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经穴点压疗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9 23:37:54

点击下载

作者:余宗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独特经穴点压疗法

独特经穴点压疗法试读:

前言

经穴点压疗法中的经指的是经络(经脉)及刺激线,穴即穴位(腧穴)。用手指、手掌来点压、按摩人体经络和刺激线、穴位和特定部位,以此来维护健康和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经穴点压疗法。

经穴点压疗法的特点是指压经络和刺激线、点按穴位、按摩调息并重,集三种疗法作用于一身。用于治病保健、放松养生,既无服药之毒副作用与不便,又节约经费,无针刺之痛苦和恐惧紧张,简便舒适,效著力宏,人们乐于接受。而且,只要掌握一定要领、方法,还可以在家中进行自我点压按摩或由家属帮助施术。为此,笔者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内外有关资料,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著成此书。希望对这种疗法的推广应用有所裨益。

本书共分十章,分别阐述了经穴点压疗法的作用机理、施术部位、方法和技巧以及临床一百余种疾病的经穴点压治疗方法。

本书的特点是简单易懂,在治疗方法上力求简便易行;它的另一个特点是每一种疾病的治疗都配有插图,治疗中所使用的经络、刺激线、穴位和治疗部位均清晰地标在插图上,一目了然,且每种疾病各占二面(文字部分和经穴治疗图各占一面),便于寻查经络、刺激线、穴位及治疗部位(经穴图为平面直观的示意图,每穴的取穴方法在文字中均有所提示)。

本书适合家庭保健和治疗之用,也可供医务工作者和按摩爱好者参考。

由于时间仓促,临床经验有限,书中不足之处会在下一版中修订。余宗南于厦门市中医院第一章 总 论一、什么是经穴点压疗法

经穴点压中的经指的是经络(经脉)及刺激线,穴即穴位(腧穴)。用手指或手掌点压人体的经络、穴位和特定部位,以此来维护健康和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经穴点压疗法。

经穴点压疗法是笔者根据中国的点穴疗法和日本的指压疗法,结合中医调息按摩疗法而独创的新疗法。它是术者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症状,在患者体表适当的穴位、经络循行路线和特定的刺激线、感传区域、患病部位上,用手进行点、按、压、揉、摩、击、捏等不同手法的刺激,通过脏腑气机与皮肤敏感点的表里关系和经络与穴位感传作用及神经体液和生物信息的调整作用,使人体的气血运行畅达,促使已经发生了障碍的功能活动恢复到正常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诀》中指出:“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

经穴点压疗法与一般推拿按摩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特点,前者重在经络、穴位,以静为主,动静结合;后者重在手法、体表,以动为主。

经穴点压疗法的特点是指压经络和刺激线、点按穴位、按摩调息并重,集三种疗法作用于一身,各举其长,相得益彰。该疗法经笔者二十余年的临床应用、总结、提高,现已基本形成一种操作简单、治疗范围广、见效快、疗效好、无痛苦、无副作用、轻松舒适、患者乐于接受的治疗方法。二、经络的组成和作用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长期以来,它一直在医疗实践中起着主要的指导作用。《灵枢·经别》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这说明,人体机能维持正常和疾病的发生,都与十二经脉有重要关系。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通过经络的联系,将人体上下、左右、前后、五脏六腑、头面、躯干、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系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体的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主要通过经络输布全身,以发挥其濡养、温煦等作用。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经络学说无论是对生理的研究,还是对病理的探索、诊断、预后以及治疗原则的确定等,都有其重要意义。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如网络一样遍布全身,无处不到。络脉之中比较重要、起着沟通十二经脉表里作用的有十五条大的络脉,名十五络;比络脉更加细小的分支叫孙络。经脉分为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两大类。此外,尚有由本经别出的正经,即十二经别;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附属部分,即十二经筋;以及十二经脉机能活动及经脉之气反映于体表的部位,即十二皮部,它们共同组成经络系统。现将经络系统组成以简表的形式作一概要介绍:(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各有其所属的脏腑,并以手足三阴三阳和所属的脏腑命名,属脏的称为阴经,属腑的称为阳经。

