形成和小农破产所导致的小农经济的瓦解,破坏了城邦共和制存在的经济基础。这是共和制向元首制过渡的根本原因。军事上,罗马军队性质的变化,是这一转变的重要因素。政治上,建立在狭小城邦基础上共和政体,已不能在适应庞大帝国内部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深刻变化。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最终促成了共和国向帝国的过渡。

2简述克里米亚战争。

答:克里米亚战争又称“克里木战争”,是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也是拿破仑帝国崩溃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圣地耶路撒冷之争。1853年1月,沙皇尼古拉一世向奥斯曼帝国苏丹提出,奥斯曼帝国境内所有东正教臣民由俄国来“保护”。沙皇此举力图把奥斯曼帝国变成俄国的保护国,进而独占黑海,打通进入地中海的通道。英法自然不能容忍俄国这一做法,于是,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战争开始。

1853年10月,俄土两军都在进行战略机动,以求在多瑙河下游取得对于对手的有利态势。由于多瑙河下游对于俄土两军来说补给都相当不便,两军对峙,转向争夺黑海海峡控制权。1853年11月,俄国海军在黑海海峡争夺战中取胜,土耳其海军战败投降。

1854年,英军在土耳其登陆,4月20日,普奥两国宣布中立,并秘密结为防御同盟,神圣同盟失灵。6月,俄军在进攻斯里查要塞时大败。拿破仑三世加入英军一方。

1854年~1856年,英法土三国联军在战争中屡次大败俄军,1856年,俄国失败。

战争的持续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这场战争中英法联军使用了线膛枪、蒸汽船,大大提高了陆海军作战效能,铁路和电报也使军事行动的后勤指挥产生了革命性变革。

3简述苏格兰启蒙运动。

答:许多学者认为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渊源可以上溯至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之前,甚至对于改良的关注都可以追溯至17世纪后期。苏格兰启蒙运动倡导的原则与法国思想有着很大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他们几乎一致反对自然状态说和社会契约论,对理性普遍采取低调态度或者有着不同的解释,强调情感的力量,从英国传统的经验主义出发,对社会变迁的原因和规律、对商业文明所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了探索和解释。格拉斯哥大学教授亚历山大·布罗迪著有《苏格兰启蒙运动》一书,经贾宁先生翻译,2010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1)哈奇森和亚当·斯密

在苏格兰启蒙运动中,大学起了很大作用,其中两个最为重要大学的分别是格拉斯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哈奇森通过以英文而非拉丁文授课,开风气之先。大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自然科学和亚当·斯密为首的政治经济俱乐部。亚当·斯密和格拉斯哥商人交往密切,他的著作有《道德情操论》、《国富论》等。《国富论》是西方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著作,书中提出“自由主义”经济、“看不见的手”等论断至今仍有不小的影响力。(2)其他重要的启蒙思想家

①大卫·休谟

大卫·休谟,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发展了洛克的唯心主义部分,建立了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他主张彻底的怀疑主义,认为我们不能以先验的知识证明未来就会和过去一致。他所著的《英格兰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六七十年。

②亚当·弗格森

亚当·弗格森,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家,是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当中惟一和苏格兰高地有渊源的人。他对新兴的商业文明进行了颇有先见的批判,使他与休谟和斯密对近代商业文明的乐观主义相区别开来,也意味着弗格森的社会思想与苏格兰启蒙运动学术主流相左。他的《论历史的进步和罗马共和国的终结》,在英美广为流传,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③托马斯·里德

托马斯·里德是18世界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苏格兰常识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唯心主义和怀疑论,坚持外部世界和心灵的真实存在,认为这是人心的构造所产生的共同信念,是人类的常识。他的哲学对西方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但在哲学史上他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人物,他的哲学也经常被误解,直到二十世纪末,里德哲学才重新引起哲学家的广泛兴趣。他曾粗略地提出过存在24种心理活动功能以及约6种与智力水平相关的能力。

4阿克巴改革措施和评价。

答:(1)阿克巴改革的措施

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设四大臣,分管财政、军事、宗教司法和工商业等。全部政府官员均授予军阶,军队将领和各省总督由皇帝任命。将全国划分为15个省,实行行政、司法、军事分治,由中央派出的情报员监督各级官吏。

②改革税制,促进农业和工商业发展

将穆斯林贵族原分封的采邑(贾吉尔)收归国有,改付薪金。废除原有的包税制度,将土地按质分为4等,规定每一等级土地的税收标准。规定对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商人实行统一税率,废除对非伊斯兰教徒征收的人头税。此外,还采取了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措施。

③改革司法

实行伊斯兰教法和世俗法相结合的制度,规定司法系统独立,中央大法官任命各省法官。

④实行宗教宽容政策

倡导印度各宗教一律平等,各奉其事,消除相互间的对立。规定印度教、琐罗亚斯德教和基督教按各自的教规进行宗教活动,修建庙宇教堂,允许强迫改宗伊斯兰教的人恢复原来的信仰。

