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一本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9 13:29:10

点击下载

作者:栾振芳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济学一本通

经济学一本通试读:

前言

经济学是对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进行理论的、应用的、历史的以及有关方法的研究的各类学科的总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经济学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密不可分,经济大势的起伏,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对各种经济学现象已经不再陌生,人们正越来越切身感受到掌握经济学知识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经济学的一些概念正在走进千家万户,经济生活中的每个参与者都能了解“CPI”、“成本”、“股票”等生活中的经济学词汇。

在现实中,我们的生活时刻被经济学的影子所萦绕,无论做什么都充满着经济的味道。蓦然回首之时,我们会发现经济学原来就在我们身边。经常关注各大门户网站的人,很容易就会总结出目前中国的热点问题,比如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医疗、物价、诚信、城建、就业、私有财产等问题,一口气就可以说上十来个,所有这些问题没有一个不与经济学密切相关,也没有一个不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老百姓关注这些经济热点无非是想多积累点经验,以便自己面临利益博弈时,能更好地应对。

有心者也许还会注意到,我们的一举一动几乎都与经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商品价格起伏涨跌,口袋里的钞票价值增减,是买房还是炒股……而每个人的成长又何尝不充满了经济上的考虑:当我们是学生时,家长要替我们考虑是不是应该选择好一点的教育;大学毕业后,我们和家长一块儿考虑是继续读研,还是工作;工作后有了收入我们要决定该把多少用于支出,该把多少用于储蓄,该把多少用于投资;有一天有了自己的企业,我们还要考虑自己的产品该收取多高的利润;还有我们的终生大事,该娶一个什么样的老婆,该嫁一个什么样的老公,虽然感情很重要,但最终还是要综合考虑,感情和面包都需要,或者面包还更重要一点……每一件小事背后其实都有一定的经济学规律和法则可循,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经济学。用经济学的原理来反观我们的生活,其实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经济学乐园里,人生时时皆经济,生活处处皆经济。

正当各种经济现象及经济规则在我们身边交错上演时,我们真正能全面了解经济学并能让经济学为己所用的人却为数不多。虽然作为普通老百姓不需要像经济学家那样把经济学研究作为职业,但是要更深刻地了解那些存在我们身边的、关乎我们幸福和成功的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和真相,以便让我们在面临某些问题时能够更加睿智,少投入一些沉没成本,也就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没有任何意义和回报的浪费,不学经济学、不懂经济学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构建起和经济学家一样的思维方式,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庞杂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在充满复杂博弈的谈判、体力的角逐和智力的较量中获得最大的收益,成为更精明的消费者、业绩卓著的企业家乃至获得最终的人生成功。正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所说的那样:“经济学知识是一门每个做大事或做小事的人都需要懂得一点的学问,只有那些准备上荒岛去开荒且不与外界社会往来的人,学习经济学才会成为多余的事。”

总之,经济学所涉及的范畴既包括政策制定者如何“经国济世”的大谋略,也包括一家一户怎样打醋买盐的小计划。所以无论你是鲜衣华盖之辈,还是引车贩浆之人,经济学都与你息息相关。可以说,经济学是一门生活化的学问。懂得一些经济学知识,可以帮助你在生活中轻松地作出决策,过上有清晰思路的生活。我们天天与经济打交道,唯有了解经济学常识,善于应用一些经济学理论,才能让生活更加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生活处处是经济,懂经济学的人才懂生活,懂经济学才能创造更多财富。

为了帮助读者通过一本书轻松、愉快、高效地全面了解经济学知识,我们特编写了这本经济学通俗读物《经济学一本通》,全书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不同侧面全面系统地讲述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书中没有令人费解的图表和方程式,也没有艰深晦涩的经济学术语,而是以经济学的基本结构作为框架,以生活中的鲜活事例进行阐释,从边际效用递减、供求规律这些最基本的原理出发,全面介绍了与个人、家庭、企业、社会、世界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包括通货膨胀、货币与银行、利率与金融市场、经济增长、失业、国际经济学、政府与市场等经济学观点,为人们在经济学和现实生活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将经济学内在的深刻原理与奥妙之处娓娓道来,让读者在快乐和享受中,迅速了解经济学的全貌,轻轻松松地获得经济学的知识,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思维观察、剖析种种生活现象,指导自己的行为,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更快地走向成功。读过本书,你就会发现,经济学一点也不枯燥难懂,而是如此的贴近生活,如此的有趣,同时又是如此的实用。

上卷 微观经济学

第一篇 自由市场如何运转

第一章 看不见的市场之手

可口可乐如何越过了柏林的市场墙

进行经营管理多年,令老年的道格拉斯·依维斯特津津乐道的不是在可口可乐公司多年来由默默无闻到首席执行官的奋斗史,也不是可口可乐在出现“中毒事件”后化解危机的巧妙举措,而是早年在民主德国打赢的一场漂亮的销售战役。

1989年,柏林墙倒塌前夕,还是可口可乐公司欧洲总裁的道格拉斯·依维斯特突然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将销售队伍派遣到德国柏林,让销售人员免费向民主德国赠送可口可乐。有时能够看到可口可乐的销售代表们正通过柏林墙上的洞递送瓶装可乐。

道格拉斯回忆起德国发生剧变之际他在东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散步,想看看可口可乐品牌是否得到了认可,“每到一处,我们都会问人们在喝什么饮料,他们是否喜欢可口可乐。事实上,我们甚至不用说出名字,只要比划瓶子的模样,人们便理解那是什么意思”。于是,道格拉斯决定以最快的速度向那里运送尽可能多的可乐——虽然,他们还不知道民主德国的商人将如何付款。

由于当时的东德还缺少冷藏设备,可口可乐公司给那些开始贮藏可口可乐的商人提供了免费的冰柜和冰箱,以保证可口可乐有一个良好的存储环境。通过这种方式,公司在民主德国迅速建起了业务。