手三阴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经: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阴经: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足三阳经: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十二经脉是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每一脏腑都各系一经。阴经属脏络腑,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部位,其行于上肢内侧面的为手三阴经,行于下肢内侧面的,是足三阴经。阳经属腑络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及脊背头面等部位,其行于上肢外侧面的为手三阳经,行于下肢外侧面的为足三阳经。它们分布于头身四肢所在的前后位置是:手足三阳经是阳明在前(大指侧),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小指侧)。手足三阴经是太阴在前(桡侧),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尺侧)。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互相连接而逐经相传,其联系途径主要有:①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的交接:手太阴自腕后与手阳明交接,手少阴在小指与手太阳交接,手厥阴自掌中与手少阳交接;足阳明与足太阴在跗上交接,足太阳与足少阴在足心交接,足少阳从跗上与足厥阴交接。②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交接:如手足阳明都通于鼻旁,手足太阳均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皆通于目外眦。③阴经与阴经交接:如足太阴与手少阴交于心中,足少阴与手厥阴交于胸中,足厥阴与手太阴交于肺中。其循行和交接的一般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表1 十二经脉名称、循行规律及其所属脏腑(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就是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阳,合称八脉。因其不拘于十二经脉,不直接根属于十二脏腑,无表里配偶关系,也不配属五行干支,与奇恒之府联系密切,故称为奇经。正如元·滑伯仁所说:“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盖以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入奇经焉。”在生理功能上,虽然八脉各有所异,但总的说来,奇经能对正经的气血运行机能起着调节和溢蓄作用。八脉的分布,纵横于全身上下左右,均以其循行的部位和作用而命名。

督脉起于胞中,而出于会阴之间,循行于脊背正中,与手足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穴,和阳维脉交会于哑门、风府穴,总督一身之阳经,为阳脉之海。

任脉起于中极之下的胞宫,以上毛际,行于胸腹正中,至咽喉,上颏,循面,入目,与足三阴经交会于中极、关元穴,和阴维脉交会于天突、廉泉穴,和冲脉交会于阴交穴。虽然和手三阴经不直接相交,但是由于手足三阴经的经脉互相衔接,所以任脉的经气与手足三阴经是互相交通的,它能总任周身之阴经,故为阴脉之海。

冲脉与足少阴肾经并行,上至目下。十二经脉气血均来汇聚,故有“十二经之海”之称,亦称“血海”,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

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间一周、状如束带,有约束诸经之功能。

阴维脉与六阴经相联系,会合于任脉(主一身之里);阳维脉与六阳经相联系,会合于督脉(主一身之表)。它们分别调节六阴经和六阳经的经气,以维持阴阳经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阴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上行;阳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上行,它们分别循环,交会于目内眦,共同调节肢体的运动和眼睑的开合功能。

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经之中,唯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十四经,是本章内容的重点部分。十四经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和病候及其专属腧穴与主治,它不但是经络系统的主干,而且在临床应用上还是辨证归经(诊断疾病)和循经取穴施治的基础。十四经循行分布如图(图1~图3)。图1 十四经循行分部示意图图2 十四经循行分部示意图图3 十四经循行分布示意图三、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内外,联系肢体

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如《灵枢·海论》篇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指出了经络能沟通表里,联系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运行气血,营养周身

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身体的作用。《灵枢·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这又指明了经络有着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和濡养全身的作用。由于经络能输布营养到周身,因而保证了全身各器官正常的功能活动。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经络还具有抵抗外邪、保护身体的作用。由于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使卫气密布于皮肤之中,加强皮部的卫外作用。《灵枢·本脏》篇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腠理致密,则“卫外而为固”,故六淫之邪不易侵袭。四、经络的病理反应

1.反应病候

由于经络在人体各部分布的关系,如内脏有病时便可在其相应的经脉循行部位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灵枢·邪客》篇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胭。”有时内脏疾病还可在头面五官等部位出现反应。例如心火上炎可致舌部生疮,肝火升腾可致两眼肿赤,肾气亏虚可致两耳失聪。这些例证表明,经络与内脏的病理变化是息息相关的。

2.传注病邪

在正虚邪乘的情况下,经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经脉病可以传入内脏,反之,内脏病亦可累及经络。就以外感疾患为例,其病邪侵入的途径,都是由表入里的。如《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这是外感病的一般传变过程。反之,内脏疾患的病理反应亦可影响经络。五、经络的诊断意义

1.循经诊察

循经诊察是用手指循经按压,探索其阳性体征和反应。如压痛、皮下结节或皮下组织的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肤的变异等,借以分析推断属于某一经的病变与疾病的虚实状态。