⑤废除一些陈规陋习

下令允许寡妇改嫁,废除“萨提”(即妻子为亡夫殉葬自焚)制度。禁止童婚、大办嫁妆,提倡男女婚姻自主,近亲不宜结婚,倡导一夫一妻制。(2)对阿克巴改革的评价

①阿克巴建立中央集权制,并且为了预防地方叛乱,还派遣大批密探和间谍,搜集各省的情报,从而进一步加强了阿克巴的集权统治;

②阿巴克在改革税制的同时,阿克巴还下令加强扩充灌溉系统,凿通新的运河,修复旧有的河道,这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③阿克巴实行宗教宽容政策,他自己还娶拉其普特族的女儿为后,为逐步消除民族隔阂作了示范,有利于民族团结,为创造一个宗教与民族融合的统一国家打下了基础。

5简述华夫脱运动。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加强控制和奴役埃及,英国宣布埃及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战后,英国继续维持埃及的保护国地位,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埃及资产阶级领袖柴鲁尔建立华夫脱党,提出“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埃及的完全独立,得到人民的支持。柴鲁尔等人提出英军撤离埃及、准许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并组织代表团准备赴英谈判。1921年,英国殖民当局拒绝华夫脱党的要求,逮捕了华夫脱党领导人,引发埃及人民的反英大起义,英国被迫退让,颁布《埃及宪法》,承认埃及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柴鲁尔组阁后,不断遭到英国当局的干涉,一度被迫下台,1938年,华夫脱党在大选中失败,从此一蹶不振。

华夫脱运动是一场持续了近30年的爱国民族主义运动,迫使英国废除了殖民保护制度,促成了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加快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埃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论述题

1论述地理环境对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

答:(1)地理环境对埃及的影响

①埃及,被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为为“尼罗河赠礼”。这比较形象的指出了古埃及的文明属于大河文明。尼罗河下游谷地和三角洲则是人类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古埃及诞生在此;

②尼罗河流域,它的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飞流直泻的大瀑布,北面是三角洲地区没有港湾的海岸。在这些自然屏障的怀抱中,古埃及人可以安全地栖息,毋须担心遭受蛮族入侵所带来的恐惧与苦难;

③尼罗河最下游分成许多汊河流注入地中海,这些汊河流都流在三角洲平原上。三角洲面积约24000平方公里,地势平坦,河渠交织,是古埃及文化的摇篮,至今都是埃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

①两河流域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区域,主要指这两条河中下游区域,希腊语中称这块地方为“美索不达美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两河流域全年雨水稀少,但每年3~7月份两河都定期泛滥,而南部的苏美尔人正是掌握了这个规律,在泛滥后充分利用其肥沃的土壤,大力发展了农业;

②大约公元前5000年前,两河流域兴建堤坝,利用河水进行人工灌溉,形成了较为初步的灌溉系统;而在农业上两河流域的人们大量种植了大麦、小麦、芝麻、豆类;大大丰富了人类生活。而在大规模的生产中,无形地增强了区域与区域之间居民的相互交往与联系,推动了各种技术的相互交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加速了国家形成。

2某学者说,宗教改革用一本天经地义的圣经取代了教皇,美国革命用一纸文件取代了国王,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答:(1)宗教改革

①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及慈运理等人。

②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再加上教会的腐败,使得宗教改革固然是社会现实变革的产物,但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市民的宗教“异端”思想之中。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同时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宗教改革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所以说宗教改革是用一本天经地义的圣经取代了教皇。(2)美国独立战争

①美国独立战争是指在18世纪导致了北美洲十三个州的殖民地脱离大英帝国并且创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战争。

②1777年,大陆会议制定的并于1781年批准施行的《邦联条例》规定,由当时13个独立州组成邦联制国家。邦联政府的权限很小,不能有效地行使国家职权。鉴此,邦联国会于1787年2月邀请各州代表到费城召开制宪会议,修改《邦联条例》。

③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所以说美国革命用一纸文件取代了国王。

3用史实论述非洲非殖民化的过程。

答:非殖民化是指一个地方从外国殖民统治转而独立及自治的过程,与殖民主义相对。这个概念最早是1932年莫里茨·尤里乌斯·波恩提出的。非殖民化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列强位于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争取独立的过程。非洲于15世纪遭到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至一战期间,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外的地区完全沦为西方的殖民地。(1)早期的斗争