考虑到民主德国当时发行的货币仍然一文不值,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相当于废纸的实际情况,从短期来看,道格拉斯·依维斯特的这个方案并不见得可以赚钱——光购买冷藏设备和支付销售人员的工资就已经是一笔较大的成本支出。然而,事实证明的他作出的这个商业决策绝对是正确的:到1995年的时候,原民主德国地区可口可乐的人均消费量已经上升到原联邦德国地区的水平,经过几年的发展,民主德国很快成长成为一个巨大的商业市场。

在1989年的前阶段,柏林墙还是坚固的屹立在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边界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在的社会形态使德国的氛围略显严肃。可口可乐却在不经意的瞬间,翻越了柏林墙坚固的墙身,进入民主德国市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将可口可乐送过柏林墙。当可口可乐的销售代表向民主德国递送饮料时,他们并没有摆出任何“人道主义”的姿态,也没有对那些居民的未来发表大胆宣言。他们只是在寻找商机获益——扩大全球市场、增加利润、取悦股东,这是市场经济中每个企业和个体所不停追求的。

可口可乐的这一事件显示了市场独特的运作方式:市场激励着个人为自己获取最大利益而努力,在个人努力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改善了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在对利益的追求下人们往民主德国派送可口可乐来扩展市场,通过读研深造增加个人价值,设计各种最新的发明以提高工作效率。在市场的引导下,人们变得更加积极主动,通过不断改变和对于利益最大化的不懈追求来获取属于自己的优越生活。

是什么养活了你所在的城市?有人常常会这么问。大量新鲜的金枪鱼从南太平洋的捕鱼船运往里你所在城市的高档餐厅;每天你可以选择乘坐汽车、公交或者地铁,甚至是骑自行车外出上班;身边的社区超市每天上午总陈列着顾客所需的任何东西,从燕麦到新鲜的木瓜——尽管这些产品可能来自10~15个不同的国家。这些看似烦琐复杂的事情充斥着我们每天的生活。而且不仅如此,我们的生活还在不断发生着改变:我们能在一天24个小时内的任意时间购买一台电视机,这足以令人惊叹!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在1971年,一台25英寸的彩电需要一个普通工人174个小时的工资,而在今天,一台25英寸的彩电——质量更可靠、频道更多、接收效果更好,仅需一个普通工人大约23个小时的工资。

一个复杂的经济体每天都涉及数十亿的交易,而绝大部分交易都不是在政府的直接干预下完成的。正是市场使我们生活有规律的存在和维系着,使我们的城市存在几十年甚至是再继续存在几百年也能够以固有的秩序灵活运转。

即使如果你认为更好、更便宜的电视机不是社会进步最好的衡量标准,那么你也许会被20世纪所发生的事情所震撼: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47岁上升到72岁,婴儿死亡率下降了93%。一些诸如小儿麻痹症、结核病、伤寒和百日咳这样在几十年前轻易就能够夺人性命的疾病,时至今日已经为人们所控制。

传说,在“冷战”前叶利钦到美国参观时,看到美国药店明亮的走廊两边摆满了从治疗呼吸困难到脚气的成千上方种药物,很是感叹。“这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叶利钦说,“不过美国是怎么做到让每个药店都储存了这些药物呢?”

与苏联不同,在美国,药店储存什么药品不是由美国政府决定。药店出售人们想要购买的产品,相应的,制药厂只生产药店想要储存的药品。苏联经济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直接干预每件事情造成的,从伊尔库茨克工厂生产的肥皂数量到在莫斯科学习电气工程的大学生数量都得由政府决定。

最终事实证明,这种计划经济过于繁重。弗里德曼指出:“在一个自由贸易的世界里,任何交易的条件,都由参加各方协议。除非各方都相信他们能从交易中得到好处,否则就做不成交易。结果,各个方面的利益取得了协调。”所以,当一切运行正常时,自由市场能够让交易的双方都获益。

在自由竞争市场上不存在浪费或者无效率生产。因为,企业只生产那些能让世界变得更富足的产品,所以其生产出的产品成本将达到最低,并且有限的资源将被用来生产那些收益超过成本的产品。自由市场上收益远远大于成本。在自由市场下,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此时,市场能够将社会中有限的资源很好地转化为人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市场不是万能的,不可否认的是市场经济也是存在诸多弊端,但事实证明,没有市场确实是万万不能的。市场经济在过去一千年的成长

市场经济是一种广为人知的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中的个人或者厂商都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买卖选择的自由度。

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泰山不是一天垒成的,市场经济也不是在一天之内形成的,市场经济经历了极为漫长的成长和发展期。市场经济时代是以工业为主导的时代,但历史似乎总在与人类为难,从采集开始直到封建农业,在各个历史阶段无不渗透着市场经济的影子。

从本质上来讲,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则必然导致以雇工经营和机器大生产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对立的,它一方面刺激小农家庭增加消费,另一方面又在竞争中竭力排挤家庭手工业,减少小农家庭收入,同时还以种种胁迫利诱手段,吸引家庭劳动力外流。

一般地,工业是从农业中分化独立出来的,要揭开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起源之谜,仍然只能从农业经济的发展中着手探索。早在奴隶农业时期,就已产生了最早的手工业和商品经济萌芽。到农业经济时代末期,即封建农业时期,以农具制作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已经变得相当发达,出现了不少专门的手工业作坊和商店。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这些作坊和商店便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其基本做法主要是实行雇工经营,通过不断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效率,结果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形成。

