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绘图山海经·海内外九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20 12:44:24

点击下载

作者:王红旗,孙晓琴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全本绘图山海经·海内外九经

全本绘图山海经·海内外九经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全本绘图山海经·海内外九经作者:王红旗,孙晓琴排版:昷一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03ISBN:9787307084995本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北京图书策划中心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自 序《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典籍,同时也是一部记录中华民族地理大发现的伟大著作,它记述着那个时代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它记述着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以及这种生存与发展所凭依的自然生态环境。《全本绘图山海经》分为《全本绘图山海经·五藏山经》、《全本绘图山海经·海内外九经》和《全本绘图山海经·大荒四经》三册出版,三册既单独成书,又彼此关联。其中,《全本绘图山海经·海内外九经》对《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和《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海内经》的文字内容进行了丰富、深入、有趣的信息解读和场景再现。《海外四经》《海外四经》的撰写者有着某种程度的人文地理知识,但是,令人困惑的是,撰写者既没有提及自己的身份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没有提及中心区与海外诸景的距离,以及海外诸景彼此之间的距离,甚至没有提及著名的地理方位参照标志点,例如华山、嵩山、泰山等。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我们不清楚《海外四经》的地理中心在哪里,以及中心区的范围大小,因此也就难以搞清海外诸景的地理方位。大体而言,《海外四经》诸景可能在秦岭以南、阴山以北、六盘山以西、泰山以东。《海外四经》的撰写时间(或者资料来源的时间,下同)也是一个难解之谜。幸运的是,《海外四经》记述了一位具有历史时间标志的人物,他就是夏后启。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其撰写时间在夏启之后。与此同时,由于《海外四经》没有记述夏启之后的夏王,也没有记述商朝及其以后的人物和事件,因此其撰写时间应当在商朝之前。也就是说,《海外四经》的撰稿人(包括绘图者)可能是生活在与夏启同时或稍后一段时间的学者,他以当时夏朝所管辖区域为中心,依次记述周边国家或族群的情况,其关注的不是那些国家的人口、物产,而是那里人们的服饰特点和特殊习俗,具有旅游者猎奇或博闻者搜异的性质。《海内四经》《海内四经》错简甚多,而且错误相当明显。关于竹简错乱的原因,徐旭生在《读山海经札记》曰:“《山海经》为先秦古籍,太史公见之矣(《大宛列传》),然错简甚多,脱误特甚,极不易读。”尽管《海内四经》的错简甚多,但是由于它和《山海经》其他篇章同样记录着大量的不可替代的古代文明与文化信息,我们今天有必要也有责任去解读破译其内容。

根据《海内四经》出现许多周朝以降的地名,例如闽、瓯、燕、朝鲜、倭等,可知其撰写时间当在武王伐纣、周朝立国之后。兕犀类动物在《五藏山经》里多有记述,而在《海内四经》里则已变成罕见之物,据此可知其撰写时间距离《五藏山经》时代当有一段漫长的过程。《穆天子传》卷一记有周穆王祭祀黄河后:“乃至于昆仑之丘。以观舂山之宝。赐语晦,天子受命,南向再拜。己未,天子大朝于黄之山,乃披图视典,用观天子之宝器。”或许,周穆王所披之图、所视之典就有《海内四经》。《海内经》《海内经》是《山海经》十八篇文字的最后一篇,它描述有39处人文与自然场景,既包括撰写者所处时代的内容,也涉及撰写者所了解的历史知识。从中不难发现,《海内经》的撰写者,对古代氏族、部落、民族的血缘传承关系,以及先人的科学技术发明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并给予了突出的记述。

西汉学者刘秀《上山海经表》曰:“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今定为一十八篇,已定。”此后,《汉书·艺文志》著录《山海经》为十三篇,《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海经》为二十三篇。郝懿行在《山海经笺疏叙》中认为《大荒四经》四篇和《海内经》一篇:“古本此五篇皆在外,与经别行,为释经之外篇”。意思是《海内经》等五篇文字是解释正文的注释文字,或者是散落在正文之外的只言片语。郝懿行的观点有部分合理之处,例如《海内经》某些文字可能原本属于《山海经》的其他篇章。但是,也存在着严重失误,例如把《大荒四经》与《海内经》混为一谈,而实际上《大荒四经》有着比较严密的体系架构,没有理由将其视为释文或片言只语。