一战前后,非洲人民即开始爆发反抗殖民统治,争取独立的斗争。

一战后,非洲的独立运动以埃及的华夫脱运动为代表。埃及资产阶级领袖柴鲁尔建立华夫脱党,提出“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埃及的完全独立,得到人民的支持。柴鲁尔等人提出英军撤离埃及、准许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并组织代表团准备赴英谈判。1921年,英国殖民当局拒绝华夫脱党的要求,逮捕了华夫脱党领导人,引发埃及人民的反英大起义,英国被迫退让,颁布《埃及宪法》,承认埃及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柴鲁尔组阁后,不断遭到英国当局的干涉,一度被迫下台,1938年,华夫脱党在大选中失败,从此一蹶不振。(2)二战后的独立浪潮

二战后,非洲掀起独立运动之高潮。

①伊朗

伊朗发起石油国有化运动,以议员摩萨台为首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组成“民族阵线”,反对英美插手经营伊朗石油公司,1952年7月,摩萨台因两国联合施压而被迫辞职,全国掀起示威浪潮,最终于1973年实现石油国有化。

②埃及

埃及纳赛尔领导自由军官组织部队起义,推翻法鲁克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埃及共和国,与英国就苏伊士运河的管理权展开了长期的斗争。1957年4月,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对亚非拉人民、特别是阿拉伯人民的反帝反殖斗争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③伊拉克与黎巴嫩

伊拉克爆发七一四革命,推翻费萨尔王朝,驱逐英国殖民者。黎巴嫩爆发人民起义,反抗美国的干涉。

④北非与阿尔及利亚

北非地区,利比亚1951年12月21日,利比亚根据四届联大的决议宣布独立,成立利比亚联合王国,成为战后非洲第一个宣布独立的国家。随后苏丹、突尼斯、摩洛哥先后发生反殖民统治斗争,建立了独立国家。阿尔及利亚则爆发了武装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成立了临时政府,法国被迫撤军。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北非这一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民族独立战争。

⑤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加纳首先独立,宣告了战后非洲第一个民族独立国家的诞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走向高涨的起点。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从西非、中非向东非、南非扩展,1960年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被称为“非洲年”,到60年代末,非洲大部分地区宣布独立,政治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2015年苏州大学660世界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详解(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汉谟拉比法典

答:《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称“石柱法”。汉谟拉比法典的石碑是1901年12月至1902年1月由丁·摩尔根率领的法国考古队在埃兰古都苏萨遗址发现的。石碑现存巴黎卢浮宫。《汉谟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序言和结语约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语言丰富,词藻华丽,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是一篇对国王的赞美诗。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2商业革命

答: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里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主要表现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同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世界有力地联结为一个整体。

3《第三浪潮》

答:《第三次浪潮》是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该书于1980年出版,提出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之后正进入信息社会的“第三次文明的浪潮”。该书被称为是“本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杰作之一”,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促成了许多新产品、新公司,甚至新雕塑、新交响乐的诞生,影响了文化思想的各个层面。此外,阿尔温·托夫勒的作品还有《未来的震荡》、《权利的转移》等。

4道奇计划

答:道奇计划是指美国为了抵抗共产主义势力在日本推行的一个经济计划。四十年代后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尽,美苏间的“冷战”便已急速展开。美国为抵制和对抗共产主义势力的“浸透”,首先在欧洲实施了“马歇尔计划”,接着又在日本推行了马歇尔计划的翻版“道奇计划”。“道奇计划”的主要内容有:编制“超平衡紧缩预算”、强化税收、停止复兴金融公库贷款业务、维持财政补贴、增加对日援助、设立美国对日援助回头资金、金融缓和等措施,其结果是加快了包括战败国德、日在内的有关诸国的经济复兴。

5舒曼计划

答:舒曼计划是指1950年5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罗贝尔·舒曼在事先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商谈后,发表的一个西欧煤钢联营计划。该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联邦德国煤钢工业为基础,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由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共同管理“联营”。根据该计划,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政府代表在巴黎进行了近一年的磋商,于1951年4月18日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它的建立为50年代后期成立“欧洲共同市场”奠定了基础。

6二月革命

答:二月革命是1917年俄历二月俄国爆发的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罗夫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苏维埃政权。后又因为临时政府的措施不当,继续参加一战,激发广大人民的不满。7月,临时政府企图用前线的战斗来转移人民的斗争视线,下令前线发动进攻,不料大败。致大规模群众示威游行爆发,临时政府公开使用暴力对付人民的示威游行,导致爆发了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的十月革命爆发,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控制了局面,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为俄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它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次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欧洲各国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对本国反动政府,争取民主权利和民族解放的革命运动的高涨。

7美国边疆学派

答:美国边疆学派是美国历史学流派,由美国史学家特纳所创建。他于1893年发表《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大意义》一文,其后又屡加阐发,遂形成一种解释美国历史进程的新学派。该学派认为19世纪末以前,美国西部存在着不断西移的边疆,美国历史很大程度上是一部不断向西移殖的历史;对西部自由土地的任意获取,使社会经常处于流动状态,通过自由竞争达到繁荣;这不断西移的边疆是形成美国民族特性和民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美国不同于西欧的特点之一。

