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0 01:09:07

点击下载

作者:母得志,万朝敏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儿科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

儿科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试读:

前言

华西儿科源于1896年成立的仁济妇孺医院,已有上百年的悠久历史。依托百年华西医学的沉淀和浓厚的华西文化,经过杜顺德、张君儒、唐泽媛、廖清奎、刘正乐、钱幼琼、姚裕家、周同甫等几代儿科前辈的共同努力,华西儿科在医疗、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华西儿科学是国家重点学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华西儿科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单位,是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和重点实验室。华西儿科师资力量雄厚,是我国儿科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之一,承担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医学技术、医学检验、康复治疗学、法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等多个专业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培养儿科学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等高级人才的任务。此外,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儿科规范化培训住院医生/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每年培养50余名儿科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和50余名儿科进修医师,对我国儿科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儿科学的临床教学与实践,并不断进行研究与探索,对儿科学教学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先后编写了《儿科学》《儿科诊疗精要》《早产儿营养基础与实践指南》《儿童呼吸治疗学》《儿科感染性疾病的循证证据》等多部教材和专著,发表教学论文近百篇,多次获国家、部省级教学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本书根据儿科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由多年从事儿科学高等医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专家、学者等精心编辑而成,由儿科学教学创新与实践、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实习实训、教学经验与体会等方面优秀论文汇编而成,是凝聚了一线儿科学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通过该论文集的出版,以期促进儿科学优秀教学成果的交流与推广,激励更多的教师参与教学创新与实践,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推动儿科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教学发展。母得志2014年8月

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篇

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罗黎力 屈艺 母得志(通讯作者)【摘要】医学人文修养是医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而面对现在的人文教育现状,医学院校应开设系统的人文教育课程,提供多形式的人文教育方式,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质 培养一、医学生人文修养的重要性

医学与纯自然科学不同,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状况、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医学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具有人文社会属性,医学的产生、发展中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始终渗透着人文精神。

对医学人才来说,不但要有深厚的医学知识底蕴、高尚的职业情操,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还要有热爱生命、尊重病人以及博爱的人文素养。

早在20世纪,医学模式就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成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身心疾病的概念,说明医学服务的对象是身心合一的有情感的人,而非单一的疾病。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人既有生物属性、心理特性,又有复杂的社会属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体现了医学和人文的密切关系。如今,医学发展与人文学科的发展关系越来越密切,现代医学知识体系中许多精神层面如信[1]念价值、认知价值和审美价值都是人文医学的精髓,医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解除疾病的技术价值之上,也体现在抚慰和减轻患者心理痛苦,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意义的人文价值之中。二、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的确不容乐观,虽然大多数医学生受到过一些人文教育,但大多不是系统的人文教育,以致医学生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精神缺失,体现在今后的医疗从业中由于没有高尚的医德,难以抵制诱惑或出现对生命的冷漠,诊疗被当作机械的流程,缺乏对患者的尊重、理解和关怀。

此外,如果医学生缺少人文素质的浸润与引导,在从业后面对患者命悬一线的压力、紧张的值班工作、岗位的流动时,也许会逐渐滋生失落感,以及对未来产生疑惑,缺乏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不能很好地应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压力带来的挑战。三、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医学生要成长为救死扶伤的医生,独立面对病人,既需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更需要与病人充分地交流合作,才能真正了解病人的痛苦,更好地治疗疾病。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一样都是医学生从事医学事业的必修内容,要把医学生的人文教[2]育与科学专业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了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都应保证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学需要。而当今许多医学院本就属于综合大学,因此便于在医学院开设人文社会学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课程,为医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在开设人文教学内容时,在学生的专业课程中贯穿和渗透人文教育的精神,使它们相互渗透,互相强化,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恰当涉及医疗理论和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如医疗改革、医患关系、卫生资源分配等,使人文课教学和医疗实践结合,不仅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教学中得到贯彻,而且可极大地提高人文教育的效[3]果,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人文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激励,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地举办各种人文专题讲座,发展学生文艺社团,注重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比如树立“希波克拉底医学生誓言”牌,放置在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雕塑,使优雅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根据医学生学习的年限,高低年级搭配,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社区开展义诊,既能造福群众,又能让学生有自我价值实现感,进一步坚定追求医学真理的信念。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要素。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通过自己高尚的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独特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和教育。尤其是在临床实习时,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思路,还向学生展示了正确的思维方法、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高尚的医德修养,这些能有效地激发医学生科研与创新的意识,提高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及抵御挫折的能力。参考文献[1]曾盈,许一萍.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S1).[2]马立骥,李军华,程度.医学高等教育改革与医学生整体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1,22(3):56.[3]叶稳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6):32-33.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提高医患沟通水平