从现存《海内经》的内容来看,它好像是一部没有完成的著作,或者是一部内容大量丢失错位的著作。这是因为,《山海经》其他篇章都有着地理方位的记述顺序,而《海内经》的地理方位却难寻踪迹;我们今天只能依稀辨认出,有些景观存在着自西南向东南的走向,而另一些场景又存在着自东北向西北的走向。

由于《海内经》出现了朝鲜、天毒等地名,这或可表明它是周秦以降的著作。值得注意的是,《海内经》所述内容结束并定格在“禹定九州”一幕上,这应当寄托着撰写者重整山河、统一天下、再创辉煌的愿望。

从《山海经》中,我们能够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伟大与辉煌,而且也能获得数千年前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活动信息,这些信息涉及那个时代的地理、地貌、湖泊、沼泽湿地、沙漠、山川及其变化信息,矿物分布信息(古人对颜料矿石的寻找加工促成了冶金术的诞生),植物分布信息(记录着气候变迁)、动物分布信息(记录着动物的迁徙与灭绝、变异与演化),远方异国、民族部落的分布、交往、迁徙信息,以及那个时代的医药学、预测学、天文学、历史学、民族学等人文活动信息。显然,这等于为我们今天的人类增加了数千年的生存经验,从这个角度而言,《山海经》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王红旗2010年12月12日于北京莲花池畔第一章海外南经

在中国夏朝时,遥远的南方有许多小国家,它们各自都有着奇异的习俗或者特殊的生活方式。相传羽民国的人都长着羽毛,今天看来他们实际上是喜欢穿用羽毛编织的服装。相传厌火国的人能够从嘴里吐出火来,今天看来他们是在表演吐火的魔术。相传岐舌国的人舌头分叉像蛇一样,其实他们的工作是翻译不同的语言。相传贯匈国的人胸口开着一个大洞,出门时可用竹竿穿过让人抬着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至今学者都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地载图

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

六合指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位,亦即三维空间。四海,古人相信大地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大海包围着,四海之内即陆地所及范围。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太岁即木星,或者准确说是木星纪年。木星十二年绕太阳一周,古人就用十二地支来分别命名每一年,十二生肖和六十甲子即源于木星纪年。

毕沅、袁珂均指出,此段文字原本应接在《五藏山经》篇尾“禹曰天下名山”段末,并认为这种文字错位发生在刘秀校订《山海经》时。有趣的是,《列子·汤问篇》记有夏革对“神灵所生”的不同意见:“然则亦有不待神灵而生,不待阴阳而形,不待日月而明,不待杀戮而夭,不待将迎而寿,不待五谷而食,不待缯纩而衣,不待舟车而行。其道自然,非圣人之所通也。”夏革字子棘,又名夏棘,以博学贤良著称,成汤曾拜其为师。结匈国·南山

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

结匈国在其西南,其为人结匈。

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一曰南山在结匈东南。

陬,角落,山角;正月又称陬;地名,《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海外南经记述的是从西南方到东南方的情况。

结匈国位于《海外西经》灭蒙鸟的西南方,当地人的特点是结胸。郭璞、袁珂都认为结胸即人的胸部肋骨向外凸出,今俗称鸡胸,通常是因为人在童年发育期缺钙所致。其实,结有屈曲之意,因此结胸可以泛指各种脊椎弯曲畸形的病症,例如驼背、佝偻病(食物中钙、磷、维生素D含量不足,日照量不够)。此外,结又有盘结之意,因此结胸也可能指一种独特的胸部(包括背部)服饰或装饰,例如胸前佩戴着结状吉祥物(中国结或即源于此风俗),或者背后有类似日本和服的装饰结构。