8新东方政策

答:新东方政策是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的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外交政策,是对联邦德国历来推行的哈尔斯坦主义的重大修正。新东方政策反映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新东方政策”对70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实质上以联邦德国的地位和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德国统一为目标,它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新东方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自主地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这是联邦德国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9弗洛伊德

答: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二、简述

1十字军东征原因及影响。

答:十字军东征是指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他们认为是异教徒的国家(地中海东岸)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性战争,东正教徒也参加了其中几次十字军。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佩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1)十字军东征的原因

①根据基督教传说,耶路撒冷是耶稣诞生与升天的地方,他的坟墓就在被视为圣地的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在古代曾是犹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是希伯来王国的都城,自然也被犹太教徒视为圣地。同时,耶路撒冷还是伊斯兰教的圣地。十字军要夺回圣地耶路撒冷,自然激起塞尔柱突厥人和后来的伊斯兰国家的反抗,导致战争的发生。

③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1088~1099年)在法国的克勒芒宗教大会上号召组织十字军。在会议结束时,他向人们发表了慷慨激昂的煽动性演说。他历数基督教徒在东方的痛苦和突厥人的“暴行”,号召贪婪的领主、好战的骑士、冒险的商人和盲从的农民,拿起武器,到东方去,从异教徒手中夺回主的坟墓。在宗教感情的冲动,物质利益的诱惑,使西欧许多阶层的人,尽管其目的各异,都投身于该次征服战争之中。(2)十字军东征的影响

①十字军远征持续了将近200年,罗马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不仅完全落空,而且由于其侵略暴行和本来的罪恶面目,使教会的威信大为下降,后世史家评论说:“在某种意义上说,比失败还更坏些。”十字军所谓要夺回的圣地耶路撒冷,遭到空前的血洗。

②十字军东侵在客观上打开了东方贸易的大门,使欧洲的商业、银行和货币经济发生了革命,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造成了有利于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

③十字军东侵,促进了西方军事学术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如西方人开始学会制造燃烧剂、火药和火器;懂得使用指南针;海军也有新的发展,摇桨战船开始为帆船所取代;轻骑兵的地位与作用得到重视等。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役及经过。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役(1)马恩河会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军队同德军于1914年和1918年在法国马恩河地区进行的两次会战,马恩河会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发生在法国境内马恩河地区的一次重要战役。1914年8月,德军同法、英军队在法国边境展开激战,双方共投入350万大军。法军和英军被迫南撤。9月3日,德军越过马恩河。5日,法军主力经过重新部署,在马恩河一带200公里战线上开始反击德军,至9日迫使贸然南进的德第一、二集团军撤退到马恩河以北至凡尔登一线。马恩河战役使德军包抄法军的计划失败。(2)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伤亡人数仅次于索姆河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国企图一举击败法国的战略目标再次遭受挫折,损失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又无法及时弥补。它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3)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时间发生在1916年7月1日到11月18日间,英、法两国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双方伤亡共计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中。

3二战后民族独立思潮。

答:当代民族主义思潮作为一种近代兴起的世界性思潮,是随着欧美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自20世纪中期以来,民族主义已经变成了当代历史上一种普遍的观念力量。”20世纪因之可以称之为“纯粹民族时代”。二战后出现过许多各具特色的民族主义思潮流派。(1)印度甘地的“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

甘地的“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又称甘地主义,它包括四个基本内容:①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的政治哲学;②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的政治思想;③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④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2)尼赫鲁“社会主义类型”的民族主义

尼赫鲁早年是一个费边主义者。费边主义加上甘地主义的社会平等观,构成了尼赫鲁“社会主义类型”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尼赫鲁执政后,借鉴苏联计划经济和中国农业合作化道德一些经验,以“五年计划”推动印度经济的发展。尼赫鲁还主张在印度建立“混合经济”,即公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并行发展,并给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罩上“社会主义”的政治外衣。(3)苏加诺的“综合型”民族主义

苏加诺称自己是民族主义者、伊斯兰教徒和马克思主义者的“混合体”,提出“纳、沙、贡”思想,主张三种力量的团结与合作。1945年,在印尼独立准备调查会上,苏加诺提出“建国五基”,即①印度尼西亚的民族主义;②国际主义或人道;③协商制或民主;④社会繁荣;⑤在信仰神道的基础上来建立独立的印度尼西亚。(4)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中东已兴起了泛阿拉伯民族主义,二战期间在叙利亚又兴起了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1940年由曾留学巴黎的大马士革中学教师米歇尔·阿弗拉克和律师萨拉赫丁·比塔尔筹建阿拉伯复兴党。他们从泛阿拉伯主义和伊斯兰教义出发,又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日耳曼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吸取某些思想,发表了《阿拉伯的统一高于社会主义》等小册子,提出“复兴阿拉伯”、“阿拉伯社会主义”等口号。1946年在大马士革创办《复兴报》,1947年4月7日举行第一次党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章,系统阐述了该党的基本理论和政治原则:①在阿拉伯本土范围内实现阿拉伯民族的统一和自由;②相信阿拉伯民族具有有觉悟、有创造力和有活力的特殊品质;③相信阿拉伯民族负有促进人道主义的特殊使命,即要有反对殖民主义的思想。(5)泛非主义