陈洪菊 熊涛 屈艺 母得志(通讯作者)【摘要】新的医学模式不仅要求医务人员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求其有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这需要他们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水平。医患沟通则是体现人文关怀的一种方式。然而目前多种原因导致人文素质在医患沟通中的运用欠佳。因此医学院校应意识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力度,增强人文精神在医患沟通中的运用,加强沟通技巧培训,完善医患沟通学习制度。这样有利于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促进医疗服务的开展及患者康复。【关键词】人文素质 医学生 医患沟通一、背景

医学是一门对人的科学技术,其实质是对人类健康的维护及对人性的关怀。人类医疗技术的进步不仅仅是科学的发展,应该还包括人文底蕴的不断沉淀。人文关怀式的医疗服务可为医疗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导向,是现代医学文明和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这需要医务人员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他们应尊重患者的生命,时刻关注服务对象的情感体验,而最有效的关注患者情感体验的途径,就是医患之间的沟通。提高医患交流能力是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1]出的新要求 。在校期间正是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养成及提升的关键期,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领悟“医乃仁术”之境界,在临床工作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医患沟通具有专业性,是需要经过学习和培训而掌握的技能。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正确引导医学生树立关爱患者、关爱生命的终极道德情操,在医患沟通中体现人文[2]关怀,可缓解紧张的医患矛盾,促进医疗服务的开展及患者的康复 。二、人文素质对医患沟通的作用

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够融洽医患关系、增加患者依从性而提高医疗质量。医疗服务的对象是人,医患双方所交流的信息不仅与疾病诊治直接相关,还包括医患双方的思想及情感。而运用人文关爱来进行感性谈话和社交谈话可满足患者情感、心理、精神的需求,是更高层次[3]的医患沟通 。

人文关怀是利用语言、行为作为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方法,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润滑剂,是医患沟通的升华。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尊重与关爱,以人“生命为本”的社会人文理念,更[4]深层次地反映彼此间的平等、尊重 。此外,要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需要娴熟的沟通技巧,并以优良的道德品质为核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保证。这些个人特质都需要长期的人文素质教育来形成。

此外,要使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很好地与社会背景及人格特征各异的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就需要尽早地对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沟通技巧,健全其法律意识,提高其心理承受力,增强其社交能力,以丰富的人文知识来处理复杂的实际问题。三、目前存在问题

尽管人文素质对医患沟通的作用日益重要,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及在医患沟通中的运用,包括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医学生医患沟通的实践不够、人文素质在医患沟通中作用的转化欠佳、医院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引导不够等。

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医学院校为医学生设立的大多是科学知识型课程,而人文型课程则相对较少,这样医学生了解人文知识的渠道就显得不够。加之医学生课业繁重,在学习大量的医学知识之余,再去了解其他人文学科知识就显得余力不足。再者,医学生缺乏临床经验与社会经验,尚未意识到增强人文素养对未来临床工作中医患沟通过程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养成。

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大多缺乏与不同文化层次及社会背景[5]的人的沟通技巧,沟通时往往信心不足。

医学生在医患沟通中的人文意识不够。长久以来生物医学模式占主导,造成一些医生潜意识里将患者“物化”,缺乏对患者心理情感需求的足够关注,在医患沟通时注重疾病情况及医疗进展的告知,而轻视对患者及家属的慰问、关怀及生命健康的尊重。

医院管理方面对于人文素质在医患沟通中的重要性意识不够,没有形成系统的医患沟通制度,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引导不足,这些都可能造成医学生在医患沟通时效果欠佳。四、改进办法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生既要面对躯体疾病,又要面对患者的情感需求。医学院校应注重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并将人文精神融合在医患沟通中,提高交流能力和技巧,以期建立良好[1]的医患关系,促进患者的积极治疗 。(一)增强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院校应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医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及人生观等的重要性。在传授医学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增加人文课程的设置,加强校园人文氛围培养,鼓励医学生多接触社会人文活动。构[6]建完善的医学人文课程教育体系,加强医学生的人文实践能力 。可组织开设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课程,促进学生充分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来指导医疗实践[7]。

同时医学生应明白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渐进性的熏陶过程,医学生应将学到的人文知识整合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真正掌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精神。具体到临床工作中,医学生应学会尊重患者独立、平等的人格,学会体谅疾病带给患者精神、心理上的改变,学会理解患者,还要把为患者服务的愿望传递给患者。同时,医患沟通也是特定医疗场景下的医学[5]人文教育,医学生应抓紧机会,使人文素质与沟通能力共同提高。(二)掌握医患沟通技巧

只有具有人文思想的医学生,才能在医患沟通中注意适当的技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沟通前先查看患者的资料,熟悉患者个人情[1]况及病情,根据患者社会背景和心理特征来选择谈话方式 ,并应照顾到患者的风俗习惯。学会倾听,这是沟通中最基本的一项技巧。有[3]效地沟通一定要如同身受般地注意倾听 。坚持换位思考的原则,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保持诚恳的态度。