南山位于结匈国的东南方,当地人称虫为蛇,称蛇为鱼,这种称谓的变化可能与某种巫术活动有关,有点类似颛顼化为鱼妇时巫师念的口诀。南山或谓即终南山。比翼鸟·羽民国

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

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

比翼鸟的雏形是西次三经崇吾山的“见则天下大水”的蛮蛮鸟,此后比翼鸟变成吉祥鸟和爱情鸟。《周书·王会篇》称“巴人以比翼鸟”,或许比翼鸟栖息在巴人居住区,或者巴人有装扮成比翼鸟的巫术活动。

羽民国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穿羽毛衣,或者用羽毛装扮自己;二是以头长为美,并且可能实施了头部变形装饰术。事实上,距今18000年前的周口店山顶洞人、10000年前的满洲里扎赉诺尔人、6400年前的大汶口人的头骨上,均发现明显的普遍的人工变形,其中大汶口人的头骨变形比率甚至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神人二八

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人小颊赤肩。尽十六人。

神人二八,明代学者杨慎注谓:“南中夷方或有之,夜行逢之,土人谓之夜游神,亦不怪也。”

司夜,通常解释为夜间巡查以维护社会治安,类似后日的更夫,神人二八即二人一组或八人一组的巡逻队。此外,司夜亦指天文观测,不过天文观测好像用不着这么多人“连臂”进行。或许它更像是一种在夜间为帝君举行的巫术舞蹈或娱乐歌舞,这种舞蹈的队列特点是十六人分为两组,每组八人,人与人之间手臂相连,它也可以变换成两人一组共分为八组的队列,而这恐怕就是八佾舞的雏形。

此处之“帝”,袁珂认为指黄帝,并总结道:“帝,天帝,《山海经》中凡言帝,均指天帝,而天帝非一:除中次七经‘姑瑶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之‘帝’指炎帝、中次十二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之‘帝’指尧而外,其余疑均指黄帝。”这个结论可能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意味着《山海经》诸篇文字形成之时,各时期各地的人们都已经公认黄帝为天帝,而这种可能性并不大。毕方鸟

毕方鸟在其东,青水西,其为鸟人面一脚。一曰在二八神东。

毕方鸟已见于西次三经章莪山,并见于《海内西经》“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一般来说,毕方鸟是火灾的报警标志,《韩非子·十过》却称:“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在这里毕方实际上是一个部落或官职的名称,其职责是协助驾驭黄帝的象车或龙车;所谓黄帝大合鬼神,与禹召集天下诸侯聚会的性质类似,都属于民族整合与融合过程。讙头国

讙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讙朱国。

讙,通喧,喧哗;通欢;地名,春秋鲁地,即今日山东肥城县南,《春秋·桓公三年》:“齐侯送姜氏于讙。”

讙头国又名讙朱国,其名称应与该族人的头部特殊装饰有关。所谓“其为人人面”的陈述存在着重复,既然是人,当然是人面,因此“人面”可能是“朱面”之误,也就是说当地人有将头部或全身涂红的习俗。所谓“有翼,鸟喙”当是一种与捕鱼有关的装饰、装束或用具,一种可能是当地人在模拟鱼鹰捕鱼的样子,另一种可能是当地人乘坐有帆的船,手持鱼枪扎鱼。所谓“方捕鱼”,表明此处文字撰写者是在看图说话,事实上这正是《海经》的特点,即《海经》原本有图,而且图画的内容相当清晰,可能还写有人物的名称。

学者普遍认为讙头国即尧臣讙兜或尧子丹朱的后裔,郭璞注:“讙兜,尧臣,有罪,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画亦似仙人也。”袁珂认为讙头国即丹朱国,讙兜亦即丹朱,由于丹朱不肖,尧以天下让诸舜,三苗之君同情丹朱,丹朱叛尧,尧击败三苗和丹朱,流放三苗和丹朱到南方。不过,在今天的民间传说里,既有谴责丹朱的故事,也有赞美丹朱的故事。厌火国