战前已有泛非运动。它是由美洲黑人知识分子发起的黑色人种思想启蒙运动。1919至1927年在美国黑人学者杜波依斯(1868~1963)的领导下曾举行过四次泛非大会,其纲领口号是:“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分散活动后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主要是该运动与非洲大陆的反帝、反殖斗争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更明确的斗争纲领。1945年10月在英国的曼彻斯特举行第五次泛非大会,杜波依斯任主席。会议通过《告殖民地列强书》和《告殖民地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书》,提出了积极的政治行动纲领。过去,泛非主义主要强调恢复黑人的尊严和平等权利等问题,强调请愿和呼吁的斗争方式,现在则强调“必须摆脱外来帝国主义的控制、取得政治和经济自由”,并主张采取罢工和抵制等积极的斗争方式。会议首次提出了非洲统一问题,呼吁全非洲的团结。(6)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拉美民族资本的发展,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稳健派或激进派的民族民主主义都有了新的发展。战争结束时,尤以危地马拉的阿雷瓦洛的民族改良主义令人瞩目。1944年10月20日起义后,阿雷瓦洛当选为总统,他效法墨西哥卡德纳斯的改革方针,提出了反对美国垄断资本和封建大庄园制的改革措施。

②与此同时,秘鲁的德拉托雷和哥伦比亚的盖坦的民众主义也颇有影响。早在战前他们就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1945~1948年德拉托雷领导的人民党在秘鲁国会两院中拥有多数;1946年哥伦比亚掀起盖坦运动,并拥戴盖坦为总统候选人。1948年盖坦在第9届泛美会议上谴责美国干涉拉美内政,使其政治影响进一步扩大。他们坚持民族独立和拉美团结的思想,主张发展民族经济,实行土地改革和工业国有化。德拉托雷还提出了“拉丁美洲是属于印第安人的”的口号。在政治上,他们主张实行议会民主和多阶级合作。还提出过共产主义不适合拉美国情的论点,但是为了争取选票,并不反对与共产党合作。

4美国内战前的矛盾。

答:19世纪中期,美国基本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同时,美国通过各种手段,将领土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不过,美国社会内部却矛盾重重:(1)南北方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

内战爆发前,美国北方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南方则是奴隶制的种植园经济。奴隶制使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把棉花等原材料大量销往英国,也难以满足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对原材料的需求。同时,由于南北方经济制度的对立,国内缺乏统一的市场,黑人奴隶被束缚在种植园内,生活贫困,基本无消费工业品能力,也限制了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两种经济制度矛盾突出。(2)南北方关于西部领土的矛盾

在领土扩张中,不断有新州加入合众国。种植园奴隶主力图把每个新州变为蓄奴州,北部资产阶级也力求把每一个新州变为自由州。在自由州里,小农经济可以避免奴隶制经济的排挤得到发展。从19世纪20年代起,双方争夺西部土地的斗争愈演愈烈。不过在这些斗争中,北部资产阶级一再退让妥协,南部奴隶主则得寸进尺。1820年“密苏里妥协案”确定密苏里州为蓄奴州,同时从马萨诸塞州分出一个新州——缅因州作为自由州,还为尚未建州的西部广大地域,划定了奴隶制与自由制的分界线——北纬36度30分以南为奴隶制区域,以北为自由制区域。不过,1854年,南部奴隶主控制的国会通过了《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在位于北纬36度30分以北的堪萨斯州和内布拉斯加州强行建立奴隶制,引起当地人民反抗。1857年,南部奴隶主又利用联邦法院通过“德雷德·斯科特判决”,宣布:今后奴隶被带到任何地方都是主人的财产。这就是说:奴隶制度在全国一切地方都是合法的,激起了北方人民的义愤。(3)黑人奴隶、废奴运动者和奴隶主的矛盾

废奴思想早在殖民地时期就已萌发,废奴运动也于那时兴起。到19世纪30年代,北部废奴运动形成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1833年全国性废奴组织“美国反对奴隶制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废奴运动的兴起。废奴运动著名领袖有劳埃·加里森、温德尔·菲利普斯及黑人弗雷得里克·道格拉斯等。北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黑人及先进的知识分子是运动的骨干力量。他们到处进行消灭黑奴制的宣传鼓动,并组织起“地下铁道”,协助南方黑奴逃到北方和加拿大。840年废奴派发生分裂:一派拥护政治行动,主张废奴派成立政党,参加竞选,通过立法手段消灭奴隶制;另一派继续坚持道德说教的方式。到50年代,废奴运动中一个新的派别——暴力革命派兴起并愈益得势,他们既反对道德说教,又反对政治行动,主张通过武装斗争消灭奴隶制度。(4)党派之间的矛盾