医患沟通中应注重情感交流,充分运用谈话艺术、语言技巧。语言是医生与患者进行交流的工具。医学生应注意少用医学术语,充分运用生活中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疾病中相关的问题,沟通语言适合沟通对象的特殊心境。注意肢体语言的运用,适当点头赞同、眼神关注,使患者感觉被关怀、尊重,有效拉近医患双方的心理距离,增强相互[8]理解和信任 。(三)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学习制度

医学院校应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学习制度,促进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应该定期总结沟通经验,以发现医学生在沟通上的不足。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或以患者座谈会的形式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及意见。根据人性化服务的要求,建立相关考核机制规范沟通内容,不[4]断改进沟通形式 。

医学院校应倡导人文关怀服务理念,向医学生灌输“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提倡人性化服务,强化服务意识,营造尊重患者、关心患者、信任患者的氛围。教导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严格履行知情同意制度。患者在接受诊疗过程中有权要求了解所有必要的相关信息,并可对这些信息做出选择、决定。这既能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和利益,也能维护医学的神圣使命,又能保障从医者的切身利益,使医患双方在沟通中处于平等地位,以更良好的心态对疾病并肩作战。

医学院校还应尽量为医学生提供机会增加医患沟通实践练习。在小课上给医学生加强理论学习,掌握交流技巧。课中可由学生进行场景模拟演练,设想各种案例情况互相练习,由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指导[9],还可抓住时机旁听高年资医生与患者的沟通过程,提高自身的交流技能。

此外,还可推行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制度,将人文素质教育水平量化,这样可引起教学两方的足够重视,加强人文知识教育,规范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增强医学生人文精神。医学院校应与时俱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摸索出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素质培[10]养模式 。五、总结与展望

医学人文素质包含了在医疗服务中以人的价值为核心价值的精神。具有人文素养的医学生会尊重个体自由、尊严、价值和信仰体系,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并采取感性的、同情性的处理方[7]式 。在注重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在医患沟通中注重关注患者的情感和需求,维护患者权利,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指导下的医患沟通不仅是一项技巧,更是一门学问,对患者的尊重、理解和人文关怀有利于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的新[1]型医患关系,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医学院校应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视沟通的细节,不断提高其沟通技巧,完善医患沟通学习制度,促进其将人文精神运用于医患沟通中,增加沟通效率与效果。这是改善医患关系,建立和谐医院的有力保障。参考文献[1]张林果.谈医患沟通交流技巧——注重医患交流能力培养 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J].中国校外教育,2011(16):53-54.[2]汤军,张春来,张红,等.医学专业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探讨 [J].重庆医学,2011,40(13):1762-1763.[3]顾康乐.如何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 [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0A):126-127.[4]李永红.人文关怀与临床医患沟通体会 [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6):251.[5]邹伶俐.浅议医学人文教育与塑造医学生的良好心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J].文教资料,2009(33):230-232.[6]刘向莉.医学院校人文医学课程文化的构建 [J].重庆医学,2011,40(17):1762-1763.[7]齐玉龙,梅翠竹.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分析 [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109-112.[8]闫广庆,任家顺,陈洪,等.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在医患沟通中的应用探讨 [J].重庆医学,2010,39(14):1927-1928.[9]李小玲.儿科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J].现代医院,2011,11(9):117-119.[10]王小丽,于臻秀,周幸莲.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研究探讨 [J].中国西部科技,2010(23):93-94.

探索医学生人文素质与医学精英人才培养的融合教育

伍金林 王华 唐军 陈大鹏(通讯作者)母得志【摘要】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精英意识是当今医学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迫切需要。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培养的同时,引入一系列教改方案,着力于医学生人文素质与医学精英人才培养的融合教育,从而为培养德才兼备、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探索可行之路。【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精英人才;融合教育

由于长期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注重专业技术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和精英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能充分地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1]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医学生精英意识淡薄,人文素质参差不齐,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与我们期望的医学精[2]英相距甚远,这是目前医学教育中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因此,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与培养医学精英人才的融合教育,对于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医学精英人才、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有着重要的[3-4]现实意义。

我们的初期研究结果显示:医学生的主体性尚有欠缺,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尚需进一步加强,虽有一定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对未[5-7]来的职业认同度不高。因此,我们提出以下教改方案,将医学生人文素质及精英意识相融合,培养医学生在校内的学习主动性和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责任感,从而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仁心仁术的优秀医学人才。一、构建高校人文环境,培养医学生的人文观念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从培养人文精神出发,用哲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和伦理学等观点,通过加大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力度,改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寝室等的学术和文化氛围。以美观优雅的建筑和科学合理的布局为载体,打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书香校园,让医学生随时得到校园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为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21世纪医学人才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改革课程体系,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医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合理安排人文社会科学的必修课及公共选修课,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课程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内涵,增加医学生对社会、心理等的关注度,提高医学生的文化修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医疗行为。三、重视社会实践的锤炼,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空间