厌火国在其国南,兽身黑色,生火出其口中。一曰在讙朱东。

郭璞注:“言能吐火,画似猕猴而黑色也。”吴任臣云:“《本草集解》曰:‘南方有厌火之民,食火之兽。’注云:‘国近黑昆仑,人能食火炭,食火兽名祸斗也。’”其实,所谓口中吐火乃是一种古老的魔术,它的技巧并不复杂,而这种表演则起源于古人使用吹火筒生火的情景。三株树

三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一曰其为树若彗。

三株树又称三珠树,陶潜《读山海经》有“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之句。陶潜又名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任彭泽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去职归隐田园。陶潜晚于郭璞,他所看到的山海经图均缺少山川地形、地貌、距离等地图要素,属于一幅幅插图性质。

郝懿行认为,《庄子·天地篇》“黄帝游乎赤水之北……遗其玄珠”的故事,即源于此处三珠树的记载。当年黄帝北渡赤水,登上昆仑丘,归途时不慎遗失玄珠,黄帝先后派善于思考的人、眼力好的人、勤问的人寻找玄珠却都没有找到,后来派一个名叫“象罔”的人,他迷迷糊糊地就把玄珠找到了。袁珂认为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故事并非纯粹寓言:“意者此生赤水上之三珠树,或为黄帝失玄珠神话之别传,为所失玄珠所生树乎?”据此,三珠树实际上可能是人工用珠玉装饰的玉树、神树、星星树,亦即后世的摇钱树和圣诞树。三苗国

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

郭璞注:“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淮南子·修务篇》:“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西教沃民,东至黑齿,北抚幽都,南道交趾。放讙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流共工于幽州,殛鲧于羽山。”高诱注云:“三苗盖谓帝鸿氏之裔子浑敦、少昊氏之裔子穷奇、缙云氏之裔子饕餮三族之苗裔。”袁珂认为三苗即有苗,亦即苗民,而“相随”即该族人相随远徙南海之象也。其实“相随”可能是一种古老的集体活动,今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有一种游戏,即若干人共同踏在两条木板或竹板上,只有同时迈步才能行走,这种活动在古代应当具有某种积极的巫术价值,例如强化族人的团结意识等。臷国

臷国在其东,其为人黄,能操弓射蛇。一曰臷国在三毛东。

臷,《汉书·孔光传》:“犬马齿臷。”颜师古注:“臷,老也,读与耋同。”耋,八十曰耋,或谓七十为耋。臷国当以民众颐养天年为特征。臷国或作盛国,亦有物产丰盛的意思。《大荒南经》记述有臷民国,不织不耕,以表演歌舞为生。

所谓“其为人黄”,系指当地人的服饰特征,可能是以黄色调为主,或者是佩戴着某种被称之为“黄”的装饰物,也可能是擅长加工制作黄色颜料(包括硫黄)。

此处“射蛇”,也可指“射鱼”,因前文南山条有自此山来“蛇号为鱼”的说法。有趣的是,居住在我国海南岛的黎族,至今仍有射鱼的习俗,小伙子赤脚站在清清的溪水或河水中,一旦看准鱼游过来,就用弓箭射,通常都能箭无虚发。贯匈国

贯匈国在其东,其为人匈有窍。一曰在臷国东。

贯匈国又称穿胸民。《艺文类聚》卷96引《括地图》记有大禹治水时,召集各地诸侯开会,因防风氏姗姗来迟,于是“禹诛防风氏。夏后德盛,二龙隆(降)之。禹使范氏御之以行,经南方,防风神见禹,怒射之。有迅雷,二龙升去。神惧,以刃自贯其心而死。禹哀之,瘗以不死之草,皆生,是名穿胸国。”袁珂注引元周致中纂《异域志》云:“穿胸国,在盛海东,胸有窍,尊者去衣,令卑者以竹木贯胸抬之。”

穿胸国之名得自防风氏“自贯其心而死”的行为,这可能是一种类似剖腹自杀的习俗。所谓“防风”,可能也是指一种特殊的装束,类似护心镜,以保护胸腹部不受外物伤害,同时也有预防风寒的作用。由于这种装束看起来仿佛胸部有窍洞,于是人们便称其为穿胸民。此外,也可能与用滑竿抬人走山路的方式有关。交胫国