以反对奴隶制为目标的共和党崛起,到1855年末,北方所有的自由州都建立起了共和党组织。1856年,共和党参加竞选总统,在11个州获胜,这表明它得到了各种社会力量的巨大支持。同民主党矛盾突出。但民主党内部也有矛盾,民主党本由北部民主党人和南部民主党人组成。在对待奴隶制问题上,两派各执一端。南部民主党人一贯不择手段地扩展奴隶制,北部民主党人坚持“居民主权原则”,即由居民自己投票决定所在州的奴隶制存废。堪萨斯流血斗争引起民主党内部第一次分裂。在1858年关于奴隶制的大辩论中,裂痕进一步扩大。在1860年的代表大会上,发生了公开分裂,形成南北两个民主党,各有自己的纲领和总统候选人。

三、论述

119世纪英国福利政策的社会因素。

答:(1)福利国家思想

在英国,虽然“福利国家”出现于战后,但其思想始发于19世纪后期。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工会领袖等,在研究英国社会矛盾时,提出了采用温和、渐进方式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设想。20世纪初,英国有关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广泛传播,甚至像威尔斯亲王、张伯伦一类人物也予以认同,呼吁通过国家主持收入再分配,满足低层社会需求,抑制国内阶级矛盾对立与激化。但当时,“英国病”尚未充分暴露出来,实施“福利国家”的客观条件不成熟。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2)国有化改革

战后英国的国有化改革没有遭到资产阶级的强烈抵制,得以较为顺利进行工党政府采用补偿办法,以高于市场价格的政府债券换取企业股票,企业主从中得到不少好处,尤其是那些长期亏损的铁路、煤矿等企业的企业主更是如释重负,当然也就没有抵制的理由了。此外,政府让大批企业董事、经理留在原企业内继续供职,并保持原企业内部工人就业的稳定,使长期亏损企业内的工人也能得到保障,因此,从人的角度来看,积极支持工党政府实施国有化的社会基础是比较广泛的。(3)工党政府的福利政策

工党政府实施的社会改革首先从恢复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人手,废除了1927年保守党政府制定的“工会法”。1946~1948年,政府改革了保健制度。规定给居民实行免费医疗,并建立统一的国家保健制度,使居民医疗服务条件得到显著改善。1945~1948年,政府实施了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规定发给新生婴儿补助金和儿童教育补助金,对工伤事故和职业病者、孕妇、失业者发给补助金,对寡妇和老年人予以养老金和丧葬补助金。当时,按规定领取上述补助金的投保人数达2300多万人。在社会服务方面,政府提高了中学毕业年龄,对满11岁的儿童实施免费中等教育,并享受补助或免费午餐;增加了大学奖学金;并营造公寓住宅,以期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工党政府的社会改革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进步,主要受益者是广大劳动群众,也是英国长期的劳工运动的必然结果。

2二战后德日经济发展原因。

答:(1)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美国的大力支持和驻军保护,没有赔偿战争赔款,无须建立国防,节约资金,实行有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②重视科技。发展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③日本企业实行严格而灵活的科学管理制度。

④日本长期实行低消费、高积累的政策。(2)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西德虽经过战争的破坏,但是强大的工业基础保留下来,这是战后西德工业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西方国家推行扶植恢复西德工业方针的结果,使西德保留了可以很快恢复工业生产的基础。

②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战后最初经济恢复外援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③在二战后,西德保留下了一大批熟练的工人队伍,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没有因为战争而耗尽,这对于西德来说是一个强大的智力支持。这是战后西德保留的最珍贵的财富。

④西德在地理上占了相当大的优势,全德78%的矿山、84%的冶金制造产品都出产自西德。二战前德国的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大多数集中在西部。

⑤朝鲜战争爆发后,大批船舶定货单飞往西德,要求建造的新油轮和新货轮达200万吨,朝鲜战争的爆发促进了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当代西方文化思潮的趋势与派别。

答:20世纪上半期的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较之上个世纪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大胆创新、背离传统是其主要特征。进入20世纪以后,一方面,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大拓宽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并迅速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进一步明显地暴露出来。(1)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是孔德创立的实证主义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马赫主义的继续和发展。它形成于本世纪20年代,以法国哲学家施利克和卡尔纳普筹建的“维也纳小组”的成立为其产生的标志,实际的理论创始人是英国哲学家罗素(1872~1970)和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施坦(1889~1951)。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不应过问经验以外的问题。追求绝对真理,探寻看不见的“本质”,都是远离事实和生活而毫无意义的。它认为,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科学命题;否则就是毫无意义的假命题。(2)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最早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创始人为海德格尔(1889~1976)和雅斯贝尔斯(1883~1969)。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法国成了存在主义的另一中心,,主要代表是萨特(1905~1980)、梅洛·庞蒂(1908~1961)、马塞尔(1889~978)等人,其中以萨特的影响最大。