社会实践是培养人才和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医学院校必须给医学生提供良好又实用的临床见习、实习环境,并尽可能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亲身了解到社会现状,做到知行合一,还能得到历史、文化、医德医风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在实践的锤炼中进一步提升个人的人文素质。四、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质评估标准

按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医学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中,构建人文素质评估标准,完善评估内容和方法,合理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和辨别能力等。通过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合理评估和积极反馈,以激励学生主动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的意识。五、推进主体性教育,维持医学教育的精英属性

积极倡导将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学及科学研究相结合,采取多种渠道,加强医学生科研思维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把最新的科技进展引入理论课堂,将科研技术方法融入实验操作,组织开展课外科研活动,以丰富专业教学内容。还可通过案例分析、专家讲学、角色扮演等多种途径,培养医学生对高尚情操和优秀文化的倾心向往,在文化与医学之间建立起一座融会贯通的桥梁,使学生在医学中领悟文化,在文化中解析医学,自我树立成为优秀医务工作者的目标和意识,从而维持医学教育的精英属性。参考文献[1]段徐,郑明华,张宁,等.高校医学生精英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52-53.[2]李伟,张海东,龙跃洲,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与探索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20-21.[3]王英姿.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构建 [J].中国科技信息,2009(21):243-244,253.[4]刘进忠,喻望云,汪锐之.论面向21世纪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 [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9(147):574-575.[5]刘诗权,毛业波,唐国都.新医学模式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及途径的思考 [J].内科,2013,8(1):79-80,101.[6]黄萼华,王华生,于中鑫.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02):78-79.[7]段徐,郑明华,张宁,陈忠浓.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医学生精英意识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52-53.

提高心理学素养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陈洪菊 熊涛 屈艺 母得志(通讯作者)【摘要】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精湛的医疗技术与深厚的人文素养同样重要。人文素养为医学生的医疗行为提供导向及支撑。医疗活动的对象是患者及家属,他们面对疾病时的心理状态非常复杂。因此增强人文素质教育意识,了解心理素质教育现状,整合培训资源及方法,可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学素养。这样有助于医学生掌握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要,在医患沟通中就可有的放矢,同时优化自身心理状态,更好地以优良的人文素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质 心理学素养[1]

医学应是高科技与人文科学的高度结合体。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把人一定程度的“物化”,忽视其社会属性和心理功能,以及社会、[2]心理因素在致病中的作用和机体的整体统一性。这种情况下,医生仅仅是治病而非“医人”。随着社会人文水平的提高,医生不仅需要具有精湛的技术,还应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满足患者及家属的情感需要及心理需求。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医学应回归人文,这是对医务人员的新挑战,应意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因此,在医学生阶段就提高其心理学素养,掌握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要,进行人文关爱的同时运用心理学技巧,建立良好的人文素质基础,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一、人文素质教育中心理学素养的重要性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其核心是“仁爱”,至少有[1]四重意义:人文精神、人文主义、人文学科和人文价值。医学是人学,“以人为本”是医学科学发展的灵魂和指导思想。面对疾病,患者不仅具有生理上的病变,还有鲜明的心理需求特点。因此,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其心理反应特点,对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加强[3]医患交流和沟通及避免医患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特征

医生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生理病因,而且还要考察患者的社会病因[4]以及心理病因,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人文关怀及心理支持。

患者面临疾病时会产生系列心理变化。如心身反应:患者在躯体[5]产生疾病的同时会出现心理的负性反应,如抑郁、焦虑等症状。诊疗过程中患者可能表现出如对疾病的担忧、敏感以及对诊治设备、方[3]法等的恐惧、焦虑等。此外,患者还有对医疗费用的担忧、对家属的歉疚、自责等心理状态变化。患者的心理需求包括:求医心切,希望医生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医术治愈疾病;希望医务人员能时刻关心和照顾自己的病情及每一次症状变化;希望从医务人员那里得到鼓励、尊重及慰藉。

对于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医生兼作家的毕淑敏曾写道:“和患者的家属交流,是一个令人不安和无章可循的过程。医生被患者家属需要又被怨恨,被他们感谢又被他们怪罪。处理好和患者家属的关系非常必要,甚至是一门艺术。你的身份在他们眼中,有时是救世主,有时又是傻瓜和罪犯。你和家属的关系甚至比和患者本身的关系还要紧密莫测。”这些描述入木三分地道出了医患关系中患者家属心理状态的复杂性。医务人员应深入了解到这些心理学知识,运用一些基本[6]的心理治疗,以充分体现其人文素质。三、心理学素养在人文化医疗服务中的运用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社会需求概括为5个层次:生存、安[7]全、归属(交往、被接纳等)、受尊重、实现自我价值。患者处于特殊的患病阶段,其社会需求有一定程度的强化,如生存、安全、归属、受尊重等需求。在人文化医疗活动中,让医学生通过充当导医员、[8]护工、陪护和心理疏导员等角色,和患者及家属多接触,增强患者[9]的心理认同感及安全信赖感,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和疾病的恢复。[5]