交胫国在其东,其为人交胫。一曰在穿匈东。

郭璞注:“言脚胫曲戾相交,所谓雕题、交趾者也。或作‘颈’,其为人交颈而行也。”郝懿行注:“《广韵》引刘欣期《交州记》云:‘交之人,出南定县,足骨无节,身有毛,卧者更扶始得起。’引此经及郭注,并与今本同。《太平御览》七百九十卷引《外国图》曰:‘交胫民长四尺。’《淮南子·地形篇》有交股民,高诱注云:‘交股民脚相交切。’即此也。”

交胫国的人为什么有“交胫”的特征呢?一种可能是他们习惯盘腿而坐(古代中原流行跪坐式),另一种可能则与病态有关。众所周知,如果某一地区环境中(包括水里,食物里,煤、柴里)存在有毒有害元素,或者缺少某些必要的微量元素,就有可能导致该地居民患骨骼畸形或软骨病的几率增加。此外,某些疾病例如小儿麻痹症也会造成下肢残疾,从而出现“交胫”的行走特征。不死民

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一曰在穿匈国东。

袁珂指出:古人所谓“不死”实有两种情况,第一种类型即《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邱兮,留不死之旧乡。”在这里羽人、不死乃学道登仙的两个阶段,初则不死为地仙,久乃身生羽毛,遐举而为天仙矣。《论衡·无形篇》:“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是仙人生羽翼之说明著于汉世者,证以武梁祠石刻画像,其伏羲与女娲交尾图像中所刻飞行云中之小仙人,确均生有翅翼。第二种类型即《山海经》之所谓羽民国、不死民,则殊方之族类,有其异形与异禀而已,非修炼之谓也。

袁珂此论甚确,问题是此处不死民究竟有什么特殊的禀赋或习俗呢?可以考虑的解释包括,一是当地人不举行葬仪,老者自行离开族人走入山林而不归;二是当地人有将死者人体制成黑色木乃伊的习俗,并相信如此一来其人便获得永生。岐舌国·昆仑虚

岐舌国在其东。一曰在不死民东。

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岐舌东,为虚四方。

岐舌国又作支舌国、反舌国、交舌国。尽管此处经文没有进一步描述该地居民的特征,我们仍然可以推知这里的居民以提供语言翻译服务而著称,他们一会儿说这种语言,一会儿又说那种语言,传来传去外面的人就把他们说成是舌分两叉了。或者,由于当地人的语言卷舌音特别多,外面的人就用“反舌”来形容他们。

我国蒙古族民间歌手掌握一种名叫“呼麦”的演唱技法,一个人能够从口里同时发出两个频率的声音,仿佛有两个舌头,或许岐舌国的传闻亦得自于此。

郭璞注:“虚,山下基也。”毕沅注:“此东海方丈山也。《尔雅》(释地)云:‘三成为昆仑丘。’是‘昆仑’者,高山皆得名之。此在东南方,当即方丈山也。”

上述郭璞与毕沅的注释均不确,此处昆仑虚即昆仑墟,为四方台形建筑。有必要指出的是,在《山经》里昆仑丘是黄帝部落的大本营,当时那里充满生机,但是,到了《海经》里,昆仑已经变成昆仑墟,只剩下当年的遗址了。寿华之野·羿·凿齿

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

羿与凿齿之战,乃先夏时期一系列部落战争之一,根据《淮南子·本经训》的相关记载,上述战争的起因是自然灾变事件(十日并出)严重破坏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环境,从而导致部落间的迁徙和激烈冲突。郭璞注:“凿齿亦人也,齿如凿,长五六尺,因以名云。”其实,所谓凿齿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人体装饰习俗(出于美容或宗教目的),即人为将侧门牙或犬牙或中门牙敲凿拔掉,国内外许多民族都有此俗,甚至一直流行到近代。而考古资料表明此俗最早产生并流行于我国大汶口文化区,其中尤以鲁南苏北的大汶口文化最为盛行,当时那里的人不分性别、地位几乎都拔掉两颗侧门牙。今日贵州的家人,凡12岁以上的男人死后均要敲去两颗牙齿,意思是不要变成凿齿害人;而未婚女子则要戴“白箭射日”帽,以象征羿射九日。寿华又作畴华,高诱注谓:“南方泽名。”不过,此处称为野,当指原野。三首国