存在主义同其他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样,反对西方的传统哲学,认为真正的哲学是研究“存在”的哲学。而“存在”并非人们平常所说的“存在”,而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存在”即人的存在。除了人之外的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存在,只是“自在”或“持存”,惟独人有自我意识,不但知道自己存在,还知道个人之外的各种东西的存在,所以只有人才是真正的存在。人是存在主义的出发点,存在主义就是一种“具体的人学”。(3)心理学

心理学摆脱哲学附庸地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建的实验心理学。弗洛伊德(1856~1939)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包括三个系统学说:无意识学说、性学理论和人格理论。(4)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最大的是阿弗里德·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他提出通过对流通领域中供求关系的分析来说明价格的形成,以及怎样实现供求处于均衡时的价格,即所谓均衡价格。他认为,分配是国民收入如何分割为各生产要素的份额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各个生产要素的价格如何决定的问题,而各个生产要素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大小,取决于它们各自的均衡价格。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仍然属于传统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凯恩斯理论体系脱颖而出。他认为,社会总需求,即有效需求,是由总消费需求和总投资需求所组成。他还把心理因素引入经济研究之中,指出由于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社会有效需求往往低于社会总供给水平(即生产水平),从而造成“非自愿失业”。为了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就需要增加社会投资以引起消费需求的增加,并借此扩大总就业量。“有效需求”不足,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病症的根源,为了解决问题,国家就必须通过变更利率、通货膨胀、公共投资和公共工程等手段来干预调节经济生活。凯恩斯这一理论宣告了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史上自由放任主义的统治地位的结束。(5)历史学

①文化形态史学:德国人斯宾格勒创造,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这是一部以比较文化形态学为理论体系的历史哲学著作。斯宾格勒认为全人类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只有各个文化的历史。他把文化看作一个有机体,具有生命的周期,历经青春、生长、成熟、衰败等阶段。在这个意义上,各个文化是可以比较的,就是说不论它们各自具有如何不同的特点,但都要历经生长盛衰,最终走向死亡。

②年鉴学派:年鉴学派的创始人费弗尔、布罗代尔等提出两大主张:一是提倡“全面的历史”(或称“整体的历史”),主张扩大史学研究范围,包括人类活动的全部现象,特别是经济、社会、心理现象;二是提倡打通史学与社会科学,批评各种历史专家“筑起高墙,精心培育各自的葡萄园”,而不顾其他史学家与社会科学家的成果与见解。与极为重视狭隘的政治、外交和军事的历史的传统史学相比,年鉴学派扩大了历史的研究范围,采用了更为广泛多样的研究方法,这无疑是一大进步。(6)社会学

社会学在西方各国相继得到正式承认,许多大学开设了社会学讲座并设立了社会学专业。在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学问的建设过程中,法国的埃米尔·涂尔干(1858~1917)和德国的马克斯·韦伯(1864~1920)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所谓社会事实,就是发生在社会集体层次上的现象,即“个人每时每刻都遵守的、存在于个人之外的集体行为和思维方式之现实。”涂尔干反对把社会现象还原为个人行为的主张。马克斯·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开创了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传统。与涂尔干的看法相反,韦伯认为,客观存在的只是每个具体的个人及其社会行动,社会作为实体并不存在。

2015年四川大学651世界通史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亚述帝国

答:亚述帝国是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末两河流域北部以亚述城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是铁器时代的第一个帝国。公元前10世纪,埃及新王国的势力日趋衰落,亚述经过两个多世纪连续不断的征服战争,建立起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帝国,将两河流域南部和埃及这两大文明中心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亚述帝国时期,由于战争带来了大量战俘,奴隶制有了很大发展,奴隶主包括王室家族、军队和行政官吏、祭司等,巴比伦尼亚的工商业奴隶主经过斗争,还从亚述帝国手中争得了自治权。除奴隶外,还有一些人身自由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公元前626年,巴比伦尼亚宣告独立,由亚述派去驻守巴比伦尼亚的那波帕拉沙尔自立为王,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并与伊朗高原西北部的米底人结成同盟,于公元前612年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灭亡。

2希波战争

答:希波战争是公元前5世纪古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而引起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米利都起义。起义被镇压后,波斯以雅典曾援助米利都起义为由,渡海侵入希腊。主要的战斗发生于公元前490年和前480~前479年的两次波斯大军入侵期间,但波斯都遭到失败。直到公元前449年希波双方缔结和约,战争以希腊的胜利告终,使世界文明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力共存之势,影响深远。