2.扪穴诊察

扪穴诊察就是按压体表的有关腧穴(俞、募、原、郄等),以诊断其相关的内脏疾病。如《灵枢·背俞》篇说:“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这就说明内脏有病时,按压其反应点后,病痛便可缓解。又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有疾也,应出于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这又说明内脏有病时可在四肢腕踝关节部寻找其压痛点,便可得知是何脏、何腑的病证。近代发现,如阑尾炎患者,多在其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的部位出现压痛点;胆囊发生病变的患者,多在其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下面出现压痛的现象。六、穴位的分类

1.十四经穴

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即分布在十二经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这些腧穴经实践证明,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因此以类相从地分别归纳于十四经系统中,这是腧穴中的主要部分。现有的三百六十多个经穴中,绝大部分是晋代以前发现的,其中有好多腧穴是发现经络的基础。这些经穴自发现以后,都是经过定位、定名,逐步由散在到系统的。

2.奇穴

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些腧穴,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昔称“经外奇穴”。如头部的太阳穴治疗头痛,腰部腰眼穴治疗腰痛等。奇穴的分布虽然比较分散,但与经络系统仍有密切的关系,如印堂穴与督脉、太阳穴与三焦经等即是。

3.阿是穴

阿是穴又叫“压痛点”、“天应穴”,古代叫做“以痛为腧”。它既无具体的名称,又无固定的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腧穴的。七、腧穴的作用及分布

1.近治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包括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这些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证。例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诸穴,均能治疗眼病;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诸穴,均能治疗胃病等。

2.远治作用

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证,还可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离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例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证,还能治疗颈部和头面部病证,同时,还能治疗外感病的发热;足三里穴不但能治疗下肢病证,而且对调整消化系统的功能,甚至对人体防卫、免疫反应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3.特殊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点按某些穴位,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重性的良性调整作用。例如泄泻时,点按天枢能止泻;便秘时,点按天枢又能通便。心动过速时,点按内关能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点按内关又可使之恢复正常。这些都是证明。同时,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等,均是其特殊的治疗作用。

总之,十四经穴的主治作用,归纳起来大体是:本经腧穴能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治疗相互表里两经病,邻近经穴能配合治疗局部病。各经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其共同性。兹将各经腧穴在体表的位置分部位绘图,简介于下(图4~图10)。八、腧穴的定位

人体的腧穴很多,每个腧穴的位置不同,这些腧穴定位的准确与否,可以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现将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与取穴方法(有骨度分寸、解剖标志、手指同身寸和简便取穴法等)分述于下。

1.骨度分寸

这种腧穴定位法,始见于我国较早的医学文献《灵枢·骨度》篇。它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别规定其折算长度,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的患者,均可按照这个标准测量。此法历经后人补充修改,已成为腧穴定位的基本准则。现将人体各部常用骨度分寸说明如下(图11)。

2.解剖标志

体表的各种解剖标志,是腧穴定位的基本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两种:(1)固定标志:指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五官、毛发、指(趾)甲、乳头、肚脐以及各种骨节突起和凹陷部。由于这种标志固定不移,所以有利于腧穴的定位。例如两眉之间取印堂,两乳之间取膻中等。(2)动作标志:指必须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能出现的标志。例如张口于耳屏前方凹陷处取听宫,握拳于掌横纹头取后溪等。图4 十四经腧穴分部示意图图5 十四经腧穴分部示意图(续)图6 十四经腧穴分部示意图(续)图7 十四经腧穴分部示意图(续)图8 十四经腧穴分部示意图(续)图9 十四经腧穴分部示意图(续)图10 十四经腧穴分部示意图(续)图11 常用骨度分寸示意图

3.手指同身寸

手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进行测量定位的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三种:(1)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图12)。(2)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亦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图13)。(3)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指”,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图14)。

4.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例如两耳尖直上取百会,两手虎口交叉取列缺,垂手中指端取风市等。图12 中指同身寸法图13 拇指同身寸法图14 横指同身寸法第二章 指压疗法一、指压疗法的作用机理

指压疗法是日本最具特色的按摩方法,目前已流传到各国。早在四十多年前,日本的指压专家便指出:“指压疗法是一种以物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应用技术,其在原理上符合生物学的要求。”因此在应用中,常常能取得理想疗效。

而本书介绍的指压疗法是在吸取了日本指压疗法的手法特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重视我国中医经络学说的特色,在指压的线上基本是循着经络的走向进行指压,而日本的指压疗法不注重经络的作用,指压的点、面、线与经络循行没有直接和内在的联系。

指压疗法是在身体各部施用手法的,由于施法的部位不同,影响体内的作用也就不同。下面,简单地谈谈指压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以便在应用本法时有的放矢。