医患沟通中更多注重疾病及患者和患者家属心理上的特点,多一点心理的关注及人文的关怀,这将对医患沟通的成功、医患关系的[10]改善及对治疗的效果、疾病的转归产生巨大的作用。(一)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时的心理学素养

医患交流是一门细节艺术,医务人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素养,了解交流对象的心理状态及心理需求,可有的放矢地达到与患者及家属交流的目的。

首先,应了解交流对象的社会背景及性格特征。这些情况对选择交流方式有极强的导向作用。了解其社会背景,可以确定交流方式、语言的难易程度、交流的重点问题等。同时有助于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找出解决方案。

在医患交流过程中,医务人员要注意对象的语言及非语言特征。在一般的交流中,用语言文字来传达的信息占信息交流总量的比例还不到10%。因此,医务人员应该学会“察言观色”,在心理学上称为“读心术”。其基本原理就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身体反应和特征来了解和掌握他人的心理活动,如姿势、肢体语言、说话音调、语速、眼珠的转动、面部表情等。在观察到有价值的交流信息时,还应综合考虑所有姿势的含义。

患者及家属在面对疾病的特殊情况时,可能会经历情感震荡期、求索和退缩期,最后进入平静期的心理反应过程。从得知疾病时的震撼、恐慌,到对疾病知识的迫切探求,再到对医生诊断的怀疑,对疾病的不接受,最后冷静下来思考如何应对疾病。医务人员应掌握患者[11]面对疾病的心理阶段和心理反应,使其平稳过渡到平静期,并掌握恰当的时机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引导与建议。而掌握建立亲善关系的技巧则有助于医务人员实现这一目的。

亲善关系指相互信任、相互满意、相互合作和相互敞开心扉的人际互动关系。在亲善关系建立后,可以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使对方自愿跟从你,进入你想要对方达到的心理状态。亲善的基本原则是迎合别人喜欢的交流方式。广义上说,建立亲善关系是模仿他人语速的过程,贴近对方的行为,模仿对方的声音,配合对方的精神状态,注意对方有节奏性的动作。建立了亲善关系,清楚地表明你理解对方的感受。但应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及家属处于悲痛消化期,应让其沉浸一段时间。医务人员应明白患者及家属需要被接受和被尊重。当交流对象持反对意见或争议时,应先赞同再引导,而不是一味否决与简单打压。先告诉对方你感同身受,获得共鸣与信任感,再适当建议。(二)医务人员自身应具有的心理学素养

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想让患者及家属冷静对待,医务人员必须表现得镇定自若、冷静、处事果断。要给患者及家属树立信心,医务人员自己就要表现得很自信,提供以身作则的示范。

人文化医疗活动,要求医务人员重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需要,并以恰当的方式给予心理支持。这需要医务人员发挥人文关怀精神,使用心理学技巧,努力达到“身心皆治”的效果。在医学生教育阶段,人文课程改革的重点就要着眼于学生良好的内在身心品质的养成与发

[9]展上。因此,应借鉴心理学的方法,探索生物—心理—人文—社会医学模式。同时,开展心理测试、心理分析,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诊[12]断治疗等技能培训,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医患沟通能力。四、提高医学生心理学素养的方法

政策的支持和导向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医学院校应意识到心理学教育在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上的重要作用。这是培养具备优良综合素质人才的必要手段之一。学校应加强宣传力度,增加政策支持,整合教学资源,开展多学科合作,增加医学生实践演练机会,努力为提高医学生心理学素养提供优良平台。

学校应加强教学体系的优化,提供不同层次的心理学教育平台。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均开设医学心理学等课程,在此基础上,可增加应用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利用校内外心理学教育资源,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协会、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等机构,为医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心理学的机会。可邀请校内外心理学专家开设培训课程,密切结合医疗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学场景进行分析讲解。开展多学科合作,让心理学专家与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生一起研究讨论,针对医疗活动中能运用的心理学知识进行实景演练,力求增强医学生的心理学素养,将人文关爱的精髓融入医疗工作中。五、总结与展望