三首国在其东,其为人一身三首。

袁珂注:“经文‘一身三首’下,其他各本尚有‘一曰在凿齿东’数字,郝懿行《笺疏》本脱去之,应据补。《海内西经》云:‘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即此之类。《淮南子·地形篇》有三头民。郭璞《图赞》云:‘虽云一气,呼吸异道,观则俱见,食则皆饱;物形自周,造化非巧。’是善能摹状形容者。”

在畸形胎儿中,偶有两个头共用一副身躯的情况,条件好的时候他们也能长大成人。但是,三个头共用一副身躯的畸形胎儿,非常少见,更不用说能存活下来了。因此,这里的三首国,可能是指一种佩戴面具的习俗。每个人可以有多个面具,根据不同情况或场合而轮流佩戴;也可能是佩戴一种三面都有面孔图案的面具(所谓黄帝四面的传说,则可能是一种四面都有面孔图案的面具),又或者是一种类似今日变脸的特技。事实上,佩戴面具的习俗曾经遍及世界许多地区,起源于头部化妆以及头颅灵魂崇拜,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郭净所著《中国面具文化》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周饶国

周饶国在其东,其为人短小,冠带。一曰焦侥国在三首东。

郭璞注:“其人长三尺,穴居,能为机巧,有五谷(食)也。”又注引《诗含神雾》曰:“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焦侥国人,长尺五寸也。”袁珂认为这是有关小人国的传闻,并指出:“盖人体大小,自古恒为士庶兴会所寄,扩而张之,想象生焉。”事实上,我国古史野史及文学故事里有关小人国的传闻甚多,其中《神异经·西荒经》记有:“西海之外有鹄国焉,男女皆长七寸,为人自然有礼,好经纶拜跪,其人皆寿三百岁。其行如飞,日行千里,百物不敢犯之,惟畏海鹄,遇辄吞之,亦寿三百岁。此人在鹄腹中不死,而鹄一举千里。”长臂国

长臂国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各操一鱼。一曰在焦侥东,捕鱼海中。

郭璞注:旧说(《三国志·魏志·东夷传》、《博物志》)云:“其人手下垂至地。魏黄初中,玄菟太守王颀讨高句丽王宫,穷追之,过沃沮国,其东界临大海,近日之所出,问其耆老,海东复有人否?云:尝在海中得一布褐,身如中人,衣两袖长三丈,即此长臂人衣也。”所谓“魏黄初”指魏文帝黄初年号,即公元220年至226年,正值魏、蜀、吴三国战犹酣之际。

从长臂国的传闻来看,所谓“长臂”可能是穿长袖衣,有点类似今日藏族的服装。但是,这种长袖衣并不适合捕鱼,因此“长臂”也可能指手持某种捕鱼用的长形器具,例如渔叉,或许这种渔叉还绘有与人的手臂相同的文身图案,远看上去就像人的手臂一样。狄山·帝尧葬·帝喾葬

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一曰汤山。一曰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久、视肉、虖交。其范林方三百里。