1.对经络系统的作用

经络系统是中医学认识人体、治疗疾病的独特理论。《灵枢·海论》篇说:“……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是营卫气血在人体运行的通路,而经穴(腧穴)则是营卫气血运行路线中显示的交会点,亦称经络点,其包含于经络系统之中,通过经穴可了解经络体系、认识疾病所在,是指压疗法中辨证施治的依据。当人体某一部位的筋、骨、肌肉、血脉以及脏腑发生病变、功能失调时,通过在其相关联的经络线和穴位上,恰当地运用指压手法,使“力”与“气”的作用沿着相关的经络路线渗透到患者体内,以激发经气,使气至病所产生感应,从而调节内在的不平衡达到协调一致。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经气实际上是一种信息载体,在经脉中形成信息流,并通过经和络与全身组织结构沟通信息。指压疗法正是依据经气的运行规律及其信息流的表现而进行诊断和经络穴位的调整,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

2.对皮肤的作用

皮肤富有大量的血管、淋巴管、汗腺和皮脂腺,它参加代谢过程,排泄分泌,并参与体温调节等,故皮肤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指压时首先作用于皮肤,可改善皮肤的呼吸,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指压后能使毛细血管扩张,呈主动性充血,改善皮肤的营养,增强皮肤深层细胞的生存能力,从而使皮肤光泽而富有弹性,相应地皮肤温度也有所升高。

3.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指压是一种良性的物理刺激,其手法的作用是通过经络和神经系统的反射机制而获得,所以不同的指压手法对神经系统的作用也不同;即使同一手法,但运用的方式不同(如手法缓急、用力轻重、时间长短等)其作用也不同。一般地说,缓慢而轻的指压手法有镇静之效,急速而重的指压则起兴奋作用。

4.对肌肉的作用

指压后可以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和增强耐力,放松肌肉,比消极性休息能更好地消除肌肉疲劳;指压能使肌肉中闭塞的毛细血管开放,增加血流量。因而,被指压的肌肉群,能获得更多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物质,增强肌肉的潜在能力;并可增进肌肉的张力和弹性,使其收缩机能和肌力增加,防止肌肉萎缩。

5.对关节、肌腱的作用

指压对关节、肌腱等运动器官也有很大的影响。经过指压后,韧带的弹性和活动性可增强,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将更加活跃。从而可以消除关节滑液停滞、淤积及关节囊肿胀、挛缩的现象。指压后关节局部的温度上升,故能祛风散寒、舒筋活血,以利减轻和消除由于外伤所致的关节功能障碍。

6.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指压能加速静脉血管中血液的回流,可促进损伤部位水肿的吸收。由于血管的扩张能降低大循环中的阻力,因此能减轻心脏的负担,有利于心脏的工作。指压还能影响血液的重新分配,调整肌肉和内脏血液流量及贮备的分布状况,以适应肌肉紧张工作时的需要。

7.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指压时由于增强了新陈代谢,因而气体代谢增加,指压可以直接刺激胸壁或通过神经反射而使呼吸加深;另外亦可通过指压有关经络和穴位,使哮喘症状缓解。

8.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通过指压可使胃肠壁肌肉的张力增加,增强胃肠的蠕动,兴奋支配腹内器官的神经,增进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如指压胃经和足三里穴,胃肠的蠕动显著增强,消化系统的机能得到改善。二、指压疗法的施术部位及方向(一)经络指压法

经络指压法是笔者根据中医经络的循行特点及所属脏腑与主治病证相结合,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其指压的部位一般可根据经络在体表的循行线路由上向下地指压。经络的循行方向如下:(1)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起于胸部,止于手指头。(2)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指头,止于头面部。(3)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头面部,止于足趾头。(4)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起于足趾头(肾经起于足心),止于胸腹部。(5)督脉:起于尾骨部,止于头面部。(6)任脉:起于会阴部,止于面部。(二)经外指压法(线指压法)

线指压法是笔者在长期推拿按摩实践中发现、应用并总结出的独特指压法。它与经络指压法不同,它的应用,既弥补了经络指压法的不足,同时又扩大了指压疗法的应用范围,提高了指压疗法的治疗效果。下面将笔者常用的、行之有效的10条指压线以及指压方向作一简介(图15)。

指压方向宜由上向下、由内向外。

1.夹脊线

走向:从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0.5寸至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止。

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内脏疾患与内脏疾患引起的痛证,以及脊椎病和神经痛等病证,如冠心病、胃脘痛、腰椎肥大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等病证。