时代进步赋予医疗服务更深层次的意义,由此衍生出生物—心理—人文—社会医学模式。在新的医学模式下,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在对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作用,还应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心理支持及人文关怀。要良好地进行人文关怀,医学生需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学素养,认真学习心理学技能,掌握医患沟通时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及医务人员应具有的心理素质,为医疗服务的对象提供优良的医疗及人文服务。目前普遍存在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及心理学素养的培养意识不足、培训方法欠缺系统性、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使用意识不强等问题。面对新医学模式的挑战,应加强对医学生的心理学素养的培训,加强在医疗活动的运用,更好地促进人文化医疗服务的开展。参考文献[1]张伟.生物—心理—环境—人文医学模式探讨 [J].医学与社会,2011,(24)3:62-64.[2]郝琦,麦清.论西方心理治疗由医学模式向人文模式的嬗变 [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20-25.[3]董茂龙,胡大海.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1):126-128.[4]戈文鲁.论医学领域中重塑人文精神的意义——基于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维度[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6):22-24.[6]李延沂,熊伟.应用人文关怀 加强医患沟通 [J].西部医学,2005,17(5):535.[5]赵和平,陈煜,刘义荣,等.慢性乙肝患者抑郁状态调查及心理干预研究 [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41(9):761-764.[7]陈文叔.医疗活动中的人文关爱与医患沟通艺术 [J].中国社区医师,2009,25(2):43.[8]邹伶俐.浅议医学人文教育与塑造医学生的良好心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J].文教资料,2009(33):230-232.[9]廖霞.提升人文精神 建设医学文化心理环境 [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0):153-154.[10]木拉提·热夏提,热娜古丽·努尔.“人文关怀”在肾脏系统疾病医患沟通教学中的必要性探讨 [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7):1016-1017.[11]顾康乐.如何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 [J].临床合理用药,2011,4(10A):126-127.[12]孟小平.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初探 [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1):109-112.

初探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精英人才培养的融合研究

高晓琳 王华 母得志 熊英 贾苍松 万朝敏(通讯作者)【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精英人才培养意识,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探索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精英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方法 随机抽取华西医学中心2013年在校一年级和四年级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表的形式,分别对不同性别、两个年级、临床医学与其他专业等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调查问卷调查表Cronbach信度系数α为0.86,各级指标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85~0.91之间;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精英人才培养的融合研究调查总评分为4.24±0.46;不同性别医学生调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年级人文素质、精英意识、总评分等调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医学和其他专业人文素质、总评分等调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英意识调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较好,研究工具可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精英意识培养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应加强除临床医学专业外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生精英意识有待加强;进一步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精英人才培养的融合。【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精英 人才培养 融合

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融合的综合学科。医学关注的不仅仅是疾病本身,医疗活动背后还具有文化、政治、经济、伦理等各种社会因素;疾病也不仅仅是身体的疾病,而是致病因子使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和环境因素参与的结果[1,2]。疾病本身的特点以及医疗行为的复杂性,要求医务工作者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外,还应有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具备关注人类生存价值与精神的能力,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人文素质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现,涉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念、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是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价值取[3-5]向和文化修养的外现而展示出的个人特征。精英意识是人的一种自我意识,是人关于自己在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责任、社会作用等方面优于或重于一般社会成员的意识。精英意识至少有这样几大要素:主体意识、忧患意识、责任和使命意识、优越感和自豪感。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及大众文化冲击大学校园,无论从社会对医疗行业的要求看,还是从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看,医学[6,7]教育从本质上讲应当成为精英教育。本研究将初步探索高等医学教育中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以及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精英人才意识培养,发现问题,研究对策,以期探索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改革的方向。一、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华西医学中心2013年在校一年级和四年级的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医学技术、基础医学、法医学等专业的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二)研究方法

1.调查工具[8]

参考有关文献及专家意见,设计医学生人文素质与医学精英人才培养调查问卷,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效度检验。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等基本信息及人文素质和精英意识2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详见表2)。

2.调查方法

采取个人填写、当场回收问卷的方式采集信息。先由调查者讲解调查目的、填写方法、注意事项,后发放学生调查问卷表。内容的评价按照“非常重要、重要、无所谓、不重要、非常重要”五个等级分别赋分值5、4、3、2、1分,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软件包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做Chronbach Alpha(α)信度系数和相关系数检验。完全随机设计的两样本均数比较做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结果(一)调查表信度效度检验

调查表Cronbach信度系数α为0.86,测量工具内部一致性较高。检测一级指标及问卷总分的相关分析结果,各级指标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85~0.91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本调查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二)基本资料

共有632人参加调查,发放调查表632份,回收613份,回收率97%,有效率97%。研究对象基本资料详见表1。表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表(三)调查结果(1)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精英人才培养的融合研究调查总体结果见表2。(2)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精英人才培养的融合研究调查结果比较:分别对性别、两个年级、临床医学与其他专业等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其中不同性别医学生调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比较结果分别见表3、4。表2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精英人才培养的融合研究调查结果表±s, n=613)表3 两个年级医学生调查结果总体比较表±s)表4 临床医学与其他专业医学生调查结果比较表±s)三、讨论(一)调查结果分析