狄山又名汤山,是帝尧和帝喾的陵墓所在地。所谓“爰有”云云,均指陪葬物品以及陵墓前的雕塑。离朱,郭璞注:“木名也,见《庄子》。今图作赤鸟。”郝懿行认为古图离朱“赤鸟”可能是南方神鸟焦明之属。袁珂认为此处离朱即日中神鸟三足乌。关于视肉,经文并无任何描述,这表明它在当时应该是人所共知的东西。郭璞注:“聚肉,形如牛肝,有两目也;食之无尽,寻复更生如故。”据此视肉有可能是一种生长迅速的真菌,或许亦即民间所说的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太岁”。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我国不少地方陆续出土类似视肉的不明生物,它们能够自我生长,而且能够净化水质,有胆大的人尝试吃过,似乎并无毒副作用。奇怪的是,对这种不明生物却检验不出细胞结构和DNA,或许它们是一种没有细胞膜和DNA的最原始的生物。吁咽、文王,或谓人名,郭璞甚至相信这个文王即周文王。其实此处“吁咽、文王”乃文字抄写讹误,它们实际上即《海内西经》开明北的“玗琪树”和“文玉树”,均为神树或陪葬玉器。所谓“范林”则指墓地区域范围里的林木。海外南经之神祝融

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海外南经》所述区域的人们尊崇南方之神祝融,他身披兽皮,乘两龙而行。

在古史传说里,祝融既是火神,又指掌管火的官职,还指部落。郭璞注此:“火神也。”《吕氏春秋·孟夏篇》称:“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淮南子·时则篇》云:“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炎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山海经·海内经》称祝融为炎帝后裔,而《大荒东经》又称祝融为颛顼后裔(这种情况可能源于母系后裔和父系后裔的差异)。

祝融的主要事迹,一是鲧治水失败后,受帝命杀鲧于羽郊。二是《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称共工与祝融战,不胜而怒触不周山(《淮南子·天文训》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或谓鲧即共工,则两事可能指同一件事,实际上反映的是两大部落集团长期争战的故事。

此外,《墨子·非攻下》记有:成汤伐夏时“天命融(祝融)隆(降)火于夏之城间,西北之隅。”《尚书大传》、《太公金匮》等书称武王伐纣时,祝融等七天神雪天远来助周灭殷,则祝融乃革命者之吉神。今南岳衡山最高峰名祝融峰,海拔1290米,相传祝融氏葬此,峰上建有祝融殿(又名老圣殿),山顶有“天半祝融”等石刻。

综观《海外南经》所述诸国,涉及的地理地名仅有南山、赤水、寿华之野、昆仑墟、狄山等,涉及的地形也仅有捕鱼海中、司夜此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今天很难确指其地域范围。而且古代有地名随人走的习俗,即人迁徙到新的地方,仍然习惯用故乡的山名水名来命名新居的山和水,特别是当它们有某种相似之处的时候。与此同时,当人们迁居到新的地方后,也会重新设立祭祀先祖的墓地。由于同一族群的人们可能迁徙到不同的地方,因而使情况变得更为复杂。例如赤水,在《西山经》里属于昆仑丘水系(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区),但是在《海外南经》里,它或许仍然属于昆仑丘水系,例如无定河上游的红柳河,也可能指南方某处的水质发红的河流(流经红壤区或流域内有赤铁矿),例如贵州与四川交界处的赤水河(属于长江水系),或流经贵州和广西的红水河(属于珠江水系)。第二章海外西经

在中国夏朝时,遥远的西方有许多小国家,其中有两个长寿之乡。轩辕国普通人的寿命也有800岁,他们的健身术是在身体上画出蛇的图案,还要模仿蛇把脚放到头上。白民国有一种名叫乘黄的瑞兽,样子像狐狸,背上长着角,谁能够骑上它,就能活2000年。此外,还有一处富饶的人间仙境『诸夭(沃)之野』,那里有鸾鸟在歌唱,凤鸟在舞蹈。人们饿了就吃凤皇卵,渴了就饮甘露,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灭蒙鸟·大运山

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者。

灭蒙鸟在结匈国北,为鸟青,赤尾。

大运山高三百仞,在灭蒙鸟北。

结匈国是《海外南经》的第一处景观,灭蒙鸟是《海外西经》的第一处景观;与结匈国相邻的下一个景观是南山,与灭蒙鸟相邻的下一个景观是大运山。显然,南山和大运山都是《海外四经》撰写者希望告诉给读者的地理标志点。