3十二铜表法

答:《十二铜表法》是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该法典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因法律条文刻在十二铜表上,故得名。法典规定,维护私有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权益,保护私有财产,严惩破坏私有权者。十二铜表法对贵族滥用权力作了一些限制,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再任意解释法律。该法典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

4文艺复兴

答: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欧洲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想文化运动。这场文化运动是从复兴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开始的,因而被称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发源于l4世纪的意大利,以后逐渐扩大到西欧各国,一直持续到17世纪中期。文艺复兴运动不单单是古典文化艺术的复兴,而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萌芽,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古典文化作为反封建反教会的武器,吸收其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并加以改造,从而创造出为自己利益服务的新文化。文艺复兴运动为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也为欧洲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奠定了基础。

5《旧制度与大革命》

答:《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作家托克维尔的著作,主要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托克维尔亲身经历法国大革命,并在第二共和国时期出任外交部长。他看到在法国原有的封建制度崩溃之时,因并未带来革命预期的结果,致使执政者与民众间的矛盾化公开。托克维尔的著作1870年后被冷落了七八十年后,近几十年来在西方突然走红,随着保守的自由主义思想的抬头,托克维尔的政治观点重新受到了重视。《托克维尔全集》在1952年出版第一版后,至今已印行第三版。1979年在美国成立了托克维尔学会,出版《托克维尔评论》。

6年鉴学派

答:年鉴学派是20世纪国际史学界影响较大的学派之一。主要由法国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1946年后改称《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的历史学家组成。《年鉴》于1929年由法国历史学家M.布洛克和L.费弗尔创办,其宗旨是提倡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反对受实证主义影响的、以政治和外交史为中心的19世纪传统史学。布洛克和费弗尔在拓宽历史研究领域,开阔史学研究视野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出版了一批著作。在史学的比较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的探讨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得到法国学术界承认,被誉为年鉴学派的第一代史学家。二战后,费尔南·布罗代尔、夏尔·莫拉泽全面发展了年俭学派,布罗代尔的三时段理论是其中的代表性理论。70年代,由芒得鲁、伏费尔等人开创的“年鉴-新史学派”进一步拓宽了研究领域,翻新了研究方法,广泛开展对“日常生活”的研究。

7两伊战争

答:两伊战争是1980~1988年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大规模战争。l980年9月,伊拉克向伊朗发动突然进攻。两伊战争爆发。l981年9月以后,伊朗不断发动反攻,收复大部失地。1982年7月以后,伊朗攻人伊拉克境内,战争主要在两国边境地区进行。1988年8月,最终在联合国的调解下停战。两伊战争双方人员物质损失惨重;阿拉伯世界严重分裂。

8《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答:《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美国哈弗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所著的一部书,普遍被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事务方面最重要的一部书。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本书所持观点公允与否,在学术界大有争论。但书中对现今世界各种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对读者会有重大参考价值。

二、简答

1介绍《汉谟拉比法典》中自由民等级的情况

答:古巴比伦社会内部存在着等级制度。人们被分为阿维鲁、穆什根努、奴隶三个等级。阿维鲁是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阿维鲁等级中有大奴隶主、中小奴隶主,占多数的则是受压迫的下层自由民。穆什根努是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大概来源于破产失地的公民或原无公民权的自由民。与穆什根努同一等级的还有“纳贡人”。纳贡人成分比较复杂。至少包括伊沙库、牧民和另一种劳动者(不知其职业名称)。伊沙库主要是指以缴纳贡赋为条件从王室地产领取份地的佃耕农民。他们的身份大概不能随意改变。穆什根努等级中有的上升为奴隶主,多数则是下层自由民。

2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的成因和举措

答:(1)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的成因

反宗教改革运动是16世纪中叶的天主教会为对抗宗教改革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宗教改革后出现的新局面,故又有对立的宗教改革之称。不少历史学家认为用“天主教改革”一词更能反映其实质。15世纪,以D.伊拉斯谟为代表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鼓吹改革,但他们站在维护天主教传统的立场上,反对分裂和暴力。(2)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的措施

①天主教自15世纪召开一系列公会议之后,要求教廷改革的呼声更高。保罗三世为重振教皇威望,乃着手改革教廷弊端。首先于1545年召开了特兰托公会议。由于受法国和西班牙间战争的影响,会议时断时续,前后历时18年。1551年复会,新教诸侯曾应邀参加,不久即退出,次年又告休会。1561年由教皇庇护四世重新召开,中心议题是反对宗教改革,进行天主教会内部改革。1564年通过《特兰托会议信纲》,确认教皇有权决定宗教事务,重申天主教基本教义和圣礼制度,谴责新教因信称义的神学观点和对圣礼的不同主张。还为整肃天主教会作出规定,如主教必须讲道,神父必须熟读圣经,教士的道德生活必须受到监察,以及开办神学院训练神职人员等。该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