近年来,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国内外医学院校重视[9,10]。各大医学院校在强调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通过不同途径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社科教育,尤其是部分医学院校合并进入综合性大学后,由于学科门类较齐全、师资资源雄厚,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有了更明显的优势。华西医学中心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丰富而多样。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开设专业知识课程,还开设了大学语文、政治、计算机、数学、化学等文化知识课程;近年来还在医学生中开设了全校文化素质公选课,包括健康教育、美容化妆品赏析与应用、全球卫生:挑战与机遇、备灾教育、救命与救伤、大学生自我成长与心理健康、生殖健康等课程。在校园人文活动方面,华西医学中心很支持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有专门的华西人文医学学生研究学会,截至2013年底共有大学生艺术团、羽毛球协会、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华西文史协会、学生对外交流协会、职业规划与发展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等34个学生社团。另外,华西医学中心还经常举办医学生礼仪、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讲座;开展关爱自闭症患儿、中小学健康知识宣传等多项志愿者服务;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各级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2013年有169项获准立项,获得科研经费80多万元。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两个年级人文素质、精英意识、总评分等调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人文素质有所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是有效的。分析其原因,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大一的新生刚刚入校,对医学的理解还刚刚起步,而经过几年的学习,接受了大量的人文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及校园文化的熏陶,对医学的内涵和要求以及对自己从事的事业也已有较高的认识,因此大四学生的人文素质总体上是优于大一学生的。另外,临床医学和其他专业人文素质、总评分等调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英意识调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西临床医学院不但在临床专业的医学生中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职业素养模块、医患沟通、临医导论模块等课程,还要求各门课程要穿插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通过查阅人文素质公开课、学生社团等名单,发现多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应鼓励其他专业学生积极参加。通过调查结果还发现,医学生精英意识评分较人文素质评分普遍偏低,医学生主体性尚有欠缺,忧患意识尚需加强,社会责任感欠佳,有一定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医学生精英意识有待加强,还需进一步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精英人才培养的融合。(二)对策与建议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医学精英人才的融合,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坚持以人为本,打造人文素质及医学精英融合教育性教师团队。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根本所在,以身作则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直接影响学科建设发展和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进优秀拔尖人才、吸引国外留学人员归来创业发展;坚持国内培训与国外进修结合,鼓励青年教师深造学习,探索出一条立足国内且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中青年团队的培养途径;积极营造良好的成才生态,精心打造人文素质及医学精英的融合教育性教师团队;在医学专业环境建设上,依托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搭建素质医学精英融合教育性教师成长的实践平台。(2)整合优质资源,优化医学精英教育课程体系。加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课程等资源建设和教材建设,全面优化基础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文素质教学内容体系,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和精英素质教学示范课程群。(3)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及科研相结合,培育医学精英人才。积极倡导人文素质、专业教学及科研相结合,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对学生科研思维与人文素质的培养。以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专业知识课堂、专家学者讲学等多种途径,培养医学生对高尚情操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倾心和向往,树立优秀教师和医务工作者的光辉形象,从而在文化与医学之间建立起一座融会贯通的桥梁,使医学生在医学中感知文化,在文化中读懂医学;把成熟的科研成果写入教材充实专业教学,把最新的科技进展引入课堂,丰富专业教学,将科研技术方法融入实验课提升教学,同时广泛组织开展课外科研活动,促进医学精英人才的培养。(4)持续推进校园人文环境,培养医学生的人文观念。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从人文精神培养出发,用哲学、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伦理学等观点,对大学校园环境与人文精神的建设进行强化。通过加大校园自然与人文环境建设力度,同时对校训和行为规范、人文景点、教室与实验室布置、图书资料等方面进行建设,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和文化氛围;通过美观的建筑、科学合理的布局,打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书香校园,让学生在优美的校园人文精神下熏陶,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21世纪医学人才;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内涵,增加医学生的文化修养及对社会、心理等的关注程度,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医疗活动。(5)重视社会实践的锤炼,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空间。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了解社会情况,增强服务大众的意识。医学教育特点决定了医学生必须参加见习、实习教育过程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对他们不失时机地进行历史、文化、服务意识、医德医风、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6)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质评估标准。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确立多方面的考察标准,如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合作精神、评判能力等,一方面综合全面、更加合理地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做出评价,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培养自身多方面的素质。(7)推进主体性教育,维持医学教育的精英属性。教学上要强调学生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科研。教育投入是保证医学教育精英属性的物质基础,必须从国家、社会等多方面加大医学教育投入,提高生均教育成本,保证医学教育拥有足够的教育资源;同时,教育质量是医学教育的核心,必须对教师、教材、考核指标等多方面严要求,有必要制定全国统一的医学教育质量标准,并严格执行。