在世界历史上,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变是从西欧开始的。从14世纪到15世纪,欧洲遇到了空前严重的危机,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和战争使整个欧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几乎完全停滞,与当时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的繁荣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照,促使不少欧洲人冒险探索前往东方的航线。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进一步扩大了欧洲的世界市场。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英国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手工业的发展引发了对于土地的争夺战,圈地运动进一步发展的后果的是人们对于君主专制桎梏经济发展的反抗,终于在1642年的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直到1688年,经过长时间斗争,历经三次反复,英国确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制度,进而成为世界第一个资产阶级国家。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引下,各国纷纷以不同形式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新的土壤。较为典型的是,美国19世纪60年代推行的黑奴解放运动,进一步巩固了美国的国家制度。而亚洲的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也迅速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土壤。在亚当·斯密“看不见的市场之手”的指引下,各国的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两次的工业革命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机器带到这个世上来,带来生产效率几倍甚至是几十倍的增长。

对于欧洲和北美洲的大多数国家来说,19世纪是一个自由放任的时代。这种被翻译成“别管我们”的学说认为,政府应当尽可能少地干预经济,尽可能多地将经济决策留给市场供求机制去完成。19世纪中叶,许多政府都笃信这一经济信条。

有时候成长太快对与孩子并不是一件好事,短时间内长大就意味缺乏必要的涵养和文化,这对于市场经济也是同等道理,于是问题开始出现了。无政府主义的自由竞争进入到白热化的状态,其结果就是垄断公司的大量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整个20世纪,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到目前,几乎各行各业都形成了一些规模巨大的垄断公司,寡头垄断已经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市场结构。

在垄断经济的持续发展下,纯粹市场经济的弊端也开始一一显露:资本主义家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工人在极其恶劣的劳动环境下工作,一个童工甚至需要在棉纺织机器上工作十几个小时。贫穷的人更加贫穷,富有的人愈发富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像一个身患绝症却不自知的病人,“黑色星期四”的到来,宣布绝对自由的市场经济确实已经病入膏肓。

路易斯·V.阿姆斯特朗写的的《我们也是人》(We Too Are the People),描写了发生在1932年晚春的芝加哥的场景:

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一个生动而可怕的瞬间,我们决不应该忘记。我们看到,一群人(大约50多人)正在疯抢一家餐馆后门外的一个垃圾桶。美国公民竟然像牲口一样为残羹剩菜而战!

美国的经济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市场经济本身就有滞后性、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罗斯福新政的展开表明了政府对于市场经济的态度:停止市场无尺度的自由,使“政府之手”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监管的作用。二战后30年内,在政府指导下,西欧和北美的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繁荣。此后到1980年前后,欧美经济再度出现高潮。保守主义在许多国家抬头,各国政府开始减税并放松经济管制。其中“里根革命”影响尤为深远,它改变了公众对于税收和政府的态度,扭转美国联邦政府的公共支出趋势。

战后至今60多年间,世界经济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一般来说,欧洲和北美绝大多数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已经步入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阶段。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依然处于传统封建小农经济阶段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中,工业化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随后,中国也开始了市场经济道路的探索,从上世纪80年代起逐步完善自己的市场经济体制。发达的市场经济是如何运转的

通俗地说,市场应被理解成买者和卖者决定价格并交换物品或劳务的机制。从艺术到污染,几乎每一样东西都存在相应的市场。市场可以是集中的,如股票市场;也可以是分散的,如房地产或劳动力市场。它甚至可以是电子化的,例如许多金融资产或服务是通过电脑进行交易的。市场的最关键特征是将买者和卖者汇集到一起,共同决定商品的价格和成交的数量。

市场经济是一部复杂而精良的机器,它通过价格和市场体系对个人和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协调。它也是一部传递信息的机器,能将成千上万的各不相同的个人的知识和活动汇集在一起。在没有集中的智慧或计算的情况下,它解决了一个连当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也无能为力的涉及亿万个未知变量或相关关系的生产和分配等问题。并没有人去刻意地加以管理,但是市场却一直相当成功地运行着。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一个单独的个人或组织专门负责生产、消费、分配和定价等问题。

我们通常想当然地认为经济会顺利进行。当你走进一家超级市场时,你想要的东西——面包、麦片粥、香蕉等通常都摆在货架上。你付款之后就可以将这些食品打包带走,然后美美地享用。世上还有什么事比这更简单呢?

如果稍稍想一想并仔细观察一下,你也许会对每天为你提供面包的市场机制赞叹不已。这些食物在提供给你之前可能已经经历了5个或10个环节,它们成年累月地穿越全球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角落,先后经过农民、食品加工者、包装员、运货员、批发商及零售商等一整套链条。整个过程似乎是一个奇迹:适量的食品被生产出来,运送到合适的地点,并最终以美味可口的形式出现在餐桌上。

但真正的奇迹是:整个体系运行过程中,没有任何人进行统一指导或强制运作。成千上万的企业和消费者自发地进行交易,他们的活动和目的通过看不见的价格和市场机制得以协调。没有任何人决定生产多少鸡肉,货车运往哪里以及超级市场何时开业。然而,最终当你需要之时,食品便会出现在商店里。

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我们的经济,就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市场无时不在我们周围创造类似的奇迹,成千上万的人无须统一指导或指令性计划,自愿地生产出许许多多产品。事实上,除了极个别的例外(如军队、政府和学校),我们的大部分经济生活都是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才是人类社会真正的奇迹所在。

正如凯恩斯所强调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课题之一就是确定政府同市场的合理界限。如果我们追溯现存的界限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话,那么我们对这个问题也许会有进一步的理解。在中世纪,欧洲和亚洲的不是混乱而是经济秩序。那时的经济活动太多由贵族阶层和城镇行会来指导。然而,大约两个世纪以前,政府对价格和生产方法的控制力开始日渐减少。封建主义的枷锁逐渐让位于我们称之为“市场机制”或“竞争资本主义”的制度。