2.颈肩线

走向:从枕骨下沿颈椎旁直下经过大椎穴旁再顺着肩胛冈上向外至肩峰处止。

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头痛、颈椎病和肩周炎等病证。

3.发际线

走向:环绕整个头面部发际循行一周。

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感冒、高血压、头痛、失眠等病证。

4.眉棱线

走向:从一侧太阳穴开始向前额方向沿眉棱骨的下缘,经过印堂穴再顺着另一侧眉棱骨下缘向外至太阳穴止。

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感冒、近视、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等病证。

5.环耳线

走向:沿着耳朵根部外侧边缘环绕一圈。

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耳鸣、耳聋、失眠、偏头痛、面神经麻痹等病证。

6.肩胛旁线

走向:沿着肩胛骨外侧缘,从肩胛骨的内上角向下至肩胛骨的下角,再顺着肩胛骨下缘向外上方至肩部后侧横纹止。

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咳嗽、哮喘、冠心病、菱形肌损伤等病证。图15 经外指压线图

7.肋缘线

走向:从胸椎旁开始,顺着每条肋骨缘走向,经胁部至胸骨处止。

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梅核气、肋软骨炎、岔气等病证。

8.环脐线

走向:以肚脐为中心,旁开3寸(同身寸)为半径画一圆圈。

作用:主要用于腹痛、泄泻、痛经、月经不调等病证。

9.(腹下线)腹股沟线

走向:沿一侧腹股沟外侧缘开始,经过耻骨上缘至另一侧腹股沟的外侧缘止。

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炎、产后子宫收缩痛、子宫脱垂等病证。

10.臀上线

走向:从骶骨上缘向两侧沿髂骨嵴上缘至髂骨的外上缘止。

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阳痿、肾绞痛、骶髂关节损伤、腰肌劳损等病证。三、指压疗法的施术技巧

1.术者的位置

术者的位置根据被术者所采取的体位而有不同,也根据指压的部位而变化术者的位置。

2.指压的方向

不论被术者采用哪一种姿势(仰卧、俯卧、侧卧),指压的方向都是对着被术者身体的中心部,垂直地施行按压,不能把指头或手掌面斜于皮肤推压,同时也不能在按压过程中应用拉扯之力。即使是指压手指或足部的时候,也是垂直地对着接触面增加按压力,不能边滑边按。当指压头部、颈部或颜面部的时候更须注意要与接触面垂直,朝着按压中心增加按压力。

3.指压的强弱

指压的强度应视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而定,如对小儿、老人及体弱者用力宜轻;对身体健壮、肥胖者或肌肉丰厚处,指压的力度要大些。

4.指压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每个指压点每次指压时间5~10秒钟。此外,还有间歇压和持续压。

间歇压:分两段或三段压,每段指压后手指轻轻提至皮下,间歇2~3秒钟后再进行指压,共指压20~30秒钟。此法多用于患部或腧穴。

持续压:持续按压30~60秒钟,此法多用手掌在患部按压,操作时要逐渐加大按压的力度,要求力度要抵达内脏和患部深层。

一般指压要求动作平稳和缓,随着指压进行,许多人会感到舒适而进入轻度睡眠状态。因此在指压疗法的应用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催眠效果。

5.指压的顺序

各部位的指压顺序,一般宜沿着经络或刺激线走向,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地按压。

6.指压的速度

所谓速度即指压的快慢。一般都应避免激烈、快速地增加力量按压,而是均匀、缓慢地增加力量。在施术结束时,根据具体情况,一种是快速使指头或手掌离开按压局部;一种是在感到压力已减完,再缓缓离开局部。一般情况下,快速离开多用于急性损伤、疼痛严重时,缓慢离开多用于慢性劳损、酸软乏力、解除疲劳、催眠等时候。

7.指压与呼吸

施术者和被术者之间应注意两者呼吸的一致性。一般应是在呼气时按压,在加力的间隙或进行下一次之间再吸气以调匀。

当然,指压腰背或四肢部位时呼吸不要求那么严格,但如果被术者体质较弱或指压胸、腹部的时候,应考虑到呼吸的因素。吸气为实,呼气为虚,按压须乘虚而入,这一点与武术、拳击、摔跤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8.指压的要领

施术者首先要对被术者的身体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配合协调。

更为重要的是指压时不可单独使用手指尖端进行,应使用手指的指腹(罗纹面)。运用时,要学会将气贯注于指端,在用力的同时,要有意的概念,初学者往往达不到这一境界。力量的增加,要通过腰部将全身的重量自然地添加下去,并不是使用蛮力。