毕沅、郝懿行都认为此处灭蒙鸟可能即《海内西经》的孟鸟,袁珂赞同此说,并认为灭蒙鸟亦即鸾鸟、凤鸟、五采鸟之属,而且还进一步指出孟鸟乃颛顼或舜之后裔孟戏,其先祖即《诗·玄鸟》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玄鸟,亦即燕子的化身。《太平御览》卷915引《括地图》云:“孟亏人首鸟身,其先为虞氏驯百兽,夏后之末世,民始食卵,孟亏去之,凤凰随与止于此。山多竹,长千仞,凤凰食竹实,孟亏食木实。去九疑万八千里。”孟亏即孟戏。虞,掌管山泽的官职,舜曾任此职,此处虞氏即指舜。据此,灭蒙鸟当指人与鸟和睦相处的地方。大乐之野·夏后启

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

九代或谓即九招、九韶、九成、九隶,当是一种分为九个章节的祭神歌舞,用今天的话来说即九幕歌剧。翳,用羽毛制成的华盖,象征权力和地位。郭璞引《归藏·郑母经》:“夏后启筮:御飞龙登于天,吉。”认为启亦仙人也。郝懿行引《太平御览》82卷引《史记》:“昔夏后启筮:乘龙以登于天,占于皋陶,皋陶曰:‘吉而必同,与神交通;以身为帝,以王四乡。’”支持郭璞的观点。

在历史上,夏后启是夏朝的开国之帝。在传说中,启既是禹之子,又是从石头中出生的。这种矛盾表明,启实际上只是禹的后代,或者自认是禹的后裔,因此他的权力基础并不充分。为此,他举行了盛大的登基仪式,通过巫术歌舞活动,以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权力得到了上天的认可。三身国

三身国在夏后启北,一首而三身。《河图括地图》(《玉函山房辑佚书》辑)称:“庸成氏实有季子,其性喜淫,昼淫于市,帝怒,放之于西南。季子仪马而产子,身人也而尾蹄马,是为三身之国。”所谓与兽通淫,既与图腾崇拜有关,也是远古许多国家地区都存在过的行为,例如《旧约》就有禁止人兽通淫的条款。在《大荒南经》里三身为帝俊后裔,而《海内经》称三身之子义均“始为巧倕”,或许“三身”有技艺多的意思。一臂国·黄马

一臂国在其北,一臂一目一鼻孔。有黄马,虎文,一目而一手。

一臂国又称比肩民、半体人,当地的黄马亦为半体,与比翼鸟、比目鱼类似。《尔雅》(释地):“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郭璞注:“此即半体之人,各有一目、一鼻孔、一臂、一脚。”《交州记》则称:“儋耳国东有一臂国,人皆一臂也。”

一臂国的传闻可能与当地的特殊服饰有关,例如服装只露出一臂(左袒或右袒),经辗转流传而夸张为半体人。近代西洋人来到中国,由于他们喜欢笔挺站立,又不肯向中国皇帝、官员下跪,民间遂传说西洋人没有膝盖骨,躺倒后要有人帮助才能站起来。这个例子说明了传闻与真相之间的关系,以及信息是如何讹变的。奇肱国·两头鸟

奇肱之国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有鸟焉,两头,赤黄色,在其旁。《博物志·外国》:“奇肱民善为栻扛,以杀百禽。能为飞车,从风远行。汤时西风至,吹其车至豫州,汤破其车,不以视民。十年东风至,乃复作车遣返。其国去玉门关四万里。”栻,原指古代占卜的用具,又称星盘,此处栻扛指性能优良的机械装置。所谓“汤破其车”云云,是说商朝的统治者怕百姓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淮南子·地形训》记海外三十六国有奇股国,袁珂认为此处奇肱国应是奇股国之误,理由是独臂人很难制作复杂的机械,而独脚人则由于“痛感行路之艰,翱翔云天之思斯由启矣”。

不过,此处经文并没有直接说奇肱国人善为机巧。所谓三目,是一种古老的装饰习俗,即在两眉之上的部位,人为绘出或通过手术制作出一个眼睛的图案。所谓有阴有阳,不详何指。文马又称吉量,相传乘之寿千岁。两头鸟,当亦有其特殊的功能。形天

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