在既有的经济秩序下,市场经济一直在良好运转着。市场是买者与卖者们面对面讨价还价的实实在在的场所。农民们将他们的产品拿到集市上或城镇里出售,在那里,满目都是黄油、乳酪、活鱼、蔬菜等大家十分熟悉的东西。今天的美国仍然有许多交易者汇聚的重要的市场。例如,小麦和玉米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交易,石油和白金在纽约商品交易所交易,而宝石则在纽约市的钻石区进行交易。

市场经济相比于计划经济,在价格机制上的交易以灵活见长。在市场体系中,每样东西都在价值基础上确立价格。价格代表了消费者与厂商愿意交换各自商品的条件。如果我同意以4000元的价格购入一台冰箱,这就表明该冰箱对于我的价值高于4000元,而这一价格也高于交易商眼中该冰箱的价值。这样,二手冰箱市场就决定冰箱的价格,并通过自愿交易将冰箱分配给那些对其具有最高价值的人。

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价格还是一种信号。如果消费者需要更多数量的某种物品,该物品的价格就会上升,从而向生产者传递出供给不足的信号。例如,每年夏天,由于许多家庭外出旅行,汽油的需求量会大幅度上升,从而价格也会上升。较高的价位一方面刺激石油公司增加产量,另一方面抑制旅行者延长行程的愿望。混合效应使市场总剩余达到最大化

当经济学家提出应该主要依靠个人决策的论点时,他们的意思往往是,经济上的决策应该听任“市场支配”。市场的现代概念是买卖双方在一起交换物品这种传统村镇市场的延伸。这种传统的市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中还存在着,在大多数城市里农民还会把他们的产品带到农贸市场去出售。在现代经济中,某些交易在特定场所进行,比如股票,大多是在像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和太平洋证券交易所这种场所的“股市”上进行交易。

今天,市场的概念包括任何进行交易的场合,尽管这些交易的方式与村镇市场未必相同。在百货商店和购物中心,顾客们很少讨价还价。当生产商购买所需要的原料时,他们用钱而不是其他物品进行交换。大多数物品——从照相机到布匹都不是从生产者手中直接卖给消费者,而是由生产者卖给批发商,批发商卖给零售商,零售商再卖给消费者。所有这些交易过程都包括在市场经济这个概念里。

简单说来,市场经济系通过个人(或家庭)之间和厂商之间的交易而运行,个人从厂商购买物品和服务,厂商取得投入品——各种用于生产的原料,生产产出品——它们出售的物品和服务。在考虑市场经济时,经济学家关注的是个人与厂商之间相互起作用的三大类市场。厂商出售产出品给家庭的市场统称为产品市场,或物品市场。许多厂商也出售物品给其他厂商;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家厂商的产出品就成为第二家厂商的投入品。这种交易也被认为是发生在产品市场。三个主要市场图

在投入方面,厂商需要(除了在产品市场购买的原料)某种劳动和机器的结合以生产它们的物品。它们在劳动市场上购买工人的劳务。它们在资本市场上取得资金用以购买投入品。传统上,经济学家还要强调第三种投入的重要性——土地,不过,在现代工业经济中土地的重要性已经是次要的。因此,为了大多数目的,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三个主要市场上就足够了,本书也将遵循这一模式。

如图中所示,这三个主要市场都有个人的参与。当个人购买物品或服务时,他们在产品市场上起着消费者的作用。当他们作为劳动者时,经济学家就说他们是在劳动市场上“出售劳务”。当他们购买厂商的股份或者借钱给企业时,经济学家说他们是作为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汽车工业为我们解释如何使以不同受众为主导的三种市场经济如何在相互协调中达到利益最大化,在其中或多或少存在政府行政职能的影子。

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个人作出的决策反映他们自己的愿望;厂商的决策则以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为目的。为此,厂商必须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并且以低于其他厂商的价格进行生产。在厂商追求利润的相互竞争中,消费者在产品的种类上和价格上都得到好处。市场经济就是这样回答了如下三个问题:生产什么,以什么方式生产,以及决策是怎样作出的,而且总的说来,这些回答能够保证经济的效率。

在美国,由个人作出主要决策反映经济学家的信念,认为这种决策方式对于保持经济运行效率是适当的和必要的。但是经济学家同时也认为:政府进行某些干预也是需要的。找到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经济上的适度平衡是经济分析的中心问题之一。

尽管市场总的来说回答了这些能够保证经济运行效率的基本经济学问题,但是在某些地方这些回答是不够的,或者说在许多人看来是不够的。当市场运行得不好的时候,或者说人们认为它运行得不好的时候,人们就转向政府。

政府在现代经济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我们既需要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又需要理解政府为什么要从事它所从事的活动。在前面讲到汽车工业时,我们举出好几个政府采取行动的事例。在汽车发展的早期,乔治·塞尔登几乎可以利用政府制定的专利法改变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在70年代后期,政府的财政担保使克莱斯勒公司得以继续存在。政府限制日本汽车进口给汽车工业帮了大忙。但其他政府法规又可能使它受到损害,就像安全和污染方面的法规所起的作用那样。汽车工会之所以有力量在当时把工资提到高水平,其部分原因在于联邦的立法赋予它的权利。

一般说来,是美国政府建立了这样一种法律体系使私有厂商和个人能在此体系下运作。它对企业进行管理以便保证它们不实行种族歧视或性别歧视,不误导消费者,不忽视员工的安全问题,不污染空气或水源。在有些工业部门中,政府和私有企业一样运作:政府拥有的田纳西流域管理局(TVA)是美国最大的电力生产者;政府拥有的公立学校供许多孩子上学;政府拥有的邮局一直在发送大部分的邮件。在其他情况下,比如在国防支出、公路修筑、钞票印刷上,都是由政府而不是私人部门提供物品和劳务。

然而,你也可以想象出对经济施加更直接的控制的政府。在决策权集中于政府手中的国家里,政府官员可以决定一家工厂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可以通过法律规定工资水平。作为信号的价格使市场运行如此良好