综上所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精英意识培养的融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工程。在医学教育中弘扬人文精神,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与精英意识培养的融合,是适应时代的与时俱进,必将大大提高未来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德高医精,才会在将来的工作中为保障和促进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参考文献[1]Birch S, Magid A, Weber A.Library collaboration with medical humanities in an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 in qatar [J].Oman Med J,2013,28(6):382-387.[2]Singh M, Talwar KK.Putting the humanities back into medicine: some suggestions [J].Indian J Med Ethics,2013,10(1):54-55.[3]宫福清,戴艳军.正确认识医学人文知识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系 [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28(5):103-105.[4]Nelson L P, Maramaldi P, Kinnunen T H, et al.Early performance in a humanistic medicine course as a predictor of dental students' later clinical performance [J].J Dent Educ,2013,77(8):1006-1012.[5]Rios I C.Humanities and medicine:reason and sensibility in the medical education [J].Cien Saude Colet,2010,15(1):1725-1732.[6]曾益新.医学教育必须是精英教育 [J].医学研究杂志,2013,42(3):1-3.[7]曲艺,赵晓东.丁会峰,等.德、英、美医学精英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2):943-945.[8]李瑛,袁伟,陈俊国.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证研究 [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4):238-240.[9]刘晓.医学人文教育改革方案探索 [J].重庆医学,2012,41(16):1670-1671.[10]刘向莉.医学院校人文医学课程文化的构建 [J].重庆医学,2011,40(17):1762-1763.

浅谈儿科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李姣 屈艺 母得志(通讯作者)【摘要】儿科研究生的培养是培养儿科学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培养水平关系到未来儿科医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医疗质量。合格的儿科研究生除了具备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科研能力外,还应该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等人文素质。通过分析目前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改进儿科研究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相应措施,以求进一步提高儿科研究生的培养水平,为培养综合型儿科学人才提供参考。【关键词】儿科研究生 人文素质 培养一、前言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综合体现,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态度。后天的人文素质培养对一个人人文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知识传授、自身实践等途径将人类优秀的人文文化成果转化为自身的气质、人格、修养以及价值取向等[1,2]。医学是一门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型学科。医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是人,因此医学必须以人为本,具备丰富的人文精神,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从事医学事业的医生除了有较高的知识素养,还应该具备高水平的人文素养,包括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行为素养、[3,4]语言素养、心理素养等。

培养医学研究生是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培养医学高层次人才最主要的方式。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要求医学研究生的培养除了注重临床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加强其人文素质的培养以提高其竞争和适应能力。儿科学作为医学的重要分支,其特殊的专业性质要求儿科研究生更应该加强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儿科病人多数难以自己表达主观的感受,对疾病的耐受程度低,对医院和医生多有紧张恐惧心理,这就要求儿科医生应对患儿予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中国现在的儿童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患儿的不适十分重视和焦虑,常常一个患儿由多名家长陪伴就诊,并且希望药到病除,这就要求儿科医生具备较高的沟通能力和诊治水平,在诊治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患儿和家属的人文关怀和沟通交流。另外,由于儿科病人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人周转快,要求儿科医生具有较高的[1,5]心理素质,能够沉着应对。儿科研究生是我国儿科医疗体系的储备人才。儿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全面、人文素质高的综合型儿科学人才。

近年来,关于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一个热门话题,本文结合儿科专业的特殊性质分析和总结目前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培养高水平的综合型儿科学人才提供参考。二、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院校研究生的扩招导致医学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文素质培养的质量难以保证;一些医学院校在教育理念上还存在重专业知识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加之医学研究生课时紧张,学习压力大,特别是儿科研究生,儿科亚专业多,儿科研究生在临床轮转的科室多、任务重,同时还有科研论文任务,使得研究生埋头于[6]科研和临床中,最终导致研究生人文素质水平的低下。目前各高校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培养方式缺乏人文素质内容

首先是研究生在入学之初的培养目标中较少提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即使有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都处于次要地位,无法引起导师和研究生的重视。其次,在集中的理论学习阶段,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素质相关课程,或者设置较少。有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在包括医学伦理学、自然辩证法等在内的人文素质相关课程的设[7]置比例不到5%,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明显不足。同时人文素质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停留在单方面讲授理论上,缺乏学生的互动和实践,授课内容也都是人文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医学脱节,导致研究生[8]学习兴趣不高,难以深刻理解并从中获益。在临床实践阶段,医学研究生在临床轮转时更多的是学习诊治疾病的方法,对于尊重患者、关怀患者的学习明显不足。除此之外,在研究生的考核方面也不够重视研究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生的日常考核和中期考核等都缺乏对人文素质水平考核的明确规定,即使有也缺乏量化的标准。由于培养方式的各个环节都缺乏人文素质的内容,造成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摄取,而对人文素质培养关注不足。(二)老师缺乏人文素质培养观念

儿科研究生除了集中的课程学习阶段,其他大部分学习阶段都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