此外,施术时全神贯注也是力量的源泉,分心分神只能力到而意不到;且施术者的态度应是和蔼可亲,不要使病人感到畏惧,要使被术者的身心与施术者之间彼此产生沟通理解。

9.注意事项(1)施术者开始着力时不宜用力太大、太急,以防指压处肌肉骤然紧张起来,抵消了压力,影响了治疗效果。在肌肉结实的部位施压,要注意用力适度;否则,施力越大,患者的肌肉就越坚硬,所以施术者与患者都应放松身体肌肉,这是施压的先决条件。(2)指压时由一个指压点移至另一个指压点时,手指最好不要离开患者的肌肤。如果指压一处后,手指抬高离开肌肤再指压另一处,会影响指压的效果。(3)怀孕5个月以上或妇女的月经期,不宜在腹部、腰骶部指压。(4)施术者要经常修整指甲,以指甲尖与指顶端相齐为宜。(5)冬天,施术者的手要暖和,以免因手冷触及皮肤而引起肌肉紧张。(6)颜面生疮时应避免指压,患有呼吸器官疾病或心脏疾病者,不宜俯卧接受指压。四、指压疗法的施术方法

这里所介绍的是指压疗法的最基本方法,只依赖于手指、手掌进行。手掌各部位名称如图16。

1.单手大拇指压法

单手大拇指压法指一般只用右手的大拇指压患者局部的方法,其余四指或是握拳或是向外伸开。左手不用于按压,而是用以支撑或支配患者的身体(图17)。

2.双手大拇指压法

双手大拇指压法是使用左右两手的大拇指按压于施术部位的方法。一般用于指压脊柱的两侧、头部、双下肢及其他肌肉较丰厚的部位。注意用本法指压腹部的时候,力量要充分掌握(图18)。

3.单手五指头压法

单手五指头压法是用单手五个手指头同时按压体表的方法。本法按压面积大,按压时可借助身体的重量,一般用于胸、腹部按压。亦可将大拇指提起,离开体表,用另四指按压,也称四指头压法(图19)。

4.三指头压法

三指头压法是将食、中、无名指三指靠拢,指头并齐,操作时三指头合力按压,多用于胸腹部、颈项部(图20)。

5.四指关节排压法

四指关节排压法是将除拇指以外的四指关节屈曲如拳状,拇指紧靠拳眼,将四指的第一关节突排放在一条直线上,多用于双下肢后侧、腰背部肌肉丰厚处作直线按压。由于按压时四个指关节同时按压在一条经络线上,四个点同时按压,故可节省指压时间(图21)。

6.双手大拇指并压法

双手大拇指并压法是将双手大拇指头紧贴靠拢,指压时双手拇指头并力用于一个指压点,这样可明显提高指压的力度,用于肌肉结实丰厚处和深部硬块、痛点(图22)。

7.掌根压法

掌根压法是使用单手或双手掌根按压,多用于患部及腰背(图23)。

8.手掌压法

手掌压法多用于患部及胸腹部按压。可用单手掌按压,也可用双掌叠压法(用一只手掌按压在患部及胸腹部,另一只手的手掌按压在这只手掌的背侧,双掌协同用力按压)(图24)。图16 手掌各部位名称图图17图18图19图20图21图22图23图24第三章 点穴按摩疗法一、点穴疗法的作用机理

点穴疗法,又叫指针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既不用药物,又不用工具,仅凭双手在患者的体表穴位和刺激点上施行点、按、揉、捏、叩等手法,通过经络的作用,使体内气血运行通畅,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多少年来,点穴疗法在中医学的经络、阴阳、五行等理论指导下,通过不断地临床实践,证明它不仅疗效好,而且治疗范围广,对某些疾病的疗效,则为针药所不及,从而获得了较大的发展,逐渐成为人民健康长寿的医疗方法之一。点穴疗法操作简便,易学易懂,安全无痛,适应性广,患者乐于接受,在任何场所都可以施术治疗,便于普及和推广。(一)经络信息调整

点穴疗法的作用原理,是针刺、按摩等理论相结合而成的,而这两种理论都与穴位、经络有密切关系。穴位和经络共同组成了气血循环系统,输布全身。而穴位是经络在人体表面的反应点,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的病理变化可以反映到人体表面,而人体表面的各种刺激也可传导到内部的脏腑。应用点穴疗法按压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的作用,能调整脏腑的机能,促进气血循环,因而激发人体内在的抵抗力,起到治疗作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