明确的产权给了人们从事互惠交易的权利,而经济信号会告诉人们哪些交易是互惠的,进而成为运行良好的市场另一个重要特征。经济信号是帮助人们作出更好的经济决策的任何信息。在现实世界里企业面对着数以千计的信号。例如,商情预测者认为纸板箱的销售是一个好的工业生产变化的前期指标:如果企业买了许多纸板箱,你可以确定它们会很快提高产量。

但价格无疑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信号,因为它传递了有关他人的成本和支付意愿的重要信息。如果一本书的均衡价格是30美元,这实质上是告诉每个人:存在愿意支付30美元或更高价格的消费者,也存在成本等于或低于30美元的生产者。

市场价格给出的信号通过告诉人们是否买书或卖书来保证总剩余的最大化。如果一本书的价格是30美元,任何不愿支付30美元的消费者都知道有其他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任何成本高于30美元的生产者都知道有其他成本更低的生产者。而且愿意支付30美元或更高价格的消费者,和成本等于或低于30美元的生产者一样,实质上都在被告知由他们来消费和生产是合适的。

特定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可以为买方和卖方提供他们所需知道的信息,以使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及偏好保持一致。市场价格反映了无数生产者和原料供应商的选择。它可以反映出消费者的偏好、产品的成本等与时机、位置和环境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完全超出了任何个人或中央计划机构的理解范围。生产者能够在市场价格机制的指引下,是生产的产品取得最大的价值,进而为自己获利。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的社区里的超市总是储备刚好足量的牛奶、面包、蔬菜和其他食品,这些商品的数量几乎总是足够的但又不至于多到会出现变质和浪费?为什么你当地的市场上由世界各地生产的冰箱、汽车和CD机的供应量恰好就是消费者的需求量?市场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它指引着追逐私利的个人相互合作并使他们的决策协调一致。在市场中,价格协调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较高的价格趋于抑制消费者购买,同时刺激生产;较低的价格鼓励消费,同时抑制生产。价格在市场机制中起着平衡的作用。

经济学家大多假定,人和公司对与自身决策相关的成本及效益,都是依据物品的价格做出的。然而,在实践当中,即便是在作重要决策时,我们也往往信息不足。不过,对于以下各例,成本效益却暗示:在有限信息下采取行动的代价,比承担掌握充分信息所付出的代价更划算。

市场交易总发生在利益存在潜在冲突的若干参与方之间,与其说这种情况是例外,倒不如说它是规律。卖方希望买方说出自己愿意付多少钱,可买方却害怕卖方索价过高,于是尽量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同样,买方希望了解自己正在考虑的产品够不够好,而知道真实情况的卖方,却不可能透露产品的缺陷。在如此局面下,决策人怎样才能掌握更多有关信息,通晓价格,作出适合自己的决策呢?

曾有这样的说法:市场上有两种买家,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一种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在做什么的人。头一种买家,因为考虑到自己缺乏知识,不明白价格与质量存在的可见联系暗示着什么,有时能够限制自己的损失。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比潜在买家了解得更多。而买家的任务,是根据卖方可见的行为,推测产品质量到底好不好,进而估量所要购买的产品值不值这个价钱。一般来说会有两种情况:买者觉得卖家定价合理,因而欣然接受卖家给出的价格;或者是,买家觉得卖家给出的价格过高,在讨价还价的基础上与卖家共同制定更加符合商品价值的价格,当双方对于价格的协商没有达到一致时,交易终止。买家继续寻找具有合适价格的商品,卖家则等待对于自己的定价满意的顾客的出现。

在大多数情况下,市场上的贸易交换通过价格的协调有条不紊的进行。但是对于由于价格信息不明,也可能导致个人在进行选择时徘徊不定。但是决策者信息不足,这也就罢了;更叫人头痛的是,现有的信息往往并非“可用的信息”。如果根据现有的信息来看,在某些场合,产品质量比表面上看要高,而在另一些场合,质量又比表面上看要低。可还有的时候,现有的信息会营造出一幅系统化的误导图像。在以下两个例子中,只要意识到了既成偏见的倾向性,决策者大多能获得好处。

作为信号的价格使市场运行如此良好,那么有没有例外的出现呢?总剩余被证明是不能通过重新安排消费的方式增加的,也不能通过重新安排生产的方式增加。市场均衡时的生产水平也是使剩余最大化的适当生产水平。作为经济信号的价格是使一个竞争市场实现剩余最大化的关键因素。但在价格发出错误经济信号的情况下市场可能失灵。

当我们详细分析市场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时,我们应该记住竞争性市场的这个重要特征:作为经济信号的价格。

第一,当一个群体试图获得更多的资源而阻碍互惠交易发生时市场可能失灵;

第二,当一些行为对他人存在一些没能在市场上得到完全重视的负效应,如污染时市场可能失灵;

第三,因为一些商品在本质上不适合市场的高效经营而可能使市场失灵。

所有这三种情况都能看做是价格没有给出正确信号的例子,即价格没能帮助人们作出更好的经济决策。而且正如我们不久将会发现的,经济中某个特定市场的失灵暗示着整个经济运行的情况。看不见的手有时候真的运转不灵一个煤矿工人的儿子问妈妈说:“现在天气这样冷,你为什么不生火炉?”妈妈答道:“因为我们没有煤,你爸爸现在失业,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因为煤生产太多了。”

据报道,在大危机期间,许多国家大量地炸毁炼铁高炉,美国毁掉92座,英国毁掉28座,法国毁掉10座。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一方面,大量商品堆积如山,卖不出去,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量农场主叫喊生产过剩,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把棉花、布匹烧掉;但另一方面,日益增多的失业工人家庭正在为得不到必要的食物而犯愁。

1973的经济危机时期,英国单是伦敦一个城市,就有10万套新房空置而卖不出去,日本的汽车库存达到100万辆以上,电视机库存超过需求量的一倍以上。同时在美国的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州的阿特西里牛奶公司,把38000多加仑的优质鲜牛奶倒入了臭水沟。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量的工人失业,在业工人的实际工资急剧下降,购买能力不断丧失,生活贫困。

由此,提出一个问题:煤和牛奶是不是真的过剩?牛奶过剩为什么一定得倒掉呢?因为此时牛奶的价格太低,而农场主为了维护较高的价格,他们宁愿倒掉牛奶,等待价格回升再重新生产。“倒牛奶”是因为市场失灵。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的好办法,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有效率。但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有效地调节人们经济生活的所有领域,此时就有了市场失灵。

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或者说市场机制的某种障碍造成配置失误或生产要素浪费性使用。1929~1932年经济大危机就是一次典型的市场失灵。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各国工业产量倒退到19世纪末的水平,世界贸易总额减少2/3,美、德、法、英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

这场经济危机宣告了古典经济学“市场神话”的终结,“市场失灵”这一经济术语在在西方经济学界被广泛使用。市场失灵是由于某些因素的存在使得价格机制在调节经济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副作用,使市场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主要有:外部性、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均等。

1. 市场不能保持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的发展

市场调节实现的经济均衡是一种事后调节并通过分散决策而完成的均衡,它往往具有相当程度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由此产生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和经济总量的失衡。在粮食生产、牲畜养殖等生产周期较长的产业部门更会发生典型的“蛛网波动”。此外,市场经济中个人的理性选择在个别产业、个别市场中可以有效地调节供求关系,但个人的理性选择的综合效果却可能导致集体性的非理性行为,如当经济发生通货膨胀时,作为理性的个人自然会作出理性的选择——增加支出购买商品,而每个人的理性选择所产生的效果便是集体的非理性选择——维持乃至加剧通货膨胀;同样,经济萧条时,也会因每个个体的理性选择减少支出而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维持乃至加剧经济萧条。市场主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谋求最大的利润,往往把资金投向周期短、收效快、风险小的产业,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

2. 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最终必然会走向垄断

因为生产的边际成本决定市场价格,生产成本的水平使得市场主体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同地位,进而导致某些处于有利形势的企业逐渐占据垄断地位。同时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一些市场主体往往通过联合、合并、兼并的手段,形成对市场的垄断,从而导致对市场竞争机制的扭曲。

3. 市场机制无法补偿和纠正经济外部性

外在效应是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自动削弱或消除,往往需要借助市场机制之外的力量予以校正和弥补。显然,经济外在效应意味着有些市场主体可以无偿地取得外部经济性,而有些当事人蒙受外部不经济性造成的损失却得不到补偿。前者常见于经济生活中的“搭便车”现象,即消费公共教育、公用基础设施、国防建设等公共产品而不分担其成本,后者如工厂排放污染物会对附近居民或者企业造成损失,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司空见惯的随处抽烟等。

4. 市场机制无力于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

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共同享用的产品和劳务,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用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如公共设施、环境保护、文化科学教育、医药、卫生、外交、国防等。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的减少,于是只要有公共产品存在,大家都可以消费。这样一方面公共产品的供给固然需要成本,这种费用理应由受益者分摊,但另一方面,“它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策谁来得到它”,即公共产品的供给一经形成,就无法排斥不为其付费的消费者,于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如前所述的经济外部性以及由此而出现的“搭便车者”。更严重的是,既然若此,人人都希望别人来提供公共产品,而自己坐享其成,其结果便很可能是大家都不提供公共产品。

5. 市场分配机制会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

一般说来,市场能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但不能自动带来社会分配结构的均衡和公正。奉行等价交换、公平竞争原则的市场分配机制却由于各地区、各部门(行业)、各单位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各人的自然禀赋、教养素质及其所处社会条件的不同,造成其收入水平的差别,产生事实上的不平等,而竞争规律往往具有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财富越来越集中的“马太效应”,导致收入在贫富之间、发达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要优化资源配置,必须由政府进行干预。正因为市场会失灵,才需要政府的干预或调节。市场规律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才能有效遏制“市场失灵”现象。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其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包括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最后,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解决剩女问题的关键在于平衡市场一女孩到了青岛之后,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男同胞普遍质量不高,但都很抢手,一般工作稳定身高没有太大问题的男孩简直就是炙手可热。据说,青岛的相亲大会,去的80%都是未婚女孩。一个叫小美的女孩经朋友介绍与一男孩相亲,见面的时候发现那男孩无论是身高长相都实在太一般,也看不出他有什么其他闪光点,她压根没看上,就拒绝了。半年之后,小美跟当时那个朋友一起吃饭,朋友透露:“你知道他结婚了吗?刚结婚!娶的老婆可漂亮啦,家庭条件还非常好!”小美几乎背过去:“不可能吧?就他?”她着实好几天想不通。

实际上,小美在青岛这座男少女多的城市就处于卖方市场,供给(男孩)太少,即使商品不太好(身高、相貌、财富)、价格很高(男孩子要求高),也不得不买。因为你不买(女追男)很快就会被其他女孩子给买走了。

在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了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问题:数量庞大的“剩女”异常焦灼却无法找到新郎,被迫女追男。而剩女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婚姻市场中女多男少!如果这个现象用经济学来解释就是供求关系中的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的失衡。

买方市场是交易由买方左右的市场,市场在具有压倒优势的买方控制下运行的。在买方市场上,商品供给过剩,卖方之间竞相抛售,价格呈下降趋势,买方在交易上处于主动地位,市场商品丰富,货源丰富,有任意选择商品的主动权。比如在深圳,男女比例为1:7,所以男人都比较抢手,不愁娶不到老婆,男方处于买方市场的地位。

卖方市场是交易由卖方左右的市场,卖方在交易上处于有利地位的市场。在卖方市场上,商品供给量少,由于供不应求而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即使商品很不好、价格很高,也能顺利销售出去,商品价格呈上涨趋势。某村处在崇山峻岭之中。村里几乎没有适龄未婚女孩,在册的60名其实早已“逃离”这里在外打工。相反,这个2249人、665户的山村有282条光棍,约占男性总数的1/5。30岁以上的光棍俯拾皆是。最大的光棍65岁。这里的男女比例(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是134.7。所以在这里,女性就比较珍贵,可以挑挑拣拣,婚姻就处于卖方市场,由女的决定。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一张中国人口分布(年龄)调查表显示:在我国,男性比女性多了2.74%。超过70岁以上年龄段中,女性人口远远多于男性。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在22~46岁这个年龄阶段中,女性比例超过了男性。极端数据出现在27~31岁这个年龄阶段,女性人口数量比男性多出了6.21%。这个年龄段恰好是大龄剩女频发的阶段。

更令人叹息的是,女多男少的情况在22岁以下年龄阶段的人口中突然转变了,极端情况出现在7~11岁的年龄段中,此时男性竟然比女性多出了23%。这个相差二十多岁的年龄差距根本没法弥补现在男多女少的严峻现实。

看完这个,也许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媒体天天嚷着说我国男多女少却有大量“剩女”的根本原因了。总体上我国人口是男多女少的,但在适婚年龄阶段却是女多男少的。男性处于有利的买方地位,可以挑挑拣拣。但女性却不幸处在非常被动的卖方地位,稍不注意就会被挤出局。由于供少于求,所以女追男成了一种流行趋势。

买方市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比较普遍。一般情况下,在产品过剩的情况下,买方有更多机会选择产品。比如,空调大战、VCD大战、彩电大战、微波炉大战,都为买方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对于卖方来讲,降价、打价格战或者服务战是通常的选择。因此可以说,买方市场是有利于消费者的。

而对于企业来说,当市场处于买方的时候,商家也应该转变经营策略。美国某钟表公司一直被公认为是美国最好的钟表制造商之一,但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的许多消费者对名贵手表已经不感兴趣,而趋于购买那些经济、方便、新颖的手表。因此当买方市场出现时,企业必须积极推销和大力促销,以刺激消费者大量购买本企业产品。推销观念产生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的阶段。许多企业家感到:即使有物美价廉的产品,也未必能卖得出去;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重视推销,转变经营策略。市场运行依靠自由、法律还是道德

市场经济已有千年的历史,曲折的发展道路使它在经历重重磨难之后变得愈发强大,然而,当初那个一味强调市场绝对自由的亚当·斯密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在政府监管之下的良性运转。只是人们都不禁思考一个问题:市场运行到底靠什么。自由、法律还是道德?

弗里德里克·哈耶克认为,经济的自由在公民和政治自由的创立和维持上是不可或缺的。他们相信这种经济自由只可能在以市场为主的经济里达成,尤其是在自由市场经济里。他们相信足够的经济自由可以透过市场的价格和财产权利机制来实现。他们认为一个社会若拥有更多的经济自由,也代表拥有更多的公民和政治自由。

弗里德曼说:“经济自由是政治自由所不可或缺的。借由授予人们与他人合作的权利,和免受强迫或中央引导的力量,个人的政治权利行使将不会遭受减弱。”

在市场经济中需要有公平竞争,要维护公平竞争,以保证交易秩序的正常,使每个交易人的预期不会因交易秩序的不正常而紊乱。怎样才能保证竞争的公平性,保证交易秩序的正常,以及使得交易人放心呢?要知道,市场调节是一种机制,在这种机制之下,供给的变化与需求的变化都会引起价格的上升或下降,价格水平的这种上下波动与道德无关,因为这是由客观的供求规律所引起的。但在市场上,某一具体交易行为的当事人是否具有商业道德,以及这种行为是否违背公平竞争原则,对价格的升降仍然是有影响的,市场上不乏交易人违背商业道德、欺骗对方、牟取暴利的现象。

市场的自由调节固然重要,但是事实证明在市场当中,纯粹的自由是行不通的,于1929年在美国爆发的资本主义市场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是最好的印证。市场运行需要依靠市场自身的协调,也要依靠法律的强制力规范和市场个体的自我道德约束。自由、法律、道德对于经济市场的运行而言,三者缺一不可。

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但两者都需要依据法律来进行。市场运行中,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是十分重要的。要知道,市场上有众多交易人,每个交易人都独立地作出选择,这些选择是分散的,因此交易人之间存在竞争。交易人就是市场主体,市场主体的行为必须规范化,他们之间的竞争必须在市场秩序正常的经济环境中进行。法律不完善,会使得每一个交易人无法作出判断,无法选择,也无法了解其他交易人可能作出的选择。法律不完善时尚且如此,那么在缺少法律(即无法可依),或法律不起作用(即有法不依,不按照法律办事)时,交易人难以作出决策就更可理解了。

法律既制止市场交易过程中一切企业和个人的非法经营与不正当竞争,又保护一切企业和个人的合法经营与正当竞争,于是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侵害企业和个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将被追究。没有法律,市场交易一片混乱,谁都得不到好处。即使有的企业或有的个人在这场无规则的竞争中有可能占一些便宜,谁能保证他们在下一场无规则的竞争中不会输掉?在无规则的市场竞争中,赢家究竟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所以市场调节必须依法。尽管某些法律还不完善,但只要有了法律,并依照法律,交易人就可以作出选择,交易也就能持续下去。

再以政府调节来说,政府对社会与经济的管理,政府所实行的宏观经济调节,同样需要有法律作为依据,政府行为也应当以法律作为准则。政府调节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不是对立的或可以彼此替代的。假定政府机构作为交易活动中的一方出现,如政府采购、政府雇用工作人员、政府出售资产等,政府机构必须守法,必须遵守合同的规定,并受合同的约束。政府尊重合同,就是尊重缔约的另一方的平等地位与合法权益。政府作为缔约的一方不应处于高于另一方的位置上。如果做到了这些,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也就规范化了。

应当指出,无论在市场调节之下还是在政府调节之下,个人道德原则(如公平原则、诚信原则)都是需要遵循的。在市场调节之下,一切竞争主体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承担责任。各个交易人在进行交易时,都应当诚实,讲信用,守信用,杜绝欺诈行为。违背诚实信用的原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而在政府调节之下,当政府以社会与经济的管理者的身份出现时,政府仍然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应当取信于公众,这才能使政府的管理有效,否则公众会以种种方式来抵制政府不讲诚实信用的行为。这时,政府不能认为自己不是市场的交易者而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至于政府机构在以合同当事人的身份出现时,政府机构作为交易的一方、合同的一方,同样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否则就会侵害其他交易人的权益。法律对于政府作为管理者与交易人都是具有约束力的。这是政府调节有效的重要保证。

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在法律起作用的条件下加强个人道德自律的意义。在市场经济中,法律的作用在于维护市场的秩序和保障交易人或市场上每一个行为主体的合法权益。一个人,不管他从事什么工作,如果他能够时时处处以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那么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的效应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社会经济秩序也就能正常化。法律要求个人自律,个人自律使法律能更好地被执行。

道德自律作为行为准则表明一个人在社会上“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不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那么做”。个人行为不可能只受个人利益因素的影响,如果单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话,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公益心和个人对公共利益、公共目标就得不到任何维护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个人的道德自律,实际上把个人对公共利益、公共目标的考虑和对个人利益、个人目标的考虑结合在一起。这是道德与法律所起作用的共通之处。

手段不是目的,法律也好,道德也好,都是维护市场良性运转的有效途径。如何协调法律规范、个人自律和市场自由运转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在和谐中共处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第二章 交易成本的摩擦力

交易成本就是在小店买烟所多付的钱小陈是一个爱抽烟的人,在他家附近有卖烟的小贩。小陈明明知道小贩卖的烟价钱比远处超市里的价格高,但小陈有时还是会在小贩这里买烟。如果要解释小陈为什么这样做,实际上就与什么叫做交易费用有关了。到小贩那里,只需走几步路;要去超市,则要坐车或骑车去。有时候,小陈不要说花车钱,就是时间也不愿浪费。在楼下小商店里买香烟,虽然贵5毛钱,但你只需要下楼就能够买到香烟。倘若去商场,你要乘车,或要多走很长时间的路,其中所消耗的时间,是你并不愿意支付的。多花5毛钱,为自己节省了大段时间和精力,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很合算的。大卖场卖的商品种类很多,应有尽有,而且价格便宜,但通常都不在家门口。便利店卖的基本都是些生活必需品,遍布居民区,有的甚至还是24小时营业,很方便。在小陈看来,多花一点钱,节约时间和精力是值得的。楼下小商店在定价的时候,已经将你的交易成本算进去了。

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是为了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成本。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提出。他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认为交易成本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产生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以及利用价格机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和理论基石之一,是科斯产权理论和企业理论的核心和基本支柱。也正是通过对“交易成本”概念的一般化,新制度经济学体系才得以逐渐形成。

交易成本理论的根本论点在于对企业的本质加以解释。由于经济体系中企业的专业分工与市场价格机能的运作,产生了专业分工的现象;但是使用市场的价格机能的成本相对偏高,而形成企业机制,它是人类追求经济运行效率所形成的组织体。由于交易成本泛指所有为促成交易发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难进行明确的界定与列举,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种类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而交易成本理论表明交易活动也是稀缺的。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交易是冒风险的,因此说交易活动是有代价的,从而有了如何配置交易活动的问题。至此,资源配置问题成为经济效益问题。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须提高经济效益,否则旧的制度将会被新的制度所取代。这样,制度分析真正纳入到经济分析当中来。

无论是企业内部交易,还是市场交易,都存在着不同的交易费用。但是,我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往往忽视了购买商品的交易费用。《韩非子》里有一则“郑人买履”的故事。有个郑国人,想要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早上在家里时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他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当他拿起鞋子的时候,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于是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鞋呢?”他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郑人买履”的寓言意在讽刺那些固执己见、死守教条、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单从郑人买鞋的结果来看,他在集市与家之间往返两趟,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最终还是没有买到鞋子。用经济学的话来说,他的交易费用实在是太高了。我们再看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小李对他的女儿视若明珠,一天,女儿想吃饺子。于是,小李清早便去排队买饺子皮,没想到排队买饺子皮的人实在太多了。等了半天之后,终于轮到他了。等他买完饺子皮回家,再急急忙忙赶去上班,还是迟到了5分钟。如果直接能购买,不用排队,就不用承担迟到的损失了。

小李买饺子皮排队所花的时间和迟到所受到的损失,就是他的交易成本。

学术界一般认可交易成本可分为广义交易成本和狭义交易成本两种。广义交易成本即为了冲破一切阻碍,达成交易所需要的有形及无形的成本。狭义交易成本是指市场交易成本,即外生交易成本。包括:搜索费用,谈判费用以及履约费用。

总体而言,可将交易成本区分为以下几项:

商品信息与交易对象信息的搜集,在琳琅满目的商品种类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必定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是搜寻成本。

取得交易对象信息与和交易对象进行信息交换所需的成本,这就是信息成本。

交易成本还包括议价成本,针对契约、价格、品质讨价还价的成本。在讨价还价中,所耽误的时间应计算在内,当然还有双方调整适应不良的谈判成本。

此外,还有决策成本,即进行相关决策与签订契约所需的内部成本。交易发生后,当违约时也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交易成本是人与人之间交易所必需的成本。对于每个不同的人来说,其自身的交易成本是不同的。在菜市场上可以看到不少老太太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